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

时间:2023-06-02 09:5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

第1篇

1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问题

我国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学设施也在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尤其近几年来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设备、技术迅速在各地高校普及和应用,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些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却一直欠缺,普遍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师讲课激情无法调动,学生接受也索然无味,教学方法手段极其落后,是学生参与性基本没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2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评价体系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非常单一,只注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现在高校针对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预备党员等等的评定大多也是只看成绩,无视学生的其他技能,例如交际交往技能、电脑操作技能、职业实践技能等等。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老师、学生潜意识里也只重视成绩,造成了专业知识与就业能力差距的加大。

3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分析

3.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定位应有层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的定位应根据两方面确定,一是社会需求,二是高校自身特点。比如国家重点的文科院校,其培养学生的目标应全面发展,不仅能在工作中从事教学、文字编辑工作,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而综合性、师范类院校,其培养学生的目标应是有较强的从事汉语教学和一般文字性工作,具有专业的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特点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定位有序的划分层次,改变单一守旧的固定模式,从根源为人才培养导向服务。

3.2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要多面性。随着社会各个行业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加深,我们传统单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早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根据社会需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行业特色开设多样专业课程,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涉外高级文秘、新闻采编学、对外汉语教学等等。在学生通修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课程。学生不仅能掌握系统知识,更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将来就业目标选择不同方向进行学习研究,真正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转变。

3.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向实践性转变。目前看来有效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有稳定和广泛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点就是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的部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改变以往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多方面的掌握使用性技能。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做到笔杆子硬,还会扛摄像机,还会做主持与编辑,真正将汉语言文学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

3.4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导向机制要提前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就业方向定位困难,很多同学在毕业之际对自己就业方向十分模糊、茫然。我们要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在学生大一时就要灌输就业规划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在学生大二时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储备就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大三时要慢慢进行就业分类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选择让学生参加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等,让学生在内心有基本的职业取向选择。在学生大四时,我们要让准备就业的学生着手参加就业相关课程辅导以及实践技能培训。

3.5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评价机制要全面。根据不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对学生考核时要将传统学生成绩考核与能力检测有机结合起来,考核全面性使学生有意识将精力注意到自我动手能力和特色技能培养方面。

作者:李冠楠单位:保定学院

第2篇

前言

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语言,其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美,是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方法特色的一种结合,通过完美的表现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美[1]。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在传统文化中,汉语言文学是重要的学术载体,是我国古老民族的文明建设,其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对于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新时期下,企业等各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因此,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改革,落实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价值[2]。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对其有一个新的期待。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需求。

2.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分析

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是和一些诸如工程类、建筑类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代表,是最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传授中外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门学科,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为了让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的一门学科[3]。而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其实用性方面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要针对该方向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3.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革新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一般为教师、编辑、文秘等,而实际上,其就业范围涵盖了政府、科研、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摈弃原有的教学目标,以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更大程度的体现其实用性特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十多种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内容,按照当下最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好课程教学方案。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广泛的就业前景,需要更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这样才会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需要精心的安排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的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另外,对于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更好的把握该课程的创新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择业范围比较广,却不够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把握创新型教学,在把握好该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在进行教学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该专业的学生,文化特点鲜明,教师应该向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关于文化方面的评价,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按照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在一个确定的指导思想下,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阶段,很多老师已经选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教学,有很多都是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5]。另外,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有目标的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敷衍课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就是以文学、文字、文章等元素为主的一门学科,其特征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其工具性,在新时期,培养学生能够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和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作为教师,其更应该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原有的教学目标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考出好的成绩,这是老师的目的,也是学生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样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所以,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改变应试教育的劣势,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之。

另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该有一个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很多教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而到了实际教学的时候,则收到的效果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好[6]。教学理论固然重要,却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才能够收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理论,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在教学的时候,不断的汲取前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并且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进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双方共同努力,取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教学策略,适应新的问题的发展需要。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不是通过某个人的一些努力就可以达到改进的,是需要所有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共同努力、探讨,在长期的不断的完善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升华的。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该学科的教学,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汉语言文学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163-01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普通高等教育传统学科,也是普通高校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然而,在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随之突显了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被边缘化和弱化。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1)专业名称大,不利于招生和就业。(2)定位不准确,无特色。(3)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加以明确和强化。

一、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办出专业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校的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学校还具有三大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因此,本科院校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职业能力,也需要教给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感、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趣味。其中,汉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承担的功能就有:

1.全校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如开设“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汉语”、“唐宋诗词鉴赏”、“老论精读”等公选课,有助于学校完成文理渗透的通识培训任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2.校园文化建设。汉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因其特有的内涵和底蕴,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进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力军,可以为全校的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提供资源和智力上的支持。如定期开设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指导成立文学社、戏剧社、健言社等课外学生活动团体,推动文学创作。

