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时间:2023-06-02 09:5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

0 引言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其重要形式毋庸置疑,也是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不断创新不断开阔的思想源泉。而现如今来说,大多数企业也都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很多的企业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惜重金将自己的优秀员工公费送往国外进修,这些都体现着现在的企业都在不断优化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1 当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一直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所以企业一般只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总把人力资源局限在劳动力的思想里,也不重视其员工的良好发展。殊不知,人力资源其实才是企业里最核心的资源,只有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 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做的并不够。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只知道一味的增加员工的数量或者给员工涨工资等,以为这样的方式就足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其实不然,员工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上级的鼓舞,与工作优异的满足感,而不是说,单纯的以物质来衡量,就足够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长期的员工培训,这样便使得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无法在企业中得到进步与学习,不仅让公司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会让员工停滞不前。虽然也有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培训制度与模式,但是其培训制度与模式大多都只有一个形式而已,内容也十分枯燥,根本无法达到培训的根本目的。使得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3 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权限集中 国有企业的构造都很庞大,部门也很多,从表面上来看,国有企业各岗位好像分工很明确,其实并不然。而且,国有企业更注重管理层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权力太过集中,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高层所谓的“铁饭碗”,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这也成为了抑制其他员工的自身发展的障碍之一。

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切思想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如何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企业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的要素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的表示为:①企业经济效益=f(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其他);②人力资源效益=g(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培训,员工绩效,薪酬,其他)。所以说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如果有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

3 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3.1 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加大投资力度 想要让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让企业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重视度。除了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之外,还应该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时候,同时也不忘员工的自身发展。

在对于员工的激励方面,国有企业也应该推陈出新,优化、完善整个员工激励体系。不能只是在物质上,对员工进行激励,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力度加大。为员工的工作能力开拓更大的进步空间,将员工培训切实实行起来,而不是作为泛泛之谈。

3.2 丰富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权力 国有企业应该将传统的集中化管理权力,分散到各级组织当中,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适时下放管理权力到员工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常不错的激励作用。而且,这也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都起到了非常不错的作用与影响。分工一旦明确起来,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 总结

国有企业如果还要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起到重视的态度,并且针对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才能真正迎合时代的发展,创造更适合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只有不断的进步与创新,才能为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也相信国有企业会在自己的改善与优化下,取得更好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江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市场论坛,2008/04.

[2]杨秀岩.浅谈知识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2篇

摘 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必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企业内部挖潜、不断自我完善的有效算途径,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为适应形势变化,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步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本文主要从国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和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出发,探讨国企实践中应把握的重点,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

一、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进行的评价,并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它是对企业生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国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必然性

(一)国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

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长期以来企业内审机构及人员在以查错防弊为目的财务收支审计中积累了丰富的审计经验。随着近年来《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实施,也推动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其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都为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深入,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逐步转向集约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利用效益与环境保护等。这迫使企业必须从内部挖潜,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满足企业发展变化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也必将逐渐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以促进企业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等方面转移。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自身的特点注定会成为实现企业内部挖潜、不断自我完善的有效算途径。

第3篇

论文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 财政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占据着核心地位,国有企业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很重要的一种财政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国企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比较差,其发展的状况很不符合其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它所占用的大量而优异的社会资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它改革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致使不仅没有有效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反而导致了其资产的流失及经营的破产等不良后果。

(二)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原因

从国有企业自身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其效益提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其一,国有企业的机制比较落后,缺乏经营活力。也就是说,企业缺少激励职工及领导者的机制,尤其在责任、产权和职业这些方面,约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其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导致对企业的管理不完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是该企业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已经处于老化的阶段,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三,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

其四,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差。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研发的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含金量比较高的产业,自主品牌也不多。

二、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

要想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积累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然后作出统筹规划,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微观的管理,转变为宏观地调控,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取代行政的手段,实现对企业的间接调控,对企业制进一步加强完善,做到国有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真正分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及相关法律,实现对市场秩序和行为的有效规范。打破国内人为和地区性的封锁,为那些比较优势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并完善退出机制,使那些劣势的企业能及时有效地退出。并且,为了向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和开放的市场。国有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意识,逐渐摆脱对国家的依赖,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大。

