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嫦娥奔月教案

嫦娥奔月教案

时间:2023-06-02 09:59:44

嫦娥奔月教案

第1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法”是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的实践,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可以说,语文的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与自我生成,在保证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前提下用开放的视野和实践性的态度对待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既要动脑思考、也要动手实践,实现学生立体多元式的发展。而学案导学法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学案导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合作情境下的学习,让学生的大脑处于自由放松、自主发挥、合作竞争的环境之下,不仅符合学生课堂上的脑认知规律,也有利于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塑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以学案教学目标为引导,通过自学找到问题

在课堂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以学案为基础完成对本科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在课堂开始阶段,学生要根据教师在学案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学生会对之前预习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有所领悟,亦或是产生出了新的学习问题,这时学生需要对所有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以备在接下来的学习阶段中解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课《嫦娥奔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通过学案明确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对于字词的认识、拼写;对文章脉络的划分;对课文意境的体验等都是学生可能产生问题之处。学生要在预习以及课堂学习的开端对问题要有明晰的认识,学会认识问题的性质并总结归纳,实现下一阶段的学习过渡。

二、以分组讨论为契机,解决导学过程中的问题

在导学初期产生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由学生自学讨论予以解决。在这一阶段,学生之间要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各小组要记录在案以备在下一阶段有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在其中要扭转传统课堂中扮演的“大一统”的角色,从“教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在各小组进行充分讨论后形成的新问题,教师要有组织的将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在全班范围内对问题进行公开并鼓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解决,如果在全班范围内产生歧义,教师则可以通过基于一定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启发,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对于开放性问题,教师也要秉承着开放式的态度,不能用一种程式性的答案框住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大脑风暴”,创新思维方式,尽可能的给出每个问题的丰富的答案。仍以《嫦娥奔月》一课为例: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嫦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她为什么要奔月?”、“这里的‘奔’又应该如何去解释?”、“段落应该如何去划分”、“后羿是如何为老百姓解除困难的?”、“怎样去评判后羿这个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浅以及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争取在小组内部得到解决。如果小组内部解决出现分歧,可以提交到班级层面进行解决,进而以更大的视野去审视问题的本质。

三、教师发挥主导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迁移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进一步得到重点发挥,即在学生的思维发散和迁移运用上,教师将主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考问题的方向。 (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这一环节教师将提供较多的生活案例,将课文中渗透出的思想、价值观、核心观念、方法论等以现实知识为依托进行呈现,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更为感性的认识,进而实现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进一步提升。以《嫦娥奔月》为例,对于嫦娥这个形象,不同的学生对于嫦娥的认识也存在着角度和关注的重点的不同。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发挥学生的思维,扭转定势造成的答案的单一取向。如嫦娥接济乡亲的美丽善良、珍藏仙药的忠贞可信、应对逢蒙时的机智勇敢以及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等。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良好品质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对贪婪奸诈的逢蒙的唾弃。此外将嫦娥以及逢蒙的形象和现实当中的个例做对比,使学生受到价值观的强烈对比,从不同形象、不同品行的人中看到自己价值观建立的标杆。这又呼应了三维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构建。

四、设计问题,强化学生课堂所学

这一阶段,学生即将进入自我小结和自我评测的阶段。这一阶段将由教师通过学案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涉及到字词理解、拼写、段落大意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等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要起到检测学生对基础问题理解是否达标的作用,又要能够启发学生对问题和课文的再思考,进而实现学习能力的螺旋形提升。对于《嫦娥奔月》这一课,在字词方面,可以重点考察学生对“昆仑山”、“除害”、“奸诈”、“贪婪”、“威逼”、“洒满银辉”、“树影婆娑”等词语和成语的考察;在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方面,可以向学生提问不同故事背景下嫦娥、后羿、逢蒙、乡亲的情感活动;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嫦娥奔月的其他版本,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个故事的阐述和理解。

五、教师学生总结所学,实现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第2篇

2019年中秋节主题班会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柚子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我们班有些是留守生,中秋节在家里,不能和爸爸妈妈团聚。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

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如何过明天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

2019年中秋节主题班会二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活动过程:

中队长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中队长: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中队长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

中队长: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讲。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二、 中秋佳节话月饼

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中队长:你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2、举办月饼宴

中队长: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三、中队辅导员总结

第3篇

一、语文部分

学科导读: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探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与月亮和嫦娥有关的文章分析、古诗词默写、作者的姓名及所处的朝代等有望成为2008年高考命题热点。

试题链接: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嫦娥”奔向月宫

新闻资料:嫦娥工程

我国的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它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_________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建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做“长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娥”,而这个字在古代和“娥”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中国明代,有一位名叫“万户”的军中工匠,在一把椅子上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军中其他工匠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年明月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文章有删节)

(1)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都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

(2)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不少于100字。

(5)下列咏月诗词的作者分别是哪位?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___;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_______。

参考答案:1、(1)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

(2)专家解读“奔月”神话,“嫦娥”寄托探月梦想。

(3)苏轼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既有浓厚的感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

