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03:4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职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阐述如何实现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英语的重要性已被全社会认识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外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教”、“学”分离,只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传统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极少承担“导”的角色,学生总是被动学习;如今,教师角色职能扩大了,发挥着管理、指导、服务、组织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英语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
一、改革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是创造、实践、交流的平台
教师让学生凭兴趣任意选择,或根据每个学生性别、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个性等方面不同的特点编在一组。每组2人或4人均可,保证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的分工和任务。小组之间、小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帮助、又相互竞争的个体。老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产生悬念,促使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以便更好的参与小组活动。在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通过观察、阅读、归纳、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寻找答案,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准备材料,利于养成良好的预习、勤查字典、自主探究、质疑的习惯,使他们会学、乐学。
在课堂进行小组活动时,老师一定要加强引导,把握好小组活动的时间,明确讨论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可太笼统,要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不要用唯一性答案统一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老师一定要提前布置讨论内容,使学生们能充分准备,课堂讨论才能富有成效;否则,每次只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发言,就违背了老师组织小组活动的初衷,也达不到帮助学生的目的。教师应在教室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各小组活动的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经常听取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真实体验,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不耻下问,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2、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恰到好处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发展能力。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讲解单词要使用例词,呈现新句型要使用例句,语法知识的讲解更需要列举大量的例句,使抽象的语法规则更加具体、形象、生动,便于理解、记忆和运用。由于英语学习者不具备良好的大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获得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材和课堂上的语言实践,因此,举例就成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3、对学生一分钟说话训练与点评
英语是一种信息载体,一种交流工具,不断地听说读写,尝试用英语来表达生活感受和理性思考,是学习与掌握英语的有效方法。基于这个原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安排课前口头表达这种特殊形式,给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叙述现自己生活、表现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灵活运用英语知识,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记诵单词、句型、语法要困难得多。好在课前口头表达,需要当众亮相,是优是劣,既有当堂“公”评,又有前后比较,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点拨、鼓励、指导,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推动学生学好英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二、与专业紧密结合,进行特色教学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要特别强调一下,针对艺术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跟专业相结合,并切实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有特色的学习主体。
1、英语听力学习与音乐欣赏相结合
音乐与英语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韵律、有节奏的音乐配以图文并茂的影视音像辅助材料,使学生能很快沉浸其中,学习起来轻松自如,情趣盎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景剧的精心设计,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他们的热情。再配以精心设计的练习,把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兴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此外,音乐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言教学和文化层面之间的疑惑,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了解外国风俗、文化的平台,对增强学生的语感、陶冶性情和提高鉴赏力不无裨益。此外,根据各种节日的具体情景,还可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配套练习,如学唱英文歌、看英文原版影片、经典影视原音模仿,音乐剧改编等。
2、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有不同侧重内容的衔接。
虽然学生的专业都跟艺术类有关,但各个班级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他们讲授教材和基础的音乐常识之外,还要兼顾与不同专业地衔接,有机地引导学生自发的对其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扩充。当然这样会让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加重,但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与专业相辅相成,使英语能够真正地成为他们有利的工具。
3、增设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们的个体情况不尽相同,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设第二课堂:小语种班、疯狂口语、艺术专业英语、考研辅导和A、B级辅导班,并且都是免费对学生开设的。从客观上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有目的地进行塞选。这样,不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取得的效果也相当不错。
4、成立各种收集小组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层次不同,可成立谚语、格言警句收集小组;幽默、英语笑话收集小组;英语歌曲爱好者小组;街头英语标识收集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班与班之间展开交流、进行比赛,还可以组织英语手抄报比赛、单词接龙游戏等活动,营造多渠道的学习空间。
主题贴近生活,切合实际;课堂教学安排、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等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整合,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各学科基础性课堂教学,是我校现阶段正大力进行着的教学改革的核心内涵。英语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1高职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开展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从结构、规模和保障等各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但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有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在办学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高职学校虽然名称、形式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但是其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等核心内容,依旧没有改变,没有使学生真正掌握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2)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缺乏统一的认识。
(3)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距离高职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1.2国内外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的现状
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有的大学同时举办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如美国各地的社区学院;有些以高职教育为主,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有些以开放教育为主,如香港公开大学。这些成功的尝试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为我校一体化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2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
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二是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上都强调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三是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目前,辽宁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主要为在职人员,而我校高职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同。开放教育重视“导学”,重视网络资源建设以及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高职教学更强调与企业、社会的结合。三是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学习形式不同。开放教育学习形式灵活,而高职的教学相对固定,学生无法自主安排。四是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同、投入不同。据统计,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2.5倍,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就更高。
3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教学模式的初探
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整合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应逐步形成由终结教育向开放性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共同理念。高职院校可采用“3+2”或“2+2”学制,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专科和本科的学习。开放教育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双专科”或者“专本同修”。
(2)整合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在面对相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时,有着类似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因此,需要对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力争同步管理。辽宁电大的专职教师,大都同时担任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学任务,非常适合对教学资源进行联合规划。
一、分段贯通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一)分段贯通培养旨在打通职业学校学生生涯发展成长的通道
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创举,实现了大专职业教育到应用本科的贯通培养。一方面“3+2”分段培养的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历空间;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选取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需求专业学科,符合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到扎实的应用技术和技能。 可以说今后“3+2”分段培养模式的发展重点将转向内涵建设。
(二)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层次化是决定性因素
“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实施以来,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在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上课程内容重复和缺失并存,导致了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学习时间无效占用;二是课程考核标准要求和考核方式不能有机衔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不能连续提升,使“3+2”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优势难以体现。其原因在于在强调贯通的同时,忽视了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差异,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因而忽视了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贯通培养对人才层次的不同,使两个阶段存在分隔式的培养状态,导致了课程体系衔接遇阻。
二、“3+2” 分段贯通培养的关键是培养模式贯通
(一)“3+2” 分段贯通培养的意义
高职“3+2”职业教育模式属于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它应以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职业标准为纽带,高职与本科共同根据职业人才岗位需求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在分别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交流对接各自学段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经验教训,及时总结修正教学实施方案,共同完成特定专业的高端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工作。 分段贯通培养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过去职教只能到高职、专科,不能直通本科的瓶颈,建立了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建立了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
(二)“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的特征是人才培养层次化
“3+2”模式破除高职专科人才分层受阻的缺陷,让更多有能力、有个性的高职毕业生直升本科院校进一步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使其成为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实现了高端职业人才层次化。因此,层次化培养是“3+2”职业教育模式的本质要求,不仅需要课程体系,还必须通过人才层次化培养措施反映出来。
“3+2”职业教育模式其职业要求具有相通性。人才层次化培养的本质是要能够区分两个不同要求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职业发展标准等的不同,不仅要使两阶段课程体系有机衔接,也要使两阶段培养模式有机衔接,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化的特征,以此引导教师深刻认识“3+2”人才层次化的不同要求,使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施得到保障。
三、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的保障是评价体系融合
(一)制定“3+2”不同阶段相衔接的人才评价标准
人才评价体系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衡量人才培养效率的主要依据。在“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人才评价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课程标准就没有课程评价,要分别建立高职与本科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标准是人才评价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必须通过课程标准评价途径保证“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评价体系是课程标准教学的指南,人才评价体系能对教师的课程进行引导,保证两阶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得到落实。因此,只有建立起两阶段既有不同要求又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才能保障“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同时,要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建立高职专科与本科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督组织,制定专门的监控制度。 (二)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评价标准的递增、层次和贯通性
