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运营体系建设

公司运营体系建设

时间:2023-06-02 09:5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运营体系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运营体系建设

第1篇

正略钧策曾服务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A公司,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其内控体系进行内部测试与评估,使之优化和提升,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

在某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似乎只是审计(财务)部门的事,而其他部门参与程度不够。企业整体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益性缺乏认识,认为只是应付外部审计,满足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企业的运营无关。

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内控体系与实际管理“两层皮”,甚至存在集体舞弊的倾向,内控体系建设成了表面文章,企业运营存在很大风险。

A公司前两年收购了一家公司B,由于治理关系没有理顺,A公司虽为大股东,但缺乏实际的控制力,B公司由于管理层的认识问题,迟迟不推行内控体系建设,为了能够通过外部审计,A公司审计部门只能“闭门造车”为B公司在纸面上建立了其内控制度、流程等。

二、内控体系建设实用性不足。

由于内控体系建设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其控制活动基本出发点为财务角度,无法与公司战略、具体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等相结合。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秉承谨慎原则,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多过于严格,从根本上造成对风险控制的环节较多、力度过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对执行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下属企业、部门和员工多有抱怨,认为公司对其缺乏信任。

其次,内控体系建设多从财务监控、审计角度出发,缺乏与公司业务的结合,忽略了财务职能为业务服务的功能。

A公司就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客户多为农村商户,普遍不使用网络,甚至大部分没有传真机等必要办公工具,其建立的内控流程却硬性规定客户订货需要书面签字确认的订货单,对电话订货却没有相应流程支持和监控手段,不仅使业务部门感到十分不便,同时还忽略了订货流程中最大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

三、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遵循的其他管理体系融合度不足,甚至有较大冲突。

上市企业多是运营多年的优秀企业,建立很多的管理体系,ISO9000,ISO14000,ERP,绩效考核体系,质健安环体系等,内控体系建设如何与在公司运行多年的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A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A公司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当年同时在推行ERP流程优化项目,而两项目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造成内控流程与ERP流程相冲突,公司不仅需要重新系统建立内控流程,同时也需要对ERP流程中不符合内控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可谓“费时、费力、费钱”。

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还必须做到:

一、必须遵循企业战略,正确评价企业风险;由于我国企业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战略多为扩张型,不能错误评价企业风险,从而“因噎废食”,窒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与企业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相结合;要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大原则下,“量身度造”。

三、必须兼顾企业运行效率;风险控制与企业运行效率必须兼顾,否则造成企业效率下降,也是对投资者的“伤害”。

四、必须加强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而做好上述事项,1、要求企业全员参与内控体系建设;2、外部专业服务机构深刻了解企业状况,同时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3、建立良好的内部测试、评价工具和体系,便于企业正确评估和持续改进。

第2篇

关键词:ICT 运营商 项目管理 体系构架 系统分析 模块

ICT应该包括了电信业务和电子信息业务,它融合了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创造网络架构体系与系统,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多方信息流通服务。ICT相比于传统运营商不仅仅拥有通信类业务,还将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结合,为市场提供更为先进高效的集成业务。

一、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的管理特点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各大运营商的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无论从技术还是经验上都有所欠缺。比如还没有掌握市场和客户随时变化的实际需求,在跨系统信息整合与交互技术方面还并不到位。另外就是ICT项目涉及到第三方客户自身组织机构与业务流程的相关事宜较多,所以在构建ICT项目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复杂问题,做到井井有条。

另一方面,就目前我国运营商的ICT业务运营来看,项目体系构建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流程还并不成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许多突出的管理问题也影响了整个ICT体系构建的进度,应该综合考虑运营商ICT项目的管理特点与待解决的问题来为其管理体系框架的建设做好准备。

(一)ICT项目的管理特点

从定义上看,ICT的产生达成了对IT与CT二者的结合,为客户提供集成业务,它建立于基础通信任务之上,现在称之为“整体信息通信业务”。在该业务中,运营商首先要收集客户的项目信息及各种建设要求,然后规划设计于ICT的项目工程中,以项目承包者的角色完成任务。它不属于网络建设项目,也不属于区域网络投资工程,而是以客户的角色出现来代建设、操作和维护ICT项目。

