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

时间:2023-06-02 09:59:16

经营模式

第1篇

关键词:特许经营翻牌特许经营竞争优势

翻牌特许经营的含义

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受许人)使用,受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作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在许多行业中被采用,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关特许经营的优劣势许多书籍和学术论文已经介绍过,本文不再展开。

Conversionfranchise一词笔者倾向于翻译成“翻牌特许经营”,觉得比较形象。与特许经营的定义分歧一样,Conversionfranchise——翻牌特许经营同样存在各种不同角度的定义。现举两个比较贴切的定义。一是翻牌特许经营是指已经有现成业务的所有者与特许人合作,使用特许人的商标,通过更换招牌而变成特许加盟商的过程。二是翻牌特许经营是指通过招募现存的独立企业(包括单店或者连锁)或者竞争者的加盟者到自己的特许经营体系的过程。第一种定义站在受许人的角度,第二种定义站在特许人的角度。尽管两种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分别囊括了翻牌特许经营的内涵:翻牌特许经营的主体是现有的特许经营企业;翻牌特许经营的对象是现存的独立企业或者竞争对手的加盟企业;翻牌特许经营的操作方法是更改现存独立企业或竞争对手加盟者的商标(包括CI、VI等)。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开始把独立的维修站授权给那些已有一定从业经验的特许加盟商,这被认为是翻牌特许经营的最早雏形。到21世纪初,这种特许经营模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传播。目前,就如何通过特许经营这种创新商业模式的广泛采用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方面,一些特许经营企业主要是通过在提品和服务给消费者的时候增加更多的灵活性来获得增长优势;但是更多的特许经营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翻牌特许经营这种方式来推进扩张速度,期望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翻牌特许经营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

(一)翻牌特许经营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型的石油公司开始把独立的维修站授权给特许加盟商,这些特许加盟商都具有维修的从业经验。这也是翻牌特许经营与传统意义的特许经营的差别之处。翻牌的特许加盟商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或本身就是相关企业所有者。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在一些便利店(中小超市)、住宿旅馆业、地产中介等行业出现了翻牌特许经营的小范围扩张。但由于发展步伐不快,而且较少受公众关注,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都处于默默耕耘的状态。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的翻牌特许经营的所属行业和特许体系都在扩大。涉及到加油站、便利店、超市、大卖场、快餐店、住宿旅馆及经济型酒店、不动产中介、旅游业等等。而通过翻牌特许经营这种方式获得高速发展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第四阶段:21世纪初,外资企业通过翻牌特许经营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扩张。由于良好的商圈位置已经被东道国的本土竞争企业占领,外资要进入东道国市场,只有通过吸引竞争对手的加盟者转投自己旗下,才是快捷有效的途径。比如日本的全家便利作为全球第二大的便利店品牌,2004年进入中国上海市场,就是通过翻牌特许经营这种方式进行扩张。此外,21世纪不动产、经济型酒店如家等特许经营企业都是通过翻牌特许经营这种方式进行快速的市场扩张。

(二)翻牌特许经营的特征

通过对翻牌特许经营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发现,翻牌特许经营无论在行业范围、企业规模和数量及发展速度上都比不上传统的特许经营。因此翻牌特许经营可以理解为特许经营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是特许经营的分支和补充。传统的特许经营和翻牌特许经营都是建立在产权的交易关系上。唯一的区别只是加盟对象的不同。传统的特许经营加盟对象是没有本行业从业经验的个人或社会团体,而翻牌特许经营的加盟对象则是具有本行业从业经验的业主或竞争对手的现有加盟者。翻牌特许经营的竞争优势

(一)选址上更易获取竞争优势

传统的特许经营,特许人的招募对象都是那些没有自己公司或店铺的个人或社会团体。因此,吸纳加盟者后,特许人有时候还要帮助受许人寻找合适的店铺地址。对于便利店、超市、快餐店和住宿旅馆等对选址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在固定区域中寻找满意的位置是很困难的。因为在一定的商圈中,本来良好的位置都早已被先进入该市场的竞争对手所占领,加盟企业的选址有限。即使在一个较少同类竞争对手的区域,黄金地段的选择亦会被其他的行业店铺所占据。因为,在选址上,传统的特许经营加盟企业比较被动,或者选址比较冷清的商圈和位置,或者开发全新的市场,但后者往往又不是加盟者所能及的。而翻牌特许经营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特许经营在选址上的劣势。翻牌特许经营的对象是已有店铺的同业从业人员或竞争对手的现存加盟者。这些企业由于进入该区域时间比较早,占得的商圈位置也相对比较好。通过对他们进行翻牌,变相占领了黄金的商圈和店铺位置。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新进入者,特别是跨国企业运用特许经营模式进行国际化扩张的时候,乐于采用翻牌特许经营这一手段的原因。因此认为,翻牌特许经营在选址上比传统的特许经营更能获得竞争优势。

(二)消费圈的成熟

当某些特许经营企业要进入不同的区域市场时,由于各市场在地方文化民俗、消费者特征和市场条件都有所区别,所以一开始,他们往往缺乏对地方市场环境的了解。因此,传统的特许经营单店进入一个新的商圈,需要很长的时间和通过很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该区域消费者的认同。但是翻牌特许经营的加盟者在翻牌前已经具有一定的经营时间了,他们对当地市场环境和消费特征比较了解,翻牌特许经营特许人因此减少了接触、了解并掌握当地商圈特点的时间和费用。此外,翻牌特许经营的受许人自身的企业在当地市场和社区具备一定的口碑和知名度,拥有一批固定的顾客。翻牌特许经营通过翻牌等于直接拥有了固定的消费群,减少了消费者从认知到信任的培育阶段。

(三)翻牌特许经营加盟者的经验

特许经营运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特许总部对受许人的培训和督导。传统的特许经营的加盟者一般很少具备相关的从业经验。他们或者是下岗职工,或者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是跳槽的员工等等,来源广而且复杂。因此传统的特许经营招募加盟者需要倾注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加盟者进行运营的培训和指导。但是翻牌特许经营的对象都是已经有店铺和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他们本身就非常熟悉企业的管理运作以及周边的竞争情况,不需要特许总部提供较多的培训支持。同时,由于翻牌特许经营的加盟者有从业经验,所以,从总体上来说,翻牌特许经营的单店绩效要比传统特许经营的单店绩效高。因此可以认为,加盟者已有的从业经验为翻牌特许经营增强了竞争优势。

翻牌特许经营是一种较少受人关注的特许经营模式,它属于特许经营的一种类型。相对于传统的特许经营,翻牌特许经营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翻牌特许经营在很多方面都有进一步探讨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对翻牌特许经营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证支持,理论和实践之间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因此,进行实地的翻牌特许经营企业的采访调研是本研究下一步的深化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营林生产;问题;对策

1营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木选种存在误区

我国的林业管理相较于国外一些林业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在林木种类选择方面有许多误区。过去我国的林业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如何进行营林生产都是在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基本上是以用材林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市场对于林木产品的需求日益丰富,以计划的模式进行营林生产已满足不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在树种选择方面,往往存在与市场脱节的情况。不同的树种在材质、价格、生长周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树种选择不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营林效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方面都难以发挥最大的效应,反而造成营林生产的盈利比较低,不利于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营林生产缺乏合理的盈利规划

营林生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确保生产能够达到盈利,而在实际的营林生产过程中,多数经营者都没有营林生产的合理盈利规划,以至于在树种购进、种植调整方面缺乏统筹的安排,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准备不足,往往是投入较多,最终的收益却不理想。营林生产过程中,不同树种对于气候、土壤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林木生长都具有较长的周期,在树种选择方面必须要以适种为原则,否则产能不足,也不会有较高的收益。另外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于未来市场的需求有准确预估,这样才能确保收益。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树种的单一种植,尽可能营造混交林,在经济性及病虫害防治方面都比较有利。

1.3科学指导明显不足

科学技术是确保林业生产及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旦缺乏就会导致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率难以提高。林木生长同农作物的生长有相似之处,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每个环节的把握都十分重要,而且都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例如水肥、密度、病虫害、光照等方面的管理,都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操作规程落实到位。只有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进行生产,才能确保林木正常的生长,提高林木及产品的产量,提高生产收益。

2提高营林生产的对策

2.1提高营林的抚育管理质量

营林生产中,抚育管理是确保林木良好生长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特点及经济情况,做好营林生产的抚育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后备资源的培育,根据不同阶段苗木生长的特点,抓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做到水肥供应充足及时、合理进行疏密、科学剪枝、有效防治病虫害。对于商品林,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满足用材的基础上,丰富林业生产品种的规模,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森林本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进行立体开发,全方面规划,实现林—农、林—果、林—药及森林旅游的多元化经营,达到营林生产的盈利预期。

2.2改变苗圃运营机制

计划经济条件的苗圃生产,只是以满足用材林育苗为主,在资金来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身的效益产出相对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林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要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对于苗圃的经营也要改变运营机制,引入竞争,采取多种经营,达到自身的造血功能,实行市场化运作,达到创收的目标。为保障树种的质量和造林的质量,进一步降低育苗和造林成本,激发苗圃的竞争机制,可以把苗圃当成树种的市场,在确保造林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林场的造林设计要求,在苗圃里自由的选择需要的树种。苗圃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能力,适当增加经营项目,进行花卉、绿化苗、野生植物驯化、经济植物等方面的培育,提高苗圃的收入。

2.3提高造林水平,减少成本投入

造林水平的提高是造林质量和效益的整体体现,一方面在造林质量上,要确保成活率及保存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单位面积上的林木存量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过去传统造林方法造成的树木超量,从而导致树种浪费,而且增加抚育工作量;另一方面要降低树种的成本,不仅降低单位面积的造林成本,而且还要降低单株成本,科学确定造林的密度,使树种的投放量达到林地承载的最佳状态,以适地适树原则进行选择树种,避免违反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减少资源浪费。

2.4完善集约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营林生产集约程度还不够,在一些集约型经营生产过程中,只是体现在修枝或施肥等方面,集约经营管理手段相对单一,虽然有大面积的集约经营林,但在林木管理方面缺乏丰产林的标准管理,距离规范标准的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集约经营林的抚育水平,确保林木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生长,达到最大的生长量。营林生产不仅要强化管理,还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严抓造林质量。全面实施管理责任制,通过制定措施保质保量完成营林生产任务。

3结语

第3篇

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现代企业低碳化经营的同时,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也不断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低碳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对营销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低碳营销模式的优势及其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区别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实现低碳营销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营销;营销模式

