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科技与管理

建筑科技与管理

时间:2023-06-02 09:5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科技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科技与管理

第1篇

1.1对于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非常有利

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里,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里都分别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管理,而且建筑工程的所有部门的地点也不相同,使得信息和资料在传递时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拖延了工程的进度,使得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由于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把各种工程信息以及工程资料进行储存,还可以透过网络将信息技术快速传递,这不但有利于项目经理掌控工程的进度、质量及成本,还可以及时了解建筑工程中发生的一切事情。

1.2对于提升业务流程的管理效率非常有利

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合理应用,使得建筑工程的所有施工的活动时间缩短,施工建筑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应有的配置,满足了资源配置管理的目的,进而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2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2.1建筑工程的固定性决定了建筑工程管理中一定

要应用科技信息技术各类建筑物在同一个地方建造后不可以移动,只可以在建造的地方长期应用,建筑物直接与土地连接在一起,在不同的状况下,这些产品自身就是土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些普通的工业生产来讲,其生产者与设施是固定不动的,只有产品在生产线上运转,产品的所有部件还可以透过不同的地点进行加工,最后组装成成品。

2.2建筑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工程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应用科技信息技术

在普通工业生产部门,生产产品的数量非常大,而自身就是标准的统一化产品,这样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重复生产,然而建筑业却并非如此,地区不同,用途不同,建筑的样式也各有不同。就算是样式相同,在进行建造时,各个地区因为施工的环境、条件、方法的不同也会使得建筑物最终的成品同设计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管理人员通过科技信息技术掌握施工的水文、地质、地形、气候等相关的自然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施工方案。

2.3建筑工程的生产周期较长

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一定要应用科技信息技术生产周期指的是产品从开始生产到完成生产的所有时间,建筑物的生产周期指的是建设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里耗费的时间,也就是从开始施工时,到建成投产及发挥作用时所需要的时间。建筑生产比普通的工业产品周期要长很多。同一个工程项目在施工时大多会经历四个季节的变化,这也为施工造成极大的影响。

2.4建筑工程项目体积过于庞大使得建筑工程管理

一定要应用科技信息技术由于社会的持续发展,使得工程项目的规模逐渐扩大。建筑物占用的空间较大,所以建筑物生产只能经常在露天作业,并且在建造的过程里要耗费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人员构成也非常复杂。这就要透过非常专业的管理进行调配。只有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应用科技信息技术,将工程项目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一个整体,并透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改进施工管理的工作,这样才可以将整个工程项目融合为一体。

3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没有推广出去,而是限制在极小部分的企业当中,并且仅将其在小面积进行使用,把管理信息体系约束在信息搜集以及印制报表方面,根本无法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连接起来,也没有方法同一些动态的行业信息进行结合。有的企业在管理时为了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了局域网,可是信息却只在施工现场管理部门进行流通,其局限性非常强,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无法构成一个整体。

2)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盲点,浅显的将科技信息技术构成看做是计算机与局域网的融合。许多工程建设的客户、设计人员以及监理单位之间依旧是透过纸张进行信息的交流,并没有因为科技信息技术而出现任何转变。想要全面的执行科技信息技术,就要先了解什么是科技信息技术。可是就目前来讲,科技信息技术还只是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工具,而并没有让企业从总体上出现任何改变。

3)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体现在施工的前半部分。只有在施工建设的前半部门通常才会应用科技信息技术,例如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预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等,而在施工的过程里对于时间的掌控、建筑物成品的质量把控、建造时的资金使用等方面基本接触不到科技信息技术,并且在施工管理方面大多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与实力,而并不是结合科技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建筑行业里对于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还没有打开,通常是通过单机版的软件进行操控,利用率非常低。像是网上购买材料、招标、信息交流、信息、项目管理等工作依旧没有透过科技信息技术进行操控。

4提升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的具体措施

4.1提升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

科技信息技术的基础为电脑软件,因此,提升软件的开发是有效提升科技信息技术科技含量的方法,进而使得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里的管理效果更加完善。透过政府的相关建筑产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科技信息技术人员强化自身的技术,提高研究机开发的力度,并且在投放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时,多激励一些软件开发的企业同建筑工程企业进行合作开发。

4.2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

第2篇

关键词: 建筑企业;科技项目;后评估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034-03

0引言

随着现代高、新、特等建筑物的兴起,建筑企业施工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大。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了建筑企业的各个环节,一些大的建筑企业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投入资金成立技术中心等方式来支持企业的科技项目研发。科技项目逐渐增加,科技项目完成情况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建筑企业的重视。尤其随着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体制的日臻完善,对科技项目的评估已成为提高项目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改进科技项目决策和管理的重要途径。

后评估是科技项目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科技项目结项一段时间后项目成果的效益和影响逐步表现出来的时候进行的,是对科技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估。在科技项目后评估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估的关键。建筑企业科技项目主要为应用技术研究,如:超前或储备性科技研发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项目;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与产业化项目等。因此,本文所指的科技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

1建筑企业的特点

由于建筑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技术及经济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存在许多行业特征,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项目后评估也应结合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来进行。科技项目后评估中主要考虑建筑企业的以下几个特点:[1]

单件生产、订货生产决定了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多样性。每个建筑项目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功能,形成的外观、结构、形状都不尽相同,各具特点。因此每个建筑产品都有不同的规模、结构、造型和装饰,需要选用不同的材料和设备构成,施工的每一道工序又各不一样,产品的内容随着工程的不同,其复杂程度也不相同。

由于是露天作业且生产周期长,建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建筑产品体积大,施工周期长,依附于土地,不可移动。建筑施工会对周边的环境、周围居民造成一定影响,有些环境影响甚至是长期的、永久的。因此,建筑业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比较明显和突出的行业。

建筑产品对能源的消耗性大,节能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关键因素。施工项目的投资额随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元,建筑产品需要消耗和长期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筑产品的这种不动产决定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大,如果管理不善,容易造成工料的严重浪费,损失巨大。

建筑产品的社会性,时代性。一般的工业产品主要受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建筑产品除此之外还受到当地的社会、政治、文化、风俗以及历史、传统因素的综合影响。产品社会性的特征,也决定了后评估社会性、动态性的要求,并且对产品的环保需求特征十分明显。[2]

2科技项目后评估原则

根据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设计建筑企业科技计划项目评价指标系统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

