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三峡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水电之都——宜昌,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叫我方导就好。很高兴能和在坐的各位一起漫游让人神往的三峡大瀑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水车。不要小瞧它们哟,它们就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鸳鸯水车,看它们相依在一起像不像一对情侣?
接着我们来到了逢春桥。看上去像一颗百年老树横卧再两岸之间,这就是水泥仿木技术。大家上桥摸一下桥头,据说可以带来好运哦!
大家顺着的所指的方向看,前方的野人谷,据说还未开发前这里曾经有过野人,听说神龙架的野人就是从这里过去的。不过现在有工作人员假扮野人,它们会和游人拍照让游客感到有一种重温和原始人生活的感觉。
接着往下走,这里是半瀑蛙石。它可有一个传说:从前神蛙下凡经过这里,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忘记了回去的时间,玉帝知道了非常愤怒就把它变成了石头。这就有了现在的半瀑蛙石。
不光如此,三峡大瀑布的美在于瀑布,它上游是一条泪滩河,河床纵横面落差就有100多米高,悬崖处倾斜而下的水流形成了宽度近80的大瀑布,这可是自然形成与水的产物,真可见“一夜山中夜,处处挂飞泉”的胜景。
好了,我就介绍到这儿,希望这里的美景给你们留下永恒的记忆,有机会欢迎你们多来宜昌,我再陪各位细细的欣赏宜昌的美景,品味它,回味它……
【扩展阅读】
美丽的三峡大瀑布作文
我的家乡——宜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有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有风景秀丽的清江画廊,还有我最喜欢的气势磅礴的三峡大瀑布。
一进门,走到一条小道上,左边有竹子编的栏杆,有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小道上刻有很多方言,风趣幽默,读起来趣妙横生。
走着走着,走到一座吊桥边,桥晃来晃去的,像是在跳着摇摆舞似的。真是令人提心吊胆啊!
再往前走一会儿,突然一阵“轰隆隆”的声音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那“一泻千尺”的瀑布,瀑布直冲水面,碰到水底的石头,水花四溅。霎时,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旁,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淙淙地流着,如果你带了桶,你就可以在小溪里抓螃蟹了。抓上几只,然后美美地吃一顿。
本片对长江之于国人所谓精神故乡意象的展现,是通过男主角高淳从上海一直到长江源头的完整旅程来展现的。在影片中,导演详细地拍摄高淳沿长江途径的各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宗教仪式、人文古迹、民间传说和世俗生活交错其间,透过这些影像,长江背后中国的多元化景象一览无余。尽管有人考证说,影片中提到的人文古迹和民间传说多属虚构,但这更多可以被看成是导演的一种艺术化处理,无可厚非。每到一个城市,影片就呈现出“第几天”和“哪个城市”的字样,由此给观众带来一种在长江中逆流而上之旅的代入效应。跟长江周边的人文地理风貌相比,影片讲述的故事本身,倒反而似乎沦为一种背景和叙事线索,更像是故事为长江这一宏大主题而服务。
长江之于中国人,除了具备非常强的人文意义之外,在自然地理层面,则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母亲河”。长江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变迁,直接关系到广大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正基于此,导演除了在长江沿岸各个城市的影像画面里,插入大量人文历史故事之外,也安排了一个指向生态环保的叙事线索。片中罗老板让高淳的广德号送的货,根据影片为数不多的交待,可以推测为长江里的一种珍稀保护鱼类。而高淳对运送这一货物所表现出的抗拒情绪、祥叔后来把这一货物的“放生”,以及高淳因货物丢失而付出的被刺伤的严重代价,都可以被视为尚存良知和忧患意识的人们,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方面的艰难努力。而影片末尾对长江源头和上游自然环境的纪录片呈现,则或多或少能唤起观众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不仅如此,影片在详细列出途径长江的各个城市名的同时,甚至把片中诸多人物的名字,也用中国的地名来代替。比如男主角高淳,就源自江边城市南京的一个郊区,女主角安陆、男配角武胜,甚至高淳所驾驶的航船广德号,指向的都是中国的地名,而有趣的是,这些地方并不都是在江边。如果说高淳和广德还能因为各自拥有一家造船厂,从而跟长江水域发生关系的话,那么对于安陆和武胜来说,前者位于湖北内陆,后者位于嘉陵江边,都跟长江没有直接联系。导演似乎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诉说长江并非只是长江流域人民的长江,而是整个中国的长江,上述长江之于中国人精神故乡的意义,通过这些细节,得到展现。 逆流而上,顺流而下
影片的英文名字叫做“crosscurrent”,翻译成中文,就是“逆流而上”或者“相反”的意思。这两层意思,在影片当中均得到充分展现。一方面,高淳驾驶的广德号从上海一直开到长江源头,这本身就是一次逆流而上的旅程。高淳在现实生活中可谓是碌碌无为,靠父亲留下的广德号来生活,而船上的所有事务,都是由父亲的老手下祥叔和武胜打理好。他试图摆脱这种庸碌平常的生活,却在现实面前毫无办法。因此,当在船上找到一本诗集的时候,他又重新燃烧起对生活的热情,甚至开始重新尝试写诗。如果说诗集《长江图》让他找回对生活的激情的话,那么安陆的出现,则更加坚定了他生活在别处的希望。通过一次次靠岸,一次次找寻安陆,高淳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些许意义。基于这些内容,“逆流而上”在这里,又拥有了跟平庸的现实生活对抗的引申含义。
另一方面,如果说高淳的旅程是沿长江逆流而上的话,那么安陆的旅程,按照影片的交待,则似乎是沿长江源头顺流而下。这一点,从影片的两处细节当中可窥一斑。第一个细节是:安陆刚刚在上海的江边出现时,面容沧桑黯淡,充满风尘气,而随着高淳的一路西上,每再见到安陆一次,安陆就似乎变得年轻几分,并且也没有了在长江下游之时的疯狂与沧桑。另一个细节是,在影片末尾,导演用旁白的形式,讲述道:“八十年代末,安陆离开师范学院之后,在宜宾第一次登上广德号,这是她跟高淳的第一次相遇。”由此,观众应该会恍然大悟:高淳此次逆流而上的长江之旅,似乎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移动,也伴随着时间意义上的一点点追溯。安陆从大学刚毕业之时的单纯、年轻,一站一站、一年一年,最终成为上海江边的风尘仆仆的模样,甚至有观众会认为,安陆在上海时的形象是一位底层。这20多年间,是什么让她产生了如此的沧桑之变?导演通过这样的留白,让人反思长江在当代遭遇的诸多变迁。
影片英文名在这里的“反向”意蕴,不只是指高淳行进方向的时空反向,同时也可能指向的是:高淳与安陆总是前行在相反的时空轨道上。正如影片中的旁白所说的那样:他们可以一再相遇,但只能拥有相遇的那一刻。而这样的反向境遇,用旁白的话来说,也同样是“长江的逻辑”。无论我们怎样追溯,怎样怀念,历史和人为因素对长江的重新建构都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纵然我们能在影片中倒转时空,却永远无力真正回到过往。
如果说这样的留白可能还让人不明所以的话,那么影片在高淳经过三峡工程区域的时候,安陆一次又一次的缺席,来进一步指明导演的用意。安陆之所以缺席,是因为她当年途径三峡时的景象,跟安陆今天再过三峡时相比,已经可谓是沧海桑田、山川巨变。三峡工程的建起让许多千年人文古城沉于水下,也让高淳和安陆在这里的相遇,变得永远不再可能。再联系起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三峡区域的古城照片和影像镜头,导演似乎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代化进程割断人文历史自然演化的无比遗憾和感慨。这样的叙述方式和影像表达手法,跟三峡移民搬迁之前,媒体所做的关于三峡地区人文历史的系列专题报道的出发点如出一辙。 诗歌与女性意象
作为一部介乎于诗电影和小说电影之间的作品,诗歌在《长江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诗集《长江图》是影片主要故事的核心要素,高淳每在长江边停靠一地,字幕上就会现出诗集里作于此处的诗句。这些诗作除了一首出自、一首出自某位网络作家之外,其余均出自导演本人之手。
如果用当下的眼光来看,这些诗作可能显得过于直白、老套,然而如果将其置于文学史的语境之下,就会发现这些诗歌,跟上世纪80年代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和抒情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导演在80年代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按照国内独立艺术电影导演所惯有的故乡叙事和青春叙事冲动,导演在影片中采取这种老派的、怀旧式的诗作,或许正是寄托着自己向那个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年代的致敬情怀。
