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时间:2023-06-02 09: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第1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寓思想教育于兴趣活动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好学、协调性好,思维较强的特点,单调、缓慢持久的动作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等不利于教学的表现,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应该是空洞,多讲些老中国女排的为国争光拼搏的精神实现“五连冠”等事迹和奥运选手在奥运会,勇敢顽强,拼体力、拼意志、拼技术终使红旗一面面升起。激发她们的学习,抓住练的教育因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生动切实的思想教育溶于学生们的兴趣活动中,有了思想的保证才有可能上好体育课的兴趣。

一、心理卫生教育是新时期中学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教师是培养中学生的摇篮,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然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教育使很多教师受社会期待的影响,仅注意到自身的教育这一角色要求,教育常是口头重要、干起来次要、平时不要,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当作份外的事情,置于被遗忘的位置,致使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易将心理问题与纪律、思想意识、作风品德等问题混为一谈,胡乱用“药”,一味地采取惩罚、处分等手段,导致学生疏远教师、教师埋怨学生、违纪违规问题防不胜防,甚至出现学生暴力报复、出走、自杀等严重问题。素质教育的欠缺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心理素质滞后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等素质。

二、心理卫生教育反映了中学生的内心呼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将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种威胁,况且中学生无论来源去向,还是内心深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有其特殊地方。我们曾运用问卷对中学生进行大面积调查发现,Ⅰ类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急需得到心理援助者)占20.62%,Ⅱ类学生(有某方面心理问题,渴望得到心理援助者)占41.32%。问题之多之重恰恰出在我们现行教育的不足,长期以来我们仅重视政治信仰、知识技能和道德原则的灌输,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性等健康人格要素的培养与引导、学生对教育内容有一定的距离感和不信任感,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正是因为心理卫生教育在现行教师教育中尚未拥有地位,才造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现状。我们又让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教育讲座进行评价,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非常必要,并认为设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迫在眉睫。可见,许多学生心理困惑正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若再视而不见,置若罔闻,难免造成不良后果,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而且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合格中学的中学生。

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新编的教材要深入研究、吃透,并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学,如体操,健身操、韵律操、乒乓球等教材,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变的教高平段,来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与参加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现象,在体育课中如何培养中学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而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为:协调性较好,思维能力较强不爱动,而生理特点为身体形态变化大髋骨较宽,肩部较窄,下肢较短,脂肪较多,重心较低等,不利于速度和高度的发挥,同时对具有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有恐惧感。因此中学女生,比较适合的体育项目有,体操、舞蹈、游戏、等运动项目,在体育课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适当、合理地安排好教材,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合理地教育教学手段,才能培养中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为终生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交往是青春期少年最突出的心理需要,其中,与异性同学交往是他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的异往,可以使少年获得友情、增长知识、增添生活情趣、愉悦身心。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情感和意志都不够稳定,思想和行为均不成熟,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

引起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外界环境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2)贪玩、贪吃,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

(3)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早恋”为荣,随便发生两性关系。

(4)家庭教育不当的引起,如粗暴型的家庭容易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苛求型的家庭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溺爱型的家庭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追求享受,目中无人的恶习;以上几种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都会给教育孩子带来极不良的影响,导致她们离家出走,或做出“偏激”行为。

(5)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或因家长本人素养差,或家庭不和等原因家长极少关心子女的成长,使她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

(6)来自学校的压力,如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都使她们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7)年幼无知,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遇到坏人容易受骗上当。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SCL-90

目前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评定内蒙古地区包头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结果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以期为其他的研究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资料与方法

对象:于2005年4~5月整群抽取包头市区和农村初高中学校各1所(初一~高三)其中初中学生1252人,男生615人,女人637人;高中学生1617人,男生802人,女生815人。总体年龄分布在12~21岁。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907份,有效问卷2869份。

方法:心理精神状况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由专业人员与班主任配合,利用上课时间实施测查SCL-90问卷。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资料统计方法:数据应用SPSS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结 果

包头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包头市中学生在SCL-90九因子上所得均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后发现,包头市中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焦虑、精神病性九因子的均分都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

