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09: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的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方面的教学是其重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阅读不但能够掌握相关语文基础知识,还能通过阅读不断的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其语文学习内容。因此各级初中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阅读教学的开展。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各个方面的教学的开展都相对比较落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相对比较沉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往往处于被动受听的状态,而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也相对较弱,容易产生教学倦怠。初中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索能力都相对较强。而语文阅读方面的教学是学生增加语文能力,拓宽自我视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更愿意以自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中进行学习探索,而教师在传统模式下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对于阅读内容的安排往往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中教师自己加入的元素相对较少。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主动追求与课堂的被动受听相冲突,课堂教学效果不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向了各级中小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变化。

1.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学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主人的身份,不断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积极的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索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皇帝新装》这篇阅读材料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的模仿《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对于新装的反应,让学生通过模仿感知到课文的主旨内容,通过不断的和学生进行互动提问,让学生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谈谈对这篇课文的认识,该课文能反映出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提问回答、演示来不断的加强对于课文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2.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教师在阅读材料讲解之前,需要对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教学参考中的教学设计,这些教学设计由于版本比较老等缘故使课堂教学设计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教师在这种课堂教学的设计下进行课堂教学常常会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在原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其进行丰富。首先,教师要注重分层课堂教学设计。所谓分层课堂教学设计,指的是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的对象是文章,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特点,设定不同的课堂学生设计形式,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胃口。对于不同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不同的要求。比如,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能够进行评价和创新;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要求让他们能够进行理解和通读。不同课堂教学设计满足了不同能力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进行阅读课堂教学设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学校已经配备了很多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教室、电脑等,这些设备不仅能够使教师有了更多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式和工具,还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和投影还原整个荷塘月色的场景。学生通过这种实际的动画效果,结合课文的文字,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由传统的板书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被大大的调动起来,学习的参与度也高涨,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加的理想。

3.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体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通过学生的成绩来体现,另一个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课堂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下各个学科都十分重视教学反思,而提供教学反思主要依据的就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标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设定上科学化、民主化,不仅要让学生、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体系来,还需要结合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科学的评测。在得到相关评价体系参数时,教师要通过这些参数主动的去自我反思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优缺点。对于教学中的优势,教师要不断的去巩固保持;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细心的去分析,找出解决的方式。只有这样,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才会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也会不断的提升。

三、结语

总的来讲,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谓机遇指的是新课改的各种理念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促进了教学的不断前行。所谓挑战,指的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我教学能力,要改变传统的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不断的面对新课改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各级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努力迎接挑战,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磊,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13-15.

[2]苏亚平.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39-140.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导入;导入艺术;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尚不成熟,注意力极易被其它无关紧要的事物吸引,因此,做好课前的准备及课程导入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及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或者采用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这些都可以在引入阶段来进行。

一、初中语文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分析

课程导入是指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所使用的技巧及方法,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导入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反之,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课程导入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的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参与、去思考。传统语文教学中,板书导入、直接讲解等形式会使得学生非常的被动,无法吸引学生自发去参与语文教学。其次,重视氛围的营造。信息化教学的建设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十分有利。

二、初中语文课程导入的方法及艺术

1、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2、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3、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4、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5、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总结:课程导入艺术的有效运用关系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不同主题的教学背景下,课程导入艺术的选择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教W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灵活的运用语言艺术、体态语言意识及教学方法,从多角度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的了解并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语文教学工作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保障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在生活领域的逐步深入,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注意,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它使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任何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开、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使语文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可说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可等闲视之。

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下面就阅读教学而言,谈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明白孔圣人的教导,知道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成功阅读,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计算机尚未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也曾为如何精心导入而费了不少精力,虽有一定的效果,可总是事倍功半。教育学告诉我们,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不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高中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的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二、重现时代背景,引起学生阅读情感。

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五十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不是光凭就一般的口头介绍所能解决得了的,更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完成本次的教学工作。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胜利后,美蒋内外勾结,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采取暗杀手段的真实情景,配以沉痛的声音,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出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再展示出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夫人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特务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此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这《最后一次讲演》,还能不成功么?

