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外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的概念

时间:2023-06-02 09:5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外贸易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外贸易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对外贸易;要素贡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改革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议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重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也同样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同时作为沿海省份,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或者说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江苏经济增长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发现江苏外贸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或者说比重的波动非常大,因此分析清楚外贸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程度以及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的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路径和方式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一、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在本文开始分析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弄清这一认识是理解文章分析的前提。经济增长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本文利用经济学相关工具着重对江苏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及与对外贸易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因此研究的是江苏对外贸易的增长及经济的增长。

(二)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其贡献。为了分析江苏经济增长的几个关键因素及其贡献程度,本文采用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这一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现实的统计工作难度,本文对于后面关于消费,以及各个乘数的计算也采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来进行分析。

支出法下国民收入恒等式Y=GDP=C+I+G+nX。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总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而要素的贡献程度表示为*/GDP,其中*表示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各个要素的变动量。由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一般在历年下半年出版前一年度的数据统计,在本文写作时,江苏统计年鉴更新至2014版本,即数据更新到2013年度,因此本文采用2002~2013年度数据对相关要素贡献进行分析,汇总至表1。(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外贸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最大,而消费、投资的贡献程度比较大,为了直观地看出其波动趋势,本文利用表1的数据,绘制折线图,以分析其趋势。(图1)

从图1可以发现净出口的影响与消费的影响相对应,甚至粗略的说可以成一种相反的趋势,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消费提高时,进口增加,从而降低了净出口。但是我们也发现,净出口的贡献程度在国民经济四个要素中最低,波动却非常大,因此本文有必要对江苏对外贸易进行着重分析。

(三)要素乘数分析。要素乘数是指当某一要素增加时,收入的增长将是要素增长的倍数,这个倍数即是乘数。当然,要素乘数产生作用的有三个前提假设,虽然现实中完全满足这三个假设可能性很低,但是乘数计算有助于我们直观地看出外贸等因素对于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此处不过度强调其前提假设,而着重在于直观展示出要素的促进作用。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C=α+βY,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进口方程M=M0+γY,结合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汇总至表2。(表2)表2中Y的系数为即为β值,整体拟合优度较优。而β比较低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江苏省收入分配非常不均衡,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江苏亦是如此,而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较低。

根据进口方程M=M0+γY,γ为边际进口倾向。结合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海关进口总额(经营单位)和当年平均汇价,我们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汇总至表3。(表3)表3中Y的系数即为γ值,整体拟合优度较优。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表中得出的进口边际倾向与实际情况相符。

外贸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乘数为K=1/(1-β+γ),由于我国税率复杂,无法根据官方实际税率统计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平均税率,因此本文模型中忽略了税率,从而实际乘数要略大于本文的乘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外贸净出口乘数约为1.0942,说明外贸净出口对于江苏经济增长起着超过单倍的促进作用。

二、江苏对外贸易相关因素分析

从上一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投资等因素有着类似的加速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单从净出口因素分析,净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表现出的趋势波动非常大,甚至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因此,本章着重对江苏对外贸易的各个方面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于有针性地对江苏对外贸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按经济类型分类的江苏对外贸易状况。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江苏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制度与开放程度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此有必要首先按照经济类型区分江苏对外贸易的状况。根据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的整合,我们将相关数据分类整合至图2。(图2)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各方面的数据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着重保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由图2的直观显示可以发现,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净出口额和私营企业及其他净出口额与江苏净出口总额的增长趋势非常一致,这说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受到这两方面的促进,表明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江苏对外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按主要商品类型分类的江苏对外贸易状况。为了解江苏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本节根据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型进行分析。按照官方分类,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分为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三类。本文指出,在本节分析中总净出口是表示主要产品的净出口额。江苏的对外贸易产品繁多,分类复杂,并且还有例如纺织服装产品、食品等对外贸易量也很大,由于其分类在其他详细类目中,相对数据并不突出,所以本节不详细列出。本节对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数据进行分析并整合至图3。(图3)由图3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出,江苏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状况趋势与主要产品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增长趋势相一致,这表明当按照主要商品分类进行分析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主要的。

由于在2006年前,江苏省统计年鉴对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主要在详细类目中统计,并未归类统计,因此,之前的相关数据有一时间段并未在图3中显示,这并未影响本文对于总趋势的判断分析。

(三)相关因素与江苏对外贸易。为了研究江苏对外贸易的相关因素,本文根据投资、生产、科技、物流、金融、人均收入等几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并根据江苏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数据。(表4)由表4的指标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还在进行过程中,所以本节分析略去该因素。由于收入既受到生产总值的影响,也受到外贸出口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其分析与对外贸易的情况时,该变量会因为与净出口有着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而会影响到分析结果。因此,本节着重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状况与投资、生产、科技以及物流等因素进行分析。

在本节分析过程中,本文曾采用作图、制表及线性回归来拟合相关指标数据,从拟合结果发现,这些指标与理想的拟合结果相差甚远,从另一方面说,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直观存在,但并不能拟合分析。为了避免科学主义和滥用数学的误区,本节分析仍然采用最直观的作图分析,来分析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图4)从图4我们可以发现,江苏省对外贸易净出口与总投资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印证了投资促进生产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这一事实。

从图5的直观表现可以看出,当能源消费上涨的时候,净出口也伴随着上涨,两者趋势一致,这表明当工业增加能源消耗而生产发展的时候,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地增长。(图5)

从图6看出,江苏省的专利技术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在2008年以后表现明显,在这一阶段,江苏的对外贸易也伴随着这一趋势上涨,尤其在近几年,其趋势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图6)

沿海港口物流状况与对外贸易的趋势一致性更加明显,甚至几乎达到同步增长关系。从图7的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趋势,一方面说明了海运对于江苏对外贸易的至关重要性;而从另一侧面也客观地反映出江苏对外贸易对海运的较强依赖性。(图7)

从本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生产、技术、物流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与江苏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和平时分析的常规情况基本相符,即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加强江苏对外贸易。

三、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析结论

通过本文前两章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状况分析,本文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拉动江苏经济增长以及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相关因素有了初步的分析结果,综合两章分析过程及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于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有着加速的促进作用。而在江苏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增长趋势表现出与经济不同步,波动较大的情况。

(一)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有着加速的促进作用。在第一章的分析中,通过对江苏对外贸易乘数的求解结果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于经济的增长不是简单的部分相加作用,而是超过单倍的促进作用,也就是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对于其贡献率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的对外贸易在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波动较大,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情况,即江苏对外贸易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其波动大,发展极其不稳定。