3.职业应用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通过开设公选课和辅修课程等方式参与到全校各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去,给各学科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如普通话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礼仪知识培训、秘书资格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特别是申论写作)、现代办公技术培训、速记速录培训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岗位培训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能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涉外秘书”等专业的开设,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再以“专业”的水准去教“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在根本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具有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有机融合,从教学上实现“零距离”对接。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状况,需要制定一些方案,对教师实践能力、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实现与行业零距离的接触,以便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此外,建立学术科研交流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有效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

目前,实用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固有特点。它应该是介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它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题中之义,否则也将会遇到就业障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新兴工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靠素质与修养支撑其技能,能力逐渐绽放的,具有极强的职业迁移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后者是靠技能曝光其素质与水平,能力是立竿见影的。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来说,若无修养、功底来做根基,其技能之“花”不仅不会越开越有魅力,反而会日渐枯萎与凋敝。因此,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区别,合理定向,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一味地去强求一致和看齐。

在上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建立起从课堂实践到假日实践再到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一)课堂实践。专业课程必须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将实践带入课堂,使学生在能力上有所锻炼。在第一梯级中,在开设《涉外秘书实务》课程时,让学生参与为学校或学院策划和组织一次完整的会议(由学生参与策划和执行,由老师和工作人员全程指导);在开设《文书写作与处理》课程时,将学生接触学校档案室,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创设情景环境,以案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文书写作;在开设《现代办公技术》和《办公室事务管理》等课程时,组织学生了解和参与维护实验室的办公器材和设备,制定或优化学院的办公流程,同时轮批到教务办等部门去见习和锻炼。

(二)假日实践。所谓假日实践,是指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假日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而且还为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实习。专业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比较合理。第一,学生已经基本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素养,其次,此阶段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可以长时间地实习,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为就业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其辉,改革高师教学模式,培养专家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0.92.

[2]刘捷,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1.

[3]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4]王松泉,未来教师素质需求与高师课程优化战略[j].转引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第4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独立学院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应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如何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值得探讨。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

当今处于多元化时代,专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增多,传统专业面临挑战。当下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像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更是面临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忽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导致当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所缺失。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专业的定位不准确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院校虽然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准确理解其应用性和行业性。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三)专业方向性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失去其原有的专业优势和文化地位,学生的就业状况十分窘迫,大多成为公司企业的文职人员,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未能及时调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仍限于传统的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专业方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四)教学中缺乏实践

1.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应用性强的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少数要继续深造或在该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相关的行业领域就业。所以,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直接涉及,大多只是作为文化背景存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专业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为培养目标服务。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应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由于过于追求强调应用性或专业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庞杂、重复等问题,课程的设置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重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毕业后由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较少。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模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当前社会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融合渗透,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时亦存在起点低、工资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明确专业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业性。首先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独立院校的性质,形成依托学校资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若属于面向传媒行业的专业类学校,可依托独特的行业优势,定位于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的文秘人才。

2.区域性。独立学院一般为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根据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定位,故定位于为全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

3.实践性。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厚、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另外,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可开设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突出专业特色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不是之前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要求不仅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而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不仅要笔头能力强,还要扛摄像机,懂得编辑与制作,运用网络等多种传媒途径进行文化宣传。因此,我们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应根据实际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及市场需求,为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师范类、文秘、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方向。其次,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主修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培养其主修方向能力及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兼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分展。最后,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现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以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凸显“重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三)合理设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准绳,所设课程既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又适当打破固有专业结构的完整系统,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科学构建出既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定位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石。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后劲,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基础写作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应做到课程的精简、优化与整合,突出重点,避免交叉,强化实践。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识。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凸显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其主要方向,若以文秘为主要方向,则依据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能力与技能,设置相应核心课程,即与秘书职业素养、技能密切相关课程,如秘书学概论、档案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等。此类课程实践性较强,突出文秘人才应用型、实践型的特点。

4.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色。根据现代行业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增设传媒、法律、商业类拓展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传媒素养、策划能力、法律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

5.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培养应用人才。除了四大课程模块之外,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课外实践包括集中实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集中实习实践包括项目专题实践和定点合作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

以上五大模块,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各类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利条件。

(四)优化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当今教学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借鉴慕课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慕课(MOOC)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简单地说,慕课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课程范围广,而且绝大多数免费。尽管慕课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的形式,通常包括讲授、研讨问题及阅读建议等。在“慕课”中,视频课程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

慕课的发展模式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许多大学开始加入慕课大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可借鉴慕课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外先“听课”,课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

2.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内的时间,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学习,共同研究讨论课程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而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的自主学习,可以看视频讲座(慕课)、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的材料。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大量节省课堂讲授信息的时间,基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更多地用于讨论问题、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强化实践环节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主要从课程实践、课外实践和教师自身实践三方面展开。

1.课程实践。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定学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实践的表现与成果计入该门课程的总体评分。课内练习与课外定点实习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战”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文学课程可以把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实践的一部分,以创办文学报纸、文学刊物和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文化课程可组织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名城,考察文化古迹,制作电子文化期刊,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创建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验并实践,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因共同利益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一种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选择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共同培养的方式深化就业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形成一种产学模式。

3.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复合型教师。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历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担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关系到该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独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让独立学院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润生.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王晓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8.