(4)示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月亮一直情有独钟,渴望了解月球、探寻月球奥秘的愿望源远流长。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变为现实,实现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有助于加深对月球的了解,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先进国家中的地位。

(5)①苏轼 ②李白

二、政治部分

学科导读: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对这些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试题链接:

2、(1)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奔月梦想变为现实。这反映了技术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技术的产生源于_________。

(2)有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飞月梦想。

②“嫦娥一号”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正是中国人敢于挑战世界难题的勇气的体现,也是中国人自主创新精神的升华。

③“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表明人类价值取向决定了实践活动。

④“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有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③

3、材料一: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二:航天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2007年10月15日,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运用文化和综合国力知识说明,我国“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请分析说明其政治学依据。

参考答案:2、(1)人们的需求和愿望 (2)C

3、(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探月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可以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顺应了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三、地理部分

学科导读: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有关自转、公转问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地理位置,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等问题将成为2008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试题链接:

4、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我国的 省。

(2)“嫦娥一号”首次利用三维图片技术,为月球拍摄“全景图”,但是在地球上,我们却永远看不到月球的另外一面,这是因为()

A.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黄道面存在较大的夹角

B.月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

C.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D.月球的自转周期与月球的公转周期相同

(3)某剧院场景设计师为演出设计“傍晚一弯明月挂树梢”的布景,应选择下图中哪种形状的月亮?

参考答案:4、(1)四川 (2)D (3)C

四、物理部分

学科导读:以“嫦娥一号”2007年11月7日准确进入127分钟月球轨道为标志,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长征”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宣告“成功”。中国国家航天局2007年11月7日正式宣布:自成为月球卫星以来,通过第二、第三次制动,“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高度212公里、远月点高度8617公里的椭圆轨道,成功调整到周期127分钟、约200公里高度的圆形轨道。卫星的运行问题将成为2008年高考的重要考点。

试题链接:

5、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人开始走上探月之旅。“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路线简化后如图所示。卫星由地面发射后经过发射轨道进入停泊轨道,然后在停泊轨道经过调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再次调速后进入工作轨道,卫星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若地球与月球的质量之比为■=a,卫星的停泊轨道与工作轨道的半径之比为 =b,卫星在停泊轨道和工作轨道上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求卫星在停泊轨道和工作轨道运行的线速度大小之比 。

参考答案:5、

五、化学部分

学科导读:“嫦娥一号”11月下旬由巡航姿态转入对月定向工作姿态。卫星上CCD立体相机一个月内可以对全月球表面覆盖一遍,到2008年1月中旬,卫星上所有对月探测仪器都将覆盖全月球一次。月球不仅是人类资源补给的“生长点”,而且是人类探测更遥远太空的“中途岛”和“转运站”,中国首次探月就采用了绕月探测方式,直接跨越了从月球近旁飞过和撞击月球的前两个阶段。“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的探测任务,如探测月壤厚度、绘制月球三维图像等,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月壤的分析、火箭的运行及能量等问题与化学关系密切。

试题链接:

6、2007年10月24日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了,其任务之一是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估算月壤中3He的分布和资源量。以下关于3He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4He的同素异形体 B.比4He少一个中子

C.是4He的同位素 D.比4He少一个质子

7、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火箭升空时由于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产生高温,为防止火箭温度过高,在火箭表面涂上一种特殊的涂料,该涂料的性质可能是()

A.在高温下不熔化B.在高温下可分解气化

C.在常温下就分解气化D.该涂料不分解

8、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使用N2H4做燃料,已知0.25mol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第4篇

11月16日,我在朝阳公园内的金台艺术馆见到了《嫦娥奔月》黄金雕塑原型的作者——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画家、雕塑家袁熙坤。我与袁熙坤先生是多年的好朋友,我称他为“猴哥”,因为他1944年出生于昆明,属“猴”。说着一口的“云南普通话”。别看他年近七旬,但是他的“精气神”绝不输给年轻人,说话时依然目光炯炯,走起路来依然神采奕奕。

嫦娥奔月梦

在谈及《嫦娥奔月》雕塑的初衷时,袁熙坤称《嫦娥奔月》雕塑为“金娃娃”。他说,一直觉得应该用她的造型艺术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飞天梦做点事情。飞天梦在民间就是指嫦娥,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女,所以就创作了“金娃娃”奔向太空的姿态。

应该说,袁熙坤是一位为“中国梦”信念生活的人。为了这个信念,在创作中付出的艰辛、经历的波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眼望着这尊以神写形,妙趣天成的“金娃娃”,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和苦涩。袁熙坤毕竟是位七旬老人,他经常一天站在雕塑台上15个小时。例如在创作邓小平同志的雕塑时,为了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体形结构和神韵,袁熙坤把邓小平同志曾经坐过的藤椅借来,又选了几十把一样的。但很多时候工程进行一半,由于藤椅承受不住一吨重的泥巴,只能眼看着雕像开裂,只好重新再来。那种痛苦是没法用语言表达的。

动物画家

袁熙坤的父亲袁晓岑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和雕塑家,是徐悲鸿大师的入室弟子。所以袁熙坤从小受父亲的熏陶。40多年前,袁熙坤为了躲避城市里人与人的无聊争斗,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到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沉浸在动物画的创作中。画野象、野鹿,画得最多的是老虎。原因是他与一只斑斓大虎的“对视”……

一天黄昏,袁熙坤从密林里的哨所回来,在暮色苍茫的丛林里,距他约十余米处的草丛一动,他看到了熟悉的形象——一只斑斓大虎!

