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鲸教学设计

鲸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09:5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鲸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鲸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首先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例如,学生对科普性说明文都有浓厚的兴趣,但许多教师都不喜欢教,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进行非常理性的教学设计:这种事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等。这样的设计,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自然,教师也就无法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这类文章的教学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课前学生喜欢,学着学着就开始讨厌了。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呢?

其实,只要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完成学习,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教学的尴尬,使得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有成就感,课堂生命激扬,灵性流动。例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选用了四篇科普说明文,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学习这几篇文章。《新型玻璃》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发明家”的角色,设计“发明家”召开新闻会的情境,介绍自己的“发明”。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上台的“发明家”个个热情高涨,把新型玻璃介绍得准确全面。台下的学生也当起了鉴定者和新闻记者,用书本卷成“长枪短炮”录音录像。《鲸》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海底探险家的角色,畅游海底,与鲸鱼对话,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松鼠》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摄影家的角色,品读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就像用手中的摄影机拍摄一张张富有生气的照片,与摄影师不同的是,学生是用语言来描述他们拍摄的照片,激发兴趣与发展语言两不误。《假如没有灰尘》则可以赋予学生太空宇航员的角色进行太空调查,把写调查报告融入课堂,读写同时发展。

二、教学实施注重关注学生课堂生成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是课堂有效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有预设的。然而,课堂教学又是动态流动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如果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忽略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就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忽视和不尊重。许多教师教学主张与教学表现不一致,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又是回到教师本位上。课堂完全不关注学生的表现,只顾自说自话,从教学设计的流程出发,让课堂简单的线性滑行。教师预设圈套,讨论中只要学生一陷入老师的埋伏圈,达到设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即让讨论戛然而止。有时,甚至是教师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扭到预设的思路上来,毫无教学机智可言,完全漠视学生。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在一节续编《龟兔赛跑》的作文课上,有学生提出,可以改为比倒着跑。这是一个思维闪亮点,照这种思路编出来的故事肯定与众不同。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一个学生的一种创新思路,而是顺势而导,及时点拨,将其提炼升华,深掘内涵,层层深入地拓展全体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新的空间:

师:看啊,××同学只是将比赛规则做了小小的更改,就改出了新意。那么,还可以对比赛规则做怎样的变动呢?

生:还可以改为负重越野、铁人三项赛、花样赛跑。

师:编童话故事要敢想敢创,想别人所不敢想。这样,编出来的故事才能引人入胜。那么,除了可以更改比赛规则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生:还可以改变比赛路线,如改为水路、水陆路兼有……

生:还可以考虑比赛结果,如兔赢龟输、龟赢兔输、龟兔皆赢、龟兔皆输、龟兔平手……

在《学奕》一文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发表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师:读了这篇文言文有什么体会?

生:学习应该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生:我觉得第二个人应该去学习射箭,如果他去学习射箭,说不定还可以拿奥运会金牌呢。

师(有点吃惊):为什么?

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师:仅有兴趣就够吗?

生(思考片刻):还应该像第一个人一样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行!

(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师:如果这样,或许他会真如你所言成为一名奥运会射箭冠军。

第2篇

一、基于文体类型设计“问题链”

(一)叙事类文章:“问题链”抽丝剥茧见本质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量最多的便是叙事类文章。这类文章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文章依据故事情节发展,有着鲜明的情节主线,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事情发展顺序,其核心问题常常潜伏在故事过程中。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如果唐突出示,学生必不能立即回答,必须要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一步步深入,逐步体会,而教者也正需要依此进行课文的展开与赏析,这就需要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连串的辅助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理解的深处,逐步领悟课文的主旨,这样的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亦步亦趋,渐入学习佳境。“问题链”的设计关注问题之间的坡度、关联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理解内容。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军神》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设计出这样的“问题链”:“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体现是个军神的句子。”“现在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的哪些情景?”“当我们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的时候,内心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纵向递进,有的放矢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二)说理类文章:“问题链”串零为整再发散

阅读教学中也有一些说理性文章,文章列举事例想说明一个道理,或是陈述几个分论点来说明一个核心观点。依据文本的写作思路来分析,显然在重复学生已有的认知感悟,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觉得教学设计没有新意。此时,教师不如跳出文本叙述的顺序和框架,抓住主问题,创新设计“问题链”,提纲挈领地展开发散型的教学。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学生初读感知后,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感觉有什么滋味?这个问题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出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师便依据学生的回答,紧接着再追问,你从哪里体悟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通过追问,学生不知不觉便进入到文本中去,对文章的体悟更加深入。翻看小学语文课本,关于说理类或者近似说理的文章并不少,比如《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军神》等。当然,有些叙事的文章,因为中间的情节段落并列排列,也可以运用这种核心问题发散排列辅助问题的方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打白骨精》等,这些文章的核心问题往往也是文章的骨架或脉络,因此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由核心问题衍生出的辅助问题恰是一根根链条。解决了每一根链条上的问题,核心问题想阐释的道理随即浮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文章的论点则能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二、基于文章结构设计“问题链”