递增性是指两个阶段教育对同一种技术技能或者同一专业学科知识掌握具有高低和多少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高职阶段的要求稍低,而本科阶段的要求较高;层次性是指高职三年与本科二年两阶段培养目标应该体现不同层次的人才规格和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阶段体现为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层次规格和要求,而本科阶段则应体现更高层次高端技术应用与技能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规格和要求;贯通性是指某专业培养目标以专科为起点,达到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培养目标。只有充分体现“3+2&r dquo;两阶段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递增性、层次性和连贯性,才能建构高职科与应用本科贯通衔接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建立升学选拔机制,“3+2”高职学生直升本科阶段,为确保教育质量,对“3+2”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阶段必须建立考核选拔机制,通过考核升入本科继续完成后两年学业。
(三)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更需要深化校企合作
“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时间较长,为实施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实践教学时间,校企合作不是仅仅让学生到企业实训、顶岗实习,而是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教企融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统一建立一个行业、企业平台。通过省级政府机构协调组织,主要是支持行业和企业与院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产学研技术中心等多种校企合作机构组织,指导和支持高职院校、应用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培训“双师”素质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任教,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养“3+2”企业冠名班等,使企业真正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同时,学校也应关注企业生产,将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标准引进课堂,把员工要求和标准直接纳入课程中,使学校和企业成为育人共同体,校企共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建立高职、本科实训基地共享机制,有利于优化办学资源和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3+2”高职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必须在功能上满足相应的技能训练、生产顶岗实习和研发性实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肖力.“3+2”高职教育两段式衔接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42.
一、师德方面
(一)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向身边的一实验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永不满足的钻研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与时惧进的创新意识;爱生如子的崇高品质;认真踏实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规范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教师威信。详细了解学校制度,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规范和要求。长期坚持,力求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德育方面本学期德育工作以构建魅力德育为目标,以行为习惯养成和法制安全教育为重点,力争通过德育目标的优化,德育内容的细化、德育工作的长抓不懈,从而在德育实效上有所突破,最终能培养出具有我院特色的、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魅力学生。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2、发挥我的特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去喜欢信息技术,热爱信息技术。
二、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其次是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追求简洁明了,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研方面
1、积极实施学院教学改革,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学期中,在教学中我将对教材要认真分析,整合个工作流程模块,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同时争取本年度能有1—2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交流或获奖。
2、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从教育科研过程上来看,参与教育科研就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过程。比如,课题的确定、论证,研究的实施,报告的撰写,无不需要广泛地学习多种理论,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飞跃式的。这样的教科研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可使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在本学期里我将自主寻找与专业教学项目相关的实际问题,制定既有前瞻性和研究水准,又有具体措施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认真实施研究方案,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更有利于自己专业课教学。同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确立课题,作好笔记,及时反思。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文学素养,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及时把自己的文章感悟上传博客。
四、努力争取尽早完成研究生学习学业,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和完善。
五、主要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8-02
近10年来,中央财政在职教改革与发展各类项目上共投入专项资金1113亿,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些投入中很大一块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11-13年财政已安排16.6亿元,推动了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凸显了教师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专业认证已被众多国家作为教育质量评价和鉴定、保证和提高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高度重视“从学看教”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和标准,目前高校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和社会现实却导致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制约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工程能力发展和教师教学改革。
一、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的问题分析
2014年第一期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训会上,教授对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解说。下面本文结合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五个标准要求来分析当下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具备的“素质要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结构合理,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对于教师的数量,基本上处于稳定发展的高校都会在人才引进的时候考虑教师的数量配备和结构优化问题。专业认证对教师的年龄和学缘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人所在学校通信专业的教师年龄和学缘结构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工程认证是新形势下的改革,需要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并付出。然而,专业认证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给本科生授课,这一条要求如果要真正达到,存在很多客观现实问题。首先,兼职教师的聘请问题,由学校层面聘请还是分院层面聘请,甚至是专业层面聘请呢?当然,如果是请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来给学生做一次或是几次讲座,这应该不会有问题,但这不能称为兼职教师。专业认证要求的是专门为本科生定期定量地授课而聘请的行业或企业的专家才能称之为兼职教师。
(二)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从这一点看出,专业认证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目前的状况还远远不符合要求。而我们专业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当中比较欠缺,目前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授课,一方面要做学术研究,涉及工程项目的相对较少,所以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比较欠缺,但在专业认证这样的新的形势下,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培训和进入企业实地考察和挂职势在必行。高校的考核机制和对教师的评聘机制与当前专业认证对教师的教学上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工科专业来说,特别是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以后,专业认证在国内高校已成为常态,我们的专业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比例应该有所增加。这个对教师来说,海外背景尤为重要。
(三)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
个人认为目前的教师的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决定了多数教师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当中,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一流大学都有所谓的“非升即走”政策,这让许多老师都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写论文。在一般的高校里面教师科研经费的考核、职称的压力也不得不迫使多数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当然,很多高校认识到了科研和教学不可兼得,但是即使偏向教学的职称评定条件中也需要在教学上有教学项目和较高级别的教学论文和少数的科研论文,而往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申请教学项目、发表教学论文甚至比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更难。在这一点上势必约束和阻碍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
(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教师除了教学就是科研,教学和科研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等等,那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偶尔做做,一般学生也不太会找专业教师来咨询,除非专业教师正好是兼职做班主任工作的。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上课后做自己的科研,学生继续上其他课程,所谓的指导咨询服务是只有少数双方主动有强烈需求意识的情况下才有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的指导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专业负责人在开学初或专业导论或专业讲座时才会涉及一些笼统性的指导。当然,目前浙江省出台了一项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推行的确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有很大帮助。小班化和分层教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这也会增加教师对学生指导和提供服务的几率,但也只是由点到面逐步才能铺开,而专业认证要求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服务更多。
(五)教师必须明确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专业认证要求教师要充分知晓和理解所承担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相应毕业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他能做什么”。这样的学生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以前评价教师的标准是教师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这一标准要求对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多很高。据调查,台湾科技部长张善政点出台湾的各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也是经常不符业界和市场所需,学用落差严重,学生学习意愿低落、大学四年知识学习的成效不佳,美国也差不多。最近的全国性样本调查显示,36%大学毕业生在认知和知识能力并没有收获。为此,国家教育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出,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计划、转型、课堂教学创新等等。
二、评教机制现状及分析
既然专业认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要突破,要改革创新,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紧随的教师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是否也要创新和改革呢?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要进行专业认证,那么我们既要了解国际的专业认证,也要有自己的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采取量化评价机制,这种数字化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并不一定适应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指导学习。而随着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高校的推行和铺开,对教师在教学的工作要求仅仅用数字量化已经行不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已经从重知识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合理。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结合对专业认证的认识和体会,本人认为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使得教师充分知晓和理解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从而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中对应的毕业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考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通过评价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潜力和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职责,认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职责,通过评价持续改进,使之适合学生发展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结论
当下高校推行的专业认证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从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专业认证工作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得以实现和满足的首要是教师的评价理念和评价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为此,专业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教师教学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而管理层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吕丹.浅析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 职业技术. 2013(10).