(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简而言之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要想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核心技术的创新作为重点。就技术创新而言,我国的目光应该放眼于国际市场而非国内,要参照本行业的国际领先企业,并尽力形成国际范围内该行业的技术优势。要抓住重点,争取在一些我们比较占优势的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带动其他类别的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国家的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在那些我们占比较优势的领域,企业应该将节约资本技术的研发放在首位,使原来占优势的领域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于我国比较劣势的领域,企业就应该加强技术研究,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的资金的投入,先模仿创新,再技术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就企业的经营者而言,他们应该形成敢于更新人才的观念,营造一种利于人才竞争的良好环境,并从制度上对人才的选拔及使用加以保证,积极做到对人才的争取,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国有企业更应如此,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将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当急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时,可以实行滚动式的培养,培养的重点放在他们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上。国有企业还应该对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改革,营造一种良好的利用和激励人才的环境。要对人才流动的障碍在制度层面加以根除,在各领域全面的推行聘用及辞职和辞退的制度,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和人才的竞争上岗。同时,还要对收入分配制度加以改革,要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这一原则,积极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如管理、知识和技术等参与效率的分配。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企业结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优化企业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该活动主要表现出治本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如果说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短期的、治标的活动,那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一项治本和长期的活动。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做到标本兼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实现国有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做到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产业的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提升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就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来看,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得我们必须再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同时也是和谐企业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首要任务

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的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真正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要坚持经济利益为第一发展目标

利润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企业如果利润得不到增长,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它们虽然看上去比较强大,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将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应该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以此来确保国有资产和企业的保值增效。

(三)要坚持三效合一的原则

三效合一指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结合。虽然国有企业要强调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说要因此排斥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主动去承担一定的和会责任,并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以和谐为宗旨,推进国企发展

这里的和谐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和谐指国有企业内部干群关系和上下结构的和谐,外部和谐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国企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从本质上讲实质上是指包容性格、坚定原则并互让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建设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并维护好国企全体职工的利益,将其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始终坚持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广泛听取广大员工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并自觉的接受员工的监督,将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和广大员工共同分享。

第三,要通过科学的指导来提升经济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集中精力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第4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存在许多漏洞,建立和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意义重大,不断强化和完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只有结合目前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对其进行策略分析,才能准确有效把握其中的关键,并进一步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应对策略。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管理缺少监督和有效的评价,企业自身对强化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缺乏动力,造成部分内控管理制度失效。有的企业对内控管理有一定的理论认识,但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内控更多地维系在管理层的素质和觉悟上,而不是建立在制度安排基础上。企业内部人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企业的内控管理缺少真正独立的有震慑的监督和客观的风险评价体系。

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的内部环境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企业内部环境控制机制上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

(1)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企业内部缺少控制力。目前,我国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法人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这也是企业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我国的许多企业虽然对外宣布已经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同时也任聘了许多人才组成公司的领导班子,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经营权及所有权仍掌握在总经理手上。企业的总经理同时也是董事长,这就将董事长本应该承担的责任集中到总经理身上并有所弱化,同时,还削弱了总经理进行分配的能力,这使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掌握在一人而非多人手里,最终导致独权型企业的产生。

(2)缺乏有效的绩效激励管理机制。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国有企业近年来稳定不涨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内部结构的局限性,导致管理层人员难以意识到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也因此导致国有企业在发展中缺少创新的生机。

(3)监督不力,缺乏风险评估机制。国有企业整体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监管不力,评估和考核不及时或没有评估和考核。监督管理层责、权、利不清,缺乏风险评估机制。不注重评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因为没有风险评估,其规避风险的能力弱,导致内部各项经营资源配置浪费,经营决策失误。

1.2 沟通机制问题

在沟通机制上,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存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够顺畅的问题。一个企业想要发展,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阶层之间的信息传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企业外部世界的整体格局进行信息交流,及时并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将有效信息传递给每位员工,从企业基层做起,根据时展进程进行操控。

与此同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企业高层进行关键决策,以避免发生决策偏差。

2 对策分析

2.1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环境

想要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环境,首先需要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加企业的控制力,使国有企业中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领导班子拥有实质性权力,实现经营权与管理权的真正分离,减少由于总经理的导致的企业经济受损情况,减少企业中的“冗兵冗粮”,使每个人都有所作为。

2.2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绩效激励机制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反映在公司员工的幸福指数及公司的总体综合性经济发展水平上。因此,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十分重要。根据心理学家马思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且只有当底层的需求得以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求才能被满足,而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在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中,需要结合心理学现象进行划阶级的完善。例如,对于处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其真实的经济和精神需求进行相应的给予激励;而对于高层管理者,其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一定层次,这时,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是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企业周报上对这类人群进行先进表彰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使那些对企业发展有一定贡献的工作人员得到经济补偿,而对企业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则需要进行相应惩治,以做到公平理性对待每一个层级的人员。

