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营分析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许多宏伟工程的建设,许多卓越的发明创造,许多企业家的成功,都可以列举出无穷多的外因和内因》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因素——都必须有精心的策划。我们每个农户要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效益,实现提前翻番奔小康的目标,也必须经过精心的策划,这就是农户家庭的经营决策。
一、什么是经营决策
决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并准备实施的活动。农户家庭经营能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经营决策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的今天,决策是个非常复杂并受多种因素制约的重大问题。现代化生产的企业决策,仅仅靠个人的经济是不够的,往往实行集体决策并运用数学、统计学原理和计算机的帮助。农户家庭经营决策,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完备的决策所必须的条件,采用适当的决策方法,经过决策过程的分析,制定出家庭经营一个年度或一个时期,以保证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对投资方向、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所做出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决策是家庭经营成败的关键。农户家庭经营,不具备复杂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条件。多数靠经营者的经验和判断做出适当的决策。不管经营项目如何规模大小采取何种经营方式,都有一个决策的过程。
二、决策要素
任何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着经营活动。因此做为经营决策必须事先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这些条件,也就是决策要素。农户家庭经营决策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类。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如农副产品市场需求的定向,将决定生产经营的项目和品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状况,则是判断经营项目和品种可行性的根据。②经营资金和经营手段。经营资金是指经营者能投入的货币量以及资金来源的可靠性等。经营手段是指农户进行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物质基础。⑧劳动力资源状况。包括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④经营能力。这是经营活动的主观条件,是指经营者利用和组织上述客观条件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能力,这是最主要的经营决策要素。因为往往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由于经营能力不同而取得的效果大不相I司。这些经营决策的要素,经营者在决策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分析和掌握。
三、决策程序
决策是一个科学的运筹过程,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决策过程包括若干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步骤。①确定目标并发现和确定问题。经营目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有年度与阶段之分,有综合及单项之分。如确定某年要达到小康水平,就要有个人均收入的目标,确定目标后要从现实基础出发提出问题的差距。如果确定三年实现人均收1500元,而现在只有600元,还差900元,需要,每年纯递增300元,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不断提高家庭经营的经济效益。②提高经营方案。确定了目标,找到了问题,就要设计解决实现目标的方案。例如怎样才能做到人均收入每年纯增300元,首先要确定经营方向。是靠种植业还是靠养殖业。在此基础再确定经营方式,是搞规模经营还是搞集约经营,是专业化经营还是综合经营。再进一步就要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靠种植业是靠旱田还是开发水田,靠养殖业是养奶牛还是养猪,养多少头,靠综合经营时各业如何搭配,要做出实现目标的几个不同的方案。③经营决策。在各个不同的经营方案中选出最优、最把握的方案,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最终选择的方案是不是符合农户的经济条件和经营能力,实施后能否保证获得目标效果,这需要对各种不同方案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筛选而出。④审查评估。对筛选出的决策方案进行分析予测,尽力挖掘决策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决策方案进行及时修补和调整,并准备应变措施,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选择最佳决策方案的办法
在许多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决策,是经营成败的关键,进行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事。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选择决策方案的办法很多,但有的办法虽然科学性可靠性很强,应用起来却很复杂,不易掌握,有的办法只适用于某一方面,不能广泛应用。最近综合各种决策办法的优点又便于农户家庭决策的应用,研究出一种“效益分析淘汰法”。这种办法分三步进行,因此也叫“三步决策法”。第一步,把各种具体的行动方案的经营效益计算出来(必须是扣除全额费用的纯效益),从中选择按目标要求效益最好的三个以上的方案,其余的方案在第一轮被淘汰。第二步,是把第一步选出的效益好的方案再逐个进行可行性分析。就是把每个方案能够得以实施并取得好效益的必备条件充分列出来,再对每个条件逐个条件分析其可靠性,经营者是否具备。在这一轮中要选出两个可行性最高的具体方案,其余的淘汰掉。第三步将第二步选出的两个方案进行反推,逐个假设按方案实施经营失败,经营者有多大的承受能力,在这两个方案中选择承受能力最强的一个做为最终决策方案。这个办法的特点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侧重于可行性并考虑到最终承受能力,对农户家庭经营决策时可靠性大,可操作性强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决策。我们以后将找机会举具体实例,看“效益分析淘汰法”在农户决策中是怎样应用的。
(作者单位:152100黑龙江省绥棱县上集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关键词】经营策略,发展形势,策划方案
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写过:“一个没有策略的企业,就像是在恶劣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最后很大可能会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地,也不无耗尽微料之班。”这段话原先可能只是针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说的,但是对于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中国和正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样有用的。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企业策略正往管理领域的方向移动,成为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企业经营策略管理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虽然只有20几年,但是它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地运用。现代企业首先必须是经营管理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决胜于千里之外。
1.企业经营策略策划的概念
企业经营策略策划是指企业制定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方针政策的过程,也即是运用科学策划程序与直觉创新设想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经营策略方案的过程。对于经营策略内涵的理解,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教授安东尼提出:“策略是决策组织的目的,更换目的,和为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为了获取、运用和处置这些资源的政策过程。”这些定义都为策略策划提供了观念性的模式。
2.企业经营策略策划定义的扩展
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扩展,根据它的对象的不一样能将其分为很多种类,在总体上可将其划分为程序性经营策略和直觉性经营策略两大类。而程序性经营策略由理念性经营策略与应变性经营策略两个类型组成。现在将这三种类型的经营策略策划分别分别介绍如下:
2.1 理念性经营策略。它一般是应用于集团公司或者特大型企业的总经营策略的策划。这主要是使用统一的策划方案为大型企业制定方向,并且为各个子公司制定出统一的方针、政策和方案,以便统一运行。通过这种方法便可以防止各个子公司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总体利益从而造成子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与总公司相违背或造成子公司单纯依赖自觉性经营策略策划策定其策略。
2.2 应变性经营策略。它一般是应用于企业集团子公司和母公司下属部门的子经营策略的策划。这是为了执行总公司的战略方针,并且处理子公司本身的问题以及发现机会而做出的独立的判断。用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总公司的经营策略的顺利实施,还能处理子公司本身的问题和并获取发展机会。