更为重要的是,诗歌直接参与了影片的叙事,是影片不可或缺的叙事线索。影片中展现的长江沿岸地点,不只直接跟诗集中每首诗作的创作地点相对应,甚至这些诗作的具体内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涵和意象。如果说处处留白是本片叙事的重要特点的话,那么影片中时时出现的点滴诗句,就是打开这些留白之处奥秘和指向的钥匙。
如果说这些贯穿于影片叙事始终的诗歌,赋予影片的是怀旧的诗意情感的话,那么安陆这一女性的形象,则让影片的意蕴更加丰富而多元。有观众认为,安陆的长相跟观世音菩萨有某种相似,事实上,安陆本人在寺庙中,也跟和尚有过关于神性的对话。前面也提到,安陆在上海首次出现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认为是风尘女子。这一点,从高淳表明他爱安陆,而安陆回应说自己爱很多人也可窥一斑。此外,同样会有观众,把安陆看成是长江的化身,这一点,从片末安陆母亲在长江源头的坟墓可窥一斑。无论是哪种解读,安陆这一形象,都跟影片着力记录的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管是长江之神、长江之女,还是长江边艰难生存的普通女子,安陆所经历的种种波折与坎坷,都可以指向长江这条中国人的母亲河,在近代以来遭遇的种种变迁与沧桑,从帝国主义的军舰到国人的巨大工程,长江在这些变迁面前,总是暗自无言,继续流动,默默地承载这一切。这种忍辱负重的承受,跟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何其相似。 影乐交错的时空
除了上述叙事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出色表现之外,最给这部影片加分的,当属其摄影和音乐。担任本片摄影的,是台湾的大师级摄影师李屏宾老师,他采用当今难得一见的胶片形式来拍摄长江。胶片更加柔和的色彩过渡和颗粒质感,把雾气茫茫、水色旖旎的长江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也有部分镜头,是用数字摄像机,甚至导演自己的DV完成的,这些镜头的质量,跟李老师的胶片效果,自然是相差较远。然而感谢剪辑师的努力,这些不同质感的镜头组合在一起,表现效果倒没有太差,反而带来了一种魔幻的对比效果,跟影片叙事时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形成对应。
除了实景之外,本片也采用了不少关于长江的纪录片镜头,担任纪录片导演一职的,同样是独立电影界大名鼎鼎的徐辛。透过这些真实的纪录片镜头跟拍摄场景的组合,导演对于长江历史叙事的宏大野心昭然若揭。
这些诗意隽永的影像镜头,在低沉的大提琴和暗黑的哥特音乐的配合之下,更加显现出一种朦胧、丰富的意蕴。比如影片在展现经过三峡水库的场景之时,江水变黄,大雾漫天,此时响起的音乐,是著名哥特乐队永恒沉睡(Sopor Aeternus)的名曲“May I Kiss Your Wound”,这首带有欧洲中世纪神秘、玄幻意象的曲子,跟此刻对应的朦胧、迷离的长江形成了完美的契合;而更为绝妙的是,曲子的主题,又跟这时候高淳无法与安陆再见、深感受伤的剧情内容形成呼应。这种音乐、影像与剧情三者之间默契相合,产生完美化学反应的场景,在影片当中比比皆是,也足以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
一、情感导入法
散文、诗歌的教学可用这种方法。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讲《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二、时代背景导入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比如教唐弢先生的《琐忆》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导入新课:
作者唐弢,原名唐瑞毅,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研究鲁迅的专家。他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学习到初二就被迫辍学。他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23年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从事散文和杂文的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员至今。
本文写于196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他怀着深厚的景仰之情,写了这篇文章。
关于本文的写作动机,他说:“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关怀爱护青年的呢?学习课文后,你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有哪些新的理解呢?
这样导入,将作者介绍、写作动机、时代背景熔于一炉,既加深了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自觉性,同时还能从作者的生平中汲取勤奋学习的养份。
三、图画欣赏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登泰山记》一课,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在讲授《三峡》时,可以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的小黑板后,举着地图说三峡的情况,在指着三峡的照片介绍。也可借用课文中的插图,如《包身工》、《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等。
四、诗词、格言导入法
学生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我们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来背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第三句写得最好,第三句中“绿”字用得最好。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绿是生命的象征,生命之树常青!《绿》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诗歌,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绿》吧!
这样导入新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诗画中,怎不情趣盎然!
五、选择录音导入法
一、以情感促教育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多种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情绪就会变得高涨,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如在教《三峡》这篇古代散文时,我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再让学生查阅三峡的相关资料。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随即我告诉他们,关于三峡的诗作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有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朗读这些诗歌时,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三峡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管理一个班级就如经营一个家庭,若没有心灵的情感作为纽带,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就很有可能会瘫痪。因此,在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教师都要力求站在学生的立场,多给予他们鼓励,多给他们提供合理的建议。这样一来,师生间心与心的距离就近了,学生就会把教师当自己人,就很乐意去接受我们所讲的知识。
二、以参与促效率
俗话说,考场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因此,平日里的学习,就容不得半点懈怠与逃避。我们要时时刻刻为上战场做准备。因此,每一节课,我都很看重学生的参与。
(一)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我在教学课文时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然后,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过于肤浅不够成熟,但是,能提出问题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就是拥有了勇气。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发表意见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创设交流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这样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学生的“说”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立思维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可以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以自查促自省