2.3 强化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

只有完善的监督才有制度的落实。完善的企业监督管理机制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者应加强内部审计意识,使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质,同时制订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监督的切实完善。

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督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监督,更多的是社会监督及政府监督。政府监督同样需要通过相关的监督机制才能实现。通过政府监督,发现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及人员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减少由于财务管理不适当引起的企业经济损失。政府监督即是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横向的信息交流,规范职业注册会计师的确立监管制度,实现注册会计师的实效性监管,减少由于所聘用的注册会计师资质不够导致的企业经济损失。

3 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煤炭;能源;经济效益

煤炭企业的发展形式传统而落后,发展过程中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所以,煤炭企业的发展与我国现有的可持续发展观相悖,这就需要煤炭企业的相关人员,从企业内部出发,降低生产成本,寻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一)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必然要求

当前,煤炭企业加强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增加现阶段国民经济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国家就可以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也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为了提高国民经济水平,需要煤炭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够加快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也能够加强市场经济的建设。

(二)使煤炭企业更有竞争力

煤炭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煤炭企业,近年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所以,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充分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性的能源,数量是有限的,一旦造成资源浪费,将会面临能源枯竭的风险。所以,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能提高煤炭企业自身的利润,也是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这项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容不得马虎。

二、煤炭企业的目前发展现状

(一)企业发展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们国家的煤炭企业所采用的发展方式还是粗放型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所以,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开始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但是煤炭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约束限制,这就使得煤炭企业内部的发展和改革的热情不够高,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内部加大对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然而,煤炭企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很多企业在短时期内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使得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投资,投资力度不够也就限制了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企业人才竞争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是关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强。煤炭企业想要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人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人员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很多煤炭企业在进行矿井生产时,都对施工方案进行了改进,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要对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此外,还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使用力度,这样才不会出现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有更大的热情投身到企业的生产发展中。

(二)降低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

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浪费,主要是生产成本的增加。所以,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减少能源消耗,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煤炭企业在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都会造成能源浪费,而降低生产成本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煤炭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能够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可以先制定一个成本控制的目标,并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资源,在生产经济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能源消耗进行控制。在煤炭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成本控制,对每个环节的成本费用进行计算。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加工成本,工时成本和责任成本等进行估算和控制,有效减少资源的损耗。

2、严格执行成本控制标准

煤炭企业在制定出相应的成本控制标准后,需要对这项标准进行严格的执行,并对企业能源消耗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样就能够将成本消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执行这项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对成本信息进行严格的调节,这样才能让员工依据相关的标准进行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相关人员还应该对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考核,考察成本控制情况。

(三)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手段

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落实发展观,采用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手段来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技术来扩展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有效的增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煤炭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开采和销售,这就需要对赢利方式进行转变,在做好开采和销售的工作之后,还应该提高企业内部对煤炭资源的加工和转化,使煤炭资源的产品附加值得到有效的提高。很多大型的煤炭企业都可以对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转变,促进煤炭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煤炭企业需要由产品加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能够进行综合加工的综合产业链条,这样就更好的完成了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使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

作者:张勇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南屯煤矿

参考文献:

[1]冯慧娟.浅析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6,26:246

[2]杨从印.煤炭企业科学发展评价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3]董建萍.探讨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20:13-14+23

第6篇

关键词:国企 经济 社会 发展

1、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它是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积累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然后制定一个计划,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发展,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放弃行政手段来代替使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实现对企业的间接调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真正实现了两权分离。国有企业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走进市场竞争中实现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有效地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对于那些比较优势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并完善退出机制,使那些劣质的企业可以及时和有效的方式退出。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给企业,开展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意识。

1.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国有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研发的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含金量比较高的产业,自主品牌也不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它必须是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上,我们的眼睛应该放眼国际市场,而不是国内,国际领先的企业应该是指这个行业,并试图形成技术优势,在国际上的行业范围。要抓住重点,在一些我们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带动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整个国家产业占据优势在国际竞争中。

1.3、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国有企业应该专注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侧重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国有企业也应进一步加强机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全面落实就业和辞职辞退制度,岗位双向选择和人才,企业的竞争领域。