(一)总分式结构:“问题链”因势利导相呼应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些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呈总分式结构布排,文章前后呼应,比如《桂林山水》一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交代观赏的原因),这是总起;第二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讲桂林的山,这是分写;第四段合起来描写桂林的山和水,这是总写。针对这一类文章,核心问题很好找,围绕核心问题质疑,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去体会其“诗情画意”是重点,因此,在”问题链”的设计时便不妨依循文章的结构特点,大处设疑: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进而理解“喀斯特地貌”是什么样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文中是怎么写的?“漓江山水”是什么样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文中是怎么写的?如此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桂林山水》的神奇与秀美便深深印入学生脑海中。

因此,依循文章总分结构而作自然的总结,这样的问题设计也巧妙地将文本研读贯穿起来。一气呵成的总分结构的文章其实也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有的文章是“总分”式,如《西湖》《黄果树瀑布》等;有的文章是“总分总”式,如《夹竹桃》《烟台的海》等;有的文章是“分总”式,如《广玉兰》等。不管文章的结构有怎样细微的变化,只要抓住文本结构的核心特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课堂学习便能主线分明,重点难点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并列式结构:“问题链”相得益彰共生辉

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选有少量说明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针对一些科普常识进行讲述,这些常识性知识之间常常都是并列关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表述,因此,教学时教师设计的各个问题之间往往也是并列关系。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珊瑚、海参、龙虾三个并列的事物,是并列式;第五自然段写了贝壳和海龟,也是并列式。这几个知识点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顺序,依循着认知的顺序,但从知识点本身来说却是并列的,尤其是教师在初始教学时必须带着学生逐个分析。有位教师这样设计“问题链”: 西沙群岛的风景美在什么地方?物产丰富在哪?海水色彩为什么会不同?西沙群岛的海里都有什么样的鱼?如何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是鱼和水一样多吗?这些问题目标指向不同,内在的知识点并列平行,相互间互为补充,共同为认知西沙群岛这样的教学任务而做足铺垫,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效果明显。

三、基于教学思路设计“问题链”

(一)以行文思路为主线设计“问题链”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仔细研读课文内容,确定行文思路,把握“问题链”的主线。每篇文章在教学中呈现的“问题链”不尽相同。记事文的问题主线通常为承接式关系,写人文一般呈并列式或递进式。提炼文章主题,确定链接主线。文章主题可从题目、中心句、重点段等方面提炼。通过提炼主题确定的链接主线多为递进式关系。梳理文章结构,确定链接主线。按时间变化、空间转移顺序记叙内容的文章,其问题链主线多为承接式等链接关系;按事物内容或性质,记叙、描写或说明的文章,主线为并列式关系;按总分关系写的文章,主线为总分式关系。

(二)以训练思路为主线设计“问题链”

以《为人民服务》“问题链”设计为例,设计时可从训练思路着手:(问题一)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问题二)围绕这句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语言训练)用总分结构说一段话,说说为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阅读与理解训练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训练包括把握文意、概括要点等,如上述“问题链”中的“问题一”和“问题二”。阅读与语言训练有序结合。情境说话、仿句写段、想象描写等,与阅读有序结合,形成“问题链”。

四、基于教学重点设计“问题链”

(一)紧扣教学重点设计“问题链”

“问题链”的设计,要求教师应首先通览教材课文,立足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和构思、层次脉络等,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组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难易适中的问题,明确指向教学重点,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处理教材。以《九色鹿》问题设计为例,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和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你能感觉出九色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吗?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这种“问题链”设计不仅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重点,而且兼顾到文章的侧重点,即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明显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突破教学难点设计“问题链”

第3篇

无论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还是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这样的情况都不鲜见:学生站起来,嘴里蹦出一两个关键词,或者拿起课本,把含有答案的那个句子或那段话朗读一遍,便信心满满地站在那里。教师呢,心满意足地挥手示意:“说得对,你真聪明!请坐。”然后自己把完整的、确切的答案说一遍。说白了,答案其实完全出自教师之口,学生只是稍作提示而已。有时,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不假思索的简单臆测;有时,答案只是教师在提问之前不断强调的知识点的简单重复……总之,学生能系统地说上一段话,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观点的场面相当罕见。即便在一些名师的课堂上,我们也遗憾地发现:有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挥洒才情,但学生只是简单的应答和反复的说读,精彩只属于教师。

早在1973年,美国人Gall,M.D.就发表了一份列表,列举了评估学习者回答的七个标准,它们是:

