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实践

时间:2023-06-02 09:5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设计实践

第1篇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第2篇

关键词:C语言;课程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9-30092-02

Practice and Analysis in C Language Design

CAI Ya-ling

(Nanhua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510507, China)

Abstract: C language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 in C language learning to master this programming language. In this paper, I describe the flowchart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in C language. Moreover,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in C language design are specified.

Key words: C language; language design;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1 设计要求

矩阵乘法:编写一个函数实现矩阵A(2行3列)与矩阵B相乘(3行2列),乘积放在C数组中。在主函数中输入相乘的两数组,并输出结果。

学生成绩管理:结构体数组、函数、指针、算法、流程结构及文件等的综合应用。

程序说明:有N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数据包含学号(不重复)、姓名、三门课的成绩及平均成绩,试设计一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2 功能模块的设计

2.1 输入记录函数STUDENT *create()

算法:先声明一个首节点head,并将head->next设为NULL。每输入一个数据就声明一个新节点p,把p->next设为NULL,并且链接到之前列表的尾端。

N-S流程图如图1:

图1

2.2 记录函数void print(STUDENT *head)

算法:先将p结点的指针指向第一个结点,将p结点(即第一个结点)的数据输出。然后再将p结点的指针指向p指针的的指针(即下一结点),将p结点(即第一结点)的数据输出。重复执行此步聚直到p指针指向NULL为止。

N-S流程图如图2:

2.3 找记录函数void search(STUDENT *head)

算法:采用线性查找法往下一个节点查找。输入所要查找的学生的学号s,设一个指针变量p,先指向第一个结点,当strcmp(p->name,s) && p!= NULL时,使p后移一个结点,如果p!=NULL,输出p所指的结点。

N-S流程图如图3:

图3

3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程序效率分析

在程序中频繁的调用函数会增加系统的负担,降低程序的执行速度,花费较多的时间,影响C程序的执行效率。同一个程序编写方式的不同,它们运行的效率也就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程序时,在程序的可靠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找出最优的、能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和提高程序运行效率的一种最佳方法。当然,在不同的系统和不同配置的计算机上程序的运行效率是不尽相同的,程序的效率问题是在编写较大或较复杂程序时应该充分考虑的。

3.2 数据类型的使用

数据类型是C语言中的一个既简单又基本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它没有充分的理解,往往会导致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C语言追求简捷、自然,编起程序来简单、方便、可读性好。另一方面,C编译程序的语法检查很不严格,所以程序即使通过了编译连接仍然可能得不到正确结果。特别是对于一些运行时错误,如运算溢出、数组越界,编译程序根本不做什么检查。这就要求程序员认真研究、掌握规律、避免错误。对于某些微妙的问题,如果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固然好,但可能性不大。最好的办法还是用机器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程序员懂得汇编语言,那是大有好处的。不仅能提高联想力,而且可以阅读TCC产生的C源程序的汇编语言版本,那么我们几乎可以搞懂C语言的一切细节。

3.3 指针的使用

指针是C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C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它,可以有效的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能动态分配内存;能方便地使用字符串等。掌握指针的应用,可以使程序简洁、紧凑、高效。指针较难掌握,在使用时稍有不慎,将给C程序带来隐患甚至是致命的错误。

在指针的使用中经常容易产生以下错误:1) 定义和应用的错误;2) 类型匹配的错误;3) 共享内存和双向传递的错误;4) 指针在数组中的错误使用。

3.4 函数浮点形参的使用

在使用Turbo C语言开发程序时,并非需要将函数的形参float类型数据进行转换为double,也并非Turbo C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存在缺陷和错误。本文通过实例分析,阐明了在Turbo C开发环境下,在进行函数说明和定义时,有两种方式可以使用,第一种是使用传统型函数说明和传统型函数定义,第二种是使用函数原型定义和说明,不能任意组合。

3.5 ++运算符的使用

在C语言中原本规定++运算是定义在整型上的,但是由于C语言中提供了自动类型转换,所以对于float类型使用++运算的时候编译器投有检查出错误。然而其运算过程不同于int类型,主要是由干要进行类型转换的原因。因此一般情况一下不必利用float类型进行++运算。

4 结论

本文在结合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设计方法和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这对C语言的学习和课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蒲佳,唐谦,韩丽娟. C语言程序设计[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朱玉龙,任文岚. 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22(9):1146-1179.

[3]郝蕊洁. 谈谈C语言中的变量[J]. 中国科技信息,2008,5:94-95.

[4]王学超. 浅谈职高C语言函数的教学[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332-334.

[5]施炜. 灵活应用C语言中的++/--运算符[J]. 科技资讯,2007,35:199-200.