包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在2869名包头市中学生中检出374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1项因子分≥2,即判断为有心理健康问题)占总人数的13%。其中检出男生212人(15%);女生161人(11.1%)。检出初中生103人(8.2%);高中生271人(16.8%)。结果可见,在因子均分≥2上,男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他6个因子检出率高于女生(P

包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包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可见男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5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女生(P

包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差异:包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可见高中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偏执、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的9个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初中生(P

讨 论

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过程,它总是由不平衡态过渡到平衡态。心理不健康是指这一平衡化机制正常机能的丧失,即心理系统不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恢复到平衡态。而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一般都会经主体的自我调整后恢复到平衡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应着眼于辅导性而非治疗性。通过本次研究包头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知,尽管包头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和男生,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建议在中学生中有针对性的开设心理卫生方面的健康教育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发育特点,提高心理应变能力;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心中困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家庭,父母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心理问题。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互相配合,从而使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6~7

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包头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 451名高中生进行心理测评,将SCL-90各项测评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男、女生进行比较,不同年级学生比较。结果:包头市高中生SCL-90总分为158.70±43.61,总均分为1.76±0.48。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和敌对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焦虑、强迫因子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男女生、不同年级比较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包头市高中生轻度及轻度以上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68.57%,中度及中度以上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8.61%,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抑郁和焦虑等。结论:包头市高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等,性别、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高中生;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是少年期和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心理发育和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年龄阶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包头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本研究。此研究旨在为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按随机化原则,从包头市市区和农村分别抽取一所高中作为研究对象。再按整群抽样原则,从每所学校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出若干个班级作为调查样本,其中,高一、高二各抽取11个班,高三抽取9个班级,共调查31个班。调查人数为1 617人,有效答卷为1 451份,有效应答率为89.73%。其中男生712人,女生739人;高一年级569人,高二年级509人,高三年级373人;年龄13~21岁,平均17.19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以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为主制成的调查表[1-2]记名问卷。问卷填写前,由调查员向学生们讲解评定的目的、问卷的内容和填写方法,统一指导语,当场填写、回收。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资料整理后输入SPSS11.5软件包数据库,计算出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情况,通过均数、标准差进行t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等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比较

本次调查学生SCL-90总分158.70±43.61,总均分1.76±0.48,呈正态分布。各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4],包头市高中生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P

2.2 不同性别、年级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男女生SCL-90总分、总均分、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年级SCL-90总分、总均分、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2 包头市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间比较(略)表3 包头市高中生SCL-90各因子年级间比较(略)

2.3 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

高中生的SCL-90各因子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多。心理卫生问题各因子分布情况,见表4。表4 包头市高中生SCL-90阳性因子分布(略)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包头市高中生轻度及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8.57%,高于全国常模(62.7%),中度及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8.61%,低于全国常模(21.7%)。这说明我市多数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但严重程度比全国较为乐观,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加以校正。SCL-90各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尽管焦虑、强迫低于全国常模,但阳性因子检出率很高。我市SCL-90各因子轻度及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由高到轻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抑郁、焦虑等。说明这六个因子是我们防治高中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重点。国内外有关报道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焦虑[3-4],本次研究与这个结果基本相同。

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包头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间无明显差异。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父母对女孩的教育也比较重视,以往传统家庭重男轻女的态度大为改观,家长不仅对男孩有“望子成龙”的心愿,对女孩也有“望女成凤”的期望;在学校,老师也多注意学生的成绩。这些外在因素减弱了男女性别间的差异,另外,女孩自身也突破了传统的观点,立足于发展自我、改造自我,这些因素可能造成了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研究表明,中学不同年级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激源,也是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问题。学习压力仍然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5]。目前,高中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困扰学生的不仅仅是高考,最主要的是平时超负荷的作业,以及频繁的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导致学生心理不适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包头市高中生SCL-90各因子分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年级心理卫生问题发生情况相同。因此,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应针对所有年级学生。

综上所述,欲减轻或消除高中生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一起努力。学校应减轻学生负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严重偏离健康标准的学生,由学校专业心理工作者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疏导或心理治疗,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对孩子不能期望值过高,这很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同时,高中生应学会自我调整,加强自我修养,以正常、恰当的心态去对待挑战,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

[2] 陈昌惠.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 樊玉贤,王宝安,翟敖明,等.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4):211-213.