2.3 直觉性经营策略。它是在总的战略的方针的重要指示下,采用直接的思维、新颖的技法以及策划艺术,形成策略的一种随机的策划。这种类型的经营策略策划对策略对象的特点比较挑剔,它要求策略对象具有单一,面小以及简单的特点,同事还要求企业策划师和企业决策者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企业经营策略策划方案的系统设计
3.1 经营策略策划的调研。市场环境调查研究是经营策略策划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能够使企业策划师受到企业自身的评价,还为获得竞争对手、顾客喜好的变化信息提供了机会。因此,要通过企业经营环境和市场供需变化的调查,收集一切有关企业外部环境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营策略的目标,是为了发现机会,衡量正确的限度,寻找各种手段和方式来采取行的,以此产生最有用的情况。
3.2 确立经营策略目标。经营策略策划中的经营策略目标,是经营策略方向和任务的具体化。制定经营目标,不仅和经营方案有关,而且关系到以后完整的经营策划和决策的价值、方向和行动。
3.3 谋划,构思,设计经营方案策略。一个优秀的经营一定会有丰富的知识,一个优秀的企业规划师不应该成天只知道拍脑门、走大运。开发一个经营策略不仅要满足经营策略目标的具体要求,还要能够抓住机会和解决各种问题。企业的策划师们要能够使用各种创新的技术和那种直接的思维方法提出满足各种实际的经营方案。通过大胆的开发设想得出的各种经营方案,还必须在可行和有效这双重原则下,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深度剖析,以此来剔除掉那些对抓住机会和解决问题作用不大的方案。剔除那些不合格的方案,而剩下优秀的初步筛选的方案。当然还要对选中的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便为下一步方案的评论和进一步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经营策略方案的评价和优选。这个步骤是在前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对经营策略方案的过程进行评价和选择。这个阶段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委员会进行的集体评价与企业决策者的决断相结合的过程。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偏向于评论,而做最后决策的人则更加偏向于进一步的优化选择。
3.5 拟定经营策略计划。在进行完前面的一系列步骤后再来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从一般到具体,为了在经营策略实施时能够及时地发现执行标准与执行经营策略之间的偏差,以此来进行反馈控制和追踪策划。
结语:总之,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任何企业单纯依靠某一项或几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惟有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我国企业在现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只有深入地了解了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并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模式,走企业规范经营的道路,并用科学的发展观,谋求持续成长,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伟.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策略分析[J].现代商场化,2008,1,1(1):141.
[2]沈维涛.财务管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孙建敏,周文霞.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6-138.
关键词:设备租赁,购置,方案比选
前言: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设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是租赁还是购置?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领导的决策方案中。设备租赁还是购置影响因素很多,这其中主要还是经济因素,两种方案在经济上哪个更合理成为方案比选的主要决策依据。笔者就此问题浅析比选方法的应用。
一、设备租赁与购置分析的步骤
第一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技术状况,提出设备更新和投资建议;
第二步:拟订若干设备投资、更新方案,包括:①购置(包括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购买);②租赁;
第三步:定性分析筛选方案,包括:①分析企业财务能力。如果企业不能一次筹集并支付全部设备价款,则排除一次付款购置方案。②分析设备技术风险、使用维修特点。对技术过时风险大、保养维修复杂、使用时间短的设备,应选择租赁方案;对技术过时风险小、使用时间长的大型专用设备,可选择购置或融资租赁方案。
第四步:定量分析并优选方案,结合其他因素,作出租赁还是购买的投资决策。
二、设备租赁与购置的经济比选方法
①设备租赁的净现金流量。采用设备租赁的方案,没有资金恢复费用,租赁费可以直接进入成本,其净现金流量为:
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租赁费用―与销售相关的税金―所得税率×(销售收入―经营成本―租赁费用―与销售相关的税金)
②购买设备的净现金流量。与租赁相同条件下的购买设备方案的净现金流量为:
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设备购置费―贷款利息―与销售相关的税金―所得税率×(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折旧―贷款利息―与销售相关的税金)
三、设备与租赁的比选方法。以下举例说明:
某项目混凝土总需要量为5000m3,混凝土工程施工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A为现场搅拌,方案B为购买商品混凝土。已知商品混凝土平均单价为410元/ m3,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单价计算公式为:
C=C1/Q+C2×T/Q+C3
式中:C――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单价(元/ m3);
C1――现场搅拌站一次性投资(200000元);
C2――搅拌站设备装置的租金和维修费(15000元/月,与工期有关的费用)
C3――在现场搅拌混凝土费用(320元/ m3,与混凝土数量有关的费用)
Q――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数量;
T――工期(月)
问题:
1、 若混凝土浇注工期不同时,A、B两个方案哪一个较经济?
2、 当混凝土浇注工期为12个月时,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数量最少为多少立方米才比购买商品混凝土经济?
答:1、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单价与工期有关,当A、B两个方案的单价相等时,工期T满足以下关系:
200000/5000+15000×T/5000+320=410
T=16.67(月)
由此可得到以下结论:
当工期T=16.67个月时,A、B两个方案单价相同;
当工期T<16.67个月时,A方案(现场搅拌混凝土)比B方案(购买商品混凝土)经济;
当工期T>16.67个月时, B方案(现场搅拌混凝土)比A方案(购买商品混凝土)经济;
2、当工期为12个月时,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最少数量计算如下:
设该最少数量为x,根据公式有:200000/x+15000×12/x+320=410
x=4222.22(m3)
即当T=12个月时,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数量必须大于4222.22m3时才比购买商品混凝土经济。
[关键词] 集对分析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变异系数法
一、引言
对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对投资者、经营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准确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理性分析,有效投资;有利于约束和激励经营管理者,发挥优秀上市公司的领先作用,激发后进上市公司的奋发精神;同时准确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政府监管,规范市场。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是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管理机构共同关心的一项重大课题。现今使用较多的评价方法是模糊综合评价法,但其确定模糊隶属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增加了操作难度。而用熵权法来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过程中人为的确定标准值和权重会对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用DEA 方法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只可以看出其技术有效,规模有效,不能具体看出哪个的上市公司的有效性更好。本文介绍的基于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在解决此问题时恰好避免了上述不足。集对分析是我国学者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集对分析方法是研究这一类确定不确定问题的一种方法。
二、基于集对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的优选模型
1.集对分析思想
集对分析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一定问题背景下对一个集对所具有的特性展开分析,建立两个集合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同异反联系度一般按以下思路来确定:根据问题W的需要对集对H的特性展开分析,共得到N个特征,其中有S个为集对H中的两个集合所共有,这两个集合在其中P个特征上相对立,在其余的个特征上既不对立,又不同一,即其性质不确定,则称比值为这两个集合在问题W下的同一度,简称同一度;为这两个集合在问题W下的差异度,简称差异度; 为这两个集合在问题W下的对立度,简称对立度.