(二)外资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增长对江苏对外贸易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济类型的分析,本文发现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状况有着极其一致的趋势,这表明,在江苏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其主要作用的是这两个方面的经济。

(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占据高位。由第二章的分析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江苏对外贸易主要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在保持着增长,江苏主要产品的对外贸易增长趋势与这两个产品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这两种产品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四)投资、科技、物流服务以及生产状况是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本文在第二章的分析过程中没有面面俱到地将所有因素都分析一遍,但是对于这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及其对江苏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促进情况,本文在分析过程中直观地表现出。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也发现江苏在能源消耗结构等方面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一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

四、建议及对策

针对本文的分析结果,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一)短期政策向对外贸易与投资倾斜。根据传统的三驾马车的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消费、投资和出口,而消费的提高需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支持,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能在短期内实现。结合江苏出口贸易波动比较严重等实际情况,为了能拉动经济的增长,短期内政策应该向对外贸易和投资倾斜。

(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对于江苏对外贸易和拉动江苏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优化经济结构,让要素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加快产业改革,着重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等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高位,这类产品不仅仅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能够提高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以及利润率,因此有必要在调节好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的专业和结构改革。

(四)提高研究生质量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从本文的关于科技方面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科技的促进作用。从实际情况来说江苏的研究生数量、科研机构及其成果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还不是占据极高的位置,尤其在分析过程中虽然趋势一致,但是科技比重却不是非常大。促进科技方面的提高既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对于产业结构的改革也具有决定作用。

(五)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多样化低成本的运输以及基础的服务是经济发展的依托平台,江苏对外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运河运的低成本尤其明显,但是在其他运输方面,表现得非常一般,尤其在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背景下,江苏省要想在中亚市场上分享丝路效益,还需要加快基础服务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夏玲.江苏省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1.

第2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 区域开放度 实证分析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以及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地区的共同发展。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623.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4.7%。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放为贵州、云南、广西三省打开了新的开放之门,为三省带来“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发展机遇。

二、概念界定

关于区域对外开放,很多学者已对其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和区域对外开放角度来定义区域开放度。从区域对内以及对外开放的角度来定义的即包括以国内的区域间和区域与国外之间的要素流动的程度,也包括以国内的区域间和区域与国外之间的要素流动。

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区际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区域性组织不断成立,衡量区域之间的开放程度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关于区域对外开放的定义是针对性的指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开放程度。

三、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分析

(1)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测算方法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两年以来,两区域市场还未全面开放,合作中存在较强的在因素。目前合作较多的主要还是在贸易方面。因此,本文仅用外贸依存度来测算贵、云、广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即进出口额与GDP的比值。并不失片面,反而更符合中国与东盟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让区域开放度与对外开放度具有可比性,本文同样采取贸易依存度来测量三省对外开放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但本文对对外开放度的引用主要是为区域开放度服务。

(2)三省对外贸易以及对东盟贸易情况

贵州、云南、广西三省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274亿元,增长11%;7002亿元,增长12.2%; 9150亿元,增长12.4%。分别位列中国各省GDP的26位、24位、18位。2007-2011年,贵州对外贸易额从227300万美元增至488400万美元,对东盟的贸易额从43000元增至50700万美元,云南对外贸易额从878000万美元增至1605300万美元,对东盟贸易额从217500万美元增至595000万美元,广西对外贸易额从1046666万美元增至2333100万美元,对东盟从290845.9增至955823.1万美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三省对外贸易额上升中略带波动,除贵州对东盟贸易额呈波动上升外,云南和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呈绝对上升趋势。特别是广西,对东盟的贸易额长势强劲。

2.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2009年中受金融危机影响,三省在对外贸易出现急转直下的转点,但对东盟的贸易额却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3.五年中,贵州、云南、广西对东盟贸易额平均分别占其对外贸易额的16.08%、32.83%、33.09%,可见,云南、广西对东盟的贸易是拉动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

4.贵州对外贸易额甚至低于广西对东盟的贸易额,贵州对东盟的贸易额远远低于云、广两省。这与贵州未好好开放东盟市场有较大的因素。贵州未将东盟作为自身对外开放的有效渠道,也并未有开发出其他有效地渠道。

(3)三省对东盟贸易开放度测算

本文利用贸易依存度测算公式(进出口额/各省GDP)来测量三省对外开放度以及区域开放度,以期对三省区域开放度进行横向、纵向以及对各省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使读者更加清晰的理解三省对外开放度的概念,认识区域开放度的重要性。

贵州省区域开放度从2007-2011年的对外开放度分别为1.13%,1.15%,0.70%,40.71%,0.57%。云南为3.47%,3.37%,3.49%,4.29%,4.34%。广西为3.80%,3.94%,4.36%,4.62%,5.20%。

由此测算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各省对外开放度呈波动略微下降趋势,云南和广西对东盟的区域开放度却呈逐年上涨趋势,这与其对东盟贸易增长一致。同样,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两省区域开放度的影响也比较大,两省区域开放度分别增长了0.05和0.58个百分点。

2.值得提出的是, 贵州在对东盟贸易中有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区域开放度中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即说明贵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东盟的贸易额并未与本省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所以呈下降趋势。

3.云南、广西对东盟发展的实践,贵州虽然提出很多方案,但没有实效,但具有潜力。

四、三省加强与东盟合作的对策建议

在与东盟的发展中,云南、广西利用与东南亚接壤的地利,抢占先机。贵州近年与东盟的合作,总体上还是呈现不稳定趋势,处于较低水平阶段。随着昆曼通道打通,有助于贵州借助云南、广西两省窗口和桥头堡作用,也可通过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泛北部湾等次区域合作,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参考文献:

[1]/news/201202/14/15128_30.shtml)

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变动 贸易收支影响

背景概述

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增速显著快于进口的增速,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之前出口型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进而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失衡的现象。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增大,即便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然有着29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正是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欧美国家对于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并指责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将矛头对准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这必然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深刻的影响。

汇率及贸易收支概念界定

贸易收支跟汇率都是国际金融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学者都对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较为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汇率政策以及汇率制度各不相同,加之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全球金融环境的深刻影响,各国汇率在对外贸收支的影响上各不相同,相关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讲,在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到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收支、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相关概念。

贸易收支即贸易项目,指的是一个国家商品出口所获得的贸易收入以及商品进口所付出的外汇支出的总称。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通常将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划分为三类,即对外贸易顺差、对外贸易逆差以及对外贸易平衡。其中,对外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小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大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平衡则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贸易总额等于其出口贸易总额。

