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你都了解多少关于春节的文化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汇总”,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1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2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3餐桌礼仪
要点一:好吃的东西别独享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要点二:用餐卫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哪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待客礼仪
要点一:对待客人要亲切
当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要点二:大人讲话莫插嘴
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4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春节美食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5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关键词]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建设模式;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22-04
作者简介:张冬,女,山东寿光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产业风险的系列法律研究;刘敏,女,湖北大冶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助理、法学硕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2010重大课题“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建设研究”(10&ZD133);中央高校自由探索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初探”(HEUCF201213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新技术无偿利用他国传统知识,以及抢注传统知识专利、商标等不正当国际竞争现象越演越烈。为便于全球专利授权机构最大限度地获悉传统文化权利人的提示,避免重复地授予新专利,从而减少对传统文化的不合理使用,也为了促进本土传统技术国际化推广及互利合作,建设一套完整性与时效性兼备的“传统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世界权威数据库”,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历史悠久国家的重大现实需求。
2020年构建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目标确立后,我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及时提出了文化复兴的重大决议。伴随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提速,有关建设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研究议题的意义正在凸显。
目前国际主流观点肯定了保护传统知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必要性,而这种国际组织的理论各国并未付诸行动,需要国家间的进一步谈判及合同签署,以及国内法律法规的相应出台方能见效。对此,我国专家普遍主张应建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然而,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的有形和无形构建上,至今实践中尚属稀缺而理论上更没有定论。在既有的众多学术成果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调研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在完整性与时效性上存在的问题,试图在国家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为传统文化保护平台方案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根据。
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研究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平台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明晰相关概念。主张“数据库”建设而非“资料库”建设的原因为:
1数据库与资料库的外延有差别。资料库英文释义Datebase(数据库)or Archives(档案文件),也就是资料库除了包括数据库外,还包括非数据库模式的档案文件。何谓数据库?在科技领域,《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将其界定为:“数据库是为满足某一部门中多个用户多种应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中组织、存储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数据集合。”显然,此处为狭义的数据库,仅包括“电子数据库”。但是,数据库所具有的高效的整体性、共享性和检索结构化的本质特征已可见一斑,这正是数据库区别于文件及其他资料库的基本特征。
2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电子数据库的建设路径更为适合。研究发现,传统知识作为区别于其他知识产权的一种特别保护形式,它的保存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公开性、主体的群体性和一定地域内不特定人的无偿使用性。因此,在现实中,易产生传统知识被无偿使用而使用人或审查机构不知或难以查找该传统知识权利人的问题。由此,可以设想,针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资料库,如果选择非电子化的文件档案库,不但易被不特定人合理忽略,而且各国审查机构也可以合理不知,并授予其他人该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造成传统文化的流失及知识产权的跨区域滥用。反之,如果利用电子网络的跨地域传播技术,通过建设传统文化数据库的路径予以保护,可有效实现传统知识保护的最广范围公开明示要求,在惠益分享等配套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体系下,实现对传统文化予以相应产权的保护、地域文化的跨国尊重及更正宗地广泛传承。所以,建议选择对传统文化的电子数据库而非资料库建设。
综上所述,收集和整合我国以传统医药和传统民间文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建设传统知识数据库平台,给予其相应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难以符合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却又常被盗窃的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而言,不仅是对其分类基础上的创新,更将有利于大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数据系统的整理、传播、检索和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我国传统文化相对丰厚,加强传统文化数据库平台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三、我国传统文化优势产业数据库建设现状
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时代,包括传统中药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文献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离不开对新技术工具的充分利用。譬如,电子数据库及非电子数据库建设也应当用于传统医药信息的完整保存、高效查询及全球化的推广行动中。2008年中国专利局(SIPO)曾向欧洲专利局开放中国的传统中药数据库;2009年2月2日,印度政府授予欧洲专利局进入其传统知识电子数据库(TKDL)的使用权限;此前其他一些国家也给予欧洲专利局进入其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权限。研究发现,通过对本土传统优势产业科技信息数据库集中建设及有组织地推广,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全球化及相应市场竞争力,正成为诸多国家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关键路径。对此,我国刚刚起步且步履维艰,而以印度为代表的其他具有传统产业优势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传统文化的数据库建设存在三种主要类型:1整体弱化型,就是把传统文化混同在现代技术记载的角落中,并以偏概全,结果造成传统知识的弱化,以美国为代表;2本土偏倚型,就是号称全球文献和信息范围的数据库,实际只重点记载本国传统文化,结果自然忽略了他国的诸多传统知识记载,以日本代表;3本土专题型,就是只以本土传统文化的文献及信息为资料范围,以印度为代表。比较而言,前两种是以将平台建设成为被世界组织普遍认可和检索的全球性权威数据库为前提条件的,否则对传统文化的弱化或偏倚等影响无从实现。第三种则需要保证本土该传统文化专题资料的更加完整性和时效性,否则难以得到世界组织及他国的自愿采纳及检索。毋庸置疑,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又肩负促进文化产业复兴的历史使命,其自身足以也应当建成独树一帜的专门数据库。所以,我国理应考虑选择类似于第三种本土专题型的数据库建设模式。
(一)国内建设现状
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传统医药专利数据库当属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1年建立的中文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CTCMPD),2004年实现了中英文同步。CTCMPD是我国知识产权局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我国自1985年至今的所有中药发明专利。截至2004年11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所收录中药方剂约为6万个,其中记录的专利文献量已达27000余件。但是,从近十年来的运行反馈效果看,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尚无法在我国传统医药专利检索中发挥最大实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建设的及时性未能实现。此外,我国使用的中药材资源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常用的中草药达五六百种,利用这些中草药形成的制剂不计其数;临床总结的秘方达三十多万个,其中有文献记载的就有六万多个。但是,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仅限于已达到专利正式授权的中药,难以实现其完整性。
除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外,我国已建立的中医药数据库约有数百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SIRC-TCM传统医药化学信息系统、中医药数据平台、传统医药化学数据库、金纬达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等。与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类似,上述中医药数据库的查询结果都是以部分记录的全部字段信息的形式提供给使用者,能够初步满足用户的文献和信息检索需求,以查全度、查精度、便捷性、时效性为评价指标,但是文献及信息也未能实现完整性与时效性。由此,其权威性一直没有实现,市场价值也日渐减退。进一步调研发现,国内这类数据库并非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义上的数据库,而是为图书馆学检索意义上的数据库。可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平台建设切入点,传统知识产业信息及文献数据库在我国尚属空白。
张 冬 刘 敏: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模式分析
张 冬 刘 敏: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模式分析
(二)国外发展现状
与我国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进程缓慢相比,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则更为先进,前文所提的三种类型这里逐一分析:
