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新方法

课堂教学新方法

时间:2023-06-02 09:5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新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新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2篇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强、可塑性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平等相待;抓住当前课改为我们提供的有利条件,努力钻研,积极实践,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处于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和轻松、愉悦的最佳学习心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率。

1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工作是立足于课堂并面向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身心发展的主体,还是自主学习设计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并建立“当下”意识,当堂的任务当堂完成。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当周的任务当周完成,不拖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想基础。教学中,你有这种认识才能有这种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这种信心,改革教法。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信心是进取的保障。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中,做好学生的朋友及引路人。

2 以情趣为魅力,形成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法,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在面对同样的课型时,教师应同中求异,带着饱满、真挚的情感讲课,使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抑扬。顿挫,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

3 以团队为建制,开展探究与竞赛

学习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结成团队可以相互鼓励,克服软弱、懒惰,实现共同进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按学生的意愿或能力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分坐,结成团队。在学习中使学生便于开展探究、讨论、检查与帮助,能起到互帮互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师可把学习的任务、日标落实到团队,实行组长负责,由组长进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落实俭查,教师随时抽查。

有了有力的团队,教师还应想方设法把团队的凝聚力、内驱力激发起来,使团队成为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的“活”的团队。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引进竞争,促进学生团队的成长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4 以活动为重点,调动学生参与的动力

任何一门学科除了具有知识价值外,还具有能力价值、情感价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把时间大部分交给学生练习、研讨,还要组织起学生团队活动以学生活动为重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变为学生活动的形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良好的心态努力投入学习,互助共进,促进学习的高效进行。

5 以激励为原则,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无激励的或被歧视的则成绩难以提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形成机制,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高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而精彩时,教师可带头鼓掌,或给予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犯错误时,教师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运用“蹬门槛”效应给学生提供保证能回答正确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6 以方法为手段,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

“快乐”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艺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牢牢的掌握的知识,并且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表扬和奖励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这些手段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发现美和鉴赏美,达到修身养性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然而,在美术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能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表现欲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内在动力。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兴趣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着他们成才励志的方向。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第四课《梅竹精神》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基础知识、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所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 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堂课”的现象以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为此,教学中我除了课堂范作、实物展示外,又配以一定的电教媒体,把一些难以讲解的知识,巧妙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表现。教学中不仅采用实物和挂图等简单的教学用具,还运用了音乐、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另类的感受,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顺利引导他们迈入艺术的殿堂。

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思路、学习规律. 应当尊重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动态性。积极去谋求充满生动的课堂情景。如果失去了对学生的尊重,则无从谈及生态课堂的构建,尊重学生是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起码的师德规范。 做到了对每个生命体的尊重,学生则能在无穷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第4篇

论文摘要: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广大学生虽然早已形成共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行动上不能够真正重视起来,甚至出现厌学这门课程的心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良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教学引导不得法,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广大学生虽然早已形成共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行动上不能够真正重视起来,甚至出现厌学这门课程的心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良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教学引导不得法,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纵观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引导不得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满堂灌输。“精讲精炼”的教学方法虽然提倡了多年,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远远没有普及,仍然有一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讲概念、解例题,面面俱到,生怕留下稍微“空白”。面对部分学生的疑惑,不深入探究其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启发诱导,而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讲,特别是个别教师担心学生啃不动习题中的一些“硬骨头”而主动代劳,将具体的答案要点一一详细讲来,让学生不用“咀嚼”,只管“吞食”。一堂课中,教师讲解几乎占满了45分钟,致使学生耳听心记尚且不及,极少有功夫自主思考。

其二,照本宣科。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自身水平和曲解以教材为本的原则,课堂教学基本处于照本宣科的状态。开篇引言平铺直叙,不能够合理设疑,将学生引入渴求知晓“谜底”的境界,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尽快进入学习。讲解过程中,只是对教材内容的重复,不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总之,给学生的感受是与读课本相差无几。

