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国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爱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一至五年级的小语教材,编排了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使命。语文课毕竟不是品德教育课,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的大道理有些虚幻、有些空洞,如何借助教材既能上出语文的味道,又能以此为载体巧妙渗透爱国教育,是我近几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
今天有幸听了赵西恒和刘芳老师的《一面五星红旗》,同一节的内容,两位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不同的课堂结构、风格,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各有不同,但却同样的让那一面“五星红旗”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激发了孩子们同样的爱国情怀。
一、融爱国情怀于感悟内容中
我们知道,文章是思想的载体,作者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文章当中,也是作者与读者交流感情的渠道之一。课题既是对文章中心的概括也是整篇文章的眼睛。两位老师都能从课题开始挖掘爱国情怀,从认识不同的国旗导入,让学生们自由交谈对红旗的了解。两位老师均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概括能力的训练。两位老师虽然对课堂的教学设计不同,但是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却各有精妙之举,不管是赵老师采用四字词语的感悟,还是刘老师从句到词的解读,不管是赵老师的问题“为什么我宁愿饿死,也不交换国旗”的问题的设计,还是刘老师还原当时的情景,课文内容的凭借已经起到它应有的功能,都是从浅入深,扎实、高效。孩子们被文中的“我”打动着、感动着,爱国的情怀就这样融入学生的心中。
二、品爱国思想于深情朗读中
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品味祖国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中,两位老师都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赵老师在处理“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动词“解、展”感悟文中的“我”对国旗的爱护、珍惜,再通过对这些语句以及重点词语的朗读,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再次感知国旗、了解国旗。刘芳老师在处理“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的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时,抓住描写“我”神情的词语“愣、凝视”理解国旗在我心中的分量,通过对这两个词语模拟情景的朗读,体会言语带给读者的震撼。让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留在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三、践爱国行为于精巧设计中
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绝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盲目的服从,它应该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赵西恒老师的精巧设计让听者不禁拍手叫好。孩子们在理解了内容,感悟了语言后,赵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向同学们展现不同的场景中国旗的出现,再加上老师深情的解说,一下子拉近了听者与国旗的距离,原来五星红旗是这样的让人激动、让人振奋、让人难忘、让人骄傲,原来国旗就是祖国尊严、民族气节的象征,爱国行为原来就是这样,这样的让人敢于实践。爱国的情怀犹如一粒种子,在他们幼小的田地中开始生根、发芽。
记得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薛晓倩,教师,现居山东济宁。
【关键词】爱国教育内容 特点 启示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广东生态发展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挖掘与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编号GD10XMK05)阶段性成果。韶关学院201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 编号[2011]38-1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09-02
健康、理性的爱国之情来源于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熏陶。因此,科学设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成功的关键。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成功,学习借鉴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设计方面的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一、美国高校爱国教育内容的特点
1.培养民族自豪感与忧患意识相结合。
民族自豪感是指民族国家的成员对自己身为该组织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民族自豪感既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也是人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动力。
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建国到现在美国虽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巨大的成就无疑成为美国人自豪的资本。美国高校通过相关课程充分展示美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大学生对美利坚民族以及美国社会制度的自豪感。美国高校的民族自豪感教育颇有成效,美国大学生大都有一种“我作为美国人是幸福的,是值得自豪骄傲的”民族自豪感。[1]
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区别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危机感教育,刻意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美国高校非常善于利用国际上的一些大事警示大学生以及美国社会。例如,1957年,前苏联率先实现载人卫星上天。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高校对此非常震惊,反省本国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存在的问题,制定教育、科技振兴规划。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竞争对手。美国对此惊呼“民族在危机之中”。美国高校还喜欢唱“美国衰落论”的调子,动不动就说美国实力已经下降,甚至断言到某某年美国就会没落。
美国高校批评甚至夸大美国存在的问题,其目的不是贬低或反对美国,而是要提醒大学生:美国虽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美国必须保持警惕、保持国力、保持霸业,才能最终保证美国的利益与权威不受损害。
这种把培养民族自豪感与忧患意识相结合的做法,既能保护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又可防止国民的狂妄自大心理,有利于培养国民健康、理性的爱国情感。
2.培养美国精神与强化美国社会制度认同感相结合。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即人们常说的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就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2]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美国社会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念,即所谓的美国精神。这种美式价值观念既是美国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美利坚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宣传和培养美国精神是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美国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美国人不喜空谈,讲究务实,做事脚踏实地;不因循守旧,勇于开拓创新。美国社会还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只有拼搏梦想才能成真。
二是个人主义与独立精神。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美国社会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与社会相比处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与个人主义密切相关的是美国人崇尚独立精神。美国家庭在孩子还小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社会也把独立视为正常人的一种重要品格。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美国人大都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
三是自由、民主、平等。美国人崇尚自由,反对束缚;主张民主,反对专制;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反对特权。
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向大学生宣扬美国精神,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学生活动,处处渗透美式价值观念。
对本国社会制度认同与否直接影响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美国社会制度的认同感。公民教育是美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介绍美国政治制度和宣扬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是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美国政治之类的课程介绍政府及其职能,例如政府应当由人民来选,政府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应当保护民权,政府应当为大众的福利而工作。美国高校教师告诉大学生;美国政府的上述特征使其为实现民主、自由、人权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障,换而言之,美国社会制度体现了美国精神,因而值得人们维护。
3.培养权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