第一种类型以美国为例。作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MEDLARS系统中最具权威性和规模化的MEDLINE(MEDLARS on-line,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数据库是世界著名医药学数据库之一,它收录了1966年至今全世界70多个国家出版的医学相关期刊3800多种,并有920万条图书专著等其它文献。尽管MEDLARS数据库收录的中草药文献量不大,但由于它所收录的文献都是已刊登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刊物上,而且MEDLINE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了诸多免费查询的路径。因此,该数据库的建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二种类型以日本为例。日本特许厅在网站上提供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中草药专科信息,为世人提供获得世界中草药专利的文献及信息资料,而其中日本专利文摘最为丰厚。
第三种类型以印度为代表。1999年,印度政府在对美国专利局授权的姜黄和basmati专利提出最终成功但却昂贵的异议后,同意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TKDL),并将这一任务交由印度国家科学普及局(NISCOM)和印度药品和疗法系统部(ISM&H)共同完成。TKDL首次将印度传统医药典籍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及西班牙语五种语言,供审查员查询。据悉,TKDL的这一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模式获得了诸多发展中国家及组织的肯定,如2006年初就着手建立自己的传统文化数字图书馆的南亚合作组(SAARC)。
四、印度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建设的启示
印度TKDL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帮助全球各国专利局审查员驳回抢注印度传统技术的专利申请,更对保护印度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从TKDL平台建设的发展历史上看,在建立该平台之前,经历了姜黄(Curcuma longa)案和楝树(Azadirachta indica)案的印度官方开始高度重视传统医药等传统知识。进一步调查发现,已被国外医药公司抢注的包含印度传统医药元素的专利约有5000个,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为15亿美元。由此,印度政府决定建立以印度传统草医学为记载对象,且使公众得到的知识以数字化格式表达的TKDL数据库。据统计,约有35000种Slokas(Versus&Prose)和配方的信息被输入TKDL电子数据库,该平台大约有140000页有关印度传统草医学的知识,供各国专利局检索使用。目前,印度已与英国商标专利局(UKPTO)、欧洲专利局(EPO和美国商标专利局(USPTOU)等国际知名专利局签署了多份合作协议,并通过检索TKDL中所收录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向后者提供特定专利申请的检索服务和分析报告,进而协助上述专利局审查员驳回相关专利申请。印度也成为了世界上惟一一个为保护传统知识、避免授予错误专利权而设立专门机构及相应权威数据库的国家。
从TKDL平台建设的步骤和结构上看,该平台建设是一项颇有组织性的有序工作。首先在长达8年的时间组织200个研究人员几乎收集了全部的印度医学古籍,这些古籍的内容涵盖了23万个传统配方和疗法,其中就包括了传统医学疗法生命吠陀医学(ayurveda)、悉达医学(siddha)、尤那尼医学(unani)和瑜伽姿势等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同时TKDL还将大部分由印度语、梵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和其他语言撰写的传统医药文稿转化为可检索的数字格式,大大降低了检索的难度。而且该数据库可供英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五种文字检索。该在线数据库存储文本量达到了近3500万页。甚至还可检索到已有500年历史的有关印度古医学和草药治疗的文本。目前,通过有效运用TKDL这一兼具完整性和时效性的平台,全球专利审查人可以快速地获悉递交上来的专利申请是否为印度医药学里已被广泛使用的传统知识。
从TKDL平台建设的实施利用上看,该平台已成为印度国家干预组织实施的全球专利预审团行动的有力根据。在印度,为了提高专利授权率,发明人通常会最大程度地公开发明所涉及的传统知识或遗传资源。因为印度《专利法》明确规定了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信息披露制度,即如果一项专利申请没有披露或错误地披露了专利申请涉及的遗传资源或传统知识,任何人都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专利局提出异议。这一规定促进了TKDL的扩张和应用。同时,印度政府还在国内组建了一个团队,负责“全球范围内侵犯印度技术的专利性审查”的“全球专利预审团”。该团队成绩斐然,仅在2009年,TKDL就向欧洲专利局提供了36个天然药物领域应予以驳回的专利申请及其对比证据清单。截至2010年6月,已有15个专利申请被列入了欧洲专利局驳回申请的名单。实践证明,印度TKDL这类通过整合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图书情报机构后建立的保存、传承、保护传统医药等传统知识的电子数据库模式,是一项建立举国体制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而维护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有力举措。
从TKDL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上看,它不但有效阻止了全球不正当的专利申请,同时还使印度在对抗以跨国医药公司代表的发达国家医药公司所实施的海盗式掠夺印度传统草医药的经济利益博弈中掌握了一件有助于相互制衡的武器。另外,TKDL平台的管理机构还十分重视挖掘现有传统医药知识,进而更好地保存和发展传统医药文化。如该平台已先后与丹麦皇家药学院和特里凡得的热带植物花园和研究所等国际合作生物多样性组织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研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医药产品。合作双方之间按照“惠益分享原则”将在利用印度传统知识所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与所有相关的社区分享。这种有偿使用传统知识的模式在尊重传统知识权利人的同时,更令以传统知识为代表的传统文明成为现代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值得同样拥有古老文明和优质传统知识的我国加以思考和借鉴。
可见,印度的TKDL建设颇具国家干预性、投资管理的可持续性及产业利用的商业价值性。其实,在传统文化容量和影响力上,我国传统知识占据的产业竞争优势本应更加卓越。如在传统医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所发挥的作用通常会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关数据库更为凸显。调研发现,美国学者Michael McCulloch及其同事为撰写《有关中草药与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所检索到的相关文献量为587篇,其中583篇来自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仅有4篇来自于英文文献数据库。在传统医药研究中,能提供相关参考文献的英文医学期刊屈指可数,而中文医学期刊却是数量颇丰,更具参考价值。
可以预见,伴随我国对本土专题型的数据库建设模式的深入研究及合理借鉴,针对国内现状,有组织地强化传统文化数据库文献及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效性,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在国际竞争中的权威性必将得以树立及跨越式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2005-200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6-31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80
[3]张冬传统知识保护立法取向刍议[J]知识产权,2011(4):75-78
[4]白隆华,缪剑华,柯芳论生物多样性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29
[5]陈荔子,郭允军,李方平实用医学文献检索[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94
[6]梅智胜,肖诗鹰,黄璐奇,刘铜华印度对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立法和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7(3):29
[7]SAARC to Set Up 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N]The Financial Express(New Delhi),2005-01-04
[8]黄玉烨浅谈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科技与法律,2005(3):101
[9]关月保护传统医药学专利——印度建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N]健康报,2009-03-17
1.在小学英语教材中适当添加传统文化内容
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授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而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授,其根本原因就是小学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使他们无这方面资料可教,更不会产生这种想法和意识。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增添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为教师提供大纲,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受到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学习“what’syourfavoriteanimal?”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在教材的“Talking”部分稍作修改,我们可以利用一幅图片,图片包含本单元学过的一两个动物的甲骨文(如鸟),还有一些象形文字(如人,树等),并用这些元素组成一幅小图画。老师可以教学生认识图片中的各种文字,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编写英文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巩固了本单元学过的单词,还让学生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认识文字的起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举多得。
2.在讲授新知识时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授课是小学英语课程中的关键部分,它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在讲授新单词、新短语或者是新句型时,肯定会采取领读或者是对话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记忆,使他们记住新知识点。这时,老师就可以在练习的时候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小学英语三年级的HowMany这一单元时,老师在让同学们记住Howmany…这一句型时,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做对话练习。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知识。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们一年有多少个节气(Howmanysolartermayear?),我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HowmanytraditionalfestivalinChina?)等问题。待同学们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公布答案,并让同学们回家查询它们都是什么,用英语怎么说,下节课找同学介绍。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新句型,还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在游戏环节添加传统文化内容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它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记住所学过的知识。而传统游戏亦是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所以,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实施游戏环节时,适当将一些传统民间游戏加以改变,使其适应于正常的小学英语教学。例如:游戏“跳房子(hopscotch)”原本的游戏是在户外地上画一间大房子,房子内有若干个格子,把瓦片放在第一个格内。游戏者站在第一个格子内,单脚踢瓦片从第一个格子踢向第二个格子,以此类推,瓦片不踢出方格为胜,否则被淘汰。教师可以将游戏设计在室内,并将它运用于英语地点名称、国家名称、月份、星期等教学。每个格子里写上一个星期,如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等。将学生分组比赛,每组七个人,分别叫做Sunday,Monday…Saturday等,然后从第一个组开始,以接力的形式进行,一旦出错就下一个组,看哪个组路过的星期最多。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欢乐的传统游戏中记住了单词,学到了知识。