三、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阅读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是目前教育界形成的一个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教学议论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理解议论文的格式相对比较简单,它要求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过程。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基本上又可以归纳为:段首、段中、段尾,或自己综合归纳。那么我们就可以找相应的若干语段,它们的论点分别在段首、段中、段尾,或让读者自己综合归纳,给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传统的幻灯机和小黑板也许也可解决这一环节,但视觉清晰度上比不上投影仪的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效率高不过电脑的录入,而且教学氛围单调沉闷。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出示语段的同时,若能配以相应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我相信,在巩固本次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第4篇

1、情绪之乐

愉悦的积极情绪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对于学习无疑能产生深度影响。那么,如何营造师生灵犀相通乃至心醉神迷的双向的愉悦情绪呢?

首先,教师是这种愉悦情绪的创设者、主导者。教师得先有“快乐课堂”的营造意识。教师务必摆正心态,正视自己的职业价值,才是“快乐课堂”的肇始。

其次,教师应善于调节自己情绪,即使遇到生活中的诸多失意也能从容应对,始终将笑容永驻于三尺讲台。

此外,教师还需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多元化选择,这无疑强化师生双方凝聚力,为快乐课堂注入新的动力。所以,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是快乐的不尽源泉。

这是一种建立在愉悦情绪上的互动的默契: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只有有了充分的准备,快乐才会随时如期而至,我们才能将学生引领入课堂教学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快乐中。

2、预设之乐

快乐课堂,意味着这是一种“蓄谋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点与动态价值取向,有的放矢地进行快乐的再创造设计。快乐不会随时从天而降,而这全需靠教师积极调动与匠心经营。

首先,确定兴奋点。兴奋点即“快乐课堂”可能利用的快乐元素。在教《孔乙己》时,我摒弃了通常的教学方法,而是寓庄于谐地反问“孔乙己的那件长衫后来哪去了”,这让学生很是意外,于是开始八卦。或笑曰被孔乙己换酒喝了或称秋天天凉当然不穿长衫。可是,我严肃提出问题:假如,孔乙己的腿没断,这件长衫会脱下吗?学生开始沉思,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很深刻,一下子来了讨论的兴趣。

其次,调动空白点。在教《故乡》时,我曾经设计了问题:碗碟究竟是闰土还是杨二嫂埋的呢?学生很兴奋。其实,这个问题结论根本不重要,或者说无解,因为这是文章的空白点――作者交代的并不充分。但是,作为教者,我们设计问题仅为激发学生逻辑思考,无论是说谁埋的,只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教学设计就有了意义。同时,学生就觉得语文课真有趣乐学。

最后,巧妙结合知识要点。课堂快乐不能为快乐而快乐。快乐课堂并非是为了一味追求搞笑的笑声,教师的幽默感应是恰当适度的,课堂笑声每一声背后都应承载着正面的意义,即将教学重点难点作出最轻松的传达,让学生豁然开朗。在快乐中学习才是“快乐课堂”的原本真义。

3、激趣之乐

兴趣是乐趣的起点,而兴趣也必将转化为乐趣。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常常从设疑激趣开始。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一个问题:皇帝究竟是给谁骗的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起初呆若木鸡继而七嘴八舌展开课堂辩论。学生在你来我往的激辩中既收获了知识,又收获了笑声。

有时,学生的兴趣来自教师那鲜活生动的语言。一句幽默,两处修辞,或者是妙用课文语言、化用广告词,甚至还可以巧借段子。

当然,最妙不过是巧设悬疑。在教授《给我的孩子们》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不信请看教材插图,然后解释道,这句话是一语双关,意即只勾勒轮廓,不细画面孔,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而这句话不过是明贬实褒而已。学生先是顿生惊愕,继而会意而笑。

4、探究之乐

探究之乐本质上是思维的的乐趣。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合作,则明确了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追求课堂探究之乐,首先应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构建民主型的平等对话是合作探究学习的核心。惟其如此,思维才能呈现多元化,探究也才产生真正的意义而不至于流于形式。

探究的重心则应侧重于学生思辩思维的提高。探究的本质是产生理性之美。学生在理性思辨中逐渐感受到这种理性之美带来的思维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理性思考的热情。在教《窗》一文中,曾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如果不交代“靠窗的病人病得很重”这句话,后文有多少情节会出现矛盾?学生顿生兴趣,探寻蛛丝马迹,得出了多条结论,然后逐条辨理,既明白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同时理解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此外,探究还应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这会使学生陷入对下一次的合作与探究的期待无限循环之中。