第5篇

关键词应用性 转型 学科定位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1 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显然,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于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而当下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

面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或是改革实践教学,或是改革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表现出改革的鲜明性,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借签与思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所高校,一个地区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全国所有开设汉语言学科的高校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会受到当下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与汉语言学科一样作为传统学科并深受当下时代经济社会影响的尚有文史类的其它学科。厘清这一问题,从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出发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也必然会具有对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启发意义。

2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3 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的专业高置一直不外乎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不少高校由于传播学从语言文学学科中分离出去之后,无法再单独设立与传播学学科相关的专心,就只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些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新闻学的相关课程。而在传统的学科规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设立了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级层的专业的。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设置,但由于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把文秘只是定位于高职高专的层面,这就为高校本科增加了设立文秘本科的障碍。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需要,应进一步从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可形性、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充分的形象宣传,不只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更是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的各个行业部门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确立大众对本行业或部门的正面形象。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几种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日益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意义上的宣传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灵魂。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培养有着深厚语言文字与文学及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具备企业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

第6篇

就业前景好的文科专业

1、工商管理专业

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较广。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远远达不到行业需求。学工商管理专业能从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和国际物流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广泛,待遇也处于各行业较高地位。

2、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外语)

主要学习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及小语种。授予文学学士。

毕业后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企、事业及管理工作的相应语言高级专门人才。

3、心理学专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这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这个词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2005年年底一项心理调查报告显示,1/6以上的中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文科专业学什么好

1.英语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几乎可以迈进任何行业的门槛,但是“入门”是有附加条件的,仅仅会掌握语言还不够,还要将英语跟某个专业或行业融会贯通,用一个公式来形象的比喻,那就是英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中都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学习方向。如英语与管理、外贸、金融、旅游等等相结合。

2.中文类

第7篇

拿证时间:下证快,专科2年,本科2年。

专业优势:简单好过,不用考数学英语。就业方向广,晋升管理层快。

2、汉语言文学

拿证时间:下证快,专科1.5年,本科1.5-2年。

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实用性强,不考数学,学习容易。

3、学前教育

拿证时间:下证快,专科2年,本科2年。

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实用性强,市场潜力巨大。

4、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2年,本科2年。

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应用,数学类科目重点考点非常少,而且题型变化少。

5、会计

专科2年,本科2年

就业率高,工作稳定。

6、金融

专科2年,本科2年。

就业前景好,课程难度小,师资力量强,学历含金量高。

7、英语

取证快。专科1.5年,本科1.5年。

考试简单,以选择题为主,不论任何行业,英语自我涨幅都很大。

8、法律

专科2年,本科2年。

不考计算机和英语,难度小,就业方向清晰,人才缺口较大。

9、市场营销:

专科2年,本科2年。

企业需求人口大,符合当今社会趋势,培养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10、国际贸易

下证快,专科1.5年-2年,本科1.5年-2年。

含金量高,就业方向广,社会企业认可度高。

1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简称自学考试、自考。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

考生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在高等院校举办的助学点学习或进入本校进行全日制学习(学生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应用型考生”),二是在社会举办的助学单位学习或自学(用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称为“社会型考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社会型考生占76%,应用型考生占24%。

第8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 播音 主持专业 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26-02

近三十年来,学界关于现代汉语的教学研究较为广泛,但多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针对艺术院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研究较少。因此,在当前教学手段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依靠国内传统《现代汉语》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际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

1 播音与主持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现状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现代汉语课程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中,教学目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果按照现有的通用标准来安排教学任务可能会出现偏误,会造成有的知识学习过度,而有的却学习不足。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1.1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交流和课下多形式的师生间沟通,笔者发现播音与主持专业(以下简称为“播主专业”)的学生善于表达,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但对现代汉语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遍认为自己的语言素质要较好,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不必再继续学习也可以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因而缺乏语言理论素养和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

1.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

目前,现代汉语课程的各种教材是通用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没有突出专业特点,国内还没有针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实际教学内容也较缺乏专业针对性、应用性,学生觉得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高,而渐渐显出对本课程的漠然。

2 艺术院校现代汉语课程的新认识

2.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与文学类课程和语音发声类课程相比,现代汉语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素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1]。但是作为播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理论知识和帮助构建学生的语言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为他们以后应对各种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交际活动打下基础。

2.2明确学习目标,发展“研究性学习”

