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3-06-02 09:5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效果

近两年高校的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WWW.133229.COM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是对讨论过程和效果作出科学判断的活动,也是改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应从师生两个方面。从学生方面看,可以观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踊跃程度;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普遍发言积极、踊跃、对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较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把握的较好则为优。从教师方面看,可观察所布置讨论题的内容、形式;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对课堂讨论内容的总结。讨论题内容设计全面、形式多样;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把握的较好;最后的总结准确、无误则为优。实际上,在课堂讨论的进行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从教师的总结方面看,一节课下来,你会发现课堂总结不到位,或是内容有遗漏,或是内容总结不完整、不准确,应及时记录下来,并将其补充、完善。这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第2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是护理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的专业分支,已成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精神科护理与精神病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并列为精神卫生的四大领域[1]。针对目前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录像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实际接触精神科病人困难等弊端,将案例教学引人《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增强精神科护理学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2]。

1 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应用超过了理论研究,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行为角色,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是一种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效果是比较好的。

2 教学方法

2.1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则对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很好地运用到案例教学中,才能体现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的区别。要想发挥案例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精心选择、编辑案例,充分体现案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案例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在选编案例前,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理论概念,再根据这些理论概念去选编教学案例。

2.2 实施方法

2.2.1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要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时间以及教学大纲等各种因素后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选编案例,确定采用的案例及案例的展示顺序,然后认真计划课堂教学,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整个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过渡和教学方式等等内容的安排,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2.2 学生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也是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其它的教学方法里,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或有目的的启发参与教学,很少主动参与。而在案例教学中,要先把案例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资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文献,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利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时学生所发表的意见更精练、更成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缩短课堂讨论时间。

2.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引导的作用,不能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必要时给学生以一些建议或意见。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则应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不做旁观者,不用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会出现不妥或错误,只要言之成理,发言有理论依据,就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教师充分交流意见,在交流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能表明态度,除非学生的观点、意见出现了偏差、错误或学生找不到案例主题时,才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使讨论继续下去。

3 教学评价

采用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教学评价。教学结束后由护生对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从教学方法是否生动、利于知识形象化、利于护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一致评价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上课效果良好。

4讨论

4.1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景教学,能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利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理论学习为应用学习,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活生生的案例消除了学生对精神科患者的陌生.缩短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了职业情感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探索潜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问题,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4.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护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护生听,护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自己的思考及意见 ,不会主动参与教学。而在案例教学中,护生根据案例的提示,要求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同时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从病例的选编到课堂的讨论,教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既要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病例,同时帮助护生掌握和领悟角色的要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护生从演示中学会思考,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学习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主航道。

4.3 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教学知识点

《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科护理学,目前精神疾病大多病因不明,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对大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仍依靠病人表现出来的异常精神症状[3,4]。异常精神症状是《精神科护理学》重点的内容,同时准确识别异常的精神症状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正确护理措施的关键。而精神科大部分症状的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护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角色扮演教学法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使教学过程生动化、艺术化,从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课堂演示到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不断强化知识点,旨在通过提高各知识点出现的频率,达到强化知识点,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558.

[2] 凌敏.PBL案例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9):86-87.

[3] 谭庆荣,李芳,王怀海.关于精神病学教学要点的思考[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22):2060-2061.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发掘大纲的内涵和教材的隐性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现行教学体系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静态沟通,而群体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极为缺乏。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来矫治这些缺陷,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可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

一、实施的基础

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掌握知识、形成历史素养的过程。它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是: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设计的问题,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也不应在教案上已有明确的答案。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能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使思维水平的提高。

2.创设民主的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史料浩如烟海,学生往往会因为对史料的理解不同,观点不同,而产生的结论有所不同。讨论法会充分展露这种种分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适时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并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合作意识。