第4篇

摘要:文章旨在指出中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适应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现今学生的心理状况,经过分析,用分类的方法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对策: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设立热线信箱、开展心理咨询、对家长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等几个方面。文章最后还分析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一代新人,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具备健康的心理基础之上,才能培养起来。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要能成为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身人格特质,擦亮自我心灵的世界。

在今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有意识地分析了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性认识,并对学生心理问题提出几点设想性对策;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一)学习类问题

通常情况下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在我校,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考试焦虑,厌学症,是中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83的同学以游戏为娱乐。有4.2的同学对游戏极端的迷恋。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学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寻求不正当的刺激。

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表现在:

A)中学知识实用性不广;

B)教学内容过难;

C)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D)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

E)来自家庭的考试压力很大;家长往往只注重分数的结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适时和子女进行学习方面的沟通与探讨。

4.过于依靠学习的"惯性",而缺乏学习上的"加速度"。

在学习过程中,一些人达到某一高度的时候就想休息一下,靠惯性维持原有的学习成绩,而惯性的确也能拖带他们跑一程,但总的趋势是缓慢下来的,若此时不赶快加速度,就会停止或倒退。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面临高考压力,习题,考试,变成每日必备,这样容易忽略身边的人和事会陷入一个人封闭的误区,致使交际困难的产生。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人和人的交往是一个双方相互接触的过程,要达到交往和谐,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而且还要能够认识和了解他人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早恋虽会给一些人留下美丽的回忆,可也会逝去不少美好的青春时光。到最后得不偿失,痛苦不堪,也不是不会发生的!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许多人知道自己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当他们遇到时,有不知

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的同学会对挫折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问题,又或是从此一蹶不振。这些都是消极反应的表现。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有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三、探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的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5篇

【关键词】 班主任 心理教育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班主任是一个平凡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在学校以及班级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联系作用。如何去做好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工作,在我看来,这好比是“方格”之内追求“圆润”。(“方格”:班主任在心理教育引导工作中所遇到的限制和束缚。“圆润”:圆满、润通。“方格之内的圆融”:在班主任工作中游刃有余的发挥心理教育引导作用。)要在“方格”之内追求“圆润”,必须要本着真心替学生着想,与学生将心比心,就能迅速融入“班主任”这一角色,而且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在班主任的心理教育引导工作中,还要做到抓

住关键,突出重点,具体如下:

一、认清形势,牢牢把握一个准则: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改为“大众”式,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但要承担教学工作,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育人比教学更加困难,更加重要。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简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就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我们必须认真去做,应该时刻牢记用自己的爱心、良心去培育他们,最终教育学生考入理想的高中。

二、把握重点工作,始终抓住两个导向:

一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开始接触社会、政治、个人前途等问题的敏感时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是学习知识、学习本领的导向。面对普九后的农村学生,授课和担当班主任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学生厌学情绪较高,不关心学习等现象,我们教师所能做到的就是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基础等情况,讲授时尽量深入浅出,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能听懂。如我在讲授《背影》时,我让学生用方言来读课文,平时不爱听课的学生如曹道臣、康明龙一下子有了兴趣,热情高涨,教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认知品质、情感品质、耐挫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适应、学会发展,为他们发展、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行为引导,树好三个形象:

首先是认真负责的形象。中学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掘弃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用现代民主的思想管理班集体。

我们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认真细致负责,还要对学生认真地教导,细致地关心,把学生的全面成长看做是自己的责任。学会采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平时多观察,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关注,已发现他们有心理疾患现象,立即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指导。可进行有针对性、预防性的心理指导,比如刚开学时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放假前对学生进行现代生活心理指导,使学生在寒暑假中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并学会正确消费;在一定阶段进行青春期心理指导、情感调控指导、心理适应指导。中学班主任的心理指导可以结合具体活动来进行。

其次是尊重学生的形象。学生感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减退,主人翁精神就会被唤起,班里的各项工作自然好开展。放手让学生干部大胆工作,做到放手不放任,促使班风、学风积极向上。

再次是公平公正的形象。在处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只有始终把一碗水端平的老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得到学生的信赖。

四、家校互通,形成合力:

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件事。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向家长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还要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如:卫生保健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其他社区服务机构等。共同努力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

