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端午最佳诗词

端午最佳诗词

时间:2023-06-02 09:5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最佳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端午最佳诗词

第1篇

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我们曾经迷失过,放弃了自己民族的瑰宝,学习外族的文化,尤其是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去芜存菁,一度造成 “崇洋”的不良风气。好在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把传统文化放在了重要位置。于是诵读国学经典成为风尚,最明显的就是中小学课本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在中小学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诗词、古文。这也是培养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表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背书,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并没有真正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对这种现状,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特殊的语文课堂模式

《弟子规》开篇训诫:“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因为德影响着才的运用,起着统帅的作用。因此,我制定了特殊的课堂模式。早读时的“国学讲堂”讲授十分钟的国学经典名著《论语》《孟子》《弟子规》等的精华部分,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午上课前的“文学下午茶”讲授十分钟的小故事大道理,让学生从中体味人生百态,从而学会做人。下午放学时的“中外课堂”讲授十分钟的中外名著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赏析中开阔眼界,提高文学修养。每节课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内容自定,要求积极健康向上,表达用标准的普通话,时间限制在三到五分钟(机会均等,按学生的学号轮流,即使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必须参加)。通过种种形式的学习,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其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其个人素质,陶冶情操。

二、“每周一诗”与“诗词擂台赛”

出于引导学生热爱诗词的目的,我组织了“每周一诗”活动。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了解所学诗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课下查阅所学诗歌的相关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做指点补充,让学生对其有充分的了解。2.了解诗歌内容,读熟并当堂背诵默写。让学生参考课下注释,了解诗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当堂背诵,并让男女生进行背诵比赛。3.赏析诗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并且把自己的赏析形成文字,当堂朗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周一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我班又开展了“诗词擂台赛”。比赛分为男女生两个大组。比赛内容包括:诗词背诵,诗词默写,诗词赏析和诗词习作。比赛采取十分制,诗词背诵和默写各占两分,诗词赏析和习作各占三分。评委由班里同学选举的语文素养好、公平公正的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担任。每个项目限三名同学参加,评委打分,合计后算出两队的总分,分出胜负。学期末还将评选出最佳诗词朗诵者三名,最佳诗词创作者三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学生的诗词积累量大幅提高,也有较好的作品出现。

三、每逢佳节,怀古论今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春节(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很多传统佳节,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这给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我抓住这些机会,和学生一起过节,进行怀古论今的活动。让他们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节日的相关习俗、相关诗句等,让他们在优美的传说、美味的传统食品中感受节日的美好。并且让学生调研,现在这些习俗我们是否还保留着。如果不是,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留这些传统节日习俗。在活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节日的浓烈氛围,又能了解我们渊源的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四、了解家乡,爱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第2篇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地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第3篇

一、活动教学,老师先“活”起来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使品德课教学“活”起来,老师也要“活”起来。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新课改新形势下的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老师一改以往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采用小品、辩论、故事、议一议、知识抢答等教学方法,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使语言“活”起来。教师平时应该做个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在品德课上运用一些名言、古诗词等,再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犹如魔法棒,一定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牵引。

以《我们的民风民俗》为例: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流传下很多和节日风俗有关的古诗。设计教学环节时,把这些古诗词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一定会使课堂增添不少文化底蕴。于是,在课的开头我打出了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水调歌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让学生通过古诗猜节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为了使学生知道更多和节日有关的古诗,我还设计了“送古诗回家”的活动。

中秋节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重阳节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清明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端午节

国亡身陨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加上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使我们的品德课既富有文化内涵又不失生动活泼。

二、活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要让品德课活起来,必须让学生“活”起来。兴趣是学生“活”起来的关键,有效的活动教学能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

1.活动导入,成功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活动来作为课的导入,能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让他们饶有兴味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这样的导入既和课题密切相关,又从生活出发,创设了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极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课堂,精彩纷呈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注意力只能持续十五分钟左右。要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育环节,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维持学生的激情。