[2]翁伟斌. 高等教育认证的国际态势和我国的应对[J]. 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2009 ,(9).
[3]鲁林岳, 张寿松.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的调查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0 ,(1).
论文摘要: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衔接,已越来越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从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课证”结合、考评师资队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了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重要保证条件。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挂靠在教务处开展工作。所长由院长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和各系负责技能鉴定的干事,负责对全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培训、鉴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在此之下,各教学系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2.健全了保障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管理制度。
学院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实情制定整套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职业技能鉴定所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计算机、英语和职业技术等级的认证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证项目与专业对照表》、《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等,从鉴定队伍、考核条件、测评方式、考务组织、鉴定结果、证书管理六个方面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严格考核,积极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二、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促进课程建设
为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到实处,学院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开设相应的考证课,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促进课程建设。
1.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突出民政特色,培养适应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民政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2.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专业的特点,打破学科限制,按专业需求进行整合,设置多个知识能力模块。以模块化结构形式,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平台,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理论教学渗透实践内容,不仅重视讲,更重视练,重视知识的更新。具体做法是增加习题课、讨论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大作业,提高讲练比例,让学生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到实训室进行,采取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动手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设备控制技时,通过老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来讲授继电器的控制和PLC的编程方法等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创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向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这部分内容时,把数控机床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故障作为教学案例,既提高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不断的更新,特别是教学内容应跟上现场实用技术的发展;理论教学中的举例应尽量体现先进技术的工程实例,拉近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短学时的专业新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4)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事。建立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把一些抽象的不易表述的内容,例如《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数控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等部分内容通过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我院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完成了30余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工作。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教学论文300余篇。为结合有关综合课开发,我们还自编了大量的理论内部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做到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教学计划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各类教材紧密配合教学计划。
三、积极探索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保证职鉴模式成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1.针对不同生源基础特点、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课教学广泛实行“整体计划,分段教学”,即改变传统理论课学习的周课时习惯,将每学期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集中学习一门对应于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提高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教学中还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进行,项目纳入课程教学之中;设置单独的实训环节,在第3、4、5学期末安排I周的时间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2.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加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考核的比重;对一些核心课程,把相关项目制作、作品获奖情况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形式的改革,学院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体系,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市场就业准入的培训考核制度接轨。
四、依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标准,建设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是办好高职教育,办出高职专业特色的根本保证。为此,在学院指导下,制订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立足培养,积极引进”为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为了加快师资水平的提高,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内先进企业,院校协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20余名专业教师先后到德国、新加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在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国内学历进修与提高。
(2)“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的举措
近年来,我院坚持选择优秀专业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优秀专业骨干教师不仅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在教学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院还提出要求:一是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二是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参加半年本专业的生产实践和实训(主要途径有三个:实验室、实习工厂、企业),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85以上的教师获得中、高级技术资格等级证。我院积极聘请高校知名教授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激励骨干教师投身教育工作,鼓励优秀青年尽快脱颖而出,使师资队伍形成梯队,顺利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我院先后制定了“专业带头人评聘暂行办法”、“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有关规定”和“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有关规定”。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支队伍是教学改革倡导者、参与者、执行者,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通过引进和自身提高,我院现有教授人,副教授人,具有硕士学历人,在读硕士24人,36名教师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85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
五、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建设实基地,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地建设的基本项目
为实现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我院通过“3个计划”实施,普遍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可以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并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有较完善的软、硬件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3个一体化”。“3个计划”:一是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计划;二是校内实训基地拓展计划;三是校内实训基地运行制度建设计划。通过“3个计划”的实施,实现“3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5结合”。
[关键词] 职教 会计教学 课程改革
一、我国高职教育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我国近1200所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这块仍有其不足,主要体现在:
1.片面强调理论的系统性
高职教育姓高,因而在我们教育者的观念里应该是向本科靠近,搞本科压缩型,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重理论轻实践。
2.课堂教学与会计实时政策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财税部门年年都有新的税制及会计政策出台,而高职院校的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其总是跟不上时事,加之教学中的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对适时政策敏感性不强,大多不会主动将教学内容与当下适时政策做调整来教给学生,因而往往造成学生所学内容与时事脱节。
3.课堂教学与会计岗位实践脱节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所有高职院校会计系学生只能被困于学院的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无论是所编实训教材,还是学校提供的实训场地,都与真实的业务存在一定差距,缺少真实业务流程及业务往来的立体感。加之会计实训教师本身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实训与实际脱节,与实际会计岗位脱节,以致达不到教学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学生跨出校门仍需在师傅的带领下从事实际会计工作,加大了企业的上岗成本,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造成毕业生就业难。
二、国内外课程改革模式
关于职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在此已做过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其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CBE模式,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其课程开发思路是从职业标准出发,对实际工作、专项能力分析迁移到教学分析进而开发教学课程实施教学,课程结构为能力矩阵型,专项能力6~30个组成,综合能力有8~12组成,其特点是专家进入学校,确定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培养目标,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它打破了以传统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职业能力;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末,其课程开发思路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行为、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学习领域,进而以工作项目实施教学,其学习领域的课程分为学校课程和企业培训课程,学校课程为文化课加3门职业基础课加10至20个学习领域,企业培训课程为按培训条例分为基础培训、分业培训、专业培训;其特点是以企业为核心,注重实用性,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成本高;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其课程开发思路是对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开发出标准化的单项能力教学模块实施教学,其特点是灵活性好,适应性强,培训目标明确,适用于短期职业培训,职业导向。