清晰性:学习者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语词完全可以理解,不带丝毫含糊,也不存在说话不完整或者思维混乱的现象。

精确性:学习者的回答不存在事实性错误,以正确的信息为基础。

适当性:学习者回答的问题正是提问者所问的问题。

确切性:学习者很明确他(她)在跟谁说话及在谈论什么话题。

支持性:学习者提出各种理由、事实或例子来支持他(她)的陈述,或者他(她)会解释构成自身观点的标准或假设。

复杂性:学习者的回答表明他(她)意识到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正在讨论的问题,而且在达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看法之前,他(她)必须考虑多重观点的影响。

原创性:学习者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创造或发现了新观点。

用这七个标准来评估我们现实课堂上学生发言的品质,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在课堂中,学生是上帝。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刻意追求的,不是教师的精彩,而应是学生的精彩。所以,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能否成功地引导学生建构大量高品质的回答,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笔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一致认为:使用“加工性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是引导学生建构高品质回答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里所说的“加工性问题”,就是指那些能“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进而能帮助他们理解被自己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的问题,也称“元认知问题”或“追根究底式的问题”。

加工性问题不属于主干问题(或者说核心问题),而是由主干问题衍生出来的、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的后续问题。主干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在积极听取学生回答的同时,根据情况,及时将获得的回答融入后面的问题,这样就构成了后续问题。这种后续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解释、验证或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进一步生成新的观点,从而促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能够向纵深发展。

加工性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六类:重新聚焦的问题、解释性问题、验证性问题、限定焦点的问题、支持性问题和重新直接询问的问题。

重新直接询问问题,是为了从尽可能多的学生身上得到更多的回答,从而使生成和引出的观点更趋多样化。典型的问题常常是:关于(正在讨论的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或资料)?这种问题在课堂上很常见,早就被广泛应用了。下面重点说说其余五种。

一、重新聚焦的问题

重新聚焦的问题,就是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把一开始提出的原始问题再重复一次,以提醒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教学内容或讨论主题上来。

例如:人教版国标本第九册《钓鱼的启示》

师:放掉鲈鱼,“我”是一百个不愿意。请你仔细读读课文,说一说“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要求说明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你只是把一个句子读了一遍,没有说明理由是什么。请你再考虑一下,我们正在讨论的主题是“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出这么一个不愿意放鱼的理由:这么大的鱼,能钓上来的机会很少。

(注:为方便说明,本文案例中所有的核心问题均加粗显示,相应的加工性问题则用下划线标注。)

提出重新聚焦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回答的适当性和确切性。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提出重新聚焦的问题时,一定要将学生的回答作简要叙述,告诉学生这个回答的哪些方面不合适,然后再重新陈述原始问题,这就叫反射镜技术。这种反射镜技术的好处是:既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哪里出错,又无需担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解释性问题

这是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就自己回答中的某个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关键词语所代表的概念的理解程度,从而找到使这些概念变得清晰准确的契机。

例如:人教版国标本第九册《鲸》第二节教学实录

师:读了课文,你发现课文第二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1:是讲鲸的生活习性。

师:你说的“生活习性”是指什么?

生1:“生活习性”是指喜欢生活在哪里,怎么吃,怎么睡……(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不自信,然后自己摇头)噢,不是……

生2:我觉得这一节是在讲变化。

生3:应该是鲸的进化过程。

师:(板书:进化)你居然知道这个!是怎么知道的?

生3:应该是从电视上知道的吧。

生4:我也知道。《人和自然》这样的节目经常会提到这个。

师:很好。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什么是“进化”呢?

生4:是变化。

师:前些天,你们把一粒绿豆放进泥土里,浇上水,过了几天,绿豆发芽了,变成了绿豆苗,又过了几天,绿豆苗长得很高了。从绿豆到豆苗再到长得很高,这是变化吧,可这是进化吗?

生5:不是,进化是慢慢地发生的变化。

师:你从一个只会哇哇乱哭的小毛头,长成一个活泼能干的小男子汉,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这变化够不够慢?

生6:这是长大,不是进化。进化是要经过成千上万年,经过很多很多代才发生的变化。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证据来说明这一节的内容的确是鲸的进化吗?