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对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盈利结构、营销模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冲击着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及行政管理者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管理思路等。低碳营销,是低碳经济下的重要产物,也是现代企业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低碳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具有更强的节能环保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和碳排放过多的问题,同时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深入理解低碳营销模式,合理应用低碳营销模式,是现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1低碳营销模式概述

随着全球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低碳经济”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正在逐步取代着“高碳经济”,现代企业的营销模式,也逐渐从以往“高碳化”的营销模式中摆脱出来,逐步向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低碳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主流模式,为现代企业的低碳化经营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关于“低碳营销模式”的概念尚无定论,但综合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认为低碳营销模式是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与现代营销模式的又一进步,其核心在于“低碳”。在此基础上,可将低碳营销模式定义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模式。

2低碳营销模式的优势

首先,低碳营销能够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势在必行,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细胞,其经营理念、营销模式均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低碳营销模式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具备能耗低、排放低的优势,对于适应国家低碳发展政策和迎合低碳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低碳营销能够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思想认识与环保意识逐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具备了绿色、环保消费意识,且正逐步养成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者理念与习惯的变化,已然成为低碳营销模式实施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而与此同时,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企业技术、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社会消费结构的良性转化,使产品、营销与消费者的需求契合性更高,进而促进各个产业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第三,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当前,企业高碳经营向低碳经营的转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转变过程中,势必会淘汰碳排放高、技术与经营理念落后的企业,并使那些能耗低、排放少、经营理念先进的企业脱颖而出。因此,现代企业若能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采取低碳化措施,势必将降低能耗与排放,降低相应的成本,使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渐提高,以更好地应对国家政策的变化、资源危机的威胁以及市场趋势的转变,促使事业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而营销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其低碳化转变也势必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要点与对策

3.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传统营销模式向低碳营销模式的转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扰乱市场秩序,侵害其他企业利益的情形,为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维护低碳营销的正常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可以说,法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的低碳经营、低碳营销活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将严惩非低碳经营和营销行为,并使那些危害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以上理念,许多国家已经制定出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如:借鉴日本、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法律体系,结合中国国情,修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估法》、《煤炭法》、《电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资源法》,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制定《节约资源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法律等,与现有的《促进循环经济法》一起构成相对完善的低碳营销保护与约束法律体系,尤其是就其中与现代企业低碳化经营、低碳营销相关的内容进行明确和完善,使低碳营销的发展有法可依。

3.2创建低碳营销文化创建低碳营销文化,能够激发现代企业主动采取低碳营销模式的积极性,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号召力。行业协会对行业中的大小企业均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利用行业协会开展低碳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能够促进行业内各企业尽快树立低碳经营、低碳营销意识,对此,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低碳文化宣传活动,定期、有计划地通过网络、座谈会、单独会面等形式开展低碳营销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以促进各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低碳营销意识的形成;②积极构建企业低碳营销文化。低碳营销与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售后等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构建低碳营销文化,使企业全员树立低碳意识,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3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实施成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大力发展低碳营销模式,就要首先使消费者们树立低碳消费意识,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发挥社会环保组织的号召力与宣传作用。环保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服务职能,在保护环境之余充分关注民生,并不断挖掘民生问题与低碳环保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号召力,倡导广大群众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支持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从而使低碳经济议题具体化、可操作化;②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要使低碳营销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使消费者认识发展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乃至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使其重视、认可并主动支持低碳产品及低碳营销活动,对此,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的宣传作用,积极推广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知识,引导广大消费者逐渐摒弃高碳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步树立低碳、绿色消费理念。

3.4优化营销组合策略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的组合,低碳营销模式下,应采取如下营销组合策略:①低碳化的产品策略。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低碳化的产品策略指的是将低碳理念渗透到产品创意、研发、投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和回收的各个环节,力求降低产品从生产到回收的各个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此,企业应树立低碳概念,强化技术攻关,积极推出低碳产品,并以低碳概念作为投放市场的亮点,引起人们对低碳产品、低碳技术的关注,以吸引大批环保意识较强的消费者;②低碳价格策略。在产品定价时,企业应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理念,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和迎合目标消费群体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将企业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成本适当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以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就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产品的销售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降低低碳产品的税收,对低碳产品研发成果突出的企业给予公开表彰或奖金等,进而更好地鼓励企业研发和销售低碳产品;③低碳渠道策略。传统的营销渠道层级复杂,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因此销售过程中的碳排放势必较高,而低碳营销模式下,必须减少分销层级,提高分销效率,以真正减少渠道成本和相应的碳排放。信息时代下,互联网营销成为一种效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营销渠道,且这种营销渠道无需众多人力的支持,不论是营销成本还是碳排放都较低,现代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低碳化、高效率的分销渠道;④低碳促销策略。低碳营销模式下,企业应摒弃单纯刺激消费的方式,而是应将消费者教育和促销进行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低碳政策、文化宣传,向消费者表明低碳营销、低碳产品的优势及其对消费者生活的积极影响;二是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研发低碳技术、产品的决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积极承担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感染消费者,刺激其支持企业的低碳化经营;三是主动向消费者阐明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对消费者生活、工作的价值及促进身体健康的优势,引导消费者按需选购符合自己消费理念与需求的低碳产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能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营销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积极采取合理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因此,现代企业应在充分认识低碳营销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政策环境与消费需求的转变,不断优化营销组合策略,以降低营销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能耗与排放,与此同时,国家也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低碳营销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以维护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2(7)

2王守敬.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低碳营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第4篇

家庭农场在我国发展已有一段时间,虽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但各地也探索出一些经营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单打独斗”型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目前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操作起来较为简单,且农户在经营管理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性。然而,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技术等都是由农户自主提供,因此这种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经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生产技术低下、与市场脱节及农户承担较大风险等诸多问题,是一种较为初级的经营模式。

1.2“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模式“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模式是一种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将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家庭农场集中在一起组成利益共同体,它通过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购买和使用,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阶段,为家庭农场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经销渠道等多种的社会化服务。在这种模式下要求合作社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完整的组织体系。但由于受制于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约束,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也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还很不完善,难以带领家庭农场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1.3“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方式带动家庭农场发展。而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的合作实质上是“订单模式”的合作,家庭农场经营者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的谈判能力较弱,企业为牟取较大利润而不惜损害农户的利益,农民往往沦为龙头企业的农业雇佣工人。三农学者黄宗智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庞大、人地比例悬殊较大的国家,如果将大部分的农民变为纯粹的农业雇佣工人,为农业企业劳动,那么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使农民原本薄弱的福利再次受到损失。因此,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进行简单合作的模式也不是一种适合我国农业、农民长期发展的模式。

1.4“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家庭农场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合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专业合作社作为家庭农场的发言人和谈判者,就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收购方式等与企业进行谈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了农户的利益。但这一模式仍然没有触及到我国家庭农场经营面临的本质问题,如资金短缺、土地流转困难、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经营主体缺乏等。另外,由于该模式下的合作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建立的这种合作关系是很不稳定的,且农户随时都将面临着专业合作社逆向选择的风险。

2合作共生模式的选择

2.1合作共生模式选择的背景分析

2.1.1合作共生模式选择的制度基础在我国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土地集中较为困难,加上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家庭农场走土地密集的大规模化农业道路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提出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要在适度规模下获得大规模经济效应,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是必然选择。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以农哺工”的状态,呈现农村生产要素单方面向城镇流动的局面,这极大地限制了农业自身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提出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改革方向,为工商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共生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工商企业与家庭农场集群进行城乡之间要素的平等交换,有助于推动家庭农场发展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共同发展。基于上述背景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选择合作共生模式,把分散的家庭农场联结起来,通过合作实现家庭农场集群与工商资本的结合,从而实现农业的区域产业化经营,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

2.1.2家庭农场经营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家庭农场有所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经营难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短缺。农户的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以及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有限,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资金不足,从而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二是规模难以扩大。知名学者马庆斌]指出较大的土地规模是保证家庭农场实现机械化、专业化生产的前提。然而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仍承担着大部分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尽管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且推行了一系列户籍制度改革,但面对城市融入的困境,大部分农民仍然不愿意把土地长期流转出去,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因此一直难以扩大;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不足。现阶段,大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者文化水平偏低,运营组织与统筹管理的能力较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习惯遵循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而学者贺雪锋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是决定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增加能否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见,科技投入不足也是阻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四是经营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由于农村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加之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适应现代城市的就业和生活,大多不愿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大多是60后,家庭农场经营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在现行的农业制度、政策下,根据我国家庭农场经营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共生理论,笔者提出了发展我国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即各家庭农场在政府项目的引领下形成以各家庭农场为内核的家庭农场集群,通过该集群与工商企业进行产业合作,以实现政府牵头的区域产业发展项目为目的,以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重组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共生模式。

2.2模式分析家庭农场经营合作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主要由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及地方政府组成,各个共生单元在市场的主导下以及政策的推动下进行能量交换,进行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家庭农场经营者拥有的土地、劳动力、农业技术等要素与工商企业拥有的资金、管理等要素以及地方政府拥有的资金与项目优势融合在一起,就能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共生合作模式下,各共生单元之间的要素流动都是双向的,从而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家庭农场一方面吸收龙头企业所提供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劳动力、初级农产品等生产要素向企业流动,支撑企业的生产发展。同样,地方政府与家庭农场,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要素流动也是双向的,因为只有在彼此之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产生单方所不能达到的整体效益,如协同效应、增值家庭农场经营共生模式在实施上应特别关注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的合作和利益分配。在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的具体合作上,龙头企业可以把工厂建到家庭农场附近,在农村直接开展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出现的“用工荒”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因为在同样的工资水平,甚至更低的工资水平下,人们更愿意选择家乡的工作机会,这样可以工作时兼顾家庭;另一方面工厂为农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所需,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这样就更有利于农地流转。总的来说,合作共生模式下,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问题和企业的用工荒问题都能同时得到解决。此外,从利益分配角度考虑,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可以采取双向持股的形式进行合作。之所以采取双向持股,一方面是力图使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果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防止企业为获得高利润而损害家庭农场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家庭农场持有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因此能参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分享,这样家庭农场经营不仅能直接获取农产品生产的效益,而且还能分享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这极大地拓宽了家庭农场经营收入的来源,能促进农户收入的提升。家庭农场经营共生模式其实强调的是一对多的合作模式,即将多个家庭农场在政府项目的引领下聚合在一起,共同联合经营,这样能获得单个家庭农场无法收获的规模效益以及品牌效应。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有助于解决家庭农场经营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低下以及管理不善等问题,从而带动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通过地方政府与家庭农场及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驻,从而带来大量劳动力的聚集,这样会带动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为地方政府拓宽财税来源。地方政府在整个共生系统中,不仅要对家庭农场和进驻企业之间合作利益的分配进行协调,还要执行一定的约束、监督功能,防止因为任何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而影响到整个共生系统的稳定。