4.结语
我们应继续将这份瑰宝弘扬下去。教育则是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媒介,初等教育更是它的首站。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科其真正的文化价值应当是以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学习的。著名学者王守仁曾指出,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全球化”。因此,如何传承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其更好地在小学英语课程得以应用和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者:许秀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地区的高校更应高度重视这一点。这对于校园和地区的文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尤为关键。基于此,文章结合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日益激烈,给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减弱,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现代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策略。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状况,课题组成员对六所院校大学生作了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以下特点。
(一)认同中华民族文化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从大学生对汉语言的使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较强。从语言角度来看,数据显示出大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最常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和汉语。在认知方面,对于“藏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问题,89.7%的学生认为,藏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认知清晰,把握准确。在对学生访谈中,问到“怎样理解中华民族文化问题”时,学生也谈到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从情感和态度上,86.0%的学生愿意向朋友介绍中华民族文化,73.0%的学生愿意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78.4%的学生入党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二)对中华民族文化和藏文化的双重认同
夏威夷亚太研究中心DruGladney教授认为,族群或民族认同是根据环境、时代和具体情况经常变化,每个人都有多种类、多层次、多范畴的群体认同[1]。大学生也是如此,其文化认同感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些特定条件下,个体的本民族文化认同能够得到激活,民族文化认同感强烈,人与人的关系基于特定角色而建立时,认同就尤为突出。在调查中,对问题“是否因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而感到自豪?”的回答中可以看出,89.7%的学生感到自豪。当大学生将自己放在中华民族的角色基础上时,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而调查中对问题“是否愿意在纯藏的学校读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80.4%的学生愿意在纯藏的学校读书,大学生对藏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此外,笔者在长期教学中观察发现,藏族学生在纯藏的班级中,对藏文化的认同感更强,而在藏汉混合的班级中,对藏文化的认同感相对弱于纯藏的班级,并且汉族学生越多的班级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上,在藏族群体中,大学生完全使用藏语进行交流,有少数汉族存在的情境中,基本上使用藏语交流,并且表现出本民族强烈的自豪感,在汉族存在较多的情境中,主要使用汉语交流,并且汉族越多,汉语使用的频率越高。在藏族与汉族比赛或竞争的情境中,藏族表现出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正如先生所说:“多元一体格局中,中华民族认同是高层次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是低层次认同,不同层次认同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色,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差异性
为了解决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笔者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其家庭所在地区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农牧区学生比城镇学生的汉族文化认同高,城镇学生比农牧区学生的藏族文化认同高。文化的交流是文化融合和移入的重要前提。农牧区是藏民族的聚居区,但是交通十分阻塞,和外界社会交流、沟通十分困难,交流渠道不畅使得农牧区的社会文化中更多地保留了藏族传统文化,而城镇是藏、汉杂居的地区,比农牧区的藏、汉文化交流多,也受到了汉文化更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与来自农牧区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反映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城镇大学生受汉族文化影响更大,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倾向于选择分离式认同;农牧区大学生则受汉文化影响较小,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倾向于选择同化式认同。即农牧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比藏文化认同要高,城镇大学生的藏文化认同比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要高。另外,农牧区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存在的差异,还与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关。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外部社会的信息,就越有机会接触汉族文化,所以可以更理智地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所处的大社会背景,可以更理性、客观地对待中华民族文化。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大学生在认同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又认同藏民族文化,在这种一体化二元认同模式下,大学生必然要面对如何在保留并发展藏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适应主流文化这一问题。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忧虑,甚至个别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产生对抗情绪,在非理性情况下盲目认为藏文化将走向衰落。访谈中学生谈到随着汉文化的广泛接触,大学生对藏文化的学习和使用越来越少,从而感到藏文化会衰落的危机。笔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承担四观教育概论课程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演讲,而在演讲中个别学生公开谈到当前大学生由于汉语言的使用,而使藏语言逐步边缘化,甚至可能消失,包括藏族日常生活受汉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使许多藏族日常生活发生重大改变,个别学生演讲中带有偏激的情绪,呼吁藏族学生着装上以穿藏装为主,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对民族文化低层次的认同。
(二)缺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现阶段,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未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课程。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凸显民族特色。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新建设的栋梁之才,大学里没有明确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也就没有了载体,其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情感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高校对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也较少,使得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足,而且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指导更是缺乏,开设的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选修课和辅助课程甚少,导致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锻炼学生的技能,传授学生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2]。此外,在课余时间,大学生也很少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知识,高校及相关部门也未开设过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讲座,高校很少举办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及以民族文化为内容的各类实践活动。影响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文化凭借其经济的优越性、科技的先进性,宣扬其价值理念,对我国原有的价值体系带来了挑战。西方文化企图控制人们的意志、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减弱[3]。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淡薄
造成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淡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高校没有开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有关的课程,导致学生也很少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第二,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普及太少。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成为当前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并没有通过这些手段进行广泛传播。目前,许多文化作品呈现出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也出现了大繁荣,但是商家为了追求高额的商业利润,一些文化产品为迎合世俗潮流表现出文化精神的缺失,而这些文化产品的精神缺失削弱了大学生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关注。第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得国人在抛弃自身传统文化时,盲目崇拜并接受西方文化。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西方敌对势力为了达到颠覆中国的目的,不断向我国输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和信念,从而使青年学生形成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并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淡漠,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大学生的文化感知体系中越来越淡漠。