笔者在学期开始时都要向学生介绍汉语课和语文课的差别,强调现代汉语课程的理论性质和实践作用,告知学生该课程难于文学欣赏等课程,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该课程的整体认识和心理准备。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是广播电视新闻单位或者导游、解说员、婚庆司仪等服务行业,语言表达能力极其重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后,鼓励学生主动地观察社会语言或生活语言,积极发现并探索语言问题,进而结合实际、分层分步地学习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师生通力合作、教学相长,最终在实现“研究性学习”[2]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最终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探究、创新精神。

3 艺术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改革

目前,国内现代汉语教材多为通用版,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缺乏新鲜语言材料,难以激起播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特点、时代特性来更新教学内容就势在必行。这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能结合前沿科研成果、主动地选择与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语言材料和教学素材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语音方面

由于艺术院校的播主专业开设的有专门的语音发生课,根据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的具体情况,可以一概而过或略去不讲。

3.2汉字方面

艺术院校播主专业的就业方向之一是博物院、资料馆的讲解员,因此需要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学生多为90后,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综合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习惯于打字和看电子书的他们甚至已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更对汉字的内部结构较为陌生,鉴于汉字的内部结构原则对很多平面艺术形式有启发作用,为改善学生的汉字书写状况、加强内部结构原理的了解,因此汉字的结构需要重点学习;其余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简单了解。

3.3词汇方面

由于互联网2.0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代媒体意识和媒体语言对人类的生活可谓影响巨大。其中,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了新词语和各种网络语体的流行,语言规范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播主专业的学生应当提高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词汇学理论,并树立汉语的规范化意识。

具体教学内容上,可注重语素、词和词组的区别、同音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教学,促使学生做到措辞精确;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语言,掌握古语词、方言词、新造词、外来词和社会习惯语等词汇构成部分,并分析他们的特点和产生机制、使用规律等,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3.4语法方面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对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并无太大兴趣,并且认为汉语是母语,不必学习语法知识也能组织处合理的语言。但是通过让学生模拟播报国内外长消息,发现部分学生竟然难以正确断句;写作练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习惯了“碎片式”阅读和写作模式后,难以组织符合语法规范、有修辞效果的句子。笔者认为应帮助学生理解词性和功能,掌握句子层次分析法,通过各种语境下的病句分析及修改练习,使学生真正领悟语法知识的魅力和作用,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3.5语用方面

根据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特点,可以结合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时下的社会新语料,适度扩充一些主持人语用学的知识,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强锻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能力,结合现实语境做一些模拟采访、博物馆解说或现场主持、播报等适应就业前景的实践练习,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4 结语

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是一门较为枯燥难懂的理论课,但是只要教师多与学生沟通、多下工夫钻研,结合最新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指导思想,敢于改革创新,努力探寻实际有效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由“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教学相长的融洽环境中逐步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继刚.大学本科《现代汉语》教学随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第9篇

八年后的今天,坐在广州温润的街头,光哥还能清晰地讲起我与他惜别济南火车站时那个清寒伤感的傍晚。

彼时,他应聘进省城一家党报做记者,从事广告特刊之类的写作,字字成金,但这并非是其心中所属,于是辞职。

我们所在的广播电视新闻班是文学院初创专业,教授课程为文学、报纸、电视广播的杂糅,所获学位又是文学学士。本以为是个在“塞纳河边走”的专业,不成想毕业后只能“黄河浪里游”(校党委书记诗):既不能参加新闻学的校园招聘,也不能报考中文或汉语言文学的公务员考试,就业前景堪忧。

严峻的是,山东省内的核心新闻单位已将省内的新闻学子拒之门外,大部分同学难以从事与新闻有关的工作,四年专业弃如敝履,脚踏实地,各找活路。

光哥决意逃离济南,认为广州是做新闻不错的地方,决然南下,寻找他的新闻理想之地。正是八年前的这一天,喝过姜晓辉、李卿、刘鹏的送行酒后,我乘公交车送他到济南火车站,凄然话别,各奔未卜的新闻前程。

我当时的境况更加窘迫。因为喜欢文字写作,打算找一份报纸工作,毕业前夕我辞去了省内电视台的工作。终于在毕业后的第16天,沦落到街头露宿的地步。

当时也是没心没肺,一个露宿街头的人还要对露宿在哪里精挑细选,倒像是在做采访提纲一样:网吧包夜要花钱,划不来,泉城广场的露天躺椅不遮雨,银行自助取款机的小房间倒是不错,被乞讨者先占了,睡在一起不够体面……

唯一体面的憩息地,便是刚刚毕业搬离的山师校园。千挑万选之后,我选择在广场雕像前的台阶上过夜,这里白天光照充足,夜晚的石板会散发出日光的余温,温暖舒适。

前一秒这里是我的象牙塔,一转身我成了这里的流浪汉。如今回忆此事,难免会掺杂忆苦思甜、痛说家史的矫情,但那确是令人难忘的一夜。2012年冬,我在《新京报》工作时暗访救助站,扮成流浪者模样横躺在雪地里,仍然想起了校园那一夜。