2.3效益分析

2.3.1提高家庭农场的收入水平一是在合作共生模式下,由于家庭农场经营融入了现代科技、机械化操作、科学管理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又提高了品质,加之规模化的生产与品牌化的经营,自然能大幅提高收益;二是农业劳动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在农闲时,合作企业为家庭农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工作机会,这能让农场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增加农户的收入;三是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双向持股的合作形式,也使农户能分享到更多的生产经营附加值。

2.3.2改善农村环境本文所指的农村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的初期,农业生产主要是综合生产,即农户种田兼养禽畜,在这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此外,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打工的浪潮还没来临,农业兼业化还并不是十分严重,大部分的农民常年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乡村呈现出一片生机与活力。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有效劳动力大量减少,综合型的农业生产不复存在,同时为降低劳动强度并保证产量,各种化肥与农药广泛使用,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在逐步恶化。在合作共生模式下发展家庭农场,能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文环境。一方面是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合作,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面对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再片面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而是更重视产品的“绿色”与“原生态”,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进驻后,农民在家乡就有了工作机会,对缓解目前农村“空心化”的现象能起到较大的作用,这就会使农村的人文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3.3加快城镇化进程本文所指的城镇化是指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接近城镇居民,而不是采取的“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庭农场,农场经营者的收入会有较大的提高,能够达到一般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于流转出土地的那部分农户,其收入来源于流转出土地的租金收入和外出到企业务工的收入,这相比单一的外出务工,其收入水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合作共生企业的进驻,人员的大量集中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势必带动地方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因此可以说,共生模式下的家庭农场运营,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有助于积极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2.3.4塑造职业农民目前农村存在严重的“土地撂荒”、“空心化”问题,农业经营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因为农业生产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和从事农业经营收入水平较低,还因为农民这个职业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职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开始被冠以贫穷、低素质的标签,使得新生代农民大多都想逃离农村,远离农业生产。笔者认为,在共生模式下发展家庭农场,不仅能因收入提高而脱离贫穷标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实质上是从土地上走出来的企业家,这将使得从事农业生产成了一种“体面的职业”。此外,由于家庭农场经营强度融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且要与市场紧密对接,这就要求农场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管理水平,这将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去除农民没文化、低素质的标签。因此我们说,在共生模式下的家庭农场,农场经营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农民企业家,农业经营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3政策建议

3.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而导致抗灾能力弱,造成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低下,这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这一问题在家庭农场中也应高度注意。在家庭农场经营共生系统中,农业基础设施是影响该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交通和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各共生单元之间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等系统因子联系的通路,若通路不畅,则共生单元间的能量传输效率就低下,会导致整体共生能量不足,进而影响共生单元之间的互动发展。反之,则会加速资源的流动,市场配置效率得以提升,这会大大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因此,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和水平是保障共生系统畅通,促进家庭农场经营合作的重要条件。应该看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地方政府组织多渠道融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3.2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只有不断地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大幅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才能使家庭农场经营者更好地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另外,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使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与企业的管理理念相融合,从而提高共生单元之间的沟通能力,使合作共生系统产生合力,输出更大的能量。要真正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就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农民培训的投入。

第5篇

对于这种模式,有人认为其对于引导国内外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土地“流转”到那些龙头企业,如果公司经营不善或是遭遇其他市场风险,谁来保护“农业工人”的利益。当然,超大这种崭新的经营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不容抹煞,但是农业产业化是否一定要把土地交给龙头企业,“超大模式”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超大模式”,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关于“超大模式”的特征分析

“超大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其具体做法是:公司基地建设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作为中介向农民租赁,租赁期一般与农民承包期相一致。通过土地有偿租赁的形式把农民的耕地经营权租赁给公司,这样基地相当于一个车间,农民相当于这个车间的工人。农民除了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还当起了超大产业的“产业工人”,不仅有效解决了结构调整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困难,还避免了自然灾害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风险及生产上的技术风险。

二、“超大模式”的效率评价

“超大模式”的实质是资金或技术所有者依赖土地经营权来实现三种要素的组合,它改变了土地经营主体,并且使土地的集中程度提高,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特征。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种模式对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迅速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有明显的作用,但是更进一步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来分析,我们不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微观层面:企业内部存在过高的成本

“超大模式”实际上就是雇佣劳动的组织形式,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雇佣劳动组织形式内部存在过高的成本。在农业生产中,劳动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者具有自身利益最大化倾向、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动机,因此农业产业中的劳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中的劳动一样,劳动本身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投入,劳动的实际供给才是一个有效的投入。而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的最终成果缺乏之间联系的情况下,劳动的实际供给显然取决于劳动监督的有效性。然而,农业经营的分散性增加了劳动监督的困难。与集中的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散布于广阔的空间。因此农业生产受时空的影响,劳动监督极为不便。土地经营规模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越多,经营者与直接劳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就越远,有效地组织劳动者并激励其努力劳动的难度也就越大。因此,随着企业投入精力的增多,劳动监督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二)宏观层面:

1.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据了解,很多农户与超大集团都没有签定过正式的书面合同,有关基本工资与效益工资的确定、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的安排都是口头承诺的。农户们的真正意愿没有得到反映,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公司于农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公司与农户存在力量不对等的问题。正由于这两方面的客观差异存在,使得农户在与公司的谈判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不与农户发生契约关系。由此农户便无法参与企业运作模式各方面的商讨中,使得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2.缺乏有效的劳动计量,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对任何经济活动来说,劳动者之所以有工作的积极性,是因为其每一份边际努力都能得到一份边际报酬。如果缺乏有效的劳动计量,就无法真正实现按劳付酬,劳动激励的作用势必大大减弱。在家庭经营模式中,由于每一个农户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的收入基本是该农户投入劳动的成果。劳动越多,劳动质量越高,农户所得就越多。农户的每一份边际努力都得到了一份边际报酬,并且闲暇与偷懒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为劳动者的私人成本,从而产生最大的刺激激励。而“超大模式”的扩散有可能肢解许多家庭经营的农户。当这些农户作为农村社会经济的细胞,不再发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功能时,农业的生产效率将受到重大影响。

3.存在逐渐瓦解家庭经营制度的隐忧。土地集中规模经营虽然显露出一些优势,但公司凭借资本、信息和技术优势抢占农村土地。公司进入农村经营土地,虽然在名义上他们获得的仍然是土地的使用权,但由于价格低、面积大、期限长,他们事实上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真正主宰。原土地上的主人变成了新土地主(公司)的雇工或“佃农”,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冲击了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国家对公司进入农村经营土地都有较严格的限制,如美国很多州都制定了限制公司从事农业活动的立法。“超大模式”动摇了家庭经营制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谓的农业产业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在中央发出的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就有如下表述:“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是公司带动农户,而不是公司替代农户。为稳定农业、稳定农村,中央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的承包地。地方也不要动员和组织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农户承包地。”因此,“超大模式”从根本上来说不利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宜大力推广借鉴。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理想选择

农业产业化应始终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家庭经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随着农业劳动者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家庭经营规模会逐步扩大。但家庭经营制度不会改变,是长期存在的基本制度。同时,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业生产率增长不平衡必定开始缩小。由于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农业产业越进步,影响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自然界限就越退缩”,而社会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产业进步的产物,急需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理想经营模式应是土地家庭经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家庭经营仍然是农地经营主体,并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而兼容大规模经营的优势。这种方式的规模经营,其重点不是用行政手段集中农民的土地而是强化农户作为独立的商品者的地位,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规范和完善农户面临的不完全竞争的,不均衡的市场经营环境。

农户作为独立运作的农业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都是根据市场给出的信息来经营。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定要把市场放在首位,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在的,真正的龙头来看待。只有在完全竞争、均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参与者才能拥有交易的全部信息,才能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在这种市场交换中,供求双方就会在均衡的买卖价格中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理经营关系,农户与其他方面的最优化的经营关系通过市场买卖就能直接实现,农户不但能得到整个产业化流程甚至全社会的平均利润,而且在一定风险的压力下有竞争力的动力和约束。这时市场机制会调节社会的农产品需求,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从而改变农户的经营内容范围。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一是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做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二是大力发展各种经营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2、建立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一是要及时、准确地提供市场经济信息;二是要适时解决生产资金和生产资料,以便能按照市场的需要组织农产品的生产;三是要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服务体系,以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四是要提供农副产品的销路,提高农副产品的增值能力;五是要提供方便的运输,加大农产品的流转,确保货畅其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3、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教服务体系,通过广泛深入农村服务,使农业的技术应用得到保障,通过大力普及科技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使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4、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实行农业投入主体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要扩大服务领域、改进服务质量,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开列农业贷款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6篇

笔者之所以要把超市的生鲜食品经营作为一个连锁超市企业战略发展的问题来讨论,是基于这样两个竞争的出发点:第一,超市的生鲜食品经营是能够体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经营特点,从而使众多的超市避免在竞争中陷入单一的价格竞争的陷阱之中,使竞争良性起来,也使得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经营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第二,从中外超市企业的竞争现状来看,在资金实力、业态规模、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我国的超市企业明显处在弱势地位,但是我国市场发展的区域化特点、消费者消费需求习惯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因此,作为现代食品流通主要业态形式的我国超市,在对我国各地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上具有比外资超市企业更明显的优势,而能把这种理解和认识上的优势转化为竞争的优势,在食品经营上就要经营好生鲜食品。山东省家家悦超市的董事长把超市经营好生鲜食品作为超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做法,充分说明生鲜食品在超市经营中的核心地位。

对我国来说,在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方式和方法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单一的模式,多样化的经营模式是我国未来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主要方向。我国超市经营生鲜食品模式的多样化实际也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借鉴各种经营生鲜食品模式的经验可以对超市未来的经营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

我国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经营模式比较

“永辉模式”。福建永辉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将农贸市场作为竞争和要予以取代的对手,在销售方式、价格、品种结构、自选方式的开放度等方面进行赶超;建立庞大的基地采购网络,永辉做到了将“坐商”改成了“行商”;不断地向上整合供应链,除了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外,自开批发市场是核心的一环,由此建立对农贸市场的采购优势,确立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品种优势和主动调配市场的空间与时间的优势。