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使得美国社会非常强调个人权利,因此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公民课等相关课程告诉学生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当你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救济。历史课等课程会介绍美国人权发展史,告诉学生要珍惜自己的权利。由于美国学校与社会都非常重视培养人们的权利意识,所以美国人大都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国民普遍的权利意识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家制度对国民权利的保护要求。一个公民享有充分权利的国家,人们自然会更加热爱她,因为这样的国家大家觉得安全和温暖。
受基督教新教传统的影响,美国人在重视个人权利的同时,又非常强调个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高校教师教育大学生:个人享有一系列的权利,但同时也要承担一系列的责任。例如,尊重生命,包括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尊重别人的权利,无论是人身权还是财产权;遵守公共规则;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责任既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又是自己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
二、启示
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设计非常科学,效果也很显著,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成就与忧患并举。美国高校教师在展示美国成就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并不隐讳美国存在的问题,甚至故意夸大其词,意在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喜欢讲成绩,很少讲甚至有意回避我们存在的问题,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只讲问题不讲成绩容易让人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民族虚无主义,但只讲成就不讲问题则让人狂妄,两者无疑都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我们应该既要展示成就,也要直面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理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是觉醒和智慧的表现。因此,在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我们必须直面并且重视国家存在的问题,培养人民的忧患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第二,弘扬民族精神与强化国家制度认同感相结合。美国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非常重视将弘扬美国精神与强化美国社会制度认同感相结合。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也讲民族精神和介绍国家制度,但是两者往往是分离的,好像没有什么关联。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而国家制度则是我们价值取向的制度表达与保障。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一方面要向大学生熏陶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向大学生介绍我们国家制度蕴含的民族的价值理念,换句话说,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制度符合我们的传统与价值追求,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制度认同感。
第三,权利与义务并重。美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视权利意识与责任感的统一。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则非常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较少讲个人的权利。公民有忠诚、热爱、服务国家的义务,国家则有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的责任。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公民都不履行义务,国家就无法正常运转;国家如果不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公民不可能热爱、忠诚国家。因此,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近代科学教育家王季烈在《共和国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1913年出版)一书的序言中认为:“化学之输入我国,五十年于兹,教科书之编辑,十年于兹。”由此可以推断近代化学理论应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而作为学校教学使用的化学教科书,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我国近代第一个新式学制“癸卯学制”后,才得以出现。
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中学教科书·化学》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化学教科书,在当时影响较大。但这部教科书基本上全部译自美国的《Steel’s Popular Chemistry》。译者谢洪赉在译例中感叹道“教授实学,中国事方发轫”。同时代的其他化学教科书,也大多译自日本。翻译外国的化学教材可以满足一时之需,但毕竟不是为国人量体定制,书中所列举的矿物产地、物质制备方法、化工生产实例皆出自国外,与我国国情大不相符,学生教师常感茫然。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其中的弊端,在汉译本吉田彦六的《化学新教科书》中,译者杜亚泉等人将学问分为“世界公有之学”和“一国独有之学”,认为将学问以本国文字、本国材料、本国产品等记载、验证并发展后,方能形成本国之学。而当时的化学,正如钱锺书先生所形容,统统从外国灌输进来,洋气扑鼻,既无国人之贡献,也无国情之描述,显然“仍为世界之化学,而非我国之化学”。
这种情况很快便有了改观的迹象。1907年,科学仪器馆出版了日人池田菊苗的《近世化学教科书》,译者虞和寅在序言中明确表示:“是书大体,悉循原本。间有不合于吾国者,略为增补窜改。”改编之后的教科书,增加了一些有关中国国情的内容。如在介绍“金”时:“我邦现今著名者,为漠河之金沙矿,其他如满洲、甘肃、四川等处,产之亦多”;讲述“铁”时:“我邦产铁之处虽多,然制铁之业,犹在初程,可深憾也”;讲述硅的化合物及制品时,描述了我国特产的景泰蓝的制法。进入民国之后,国人自编化学教科书渐渐成为主流,一批受过良好西学训练的著名学者如杜亚泉、郑贞文、柳大纲、张江树等人都参与了中学化学教科书的编写。
富有中国味道的化学教科书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和时代进步,在国人自编的化学教科书中大量出现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知识。王箴在《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的编著大意中写道:“本书对于化学与国防、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家庭等之关系在相当围范内皆竭力阐明。”这些与现实世界相关的经验和例子,大多采自国人们熟悉的生产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譬如《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讲述动物胶时说:“中国做胶,由来已久,牛皮胶用于制墨,鹿角胶和驴皮胶,药中用之。”介绍食物的营养时,指出“一般中国人的膳食中,糖类和脂肪,供给尚有余,蛋白质似嫌太少,此外维生素亦时有缺乏现象”,并且认为“食物的市价,并不照他们的荣养(现作“营养”,作者注)价值来定”,“白米白面,不若粗米粗面的养人,而白的则常贵。我们购买食物时,假使能于这点稍稍留意,食物的费用当可节省不少”。而在讲述“蛋白质”一节时,提到大豆中的植物蛋白,特别描述了中国的特产食品——“豆腐”的制作方法,并说“这是我国传沿已久的制豆腐方法”,“豆腐是最廉而最滋养的食料,很有化学上的价值”。
民国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在介绍化学元素的分布时,对于重要的矿产如煤、铁、食盐等,因其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各教科书都介绍得比较详细,有的甚至以整页的篇幅介绍我国海盐、井盐、池盐、岩盐的产地。其他矿产如金、银、铜、汞、锌、锡、铅等在国内的分布,介绍得都远较清末课本详细。教科书对于我国蕴藏较多的锑、钨等矿藏给予了特别关注。闵世型在《初中新化学》中指出“我国久以产锑闻名于世,其产额占全世界总额百分之八十以上,以湖南为最著”。辽阔国土上,有如此丰富的宝藏,无疑将会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实学教育,意在富国
面对“积贫”“积弱”的危难国势,“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是旧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的理想。由于化学是在现代工农业中运用广泛的“实学”,因此也常常成为“实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民族工矿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自己的化工企业进入了教科书编者的视野。《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所选择的矿藏分布、化工生产绝大多数均为我国的实例。《初中新化学》在叙述碳酸钠的制法时特意指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规模宏大,为亚洲唯一的大制碱厂”。充分介绍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Niu Fang
(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西安 710082)
(Xi'an No.42 Middle School,Xi'an 710082,China)
摘要: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文化的传承靠教育的传播,爱国教育成为课改后英语教学新的使命。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如何运用这种工具,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成为培育下一代的任务。爱国教育在新课改后如何开展,成为新的焦点。
Abstract: The new era has given us a new historical mission. Culture and heritage depend on the spread through the dissem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atriotic education becomes the new mission in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English has become a t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How to use this tool to inherit the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hinese has been the task of nurtu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in how to develop new curriculum now is a new focus.