以《我们的民风民俗》第一课时为例。这一课时,重点介绍春节和端午。我采用了录像、儿歌、贴春联倒福、古诗等活动方式。在上课前,我别出心裁地把教室装扮了一番:挂了几盏大红灯笼和中国结,在窗户上贴上窗花,播放《新春序曲》,一下子使过节的气氛重回到学生的身边,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使学生对节日的习俗有更深刻的了解,我采用了视频《春节习俗》和儿歌《过年》等活动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年”的神话故事,出示了“年”的古文字,这一活动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崇敬之情。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在介绍完春节习俗后,又请一个学生上来在黑板上张贴对联和倒福,又适时地补充春联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张贴的过程中既懂得了怎么区分上下联,又明白了贴春联的正确方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活动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丰富的活动教学使学生“活”起来了,教师“活”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因此“活”起来了。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我认为活动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必须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教学应该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活动必须以生为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明确一点: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应该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实际。

当然,学生的“活”不是无限度的,这就要求老师起到很好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握好“活”的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设计的活动既让学生喜闻乐见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体验、思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高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置、亲切的答疑解惑、适时地激励和引导而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2.活动必须贴近生活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设计的活动一定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立足于生活,贴近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如苏教版品社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学》一共有五课,包括《自画像》《同学之间》《他为什么这样好》《同样是学习》《我不耍赖皮》。这一单元的内容,很容易让10岁左右的小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班级和学校生活是他们的主要内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形成,学校和班级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以教学《自画像》为例,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环节:1.夸夸我的同学:利用卡片,将同学的优点和缺点写下来,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对自己有了较深的认识;2.自我反省,激励他人,其中包括同学在课前要求父母写的“父母的勉励”,再加上“同学寄语”使学生在活动中既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又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这样的活动,既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又很好地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活动教学必须要从小学生的世界出发,用他们的眼睛、心灵和方式去观察、感受,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育,加上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样品德课堂才能够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宋景堂.新理念 新形式 新教法.

第4篇

关键词: 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充满小组协作学习的“声音”,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新突破。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又该怎样结合课程改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间怎样进行文化传承?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大中专院校中国画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追根溯源,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对于“文化”的诠释很多。中国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的释义是这样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文化”一词德语是Kultur,英语是Culture,两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义是指耕种和植物培育,后来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2]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许多联想:中国菜、茶文化,书法、国画艺术,中医中药、经络针灸,古典诗词,旗袍、唐装,故宫、长城、江南园林等古典建筑,三纲五常、忠孝仁义,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佳节,祭祖拜佛、养生炼丹,人生礼仪,神话传说,民间娱乐……这些无不是传统文化现象。也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分类: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兵家文化、民俗文化等。[3]

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毕加索曾说: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艺术最具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大多源于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绵延了五千年的鲜活的生命体。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文字: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对于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画的人来说,中国绘画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殿堂。我们应该带着仰视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指导学生继承传统,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使学生成为各方面都很丰富的、修养全面的最优秀的人材。

三、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属于传统文化中间的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典型的师徒制,师父教徒弟,徒弟的数量一般较少,较之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很多。成语“青出于蓝”就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徒弟比师父更有成就。但在这中间是以师父的“教”为主的,徒弟只是“旁观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学,在模仿师父的技艺。学习的时间一般较长,明显长于现今的学院教学。客观地说,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谈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师父带徒弟时间较长,徒弟学得较扎实;徒弟人数少,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师父交流,因而能够掌握更多。从其效果这方面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教师(师父)也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教学生(徒弟),故“出蓝”者亦为数不算少。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类似于先前的师徒制。另外,在师徒制教学中,更注重“身教”及“意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拈花一笑”式的意会、意念相通,这和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写意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生多师少”。

当前的教育情况(侧重于中国画教学),一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在大学主修中国画课堂上,我还是采用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有二十人,有些偏多。作为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我负责中国画教学,其中零零级美术专业班三十一人,零一级美术专业班二十二人,零二级美术专业班四十三人,零三级美术专业班三十七人,零四级美术专业班四十六人,采用师徒制教学是不大可能的,分身乏术。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国画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人,由于中国画的专业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师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