系统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构成整体结构,这种结构体现出复杂、相关、递进的关系。形成的指标体系从系统的角度,能全面地、综合地反映评估项目的整体情况。指标的主要因素既能反映直接效果又反映间接效果,保证综合评估的全面和可信度。

可比性原则。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评估只有通过科技项目之间、指标之间相互比较,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建筑产品又具有单件性、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考虑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和通用性,还要考虑后评估与前评估、过程评估指标之间的可比性。

可行性原则。设计指标系统既要从理论上注意它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又要注意到它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所设计的指标系统应该能准确、可靠、简洁地描述评估对象和实现评估目的。

整体优化原则。对科技项目的综合评价也面临着多目标的决策,因此不能用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进行评价,而要建立一套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指标系统来反映科技项目的总体绩效。突出有限目标,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就是整体优化原则的核心。

动态完善原则。对科技项目的评估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动态任务,特别是针对社会性较强的建筑行业。坚持动态完善原则,根据科技项目管理的新要求和科技评估方法的变化,逐年修订指标系统和权重系数,就可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各科技项目执行的总体绩效,就可以避免因仅仅关注某一年份的评价结果而出现的偶然性结果。

3指标体系[4][5]

通过对建筑企业的特点分析以及项目后评估原则分析,得出科技项目所涉及的组织、人员、资金、文档、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等内容是后评估的主要内容。同时,建筑企业科技项目成果有很强的社会性,社会效益也是考察重点。因此,建筑企业科技项目后评估体系应包括:技术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这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3.1 技术价值[6]技术价值是反映项目成果价值的重要指标,技术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小。对应用技术成果而言,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又集中体现在其创新程度和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上。技术价值指标体系,主要是技术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市场价值及应用推广前景、项目成果奖项等指标。

3.1.1 技术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主要从科技成果本身达到的水平、研究与实验方法的先进性上考察。包括项目起点水平,指项目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起点;技术指标水平,由该指标水平需与同类技术相比较得出;研究与实验方法先进性,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法的先进程度,需与已知研究与实验方法相比较得出。技术的先进性水平可用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来衡量。

3.1.2 创新性创新性主要从技术的创新深度、创新难度和创新广度三个方面来评估。

创新深度,指研究本身的新见解,考察成果本身新见解所占的份量。除研究成果本身的创新深度外,还包括研究方法创新深度,研究方法伴随着项目研究的始终,其创新程度往往影响成果的水平和研究效率等,该指标主要从对已有研究方法可借鉴的程度去评价。技术创新是国际首创、国内首创或是重大技术改进、一般技术改进,由此来反映技术创新的深度。

第3篇

关键词:建筑 智能系统 关键技术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飞速发展,与建筑行业相结合产生了智能建筑系统。智能建筑系统现已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城市是否现代化的标志,也成为展现建筑行业综合科技能力的一个窗口。但由于目前智能建筑系统的技术发展有限,只能通过控制将各方面的系统集成。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是智能建筑系统发展的未来前景。

一、智能建筑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早提出了智能建筑这一概念。当时美国建造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化大厦,装备了先进的通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自动监控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物的办公环境、居住环境以及设施管理已经不满足于最简单的基本功能,而向更为安全舒适、高效节能及智能化等功能拓展,这使得建筑的智能技术能够改进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智能建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节点”备受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相继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在随后的10多年中相继建成了许多智能建筑,有力地拉动了建筑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虽然各国在一直不断创新发展科技与建筑的结合,但对智能建筑却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如美国公认为:“整合优化建筑物的系统结构、管理服务和内部关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具备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优势的智能建筑。”欧洲国家认为“智能建筑是能使建筑业主用最小的保养成本使用自身资源达到最高利用效率。”我国的观点是“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特点为一体,包含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在内的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虽然各地对其含义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安全、舒适、便利、高效与灵活特点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智能建筑的构成及应用

现代智能建筑系统通常是由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三大系统构成,也即一般大家所认识的3A系统。集这三大系统优势为一个系统上的建筑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高效舒适的工作场所。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系统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对语音、数据、图象信息高质量、宽频带、高速率的需求,把楼宇内部的通信与外部的信息建立联系、进行传递;其中的控制系统即能在很少需要人为操作和控制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火灾和盗窃事件的实时报警、电子电视跟踪监控、优化调控室内温度、湿度、亮度、通风状况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智能建筑的办公系统采用高科技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后,使得平日繁琐的文书处理与传递工作大为减少,实现商务办公无纸化,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具备以上特点的智能建筑给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软环境,大大降低了物业与业主的人力、物力开支,提高了建筑的竞争能力,达到了各行各业对现代商厦的期待,因此它的出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1、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是智能建筑的核心,它是向建筑提供如数据、话音、图象、多媒体等信息的一套系统,是反映大楼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按智能建筑系统三大类别的细分,其包括内部和外部通讯系统及其下的电脑网络系统、卫星通讯系统、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等。

内部通讯系统是一个可以给使用者带来高质量、宽频带、高速率的语音、数据与图象信息的综合性系统。话音通讯系统在程控电话交换机设备基础上通过综合布线系统的用户分机向所有用户提供电话服务以及对外的通信线路,这个系统向所有用户灵活分配话路,给以后的综合业务数字网络ISDN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象通信一般是指提供模拟图象与数字图象通信、会议电视等功能的技术。会议电视系统通过建立在楼内网络与电信广域网络基础上的通信网络系统,把分隔两地甚至多个地区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彼此交换分享信息(图像、数据、资料)和伴音信号,达到局域内或远程间的信息沟通,并最终以现场会议的方式呈现出来。

2、楼宇自动化系统简称BAS,其有广义和狭义上的两个概念。作为智能建筑三大类别系统之一,它是广义上的,主要包括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狭义上的BAS)、安全防范保安管理系统、智能卡管理系统、消防火灾防范系统等等。狭义上的BAS仅指一般情况下所讲针对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系统、变配电设备、照明、电梯等设备实施控制的系统。它是通过利用现代科技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等构成信息处理和控制设计的控制系统,来达到对楼宇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的目的。

