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升入初中的感受

升入初中的感受

时间:2023-06-02 09:5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升入初中的感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升入初中的感受

第1篇

就目前而言,国内研究本课题的校本研究不多,或者停留在浅层次、某个学科的小升初教育衔接上,没有从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学生、初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小学升初中教育衔接作综合论述。

一、小学升初中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离开父母后的孤独感。

80%―90%的学生在小学没有在学校住宿,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不算成熟的心灵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孤独、无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由于本课题是针对荥阳市本土的学生,所以涉及住校生的问题。荥阳市目前市直初中4所,全寄宿制初中2所,另2所初中有部分住宿生;教育资源整合后,各乡镇只有1―2初中,均为住宿制管理模式。)

2.面对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一个班级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很快结识新同学、新老师,进而融入新的集体。但是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性格因素不能很快融入班集体。

3.对初中新的管理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初中的管理不适应,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压力,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

4.来自自身的困惑。

(1)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时间的紧张。

(2)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没有形成。

(3)来自朋友义气、网络、游戏、玄幻小说、韩流小说等的诱惑。

(4)过分关注自我的外在形象。

5.其他问题。

如家庭教育的缺陷、个人心理的缺陷等。

(二)原因探究

(1)小学教育的原因;(2)家庭教育的原因;(3)学生自身的原因;(4)初中教育的原因;(5)社会环境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在小学生活学习的六年中,由一年级原班教师一直带到六年级的可能性极小,并且据调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一个班主任带的可能性也极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小学生在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没有较好地起步,况且每位教师的素质、敬业程度是不可能一样的。这就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要想真正解决小学升初中后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家庭教育要跟得上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保证作息有规律。

5.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而且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6.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家长有时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与沟通,如果能够做到家校联合,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科学地予以引导、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身可能存有不足和缺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因材施教,耐心施教。在分析原因后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初一教师的工作方法与艺术

1.用慈母般的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如果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可以经常走进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定期利用班会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班级经验学习交流,提倡优秀生多帮助潜能生,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

4.在班级内建立生日档案,关注每个学生生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5.学生出现错误,少呵斥多引导,少批评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6.建立家长学校或加强家校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追踪,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学生。

(四)社会环境有利因素的利用

第2篇

在小学校园里学习,生活的那段时光,是我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也是相对快乐的。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因为字迹工整。作业完成得认真,时常受到班主任马老师的表扬。并且在成绩上,我也算得上班级的“上等生”。几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得“双百”。

到了二年级,我们班换了一位姓张的班主任。我依然因为字迹工整。作业完成得认真,成绩优异而时常受到班主任的表扬。

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时,我们班级开始排班榜,那次期末考试,我排在第十二名的位置上。到了四年级,学校开始排校榜,我仍能保持每次考试稳居年组前60名。其中,还考了两次班级第一,一次年组第十一名的好成绩。

我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作文方面也令人羡慕,获得了不少荣誉。其中,四年级的作品《可爱的虎皮鹦鹉》和五年级的作品《迷人的南湖公园》都被刊登在《四平市校园周刊》上。

上六年级时,我又因为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可以说,在小学,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时时将我环绕,天天与我相伴。这使我觉得,在小学生活里渡过得格外快乐。

我虽然每天都能受到表扬,渡过得很快乐,但是在快乐的同时,也有几分不如意,也有几分悲伤。

在学习成绩、个人品德和遵守校规、校纪上,我都能赢得师生的好评,但由于体育方面欠佳,所以在每学期期末评选“三好学生”时,老师都要从已被提名的侯选人中划去我的名字。当然,在选拔班级干部或其它荣誉称号时,也都是如此。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如我好,而综合评比,略比我强的同学来顶替我的位置或名额。

久而久之,我开始对班主任老师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认为她偏向一些同学,并和她产生了很大矛盾,甚至恨她,恨她没让我当上一次“三好学生”;恨她没把“大队委”这个位置给我,而给了丛佳楠;恨她把所有的荣誉都给了郎朗。直到小学毕业的那一天,我也没有改变对她的印象。

自从升入初中,我对小学班主任的印象完全改变了。我不再恨她,而开始怀念她。因为小学班主任,在我每次生病请假时,总是嘘寒问暖,表现得极其关心。而初一时的班主任,在我生病请假时,从不询问关于我生病的任何情况,甚至不瞥一眼地只说:“行,走吧!”小学班主任在评选“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或班级干部时,毕竟还是班级同学投票选举(民主选举),而初中评选荣誉称号、班级干部时,从来没投票选举过,都是班主任一个人决定,甚至除了班级干部,其它的荣誉称号,连谁当选了都不公布,同学们只有到了学校开会公布时,才知道。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太对不起小学班主任老师了,觉得那时太不知道满足了!我想,这也许正像那句话所说的“距离产生美”。

虽然在小学有过几分不如意,有过几分悲伤,但还是相对快乐的,可这样的美好时光,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迎接我的不再是欢笑,不再是快乐,不再是美好,而是痛苦!