“家家悦模式”。山东家家悦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模式是目前我国超市中最接近国际先进做法的方式,也是一种投入较大的方式,可以代表超市经营生鲜食品方向的未来。建立生鲜食品加工和配送中心,使生鲜食品的加工在工业化的条件下做到综合利用率最大化,同时也使生鲜食品的流通效率大大提高;配合生鲜食品加工和配送,中心建立每一家门店的整理、加工后台,做到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自营,及时地控制缺货、损耗、并做到新鲜与卫生,把特色和差异化体现出来;生鲜食品加工和配送中心对农业生产规模和方式,以及农产品适合超市化经营的生产意义重大。

“联华模式”。上海联华超市的“标超的生鲜转型”模式为我国数量众多的小型超市,尤其是食杂性的小型超市的业态转型和业态升级创造了成功经验。按照不同超市门店所处的地理环境、经营面积、竞争环境和消费阶层来设计不同的转型模式,在设计、装潢和购物环境方面来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采取个性化的生鲜食品定位和采购政策,改变门店经营生鲜食品的考核方法,让门店与员工分享收益。

“城市超市模式”。这是一种实行精确和精品定位的生鲜食品经营模式,其特点是:市场定位外国居民和高级白领;以进口食品为主;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明确,专业化是为了实现社会化服务。这种模式又有三种表现形式:城市超市有限公司,超市经营;城市食品配送有限公司,进口食品和配销;城市蔬菜产销合作社有限公司,高档蔬菜种植、加工和配销。

“武汉中百模式”。这是一种连锁超市参与城市农贸市场改造和管理的、带有很强管理创新特点的生鲜食品经营模式,其特点是:将超市的管理向农贸市场延伸;创新了一种新型经营模式,既具备了超市的商品买卖功能,又兼有庙会的传统文化特色,使之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景点”;超市要在生鲜食品的终端流通环节的秩序化、卫生化方面有所作为。

有关我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战略的深度思考

(一)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战略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代的流通改革是以超市这一现代零售业态为主导的改革,这一改革不单单解决的是零售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业态创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整个流通领域的效率和对国民经济中相关产业的良性带动问题。超市生鲜食品的经营战略是实行这种转折的突破口。

在我国“十一五”的发展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国家的战略,超市的生鲜食品经营战略是完全可以对接国家的这一战略。通过生鲜食品的基地建设可以促使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使之成为能在超市中销售的生鲜食品,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在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的深加工会得到真正推动,农民会摆脱小生产角色成为产业主人和员工的角色,农民的这种角色的转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我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战略要将取得农村土地的实际科学开发权作为目标,由此来探索农工商业一条龙式的协调发展。必须相信农村土地的科学开发一定会比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回报要大得多。我国的连锁超市通过生鲜食品经营战略的实施,介入与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之中,是一种能将农业与现代流通业对接的实现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一环。

我国的流通秩序整肃任重而道远,超市的生鲜食品经营战略向批发市场渗透,向农贸市场渗透可能是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情况来看,向批发市场进军效果则会显著得多,因为这使得超市在一个地区内获得了货源优势和竞争优势,进一步发展经营批发市场会从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演变为社会配销中心,这对超市的生鲜食品经营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我国现行的流通秩序整肃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出现整顿后效果仍不理想的原因是这两类市场的组织与运行中缺乏具有组织化程度高、社会责任感强并具有规模化销售网络的流通组织。我国的连锁超市要更积极地参与到对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的改造中去,这也是历史赋予的社会使命。

从目前整个生鲜食品的供应链环节的现状来看,每一个环节(生产、贩运、市场交易、加工制作、批发销售、零售销售)都有机会来整合这一供应链,都有机会来取得这一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超市由于经营的连锁化和规模化具有先机的条件。如果是一个地区集中发展和区域领先的公司则具有明显的主导性整合优势。就像福建永辉和山东家家悦超市那样,我国的超市业界都来积极地投入到生鲜食品供应链的整合大潮之中。

我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把食品安全卫生放在首要的地位,因为超市是目前我国食品供应市场的领先者理当对消费者的健康负有重要责任,国家食品安全监督部门把超市作为主要的监控对象,这是由超市的市场主力地位决定的。同时,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等部门也应加强对社会其他食品供应单位的检查监督力度,使超市在接受国家相关部门检查监督时也能享受到平等的市场地位。

目前我国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在经过前阶段的大规模跨区域发展之后都在进入调整之中。我国的超市公司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从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区集中和区域领先的战略应是未来超市公司发展和竞争的主要战略。地区集中和区域领先的超市公司才能有条件实施生鲜食品经营战略,而具有生鲜食品经营优势的超市公司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我国超市公司与外资超市公司的竞争战略之一,是实现各个地区集中和区域领先的超市公司的跨地区合作、联合甚至一体化。

(二)超市生鲜食品经营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我国的超市发展是在零售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发展的,国际超市企业在我国进行国际化扩张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适合我国市场的本土化建设。超市在本土市场国际化竞争的同时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挥本土化的优势取得对国际超市的竞争优势;二是在进行跨区域扩张的时候解决好本土化经营的问题。超市生鲜食品经营实际上反映的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民众饮食文化的需求适应。从这两点上来说,我国本土的超市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什么沃尔玛在我国市场上的适应性总是要比家乐福差,不是它的技术不好管理不行,而是缺乏饮食文化的沉淀。为什么永辉敢把超市开在家乐福等国际超市对面,这其中就反映了我国本土超市对自己民族饮食文化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在这种饮食文化后面所体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如永辉创造的“基地采购、远程采购和当地采购联结批发市场和连锁门店的模式”。

超市企业要认识到区域集中和区域领先战略的必要性,这一战略如得到很好实施,就具备了整合地区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能力和优势。而国际超市企业目前在我国市场实施的是全域式发展战略,主推的是大型综合超市这一单一业态,这种战略和业态不可能在一个区域内密集布点,而且从目前我国市场占有情况来看,还没有任何一家外资超市企业在我国全域或区域市场里获得明显的优势领先机会。也就是说它们还不具备整合区域市场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能力,因此笔者把我国超市本土化竞争优势之一的生鲜食品经营归纳为:区域集中与领先战略——区域饮食文化的理解——区域生鲜食品供应链的整合——区域领先企业的跨地区合作战略的实施。

从我国成功的超市企业经营生鲜食品的经验来看,连锁超市的发展中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商业的精华是十分必要的。我国超市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时,不能沉湎于单纯的标准化建设和运行,要特别注重传统商业文化的继承,以及这种文化所积累的经营方式和方法精华的发扬光大。为什么要推动超市去介入和主导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呢?因为这不仅是一种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机会,也是中国现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的必要阶段,说到底也是现行农业经济现状和农民文化在流通中的反映,超市在推动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以极大的热诚和激情投身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中去,这是实施超市生鲜食品的战略基础。

对我国的超市公司来说,介入与主导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一是可以使自己处在农贸市场和同行业的上游居以优势地位;二是可以使批发市场对接自己的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同时可以检验远程采购进入批发市场的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价格竞争性;三是可以使自己处于向社会批发和配销商地位的转化可能;四是可以使区域性领先的公司进行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的串换,成为区域性公司合作和联合的流通据点和管道。因此,笔者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要整顿批发市场,要推行城市农贸市场的超市化,要整肃流通秩序就应大力推进区域性领先的超市公司介入与主导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这一推动和新政将是新时期国家推行流通现代化、国际化和可控化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第7篇

关键词:水库;经营;管理;改进

一、发展水库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水库的管理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因此,水库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发展水库的多种经营。在这个过程中,要秉持科学发展理念,做好水库的综合经营,同时对水库进行开发,从而发展壮大水库经济,这是新形势下水库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深化认识与解放思想

要想与时俱进,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就必须要加强水库的经营管理,大力发展水库经济。这就需要水库管理单位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并解放思想,将水库与市场经济互相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发展。

(二)抢抓机遇与加大投入

在水库经营管理中,要加大投入,抓住发展机遇。一方面水库管理单位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要落实地方配套资料。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水库相关的机电设备,使得水库经营与管理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以及途径来吸引各方投资,从而加大对水库机电设备的改造以及维护,为水库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新型产业

在水库经营管理中,要利用水库自身的优势资源来拓展新兴产业。不但要巩固基础产业,同时也要加强改造与维护灌溉区的设施以及节水设备,在加大经济开发的同时也加大技术方面的改造力度。

二、水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当大力加强水库工程建设投资,充分发挥水库资源的优势,这样不但能够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还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但是,在水库建设以及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经营管理资金等,这些都会对水库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一)技术落后且发展观念不强

从我国水库来看,大多数的水库都是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由于当时经济给水水平的制约,很多水库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有些水库甚至是病险水库。在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下,水库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科学发展的意识,在水库经营管理方面,局限于传统的防汛抗旱中,缺乏水库多元化发展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水库沿用传统经营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库的要求,从而无法将水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设备工程老化且管理效率低

由于我国现有的水库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且其中很多小型坝都是土石坝,这种坝型的寿命大约在50年。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与使用,水库多数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并且有很多病险库。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加上管理维护资金不足,使得很多水库都没有及时解决其中的问题。由于机电设备也过于简陋,大部分附属设备出现严重老化问题,不但无法发挥水库防洪蓄洪的能力,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开发

尽管我国水库众多,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且土地以及山场资源广阔,但是在水库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经济效益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水库经济发展总量以及投入产出比不高。一部分水库的基础较好,且发展早,在经营管理中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部分水库都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更多的水库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在水库经营管理中,水产养殖是常见且比重较高的行业。私人承包水库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水库经营形式只注意眼前利益,忽略技术投入,存在水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另外,在农业灌溉方面,缺乏完整的收费机制,很多水费无法收回,从而影响了水库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水库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合大力发展养殖业,但是由于科技含量不高,管理过于粗放,导致无法形成规模产业。

三、水库多种经营模式

(一)开展多种养殖方式

在水库经营管理中,要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将传统行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水库多种养殖,增加基础收入,充分将水库水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包括库湾养鱼、网栏养鱼以及网箱等。由于水库水体较大,可以在库区发展多种名特优水产品种的养殖,从而将水库水体空间的作用充分利用起来,扩大传统行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以及规模,提高竞争力,同时也增加养殖附加值。

(二)开发农业产业项目

在水库多种经营模式中,还可以开发农业产业项目。很多库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在不影响库区正常蓄水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在空余土地上发展农业产业项目,这样不但能够增加水库经济效益,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因此,水库可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将其作为增加收入的重点项目,加强堤田修护,增加种植面积,引洪淤地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蓄洪功能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水库的水位变化会较大,需要根据蓄洪的时间来对种植结构进行调节。将农作物以及青菜种植在消落区。

(三)注重林业发展

在水库多种经营模式中,要加强库区林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可以出台绿化种植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种植绿化植物的积极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出台相关规定,优化水库经营管理承包荒山的政策,水库单位的人员拥有荒山承包的优先权,并确保20年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对于承包荒山的人员,可以提供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人们绿化种植,发展林业经济。

(四)实现渔牧结合

在水库实施渔牧结合的方式,将库区的空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展畜牧业。由于水库地区沿岸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从而为水库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可以利用库区空地种植青饲料用于畜牧养殖。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水库水面养殖鸭、鹅等家禽,而家禽的粪便又能作为养鱼的肥源,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水库经济效益。

(五)发展库区旅游业

很多水库地区拥有天然风景区,山清水秀,因此,可以将水库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出来,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库区多种资源,形成绿色旅游产业链,利用水库养殖资源,发展垂钓,捕鱼、划船等娱乐项目,同时利用水库地区丰富的山林资源开展野外生存等富有趣味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水上交通的安全度和舒适度,确保渔家客栈的服务质量,增添特色旅游景观。拓展渔业发展,拉长渔业产业空间,达到为库区增收的目的。

四、结束语

不可否认,水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经济发展形势,必须要加强水库经营管理,发展多种经营模式,从而提高水库运行效率,增加水库经济收益。一方面转变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利用水库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以水兴库,多业并举。另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山水资源,做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从而促进水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张海英 单位:烟台市福山区门楼水库管理局

参考文献:

[1]赵跟东.浅谈新荣区小水库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02).