关键词: 爱国教育 英语教学 中学生
Key words: patriotic education;English teaching;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05-01
0引言
英语教育教学已经进如一个新的时期,它有着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在新课改实施后,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走进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英语教育教学不断地以新的模式培育着适应新世纪的人才。英语教育不仅是客观上改变了硬件环境,也从主观上改变了教学软坏境,教育的主体。英语教育带着一股时代的动力不断发展壮大。
1通过爱国教育,打开学生心结,用激情学习英语课程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正如我们的汉语,沟通着56个民族,而英语,也联系着世界各国,是全球沟通的重要的方式。每节课都需要让他们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表达,课堂上及时反馈,循序渐进。比如地震用的蛇形生命探测仪,还有机器人进入工厂,完成指令工作。甚至这些年,我们的机器人制造已越了日本,在2010届亚洲机器人设计大赛中,香港大学夺得第一,河北理工第二,日本仅拿到第三名。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对国家更有信心。在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中,蛇形生命探测仪,救了无数被压在楼下的生命。这些是科技在实践中不断应运,而我们都将会成为科技的创造者,设计出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掌声一片,同时,在这个单元也增加了许多内容,给他们看一部关于机器人从机器形状变为人形,并服务三代人的美国电影作品。以及现代全球机器人发展和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国际化,这些无不让他们兴奋不已。课堂的学习,知识的补充,激发了他们在课堂学习的热情,也激发了他们想为中国事业做出贡献的激情。这个单元,以一种团结,激情的氛围反馈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个单元的目标语,了解与之相关的信息和社会联系,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种教授,生成,反馈,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在热烈的讨论中开展了爱国教育。
2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爱国教育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少年的学习已不再是单纯地、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那不仅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更不能满足时代对这一代的培育要求。新课改后,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更加渴望更多的知识来源。一方面,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希望老师就如字典般,万事皆会。另一方面,他们需求的知识量更大。简单的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那颗颗好奇的心。他们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甚至希望自己能为中国发展出谋划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爱国情怀,又岂是课本能够简单传授的。他们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运筹帷幄。教师只是学生进入世界舞台的引领者,而真正成为主角的是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爱国情操感化着身边每一个人,这种带动作用,使课堂成为进入世界舞台的演习场,教师这位引领者只需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充实自己,在课堂的演习场上磨练自己,让自己成为世界一员,他们凭靠的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有了这份自信,交给学生的课堂,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用世界的语言,弘扬中国文化,学习世界文化,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放心。他们会让世界看到中国,而中国的下一代,甚至是代代,正为自己的祖国效力。那么教师要引领好自己的学生,不单单是作为知识上的长者,更是情感上的长者,是爱国教育的带头人。带领着学生,武装头脑,在学习成长进程中发挥自身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国外语言及各国先进文化,融会贯通,提升爱国情操。有句话我常这样对他们说,“今天,我因是中国人而自豪;明天,中国因我而骄傲。”虽是简单一句话,却能激起学生心底的热潮。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是掩饰不住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今天我唤起了他们,他们将唤起全世界的爱国情感。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学生心底的那份炙热和渴望,如果能饱含这份热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掌握世界,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佼佼者,因为我们有这些时代的闯将们。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弘扬中华文化美德的动力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召开,都将中国隆重的推出到世界舞台,展现在各国面前。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历史遗产,文物古迹,千年文明,无一不是世界想学去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会的精彩,上海世博的辉煌,让学生为此而骄傲,自豪。在英语教学中,他们更多的渴望对时事的了解,对世界发展的掌控,以及对未来的探索,我们仅需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们对世界语言的运用,并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和资料。他们渴望的热情,不正是爱国情绪的表达,爱国教育的所在么。
4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激发爱国热情
世界在变化的不仅仅是格局、科技和文化,还有影响我们的自然环境。这些也是他们所关注的,在课本中,有介绍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近年来,他们切身体会到的5.12汶川大地震和4.14玉树大地震,将灾难事件融入到了课程中,体会受难同胞的苦和难,感同身受,并有感而发。爱国教育在此时的灌输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切身的体会,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总之,在英语教育教学中,还有很多方式的爱国教育,可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式,正如江总书记所说,“只要是有效地方式,我们都可以采用。”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荣辱观,我们的爱国教育就是成功的。我们的下一代,有着更长远的未来,祖国的发展靠他们,文化的弘扬更需要他们。他们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吴比.在英语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0,(S2).