三、我院会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1.调研阶段
高职院校姓高名职,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应当是培养高等技能职业型人才,应该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针对具体职业提供的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给职业教育改革指出的一条发展之路,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期望。我们物流经贸系的会计专业一直是我院的主打专业,是学院教研教改的重心,我们结合我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借鉴了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做了如下会计教学改革:
2007年,我们系开始着手会计课程的开发,我们走访和调查了物流等各行业企业、专家、往届毕业生,调查的内容涉及行业发展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及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会计人员岗位需求状况,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职业证书,目前会计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的知识缺陷,征求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结合其他学校课改经验,讨论、思考我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酝酿会计教学改革,进行教改前准备。
2.教改实施
2008年我系教改全面启动。我们按照会计职业标准结合上年调查情况,从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重新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素质、能力、知识结构、毕业标准;对课程的设置,我们着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按实际工作对会计人员的各方面能力要求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职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应用写作、实用英语、心理健康、现代礼仪等,专业学习领域开设出纳、往来、存货、工资、资金、成本、利税、报表、预算等十个岗位会计课程,职业拓展领域开设审计、营销、统计、个体工商会计、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及非盈利组织会计等课程。
对于专业学习领域的十门课程的开发我们是这样做的,我系几位骨干教师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出发,依据各岗位对会计人员能力要求,以会计工作任务为导向。首先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将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进行的活动归类成不同的行动领域从而确定相应学习领域,将相应的学习领域转化成以上十门学习课程。此十门课,市场上没有现成的教材,由我系几位骨干教师共同研讨,分工编写。我们的教材思路是将课堂中学生应掌握的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设计成几个学习情境,其包含工作任务、资讯、知识点、知识链接、理论练习、实训,教材之外我们对每个学习情境均附设学习情境描述、学习情境授课计划、学习情境引导文设计,以便老师教学中把握,全部教材开发于2008年初步开发完成。
3.教学实施
2009年我们将开发的十门教材在我系会计0801~0805班全面试用。老师借助教学情境描述、授课计划、引导文向学生授课,课堂中按照教学情境中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校本教材、使用工具、对学生、教师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按照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估的设计、要求及教学计划和引导文实施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先下达任务,依次经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教学。在课堂中一改往日的传统教学方法,变原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为精讲多练,强化实践性教学训练。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与协调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自己”。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为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我们在教材实施过程中注意及时收集相关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使用系列教材的老师研讨,集思广益。将教材每一情境设计的不足及所涉及的国际、国内最新会计准则和动态,都及时在课堂的内容中予以修改和补充。课堂或课下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更具体、更适用。
4.改革效果
通过这一教学改革,我系的软硬件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模拟实验室、实训教学器材的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系教师的研发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教学的角度更广、水平更高,教师的团队精神、钻研业务的精神更强。教学论文、教学课题、教学成果级级攀升,得到了学院的肯定,同仁的赞许。课堂教学中,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明白每次课每一个情境自己要做的事,所需完成的任务具体明确。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兼顾,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所学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加强。老师能及时与学生沟通,讲解要点,疏通难点,把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保证了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反响较好;通过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的情况反馈来看,基本实现教学与会计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预计这批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能力将大大提升,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5.改革展望
我院的会计教研改革尽管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成绩是过去的,为进一步完善教材,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打算召集使用教材的教师召开一次研讨会和试用教材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利用暑假下企业征询相关部门、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走访兄弟院校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预计今年低再次修改,立项申报出版,向社会推广。
参考文献:
[1]阳德盛.会计专业传统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商业现代化,2007,(2).
[2]丁呈敏.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会计之友,2008,2(中).
[3]向丽.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构.职教论坛.
[4]桑向荣.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员;知识;能力;素质
一、任职教育的内涵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就是指“为使受教育者适应岗位职务以及逐级晋升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就其内涵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国防的职业教育
任职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能完全吻合。任职教育中的“职”不是“职业”而是军队岗位“职务”、“职责”。军队作为国防力量的主体,是一个特定的利益集团,这就决定了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尤其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他们负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军人为履行岗位职责所接受的教育必然带有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个性特征。
(二)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岗位的专才教育
任职教育对象的教育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学历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科学知识、陶冶公民意识、健全人格养成以及培养一些非专业性的实践能力,使其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岗位任职教育面对的是特定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所以任职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深加工,是一种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专才教育。
(三)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职责的能力教育
所谓任职,通俗地说就是能够胜任特定的职务,要求任职者能够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能够有效解决职责范围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然,这是需要能力的。知识再丰富,素质再全面,不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是潜在的资源,而不是现实的动力。为此,岗位任职教育虽然也注重知识的传授、素质的蓄积,但更看重的是任职能力的生成与应用。
(四)岗位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需求的随机教育
随着新军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作战理论、新的武器装备以及新的保障方式都将应势而生。战争样式的不确定性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使得军队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岗位会有所不同,同一岗位在不同的战备状态下和在军队的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职责诉求。因此,岗位任职教育必然以岗位任职需求的不断变化为转移,在随机应变中不断地调整自身,以使每一个军官(或士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都能接受必要的培训。
二、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鉴于以上任职教育的内涵,为了适应任职教育的需求,教员必须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改变学历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传统观念,使教员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学,也能担任专业技术工作。
(一)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既然任职教育同时具备了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能力教育以及随机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的特色,那么单一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员必须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作为教员必备的常规性前提性知识,包括大学本科程度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社会知识、大学外语、大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工具性知识等。这种知识是任何一位军校教员都应基本具备的。基础知识既是教员胜任任职教育工作必要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是任职教员继续学习,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
2.专业知识
本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是教员的“立身之本”,包括本技术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本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本技术领域前沿问题的了解、对本技术领域技术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的了解,等等;没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教员就无法顺利从事教学,也就不能够胜任任职教育工作。
3.相关知识
所谓相关知识,是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关或交叉的科学知识。包括对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新兴学科的了解,对边缘交叉学科的了解等等。任职教育是学历教育基础上的扩展教育,在满足岗位任职需求的基础上,要尽量扩展学员的思维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相关知识作为强大的后盾来支撑。