袁熙坤回忆这段经历时对我说:“说实话,当时我都傻了,我就只能与它对视着……老虎和我对视了一会儿,它不屑一顾地转身走了,我才发现老虎是只饱虎,它的肚子是圆鼓鼓的。”

从此,袁熙坤对老虎这位“山君”非常钦佩。因为他感悟到,它虽然是兽中之王,但它还是遵循着自然的法则,饱食后就不滥伤无辜,有“君子不贪”之风。20世纪90年代,他创作了油画《山君造像》,并把这幅画的限量印刷品,送给克林顿、安南、卡斯特罗、马哈蒂尔等国际政要名人,企盼这些人类的佼佼者也像“山君”一样遵循自然法则。

北京申奥梦

早在1993年袁熙坤就与萨马兰奇相识。当时,北京是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主要城市之一。萨马兰奇主席来北京访问时,袁熙坤为了画好萨翁的写生画像,事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了解到萨翁的传奇生涯,对萨翁进行比较全面的把握。他先打好腹稿,以便写生时更能抓住萨翁的神韵。那天,在钓鱼台国宾馆的芳菲园,袁熙坤为萨翁写生创作了水墨肖像画后,萨翁非常喜欢,欣然题词于画上:“袁教授,向您和所有的中国人致敬!”

可惜的是,当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最终以两票之差惜败悉尼。

当他听说萨马兰奇鼓励北京继续创造条件参加竞选,并一再表示,想在2001年7月在他离任前能实现让中国举办奥运的愿望时,袁熙坤就开始继续谋划他新的“独特”的申奥方案。新的创作欲望在他心中萌动,他要创作一幅大型油画,通过塑造萨翁一代体育巨人的形象,来歌颂奥林匹克人文精神。

2000年2月18日,袁熙坤应萨马兰奇邀请,到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总部访问,将其创作的萨马兰奇水墨肖像画及这幅油画新作,赠送给了奥林匹克博物馆。萨马兰奇在他的办公室接见了袁熙坤。会见时,袁熙坤向萨马兰奇介绍了金台艺术馆和北京朝阳公园。萨马兰奇从图片中见到水色清冽,林木苍翠的朝阳公园时非常高兴。这也给予萨马兰奇一个灵感:“我们应该办绿色奥运。”

袁熙坤这次访问瑞士洛桑奥林匹克总部,通过赠画,宣传绿色北京,并与萨马兰奇就人文主义理想及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交流。虽然只字未提北京“申奥”的事,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北京申奥的帮助自不待言。

这以后,他只要创作名人肖像画便要与北京申奥“联系”上。先是趁着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来华访问时,邀请白俄罗斯两名功勋艺术家共同创作《长城雄狮图》;继而在世界三大男高音为支持北京申奥齐聚紫禁城演出时,他又受邀为“三高”写生创作了水墨肖像画,以表示赞赏和答谢。

2001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期间,袁熙坤以自己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抓住机遇,逢人便宣传申奥,并拿出早已写好的《支持申办2008年奥运会》提案,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门厅里,请和他熟悉的政协委员们在提案上签名,共同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袁熙坤,在追求完美雕塑艺术的同时,不忘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关于支持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提案》,后来被评为2001年度优秀提案。

自己的中国梦

袁熙坤常说,“真正的艺术家都应该是有社会责任的。”他多次表示,“画家应该关注社会问题,不仅仅要在方寸之地表现气象万千,更应该义不容辞地配合社会,在天地间画出更加雄伟壮丽的图画。”所以,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稿酬收集流失海外的中国书画精品及国家级文物千余件。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静悄悄地陈列在金台艺术馆内,经专家鉴定,其中一二级文物不乏其数。

第5篇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据说服用此药丸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哀,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去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了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们,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四个女儿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花,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月宫陪伴嫦娥。

于是,小玉兔告别了父母和姊妹们,飞升到天庭,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居住和捣药了!