生7:“在很远的古代”――“后来”――“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这些词语证明鲸的变化是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面发生的。

师:不错。你说的是时间上的证据。

生8:“陆地上”――“浅海里”――“海洋”,鲸生活的地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生9:“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这说明为了适应海洋生活,鲸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学生在使用一个词语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懂得了这个词的含义?不一定。上述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生活习性”、“进化”都属于相对专业的词汇,这几个词语学生听说过,但显然未曾深入地思考其内涵。“生活习性”是指什么?什么是“进化”?这样的解释性问题要求学生直面概念,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生活习性”的内涵表达相对容易,然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因此,自动地否定了自己的答案。“进化”的概念内涵比较复杂,为了弄清这个概念,师生颇费了一番周折。但这一番周折能让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心中变得清晰与准确。而且,经常这样追问,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保持警觉,关注确切用词,有利于提高答问的清晰度与确切性。

三、验证性问题

在提出验证性问题时,教师就是在等着听学生举例子、叙述个人经历、引用教材或参考资料,从而证明自己提供的信息或观点的精确性。

四、限定焦点的问题

如果正在讨论的问题信息涉及面比较广,为了使讨论不至于松散而无序,或者为了把讨论引向一个还未曾引起学生注意的新的角度,教师需要提出限定焦点的问题。

五、支持性问题

支持性问题要求学生能抓住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也要求学生为自身的判断陈述理由。

例如:人教版国标本第九册《太空清洁工》

师:你发现课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你所了解的说明方法?

生:“辽阔的太空,有许多人造航天器围着地球运行。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这一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你根据什么判断这一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围着地球运行的航天器有很多,这里举了3种卫星做例子,它们分别是定位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

生:“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会遭殃。”我发现这一句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太空垃圾比作“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说明太空垃圾的危害。

运用支持性问题,能促使学生在生成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自觉地寻求能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也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及时地陈述自己的理由,从而使发言显得有理有据。

加工性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较深入的思考,提炼并重新塑造学生的回答。而通过加工性问题,教师则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怎样生成自己的回答,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帮助,提高他们构建高品质回答的能力。

应该指出的是,提出加工性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反反复复地追问自己:学生对我的核心问题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我将如何处理这些可能出现的回答?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倾听、快速思考、灵活应变。这样的要求使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显得更具挑战性。另外,加工性问题往往不是单独使用,通常是以组合拳的形式连续出击的。至于如何组合,如何以最合理的顺序出示,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反复实践和不断反思。

有一点毋庸置疑:在课堂中经常使用加工性问题,“学生实际知道的东西比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他们知道的也比教师认为他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兴趣;探索;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2

有位名家曾经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情感。语文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形式精彩多样,最富有想象空间。它本应该成为学生最感兴趣最受欢迎的学科,但事实上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学科也失去了原先应有的生机与灵性。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我的体会有几方面:

1.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儿童感觉的情绪和无意性很明显,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先前的活动中转到当前的学习内容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授课的导入部分,以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根据教学任务转移注意力。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的出发,导入新课可采取不同的方式。(1)音乐导入《月光曲》(2)谜语导入《燕子》(3)图画导入《鲸》(4)故事导入《女娲补天》(5)对话导入,如《陶罐和铁罐》(6)实物导入,如《画杨桃》(7)影片导入,如《飞夺泸定桥》。另外,还有游戏、情景表演、提问、讨论等方式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教学作好铺垫。

2.美感启迪,激励学生的爱美心和求美情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事实上,美的东西不仅给人以,而且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美的东西感化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教育,这是解决学生乐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非常多,不管是识字、阅读,还是作文,都包含着美的迁移过程。教学要善于揭示课文的内在美,创造教学设计的形式美,塑造教师主体的形象美,用美感带领学生穿越知识的丛林,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爱美之心和求美之情。有了这种感情,学生就会把学生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乐学的情绪也就自然的产生了。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美的感受,以激励他们爱美心和求美情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领略到课文的内在美。比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彩色摄影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照片中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色彩纷呈的云天,直接进入海上日出的情景。接着,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日出的过程,让学生随着我的描绘,想象那种绮丽的景色,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和色彩美。这样通过美感的启迪,使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既收到了美育的效果,又使他们准确、深刻地了解了文章,达到了乐学的目的。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快乐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

3.1提倡教师微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 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4.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图画再现能化繁为简,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课文的事理凭口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清楚的,如能简单地画上几笔,思路和脉络就清晰可见。如《詹天佑》,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时,为了让学生能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可画图讲解,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又如《草船借箭》,可根据课文情节,即"精心准备"――"全力奋战"――"大获全胜"三个部分,画出情节示意图,让学生既感兴趣,而且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多媒体的利用

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快乐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上《再见吧,亲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在教授《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制作了苏州园林的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快乐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总之,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并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不辜负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北京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杂志