1.4、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企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而不是相反的关系。通过实践,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国有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应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2.1、坚持以科学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和谐社会,为了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全面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经济利益作为第一发展目标,利润是企业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基础的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也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没有增长,虽然他们看起来更加强大,但其实是外表坚强但内心弱。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是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投资时,也应采取利润最大化摆在首位,以确保企业国有资产,提高效率。

2.3、坚持一个原则,三个效果的有效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虽然国有企业应该强调经济效益,但不排除环境和社会效益,但要求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主动承担一定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2.4、和谐为宗旨,以促进发展的和谐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内部和谐是指国有企业的干部和群众的和谐,外部和谐是指和谐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和谐。国有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正确理解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本质上基本上是包容性的性格,坚定的原则,互惠互利,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构建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贯彻以人为本。这是实现好发展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所有员工的利益,企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相同的时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倾听工作人员建议,自觉接受监督的工作人员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国有企业生产和广大员工分享。再次,通过科学的指导,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第7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提高效益 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实际生活中,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不明显,部分县级电力企业常年处于亏损、资不抵债状态,经济效益不佳。但是国资委和社会对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要求越来越强。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员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电力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提出了一些适用的管理方法。

二、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结构和电网规模空前,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电力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明显滞后于电网建设发展速度,存在着“重投资、轻效益”的观念。现阶段,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效益低下,部分电力企业长年亏损

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部分电力企业负债严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电网建设落后,设备老化,供给不能满足当地对电力的需求等原因,导致部分电力企业常年亏损。

(二)服务意识薄弱,不注重企业利润创新

电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并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动力。电力企业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已经摆脱了“电老虎”的形象,但是现有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依然薄弱,通过提供服务实现利润创新的动力依然不足,而仅仅是停留在单一的售电作为企业盈利来源。

(三)电费回收难,行政干预依然存在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化,破产、重组企业不断增加,电费清缴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欠费大户的欠费额居高不下,甚至还存在极少数用户恶意、暴力抗缴电费现象。历欠电费多是经过长年陈积下来的呆死帐,很难收回,上级公司在电费回收考核方面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电费回收工作形势严峻。

三、当前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资产设备老化,改造任务重

电力企业的投资额巨大,回收期较长。对于经济落后的地级市、农村和乡镇等地区,电力企业对于电网建设的投资较小。在这些地区,大部分配电变压器、配电线路的配置标准是落后的,而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条件改善,导致了用电负荷激增,造成变压器重载、过载,低压线路供电半径长,线径细,电压偏低、低压线路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使得线路损耗居高不下,降损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成本控制观念薄弱,利润水平低下

电力企业成本控制观念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电力企业管理层成本意识淡薄,往往追逐本年盈利最大化而忽视长期战略目标;同时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工程建设中由于没有完善必要的手续和保存证据导致工程款流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表现在大部分员工的工作中也同样缺乏成本意识,如在某些项目成本管理中,分级归口责任制不够健全,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致使财务、材料、合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工作脱节,有的项目有预算无核算,没有实际成本分析比较,无法指导、监督成本计划执行。

(三)预算管理粗放,年底集中花钱

在我国的很多电力企业中,电力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粗放,成本预算管理并没有发挥实效。从预算的方法来看,预算分解标准不合理。电力企业具有规模庞大、业务类型繁杂、各区块可比性差等特点,因此对于具有不同成本特点的各类资产的预算不能使用同一个标准。

(四)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

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人才管理和招聘的方式相对封闭导致人才储备相对落后。再加上电力企业很多项目没有进行合理的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不能进行科学的成本管理,从而造成了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负担加重,管理成本额外增加。

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市场化的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电力是特殊的商品,电力生产和管理的特性决定了电力企业的市场化具有特殊性。但是,要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电力则必须市场化。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化管理,可以借鉴地方电力、民营电力和外资电力等多元投资主体办电的经验,引入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

(二)加强企业内部资金运作管理

成本管理中资金预算控制指标超限时, 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加强电网规划、设备大修、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等,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 杜绝发电成本不合理增长现象的发生。电力企业的资金周转决定了电力企业的经济运作。资金管理方面要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现金流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电力企业要实行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 集中核算, 集中调控, 加强资金的预期管理。

(三)提高技术水平,注重节能

要依靠科学手段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加强技术管理。比如采用:调整用户负荷,使变压器经济运行;加强无功补偿;降低配电线路损耗等措施从而达到降低耗能的目的。