其三,题海战术。长期以来,由于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追求分数一直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近年来,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在高中指挥棒的驱动下,片面追求分数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为使学生能够得到高分,许多教师把题海战术作为制胜法宝,除讲授教材之外,还要选择大量各种类型的、更难的题目进行讲解,唯恐遗漏某些类型。同时,还要订购若干份训练材料,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更有一些教师为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解答多见的常规难题,采取让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试图以此将解法烙入学生的记忆里。题海现象在各年级普遍存在,毕业班尤为突出。毕业班学生的练习题量,一般要达到教材习题量的好几倍。繁重的课业负担,使绝大多数学生疲于应付,心力交瘁。

毋庸置疑,上述三种教学模式,程度不同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正是鉴于此,多年来有识之士和教育部门不断呼吁和倡导予以改进。然而,有些教师却深陷误区不能自拔,不仅无视其弊端,反而认为这是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依旧乐此不疲。由此看来,引导教师走出教学误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必须采取帮助教师转变观念与提高本领相结合的方法,使之既有愿望,又有能力摒弃传统的,不良的旧模式,采取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应着重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一、充分揭示旧模式的弊端,端正教师的思想认识

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旧模式的弊端,是阻碍废止旧模式,推广新方法的第一障碍。要让教师充分认识旧模式的弊端,即需要教师自身积极努力,也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引导。从教师自身而言,应该自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回顾,全面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深入剖析旧模式造成的种种危害。还要虚心学习,大胆尝试新方法,并通过效果对比,进一步认识旧模式的弊端。同时,还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各种规模的报告会、心得交流会,让一些教师及学生现身说法,帮助广大教师逐步转变观念,端正思想认识。

二、积极搜集、整理新方法的详细资料,为教师弃旧从新提供知识“粮食”

采用“拿来主义”,结合本校实际,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是推动教学改革阔步前进的有力措施。这就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翔实的新方法资料。首先,要自上而下地广泛搜集,认真筛选,整理并报送本地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再由省或国家教育部门组成专门班子,好中选优,充实完善,力求使选中的各步骤都具体、严谨、科学,易于操作。而后,集印成册,发至各学校,共学习借鉴。其次要组织新方法的首创者,采用新方法效果显著者,以“新方法”集子为蓝本,举办讲座,并录制光盘,供广大教师观摩学习。

三、切实抓好推广工作,帮助教师加快弃旧从新步伐

第5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已提出全新的要求,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多角度优化创新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因此,多角度客观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探讨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创新方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一门重要的课程,让学生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逐渐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为日后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做好铺垫。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显现,必须多层次优化教学模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前提,教师先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其注意力,使其对新课题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意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相互探讨、交流,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扮演好协作者、组织者等角色,积极引导、适当点拨,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进而,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引导学生有效整合该堂课中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借助实践操作等,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点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帮助他们构建信息技术知识框架体系。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操作,并展示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此外,课堂结束的时候,教师要有效“整理、总结”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必要的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索与研究,获取更多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散思维。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其难易程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以“文字编辑”为例,这是小学生需要重要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他们大都对“文字编辑”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误认为就是打打字,也就是说,学会如何输入文字便可,简单的文字删除、插入等并不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也没有较浓的兴趣,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在“文字编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字编辑”章节内容,巧设教学情境,将“文字编辑”作为现代科学作用下的隐形纸,展开相关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文字编辑”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容易更改、较大的存储量,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短信、商务通,使其对“文字编辑”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是简单的打打字而已,提高其学习该章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学习章节知识,为学好后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提供有利的保障。

2.注重“活学活用”,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活学活用”的重要性,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到学习中,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以“画笔”为例,在学生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多角度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活学活用”,亲自动手制作各种卡片,比如,新年贺卡、节日祝福卡,将其送给自己的同桌、好朋友、亲人,还能帮助他们准确把握“画笔”章节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试着写书信、请假条等,甚至可以让他们制作课程表,在学习“PowerPoint”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编制班级通讯录,把班级所有同学的联系方式都编辑进去,还可以让他们利用“媒体播放器”插入喜欢的背景音乐,使其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顺利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充分展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科学构建教学模式,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活学活用”,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借助多媒体,强化学生创新知识等。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苏春辉 单位: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大恒.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与创新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167.