2.文化修养:“营养不均”。

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面能力较弱,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不新鲜的问题。美术距离学生有多远?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在中学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而且是被默许的,很多学校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占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副课”。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美术课。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课只能被“牺牲”。

通过课堂提问,我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如先秦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及画论等了解不多。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是五年制大专班,所学科目较多,当然这并非主要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所学科目较多,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规划,就完全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3.专业课程:时间分散。

目前江苏省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中,只有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的专业课相对教多,其余的师范学校大约每周4课时。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的反映,课堂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以至于有个别的学生在新课结束之后,容易彻底放下,等到下周上课时再重新拾起来。对于之前所学的内容,学生真正能够最后保留下来的比较少,缺少一个慢慢“反刍”的消化吸收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

四、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进校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情况与课程设置情况,任课老师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计划,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间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让课堂文化的传承得以更顺利、更“可口”。这是因为中国画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在讲授写意梅兰竹菊等花卉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古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内涵,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在讲授写意时,选择了学生熟悉喜欢的周杰伦的《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增加了咏菊的名诗欣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

2.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

由于学生很多,最佳办法是采取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效果比较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给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最佳办法是集中授课时间,可以借鉴美术院校的做法:每学期把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如中国画、素描、水粉、版画、油画等)集中时间,每周的专业课皆为同一门课程,进行分时间分阶段授课(例如:素描每周安排两天半时间,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这样,教师的总课时并不变,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深入学习,趁热打铁。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或创作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五、如何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具体描述如下。

1.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写意画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的相关诗词和知识,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笔墨精细地描写的一场特别的诗社活动。史湘云做东主持品蟹赏菊宴,正是蟹肥菊黄之时,这是再妙不过的创意之举了。曹雪芹花了浓笔重墨写了多首咏菊之作。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了民族艺术的伟大。在讲《写意牡丹画法》内容时,介绍牡丹,我给学生推荐阅读明代李汝珍的神话小说《镜花缘》。

2.给学生安排诗词赏析,丰富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结合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诗词歌赋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讲授写意梅花、兰花、竹子、、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相关的古代诗词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吟颂,体会诗人的乐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能够体会梅兰竹菊的高尚品德与节操。譬如“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为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通过松来比喻刚直不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借菊抒怀,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古人的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典乐曲或影视片段或着歌曲,深化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3.给学生设书法篆刻课,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文化修养。

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纸上的舞蹈。这是非常形象、非常贴切的说法。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把这方面的内容添加进来。尤其是在写意画,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古人把画兰竹梅等称之为“写”,所谓“喜写兰,怒写竹”就是这个意思。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这样写道:“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他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4]

六、结语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像林则徐先生所说的“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此外还需要“拿来主义”,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是有用的、可用的,就可以借来使用,推陈出新。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人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保持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借鉴前人智慧,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要体现出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能够去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因为,“继承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5]我们的中国画教学应该紧紧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现代。对于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来说,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应当做到把科学发展观渗透于中国画教学之中,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借用下面的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回眸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借古开今;面对当代,转型接轨,交流互动,全面发展;展望未来,再创辉煌,刷新时代,彪炳寰宇。

参考文献:

[1]顾列伟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顾列伟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http : / /hzjd2002. blog. 163. com / blog / static / 28252562008

3210212270/.