[2]周斯祥.浅谈水库管理经营之现状[J].新材料新装饰,2014(10).

[3]王春艳.浅谈水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风,2013(14).

第8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硅谷银行;创业投资;商业银行

科技银行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美国,科技银行又被称为风险银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伴随高风险,同时科技银行主要为风险投资和它的投资对象-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较之一般的商业银行,科技银行具有下列较为明显的特点:(1)专业性。通常科技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为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科研单位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旨在为技术引进或者研发、新产品试验以及推广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提供服务;(2)政策性。因为科技银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目的,它往往享有一定的政策特权,例如科技银行可以放宽贷款条件,创新利率收益方式等等。在规定业务范围内,科技银行可以专门针对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抵押担保模式;(3)商业性。尽管科技银行具有政策银行的相关特性,但由于其商业化经营模式使其更接近于普通意义的商业银行,仍然是把盈利目标摆在很高位置。科技银行一般有着和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经营模式,并且力图使这种收益稳定而可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种兼具专业性、政策性以及商业性的科技银行,将成为破解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的密钥。[1]

一、科技银行是商业银行对其传统经营模式进行重大创新的结果

美国高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其独有的融资体系。1993年,就在硅谷高科技产业兴起之际,当时在硅谷开设的商业银行虽有350家之多,其中就有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的分支机构。但这些大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大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无暇顾及。因此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风险投资获得融资。而对于风险投资的核心业务主要为投资而非金融,因此其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通常表现在创业企业贷款融资的困难,也表现为风险投资机构本身再融资面临的困难,特别是那种以公司制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硅谷银行当时的决策者正是认识到风险投资的局限,同时又洞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融资市场的空白,决定区别于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把目标客户定在那些新创的、同时发展速度较快、但被其它商业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贷款的中小企业身上。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创新,终于成功创建以支持创业创新为业务主体的新型金融产品-科技金融,并据此产生全球首家商业化运作的科技银行。因此,硅谷银行创立的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是对其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举冲破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间的限制

对于债权投资,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客户的企业基金提取部分资金。虽然创业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债券或者股票的销售,但科技银行会从客户的企业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未来的创业资本,从而减少募集资金金额及募集所需费用。而后科技银行将资金以借贷的形式重新投入创业企业。如果采用股权投资,科技银行与创业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收取股权或认股权证的方式以便在退出中获利。美国的科技银行在投资中通常混合使用两种方法:一方面将资金借入创业企业,获得高于市场借贷的利率,另一方面与创业企业达成协议,得到企业部分股权或认股权证,从而提高收益,同时减少风险。

(二)进一步模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间的界限

“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直接投资到创业企业,途中不经过风险投资基金;在产生回报以后,由创业企业直接交给科技银行。“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由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同时由风险投资基金回报给科技银行,其中创业企业不会和科技银行有投资方面的联系(不包括科技银行对投资的创业企业开展投资以外的银行业务)。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始终是科技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科技银行同时为风险投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通常它会将营业网点设在风险投资基金附近。[2]

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解析

从运营特征以及服务领域而言,风险银行能够全面体现科技银行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商业银行,一是贷款对象不同;二是贷款原则不同:商业银行主要按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这几个原则发放贷款,而一般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构建自身的风险管理架构。科技银行又与风险投资不同,风险投资通常以股权方式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并通过企业上市等途径退出。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债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从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再融资和第三方机构的投资获得偿还。最后,在监管方面,科技银行需要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需要满足《巴塞尔协议Ⅱ》中关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监管机构对风险投资的监管相对不多。总的来说,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要为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科技银行通常给与的金融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贷款融资或者直接投资方式。其中的贷款融资,科技银行明确将其市场定位为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一般只考虑对处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一旦企业发展到成熟期,科技银行就决定退出。科技银行通常是在风险投资进入之后才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当风险投资完成首轮或第二轮投资,然后科技银行开始跟进,对那些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风险投资以及第三方机构的股权再融资,意味着科技银行的贷款终于能够得到偿还。科技银行贷款利率通常比市场利率要高出2-3%,有的甚至高达5%。对于直接投资来说,科技银行进行直接投资涉及两种方式:第一种为直接参与方式,通过参与风险投资参与投资的创业企业,成为企业参股股东或合伙人,但其持股比例一般低于风险投资持有比例;第二种为间接参与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基金中的基金,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再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企业。

(二)具有较为独特的风险管理制度

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有着不确定性,在研发产品还未商业成功之前,通常商业银行难以评估企业科技成果的相关价值以及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银企间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困扰高科技融资的症结所在。在这方面,科技银行通常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方法:(1)通过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持续风险监控。通常科技银行只向已经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银行利用风险投资筛选客户,从而避免了授信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另外,由于风险投资通常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科技银行间接地利用风险投资对贷款进行例行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了风险;(2)仅参与熟悉的相关领域。科技银行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有高科技领域的背景或工作经验,同时在该行业拥有广泛的人脉,从而使得科技银行专业化优势更加突出;(3)重点关注贷款企业当前的现金流。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盈利不多甚至亏损,同时缺少可以抵押的物品。科技银行通常不太关注企业的盈利水平,但十分关注企业当前的现金流状况,通常要求贷款企业以及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必须在科技银行开户,以此加强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监控。同时也会要求企业在银行账户中必须留有规定数量的现金,以防范风险;(4)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通常科技银行要求企业在贷款合同中需要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这样即使企业破产清算也可以将信贷损失减少到最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科技银行的自身利益。[3]

三、科技银行是破解我国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密钥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需求,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出生到成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不同特点的资金需求。尤其是进入创业后期和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资金需求快速增长,资金压力空前加大。创业者们虽然真实地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需要依靠大量的外源性资金支持。虽然有风险投资基金可以进入,但是有些企业的创业者们却产生顾虑,由于引入外来投资使股权稀释,从而失去企业控制权,造成企业发展背离创业者的初衷,因此不愿意希望过多权益资本介入,更希望引入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但在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的研发成果还处于刚投放市场阶段,企业当前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及资产方面都很小,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种高增长、高盈利以及高风险的突出特点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准则之间有着结构性矛盾,造成债权性资金不能大量进入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由于技术发展迅猛,产品更新换代快,缺乏资金,从而使一些处于创业后期或者成长期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样面临成长瓶颈问题。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目前在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那些科技支行不同,是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制创新的,具有专业化业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它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和国家的政策支持,通过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等在内的机制创新,从而使科技银行创立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相应资产结构,形成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的新管理制度。我国科技银行选择经营模式,既不能参照政策性银行的老路,应该以市场机制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能局限于现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业务模式,要进行制度创新:(1)应该以民间投资为主,结合市场主体进行股权设计,当地政府投入要以引导为主;(2)进行机制创新,对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进行贷款的同时允许部分实行债转股,使科技银行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企业快速成长产生的价值增长机会。政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给与科技银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者风险补偿,引导科技银行开展一些高风险项目;(3)进行制度设计,从经营体制、业务内容、担保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设计上都应该保证专业性、盈利性以及风险可控性,包括聘请行业科技和经济专家为企业把握方向、与风险投资、担保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等。(4)应该主要集中于高科技园区内进行运作,因为这样科技银行能充分了解当地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减少信息不对称。(5)建立一支既懂科技又懂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队伍。目前科技银行相关经营理念已经得到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的认同。[4]

四、我国促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的主要障碍

针对我国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许多专家希望成立科技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通过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试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引进、研发以及新产品推广等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业务提供服务。那么,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能否得到复制?目前我国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还面临许多障碍:

(一)我国的风险投资还欠发达

科技银行实际上是建立在风险投资高度发达这一基础上的,依托风险投资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科技银行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社区银行转变而来,科技银行最初的贷款对象是已经完成首轮或第二轮风险投资融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就是说,拥有风险投资基金是获得科技银行贷款的条件之一。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科技银行还投资其他项目。可见,与风险投资相伴相生恰恰是科技银行的一大特色。科技银行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判断能力以及投资能力。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还可与贷款企业商讨债转股,甚至有可能获取超额回报。[5]而我国风险投资还欠发达,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难解决,科技银行已经承担的高风险难以得到充分的风险补偿,导致科技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难以得到保障。

(二)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

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成为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在中国复制的最主要障碍。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尽管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抱怨商业银行程序多、贷款审批慢、抵押条件高、时间长,往往贷款通过批准却错过了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的良机;而商业银行却觉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财务状况不清晰、贷款额度难掌握、担保措施难落实等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上科技创新成功率普遍不高,决定了对其贷款时面临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差小三大主要障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企业诚信机制的缺失显得极为显眼,这也是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经营危机时,商业银行往往对其惜贷的主要原因。[6]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还未实施

全能银行制,尤其是银行控股公司能够提供非常全面的金融服务,实行全能银行制是确保科技银行业务得到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混业经营使得科技银行能够利用好项目的超额利润弥补差项目的损失,从而实现总体的平衡和盈利,达到既发展自身业务,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的。如果提供贷款,不进行投资,科技银行就难以能保证盈利,很难持续经营。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使得科技银行无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资金需求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无法建立。要使科技银行能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就应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混业经营。