在小学,我一直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在没毕业的时候,我曾很有自信地认为,我一定能考上初中的“特教班”;到了中考,我也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到了高考,我更能考上重点大学。

可是,我错了!小学升初中的分班考试,我竟一落千丈,结果被分到了“危机班”,在没正式进班之前,家长利用亲戚关系,把我安排在“特教班”。

由于分班刚刚结束,许多同学都好奇地询问其它同学,是否是考到这个班来的。当然,也有很多同学询问我。当他们问我的时候,我总是不回答,我之所以不说是考上的,是因为我不想说谎。而我不说是找亲戚进来的,那是因为,我不想面对残酷的现实,而每当这时,小学同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别人说我是考上的。

就这样,我在痛苦中渡过了初中的第一个学期,第一学期的成绩依然不尽人意,一连几次的考试,名次都排在300~400名之间。并且在往后的考试中,也都是如此。

初中的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天生是盲人,他(她)不痛苦。如果一个人天生很健全,他(她)看到过光明,感受过大千世界的美好,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致盲的,他(她)才更痛苦,因为他(她)曾看到过光明,感受过大千世界的美好,而他(她)却在某一瞬间,永远失去了感受光明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他(她)真正体会过前后两种境界的差别”。

听了这段话,我感受颇深,因为我正是一个与此相类似的人。在小学,我是一名各方面都能赢得师生好评的学生。自从升入初中,一切都变了,优异的成绩没了,老师的关心自然也不存在了,家长当然也不再喜欢我了。我真正感受到了前后两种境界的差别,所以升入初中后,我备感痛苦!

在痛苦来临的同时,我的心里也饱含着心酸和无奈。

自从分班考试以后,我整日生活在对小学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憧憬与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中。

我不知道分班考试失误的原因,也不知道成绩下降的原因,更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办。面对这些,我真的很无奈。

优异的成绩没了,家长对我的态度也随之改变了!他们不再是小学时那样的无语。他们开始整日数落我的缺点,找我的过失,骂我,甚至烦我,恨我,爸爸曾说:“我怎么养了你这样的,什么也不是,我弄死你得了”!听了这话,可以想像我当时的心情,我不禁问自己:“自己的家长居然恨自己,甚至恨到想杀了自己。我还活着干什么?”

不只是如此。他们开始反对我写作,投稿,他们认为写作,投稿很浪费时间,应该把全部时间,精力投入学习。

可这使我万万接受不了,因为在学校我没什么知心的朋友,所以我只能将内心的痛苦,无奈表达在纸上,写进作文里。也惟有写作才能伴我度过那孤独寂寞的漫长时光。

第3篇

钱钦亚

(滨海县条洋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500)

 

摘  要:初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普遍认为数学难学。不少学生说,他们在小学成绩一般都较好,步入初一以后,数学考试想得及格分以上,常常是望尘莫及,不少学生家长也疑惑不解:数学成绩一向较好的孩子,进入初中后竟然很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初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关注小学和中学数学教 学的衔接问题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从切身的实践中,我更是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一、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具体说来,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大概会面临以下问题: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比较重视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学习和娱乐相结合,可升入初中后,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的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处于自觉和幼稚交错的状态,在孩子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功课增加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老师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了解较少,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教学方法上,小学讲得比较细致,方法规定得比较固定,课堂时间多因此练习次数比较多。而中学数学由于内容多,进度相应的较快,课上练习受时间的制约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充分,中差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这也是学生不易适应之处。因此讲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有个准备,另外有时要有意放慢进度,概念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深入浅出地讲。在做课堂练习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指导,练习要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尚不能长时间集中,不适应单一的教学法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起始的25 分钟,方法上要先学后教讲练结合。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初”感觉的负效应。