第5篇

关键词:品德教学;导入方法;提高效率

很多学者认为:思品是内化的,是不可以教的。在技工学校开展思品课,更是难上加难。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已形成了定式的价值观,误认为思品课是传统的“说教”,故而对上思品课程存在着较大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品德课中应一开始就设法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思考,才能保证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笔者在从事思品教学的过程中,尝试了以下一些导入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社会热点和时事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全面走进网络时代。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给我们带来了海量高效的信息,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要。90后的技校学生显然是新媒体的积极参与者。他们是典型的“手机控”“微博控”和“微信控”。因此,在思品课引入学生关心较多并希望更深关注的时事或社会现象导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外延。例如,在教学热爱祖国这一主题时,我用了当时最热门的“事件”导入,教师通过一系列关于在全国各地反日游行的图片,让学生真实地看到了有些人表达爱国的方式就是暴力地“烧”,盲目抵制日货。学生们看到图片和新闻后大为触动。我顺势引导他们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否就是爱国,从而让他们自发去讨论自己应该如何理国。又如,在讲到自信这一主题时,我用了第一夫人女士出访的新闻““丽媛style引领了中国什么风潮”。我把第一夫人自信优雅形象的图片以及相关媒体的评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自信,进而引导他们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像这样利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能在一开始就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此外利用“热点问题”导人新课,让学生觉得思品课是“接地气”的,思品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就是生活中的或者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新课讲授任务。

二、创设情境导入

思品教育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感染性。思品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使其思想内化,并指导其日常的行为。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的各种因素对思品的形成具有综合性的作用。如:讲到宽容时,我和学生玩起了“穿越”。我引用了历史上有名的关于宽容的一个典故“绝缨之宴”,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楚庄王,你会怎么做”。学生对这一情境能很快进入角色,各抒己见。学生发言完毕,我马上点评他们的看法,并且指出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宽容之举,很自然地引出了“宽容”这一主题。创设情境式的导入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调动起他们积极的情感,加深他们的认知体验,使他们以最佳的效果进入下一活动。

三、结合节日导入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节日文化的国家。因此,在讲授某些品德要素时,以节日为切入点导入课堂,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觉得思品的学习“与时俱进”,相当“应景”。如:我把感恩模块放到了清明节前后,导入时我将感恩与清明节的起源联系起来。通过分享清明的起源,学生们了解到了介子推退隐山林仍不忘孝顺老母亲,楚庄王如何报答介子推“割股知恩”,让学生对知恩、报恩在课堂一开始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讲授文化认同(爱国篇)时,我又把端午节、屈原和《离骚》相结合,给学生带来一个有一定历史韵味、又富含诗词风雅的导入,联系古今,让学生对爱国有更进一步的感知。

四、生活实例导入

思品源于生活,“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对思品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如:讲团队精神时,我以学生经历过的军训中的夜行军任务为切入点,提出问题:“黑夜中,是谁对你不离不弃;是什么力量支持你突破障碍,勇敢前行。”学生在看到自己和队友曾一起携手共度的图片时,非常震撼,更深刻地感知到团队的重要和队友的情谊。又如,在讲到感恩他人的付出时,我以本校宿管、保安、清洁工、老师等工作场景的图片集作为导入,提出问题“你关注过他们的工作场景吗?他们的工作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去思考身边的不同角色的工作人员与自身的联系。这样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

五、歌曲导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90后的技校学生大多爱唱歌、听歌。因此,歌曲的导入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亢奋。如:在讲到珍爱生命时,我用歌手汪峰的新歌《生来彷徨》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在歌手充满磁性的嘶哑歌声中,我让学生去领悟歌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的特点”。随后,再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对生命这个抽象的话题就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总之,科学证明,任何有节奏的旋律都可以带给人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学习就需要这样的感官刺激,把学生带入到一定氛围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是,教师注重谨慎地选取歌曲。只有选取学生熟悉的、充满正能量的、又能紧扣主题的歌曲才能使课堂的导入流畅自然。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思品课程的课堂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课程导入的设计五花八门,方法迥异,但其根本目的都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无论是用社会热点导入,还是创设情境导入,还是用生活实例、结合节日或歌曲导入,其最终目的还是让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启发性。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会使得学生把品德课程的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因此,教师应在课堂导入设计上多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张文议.例谈“品德与生活”课的导入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9).

[2]张璐.小扣柴扉心自开:品德课堂导入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2).