ICT项目的周期长于传统运营项目,一般在半年左右。并且它的基本规模投资也在传统业务项目的3~4倍以上,整体项目规模都较大。项目投资大、规模大且构建周期长就说明了它的项目建设复杂性,一般的项目都含有若干个子项目,所以ICT管理体系要针对每个子项目进行分类管理,而且其子项目之间具有相关关联,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加以重视。再者,ICT管理项目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可以按照客户的个性需求进行定制化建设,这对运营商来说是常规建设以外的工作,极易提升项目管理的难度与风险,需要和客户之间妥善协商,探讨可行性之后方能决定可否实施。

(二)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表1所示,ICT业务项目在各个环节所消耗周期明显要长于传统业务项目,这说明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照比传统业务项目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工作量。但在ICT项目的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说管理体系及方法还不够完善,ICT对我国各个企业运营商来说还是较新的业务模式,缺乏相关的管理理论与工具支撑。同时,ICT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也不够健全,许多信息资源的交换还依然停留于纸面,而且没有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进行实时监管,所以ICT项目的体系构建过程依然缺乏对控制、进度、考核以及针对于各个子项目而开展的关联性保障,整体来看项目的管理效率不高。

二、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为客户构建ICT项目管理体系,就是为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于一体,利用可行性强的高效率手段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相应的目标,并保证项目的质量。有效的IC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一定要具备时效性、计划性和对资源利用的引导性与控制性。目前各大运营商所提供的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都是基于项目计划、启动、建设执行和完成的全程式闭环管理设计,所以它的建设内容、责任主体和项目投入都更细致,对质量进度的要求也更高,可以满足客户在日后运维中行使内部控制和各种精确化管理工作。

按照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来看,ICT体系构建的技术拓展性也在不断提升,它真正结合了企业在项目体系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现实管理问题,并将该问题有效延伸,利用专业化的方式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加强,完善了体系建设之于系统的管理优化。就国内中国电信公司来看,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囊括了以下思路:首先,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项目管理理论而展开的,它是项目管理体系的分支集合。这里引用到了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中的九大知识领域作为ICT体系建设的理论指导依据,包括了项目的整合、范围归纳、风险、进度、成本、人力、质量、风险、沟通、采购等管理模块,它们都是可以适用于ICT项目管理过程的核心模块。

其次,为了满足客户的各项个性化需求,还要开展专业性延伸工作,它可以为周期漫长且项目内容复杂的ICT体系加强管理力度。同时它也分析和把握了每一个ICT体系构建阶段的关键要点,并予以专业性指导,以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来支撑项目全部的专业性延伸理论,使体系形成一定规模。

以图1中描述所示,ICT项目管理体系从计划、启动、执行到收尾要经历四个阶段,它们都各自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而且都存在各个阶段的技术关键点。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负责研究ICT项目管理体系组织结构的组织体系建设部分,它负责为ICT项目组织结构,建立项目经理管理机制,并且能够分析项目团队的工作要点,为体系组织建设最好的基础资本。ICT项目信息管理部分则负责体系建设中对所有信息的管控、共享与交换。

最后,还有ICT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分,该系统为ICT项目管理提供最为可靠的系统技术支撑,能够帮助管理体系实现各种技术支持下的电子操作流程,尤其对资料文档的管理能力最为突出。

(二)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注重组织管理,它能够帮助体系建设实现计划、规范与操作,以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过程。在这一套管理过程中,ICT项目过程管理模块起到了重要的工具作用,比如帮助项目管理实现了各种文档、报告及报表的归纳整理,同时为体系建设的每个阶段提供可交付的信息成果。

1、关于ICT体系的项目组织建设

不同的ICT项目具备不同的特征,运营商要注意辨别,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的过程管理理论,为ICT项目提供具有各种属性的模块,在建设中健全ICT项目全过程,丰富管理体系。目前还有一些运营商用传统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来实施项目,这很容易降低项目的成功率,从而降低客户的满意度,这也是ICT体系的项目组织建设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疏忽,最影响管理体系建设的部分。所以为了提升ICT体系中项目组织的完善度,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就应该围绕项目的组织结构构造展开调查,利用PMI理论为项目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模型,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当中。