    二、做好思维方式的衔接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直接,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用定理证明猜想等还不能适应,对于如何及时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没有经验,表现出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很不科学的学习习惯。这是绝大多数初一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的问题,许多学生随着初中阶段学习的渐渐展开,将会逐渐学会比较深入的抽象思维和养成比较科学的学习习惯,但这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期间他们难免会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有些甚至便因此对某些学科失去了原本很浓厚的兴趣。就数学而言,如果理解了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模式,学生们便会发现初中数学远较小学高年级诸如“分数应用题”之类的教学内容为简单易学。

初中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面对大部分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物观察得很细致,但有些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巧用例子,贴近生活,使学生们感到熟知,有亲切感,然后再巧妙地提出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点、强化知识链、拓宽知识面,学生更加感知初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比如:初中几何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的代数知识理解得还比较快,但初中几何因为抽象性强,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反映初中几何枯燥无味、逻辑性太强,虽然课堂上教师不遗余力地讲解,却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学生升入初中后,就带领学生组建一个几何实物陈列桌,课外利用活动时间与学生一起利用废品制作一些不同形状的几何实物,使学生对几何的学习产生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几何实体进行剪、拼,让学生实地感受到几何知识的美,使枯燥的几何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让学生很快掌握一些几何知识点,形成知识面、知识链,学生的成绩一定能得到提高。

    三、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的数学内容,以机械记忆为主,这样获得的知识非常容易遗忘,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使学生避免机械的记忆方法,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比较零散的知识,学生往往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教学时应根据知识内在联系,揭示各知识点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在讲授同类项时,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还要使学生明确是在多项式基础上研究同类项,又是在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这样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认知深刻,有利记忆。

从学习习惯和方法上来看,小学生在答题规范和专题总结方面普遍欠缺很多。小学对答题规范要求很低,学奥数几乎不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很善于“凑答案”,但要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却“难如登天”。但是,从初中开始,对答题规范的要求突然提高很多,如果没有提前的规范,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受影响。就学习方法而言,只是跟着老师走,还完全不够。自己一定要学会归纳、总结、改错。这些方法小学完全可以不要,但是到了初中,不掌握这些方法,学习会比较吃力,相反,用好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如鱼得水”。

第4篇

【关键词】适应性;对策;学生;学校

从初中跨入高中,新生面临的新环境、新知识、新同学一时还不能很快的适应。为了新生尽快的适应新生活。我们对刚升入高一新生55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的第一数据: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1.目的

采取各种措施,缩短学生适应周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数学的学习能。对象为平高2010级部分新生。

2.方法

①新生调查问卷 ②与新生交谈

二、调查问卷结果

问题1:你认为初中和高中数学学习上有什么不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普遍认为,高中数学相对初中来说,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节奏加快,压力大。

问题2:你认为初中和高中老师教学上有什么不同

普遍认为,高中老师的授课速度比较快,内容较深奥,不易理解,课内容多,初中老师每个内容或每道题都详解几遍。

问题3:你现在的成绩和初中相比怎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普遍学生认为,上高中以后数学成绩下滑很严重,原因是对数学科学习兴趣低,听课分心,没有预习习惯,导致听课时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没能及时加以巩固。成绩一次比一次低,自信心受到打击很大。

问题4:你希望在高中数学学习上,得到哪方面的指导?

普遍学生需要对学习方法、做题方法、做题思路加以指导。

三、新生调查结果分析

普遍学生升高中后都觉得数学比较难学,不易掌握,相对初中阶段,成绩下滑严重。通过深究其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在教材与教法上有较大变化

(1)教材的数学语言抽象程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表达。而高中数学一跃就触及抽象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等。以致学生成了“丈二和尚”。

(2)高中数学思维向理性层次跃迁。已不是初中老师通常为学生将各类题型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学生只要记忆模仿万事大吉。所以新生在短时内要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还相当困难。

(3)高中数学知识容量变了,新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量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适应这种变化,还停沿袭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

2.进入高中后学生顺延了以前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动机不明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麻痹思想。自认为聪明的学生就像中考时前两三个月发奋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前不预习,不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不知什么地方该详该略,一概不知。所以笔记只能机械抄录,课后复习走马观花。作业不独立完成。

(3)方法不当,不重基础而一味蛮干。表现为:轻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训练,晚上加班加点,钻研难题,乱套题型;白天无精打采,对概念、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只能机械模仿,结果事倍功半。

四、对高中新生心理适应期之对策

1.学生要明确目标、调整学习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要树立学习目标,目标要从近、中、远的不同阶段树立,目标要切合实际,过高容易自卑,过低没有压力。高中阶段学习“三度”皆大,所以学生不能再依赖“填鸭式”,“看管式”,“命令式”来学习,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巩固知识的能力,制订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生要摆正心态