汇率则可以区分为实际利率跟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依据两国的价格水平对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之后所得出的汇率,能够表示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水平。名义利率则是一种货币在以另外一种货币作为基础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价格表示,也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是两个国家货币的交换比例。一般情况下,如果将一个国家跟其所有的贸易合作伙伴国的名义利率进行加权平均之后就可以得到本国货币的名义利率,将这一名义利率有效剔除掉国家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就可以获得这一国家的实际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利率能够全面考虑名义利率的相对变动性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本国的货币相对购买力以及对外价值情况进行反映。

汇率及贸易收支关系分析

依照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进行研究,立足于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汇率变动对于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由此引申出了马歇尔―勒纳条件,依照相关的研究分析,当一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是否会对其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相关的贸易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需求弹性,也就是说这一国家的进口需求弹性跟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和是不是大于零。在假设国际市场的就业情况充分条件下,相关的贸易产品在供给弹性上就存在着无穷大的可能性,当然这一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在市场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在数量上会逐步增加,这也会使得相应的商品供给价格逐步提高。

我国于2010年重新启动了汇率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弹性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加之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步收窄,并向着合理区间靠拢。图1介绍了我国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变动情况。

与此同时,货币贬值在对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时也应当关注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主要是货币合同、商品数量调整以及汇率调整等所产生的时滞性。在国家收支弹性调节的分析方法中,如果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当该国的货币贬值时能够有效改善该国的国际贸易收支情况,但是从短时期来看,这一国家的贸易收支却难以在货币发生贬值时立刻就会得到改善,相反却很可能因为货币的贬值而造成恶化的情况,在等到贸易收支得到调整之后才会发挥出货币贬值对于贸易收支的积极改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会使得其贸易盈余随着时间的变动先呈现出下降后呈现出上升的J曲线效应,这一效应可以由图2来表示。

图2的J曲线效应所反映的内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发生贬值之后贸易收支先发生恶化进而又发生改善的整体趋势,相反地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反J曲线效应,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在其货币升值之后所出现的贸易收支情况先上升又进而下降的情况。当本币发生升值之后,完整的反J曲线效应理论应当包含货币恶化期、货币改善期以及货币稳定期这三个主要的阶段,这一效应可以通过图3来进行表示。

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分析

在分析宏观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时,需要进一步分析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了解和把握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一般来讲,汇率传递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汇率变动对于该国的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这一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汇率传递弹性。就目前研究来讲,汇率变动对于一国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研究还不够系统化,不过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汇率的变动首先会影响到汇率-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这些效应都是价格机制所产生的,它们的综合作用都很可能会引起进出口商品数量发生变动,并最终会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及数量上发生变动,两者的共同作用可以引发贸易收支发生变动。

汇率的变动是否会对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程度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情况,也就是汇率传递的速度;另外一个就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所产生的进出口商品数量上的变化情况。汇率传递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可以从图4来进行分析。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机制也并不是完全有效的,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不一定能够一对一地反映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上,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也并不是都很明显,在此基础上一个国家的贸易变动以及价格变动对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敏感性也就不是很强烈,甚至于会产生贸易顺差与货币的大幅度升值并存的现象发生,也就是汇率中断现象。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够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结合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数据,分析我国的多边以及双边贸易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大,进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小,这就使得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的贬值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跟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收支状况。同时,由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存在着差异,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于商品出口的抑制作用要显著地大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在综合考虑中国加工贸易的商贸特征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情况下,动态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以及其与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的关联关系,能够确定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会显著地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相应地外商直接加工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上的进口都会直接冲击和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情况。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跟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短时间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以中美贸易为例,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升值就会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会显著地减少中国向美国的商品出口。另外一方面,在分析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时,还应当关注中美贸易中的最重要两个特点,也就是人民币对于美元的汇率制度实施紧盯的政策以及美元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国际存储货币地位。按照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人民币在升值之后将会进一步减少对于美国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中国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国际贸易顺差。

在此基础上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以及汇率之间的关联关系日益密切,依靠实践观察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之后会有效促进市场导向型的外商投资,进而抑制成本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倾向于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以及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依靠出口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能够提升我国的内资企业转向出口。不仅如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动在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影响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关系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的影响,一般来讲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动对于内资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会更为积极有效。

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增长,这其中包括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国民收入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六个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关系,长期之内会相互均衡,而且这三个变量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情况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因此,在考虑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假如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系数会更大一些。

总的来讲,人民币汇率变动在短期之内不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主要是受到前期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其贡献度上也是缓慢上升的,因此其贡献度相对比较小,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有着有限的影响,并且存在时滞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在长期范围来看会首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但在之后会抑制其增长,并且在长时期之后相关的影响会逐步消失。

参考文献

1.黄基伟,于中鑫.中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的悖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2.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困境;对策

1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大多呈现出日益迅猛的趋势。同时开放的经济市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国际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也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际竞争对手例如东盟、印度等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具有经济实力强、竞争实力大的特点。它们的对外贸易出口发展迅速并不断的挤占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渠道,同时,中小企业的投放市场如美国、欧洲等过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需求也渐入低迷。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国际贸易竞争形势,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是一件亟需解决的问题。

2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问题

21出口产品单一

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就要求企业要学会与时俱进,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要做到质高、价廉的特点。这对于技术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受到传统的经济形势影响主要集中点都在服装等比较单一的产品加工业上面,对于自主创新的出口产品上面还严重缺乏。

22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小企业大多具有资金链短、融资难的特点,这些特点一直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一般都缺少抵押物质,这样很多银行都不愿意按照中小企业的自身需求来给以资金。融资困难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也就会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作,同时在企业的扩大规模、技术和增加设备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23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自动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技术和质量水准,但从整体角度来看与国际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小企业大多不注重自身自主品牌的家里和培养,在国际经济贸易中长期担当者加工和搬运工的角色。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这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问题,同时还会不断的加大我国中小企业与一些跨国企业的距离。

24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多选择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的统一性和行为一致性决定了初期的企业管理会很有效果,为企业节省了很多管理成本。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深。家族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障,同时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5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不当

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企业的运作、出口产品的定价、出口财务清算和对外客户沟通等方面。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单一、企业缺乏优秀人才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运作,同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贸易经营常审计的有出口产品的定价、客户的沟通、汇率的计算等,从企业的自身出发建立健全出口贸易经营体制,在结构和制度上完善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制度。