第3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在学完机械设计及同类课程后所设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工科院校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规范地机械设计的应用实训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力求从课程内容上、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从设计思想上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融会贯通,协调应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独立设计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设计中得到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绘图、使用相关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正确使用经验数据、公式,等等。

为了有效利用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我们针对传统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任务改革

1.设计题目改革。将学生分组,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一个组一个设计数据,个别学生有依赖思想,不动脑筋,仿照甚至照抄别人的设计。改革后每个组设计任务不同(如有的组要求设计直齿轮传动,有的组要求设计斜齿轮传动),组内每个学生的设计数据也略有差异,这样基本上是一人一个设计题目,但组内成员设计题类似,既杜绝学生想照搬别人的思想,又利于组内讨论和学习,通过设计每个人的水平都会上一个台阶。

2.设计内容改革。在设计题目中添加一些限制条件,如要求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两齿轮中心距在90—130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传动比分配不好就难于达到这个要求,需返回重新设计计算强调设计过程中“三边”设计理念(即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也使学生形成了优化设计方案的理念。

二、设计时间安排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放在机械设计课程学完后二周进行,改革后将课程设计穿插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项目,项目一为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项目二为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就穿插于项目二中教学,增加了原来课程教学中没有的电动机选择、传动方案选择、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等部分,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的结果进行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结构等的设计。这样使学生通过设计这个主线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感受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投入学习,避免过去经常出现课程设计做完了才明白机械设计学的是什么的情况,课程学习更有目的性。

三、设计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把一些定式的设计作为内容,如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改革后将项目一机械传动系统分析应用作为一个创新项目的辅助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内容等都可以自行选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生设计的多功能灯罩、多用厨灶、吸尘黑板刷、玩具熊猫吐泡泡等都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这种与社会工作相接轨的设计模式能极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

四、绘图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采用手工绘图,而且零件图一般选用轴或齿轮类零件,改革后采用手工绘制装配草图,用CAD软件绘制正式装配图及零件图,而且零件图要求每组有一套完整的非标准件零件的零件图。对个别CAD软件应用有难度的学生也允许用手工绘图。

五、答辩方式改革

传统的做法是设计完毕后统一答辩,其弊端是要留出答辩的时间较多,另外答辩中的问题学生没弄清的答辩后可能也不会再去探究了。改革则采用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作为一个过程考核,这样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能利用闲暇时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也能通过问题弄清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及必须掌握的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相对比较繁杂的,通过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抄袭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激励大家既进行竞争又加强合作,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具0811班春同学在设计小结中写道:“通过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平时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的连成‘线’,综合起来后才能将自己的减速器完整地、正确地设计出来,远比多上几节课更让我获益的多,希望今后能够多些此类型的课程,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大综合,既可以巩固知识、增长见识,更是为今后的工作进行的实战训练,同时,也让我们拾起了即将遗忘的大一的知识,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复习巩固的重要性,远比老师叮嘱几遍来得更真切实在。”模具0811班冯灵同学则说:“啊!好累!好烦!好紧张!这是我心中的感慨。每天在跟时间赛跑,与自己的耐心相对抗。我发现人的潜力是无尽的,只要你去努力,那些不可想象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两周的课程设计我过得很充实,也学了很多。”

参考文献:

[1]景华荣,杭佑庭.高职机械设计教学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43-44.

[2]刘建华,庞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1,(09).

[3]张健,起雪梅.基于加强教学环节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

[4]何秀媛,张健,起雪梅.高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现代交际,2009,(09).

第4篇

关键词: 《营销调研与分析》 过程性考核 课程设计 考核方式

1.问题的提出

《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在经管类高职院校中,基本上都开设了该课程,只是课程名称有所差异,如:《市场调查》、《市场调研》、《市场调查与预测》、《实用市场调查》等。

我所在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营销与策划专业,自2006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已设立《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我已连续四年教学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模式改革尤为重要,直接表现在课程设计和考核方式上,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2.《营销调研与分析》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摸索中不断前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次次成为焦点。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很多实践性课程始终未能从传统的“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中取得实质性突破,《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设计不科学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是主角,实践是配角,课堂讲授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侧重于对理论、概念、步骤、过程等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形式与应试教育无异,学生只是单向信息和知识传输过程中的接受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传统的课程设计直接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兴趣,以致教学环节的学生主体缺位。

2.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了应付教务部门的检查,过于看重理论与实训的比值,很多课程没有结合自身特点,盲目追求“理论:实训=1:1”,如,很多课程连概述部分的内容都要安排实训;(2)开展实训的条件不成熟,无论是校内实训室,还是校外实训基地,都存在“挂牌不营业”的情况。比如,很多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们都没有去过,更不可能带学生去体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了;(3)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也是流于形式,这就很难教给学生真正的技能。

2.3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以知识为本位,考核只注重结果、形式单一,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背离“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围绕理论知识出题,题目大多以识记为主,这种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平时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考前突击就可以应付考试。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时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识记性的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考核的结果片面、不公平,甚至有些学生临阵磨枪也能得到高分;(2)试卷设计不合理,单一的试卷和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灵活地考查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怎么样分析解决的能力;(3)现在很多课程盲目跟风,都采取笔试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操作流于形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所学,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比单一的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只是最终一次性的考核结果,而忽略中间学习过程的考核;(4)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但在以往的考核过程中,平时成绩形式简单,没有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平时成绩的构成要件,更多的是以平时一两次作业和考勤来评价,并没有体现过程性考核的特点。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3.1设计思路

改革的核心是创新,高职院校的课程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课程,也不同于中专学校的课程。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设计离不开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紧密相连的,是为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服务的。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邀请行业企业“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对相关行业企业岗位任职标准和工作任务进行逐层分析调研、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活动;以行业企业现行技术规范为参照,制定考核方案,设计突出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构建职业能力递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与课程体系。

《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设计正是基于上述思路展开的,该课程作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内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立《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建设委员会,并编写“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成果”《市场调研技术》教材。