【关键词】理性;爱国主义;高职学生
一、引言
近日,美国广播公司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公然播出“杀光中国人”的辱华言论,震惊了整个华人世界,且在国内引发了大学生们的愤怒。学生们认为这种极具强烈民族色彩的言论,已经触发了中国人的红线。在此之前,由于国际对华的不公正待遇,大学生的爱国情绪高涨甚至爆发了大规模且影响巨大的游行活动。由某一国际事件引发的爱国浪潮中总会引起一些不和谐、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如奥运圣火事件,事件,事件,特别是去年的事件,在上海、成都、西安、郑州、洛阳、长沙等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游行,部分民众上街游行并进入商店打砸日货,导致交通阻塞,社会治安的稳定难以维持,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全社会面临严峻的来自国际不和谐秩序的挑战时,个别大学生的表现出来的狭隘、盲目地排他爱国行为往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可预知的伤害。2012年9月,湖南某高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会干部小兵(化名)参与由事件引发的长沙“平和堂”商场前的大规模聚集游行,带头参与了对“平和堂”商场打砸。这种非理国主义情绪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违法爱国不叫爱国,叫害国,开始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反思。
二、高职学生理国教育对策分析
(一)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法律课程
加大普法工作,让法律体系和法制观念成为高职学生的行动指南。多年来,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仍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律教育的范畴,以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以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个人履行以国家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例如设立单独的法律课程,特别是组织学生学习《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开辟法律宣传栏,教会每一个高职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国家安全,树立高度的国家荣誉感,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一切非理国行为。同时,加强对高职学生法律后果的教育,使学生们深知违反法律规定的严重后果,考虑这样做对社会安定带来的种种隐患,学会三思而后行。最后,对以往够成犯罪的非理进行公开的审判,震慑异想分子。
(二)鼓励高职学生自力、自信、自强,增强个人综合竞争力
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学校、家庭应鼓励高职学生自强,学好自己的真本事,才能保护家人,保卫国家。一直以来,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份子,社会、家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使他们自信地面对社会。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要学好真本事,要及早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把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个人综合竞争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把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社会荣辱教育、个人素养教育联系起来,把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职业规范、责任心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自力更生、从容面对社会、自信应对工作,尽早实现人生价值,撑起祖国大业。
(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和平和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缺乏和平的发展,易产生自我膨胀;缺乏发展的和平,易挫伤士气,因此如何引导高职学生认清和平时期的世界局势是非常必要的。对高职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时,以爱国、护国、懂国为前提,要把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让高职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与当前国际形势的关系;在国家发展中,国家重中之重的任务;党和政府在处理极端事件的态度;在解决国际矛盾和冲突时,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等信息。
(四)建立非理国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疏导机制
高职学生非理国行为的发生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一种慢慢发酵到爆发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有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的时间,所以高职学生的非理国行为是可预计的,也是可控的。在发酵期,学校及教师可通过QQ群、座谈、访谈、讲座等方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身作则树立科学爱国,理国的育人精神,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同时,学校可利用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辟爱国专栏,宣传正面人物事迹,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爱国教育氛围。当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时,学校不能一味的压制学生的强烈感情,而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活动,抒发爱国情绪,建立疏导机制。如组织学生收听国家政策导向、组织开展理国辩论赛、召开理国主题班会活动、举行爱国诗歌朗诵大赛、开辟理国网络专栏、开通法治热线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释放,共同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去除不利因素,全面理性地思考怎么爱国才是有力的爱国,怎么的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抒发爱国正能量。
(五)加强高职学生爱国德育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爱国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爱国品德的过程。学生的爱国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从而构成了学生爱国品德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地。加强学生爱国德育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可根据学生爱国行为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爱国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爱国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具体爱国品德培养主要有几个主要的实施途径:1.深化现行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德育课程是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华美地的保证。德育课程的设置要不断探索学生内需,侧重于学生实际,以学生为本,探及所求,改进传统观念,创新德育课程设置,力求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内化,课程教学合理化。2.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根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爱国教育活动是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班级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爱国英雄故事演讲,出版爱国教育通讯,使爱国教育在课外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如润物细无声的倾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爱国素质。3.树立爱国榜样。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法纪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同时,榜样人物也符合高职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所求上进的特点,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4.高职学生理国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目前网络是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高职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给高职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网络上的信息可能会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热情,但由于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是不法分子的鼓动,会使得高职学生选择过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积极抢占网络德育阵地。在网上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还可以组织有理论水平、熟悉德育工作规律,又能有效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通过一些网上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网上的讨论向积极深入的方向发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理国;情感教学目标;多维度;社会史观;国民素质培养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情感目标,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进行国民教育的永恒主题。近期,日本的“购岛”闹剧引发的国内民众抵制日货的活动中打砸日系车的行为,引起了人们对于“理国”的思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又如何进行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对教材、课堂教学等的体会,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厚的感情。”如何做到理国,让爱国行为更好地表达民意、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理国”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理国”,顾名思义,即爱国行为要有理性的思考,既明确表达民意,又能宏观上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方针政策。就日本的“购岛”来说,我国民众的反日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的行为,表达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和的强烈愿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冲砸日系车造成同胞财产和人身损失,也给政府外交方针政策的运用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缩小了政府外交政策运用的空间。这不是爱国而是“害国”,我们不能在“爱国无罪”这一伟大的前提下去实施这样的行为。