别说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如果只是让一味地去服从什么,也会出现“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现象。因此,在学习上,我一直主张让学生自查。比如:考试后,我让他们自己分析试卷,找出自己的差距,并让他们自己找出解决办法。我从不将自我意识强加给他们。这样做,学生就不会觉得老师在逼他们,反而会自然地在下阶段的学习中努力弥补缺漏,进步提高。
四、以态度促行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学中,我时刻牢记这句话,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看齐,用自己的言行、态度影响学生。日复一日,他们会觉得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起老师,就会积极主动地赶、比、超。
中秋赏月来历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中秋节赏月地长江追月
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中秋夜,明月生,听江涛澎湃,观远山夜景,夜色朦胧中的三峡别有一番景致。
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不论是在半山还是在峨眉金顶,明月下的峨眉,月如金盘,峰如峨眉,相映成趣。
黄山邀月
迎客松名扬天下,待明月上了枝头,邀约天下客,共赏黄山之美,只见黄山月纯净清冽,黄山松苍翠挺拔,黄山夜静谧迷人。
庐山赏月
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畔,是秋天里赏红叶的好去处。中秋之夜,登临庐山,看鄱阳湖上渔火摇曳,明月倒映水中,晚风徐徐,让人欲乘风而去。望鄱亭、牯岭镇等,都是赏月的好地方。
中秋节习俗1、吃月饼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2、燃灯
古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为兴盛,特别是广东地区,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出果品、鸟兽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3、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4、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地区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5、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6、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1)《祖国颂》
河壶口的惊涛里听到经久不息的激昂
在珠穆郎玛的雪海中凝视千年不变的苍茫
祖国啊,伟大的祖国
曾经是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山河
你是东方的奇葩,你是不朽的神话
穿越历史的长河,奏响胜利的凯歌
在东方明珠的塔顶上感受傲视一切的目光
在兵马俑的坑道里感悟历久弥坚的远古辉煌
祖国啊,伟大的祖国
曾经饱经沧桑战火洗礼的山河
你是东方的巨人,你是时代的化身
三峡大坝截断巫山云雨,神州五号一展航天壮举
祖国啊,繁荣富强的祖国
你是世界屋脊的璀璨明珠,崛起的中国 。
(2)《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金秋十月好心境,
举国欢腾迎国庆。
四十九年风雨径,
共祝未来更光明。
2、关于中秋节诗句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关键词:土家情歌;语言艺术;情歌内涵;伦理审美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57-02
长江三峡地区风光秀丽,山高水险,历史悠久,才人辈出。可以说是我国历代文学艺术的聚宝盆,尤其是很多民间艺术在这里更是争奇夺艳、自成特色。土家族在三峡地区自由生息两千多年,他们不仅品行高尚,民风淳朴,而且能歌善舞,好音喜乐,自古到今无不如此。凡土家人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他们都喜欢用歌谣的形式把它表达、抒发、吟唱出来。在一代代以歌传情的习俗中,渐渐诞成了独特的土家族歌谣文化。而土家情歌则是民间文学中最早产生,又一直伴随土家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主要民间文学样式。土家人“以歌为媒”,其自由恋爱自古成习。要想成就一段姻缘,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彼此用歌声表情达意互诉衷肠。土家情歌种类繁多,而且以男女的相恋过程细分,可分为动心歌、试探歌、赞美歌、歌、初恋歌、迷恋歌、相思歌、反抗歌等等种类。总之,土家情歌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措辞、真挚微妙的情感、富有音乐性的声韵等,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情景及文化风情,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土家情歌的美学意蕴
(一)土家情歌的语言美
1.通俗之美――歌词浅显易懂
土家情歌的语言,多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既通俗,又雅致,既质朴,又清新。因此,“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平淡中见新奇,浅显里寓深意,质朴中含清新,清新里显质朴。不论是对唱、叙述、还是描写一件事、吟唱一个人,虽然用的都是通俗的口语,却如泥土般纯朴,绿叶上滚动露珠儿般清新感人,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平易自然、质朴生动。如:
哥为妹来妹为哥,鸟为青山鱼为河。春寒阳雀死在冷,要学鲤鱼共条河。你我从小玩长大,为何不能共条河?嫌哥人才不够好,狠心别离找靠山。想妹为妻得不到,拿妹功劳创江山!
这些情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风花雪月的描写,只是一些土家山区人民常说的白话就这么合成了首首动人的淳朴山歌,这样的情歌似乎不是在吟唱,而是在拉家常诉衷情。这样的情歌读起来易懂,唱起来好唱、动情。另外,土家情歌的通俗质朴往往还表现在比喻中喻体的选择上。例如:
十七八岁姑娘家,好象三月油菜花,花香随风飘千里,逗来蜜蜂做冤家。
哥是菜叶妹是盐,有菜无盐味不鲜。菜叶食盐拌一起,哥心妹心永相连。
这两首歌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通俗易懂,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准确地表达了歌唱者的赞美之情。前一首虽未直接描绘姑娘的容颜美貌,却选用土家人最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让我们知道,这位姑娘长得好比“三月油菜花”,花香随风飘,竟引来蜜蜂来围观了,从而使我们感到姑娘的美丽可爱。后一首同样以“哥是菜叶妹是盐”这样最朴素的东西来表白如此的两情相悦,可见质朴无华的语言,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让人感到格外的清新舒服。
2.节奏之美――富有韵律感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诗歌天才的民族,在长期的诗歌创作、吟唱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创造出独特的民歌形式。土家人是依着自己的天性,“为了生活而生活”到开展歌谣活动的。他们伴着生活节奏,循着生命韵律吟唱歌谣,因而土家民歌节奏自然流畅,韵律和谐单纯。
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有节奏的语言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内容,那就是节奏的美感。节奏是生理,也是心理的。朱光潜曾讲,“当我们的感官‘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们就感到和谐和偷快’,如果节奏符合心理上的‘预期’便能增强我们的这种美感享受。”在汉语中,诸如音节的顿、韵脚、平仄、叠音、双声叠韵,以及某些相同的语音成分,它们都可以是形成节奏的“可比成分”。由于它们连续交替地出现,方才构成语言的音乐美。拿土家情歌来说,几乎每首情歌都有这样的美的成分存在。如:
哥为妹来妹为哥,鸟为青山鱼为河。春寒阳雀死在冷,要学鲤鱼共条河。你我从小玩长大,为何不能共条河?嫌哥人才不够好,狠心别离各去各。想妹为妻得不到,拿妹功劳走江河!哥为妹来妹为哥,鸟为青山鱼为江。春寒阳雀死在冷,要学鲤鱼共条江。你我从小玩长大,为何不能共条江?嫌哥人才不够好,狠心别离找靠山。想妹为妻得不到,拿妹功劳创江山!