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龟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玉兔捣药”也成为中国道教掌故之一。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了月亮的代名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宋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当政的咸平到天禧年间共计23年(998-1021年),在参政王钦若的蛊惑下,宋真宗十分推崇道教学说。公元1007年,宋真宗听信王钦若,造作天书,准备封禅,号为“大功业”。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公元1008年),宋真宗把朝臣召集起来,煞有介事地对大家说:“去年冬十一月庚寅月将近半夜时分,我刚灭烛就寝,忽然室中亮堂起来,有个穿绛衣的仙人对我说:来月于正殿建道场一处,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说完就不见了。从十二月初一起我即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以伫候神赐。适才城皇司来奏称,在左承天门南发现有帛布悬于屋脊之上。即遣中使去查看。回报称帛布还包有类似天书的东西,封口隐然有字。原来正是神人说的天书啊。”

宰相王旦等当即祝贺。于是真宗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所谓天书迎奉到朝元殿道场当众打开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宣读之后,依旧包起,郑重放入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另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在崇政殿设斋宴接受百官朝贺。

真宗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景德四年为大中祥符元年)、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门、群臣加恩、特许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贺等等。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

接下来,又鼓吹和操办“泰山封禅”、“祭祀孔子”,前后花费四十七天时间,动用经费800余万贯。而一直到死,宋真宗都始终把“以神道设教”的事业和举措视为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以丁谓为修昭应宫使,建造“玉清昭应宫”,用以供奉“天书”等物。又命天下修造天庆观,耗财无数,至此,全国道教大盛。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玉清昭应宫”建成,原定15年完工,丁谓命日夜赶筑,七年而成。

笔者收藏到一枚“祥符元宝”小平钱,其背面有图案为玉兔奔月。画面左侧(穿口的左侧)为一弯刚刚从海平面上升起来的下弦月象(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亮面朝东,在东半天空,出现时间是农历的每月二十二或者二十三)。穿口下方为一片海水,一只兔子自画面右侧向穿口左侧上方腾空跃起,飞向天空。整个画面采用了中国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画面线条简洁流畅,玉兔形象自然生动、空灵,体现了宋代时期造型艺术手法和人们的美学观念,表现出了中国宋代时期人们对于神仙般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崇拜。

经查,宋真宗使用“大中祥符”年号,自公元1008年始至公元1016年终共计9年,其中只有1015年是农历乙卯年,即兔年。而这一年的朝廷大事莫过于宋“玉清昭应宫”的建成。说得更清楚一些这就是一所人间的天堂、人造的月宫。这座宫殿拥有房屋3600间,供奉着天庭送达的“天书”,体现了“皇权天授”的封建思想理念。那么,这样一座宫殿的建成和使用,大宋朝廷不可能不想办法以各种方式向天庭禀报以谢天恩。

第6篇

一、尊重生命,营造洋溢温馨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只有在充满温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师生的情感才能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我在导入新课《槐乡五月》时,用了以下导语:同学们,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看,那雍容华贵的牡丹,红红火火的杜鹃,清香怡人的郁金香……吸引了许许多多人,而在美丽的槐乡,也有一种迷人的花,那就是——槐花,让我们一起走近槐乡,去看一看,闻一闻,体会那美妙的滋味和无穷的乐趣吧。我用一段深情并茂的开场白,很快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

二、体验生命,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质疑

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在“嫦娥奔月”这一部分,文中配有一幅美丽的插图:皓月当空,嫦娥衣袂飘飘,向着月亮飞去。教学时我让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当时月色的美好和嫦娥奔月的姿态。学生却对这幅插图发出许多疑问,生1:老师,嫦娥经常接济乡亲,她的生活也应当相当简朴,她的衣服不应该像图中那样华贵。生2:她奔月时,应舍不得她的丈夫后羿,舍不得乡亲,她的头应该扭过来注视大地,想再看看美丽的家园。生3:嫦娥应满脸的不舍,美丽的脸颊上挂满泪水。面对学生对文中插图质疑的课堂意外情况,我大加赞赏,并为学生的精彩发言叫好,因为他们已对文中的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一位教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大家理解“孤帆”这个词时,大部分同学说是孤零零的一条船,而一位男同学却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我从孤帆这个词儿体会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这时候的江面肯定会有很多船,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我认为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身上,即使其他的帆进入他的视线,他也视而不见,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啊!”学生那充满个性的发言,怎不令人为之喝彩!童言、童心、童趣回归了课堂,那种感觉令人叫好!

三、感悟生命,激发创作的思维火花

1.激活想象,学会创造

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让学生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境界,有时,有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的火花。课程、文本、课堂、思维……都有许多“留白”,给不可预测的事件留下展开的契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例如,在《船长》的教学中,当最后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巨轮一起沉入大海深处时,我抓住墓志铭这个空白点,让学生给哈尔威拟写一则墓志铭。我先用几则名人墓志铭作引导: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

司汤达:活过了,爱过了,写过了。

费希特:剧终。

这几则墓志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几分钟后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哈尔威 。

——英雄船长,永垂不朽 。

——大海是我的故乡。

——我来自大海,我回归大海。

——我在天堂为你祝福,请不要为我悲伤。

我提供的几则名人的墓志铭,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

2.拓展延伸,注重积累

第7篇

动感阅读能真实地展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引发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形成师生充分互动,融入真情实感的阅读情境,进而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因而,使阅读课堂鲜活起来,教师由关心学生的阅读现状转到关注学生的阅读发展,时刻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心甘情愿地做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对话者,而不是指挥者或旁观者。如何让学生体验动感阅读,使多重对话富于真情,阅读课堂生动活泼呢?笔者在多年阅读教学实践中曾做过一些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形成激励机制,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动“心”