第5篇

一、注重课堂,创建民主教学氛围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应当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同完成信息沟通传递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影响到学生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探索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并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教师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开辟“我的金点子”栏目,并张贴上墙,逐步将“点子”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充分体会到自主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时,这种自主的权利和被激发的兴趣会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以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进而改进教法、学法,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梯度,强化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准确分析和概括。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在梯度化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寻点搭桥,深化学生阅读理解

初中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实际,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寻点搭桥”,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寻找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会文本的内涵。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

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轻松自如地驾驭文本。教师应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多方查找搜集资料,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会,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心灵约见心灵”的过程。“寻点搭桥”教师为先。

“寻点搭桥”不光是建立在文本之上,而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就学生方面,能够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眼前的时代特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文本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了。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创建这个点。在教《归园田居》时,我针对诗歌主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个结合点:第一是让学生f说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什么;第二是让学生说说诗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前者离学生的生活较近,学生有话可说。后者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学生情绪高涨,阅读体验十分丰富,效果非常明显。

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初中学生的优势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富有求知欲,思维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中可以看到整个社会人生的面貌。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至极的皇帝的形象,联想丹麦王国那个时代和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昏君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事,还要联系今天的社会某些虚伪的阴暗面,让学生交流起来,就有话可说了,批判的主题也不难理解了。在结束本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想想回宫以后,皇帝表现会怎样?还可以让学生续写《皇帝新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得会更深刻。

四、创新方法,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笔者认为一般要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积累。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语言材料,能够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特点;能够读懂范文和课外读物,概括大意,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应结合教材对这些知识作必要的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积累。这必将对学生的阅读影响深远。

二要注重理解。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中学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综合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了。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如必须在熟悉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度揣摩关键词语、语句的深刻内涵,进而全面把握文章中心、写法、语言等。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推动学生联想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联想与想象。

五、要注重评鉴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w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65―0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导人新课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最优化的教学构思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做一个“乐之者”,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语文教学虽然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但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因此,语文教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读书、质疑、研究、探讨、辨析、求真的场所,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教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与作者同思考共悲欢的过程。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例文大都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文中曲折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架起一座沟通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桥梁,以朗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或介绍必要的背景,或简述故事情节,或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接近作者。如教学《昕潮》一课,教师或者朗读课文中直接赞美大海的一节,或者从《口技》一文引到《听潮》,或者以问题“见过大海吗”、“观过海潮吗”等引起学生对“昕”潮的向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出与课文内容一致的课堂情感氛围,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选好教学突破口,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关键是选好教学的突破口。突破口即教师在钻研教材、摸透学生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找到的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师准确地选择突破口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摸清作者思路,学到思维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笔者以“礼赞”为突破口,挖掘出作者从赞白杨到赞人的写作特点,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白杨的象征义这一教学重点。笔者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象征手法,什么情况下应该用这种写作手法,本文为什么用了象征的手法等问题。象征手法的特点单凭老师讲解学生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当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时,这个问题就很轻松地被解决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讨论积极,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学得也深入扎实。

突破口的选择要做到角度巧妙、切入新异。如《皇帝的新装》以“骗”为突破口,《变色龙》以“变”为突破口,《枣核》中的“枣核”,《故乡》中的对比手法,《从三到万》中的故事,《七根火柴》中分辨谁是主要人物等,都是很巧妙的切入点。突破口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也不能是难点,而应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第一个点,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参与的触发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增长能力,掌握学法,开发智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平等;合作;感受语文之美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中欣赏语文的语言美,感受文本中的形象美和人性美。现就此谈谈我在教学中创设语文环境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前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权威,教师的语言是命令,是圣旨,有敢违者,斩!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学生的个性被泯灭,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人格的建立。而今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和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时才会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的尊严,才会轻松地、愉陕地投入到学习中,因而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平等的对话平台,与学生愉陕合作,共同学习探讨。刚参加工作时,听一些老教师说,对于学生一定要严才管得住,老师才会有威严,你所教的课程成绩才会好。我遵照执行,课堂上我始终板着个脸,无一点悦色,稍有“异样”立即被我打压下去,稍有“违规”马上给予严厉的处罚,一开始效果良好,课堂秩序井然,学生稳当听话。到期中学校进行学生评教,学生给我打了个不及格,所教班级语文成绩也一塌糊涂,看到其他老师与学生有说有笑,教学成绩也挺好,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好像与学生平等了,似乎就丢了教师的“尊重”和“权威”,降了老师的“份儿”。殊不知这样在学生中不仅毫无权威,而且还隐含着恐惧、厌烦、对立乃至“怨恨”。这样的师生关系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随即调整了我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做朋友、谈生活、谈学习、谈打算,尊重每一个学生,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后来学生和我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课堂上提问、回答、争论,学生争先恐后,效果良好。