3、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又名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是智能建筑技术的一个基础功能。智能建筑办公自动化系统是能够通过收集、存储、检索等方法综合处理建筑物内外的所有信息的复杂系统。一般而言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用来进行处理文字与图形图像、识别模式、检索情报、分析统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编排管理文档、发送电子邮件与电子账务、交换电子数据、接待来访人员、召开电视会议、实现同声传译等。此外,比较先进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则可以提供从低级到高级的办公事务决策来对企业进行辅助决策功能。在特定的领域方面,如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商业经营咨询管理、档案管理、金融管理、交通票务管理、收费管理等,实现业务处理的则是专用型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主要表现为通过各种办公应用软件,去实现如上这些功能,使办公人员的信息沟通、文书处理效率大为提高,使办公环境实现电子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谌炎辉.复杂机电产品模块化设计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2]超越自我智能管理领航者--访霍尼韦尔建筑智能CEO小组[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3(5)

[3]孙军.建筑智能系统关键性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3(9)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产业 发展模式 实施建议

我国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缺乏强制与激励并重的政策体系

西方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美国在过去的10余年间共出台了10多个政策或计划来推动节能,而我国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建筑节能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节能意识淡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力度不够,政府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缓慢。

(二)市场发育不健全

由于我国房屋建造及住宅产业粗放型的经营,造成建筑节能产业链上的企业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企业间上下游互补、分工协作的关系,进而使技术创新的能力普遍较差,节能技术成果不系统,配套性和通用性差,集成度低,不宜于推广。另外,建筑节能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建筑能耗测评、能耗标识、能耗审计等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相互配套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及奖励和惩罚措施。节能服务业也发展滞后,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大多不具备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服务的经验和能力,不能满足日趋紧迫的节能融资和技术供给的需要,致使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三)缺乏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建设事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一些关键技术,跟不上节能形势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合适的转化方式,使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同时,科技人才缺乏,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

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模式设计

我国建筑节能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其的宏观调控引导与市场机制对其促进作用的协调统一。其发展模式应遵循“关注外部性”、“持续自生”的原则,采用“推动”和“引导”政策扶持有机结合的手段,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强化行业管理体系建设,促使建筑节能产品的科研单位、生产厂家、建设单位以及最终的使用者之间形成供求关系链,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迅速发展(见图1)。

(一)以关注外部性为特点的产业发展原则

建筑节能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十分明显。一般来说,常规建筑产业具有较多的负外部性,而建筑节能产业则表现出明显的正外部性。但在现实中,常规建筑产业的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并未计入其产品最终的成本核算;相反,建筑节能产业在产生社会性环境益处的同时,其高额的初始成本却由个别企业承担,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两种外部性效应的鲜明对比使得建筑节能产业往往居于劣势。建筑节能的公共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其外部性无法通过“自愿协商”的谈判方式加以消除。因此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外部性特点将其内部化,为节能建筑与常规建筑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以政策扶持为手段的推引合力

推动力集中表现在政策的“强制性”上,即建筑节能发展中长期的规划与目标纲要,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以保证强制性措施得以强制实施。引导力集中表现在节能政策的“激励性”与“公共服务性”上。如投资补贴、低息贷款、减免税金、价格优惠等政策均在经济上对建筑节能产业的壮大起到激励作用,引导资源、资金、技术和需求的优化集聚;有关加强建筑节能产业的管理制度建设、设立独立的检测评价机构与体系、规范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信息与教育媒介,体现了建筑节能政策的公共服务性,它引导开发商、生产商、供应商与消费者正确认识节能技术及产品的高效性,引导他们了解、鉴别和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并能够优化对节能技术及产品、资金、项目和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源动力

建筑节能产业,需要各项新型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支撑,节能建筑从技术上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仪器仪表等的生产、选用,包括多专业、多学科,贯穿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物运行等多环节。必须有效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科技创新”是技术服务型企业的源动力,应从设计、咨询、施工、监理、检测、评估等多个领域有效的链接起来,加强行业管理,扶植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和社会化协作机制,提高行业人员的素质及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升级与发展。

(四)以持续自生为目标的产业优化配置

各种建筑节能政策与法令不仅应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化发展中的生产扩大、市场进入和降低价格等强制性措施,还应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如何在市场机制下通过竞争发展来更为有效地争取政策支持,并获得运行成本的持续降低,以引导节能与资本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最终达到持续自生的目的。

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建议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1.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已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对发展建筑节能产业做出明确的行政规定,把重点放在研究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的革新、建设单位采用节能产品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为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金融界、投资商、企业和开发商能够准确判断和把握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增强其投资与开发建筑节能项目的信心。国务院出台的具有指导性纲领文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在建筑节能产业发展上政策的支持。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特点提出发展本地建筑节能产业的具体细则和实施意见。

2.完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和标准互动工作机制,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的研究,对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通过试点示范和专家论证,及时将成熟的科技成果纳入标准之中,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以先进的技术标准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构建全面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对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强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惩处力度,确保强制性技术规定在工程建设中贯彻落实,推进建筑节能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持续发展。

3.完善激励政策机制,将建筑节能产业的外部性内部化。首先通过财政支出、优惠贷款、基金融资和引进外资等灵活融资政策,多渠道吸纳建筑节能产业的启动资金,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税收调控、补贴、奖励等降低成本政策降低建筑节能产业的初始投资成本,减小市场化的价格阻力,以提高灵活融资政策的吸引力及灵活性。另外通过政府定价、价格补贴、税收调节等强制性价格调控政策来予以投资者和开发商一定的商业利润保证,调动其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价格竞争机制来促进价格的合理、持续降低,以减小政府干预,提高其自生能力和市场竞争性。

4.完善保障制度,消除建筑节能市场信息不对称。完善建筑节能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和建立公平的建筑节能市场。一是实施信息统计报告与通报制度,违规举报制度和技术、产品、材料的推广、限制、淘汰制度。二是实施采暖供热运行管理单位供热及耗能量指标,并予以考核和奖惩。三是实施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等文件中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和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设,达不到节能标准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备案。四是出台建筑能耗限额及超限额加价制度、节能考核体系等,加强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管理,最终引导节能产业通过正常竞争做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配套、规模合理、质量提高。