五、大力推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经验,为科技型重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目前我国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普遍成立了科技支行。科技支行普遍引入贷款风险定价机制,按照企业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项目管理成本以及贷款目标收益等条件,同时考虑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相关因素自行决定贷款利率,对不同企业实行差别利率。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很难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大力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我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可以说是建立在风险投资不发达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很难完全照搬美国科技银行发展经验。必须通过现有的商业银行模式,实行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金融业务新模式,使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获取银行贷款。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无形资产之一的知识产权,如果能够用于质押贷款,或利用自有知识产权质押或者业主信用当作反担保,将在相当程度上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相关产品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贷款的核心质物,而且担保方式需要灵活处理;二是政府提供专项贴息以便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科技贷款期限与额度设计要最大程度符合企业融资需要;四是能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以及全方位金融组合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部门协调、政策扶持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政府、银行、第三方机构等服务资源,尽力为科技银行的业务开展和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科技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提供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未来科技银行应该致力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通过发展科技贷款业务,从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今后,我国政府要建立科技融资金融体系、引入贴息机制,同时启动科技融资培训工程和相关机构展开合作。[7]

(二)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不得不承担比大企业高得多的资金成本。信用担保体系能够解决科技银行对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第三方担保机构利用专业化经营信息资源以及专门技术的研发,从而降低信息搜集以及处理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使其可对以前回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给与更大的资金支持。此外,我国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存在统计信息较窄的问题,征信系统对企业的评价结果很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因此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通常并不采用征信系统的评价信息,而是单独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这既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又提高银行和企业的额外成本。因此,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8]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才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先天的缺陷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克服,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与征信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推动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统一信息标准,同时加强信息管理,保证社会信用信息准确性。三是努力规范征信市场。通过政府推动,从而使征信机构由政府主导转为半官方半民间机构,同时逐步允许外资征信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最终使国内征信市场实现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我国科技银行业务模式可借鉴桥隧模式

美国科技银行的成功关键在于银行与风险投资的紧密关系。为降低信用风险,其客户必须是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此外,科技银行会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要求以专利权益作抵押担保。如果无法还贷,公司的专利权益将归科技银行所有;如果公司破产清算,在技术专利被拍卖后,所得资金要先归还科技银行贷款。我国银行业因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相关限制,直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并不现实。但是实际上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与我国金融行业的桥隧模式十分接近。所谓桥隧模式是在担保机构、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中引进第四方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或上下游企业;第四方机构事前以某种方式承诺,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而无法按时偿付贷款本息时,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由第四方机构购买企业股权,通过为企业注入现金流,从而偿付银行贷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规避了企业破产清算,最大可能地维持企业的潜在价值。例如当时处于初创期的杭州动漫企业-丰泽科技,因为无抵押物和现金流,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中新力合通过引入第四方机构-红鼎创投,同时约定通过中新力合与红鼎创投进行共同担保,使丰泽科技能够向商业银行融资100万;此外,红鼎创投按照合同获得丰泽科技10%的期权份额,丰泽科技的股权质押给另一方中新力合。可见,我国科技银行经营可以参照桥隧模式。[9]

作者:陈游 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磊.科技银行:破解科企融资坚冰的密钥[J].时代金融,2012,(10).

[2]乐隐.硅谷银行模式渐行渐近[J].中国科技财富,2009,(3).

[3]徐苏江.美国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N].上海金融报,2013-05-15.

[4]王婷.张朝晖等,建设科技银行,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N].中国证券报,2012-03-04.

[5]赵策.放开信贷,科技银行路漫漫[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4-11.

[6]裘伟廷.试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14,(12).

[7]科技部.科技金融合作成效显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京启动[R].2011-07-30.

第9篇

1.1森林分布现状

截至2010年末,日本森林面积为2507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6%,森林蓄积总量为44亿m3。其中,天然林占森林总面积的59%,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的41%。自2002年以来,日本森林蓄积量每年增加8000万m3,主要以人工林为主逐年递增。从树种类别来看,人工林中杉树最多,占43%;其次是日本扁柏,占25%。日本森林按所有制划分为国有林、共有林和私有林,分别占森林面积的31%、11%和58%。

1.2国有林业现状

日本森林约有30%是“国有林”,多数生长在偏僻的高山峻岭和水源地,为提供优质水、防止和减轻山体灾害、防止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日本政府发放的关于“期待森林发挥的作用”问卷调查中显示,防灾减灾、防止气候变暖、涵养水源始终位于前3位。日本原始的天然林分布很广,包括许多森林是野生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区几乎全部是国有林。

1.3林业经营现状

日本的森林所有制形式是拥有小面积山林的所有者占大多数,小规模林业户对森林砍伐加工及林业经营的热情不高。从植树造林到砍伐的周期较长,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力和经费,所以盈利性较差。受林业的盈利性恶化等引起林业活动停滞以及森林资源的成熟引起造林业务量减少等的影响,林业从业人员长期处于减少倾向。为此,自2003年起日本实施“绿色就业”,至2010年的8a间大约有12000人就业新林业,虽然老龄化率处于较高水平,但35岁以下的年轻人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

1.4木材产业现状

日本木材需求量自1973年高峰后处于减少趋势,受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低迷,木材供应量急剧跌落。日本国产木材的供应量在2002年触底后转为增势,木材进口呈减少趋势,木材自给率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26.6%。2011年木材需求量前3位的是纸浆木片、制材和胶合板,分别为44%、37%和15%,其中国产木材所占比例分别为15%、43%和24%。在产品价格方面,自1980年高峰后处于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价格趋稳。

2日本林业管理经营的经验

2.1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

为了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日本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营模式,如:2011年修订森林法,创建了以大面积森林为对象进行集中施业以及路网建设的森林经营计划制度;自2011年起引进大面积、有计划直接支援从事森林施业单位的“森林管理环境保护直接支付制度”,制定“森林经营计划”,对搬运间伐等森林作业以及铺设森林简易林道进行支援;对于接受“森林经营计划”认定的林业户,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缓征部分继承税;制定“人才培养总计划”,培育具有森林、林业相关专业知识以及高级知识和技术的“森林官”等等。

2.2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

在日本,无论是山地林分还是城乡绿化都是采用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式。山地林分采取块状混交,林木的更新与抚育都是发挥自然的作用,形成了多色彩、多层次、生态功能稳定的林分,乡村林业同样采取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森林呈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现象,生态功能等级较高,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2.3木材加工的精细化模式

自2002年以后,日本木材自给率开始出现上升趋势。据2011年的舆论调查,约有80%日本人回答“想选择木结构住宅”,其中40%日本人回答除了价格因素外,最重视的是“使用国产木材”日本注重栽植、生产和销售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木材。以杉木生产加工为例,从杉木栽植到成材,需要人工不断地修剪、监测土壤肥力等,直径还要控制在12cm左右,这就需要精细的工艺和科学的抚育,直至成品销售前,还需浸泡、剥皮、反复打磨、晾晒等工艺,以保证圆木内外品质的完整性。

3日本林业管理经营模式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启示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日本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备。而我国在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建立健全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体系来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

3.2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经营体系

日本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主要通过一些“计划”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如:“森林经营计划”、“人才培养总计划”、“森林施业计划人”等。因此,建议我国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并细化林业可持续经营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导方针、原则、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结合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可持续经营的试点、示范林和示范区。

3.3加速林业精细化发展步伐

第10篇

【关键词】 邮轮企业;经营模式;个性;共性

1 国外主要邮轮企业经营模式

1.1 嘉年华邮轮

1.1.1 持续不断的全球并购扩张

嘉年华邮轮自1987年上市以来,先后收购了荷美航运、熙邦、歌诗达、冠达、阿依达、铁行等多家著名邮轮公司。其中,荷美邮轮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邮轮公司之一,歌诗达邮轮是意大利最大的邮轮公司,冠达邮轮曾是英国最大的邮轮公司,阿依达是德国最大的邮轮公司,铁行邮轮是当时世界第三大邮轮公司。并购以后,嘉年华邮轮数量由最初的10多艘增加到现在的99艘,成为全球最大的邮轮船队,占有全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嘉年华持续不断的并购策略。

1.1.2 准确的市场和品牌定位

嘉年华邮轮作为全球第一大邮轮公司,旗下品牌众多,但是公司保持着非常准确的市场和品牌定位。2011年嘉年华99艘邮轮中,共有60艘邮轮主营市场在北美,35艘在欧洲,另外4艘布置在亚太地区。尽管北美市场仍是公司传统和最重要的市场区,但近年来,嘉年华一直致力于对潜在市场区域的培育和发展。欧洲市场由于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市场前景较为明朗,嘉年华市场开拓的主要方式是增加运力配置,增加运营的新邮轮。对于亚太市场,嘉年华仍采取较谨慎的扩张方式,主要依靠逐步增加运力的调配而不是在该区域投入新船,这样可以减少运营风险,并按照市场热点进行合理甄选。嘉年华邮轮市场定位详见表1。

嘉年华邮轮母公司以欢乐为主题,子品牌则保留各自经营特色。例如,歌诗达邮轮保持纯正的意大利风格,冠达邮轮以英伦风格提供王公贵族式服务,阿依达邮轮主要为德国年轻人设计等。因为邮轮旅游的重游率非常高,所以游客乘坐一艘满意的邮轮后,可能会再次选择同一艘邮轮,而不一定会轻易选择其他品牌。嘉年华邮轮不仅能依靠众多的品牌吸引不同的游客,还能挽留住大部分的重游人士,这是其经营模式的一大特点。

1.1.3 集团性、统一化的成本控制

嘉年华邮轮在经营过程中虽然保持旗下各品牌的经营特色,但是对集团化经营容易出现的成本浪费进行了严格控制。各子公司负责人由总部统一选派,一般都是子公司当地的管理者,熟悉本地市场环境。每位负责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像管理家族企业一样竭尽全力,这在如此大的集团内部是难能可贵的。对于新邮轮的设计和建造,嘉年华实施标准化管理,通过联合采购,集团每年可以节省约1亿美元的资金。对于产品的销售和营销,嘉年华采用统一的预定网站,让游客通过条件筛选选择心仪的航线、邮轮和船期。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嘉年华还考虑将旗下的营销部门进一步整合,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规模效益。

作为全球最大和经济实力最强的邮轮公司以及全球盈利最多的邮轮公司之一,近5年来嘉年华邮轮数量及运量不断增加。由于邮轮旅游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嘉年华2009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此外,美国政府为防控甲型H1N1病毒对墨西哥旅游预警,嘉年华不得不更改27艘船舶的墨西哥航线,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约8亿美元。尽管公司2009年受外部环境影响致使收入和利润下降,但是公司在规模化经营、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灵活性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因此,2009年的财务数据较2008年仅出现略微下滑,作为如此大的集团这是非常不易的。但是,作为经营成本最大部分的燃油支出方面,针对燃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公司直到2011年才使用一定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嘉年华邮轮20072011年经营状况如表2所示。