3.具有深厚的功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材内容的整体性、教学环节的联系与驾驭,都要充分考虑。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与一组学生的交流,同时又要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有效的交流,尽量避免教师与每个学生间有针对性的交流不够充分。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既可避免课堂讨论缺乏深度脱离重点,又可避免课堂讨论的失控。

二、实施的过程

(一)激疑。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激疑,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所疑问。为了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精心设疑,展示教师思维过程。

激疑的先导是设疑。教师的“教”,贵在设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以及研究对课本中重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宜把问题编得十分琐碎,而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

2.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设疑的目的是激疑。学生的“学”,贵在有疑。“疑问”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

(二)释疑。激疑的目的是释疑,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即根据“问题”的要求,指导学生看书,并研读史料,以提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激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边讨论边记录,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分组讨论的进行,可促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文字表述,答疑解惑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随时引导小组代表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随机进行补充。交流的过程是使问题得以解决,并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教师与小组群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从而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的课堂脱去了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交流的结果,随时肯定其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又要仔细辨析交流中的错误和不恰当之处,随时进行指正并对其不完善之处给予适当的补充。同时,在教师的肯定和点拨中,学生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他们的情绪高涨,心情愉悦,因而学习历史的兴趣会不断增强。

3.教师启迪引导。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如果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点启迪和点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从而使学生得以自悟,启迪他们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第4篇

第一,课堂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导致讨论没劲。

第二,讨论的问题太浅或太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太浅显,学生可以在教材中很快找到答案,这样组织讨论,表面上看学生很活跃,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化的,课堂的繁荣是虚假的,这样的讨论根本没有价值。有的老师设置的讨论问题太大太泛太深,让学生无从下手,致使讨论陷入尴尬的局面。

第三,新版历史教材较直观,可读性强,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只是关注图片、事例,并不能深入去思考,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产生厌倦。如果教师对学生自学没有引导好,处理好,课堂上再让学生参与讨论效果自然就差了。

第四,学生知识面的狭隘。尽管21世纪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与渠道多了,但是接触的东西是表面的、肤浅的,也不懂得筛选,尤其是一般校的初中生,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求知的习惯没有养成,个性偏激,语言贫乏,缺乏逻辑性,合作学习的技能偏弱。所以在课堂讨论时会因知识的狭隘造成讨论不能深入。如果加上讨论时间不充裕,更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那么怎样去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更优化呢?优化课堂讨论的方式有哪些呢?为此必须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纳入讨论范围,因为肤浅的内容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而艰深的内容则使课堂讨论失去生气。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是知识障碍点,包括每课的重点、难点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内涵的主要障碍。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思维定式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的影响所致。这两个障碍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够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及效率。

那么优化的高效的课堂讨论又有哪些可操作的常用模式呢?

有效地课堂讨论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老师的提示指导下逐步展开讨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及时调控讨论进程,最后加以总结,这种讨论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富于逻辑性,能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和讨论质量。例如,在初三复习分析李鸿章时我提出“李鸿章是卖国贼吗?”让学生讨论,学生反映非常强烈,纷纷从自己熟知的李鸿章影视剧中找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莫衷一是。于是我提示大家结合 “”、 “”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给李鸿章一全面认识。于是学生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通过讨论而丰富起来。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讨论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归纳小结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意见,未尽之处,本组成员进行补充。这种方式有利于智力互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是“自由讨论”式,即让学生围绕讨论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因势利导,把握方向,最后由老师或让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小结讨论结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讨论的质量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我提出“经济全球化到底是‘陷阱’还是‘馅饼’?” 我要求学生依据手里的和书本的资料进行自由发言,结果学生七嘴八舌地从不同层面提出观点并阐述理由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四是“角色置换”式,即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在教师的安排下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或社会组织,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且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当然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大家比较常见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只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使自己具有创造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让师生都充分享受教和学的魅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优势和对学生的有效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和总结。

第5篇

“情景教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情景教学”的具体应用有利于数学知识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与知识体系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幅度地缩减学生与知识体系间的距离.高中数学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复杂而繁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课程重点的梳理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情景教学”的具体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轻松,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具有更加清晰的思路.第二,“情景教学”的具体应用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更加有效的融合.“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使得学生对于“理论源于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间的脱节.