反思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应该在教育理念、教材设置和公民个人素质养成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
一、在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情感教育目标上一定要冲破“爱国无罪”这一主题
不能对一切爱国行动都加以肯定,而要加以甄别。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事件的情感教学目标上应该设置多维的观点。所以在科学、民主和理性这些理念下去审视我们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教育理念太程式化、空洞化,不能引导人理性思考,而容易激起简单的义愤和对暴力的变相赞美。我们对爱国历史事件的认识不要预设前提,鼓励课堂上的冷静思考,去丰富史料,努力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使新课标的理念更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在中学历史教材的设置上可以做一些更有益的尝试
教材在宏观的历史观教育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但是忽视了微观的材料补充,尤其是细节性的描述。作为社会个体,具体的历史细节更容易引发思考、引起共鸣,这也是社会史观涉及的地方。所以在社会史观的指导下,教材的编写可以用延伸阅读等形式补充一些材料,丰富内容、丰满形象,让历史活起来,让人有感性的阅读,有理性的思考,有情感的升华。在民族英雄的内容方面,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内容。在社会史观的指导下通过英雄个人的行为、别人的评价等等,去全面认识英雄,让爱国在理性中凸显出来。
三、在公民素质的养成方面,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用科学、理性和民主的精神武装起来的公民,也是我们历史老师在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努力做到的
有大国国民素质才有大国的崛起,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战术人才,但是无法培养出战略家。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民众自发地向国家捐献个人的财物帮助政府渡过难关,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国古学家的“自我节制,奋发有为”;第二次中民众看到清军被英国侵略军打败哈哈大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民众袖手旁观,有的甚至主动帮助进攻清军;抗美援朝中志愿军那令敌胆寒的不畏死亡的冲锋,一次次唤醒对公民素质的教育问题。国民教育任重道远,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更多的资源、更有说服力的史实对学生进行教育,去诠释理国。走出学校是理性的公民,参加的爱国活动就是理性的爱国活动。
四、历史教师在理国教育上有大量的资料资源去代替空洞的说教
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阐明政府的对外政策,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让学生认识“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的辩证关系,开展史料的搜集研读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以个人的力量增强对日的经济制裁,涓涓细流终成大海。
从中学历史教材教学目标的设置维度、社会史观的培养、公民素质的养成和历史教师的努力等方面归纳了如何教育学生去理国。理国教育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要求,也不是民众单纯的自我克制就可以实现的,更不是一道道命令、一次次号召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学校教育的渗透、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国家政策的引导约束等。具有理性的高素质的国民是国家崛起的基础。我们是爱国的,也是理性的!
参考文献:
内容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就是在坚持传统思想工作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1.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实现中国梦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的作用。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深入开展爱国的教育,把个人梦与实现国家梦、民族梦融合为一体。要实现伟大的梦想,爱国教育是开展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因为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永恒旗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爱国教育贯穿于企业职工教育的全过程。融入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的改革历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等各种教育的资源,今后开展学习改革历史,诵读红色经典,组织红色旅游,传唱爱国歌曲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工的爱国精神,提倡理国,行动报国,引导冷静理智表达爱国情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把爱国之志转化为加强企业职工在工作的奉献精神。爱国教育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2.是要提高企业思想工作的文化含量。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的深入,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正在大量的融入到自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文化含量包括科技,知识,信息,思想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丰富思想企业工作的文化含量通过搭建丰富的文化氛围,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同时要综合运用电子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提高整体员工的企业文化修养。
3.是注重培养的和谐理念。
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能力或状态的和谐平安,而是指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和谐安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观念和机制确认人追求各自利益的合法性,按照“自利”“互利”的原则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有利于增强人的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价值的多样性化的有机统一,促进各种不同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利益也会引发一定的冲突,从而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所以英语培养员工正确价值社会心态,以开阔的胸怀和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以理性的姿态表达利益诉求,从而呈现和谐的氛围。
二、坚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方法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创新方法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支撑。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式下自觉的把马克思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传统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善于把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依法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个别员工谈心,用心疏导,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等方法。注重民主关怀和心理疏导。促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合情合理,入情入理,并在员工的思想中潜移默化。
三、结语
一、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分析
1、顺应儿童天性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纯净、善良的,自然、本性和良心构成人们善良的天性。世间所有的罪恶,都是受后天祸害的。因此,只要让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发展,人就必然是趋向善良的。因此,卢梭主张进行自然教育,保护儿童天性中的善,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使他们都能成为自由发展的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2、呼唤爱国主义
卢梭写道:“ 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 “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又这样形成其意见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须而且也由于性向和愿望而成其为爱国者。……如果他们自幼习于认为他们的个性只是在个性对国家整体的关系之中,并且觉得他们自己的存在只是国家存在的一部分,那么他们最后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和这一较大的整体视为一体,觉得自己是国家的成员,并且以微妙的情感来爱祖国;他们提起精神永久向着这个伟大的目标,并且把许多恶习非行所由来的极其危险的气质变成高尚的品德。” 国家由公民组成,作为国家一分子,爱国美德是公民对于国家义务的第一要义。因此,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热爱共同体的爱国公民。
3、重视公共意志
道德公民的培养的重点,在于激发公民对道德共同体的整体认同感。公意和众意不同,众意只是所有公民的意愿的简单相加,而公意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抽象化了的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既然公意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最普遍的意志,是那些摒弃了危害共同体和个人利益的“个别意志”、有利于共同体和全体成员共同福祉的东西,因此必然得到大家的赞同并在此基础上得以普遍化,基于此基础上形成的公意便能够体现共同体的整体道德人格。
二、卢梭公民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以人为本”:将学生发展视为最高追求