1.2 皇家加勒比邮轮

1.2.1 清晰的经营理念和品牌定位

皇家加勒比邮轮主要以奢华的邮轮设计和细致周到的管家式服务吸引高层次消费群体。公司自1969年成立以来,通过不断的合作收购走集团化市场垄断道路,但是,与嘉年华相比,其能一直占领国际邮轮市场第二位的角色主要取决于高端化的市场定位。旗下的精致邮轮更是一开始就明确高层次的市场定位,总共10艘邮轮每艘都极尽奢华,充分体现贵族风格。皇家加勒比通过在豪华邮轮基础上提供人性化的贴身服务,使游客真正得到尊贵的享受。由于公司市场定位高端,比较符合美国人的邮轮消费观念,因此,其5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在美国本土。金融危机后,定位高端的皇家加勒比邮轮损失惨重,公司计划将50%以上的市场定位于欧洲、亚洲和南半球。同时,未来几年,公司将放缓新运力投放市场的速度,保持供需之间的平衡和稳定,以获得有利的定价权。

1.2.2 不断追求技术和服务创新

皇家加勒比对技术和服务创新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1969年成立至今,皇家加勒比在全球邮轮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足迹,旗下多艘大型邮轮凭借史无前例的吨位、大胆创新的设计屡屡打破世界邮轮纪录。2009年12月和2010年12月,公司旗下的2艘邮轮“海洋绿洲号”和“海洋魅力号”先后投入运营。这两艘姊妹船的排水量均为22.5万t,是世界上最大、最具创意的邮轮。这两艘邮轮还引入“社区理念”,把邮轮空间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区域,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2011年2月,公司推出“阳光计划”,继续积极扩张船队规模,全力打造2艘新一代邮轮。凭借多年丰富的经验和独步业界的创意,公司在新一代邮轮设计中凝聚了现有邮轮中最出色的创意,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活动和娱乐理念。在服务方面,公司不断推出新的船上娱乐项目,为游客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船上活动。

1.2.3 重视健康、安全和环保理念

皇家加勒比致力于保护游客和雇员的健康、安全,同时,通过高效地利用资源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作为该目标的一部分,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部门来监测全球安全,包括海事安全、医疗和公共健康以及环保安全,该部门由不同领域的致力于提高公司应急响应水平的技术专家组成。皇家加勒比在邮轮上安装了技术先进的废水处理装置,并且还在不断地投资新技术,例如在邮轮公共场所安装摄像机以及在最新的邮轮上利用太阳能等。公司开展的“拯救波浪”行动聚焦于环境影响最小化,并对“海洋绿洲号”收到的大量“绿色”赞美非常自豪。

作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公司,近几年来,皇家加勒比一直保持着相对较好的经营绩效,营业收入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但从20072011年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水平来看,皇家加勒比仅是嘉年华的1/2左右,可见公司销售成本比较高,盈利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皇家加勒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其中净利润下跌超过70%,这在邮轮公司历史上较为罕见。而同期,嘉年华邮轮净利润仅下跌20%,丽星邮轮虽然自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是2009年较2008年净利润亏损额反而降低。由此可见,皇家加勒比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尚待提高。尽管面对复杂的燃油价格波动皇家加勒比已经与供应商签订了对冲合约,但是依然面临着一定的供应商违约风险。皇家加勒比邮轮20072011年经营状况如表3所示。

1.3 丽星邮轮

1.3.1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丽星邮轮成立于1993年,其成立之初,邮轮旅游在亚洲尚未兴起,丽星邮轮并没有效仿市场上大部分邮轮公司设计建造或租赁北美、欧式邮轮,而是特别为亚洲邮轮游客设计了一整套崭新的旅游产品。这套旅游产品不仅有适合亚洲人饮食及娱乐习惯的活动,包括充裕的观光、购物时间及品尝地方美食等,还配上国际级的服务及短程的邮轮航线,并一改通常认为邮轮旅游只适合老年人士的概念,成功建立了老少皆宜的邮轮旅游品牌,在当时的邮轮旅游业中是一大创新和突破。之后,丽星邮轮的发展证明了其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主要针对亚洲市场游客)的正确性,其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亚太地区服务业最高标准的荣誉,同时丽星邮轮业务逐渐发展壮大,占据了亚洲邮轮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对于不成熟的亚洲市场而言,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但是,随着国际邮轮旅游中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丽星邮轮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挑战主要是指排名世界前2位的邮轮公司对亚洲市场的关注和投入给丽星邮轮带来的竞争压力。

1.3.2 崭新的邮轮经营理念

丽星邮轮在成立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能跃居全球第三大邮轮公司,应该归功于其崭新的经营理念以及避免与嘉年华和皇家加勒比之间正面竞争的策略。丽星邮轮特别为亚洲游客创立了“自选海上假期”概念,设计并提供多元化的邮轮假期旅游产品。另外,在业务网络方面,丽星邮轮实施中长线市场发展战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巴生、中国香港和泰国曼谷等地建立自己的邮轮中心,并将新加坡和香港发展成为海陆空立体辐射的旅客集疏枢纽,以期在亚洲市场上保持领导者的地位。

1.3.3 多元化的经营业务

丽星邮轮于2009年10月更名为云顶香港有限公司,此次更名不仅仅是公司名称的简单更改,更主要的是配合公司的经营策略。云顶香港除经营邮轮及相关主要主营业务外,多元化发展陆上综合度假胜地及娱乐业务,以创造世界级的娱乐和休闲体验为使命。云顶香港进军陆上的首个项目云顶世界在2010年首个全面运营年取得总收益3.56亿美元,与丽星邮轮3.89亿美元的收益相当,可见陆上产业在公司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近几年邮轮博彩收入占邮轮总收入约60%,远高于嘉年华和皇家加勒比邮轮博彩收入占邮轮总收入的比重。丽星邮轮部分高管具有博彩管理经验,公司还在澳门等地投资设有赌场的精品式酒店,邮轮博彩业务在公司业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丽星邮轮20072011年经营状况如表4所示。

丽星邮轮自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方面源于亚洲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源于公司对陆上酒店等项目的不断投资。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危机后,尽管来自其他运营商的竞争加剧,并且受到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公司亏损额却开始大幅度减少,其中“处女星”号2009年收益较2008年还增长万美元。这主要归结于公司经营策略的快速调整:进行季节性航线和船舶调整,开拓台湾等新邮轮市场,同时大力进军陆上旅游产业等。2010年后,随着陆上项目的大举成功,受邮轮市场回暖及严格的成本控制等因素刺激,公司开始扭亏为盈。截至2011年底,公司已经订立未偿还名义总额约万美元的燃料掉期协议,以支付燃料的固定价格,控制燃油价格波动风险。

1.4 歌诗达邮轮

歌诗达邮轮集团成立至今已有逾60年历史,是欧洲排名第一的邮轮公司。歌诗达邮轮拥有欧洲最大、最先进的邮轮船队,包括15艘已经开始使用的邮轮和1艘正在建造的邮轮。歌诗达的每一艘邮轮都拥有它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所有的邮轮只悬挂意大利国旗。歌诗达邮轮的定位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适合大众的新生活方式。在歌诗达邮轮上,游客能够体验到与常规旅游不同的经历和享受,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和体验。作为首家进军中国以及首家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的国际邮轮公司,歌诗达邮轮经过6年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和培育,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稳居第一的邮轮公司。歌诗达邮轮十分注重安全和环保,通过意大利船舶联合会BEST 4系列认证,包括关于企业自觉遵守社会责任的最高标准认证、环境认证、安全认证等。

歌诗达邮轮2010年运载游客21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近40亿美元,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但是,2012年1月13日发生在意大利海岸的“协和号”沉船事故给公司经营造成一定的打击,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开始下滑。歌诗达邮轮2010年全年在华营运68个航次,包括上海、天津和香港等3个港口,出境游客人次,占中国市场大半壁江山。值得一提的是,歌诗达邮轮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营运业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1.5 地中海邮轮

地中海邮轮顾名思义以最纯正的地中海风格著称,这些都反映在低调奢华的设计和热情好客的传统上。地中海邮轮在地中海及南非、巴西邮轮市场保持领导者地位,同时,地中海邮轮提供世界范围内的季节性航线。地中海邮轮为意大利家族企业,截至目前,在全球43个国家拥有名雇员。同时,地中海拥有11艘邮轮组成的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邮轮船队,2010年全年共运送游客120万人次。地中海邮轮自2003年开始,为世人呈现了一个打造世界最现代化船队的雄心计划,这个计划的造船总投资已经超过55亿欧元。地中海邮轮十分重视健康、环保和社会责任,被授予“清洁邮轮2级”奖项,奖励公司在空气、水和污染物处理方面的成就。在社会贡献方面,地中海邮轮已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启动了一项助学计划,帮助巴西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地中海邮轮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约14亿美元。

2 国外邮轮企业经营模式特点

2.1 个 性

不同邮轮企业的经营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作为全球最大和盈利最多的邮轮企业,嘉年华邮轮走规模化发展道路,以此降低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成本,在牢牢把握北美市场的同时,谨慎拓展欧洲和亚洲市场,虽然嘉年华集团旗下子公司众多,但是各子公司依然保持各自的经营风格,提高顾客忠诚度,防止原有客源的流失;皇家加勒比邮轮虽然也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但是其突出高端、奢侈的特色,以无可比拟的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和新游客,游客品牌忠诚度很高;丽星邮轮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凭借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稳占亚洲市场,同时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经营陆上旅游产业,分散经营风险,扩大盈利来源,邮轮博彩收入占其公司总收入很大比例;歌诗达邮轮定位于大众旅游,以独特的意大利风格及高度的环保和社会责任吸引游客;地中海邮轮打造世界最年轻的船队,以独特的地中海式风格及高度的环保和社会责任热情待客。