动感阅读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激励,只有在确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阅读教学才能尽显动感。这种良好的激励机制源于教师对质性评价效能的发挥,充分彰显质性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激励作用,使课堂显得紧张而热烈,学生阅读兴趣得以增强,竞争意识得到强化,阅读信心牢固树立,动感阅读的氛围得以营造。如《天鹅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几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抽读前,可以对朗读情况做质性评价: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流畅、感情很充沛,现在都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请同学们满怀喜爱和敬佩之情把这段话朗读一下。朗读过后,教师抓住时机点拨一句:“读得很好,同学们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引导全班同学也模仿教师的评价对该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质性评价,让学生说长处而不是找不足,学生很自然地把评价重点放在情感态度方面。这样,全班同学的阅读信心树立起来了,阅读兴趣增强了,每个学生都想展示一下自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形成激励机制,让学生动“心”阅读,自然流露阅读的感受,阅读课堂显得生动而活泼。

二、重视节奏调控,增强阅读能力,让学生动“真”

重视课堂阅读节奏的调控,显示“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阅读节奏的调控形式,主要集中在师生、生生间的阅读评价。师生间的互评充分显示了阅读教学的民主性,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进一步认可;学生之间的互评利于营造生动和谐的阅读氛围,达到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和谐统一。运用师生、生生间的阅读评价调控阅读节奏,能让师生在阅读过程中展示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进而感受阅读的动感。如教学略读课文《吊灯和鲨鱼》时,笔者曾尝试调控阅读节奏以期增强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动真情、说真话。文中举了两个典型事例,学习第一个事例时,要求学生自学后,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一事例的。待全班同学对他的学法进行评价,得出最好的学习方案之后,让学生用这个方案去自学第二个事例,再让同桌之间交流阅读感受,并进行相互评价。接下来,教师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对教师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要放下架子)。最后请学生分别讲吊灯的故事与鲨鱼的故事,并让学生动笔写写听过故事后的感想,这样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居于一隅,适时地调控阅读节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说了真话,做了真事,认识了真实的自我与真实的他,自主阅读能力不断增强。

三、突出冶情因素,提升阅读感悟,让学生动情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挖掘冶情因素,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提升阅读感悟,使阅读课堂鲜活起来。苏教版第九册第五课《嫦娥奔月》有一段文字描写了嫦娥吃了仙丹飞向月宫的情景:“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朗读这段时既要表现出星空的璀灿美丽,又要流露出嫦娥的无奈之情。教者对诵读好的学生可以作适当地煽情:“听到你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明月高悬、群星闪烁的夜空,太优美了,太富有感情了,这美好的仙境,是嫦娥向往的吗?要知道她舍不得离开这留下她挚爱的人间啊!请同学们边读边体味。”对于读得较差的学生,给予热情的希望:“你读得很投入,读好这段话需要的就是你这份真诚,天界虽美,但嫦娥并不向往,她是为了不让仙药落到坏人之手才迫不得已吃下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诵,慢慢品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赏识与期待,学生健康的情感得到了肯定与强化,学生把这样的情感迁移到阅读过程之中,使师情、生情、文情对接起来,最终融汇在一起,阅读教学课堂贯穿真情实感,学生的阅读感悟得到了提升。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设法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重视阅读节奏调控和阅读过程冶情因素的挖掘,让学生能够动心、动真、动情,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动感阅读,使课堂成为学生高效性阅读、发展性阅读的场所。

第8篇

钱学森点将研制中国首颗人造卫星

2007年10月6日,北京市会议中心,离“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只有短短十几天了,参与“嫦娥一号”工程的重要专家全部聚集于此,将就卫星发射的地面跟踪做最后的论证。

发射在即。作为总设计师,孙家栋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在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的脸上,我们看不到疲惫和焦虑。相反,他总是笑容满面,精神饱满。说起即将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更是充满了期待。50多年了,他的人生始终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轨迹。可是,当初他踏入这个行业,却多少有些偶然。

孙家栋的老家在辽宁省复县。18岁那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那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想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偏偏在这时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那个年代汽车还带着一种神秘色彩,似乎比修大桥更有意思,他便转入了汽车系。

还没碰汽车,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1951年,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修大桥只能永远留在年少的梦中了。这年9月,他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面对全然陌生的行业,孙家栋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并不轻松,然而,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入学5年后,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最高奖――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他的照片也被挂在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状元榜的最上面。

1958年,孙家栋学成回国,投入我国的导弹研制工作,参与研制了东风系列导弹,显示了在航天领域的突出才华。1967年建军节前夕,当时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分院火箭总体部副主任的孙家栋正满头大汗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一位同志受上级委托专门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就这样,38岁的孙家栋担任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新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其意义显而易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不少研究项目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如何把这些零散的项目整合成一个卫星放上天,却仍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当时一个最显著的困难摆在他的面前,在“”派别林立的年代里,抽调人才谈何容易!因为优秀人才两派都有,而发射卫星,是人人都想参与的。在两个派别之间若找不到平衡点,往往会使正常工作难以进行,甚至功亏一篑。而且被挑选的人才中,或多或少都有“出身不好”、“历史不清”等问题,搞不好,便会背上“重用坏人”、“打击革命派”的罪名。