(四)获取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
中华民族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是我国漫长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多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应该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作为整个大学教育的精神主线,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重理轻文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也没有给予民族文化教育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导致大学生获取民族文化知识的渠道单一,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民族文化知识贫乏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了解到,大学生获取中华民族文化知识主要通过课堂学习(76.5%),其次是上辈传授(50.1%)。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战略发展转型期,地区的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但是,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尤其是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及体系和内地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远。所以,高校必须不断优化民族文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设置学科课程,加强学科建设,加大文化科研力度,丰富民族文化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以促进地区与内地地区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郑雪莲 单位:拉萨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江承凤,朱晶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半开放式调查分析[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1(4):100-106.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音乐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12-0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文化领域的造诣自然也很是深厚,对于百姓来说他们也是智慧与才智的化身,在历史长河中他们发明了无数的文化知识,这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所以音乐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象征,更是它进步的体现。但如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在教育时还是存在许多弊端的,教师往往只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且在音乐教育时忽视传统文化的灌输,更多的是将西方的音乐技巧加以沿用,这点上对本土文化就是一种不重视,所以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在教育时既要学习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又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音乐学习。
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意义
对于高校的音乐教育来说,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音乐知识是教师需要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他们学习的技能,让他们对音乐知识有进一步的鉴赏能力,同时丰富视野,就目前我国高校音乐的现状来看,是需要进步的空间的,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传统音乐的教育,因为传统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加的了解民族文化,也能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音乐知识还能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要想让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缺点得到完善和改正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进必须在其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对学校的教育是种提高也是一种改进。
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习音乐文化知识时,能够学到许多的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的素质教育,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就有许多的好的值得学生学习的文化内涵,所以高校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音乐活动让学生在一边学习中能够发现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在美,同时让自己的思想道德进一步提升。在传统文化中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就应当加以运用。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来说它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一种进步,在现在的音乐教育中不能单单只学习新的音乐知识也要将传统的音乐文化加入其中,做到共同发展融合。学生一方面学会了现代化的音乐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掌握了传统的值得学习并延续传承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二者相结合,才能做到音乐知识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发展情况
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中小学阶段我国还设有音乐课程,但是在学生步入高校阶段时除了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其他学生都很少接触到音乐学科,所以在高校中对音乐知识的涉及已经很少了。在高校中教师与家长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其他语数外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音乐知识的教育。大部分高校对音乐根本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没有认识到音乐对一个人的成长的积极的作用,不管是学校方面还是家长方面他们都认为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是不重要的,所以音乐就成为了高校的选修课程中的一门学科。而且大部分高校在音乐选修课中并没有将传统的音乐文化作为讲授的重点,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学到传统的音乐文化知识,让音乐课程的学习有了缺陷。
高校教师在对音乐课程进行教育时,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艺,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现代化音乐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传统音乐文化,按照我国目前的声乐学习现状来说,将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融入传统文化并不是说就要抛弃西方声乐文化艺术,而是要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与传授。做到两者完美的融合。以往的教育模式教师都是以采用西方国家的唱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其实这一方法是不完善的,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学生有义务掌握本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还能丰富学生的眼界是一举两得的。
三、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路径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就目前大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来说,他们在教育时已经将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合在音乐课程中,但是如果单靠课堂教育很难让学生完全的深入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要注重提高传统文化音乐教育的课堂效率。而且相比较音乐专业的学生非专业的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基础知识上掌握还是有待加强的,而且非专业学生在对音乐知识感到陌生的同时就会对音乐学习提不起兴趣,这样一来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就存在很大的弊端,而且在学习中就很难掌握传统的音乐文化。国家对于这点已经引起了重视,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有了很明确的规定,认为并且要求高校成立组建传统音乐文化的选修课,同时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作为衡量学生思想品德的标准与依据,国家也大力提倡学校对学生传统音乐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自然会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引起相对的重视,学校应当积极倡导对学生的音乐知识的教育,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充足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一个很好的学习。
(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这也是由于每个人的特殊性决定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而且他们的受教育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教授传统音乐课程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管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怎么样的理解与认知,都是他们自身对本国传统音乐知识的一种欣赏一种态度,都是值得赞扬的。所以教师对学生应当给予鼓励的态度,而且在对传统音乐进行欣赏甚至鉴赏的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对学习有所局限性。学生在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中仍然能感受到我国音乐教育中本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在教育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鉴赏课,给学生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乐于去投入到其中,小到音乐中使用的一些小技巧,大到音乐所表达的感情。通过这些适当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加的想要参与到其中,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去对传统音乐作品进行亲身操作演练,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去感受传统音乐本身的内在含义,这对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是一种提高。所以对于高校传统音乐课程的教育而言,教师需要在注重对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引导技巧上入手之外,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去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三)创新传统音乐教育模式