(二)科技创新与管理体系有机结合

1.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重点领域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在整合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开展自主创新、内联外引与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研发优势、高等院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勘察设计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建立和完善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开发系统,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系统,以相关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咨询、中介服务紧密结合的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及成果推广转化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建立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示范基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强化管理创新,行业集群发展。通过建筑节能产业相同和相关业务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规模经济、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节能建筑这一最终产品为纽带,形成在建筑节能产业链上下游设计、施工、安装、部品及监理等环节关系紧密的各类企业联合体,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与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与配套,使产业链有明确的分工,实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社会化协作关系,推动建筑节能产业化联盟的发展。同时,强化行业人才资本意识,坚持引智引才并举,吸引国内外建设科技人才,并实施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人才梯队。依托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学校结合重点研发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和干部培训等方式,造就和培养一大批科技管理与科研创新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通过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筑节能技术规范、技术(产品)标准和相应的认证与信息服务来保障市场监测、规范市场竞争,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管理创新,行业集群发展,从而在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基础上,促使建筑节能市场逐步实现“自觉”扩大,进而推动建筑节能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昊明.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现状及产业状况分析[J].商业时代,2009(28)

2.刘叶志.新能源产业绿色效益的实现机制[J].科技和产业,2009,9(9)

3.王玲,田稳苓,马士宾,孔丹丹.住宅建筑能耗评估与能效标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8,24(6)

第5篇

当代建筑科技发展趋势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改善居住条件,不断改进室内设备和部品质量,进一步发展完善住宅建筑工业化,研究与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开发建筑节能和新能,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发展机器人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环境治理的技术,加强对质量技术与管理研究等。

关键词:当代建筑 绿色环保 智能化 发展趋势

一、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更新改造房地产引进、利用高新技术,将其作为住宅产业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技术革新的动力,将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住宅 的生产技术、材料技术、建筑节能、居住环境等方面,为解决技术难题、提高质量和效益,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同时,把建筑科技研究扩展到居住环境与城市建设发展,注重住宅质量功能与环境协调,研究城市规划、土地有效利用、交通水电等设施的发展对住宅科技 的相互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居住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注重技术进步与研究成果转化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可以促进研究开发成果的实际应用,以较少的投入,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因此,日、美等国非常重视将技术从官方转向民间,从大学、研究所转向企业,从大企业转向中小企业。技术成果最终要在企业转化为生产力,主要采取委托开发、推荐开发、技术转让、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的衔接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注重研究开发投入日、美等发达国家住宅产业研究开发经费比例大大高于我国,但与本国其它 产业相比,还是非常低。这也造成住宅产业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其它产业,而且 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差别悬殊。科技投入的主体,是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或住宅产业集团。最近几年,国外住宅产业也提出要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加快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扩散,用现代科技提高住宅产业及其相关的建筑业、建材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同时,很多著名建筑学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绿色环保、智能化、健康型等类型建筑将形成较大发展趋势。

四、绿色环保建筑大行其道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是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这一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课题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耗太大,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更加 匮乏的境地。怎样节约资源,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建筑师们有两点考虑: 一是建筑材料;二是造出来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从绿色环保建筑的趋势看,一般认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建材和饰材将是市场消费的热点,其中室 内装饰材料要求更高,绿色观念更强。具体要求是:绿色墙材,如草墙纸,丝绸,墙布等;绿色地材,如环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绿色板材,如环保型石膏板,在冷热水中浸泡48h不变形、不污染;绿色照明,通过科学设计,形成新型照明环境;绿色家俱,要求自然简单,保持原有木质花纹色彩,避免油漆污染。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兴起一股绿色环保建筑的热潮。我国也已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建筑的开发与建设。如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在加紧建设我国首幢生态办公楼,它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采取节能降耗技术,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环境优质,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 60%。

五、智能化建筑将成新宠建筑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看,发展到当前已广泛应用的楼宇自动化控制,是一种保证现代化的建筑内全部设备整体正常运转的技术。智能化建筑首先解决的是安全问题和设备管理问题。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保安和防火。通过电脑控制中心的可视电话和指纹识别系统,对来访者的身分加以辨别和确认,杜绝恶意来访者进入建筑或社区。适时的火灾预警系统不仅对发生的火情发生警报,而且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消防部门,同时启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相应的处理。设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住户对设备的要求;二是物业管理者对设备的要求。居住建筑智能化对建材饰材的要求是巧妙、实用、合理,富有艺术性、装饰 性。厨房设施要求系列化、立体化,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物品储藏量,更巧妙地 减少油烟、噪声;传统“躺着”的洗浴设备要求“站立”起来,厨房笨重的水池 要精巧化,占地过多的浴缸将被保温、节水、占地面积小的浴房代替;衣柜、书 架和桌椅进究立体化、储量大,充分利用空间。 居住建筑智能化对安全的要求,从居住建筑可能发生的危险源入手去构造安 全环境,要将安全防范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纳入设计标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家 安全度。国内不少地区已开始采用现代高科技,如多媒体安全防范及综合减灾物 业管理系统,与社区及建筑物安全设计相结合,确保建筑物安全系统的自动化、 智能化水平。

六、健康型建筑和特型建筑将成新的追求 现有的建筑虽然不会对居住者的健康有副作用,但确实存在令人不舒服的因 素,如建筑原材料的放射性问题。有的材料,包括建筑用土、混凝土和石材的含 氡量比较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从建筑材料方面入手,尽量减少可能有害物质的含量;二是加强建筑物的通风。法国有的建筑师在建筑 模型完成后要进行“吹风”实验,以观察建筑物的通风性能,完善建筑群的整体规划。

结语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居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质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居环境的恶化,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社会发展问题。为了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我们应加大对建筑和科技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实践。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地,现场,安全管理,探讨

工地现场安全管理在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企业的工地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为了更好地促进建筑企业的各方面工作的有效展开,就应对建筑企业的工地现场安全管理影响因素有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措施予以预防和完善,最终才能促进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1 影响建筑工地现场安全的主要因素

1.1缺乏安全意识

首先建筑企业的领导高层缺乏安全意识,对建筑工地的现场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味的重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明白只有安全得到保障,建筑施工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同样缺乏安全意识,没有经过针对安全施工的教育培训,并且施工人员大多是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缺乏高素质的安全技术人员,无法在施工中重视安全问题,而且当有事故发生,也缺乏应变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也没有接触建筑工地现场安全的相关制度和法规。缺乏安全意识这一因素是造成建筑工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安全基础因素

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而且对建筑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使得建筑企业需要更新换代,用高科技来武装自己,对建筑外观、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在这一领域有了较大的突破,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技术支撑而发展缓慢,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另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建筑行业发展有很大的支持,但我国在这一方面支持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1.3环境因素