第6篇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94-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教师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观念,树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意识,与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们的要求。面对新教材,教师们既感到了欣喜,又深感初探责任的重大。新课程改革让教师感到课程变了,变得有趣了,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一、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不仅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教学实践这几个过程的不断磨练,教师已经客观、正确地认识到教学的实质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明确了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育变成了一种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教师们都会充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相互学。积极互动,师生双方共同分享经验、知识、情感及观念。

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实行新课改以后,教师大胆进行课堂尝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呼唤“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1、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愉悦教学。教师们和学生谈心,学生喜欢幽默、和蔼和亲型的教师。试想如果一进课堂就板着面孔,学生怎么会喜欢呢。学生不喜欢怎么会愿意上这一门课呢?课堂上教师民主亲切,有激情、有感召力,会煽情鼓动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热情得到激发,学生的心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学生就敢想敢说。敢想敢说是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表现。

2、做到“三讲”、“三不讲”:只讲学生的易混点、易漏点、难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交流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及时点拨,点拨要点在点子上,拨在关键处,即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揭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醒悟,虽然只要一言半语,却能一针见血,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效果。

3、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上课时始终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取消学生的顾虑。有的学生怕回答错了没面子,对于这点教师就对学生说:“答错了没关系,能起来回答就是好样的”。教师还允许学生可以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疑问。为了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教师允许学生可以下座位讨论问题。在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养成了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习惯。

4、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评价。评价有考核、激励两重含义。既包括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运用的程度,是充分肯定还是纠正学生的思维。又包括激励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对回答好的及时表扬,对回答错了的,老师除了对该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这种精神要激励表扬外,还要要应该评价他哪错了,为什么错,怎么改。

三、新课改使教师学会了课后反思。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人才

在新课程改革氛围之下,高中地理教学呈现出全新的姿态,它在传授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改变了教学主体传统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相结合,将高中地理知识与现代社会技术环境相整合,创新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一、创设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氛围

高中地理的传统讲课方式,通常是教师讲授式、学生“坐听”式的模式,然而,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对于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感觉颇为吃力,对于困惑不解的地理问题也无从问答,无法培养出积极、主动的高中地理学习习惯。在新教育理念下,要创设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有问有答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学生解疑破难。如,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让学生挤压“吸耳”球使小纸条飘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纸条会飘动?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解释?”等,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二、实践带动地理教学的创新方法

文本的课堂学习是单一的学习,而融合社会实践的学习方式,则体现出其丰富多变、灵动复杂的特点,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知识的架构。

三、注重作业布设融入日常教学的创新方法

在高中地理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布设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活动,学生在大自然的景象中书写自己的考察报告,在自然界中与书本之中的知识契合。还有,在组织进行天文观测的教学中,学生对观察到的木星和土星进行辨识和特征描述,学生在组织观察的过程中,感受与书本图册之间的差别,进行行星表面光环、条纹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根据高中地理教材特点,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文本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实验等手段,整合课程资源,在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行高中地理疑难问题的解答,提升高中地理学习素养。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实践能力;设疑启智;自立探究;发散性思维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育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图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教学都应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教材中的插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生活中小到细菌大到星球,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够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获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对学生激发兴趣的调查和分析,我们遵循以学生探究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教师的适当指导与点拨为支点,以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互相质疑、交流与讨论为主要学习形式,建立了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先思、再导、联想、感悟”,介绍如下:

1.先思: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学生提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我肯定了他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并鼓励他课后自学三角函数中的正切知识,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问题开始,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再导:引导参与,讨论交流,体验创新