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都离不开对人(现实的人)的研究,对人的思考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而的最终价值目标,也依然不可避免地落到“人”的身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要为本,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为,对其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而纵观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许多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依然有一些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项任务机械性地完成。教师仅仅只是负责讲授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实际锻炼,疏于指导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收到实效,就必须要走出这一困境,真正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工作的着力点。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人的自由”,这也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起点思想,我们应借鉴这一思想,遵从学生的“自然人性”,顺应人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多种手段、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2、爱国教育:于全球化条件下高举爱国旗帜
国家是每一位公民所聚集的共同体,公民的首要国家性义务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培养热爱国家的理想型爱国公民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职责。 在全球化条件下,爱国爱党爱家,具备了更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留学、移民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西方国家的教育资源、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坚守热爱祖国的立场,成为了我们必须面临的一大考验。
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高度强调公民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认为爱国教育必须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卢梭的爱国教育理念,重视在启蒙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真正将热爱祖国视为自己崇高的使命,才能不因时代的变迁而盲目地崇洋媚外,并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保持天然的警惕。
3、主流价值:让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
关键词:谭嗣同教育思想;当代大学生;启示
一、谭嗣同教育思想的渊源
1.深受名师启发,辱中觉醒,并掀起了一股西学浪潮。中国近代著名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在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的影响下,自少即有爱国思想、鸿鹄之志。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言语妙天下。1877年,谭嗣同师从涂启先,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历史典籍,并接触了格致学、算学等自然学科。此外,湖湘文化的代表船山思想也备受谭嗣同推崇。2.游历经验丰富。此外,谭嗣同还爱好游历,数十年间,来往于湖南、湖北、陕西、新疆、台湾等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尽管谭嗣同早期的游历生活是因为父命,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游历机会,才催生了谭嗣同的维新思想以及后来的《仁学》创作。期间,一方面他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他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贫弱进一步激发了谭嗣同心中爱国的热情,坚定了他爱国救亡的信念。在游历过程中,谭嗣同还结识了不少佛家和西学方面的饱学之士,这使其眼界大开。在他们的熏陶下,谭嗣同潜心读书,知识与日俱进,思想日臻成熟。因此,谭嗣同的整个思想体系,很明显地留有佛学和西学的烙印,其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二、谭嗣同教育思想概述
1.学问保国的教育观。自1895年中日爆发以来,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帝国主义掀起了一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为挽救民族危亡,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他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提出学问保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弱民穷,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是因为人才零落,所谓“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欲讲富国以刷国耻,莫要于储才”“培植人才,为自强本计”。因此他得出结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教育是救亡图存、富民强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为此,他不辞辛劳,躬行实践,对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例如,在湖南,他鼓励兴办学校,创立《湘报》《湘学报》,并建立浏阳算学馆。这些不但成为学校变革和建设的典范,它所带来的维新气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湘人的视野和湖南学界的新风气,使广大民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学习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当时反对旧式封建教育,提倡新兴文化教育上,比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这个后来者毫不逊色,教育救国是谭嗣同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2.中西互通、继承兼容的教育理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一直使用的是科举取士,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这就决定了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灌输“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儒家思想。不可否认,在儒家经典里面,凝聚了许多哲人思想的精华,而且,相较于爵位世袭,科举取士确实为统治阶级、为朝廷招揽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到了清朝末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进步,传统封建教育内容的弊端,科举取士的没落性和腐朽性显露无余。《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大厦将倾的清王朝而言,仅仅靠“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熏陶出来的人才,是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把教育的目光转向了西学。西学作为实用性科学,在很多人眼里,被认为是救亡图强的必经之路。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忧国忧民,崇尚教育救国,而且学贯中外,自然也会将教育救国的眼光投向西学。谭嗣同认为,西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但西学博大精深,名目繁多,因而主张将西学中的数门学科分门别类,由学生各选一门以学之,以更好地将西学落到实处。他提出,考生“必须真精通一门(西学)。始得考取,不兼西学,虽制艺极工,概量不录”。他在浏阳算学馆、中华女子学堂和时务学堂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提出在必须开设格致学、算学等自然学科外,还必须增设外国语言文字一门。可见他对西学的推崇。不同于一般有识之士的是,谭嗣同认为,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思想,是捆绑人们手脚的镣铐,封建落后的科举制度更该废除。但在传统文化中、国学精华中蕴含的求索精神、爱国情怀、经世致用、勇挑重担的品格,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感是应该继承的。沟通中外,海纳世界,同时在批判中继承传统国学的精髓,兼容世界文化的精华,谭嗣同在把维新变法的理念融进教育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3.稽古振今,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两眼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生动写照,也是许多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科举制下,教育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求取功名。谭嗣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经世致用,也就是“实”,让每一个读书人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谭嗣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稽古振今,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其实也是他教育救国思想的体现,和他的学问保国教育观一脉相通。4.重视德育,以德化人的教育思想。谭嗣同深谙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读书的目的在于“济世安民,以天下为己任”。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清王朝风雨飘摇,民族危机空前绝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挽大厦于即倒,救民族于水火,需要一大批具有圣贤豪杰的高尚品德,敢于担当,勇于为国献身的英才,而这又离不开德育教育。关于德育,谭嗣同提倡以圣贤豪杰之品德,育经纶天下之英才。他认为学生应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善于自理其身,达到“大无畏”的境界。他开办的时务学堂里,就培养出了后来像蔡锷那样的品德高尚,意志坚定,济世救国,捍卫共和的奇才。他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唤醒民众,感染了许多后来的志士仁人,实践了自己以德化人的德育思想。
三、启示