新生要树立起一种学习意识、高考意识,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应该认识到,无论过去取得过什么成绩,升入高中后大家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且高中有三年时间来不断提高成绩,不要为一时的成绩不理想患得患失。

3.学校要加强对新生的学法指导

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初高中衔接,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法咨询,学法宣传等形式在理论上予以指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养成需要长期培养和反复训练,不断的调整。它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毅力,以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4.加强师生交流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关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第5篇

邮箱:

QQ:635729363(加好友注明“初中生世界”)

e-mail:

写作文时,我心里有想要表达的感受却写不出。想问问小笛姐姐:怎么样才能把心里想的跟用笔表达的一致,最终能写出好文章? (爱的转角)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其实语言文字就是一种工具?我们用它写文章,其实就是使用工具的过程。我们现在学着使用这个工具,还不能得心应手,这很正常,因为工具就是这样,熟能生巧嘛。多练,在练习中总结,功夫到了,你的文章就会渐入佳境。

升入初中后,我到了新的班级,可我跟新同学不熟悉。现在我依然会想着自己的小学同学,下课了我就找自己以前的同学玩,放学了就约着一起走,边走边说,很愉快。可是毕竟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小松菜)

相信你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时,你曾遭遇过;将来,你还会再一次遇到这样的事: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告别和相遇中前行。所以,我们要学着接受新朋友,这样才不会在对老朋友的留恋中黯然神伤,不能自拔。

进入初中生活,我的压力好大,虽然已经是班级第二了,但还是有许多忧虑。我总是害怕成绩会下降,怎么办?

(雏鹰的梦想)

其实,不管是第几名,都只说明上一次考试的情况,而今天它们已统统成为过去,下一次的考试,又将重新洗牌,新的名次再次诞生。但又怎么样呢?因为再下一次的排名又在前面等着。所以,名次永远只属于过去!

老师们总是在办公室里议论我们,上课还偷偷从窗口看,最近我最糗的样子被老师看到了。还有,上次考试有几个空没写,被两个老师轮番骂。自己心理上的纠结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疏导才能平复。怎么办?(速 跑)

同学们一定也在背后议论过老师,所以被老师议论也是难免的;教室是公开场所,最糗的样子被人看到也不奇怪哟;老师骂人确实不对,但如果是因为自己有错被批评了,老师也没做错,不是吗?这么一想是不是心理平衡了许多?

我在小学时候成绩非常好,但上中学后成绩逐渐下降了。怎么办?(爱的回归)

看来你有一些不适应初中的学习,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正常,所以不要着急,关键是静下心来找原因。首先在预习、听讲和做作业三个环节里找问题,看看哪里不顺,然后再从那个薄弱环节着手解决。或许你自己难以找到原因,那么请老师帮忙是最好的办法。

我最近比较烦,因为之前和同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因为我比较壮,又坐第一排,她比较瘦,写作业的时候我俩正好一个桌子,有的时候作业多,我就会把东西放到她那边,占了比较大的位置,两人就有矛盾了。我觉得错都是双方的嘛。但她的家长骂我了,觉得我捣乱,专门破坏学习环境;还说我成绩没有她女儿的好,这话真的伤了我的自尊心了。(半颗糖心)

你不觉得,这原来是很小的一件事吗?如果一开始咱们就处理得很好,就不会形成现在这个局面了。

首先,虽然咱们长得壮,需要占用别人一些空间,但不能理直气壮地占,总得先跟人打招呼,征得别人同意是不是?你尊重别人了,别人也不好意思不让着你。

第6篇

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已经学习了几年的英语,对英语的基本用语、基本句型及基本语音知识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到了初中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加深和学习任务的加重等多种原因,很多学生的成绩出现了分化,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一落千丈,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行进在健康的轨道上?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作一简单的分析。

1. 做好学习兴趣的衔接。小学生,由于其特有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这样的特点虽然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但也决定了这样的兴趣不易持久,而在小学阶段,由于知识相对浅显和趣味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较轻松。而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七年级后,他们依然保持了原有的天真童趣,喜好分明,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旗帜鲜明的表示厌烦。因此,英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营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情境,让学生在鲜活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学习的趣味,体验英语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2. 做好教学任务的衔接。小学英语教学,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简单的听说方面的能力。老师借助听和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汇、句型和语法。而进入初中之后,学生的语言学习开始由积累阶段进入扩展和运用阶段,内容也开始变得复杂,学习的难度也逐渐增大,教学的方向逐渐开始从以听说为主逐步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过渡。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教学任务的变化和要求,做好衔接。如小学时学生熟悉的“I am,he is,you are.”等句型,到了初中,如果不是为了构成时态和语态的需要,“am,is,are”等be动词后面就不能跟随谓语动词。因此只能说“He work in Changzhou.”(他在常州工作),而不能说成He is work in Changzhou.”。