(1)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主要设备,在变换电压及传递功率的过程中,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损耗。应根据变压器的有关技术参数,通过合理地选择运行方式,加强变压器的运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以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2)采用无功补偿可以提高功率因数,充分挖掘设备输送功率的潜力,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的节能措施。

(3)减少配电线路上地有功损耗可节约相当数量的电能;而降低配电线路上的无功功率,就可提高供配电网的功率因素、减少负荷电流,从而提高电压质量。

(四)加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电力企业突破计划经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创造经济效益上来。成本控制要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措施以及战略抉择等方面来进行,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五)加强与政府沟通并向政府解释电费追收的工作,并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与理解,提高电费回收水平。

(六)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发挥审计对企业增加值作用

充分发挥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机关“免疫系统”的作用,审查财务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充分把握财务资金的支出导向,以财务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判断是否能以较低的资金投入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协助业务部门挖掘增产节约潜力。

五、电力企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在“十二五”新的发展阶段,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供需的结构性变化特征也将逐步显现。201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万亿-6.57万亿千瓦时,基准方案推荐6.27万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加2.08万亿千瓦时,是全社会用电量增加最多的五年。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空前提高,也为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电力企业需要把机会转化为实际性的效益,使电力企业成为现代化大型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实力,迈入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周显玉、余凤宾《浅谈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普通资料》-管理科学(2011.02)

第8篇

为了促使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企业运用审计方法,客观反映和监督本企业以及所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服务的内部管理程序和规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四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要求,经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

第五条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的条件)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晓会计原理及其操作技能;

(二)熟悉内部审计准则、程序和技术;

(三)掌握本企业的有关业务知识;

(四)了解企业管理原则。

第七条(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规则,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第八条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以下职权:

(一)向企业负责人直接报告审计工作情况;

(二)要求企业内的有关部门以及所属经济实体按时报送有关计划、预算、决算、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三)参加被审计的企业有关部门或者所属经济实体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四)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务制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意见。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任免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时,应当听取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的意见。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保护)

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三章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要求)

企业应当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运用资金,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效果、效率,应当经过内部审计予以客观反映与评价。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的内容)

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一)核查资产的变动情况;

(二)评价或者确认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及其他有关管理制度的效果;

(三)核查由本企业全额投资或者控股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

(四)审查所投资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

(五)其他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关的事项。

第十三条(组织实施)

内部审计制度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委托的其他企业负责人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审计工作计划)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拟订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报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企业负责人,并提出处理或者改进建议。

第十六条(实施情况的报告)

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将通过内部审计所反映的情况、问题及改进措施,按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其他的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的工作档案)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建立工作档案。

第十八条(指导和监督)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报复陷害的责任)

报复陷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9篇

一、企业会计职能的定位

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曾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会计理论界对这种观点的理解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控制”不仅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日常监督和事后进行定期检查,更重要的是有事先周密的计划和妥善的安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成本(如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费用预算,以及有关的财务成本计划,作为控制生产过程的依据,力求做到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不断降低成本,以一定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过程的控制”可以理解为管理;对于“观念的总结”,不仅是指应用观念上的货币来反映生产过程的一切经济活动,计算它的经济效果,还要总结出经验教训,分析实践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供领导作决策时参考,并随时把会计资料中的经济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用来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因而,“观念的总结”可以理解为反映。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国有企业会计职能应为管理和反映。

二、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目标,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会计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社会需要会计干什么和会计能够干什么。这两个因素的内容均取决于会计职能,并随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我国国有企业会计职能为管理和反映,加上搞活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就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目标不能像西方会计那样只是“公正的反映”,它应该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会计管理是会计的本质特征,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目标,首先是基于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基于会计反映职能,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相关信息。

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生产的无限性,客观地要求人们合理地分配和有效地使用经济资源,同时要求人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真实的计量和反映,会计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现代会计反映和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成本效益最优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并通过对会计方法的变革和发展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说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目标不仅是公正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对企业会计主体的思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我国国有企业会计应以企业为主体,而不能以企业所有者(投资者)为主体。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诞生,使企业由负无限责任向负有限责任转化,同时也使企业会计主体发生了变更。