4.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员的“傍身之木”,包括军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等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任职条件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承的活动,更表现为一种军事科学的研究活动,一种军事实践的操作活动以及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在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是任职教育教员的“傍身之木”。
在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专业知识是重心所在,相关知识是有力支撑,而教育科学知识则是激发潜能的磁石。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二)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胜任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教员的能力结构应着眼于任职教育的需要,围绕教学实践,突出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来看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教学能力
(1)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料的选择与利用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等。
(2)教学开发能力
教学开发能力包括: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资料设计与制作能力、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课程评价与改进能力等等。
2.教研与科研能力
(1)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论文与著作的撰写能力、专业课程的探索改革能力、任职教育的研究能力等等。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学术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能力、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撰写能力、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等等。
3.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设备的操作与指导能力、军事训练的组织与指挥能力、解决或指导部队专业训练(演习)的能力等等。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训法、技术、理论等各个方面的改进、创新,甚至是打破原有模式的全新创造能力。
5.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工具(外语、数学、计算机及网络等等)的运用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获取、选择、利用)、学习能力(获取、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等等。
(三)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包括: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健康身心、正直人格、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愿望、科学的思维习惯等等。
2.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包括:理解并积极研究任职教育、对学员充满热情、具有创新精神、对与本专业有关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高度敏感、有教育质量意识等等。
3.相关素质
相关素质包括:自觉遵守军事职业与教育规范、对军革与政策高度敏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对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是单一分离的,而是三位一体,统合发展的。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任职要求(见图1),才能成为任职教育教员在职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周华丽. 试论高职专业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与途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7)
一、教师队伍现状:
1、全系现有专职教师27人。从年龄上看,生物系中、青年教师占了85%,并且青年教师92%已经具有硕士学位,仅有的一位也正在华师大攻读硕士学位,并且其中还有3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学历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近一年来引进和培养回校的硕士和博士有4人,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本科毕业于我校的仅有5人(占总人数的18.5%);
而最终学历获得均为外校,包括等等,学缘结构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学科发展优势。总之,以来尤其近几年经过人才的大力引进和针对性外派攻读学位等方式,生物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高学位、高职称、年轻化的教师群体。但是从人数上看我系年人事部门编制为41人,实际在编教师只有27人,缺编34%,教师处于人数极度紧缺状态;而今又有生物技术和园林两个新专业上马,所以师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关系着生物系未来的发展。
2、教师的学术水平
我系教师队伍中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近五年在国内外刊物上近200篇,其中一部分成果被SCI、ISTP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榜刊物收录,华栋教授先后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并且其中一项已经转让投入使用,并获得16万元的专利转让费;目前我系教师承担了“863”项目子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另有中华科教基金、教育部专项研究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课题十余项,近五年来支配科研经费百余万元。期间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两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称号,7人进入校五级学术人才梯队,二人成为校学科带头人,二人分别获省政府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我系教师还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期间先后主持“世行资助教科农合一新型师资培养研究”,“面向21世纪本科学历初中生物教师培养与实践”等多项省级和校级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华栋教授主持的“世行课题研究”获得省级三等奖、省树勋二等奖,孙存华教授主持的课题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这些成果的获得有力地促进和改进了我系的学科建设。
3、教师风范
我系始终把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党员同志带头,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主动承担本科生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并且一直实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光荣传统,使青年教师更快通过教学关,发挥好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从而在青年教师评优赛中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并且年孙存华教授和屈艾副教授双双获得我校“首届优秀教学奖”,郑元林博士获优秀青年指导教师奖。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模范和劳动模范,如:朱必才教授先后获得曾宪梓优秀教师奖、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师德模范,屈艾副教授获得江苏省岗位女明星等等。
二、师资建设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1、积极对口引进关键性人才
学科学术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和学术水平。期间我系根据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除积极地培养我系现有在职人员外,积极引进高层次关键性人才,严把进人质量关。1997年,我系从陕西师范大学成功引进了朱必才教授,他的到来,大大改善了遗传学学科梯队的整体结构,为我系第一个硕士点——遗传学硕士点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年我系又成功引进了留德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生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宏教授,他目前承担“863”项目子项目、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重大课题,近三年年均支配科研经费20余万元,他的加盟,进一步壮大了遗传学师资的队伍,不仅为我系冲击遗传学博士点增添了砝码,同时也为我校博士点授权单位的申报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我系积极优化组合学科构成,发挥引进人才的学术优势,带动我系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为下次申报相关学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聘请知名专家做兼职教授
近两年,我们先后聘请了旅美和旅英的著名生物学专家孙东旭、南新升、宋文超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每年定期回国到我系来讲学,他们的讲学,既使我系师生增进了对发达国家生物学发展的现状以及生物学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了解,更重要的在全系上下营造了一个浓厚学术气氛,并且从交流中开阔了我系青年教师的科研思路,同时也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进一步促进生物系教师的学术水平。他们也为我系研究生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传授了一定的实验技术,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为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实行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导师制是生物系多年来一个光荣传统,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长期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承担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了让他们更快通过教学关,根据情况对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上进行指导,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实行先听课,然后承担部分章节的教学,逐渐承担整个课程,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发挥好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从而在青年教师评优赛中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
4、青年教师流失严重
期间我系在师资建设上着实作了大量的工作,从内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职称上还是学历上都有很大的改观,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师资流失和人数缺编严重,例如:期间,我系先后按计划外派袁宗飞、董金辉、刘士旺等十余人次到北大、武大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进修或攻读学位,为青年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并且学习期间我系积极创造条件动员他们学成返校,但是由于科研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如袁宗飞、董金辉、邵文海等先后出国,周化民调走等,给我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限制了生物系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后三年师资建设规划和措施
1、调整师资建设规划
根据生物系“”规划以及生物系专业和学科建设规模的发展的需要,在总结师资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及时调整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按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这三个本科专业建设,以及相关博士点、硕士点建设的需要,分别制定了年、年和年三年的进人计划,并同时确定了相应的引进人才的紧缺专业,通过招聘高层次人才和接受应届毕业硕士生相结合的进人方式,短期内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加大进人力度
我们采取参加专场人才招聘会、随时走出去等吸引有关人才等多种措施来引进人才,我们已经于年底和年月赴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地有关高校、研究所,利用冲击博士点等多种机会积极吸引我系所需的人才,目前已经有10余位应届毕业生和留德博士朱建军、高级园林工程师卢芳等高级的专业人才确定来我系工作,计划在明后年以相同的进人速度引进相应专业的人才,争取年底专职教师达到60人左右。
3、加大力度改善实验室等工作条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教学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争取年有2-3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年有2-3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年有3-4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更好的带动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关,成为科研和教学“双优型”的师资力量。从而促进生物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提高本科教育办学水平,加快硕士点建设步伐,进而冲击博士点。
4、建立相对稳定、适当流动的师资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的选派青年教师外出深造,同时储备较充足的师资后备力量,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建立相对稳定、适当流动的师资管理模式。