3.2《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设计

《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的设计,将教材的十章内容划分为“4个专题+1个课程大实验”的形式:(1)4个专题将需要讲授的主要理论进行提炼和综合,理论学时共计32学时。针对每个专题按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学时24学时;(2)1个课程大实验是对整个学习内容的高度总结和实践,利用期末考试前两周共8学时完成。这样该课程的总学时64学时,理论:实训=1:1。

表 《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设计内容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依据课程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核,必须做相应的改革,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相一致。成绩考核要融通企业用人标准,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平时成绩注重过程性考核,由4部分组成:考勤(30%)+作业(10%)+团队实训(50%)+个人课程大实验(10%)。

4.1日常考勤

每次课前进行点名,除去相关放假调课,期末时按30次考勤计算,每次考勤计3.3分,日常考勤以30%计入平时成绩。

4.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共5次,主要是所学知识点的基本考核,按上交情况进行评分,全部上交的同学计100分,折合10%计入平时成绩。

4.3团队实训

班级分组,《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划分为4大专题,每个专题配有一次团队实训,每次实训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并在课堂进行汇报,由教师评分。最终将4次成绩的平均分,按50%计入平时成绩。

4.4课程大实验

课程大实验是对整个课程学习之后的综合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工作态度,其成绩按10%计入平时成绩。

5.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考核的改革和实施,我所带2009级营销与策划专业1、2、3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非常投入和认真,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情况良好,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极少出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堂玩手机、聊天的情况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已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期间如果碰到不懂的问题,还会主动请教老师、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过程变为一种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问题:理论与实训的分配、结合是否非常合理?团队实训过程中是否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使得一部分学生成绩被提高?实训课程是否都能邀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全过程的考核和多角度的考核,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我将继续关注该方法的实施效果,并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唐凤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6-68.

[3]罗炜.高职教育下市场调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42-43.

第5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开放性;综合性;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孙亮(1973-),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娟(1972-),女,山东荣成人,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85-01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电网已形成含有超高压交、直流网络的大电网互联形式,因而电力系统运行的的安全稳定性愈加重要。对于各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培养出适合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满足运行实践要求的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科技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本专业各门专业课程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各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认识到各门专业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工程设计的能力以及对工程技术问题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此,在本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1,2]

一、课程设计现状

本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都有隶属于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例如“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潮流计算”、“短路计算”课程设计,“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的“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以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环形网络继电保护整定”。目前这些课程设计多为课程性课程设计,相互之间衔接性较差,学生难以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普遍采用“参照设计指导书,查阅设计手册,进行模仿设计”的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差,这样的课程设计形式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3]

二、课程设计模式建立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了“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开放式管理为前提,以开放的实验平台为基地,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动力”的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课程设计模式。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高电压技术”等多门专业主干课程联系起来,开设多个与电力工业工程实践相关联的选题,要求学生随着各门专业课程的授课进程,针对某一选题,在学院提供的开放式实验平台进行自主设计和独立实践。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进行开放式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应用所学各门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实践锻炼机会。[4]

三、课程设计模式实现

1.实践性题目开设

针对电力工程实践开设多个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选题,其中一个选题是电力系统规划及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其针对某个电网的规划、设计及运行分析的设计伴随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逐次展开,替代以往课程教学中的分散习题和课后集中进行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对工程问题整体性的认识。

该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初,即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进行设计题目的布置,给出对某一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初始条件,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逐步推进,要求学生完成对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及分析、电压调整、故障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后续的各门专业课程中,针对该系统中的火力发电厂进行各个专项设计。在“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对该火力发电厂的电气一次部分进行设计,即完成电气主接线的选择、电气设备的选择、厂用电部分设计和配电装置规划设计等。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学习中,对火力发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组的主保护进行配置和整定。在“高电压技术”课程学习中,完成火力发电厂的防雷保护设计。在每门课程结束之后,专门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程设计的说明书、计算书整理撰写和绘图等工作,并进行该课程设计的考核。

以往的题目中电力系统结构都是使用教师自己构建的网络结构,主要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设计任务书,可能不完全符合电力系统的实际网络结构。在保证一人一题的基础上,本课程设计采用目前电力系统一些典型的算例分析计算,例如IEEE30、IEEE18节点网络等的潮流计算分析。

通过这种综合性课程设计形式,将以往零散的多个课程设计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有了从全局到局部逐渐过渡的了解,对工程问题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电力系统一次、二次各部分之间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由于课程设计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立即就会运用到设计中,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开放实验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内、外仿真基地。各实验中心采取全天开放的形式,设计中需要进行实验时,学生可以到实验室进行预约,在指定时间内进行实验。东北电力大学现有两个物理仿真中心——“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一个数字仿真中心——“电力运行仿真中心”。 其中动态模拟实验是大型电力系统的一个缩影,可以搭建所设计的电力系统,通过它可以对电力系统的某些运行特性包括潮流、稳定等进行实践性的实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拔高。变电运行仿真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运行现场的直观认识,获得实践运行的基本知识,并对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及配电装置的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数字化计算机仿真系统了解、熟悉发电厂和变电站的运行操作过程。经过课程设计中的各种实践,学生增加了独立实践机会,提高了实践能力,对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加以融会贯通,增强了对电力系统运行实践基本原理的理解。

3.辅助措施

根据当前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指导教师到供电公司、发电厂、电力设计院等单位进行调研,学习、熟悉现今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避免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的脱节。重新编写了各个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使之更贴近电力系统工程实践。