是夜夜半,校园巡逻的保安把我叫醒,查验身份,示意不能在雕塑下睡觉。保安的一脸诧异终于把我残存的最后一丝尊严撕裂,我躲进广场旁边的观月亭,一脸茫然。

观月亭,几株白杨环绕,毕业前常于亭内研读报纸诗歌。那一夜,寂寞葱郁的校园内,一个仓皇无依的毕业生借枕石板,蜷缩一团,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想的是什么,想的是回杞国(新泰)老家,如何谋一个体面糊口的差事,还是继续做未卜的新闻。

后来只要有人提起仰望星空和新闻理想这些猛词,总会让我自嘲苦笑一番,觉得太过矫情,也十分辛苦。

一夜经历,恐怕比四年所学都要坚实。

不久之后,我在省内一本人物杂志没有通过试用期,更没什么脸面待在济南,认为北京是做新闻的地方,便决然北上,又是喝过姜晓辉、李卿、刘鹏的送行酒,成为第二个逃离者,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

有了校园过夜的经历,到北京的我显然比在济南时大气。抵京的早晨五点,我躺在北京站广场,用绳子把行李系在身上,呼呼大睡,怡然自得。

现在看来,这些因窘困而迫不得已的行为,算是作为记者入门的第一堂课:脸皮厚。2011年初我接受《新京报》培训时,在本子上记下了业界前辈的这句教诲:不惜代价不计成本,脸皮厚敢玩命。

南下的光哥一开始帮土豪老板卖麻将桌,聊以糊口,几经打拼,摇身一变成为《广州日报》和屏幕里一本正经的评论员李千帆,沉舟侧畔,病树前头,指点江山,一副道貌岸然状。2014年9月,他忽然厌倦了话不由心的日子,逃离了新闻。

此时的新闻业已是风雨飘摇,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群媒蜂拥而至的情景早已不复存在,长袖难舞,同行们纷纷逃离,进入转型创业的大潮。

从2004年的那个夏天开始,我们就像是一直在逃离,从家乡逃离,从济南逃离,从北京逃离,从每一个新闻现场逃离,从每个采访对象的苦难逃离,从白纸黑字中逃离……

2015年,我终于厌倦了北京的拥堵和雾霾,厌倦了繁华和落寞,在天坛路的天桥上徘徊一夜,仰首已看不到的星空,决心逃到广州,进入大学时代梦寐以求的新闻圣殿,唾面自干,默默无闻。

这几日,借系庆三十周年之际,我挖空心思努力回忆四年的大学时光,从北院、长清到老校,试图寻找可圈可点的印记,却只寻得些模糊不清的片段,没有优异的学识,没有异人的特长,没有刻骨的爱恋,没有怀念的课堂,唯独对毕业几天后的那一夜孤独,刀剜在心,如影随形。

第10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转型;复合型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87―02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曾经是就业有保障的代名词,其中成绩优异的英语专业生可以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或者考研,进入外资或合资企业也是去向之一,其他大部分的毕业生也基本都能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大学或中小学任教。然而,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大部分高校都陆续开办英语专业,招生规模也日渐扩大。毕业生数量增长远远快于需求的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英语专业就业越来越困难。

2010年由麦可思公司调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对外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引起了广大师生以及外语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就业蓝皮书中,本科专业按照就业率和薪资情况被划分为红牌、黄牌和绿牌专业这三类。在被调查学生的热门备选专业中,英语与法学、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均是2007届至2009届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英语专业和以往被认为“大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专业一道被划入“红牌专业”。在国内一线城市,由于对外经贸交流相对发达,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相对较大,所以通过复合型英语专业建设,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一直以来,旅游业、纺织业、文化产业对于外语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多。以旅游业为例,英语专业紧随旅游管理专业之后,位列该行业对本科生需求量的第二位,从业半年后的月薪约为2266元。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与旅游业的供求关系也已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颓势。

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二三线城市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建设进步缓慢,部分地方院校招生数量已经出现下降;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与专业相关就业率越来越低,低就业率自然也就导致低报考率。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此类院校英语专业多是以师范为人才培养方针,即便部分院校英语专业是冠以“英语语言文学”这一名称而不是“英语教育”,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实习仍是在各类学校里完成的,课程设置也多偏向师范,传统英语专业毕业生择业时总是向往中小学。然而,经过10年来的发展,大部分高校、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已达到饱和状态。以笔者所在陕西省榆林学院外语系为例,2010年英语专业毕业生124人中,仅有一人在离校前与中学签订就业协议;2011年毕业生131人中则没有一人在离校前与中小学签订就业协议。