二、创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教学生为人处世上,要团结互助,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而在教学中大多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忽视课堂资源(学生相互帮助)的开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分组,第一步同学们自由读,读时选择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分角色朗读,之后同学们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你对小孩的哪句话有感触?简单的说理由;第四步进行排演课本剧的试验阶段。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我想这节课的合作学习基本完成了。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不得而知。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与文本交流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先对课文整体感知,再研讨重点难点,后延伸拓展。而不是将课文肢解到段、句、词、字,这样剖析课文给人的感觉是支离破碎的,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如在学习《芦花荡》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能概述文章内容,概括人物性格,再研讨重点句子,如“老头子过于自信”等重点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进行延伸拓展。整个过程由面到点,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愉快进行,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8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现状;展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和生动活泼的过程,学生除接受学习外,还应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对于这一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在现有教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合作教学模式贯彻不彻底

新课改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关注越来越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重点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小学生懂得“热爱自然,学会善待自己与他人,学会必要的处事能力”。但是到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贯彻还不彻底,学生往往不能科学地学习。

2.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不成熟

传统教学下,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师通过“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机械式记忆知识,被动学习,且合作学习自从诞生以来也未能完全脱离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只是以教为主体,而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不符合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真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这一教学特性去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能够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教师对于合作学习认识不清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总认为学生不能够独立学习知识,下意识地认为将学生凑在一起,学生就只会玩耍。但是这一点经笔者研究是存在偏差的。笔者认为,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只有让其健康成长,国家才能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样的教学才具有生命力,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法无疑是一项绝佳的选择。因为小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的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方便有效的资源,必须重视并加以利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展望

1.选择合适的内容

合作学习需要老师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课程,而且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考虑操作的可行性。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上首先为学生设立了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结成小组,让他们分别选择角色,再进行课堂表演,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且学生对故事本身就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省去很多麻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合理的分组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势必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而在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感受,也要考虑整体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在分组过程中忽视那些学得慢的学生,由于他们没有学习上的优势,很多学生就不愿和他们结成小组。为此,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措施,例如实行“一帮一”等活动,在班级里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尽量兼顾,让学生互帮互助。

3.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在实施合作学习前,设计好合适的评价标准,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应该采用“鼓励进步”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合作学习中若某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要高于其他的小组,那么对于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加分;对那些小组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进而促进他们努力学习。

教师的责任在于育人,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是重要的,教师在对这一教学模式现状有较为清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叶扁舟

准备阶段:

1、分析整理所学课文里有关联想和想象的文段。

2、依据下表,给十年后的自己制作个人简历:

姓名

年龄

学历

职业

爱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

2、学会“描写+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方法。

3、完成习作《十年后的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领会联想与想象

二、实操训练,巧用联想与想象

师:课前我们都给十年后的自己制作了一份个人简历,现在请同学来展示一下:(以小A的展示为例进行写作过程的训练)

生:

姓名

年龄

学历

职业

爱好

小A

25

研究生

老师

书法

老师是我的梦想,我也非常喜欢小孩子,所以我想十年后我可能成为一名教师。从小我就练习书法,十年后的我在这方面一定特别优秀。

师:我很欣慰大家都对十年后的自己有了不错的规划,表格的显示太过笼统,现在请大家用文字充实刚才的口头介绍,字数100字左右,时间3分钟。

写作训练1:化图为文,简介十年后的自己

生:十年后的我通过努力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当我以教师的身份回到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母校时,心里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喜悦。我给母校带去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幅我自己的书法作品“桃李满天下”,要知道现在的我可是省级书法协会的会员。

师: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作者由生活中常见的街灯联想到了天上的明星、街灯和美丽的街市,又想象到牛郎织女骑着牛,提着灯笼,涉过天河,自由逛街的场景。让我们入临其境,眼前有了画面。

由老师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学生、校园

师:怎样才能将老师和学生、校园联系起来呢?