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利用计算机制图和计算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开设“电力CA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应用”及“matlab在电力系统计算中应用”等多门选修课,保证了学生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购置大量设计手册,参考资料,解决了以往设计过程中参考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

由于改革后的题目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单独一名学生完成有些困难,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其中一个课题。小组成员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一起对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课题,提高了协同合作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

4.严格考核

虽然新的课程设计模式是以开放式管理为前提,但实行严格考核的制度。由于本专业班级较多,做课程设计的总人数很多,必须形成完善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机制。所以加强了过程管理,课程设计成绩中含有一部分指导过程成绩,并引入毕业设计答辩制度对学生逐一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补考和重修,避免了一部分学生不参加课程设计,只抄袭其他同学成品的情况。

四、总结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以及综合应用。经过此种课程设计模式的锻炼,学生对电力系统工程实践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电气工程初步设计基本步骤和方法,为以后从事电气设计、运行管理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实际工作。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冀生.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机构尺度综合;机构仿真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1,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则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及深化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选用的设计题目以往多为针对不同类型的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机构的类型机构及尺寸由教师指定,一般为平面六杆机构。班级各学生所需分析的机构类型或机构的尺寸不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机械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此大环境下,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将以分析为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变为“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3,4]——型综合——尺度综合——运动动力分析”的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二、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组首次在大三詹天佑班及车辆专业部分学生中试点,进行了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查阅的基础上,选用文献[5]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并自编了与之配套的任务书等教学资料。

1.设计的目的及任务。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使其对于机械的组成结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建立较完整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培养机构选型与组合和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其任务为:针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进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包括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与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2.设计题目。本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选择了“圆盘型自动包本机进本系统”、“水稻插秧机”等六种机械系统作为设计与分析的对象。各个机械系统由多个能够完成具体工作的机构组成,其各组成机构必须动作协调,方能实现预期要求的功能。教师根据各机械系统所包含的具体工作机构的数目,将学生分为2~4人一组,每位学生在完成所要求的整体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前提下,还须独立完成该机械系统中的指定工作机构的型综合、尺度综合及其运动分析(动力分析部分为选作)。因此,任意一名学生的工作均需各自完成,不可能“拷贝”他人成果。

3.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完成:①全组讨论及提出两个以上系统设计方案;②经比较、选优,确定系统最终方案;③每个学生设计分析总体系统中的一个机构;④每个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机构运用解析法完成机构运动分析;运用解析法选作机构受力分析;⑤每个学生运用软件选作机构的仿真与验证;⑥完成设计说明书。

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改革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前期工作。《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期两周,为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理解《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我们提前一周半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授课。许多学生听课后即开始查阅资料,重温课程设计中所用到的相关先修课程的知识,讨论方案,主动找老师答疑等,教师也插空到班级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2.集思广益,确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各组学生拟定出两个以上机械系统运动设计方案。所有参加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六十多名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优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具体做法为: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借助PPT介绍本组初定的几种设计方案,指出各方案的优缺点及筛选原因,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及建议。通过讨论,学生对许多概念、基本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巩固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且各组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开阔了思路,对本组原有的设计方案又有了许多新的设想。

3.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机构设计。由于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总体系统中一个机构的设计,难度较大。指导教师与实验室老师一道,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机构模型,演示各类机构动画,讲解各类机构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一一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自己设计的机构进行仿真与验证。

4.综合运用知识,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教师对运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对运用solidworks软件和ADAMS软件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辅导,使得学生在求解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5.在课程设计的各环节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查阅文献、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克服困难、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对每位学生单独进行答辩的过程中加以考核。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较为理想。许多学生感慨,这次课设虽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收获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语

开展“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收效明显: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逐步掌握了工科学生应具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促进了师资的培养,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队伍得到了锻炼。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谢进,万朝燕,杜立杰.机械原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孟宪源,姜琪.机构构型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邹慧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7篇

    课程的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经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基础是案例集的总分析报告。在平时的相关课程中,一般都是内容单一、篇幅短的小案例分析,学生从未接触到百页左右的围绕该企业的案例集,如何把一个个小案例分析串联、集成为一个总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来讲尚属首次。为此,让学生把各案例中企业各方面的背景、问题、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等进行“合并同类项”,再从经营战略、业务运作、管理与技术手段、所需环境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层撰写,形成较系统的总分析报告。物流方案设计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个个解决方案的堆砌,系统性差,方案不能前后呼应甚至矛盾,缺乏一个空出的主题与明显的逻辑主线。为此,让学生单独把各式各样章节的摘要写出来,并把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图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哪些章节是重复的或不需要的、哪此内容是缺少的或不足的,经过几轮反复练习,使学生基本做到主题相对明确、逻辑较一致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对物流解决方案的要求是作出一定的调整,主要是对案例的覆盖面从80%下降到40%,使学生较易抓住关键,提炼企业面临的本质性的独特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量身定做出物流解决方案。

    为了实践性教学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并行,时间适当拖后一些,一般在10~12月之间),以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为主,再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增加物流大赛的规模与影响力,具体由学校物流协会承办,最后对做得较好的组由学校团委、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处联合颁奖。我们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把物流教学实践性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前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每届均有1~2个队进入复赛、两届有均有一队进入决赛,第三届一个队获得二等奖。根据教育质量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咨询机构的测评,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几乎为100%。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提高学生实践性教学质量不无关系。教训。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的,存在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参与程度与贡献大小不好评判、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助长个别组员的消极行为,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全国性大赛是两年举办一次,对于第二年的课程设计存在抄袭上一年优秀作品过多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尚处在探索中。