第6篇

一、利用中职语文教学资源加强亲情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描述亲情的佳作名篇。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语文教学将会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吴康宁教授在《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所说,学生“在课堂社会中经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语文教师可利用语言、音乐、多媒体及表演等手段将中职生引领到文本所反映的情境之中,感受其中的浓浓亲情。在体会的基础上让中职生学会与父母沟通,体会父母生活的艰辛,以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让学生明白亲情是美好的,要懂得“感恩”;也要让学生明白,亲情也会有缺憾。无论是美好还是缺憾,亲情都是无法选择与回避的。感恩也好,痛恨也好,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好好珍惜。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亲情教育过程中更应教育他们坦然面对,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情绪宣泄,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学会坚强,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利用课堂主阵地加强亲情教育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堂加强亲情教育是实施亲情教育的关键所在。可以说,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辑精挑细选,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者是具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精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个性,巧妙地设置教学环节,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打开处在青春躁动时期学生的心灵,将他们的苦闷与忧愁释放出来。例如,在学习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时,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概: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文章的重点在于描写父亲,字里行间充满对父亲的爱,我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他们爸爸的身上,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爸爸对自己的付出,哪些事情让他们感动不已等等,这样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另外还有很多名篇如:《傅雷家书》、《背影》、《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所表现的是人间真情――父子情、师生情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亲情教育。

三、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加强亲情教育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特别适合于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如春节,启发引导学生在自觉参与“春节”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喜庆团圆的气氛,培养学生“勤俭、孝亲”的精神;利用“元宵节”做元宵、猜灯谜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亲情”教育,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做到与家人互亲互爱;利用“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让学生在燃香祭拜的过程中缅怀去世的亲人,了解家庭的历史,传承优良传统;利用端午节传统习俗,让学生参加一系列身体力行的节日劳动,体验父母持家的辛劳;利用中秋节在品月饼、赏明月的过程中,激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开展系列活动加强亲情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可以不断地引起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从书本中走出去,到现实中去具体感受亲情教育。例如,可以让学生注意收集一些有关母爱、父爱的诗词、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研究、探讨;还可以组织亲情诗朗诵赛、以亲情为话题的演讲赛和辩论会等活动。在活动中,经常给学生以亲情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五、亲情教育要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上学期我给学生出一道作文题:《我眼中的妈妈(爸爸)》。作文一收上来,很少有同学赞美妈妈(爸爸)的,大多数同学写了妈妈的嗦,爸爸的简单粗暴……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如果进行简单的说教,效果一定会很苍白。于是,我把学生的作文寄给学生的父母,让他们父母也看看,同时要求家长把内心对孩子的希望和爱写成一封信寄给我,语文课上我把学生父母给他(她)写的信发给同学,同学在读了信之后,课堂之上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张狂、不屑一顾,亲情已悄然蔓延学生的心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亲情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迎接人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第7篇

春天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最具特征的。二十四节气中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也是对这个区域春天物候观察记录结果的总结。春节一过,立了春,从南到北,春天就依次推进拉开了架势。风多了,雪里开始夹杂雨滴了,树芽开始慢慢鼓起来了,树皮开始泛绿了。我们熟悉的植物最早开的花是梅花、迎春花,然后依次海棠花、玉兰花、桃花、樱花、梨花、丁香花、苹果花、蔷薇花、月季花、紫堇花、紫藤花、牡丹花、玫瑰花开;杨树、柳树、榆树、梧桐、泡桐也会依次开花,除了泡桐开较大的桶型花外,其他几种树木开的花很小,也没有艳丽的色彩,当我们看到的时候,杨、柳的种子已经开始似雪飘飞了,榆的种子也已变为钱串。杨柳吐絮,牡丹盛开的时候,春天就将结束,夏天就要开始了。

春天的天气在江南的变化要细腻平静温和得多,和风细雨,烟雾缭绕,偶尔会有冰雹的天气。在华北平原,则显得更加粗旷剧烈和善变,但是总体上是美好的,不论植物动物,大气回暖,芳心蠢蠢,爱情是这个季节的主旋律,思念是这个季节的总情调。我猜想,古时候文人的活动大多在江南和华北平原,描写春天的诗词格律很多,大多美好,所以有了诗情画意这个成语。而在更南一些的南方和更北一些的北方,要么春天不明显,要么春天很短暂,拿春天抒写情怀的人也少。