写作训练2:构建环境,建立人物关系(2分钟,50字左右)

生:十年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校园更加美丽、现代,能在这样读环境中工作,我很幸福。我带着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教书育人,深得孩子们的喜欢。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皇帝的新装》一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大家读一读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1、“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3、“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生:这些句子都用到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师:人物从具体的情境中走来。通过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可以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构建起画面感。下面就利用这种方面,修改刚才的文字。(5分钟 200字左右)

写作训练3: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生:十年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校园更加美丽、现代,能在这样读环境中工作,我很幸福。

每天我都会提前到校,站在教室门前欢迎每一个孩子到来,给予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甜甜的微笑,向他们表达我满满的爱。对于犯错的孩子,我不会用大声地呵斥让他们胆战心惊,更不会黑着色让犯错的孩子变得自卑孤独。我会蹲下来,轻抚他们的肩膀,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如何改正,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让错误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让花香弥漫我们的教室,让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一点点遇见更好地自己。

这样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老师,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他们会把写满爱意的纸条偷偷塞到我的课本里,想象着我翻到纸条时微笑的样子。他们会把讲桌和黑板收拾的干干净净,用行动表达着他们心中的爱。他们会睁大眼睛认真听课,那闪烁着光芒的眼睛,像极了天上的星星。

师:这样的描写就比刚才要丰富、生动了许多。从“我”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展开描写,突出“我”的爱心和耐心,有了细节,人物就站了起来,文字就有了温度。十年,“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会有什么也发生着变化呢?

生:环境。

师:是的,十年整个社会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就给十年后的自己设计一个独特的活动背景吧!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重点补充修改文段中的环境描写。

写作训练4:着力环境,丰富活动背景

生:当我再次回到母校时完全折服于她全新的面貌:昔日光秃秃的校园绿树成荫,绿植花卉装点着角角落落,处处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教学楼、办公楼、宿舍、餐厅规划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办公楼迎面墙壁上的大电子屏,播放着学校近几年的发展历程,看得人心潮澎湃。教室里每个孩子都要独立的平板,老师只需一键操作,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对一的现场教学,科技助力教学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

师:立足现在生活,进行合理、创新的想象,老师给你点赞。你很巧妙地通过对比,凸显环境,明晰变化。

师:行文至此,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文段:

1、十年后的我通过努力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当我以教师的身份回到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母校时,心里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喜悦。我给母校带去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幅我自己的书法作品“桃李满天下”,要知道现在的我可是省级书法协会的会员。

2、当我再次回到母校时完全折服于她全新的面貌:昔日光秃秃的校园绿树成荫,绿植花卉装点着角角落落,处处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教学楼、办公楼、宿舍、餐厅规划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办公楼迎面墙壁上的大电子屏,播放着学校近几年的发展历程,看得人心潮澎湃。教室里每个孩子都要独立的平板,老师只需一键操作,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对一的现场教学,科技助力教学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

3、每天我都会提前到校,站在教室门前欢迎每一个孩子到来,给予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甜甜的微笑,向他们表达我满满的爱。对于犯错的孩子,我不会用大声地呵斥让他们胆战心惊,更不会黑着色让犯错的孩子变得自卑孤独。我会蹲下来,轻抚他们的肩膀,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如何改正,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让错误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让花香弥漫我们的教室,让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一点点遇见更好地自己。

这样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老师,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他们会把写满爱意的纸条偷偷塞到我的课本里,想象着我翻到纸条时微笑的样子。他们会把讲桌和黑板收拾的干干净净,用行动表达着他们心中的爱。他们会睁大眼睛认真听课,那闪烁着光芒的眼睛,像极了天上的星星。

师:小孩子可以由“占车位”联想到“丢素质”,让一件普通的事情,有了深意;《皇帝的新装》中一件新衣便显露了成人世界的荒芜,孩童世界的纯粹,让故得厚重,引发深思。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何给这段文稿也增添神奇一笔呢?