五、着眼履行尽责,切实做好工作:

第6篇

【关键词】长期;心理辅导;高中生;焦虑状况;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学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从而也给中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长时间的精神高度紧张带来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有最新研究显示五分之一以上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目前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研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微山县一中从高一年级新生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为研究组,共72人,男38人,女34人。另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对照组,共61人,男32人,女29人。研究组对照组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及生活环境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方法(1)高中入学时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以状态特质焦虑表进行测验(注明学号),两组间状态特质焦虑得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2)入学后研究组每周一下午一节课时间进行心理辅导,具体由班主任负责,解决学生因学习压力重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对照组则无心理课。(3)至第三学年末以同样的指导语,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进行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 果

研究组共72份答卷,对照组共61分答卷,均完整、合格,测量结果见表1。

由上可见,经长期心理辅导,研究组状态特质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纵观状态焦虑量表的各项平均得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我满意度项除外),其中自信心及紧张度得分结果如下,见表2。

由上可见,经长期心理辅导的学生,其自信心和紧张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在特质焦虑量表中,经心理辅导的学生,诸项得分均较对照组低,特别在自信心与敢为性(克服困难勇气)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状态,其得分情况见表3。

3 讨 论

近年来国内外对情绪智商的研究成了热点,情绪智商的高低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学校心理卫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如何对此进行干预,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近年韶关市曾进行较大规模的长期心理教育,以SCL-90评定,应届考生的考前心理健康普遍低于全国常模[1],这表明心理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林勇强、从志军、陈克文等曾对初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前后对比显示,男生在精神性、焦虑、敌对、躯体化,女生在躯体化、焦虑、强迫和恐怖方面改善显著[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长期心理辅导的学生,其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再次证实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为了我们祖国的未来,德智体美固然重要,心理健康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呼吁中小学阶段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甚至从婴幼儿着手,以提高下一代的整体素质,加快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③。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心理学;横断面调查;中学生;父母;焦虑障碍;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and Related Factors on Anxiety of Students' Parents. Sang Wenhua, Qin Xinhong, Yu Xuezhu, et al. Hebei Province 6th People's Hospital, Baoding 071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related factors and anxie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Methods 435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were tested by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The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Scale (PLOC). Results ①The scores of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mother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fathers. The scores of PLOC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The scores of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parents in rich famil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arents in mediate and poor family. ②The scores of effect, obligation,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parent,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parents scores of SAS positively(P

【Key words】 Psychology; Cross-section investig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Anxiety disorder;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心理控制源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信念或看法,并将心理控制分为内控性和外控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从心理控制源角度出发,评定了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和失败的看法。有资料表明PLOC聚合效度显示那些在教育子女方面有问题的父母,在教育成效、子女控制、父母控制因子上外控性得分较高。目前对高考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较多,但对其父母心理

研究较少,本文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及相关因素的角度研究高考前学生家长的焦虑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保定市级两所重点高中的236名高三学生的435名家长为研究对象,在学生高考前一个月进行一般状况问卷调查,并同时测查这些父母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问卷由学生带回家,第二天统一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95.86%,家长回答问卷者中父亲198人,母亲219人。

1.2 方法 研究工具①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②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1]:包含47个条目,以5级评分,其中包括5个因子: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及父母的控制,都与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总量表的Cronbach α值为0.92,未见到重测信度研究的报告。③焦虑自评量表(SAS)[2]:由Zung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量表包含20个项目,每项症状按4级评分,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将总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50分为临界值[3]。

测查结果输入EpiData,然后导入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

2 结 果

2.1 高考学生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特点 高考学生家长中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的控制(t=-2.264,P

2.2 高考学生家长焦虑问卷因子分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因子分的相关分析 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的控制、父母对子女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

2.3 高考学生家长焦虑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以焦虑自评量表中得分50分为界限划分焦虑,以焦虑为因变量,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选择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以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为自变量,在进入水准α=0.05、剔除水准β=0.10上作回归分析,结果性别、文化程度及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进入状态焦虑方程。