26新贸易保护主义爆发,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尤其是对外贸易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直接的特征就是出口订单数量明显减少。受次贷危机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大都是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金融风暴的出现直接导致各国的新贸易主义爆发,掀起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贸易保护主义在西方经济体国家里比较突出,在贸易保护盛行的当下,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链不稳定、外贸订单量锐减和外贸成本上升这三个方面。以美国为例,向来以贸易自由标榜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面对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为违反贸易规则的手段,即以公平贸易替代自由贸易。与此同时出现的就是各种贸易壁垒,这一切对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声誉都有损害。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现显得更加艰难。

3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31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细化市场并占据有利的市场竞争位置,同时倡导概念的差异化。与同行竞争相对的是要形成企业自身品牌的概念化。通过对自身产品的定位,突出和强化产品的深层次的核心价值。概念差异化就是说对于消费者所购买产品的专家化,这就需要核心产品的概念化了。从我国海尔企业的成功营销案例来看,在面对我国无氟冰箱市场空白的情况下,积极打出了以海尔无氟的新概念。这样就成功的占有了我国冰箱市场份额。这是产品概念化的成功典范之一。市场的创造来至于对于产品概念的创新上,没有了创新的概念是无法实现对市场的控制的。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消费观念往往会比市场的恶心竞争给扭曲。市场的核心竞争就是对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概念的竞争,概念的竞争反映在的是品牌的形象。对于竞争力比较弱势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在发展中创建属于自身的品牌这将直接决定这企业未来的走向。中小企业在面对着市场的竞争时,往往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定位企业的目标,在面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方面无法做到战略性的估计。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品牌定位,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丢掉了企业发展的未来命脉。

32推动企业商品的差异化、多样化

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出口占我国总出口额的69%,中小企业是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企业的发展它们往往会选择以价格战来实现企业的短期利润,就处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品档次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弱都是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应从传统的产品发展模式桎梏中解脱,在把握国际消费者的心理的情况下,在产品的设计、功能和使用寿命上下功夫。实现产品由传统初级价值走向了高附加值的转变。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增强自身品牌意识,加大企业品牌能力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在面对市场多样化的情况下应从产品的风格、档次和品位三个方面来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海尔集团为例,该公司以白电为基础,同时涉及黑电小家电等多种行业,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强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3从多方面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风潮下,企业应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体制体系。从企业内部的治理出发,健全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完善会计报表体系,提升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会计报表可信度,从而从内到外全面提高企业的信誉。另一方面就是要从多方面的渠道进行企业融资,从传统的银行贷款到资产证券体系的建立来构建全方位的增加企业的自己来源,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库存制度,在库存的减少和排除冗杂库存方面积极应对,不仅可以很好的提升资金的使用率还能降低各种消耗,节约资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筹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和鼓励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链接等方面来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利用企业债券实现企业市场化。

34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企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前提,当前企业大多管理模式陈旧、管理制度落后。随着企业进一步面向国际市场,企业面临着来至各个方面的问题,此时的企业高层就无法处理企业的所有事物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权,采取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也是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前提。

35优化市场结构,积极开展多元化海外市场

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着手来处理贸易中出现的贸易壁垒多样化和隐蔽化等问题。通过政府外交、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度过企业难关。企业自身方面产品的技术、环境、安全等方面要达到进口国标准。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贸易壁垒预警体系,从而保证企业突破贸易壁垒,促进企业的出口。在市场方面,企业应该从原有的集中型贸易出口到多元的贸易出口转变,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是企业在面临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能够尽快调整的保障。外贸企业在面对新经济市场的情况下,应从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变化等角度来抢占市场份额。

小结;中小企业在面临多么的市场环境,应谨慎对待,在扩大对外贸易市场的情况下,加强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禹平红,何秀丽外贸企业危机面前如何求生[J]市场周刊

[2]付罡,于洋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4月上,30-31

[3]徐晓莉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年第3期

第5篇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贸易差额

第6篇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对外贸易;脉冲响应函数;VAR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得以革新,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辅以宏观调控,市场活力得到激发,我国的经济逐渐焕发出活力,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381元增长到38353.5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2元提高到19659.04元(按照2012年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折算为2578.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低于99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96美元至394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946美元至1219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19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我国成功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很多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被夹在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中间,市场逐渐萎缩,原有的促使经济高速增长的体制无法再维持下去,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始终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众所周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可以动员该国的闲散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使本国的闲散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到更为广阔的需求市场,对外贸易还可以使一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促进该国财富的集中,提高该国国内要素的收入水平。诚然,其观点受到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注意到科技创新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但是,对外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我国,探索现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自从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以来,我国的学者便开始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措施,得出很多开创性的成果,指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对以后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学(2010)从经济大循环理论出发,认为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大规模组织建造和销售平价商品房、平价租赁房,这样既可以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较快增长,在住房需求被释放出来以后,政府就可以一方面减少财政赤字,缩小政府投资规模,降低财政风险,另一方面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贷款增长速度,防止通货膨胀,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步回到中性状态,从而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孔泾源(2011)在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后,认为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刘旭清(2011)认为我国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和消费模式升级,鼓励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

现有文献中,对我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中,尚缺乏专门文献就对外贸易的研究。本文基于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的客观经济条件出发,分析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最后建立模型实证探析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对外贸易如何助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三、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国际经验分析

各个国家由于自身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人力资本结构、收入分配机制、政治体制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针对迈出“中等收入陷阱”采取的措施不一而足,所用的时间跨度也长短不一,最短的是韩国,从上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序列仅用8年的时间,美国和英国分别用了14年和12年,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分别用了13年、11年、10年、12年,由于韩国跨越“中等能收入陷阱”所用时间最短,格外引人瞩目。韩国在八十年代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后,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本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内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的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在这些举措的刺激下,韩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飞速猛涨,一直维持在50%以上,对外贸易成为本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日本战后经济空前萧条,但是由于其原有的经济体系和产业基础尚存,而且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经济恢复很快,在1955年就已经恢复到战前生产能力,之后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等战略思想,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将“贸易立国”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而且一直把重点放在出口方面,在以上措施的刺激下,对外贸易成为维持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新加坡自在整个中等收入阶段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很高,始终处于296%以上,1980年甚至达到了412%,这样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惊人的,但正是新加坡的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拉动了本国经济的增长,让其在短时间内成长为高收入国家。

第7篇

摘 要 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度顺差近年来一直是个大难题。本文列出一些影响对外贸易顺差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说明汇率的变化值与对外出口贸易顺差成反向的变化,GDP与外汇收支之间存在正相关,物价指数与对外贸易顺差关系不是很大,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顺差成反向变动关系。最后是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对外贸易顺差 汇率 GDP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外商直接投资(FDI)