二、“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分析

1.“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分析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不利于学生具体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了满足国家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融入了“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实现提升能力的目的.创设教学情景应满足几点主要的原则:①创设的情景要有深度、有内涵,为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促进的作用;②创设的情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既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③创设的情景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具有较强的明晰性.

2.“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分析

(1)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为学生创设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情景,从而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材料是高中数学教材,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利用其中的案例、图片或者生活现象等,为学生设置情景,从而尽可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平行四边形”一节,为了研究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师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找出包含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从中寻找共性,当找到共同点之后,可以使学生自行分析、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进行点评,并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从而完成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总结和归纳.

(2)利用课堂讨论,创设教学情景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的“情景教学”而言,其关键性环节则是对于问题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使每一名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讨论环节,从而实现最初设想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可以依据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了解,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从而使得小组内部能够具有足够的互补性,促进讨论环节的优化.

(3)利用课后作业,创设教学情景

由于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运用方面很难提升相应的能力.为了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后作业方面同样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三、结语

第6篇

场景一: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一脸茫然。

场景二:学生讨论激烈,做练习时却不知从何下手。

场景三: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手,一边急呼"我来!我来!""我,我。我!"。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近十年,但课堂教学中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名,实则降低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任性而为,学多少是多少的现象随之出现,少慢差费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了学生貌似学得热热闹闹,最后收效甚微的结果。

生本教育提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1.数学课堂讨论的现状与分析

课堂讨论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实践中课堂讨论的现状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现状1:讨论课题设计不科学,有时显得空而大,较抽象;

现状2:课堂讨论虽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但有时会纪律混乱,老师往往很难控制;

现状3:讨论中时有不充分、不深入、走形式等现象。讨论时间、深度难以控制。短了,讨论无作用,无结果;长了,课堂教学目标很难完成;

现状4:课堂讨论有时成了几个尖子生(或小组代表)"辩论"的舞台,中差等生则成了观众和看客;

2.几个课例的实践与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成败。

案例1:我在上《日历中的方程》一课时,通过课堂讨论引入主题。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幅日历,让学生讨论日历中的数字在横行或竖列上有什么规律?我又出示了几道在横行或竖列上的例题与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几道思考题让同学们讨论:⑴在日历中用2×2的正方形框出四个数,它们之和为89,求这几个日期?⑵在日历中用"十字形"框出五个数,它们的和是75,这几个日期是分别什么?

反思:本课从课堂讨论引入课题,课堂讨论的内容是本课的核心部分。我发现讨论的课题只让学生在横行、竖列上找规律,问题太单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就得出了几乎同样标准的答案。假如我将课堂讨论拓展为"日历中的数字有什么规律?"虽然费时一点,但学生的思维肯定会更活跃,思路会更广阔,而后面的几道思考题更是显而易见,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会得以飞跃。

案例2:我在《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教学中, 课堂讨论设计为一个实践探究题:右上图为一堆小正方形的俯视图(其中数字表示该处小正方形的个数)试画出这堆小正方形的主视图、左视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寻求答案。但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准备足够的小正方体,实践活动进行得不理想,课堂显得有点混乱。

反思:本课的课堂讨论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假如课前要求学生各做2-3个大小一致的小正方体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课堂上以4-6人为一组,从前、后、左、右几个方向去观察,先思考得出猜想,再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讨论效果肯定会更佳。

案例3:我在《余角、补角(二)》中,讲解余角、补角的性质后,为了突破本课重点,设计了一个讨论题:

如图:A、O、B在同一直线上,OD平分

∠AOE,OC平分∠BOE,其中有几组角相等?