3 讨 论

焦虑是指个体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学派认为,个体对事件或刺激的认知是发生焦虑的中介,与躯体和心理社会危险有关的认知评价可以激活焦虑[4]。而面对决定子女命运的高考,家长的焦虑与其对子女教育成功与失败的认知评价关系密切。本研究显示,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因子分上显著高于父亲,这说明与父亲相比,母亲在对子女行为的控制方面外控性较强,母亲在对待教育子女问题时容易采取过度保护和限制的方式,可见在子女行为控制方面父亲较母亲更合理化。另一方面,文化程度的差异也会出现教育方式的不同,在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和父母对命运/机遇信念4个因子上,随文化程度增高外控性降低,而在父母对子女生活控制因子上文化程度较高或较低都较中等文化程度的父母外控性高,分析可见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较多问题,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分高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对子女严厉且要求过高,代沟加深,致使父母难于控制子女的行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长在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方面外控性较高。这一研究结果与程红[5]等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经济状况越好,父母更难于控制子女行为。

相关分析发现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的控制、父母对子女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可见没有尽到父母责任、教育成效较差、对父母过度保护限制以及无法控制子女行为的父母较多存在焦虑情绪。

回归分析表明,虽然高考前高三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就该研究范围来讲,对高考前高三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性别、文化程度、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即文化程度低、母亲、对子女过度保护或更多限制是引起焦虑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结果与Lindhout I[6]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其对焦虑和非焦虑父母的教养方式研究结果提示,焦虑父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拒绝和冷淡,但却暴露出了过度保护和更限制型的教养方式。鲁从林[7]等人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咨询问题中,焦虑抑郁情绪问题比例最高,而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学生人格因素的中介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8]。本研究结果提示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有关,为了提高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注意家长的情绪干预。

4 参考文献

[1]于欣.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41-343

[2]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编.心理卫生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

[3]田国强,秦国兴,蒋抗力.238名中学生高考前焦虑情绪的调查及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2,15(1):34-35

[4]丁宝坤.焦虑.见: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9-190

[5]程红,刘莜娴,石淑华,等.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2):78-81

[6]Lindhout I, Markus M, Hoogendijk T, et al. Child rearing Style of Anxiety-Disordered Parent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2006,8:1-14

[7]鲁从林,金俊,聂德申,等.高中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348-349

第9篇

【关键词】 危险行为;家庭特征;教育;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60-03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 Behavior and Family and School Environ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ZHANG Shan-ming*,YAN Ping. * Department of Studen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41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problem behavior,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nviron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 490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Adolescence Behavior Scale,FES-CV and School Environment Scale. Results The problem behavior overall increased because of increasing grad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ach kind of problem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ost factors of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Conclus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has correlation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nvironment.

【Key words】 Dangerous behavior;Family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Statistics;Students

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一般是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神经心理性)的适应不良行为[1]。根据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生态理论,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受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各种环境背景相互关系等的影响[2]。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亲子沟通、情绪、媒体暴力等关系的研究。为了解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湖南省部分中学生为被试,以探讨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省长沙市、邵阳市、耒阳市、新宁县、石门县12所中学初一到高三的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1 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90份。其中男生739名,女生751名;重点中学756名,非重点中学734名;城市学生661名,乡镇学生829名;初一学生237名,初二学生245名,初三学生328名,高一学生366名,高二学生191名,高三学生123名。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行为问卷[3] 该问卷由首都师范大学崔丽霞等编制,共6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行为、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6个因子。

1.2.2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4] 该量表由Moss等于1981年编制、沈其杰等修订,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共90个项目,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等10个家庭环境特征。

1.2.3 学生学校情景量表 由台湾师范大学吴武典编制,大陆学者廉串德等[5]修订。反映学生在校对课业、常规等环境方面的感受。共5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包括课业、常规、师生、同学和自我5个维度。

1.3 统计方法 采用Lisrel8.20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信效度分析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行为自评问卷Cronbachα系数值为0.9321,各因子α系数值在0.8000~0.8673之间;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Cronbachα系数值为0.7024,各分量表间隔3周重测信度除独立性为0.387外,其余均在0.574~0.834之间;学生学校情景量表Cronbachα系数值为0.8813,各维度α系数值在0.6134~0.7379之间。以各量表的各因子为指标,对其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1,数据与模型拟合均可。