具体的模型主要有3种,职能型、项目型和矩阵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职能型,它属于层次结构分布。在ICT项目中,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项目组织形式并进行专业化分工,它来源于传统组织模式,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被赋予了ICT的管理思路,具有创新性。由于ICT项目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应用于目前市场,所以许多运营商仍然在沿用传统项目组织结构模式,尤其以这种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主。该模式与传统的业务组织结构模式契合点很多,比较容易开展,但是它的优点与缺点也非常鲜明。比如说,由于采用了传统业务模式,所以它的标准化特点明确,不需要客户定制内容,在工作任务节点控制方面十分准确。而且在各个任务节点之间具有标准化衔接处理,它更有利于职能型模型的组织结构展开,尤其是对一些数量较多且规模小的传统业务项目来说十分有效,它充分的发挥了这些项目中有效的组织结构资源,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同时,职能型组织结构也存在问题,因为不能自定义定制内容,很可能会出现所定制内容不是客户所想要的,这样的管理体系建设就不能让客户的利益得到保障,浪费了项目建设的成本。所以从设计方向来看,职能型组织结构理论模型适合于面向运营商本部门的自我内部建设,而并非适合于为外部客户制定项目。

2、关于ICT体系的项目过程管理建设

所谓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是基于PMI理论提出的,它包括了计划、启动、操作、控制和收尾五阶段流程。其中操作和控制在过程进行中时同时展开的,这两项可以合并为一项叫做“项目执行”。所以ICT项目的生命周期为四大阶段。在ICT项目管理体系中要遵循管理特征的变化,例如一般特征与知识领域。在项目中,ICT项目内容决定了项目特征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该选择何种管理模式来展开项目的过程管理建设,所以说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很重要。

以下举例某运营商在ICT项目过程管理建设中的实际操作。运营商在操作过程中明确了过程管理建设中的每一个关注点,并对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第一步,启动项目并展开计划,此流程是项目未开工之前的准备过程,直到项目开工批复后都是计划筹备阶段。该步的关键节点是为项目立项并批复项目建设周期。第二步,展开采购工作。采购工作主要有3项,物资采购、设备采购和设计采供。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工程服务商采购,第三步,召开技术方案联会,共同审批项目技术及计划实施方案。会议中主要协调各项技术的采用,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协调问题以及进度明确,并对参建单位进行职责分工。第四步,开始项目施工。该阶段的关键节点主要是关于时间,它包括了工期的计算与各项设备的测试时间等等。另一方面,ICT项目管理过程建设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协调管理、支出管理和文件档案管理也是必须要履行完成的,它决定了ICT管理体系建设的质量。最后是竣工阶段。它的时间节点主要是在项目验收之后提交申请的一段时间内。该阶段主要管理的内容就是竣工材料的归纳、验收申请的提交和验收整改工作。评估后,ICT项目管理体系就要展开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是日常运维,也包括了一些竣工后复查等环节,同时也要配合好相关单位做好项目体系建设后的决算审计工作。

3、关于ICT体系的项目信息管理建设

项目信息管理建设运作于IC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它作为工作节点的标准化文档管理者身份存在。例如项目计划书、周报、月报和绩效评价表的建立、管理等等。因此ICT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应该是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它为运营商展开ICT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而且利用资料文档的电子管理流程,规范化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保护,提升了文档电子管理的安全性,让所有涉及项目的信息都具有唯一性。而在资料文档管理纳入的ICT项目过程管理中,它也能够帮助项目过程管理提供操作过程的可交付成果,为项目的顺利竣工提供理论基础。

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操作难点,它为客户呈现了一个复杂的项目管理过程。在这其中,ICT项目的组织体系建设模块、过程管理模块和信息管理模块为ICT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设基础,提高了项目体系构建的成功率和客户的满意度,解决了体系建设在传统模式下所存在设计疑难,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参考文献:

[1]陈涛.某通信公司ICT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1-5.

第3篇

【关键词】风控体系 管理 控制

上海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完成了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取得了成效。本文探讨上述管理体系的相互关系以及提升现代化电厂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风控体系的建设概况

1.梳理与发电公司相关业务活动及其构架。为了使《风控标准》贴近实际,我们在充分讨论了具有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发电公司价值创造过程、构成要素、管理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分类确定了相关的17项业务活动(内容):组织构架、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内部监督、采购业务(物资)、采购业务(燃料)、业务外包、生产运营、设备维护、销售业务、资金活动、合同管理、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全面预算、信息系统。