有几对角互余?有几对角互补?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反思:本课讨论的问题能突出教学的重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如何参与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主动帮扶,每小组最好为六人,包括两名优生A、两名中等生B、两名后进生C,座位如右图,要求在讨论时学生先与对面的同学讨论,觉得困难再与相临的同学探讨或全组一起讨论,还有疑惑就可以问老师。教师定期以组为单位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不但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能使后进生同

样得到了成功的体验,逐渐找回自信,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3.如何优化课堂讨论的几点思考

如何优化生本课堂讨论并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3.1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的作用。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是生本课堂的支柱和关键所在,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学生在分析、识别、剖析、纠正等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思维偏差有一个纠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3.2在操作上要认真把握课堂讨论的原则。

如何成功举办一堂讨论课,我认为应把握好16个字:"有备而设、有序而施、精设细制、讨论有度"。

具体讲,"有备而设"是指要明确讨论目的。要清楚课堂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并非所有的课都要设计课堂讨论;其次,要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和讨论形式。

其次是"有序而施",在课堂讨论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预先设计多层次问题,使之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主线,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寓于课堂讨论中,真正把数学问题作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一个载体,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再是要"精设细制",把握好学生思维,创设好问题情景,尽可能从实践出发,把好提问关和提问度,使课堂讨论更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感想、敢说、敢做,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讨论,最后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最后"讨论有度"是要营造好讨论氛围,并控制好讨论深度和节奏。。讨论深度和节奏的控制对上好一堂讨论课而言也非常重要,既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让学生象"麻雀"一样叽叽喳喳,要张弛有度,既不能草草收场,也不能放任自流。

第7篇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运用

一、专注课前组织工作安排

1.搜集整理讨论材料

当前对于课堂讨论材料的收集,可通过两类模式进行:一类是通过教师提供,由教师事先收集整理课堂讨论所需的内容材料,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终于课堂中得出结果;另一类是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材料的自主收集,教师仅在这一过程中担任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示范资料整理搜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整理资源,搜集信息资料,如通过书刊摘抄或网络下载及实地调查等形式,使之成为课堂实用的讨论资料。

2.明确小组分工形式

在开展课堂讨论形式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做好明确的组织分工,小组以4~5人为最佳,人数过多的话会影响到讨论的进程,不利于讨论效果。再分组完成后,继而展开学生的讨论分工,使每个学生均能有所任务,例如为学生分配好每次讨论活动谁来担任组织者、记录者、材料的收集者与发言代表等。达到人员轮岗,职责明确,这样做是为了使讨论活动开展中,每个人均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以确保活动的新颖,达到锻炼学生全面能力的目的。

二、强化讨论形式的设置安排

1.问题式的讨论形式

问题式的讨论是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讨论形式。在开展问题式的讨论活动时,应当保证所讨论问题同课堂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性,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资料具备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令学生在交流中准确地掌握自身所需的学习信息,得到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途径。

2.专题式的讨论形式

专题形式的讨论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就某一类地理问题做好设置,在课堂中进行讨论的范围意义及主题的扩大,达到知识的集体共享,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及思维表现的平台,促使学生踊跃地参与到讨论之中,表达自身的观念认识。

3.任务式的讨论形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任务形式的讨论,能够有效地对各类教学问题予以针对性的解决,讨论活动是围绕解决任务展开。在展开任务形式的讨论时需要学生集体进行,集思广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由集体共同就任务问题的内容、性质及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找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途径。

三、讨论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需基于的议题选择标准分析

1.讨论主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在议题的准备中应当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教学大纲展开内容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在选择议题时多是以课程的难点或重点来设置,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困难的解决,达到对知识的深度把握理解,将讨论的知识内容成功地转化为学习的能力。