    小结

    物流方案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需要不断地总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总结了教授该门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经验和教训,指出了教学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与可能的解决办法,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第8篇

Abstract: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content of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course design. Through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simulation system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the quality of course design is improved and the process of course design is optimized. And it discuss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course design to provide advice and help for the cours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关键词: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eM-Plant

Key words: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course design;eM-Plant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33-02

0 引言

课程设计不仅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大学生应当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的实验方法,不仅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增强学生职业意识以及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之所以被列为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那是因为其具有实践性强以及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特点。但是目前的国内高校受到各种限制已经形成了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并且对学生掌握生产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的要求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由于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缺乏能力培养的环节,从而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本文重点从提高《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角度对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生产物流课程设计方面主要分为解析方法和仿真方法两种。虽然解析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且是一种成功的方法,但是由于其过于强调数学抽象,因此,此方法可以求得最优解但是却不便于分析实际的系统,并且随着不断扩大的现代物流系统规模,使得这种方法在求得最优解过程中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求不出最优解。而仿真法则是根据系统的实际结构和组成利用已经对系统调研分析获得的数据建立的动态模型进行分析,由于此模型不仅对物理特性和逻辑特性进行了很好的表达且贴近实际,因此便于分析系统。因此,运行一次仿真模型只是对系统的一次抽样的模拟,因此,仿真方法不是一种优化方法并不求出最优解,但是可以根据模型的运行效果进行参数修改,经过反复仿真以求得最优解。因此,随着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仿真规划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1 基于eM-Plant仿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方案研究

1.1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建设目标 当学生完成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教学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完成方案构思或方案设计计算实践性环节即《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此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且理论结合实际的机会。本文的目标是:解决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基于eM-Plant仿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的内容 本课设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及生产流程的分析,运用所学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总体规划,以满足柔性生产的要求。

①首先以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生产线平衡理论与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通过对生产线的调查,收集整理生产线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包括产品的BOM(物料清单),年产量,每种产品的工艺流程,每个工序的加工时间以及工人的人数,生产物料的种类、重量和尺寸等信息。物流工程专业开设了物流装备和一些机械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生产物料的种类、重量和尺寸确定物料搬运的设备及生产设备。根据产出量指标确定生产的规模,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根据产成品的种类来设计柔性生产线(也叫混合生产线),能够成批生产彼此不相关的产品,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一种高效率的生产。要求学生绘制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图。

②然后,对混合生产线进行启发式平衡设计,采用JIT技术实现对生产节拍的控制从而达到生产平衡。JIT准时制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管理技术,即通过生产流程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均衡化、资源配置合理化。JIT准时化生产系统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产品生产的需要,通过程序控制、库存管理和生产,使生产库存系统达到最小。

③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流程的种类和生产工艺对总体生产设施应用原则布置方法进行设施布局,主要采用产品原则布置(生产线布置),工艺原则布置(机群式布置)和成组单元布置。对于厂区物流单元布局可采用SLP(系统设施布置)方法设计,最终达到节约物流量搬运成本尽可能低的目地,使生产效率最高,并且要求绘制出生产流程的物流布局图和装配工位设计图。

④再应用Johnson启发式算法(两台机器)、Palmer算法(三台及以上机器)、遗传算法或其他算法进行车间的生产排程。这部分设计内容如果课程设计的时间不够,可以不做。

⑤最后,在对生产线进行仿真实体抽象的基础上,利用面向对象的离散事件仿真软件eM-Plant,建立能够满足柔性生产要求的仿真模型。仿真模型与物理车间的区别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在功能上是同等的,区别在于它并不消耗真实的物质和能源。3D可视化地展现生产系统运行效果,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分析仿真结果。这部分与前面工作的工作量各占一半。

1)仿真内容包括生产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人机作业分析的仿真,设施布置仿真,生产排程的仿真,设备数量的仿真,设备调度的仿真,暂存区的仿真,生产系统仿真的输出,仿真结果分析及优化,最终提供优化设计方案。

2)参数设定包括决定设计的决策变量(如机床失效率、设备布局、零件加工工序)、工作负荷(如原材料到达规律)和运行规则(如先进先出)等内容。仿真软件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制造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包含制造系统中各模块的相互关系,并且是系统内随机现象的统计模型。用户仿真时,首先确定初始状态(如暂存区容量、设备加工时间),从初始状态,仿真软件以时间为自变量按照模型的规则运行,跟踪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如零件传送、设备故障)。

3)最后设置多次运行设定不同的仿真情形、仿真运行时间和仿真前的热身时间等信息,仿真软件会输出仿真结果,包括产出量,仿真时间,空闲时间,加工时间,设备利用率,零件通过率等统计性能参数。仿真结果分析包括加工时间波动、故障率和暂存区容量变化对产出率的影响,对象参数优化,瓶颈分析,对生产线平衡前后的重要指标进行比较,以达到生产线的平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的目的。