用式子表示集对的联系度,为差异度系数,为对立度系数,则
2.建立数学模型
(1)建立评价矩阵
设所评价对象为,某行业有m个上市公司,每个上市公司有,共n个指标,其中效益型为、成本型为 上市公司的指标属性值为,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方案评价的决策矩阵。理想方案其中方案第k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D矩阵中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用决策矩阵的指标值分别与理想方案中对应的指标值 相比较,比值用表示.这样可形成被评价的上市公司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其中,元素称为被评价上市公司指标值与对应指标的同一度有:
(2)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变异系数法是一种简便的客观赋权方法,其原理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所反映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权数. 这种指标权数与指标变量值相联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客观环境的特征,使得指标权数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动态的客观赋权方法.对于某项评价指标,不论其数值多大,在没有评价指标标准的情况下,当个指标值全部相等时,对评价结果无影响,换言之,在优劣排序的评价中不起作用.显然,当某项指标特征值之间的差异性越大,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越大,其权重也应越大;反之,当某项指标的特征值之间的差异性越小,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越小,其权重也就越小. 所以,可以根据各项评价指标值之间的差异性,利用变异系数这一参数,来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过程如下:
①计算第 项指标特征值的均值:
②计算均方差:
③计算变异系数:
④计算权重:
3.综合比较
评价上市公司与理想方案的带权同一度矩阵中的元素就是第个评价上市公司与理想方案(上市公司)的同一度。。根据同一度矩阵R中值大小确定出m个被评价上市公司的优劣次序,值大者为优 .
三、应用实例
为了验证集对分析的综合评定模型的实用性,下面就用具体的实例进行实证分析.现以汽车工业行业下属的12个上市公司某年投入产出指标为例。其中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 ,每股收益,为效益型指标;资产总额,设备投资额,能源消耗,年末职工人数,综合成本,库存现金为成本型指标。首先,确定决策矩阵。其次,确定理想方案:
然后,确定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H。接着确定权重。权重按照如上所述的变异系数法应用步骤首先计算这10个指标特征值的均值,然后分别计算第j个指标的均方差;比如第1个指标的均方差为 109866.701;第1个指标的变异系数0.493;第1个指标的权重为0.061。由于数据量较大,数据采用计算机Excel软件计算。10 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061;0.06;0.14;0.073;0.048;0.026;0.256;0.2;0.07。即可得到:
最后确定带权的同一度矩阵R:
因此按照各评价对象(某上市公司) 与理想方案的同一度大小可作出如下比较:
本文把集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某上市公司的 个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价,不仅可以看出上述 个指标对于某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相对重要程度,而且可以通过计算综合评价值来分析某上市公司的每个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显然,这种根据上市公司提供的指标数据来客观赋权的集对分析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修改调整,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任艳玲 朱明放:基于集对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微计算机信息.2007
[2]叶义成 张一敏 王军:矿山公司内部经济效果综合比较的集对分析模型.中国锰业.2001.8
[3]李鑫 陈浩 张丽艳 张海燕:DEA方法在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12
关键词:预算管理 企业运营
现代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要想抓住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及时感知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到决策的快速反应。而要实现决策的快速反应,一方面必须有扎实的信息基础平台提供预测、决策所需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则需要合适的管理模式保证决策流程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模式。因为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法。预算监控的内容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它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对与企业的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可以为管理信息网络化提供节点。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基于历史和现在的数据预算将来的收支情况,达到对企业运作的有效控制。从企业全局来看,主要分为:投资预算、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其中,投资预算与其投资的项目及风险状况相关程度非常高;经营预算主要受企业自身运作的影响;现金预算是前面两项活动(投资和经营)的结果。这其中经营预算涉及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
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产品销售、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每一项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都会带来企业收支变化。经营预算主要涵盖了企业从销售到生产、物料管理整个过程运作情况的预算。根据“以销定产”的思想,先依据客户订单和对需求预测综合确定预计销售量,然后根据预计销售量确定需要的材料和设备、人工能力, 由生产部门预算出加工费用, 由物料部门预算出材料费用,加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共同构成产品的制造成本,然后预算出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其他管理费用,将这些费用按照一定规则分摊到产品上形成产品成本。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结构
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特点,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内容: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和成本控制。其中财务分析和成本控制是基于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的,是对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以期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科学有效的数据。该体系结构是一个闭环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决策者可以反复测算不同的方案,为后面要实现的快速反应决策支持打下基础。
三、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运营
全面预算管理能整合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产生的信息,利用计算机可以对拟订的决策方案进行快速而精确的运算,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快速反应的依据。如果市场有任何的变化,只需将变化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系统便可很快地重新计算,决策者依据这些计算的结果,可以迅速地制定应对策略。
企业在某一期间关于销售、生产和采购整个运营过程的计划称做企业决策方案。企业决策方案的生成需要多方面数据的支持,以往企业通常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取到的只能是局部最优,采用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机制不再采取各个部门各自做预算然后上报的方法,而是直接由决策层通过讨论,借助计算机系统做出预算,形成相关决策方案。
企业决策方案形成主要步骤有:
制定销售策略制定生产策略制定采购策略制定财务管理策略全面预算
以上前面4步是方案的形成过程,而全面预算是对前面4步形成的方案的检验,同时也是前面4步策略制定的依据。
销售、生产和采购三个决策支持子系统提供的销售策略、生产策略和采购策略(这些策略是环环相扣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运营策略,然后通过全面预算子系统对这个决策方案进行利润、现金流和资产负债预算,同时提供财务分析数据和成本分析数据,这就形成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企业决策方案。
但要对决策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估必须应用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应该能够对拟订的决策方案做出科学的评价,以利于企业实际运作。该体系主要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成长能力5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估,在评价方案时可以采用这5个指标,然后对每个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分配不同分值以利于计算。
在对企业决策方案进行评估时,先计算出方案对应的指标值,拿这个值和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核算其分数。
为了达到企业运作目标,需要对决策方案进行优化。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不同,按目标多少不同划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1)单目标决策方案优化分析
单目标决策指针对的决策问题只有一个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单目标决策优化可以采取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优化。
(2)多目标决策方案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目标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包括多个方面: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等等。每个方面都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追求目标,而这些目标具有不可公度性(指各个目标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难于比较)和矛盾性,这类决策问题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运用不仅需要企业基础信息系统的支持,还需要与销售、生产、采购决策支持子系统整合,所以,对企业信息化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当前信息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前提下,要在企业运营中应用实施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思想,最主要的阻碍可能还是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对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徐一飞:以预算管理发展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上海会计,2001年2月
关键词:森林经营;特点;解决措施
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森林资源为保障生物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此外森林资源还能够为人们的生长生活提供充足的木材资源,以及其由森林资源间接生产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森林经营的特点