谭嗣同的教育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言,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紧扣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魂。谭嗣同一切的教育思想都是构筑在学问保国的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是谭嗣同教育思想的灵魂,是核心部分。当时代的巨轮驶进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富强使每一名中国人为之而自豪。然而,个别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大行其道,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失误。昔日,志士仁人忧国忧民,从落后挨打的惨痛现实中试图走出一条学问保国、富国强民的变革道路,这是一种艰辛而酸楚的爱国。今天,大学生们身处伟大的时代,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时代不同,但历史赋予的使命相同。如果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缺失了爱国主义教育,丢掉了爱国之魂,将何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何以完成复兴中华的宏图大业?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有多种,铭记历史是一种爱国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也是一种爱国教育,重拾儒家经典、国学精华也可以是一种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应浸透于大学学习的任何一门功课,贯穿于大学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2.继承传统美德,崇洋而不。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功不可没。西方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管理模式,一切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优秀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定地学习,闭关锁国的回头路我们决不能再走,这是近代中国惨痛的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但是,开放国门的同时,也有一些与传统美德相悖,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西式思潮裹着潮流民主的华丽外衣泛滥于中国大地,盛行于大学校园,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在传统与“新潮”,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面前,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在学习西方一切先进东西的同时,过滤掉一切不良的思潮?这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绕不开的问题。在谭嗣同的教育思想里,中西互通、继承兼容是他变革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主张在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同时,应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已不可能再是井底之蛙。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增强免疫力,洁身自好,抵制各种视觉和功利的诱惑,崇洋而不,应成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3.脚踏实地求知,做社会有用之才。谭嗣同的经典教育思想是“经世致用”,也就是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服务于社会。大学本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淬炼人才的熔炉。然而,有些人一进入大学,便开始不思进取,混日子,捞文凭,四年光阴虚度,未来人生迷茫。毕业后,又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好高骛远,叹息找工作难,埋怨社会之大,却没有给自己留下能够奋飞的位置,不知道从自身寻找原因。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规划人生,制定目标,不空谈,不死读,脚踏实地地学习真本领,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知识,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他们才会闪耀出自己灿烂的光辉。4.平等相处,友爱待人。平等、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墨家“兼爱”思想的体现,和西方现代的民主、民权思想是相通的。谭嗣同摒弃尊卑,开办女学,这种教育思想里显然蕴含着平等、民主和友爱的思想,是我们今天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所必需继承和坚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看到存在于大学生生活中的矛盾点,教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加入“平等”“友爱”的元素。5.加强德育工作,坚持以德化人。谭嗣同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启示是大学要重视德育教育,要以德化人。“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运用道德力量鞭策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谭嗣同十分重视德育,并以他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演奏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之歌,激励了许多后来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地为国捐躯。今天,我们的时代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楷模,如拯救“东方之星”潜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官东、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等,他们的英雄事迹可以激励今天的大学生树立复兴民族、为国献身的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熊春林,黄正泉.谭嗣同教育思想新论——浅谈谭嗣同的教育思想与湖湘文化[J].船山学刊,2006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杨健康.谭嗣同教育思想的实学特色[J].船山学刊,2002
[5]张洪萍.试析谭嗣同的教育思想[J].阴山学刊,2005
[6]齐豫生.仁学(中华文学名著百部古典散文篇)[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工作;作用;感悟
革命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有杰出贡献的人物而建设的。革命纪念馆在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在数量、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成就,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城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而革命纪念馆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教育。下面我们对革命纪念馆的工作实践以及革命纪念馆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
1、革命纪念馆的作用
根据革命纪念馆的工作实践,对于革命纪念馆的作用可以将其总结为:
(一)宣传作用
人们对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是为了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参观自然博物馆可以将国家的地形地貌、自然现象、自然形态等进行熟悉和认识。一些风景游览区是通过美丽的风景给人一种美感享受。但是革命纪念馆和其他的博物馆、展览馆、风景区不同,革命纪念馆是为了对革命事件、英雄人物等进行歌颂,同时将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精神和伟大功绩进行颂扬,展现出对中华革命历史中英雄人物的敬爱,将中华民族伟业的创业艰难展现,有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这种宣传、教育是直接的、具体的、生动的。
根据在革命纪念馆中的工作,参观革命纪念馆的人反映到:革命纪念馆虽然没有博物馆中的先进设备和设施,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是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从心灵上对人们进行震撼,这些是博物馆和风景区无法取代的。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让人们了解过去,对人们进行历史教育,通过学习和了解历史,才会是人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育作用
在社会文明建设中,革命纪念馆对广大群众的历史教育任务,不容忽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国家注重经济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忽略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教育没有深入的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的缺乏[1]。青少年更多的是对电影明星熟悉和崇拜,但是对革命先烈、革命英雄人物的认识却是少之又少。一些海外学习的中国人,在学业完成后,不愿回国工作,还有就是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盲目的追求,骄奢逸,将中国先烈艰苦创业、吃苦奋斗的精神丢失,尤其是近几年,、道德败坏等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的出现,因此,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以及革命历史教育势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缓。近些年,在革命纪念馆工作中,接待了很多青少年,带领青少年参观革命战争旧址、对他们讲述革命艰苦奋斗的事迹,他们在内心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表示: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在劳动中将自己的思想净化,改头换面,重新正视自己的人生。
(三)传播作用
革命纪念馆的建设不仅是为了进行历史教育,还是为了将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朴实无华、坚强勇敢等精神进行传播。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人的善恶丑美照出,因此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孙都需要站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面对革命纪念馆破旧的馆址、简陋的设备、艰苦的生活、危险的环境,每个人看到这一切都会有一番思索和感触。让参观者体会革命先烈的生活环境,真实的感受先烈的艰苦奋斗和勤俭朴素。比如说参观这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革命历史,看到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破旧的衣服、补丁摞补丁的袜子、饭票等,通过亲眼看到我们国家人人敬仰的生活过的痕迹,没有人不对他的勤俭、廉洁等品格所震撼和感动[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奋斗了一生,它的品德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2、革命纪念馆的工作实践
革命纪念管中的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和光荣的历史传统,革命纪念馆中的文物和革命事件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以及在奋斗的过程中英勇牺牲的革命战士的事迹,这些都是对我们有深渊教育意义的历史。革命纪念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革命纪念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鼓舞、凝聚民心的作用,在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忘本行为,将革命先烈创下的精神文明、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丢失,为此国家开始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革命纪念馆的发展开始重视起来,但是在革命纪念馆发展的过程中,要想顺利、稳定的发展,就要在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关系。从实际工作可以看出,在革命纪念馆中的革命文物、革命事迹、革命遗址、革命历史资料等,对广大人民群众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些历史文物、资料也是革命纪念馆生存的根本保障和物质基础。只有将历史文物和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发挥它的价值。