通过计划和控制生产物流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优化,从而使得企业的物流畅通无阻,不仅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物料需求,又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1.3 基于eM-Plant仿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的实施 在课设过程中,学生每人一题,每人上交一份研究报告和仿真模型。为了使得生产系统能够满足制定生产率的要求,学生应当通过对实际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建模并给出生产纲领,对构建生产系统的设备进行合理选择,从而优化各种参数以及平衡负荷,此外,还要对设备进行合理布局。研究目标是使生产线布局合理,物流顺畅,生产线平衡率在85%以上,且具有较高的柔性。不仅满足现有生产线的需要,为未来的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课设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课设答疑情况,设计进度),研究报告(包括内容全面),仿真模型(包括复杂程度,与实际系统接近程度等),答辩成绩(包括自述,回答问题)四部分组成。研究报告内容包括背景描述,仿真研究的目标,收集数据定义模型(包括精确数据、来自客户或建模者的推断),建模过程,对象的参数设置,编写控制程序,设计仿真实验(说明每种设计所需要的仿真次数、每次仿真的时间长度和初始状态等),运行仿真程序,输出仿真数据,仿真结果分析,模型优化分析。

2 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是生产管理模式与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本课设内容涉及到《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和《物流系统仿真技术》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物流装备》课程和《系统设施布置》课程的相关内容,这种以《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为主体综合四门课的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有更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对这四门专业课融会贯通。课设应用了《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生产线平衡、生产排程、设施布置、柔性生产线,解决实际生产系统中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获得的生产系统的规划方案运用物流仿真软件eM-Plant建模验证,实现在工程数据的驱动下,优化设计方案。3D动画显示,给用户直观展现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以更直觉、更生动、更精确的方式给出生产车间的生产过程仿真结果,形成对生产线特征的准确理解与直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蒋祖华,苗瑞,陈友玲.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陈荣秋等.生产运作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一、演讲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英语演讲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和道德修养,全面提高生思辨能力、知识面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虽然《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英语、商务英语及翻译专业都需要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并将其列为核心课程。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英语演讲课程”,仅有十余篇相关文献,研究内容涉及英语演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英语演讲课程教材的比较等。同时,对“英语演讲教学”进行检索,也只有十来篇相关文献,内容主要涉及翻转课堂,语类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输入和输出假说等相关教学论文指导下的课程设计等。笔者经过整理分析,将高校英语演讲课程开设问题简述如下。

(一)课程时间少

整体而言,英语演讲课程是英语基础课程的分支,该课程一学期有且仅有32个学时,一般设计为一周2节,共计16周,课程时间短,且课程内容多。英语演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时间少,教师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演讲环境,且不能兼顾知识的普及。

(二)教材难度高

《TheArtofSpeech》是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的通识教材,更为誉为中国高校演讲教学的“红皮书”,针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基础,《TheArtofSpeech》教材的教学过于集中,且难度大,因此在短短的16周内,教师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差异性太大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强,且学习动机和个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课程中,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地学生往往都能够“展现英姿”,获得教师好评,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光不能听懂教师的教学要求,反而在英语演讲课程中收获不了知识。以上问题直接干扰着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相关经验,针对英语演讲教学要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对英语演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借助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其能够结合网络课程和线下课程优势,优化教学理念,提升学习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成果。

三、高校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笔者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对高校英语的演讲教学提出以下教学设计重点。

(一)设计教学目标

建议教师在设计英语演讲课程时候,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课程和学生制定一定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去体现自己的演讲能力,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候,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二)明确教学原则

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基础上,建议英语演讲课程多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英语远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担任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活动的任务,让学生都能够围绕着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明确一下教学原则。首先,生本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个性,注重其全面综合发展。其次,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提供一些有效地学习手段和策略,让其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和特色。最后,为学生搭建更多地学习舞台,让其拥有更多地实践机会。

(三)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演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英语交流和会话能力,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写作基础能力。建议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备演讲的课题,包括对演讲内容的分析,课题题材资料的准备,学生活动的预设,以及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等。其次,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建议教师分析学生在演讲课程的肢体语言和演讲能力,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启发式教学,建议教师采用不同的演讲教学技巧,对学生讲解英语演讲知识和重点,并为学生做出特色化的示范,以此来帮助学生创新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任务。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当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借助网络教学、课堂面授等教学方式,分析混合式教学特色,以实现创新化教学目标。首先,建议教师在网络教学方面为学生提供好的交流环境。借助微信群、校园公开网页等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作业形式,以此让其感受到混合式教学的乐趣。建议教师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在授课之前,为学生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一些学习材料。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并为其提供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次,在课堂面授方面,建议教师要结合互联网教学课堂的特征,针对课堂的核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平台。演讲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只有借助大量的练习和展示,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建议教师在课堂设置时候,多为学生提供线下课程实践机会,以此来优化其教学质量和任务。

(五)考评分析

由于高校英语演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议教师采取“实践教学+综合评估”的考评模式,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演讲课程的评分对象,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同时,分析该项课程的必要性,在选修课程基础上,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措辞措句过分深究,应当以引导性为重,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采取公平、公正、公开化的教学态度,以此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项目学习;课程设计;数字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