自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但是中国却依然在2008和2009年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巨额的贸易顺差扩大了我国的外汇储备,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加速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它带来的现实或是隐性的经济政治因素却也是日益突显: 1.货物贸易虽然是连年顺差,但是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附加值比较低的加工工业。而在发达国家地位很高的服务贸易在我国却是连年逆差。2.我国内需不足,投资过快。这一点如果再加进收入、通胀、房地产等因素可能会更加严重。高储蓄和低消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协调、持续增长的一个重大阻力。3.我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4.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中国同其它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了。

本文列出了一些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影响因素,并用eviews做了回归分析。得出的有关于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和汇率、GDP、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关系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 -1431.926277*汇率 + 0.01445655551*GDP + 26.55417134*CPI - 0.003799864712*(FDI)^2

现在对计量结果总体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系数结果做逐一统计分析(拟合优度、t检验、F检验)和经济解释:

总体回归效果显著,可决系数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都超过了80%,F值较大。效果还是不错的

汇率的变化值与对外出口贸易顺差成反向的变化,由T检验可知,系数回归效果显著。(T值为-4.221493,p值为0.0018)这似乎与常规的认识相反。因为汇率值的升高,即意味着本币人名币的贬值,这就使得本国产品在国外相对变的便宜,所以出口增加:国内的外国商品相对变得昂贵,进口减少,这就意味着对外贸易顺差增大。但是这种常规的认识忽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弹性。在我国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国出口的商品多为资源或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国外需求量受价格影响程度不高,所以在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出口额仍保持增长态势。国内中国西部地区汇率对国际收支总的影响程度大于东部地区。对东部地区而言,汇率值变化与进出口差额存在正向相关,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汇率变化与外进出口差额负相关,说明当汇率下降,即人民币升值时,中西部地区的外汇收支增加。导致东西部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中西部进出口贸易结构和需求弹性的不同。东部地区经济相对于中西部较为发达,对外贸易以出口加工初级产品为主,虽技术含量不高,但贸易总量却比较大,而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科技水平有限,但因能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出口商品结构也以能源为主,而能源是经济发展必备资源,所以对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出口需求相当旺盛。

GDP与外汇收支之间存在正相关,由T检验可知,系数回归效果显著(T值为7.117278,p值为0.0000)。这也与预期相反,即GDP的增长会促进外汇收支的增加。这是我国出口导向型政策产生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对出口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进口则采取限制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形成了鼓励出口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向出口部门倾斜。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与体制环境逐渐形成的背景下,中国贸易顺差逐年增长。正是这种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在GDP增长的同时,出口额也迅速增加,造成了GDP与外汇储备双增长的经济形势。

国内物价指数与对外贸易顺差关系不是很大,T检验可知,系数回归效果并不显著(T值为1.145712,p值为0.2786),此变量可以忽略。

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顺差成反向变动关系。系数回归效果显著(T值为-4.151700,p值为0.0020)。FDI与对贸易顺差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使得国内企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技术外溢、示范效应等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技术创新与出口增长。第三,外商到中国投资,必然会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与之合作或有贸易往来的中国企业进口势必也会增加,从而整个对外贸易顺差减少。从本文的实证分析看,一和三综合影响的效果要大于二,所以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顺差仍然成反向变动关系。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优化进口结构,适当扩大进口规模。进口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扩大进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要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进口。二要鼓励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三要开拓进口渠道。四是要改善进口环境,减少各种复杂的程序。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首先,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适当的出口优惠待遇。其次, 限制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减少重要资源、高能耗产品以及污染环境的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最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3.在进出口结构得到有效地改善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人名币的汇率,以减少贸易顺差。提高汇率做到下面几点:一是要提高人民币对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的货币的升值幅度,二是放松对资本项下的外汇支出管理,如放宽企业与个人将外汇用于境外市场的情况。

4.积极扩大内需。一方面是要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的是要增加财政支出,完善医疗、住房和教育问题,以减少人民的预防储蓄。另一方面,注意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城市和农村收入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税收、补贴来较好地完成这一目标。

5.较为稳妥地处理外部摩擦,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我们必须加强与我们的贸易伙伴的对话和合作,做到平等互利,力求消除误解。第二,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必须防止过度依赖某几个主要的国家的市场。

参考资料:

[1]陈波.FDI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财经论丛.2006(1):73-77.

[2]丁文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总量及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经济经纬.2001(2):96-98.

[3]欧元明,王少平.汇率与中国对外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9):118-121.

[4]周琛影,田发.影响我国出口的宏观因素分析.当代财经.2003(12):92-94.

[5]许和连,赖明勇.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软科学.2002(6):34-38.

[6]钟杨宇.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实证分析.

第8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商务英语专业;优势机遇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优势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崛起,具有多元性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成为市场的新需求。所谓创新型人才即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拥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勇于打破旧的模式,顺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又能产生创新能力,再将其运用于科技、农业、工业等方面,推动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原指具有本专业以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例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复合等,现今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复合型知识外还需要拥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运用现代工具的能力。

外语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则包括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独立学习来提高外语水平。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共同之处在于都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索的精神。如今全球科技、经贸高速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迫切需要“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就带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

商务英语专业涉及到营销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法学、银行、旅游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商务活动涉及到对外贸易、技术引进、对内招商、投资海外、对外劳务、商务谈判、经贸合同、银行托收、国际支付与结算、涉外保险、国际运输等多个方面。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立足于英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既有独特的语言共同特征,又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它多使用在国际贸易中,是企业合作双方不可缺少的交流语言。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专门的商务英语通用的语言。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归根到底,实用性是商务英语的最大特点。它提高的不仅只是说话和语言的能力,而是生活和生存的能力。商务英语还涵盖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商务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赢得的机遇

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而作为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高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下赢得了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新机遇。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更有效地找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改革,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内陆地区的河南,在运输成本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对外贸易平台的构筑成为河南融入全球经济的突破口,因而提供商务英语人力资源保障的河南高等教育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依靠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体系、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体系十大体系的完善,这十大体系无一不需要高等教育来支撑。而在这十大体系的教育支撑中,作为对外贸易产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建设的支撑着现代对外贸易体系。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

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增加,保证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高等教育,包括各类本科院校以及职业类院校,也加大了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投入,促进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

2.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外贸易的增多为商务英语专业科研、学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中原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河南地带对对外商贸类的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科学技术的研究大多依托于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因而,中原经济区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3.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外贸易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对外贸易机会,从而中原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大批的从事商贸类优秀人才,这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平台。

4.个体商务英语教育投资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影响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环境下,从事对外贸易行业的人数大量增多,人们接受教育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和畅通,除了产生于各高校国际贸易类等商务英语专业或者其分支,还来源于个体商务英语类社会培训班。这便迎合了当今中原经济区建设趋势下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也对高校中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发展是一个很强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喻新安.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9).