3.结构之美――以韵律为导向
土家情歌结构复杂多样,但自然得体,以韵律为导向,符合通俗句法。从歌式上来看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还有三句半、长短句、七言五句式等。
除去常规的七言五句式,句式不拘一格的长短句则更遵循了土家情歌以韵律为导向的特点。如:“罐儿还在冷灰里,火儿还在别人家,哪里来的这样的飘流浪荡子?唱一个奇奇巧巧古古怪怪扭扭别别弯心弯胆弯断肋巴骨的歌,把奴听得脚瘫手软手瘫脚软扳不得城墙踩不得牙床提不得重板织不得梭罗,眼泪汪汪想情歌,织坏梭罗。其中的“奇奇巧巧古古怪怪扭扭别别”用了一长串的叠词,看起来显得很长,但都是日常生活语言,并无绕口之嫌。又如:“柑子树,柑子叶,柑子好吃树上结,日里跟着干哥走,夜里跟着干妹歇,干哥干妹离不得。”这类长短句的情歌长于叙事和直抒情怀,虽然句式复杂,但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二)土家情歌的内涵美
1.风趣幽默的情歌内涵
土家情歌内涵丰富,往往风趣幽默。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土家人乐观向上、豪迈豁达、活泼快乐、幽默诙谐,这些性格特征在土家情歌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土家情歌巧妙运用双关、夸张等修辞方法,语言含蓄风趣、机智,耐人寻味。如下面两首:
姐在河边洗茼蒿,十指尖尖水上漂,哪个喝了茼蒿水,不得相思也成痨。
郎走姐乡没松活,马累四蹄人累脚,衣袖揩汗节节烂,岩板踩成灯盏窝。
第一首描述的是一位姑娘在河边洗茼蒿的故事,歌中说道,喝了茼蒿水的男子不是得相思就得痨,这是一句半开玩笑似的话,实则表现女子对爱情的美好渴望。第二首则是描写一位情郎不辞辛劳去看望梦中情人,用直述的语言“没松活”开端,接着开始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去见情人的不易:即使是人仰马翻,衣衫褴褛,岩板踩烂也在所不惜。语言诙谐幽默,表现出土家青年相思难耐,相见不易的心理。
2.机智有趣的情歌故事
在土家情歌中,还有一类则是反映男女幽会又怕被人发现的故事,比如:
郎在外面学鸟叫,姐在房中把手招,爹娘问我招什么,我看太阳有好高。
在土家族山寨,鸟的传说故事相当多,关于鸟的形态、声音都有来历。将恋情化作鸟叫之声,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恋人,在人众耳稠,不便于启齿唱歌,又想相约幽会时自然所为之事。情郎在外面学鸟叫向姑娘示爱,终于看到情郎的姑娘心里好不激动,赶紧招手,但是又怕爹娘责备。当爹娘问及在招什么时,姑娘灵机一动,说在看太阳有多高,十分诙谐有趣。
类似的情歌还有:“郎在后园哼一声,妞在房中把脚蹬,爹娘问我瞪什么,新做鞋子璐后跟。情郊峦妞走得忙,一脚殊在鸡笼上,爹娘问我什么响,野猫过路鸡着慌。送郎十里要分别,妹打转考月西料,爹娘问妹哪里去,坟子咬人睡不得。”这类情歌的内容反映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事,情郎和情娘像演双簧一般地一问一答,在被发现后又借用小小的机智和幽默来瞒天过海,富有喜剧色彩。
(三)土家情歌的精神美
土家族的精神美体现在追求自由婚恋,男女平等和重情疏财上,表现出了土家族先进的民主观念。
据史料记载,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之前,就有自由婚配风习,男女青年只要在唱歌跳舞等交际活动中看中相爱了,而后只需经过土老师认可,便可以订婚结婚。但是,在改土归流之后,这种自由婚配的民族风习,逐渐被“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所代替,从此,土家族男女青年便失去了自由婚配的权利。但是,不甘心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土家族男女青年,为了追求婚姻自由,激烈地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也因此产生了大量反映追求自由婚姻的情歌。比如:
风吹古树细叶落,砚池滴水把墨膺。别样戏文都不写,单写二人情意合。茶籽枝来茶籽叶,隔年开花隔年结。只要二人情意好,腊月不怕霜如雪。
土家族男女向来讲究的是“情投意合”,只要二人的情意好就可以在一起。相比于其他地区兴盛的包办婚姻来说,土家族人的婚恋自由观体现出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不仅仅是在婚恋上追求自由,在土家族以歌为媒的社会环境中,也很早就有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女性在恋爱、婚姻上都享有很大的自由权,在追求爱情的行动上女性享有同男子同样的权利。土家族往往居住在地理环境险恶的山区,这里的女性不像江南水乡的大家闺秀一样每天身居闺中,而是要担负起农业生产和持家养家的重任,因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往往不可轻视,甚至要比男性更高一些。她们敢于最求和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从下面这首诗中可见一斑:“姐儿今年十七八,媒人踏破铁门槛。不是赶来就是骂,姐儿要自己找婆家。”从字里行间都反映出女子的地位并不输给男子,她们要和男子一样“自己找婆家”。
同时土家族人又表现出重情义,疏钱财的一面:“高山起屋莫怕风,有心恋郎莫怕穷。二人有了真心意,冷水冲茶慢慢浓。富莫交来穷要交,莫把穷人看淡了。富人不过名声大,哪有穷人志气高。”一句“有心恋郎莫怕穷”道出了土家人更注重真情实意的纯朴感情,爱情应当是以精神追求为目的的,这样爱情双方才能够两情相悦,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重情重义是把精神形态放在第一位,而忽视物质形态的存在,是精神上的追求与取舍,是不受物质利益所诱惑的纯洁而崇高的感情追求。
综上所述,土家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婚恋中男女平等,重情义、疏钱财。这样的有着丰富精神美的恋爱观念也正是现今的高度文明社会所追求和提倡的。
二、结语
由于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些土家族民间传统的情歌全都是从古到今一代一代口耳相传遗留下来的,它所包含的丰富的观念及其美学内涵,虽然土家人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来表述这些,但从首首生活化的歌谣中,确实彰显着土家族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土家族人民优良的道德风貌和思想才智。土家情歌是土家人献给世界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邓敬东.三峡民间文学初探.职大学刊,1996年第3期.
[2]石雯丽.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期.
摘 要:在当前教学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切实加强教学课堂的延伸和相应的知识拓展,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新的教学形势下,针对语文教学,老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的分解上,还应拓展相应的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综合能力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大多数老师在实际教学讲解中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文章的分解上,而没有进行相应的拓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老师的教学视野。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文化底蕴。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重点讲述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种问题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老师在教学课堂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在当前教学课堂中,大多数老师还是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
法,在教学上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自身为教学中心,学生针对老师教学内容被动地接受,在课堂中经常会造成学生东张西望以及睡觉的现象,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较多的拓展和延伸。在这种方式的教学下,大多数老师成为课堂中的中心,对于学生自身的兴趣以及实际需求并没有了解太多,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而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对于一些课外知识的学习掌握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严重脱离文本,只顾追求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还是主要的核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对于教学拓展只是片面的理解,在课堂中过分追求形式,对
于文章实质上的解读并没有注入太多的活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较为浅显,这种教学方式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除此之外,在教学中一些老师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大量的精美图片,但是对于学生的个性阅读以及相应的知识掌握并没有较多关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文章内容制成相应的课件,在课堂中进行播放,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没有掌握太多,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脱离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文本阅读。
二、针对这种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在课堂中的教学延伸以及相应的拓展有许多方法,而比较阅读就是教学延伸的一种方法。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冰心诗三首》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也应重点掌握。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在W习过程中应收集相关的资料,比如作者的基本简介以及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诗,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比较阅读拓展,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归纳,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老师进行拓展教学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归纳,进而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内容中的共性,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将这些古诗进行延伸,如韩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些诗里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针对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还应针对写作手法以及相应的分析归纳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拓展和延伸还包括激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对于学生来说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三峡》时,可以让学生描绘三峡的景色,通过自身的想象对三峡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力,还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可以通过课文拓展以及相应的质疑解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应用反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练习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拓展延伸的途径还包括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练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课文进行相关的拓展性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一些优美的篇章可以用作写作教材。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这些写作素材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随堂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自身所想写出来。实际的课外延伸应该符合多样化的特点,相对来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如果只给学生提供少量的读本,在一定层次上会限制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校园开展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比如:文学创作竞赛、演讲比赛等,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也有较大的帮助,所以在当前教育形势下,作为教育者,应积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该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不能机械地照搬以往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包容的作文1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互相理解,相互尊重,互相包容。
有一副写弥勒佛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中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真是妙语。宽容让我们知道,成业者必将“天下归心”,天下归心者必先“包容万物”。
但是万物就像土地包容了种子,才能拥有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能拥有浩瀚;天空宽容了小鸟,才能拥有歌鸣;人生宽容了遗憾,才能拥有晴天;你宽容了我,才能拥有友情。胸怀一颗平和的心灵,展露一张微笑的脸,伸出一双热情的手,你会发现心灵的乌云早已散尽,只剩下一片阳光。
实话说得好,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只要能够认识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改过自新,我们就应该宽容别人。然而,我却只能在事发生之后才渐渐明白这些道理。
幼年时,看见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总是瞪着大大的眼睛,努力让自己向他们靠近,一次次地想要在考场上展露自己努力的结果。
一次考试,好友希望我把试卷给她抄,我给她抄了,后来却被老师当场抓到!