以往的传统音乐知识教育多以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为主,但是这其中就忽略了传统的音乐文化知识,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是需要改进的,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来源,应当鼓励学生到课堂以外去获取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任何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体现,所以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课外积累的方式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让学生走进生活发掘社会中的音乐文化是教师需要努力做得。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教育,要让学生对民族声乐有更深层面的理解。
(四)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
对于声乐的表达方式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内在情感所决定的,我国在传统音乐的表达手法上就是比较委婉细腻的,希望通过传统音乐表现的是表演者内在的情感世界,而相比较我国的传统音乐表现手法而言,西方国家对音乐的表达方式都是比较热烈激情的,他们希望通过音乐表达他们直接的个性特征。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来说教师应当更加注重音乐的表达方式,让人很清晰地就能体会出传统音乐文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教师在教育前需要让学生对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再经过反复的琢磨深入到歌词里发现它所表达的精髓。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所学音乐作品的大的环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含义。因为每个传统音乐作品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是时代文化的产物。教师做到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也更加有学习的热情,也可以减少学习中不必要的困难。让学生可以简单地就学会所学作品,教师也应当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在自己的优势下更好的发挥。
(五)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选择适合的教师也是很重要的,学校可以挑选那些音乐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进行教育,师资力量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很大因素,教育的专业素养是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很重要条件,经验越丰富的教师教出的学生自然会更加优秀。但是目前我国音乐教师的教育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教师应当去主动地去掌握更多的音乐技能,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来源。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应当对教师的教育水平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进修的空间与机会,让教师处于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我的状态。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教师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才会让学生有接触到更多知识的机会。
四、结语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学习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让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对传统音乐文化引起重视,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意识。加强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是高校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小学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关键的一环,它事关学生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发展,尤其是在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更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今后价值观的形成。当前,虽然经过多次教育改革,但在小学生德育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随着封建经济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传统文化的德育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并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德育思想。如《大学》中“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的主要代表。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的德育思想,就要从小抓起,如此看来,德育必须从中小学生的一点一滴抓起。
二、重视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完成社会主义宏大梦想的中流砥柱。小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优秀品德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初步形成对道德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但仍需引导的阶段。因此,做好青少年的教育要从孩童时期抓起。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好坏决定其自身以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也决定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所以必须受到重视。因此,抓紧小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措施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有关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中提出: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可见,将中国传统纳入小学德育教学是时代赋予的要求,更是小学德育培养有素质人才的社会价值。因此,教育界要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学生德育这一载体的作用。
1.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让传统文化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备案时,要分配好课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比例,将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自然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如,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时,老师除了指导学生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意思外,也要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甚至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家长带领学生去了解中国几大传统节日的由来。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一个人学到了,家长也巩固了这些知识,难得的是,你的一道家庭作业,无意间也指导了某些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们,学会了一种教育方式,真可谓一举三得。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需要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更广泛地、更深入地学习课程之外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地指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激情,以达到培养爱国意识的目的。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开花
由于传统文化极具时代特色,在现代环境的背景下容易引起学生的迷惑心理,因此学习传统的历史文化要放在一定的环境渲染下进行,教师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以及探访革命前辈活动的场所,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的变迁。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支古筝队,使学生能在学习古典器乐中了解一些古代乐器知识;还常常组织绘画、歌唱、书法等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特长才艺,一方面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学校每周有一个师生共同期待的时刻,那就是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除了常规庄严的升旗仪式外,学校专门设立了一个“悦读越美”的班级展示环节,其内容都是学生美言美行优良习惯的传播和中华诗词歌赋的展演,每周一个班,每班一个主题。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班级的特色在这儿也得到大家的关注,每到这时候,连周围楼上的居民也在高高的露台上遥遥相望,侧耳倾听,那真是一幅美丽的景致。通过些活动,学生了解了传统节假日的来源和传统习俗以及相关活动的信息;学会了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学生的爱国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总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过在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努力,并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其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增端.浅谈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3(7):56-57.
[2]徐金亨.以“礼德教育”为特色,探索小学校本德育操作体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8):98-99.