[2]刘怀廉.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关爱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作用[N].中国日报,2011-03-10.

第9篇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

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10篇

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自对外承诺以来,中国面临来自国内碳减排与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双重压力,基于消费视角的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清晰认识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外部压力与应对策略。国际贸易隐含碳的研究领域属于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的一个分支,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方面。国外最早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测算的是Machado对20世纪90年代巴西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截止1995年,巴西为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且单位美元出口隐含碳的排放比单位美元进口高出56%[1]。随后,投入产出法在不同国家或区域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方面得以广泛运用:Ahmad等对OECD国家[2]、Mongelli对意大利[3]以及Maenpaa等对芬兰的测算等[4]。近几年的研究重心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方面,Davis等对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之间[5]、Xianbing对中日间[6]、Yinghua及Huibin等对中美之间贸易隐含碳变化趋势的测算[7,8]。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是另一种测度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特定商品的量化评估,而大规模的测算应采用投入产出法[9]。国内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对外贸易隐含碳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文献追溯到马涛和陈家宽对1994年-2001年中国工业进出口产品的污染密集度进行核算[10]。随后代表性的文献有齐晔等估算了1997年-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11];闫云凤等对1997年-2005年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衡量了出口量、出口结构、排放强度对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12];王媛等采用平均D氏指数分解法进行了隐含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13]。而涉及FDI对碳减排影响的文献主要在FDI对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方面,成果集中在最近两年,自赵晓莉等首次从FDI对东道国低碳经济发展双重作用的角度展开了定性分析后[14],随之展开的研究由于样本选取与实证方法的不同,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持环境负效应观点的有牛海霞等、刘华军等认为FDI通过规模效应或结构效应促进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15,16],持环境正效应观点的有宋德勇等、谢文武等认为FDI能明显减少中国碳排放[17-18],与上述研究不同,持折衷观点的有邹麒等认为当期外商直接投资会恶化中国碳环境,而其滞后项的碳排放效应呈现清洁作用[19]。综观上述研究文献,缺少FDI对贸易隐含碳影响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运用指数因素分解法,将影响贸易隐含碳排放的FDI分解为FDI数量、FDI行业结构、投资的隐含碳强度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FDI与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相关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引导FDI的产业流向,以减轻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压力。

2FDI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分析:1997年-2009年

2.1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隐含碳是指一种物品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CO2排放,具体包括整个生产链各种化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隐含一词最初起源于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的能源工作组会议,会议提出了隐含能的概念,随后隐含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环境污染等领域,发展出生态足迹、虚拟水、物化劳动以及隐含污染物等新的概念与研究领域。同样,隐含碳也是隐含能概念的衍生品[20]。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与国际碳转移排放的含义接近,出口隐含碳排放是指出口商品在满足进口国消费需求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生产国,进口与此类似[21]。依据历年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各行业出口、进口及净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首先,部门i的直接能源消耗系数为:式中各能源碳排放系数θk可借鉴黄敏等的测算结果;Eik为i部门第k种能源消耗量;Xi为i部门的总投入[22]。部门i的完全碳排放系数为:式中r为部门i的直接能耗系数;cij为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对部门j的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计算如下:式中EX、IM、NX分别为出口、进口、净出口数额,且ECEXjt、ECIMjt、ECNXjt分别代表第t年j部门出口、进口、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由于我国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国家,进口中的一部分作为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包括一般来料加工与能源,因此,现有文献关于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可区分为含加工贸易与不含加工贸易两种情况,后者从进口国消费的角度如实地反映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真实值。目前我国历年投入产出表编制中只有2007年分行业统计了进口中来料加工贸易额,缺少其他年份的真实数据,参考王媛等的做法,通过假设进口商品等比例用于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来编制简化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剔除用于加工贸易的进口部分[13],所测算的各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趋势与依据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影响本文对FDI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效应的结论,所以本文仅选择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来测算并反映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变化趋势。以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09年数据为样本,其中,2009年投入产出数据是以2007年为基准运用RAS方法反复迭代得到,该方法是利用目标年常规统计数据对基准投入产出表进行更新,以实现目标年投入产出数据获得的及时性。由于分行业FDI统计口径、投入产出统计口径与能源统计口径不一致,出于本文研究的目的,经调整后将行业类型划分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八个行业。能源统计数据来自各样本年《中国统计年鉴》。测算出的数据如表1所示。

2.2FDI与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的相关性描述分析:

以制造业为例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2009年实际FDI数据,FDI主要流向制造业,自1997年至2005年,FDI中制造业所占比例持续上升,最高达2005年的70.4%,2005年-2009年所占比例降至51.9%,仍吸引了半数以上的外资,说明在短期内制造业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选择。由此,以制造业为例,比较制造业FDI与中国制造业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变化趋势,以初步反映FDI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相关性。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FDI从1997年-2005年间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2005年-2009年略有下降。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相比,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1997年-2009年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2005年-2009年增速放缓,而制造业进口隐含碳排放1997年-2005年持续上升,2005年-2009年相对稳定。另外,从升幅的变化程度来看,2000年-2005年间制造业FDI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增幅均较大,相应制造业2000年-2005年进出口隐含碳排放同期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因此,制造业FDI与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较为明显的内在关联,意味着FDI行业结构与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3FDI对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的指数因素分析

3.1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运用指数因素分解法,将上述中国各行业对外贸易隐含碳指数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考察FDI对中国各行业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

3.1.1中国各行业对外贸易隐含碳指数运用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环比指数来反映各期贸易隐含碳排放相对于上一期的变动程度:式中INECt为第t年中国各行业对外贸易隐含碳指数;m为相邻年份的时间跨度;ECt与ECt-m分别代表第t期、第(t-m)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包括隐含碳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FDIjt代表第t期j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AIjt代表第t期j行业的总投资额;ECjt代表第t期j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包括隐含碳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则AIjtFDIjt为第t期j行业占总投资的比例;ECjtAIjt为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分母中的变量为相应的第(t-m)期各变量对应的值。对外贸易含碳量变化指数可以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