第5篇

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后,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应用,对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网络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更是我们语文教育者面对的新的课题。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许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更多的认知途径。特别是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在一起直观地呈现教学信息。特技的效果、艺术的手法以及交互性的较好应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知,网络引进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那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心理学活动规律又告诉我们,陌生的信息给人新异感,而新异的对象又使人没有自我意识到的,既是客体特征来决定的,又是个体决定的吸引力的作用,所以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多样,如激情的导语、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谜语、自制的课件等等,而巧用网络资源引入课文也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例如我在《养花》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从网上下载的各种花卉,配上古典的优美音乐,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渐渐进入花的世界,情不自禁地赞叹:“啊,真美啊!”老师接着问学生:“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花的“美”?学生抢着说:“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绚丽无比”、“含苞欲放”……师:“同学们积累的词汇真丰富!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那一朵花了!世界有了花的点缀,才多姿多彩;人类有了花的衬托,才更富生命力。老舍先生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而且喜欢养花,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和乐趣,学后我想你也许也会更喜欢花,甚至爱养花呢!”再如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学生肯定没去过,无论老师你说的多美,在学生的脑海中始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教学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西沙群岛美在哪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通过直观同学们从课件演示中看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从而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课堂上老师一开始就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调动学生从视觉、听觉进入一种境界,然后通过口头表达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再在老师的总结中自然过渡到语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课文内容不仅是老舍先生感兴趣的,也是自己想要去阅读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大多数写景的课文,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生动有趣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许多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有些说明文,术语较多,比较枯燥,学生比较不感兴趣,如果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把比较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直观的画面,把难懂的术语变成动态的超时空的形象化知识,就可以迅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知识。如我在教学《鲸》一文时,先把从网上搜索的资料(图和文字以及鲸的活动景象)展示出来,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赏、讨论、汇报中,就能迅速了解到,鲸是怎样的,属不属于鱼类,有几类,以及有怎样的生活习惯。这样老师就可以少讲了许多,留下更多的时间去研讨写法和仿写训练。又如教学《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二则寓言故事时,通过FLASH动画的播放,学生便能从画面中直观地了解故事的意思,从而让老师省了许多的讲解。再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文中那深蓝的天空下、那稻鸡、还有那猹是怎样的一种东西?通过网络资源,课件演示,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这就是网络的魅力!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是教学深动有趣,还可以应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来影响学生的心理,使他们呈现“爱”、“愤”、“恨”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的心理随着课文内容起伏,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从网上查找大量圆明园的资料,让他们交流、讨论、汇报。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金碧辉煌”、“别具一格”。这时,放出“”的录像,再读课文。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当老师问到:对残垣断壁的圆明园,你想对他说一些什么话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痛诉八国联军侵略者,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网络资源进行搜寻、筛选,是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这就是研究性的学习。经常开展研究性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就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上网搜集这棵大榕树的资料和当地环境状况和人们环境意识。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那里能成为“鸟的天堂”?经过探讨性的学习,学生除了从书上获得这棵大榕树枝繁叶茂适合鸟儿生存外。还从网上和其他途径中得知“当地的环境状况和人们的保护意识”也是成为“鸟的天堂”的重要原因。其次,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意思是:这里的鸟很多,鸟儿能在这里自由的生活,快乐的生息繁衍。

因此,开发网络资源,借助网络环境以及网络资源的优势,把阅读文章与品赏、质疑、回答、自练自悟、互助情感体验等有机结合,不同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的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可以创设生动或感人的情境,使学生整体感知。然后上网学习、置疑释疑。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内容质疑释疑,对于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入“学习论坛”,将问题给全班,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把课文的重点通过问题展示给大家,又使每个学生的问题有机会发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质疑释疑中得到提高。

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第6篇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P92图12-9、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s秒内跑完400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kg,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和50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易章和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刘振雄特约记者龙桥通讯员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楚天都市报》2003年11月13日)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人认为补充维生素E可以帮助他们延缓衰老。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三峡都市》(周末)20*年11月12日)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不少人认为物以稀为贵,放着肉厚味美的畜肉不吃,偏吃肉少味寡的蛇、鼠、猫、虫,以为野生、珍稀的动物更有营养,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目标

了解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元素的。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难点: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调查与研究

1.查阅资料并整理填表:

(可从网上、报刊、杂志、医学书籍,调查访问医生、父母、身边的病人等途径获得)

*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袋。

4.将学生分成四个竞赛小组,每组选组长一名,各组分别命名为钙铁、钾钠、锌硒、碘氟队,并以自己的组名为题,自编、自演一个节目“我们的作用大”,形势可以是小品、相声、顺口溜、替换了歌词的歌曲等。

教学设计

导入

贵州某山区盛产芭蕉,一外地人问卖蕉人怎么卖?答:1角钱3只。4只行不?答:不卖。2角钱卖一串(少的也有十多只)行吗?答:行。这个卖蕉人数学概念为何这样差?原来他在婴儿时期因缺碘而得了呆小症,智力缺陷。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板书课题)。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知识抢答:(记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题目:

1.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50多种)

2.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多少种?(11种)

3.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约占人体质量的多少?(99.9%)

4.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的元素是哪几种?(C、H、N、O)

5.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元素总量不超过人体的质量的多少?(4%)

6.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元素可以分为哪两类?(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7.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是常量元素吗?(是)

8.钙是微量元素吗?(不)

9.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多少种?(20多种)

10.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Fe、Zn、Se、I)

师投影知识网络图: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过渡:已知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体重的0.05%,可谓是“微不足道”,真是这样吗?