5、大力开展“凝心聚力工程”
关键词:教学团队 课程体系 教师评价机制
0 引言
伴随着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师资队伍的相对落后与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动漫产业的兴起,促使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动漫专业,但是多数院校是在师资不足、硬件设备均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招生、授课。而面对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各院校一般采取两种方法:第一,送本校现有教师到一些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培训;第二,直接聘用电视台、动画制作公司的从业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学工作。这样是可以临时解决动画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但是短期培训的教师只能掌握所教某一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或是某一软件的操作。而临时聘请从业人员又缺少了教师岗前培训环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加强动漫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正是改善这种情况的必要途径。随着教学团队的建设,将整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大职业资格认证的力度、完善教学服务平台、建立新型的教师评定机制,打造一支优秀的高职学院动漫专业教学团队,成为推动动漫专业发展的持续力量。
1 通过实践改善动漫专业教师团队的文化理念
向心力是任何一个团体蓬勃发展的保障。具有向心力的文化理念就是教学团队对学校的认同与支持,实现专业发展与教师价值观的统一,它表现为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执行力。
1.1 组建团队 高职学院的动漫专业对任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很高,在教学团队的人员组成上尽量招聘在动漫企业有过从业经验或是在培训机构授课的人员成为专兼职教师。当然,学校还是要依托现有的专职教师。在大多数学校动漫专业的教师一部分来自计算机应用专业,另外就是新招聘的美院毕业的艺术设计专业人员。这部分教师通过教育厅的专项培训及寒暑假到企业的实践学习,已经全面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
1.2 选出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其职责是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研究等。动漫专业的专业带头人的选取范围在本专业的专职教师中产生。具有一定动漫从业经验的、与动漫企业联系广泛的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为宜。
1.3 制定发展目标 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以“项目化教学”作为基本手段,以“专业对口就业率”为基本评价依据,形成教学团队的核心文化理念。制定发展目标可以提高项目化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基于动漫专业的自身属性,学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1.4 沟通与协作 在本专业发展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能在团队中取长补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我的职业素质。本院动漫专业多数专业课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效的将多门专业课穿插在一起,在教学的工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教学相长。
2 完善“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结构体系
动漫产品的创作与开发是一个团队的集体协作的过程,细分为很多工种,高职院校培养的不可能是动漫专业的全才,而专业的发展也不能只是一个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动漫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教学中分层次、分方向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分方向培养动画制作的前期、中期、后期人才,全面开展课程建设,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分解工作岗位对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3 主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程标准及系列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实践)
完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动漫专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实用技能的掌握。并不要求学生每门课都达到精通的程度,只要求有二至三个实用的专业软件学的精通,所以学院把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多个选修课模块。
课程标准应该由教学系、部组织相关专业制定,在专业带头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持下,组织教师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认真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经过充分调查与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撰写。
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实践专家访谈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课程开发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是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优秀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动漫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的需求标准,引进专业最前沿的教学理论。
课程标准制定后,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了解此门课的内容和要求;课程标准执行时,在保证完成学生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教学内容根据硬件环境、学科的发展情况有所变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模拟动漫企业的工作环境,虚拟动画制作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工作的真实感,增强学习的动力,充分为就业服务。
为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校内建设动画制作工作室,有两至三名教师负责,将动手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按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动画制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在一定时间的训练后还可以为学院各部门提供服务,如:网站动画的制作;学院整体布局的三维展示;学院宣传片的制作;会议、报告讲座的录像剪辑等。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也实现了学校、学生的“双赢”。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推广运用也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同时,也实现了多学科技能的综合演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现有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动漫专业依托沈阳动漫产业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5 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
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是教师职业发展、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保障,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师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在建立教师评价机制时要特别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评价同样需要。动漫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教师的背景和基础不同,教师个体差异大,应该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过程,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促进教师的成长。
5.1 评价教师要反映新课程的要求 动漫专业新开设的课程较多,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掌握、熟练新课程的过程中其他教师应及时帮助、指导,不可短时间内盲目、草率的评定教师的能力,充分给予教师逐步掌握、提高、创新的过程。
5.2 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发展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一言堂”,而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具体目标的指引者。“项目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具体的有两个作用:第一,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出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第二,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能及时发现,在有困惑、困难、盲点时进行引导,项目成功结束后进行相关的总结与评定。第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的大纲培养计划之外,学生还有很多知识需要自己学习,一个人学习的动因不能只是外在的督促,最主要的是教师要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拓展的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5.3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有一个既合作又竞争的工作环境。合作与竞争并不是一对矛盾,如动漫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各门专业课程教师的通力合作;高职类院校的各种技能大赛也不是一名教师能组织学生独立参加的;而在面临职称评定、工作量核算的问题上教师之间确实存在着竞争的压力,可以利用较高层次的科研合作、项目开发合作来平衡较低层次的授课能力的竞争,达到团队和谐、共同发展的目的。
5.4 评价教师尽可能使用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体系由教师基本素质、教师工作状况和绩效工作三个维度构成。教师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师工作状况:育人管理、教学工作;绩效工作:教学成果、公开课情况、教学论文、课题情况等。建立以教师量化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6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建立生机示范校的契机,构建一流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数码绘画写生室、MAYA三维动画室、定格动画室、动画非线性编辑室、动画集群渲染服务平台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一个专业完善的教学实验平台。同时,组织建设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有专业课教师负责各个实验室的管理与使用、软硬件的维护与维修,并可以自行组织课外项目活动小组,将实验室的管理情况和项目小组开发的作品记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最大限度发挥实验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一个一流的实验教学环境。
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由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管理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训、实习与企业工作实际相适应,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实现“毕业、上岗零过渡”。
7 鼓励教师、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动漫专业以多次参加辽宁省、沈阳市等各级教委或机构组织的各类动漫技能大赛并多次取得良好的成绩。切身体会到技能大赛对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首先,基本部分大赛一般由动漫公司承办,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和专业的创作团队。大赛能促进老师和学生在专业素质上的提高,将创作和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加强了团队合作。为了参加一个技能大赛,各专业课的授课教师要群策群力,制定参赛方案、开发参赛的项目;在探讨与总结中汇聚思想、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突出与强化。最后,加强了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无不需要教师的参与与协作。教师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要培养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与理论传授为主的其他专业不同,动漫专业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意、以实际操作为教学的核心,这需要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只有打造一支优秀的高职学院动漫专业教学团队,才是推动动漫专业发展的持续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帆.高职院校“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研究个案[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
[2]张国庆.以动漫技能大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5).