在独资和合伙企业中,投资者称为业主,企业本身不具有法人资格,业主以自然人身份直接行使企业的一切权利和义务,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也就是业主的资产和负债,业主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的核算范围显然被扩大了,它不仅限于企业本身的业务,还应包括业主本身的业务。所以,独资和合伙企业的会计实际上是以业主为主体,直接为业主服务。传统的国有企业是由政府独家投资的独资企业,政府大量使用行政手段而非法律手段直接插手企业会计业务,如前几年的“拨改贷”、“贷改投”等等,使得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反映很多不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政府命令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资本是企业法人的资产、负债和资本,而不是投资者的资产、负债和资本。投资者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就将企业的业务同投资者的业务严格区分开来,使得企业成为会计主体,会计直接为企业服务。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把非法人的国有独资企业改造成具备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使会计回归企业,会计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会计由为政府服务转向为企业服务,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对外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信息。

四、对会计回归企业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一是企业体制陈旧,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这是窒息国有企业活力的根本因素,这也导致了企业会计主体错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方向,这必然要求会计主体回归企业。二是国有企业管理不善,使得企业不能有效营运。在企业管理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会计人员进行的理财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强化会计管理已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会计回归企业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进出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进出口企业管理层应积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以实现新常态要求,不仅要增强工作效率,还应基于经济新常态开展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突出内部控制的科学合理性,从而加快进出口企业的发展进程。

一、内部控制的优势及其要素

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进出口企业内部控制人员应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强化企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使得进出口企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应在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经济新常态下进出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发挥着以下作用:

1.优势

(1)增强进出口企业竞争实力。当前,我国社会已逐步进入经济新常态,不管是从进出口企业的业务还是从其经营规模上看,都会给进出口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的挑战,而伴随进出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际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内部控制人员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以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此外,经济新常态下的进出口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抵制各类风险因素的发生。管理人员通过不断优化内部控制工作,以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促进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快速发展。

(2)减少经济犯罪率。经济新常态下,进出口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防范犯罪行为的发生,进而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清晰划分产权,确立全员的职责任务,对政府和企业进行科学区分,最终形成匹配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决策与监督工作提供重要帮助。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倘若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那么将会使管理工作出现诸多薄弱之处,给不法人员提供了的机会,对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由此可见,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除了实现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外,还帮助企业有效防范各类犯罪行为,从而加快企业发展进程。

(3)工作人员行为得到优化。现阶段,仍有部分进出口企业工作人员不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较低,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完成企业要求,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在基于经济新常态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后,能很好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并且还促使工作人员形成科学的工作态度,同时,管理人员能及时防范不法行为,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4)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性。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进一步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各企业纷纷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保障,进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实践证明,只有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功能作用全面发挥,才能真正巩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实力,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进一步加快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2.要素

(1)内部环境;涵盖了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企业文化等。(2)风险评估;其是企业准确识别、深入分析经营活动中有关于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针对风险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3)控制活动;企业结合最终的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率。(4)加强信息沟通;企业对所有有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和及时传递,以确保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5)内部监督;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构建和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与否加以评价,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有效处理。

二、经济新常态下进出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策略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特别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况,加强内部控制力度,从而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1.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层要想构建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强推广与宣传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提高企业全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掌握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真正寓意,从而增强企业经济水平,满足预期的管理要求。内部控制主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了解当前企业的生产环境,及时有效评估企业存在的经济风险,促进各项信息的共享,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内部控制人员应注重各有关部门的管理效率,以全面贯彻落实企业目标,加大内部管理体系的创新力度。

2.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

由于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中,忽视了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无法基于经济新常态市场竞争需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最终面临各种挑战。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水平,丰富其知识内容,从而胜任本岗位所有工作。此外,管理层还应培养内部控制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己任,并且管理层还应有效监督不同级别的内部控制,组织安排相应的监督小组,配备专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人员,清晰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有助于及时找出内部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并通过有效措施予以处理。企业管理层应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深入分析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比如通过ERP系统,从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出发,发现内部控制的风险,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加以规范,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之前,应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强化风险控制,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后,应加强评价总结,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发挥自身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4.加强监督、评价

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市场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顺利开展。实际监督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及时找出内部制体系的薄弱环节,并采用有效手段改善薄弱环节,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此外,企业管理层应优化调整内部控制体系中缺乏合理性的措施,以加快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程。还应注重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

5.加强组织领导

内部控制建设主要涉及内部环境、控制活动、控制手段这3个方面的内容,负责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人力流等业务。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决定了全员内部控制意识的形成,影响全员实施控制活动及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行为,具体涵盖了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要想构建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贯彻落实到工作计划,企业就必须构建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建设的各项事务。