写作训练5:议论深化,彰显文章主旨

生:可以从教师这个职业上着手,点明教师神圣的职责。

生:添加议论,《散步》一文中的最后一句就是这样子。可以说说老师的精神。

生:对,可以引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那就动笔写下属于的“神奇”。

生:漫步校园,听着孩子们那一声声:老师好,我突然意识到肩头责任之重大。此时的花儿就是未来的栋梁,我要用知识的泉水灌溉他们,用温暖的呵护引导他们,用执着的坚持演绎无悔的青春。待我白发苍苍时,回看芬芳桃李满天下!

师:真有文采,老师也为你折服了。不仅有了深度,还呼应前文。现在请大家连段成文,修改文章。

三、归纳总结,再话联想与想象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作文的写作过程:(生说,后总结)

简笔勾画,逐步展开

细节凸显,人物鲜明

着力环境,丰富场景

议论深化,点睛之笔

联想想象,添彩作文

四、量化评价

课下请大家按照下表,自评互改作文。

《十年后的我》评价量表

序号

内容

分值

自评得分

互评得分

师评得分

总分

1

细节凸显人物特点

20

2

环境描写

10

3

感悟与思考

20

4

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20

5

结构完整性

10

6

语句通顺

10

7

标点正确

10

8

错别字(错一扣一)

优点

不足

第10篇

关键词:自满心理 自卑心理 自弃心理 自封心理

平时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非常懒散,无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究其根源,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消极情绪极为严重。笔者在农村初中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心理障碍:自满心理、自卑心理、自弃心理、自封心理。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和怎样来消除呢?

一、自满心理

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不象英语,单词、语法背下来,成绩就突飞猛进,立竿见影。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犹如建一座大厦,先必须打好基础,然后才一层一层地建造上去,但永远没有最高。而正因为有此内在规律,外在表现不明显,个人之间差别又无多大,学生容易产生误解:不外乎就字、词、句、篇,无甚学头,满足感也就油然而生;实际上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搁置一边。特别是成绩稍好的学生这种表现更加明显。而这种学习语文的满足感正是淡化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坚持把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可排除这种满足感,例如有的老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启迪学生。首先提问: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他们各自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老大臣怕别人说他不诚实;诚实的官员怕别人说他不称职;皇帝怕别人说他不称职或不诚实。对这个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至此为止,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但这位教师并不浅尝辄止,继续提问:他们为什么都受骗?其本质是什么?最后经过讨论得出:他们有共同的虚伪的本质,这是那个社会的共同弊病。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出满足心理状态,将学习理解推向更深层次。

二、自卑心理

自卑也是妨碍农村学生学习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别表现在成绩较差的同学。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有的学生天生内向,性格孤僻,经常独处,久而久之产生自卑;有的学生基础差,但每次都想获得好成绩,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次数一多,便觉得自己笨,产生自卑;有的学生家庭不好,或贫穷,或父母离异,家庭的不幸造成学习不好,羞于见人,产生自卑;另有的学生受到有些教师的歧视和厌恶,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产生自卑而自暴自弃。笔者通过对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以40人一班计算,因上述原因产生自卑的平均人数依次为:4人、6人、5人、3人。我们语文教学针对这种现实,最重要的是要与学生架设起情感的桥梁。众所周知,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富有感情的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都是带着其五彩缤纷的个性特征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向智能的转化,都是借助于具备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前苏联现代教育论专家卡斯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又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因此,老师要有一颗爱心,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找出自卑这种心理疾病的原因,关怀备至,因势利导,建立信任,解除其封冻的冰心;驱散久藏的阴云,迎接灿烂的每一缕阳光。