2.议题应当接近学生的生活

高中课堂讨论教学的议题选择应当最大化地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可以依据生活经验展开对话题的讨论,活跃课堂讨论氛围。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中地理教材《水资源》章节时,即做出了以下的议题设置:“在我们学校的周围河流中存在着哪些种类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存在会对水资源造成哪一范畴的危害。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方法措施进行这类污染问题的解决?”此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之中,而污染治理活动又同学生的生活极为密切,学生也存在着美化环境的良好愿望,因此该议题的提出,便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欲望,从而达到现场讨论效果提升的目的。

3.议题的范围及难度应适中

教师在设置议题与选择议题时,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能力进行选择,保证议题的难度略微高于班级学生的中等水平,只有这样方可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全面的个性发展。对于议题讨论时的范围选择应趋于适中,因为议题讨论范围过小的话,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且也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议题范围过大,又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范围,学生参与讨论更无从说起,故而也丧失了讨论的意义。

4.重视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生成议题

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及疑惑内容,这些疑惑问题通常存在着共性的特征,代表着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心声,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内容疑惑,将其通过合理的设置作为议题,直接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解决,以此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课堂讨论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在教师的领导或参与下,学生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中心话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通过信息的多项交流而巩固和获取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容易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有助于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讨论法能够给予每一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一、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值”,达到“活”

讨论的时间多少,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讨论的内容。只有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1. 讨论应放在教材的重、难点处

教材的重、难点是教材的核心问题,学生往往对此产生胆怯和畏难情绪。在此组织讨论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学有成效,讨论程度到位,讨论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而且促使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 选择正确的讨论方式

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课堂讨论的方式分为三种形式:①是划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它比较适合讨论中心集中,难度较小的问题。②是班级集中讨论,这种方式要求较高,主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组织讨论。教师事先要制定中心发言人,同时给学生留有自由发言的机会。③是课堂讨论即教师为解决重、难点或遇到容易争议的问题,由教师提出,大家即席发表意见进行讨论,教师应采取相应的讨论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在动中求思,思中求知。

二、在时机把握上,注意“准”,掌握“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机会。设计讨论题要有目标,有内容,有深度,不能只求表面上热闹,那样收效甚微,更谈不上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因此课堂上讨论既要抓准时机,又要反对漫无目的、离题万里。

1. 当学生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敢于争议,提出一般人不能解答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组织讨论,时机最“准”。

2. 当学生心理产生“愤悱”的心境时。学生处于对问题欲解不成,欲罢不能,对知识渴求解决的心理状态时,这就是学生产生了一种“愤悱”的心境。这时,教师组织讨论,效果一定很好。 转贴于

3、教师应避免流露出对学生的厌烦情绪,做到一视同仁,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要虔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一旦讨论出现离题现象,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讨论的问题,必要时也可以终止讨论,也就是讨论要有一个限度,课堂时间有限,时机要抓准。

三、在方法的运用上,重视“引”,大胆“放”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要保证讨论问题充分,不偏离轨道,使讨论有广度、深度。这就需要教师讲究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1. 教师要及时引导。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对讨论中有争议或学生尚未察觉的重点问题,教师应及时启发、点拨。

2. 教师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

3. 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汲取上,教育学生对别人的评价应客观,不盲从,更不能固执。

4. 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在讨论中,尽量要求学生做到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自己能说的自己说,自己能想的自己想。要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大胆地“放”。

四、在评价的实施上,注重点面结合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教学策略

课堂讨论是指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辩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从而达成共识的过程。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提出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教学上,我总觉得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上,或是在公开课上,向学生提出讨论的问题不是过于简单容易就是过于深奥复杂。简单的问题,学生还没有讨论大部分学生就已经思考出来了;大深奥的,讨论时间已经花费了很多还只是极少数人想得出。这对整个课堂教学来说无疑是给教师一种难于把握的、甚至会造成不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事情。所以,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内容要深浅适中,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以及教材的内容来选择问题,问题一般是针对难以突破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来确定。讨论题目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设计,讨论的题目不宜过多,主要是设计一些关于探究性的问题。否则,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虽然讨论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要以为讨论是万能的,一但讨论题目确定好之后,就可以为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作好铺垫。因此,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独自就能解答或稍微动动脑筋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安排到讨论环节中。总之,问题一定是经过教师精心预设的,或经过教师深思熟虑后而采用的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而不能随随便便就拿一个问题来讨论。