2.2 中学生问题行为基本状况分析 为考察中学生各类问题行为基本情况,根据4级评分的均分,对6类问题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初二和初三学生的攻击行为平均得分高于其他年级;总体问题行为有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以问题行为各因子作为分析变量,以学校来源、初高中和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2.3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对问题行为各因子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各类问题行为与大部分家庭环境因子、学校环境因子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讨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分别以6类问题行为为因变量,以与其有显著相关的家庭环境因子和学校环境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中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和考试焦虑与其学习任务重、注重学习成绩是不无关系的。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攻击行为平均得分高于其他年级,这个年龄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突变阶段”[6],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成人感、叛逆性也在增强,容易通过攻击他人来表现独立意识、成人感和叛逆。主效应分析发现,女生在神经质和考试焦虑上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在攻击行为上的平均得分低于男生,与崔丽霞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市和乡镇,高中生学习适应性均差于初中生,与聂衍刚等[7]和白晋荣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可能与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更重有关。在违纪行为上,初中和高中生的性别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男生较女生有更多的违纪行为,与崔丽霞[3]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不同所造成。

研究发现,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考试焦虑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相关显著,即学习适应不良能被课业维度、常规维度、家庭组织性等预测。学校课业过多过难,学生既疲于应付,也难于理解,可能引起学习适应不良;加之班规和校规过于严厉和繁多,也可能引起学习适应性问题。对家庭环境而言,在组织性差且缺乏知识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在面对学业时,可能不能有效地计划学习和统筹安排时间,也不能从其他家庭成员中获得帮助,从而影响学习适应性。

对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预测力最强的是常规维度,即对日常规范持异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家庭矛盾性、亲密度也能够预测中学生的攻击行为,矛盾性小、亲密度高家庭的孩子攻击性也较小,与周燕燕等[9]及余毅震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矛盾突出的家庭中,父母可能会通过攻击、打骂子女等粗暴方式来解决问题或发泄愤怒,子女在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中,心理受到压抑,渐渐会形成“攻击他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习惯行为。在亲密度低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缺乏应有的关注,他人可能会为了得到的关注而故意攻击他人,也可能把对家人忽视自己的不满转化为攻击他人以求内心平衡;在学校,这些孩子可能会通过为违纪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并以“猎奇”的心态等待每一次违纪的后果――教师和同学的反应。

对退缩行为预测力最强的是同学维度,这与郭伯良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同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中学生的受欢迎程度,同学关系不良者往往是退缩、内向的。家庭娱乐性也能预测退缩行为,家庭娱乐让孩子获得愉悦,让亲子感情纽带得以加强,使孩子乐观合群;但如果家庭生活枯燥无味,孩子们的情绪就会被压抑,渐渐变得冷漠、孤僻,进而产生退缩行为。有退缩行为的学生因为不像有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学生那样对别人和集体构成威胁,往往被忽视,而对学习、交往及自身发展和健康的危害又不为人所知,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重视。

对考试焦虑预测力最强的是课业维度。成绩是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课业不适的学生更担心成绩会下降,达不到教师、家长或自己的要求,从而导致考试前的过度紧张和焦虑。自我维度也能预测考试焦虑,对自己在长相、能力等各方面状况不满且自卑的学生,面对考试更容易紧张,自卑心理加剧焦虑和担忧的程度,与李焰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家庭环境方面,只有成功性能预测考试焦虑。在成功性强的家庭中,成员们往往崇尚竞争,关心职务升级和学习成绩,常常为了前途而竭尽全力。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的学生,非常看重自己的成败得失,尤其是考试成绩,过强的动机最终可能导致考试焦虑。

4 参考文献

[1] 崔丽霞,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112-120.

[2] 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13-217.

[3] 崔丽霞,郑日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13-315.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5] 廉串德,郑日昌.高一学生学校压力与教师领导行为模式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3,26(3):549-550.

[6] 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7] 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23-27.

[8] 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中学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心理学动态,1997, 5(2):60-64.

[9] 周燕燕,林穗方,黄蓉,等.中学男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典型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96-97.

[10]余毅震,史俊霞,黄艳,等.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11-813.