6.确立内部控制体系目标

内部控制应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管控,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具体涉及了制度标准、工作标准、内部控制流程及应急预案,这是实现企业预期经营目标的关键。所以企业应根据每一阶段生产经营状况及行业政策变化情况,认真梳理潜在的基准风险,科学明确风险参数。并基于此,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风险发生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存在的基准风险进行评估打分及排序,进而获取企业的核心风险,并通过有效的对策防范风险,梳理与风险有关的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的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提高业务的运行效率,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一套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为了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最前沿,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实力,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效率。而要想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健康有序运行,还需要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协作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全面发挥自身的职能,才能真正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建国,马雪岩,周琳.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务探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5.

[2]杜劲东.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措施[J].管理观察,2014年15期.

[3]王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年06期.

[4]陈冬凌.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10期.

第1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效益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25-02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企业效益又称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它始终是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企业效益反映在三方面:一是效率,指企业活动中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比如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资金利用率,反映了企业活动的速度。二是效果,指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有效结果或成果,通常用绝对数表示,比如产量、质量、利润,反映了企业活动的成果多少。三是经济,指资源的利用程度,反映某一劳动成果取得过程中所减少或节约的劳动消耗量,既可用相对数表示,又可用绝对数表示,比如成本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

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提升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受人力资源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效益的取得是企业管理的结果,当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结果。企业总体目标是企业高层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依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高层确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来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企业效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活动,会促使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生产或服务的质量提高和改善以及员工旷工率、跳槽率的降低等所导致的企业收益提高或成本降低,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产生作用的具体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并不是简单直接的线性关系。当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有助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时,它对企业效益就是正效应;反之,如果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员工对企业认同感下降,工作效率的低下,则它将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效益最终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是比较难确定的。为了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与实践活动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负效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和归纳出成功的经验,将人力资源引导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上来。舒斯特(Schuster)指出:“我们确信,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保持我们企业的盈利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在增加生产和扩大规模时就难免变得似乎不尽人意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能使我们发挥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因此,定期对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做得如何进行评估是很重要的。同时,追踪一个企业阶段情况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组织与职工中的冲突、困扰等问题亦是十分重要的”。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管理机制不灵活。由于企业不景气、收入低、用人机制不活和激励手段无力,致使企业里有才干、能力强的人另求他路,这部分流失的人大部分是人力资本含金量高的管理者、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外部人才又不愿进入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尤其严重,其中,工资收入太低、管理机制不灵活是主要原因。

二是人力资源投资不足。一些效益好尚有能力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企业,由于担心留不住人才而不敢大规模投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深深体会到人才的重要,企业却无力在人力资源方面做出投入。

三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企业成长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方面年龄偏大;另一方面由于得不到再教育(培训),他们知识结构也大都陈旧了。再加上近些年来国有企业人才出得多、进得少,所以整体上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对老化。

四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任何一个管理岗位都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即使是普通工作人员,也要求介入某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因此,在个体层面或组织层面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各级、各类部门的各类人员共同努力。直接介入人力资源管理并担当主要职责的是直接部门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程中责任重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外在环境变动剧烈,知识型员工比例增大,对知识型员工及知识管理更为复杂,他们又是企业利润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中的地位上升,担负协助、帮助和指导直接经理之重任,并要不断研究新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手段,对整个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第12篇

摘 要 现阶段,国家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是经济改革的重点,却同样面临利益调整等多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文章从利益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以及职工参与程度角度针对国有企业思政工作的突出问题展开了深入地研究,同时也阐述了员工自身素质在国企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职工素质 提高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国有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主要是以国家控股或者是参股大中型企业为载体体现,这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国企改革和发展历程与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存在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国有企业已经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对其经营管理机制予以有效转变,并彰显思政工作优势已经成为国企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一)受利益机制调整影响引发职工心理矛盾