活动二:特长展示

各队表演节目:我的作用大。(记分办法:其余三组无记名投票,以票数记分)

过渡:你们对人体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但在人体内的含量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活动三:真情表白(记分,能说记10分,分队陈述摄入过多的危害)

活动四:挑战对手

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钙、铁、锌、碘的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答对记10分)

例如:碘:不仅仅是“智力元素”锌:多种酶的激活剂

钙:参与构成人体的硬组织铁:造血的主要原料

过渡: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下面进行最后一轮竞赛,以决胜负。

活动五:智力陷阱

(规则:第一名与第二名,第三名与第四名互相挑战。四道题分别以“合”“作”“创”“新”为题号。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合:谈谈你从加碘盐包装袋上获取的信息,并就此自编一道考题。

作:谈谈你从牛奶袋上获取的信息,并就此自编一道考题。

创:芳芳同学长期食欲不振、发育不良,患上了佝偻病,经医院检查还患有贫血,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推断芳芳可能缺乏哪些元素,并对她的食谱提建议。

新:俗语有“多吃五谷杂粮,身体壮如牛”的说法,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小结:评价竞赛情况,表扬优胜小组。

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以致用

“关爱长辈,倾注亲情”,建议陪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医院检查一个体内的含钙量,必要时向老人推荐几种补钙的保健品,当然要向他们说明你的理由。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99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表格的填写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合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线的颜色

*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学生实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结过渡:

1907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欣赏录像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课外拓展

第7篇

关健词: 初中英语教学 真实情景教学 多媒体设计情景 模拟情景教学

语境不同,则同一言语表达会产生不同的含义。例如:当有人敲门时,也许会说“Who is it?”但在电话用语中就变成了“Who is that speaking?”。语境是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思维背景。语言表达脱离了语言情境就失去意义。因此,提高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设计语言情景,创造有意义的言语行为,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在应用中掌握语言。同时,应尽量设置具有实际目的、真实自然的语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进而发展成为交际能力。那么如何运用英语情境教学呢?本文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途经进行情景教学。

一、运用真实情境进行教学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班级、学校、家庭、学习或者是天气。同时也可以从直观的道具和演示开始。例如,用教室里的人和物――老师、学生的服装、鞋、帽、文具、书、地板和清洁用具等;此外,根据学生的高矮、胖瘦、动作、实物的颜色、性质、形状等,都可以用来拉近英语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那份亲切感,自然融入教学中来。个别学生迟到时,要说:“May I come in?”在老师说“Come in,please.”后,后方可进入教室,必要时老师可以用英语问其原因;学生若因故离开教室,要说“Excuse me...”待老师说“OK”后方可离开。老师出错时要说“sorry”;课堂双边活动结束后,老师要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如“good,excellent,thank you...”;放假之前,莫忘说“Happy holiday!Good luck!”;开学后要询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your holiday?”等。以上均属于真实语境教学的范围。同时语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不用母语组织教学,还要热爱学生,并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

二、运用多媒体设计教学情景

1.运用多媒体设计轻松教学的导入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导入是最基本的是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恰当的导入,为整堂课起着铺垫作用,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英语》《新标准》九年级下册Module 7“Do as the Romans do”讲述了不同国家的用餐礼仪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了了解更多国家的礼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收集有关日本人、朝鲜人等不同地区人们见面的画面。如:日本人和韩国人见面要鞠躬,欧美一些国家见面要握手,还播放了一段法国人、意大利人的餐桌礼仪录像。对这些国家的风俗文化,大多数学生不很熟悉,我运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快速导入。学生对这样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不仅听到了纯正的外语,还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并促进了对语言及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轻松有趣的教学导入,学生们学得开心,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语言文化知识。

2.运用多媒体提高新知识的呈现效果

多媒体辅助语言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而逼真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Module 9 “Animals in danger”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自然风景与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水的照片进行对比,并展示给学生看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如熊猫、老虎、大象,鲸等,渴望得到拯救的眼神,这时屏幕出现了画外音“Help!Help!”,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学生争着回答:“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animals.We need to protect animals!”通过这一场景的呈现,学生不仅了解了熊猫和其它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还通过直观的现实情景增强了关爱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样,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传授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运用多媒体设计单词教学情景