陇原的春天是个怎样的景象?相较于江南和华北的春天,居于西北高原,陇原大地的春天要更加的丰富多彩,既有时间轴上的变化,又有空间轴上的变化,还有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变化,用时下流行的词语,高原的春天是3D的。

西北的高原主要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米到3000米的高度,而青藏高原海拔从2000米到8700米,是真正的高原。三大高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蒙古高原,纬度分布上则由北纬30度到60度。三大高原在甘肃交汇,兰州则是交汇点。居黄河河谷地带的兰州,虽然海拔1500米,属于亚高原,但四面环山,气候温柔,物候与平原地区并无大的差距。

陇原赏春以四月较佳。

如果你自驾游,从兰州出发向东南到天水陇南两市,一路向下,如下江南,一日之间,由春天走到夏天,出发时山花烂漫,到达时已是深绿的山川。

去天水的一路上,海拔高度由1500米下降到1000米,黄河流域的春天,各种春天的花由河谷川坝到高原的山川依次开放,而由天水转向南行,到达陇南的武都区,海拔虽然只下降到900米,但已是长江流域,已经是夏天了。

向东到庆阳、平凉两市,海拔高度1000米上下,但由于雨水冲刷,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沟壑纵横,春天是一窝一窝的,粗旷的山土地貌,不时地会发现被碧桃花、梨花、杏花或丁香花装扮出的小山坡或小山村,期间会点缀几棵刚吐出新芽和花序的鲜绿的垂柳,或者会看见一家老小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构图极其丰满。

天水、平凉、庆阳三市属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区,也是中国最佳水果产区,苹果的核心产区。四月天,万亩规模以上的果园一片连着一片,杏花、樱桃花、桃花、梨花、苹果花竞相开放,对当地的果农,置身花海平平常常,但我们这些久居城里的人,一定会产出不同凡响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受。放眼望去,坡上坡下,房前屋后,被一种轻盈的、与众不同的嫩白或粉白笼罩着,山梁在花海中时凸时无,村庄在花海中时隐时现,仿佛浩淼无边的云海和蜃楼。

向西约行150公里翻过海拔3000多米的乌稍岭便进入丝绸之路的著名通道――长余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走廊的南面是祁连山脉,由东到西起伏连绵,海拔高度由1500米到5500米,高原4500米雪线之上长年被冰川覆盖,在强烈的日光下冰雪慢慢消融,汇聚成涓涓细流,再汇聚成奔驰而下的河流从山口泻下,进入走廊平原。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是河西走廊的三大水系,长年流量45亿方。三大内陆河系从山口如万马奔驰进入走廊平原,母亲乳汁般浇灌出河西走廊念珠样的绿洲,缕尾淹没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形成了敦煌西湖、内蒙古居延海、武威民勤青土湖等水湿地景观。河西走廊依次分布着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五个地级市,最西端是文化名城敦煌市。河西走廊的春天交织在冰川、草原、绿洲、戈壁和沙漠中,既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沙尘;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大漠孤烟直”的苍莽,“半城芦苇半城塔”、“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洲美景,更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豪~。在青灰色的戈壁上,在春天的风雪洗礼下,杨柳吐出嫩芽,杏花、梨花依次开放。最具特色的还是红柳和沙枣。红柳一墩一墩的,纤细的枝条,由枯黄变化成湿润的胭脂色,叶芽一天天鼓起,远远看去,每一墩红柳就似点缀在青灰色画布上的一朵花,而一片一片的红柳林就是一片片的胭脂色的花海;沙枣树对春天的反应是迟钝的,在厚厚的褐色皮肤包裹下,嫩枝上的叶芽到了春末夏初才吐出橄榄绿色的发着金属银色泽的小叶片,很快,一片片的沙枣林就由褐色变化成了发出银光的橄榄绿色。像胡杨一样,沙枣树也是西部沙漠边缘特有的树种,除了特有的叶色,每年的端午节前后,盛开的小花散发出的特有的枣花香也让人留恋。河西走廊的春天是一片一片的。