3.1.2对外贸易含碳量变化的绝对值运用贸易隐含碳的环比增加值来反映各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相对于上一期的绝对数额的变动值,能较为直观地展现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变化量,是对环比指数分析的有益补充:

3.1.3数据说明FDI行业划分为上述行业类别,各行业实际FDI投资额来自样本年《中国统计年鉴》,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进行换算后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调整为实际值。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自《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各期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数据见表1。

3.2数据结论分析

3.2.1环比指数分析根据公式(6)、公式(7)、公式(8)、公式(9),表2中列出FDI与中国隐含碳出口、进口、净出口关系的环比指数分析结果,FDI影响因素包括FDI数量、FDI行业结构以及投资的隐含碳强度的变化。表2中的数据为1997年-2009年期间各样本年中国各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与FDI关系的环比指数,即报告期与前一期的比值。数据显示:(1)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持续增加,其中数量效应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1997年-2009年间反复波动,说明FDI数量变化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是不稳定的,两者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内在联系;FDI行业结构效应除2000年-2002年间略有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稳步提高,尤其在2002年后增幅较大,表明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一直在减少,且降幅不断增大。因此,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主要是由FDI行业结构效应所导致的。(2)中国进口隐含碳排放除2005年-2007年略微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明显的增长,其中数量效应表明1997年-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历经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说明FDI数量变化对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没有明显的内在关联;FDI行业结构效应除2000年-2002年稍有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明显提高,2002年后增幅显著,表明FDI行业结构变动导致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投资的进口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1997年-2000年间基本保持稳定,自2000年后持续下降,且降幅呈逐步增大的趋势。由此可知,中国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主要是由FDI行业结构效应所导致的,而碳排放的下降主要来自强度效应。(3)中国净出口隐含碳排放净值1997年-2002年间大幅下降,而2002年-2009年间开始大幅上升,表明最初中国进出口隐含碳排放差距不断缩小,而2002年后不平衡程度逐步加剧。

3.2.2环比增加值分析进一步根据上述公式(10)、公式(11)、公式(12)、公式(13),表2中列出受FDI影响的中国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绝对值变化情况。表3中的数据为1997年-2009年间各样本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与FDI关系的环比增加的绝对数值,即报告期相对前一期绝对数值的变化。数据显示:(1)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持续上升。2000年出口隐含碳排放与1997年相比增加1.7851亿t标准煤,其中FDI行业结构效应导致增加4.6200亿t标准煤,而FDI数量效应与投资的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分别导致减少1.7283亿t、1.1066亿t标准煤,2007年的情况与此类似;2002年相比2000年出口隐含碳排放增加1.5821亿t标准煤,其中FDI数量效应导致增加3.5123亿t标准煤,而FDI行业结构效应与投资的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分别导致减少0.8963亿t、1.0339亿t标准煤;2005年相对于2002年出口隐含碳排放增加17.6276亿t标准煤,其中FDI数量效应与FDI行业结构效应分别导致增加1.5681亿t、17.2495亿t标准煤,而强度效应导致减少1.1900亿t标准煤,2009年与之相似。由此可知,FDI行业结构分布是影响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2000年-2002年外其余年份FDI结构效应均为正值,说明其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二是从2000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数据比较来看,FDI行业结构分布的变化使出口隐含碳排放同上一期相比分别增加4.6200亿t、17.2495亿t、19.1152亿t、9.8963亿t标准煤,表明这种促进作用有增强的趋势。(2)中国进口隐含碳排放1997年-2005年明显增加,2005年-2009年变化幅度较小,相对保持稳定。2000年进口隐含碳排放相对于1997年增加2.4462亿t标准煤,其中FDI数量效应、行业结构效应以及强度效应分别导致增加1.6739亿t、4.0379亿t、0.0822亿t标准煤;2002年相比2000年进口隐含碳排放增加1.9938亿t标准煤,其中FDI数量效应导致增加3.4467亿t标准煤,而结构效应与强度效应分别导致减少1.0076亿t、0.4454亿t标准煤;2005年与2002年相比大幅增长15.8073亿t标准煤,其中FDI行业结构效应导致增加17.5693亿t标准煤,而FDI数量效应与强度效应分别使之减少0.4217亿t、1.3403亿t标准煤,2007年的情况与此类似;2009年进口隐含碳排放比2007年增加2.4834亿t标准煤,其中数量效应与结构效应分别增长1.8604亿t、8.4840亿t标准煤,而强度效应减少了7.8610亿t标准煤的排放。由此可知,FDI行业结构是影响进口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且2005年-2009年的影响程度有逐步减小的趋势。(3)1997年-2002年间中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净值不断降低,2002年后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差距大幅上升,2009年达到最高。结合以上环比指数与环比增加值,进一步分析可知:FDI行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制造业为碳排放强度较大的行业,随着1997年-2005年间制造业FDI份额的上升,FDI结构效应持续上升达到最大值,期间结构效应持续增加的原因可初步认为是FDI产业向碳排放强度较大的制造业转移所导致的,然而,2005年-2009年间制造业FDI份额的下降并没有减少贸易隐含碳排放,只是增长的幅度有所减缓,前面的初步解释缺乏说服力,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较为合理的解释为,FDI行业结构效应包括直接碳排放效应与间接碳排放效应,其中,直接碳排放效应为在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FDI产业本身的碳排放,可依据贸易隐含碳计算公式将完全需求系数替换为直接消耗系数得到,间接碳排放效应为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与FDI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碳排放,当制造业FDI份额上升,直接碳排放效应与间接碳排放效应均正,反之,当制造业FDI份额下降,直接碳排放效应为负,间接碳排放效应有所降低,但仍为正值,两者的综合效应为正,这意味着与FDI产业相关联的国内其他产业碳排放强度远大于FDI产业本身,可从图2制造业出口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量的对比看出,具体原因有待深入分析。另外,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说明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在持续下降,且降速不断加快,可能原因在于外资企业进入能提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23]。而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自本世纪初以来工业重型化的发展使煤炭消费比重不断攀升,能源结构的变化不利于强度效应的下降,而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说明吸收外资数量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4结论与启示

第11篇

关键词:外贸结构 外贸依存度 政策调整 多元化

一、外贸依存度基本概念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以及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主要研究外贸的依存度对于宏观国民经济影响,采用使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计算“外贸进出口依存度”。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外贸总额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快速上升。2009年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与上年比有所下降,GDP虽然增长速度比前几年下降,但依然处于上升趋势,所以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9年出现相对大幅下降。但是无可否认的是,44%的外贸依存度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表1. 我国2000——2010年外贸依存度数据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