2.将风控体系框架嵌入业务活动。风控体系是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护、预算控制、运营分析、绩效考评。(1)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主要有六大类不相容岗位,如基于职责权限的垂直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授权审批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财产安全的接触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财产保管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交易轨迹的流程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责分离;基于交易活动的监督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审核监督业务的职责分离;基于实物资产采购与使用的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财产物资使用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实物资产的账物分离,即财产物资保管主体与该项业务的记录主体职责分离。(2)授权审批控制。除常规性授权外,临时授权通过单独流程予以规范。公司归集了17项业务活动的流程及其授权与决策控制,编制了相应授权体系表。力求使职责部门着重了解与之相关的业务活动及业务流程操作方法,真正体现职责部门是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3)会计系统控制。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将主要活动与财务报告编制间的关联列示出来,力求使相关业务执行人员清楚业务活动与财务报告的关联,做到会计记录有源头控制。(4)财产保护控制。明确业务流程与财务报告关系;从定期盘点清查、实物保管、财产记录的多角度实现对财产保护的控制规范。(5)预算控制。在全面预算―预算编制流程中列示了其与运营计划流程、技改检修计划的关系,规范了全面预算编制程序。(6)运营分析控制。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及相应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7)绩效考评控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的依据等。

二、风控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1.风控体系建设与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很有可能形同虚设,如例外审批过多,预算调整机制不完善,预算分析的基础数据缺乏,无法反映重点问题和偏差原因等,即全面预算的风险无法仅通过风控体系建设予以规避。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除了完善组织构架,对电量、煤炭走势的经验判断,定期的分析报告以外,须依托信息化建设实现相应控制。发电厂价值链中的消耗环节除了燃料以外,主要是物资采购及业务外包。公司着力推进并实现了在物资管理、业务外包管理、费用管理、外送修理均依托信息系统规范运作基础上的料、工、费全面预算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预算控制模块建设,分别对物资采购类(检修耗材、日常消缺耗材、生产耗材、管理用办公用品、重点低易品等,除燃料采购以外的所有采购项目及外送修理);业务外包类(检修人工、日常维护人工、后勤服务等其他工费)和经常发生又难以控制的管理费用类(业务招待费、差旅费、会议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控制项目(其中检修、技改实现按项目细分);控制维度(根据费用类型按项目、月度、年度分别控制);控制弹性;责任部门或专业;查询权限;预算内外费用控制流程,通过信息系统构建起采购类、接受劳务类和管理费用类预算监控体系,并根据预算控制及分析需要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预算实时查询及分析系统,基本做到了事前控制发生、事中控制审批、事后分析执行。

2.风控体系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无论是业务流程的授权审批控制,还是运营分析的基础数据积累,亦或是全面预算的事前控制都离不开企业资源整合的工具――信息系统建设。简言之,风控体系建设无法仅通过书面的《风控标准》予以落实,须通过信息系统将流程固化,积累数据,控制执行,进而实现资源整合,有效配置。否则很容易出现《风控标准》无法落实的“两张皮”现象。

近年来,公司逐步构建了未来若干年推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框架,明确物资管理、服务管理、预算控制、设备管理、检修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等模块作为互为关联核心模块,逐步推进上线、磨合、分析、修订;计划统计、技术监督、安全监察、系统办公、档案管理、企业内网等作为单独使用的模块,逐步使用、修订并完善。以期通过信息化管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规范化。

3.风控体系建设与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员工是价值创造构成要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任何业务活动最终须落实为对员工行为的激励,引导员工向符合《风控标准》和企业目标的方向努力。精神层面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员工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而物质层面的激励可通过对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建设予以落实。价值创造评价体系(EVA)对基层员工而言由于计算公式较为复杂至今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推行价值创造评价体系的关键主要在于:一是细分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如供电煤耗被分解为发电耗用原煤量、入场煤热值、入厂入炉煤热值差、发电量、厂用电量。而发电耗用原煤量又取决于机组性能好坏、负荷率、运行调整等。其中,机组运行调整又与主蒸汽温度等8个小指标相关联。其他因素须依此细分,区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将主观因素分解至部门或专业亦或是班组进行考核。二是确立对照基准。如固定成本可选取年初预算值或成本对标值作为对照基准。如原煤采购价、年度发电量可选取同类型同采购渠道机组平均值。三是偏差率考核办法制订。