1.1驯化历史短
尽管森林经营可考究的时间不短,但人类真正有规模、有目的地驯化改变树木和森林特性,采用一定的栽培模式经营森林的历史并不长,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集约经营,严格来说,可能顶多是过去的区区几十年罢了,而我国不超过二十年。
1.2生产周期长
相对于农作物,绝大多数森林树种,生产周期都比较长,从几年到上百年不等。树木生产周期取决于树木本身的生长特性、生产目的、环境条件、经营模式等因素。有关技术,如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可以改变树木的生长特性,进而大大缩短其生产周期。
l.3单位面积产值低
虽然经营管理好的森林生物量可能普遍高于农作物或果树,由于生产周期长或产品单价低的缘故,前者的单位面积年产值远低于后者。这一特点决定了森林经营需要相当大范围的林地面积,才能实现有规模量的效益。应当指出的是,所谓森林产值低,是指森林的粗产品即原木而言,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及通过加工的中下游产品价值是可以远远高于其原材料的。
1.4受环境影响大
森林经营极受环境,如气温、雨水、立地表征、土壤物理化学特点、当地和周边生态系统交通状况等自然客观条件影响。变化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首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森林树种和生态系统。正因为森林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需要大面积和大范围的规模经营,无法按农作物和果树般精耕细作,这些自然条件必然直接影响到森林经营的水平。
1.5功能多样化
任何一类生态系统均可能具有多种的不同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减缓温室效应,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增加降水,减少噪音等。森林所创造的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社会效益远比利用木材及林产品的直接价值大得多。
二、现代林业森林经营的建议
2.1进一步提高对现代林业森林经营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现代林业森林经营贯穿于整个林业生产全过程,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高质量的森林,是林业生态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森林是有生命、有结构的,是可再生的生态系统,是需要科学经营的。没有森林的科学经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森林资源,更不可能建设现代林业。加强现代林业森林经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完善现代林业森林经营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要对现代林业森林经营采取技术的、经济的、行政的综合措施。全面配套推进森林科学经营,促进现代林业森林经营上新水平。
2.2加强森林低产林改造。视具体情况对低产林采取皆伐改造、抚育改造、封禁及平茬改造,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和珍贵树种造林,从基础上整体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利用效率。
2.3加强森林的病虫害防治。要从思想上重视病虫害防治,要从人员配备、资金预算、药品及工具购置、病虫害检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森林病虫害能及早监测,提前预防,及时灭治,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其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2.4认真做好森林经营的各项工作。抓好造林、幼林抚育、间伐以及主伐等各项工作。造林要重点抓好提前整地、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和认真栽植,确保造林质量。幼林抚育要及时、彻底并且根据树种和立地条件多年多次、保质保量地完成幼林抚育的任务,这将给幼林快速生长和及早郁闭提供最好的条件。森林采伐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是森林培育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森林采伐量应依据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成果,分别主伐、抚育间伐、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结合森林经营规划,采用系统分析、最优决策等方法进行测算,确定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和木材年产量。给林木创造最适合的生长条件,达到快速生长早日成材, 良性循环永续利用的效果。
2.5要认真坚决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合理制定采伐限额,减少森林消耗。
(1)建立相应的行政法律制度和条文,强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执行。2006年国家林业局印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并以中央法规的形式给全国的林业部门,强调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
(2)森林采伐限额与森林经营方案要相辅,杜绝没有意义和不必要的特批限额。科学经营森林,离不开合理的森林采伐。森林经营过程中的抚育采伐、卫生伐、透光抚育、疏伐等采伐方式,都是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森林健康、加速林木生长的重要手段。所以确定森林采伐限额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和依据,落实到森林经营单位。按照森林经营方案需要经营性采伐的林木,应当在森林采伐限额中予以充分满足。确保森林采伐作为森林经营、调整结构的有力手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利于实现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经营目的。
(3)要重视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需要具有森林经营的专门理论和技术,它应有一套完整实用的技术体系。不同林种、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以及不同的经营目标、森林经营的方法、措施都是不同的。所以首先要确定编制方案的较高技术水平人员,而且还要由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专门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方案编制的各项基本工作。另外在方案的编制中要有责任心地、实事求是地反映林分的实际情况,杜绝主观臆断,使森林经营方案偏离合理经营的轨道。这样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非常的合理准确,在森林经营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6充足的森林经营资金保障。要做到森林科学经营,必须解决林业资金的供给保障问题。更新恢复森林资金严重不足,造成有的更新欠账,有的降低更新标准,更新的森林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经营森林所需要的良种壮苗补贴、病虫害防治投入、护林防火资金、抚育
问伐补助,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都要根据森林经营方案的要求予以保证。所以森林经营方案的措施要得到有效落实,必须要有充足的森林经营资金做保障。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循环的主要环节
国有企业是国家参与投资建设的经济单位,国有企业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产业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鉴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经营者必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拟定循环式财务管理方案,保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循环管理模式涉及到多个环节,这些都要求了财务部门积极配合工作,严格执行好每一项财务管理决策。
(一)制定财务决策
国有企业必须要按照国家经济走势执行经营方案,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决策具有宏观调控下,不能仅限于某一个方面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循环系统中,应该首先选定具体的财务决策,即针对企业的各种财务问题制定行动方案,也就是制定项目计划。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制定财务决策时要考虑国企的规章制度,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财务决策方案。
(二)制定预算标准
财务管理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合理地控制企业经营成本,这是创造经济收益最有效的方式。制定预算标准是财务决策中比较难控制的一点,这是由于从不同角度出发所得到的标准不一。因此,编制财务管理决策应先编制预算标准,对每一笔资金的收支状况掌握清楚。即针对计划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拟定用具体数字表示的计划和标准,也就是制定期间计划,这同样要符合国有企业的标准。
(三)记录实际数据
数据信息是财务管理决策的主要参考,根据数据运算、处理、分析等结果,很容易判断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走向,为经营者提供切实可靠的指导方案。记录实际数据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其自动记录了国有企业规划中的各项数据。即对企业实际的资本循环和周转进行记录,它通常是会计的职能,能够把多种数据信息整合到一起,筛选出最适合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四)数据综合计算
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应定期计算,参照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不同国有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数据综合计算环节里,必须要尊重计算应达标准的原则,即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应该达到的工作水平。例如“实际业务量的标准成本”、“实际业务量的预算限额”等,也可以收集大量数据信息展开分析,逐一计算出某个时间段内的财务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问题以调整财务模式。
财务预算工作的完善对策
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有着密切联系,预算是控制的重要依据,控制是执行预算的手段,它们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主导内容,缺少财务管理系统为支撑在很难持续发展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预算是财务管理常用的方式,通过预算方案显示的结果,能够帮助经营者选定最佳财务系统从事经营改革,壮大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调整预算方式
不论财务经理是否认识到,其预测流程都很可能存在弊病。陈旧的流程和工具与对预测准确性和质量的错误认识结合,使全球大多数预测流程存在弊病。解决上述问题要调整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主要措施:首先,财务经理应当通过、确定并解决预测问题的主要状况,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缺失,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场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次,认识到这一点之后,财务经理可以采取措施以实现更为准确的预测实践,并且最终转变为更加灵活且具有盈利能力的组织,通过强化财务管理而带动了预算方案的优化。财务部门要尽快调整过去的预算方案,为会计人员设计出高效率的预算处理公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的缺陷。
(二)采用预算软件