老师只批评了我一人,原因是好友出卖了我,说我抄她的。
当时我非常生气,也很委屈,曾发誓一辈子不要理她。
朋友们也看清这件事,渐渐都在孤立她。
直到最后,她无奈地转学了。
临走之前向我哭着道歉,我才恍然大悟,老师说的宽容呢?在自身上只看到了自私、报复。我很后悔,在她转走的那段时间也没有给过她好脸色。
她的走,成了我一生的遗憾,同时也让我明白宽容的真理。它告诉我,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的生命就多一点空间,少一些遗憾;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立;有宽容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所以,别让你的心灵拥有遗憾和乌云。
其实,宽容永远是晴天。
包容的作文2
一朵紫罗兰被践踏,它却将芬芳留在那双脚上,这就是包容。
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种生活都免不了苦难,但有人仍能够含葩敛翅晏然而处,这就是包容。
包容苦难,包容你所遭遇的伤害、折磨、痛苦,你就会感到生命道路的两旁,困难固然有,而更多的是花香;荆棘固然在,而更多的是山风猎猎,是海浪沧沧。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风吹雨打的荷塘里守望自己的盛夏,这就是对包容的最好诠释。
让我们回到那段令人惊悸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伤害史中去,去看一看那些海洋天空一样广阔的心胸。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寻找乐趣……这些看似优雅从容的舞步,有谁知道是旋转在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的?
他们承受了疯颠的历史对每一个清醒者在人格与人性上的践踏,他们包容了苦难的生命质地,包容了绝望的生存境遇。惟有如此,才能在颠倒的乾坤间仍然挺直脊梁,才不曾放弃生命的尊严,才能等到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
能够包容的生命,即使倒下也会面对太阳,能够包容的人,在降生、战斗、伤残乃至死亡中都会迸溅出钢花焰火。
伏尔泰蹲过巴士底狱,被流放过英伦三岛,挨过政敌的毒打,所有的一切,都未能摧毁这颗“欧洲的良心”,他依然以《哲学通言》召唤同道,以《百科全书》启迪民众。此时他包容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他呼唤所有的人正视生命,从沉沦中崛起,从麻木中寻找希望。伏尔泰,将其不老松式的包容心态镌刻在了历史的里程碑上。
生活之中常有苦难,由于奋斗,由于不懈,也由于不断的仰望、攀援,生命才不至全然黯淡,不仅自己能如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甚至也能唤起他人麻木的心智,背负起全人类的精神责任。这一切,都叫包容。
学会包容吧,它能使你在风暴中安稳如磐,不会被轻易击碎。
学会包容吧,也许你会为全人类留下一道耀眼的弧光。
包容,能使你在贝壳里找到海,在野花里看到天堂!
包容的作文3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劲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大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包容。
寓言中动物的包容是以德抱怨,佛教中弥勒的包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包容呢?其实,包容是一种境界。
包容如水。
通常的包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包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故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包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国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抱怨。
包容是诗。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包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包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包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包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包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包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包容,而是懦夫。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包容不珍惜包容的人,是滥情;包容不值得包容的人,是姑息;包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所以,包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包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包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包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包容的作文4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恨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包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包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包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包容,这包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包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包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包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包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包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包容的作文5
包容又称宽容,大度等,所以包容即是宽恕能容人,宽恕过错,容纳过错,包容,更是一种心境的体现。
人生在世,要学会能包容自己。这即是说,在遇事时,不能钻牛角尖;在自己犯错时,不过于去责备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不去计较得失……能够包容自己的人,往往都十分的积极乐观。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包容自己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心理行为。他说自己经常遇见一些这样的患者:不断懊悔,不住责骂自己。他们便不会包容自己。包容自己,可以甩掉一些心灵的包袱,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些,但是,这并不等于纵容自己的过失,而是处理它们的一种健康的心态。
作为人,是始终在与社会接触着的。这时,包容自己是不够的,更要去包容他人。如林则徐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雨果亦曾言道:“最高贵的复仇是包容。”由此可见,包容他人是化解矛盾的最好良方啊
宋朝的韩琦一次与范仲淹议事,意见不合,范指袖而去。此时韩琦一把拉着他的手,劝他再商量商量。范见此时韩琦满面和气,怒气顿消。
试想,如果韩琦此时,拂袖而走,甚至恶语相向,那就没有后来议事的成功了,甚至还会影响他们的友谊。韩琦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包容他人的益处。
无独有偶。当年在林肯从政时,有不少的政敌,他们经常与林肯作对,甚至当众指责,以至于每每使他下不了台。而林肯却包容他们,终化敌为友。
这座古城就是位于东经107°、北纬29°的丰都城。在这里,古老的中华民族以极富想象力的方式,在人间建造了一座“鬼城”,人们相信,人死后的鬼魂都必须从所在地千里迢迢赶来丰都向阎王报到,然后才能重新投胎做人。所以,人们将丰都称为“鬼国的国都”。
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这个对死亡充满了无数禁忌的国度,丰都竟然满心欢喜地接受了人们对它的命名。它不仅心甘情愿地成为了人间的“鬼城”,并且千百年来,丰都人就像守护一个伟大的奇迹一样,固执地为人们营造着“阴曹地府”的神秘意境。
世上唯一的一座人间鬼城
“鬼城”丰都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魏晋时《度人往》记载,丰都坐落在六天青河旁,有三宫九府,鬼帝坐镇在此,统亿万鬼神。因此,丰都历来被当做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素有“中国神曲之乡”和“人类灵魂之都”的美称。
但事实上,“鬼国神宫”并不是指整个丰都县城,而仅仅是指位于重庆市下游172公里处长江北岸一座山上的建筑群。这座山就叫做“名山”,它位于丰都县东北隅,海拔287.3米。名山原名为“平都山”,只因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偕父苏洵、弟苏辙从成都去汴京(今开封),途经丰都时留下了“平都天下古名山”的诗句,所以才更名为了“名山”。相传,汉代时还曾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先后在这座山上修道成仙,白日飞升,所以道家又将名山列为了“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在这里,为了更加生动地演绎人死后灵魂的种种遭际,人们仿照阳间司法体系,建造了一个偌大的等级森严的地下宫殿——“阴曹地府”。这是个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炉的“鬼国神宫”,它采用建筑、造型、雕塑、绘画和电子、机械、音响、灯光等综合技艺,将阴曹地府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个假想的“阴曹地府”里,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与人间并无二致:诉讼、法庭、监狱等机构一应俱全,而且还进一步发挥想象,添设了人间所没有的“天子殿”、“鬼门关”、“阴阳界”、“奈何桥”,以及“十王殿”、“东西地狱”、“无常殿”、“城隍庙”等等。它们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规模庞大。据统计,仅是名山上就有庙宇27座,在这些庙宇里,或喜或怒,或善或恶的道、佛、儒名家神像更是不计其数。这其中以天子殿的规模为最大,殿内有6曹、10帅、4大判官和18层地狱等鬼神群像,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阴间刑具。