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048―01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和民族特征,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把语文教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不仅能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而且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成绩成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教师的教学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语文教学逐步 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成了学生最头痛的课程,语文教学一度走入瓶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精品,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是讲讲字词,让学生背背课文,而是要引领学生走近屈原、诸子百家,陶渊明、李白,走近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走近李清照、范仲淹、龚自珍,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理解他们天上人间的浪漫豪放,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魂牵梦萦的婉约缠绵。与学生一道牵手走进离骚、先秦散文、魏晋风骨,走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学会仰望苍穹、亲近自然、感受亲情,纯洁心灵,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朗诵比赛、名句赏析、文体改写,旧曲新弹、古为今用,凡此种种,都可以极大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调动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心去理解、细细地品味、感悟其中的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传统文化的营养就会象春夜的喜雨,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老师播下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成长。要用事实让学生懂得古往今来,那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无不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息息相关,他们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研究成果,同样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他们博大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堪称楷模。一个具备了丰厚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往往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高雅的气质和文明的言行会使人油然而生敬意。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凡是那些被人称道的锦绣文章,字里行间闪耀着的一定是深厚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光芒。“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养成了学习和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习惯,假以时日,他们收获的将是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化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5―0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1. 重温文化精髓。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 汲取文化智慧。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 重拾民族自信。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策略
1. 扩大学习范围,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广度。由于我国的课堂教学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考试内容的引入,在对古诗文内涵与深度的考察上投入较少,因此,很多学生在古诗文内容学习完成后并没有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传承责任,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我国闻名的经典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很多国外学生对《论语》展开系统的研究,作为母语教学,初中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将其魅力完美呈现。具体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个文化知识点,如古代文化常识,包括诗人的字号、官名的含义等等,这些是对初中古诗文内容的扩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课堂普及,帮助学生扩展传统文化的广度,并且其中蕴含的趣味意义和贴近生活化的知识也更利于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古代男女成人礼的知识,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为后续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打下基础。
2. 加深学习厚度,深化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深度。尽管当前越来越多教师学者认识到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但与现代文相比,古诗文教学的比例依旧占据不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引用、课外借鉴阅读等方式加深古诗文学习的厚度,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方位认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上,精选的古诗文往往都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与著名的历史人物,隐含了很多传奇经典故事,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出师表》一文时,教师可以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故让学生对文中的诸葛亮产生深层次的认识,并结合当前各种引用诸葛亮事迹的影视内容,更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豪情壮志。任何时代都需要具有爱国情怀的伟人,接近时代感的文化传承在任何时候的教育必然不会过时,因此学生很容易对诸葛亮产生强烈的情感。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成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展开故事内容的讲述,由表及里,不断深入,逐层升华,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潜移默化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以现代化教育与传统古诗文结合学习的方式更加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吸收热爱这样的文化教育精髓。
一、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操
体验是学习的第一道关卡,我们的体验正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体验传统文化知识的间接平台与语言情境,还要通过富有成效、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开启学生文化学习的思维之门,指导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究的能力,让他们从内心贴近传统文化,从方法上学习传统文化,从情感上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以此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在理解、品味语篇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而要让学生理解司马迁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史记》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史记》着手,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史记》作了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它有进一步了解,对它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意义产生敬畏感,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其作者的兴趣。同时,通过《史记》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是如何“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的?结果如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史记》这部优秀传统史书与文学著作的创作历程,提高了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践行传统文化,提升创造能力
学以致用,这四个字道出了语言学习的关键。小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红领巾”,他们天真可爱、想象充沛、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渗透学习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早读、午读及课后时间,为学生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与评价方式,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与开放性,使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思维得到发展,使语文教学充满张力与活力。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江南春》和《春日偶得》这两首古诗后,笔者考虑到,“春”是我国古代诗人经常描绘的意境之一,学生学过的有关“春日”景象的诗句更是不在少数,一定对这个意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拓展环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学习任务———绘制手抄报。在这个探究任务中,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诗歌里的春天”的手抄报。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春”有关的古诗词,并设计手抄报版面,要将手抄报做出春天的味道和古诗的感觉。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在手抄报中加入创新元素,如利用泡沫胶将手抄报做出立体感,利用碎花布艺装饰手抄报,利用拉花等装饰品修饰手抄报等。经过笔者的点拨,学生的创造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很多小组的手抄报都做得别出心裁,很有古诗的味道。总之,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诉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尤其是在以汉语言文字及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程中,我们更要不失时机地渗透传统文化,以深厚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同时,我们还要创造性地把传统文化知识转变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活水,用以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潜能,彰显他们的语言个性,让语文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体验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渗透传统文化的丰富课堂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作者:蔡一鸣单位:南通市唐闸小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文化传承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融合