三、自弃心理

心理学认为自弃心理是自我保护的不良心理活动。物极必反,老师对学生的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高,达到一定限度时,便容易产生自弃心理。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教师的期望背道而驰。有些学生甚至与教师产生隔阂,更不要说产生学习的兴趣了。好的老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也是一位心理诊疗医生,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要消除自弃心理障碍,有以下方法: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而教师压力又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弃心理。因此激活课堂教学,使课课都有新鲜感,才能使学生长久地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学设计要精巧。教学设计犹如服装裁剪一般,下刀至关重要。选准切入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分析教材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环节,就能准确切入,提纲挈领,带动全篇,极为精炼的处理好教学。如鲁迅的《故乡》一课,只要抓住了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三个故乡(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来指导学生学习的话,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什么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的主题、艺术手法等全都带了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只有“活”,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故乡》一课,分析人物性格可用点拨法,小说主题的把握宜组织学生讨论,而记忆中故乡的神异图画,却可以通过表情朗读,让画面凸现在学生脑海中,真切地感受到故乡在我儿时的印记如此美好,并激发学生思索: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好,而二十年后却相差那么远?一个教学方法好的教师,就好像夜空中的启明星,放射耀目的光辉导引学生走出阴霾;就好像一艘心灵的航船,牵线搭桥,渡引学生从迷惘走向光明。从而彻底消除学生的自弃心理。二,改变简单、生硬、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最容易导致学生自弃心理的产生。原来有许多教师对学生不是动口,就是动手,甚至对学生极尽讥讽之能事,俗语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样的做法往往让学生人格受辱,心灵受伤。逐渐对老师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从而放弃学习。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温暖的言语和行为犹如阳春三月的和风,必然能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建立起诚挚的师生情谊。

四、自封心理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逐渐在教学中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学有效性展开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通过改善教学观念和策略,真正地使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就具体以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实践为例,对实现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导入策略

正确的教学导入策略能够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下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导入策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程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一文进行教学导入时就可以选用故事导入法,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课前的几分钟内通过故事讲解出来,然后引出所要讲解的课文,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对实际教学内容的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影响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蒲松龄的《狼》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情景剧本,并通过分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狼和屠户两个角色分别扮演。在这样的情境演绎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全文思路进行清晰的把握,进而领悟文章的教学主旨。

三、 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其他学科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所有教育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学科渗透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与地理学科的经纬度知识相联系,通过这一知识对大自然的语言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八年级下册《死海不死》进行教学讲解时,也可以根据相应的化学和生物知识让学生分析死海形成的原因和死海对周围生态产生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四、 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和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探索热情,严肃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越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性和接受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受到初中阶段学生阅历的限制,语文教师在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尽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可以接受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便。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冬天的认识,并对济南地区的冬天加以想象;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将济南的冬天和自己思维意识中的冬天进行比较,从而把握济南冬天的特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12篇

[摘要]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地改革教学策略和调整教学步骤,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逐渐在教育界中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初中阶段作为巩固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只有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好的说明。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

一、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促使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具体来说,首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采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发挥诙谐语言的魅力,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其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文章或者图片,并且在课堂中展示以及和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调动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的热情,同时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学步骤的不断调整和改善。再者,在课堂提问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恰当的结合课本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闪光点,在充满乐趣又极具思考性的提问中大大的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为综合素质的提升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总而言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发挥情境创设教学法的独有魅力。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进程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称为备受欢迎的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情境创设教学法的魅力,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详细一点来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的形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根据即时需要作不断地调和以及运用。

比如在教课本内容教授时,教师可以将有趣的内容改编成话剧的形式,给学生分配不同的人物角色,让同学们在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表演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中促进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和补足,诸如《皇帝的新装》等故事类型的文章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还有,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创设想象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音乐以及图画等教学用具的结合,再现课文情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得自己仿佛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为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学内容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良好天地,像诸如广告牌、新闻联播、日常交谈等等的生活场景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天地,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与大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见闻到的有关语文的现象和感受,在交流和沟通中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促进作用。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进步的新的机遇和发展的更广阔的平台,良好的加以结合和运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语文教材相对来说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没见过三峡,对于三峡的神奇美丽不能得以深层次的体会,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三峡的壮丽在课堂中展示,并配以适当的音乐陪衬,让学生在充满氛围的观看中不仅深刻感受到了三峡的奇异,而且对于课本中描述三峡的语言有更高层次的理解,促进课本的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多媒体辅助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要注重学习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浏览相关网站、阅读优秀作品等形式开阔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为更好地学习语文作好强有力的铺垫。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专属语文网页、班级QQ群、趣味语文知识网站等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结束语:素质教育的普及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只有根据最新形势和教学需求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得教学适应时代以及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使得语文教学适应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泰艳.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

[2] 葛丽屏.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1).

[3] 吕晓莅.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