信息科技开始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每个项目实施预算分析,进而保证了财务管理方案执行的有序性。预算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各项预算的有机组合构成企业总预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面预算。预算管理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全方位地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的基础。财务预算工作过程中,采用预算软件优化会计人员的预算结果,降低了各种因素引起的失误率。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
结束语
关键词:BOT项目财务决策
引言
当代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走上了新型发展的道路,BOT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在工程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正确的财务决策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对工程BOT项目来说,财务决策分析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项目公司可以根据财务决策分析中预见的风险,提出应对相应风险的策略。
1.工程BOT项目的简介
1.1 工程BOT项目定义及特点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就是“建设-经营-转让”。是一种用于公共基础建设的项目融资的一种模式,BOT 就是通过政府和项目公司达成协议,由项目公司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与建设以及经营的一种方式,由政府向项目公司颁布特许,允许项目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之后由项目公司(或由合作伙伴)经营管理该基础设施。政府机构通过特许权协议,给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双方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所有权归签约项目公司所有,并且在协议期限内政府允许项目公司向设施的使用者收取合理的费用,以让项目公司收回成本并获得一定的回报。当政府颁发超过了政府允许的期限后,项目公司就应讲基础设施无偿地转交给政府机构。
工程BOT项目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能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具体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能够保证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②为政府的干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③项目公司承担项目的大部分或全部的风险;④工程项目本身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且建设周期长。以上就是工程BOT项目的主要特点。
1.2 工程BOT项目运作方式及实施过程
根据世界银行定义工程BOT项目的运作和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①BOT(build-operate-transfer)就是遵循建设-经营-转让的模式。在有意争取新项目建设特许权的项目公司中,政府机构常常选用BOT运行模式。这种方式就是某些财团通过融资投资项目的建设,之后由项目公司或合伙公司对建设好的设施进行管理运营,在特许期满后移交给政府机构的模式。②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就是遵循建设-拥有-经营-转让的模式。这种模式和BOT的主要区别就是项目完成后遵循BOOT模式的项目公司在政府特许期内拥有所建成的项目或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③BOO(build-own-operate)就是遵循建设-拥有-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和前面两种模式的区别就是项目公司不用将项目或设施转交给政府机构,只要在特许期内建设运营就行。[2]
1.3 工程BOT项目风险分析
工程BOT项目是一个高投资高收益的项目,但是也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工程BOT项目存在的风险有:①政治风险,主要是由政局的稳定性与政府的政策等有关;②经济风险,这主要由汇率的变动、市场物价的升降、经济危机等经济因素引起的;③法律风险,主要跟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劳资关系这些因素有关;④运营风险;主要跟项目公司的管理经营以及市场作用有关;⑤自然风险,主要是有那些不可抗力(地震、台风等)的因素引起的。
2.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
2.1 财务决策分析方法及要点
现代财务决策分析已成为经营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财务决策分析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业绩与经营现状的评价与剖析的方法,主要是评价项目公司的获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以及对贷款利息和股利的支撑能力等。
项目公司在进行财务决策分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根据流动比率指标来评价项目公司短期的还债能力;②根据项目公司的资产负债指标评价长期还债能力;③根据资产收益指标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④根据利息保障倍数和税后的净利润来评价项目公司对利息和股利的支撑能力;⑤根据预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财政保障。
2. 2 工程BOT项目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就是在项目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中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在单个长期或多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判断净现值是否大于或等于零,如果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相应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大于成本。在多个方案的选择当中,项目公司不能只看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大小来进行方案的选择,方案的内含报酬率的最大不能决定方案的净现值就是最大的,同时,方案的净现值最大也不能决定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是最大的。因此,项目公司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选出最为合理的方案。[4]
工程BOT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就是工程项目在长期投资方案实施后所期望达到的报酬率,工程项目公司的现金流要通过这个报酬率来进行折现。可以说,工程BOT项目内含报酬率分析就是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等于零。内含报酬率分析,就是用工程BOT项目的各个备选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与资金成本的大小来确定净现值是否大于零。然后在根据净现值确定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一种投资方案的筛选方法。如果工程BOT项目的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即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那么该投资方案就可行;如果工程BOT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即内含报酬率小于资金成本),那么该投资方案就不可行。在内涵报酬率都大于资金成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互斥的方案中,项目公司就应该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情况来选取最优的方案。
2.3 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的意义
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是把收集、审查与项目公司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为起点,并以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为财务决策分析的重点,并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工程BOT项目财务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与评价项目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状况。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目的是评价项目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但要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项目公司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①在财务循环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工程BOT财务决策分析就是对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同时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②财务决策分析可以为债权人和投资者提供正确信息来实施决策。项目公司的投资者可通过财务决策分析不但可以了解企业获利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还可以预测投资后的风险程度及收益情况,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③降低工程BOT项目财务风险。财务决策分析已经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满足债权人以及投资者所需要信息的重要分析方法。④为项目公司内部管理者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发展潜力、找出薄弱环节,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⑤有利于对项目公司资源的整合。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可以找出未利用资源,然后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项目公司向价值最大化目标前进。
3.降低工程BOT项目财务风险的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项目公司具备承受各种风险的思想准备,把风险看做提高项目公司水平的机会。认真积极地分析引起各种风险的因素,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不但要利用好风险的盈利机会,还要认真分析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2 提高财务决策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财务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对公司的决策者很重要,项目公司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①不断拓展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②缩短财务报告周期提高时效性;③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督;④完善财务指标体系;⑤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3.3 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对策
对工程BOT项目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比如:面对项目的政治风险,项目公司可以寻找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现行的政策作一定的保证,可以通过政府书面协议来降低项目的政治风险;面对项目的法律风险,项目公司可以通过聘任当地的法律顾问来降低工程项目的法律风险;面对工程项目的经济风险,项目公司可以寻求更大的集团公司支持;面对经营风险,项目公司可以通过需求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来解决;面对不可抗力的风险,项目公司可以对项目进行投保。
4.结束语