3. 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小学生升入初中阶段之后,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也不再像小学时那样保姆式的督促,有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便暴露出来,如书写不规范,作业马虎粗心,拼写错误,语法混淆,中式英语等。因此,初中英语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课堂上聚精会神,记好课堂笔记,课后整理知识,独立完成作业,课前精心预习,课后及时巩固等。

4. 做好基本技能的衔接。小学阶段,教学任务少,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要求低,学生学习主要依赖对教师的模仿,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在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即使是读的技能,也仅仅侧重于拼读和模仿,而对写只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书写的规范。因此,学生升入初中阶段后,教师应当首先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逐步由单纯的听说为主,转向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要求;从简单的英语学习向较为复杂的英语学习的转化;从只会用YES、NO的简单语言交流转向会用完整的句式或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方式转化;从简单的机械模仿向富含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境中的交流的转化。

另外,初中阶段,课堂教学的容量明显超过小学,完全依赖课堂想要学好英语也是不现实的,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费一定的时间,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让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通过提出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从而切实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技能。

5. 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多,知识点琐碎而庞杂,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成不变的沿用老方法,学生就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他们就很难将英语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思路,通过鲜活多姿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满活力。

6. 做好教学评价的衔接。教师要通过难易适中的诊断性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为备课、上课提供可靠的教学依据,同时也让成绩落后的学生了解自己,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测试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全面科学,难以适度,既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了解不足,又能避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7. 做好师生情感的衔接。小学阶段的教师,对学生是父母型或大哥哥、大姐姐型的,他们甜美的话语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学生幼小的心田对教师产生了深深的依赖,而到了初中,很多教师对学生不再那样细致,对学生也不像小学那样的无微不至,导致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落差,他们认为老师不再关心他们,不再关爱他们,学生往往也会因此而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始终将关爱学生的浓浓情感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点滴中,通过亲切的动作,温暖的眼神,对学生真诚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与关爱,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产生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分水岭,对学生今后,特别是高中英语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初中英语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工作,仔细研判学生进入初中后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从而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行进在健康的轨道上。

第7篇

【关键词】七年级新生;农村;初中英语;学习习惯;培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基础,在外语教学中也尤为重要。笔者所在农村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英语课,但是乏于师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升入初中后英语课程的知识难度提升和课程结构的变化都会让七年级新生产生畏惧心理和挫败感,为此,在英语教学中笔者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养成开口说英语的习惯,突破学习瓶颈

农村的学生基本上是在一种纯汉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除了每周几节英语课外,其余时间基本和英语绝缘。与同学、老师和父母间的沟通也是用汉语,严重限制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渐渐成了“哑巴英语”。为了突破英语学习的这一瓶颈,对于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笔者极力倡导“大胆开口、感受英语”,养成大胆、大声、大量说英语的习惯。例如:利用英语晨读的时间播放李阳疯狂英语视频,让学生洋腔洋调大肆模仿,同时辅以每周一节的英语口语交际课,根据既定教学单元的主题创设交际化语言课堂,以广泛的课程设计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行口语操练。

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教学内容,积极利用电视、书报杂志,尤其是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每隔一周我都会利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带领学生观看网络英语动画,看完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从中学到的句子,并就动画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英语语感及使用英语的习惯。

二、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温故而知新

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英语的陌生和教学内容的难度系数提升都会让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降低,所以我特别备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自觉的预习习惯,同时也是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能否坚持预习,在知识的接受上是有明显差别的,这种差别甚至于会影响今后的英语学习。农村的学生家长基本上不能辅导其学业,为了避免他们盲目地预习,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我会给学生明确的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能力限度,既要使学生可以接受,更要使学生乐意接受,还通过定期举行个人或小组竞赛,看谁或哪个组的音标、单词、词组等读得准背得熟。与此同时,也要给学生一些固定的预习要求,如运用词典和单词表提前查出生词、勾出不理解的句子,听录音跟读对话等。

初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主线,但单元间的单词和短语是相对发散的、孤立的,要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及时复习。引导学生当天复习,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巩固提高,将复习后任然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和同学交流。