在实际的革命纪念馆工作中我们发现,革命文物的展览陈列,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教育和服务的基本手段,只有好的陈列和展览,才可以是的参观者流连忘返。革命纪念馆的陈列是一项重大工作,不仅要将陈列的形式进行美化,还要将陈列的手段进行革新,将革命文物陈列的主体进行强化,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将革命历史文物等的陈列进行美化,对广大参观者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教育[3]。革命纪念馆和革命历史遗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革命纪念馆就是在革命旧址、遗址处建设的,在革命遗址上将一些革命历史物品、人物事迹等进行陈列展览。革命遗址在革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将历史真实、直观的展现和陈列出来,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教育,在群众参观革命纪念馆的同时,将革命遗址的影响进行讲解,将革命纪念馆内的教育和历史遗址教育结合在一起。
每一个革命纪念馆都是具有一定特色的纪念馆,但是革命纪念馆都是为了将革命历史教育和爱国教育结合在一起,从历史文物的陈列上看,只是为了对历史故事进行补充,用历史故事对人们进行教育,这些历史故事真实、有证有据,会更加真实的呈现给参观者。
3、革命纪念馆工作实践感悟
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腐败、浪费现象,国家提出要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我们从革命纪念馆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要想将人们的思想教育加强,就要对人们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让人们从历史中得到教育。
首先因为革命纪念馆不是旅游胜地,所以没有旅游胜地的名气高,而且有的革命纪念馆还建在较为偏僻的地方,开放的时间较短,很多人对其不了解,也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不知道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因此要对革命纪念馆进行宣传,通过一些宣传手段,对革命纪念馆中的馆藏进行介绍,对历史人物的精神进行传扬,邀请学生等进行纪念馆参观。
其次要将纪念馆队伍的思想进行加强。革命纪念馆是历史教育和精神传播的场所,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教育人民的责任时刻的放在心上,不能让纪念馆走向偏离主意的发展。还要推陈出新,增加吸引力,招揽更多的参观者,对他们进行思想和历史教育,传播历史革命精神。
最后要将纪念馆中讲解员的水平进行提升,讲解是纪念馆和参观者进行沟通的方式,好的讲解可以引起参观者的兴趣,在情感上形成交流,在思想上引起共鸣,还可是参观者对历史进行思考,增加他们的爱国情怀[4]。
【参考文献】
一、结合学科特点及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论提倡学科教学互相渗透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因为在实际教学中绝对不可能存在单纯的单学科教学,如果只是讲授本学科知识,就会使教学显得非常枯燥乏味,而且许多问题,仅仅用本学科的知识也是无法完整地、清楚地解释、表达,学生也就难以理解。相反,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适时地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就会使数学教学变得津津有味,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还能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1.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相对或相反的概念、思想,可以借此培养学生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的绝对,只有一定条件下的相对,在适当的条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有理数和无理数,正数和负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等,都可以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导,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一定的辩证理论,有了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2.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的一项教育内容,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我国基本教育精神的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爱国教育,使学生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观念,以便于在进入社会后能保持坚定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结合我国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教育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数据,或者我国奥运奖牌情况,或者我国经济增长数据,都可以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树立将来为祖国争光的崇高思想。随着这种教育观念的逐步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会逐渐地树立爱国主义观。
3.还可以进行个性品质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拥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严密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比如在教学“求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后互相合作,动手用量角、拼角的方法,去发现该题的证明方法,然后写出证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就要用实践来证明,就要还原于生活,学好数学将来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又如,教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就像梯形面积的推理证明过程,就可以发动学自己动手,想办法用割补法,或者其他方法来证明,这就间接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样,通过数学严格的书写、计算、推理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注重美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
数学当中有许多美的因素,例如无论是多么复杂美丽的图形实际上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简单数学图形组合而成,也就是说美术其实离不开数学。当然数学当中也有美学。数学当中的美学主要是指数、形、图、式等,能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数学知识间的结构、联系及其规律。教师要想方设法去设计精美的问题,创设美的教学情境,绘制精美的数学图形,使知识直观化,利用优美的语言,美化课堂氛围,这都是数学教学应该做到的美的教育。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结构由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组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有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系统构成,又分别由教与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媒介、环境、教材和学生的素质等六个方面组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使两个子系统之间的优化组合达到和谐统一。比如“二、四”步课堂结构,不仅解决了教师如何来教,同时解决了学生如何来学的问题,课堂教学设疑、解疑,又生疑、解疑的线路进行探索和尝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开发智力。主张教师要学生创设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环境,挖掘教学结构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以苦为乐,达到学而不厌的境界,知识和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四、改进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
现代教学论明确说明,现代模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不仅仅是看教师的讲课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是客厅的组织者,主导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好的数学教师就像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导演”,懂得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条件,为教学活动增姿添彩。这就充分说明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传统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和研讨新的教学方法,向其他优秀教师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跟得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我校根据潍坊市文明办要求及我校实际情况,9月22日至10月11日组织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现将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1、 学校重视,认真组织落实。
接到通知后,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利用升国旗机会召开学生动员会。引导孩子们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生航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各地要围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感。
2、 同学们积极踊跃参与。
三至六年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登陆潍坊文明网发表寄语。一至二年级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与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向国旗敬礼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学生们在寄语中,语言朴实、风格清新、感情真挚,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增强爱国之情,坚定报国之志。
4、 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向国旗敬礼活动为契机,帮助学生养成高尚思想品质,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向国旗敬礼活动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个载体,引导广大小学生积极参加主题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今后我校还将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细节上培养我校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浓厚的爱国情感,将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