工程BOT项目是一种新兴的投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不但可以解决政府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对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同时也带动了项目公司的发展。工程BOT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只要做好各方面的应对措施,充分利用工程BOT项目的财务分析数据,做好面对各种项目风险的准备,项目公司就会达到预期的结果。(作者单位:上海吴淞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立军. 谈承包商在承建BOT项目的理性反思与实践经验[J]. 山西建筑, 2011,(21)
[2]毛青松. 关于BOT项目运行机制的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7(32)
[3]黄文财. 城市污水处理厂BOT项目风险控制[J]. 建筑, 2011,(15)
[4]冯幻子. 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比较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5)
关键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优化路径
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是企业实现和保持稳定有序生产经营状态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化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在开展基本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日渐凸显,有鉴于此,针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现存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在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无疑具备着充分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现存问题
现阶段,可以将我国企业出现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实务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为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我国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片面侧重对短期性经济收益的追求和实现,与此同时,必然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被挤压到边缘性地位,直接引致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现代企业管理事业的重要助力作用难以充分展现;第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本身具备着复杂性和细致性,而企业现有财务预算方案在编制过程的科学性匮乏,以及方案执行过程中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得重要原因。
(一)企业未能充分认知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先天具备逐利属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28.2%的现代企业在片面追求短期经营收益目标的背景之下,未能给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流于形式的工作状态,严重弱化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在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源于企业管理层未能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清晰认知,他们往往会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业务错误,定性为企业财务计划执行失误,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现有企业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秉持的指导理念存在落后性,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科学严谨性,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在开展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最佳工作效果。
(二)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的编制缺乏科学有效性和发展导向性
财务预算方案的编制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想要实现最佳的内部管理状态,应当切实提升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编制工作的科学有效性,以及发展导向性。然而,针对我国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编制工作的现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其在相关方面的明显欠缺性,有调查机构对2015年我国某地区两百余家企业的财务预算方案的编制,以及执行状况展开了系统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约有42.1%的企业在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存在发展导向性匮乏现象,同时有38.9%的企业编制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案未能具备充分的科学有效性,其编制形成过程未能针对本行业现有的市场交易环境格局展开清晰有效的调研,正因为其缺乏对现实市场交易环境的分析,因而也就无法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充分的支持条件。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知
基于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对于有效助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具备重要的现实影响意义。为切实发挥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切实提升企业管理层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明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旨在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构建稳定而充分的内部支持条件。第一,企业领导者应当大力增进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认知水平,厘清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长期性经营发展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提供适当的方向指导。第二,企业应当切实做好内部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协调管理工作,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和员工之间的工作信息协调互通,构建行之有效的实现渠道,实现上下联动式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目标。
(二)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编制的科学有效性和发展导向性
不难理解,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对企业的日常化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具备着深刻的指导和影响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在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切实明确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地位,并逐步提升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方案的科学有效性和发展导向性。第一,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要实现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状况的清晰反映,使得企业在每个生产经营发展周期内编制和执行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案,都能实现对企业现实经营需求的针对性反映,有调查数据揭示,企业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方南的针对性,能够在降低25.4%的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收益。第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方案编制和执行水平的提升,是企业实现长期化生产经营发展目标的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企业应当在正确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影响和指引下,逐步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方案的编制和执行水平,并以此实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优化目标。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现存的两个具体问题,简要阐释了优化改良路径,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国企业领导者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不断提升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方案编制执行工作的科学有效性和发展导向性,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就一定能够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税收筹划的风险性分析
1.税收筹划的风险分析
从我国税收筹划的实践情况分析,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包括税务机构为纳税人筹划)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1)税收筹划具有主观性。纳税人选择筹划方案的形式,以及如何实施筹划方案,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与判断、对税收筹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通常,税收筹划成功的概率与纳税人的业务素质成正比例关系。全面掌握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政策与技能有相当的难度。因而,税收筹划的主观风险较大。
(2)税收筹划具有条件性。税收筹划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纳税人自身的条件,主要是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其二是外部条件,主要是纳税人适用的财税政策。
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纳税人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对财税政策的灵活运用,有时是利用政策的优惠条款,有时是利用政策的弹性空间。而纳税人的经济活动与财税政策等条件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税收筹划的风险也就不可避免了。
(3)税收筹划存在着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严格意义上的税收筹划应当具有合法性,纳税人应当根据法律要求和政策规定开展税收筹划。但是税收筹划针对的是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而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都有其特殊性,而且筹划方案的确定与具体实施都由纳税人自己选择,税务机关并不介入其中。税收筹划方案究竟是不是符合税法规定,是否会成功,能否给纳税人带来税收上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收筹划方法的认定。如果纳税人所选择的方法并不符合税法精神,诸如一些“打球”的做法,税务机关可能会视其为避税,甚至当作是偷逃税,纳税人将为此遭受重大损失。