从当前中职语文教材来看,其中设计了很多优秀课文,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文笔优美,情感真挚。我们教师应该依托教材,深刻解读教材,将教材中蕴含的隐性文化知识挖掘出来,通过课堂教学来展示传统文化,并对文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强调和升华,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教学《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将其中的“在逆境中发愤图强”“不空不松,从严以终”等思想进行拓展;再比如《我有一个梦想》,可以引导学生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为毕业后就业夯实基础;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唤醒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懂得“高贵”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做一个懂得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思想,不在于外在的形体的人,勉励学生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如此教学,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中职语文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
2仔细了解作者背景,将传统文化与作品本身融合
能够被选入中职语文教材的文章一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定都是蕴含着特殊文化背景或者思想情感的文章,其都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痕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值得人人细细品味。因此,笔者以为要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背景,从文章背景中解读文章的内涵、思想、情感。这里所说的文章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历史社会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等等。当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自然人文情怀也会随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解读能力也会提高,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本身蕴含的文学魅力。比如教学《拿来主义》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了解鲁迅本本人的生活处境和时代背景,然后才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拿来主义”的认识与想法。最后再鼓励学生课后多读一读鲁迅的其他书籍,真正了解作者后回头理解作者所作之文,似乎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篇文章的教学即可如此,让学生真正通过民俗文化领悟文本中的民族精神。
3穿插民俗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合于课堂教学
当然,民俗知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我们教师出来利用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适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一些民俗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民族文化风情,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别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都具有哪些品质,深刻地感受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此一来,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4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当然,课堂是教学主要阵地,课后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单靠简短的课堂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笔者个人倡导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活动为形式,择取不同的活动主题,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因为每一次阅读,都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通过精心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人格品味以及性格志趣,最终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认知到认同,在理解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D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中国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遇到交际障碍或错误频出。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目标语文化,也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把优秀的异族文化引入中国,把灿烂的中华文明介绍到外部世界。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鉴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之英语教学中,因为教学指导原则、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课时数量不足等主客观原因,教学的主要、甚至全部任务都集中在英语语言、文学和英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的传授,从而基本或完全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既有充分的必要性,同时又颇具可行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中国文化存在严重缺失。为了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接轨,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在小学就开始实施英语教育。不过,多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却深受“哑巴英语”的困扰。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学生在讲英语上的难题,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在加强对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强化的同时,努力将母语干扰降到最低,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但是,中国英语教学因此又陷入另一个始料未及的困境――“新哑巴英语”。学生在进行英语交流时,只是为了交流而使用英语,一味地获取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信息,却没有且不能将本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因而形成了许多专家学者所说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英语文化过分重视。众多大学英语教材均以西方文化为基础,英语的各种考试、训练以及听说材料,都是以浓厚的西方文化作为背景。这种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轻视。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就跨文化交际而言,所开展的英语教学只是单向的,不能起到双向交流的目的。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师在向学生灌输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欧美英语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精髓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进而积极地将中国优秀文化介绍到外部世界。
二、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为学生奠定更加坚实的语言基础,让学生储备充分的语言交际“语料库”,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是非常必要的。
保证我国文化的全面发展,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强化高等教育,完成高校继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为了让中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高校教学需将英语教学作为抓手,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国家建立众多高校旨在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确保国家持久稳定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借助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的工具,洞悉欧美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并且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掌握,卓有成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准确理解和应对中外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受地域和环境影响,存在众多差异。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欧美文化的同时,加强自身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精心梳理中国和英美文化的异同,从而在英语教学中完成两种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的同时,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架起通畅的交流之桥。
达成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良好的教育可以为生活提供帮助,而众多知识经验的积累,也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保障教育可以为生活提供帮助的最佳途径。学习一门语言需要以生活中的经验作为基础,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掌握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环境中所代表的意义。只有将语言知识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才能让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应用互联网,开展网上第二课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互联网的高效性和广泛性,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便学生便捷地完成课下学习任务。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时通常无法有效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根据教学任务安排,教材上的语言文化知识待完全讲授完毕后,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采用网上第二课程的方法,学生可以课后利用网络,轻松地完成相应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2.调整教学内容,更多融入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中国的传统英语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客观上忽视了学生英语全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挣脱这种固有模式的限制,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以便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而非用以单纯应付考试。当然,这需要教育界各个环节的一致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可以为学生日后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3.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英语作品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版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英语,除了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以外,还要懂得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国外的许多造诣颇深的学者就曾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英文版的中国传统经典文献,让他们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4.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英语教学的优势