问题创设:针对学生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

集中讨论:选取部分小组的学生,述说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讨论,如何达成共识,谈收获,议疑难,让教师和学生仔细听,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收集。同时对关键问题、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意调控学生的课堂纪律。

小组交流: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可以再次暴露问题。

教师点拨:这一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时,不断阐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再进行突破和创新。

3.联想:开拓思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不断总结,归纳整理,以方便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4.感悟:体会数学本质和内在规律,拓宽思维。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多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9篇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前,在教育战线上挑大梁的一线教师,大多数是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出生的 一大批人,这些教师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在其个人一生中最佳的求学时期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乃至评价体系,虽不能说是根深蒂固的,但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应该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走回老路”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先天的影响”,成为阻碍教师彻底“改头换面”的主要瓶颈。基于此种认识,当下教师务必学习现代教育名家新理论、新方法,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要求,能将新理论与当下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前进。

二、思想观念的惯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的是人的脾性是不易改变的。同样,人一旦接受了某中思想或受到某种理念的巨大影响,再让他接受某种新思想、新理念,其难度不亚于让其改变性情。要实现思想转变,必须彻底抛弃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在实践中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不为传统观点所诱惑。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否则,爱因斯坦怎会提出相对论,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呢?人只要思想解放了,就没有什么人间奇迹创造不出来。创新,贵在有突破;突破了,新生事物也就容易诞生。课堂教学亦然。

三、专业知识筹备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的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相对滞后,和教师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使得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很难适应高效课堂的需要。要克服这一弊端,教师就必须在理论学习上下大工夫,不要怕慢,只要功夫深,就会对理论有深入的理解,理解了的东西才会主动地去把握它。一旦尝到甜头,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不断探求新知,就会创造出新理论、新方法。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好自身潜力,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宝贵经验。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影响。

新课改倡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北京十一校校长李希贵提出了“学生第一”的理念,青岛四十四中实施了“亦生亦师”课堂教学改革,都是这种理念的很好体现。在课堂上,无论是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还是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处处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导演、导师或向导。教师的教法,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是为学生学会学习服务的,这样的方法或手段才有意义。新课改条件下,教师教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的重点在于创设情境。

课堂犹如一个大舞台,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生动的表演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以情传理,情理交融”的学习情境。此外,教师可借助于设问法、角色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情境。学生一旦拥有了激情,他们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心去求知,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2、教的精髓在于点拨。

点拨的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义是给我们指明了点拨的时机,即当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正是教师点拨、引导的最佳时机。他接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引导学生的思维,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不要压抑学生的思维,开宗明义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方法;教学经验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普及,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面对如今的世界竞争形势,人们愈发认识到观念、技术等因素的创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意义深远,也愈发清醒地要求通过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创新,物理作为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学科,更是成为实验教学创新改革的先驱者。客观地分析当前的国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其中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多数初中生反映物理实验教学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难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形成差异化的教学模式。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历,个人认为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增进正需要不断研究创新方法来实现,在此方面,有如下经验可供分享。

一、重视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基础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成熟科学的逻辑思维,培养实用有效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提升教学有效性,首要坚持的创新方法就是重视以激发思维、培养习惯为基础。学生自身的思维变得活跃,有利于改善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为此,物理实验教师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对特有物理现象进行发散思考,鼓励多侧重点多角度思考评价实验现象。在不间断的锻炼中,学生可对物理实验现象透过表层看本质,紧紧抓住事物特性展开分析,真正激活抽象思维,塑造分析解决问题的好品质。

二、重视开展探索合作式实验教学

我国的新课改明确主张应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这样的要求正是为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课堂角色失衡的僵局,提出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体参与性、互动积极性、独立思维与团队合作等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样有必要加强合作、探究式的创新教学。师生首先要明确各主体的课堂角色,教师应通过主动姿态在课堂上讲授实验教学的理论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活动中通过各感官的协调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时刻保持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新鲜度与特殊性