三、掌握方法,让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1.养成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言,是在生活中长期积累而成的。课堂上,让学生把教师所讲的东西记录下来,课后整理成自己有条理的笔记,以便课后和考前的复习。七年级是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感到适应困难,随着语法点和词汇的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若不能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很难靠自己的小学知识理解目标句型和语法结构,所以课堂笔记至关重要。

2.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从学生初一接触英语这门学科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本英汉双解词典、英语基础知识手册,便于学生随时查阅,让学生养成不懂自己翻工具书的好习惯。

3.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常常会感到试卷上出现的阅读理解生词逐渐增多,远远超过单元的目标词汇,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此时我会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的材料,书虫系列读物、英语周报都是我常用的课外阅读材料选择,其中的英语幽默故事、笑话、小诗或名句等会让学生在诙谐阅读氛围中增长词汇。一开始由教师利用晚自习时间读给学生听,逐渐扩展到由学生分组准备朗读,在这种训练中,慢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听力能力。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很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每个教师都能以学生为出发点,着力帮助七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就能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是慢慢培养起来的,老师在教学中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培养一些终身受益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兴盛主编.中学生学习策略

第8篇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兴趣不高

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传统,在城镇同年级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新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设备等)的时候,农村教师仍然采用落后的板书形式,教学方式早已落伍。农村学生大多家境贫穷,家长文化程度不高,许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学生身边,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此外,很多学生对学习本身兴致就不高,加之缺乏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则很难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无法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基础薄弱,教学难以深入

农村学校中,部分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成体系,教学秩序混乱,教师水平也较为低下,因而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还存在许多学生小学阶段缺乏扎实的基础,对语文兴趣不高的现象。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为了兼顾各个水平的学生,有时甚至只能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很难进行进阶知识的教学。

3.师生沟通不畅,教学反馈缺失

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许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一部分学生因此不善于和父辈交流。大多数农村初中的教师正处在这个年龄阶层,导致师生之间交流较少,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无法得到学生对课堂的真实感受和意见反馈,因而无法对接下来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课堂效率也就难以提升。

4.学科认识不清,缺乏学习动力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人文社会学科,传授的是语言表达艺术。由于语文的独特性,使得它在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能体现出其重要性。农村的村民大多务农或从事养殖业等,对语文水平的要求不高,语文的应用范围较小,因而许多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到位。无法发掘与数学、生物等学科类似的生活应用情境,导致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不高,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二、提升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积极教学创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为了解决目前农村初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落后问题,教师应广泛地阅读有关初中语文课堂形式改革的资料,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学习思考后,得出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形式。

2.引入分层提问,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面对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学进度难以统一的问题,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给基础薄弱的学生一个跟上教学进度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不同难度问题的比例,面向所有学生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存在感。

3.开展周记活动,聆听学生心声

农村学生大多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此,任课教师可以布置每周2~3篇的周记,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文字的方式体现出来。作为回应,教师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提出建议,写下自己的看法。如此,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学生更活跃了,教师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因材施教,保障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另外,周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作文形式,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入生活情境,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

第9篇

体育是一门以锻炼身体为主的教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校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这可以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体育课程设计有着理论基础。

一、从教学目标上进行衔接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提升的重点。只有教学目标一致,才能保证学生在中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更平稳地适应教学环境的改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小学学生升入初中是一个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说既具有小学生的幼稚又表现出中学生的成熟,他们同时具备贪玩和好学的双重状态,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愿望、身体素质,等等。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为了保证学生能快速平稳地过渡到中学体育学习中去,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就要在保证教学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把学生当做中学生一样对待。小学教师在体育课程设计的时候,要以中学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教学方法为参考改进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中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体育学习中,进而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为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

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可以让孩子更早地学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在进入中学后与中学的体育学习内容容易对接,保证了学生可以继续做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并对这个运动不断巩固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这给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师可以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项目教学,开设第二课堂等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进行特色教育。比如开设舞蹈教学、球类教学、武术教学、啦啦舞教学、健美舞教学等等,要注意和中学体育内容的衔接,保证学生在小学学习的体育活动可以在中学中继续练习巩固,不至于严重脱节,这就可以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中学得到延续和发展。

三、从教学模式上进行衔接

体育教学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学生小学升入初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给学生灌输体育知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小学体育学习中,以体育知识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活动并不是很多,而进入中学后,体育教学会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小学高年级老师在教授体育的时候,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的改革,还要参考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自己的教学模式摸索。在教学过程中,把运动技巧的讲解练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互相穿插,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的好处。教学模式的摸索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理论教学和运动技巧的结合是体育教学的理想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效果又难以轻松达到,所以在教学模式的摸索过程中,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师可以参考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学校的教学政策进行教学模式的摸索。在摸索实践创新改革的循环下,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情的教学模式。