不到40岁的孙家栋身上有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他干脆什么派也不考虑,一切以搞卫星需要为标准。于是,他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卫星研制情况的基础上,跑了两个多月,详细考察了各部门有特长的技术骨干,从中挑选出18名航天干将。

由于有老一代科学家的指导和一支坚强的队伍。加上同志们对祖国的航天事业充满了热情,大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研制工作很快取得了进展。而国际上,紧随美国和苏联之后,法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同时,日本也在紧锣密鼓加快准备,对于中国即将要发射的这颗卫星,全国上下给予了很大的期待,如何尽快将这颗卫星送上天,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顶着巨大的压力,孙家栋大胆提议,简化卫星的工程任务,主要概括为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清。就是我们要发射卫星,怎么样能上得去;上去以后卫星得抓得住,所谓抓得住就是地面的一套系统能知道卫星发射到什么地方,卫星上的信息能够传下来;看得见就是卫星上了天,大家希望能看得见,这样能鼓舞人心;听得着,就是听到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这样一个项目。

这12个字的提出,使“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科研目标既简单又明确,同时加速了研制进程。在12字方针中,“上得去。抓得住”属于一般技术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太难。经过技术攻关,孙家栋和他的科研团队确定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短波天线来发送《东方红》乐曲信号。由地面无线系统接受后,通过广播和电视传播出去。“听得见”的这个问题也顺利解决了。问题的关键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体积不大,一旦上天,肯定会淹没在浩瀚太空中,凭肉眼怎么能看得见呢?

深刻记忆,一个细节毁灭几年心血

最后,“东方红一号”卫星被设计成为一个直径为1米的球体,经测试,如果天气好,完全可以在太空中看见,如果天气不好。就难以保证了。凭借以前设计火箭的经验,孙家栋又提出一个新的创意,做一个用气体吹起来的直径为3米的球体,这样一个球就比前面直径1米的球大了,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因为它反光强肯定能看见,看见它之后,在它周围寻找,就能找到1米的球。

经过最后调试,1970年4月9日。“东方红一号”卫星运抵发射场,4月14日,参与研制的主要技术人员来到人民大会堂,向总理做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汇报。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东方红一号”卫星一飞冲天,15分钟后,高音喇叭里传出测控系统报告“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消息,卫星发射成功了!又过了几个小时,广播里传出了清晰的《东方红》乐曲。中国人亲眼看到自己的卫星闪耀在浩瀚星空中,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作为总设计师的孙家栋,也悄悄加入到天安门广场欢乐的人群中。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上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航天人,孙家栋又带领他的团队研制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有了成功的经验,大家对胜利充满了信心。然而,谁也没有想到,1974年11月5日下午,就在运载这颗卫星的火箭点火之后,意外出现了:上天后20多秒,就翻了跟头下来了,几年的心血瞬间化为灰烬,孙家栋和技术人员们操劳了上千个日日夜夜的成果,还没有来得及亮相就永久地消失了。

大家先是懵了,然后很多人痛哭流涕,孙家栋也躲在一边失声痛哭。痛定思痛,一定要找到失败的原因。大伙把眼泪一抹便直奔发射现场。当时发射正是数九

寒冬,天寒地冻,所有的同志满现场找卫星残骸,一根导线只要有一点点的碎片都要把它收集起来。几天之后,原因终于查清了,原来是因为一根外表完好的导线内部产生了断裂,一个看似细微的问题却造成了最终毁灭性的结果,这一沉重打击,孙家栋一直难以忘怀。

这次失败并未让孙家栋灰心,一年后,一颗新的人造地球卫星腾空而起。

1984年4月8日,是孙家栋,也是全国人民难忘的又一个日子: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掀开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新的一页。

不过接下来的时间里,麻烦却出现了,在卫星向定点位置漂移的过程中,星上蓄电池发生了未预想到的热失控现象,很有可能引起蓄电池损坏或整星失败。

问题出现后,孙家栋参加领导了应急处理工作,很快就提出应急技术方案。实施这一方案,必须对卫星进行大角度姿态调整,但如此的“大翻身”超过了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范围,甚至属于故障状态下的姿态调整,如果调整得好,卫星故障可能排除;如果调整不好,卫星可能夭折。

怎么办?最后孙家栋果断地作出大角度姿态调整和执行应急技术方案的决定,经过试验人员紧张而认真的工作,终于排除了卫星故障。1984年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星上设备工作正常,

此后十几年,孙家栋又将十几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就这样,孙家栋成为了国内外公认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卫星之父”。

古稀之年,担任“嫦娥一号”工程总设计师

上世纪80年代,一直埋头搞科研的孙家栋接受了一项全新的任务,向世界宣传推销中国运载火箭,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中国火箭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大家都不认识,不了解,所以每次联系业务,孙家栋都得反复向买家介绍,向保险公司解说,尽管如此,其难度依然很大。