向南行不出20公里,翻过一座1500米的高山七道梁,就进入了青藏高原的东沿。过去翻越这座山要在山间盘旋3个多小时,现在有隧道,十几分钟就过去了。七道梁的北坡是著名的兰州特产百合的原生区和主产区。春天在陡峭的山坡地上,地皮刚刚解冻,青草还没有发芽,农民就开始挖出越冬的百合苗,准备移栽经历了3年慢慢生长的幼籽,幼籽移栽后再长6年,中间再移植一次才能长出我们吃到的百合。那些埋在土中的百合,出土后白嫩嫩的,如含苞的莲花。山坡上一家一家手工劳作的农民和地头上一堆一堆如莲花的百合,就是这个山坡上的春天。

过了这道梁,约250公里的车程,从临夏州府穿过到达甘南的合作市,海拔高度由1600米快速爬高到3000米。在这个地方,南面和西面是青藏高原、北面的七道梁是祁连山的东部延伸、东面由黄土高原的西南延伸和秦岭山脉的西北延伸相交汇形成的两座名山莲花山和太白山环抱,形成了一个温湿的高原盆地,黄河的两条重要支流洮河和夏河从中穿过。

翻越七道梁的南坡,便进入定西市的临洮县,曾经是汉代陇西郡的首府,古称狄道,居洮河之滨,故现名临洮,现在是甘肃有名的鲜花生产基地,一年四季向东南部的大城市供应应时鲜切花卉,最有名的是百合花和蝴蝶兰。当地原生最著名的花种是大丽花,花色艳丽,花朵径达20余公分;另一种名花是牡丹花的特有品种紫斑牡丹,较高大的灌木类型,百年树龄的牡丹枝干直径也有20余公分。经过多年的培养驯化,紫斑牡丹的花色花型品种繁多,但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每片花瓣的基部都有一片紫色斑点,故定名紫斑牡丹。

向南再行就进入了临夏州,是回族自治区,古称河州,也是紫斑牡丹的原生地。在甘肃赏牡丹从四月下旬开始,由兰州起步,到临洮和临夏由于海拔高度抬升,可以有一个半月的赏花期。

进入临夏,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筑,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伊斯兰教宗教建筑拱北和教堂,有些村由于教派和宗族不同会有几座教堂。在这里,四月的春天,山坡上杏花开了,梨花含苞,柳杨变绿吐出嫩芽了;五月紫斑牡丹盛开;六月油菜花海。春天在这里是一层一层的,胭脂水粉、嫩绿飘逸、梨花雪白,随着山势高低变化着。快速的车行中,一条一条的色带里会出现一块一块的飞花景。

甘南州是藏族自治州,是一片佛教圣地,经幡点缀下的草原。进入了甘南,你要带着虔诚的心,静静地欣赏和感受大地的恩赐。四月天的甘南境界,春天才刚刚起步,还是一片枯草色,草芽还在母体的怀抱里睡着,这里的格桑花要到7月才能盛开。即便是你7月里来到甘南草原,也许还会遇到飘雪。在这里,冬天是典型的冬天,可是春、夏、秋天是不分彼此地搅和在一起的,在我看来,甘南草原除了冬天就是春天。六月到十月,天上的朵朵白云,地上的G草鲜花,夹杂着悠闲的牦牛群、绵羊群。在大片大片的绿草地上,贴着地皮开着的各色小花,许多的花色在平原上是看不到的,叫不出名字,你就统统地叫它格桑花。而人工种植的、最大面积的花要属油菜花,6月下旬到8月上旬,大片的油菜花海,花期由于山势高低错落形成的小气候而不同步,持续达一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