英语教材中只有少数单词能用实物来呈现;有些单词虽然很形象,但是老师不可能把实物带进课堂;有些单词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学生往往会对之产生厌烦情绪。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我在进行《英语》《新标准》英语教材“预备级(starter)”Module 3 “Where’s...?”的教学时,设计一个苹果在盒子里、盒子上、盒子下等一系列动作画面,让学生一面听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一面根据屏幕上呈现的画面自问自答“Where’s...?It’s in/on/under...”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根据活动画面进行小组操练。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情景,使比较抽象、枯燥的介词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很容易就掌握了。

4.运用多媒体设计语法情景教学

英语语法教学通常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效果不佳。在讲《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模块教学过去完成时时,我举例“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the bus had already left”时,涉及语法过去完成时,改变以往的教法,运用电脑制作一幅Linda早晨上学迟到的故事场景:Linda起床时候就已经迟到了,等她到达车站时,公交汽车已经走了,故事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将枯燥的语法说教转化为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体会到了“过去某时间之前”,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抽象的过去完成时,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英语被动语态的用法。

5.运用多媒体设计口语和听力情景教学

为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可通过一些西方文化生活片段,让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Module 9“Animals in danger”之后,安排一个听说课,让学生听到地道的英语。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的动画片,并根据内容设计一些口语问答题,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捕捉要点信息的能力和练习口语表达。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培养了学生逐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形式多样的情景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英语语言环境下长期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使老师得心应手、学生耳目一新,实现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双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模拟情景进行教学

运用模拟真实情景进行课文教学。在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不失为进行模拟情景教学的典范,为在教室里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扮演角色提供了方便。必要时,教师尽量配以道具(如实物、图片、简笔画、儿童玩具、电话等)可以使模拟更加逼真,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在语言交际中学会语言。例如:在教学打电话时,让学生学会一些打电话时的常用语。我把它处理成模拟情景教学的典型课。先准备好几部电话机,再找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扮演角色,然后分成两人一组,同桌进行对话表演练习。这样学生边表演、边学习,边记忆、边运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感受深刻,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又如:在座位上插上一些牌子,标明地点,让学生根据模拟的情境,用英语表演问路和指路;也可以几人一组,根据教材的题目,准备一些简易的道具、服装到前面表演;看病、购物和借东西类都可以采用模拟情景教学。因此,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来学习课文,使抽象的文字融入具体的情景语境之中,可以使语言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运用主体情景进行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主体向学生介绍和施教,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课文的主体思想、段落大意和故事情节。课文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可构思成一幅幅简笔画,以此达到情景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学《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上册中的Module 2 Unit 1,老师可先用简笔画画出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网球、弹钢琴、骑自行车、骑马、唱歌、跳舞等,再画几个孩子,把运动的情景一一体现出来。然后对图中的内容进行听说、陈述、问答。可先由老师说、学生听,再由老师问、学生答,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听说问答表演,必要时老师要提示字、词、句,使学生加深对本课语言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教学内容,一堂课就这样得心应手地结束了。所以说通过简笔画的方式来设计主体情景,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印象深刻,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语言。随着初中学生英语水平和听说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单一的情景活动,如团队活动、晚会、游戏、体育运动、英语角等,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的描述。课内课外融为一体,形成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同时创设语境,可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脑、幻灯、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直接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强化知识记忆,学后印象深刻。

五、结语

英语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来达到学生使用语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情境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过程交际化和交际过程的情境化,符合新课标倡导实践、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适合初中英语课教学,值得推荐。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获得体验材料,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推广这一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当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3-03

普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当今世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到广袤的宇宙、深邃的海洋,小到分子基因,处处都有人类的印记,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地球环境。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洋垃圾、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功能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2]。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学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并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动态及其调控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当前的生态学教学也从自然科学领域拓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科交叉与融合[4]。生态学前沿的飞速发展对生态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普通生态学是青岛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社会对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根据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针对当前生态学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本文结合学生情况及专业需求,对普通生态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展生态学的教学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5]。生态学的知识更新迅速,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仅仅依赖传统的板书和教材难以及时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视频剪辑、图片、照片、动画、纪录片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听觉和视觉感受,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更富有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个体生态学部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其中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等不同方式,以及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等概念,如果单纯依赖板书和老师讲授,学生难以有直观印象。通过多媒体引入各种美丽的图片,比如有些拟态生物,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图片中或者视频中隐藏在环境中的动物;比如放映同一种鸟儿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鸟喙出现分化的照片,来表现趋异适应;通过鲸鱼和各种鱼类图片比对,表现趋同适应;图片欣赏提升感官冲击力,学生能直观理解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实践表明,利用剪辑的经典纪录片(如《冰冻星球》《生命》《行星海洋》等)在生态学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编辑性等缺点,因此,要求教师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灵活结合,既要强调以老师为重心的“教”,也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做到师生互动,将课堂授课变成艺术。比如讲到“逻辑斯蒂方程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果直接在PPT上放映逻辑斯蒂方程,学生难以了解该方程是如何得来的。此时结合板书,画一个圆圈代表环境容量,在圆圈里面用点代表生物增加的过程,同时列出指数增长方程及逻辑斯蒂方程的推导过程,通过板书过程的对比,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方程的由来,理解环境容量对生物种群增长的制约,并区别于指数增长方程。此时,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提前将下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内容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下载提前预习和学习,这将有助于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将知识点内容进一步深化。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是一种工具,而非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要以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教育现场综合持久的实践探索为动力[6]。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7]。生态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点可以和有趣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讨论、学生讲课、参与研究、学科渗透交叉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结合案例教学。例如关于“生态入侵”的内容,事先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等告知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生态入侵的概念,课堂时间以生态入侵为专题,以福建的大米草、美国的亚洲鲤鱼、德国的大闸蟹等具体生物入侵的案例,讲授生态入侵的危害及防治策略,并引出天敌逃逸假说、空余生态位假说等学说的内容和前沿研究,引导学生就生态入侵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生态修复等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和学习,学生普遍能够从新的视角认识生态入侵,并找到相关解决方案。老师引导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讲授“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内容时,把我国的“桑基鱼塘”“水产综合养殖技术”等养殖模式与之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够明白完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增加食物链长度等,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构建新的养殖模式。