(4)税收筹划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任何一项经营决策都需要决策与实施成本,税收筹划也不例外。税收筹划在可能给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带来税收利益的同时,也需要纳税人为之支付相关的费用。
纳税人的筹划成本主要包括办税费用、税务费用、培训学习费用、税收滞纳金、罚款和额外税收负担等几个方面。进行筹划也应该遵循成本收益原则,这是一种成本约束。
2.税收筹划的相关风险及其计量
税收筹划主要有两大风险: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税收政策变动的风险。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不能准确预测到经营方案的实现所带来的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简单的经营风险,即经营过程未实现预期结果而使筹划失误的风险。如果方案涉及筹资决策,则税收筹划风险还包括财务风险。政策变动风险与税法的“刚性”有关,目前中国税收政策还处于频繁调整时期,这种政策变动风险不容忽视。例如,原来许多企业通过变相的“公费旅游”为雇员搞福利,避税现象严重。为弥补政策漏洞,国家规定公费旅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个筹划方案的实施一般要经过一定时期,所以我们在评价收益效果时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与期望投资报酬率密切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风险越大,期望投资报酬率越大,节税价值就越小。
例如,A方案年净现金流量为20万元,经营期为10年;B方案的年现金净流量为25万元,经营期为8年。无风险报酬率为4%。筹划者判断,A方案的筹划风险为5%,而B方案的筹划风险为8%(经营期限短,经营风险小,但税收政策变动的风险大)。8年期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6.7327,10年期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8.1109,8年期12%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9676,10年期9%的年金现值系数为6.4177。
其一,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两方案的净现金流量相等。
其二,不考虑风险,只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A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值:20×8.1109=162.218(万元)
B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值:25×6.7327=168.318(万元)
显然B方案净现金流量折现值大于A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值。
其三,考虑风险、资金的时间价值:
A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值:20×6.4177=128.354(万元)
B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值:25×4.9676=124.19(万元)
显然A方案净现金流量折现值大于B方案净现金流量折现值。所以,在做筹划时,经营期限仅是考虑风险的一个因素,风险才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税收筹划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经济主体通过对风险的确认和评估,采用合理的经济及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控制、规避或减低风险损失的一种管理活动。
1.税收筹划风险管理模式
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即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避免风险的发生而拒绝从事某一事件。可见风险规避是避免风险最彻底的方法,但其只能在相当窄的范围内应用。因为企业不能为避免税收筹划风险而彻底放弃筹划思维与筹划行为。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那些用以使风险程度和频率最小化的努力,风险控制在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轻风险损失的程度,包括风险防范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税收筹划更多的是事前筹划性,即采取事前风险防范;对于事中、事后风险只能是补救或减小风险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风险转嫁到参与风险计划的其他人身上,一般通过合约的形式将风险转移,譬如纳税人可以与筹划者签定最终筹划风险责任约定以及其他形式的筹划损失保险合约等风险转移合约。
(4)风险保留。风险保留是风险融资的一种方法,是指遭遇风险的经济主体自我承担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保留重心在于寻求和吸纳风险融资资金,但这取决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一种是风险承担,在风险发生后承担损失,但可能因为须承担突如其来的巨大损失而面临财务问题;另一种是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准备,在财务上预提风险准备金就是常用的办法。
2.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1)密切关注财税政策的变化,建立税收信息资源库。税收筹划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税收政策。但税收政策层次多,数量大,变化频繁,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笔者建议企业建立税收信息资源库,对适用的政策进行归类、整理、学习掌握,并跟踪政策变化,灵活运用。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是开展税收筹划、设计筹划方案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税收筹划水平的重要标志。
(2)正确区分违法与合法的界限,树立正确的筹划观。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义务,而合理、合法地筹划税收、科学安排收支,这也是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应树立正确的筹划观:税收筹划可以节税,但税收筹划不是万能的,其筹划空间和弹性是有限的。切记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切记伸手必被捉。
(3)综合衡量筹划方案,降低风险。一个好的筹划方案,应该合理、合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实施筹划方案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注意方案对整体税负的影响;实施过程还会增加纳税人的相关管理成本,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还要考虑战略规划、税收环境的变迁等风险隐藏因素。
西方企业把投资问题与经营决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重大的经营活动都要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其投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分配资金、决定投资。这就进行了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是西方企业业务投资组合计划的具体反映。它是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企业面临的发展机会和挑战的前提下,明确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经营方向,提出希望达到的目标,在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可行的经营方案。可行方案应该有多个不同的组合,以便比较和进行全面评价,并从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在对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时,需要运用投资分析的概念和。一旦决策既定,即应付诸实施。为此,要落实到有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制订实施的规划和期限要求,形成指导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
以产品投资组合计划为例,西方企业广泛运用产品寿命周期法和盈亏分析法来确定产品的投资组合计划。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在这个时期内,产品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并相应地做好财务计划,保证资金及时、合理的投入。
在投入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少,产量低,成本高。为了使用户了解产品,需要花费较多的广告推销费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扩充流动资金,增添设备。这一阶段的产品是投入多、产出少,企业获利少,甚至可能亏本,需要筹措一定资金给予支持和保证。
在成长期,随着市场扩大,产品产量迅速增长,成本、价格会下降,企业能开始获利。但为了适应市场成长、扩大批量,企业还要继续投入设备和流动资金。因此,仍需要较大量的资金投入。有的企业不得不以贷款来维持成长。
在成熟期,市场成长速度放慢到有所下降,生产量的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定,已不再需要新的投资、产出大于投入。这是该产品获利的黄金。
在衰退期,市场需求、销售额和利润速度下降。市场上已有新的替代产品出现,逐步取代原有产品。这时虽不需要新的投入,但产出有限,已不是企业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企业能否有效地掌握投入资金的对策,取得好的产品资金效果,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也是企业业务投资组合计划的任务。
多产品的生产企业,要正确地决定资金投入对策,还必须研究产品结构,研究企业各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创利与市场占有率、市场成长率的关系,然后才能决定对众多产品如何分配资金。这是企业产品投资组合计划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组成什么样的产品结构?总的要求应是各具特色,经济合理。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服务方向;②竞争对手;③市场需求;④企业优势;⑤资源条件;⑥收益目标。
在如何评价和确定企业的产品合理结构,并与投资决策相结合的问题上,西方各国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管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形成了不少流派的和方法。从企业实用性考虑,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人员提出的四象限评价法较为直观和实用。有关四象限法的分析和做法,在本书已有介绍,这里从略。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对有众多产品的企业来说,如何根据各个产品的地位和趋势决定取舍,区别急缓,分配资金,制定合理的产品投资组合计划,使企业有限的资金得以有效地分配和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资金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资金分配和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资金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资金分配的战略决策。企业业务(产品)投资组合计划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于所选择的项目。
如何正确评价、决定企业是否进入某项新业务,以及正确地决定对各个事业部的资金分配额,就需要测定新业务活动的投资利润率。只有明确了投资利润率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决定因素和方法,企业才能对经营战略各个方面(包括业务投资组合计划)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投资收益的分析评价方法很多,按其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前者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静态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有投资报酬率法和投资回收期法。
1.投资报酬率法
它是通过计算平均每年净收益与平均投资额的比率,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报酬率=年平均净收益/平均投资额