世界万物的结构不同、属性不同,所发生和经历的物理变化也是不同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同学们通过各种简易地趣味性实验,增进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增进了对各种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大家在实践中有所思索。实验教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并可合理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更多充满新思路、新创意的实验来保持实验教学的新鲜度与特殊性,让学生对物理实现的关注热度不减。如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电磁学,对于“磁感线”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如何让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可利用橡皮筋套于U形磁铁两极来表示磁感线,此举简单实用,带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便于开展后期“切割磁感线”的单元知识。事实证明,具有新鲜度与特殊性的物理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保持更高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满足感,是可行性极高的创新教学经验。

四、灵活扩大超教材范围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不少初中生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在练习或测验题中出现的实验类题目,并没有在物理教材中提到。其实,这样的设置正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物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日常教学中,物理教师可在实验课上适当引入教材中没有提及的物理理论与实验知识,积极对相关主题展开延伸,并引导学生合理剖析,抓住其中的核心概念。学生要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增强物理理论的逻辑思维,在举一反三中掌握类型题目。一些超教材范围的实验所用到的器材,教师还可以灵活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改装自制,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如为验证和探讨压力存在的作用效果,教师可自制简便实验道具,在教师的课桌上摆上一块钉有钉子的木板,在其上依次按顺序放上气球、装满重物的纸箱,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气球并没有被重物压在钉子上而爆炸,从而深刻认识到“受力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压力作用效果”。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见识更多的自然奥秘,掌握更多的自然规律,因此,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加设超教材范围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五、全面推广普及现代化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用现代化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要求,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而言同样重要。首先,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以Flash、图片、影音视频等方式将抽象物理概念与现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扩展实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师可积极提升制作应用微课等多媒体手段的能力,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丰富教学方式。微课以微小视频为主,借助当前的智能终端与无线网络的普及,教师可将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实验制作成简短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环境等限制,提高了创新教学效果。最后,现代物理学科教学还可以考虑引入更多创新的科学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丰富完善实验教学带来更多便利。初中物理实验课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灵活创建虚拟仿真实验室,让众多复杂物理实验细节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的结构化、系统化、实用性优势明显。

六、结束语

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科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总结更多的创新方法。只有结合学生个性与整体能力,才能不断丰富实验教学手段,成功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杨阳.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7Z):72-73.

[2]靳淑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学周刊,2014,(24):129.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

一.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新课改的进程逐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也为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进行教授。

首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自然能够获得大幅度提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下自主阅读、探索,学习的主体才真正转化为了学生。

其次,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则会导致学生不能发散思维,学不会创新。教学方法的种种新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不仅能学习到书本中的知识,还有很多生活实践、学习方式、人际交流等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培养,真正实现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体会快乐学习的过程,学会知识并学以致用。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问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均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落脚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种途径:

1.从生活实践出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贴近生活而得来的事例是创新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来源,也能够轻松地被学生所接受。当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来源于他们所熟知的生活实践经历时,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将不会产生排斥与抗拒,反而是一种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被激发,这种方式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另外,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会反馈在他们个人的行为中,他们也会用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或物,因此培养互相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了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转变会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预习与自学任务,甚至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多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与点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总结重点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愿意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在准备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3.学会利用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真正发挥了其作用。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按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课件,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可以大量节约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的课件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达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等等。教学模式也要从以前的“满堂灌”逐步改变为课堂内容精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4.重视延伸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堂时间与内容对学生来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以保证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如邀请作家开办文学沙龙,组织学生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纸质刊物;组织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展览等相关活动,展现学生风采;创办兴趣社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课余校园生活。这些课内外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必然能够让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第12篇

: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如运用这些方法训练后的学生,在学习高一化学时,制取NO的实验设计方案多达20多种。

四、知识策略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 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把高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当地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对策。这样以知识为载体,从“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样的学生才不是“仓库型”人才,才能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