[3]于洪波.关于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
[关键词] 教学团队; 影响因素; 团队带头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57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89- 02
根据教育部《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指南》文件精神,分析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设教学团队的合理化建议,有助于促进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于促进团队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涵义
斯蒂芬·罗宾斯是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指出: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成员协同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远远大于单个成员绩效的总和。
张笑涛认为,本科教学团队的愿景目标是教书育人,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为重点,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为完成其教育教学目标而由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的一些在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的团队。
本文认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是由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相互协作、共同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一个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绩,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默契配合、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往往会创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就。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通过各位教师的相互配合、共同教研、以老带青、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本科教学团队的内涵,可以确定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组成、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教学研究、团队教材建设和团队运行管理机制。
2.1团队组成
根据管理专业具体情况,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受到教师素质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和数量结构的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多以教研室、实验示范中心、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其中素质结构是指教师是否具有热爱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丰富知识;学历结构指的是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职称结构是指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比例;年龄结构是指老中青搭配比例;教龄结构是指教龄长、中、短的教师比例;数量结构是指教师数量是否达到最佳。
2.2团队带头人
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团队带头人应该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影响团队带头人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3个方面。教学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每学年给本专业学生授课的课程数和学时数、开展本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近3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数;学术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每学期给本专业学生所做学术前沿报告数、近3年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近3年主持的省级和国家级项目数;领导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是否具有团队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激励能力。
2.3团队教学工作
管理类本科团队教学工作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了解管理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管理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工作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成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日常授课。教学成果体现团队在近3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是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是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是否倡导并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研究性教学,是否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能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学内容是否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是否与学科和专业理论前沿紧密结合,理论授课是否与实验和实践紧密结合;课程建设体现在课程体系是否符合本专业特色,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平台;日常授课体现在团队成员平时为本科生授课时,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教学效果如何,有无教学事故等。
2.4团队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团队是否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团队的教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在教学改革方面,团队是否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承担省级和国家级教改项目,并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使教学改革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同样会影响到团队教学研究工作。
2.5团队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状况能够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绩效。团队是否承担过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并正式出版,编写的教材是否符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材使用效果如何,是否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2.6团队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除了要考虑以上基本影响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团队运转起来并持续运转,这就需要团队构建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团队的运行机制,对于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促进团队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既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也包括浓厚的教学科研文化氛围的营造;既要有足够的团队经费支撑,也要有完善的教师进修培训机制。高校教学团队的良性运行,同样需要相应的管理机制。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团队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搭建团队成员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为了保证团队年轻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实行团队教学经验的定期交流机制;为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改革现有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职称评定办法,实行教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职称评定机制,等等。总之,高校教学团队要想完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必须从教师、团队经费、团队规章制度、团队文化等方面,构建起完善的运行、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
3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3.1加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组成建设,提高人才素质
教学团队组成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管理类教学团队的组成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提高团队教师的素质结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并不断丰富他们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教师队伍科学、规范、高效管理;同时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现代化教学能力,为培养专业人才打下基础。二是着力吸引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校应该给教师提供深造机会并且合理分配教师的进修时间,以促进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校骨干教师,优化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团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不断优化教师年龄结构,突出重点,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
3.2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培养,注重团队带头人在管理类教学团队的作用
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对教学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好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一方面,团队带头人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教学水平,同时关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努力,而且在学术上拥有创新精神和持续能力,并能很好地把握学术的前沿性。另一方面,团队带头人要有很好的团队组织、管理、协调、领导、激励能力。整合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方式,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教学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处理事情时,坚持以人为本,能够胸怀全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明教学活动的目标并实现目标。
3.3不断完善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工作
团队教学工作的任务是紧密联系社会需求,结合管理专业特点,以应用为主旨进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重视突出技能,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教学方法重视理论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结合,促使理论授课与实验和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日常授课,教学内容要与本科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做到学科和专业理论前沿紧密结合。教学团队要大力开展科教研项目研究推进教学建设,巩固、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争取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4加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工作
在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建立和完善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努力推广教学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工作,教师通过在企业工作,能够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特点,不断更新现有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学识水平和实际技能,增强指导实训、实践教学的能力,促进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引进或聘任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在教学改革方面,团队应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申请承担省级和国家级教改项目,并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使教学改革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3.5加强团队教材建设
在团队教材建设方面,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师资力量的同时,组织优秀骨干教师编写适合本学校管理教学的教材,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教材使用效果才会好,才有可能获得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3.6建立健全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
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对高校的管理及管理类教学团队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团队规章制度,创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要有足够的团队经费作为支撑,同时要通过完善教师进修机制等方式来完善管理类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团队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有健全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搭建团队成员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管理类高校教学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国政,张云昌,栾申洲. 刍议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J]. 高等农业教育,2011(7).