三、贸易依存度过高的负面影响

高外贸依存度是一柄双刃剑。外贸依存度的增长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树立了我国在国际交换和分工中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诸多外贸依存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和主要贸易伙伴,从而甚至影响我国的经济决策能力。根据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贸易分工虽然提高了双方的社会福利,但是也固化了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我国单一地集中于制造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美国、日本、欧盟等贸易伙伴国内需求和对外政策的影响。例如,美国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以及特保案,针对我国劳动力和环境的蓝色和绿色贸易壁垒,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额,造成出口为主的产业纷纷转向内销,使国内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扭曲,并造成更多工人失业。

由于战略资源的大量进口,使得我国国家安全收到威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对于许多战略资源的需求也逐年升高,当国内生产不能满足巨大的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对于资源的进口也逐年增加。1993年,我国从原油的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支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发展的资源形成对国外的依赖,使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国,还威胁国家的政策自主性。

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会使得国内出口企业不断增加从而满足国际需求,从而改变国内的就业格局。生产和就业格局的改变,导致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增多,失业率上升,企业也不能第一时间雇佣到合适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受到影响。

四、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外贸实现了由小变大的转变,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我国外贸是大而不强,虽然进出口规模大,但整体利益比较少。因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政策来推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进程。

提升资源禀赋结构。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数量充足和廉价上面,而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依然处于劣势。根据H-O模型贸易理论,我国外贸产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获得较少利益。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把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素质优势,同时还应该更多地挖掘其他优势,并创造出新的资源优势,从而优化资源禀赋的结构和特点。

加快产业升级,改善贸易结构。我国要降低外贸依存度,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改善贸易结构 ,一方面是升级资源禀赋,挖掘其他资源优势,使我国出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另一方面是优化国内资源配比,重视产业的优化布局,最大限度利用国内资源,并协调地区资源,从而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最优化。

[1]吴汉嵩.论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经贸论坛》2009;7

黄晖.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我国外贸结构的转换 2009

肖海霞.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长的利弊之所在

刘新明.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影响与建议[J]. 国民经济管理2005;4

第12篇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表示和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构成,国家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具体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当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所反映的是这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所需的进出口原材料、能源、商品、技术、劳务等各种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对对外贸易所依赖和开放的程度。

(括号内数字为按美元计算。2006年按美元兑换人民币1∶7.92的汇率计算,2007年按1∶7.40,2008年按1∶6.95的汇率计算。)

二、对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评述

数字表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增长的势头强劲,令人鼓舞和振奋。然而,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在数字背后反映出的令人担心的一面,这就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太高了,甚至到了有些让人吃惊,难以接受的程度。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并非是越高越好。因为对外贸易依存度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一个是依赖度,一个是开放度。依赖的程度过高显然不好,它会使自己国家的发展受到限制,如因国内的资源或商品短缺,本国又不能生产,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而处于被动,受制于人,甚至陷于困境。例如,我国的石油现在的对外依赖度已经超过了40%,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所以必须要开发新的能源和能源产品,对有些产品要搞进口替代。开放的程度高一些是可以的,因为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国际化生产,出口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进口,实行合理的国际分工,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内人民的需求,丰富社会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如果开放度过高,过多地挤占他国市场,不仅会大量地耗费国内资源,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浪费,而且还会损害到进入国家的利益,导致国家间贸易壁垒和各种贸易战的发生,这是国与国之间相互采取制裁和报复措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根源之一。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据世贸组织统计,2008年外国对我国新发起的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世界总数的35%和71%。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国,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成员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统计,2009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同比增长26.7%。一些国家大幅度地提高进口关税,对进口产品实施最低限价和数量限制,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因此,无论从依赖度还是开放度来说都应该有一个限度和标准,不易过高。同时,依赖度与开放度还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使之处在一种协调和均衡的状态之中。

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都在20%~30%之间。2006年美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22.4%,日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28.2%。 事实上,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十分稀缺的岛国,它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依赖度和开放度两个方面都应该是很高的。那么,日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又为什么是如此之低,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的呢?总起来说,日本对资源和产品的高度依赖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整、协调、平衡和加以解决的:一是通过不懈地科技创新,研制和开发新能源、再生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对海水的淡化处理,对雨水、废水的再生与循环利用,对垃圾、废料的回收、归类整理和再利用,在生产和物流方面,实行科学规划管理、合理的设计和精打细算,在汽车和运输工具上研制使用混合动力,使国家成为了一个节约型、节能型、环保型的社会。二是通过在海外的规模投资,与伙伴国家进行合资和合作经营,利用他国的资源生产产品,然后将部分产品返销回国内,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三是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高度重视和尽可能满足国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细微之处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在生活中感到舒适、快捷、方便和便利,把出口和进口所获得的收益通过国内第三产业的转化,使之成为人们的实际需求和消费,并产生利润。这样,国内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了,国内人民的需求充分满足了,分母(GDP)扩大,分子(对外贸易)相对缩小,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就降下来了,且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应该保持在20%~30%左右。而我国现在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却高达60%。有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经济,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和状态,其背后隐含的是以牺牲国内人民的现实利益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增长,我国人民尤其是最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并没有真正和充分享受到由于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而带来的实际利益和好处,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与经济增长不成比例。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拉动经济的一面,但也有其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有可能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在资源与能源消耗,大众消费和社会购买力方面,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尽管有一些人认为,我国没有按照所谓“合理的”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GDP,且没有把服务贸易和第三产业统计进去,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类别的商品价格所反映出来的购买力水平相差很大,甚至悬殊,我国较低的收入水平对进口消费品的价格又是一个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不是很高,将其算入GDP在国际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做法,所以,并不能完全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GDP。而仅就商品实物这一点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至于有些学者提出中国的GDP的计算方式、人民币与美元的可比性和统计上的分门别类存在缺陷和误区的问题,那只能通过国家、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加以验证、细分化和更新修正了。

应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表明我国的内需不足。由于我国是一个正处于起飞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内需不足有它的历史沉积,又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就目前的宏观情况来说,则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整体国民收入水平不高,这属于是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和原因;二是还没有能够实现超前消费,这属于是与经济有关的社会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世界经济年鉴》,2005/2006.P26.330.525

[3]《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06.1.25

[4]《中国经济导报》,2007.3.20

[5]《百度网・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

[6]《国际贸易信息网.中国经济网》,2007.6.27

[7]《百度网・大江网.信息日报》,200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