进行建筑施工时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因为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规模,并且每一栋建筑所处的位置的情况都需要考虑,位置的地理地域情况、气候、土壤状况还有季节因素都是需要考虑进来的。同时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对它们进行构造时需要不同的技术、施工方法、建筑原材料、施工人员,不同的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是不同的。在建筑过程中,因为环境的限制使得建造时的难度有所升级,并且随着建造的进度加快,周边的环境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建筑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也有所变化,就必须利用高科技技术、逐渐完善的安全管理水平去应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安全挑战。建筑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可避免的受施工现场的高强度工作量、建筑危险性、施工噪音、建筑垃圾、建筑产生的环境污染、甚至还有有毒气体的不良影响,还受到恶劣气候的摧残,则容易导致自己的身体出现不良反应,造成自己视力受损、精神失常甚至身体器官受损等问题,这样就不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容易在施工中造成人员伤亡现象[1]。例如在新华网中报道的苏州某建筑施工现场发生的塌方事故,主要是因为施工现场的环境恶劣所导致。

2 加强建筑工地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2.1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建筑企业整体安全水平

首先要对建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素质,采取灵活新颖的培训方式,让重视建筑工地现场的安全问题,企业的培训部门应时常对各层领导干部、各部门技术负责人进行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安全制度规范的培训,让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让从因安全管理疏忽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接着就是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在上岗前,除开施工方面的培训,还要对安全意识、技能方面进行培训,使施工人员具有安全技术,能一定程度使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出现了安全隐患,也能防微杜渐,减少损失,施工人员经过培训之后通过考核才能上岗,上岗后也需要定期进行考核[2]。

2.2 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加强对现场安全监督

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施工人员重视建筑的现场安全检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明确安全的保障是经济效益获得的前提。可以以以往的一些建筑现场发生的安全事故为例,让各层各级的工作人员知道因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有多大的损失,这样就可以使各层级人员、各部门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这样建筑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就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同时以此来健全安全责任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让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日常工作中,要定时定期的对现场安全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考核,对称职的优秀人员进行表扬,对不称职的人员进行处罚和人事调动。加强对现场的安全监督,健全监督机制,开展自我监督,相互监督,监督时应注意紧扣施工现场的每一环节,保障施工环节的有序进行。

2.3加强对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建筑企业应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更新高科技施工设备,引进高科技技术和管理制度,提高建筑现场的施工安全系数。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和人员伤亡问题,采取防微杜渐的方法,施工之前就应该根据实地考察来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降低环境污染,尽可能的避免人员的伤亡,以及职业病的出现。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实时监控,提前准备应急措施与设备,这样危险源才能得到控制,以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高效性[3]。如下图为某企业在建筑施工现场的风险源管理中就对风险管理对象进行了明确,有效的确保了风险源得到控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建筑工地现场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必须从人员、环境、制度等方面出发去进行安全管理。加强对建筑工地现场的监督,控制不安全因素,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事故发生也要立即采取措施使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金淑荣,马立军.关于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5,04:288.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管理 现状 对策

1.我国建筑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的建筑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在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建筑业在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例如建筑业工程项目在投资和建设方式上就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各种外资、合资以及私人投资等项目逐渐增多,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项目则不断减少,国内的建筑业在组织模式上更多地采用国际方式。谈到建筑业的发展成就,就不能不提建筑法体系化和建设管理不断信息化这两大成就,建筑业的这些进步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更实现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然而我国仍然存在很多落后的体制限制了建筑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建筑业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对建筑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式的改革。我国存在的限制建筑业发展的问题包括,地方保护、职责不明、多头管理以及条块分割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2.建筑管理工作创新的措施

2.1开阔管理创新思维,适应时代趋势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管理工作也应不断发展,以适应时代趋势。掌握着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必须审时度势的开阔管理创新思维,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备。从施工现场到企业内部再到市场,都是建筑管理工作的工作范围,如何做好以实现良好的市场需求,也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市场的繁荣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2.2实现管理机制多元化,增强企业经济实力

建筑管理工作的企业内部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管理体制多元化,对管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进行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可以激发建筑企业的积极性与活力,从而增强经济实力。创新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可以将四大机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即实现竞争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一体化,以使得管理机制多元化。为适应发展需求,新的管理工作机制应依法制定,重新规划各部门的职能标准,将各部门相互之间的管理关系处理好,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与质量。建立符合建筑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赏罚分明以及职责明确,营造以制管人、以规管事的优良气氛,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

2.3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管理队伍

重视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一直提倡的优良传统,拥有一个高素质的建筑管理队伍,是建筑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建筑业里,建筑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代表着整个建筑管理工作的水平,所以必须要求建筑管理人员具有高素质,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并且能跟上现代化的脚步,在电子信息化时代,能够高度的适应,是新形势下对建筑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2.4采用新手段,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在建筑行业,安全问题一直是管理者考虑的首要因素。建筑行业也因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出现低效率、低质量的工作水平。施工企业应始终落实安全第一方针,努力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也应该不断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在整个管理工作中,现场的各部门及部门领导应与安全部门实现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对于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及处理。安全管理是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变化的,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适应工作需求。施工区和环境区的卫生管理工作必须保证落到实处,从开始组织到制定过程,都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施工方案,其中包括有完善的岗位分配制度以及施工指挥系统,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最完美。

2.5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水平

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目标。建筑管理工作不是单向性工作,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作的全过程,将其实现为现代化管理,将各部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施工技术,还必须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协助整个管理工作。其中,电脑的合理利用,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现达的网络技术下,在管理工作过程中,运用电脑网络协助管理工作,对管理水平的提高、工程质量的保障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的实现管理现代化。

3.结语

建筑管理工作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各个管理工作部门的融合是关键。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需要不断的创新以适应环境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及管理水平,才能为国家与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现代化的建筑管理制度与形式,依靠各种先进技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探索各种适合的管理模式,都是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在探索中,才能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士堂,郭毅.管理创新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2)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素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项目都不是单一的,需要涉及到许多方面,从规划设计到建成完工,需要诸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整个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最为关键的莫过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了,因为对于一个建筑而言,可以说质量是其生命和根本,如果质量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和安全,因此,必须深切关注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质量的诸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从而铸就安全合格或者更优质的建筑工程。