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其他相关就业领域面前,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没有相关领域知识与经验,而被复合型外语专业毕业生抢占先机。在二三线城市,旅游业、纺织业、文化产业对于外语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少,这使得大部分地方院校不愿发展相关复合式英语专业建设,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限制了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目前,传统师范类英语专业几乎无法就业的现实决定了传统偏师范英语专业生命力正在减弱,传统师范类英语专业招生规模的缩减是必然的趋势。而招生减少剩余出的专业教学资源则理所当然要应用到有就业前景、有发展前途和生命力的复合式外语专业方向上来。

任何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无非是三种,考研、出国进修和就业。英语专业也不例外,下面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实施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转型的优势和需要注意到的与一线城市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倾向性。

首先,由于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考研来规避就业压力。就考研来说,根据目前偏向师范类的传统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条件下,学生大学四年中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上,到三四年级才接触文学、语言教学法等专业理论课程。这使得英语专业学生考研方向选择面十分狭窄,几乎只能报考英语语言文学或教学法方向研究生。而由于语言专业本科学生总体数量远远大于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这两个专业研究生的录取比例很低。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这三所陕西省文科代表性院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录取比例都在10∶1以上。而学生们之所以不愿意跨专业报考录取比例较高的中文、管理、金融等相关专业,主要原因就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课程设置太过单一,对跨专业不了解,没有知识基础。

其次,随着我国家庭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期间或大学毕业之后出国进修。在出国进修方面,英语专业学生本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事实上却往往由于只懂得英语听、说、读、写,而陷入到国外院校无法顺利选择适应新的研究方向的困境,国外院校也更倾向于接受其他专业毕业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以上两个问题,通过“文文软复合”模式的英语新专业建设即可有效解决。“文文软复合”模式是一线城市重点院校几乎都在推行的一种复合式英语专业建设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英语为特色,将原先单一的英语师范专业转变为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管理英语、金融英语等等复合式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英语的同时,把文学、语言学、教学法等课程削弱或者换成更具实用性的经济学、管理学、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这样学生在三四年级选择考研方向的时候,选择范围就大大扩展了,出国交流学习、继续深造的时候也不必因国内师范专业倾向在国外院校无法找到对口科研院所而感到困扰。相反,这样的复合式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在具有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英语基础扎实,反而更容易实现外出进修。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英语专业的长处和优势体现出来,从而扭转以上两个问题给英语专业发展造成的困局。

最后,考研和出国进修的毕业生毕竟只占每届学生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还是就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切实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思想,即因为工作用不到,所以学英语没有用。照这个逻辑,英语专业就是完全没有用的专业。实际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工作当中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点从招聘单位大多把四、六级列为必要条件之一便可窥知一二。而英语专业就业之所以比其他文科专业困难,并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水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除了英语不具备其他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导致的。例如,中文专业、旅游专业、管理专业、金融专业等都有相应的资格考试、证照考试,不少证照考试也有涉外证照的设置。然而,据统计,榆林学院外语系2010级、2011级毕业生中无一人考取相应涉外业务资格证。其原因十分明显,很多地方院校英语专业都被当做黄昏专业,院校够不重视英语专业的人才转型发展问题,加上传统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已不适合就业环境的要求,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所以,在推行“文文软复合”模式的英语专业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大学教学的证照考试教学内容。将复合式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与涉外证照考试直接挂钩,并将证照考试作为毕业的必需条件之一,这样便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单一英语知识局限给学生就业带来的劣势,使语言成为就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商金芳,张萧,鞠明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0).

[2]曾永安,刘伟.论新建地方师范类院校就业困境与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2(04).

[3]张哲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养策略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03).

第11篇

关键词:麦可思就业报告蓝皮书;职业教学;校友服务功能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关于河北省新升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的研究》(项目编号:1240365),立项人:杨国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麦可思就业蓝皮书”的有关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3日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一半以上,然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竞争力以终身学习能力方面还面临很大挑战。下面,我们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相关数据对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科学探析,以找到我国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高职教学改革之路。

一、关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说明

麦可思是国际水平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专精于高等教育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测量与评估,为中国众多高校提供基于数据库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报告和教育咨询服务,帮助高校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评估结果为依据的数据化管理。自2009年以来,麦可思每年对毕业半年后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状况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并撰写一份年度报告。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就业蓝皮书)和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年就业蓝皮书)就是麦可思研究团队其中的两份年度研究成果,这两份报告主要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等方面的分析,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就业蓝皮书首度出版以来,受到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权威报告。

二、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分析

1、兴趣爱好、找工作容易和收入较高是高职毕业生选择高职高专专业的首要理由。根据2011年就业蓝皮书数据,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填报志愿时选择高职高专院校的理由是“该类大学就业前景好”和“该类大学地点合适”。

在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填报志愿时主要选择的38个专业中,19个专业是学生兴趣爱好所致,17个专业是因为找工作容易,2个专业选择意愿是“该专业收入较高”。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是高职高专绿牌专业。“2011、2012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是就业前景最看好的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此类专业不仅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而且失业率较低,为需求增长型专业。比如,就读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1%,在就业率最高的前50个专业中排名第一;就读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5%,在就业率最高的前50个专业中排第二十四。就薪资而言,2010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142元/月,而高于平均薪资的主要高职高专业一共有84个,就读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月薪最高,为3,844元/月。