黄泉路的死亡“手续”
正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传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在丰都这座鬼国神宫里,连死亡也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旅程——在到达阴曹地府接受最后的审判之前,所有的鬼魂都必须先经历无数道关口的盘查。
而这条魂归之路的第一道关口就是:哼哈祠。
哼哈二将据说源出《封神演义》,哼将名叫郑伦,本是商纣王的大将,官至督粮上将,曾拜度厄真人为师,学得一身绝技。度厄真人授他窍中二气,碰到敌人时,鼻子一哼,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郑伦靠着这个绝招,战胜了许多对手。后来被周武王的大将擒获,隧投靠了周武王,仍当督粮官。
哈将陈奇同样也是商纣王的大将,腹内一股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涌,敌人魂魄自散。陈奇曾经与郑伦交战,一哼一哈,不分胜负。武王灭纣后,姜子牙归国封神,郑伦和陈奇镇守两释山门,封为哼哈二将之神。
与门神一样,他们二人的首要职责就是守卫寺庙的第一道大门。因此,人死后的鬼魂要通向阴曹地府,第一站便是哼哈祠。对于鬼魂来说,拜见哼哈二将的礼节就是进门时发出“哼”、“哈”的声音。
过了哼哈祠,鬼魂就来到了进入阴曹地府的第二道关口:奈何桥。
这是一座横跨在忘川河上,由青石桥面和五格台阶铺成的桥。传说奈何桥是鬼魂重新投胎做人的必经之地。而“奈何”一词,事实上是引自梵文,意即“地狱”。由此可见,奈何桥是划分人间与地狱的一条界线。无论你生前是谁,死后的灵魂都必须背着今生的一切功过去接受冥府的审判,或超生天界,或堕入地狱。
在民间,人们相信:人死亡后魂都要过奈河桥,其中,善者得到神佛的护佑,从而顺利过桥;而恶者则被打入血河池受到严厉的惩罚。对此,《酆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如果被鬼拦往桥下污浊的波涛中,就会被铜蛇铁狗狂咬。”所以,每年香会时,香客们就争相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或将炒米撒入池中,目的是讨好饿鬼,躲开它们的纠缠。
既然关系到鬼魂的命运,那么过桥的规矩自然就不能随随便便,而是自有讲究。据说,过奈何桥时,男的必须先迈左脚,女的则先迈右脚;而且,过桥时的步数男的必须成单数,女的步数则必须成双数……同时,根据左阴右阳的规律,过桥时桥西为女,桥东为男。
平安渡过奈何桥之后,前方便是望乡台。
传说中的望乡台是鬼魂们最后一次眺望阳世家中情况的地方。这是一个上宽下窄,面如弓背,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其余尽是刀山剑树的建筑。鬼魂们只要站在望乡台上,无论是五大洲还是四大洋,都能够望见。在传说中,这时候的鬼魂们还没有喝孟婆汤,因此对人间的亲人和往事都还心存眷恋,所以民间才有了“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的说法。
了却了对阳世亲人最后的深情凝望后,鬼魂在被解送至下一殿前,都会先被押到由孟婆所掌管的驱忘台下灌饮迷汤,好让即将去投胎的鬼魂们忘却前生的种种。
在这里,有个名叫孟婆的老妇人在忘川河边一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旁昼夜熬煮一种以“遗忘”为调料的汤。这种神奇的汤就像传说中的“忘情水”,让所有经过此地的鬼魂忘记人间的一切,无论悲喜还是合离。而他们的前世今生只能刻在三生石上,谁也带不走那记忆。
望过乡以后,踏上黄泉路的鬼魂与人间的一切,便彻彻底底再也没有一丝关联了。而鬼魂的进行曲也渐渐接近尾声……接下来,就该过鬼门关了。
鬼门关是进入鬼国的最后关卡,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必须接受检查,看是否持有鬼国通行证——路引。所谓路引,实际上就是指人死后到鬼国报到的一种依据。据说,路引长3尺,宽2尺,是一种用黄色的软纸印成的“护照”,上面写着“为丰都天予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地府转世升天”的字样。
路引上面,“阎王爷”、“城隍爷”、“丰都县太爷”三枚印章缺一不可。凡是人死后入殓或火化时烧掉它,这本“护照”就会随灵魂来到地府,使鬼魂所到之处都能通行无阻。
最后,进幽都前鬼魂还得再通过一道程序——测试考罪石。
据说,押送至此的鬼魂必须以男左女右的方式,单脚踩在殿门前一个石匣内的铜疙瘩上5秒钟,并且要两眼平视前方的“神目如电”四字。神灵们根据来人是否歪倒,便可以判断出此人究竟是不是正人君子。
那些经过了考验的鬼魂,此时终于可以进入鬼门关了。相传,鬼门关的关内有许多恶魔厉鬼夹道相迎,并且这些恶魔厉鬼皆有其名。登上台阶进入天子殿,殿堂正中有阴天子六米高的坐像,头戴金冠,身着蟒袍,腰围玉带,双目圆睁,十分庄重威严。殿门前还贴有一幅训示楹联:“不涉阶级须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无分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此外还有一副楹联,上面写着“任尔盖世奸雄到此就应丧胆,凭他骗天手段入门再难欺心”。
过了鬼门关后,所有前来阴曹地府报道的新鬼们就算是履行完了所有的死亡“手续”,成为彻头彻尾的鬼魂了。然后根据阎王的审判结果,这些鬼魂们该上天堂的上天堂,该下地狱的下地狱,该成仙的成仙,该受罚的受罚,该投胎转世的自去投胎转世……
未知死,安知生?
就这样,丰都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用一种富于想象力和人情味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编织了一个神话:一个关于死亡,关于阴间世界,关于鬼魂和几世轮回等另一个世界的神话。在这里,死亡不再是终点,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人死后的灵魂,以鬼的形式继续存在,并最终受到公正的审判。
在这里,死亡变成了一个符号,承载了我们整个民族对灵魂不灭的华丽想象。
从黄泉路上的奈何桥到孟婆汤,到三生石,再到望乡台、鬼门关、十八层地狱……所有关于人死后的细节都被一一呈现。而阎王殿的存在,就像是一个终极保证:那些生前为善的,最终都得到了补偿;那些生前作恶的,都无一幸免受到了惩罚。
为了更形象地表达善恶准则,在丰都鬼城,人们还塑造了两个大名鼎鼎的鬼魂:黑白无常。其中,白无常专抓好人,所以帽子上写着“你也来了”,表达对善良之人去世的遗憾;而黑无常则专抓坏人,所以帽子上写着“正在捉你”,表达了对作恶之人的恐吓。
而奈何桥和孟婆汤的传说,则给予了人们一种生生世世反复轮回的安慰。正所谓“奈何桥,奈何桥,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奈何来世的重逢”……而对于那些受够了今生之苦的人而言,他们也可以向那“孟婆汤”里寻一剂“遗忘”的解药,然后放下执迷,转世投胎,重获新生。
因此,如果说“未知死,安知生”,那么丰都鬼城的智慧正在于它向世人放大了死亡,具象了死亡。当人们在丰都鬼城这个“阴间”世界里,见过了各种各样的鬼神形象,见过了十八层地狱里种种的惨烈情形,并亲自走过了奈何桥、黄泉路……对于死亡,也许人们更有勇气去坦然面对,而对于活着,人们也许更多了一些勇气和期望。
北纬29°上的鬼国首都
尽管自古以来,对于人死后灵魂的去处,各国都不乏神话与传说,但是,像丰都一样为人类死后的灵魂归宿指定一个具体去处的,全世界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地方了。西方人相信人类死后灵魂回到天堂或者地狱,印度人则相信死后灵魂会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但他们都只是笼统的为灵魂赋予了一个虚幻的去处。只有在丰都这座位于北纬29°上的奇妙古城,是以一种近于狂欢的方式,大胆地想象了死亡,想象了灵魂的归宿,并且为这个莫大的神话腾出了一个具体的空间存在。在丰都,“阴曹地府”的神话在名山上昼夜不息,而丰都当地人和全世界各地来的游客也在山上山下来来去去。
对于人类来说,丰都鬼城是个神话,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个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确实给予了我们认识生死和面对生死的勇气与力量。
“《长江图》在柏林获奖是一种必然,它具备近两年中国电影少见的独特东方艺术气质。它的影像风格和叙事方式与中国原来的电影完全不一样,甚至与欧洲已有的电影也不一样,好像突然蹦出来的一个‘哪咤’。”影片制片人、光延传媒总裁王说。
业界内外对于这部影片的描述大都集中在以下方面――历时12年的沉潜之作、3000万元投资的“最贵国产艺术片”、魔幻现实主义史诗、重彩水墨影像、中国近年来最具野心的电影作品……伴随而来的也有争议――“断裂的诗意”“野心过大、过于自信”“太散”“看不懂” “拒绝观众”,质疑之声不断响起。
“中国电影应该有更极致的作品,我们想让大家看到一个从没见过的中国。”面对记者抛出的疑问,导演杨超气定神闲。接受《综艺报》专访时,杨超刚从成都赶回,前一日在那里的方所书店,他与诗人翟永明进行了关于《长江图》的诗性主题对谈。杨超表示,对于这部难以归类的影片,希望观众抛开固有成见,尽量报以开放的心态观看。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成熟艺术电影院线的环境下,《长江图》这类影片能让喜欢它的观众看到已属不易,”王告诉记者,为了让观众在影院更好地欣赏4K版《长江图》,已婉拒多家网络平台的电影版权收购意向,“有些电影只有在影院观看,才能感受到最佳效果。”
影片上映的前6天,《长江图》官方微信发出影片终极预告,并打出“将启程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醒目标题。王表示,目前该片“申奥”正在等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送审奥斯卡奖的将与国内上映的《长江图》为同一版本。
重彩水墨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说起关于长江的银幕影像,观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吴贻弓的《巴山夜雨》等作品上,《长江图》的面世为这个对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增添了新的解读。然而,清冷的色调,晦涩的主题,梦游般的主人公,缓慢的镜头,实验性的结构,非线性叙事,贯穿全片的诗歌……这部影片处处透露出一副要与观众保持距离的高冷范儿。杨超坦言,“《长江图》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确实是比较难的考验。但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挑战观众,而是为拓宽华语电影范畴做自己的艺术努力。”
《长江图》承载了杨超太大的叙事野心。“长江在我看来是一条古老的魔幻河流、一条时空河流,也是一条审美河流。”电影中,男女主人公一个逆流而上、一个顺游而下,通过一本诗集在时空之门中相爱、别离,包括里面较大尺度的激情戏,都让其披上了爱情片的外衣。但杨超表示,爱情故事不是影片的落点,只是框架,最终的目的是达成主人公间更深彻的理解。“只要看懂为什么男主人公后来要把那本诗集撕毁,为什么要把二人共同经历的历史消解,就能看懂这部电影。也只有完成了‘撕毁’这个动作,这部影片在格局上、意象上才真正完成闭合。”