四、从教学评价上进行衔接

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是现今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断改革创新实践中,需要建立一套评价系统,这对于学校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评价系统,学生和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校更好地完善体育教学改革计划。在这个评价系统里,学生还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知识掌握能力和运动技巧学习情况进行经验性分享和概括。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锻炼是保证学生具有良好身体的前提,而中小学联系密切,体育教学的衔接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于帮助体育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第10篇

关键词:学习方法;心理适应;学习动机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方式:

调查目的:全面了解我校初一年级学生适应新校园的情况,为初一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此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新环境的困扰、小学与中学学习的差异、学习情绪共四个方面。

调查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

调查对象:对我校初一年级八个班进行《中学生适应性调查》。共发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回收率为97.4。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与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

(一)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

1、新环境的困挠因素

为调查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适应性情况把学生所涉及到的内容都罗列出来,供学生自己选择。调查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学习不适应占50.5%,说明在初一年级320名新生中存在一半的学生存在学习困难,这一比例的出现与我校新生对学习有较高的期望有关。精神状态与情绪状态分别占到26.8 和 35.8,也应引起相关领导的注意,否则在新生中容易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

(二)学习动机

为调查新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可能涉及的动机都罗列出来,供学生自己选择。

调查如下:

调查结果看出,最高频次是“升学”和“就业”。说明升入初一的新生都知道学习是为了考上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巨大动力。总体上新生刚刚升入初一但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规划。

(三)初中与小学学习的差异

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找出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因素。在本次调查中把学生由小学到初中学习变化所涉及的内容都罗列出来供学生选择。

调查显示,竞争激烈、学习成绩下降、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方法不太适应是新生学习适应中最主要的四个问题。分别占到43.4%、 38.4% 、 37.4%、37.1%。和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及有30.1%(91人)的学生表示有时不能接受,能坦然接受的占42.1%(127人);因为这些变化感到"经常"焦虑的占13.2%(40人),"有时" 焦虑的占43.4%(131人)。有很大部分的学生无法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这些变化,由此产生的焦虑也不可避免。(详见下表2、3、4、5)

调查显示:有40.1%的新生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接纳自己来适应环境。然而仍然有43.3%的新生不懂环境发生变化我们自身要做一些改变,这个数据恰好与表(1)学习问题50.5%相吻合,说明新生由于不懂学习环境发生变化自己要做调整而导致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出现学习适应问题。

调查显示:有43.4%的新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因学习不顺心产生消极情绪。长时间这样下去,学生的健康很让我们担心。这个数据基本与表(1)(3)吻合,根据这个数据应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初一新生中有40.1%的学生不懂升入初中学习环境发生变化自身要改变而导致学习问题的出现,学习跟不上让这部分学生生活没安全感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此时需要老师能给予学习方面的指导,这些学生都会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因学习问题产生的消极情绪也会随之减少。

调查显示:有33.4%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但因为自己不能解决而被动学习的占22.6%。学生手中的资料有限,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或问题堆积多了,就没有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容易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信心。

调查显示:过半的新生在英语科目的学习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其次是数学37.7%。现担任初一年级英语科目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与小学知识的联系。

调查显示:当初一新生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更愿意向好朋友倾诉,占35.1%,愿意自己消化的也占17.6%,而想与有关老师倾诉的比例最少,只占7.8%说明要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注和关爱,接受老师潜移默化的教导和影响还是相对有难度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调查与分析,显示我校初一新生有50.5%存在学习不适应,情绪和精神不适应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导致初一新生不适应的心理因素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中学习竞争激烈、学习成绩下降、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关。因此,作为学校的一名老师,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培养良好的适应性。

(二)思考与建议

1.对初一新生进行生活适应教育

学生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如我校是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大部分学生要住校,因此学生首先面临着如何照顾自己、独立生活的问题。只有先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2.初一新生适应新老师的教育

我校是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新教材的使用,对所有的学生及老师都是新的挑战。初中的学习无论是在课程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深度以及学习方法上与小学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认同适应老师并共同探讨适应老师的具体可行性方法。

3.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适应辅导

通过上心理活动课,使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专心学习的方法;了解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到要有意注意投入课堂学习。

4.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活动课,使学生了解初一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一红,陈蔡主.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9-140