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应选择投资报酬率高或满意方案。
2.投资回收期法
它是一种根据收回原始投资额所需的时间长短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年)=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
现金净流入量包括由于投资使企业增加的盈利额和收回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回收期越短,反映资金收回速度越快,在未来期内承担的风险越小。因此可用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作为选择投资方案的依据。
静态分析法计算比较简单,但不精确。对短期投资方案作粗略评价时,此法简易实用。但国外常用的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分析法。
时间价值是资金的一个重要特性。把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增殖。用于投资,可以获得利润报酬而增殖。随着时间的推延,资金的增殖越大。因此,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特性。西方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多数来自于资本市场或银行。企业只有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对投资或收益进行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所以,西方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多采用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很多,应用也很灵活,最基本的方法有:
1.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简称NPV)
它是国外评价投资方案效益的最普遍、最重要的之一。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未来的净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同它的原投资额的差额,可按如下公式:
式中:
i——贴现率;
KF——原投资额;
Kt——t期的净现金流入量。
当净现值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时,分别表示投资收益之现值大于、等于、小于投资额。凡净现值为正数说明该方案的投资报酬率大于所用贴现率,表示方案可取;反之,则为不可取。净现值越大,说明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值方案。
2. 内部收益法(Internal Rate of Return简称IRR)
内部收益率是反映投资获利最大可能性的指标,它是指投资方案在使用期内净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原投资额的利率。可通过下式求出:
式中:
Kt——t期的净现金流入量;
KF——原投资额;
r——利率,也即内部收益率。
只要计算出来的内部收益率大于投资贷款利率,则投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显然,内部收益率越大,说明获利能力越强。
投资效益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作专门介绍。在营销活动中,如何确定合理生产规模,不仅关系着投资的规模,也直接企业的经济效益。故合理确定生产规模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问题。
企业合理的生产规模的确定,是在产品选型和市场需求已经确定和弄清的基础上,运用盈亏分析法,分析经济规模界限,然后再择佳确定的。无论是原有产品的调整或新产品的投放,都与投资效果有关。
企业经济规模界限问题的,在西方国家尤为重视。它研究销售量与成本之间的演变关系,以盈亏平衡点为界,找出经济规模临界点和经济规模区间。企业在营销策略中,产品的售价是根据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变化的,而其成本也因产量的增减而随之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它的演变关系中,找出较为理想的生产规模区间,即经济规模区间,从而可以防止产品生产的盲目性,避免投资无效益的严重后果。
经济规模区可以由下列公式求出:
P(X)·X—CV(X)·X—F=0
式中:
X——产品产销量;
P(X)——单位产品销售价格数函;
CV(X)——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函数;
F——产品固定成本。
上式一般为一元二次方程,其解必两个实根X1和X2。即盈亏临界点,两点之间即是经济规模区。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是一种资金流转的动态体系,而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则是维持这一体系运转并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动力之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现代企业管理
科技和管理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两只车轮。企业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生产经营质高价低有竞争力的商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营销管理、人事行为管理等,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也是突破点,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把会计管理真正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根据集约经营的基本要求,考虑会计管理工作。
一、会计管理工作在企业价值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增加生产要素的产出能力,以较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那么,怎样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呢?加强会计管理是重要手段,即通过记录反映、规划控制、计算分析、监督评价等方式,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向取得最优经济效益的方向移动。事前,要通过分析、比较、预测经济发展前景,选择最佳方案,确定经营目标;事中,要以经营目标为标准,适时控制,随时反映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发现差异,分析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保证经营行为按既定经营目标进行;事后,利用会计信息资料进行经营业绩考核、总结经验,指导未来。可以说,会计不仅是讲求经济效益的实践性,而且是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讲求经济效益的实践性活动,又是通过对价值管理的形式来进行的。价值管理作为使用价值管理的抽象化概念,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并且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使用价值管理。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的有无和大小要通过各种价值来表现,还表现在社会产品的再生产过程,经济效益的数量表现实际上就是价值运动的增值额。企业财会部门是企业价值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和聚焦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所需的价值信息是由企业财会部门提供的,宏观经济中的价值管理也主要是通过企业财会部门提供的,宏观经济中的价值管理也主要是通过企业财会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施加影响的。
二、会计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会计不仅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经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要使产权清晰,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如果没有会计管理简直不可想象。企业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这是勿庸置疑的。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财务会计工作是根据企业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的有关财务报告,整理向企业外界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具体目标是为企业外界服务。而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向企业内部各阶层管理人员提供有关价值管理方面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资料,其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科学技术是新月异,生产力不断发展,企业规模日趋庞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家不得不格外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预测与决策,以反映和监督为根本任务的财务会计工作就不能满足需要。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转轨变型,应将会计基本职能由核算向管理转变,向决策倾斜,全面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
三、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和执行性管理会计,它履行着更加广泛的职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集中表现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三个方面。解析过去即对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加工、改制和延伸,以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控制现在即严格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按决策和预算规定的标准有效地动作。首先,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须先通过决策程序确定最优方案;其次,对所选定的最优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第三,为促进全面预算的实现,需要进行指标分析,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并以此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标准;第四,各个责任中心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纪录和计量,作出实际完成情况与预定目标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工作成本;第五,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以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圆满实现。筹划未来即以预和决策的形式,对企业可供选择的有关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数据分析,以便选出最优方案。预测是指企业根据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已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和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的预计和测算。预测的内容主要有销售、利润、成本和资金,预测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决策活动是针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面临的问题,由各级管理人员作出的有关未来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组织生产和推销,价格如果制定等经营方针和政策。决策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对企业未来的行动方案进行决择,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会计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多方面的职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