[2] 王升. 高校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C]. 第二届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文,2010.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臧其林(1968- ),男,江苏宿迁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公共管理、职业教育。(江苏苏州2151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19-02
随着旅游产业被国家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来,入境游客及商旅人士不断增加,国际型品牌酒店近年来更是倍数增长,遍布国内各地。早期为数不多的国际型酒店管理人才主要来自海外,当前的国际型酒店对受过国际化酒店专业训练的本土职业人才逐渐接纳且越来越依赖。各级培养酒店人才的职业院校正面临新一轮挑战,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当前国际型品牌酒店岗位能力要求,成为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职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指高职院校按照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运行方式,包含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化、培养制度国际化、培养过程国际化和培养评价标准国际化等基本要素。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确定非常关键。笔者在2011~2012年对180位酒店专业毕业生和65家五星级酒店采用定向抽样问卷调查,对酒店人力资源总监进行了访谈。无论是问卷还是访谈,毕业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遵守纪律等都成为其在酒店职业生涯发展的非常关键因素。因此,笔者认为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为适应国际型酒店岗位要求以及对外籍人士服务能力要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模式的高素质、技术型的复合人才。
近年来,为了推进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许多开设旅游或酒店专业的院校都做了尝试,一般是通过中外合作项目引进部分课程、雇佣几名外教、采取局部双语教学等形式,期望能够培养出国际化的酒店专业人才;有的院校还送学生到海外开展阶段性实习以期学生回国后能够胜任国际型酒店的各个岗位。这些努力对提高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学生国际化服务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大部分院校的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非常落后,制度性设计缺乏系统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型酒店岗位要求。
要彻底解决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必须深刻研究国际型酒店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进而明确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恰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实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校,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中外合作项目全面借鉴国际办学模式和经验,明确国际化酒店人才培养目标,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课程和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模式、职业资格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标准接轨,力图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完全和国际型酒店的岗位能力要求保持一致。
二、高职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范例
学校与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从2004年开始合作开办酒店管理专业,9年时间形成了500名中外学生的办学规模,毕业生成为海内外国际型酒店集团欢迎的对象。合作双方在体制机制、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1.构建国际化教学管理机制。合作双方首先从管理体制入手,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三级项目教学管理模式:第一级是合作双方校级高层联席会议,第二级是外方派驻一名副校长常驻联办学校,第三级是外方长期派驻一名教务负责人以及若干工作人员常驻学校。
2.采用国际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澳方蓝山酒店管理学院提供的课程体系由理论、实践和语言三部分构成。在课程中,除了酒店专业传统的客房、前厅和餐饮等主体课程外,还开设了国际酒店营销策略、国际酒店人力资源、全球化市场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管理能力的课程,基本都由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自编最前沿的教材进行授课,涉及的教材全部由澳方直接提供不断更新的全英文版,为学生提供国际最前沿的酒店知识和技能。
3.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一是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国际化教学能力,酒店专业30名在编专业教师全部具有海外教育背景,能够用流利的英语教授专业课程;二是外籍专业教师多国籍化,与中方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研究教学,共同备课,实现师资队伍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三是教师走进国际型酒店开展实践锻炼;四是跨国企业管理层兼任教师,仅2012年就有来自长三角15名国际型酒店的中外籍老总或总监到校上课或开讲座。
4.建设国际化教学环境。一是教学硬环境的国际化,学校根据按照国际型酒店的环境以及功能布局建设了酒店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景化教学场地;二是教学软环境的国际化,规定酒店管理专业前三年除加强基础性课程教育外,还重点强化外语,后两年则全部用英文进行授课、交流以及开展活动。在全英文环境中,学生们语言能力得到锻炼,毕业后完全能够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职业生涯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5.实施国际化教学模式。一是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工学交替,锻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传统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一般实行“4+1”人才培养模式,即4年在学校学习理论以及实训,1年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而酒店管理专业借鉴了国际化经验后,则实行“3.5+0.5+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半在学校里学习、第一个半年到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开展认知性实践、第二个半年回到学校再学习理论、最后一个半年再到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开展顶岗实习。二是校内实景化教学,锻炼学生的实习就业竞争力。学校为该专业构建了实景化教学基地,前厅、餐厅、酒吧、厨房、客房等场所以及设施设备、教学软件系统、教学流程完全和国际型酒店工作流程一致。学生学习完全按照岗位模块进行,必须在各个模块上进行职业体验。通过实景化教学,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增强初次就业的竞争力。三是教学活动角色化,锻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使理论课,学生也分组以顾客、服务者或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体验式学习。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组建团队学习、活动策划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建立国际化教学监控和评价机制。一是专业教学每年都要系统地接受合作方以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开展教学质量保障风险评估,所有专业任课教师的纸质课程教案、学生纸质试卷等都要以学期为单位,全部寄往澳洲进行教学评估;二是教师每学期各科目教学都要接受学生的评价;三是每年都要聘请国际型酒店专家,按照酒店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开展技能教学评价;四是全面引入“Turnitin”抄袭检测系统,与海外学校同步使用,保证学术公平和教学质量。
三、高职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1.理论引领发展。一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学校酒店专业的教师申报结题国家、省市级课题5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其中获省市级荣誉7篇,中澳项目集体获得“省工人先锋号”等省市级表彰多项。随着酒店专业国际化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模式、多元评价机制以及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国际化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基本成形,值得推广。二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会促进学校产教研特色办学道路越走越宽。通过酒店专业的酒店运行研究中心平台,为各国际型酒店提供价格调查、运行成本概算等软;通过酒文化博览中心为涉外酒店员工提供调酒业务,以满足大量外籍公民的消费习惯。三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促进区域国际型酒店和职业院校不断互动,提升酒店服务水平。2007年,学校成功举办以“超越顾客期望”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来自全球100多位知名酒店管理公司高层、酒店总经理、学者和政府官员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说;2012年,学校又成功举办“苏城旅游教育与酒店业对话”峰会,在苏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受邀的国际型酒店老总都参加了峰会。四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为区域职业院校培养国际化职业人才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学校每年通过开设大量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为前来考察交流的中外学校同行、企业嘉宾等演示学校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经典案例。
2.实践造就辉煌。一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验可以强有力地拉动海内招生工作。目前学校酒店专业学生规模达到500人,而且每年都有40名左右的海外学生加盟,他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印尼、泰国、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使学校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能够规模培养外籍学生的职业院校,影响力已经辐射海外。二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验会吸引大量高端酒店与学校合作。虽然对校企合作单位设立了高门槛,但挡不住洲际、希尔顿、香格里拉、万豪等国际著名酒店管理公司的“前赴后继”。合作方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估,有效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众多酒店还为师生设立奖教金、奖学金,鼓励他们投身酒店事业。三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验会提升学生实习就业的竞争能力。国际化办学的毕业生、实习生的表现受到业界广泛赞誉,他们不仅聚集在苏州、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而且还遍布北京、三亚、深圳、厦门等全国其他重要城市;他们不仅实现了高端实习、就业,而且就业后发展后劲十足;他们不仅驻足在国内的五星级奢华酒店,而且还远赴全球著名的迪拜帆船酒店、迪拜阿玛尼酒店、阿布扎比阿提哈德中心酒店等顶级七星酒店及新加坡樟宜机场等地工作。四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验会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海外很多知名院校对酒店专业国际国际化课程的学历和学分给予了认可,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在职场大显身手,而且可以因其扎实的学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出国继续深造,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9年来,学校已有60多名毕业生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留学进修,他们成绩非凡,表现突出,有的毕业后已经成长为国际酒店领军人物。
3.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我国目前的旅游高职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还没跟上市场需求。培养的酒店专业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脱钩,学校对企业人才培养标准理解有偏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并不完全适合目前的酒店行业。而国际化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讲,在校期间要多实践,在决定做酒店行业前要多了解服务行业的工作,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不断思考、不断调整自己,只有把自己准备好了,机会来了才能把握住。开始工作时,最重要的不是薪水,而是这份工作能给你的未来带来什么。国际化的酒店专业让每个学生明白:对于每一个酒店人来说,做酒店行业眼光要放远一些,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做个有心人,才能做到出众。
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师生平等,文化开放,从大环境来讲,学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都有很多不同,通过合作学习,实践了解国际酒店的文化内涵,以及学会酒店业的跨文化管理,是国际酒店服务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孙嫘.论旅游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酒店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