2.攀富珉.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15

第11篇

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初中招生进行了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1.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2.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大;3.“两极分化”提前,流失学生增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初一后,“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其原因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他们对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管理方式,以及农村的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多,对学生往往估计过高,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以致下力不少、收获不大。从学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后,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差异趋大,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学习规范等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落伍,出现滑坡;特别是少数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识面较窄,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初中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就更大。

解决这些矛盾的钥匙是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

初中一年级的起始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一、建立真诚的沟通渠道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和心理都有发展,从生理上来说进入了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已认为自己是大孩子,有了一定的主见。从空间上来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了,他们寻求新的集体并且要在新的集体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老师们应充分重视这一系列情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而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在升入初中学习以后,要给孩子们上好至少一堂有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辅导课,消除孩子来自发育阶段由于身体的变化而造成的莫名的恐惧或自卑心理。 转贴于

二、提前进行小学与初中的对接工作

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小学毕业前夕,可邀请初中的老师到学校来从正面给毕业生介绍介绍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给孩子们讲讲升入初中后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把小学毕业生的家长集合起来,请初中的老师给家长们讲讲孩子读初中后,作为家长该怎样合理引导孩子顺利迈入新一级学校的学习;小学毕业班的老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初中学习的有关内容的介绍,或者带领小学毕业班学生到初中实地参观参观,提前对初中生活有所感受。参观的内容可以是听听课、听初中生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跟初中的学生座谈座谈等。暑假中,还可安排小学毕业生就近参加一些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教师间要加强交流、讨论

初中、小学的任课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互相听听课、评评课,让双方都能了解一些教学上的情况,吸取一些教学上的长处,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方法的调整。其次,学校每学年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为老师、学生、家长上上课。对老师上课的内容可以是解决初小衔接问题的一些实质性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对学生的上课内容可以偏重于心理辅导和有效性学习方法这一类的;对家长的上课内容可以是如何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另外,小学的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做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初中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不急于求成而破坏学生在小学里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性的逻辑思维,然后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

四、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第12篇

走出误区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认识产生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认识上的偏差就会产生行动上的错位,行动上的错位必然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这里,重点帮助同学们澄清关于数学基础不好会影响高中学习的问题。

我们承认初中数学学好了,固然可以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高中的数学学习顺利一些。但是如果中考数学成绩不理想,千万不要泄气,更不能有应付和放弃的想法。数学学科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点同学们比较看中,因此认为基础没打好怕影响高中的学习。其实,数学知识还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点同学们领悟可能不深。比如集合、函数问题,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高一还要学习,当然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延伸,如果初中没学好,借此之机可以补上初中知识的漏洞。到了高中阶段,随着身心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再反过来看初中的知识会感觉非常的简单,有时会有顿悟的感觉,即使没有学好这一专题,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使旧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再如,高中学习的集合、函数、三角、数列等章节,这些知识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要因为一章知识没有学好就对其他章节失去信心,而应该在学习新的一章知识的同时弥补其他知识的缺陷。明确了这些,建议同学们把高中数学的学习当作新的学科来学,对初中未接触过的新知识要打好基础,不明白的问题不过夜,及时弄懂弄通;对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延伸学习中,要多思考自己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中有哪些断层?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争取使高一数学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心理上对数学的抵触是学习数学的天敌,因此要走出误区,提高学习数学的认识,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数学的学习。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我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起来轻松自如,心情舒畅,成绩也满意。

同样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无限的热情和巨大的干劲,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它。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有句名言:“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可见培养兴趣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对哪些学科感兴趣?对哪些学科不感兴趣?分析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感兴趣的学科,从心里就愿意学,哪怕是下同样的功夫,成绩也是较好的,从而就对这一学科就更爱学。正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掌握方法

R柯朗在《数学是什么?》这本名著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和教师若不试图从数学的形式和单纯的演算中跳出来,以掌握数学的本质,那么挫折和迷惑将变得更为严重。”可见,学习数学不能盲目地在题海中遨游,更不能就题论题,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注重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呢?特级教师、实验中学的王连笑校长在《教学生学会数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思想方法按层次来分,可分为数学一般方法、逻辑学中的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其中数学一般方法包括一些数学解题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技巧,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等等;逻辑学中的数学方法是数学思维方法,包括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整体方法、试验方法等等;数学思想方法则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等。在教学中老师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的目标,那么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要特别重视思想方法的学习和理解。明确技巧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特殊手段,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而采用的共同手段,而解决问题的最深层的精灵就是思想。方法是技巧的积累,思想是方法的升华。

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