1以项目学习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

高校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否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具有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直接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高校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知识内容老化,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师课堂教学讲解传授多,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少;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匮乏。这些问题亟待进行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开展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基于项目协作学习,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学习提倡在具有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核心,学习者自主管理、监控、实施整个学习过程,最终通过项目作品的形式,将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操作相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美国巴克教育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这里的项目既可以是一至两周的班级内单学科小项目,也可以是长达一年的跨学科的大项目,可能还需要社区和校外成人的参与[1]。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提高元认知技能,识别出已有知识中与任务相关的内容;明确自己还需要学习哪些新的技能,规划独立学习新知识需要采纳何种思维方法;重新界定自己所能实际完成项目的具体范围,不断监控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学习伙伴、学习共同体、教师、专家及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建立积极合作的社会人际关系。我国中小学校的项目学习实践以跨校际的协作探究项目为重点。从教师主导的“结构式项目”起步,到教师协助设计、指导的“引导式项目”,再到以学生为中心,即学生提出问题与主题并设计及主动探究的“开放式项目”[2]。而高等教育阶段的项目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指向性,强调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将描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紧密结合起来。项目设计把课程知识有机地统整起来,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将课程内容结构中零碎的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出来,突出学习者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构建,促进学习者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2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特征

以项目为主线,项目学习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项目学习通过设置项目任务,既包括学期末结束的大型项目任务,也包括一系列的子项目任务,通过子项目任务把零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的抽象知识及时还原到真实情境中去,从而为学习者完成整个项目任务提供支架式帮助,促进学习者及时调整和监控课程学习。项目学习的情境是真实的,项目任务来自于实践需要高等教育学校学术氛围浓厚,重视理论知识积淀,但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不够。很多教师的知识背景也是来自于正规的学校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造成知识应用不够深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含金量。项目学习的情境要求必须是真实的,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项目任务来自于实践需要。这样使得学生大大提高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很多理论问题通过实践得到提升,使得学习更加深入,并且加强了学生所本应具有的社会经验。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支持项目课程学习需要有网络课程资源和项目学习平台的支持,为学习者完成项目学习提供资源共享、讨论发帖、交流提问、作品展示等功能服务。教师通过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在线学习课程,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课程内容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促进学习者和外界(包括校外学习共同体、专家、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混合式学习环境既能保障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又能为学习者自主、协作、探究提供必要的在线学习支撑环境;既便于学习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能满足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学习支持服务。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获取多样化项目任务的设置综合了多门学科,与课程专业知识开设的其他课程都有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涉及各个学科,往往为跨专业的知识,或者会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使得知识学习更为丰富,也提高了项目任务的含金量。要求学习者在知识应用中具有创新性,适合把各学科知识内容整合起来,能够找到适合问题解决方案,知识获取多样化。

3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数字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是面向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字教育资源教学设计和界面设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掌握设计多媒体课件、微课、电子教材等数字教育资源的技能,熟悉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工具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自主开发一些典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素材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有比较好的在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与资源开发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数字教育资源概述、数字教育资源艺术设计、训练练习型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游戏型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模拟实验型数字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自定选题实例开发等6个模块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的目标导向是不同的,在资源开发方面也各有侧重点。1)前2个模块内容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微课视频和PPT课件,解决理论讲授问题。为了便于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为学习者提供实例;为了帮助学习者开阔视野、拓宽项目制作的思路,在线平台上还展示了一些全国获奖的优秀作品及教育企业的产品实例。2)中间3个模块内容以项目制作为核心的,为此提供基本操作技能的微课视频,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启发思路、关键讲解、演示操作等几个环节。此外,根据每个项目的任务进行概括说明,从制作、反编译、3个项目彼此之间的联系来提出问题,为学习者提供以启发思考为主的问题讲解视频。3)最后一个模块以任务性项目为核心,这一项目贯穿前面3个项目的所有技能,因此也是难度最大的,要求学习者自定选题,完成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制作和开发。提供的教育资源有往届学生优秀项目作品设计和开发方案。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为了突出项目所具有的实践意义,项目选题组特意走访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向他们咨询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又结合学生实际的制作水平,准备6个方向的选题供学习者选择。项目学习步骤:1)走访调研,确定项目作品选题;2)分析项目作品选题,转化为具体问题和任务,设计出项目作品的评价量表;3)根据具体问题和任务,整理出完成作品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4)分组制订项目计划表,确定各组员的具体任务,指定观察员和记录员;5)激活原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以及需要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6)把原有知识与新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作品设计与开发中;7)分组展示作品,开展小组互评;8)反思经过项目作品制作而提高和学习到的新知识与技能。课程评价主要包括:第一个学习阶段的讨论、测验占15%;第二个学习阶段的练习、作业、讨论占35%;第三个阶段的作品开发、作品展示、作品互评占50%。反思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例如:如何分组以及进行小组内部成员的表现测评;讨论发帖、回帖的质量评价;项目学习会因学习者畏惧困难而质量下降,更多地依赖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问题或不足仍然需要后续研究,将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华明.“项目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0):51-52.

第1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课程活动;设计理念;课程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是活动,旨在让教育回归学生的实践生活。审视当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急功近利的教学目标、凭空臆想的研究主题和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实践,都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向边缘化和虚无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教师的设计理念、主题的生成还是整个活动过程的组织指导,都必须要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任何环节的脱节和虚构,都将引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失败。

一、设计理念应从“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标”转到“以生为本的高瞻远瞩”

郭元祥博士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自然人。因此,学生的起点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起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和首要任务。有一位教师教授“制作环保酵素”的课程,仅仅为学生准备的广口瓶、秤、红糖等,就塞了满满两个后备箱。上课结束后,在与该教师聊天中,得知她已经在很多学校上过这堂课,而每一次上课,她都要为学生准备满满的两个后备箱物品。问及上课所付出的代价时,这位教师笑着说:每一次上完“制作环保酵素”课,心里都特别高兴。因为,又有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环保酵素,使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正是这样的一种大爱,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贴地行走,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和心灵。有人说:学科课程考量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考量的则是一个教师的良心和胸怀。