3、临床医学、法律文秘等9个专业是高职高专红牌专业。“2011、2012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9个专业是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此类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而且薪资较低,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比如,临床医学专业是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个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一个专业,其失业率为30.7%,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也最低,为1,365元/月;法律事务专业失业率为19.2%,仅次于临床医学专业。2010届就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失业量排第一,失业人数为1.5万人。

4、六成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中有63%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因为他们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所以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4%的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然而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3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463元。毕业3年内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3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4,624元。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同样的趋势,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3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3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

5、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目标定位——“一技之长+综合素质”。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毕业3年后都认为基础知识面的扩展(54%)、人生观的建立(39%)和专业技能的培养(41%)是母校对事业和生活帮助最大的前3位的活动。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是长远发展之势。

6、高职高专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其掌握水平仅为58%。

优秀人才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工作能力。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离校时获得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的满足度为86%,获得积极学习能力的满足度为84%。科学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分析能力,其满足度为86%。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其满足度为78%。因此,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未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知识前两位的是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然而他们对其在离校时获得的有效销售与营销能力的满足度最低。

7、2011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满意度均有较大提升,认为专业教学中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需求相适应。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和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51%和76%,均高于2009届8个百分点。可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度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比2009届有所提高。

尽管如此,2011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对于已毕业3年的2007届高职大学毕业生来说,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达到69%。可见,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

8、大学毕业生希望母校在其毕业后继续为其提供校友服务。因此,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应由校内拓展到校外,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3年后希望母校提供的校友服务类型前两位是建立校友联系网(59%)和使用母校的图书馆系统(52%)。

三、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几点思考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观的“尺子”。根据对2011年、2012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尽管近些年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平均薪资在过去3年里连续上升,没有出现“就业难”问题,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本文第二部分第2~4项数据结果均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仅40%的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有的专业失业率竟高达30%,因此高职高专教学应加强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引导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同时又适应高职生自身的需要并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学校应随时根据行业的未来发展特点与前景,加强设置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果断停止或暂缓红牌专业招生,以避免某些专业毕业生的高失业率和低薪资。

2、办学理念不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近20年来,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社会所需的一线人才,但学生素质却不容乐观。本文第二部分第5~7项数据也表明,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大大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他们急切要求学校转变陈旧的办学理念,按照国家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

3、校友服务功能弱化,不适应毕业生终身学习要求。目前,在我国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其毕业生走出校园后,仍为其提供周到服务的寥寥无几。本文第二部分第8项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急切希望母校在其毕业后继续为其提供校友服务,以满足其终身学习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想提高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也应该增强其校友服务功能。比如,为了帮助毕业生取得比较优势的职场竞争力及完成创业的梦想,向其提供优惠或免费的进修推广课程;让毕业生继续享受免费的图书馆资源、运动场所;为了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帮助毕业生建立校友网站、校友通讯录等。总之,走出学校,不等于断了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关系,为了毕业生的长远发展,高职高专应努力拓展其校友服务功能,以满足其终身学习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洪波.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深化高职素质教育[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第12篇

实用之学,热门之术

务实派文科生打破了黑色童话,但仍无妨他们在深造的路上继续前行。读研、出国进修也常常成为他们充实、提高自己的选择。

十年一度法律梦

讲述人:轩轩 中国政法大学

初中开始就迷上美剧了,每次看到剧中的律师和医生穿着精致的套装、开着名车,查起案子来心细如尘、思维缜密就心生羡慕。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现实生活中的律师并非那么潇洒,但律师这个职业理想却早已在我心中扎根。

2007年志愿填报,我接受调剂,在上海一名校念中文,中途转专业未果,只好开始了四年的文艺女青年的生活。我并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大二暑假开始,便在律师事务所做助理。尽管助理的工作只是打打杂,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而我仍然兴致勃勃,因为内心深处的法律梦再度被唤起。

大四上学期,我拿到推免资格(类似保研),投出了十份简历,目标全部是法律硕士专业。如我所愿,现在的我,正坐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课堂里,延续我的梦想。为了这一天,我坚持了十年时间。

闲暇时间,我仍然穿梭于两个律师事务所之间,一边做助理,一边努力夯实我的法律知识。明年,我将参加司法考试,既有压力,又有挑战。

我的同学和学妹中,很多人成为律师、法官、中外名企法律顾问,当然也有人成为商人,甚至作家,正是法律专业训练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严谨的逻辑做最强大的后盾。