与上述魔幻现实主义匹配的是极具视觉特点的“重彩水墨”影像风格。掌镜的正是此次捧得银熊奖的台湾摄影师李屏宾,他被誉为侯孝贤导演的“御用摄影师”,曾担任《聂隐娘》《海上花》《童年往事》等多部经典作品的摄影,他在采访中表示,“与侯孝贤的华丽与古典美不同,《长江图》以最自然的形态呈现,对摄影本身是一种突破和挑战。”
杨超告诉记者,“当初勘景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部电影拍出来一定是‘水墨长江’,所以找了最懂传统文化的摄影师来呈现这种效果。”说服李屏宾加盟的过程很简单,见了一面,通了一封邮件就搞定,“我告诉他要用最先进的语言和最杰出的影像,再现李白和杜甫笔下那个长江,”李屏宾回复表示愿意共创“影像之先”,只是有一个建议――用胶片拍摄。“长江水汽很大,很多大全景根本是‘水天不分’的感觉,如果用当时还不够发达的2K数字拍摄技术,到大银幕上就会虚。胶片的光比宽容度比数字摄影要大,更适合这个题材。而且长江的美和韵味、厚重感和层次感,只有胶片的质感才能到位表现。”于是二人“把传统的长江与现代故事结合起来,把奥德赛式的史诗故事和传统水墨画的意境结合起来。”
在《长江图》的镜头下,人与自然呈现出独特的关系,很多时候,人只是壮美风景下的一个符号。这曾带来男主角秦昊的困惑,“既然主要拍景,我的表演还有什么用?”对此,杨超解释说:“这个电影其实有三个主角,男人、女人和江河。它是用江河、天气的变化来反映人物心灵的变化,男女之间的关系不让演员直接演出来,而让山河大地演出来,用长江映照两个人的内心,这是它的大结构。”
“最贵国产艺术片”
按照师承和年纪,凭借《长江图》闯入大众视野的杨超应该划入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之列,但他远不及同代际的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人被大众所熟知。其实,这位供职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学院派导演,此前已是各国际电影节的常客。2001年,他的作品《待避》获得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奖”提名;2004,长片处女作《旅程》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奖。《长江图》的灵感正是在拍摄《旅程》中两场长江上的戏份时产生。
2005年,杨超再去长江采风,拍了名为《挽歌》的小短片,带着它参加了戛纳的首届创投单元;获奖后,又相继获得鹿特丹电影节HBF、法国南方基金、香港国际电影节HAF、台湾金马影展四大创投支持。此后,杨超又数次坐船沿长江而行,收集材料,寻找灵感,《长江图》的故事在他心目中渐渐清晰。他用3年时间交出了剧本。
《长江图》3000多万元的制作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被称为“最贵国产艺术片”。与大众对艺术影片普遍缺钱的印象不同,如此“高额”的费用看起来有些“财大气粗”,杨超告诉记者,事实并非如此。募集到首批1000万元左右的启动基金并集齐主创团队后,电影于2012年1月3日开拍。为了达成最好的拍摄效果,除了使用更为耗资的胶片,剧组还开创了同时启用三条船进行水上拍摄的形式,一条道具船、一条拍摄船、一条生活船,这都增加了成本。为了省钱,剧组想出各种办法,例如,即便航行在寒冷的江面上,仍会每天半夜关掉暖气,用来节省燃料。秦昊在之后的采访中也曾表示自己从影以来这部影片的拍摄最为艰苦。拍到2个多月的时候,经费告罄,剧组停工。之后找到资金,又进行了两次数字摄影的补拍,“大概占到影片15%左右的比例,增加了一些三峡和长江源头的场景。”前后共耗时2年。
除了经费,还要面对自然环境下拍摄带来的困难。据杨超介绍,影片第一期拍摄用了63天,实际真正用于拍摄的是45天,因为大量时间花费在重拍时的船队掉头上,“有时候掉头得用两三个小时”。此外,还得“看天拍戏”,杨超曾想在影片中表现长江“万重浪”的壮阔场景,但实拍时怎么等都不来,只能放弃。最后影片拍摄了四个小时半的电影素材,经过几番剪辑,确定了现在116分钟300多个镜头的版本。
制片人王告诉记者,3000万元中“很大一部分花费是用在柏林获奖以后。”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梅里尔・斯特里普对于《长江图》只获得一个奖项很惋惜,颁奖礼后她盛赞李屏宾的摄影,并向剧组成员表示,很想再多给影片一个奖,但受欧洲时局所限无法实现(本次柏林奖更关注欧洲难民等社会热门话题)。王表示,“当时送片的时间很赶,影片是作为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末班车’的‘惊喜影片’入围,为了赶上最后的时限,我们用了28天时间做了一版2K的DCP(高清数字电影文件包),声音和色调都比较粗糙,有很多瑕疵,在整部影片的质感上有很大损失。” 感到遗憾的不只“梅姨”,还有李屏宾, “颁奖后,宾哥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只得一个奖吗,让你做4K你不做。”杨超回忆说,“当时就商量,回国以后一定要重做。正常来讲,获奖以后应该很快在院线上映,但为把胶片的特质以及电影更细节的东西传达出来,我们决定延期。”
王介绍,后期4K转制用了四五个月时间,包括CG特效、调色、扫描、声音混录等都重新制作,耗资近1000万元。后期团队以国内公司为主,主要是出于时间的考虑,“我们拍的胶片量很大,海外公司又对这些素材不太熟悉,时间不好把握;而且在‘底扫’工艺上,现在国内有几家公司的技术可以信赖。”最后,公映版《长江图》比柏林电影节获奖版本的旁白减少了三分之二,配乐没有改动但重新制作了声音,4K版本对颜色也做了很大调整,“观影感受完全被长江所包裹。”
“银熊影片”的市场求生之道
“我们准备在发行的时候往海报上打一个标语,叫‘本片专治失眠症’”。王笑着对记者说。即便是在艺术口味挑剔的柏林电影节,也曾有西方媒体记者表示看《长江图》时不慎睡着。给予这部影片高度评价的影评人沙丹表示,“这可能是国内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一部艺术电影。”对此,王表示并不担心,“这部影片不是给商业影片观众准备的,而是希望到达真正喜爱它的艺术电影观众。”
王说,《长江图》在内地比较理想的票房目标是3500万元。“真正的艺术片在市场上达到5000万元上下收入是可能的。《百鸟朝凤》的8000多万票房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吸引很多想看这类电影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收入3000多万元的《山河故人》也一样。关键在于,我们的影院能不能提供这么多的空间,以及我们的目标观众能不能在有效时间段内走进电影院消费。”
基于这样的市场分析,《长江图》在营销上“不走寻常路”,突出这部影片的异质性。”我们不想欺骗消费者,而是希望告诉观众,这部电影跟别的电影不一样,它不是有偶像和好看故事的商业片,如果你愿意安静下来,或者换一换视角可以选择它。现在很多观众都有判断力,我们希望能把这部电影真实的信息传递出来,让他们做出正确判断。”
宣发方认为这类艺术电影的票房将集中于一二线大城市,所以主要锁定两个区域――一线城市,以及对影片有文化共鸣的长江沿线城市。8月开始,杨超、王在全国8个城市进行路演,每个城市2场,共计16场,大都是在书店、艺术中心、电影博物馆类的文化场所,以观众交流和公开课形式进行,以期更直接地到达目标观众。“我们在成都方所书店做活动时,4000多平米的店里挤满了读者;在杭州的活动场地离市区有一个多小时路程,仍有大量观众专程赶来,而且,他们的提问都很专业,这些都让我们非常感动并且欣慰。”
为了准确到达目标观众,王还请歌手左小祖咒和陈升创作并演唱了影片宣传曲,重金属的摇滚音乐风极具鲜明个性,带来话题性。“这两位都是中国音乐圈比较有个性的音乐人,《长江图》的受众跟他们的音乐受众会比较接近,也希望他们能为这部影片带来不同气息。”
影片以2K、4K、中国巨幕版本在全国上映,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就艺术片而言,后两种形式在目前国内尚属罕见。对此,王表示,“这个片子比较特别,它有很多大画幅的视觉呈现,我们在柏林获的奖项也主要是在影像方面,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以在越清晰越大的银幕上体验会越好。另外,也是为了强调电影的仪式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形式各种各样。其中阅读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实践形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语文课有其独自的特色,语文书上的大部分文章学生都能看得懂,但是看得懂并不等于能理解和掌握。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层次掌握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应考虑的。其次,我们的教师也别忘了学生在上课时,脑子里并不是一片空白,教师在上课时到底如何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激起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笔者认为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并且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应该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一、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的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没有学习信心,更不能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光杆司令”,自说自话,只要将所有备课内容填鸭式的塞给学生就完成任务了。反观学生,不积极思考,不积极发言。师生双方没有互动,课堂如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不愿听,那么课外呢?经过笔者调查,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沉迷在有声有色的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中不能自拔。总之,像这样的古老的教学实践,学生没兴趣,老师没热情,恶性循环,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差。
现在的职业学校中普遍有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非常强,即毕业后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因而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不重视文化基础课,认为语文这门课可有可无,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以前的学习生涯中,语文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职业学校中,学生们认为专业课对自己以后的就业非常重要,于是这种“重专业轻文化”思想愈演愈烈。大家都抱着学好一门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思想,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而学校也是纷纷斥巨资购置大量的实训设备,但对文化课的投入则相对不足。长此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越来越差。