然而,一个应当予以关注的事实就是,在一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从建筑工程开始的设计规划,到采购材料和建筑材料的选用(我调了顺序)、建筑工程机械的采用和效能、建筑工程所处的地形及地质、水文特征,甚至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气象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至于更为具体的建筑施工的具体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等诸方面,均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杜绝质量缺陷问题的产生,应当把工程施工质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就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的诸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人员要素、施工材料等物质性要素以及技术要素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以期对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改善工程项目施工流程,做有益的探索。

一、人员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状况都受到参加工程项目设计及建设施工的管理技术人员、具体的施工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影响,是参与人员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他们建筑工程参与人员是形成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必须注意到的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关注参与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选用优秀人员,同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树立参与人员的质量观念。让每一个参与人员理解质量观念不但是建筑施工的生命,更是参与人员必须树立和不断固化的观念。在参与人员之中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和训练,让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意识,即质量是第一位的观念,对质量进行有效管理,应当树立预防和控制为主的观念,确立为业主服务,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认真细致,谨慎对待,容不得半点马虎。

二是人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对于参与建筑施工人员的管理应与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参与人员的管理应当分层次进行。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注重对他们进行质量规划、目标管理、质量检查的能力进行监督;而对于从事具体工作的生产人员进行管理,应重点放在要求他们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树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

二、物的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根本。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都需要种类繁多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的质量即成为了建筑工程的物质性要素,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根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明确规定,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国家没有制定相应产品质量标准的,应当符合行业标准。因此,就建筑材料而言,必须对采购、检测、运输保险和使用这“四关”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当前建筑材料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势之下,建筑材料行业也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回扣销售”、贿赂采购人员等对于建筑材料的采购和保管人员是极大的诱惑。

首先,在采购和保管人员的选用和监督方面,要明察秋毫。选拔使用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对建筑行业有着热忱和风险精神、诚实守信的人员担任采购和保管人员。在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必须确保公正、公平,切忌任人唯亲。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真正能做事,做成事的人选。同时,要对采购和保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思想意识有时候是容易变质的。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对采购和保管人员行使相应职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防止采购和保管人员权力过于集中,造成监管上的缺失和真空。否则,采购和保管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谋取个人的利益,建筑材料的质量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其次,对采购的建材进行严格的检查,执行每批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目前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中国的建材市场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层次不齐。因此,在建材的采购与保管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对建材、相应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在该制度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最大程度地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使用的建材和设备质量有一个整体控制,建构一套完整的建材和设备的前期质量控制体系。

三、科技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助推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进步的助推器,科技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作用体现在建筑施工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方面,可以说,科技是有力的助推剂。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整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材料选用、检测,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等各个阶段,大力采用新技术,高科技设备,不断提高效率和工程质量。

正如上文所述,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结果要进行科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做出恰当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总结,“科学的做法和优秀的经验”则应当加以归纳和总结并转化成制度和模式,进行推广使用,形成新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能视而不见,必须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制定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今后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将这些问题作为预控目标,重点管理和监控。

参考文献:

[1]全裕利:《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2]程刚:《加强建设项目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思考》,《中国建设信息》,2008年第1期。

[3]蔡修鹏:《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28期。

第9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s very fast in China, and people are also having higher requirement for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hose main construction procedure is: installatio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cabinet and its regulation and control facilities, installation of the cable and cable tray, installation of electrical accessories, etc.; and then, 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technology. To apply this technology to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labor costs and improve the working accuracy and speed as well as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Finally, from the automation control, fault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and optimum equi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mainly illustrates the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automatic control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afety, efficiency, etc.

关键词: 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intelligent technolog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94-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与此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日渐提高。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对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环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施工项目,与智能化电气相关的装置、设备等的建设工程管理都属于此类。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随着高科技逐渐引入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在其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将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集中一体应用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引用,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人力成本,而且这种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操作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缩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监督检测。

1 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

现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渐提升,从居民对建筑物标准的要求上即可看出,现在的人们对建筑中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这就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与智能化电气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骤如下:①对整套配电柜和其调控设施进行安装;②对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进行安装;③对架空线路以及上步装置的智能化电气设备进行安装;④对变压器进行安装;⑤对配电以及动力装置进行安装;⑥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安装;⑦对持续电源进行安装;⑧对低压电动机进行安装;⑨对电加热器以及电动执行部分进行安装并接通其线路;{10}对以上安装的智能化电气动力装置进行调试运转;{11}对开关插座等装置进行安装;{12}对接地设备进行安装;{13}对裸母线、非开环母线等母线进行安装;{14}对电缆线路进行铺设并且对电缆头进行安置制造;{15}对导管、线槽、穿管进行铺设;{16}给槽板、钢索配线;{17}对线路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18}对照明设备进行安装;{19}对照明设备进行调试运行;{20}对避雷设备进行安装;{21}对接闪器以及定位点进行安装,对环境的变化及使用功能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如:感知建筑物内外温度的变化,监视建筑物内人员流动及大门的启闭等。传递、处理感知到的信号及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把传感器获得的有关温度变化的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分析建筑物内温度的变化,与系统温度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变化趋势;{22}验收工程,及时修改调整。

2 智能化管理技术

在当今的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中,人们对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将“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集中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来的,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专家系统、识别图像系统以及识别语言系统等组成。智能化技术诞生至今,在控制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主要有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几个方面,智能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发展也日新月异,研究者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综合自动化、仿生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加入更加实用的功能,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建筑将占全球一半,而现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厦,因此智能化大厦的弱电系统研究及实施,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现代大厦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并保有今后进一步的扩展性。

3 智能化技术现状及应用

以建筑为平台的建筑智能化是利用系统集成技术,提供一个高效舒适的建筑环境,集服务、结构、管理为一体的建筑设备智能化,兼备办公、通讯与建筑设备自动化为一体,建筑环境与建筑设备、通讯设备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共同构成了智能建筑。现如今,全球环境恶化,对于节能减排有着迫切的需求。在建筑领域中,智能建筑对能源的需求确实较高,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完全能够很好的达到节能、高效、低碳的效果,因此智能建筑有着广阔的前景。