现阶段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也会由原有形式转变成另一形式,也就说明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已经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化运行模式发展。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充分彰显出新形势特征,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处境方面。而国有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必须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调整原有劳资关系。这种变革不仅表现为劳动关系的变革,同时也表现在市场运行机制背景下的企业经济与职工经济方面。前者具体指的就是职工各企业间存在的关系更具动态性,受到行政指令的影响,劳动关系也逐渐转变成企业和职工间的双向选择契约关系。另外,在劳动管理的变革过程中,职工也不会再享有终身聘任的机会,不会有稳定的劳动保障,所以很容易面临失业与下岗的困境。后者具体指的就是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经济收入存在直接的联系,如果企业经济效益降低,那么职工的经济收入也将随之降低。而且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社会地位也会有所改变,在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以后,职工不具备管理参与权利,而且自身的合法权益也会被侵犯。以上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职工心理存在不平衡性,在企业转型以及思想困扰等因素的作用之下,职工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对于国有企业思政工作而言,其自身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可以在业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持续提供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国企思政工作出现了弱化的情况下,使人们更加忽略了思政工作对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评价标准的背景下,导致思政工作处于闲置的状态。另外,很多企业思政队伍老龄化现象明显,特别是人事管理部门匹配人才和岗位方面,对于业务经营队伍的精英化高度关注,所以忽视了思政工作人才的配备,增强了随意性。而对于思政工作机制而言同样有待完善,工作机制的形式化严重,并不具备实质性的作用机制。在此背景下,国企思政工作机制更重视垂直工作模式,且工作的运行具有集中性与单向性的特征,难以达到新时期背景下的思政需求。

(三)思想政治意识薄弱

现阶段,国有企业思政工作机制机械化严重且呆板,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难以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导致职工始终处于底层的位置,在接受思想教育与管理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参与性。新时期背景下,现代管理制度是政企分开的,但是,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并没有给予职工需求以及思想状况相应的关注,而是将经济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导致职工在参与思政工作方面的积极性严重不足,难以彰显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且,企业职工也是独立个体,不仅对与个人相关的利益十分关注,同样也更有意愿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员工素质提升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所以,职工素质对思政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影响。而职工作为国有企业当中的一部分,积极组织其参与到业务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方法与思维,对企业文化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企业职工思政觉悟较高,那么企业思政工作的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在引进并学习新思想政治理念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企业思政工作的导向性明显,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地引导职工的价值理念与行为等[4]。然而,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职工素质的作用属于外因,职工自我选择则是内因。但是,外因需要由内因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素养基础就成为企业思政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而思政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必须要对职工内在接受性予以重视。

三、完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给予职工素质提升高度重视以有效缓解职工心理的矛盾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在调整其利益格局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诸多全新的问题与矛盾,而且还应当正确认知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确定出改革所带来的代价。其中,国企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转变思政工作的理念,对经济效益和职工发展关系予以有效地处理,对职工生活和工作实际情况予以全面关注,在推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重视提高职工思想素质的作用[5]。而企业还应当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经济发展的结构,在管理经营的活动中实现政治与文化的统一发展。在国有企业内部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化解根源,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损失。在建设国企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职工的实际需求,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缓解职工心理矛盾,建立并健全职工正当利益保障体系,切实维护职工自身的权益。

(二)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性与连续性的作用

为了实现国企思政工作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最关键的就是要有思政管理机制作为重要基础。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采用的都是问题----解决这一模式,所以,工作方式具有明显的松散性与随机性,其计划特征与系统特征严重缺失。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不仅仅是解决不连续问题的过程,而是需要具备系统化的工作内容和重点连续性的变化过程。为此,国有企业的思政工作机制应当突破原有以行政指导为基础的框架约束,采取自主融合的全新形式有效地提高思政工作的质量与效率[6]。另外,企业思政工作还应当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互结合,将经济发展作为核心,对职工心理矛盾与变化给予实时关注。与此同时,思政工作机构还应当积极地树立系统化的工作理念,确保工作规划与安全的科学合理性,以保证思政工作作用机制具备明显的连续性特征。

(三)基于行业特征实现思政工作方式的全面创新

在国有企业思政工作方式创新方面,必须要与市场发展的取向相适应,充分考虑行业特征进行有效地调整和改进。除传统思政教育与管理手段之外,思政工作方式还应当充分彰显出职工发展的个性需求,另外还有激励性特征,与职工业务实际情况与工作绩效予以有机结合,合理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亦或是群体激励方案,以保证可以满足职工的需求,不断强化职工教育与培训机制,确保同步提高职工素质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国有企业这一经济改革重点所面临的挑战也逐渐增加。由于职工素质在国企思政工作开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必须要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耀辉.提高职工素质是做好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J].东方企业文化,2013(19):37-38.

[2] 周兰.浅谈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提高职工素质[J].东方企业文化,2015(4):91-92.

[3] 张利敏.新形势下国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魅力中国,2014(11):368-368.

[4] 徐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32):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