二、课堂讨论要注重实效

见到一些老师上课让学生进行讨论时,根本不注重讨论的实际效果,只管让学生嗡嗡嗡地讨论一翻。而老师却不论学生讨论得怎样,自己也不怎么去引导学生,不是真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只是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马上喊停,急匆匆地小结一下,接着便进入下一个环节。似乎“讨论”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做只是为了保证课堂环节的完整而已。

我觉得这种讨论完全成了走过场,给人看的摆设。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实在没有多大价值,因为喊停太早,学生讨论不完,半途而废;喊停太晚,早讨论完的学生又坐在那儿无事可做,白白浪费时间。所以,课堂讨论一定要注重实效,要以学生为中心,适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讨论进度,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明确讨论内容后要展开讨论,与谁讨论呢?这是关系到讨论的效果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不能随便安排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好是遵循学生自主选择讨论伙伴的原则,因为这样学生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起讨论会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能为学生讨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就能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也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三、课堂讨论要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正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一)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课堂教学要“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利用它引发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

(四)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制约和注意、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也不能“穷追猛打”,更不能冷言相讥,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达到使“卡壳”学生茅塞顿开的目的。

(五)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

第10篇

现在我就对语文课堂讨论题的设置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讨论题的设置要注意系统积累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缜密的系统性,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个系统性,才会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海上的日出》一文中,出现了表时间变化的词“一刹那间”,接着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表时间变化的词。学生通过阅读,又找到了“过了一会儿”、“转眼间”、等词,再让小组讨论分别表示怎样的时间变化,并把这些词记录在笔记本上,和以前学到的表时间变化的词汇集起来,完成表示时间的词汇的积累。

二、讨论题的设置要培养独立思维

随着学生的长大,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进入中高年级后,他们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维的多向性,不能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没有思想。例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时,研读环节,讨论“这能全怪我吗”,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有做欠缺的地方,通过讨论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庭的和睦与温馨是需要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尊重、共同构建的。

三、讨论题的设置要具有拓展空间

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善于想象。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便于想象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苍穹中尽情遨游。例如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大后的苏明娟会是什么样?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教师明确指明他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这样学生对希望工程的认识就会更深。

四、讨论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度

语文新课标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讨论题的设计上不但要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要注重情感目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例如《跳水》这篇课文,在课后有讨论题:“孩子得救了,大家都很高兴,但作为孩子父亲的船长为什么会呜咽起来?”我们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作为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与紧张使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呜咽起来。讨论的结果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五、讨论题的设置要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千差万别,因而在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时要有层次性。例如:在学习《种一片太阳花》一文时,我为较差一些的小组设计的讨论题目是:找出文中表示太阳花美丽的词语和句子,为中等水平的小组设计的题目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为较好一些的小组设计的题目是: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大自然)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言可发、有机会提高,这样才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六、讨论题的设置要注意提问题的时机

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要在问法上讲究艺术性,把握好提问的最好时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理想效果。如在讲授知识时,在新知识纵横交叉联系处的争议,设置讨论题;复习旧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两者之间的讨论题,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诗时,可怜一词在以前是可惜的意思,但在这里是可爱,学生讨论后,对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就会升华了;讨论题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看到现象,就要深入本质。但课堂讨论的手段在一堂课中次数不能多,一到两次比较合适,否则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序。