现如今,通讯技术与建筑技术的结合组成了建筑智能化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以通讯、图像、控制、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建筑智能化技术,促使智能建筑飞速发展,完成了信息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对于高效、合理、灵活、简便等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与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方便、安全与舒适的建筑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因此智能建筑在人们的观念中得到了普及,对智能建筑的要求也日趋增加。为了实现人们对生活方式、居家观念以及公共习惯等建筑要求,房地产也打出了“智能”牌。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衡量楼盘潜力与档次的标准之一。建筑内的闭路以及各种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巡更管理、警报与停车管理、通信、公共与紧急广播、入侵警报、门禁以及有线电视等系统需要继承与兼容。因此,在智能建筑工程上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实行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所在。

4 结束语

当代人们注重并渴求生活的智能化,因此智能化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建筑智能化技术,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消防和安全防范技术、声频和视频应用技术、综合布线与系统集成技术。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在完成施工设计与服务时重点在方案的审核,确保达到合约中技术指标,使系统安全有效稳定的运行。除此之外在对系统的材料软件与设备的选用上,要求采用合格达标产品;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保证工程质量;按要求进行产品的维修与保养服务;进行完整有效的用户培训等几个方面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自动调控性、安全性、运行效率等得到提高。本文的研究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工作人员应用智能化技术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新武.对智能化电气工程的管理工作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07).

[2]成海荣.谈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财富,2011(19).

[3]曹阳天.浅谈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化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06).

[4]崔文静.智能化电气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J].智能化电气时代,2011(01).

[5]侯军.浅析电厂自动化技术[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10).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中; 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工程控制、工程管理和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管理中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综合实力,就需要加强工程控制、工程管理和工程施工等几个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做好防范措施[1]。减少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中的问题阻碍着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建筑公司的工程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缺乏懂技术和会经营的符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施工队伍的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还有一些单位和承包商竞争力弱,水平不高,不能顺应时展的需要。

(二)建筑工程管理意识淡薄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需要很多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和贡献。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所以,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很多建筑公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建筑工程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筑公司直接忽略掉建筑工程的重要地位,建筑管理意识薄弱。公建筑工程的管理者认为,建筑工程的发展要始终坚持‘轻管理,重技术’这一理念。管理者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依靠技术来解决。所以,很多的工程项目缺乏专业人才的管理,问题百出。

(三)对工程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电力等各项工程的相继开工,为建筑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各建筑公司忽略掉了对建筑工程的监督,只把承揽工程做为首要的任务。导致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降低,使工程质量下降、公司成本增加、管理混乱问题越来越明显。公司的领导应该重视这个现象,看清楚这种消极管理的态度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损失,要时刻保持警惕,为管理能力的加强不断努力。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大多数建筑工程面临的主要的问题,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指导建筑企业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如果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会阻碍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且阻碍建筑公司的发展。很多公司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盲目的缩减管理员工的数量,将公司的职位职责设置成一个管理人员可以身兼多职。这样一来就消极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工作落实不到正确位置,使建筑管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起到真正的管理作用。

三、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建议

建筑工程的有效管理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建筑工程的管理是很重要的。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现在迫切的需要得到解决。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是建筑公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

(一)增强建筑工程总体的管理水平

对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建筑活动,根据实际的情况去满足施工的需要,配合先进的设备,对施工中的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建筑工程运转保持在良好的状态[3]。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为建筑工程谋取最大的利益。

(二)有效的控制管理成本

建筑公司需要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参与成员身上,责任的落实就需要建立一个晚上的建筑工程责任制度。要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成本控制目标,明确责任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和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应该在签订合同的过程时,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自身的显著特点与管理的结合。想要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最低的成本[4]。就需要在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的同时提高管理的综合水平,加强安全管理的意识,合理安排工程的各个阶段。施工单位需要想尽办法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实施施工工程,还要遵守安全监督检查规范。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就应该及时的、正确的做出反应,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去进行补救。所以,在关注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紧抓安全工作,加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操作能力。施工单位要充分利用管理软件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来加强对成本管理的控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辅助。施工单位还要做好材料成本支出的控制、施工材料的管理。

(三)根据建筑工程的管理原则来施工

建筑工程的管理原则包括:数据、质量、服务和预防四大原则。建筑工程管理应该根据这四项原则来进行施工[5]。施工单位在施工各个环节中要坚持以工程质量为首,提出解决质量隐患的有效措施,着力解决质量隐患,加强对质量的有效控制。在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个过程中,应该保持高品质的服务意识,使顾客享受到该品质的服务。只有做到准确真实的数据、资料汇报工程质量和利用科学的技术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达标。

四、总结

建筑工程是一项浩大而且复杂的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想要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综合水平,就需要在提高建筑工程管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与控制能力。与此同时,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衔接。由上述可以知道,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没有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想要保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春雷.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154-160

[2]王月琴.浅谈建筑工程全过程安全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184-190

[3]王丽晶,马书韫.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业;创新;建设;绿色

据统计,陕西省2015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52.6亿元,实现增加值1787.18亿元,占全省GDP9.8%,2015年虽然比上年回落了0.22个百分点,但仍然达到了6.86%的高点,建筑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拓展延伸不够、建筑产业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陕西建筑业如何保住富民强省的产业地位,破解当前的困局呢?本文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一、创新理念―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放开非国有投资招投标限制,建设单位自主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监理企业,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负总责;国有投资项目全面实行电子化招投标,招标人在制定资质资格预审和招标文件时,应根据企业信用等级设定鼓励或限制其投标的因素及条件;开展建筑强县评选,鼓励各市(区)、县出台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支持建筑业转型升级;适应营改增需求,建立与承包方式、产业现代化等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体系,动态市场人工单价,满足优质优价的工程计价需求;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支持工程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企业跨行业、跨地域联合重组、互补合作,积极以代建方式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

同时,破解企业资金紧缺难题。抓好工程建设领域银行保函和信用担保政策落实,凡要求施工企业依法提供保证金,企业提供的银行保函和信用担保,任何单位不得拒收,招标监管部门在审查招标文件应严格把关;全面清理非法保证金,对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坚决予以清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开展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省住建厅和人社厅联合定制了《陕西省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建立惠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劳保统筹制度,切实解决涉及建筑业劳务用工的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工资支付、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问题,利用互联网+新型建筑用工管理模式,建立“建筑务工信息网”。