高职语文教师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够结合职业技能进行授课。虽然大多数高职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知识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很多教师不清楚高职语文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所以很难在教学中将语文知识同其他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是单纯地教授语文知识,所以学生更会觉得学习语文没用,教师很难营造出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很少,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高职语文教师自身也不重视阅读教学,把阅读教学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书籍,这对高职学生来讲,根本不可能,他们没有积极主动性。
教师语文教学方法滞后、僵化。其实将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朗诵比赛、阅读竞赛、校文学社团这些都可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优化课堂质量的效果。还有,大部分老师思想禁锢,认为教科书上的答案是唯一的,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高职学生阅读方法的学情分析
有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师教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记住,并且要记在心上。如果不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上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那么学生就不会记在心上,课堂教学质量也不会高,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质,必须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记在心上。”笔者从调查的一些课堂阅读教学上看,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很少见到高质量的学生互动阅读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多只是使学生记住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本就没有得到提高。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应用文单元,可以让学生每人做一份应聘材料,课堂上开一个小型招聘会。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再比如,学习诗歌单元,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生对诗歌常识的掌握情况。在上课前,老师可以事先设计几个关于诗歌常识的问题,而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对诗歌常识知之甚少。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对于小说单元的阅读教学,同诗歌相比,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但是学生喜欢的只是故事情节的曲折,而这种“阅读”法常常只是“门外汉”的阅读做法,老师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就应该在分析讲解课文时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此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阅读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看懂深奥的专业书;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阅读后的口头表达能力等。
实践证明,老师只要对学生进行详尽的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应该采用哪种具体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上出好课,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参与教学的分析
上文所述是要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切实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对于课文有话可谈,有问题可以考虑。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建宽松的环境,开放提问时空,让学生敢问。
教师可以运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在讨论中完成教学,训练学生的口才;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可以运用情景式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表演;可以运用自主式教学等等。实际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新式的课堂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创造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在具体组织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尝试着改革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提问题,并就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最后老师点拨,收效不错。当然,确保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还需要三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的感受和领悟;二是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三是教学要有应变的机智。
四、倡导师生的互动教学
在倡导师生互为主体,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生活的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认真读书;新的课堂上,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新的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实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读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实践形式。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掌握课文。如何让学生认真读书,理解读书,针对当前“读”的现状,笔者谈几点思考。
(一)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朗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能带学生进入情境,情入学生之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好的语句进行反复朗读,这样学生就能产生语感,把握语句的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好的篇目,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背诵,让学生与作者的作品心灵相通,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阅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
(二)要以情导读。
(1)入境悟情。在朗读之前,可以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2)想象生情。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想象带入到阅读中来。(3)指导抒情。情感的抒发离不开朗读的技巧。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教学《长江三峡》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电视画面,领略长江三峡的雄伟瑰丽、激流澎湃……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长江三峡。学生兴趣盎然,效果更佳。
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上,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景中,老师要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朗读好,哪怕他的嗓音不是很甜润,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投入,学生就能读出浓浓的情意。
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倡导师生互为主体,共同融入到课堂上来,课堂应该是知识的海洋,应该有热烈的讨论,应该有情感的交融……
综上所述,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摆正“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位置,调动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因为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解决学生读和写的问题,语文老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读和写,鉴于此,课上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政云,欧阳河.从教育类型划分谈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