我的经济我做主

讲述人:肖安 厦门大学

会计专业一次就业率可以算是众多文科专业中最高的,我的同学很多大二大三就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也有人在毕业时顺利留在自己的梦想殿堂。一部分选择出国读研的同学,到澳大利亚学习会计相关专业成为他们的首选。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愿意留在国内继续读书,北大光华、汇丰、清华经管或者美丽的厦大,都有会计专业学生的身影。

注册会计师(简称“注会”)是最热门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拿到注会证,你的就业前景就明朗得多,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由于会计工作对地点毫无要求,只要你能力有余,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可以“多点执业”:很多人即使有稳定的工作,也能在其他公司兼职。会计学的工作绝不会只局限于账簿之中,只要你善于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会计工作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

经济、金融、会计学等专业虽然文理兼招,但对数理思维要求非常高。我们是“最不文科”的文科专业,也是文科生中的金牌就业主力军。另外告诉你们个小秘密,都说学经济的学生会理财,因此这种“经适男女”很受欢迎哦!

管智经世,厚德博学

讲述人:赵梦 山东大学

管理专业一般分为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两个大类,工商管理相关专业和经济金融等专业就业领域大致相同。公共管理包括文化产业管理、传媒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就业涵盖各个领域。我们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本科毕业选择去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对口岗位非常多,也有人接着读研,或者出国。

管理专业的课程量大,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知识, 细化到各专业领域的课程更多更杂,因此毕业生往往知识面非常广,也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因为管理系学生是“以一当十”的人才。放眼当今社会,市场上大量商业性企业为管理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管理学类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在商业性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教育行政管理对应的学校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中层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HR部门,公共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助理、秘书等。

每年暑假,很多公司都在招大三年级的管理培训生,大家也都是通过这种实习,毕业时找到称心的工作。

务实派

我之所爱,何以为用

在“我爱的”和“我需要的”之间,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神秘关系。选择或“被选择”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和哲学专业的学生,大概最明白这一点。但其实这些学科也具有非常实用的一面。台湾作家、导演吴念真曾说:“我是谁?有人这样解答:你是你念过的所有的书,是你爱过以及恨过的所有的人,是你所经历的所有的事。” 因为学科的知识会被慢慢消化,成为你本身,体现于生命的每个细节。

百无一用是书生?

2011年11月5日23:00,竹枝:“写纸巾的内容营销话题,有一个话题方向是情感类诉求,类似于‘当XXX的时候,只有纸巾陪着你’。还真有那么一个晚上,全办公室的人都走了,剩我一个人在关了灯的办公室里哭,一张一张地抽纸巾。做文案五个月,第一次写到跟自己的生活,有那么一丁点关系的东西。”

学姐竹枝去做了文案,是让人很吃惊的事情。她孤傲冷漠如其名,又才华横溢得让人不敢接近。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宁愿选择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继续读研或者选择一些不需要太多交际的工作? 后来想,她的确是适合做文案的。能用文字揣摩人心、能将一切平常都变得美丽的中文系才女,的确应该将文字的美传播给更多的人。她在日记里说过一个故事,有四个卖橘子的摊位,第一个前面什么都没写,第二个写着“四元一斤”,第三个写的是“四元一斤,包甜”,而第四个却写“四元一斤,甜过初恋”。所谓文案,大概就是第四个上面简单的、额外的那四个字。那四个字,让暗淡的街道、过去的时光,一刹那明亮起来。

2012年7月21日07:08,竹枝:“总有一天,我可以进入一家我曾经梦想的公司,写出哪怕一句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一辈子可以工作的时间这么长,我相信总会可以。”

爱哲学,爱智慧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我想了很久,现在想明白了。”蜀桐笑着说,“精神性的东西,是人生最重要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的,是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希望她的人格美像古琴音般使秋天变得爽丽,甚至使流云留驻。大一的时候老师在班上问,有哪些同学是自己选择哲学的?她是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个。其实老师在毕业前,应该再问一遍,有哪些同学爱上了哲学,觉得很值得?我想当初觉得委屈的那些人,会郑重地举起手来,蜀桐想必是第一个。

蜀桐说,真正不怀成见地进入这个学科后,才发现它是那么深邃、那么美。读计算机的在帮别人设计软件,读会计的在帮别人数钱,读外语的在帮别人翻译,读法律的在帮别人申辩,而只有我们,在思考生命。三年的知识积淀让她对什么都有自己的一份见解,不盲从、不愤激、不漠然,她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去回应这个世界。

“悉达多是王子,他拥有那么多,可还是放下了,成为释迦牟尼。”蜀桐在和我QQ聊天时曾说,“物质、虚荣、名利,我们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况且,当我们放下的同时,得到的是一切。”

你们睡了,历史醒着

冬青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的是龚自珍的一句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读历史的人恐怕比读中文的更不好找工作。这些在灯下埋首于古籍的人,眼光都落在过去——其实不然。读历史的人,有一份深厚的素养,使其不至于愚昧和专断;善于观察,用长远的眼光,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