七、讨论题的设置要注意点拨与评价

第11篇

近几年来,我们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实验―讨论法”、“单元教学法”、“研究探索法”、“程序启发教学法”等,它们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物理课堂问题讨论的形式进行的。课堂讨论在国外也广受重视。在美国和日本中学各年级的教学中,课堂讨论相当盛行;俄罗斯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年级必须更多地进行讨论式的课业。”奥斯本所创立的一种所谓“智力激励法”实质上也是讨论法。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

讨论法又称讨论式或课堂讨论。是指教师结合教材给学生提出有关物理课题,组织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进取,独立地学习,认真探索,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原则、规律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知识、智力的“开发法”。

教学方法改革成功经验就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个字。其中的“议议”就是采用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或在教师讲述后,以小组、小小组(四人)或全班为单位,根据学习的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交流意见。既可以使师生各抒己见,又可以相互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集体共学每个人之所得,从而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知识,也可以调动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扫除学生个人掌握知识和认识上的一些障碍,唤起课堂的积极情绪。在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人士进一步要求:课堂不要太严肃,提倡七嘴八舌,以课本为依据,有组织地进行“茶馆式”的教学。在近年来的教学中认为:议一议读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议一议,思想必然活跃。而在议论中,成绩好的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得到带动,互相启发,相得益彰,起到了因材施教的作用。因此,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同时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特点和作用

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关键是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能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利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是:

1.信息源多,信息的交换量、加工量大,师生获得的即时反馈信息快而强。

2.能充分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讨论式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发出者,他们的思维不再受教师的限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准备材料,搜集论据,进行思考。

3.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加工、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种高密度的思维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

4.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题一般都有难度,学生必须把物理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才能解决。这样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即时反馈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条件

实施讨论式教学法,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1.教材方面。哪些教材内容可用讨论式教学法呢?概括地说,凡是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新知识又是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就能总结出来的教材内容,可用此方法进行教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在综合性强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中,均可使用。

2.学生方面。首先,学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旧习惯,一定要认识到:上课的过程就是自己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其次,是要有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敢于争辩的勇气,要有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正确对待各种讨论结果的良好品质。当然也应具有相对独立地进行讨论的思想基础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方面。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有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要有群众观点,要坚信自己的教育对象通过引导、讨论、分析,是能自己学会的;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构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向学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及时、恰当地处理讨论各种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灵活性。

第12篇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1.参与式教学法的概念。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发言和表达的机会,而教师则适当减少讲授内容,根据教学大纲提出问题,让学生查找和准备相应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

2.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参与式教学法具有显著的特点,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教学中加入实际的前沿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学生的提问,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提问以及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第三,授课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发言、实物演示、作品介绍等多种方式,注重课堂的互动和交流。第四,考试形式多样化。考查的方式有论文、实物演示、笔试、作品介绍等方式。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好初中数学教材,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初中数学教材,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学生则在平时需要注意收集相关的数学资料,积累更多的数学基本知识,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这节内容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使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证明和演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掌握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生课堂参与氛围。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参与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学中,可以统计某一路口十分钟内通过的机动车辆的总和,并将这些数据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通过多媒体,将书本上的插图演示为实景,对各类机动车辆通过路口的情况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收集和统计相应的数据,既形象又直观,还保证了学生数据收集的安全。通过这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的注意力也更为集中,很快地融入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3.围绕数学教学目标,组织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这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不同的小组对图形进行创造性的切割、拼补、拼摆,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之后,然后让每组派代表在多媒体上面进行演示。在这样的讨论、演示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启发,活跃了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4.注重初中数学学习的探究,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领悟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主动获取新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其面积的测量和计算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问题。教师可以要求不同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和计算,分组讨论,撰写实习报告,然后将典型的方法做汇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运用头脑风暴,拓展学生思维。头脑风暴是参与式教学中需要经常运用到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还能够探寻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三角函数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学校的旗杆或者某栋教学楼为例,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测算其高度,并展开小组讨论,记录每个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思考,开始头脑风暴,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尝试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案来获得旗杆或教学楼的高度,然后开展交流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