(2)教学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这就要求课题组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用科研成果反馈教学。学生课后也可以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体会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例如我们研究鱼―参―藻―贝复合养殖系统,不同生物间的搭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水体利用率,这部分内容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食物网等知识点相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补充人工生态系统缺失生态位,将更多能量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流动,让学生了解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3)与其他课程和学科交叉渗透。普通生态学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的内容多,面向海洋内容少,因此,课程应该和海洋环保技术、养殖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相互交叉渗透,在讲授陆地生态系统理论的同时,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思维转换。同时,将普通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与养殖生态学、海洋环保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应用结合起来,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如海洋环保技术中的海洋溢油、污水排放、珊瑚礁破坏、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入侵、海水酸化等一系列专题,以及养殖生态学中的环境因子与养殖生物的关系均是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具体体现,应结合普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另外,邀请专家开展专题报告,将专家报告中的内容与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相结合。比如邀请中科院海洋所知名专家杨红生研究员做了“美丽海湾的养护与保护:现状与展望”、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的董双林教授做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结与解”等专题报告,其中的生态修复、粮食危机等问题,均与生态学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领略了专家的思想和科研精神。

(4)与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生态学的许多知识点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跳跃性,可以开展碎片式学习和跳跃式学习。因此,普通生态学的授课可以和微课程结合起来,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从而为课堂讨论和深入研究提供可能。微课又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翻转课堂。

(5)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本课程没有足够学时开设实验,为弥补不足,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课程、大学生创新立项、挑战杯、导师制等相结合。例如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第六学期有一个月的实习课程,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海区、水产养殖企业、码头等地方开展资源调查,开展资源状况评估、水质检测、浮游、底栖生物生物量及理化环境因子调查等项目,老师指导实习过程中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并与其他专业课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我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蓝鲸导航”导师制,每个本科生跟随一名导师开展实验研究,申报校级立项。例如通过课堂讨论,溢油产生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引起了王丽萍同学的关注,她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及跟随导师开展研究,组建团队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创新立项“石油烃胁迫对海参生理响应研究”;王亚茹同学则充分认识到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开展了水产养殖系统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并组建团队主持了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水产养殖益生菌筛选与水质效果测定”。目前,王亚茹的团队已经筛选出5株优质芽孢杆菌并保种,为老师的科研提供了材料。

三、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的成功,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8]。考核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 更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态学教学的目的和教务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设立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平日成绩、考试成绩、考勤成绩相结合。将平日成绩比例提高到30%,包括课堂讨论、科研论文、实习报告,并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科研论文的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知识和资料的运用能力,对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的掌握程度、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由导师给出意见。在考试成绩中,加大综述题和主观题比例,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题目,以考查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

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对影响学生学习

过程的有效因素进行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层面[9]。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学生群体对知识的追求更多趋向趣味化、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并且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利用和依赖更高。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学生中“学霸”较多,多以考研为主,目标明确。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学课程先修课程,对生态学有初步的了解。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学生群体更关注实际应用,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关心和关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摒弃老师高高在上的思想,与学生为友,快速记住学生姓名,利用课堂和课下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征求学生对该每堂课的认识和意见。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总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不应拘泥于固有的模式一成不变,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科学的自然历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国际前沿接轨,了解社会热点,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跟随时代变迁,接受新事物,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新技术,将新知识以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3]蔡昆争.普通生态学[J].应用生态学报,2005,(12).

[4]何斌.浅议《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5]刘纯.完善教学手段做好教研教改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10).

[6]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