[11]郭伯良,张雷.儿童退缩和同伴关系的相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37-139.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教育内容;对策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2)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缺少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平衡而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及与时演进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中的有关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性格、气质、能力的浅显知识,跨越青春期误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心理卫生基础知识,社会人际交流及自我训练,自我调节方法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学生培养和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1)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绝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仍是我行我素。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一切为了升学,已成为校长办学的思想基础。班主任工作自然追随其后。当前,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极大的影响。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因此,是否重视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衡量班主任管理水平,也能反映班主任是否前卫的眼光。

(2)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列宁说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要千方百计学习掌握心理健康常识,自觉地依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

(3)开辟多种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指导及训练,也可采取随机交谈和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当然,学生动态的心理活动与本能的心理封闭,会使这项工作难上加难。这需要工作的艺术性,也需要班主任有慈母之心和绣花之功,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爱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须强调的是,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另外,班级环境和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总之,班主任要调动一切积极性,挖掘一切育人因素,采取多种渠道,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

3. 重视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教师带来了很多的教育,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相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而言,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教育影响力,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教师心理成长关注的缺失,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教师若要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环境,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学会做自已的心理医生,及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自我维护和自我教育,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放下所有的心理压力,以健康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既有方法又无定法。自己给自己擦眼泪,自己给自己壮胆,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得由自己来解决,即使到专家那里进行心理咨询,其实也是助人自助的一种方法,让我们从容起来、坚强起来、快乐起来,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可爱的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焦虑 人口学变量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各种生活和学习上的矛盾和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引导,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我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症状。其中,出现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问题的中学生较多。

本研究对邯郸市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在学校类型、性别、父母文化程度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邯郸市两所中专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301名,一所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304名、两所重点高中一、二年级学生313名,共918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04名,女生514名,一年级445名,二年级473名。

(二)研究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ental Health test 简称MHT)。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试”进行修订而成的标准化量表。全量表的信度、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共包括效度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9个分测验。

二、结果

(一)青少年情绪问题总体检出率

表1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结果显示,有38.2%的青少年至少一个因子得分高于8分,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心理问题。总体上,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二)高中阶段学生焦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不同学校类型之间的比较

由表2可见,MHT的各个维度有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在焦虑各维度的得分均是中专大于重点高中大于普通高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冲动倾向维度中专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学生,三种类型之间在MHT总分和自责、身体症状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比较

从表3可见,在总体上,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焦虑水平越低;除自责倾向和恐惧倾向外,在MHT的其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检验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过敏、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MHT总分得分显著低于父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学生。

3、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比较

总体上来看,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MHT各因子得分及MHT总分越低,学生焦虑水平越低;除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在MHT 的其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省略)。

4、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

考察性别差异我们发现,除孤独倾向因子,女生在MHT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表省略)。

三、讨论及结论

已有研究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得出结论指出,35.7%的中职生至少存在一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38.2%的青少年至少存在一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即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上出现较多的问题。说明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本研究显示,高中阶段学生焦虑有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在MHT各维度的得分均是中专大于重点高中大于普通高中,表明中专生的焦虑水平高于高中学生,这与有关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大部分中专生是因为家庭困难、学习成绩差不得已就读于中专, 这时常让他们感到比别人差,他们承受了升学受挫不满意的心理负担,还承受着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就业、适应环境等因素带来种种压力, 容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另外,重点高中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学习负担更重,考试压力大,他们对自我要求更严格,易产生自责的情绪,焦虑程度比较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

关于父亲、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焦虑的影响,研究者的结论是不一致的。本研究总体上来看,父亲、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焦虑程度越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与张劲松的结论一致。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往往更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比较融洽;相比之下,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对子女的惩罚更严厉,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更多,更容易造成孩子较高的焦虑水平。

考察性别差异我们发现,除孤独倾向因子,女生MHT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女生较敏感, 情感更细腻, 胆量较小,容易体验到较多的心理冲突, 更易受到伤害,心理问题相对较多。

总之,普通高中学生的焦虑水平最低,其次是重点高中学生,中专生的焦虑水平最高;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在总体上看,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焦虑水平越低。

参考文献:

[1]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

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 226-228

[3]周步成,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华东师范大

学心理系,1991.

[4]王玲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J].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6, 20(7):444-448

[5]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

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4):457

[6]张劲松,金星明,周雪典.上海市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其相关

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49-352

[7]王小新.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2002,16: 343

第12篇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