推销的过程异常艰苦,但凭借孙家栋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谈判技巧,这个技术出身的“生意人”还是为中国航天揽到了第一笔生意。1990年,中国的火箭成功发射了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此后,除了研制卫星,周旋于谈判桌上也成了孙家栋的重要工作。这样一来,他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就更少了。

1994年,在四川西昌执行任务的孙家栋接到和美国航天代表团谈判的通知,完成发射任务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开始谈判。当时,他的妻子魏素萍因突患脑血栓,已经在医院躺了10多天时间。为了不影响孙家栋的工作,魏素萍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好不容易等到谈判结束,她本来以为可以见到丈夫了,没有想到由于多日劳累,孙家栋也病倒了。

久别重逢,却是在医院见面,这段同住一个病房的日子成了孙家栋和妻子难得的相聚时光,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孙家栋付出了半个世纪的心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孙家栋常年在外,妻子也早已习惯了聚少离多的日子。

鉴于科学家在航天领域的突出贡献,1999年,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表彰大会,23位科技专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家栋名列其中。

虽然自己对老伴满怀愧疚,但孙家栋仍未停止航天之路的探索,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启动“嫦娥工程”,孙家栋担纲总设计师,当时,孙家栋已经75岁高龄。

这些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嫦娥工程”是中国涉足深空探测的开始。这次,卫星将脱离地球轨道,进入月球轨道,新的课题再次摆在了孙家栋面前,因为最大的困难就是轨道的管理,中国探月比发达国家晚了近40年。

在此之前,美国、前苏联等已经开始了探月旅程,他们的第一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孙家栋分析认为,虽然中国航天领域的人才素质较高,但奔月工程中国从未接触过,其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作为总设计师,孙家栋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

之后,孙家栋和他带领的团队开始为研究“嫦娥一号”卫星而努力工作。多少个昼夜,攻克了许多个难关,孙家栋和他带领的团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嫦娥一号”卫星终于研制成功了……

第9篇

【跟踪训练】

1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力,制耒耜,教民农耕”,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原始商业

B、原始农业

C、原始丝织业

D、原始制陶业

2 “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 )

A、禅让制的结束

B、商王朝的发展

C、西周的强盛

D、夏朝的建立

3 在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有一部名列榜首,主要是因为它是中国社会近两千年人民生活的缩影,你认为应该是哪部?( )

A、《白蛇传》

B、《牛郎织女》

C、《孟姜女》

D、《梁山伯与祝英台》

4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民间所说的“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5 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据说,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6 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月球的愿望。在我国航天史上实现登月梦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

C、航天飞机研制成功

D、“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第10篇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学生;主角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72

一、课程设计

这堂课是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从托勒密到开普勒”。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三大定律)。由于学生在地理教科书里已经学过一些有关天体运动的知识,因此,他们对天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这节课内容,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准备这堂课时,笔者在想:怎样来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呢?怎样来上这堂课,才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呢?怎样来上这堂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为了达到目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天体运动探究的好奇心,接着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如果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那么学生心理存在的一些想法,我们教师是根本没有发现的。因此,在上课时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能够为这节课取得好效果做了铺垫,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决定采用开放性教学,并且在设计导入部分时,引用了“嫦娥奔月”这一古代传说来作为引入。

二、教学过程

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好几种说法。因此,在上课时,首先提问了学生有没有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请讲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学生热情高涨,很多同学都纷纷举起手,争先恐后地来回答问题,在笔者的允许下,有位同学害羞地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引起同学们的一阵笑声,甚至有的同学都坐不住了,站起来,想来个“接力赛”继续说下去,对于同学们的表现,笔者立即给予了表扬和肯定,接着笔者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中天体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天体会这样运动?”问题一出,笔者停顿了片刻,用眼睛扫过每个同学,有的同学看着笔者,看样子很想发言。而有的同学和笔者眼睛对视后,立即把头埋下看书。再接下来就让学生看书预习(用时15分钟左右),并告知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写在纸条上,然后让学习委员负责收起,统一交给笔者。

由于采用开放式教学,所以,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形容,即:广泛、有趣、古怪,甚至有的同学为了探究行星的运动原因还看了后面的内容,提出了与后面内容相关的问题。比如:“行星和恒星有什么区别?”“地球是什么星?”“地球绕太阳怎样运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为什么是椭圆的?”“焦点是什么?”“我和同桌之间存在引力吗?”“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引力的,但为什么不能把握的同桌同学吸引过来呢?”“怎样理解开普勒第二定律?”“月球让地球运动时是否也符合开普勒定律?”“什么是天体?”“天上的行星有多少颗?”“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呢?”“怎样理解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公式里的r是怎样来确定?”“如何推导万有引力公式?”等。

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笔者把它们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和本节内容相关的,第二类是和本节内容不相关的,第三类是和后面的内容相关的。本节课主要是来解决第一类问题,比如:“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为什么椭圆的?”“怎样理解开普勒第二定律”“月球让地球运动时是否也符合开普勒定律?”“什么是天体?”“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呢?”等这些问题,而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则一句话带过,或者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并期待他们自己解决,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解决第一类问题时,按照内容的难易程度,从简单到难逐个来解决,比如先解决“什么是天体?”“行星和恒星有什么区别?”“地球是什么星?”。再解决“地球绕太阳怎样运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为什么是椭圆的?”“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呢?”等。