本公司作为价值创造评价体系(EVA)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初步构建了细分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和对照基准并可予以考核的框架。但实际推进取决于主客观因素的界定、基础数据的积累、对照基准选取的合理性以及偏差率考核(对员工激励)的力度。EVA提供了一种对员工激励考核的办法,它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可能是各种考核方式都必须克服的,且需结合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实施同步推进。

三、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13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和社会养老压力日益严峻。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中,尚没有成型的专业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源自各国五花八门的管理制度和粗放的本地管理制度混杂在一起,使得养老机构运营和管理面临较大的风险。近年来,频频曝出养老院重大安全伤亡事故,2015年5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38人死亡;2017年1月4日,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朝阳镇一安养老院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目前,我国养老行业力推PPP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养老行业人士预测:在未来的2~4年内,中国老龄产业的风险事件还将集中爆发。因此,在养老机构中应提高机构内部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1内部控制

根据1992年COSO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报告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1]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保证资产和信息安全,避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在打破多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格局,大规模实行民营化的背景下,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系数也将增加,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要。

2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

21战略风险

养老机构治理如同公司治理,同样需要有战略眼光。养老机构的长期发展,会受到养老机构选址、产品和服务定位、集团扩张、多元化经营策略、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建设、对市场风险及竞争对手的判断、机构内部组织结构、政企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2市场风险

养老机构建成后的运营时间一般比较长,运营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变化、银行利率浮动、市场竞争对手情况、养老产品发展、消费群体喜好变化的影响。

23运营风险

养老机构的收益基本来自运营阶段,而运营风险也是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在运营过程中,机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质量、员工尤其是护理员的稳定性、机构内部管理合理性、机构产品定位准确性、政府税收补贴政策等都对养老机构的良好运营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24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在养老行业的法律建设比较落后,养老机构容易陷入事务纠纷。老人入住合同不范不统一、事故责任划分机制不明确、机构事务纠纷诉讼及处理程序不规范、国家法规政策调整、养老行业专业律师缺乏、养老事务法律咨询机构稀缺等各种因素都将对养老机构带来风险。

25财务风险

养老事业属于福利性事业,养老行业属于微利性行业,在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大部分机构都面临财务风险。在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机构贷款、融资比较难、经营盈利少甚至亏损导致资金链条断裂、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系统不完善、集团资金缺乏监管导致被随意挪用。

3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养老机构目前存在众多风险,为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的精准性,促进养老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31合法必要性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养老行业PPP模式的背景下,养老政策密集出台,养老法规逐步完善。新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合同标准、环保标准、消防防疫等安全标准、老年人设施设备标准、募捐及志愿活动等都将陆续建立和完善,政府和行业组织将加大对养老行业的监管力度。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规范养老机构行为,提高养老机构运行合法性。

32运营必要性

基于养老行业PPP模式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养老行业将面临大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将迅速增加,机构运营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消费群体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更加多样化、高质化,服务群体的服务标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有资质的专业护理员严重缺乏,机构不断面临法律诉讼和护理纠纷困境,而能够有效转移运营风险的保险产品严重滞后,机构运营管理日益复杂。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提高养老机构运作规范性和高效性,提前规避运营风险。

33投融资必要性

在大数据和养老行业PPP模式化背景下,产生了多元化的网络+金融+养老和众筹模式。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养老行业投融资门槛将迅速提高,投资者对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打算众筹一家养老机构,或者向网络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能够让投资者感到安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养老机构开始高度专业化,外包服务和供应链不断拉长,时刻考验着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要实现养老机构投融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极大地减少投资风险,促进投融资顺利进行。

34人力资源建设必要性

养老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素质不高、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短缺。目前,我国仅拥有养老护理员约100万人,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人,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达近900万人。[2]另外,从业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增强,对机构的人文建设、工作环境、薪酬结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养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有效地规范行业管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41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原则

(1)前瞻性。内部控制体系要超前制定,事先考虑和预测风险,制定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机制,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行业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专业化、多元化、连锁化战略经营。

(2)标准性。内部控制体系要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增强与各项管理模块的兼容性。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标准不因实施对象、实施主体等的差异而随意变更,要强调职责明确,避免政出多门,权力不明,职责不清,同时要善于授权和加强监管。

(3)协调性。要强调内控体系的统一性、连续性和业务完整性,各项指标和体系要相互协调,互相促进,避免出现体系相互排斥冲突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要方便调整和更新,且调整更新成本低,在操作过程中要便于核对检查。