二、绿色引领―提质增效

“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安排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建筑等财政专项资金1.3亿元,居住建筑全面执行65%节能标准,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165万O,19个光电建筑列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国家级示范项目。荣获鲁班奖工程30项,获得国家工法32项、省级工法422项,创建省级文明工地1211个,绿色建筑项目建设数量排名全国第七,第一个省级建筑产业基地已在西安临潼落地,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共计32万O。

以“两体系一平台”建设为重点,搭建了“四库”、“九系统”,相继研发启用了行政审批系统、关键岗位实名制管理系统、施工许可管理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和诚信信息平台,加强信用信息采集和互联互通督导。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建筑行业提高、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筑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建筑企业的重视和应用。

2016年加大对建筑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装配式建筑要占新建建筑比例20%以上,绿色建筑普及率不低于50%。2014年以来,我省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建筑业现代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的创新,使我省的建筑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我省将建筑产业化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试点。2015年,西安建工集团成为首个省级建筑产业化基地。陕建集团两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在延安安塞和西咸新区开工。2016年房地产企业金泰恒业联合陕西五建等单位的建筑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全省规划建设的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32万O。

三、共享共赢―政策扶持

2015年底,陕西省住建厅会同商务厅联合出台了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扶持措施,将对外承包工程纳入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点支持范围,凡建筑业一级和具有勘察设计甲级以上资质证书,有与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和良好的商业信誉的企业,均可申请对外承包工程资格。

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信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对建筑业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业在海外业务发展中的资金压力。加强人才开发投入,尤其是“走出去”人才的培养,鼓励建筑行业人才加入CIOB组织,提高国际市场认可度。强化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建筑企业在国外承接的工程项目参加省内优质工程和勘察设计奖的评奖,并对在国外承接的质量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工程项目,无论是独立完成或与其他单位共同完成的国(境)外的工程项目,均纳入省内优质工程奖和勘察设计奖的评奖范围。

据统计,2015年陕西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1%,新签合同额3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81.42%。其中,勘察设计类对外承包工程企I完成营业额1.93亿美元,合同总额8.76%。

四、结语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挥积极深入的影响,2016年,陕西建筑业也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为实现全省拐弯超车贡献行业力量。以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和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关键岗位实名制管理;以工程质量治理为手段,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以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为方向,推进建筑劳务用工改革,为建筑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温海成;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张凯;我国建筑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的项目管理、质量的管理、目标的管理

建筑行业包括在我们国家的基础的行业之中,所以它的健不健康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和改善,建筑行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它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很差。在当代的建筑这一行业中,要怎样制造出满足市场的需求的产品,然后在这一各行业有很大竞争的市场中才能脱颖而出然后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思考的。

1. 建筑施工的项目质量管理的当今的状况

我们国家的有关建设工程管理的体制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改变,现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得到了比较全方位的成功建立。不过,当下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的体系仍旧还处在由破旧往新的转移过程中,造成投资的效果较差、使用的寿命较短和经济的效益不好的现象也有很多。施工的质量问题都变成了在整个社会引起很大关注的热点的问题。

1.1 我国的建筑施工的企业存在加入WTO后带来的挑战

自从我国成功加入了WTO后,中国的建筑的市场得到了更大的开放,存在很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的建筑行业的大公司和我国的建筑施工的公司拉开了距离,产生了很大的竞争,然而工程的质量管理就成为了主要的竞争。

1.2 建筑的质量战略存在的挑战

以前的建筑项目的质量形成的过程从分项工程到分部工程再到单位工程,最后再到单项工程的业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明显的突出了已经不适合现当今的形势。当然新的质量的含义让和就业的需求相关的的质量也更加地重要,这样就提高了要把项目管理的重心从业务的方面往业主的方面转变的需要。

2. 增强建筑的质量工程质量管理的紧急必要性

为增强建筑行业的整体的水平的需要,加快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已经变成必不可少。加大力度对建筑施工的项目质量的管理,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在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下继续得以生存并且发展的需求,也变成了我们国家的建筑业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并且达成产业升级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选择。它是增大建筑的产品的质量的最主要的方法,因为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在质量的组织以及控制方面的这一类的协调的活动。正是因为这样,建筑施工的水平的大小最直接的关系到了质量管理方面的好或者差。唯有一直增大建筑施工的项目的质量管理,慢慢一步一步地增强对工程的施工项目的管理,最后才可以增强建筑工程施工后的产品的质量。

3. 目前建筑的施工的公司在质量的管理中内部存在的缺陷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建筑施工的公司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要把质量的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的中心来经营。伴随着施工业务的不断壮大以及工程的项目的慢慢变多,建筑施工的企业在对质量进行管理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3.1 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对施工的质量的意识很薄弱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建筑施工企业下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管理层一般都会过大的看重经济的效益,许许多多的企业都只看重成本和利润,想尽一切的办法来提高自身的利润,从而就会产生不重视质量,只重视收益的很坏的行业氛围。从而不能够牢固和树立提高用户服务,对项目有高的质量保证的诚信以及让用户满意的观点。

3.2 质量的保证体系发展不全面,是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比较低下

因为农村的劳动力作为建筑队的主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因为农村的劳动力是我国建筑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下,技术方面的层次水平还不能够达到现代工程的建设需求。

4. 增大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对策

4.1 加大并且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的认证上的标准水平,训练在技术层面的人才以及工人队伍,主要是针对技术上要求强的工种,从而保持技术的稳定性。因为只有有拥有这几方面的工人队伍才会思想稳定,不会冲动,并且会听项目部的高技术人员的管理。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施工的效率。只有加大力度建设高技术或者熟练的队伍,才会降低质量的隐患。

4.2 增大全程监控材料质量的力度,保证工程的实体质量

需要不断地建造严格的制度来管理材料,在对材料的进货时增大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并且在施工的进程中增大对材料的监控,而且增大对材料的堆放以及保管。并且增大及时的而且全程的对监督材料的质量,从而保证工程的真正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古嘉明. 试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J]. 山西建筑. 2011(06)

[2] 赵尧良.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过程的管理与控制[J]. 科技资讯. 2011(01)

[3] 易建红.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J]. 民营科技. 2011(01)

[4] 杨淦方,陈祖贇. 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4)

[5] 王建.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12)

[6] 黄全生. 关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及问题控制[J]. 民营科技. 2011(06)

[7] 陈晨.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及控制策略[J]. 科技与企业.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