解决第一类问题采取的方式:先把问题摆出了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必要时教师引导他们,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

三、体会与反思

这堂课,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它和笔者以往上课的方式、风格差别是很大的,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上课过程难度比较大,因为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他不仅考验教师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考验教师的反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考验教师的知识面是否广泛等,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一次大考验与挑战。

新课程提出: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实行开放性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要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的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开放式教学上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情况来采取开放式教学,不是每堂课都要采用这种方式。

2. 采用开放式教学上课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要做到能放能收,更不能把问题作“花”作“难”。

3.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归类,根据时间、学生的情况来选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不要盲目地进行。

4. 课堂解决问题时,要有计划、顺序地进行,为了能关注懂啊更多的同学,解决问题时,先解决普遍的、典型的、简单的问题,再去解决较难的问题(如知识的拓宽、深入)。

第11篇

一、发挥激励作用,培养阅读兴趣

质性评价对评价对象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阅读教学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它,就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倍增,阅读教学的课堂显得紧张而热烈。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起阅读信心。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再倒下来。”我要求学生满怀喜爱和惊奇之情读这一段话。在朗读指导时,或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或在教师抽读前,可以对朗读情况做一个质性评价: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流畅,感情很充沛,现在都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吧,请哪位同学把这段话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在该学生朗读过后,我抓住时机点拨一句:“读的很好,同学们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我引导全班同学也模仿教师的评价对该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质性评价,让学生说长处而不是找不足,学生就把评价重点放在情感态度方面。这样,全班同学的阅读信心得以树立起来,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每个学生想展示一下自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简明、到位的即时性质性评价,鼓励、引导、启发着学生,使学生倍加温暖,激励着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当然,质性评价的激励功能不仅仅在阅读教学时指导朗读有显效,而且对学生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效率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重视调控功能,增强阅读能力

质性评价既有激励作用,又有调控功能,充分利用调控功能,显示“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从而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质性评价的意义所在。

阅读教学中,质性评价的调控功能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师生间的互评充分显示了阅读教学的平等、民主,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进一步认可,一改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只对学生评价的单一形式。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教师应奠定好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整节课的情感指向,用同情哀怨的语气表现小女孩的饥寒、孤苦的生活现状;用充满希望的语气表现小女孩一次次美丽的幻境,表达她内心的美好心愿;用凄婉悲愤的语气表现小女孩凄苦、冻死的悲惨命运。教师语速的缓急变化、语调的高低不同、语气前后的鲜明对比、愿望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层层感情的波澜。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点评,还要“挑刺”。学生评价教师范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感悟文本的过程。教师再作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就容易理解、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之间的互评形式表现为有多个学生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两个学生之间的对等评价等。它有利于营造生动和谐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达到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和谐统一。

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调控功能,能让师生在阅读过程中展示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比如教学课外阅读课文《蛇与庄稼》时,我们可以运用质性评价的调控功能去调控课堂。文章中举了两个典型事例,在学习第一个事例时,先要求学生自学后,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第一事例的,要求全班同学对学法进行评价,得出这个最好的学习方案。再让学生用这个方案去自学第二个事例,让同学之间交流阅读感受,并进行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对教师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要放下架子),最后请同学分别讲蛇与庄稼的故事,并让学生动笔写写听故事后的感想。这样进行阅读教学,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教师居于一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说了真话,做了真事,认识了真实的自我与真实的他,张扬了个性,自主阅读能力不断增强。

三、凸显情感因素,提升阅读感悟

质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描述,并且在描述时融入了评价人的赏识和期待。因而质性评价就具有了陶冶情操的功能。利用质性评价陶冶情操这一功能,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提升阅读感悟,使阅读教学鲜活起来。

例如语文读本中的《嫦娥奔月》有一段文字描写了嫦娥吃了仙药飞向月亮的情景:“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朗读这段时既要表现出星空的璀燥美丽,又要流露出嫦娥的被迫无奈。我对诵读好的学生作如下评价:“听到你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明月高悬,群星闪烁的夜空,太优美了,太富有感情了,这美好的仙境,是嫦娥向往的吗?要知道她舍不得离开这留下她挚爱的人间啊!请同学们边读边体味。”对于读的较差的学生,我给予的评价是:“你读的很投入,读好这段话需要的就是你的这份真诚。天界虽美,但嫦娥并不向往,她是不让仙药落到坏人之手才迫不得已吃下仙药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诵,慢慢品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饱带赏识与期待的评价,学生健康的情感得到了肯定与强化,学生把这样的情感倾注到阅读过程之中,使师情、生情和文情对接起来,最终溶汇在一起,学生便诗意地栖居在阅读教学课堂中。

第12篇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2012年9月25日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八(7)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同学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

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学生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学生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同学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学生齐背《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学生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学生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学生作品欣赏。由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班级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同学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