2.2 共 性

虽然上述国外邮轮企业经营模式各有特点,并且各邮轮企业之间差异很大,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各邮轮企业具有以下共同点:(1)虽然邮轮企业规模差异很大,但是都追求规模效益,不断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2)各大邮轮企业都有准确的市场和品牌定位,并且突出其品牌特色,提高游客忠诚度;(3)虽然在营销渠道上旅游商的作用十分重要,但邮轮公司网络营销和统一营销力度仍在不断加大;(4)邮轮企业目前盈利大多来自船票收入,但是船票外收入所占比重正逐渐上升,并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5)国外邮轮企业非常注重健康、安全和环保经营理念,具有完善的经营保障体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要为邮轮企业构建竞争优势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利润的唯一来源就是竞争优势。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依靠缜密的经营模式,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最优配置。当前,我国邮轮市场刚对外开放不久,市场竞争环境相对简单,是国内邮轮企业起步并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国邮轮企业要借鉴丽星邮轮、歌诗达邮轮和地中海邮轮的市场定位方式,在起步阶段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定位于国内这个潜在的巨大邮轮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稳占国内邮轮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从目前国内邮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对邮轮企业管理者的调研结果来看,国内邮轮企业只要抓住国内邮轮市场特点,设计符合国内邮轮游客的旅游产品,制定本土化的营销策略,在与外资邮轮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必将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3.2 要解决邮轮企业现实经营问题

目前,国内邮轮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现实经营问题,例如目标市场定位、富有特色的邮轮旅游产品设计、邮轮旅游营销渠道和策略、盈利模式设计、经营保障体系创建等。国内邮轮企业之所以起步较慢,或者迟迟不投入市场运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尚未妥善处理好上述问题。因此,邮轮企业应基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解决邮轮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并不断优化改进,提高邮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第11篇

关键词:中原油田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有效发展

一、引言

中原油田自1992年开始进军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石油企业之一。多年以来,坚持“规范管理、互利双赢、扎根海外、长期发展”的经营理念,举全油田之力发展海外事业,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走上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科学发展轨道。从2000年起连续10年跻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50强,近四年入选美国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

2010年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研讨会上提出境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新的发展方向,要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走精兵之路、高端之路、综合服务之路,注重规避风险,努力追求效益,全力支撑境外投资业务发展,积极带动国内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原油田海外项目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唯有把握发展规律,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在国际化经营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原海外事业的发展实践

中原油田境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起步早、行动快,按照从求生存到求发展,先做大后做强的总体思路,主动顺应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大型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一)构建长期发展的市场基础

始终把市场开发作为发展龙头,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搞好总体规划,坚持统一布局,滚动发展,统筹现有项目为基点进行外延拓展,新地区、新领域持续开发、优化,逐步奠定了适应长期发展需要的市场基础。

1.积极培育规模市场。规模是效益的前提、发展的基础。随着非洲、中东、中亚、南亚、南美“五大市场格局”连片发展的战略构想日渐清晰,持续加大市场战略的研究深度和市场开发力度,有意识地培育目标市场,壮大规模,加快发展。现已培育出苏丹、沙特超2亿美元,也门、哈萨克斯坦近亿美元的四大规模市场。

2.大力开拓高端市场。高端市场技术水平和安全环保要求极高,发展前景相对广阔,对于提升总体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东市场队伍总数达到42支,成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平台,也为开发其他市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

3.努力发展高效市场。依托一体化优势和成熟的技术集成应用能力,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适时将开发重点转向井筒大包、提高油田采收率、三维地震、地面EPC总包等高技术、高回报项目,持续提高市场开发层次。

(二)依靠规范管理缔造高效执行力

掌握和运用国际惯例,不断完善组织构架、业务流程,强化管理监督,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管理、技术、队伍上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各自为政以及重速度轻质量、重市场开发轻项目管理等突出问题,与国际同行比高低、论伯仲。

1.推行公司规范化管理。变游击战为阵地战,有利于增强双方长期合作的信心。从整合油田资源,集中全局力量发展国际经营业务的思路出发,2001年率先在中国石化所属油田企业中实施统一管理,建立了国内总部—境外公司—基层队垂直管理体系,完成了从项目部、办事处向公司化管理的转变。资源实现共享,组织效率提高,管控能力增强,一体化管理和区域化运作体制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2.实施文本化管理。从抓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多年的持续改善,逐步建立完善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体系,涵盖了财务经营、物资管理、装备管理、薪酬分配、HSE管理、经营考核等21大类管理制度和标准,在基层管理中推进各项制度的整合优化,化繁为简,将每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管理轨道。

3.提升后勤保障能力。为满足海外市场规模较大、高效运作的需要,相继建成7个生产生活基地,形成了生产指挥、生产生活保障、设备工具供应和维修、物资采办四大系统。既保证了老项目平稳运行,又保证了新项目按时开工,快速反应能力明显增强。

(三)建立以增收增效为核心的经营模式

建立健全境外项目考核体系,逐步形成靠绩效说话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各级精细管理、创收增效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海外建功立业的热情,有效提高了项目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初步走上了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

1.强化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政策上、机制上加以引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及时、透明的原则,从2005年起将年度考核变为月度考核,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项目特点建立经营承包考核体系,并将甲方和业主评价引入其中,对钻修井项目实行单月单井考核,物探和地面工程项目实行进度和利润挂钩专项考核,做到了考核全覆盖。成本得到控制,盈利水平提高,职工收入增加,人才相对稳定的生动局面。

2.规范薪酬分配机制。量力而行,稳步提高薪酬福利竞争力。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按照集团公司有关规定,修订完善《国际项目薪酬管理办法》,调整优化薪酬结构,规范海外人员收入。

(四)把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本经营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保证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动力。中原油田以“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工程铁军”为目标,在“选、育、用、聚”环节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油田海外事业发展的队伍管理模式,增强了海外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1.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统筹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通过参加集团公司专项培训、校企联合、赴境外定点培训的方式,统一进行国际项目关键岗位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丰富他们的项目管理、国际财税、法律法规、国际贸易、国际规则等知识,全面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畅通成才通道。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创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条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种序列四个层次职位体系,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多向通道。把国际项目操作技能、工作经历和业绩列入职称晋升评审、优秀人才选拔的内容,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先后有120人被评为局级优秀人才,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实施人员动态管理。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设置境外公司机关、后勤基地和基层队伍岗位,管理和操作岗位分别设置10个和11个岗序,实行定岗定薪。坚持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原则,制定《国际项目员工考评管理办法》,每年进行考核,结果与评先、晋升、奖惩直接挂钩。

三、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乃至未来十年仍是较为有利的发展时期。按照中原油田海外“十二五”发展规划,年均增长19%。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认真分析总结现阶段的特征。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依在。后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整体上仍处于低迷时期,产油国投资信心远没有恢复。

(二)市场发展不平衡。中原油田国际项目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中亚、南美等13个国家,除苏丹、沙特、科科威特、也门、哈萨克斯坦五个国家形成较大规模外,其他八个国家市场规模小、队伍单一,不能充分体现规模效益。

(三)商务运作存在差距。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市场研究、投标策略制定、合同谈判等市场开发环节仍有较大差距,在装备配套、物资采办、财税策划、分包管理、索赔与反索赔等项目运作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

(四)人才短缺制约快速发展。懂技术、会经营、熟悉国际商务运作、外语交流无障碍的高素质领军人才短缺,人才流失未能有效遏止,难以满足海外业务快速发展需要。与其它国际公司相比,绩效激励不够,人才来源渠道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加快海外项目发展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和分析油田国际化经营现阶段的特征后,面对中国政府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和集团公司加快发展海外事业的的机遇和有力条件,我们要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和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国际化经营新的跨越。

(一)科学制订和实施战略规划。高度重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利用好集团公司择优扶持政策,及时对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估,制订切合企业实际的国际化战略,坚持做强做精主业,围绕主业强力整合各种资源,延伸和提升企业价值链条,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切实防范经营风险和重大决策失误。

(二)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树立全球竞争的理念,依托集团公司研发体系,切实加强开发、设计、施工等技术攻关研究与应用,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具、仪器、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化、系列化的特色技术和核心技术。

第12篇

Red Hat订购模式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坚持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DD开放源代码,在众多的开源经营模式中,另一个同样秉承开放源代码理念而获得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的是Ubuntu。Ubuntu的运营模式同样值得我们仔细探讨。Ubuntu的成功和已经在中国实施的计划,也会给中国的开源带来深远意义。

Ubuntu完全免费,怎么经营它呢?Ubuntu计划,在2004年下半年出现,正是时候。那时一些基础开源软件的“产品”已经趋于成熟。当时的情况,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Debian开源社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2004年9月16日,在悉尼Ubuntu大会上,与会者就明确认识到,Debian计划所缺少的“东风”就是要有一个“公司”来支持他们,要发行一种“开放源码、定期、完全免费”的Debian发行版。可不要轻视这个“定期”,它确实要比完全免费还要“重要”。定期是国际开源社区对于全世界的一项庄严承诺。从此,国际开源社区(准确地说是Ubuntu社区)有了一种“时间感”,“社会责任感”,不再是”Just for me”(只为我自己)。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从Ubuntu 4.10到Ubuntu 5.04,我们可以看出,Ubuntu总体软件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完全可以期望,定于今年10月发行的Ubuntu5.10发行版的质量还会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快速的周期,是任何一般软件产品所不能想像的。另一方面,经过我们自己仔细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Ubuntu的性能(针对各种功能的)都是“极好”,不仅仅是“可用”而已。

Ubuntu计划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Gartner亚太区高级副总裁Bob Hayward先生今年7月5日对ZDNet Jeanne Lim记者说,开源软件能够毁坏(传统)软件市场。他说,10~15年前,大型软件公司80~90%的收入来自出售软件产品的使用许可权,而现在已经降到50%以下。开源运动迫使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出售产品的方式。一旦产生了与他们的软件产品功能相似的开源产品,他们就把自己的软件产品也“开源出去”,表现得相当理智和现实。Bob先生说,“我看不到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突然唤起人们对于软件许可的热情。”他还说,“软件倾向于不是完全免费,就是按照使用付费(paid for as you use it)。”什么叫做“按照使用付费”?就是你用多少,就付多少,就像支付水费、电费、煤气费和电话通信费一样。Ubuntu就是完全免费,一点也不奇怪。围绕着Ubuntu,必然有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需要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开源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这些“开源企业”就像通常的“市场经营点”一样,构成整个Ubuntu开源生态系统的一些“结点”,而主持Ubuntu计划的Canonical公司的经营模式就是为这些“经营点”提供付费技术支持。难怪Canonical公司总裁Mark先生在为公司签下第一份600美元技术支持合同时,就打开一瓶香槟酒,忘乎所以地喝起来。谁说免费的东西不能赚钱?Ubuntu的Mark先生就相信。

定期的Ubuntu Linux发行版,可能逼迫我们改变关于我国开源软件产业的梦想。只有性能超过Ubuntu桌面的商品软件包才值得我们拿出来手来。来吧,Ubuntu就是半年一个新版本,任你追!

Ubuntu就是“有奔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