二、主题生成应由“不切实际的凭空臆想”转到“源于学情的迫切需要”

郭元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一文中说: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忽略了学生新经验的获得与形成,其课程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了。一位教师为孩子选的主题是“设计毕业晚会”。乍一看选题,好像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但细细体味,这节课根本就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更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师在上课开始,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舞台的布置、灯光的切换、服饰的华丽、舞蹈的专业和各类乐器的配合,与农村孩子的自身水平和见识相差太远。而教师却用这样的引子,鼓励学生也为自己设计一场毕业晚会。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还要去设计如何做,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不高。而另外一位教师上“布艺的创意”一课,前一天就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用碎布做成的小花、沙包、茶杯套等。老师说:“这些大家都能做,明天老师就教你们。”第二天正式上课的时候,当孩子们带着碎布、剪刀、针线兴致勃勃地等待老师的时候,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紧接着,在大家的期待中,老师引领着孩子们想象、画图、制作,每一步都成了神奇的诱惑,让“布艺的创意”这个主题有了生命力。此外,“布艺的创意”制作材料普通,制作过程简单,让孩子们有“跳一跳就能吃上枣子”的渴望和成就感。所以,这种根植于学生需要之中的主题,无疑更有魅力。

三、教学过程应从“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穷于应付”转到“兴趣盎然的主动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基于实践的学习,是变传统的结论式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实践真实而又自主地发生。有的教师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需求来进行。有一位教师为乡村孩子上“生日派对”这堂课时,以一段高质量的视频,把学生带入“也为自己设计一场生日派对”的情境。无奈乡村的孩子对生日派对没有丝毫的概念,这种空中楼阁式的设计无疑让学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当老师让同学们站起来说说这场生日派对该如何设计时,学生反馈给老师的只有沉默。有一位城里老师来为乡下孩子上“走进暴走鞋”一课,他没想到,在城里已经风靡各个家庭的暴走鞋,在农村却还没见踪影。上课刚刚开始,老师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快速地转换了话题:这样的暴走鞋其实是把鞋底换成了一个平板,就是我们常常滑的滑板车,滑板车大家玩过吗?在大家兴奋的“玩过”的答案中,老师和学生们迅速融到了一起。之后,关于滑板车的研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好多有价值的问题。一直到下课,孩子们仍然兴趣盎然地讨论着,策划着。

四、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固定教学内容,无固定活动地点,甚至无固定活动时间。这样的“三无”特点,在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创新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教师的设计理念、主题的生成还是整个活动过程的组织指导,都必须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这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更新观念,“真活动,真体验”,学生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成长”。

参考文献:

[1]谢金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形成性评价基本方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2).

第12篇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在于,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将知识从外界整体搬迁到记忆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既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主动获取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主要来源于对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批判,将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提升到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理论学的观点指出要掌握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仅仅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灌输式教学不值得提倡。建构主义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摈弃“记忆式”搬运,利用的原有资源,自我经验,使用意义建构的方式掌握知识。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知识不应该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认识、去构建。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师应当发挥“引路人”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目标。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市场营销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目前我国的市场营销课程仍然以课堂讲解为主,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营销而言,对于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应该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将更多更好的方法用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中,这么做就是构建主义在实际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中,采取了一下主要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引导。1.理论认知教学。理论讲解中,多使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的熟悉和了解中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认知课程中的基础理论。2.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与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相结合,自觉进行意义建构。理论教学多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案例教学则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案例的方式对多章节的知识和内容、甚至跨越单门课程的知识进行串联。如此能够使学生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同时学习运用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情景环境模拟教学。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实验室引进多款模拟教学软件,充分运用实验室资源,利用软件系统让学生进行实际模拟练习。几种教学模拟教学软件以管理、财务、营销等理论模型为基础,以情境模拟为手段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了企业从搜集市场资料、分析市场竞争、探索企业环境、拟定营销战略、组织营销战的全部过程,教学模拟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可以在模拟现实的复杂环境中演练已经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学生能够更加迅速的把学校知识与现实经验联系在一起。4.实践实训教学。考虑到市场营销是比较强调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工作活动,在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中,主要采取引导学生合作体验学习法。一个比较完整的体验式学体有以下步骤:内容描述——方向设置——策划——行动——成果展示——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小组分配,各个合作小组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学习小组中明确分工,互助帮扶,最终完成任务。任务的成绩按小组集体评价,这就要求学生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从学生学习效果上看,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1.教学准备工作总结。市场营销作为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个教师在教育中难免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充分满足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强调教学团队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工作准备中,要认真对分析专业培养的目标,精选教材,发现并选择经典的参考读物介绍给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注意搜集相关案例,企业案例是搜集的重点。编写讲义、教案工作应该集思广益,教学团队共同完成。2.教学过程工作总结。基于建构主义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引导人。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平时成绩的重视,使学生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不仅仅考虑期末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在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时候,也要注意公平公正,有理有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认真完成各个时间的平时任务,将实践教学目的实现。综上,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具备较高能力的,只有具备较强的应用知识能力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构建主义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市场营销正是需要应用于实践相结合,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进行必要改革,培养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彭煦 王敏 单位:四川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