将多媒体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展示,比如播放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视频,让学生通过反复观摩,深入学习和分析其中的英语桥段。这种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形式可以让教师高效地利用课堂,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
5.积极开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课外活动
开展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课外活动,是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学习的理想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相关英语课外活动的内容紧扣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题。通过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和及时总结收获,然后再进一步投入到后续的相关活动之中,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有更好的机会参与到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可以让外国留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中国学生更有针对性地以英语为工具向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人们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
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灿烂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积淀,蕴藏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还能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海妮.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入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
[2]彭晓燕.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管理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基于群众文化设立,是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变。为了满足公民的精神需求,其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便是组织群体文化活动,将活动内容与公民生活相联系,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养,满足其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创新其管理模式,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满足不同时期公民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丰富其知识含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此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及其管理工作,亦有利于传承民族、社会的文明与文化。其具体体现如下:
1.丰富知识含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普及性、平民性、丰富性的特点,因此公民接受度较高。此外,因其活动的丰富性,公民能够接受更多文化知识的教育,例如开展端午节赛龙舟活动,能够使公民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开展消防体验活动,使公民感受消防战士的生活,学习有关消防的知识。潜移默化间影响公民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2.满足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公民的精神需求体现在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及娱乐的需求。首先,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向公民传达文化知识,公民的知识含量得以有效提升。其次,群众文化活动的灵活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公民在积极参与时能够满足其对于娱乐的需求,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频率逐步变高,有效释放了其在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公民在具备优秀知识含量时,还会具备充分的工作热情,工作成效将会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得以有效促进。
3.陶冶情操,传承文明与文化
公民在参与群体文化活动时,能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以此来陶冶情操,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文明的传承,其中,团结向上体现最为明显。团结向上不仅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中悠久的文明。通过分组参加活动,公民会对团结更加重视,并根据同组人员的互相监督与鼓励,加强公民团结向上的意识,进而能够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文明。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部分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较为滞后,没有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特征,因此,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十分必要,具体策略体现如下:
1.创新活动组织机制
群体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其组织形式,因此,创新其组织机制十分必要。首先,相关管理人员组织文化活动,调查公民自身文化层次与知识含量,将参与者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组。其次,将公民作为组织者,因为不同人员之间会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条件,公民轮流作为组织人员,能够使得活动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且更显公平性。最后,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组织指导,引导公民设计出具有特色并与生活接近的活动,调动公民的热情,促进其积极参与,使得群体活动得以有效发展,并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
2.创新活动内容
群体活动的内容关系着其教育是否有重要的意义,对其内容进行创新,并不是举办与生活毫无关系的活动,而是将文化知识与内涵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并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插入不同的内容,使得公民在参与活动时能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真正意识到当前的社会形态,有助于公民将其应用到学习与工作中,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及思想道德素养。此外,要有创新意识,组织者要结合当前热门话题进行活动,并发表正确的言论,有效地引导公民对时事的辨别能力,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正确传播。
3.创新管理模式
一个健全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完美开展,并能将其中所要传播的文化知识全面地向公民展示。为此,首先创新管理原则。应该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充分将公民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一切以公民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此外,有关管理人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积极运用进活动之中。其次,建立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时能够体现出秩序化、规则化及完善化的特点。为此,需要建立相关管理队伍,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提升其专业化素养与职业技能,并对活动中违反规则的现象进行明令禁止,对严重者进行有效教育。第三,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对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有效记录,并对其研究探讨。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评价队伍,结合多名管理人员的经验及评价,查找活动举办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共同探讨其解决方案,促使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设计集中化,较为分散化的活动会使参与者较少,教育成果不够明显,将其集中化能够使得活动具备有效性,以此来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
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民文化涵养及思想道德素养。本文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丰富公民知识含量,促进其道德建设;其次,满足公民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陶冶公民情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文明。其管理模式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创新活动组织机制,使得活动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其次,创新其活动内容,加强对公民的教育性。最后,创新管理模式,使得活动举办更具规范化。总之,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广大学者与管理工作者加强对其的重视,意识到其真正作用,并积极对活动进行创新,提高其水平,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陈凌燕.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大众文艺,2015(08):12.
[2]杜成筑.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艺术科技,2014(12):206.
[3]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困境与方略.民族艺术研究.2011(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