(4)可行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适应养老行业的外部宏观大环境,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公共环境的情况,也要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特点,考虑机构自身所处的地区周边环境、机构实际运营情况、入住老人需求、人力资源状况、机构财务情况等。

(5)具体性。内控规则要分模块细化具体,要对控制流程做出详细描述。对控制目标、要求、内容、措施、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程序、记录等做出详细规定,以实现操作规范性和统一性,既能宏观把握,又能注重微观细节。

42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模块建设

根据养老行业特点,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块主要有: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公共事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市场营销。

(1)信息系统。养老机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要制定总体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对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管理、使用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建设和控制:信息系统安装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录入管理、信息传递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操作管理、信息备份和拷贝管理、信息公开管理等。

(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内控模块要求对养老机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审核、结算、复核、盘点、记账、核对和审签等业务。对养老机构的固定资产、物资采购、应收应付等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保障机构及企业的财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是养老机构各内控模块的基础和原则,也是机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养老机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主要归纳和学习新、老国家养老政策法律法规、条文条例、规章制度,提高养老机构事务合法性。法律法规模块重点是把握养老事业国家政策方针,培养专业养老事业法务人员,提高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发展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4)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内控模块主要是针对机构对外事务的规范和管理,主要包括:政企关系、社会关系、媒体公关、志愿者服务活动、慈善募捐、国际养老文化及经验交流。公共事务内控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对外公共事务,实现养老机构战略发展、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提高社会影响力。

(5)公司治理。进行公司治理内控模块建设要对养老机构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等进行管理。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要建立机构内部的民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养老机构组织文化深厚、组织结构优化、结构设置合理、权责分配得当,公司上下齐心,能进能退,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奠定优良的组织和文化基础。

(6)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内控模块主要是对养老机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针对对象主要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财务人员、医务人员、培训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安保人员。在具体的内控设计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各类人员的工作规范、员工招聘、薪酬设计和激励、技能培训、身心健康、人事关系等活动进行规范。人力资源内控模块尤其是对护理人员的内控设计最为重要。在对护理人员管理中,要对护理人员业务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纠纷解决、技术培训、薪酬激励等进行标准化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

(7)后勤服务。后勤服务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后勤服务质量的根本。主要包括:营养膳食、食品卫生安全、生活护理、社区助餐等内容。后勤服务内控要重点规范后勤操作流程、严格把关食品卫生安全、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的营养膳食,保障机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机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8)环境安全。环境安全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运营安全、机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的重要防线。在进行环境安全内控模块建设中,要加强消防安全、医疗急救、老年设施设备安全建设和管理,要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和教育宣传,进行医疗急救流程规范和知识培训,建立机构老年设施、设备安全标准。

(9)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控模块是减少养老机构突发危机,缓解危机灾害,减少危机后果的重要保障。养老机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程序、突发人为灾害应急程序、机构事务纠纷应急程序、社会公关危机应急程序等。

(10)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内控模块具体包括机构业务介绍、服务推广、品牌定位、展会展览、客户评估等内容。在养老机构市场营销内控模块中,要规范养老机构业务推广,形成规范的业务推介和营销模式,精准市场定位,找准机构客源,在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目标客户群体的资质、条件审核,对于不符合机构服务条件的群体,采取限制准入的方式,将运营风险提前规避。

养老机构内控体系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机构运行的基础和业务操作的流程和规范,是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内控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机构内部的系统管理,提高机构运行效率,也是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发现和抓住行业发展机遇的基础。在进行养老机构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植根于养老行业特点,充分结合自身及其他养老机构管理经验,抓住时代特点和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和发展内控系统内容和规范,为养老机构运作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程序支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3-95

[2]许江萍,东志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潜力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3]陈家军公司内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4]李敏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综述[J].办公室业务,2016(2)

[5]张美珊企业加强风险管控的要点[J].中外企业家,2014(12)

第5篇

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给指标管理带来的变化

1.绩效指标体系。以往国网公司仅制定省级电力公司及其他直属单位的年度绩效指标体系,地市供电单位的绩效指标体系由省级电力公司负责制定。但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在国网公司的基本建立,地市供电单位的管理模式、组织机构趋于统一,为地市供电单位的绩效统一奠定了基础。

2.同业对标指标体系。国网公司2012版同业对标指标体系改变安全管理、资产经营、营销服务、电网运行、人力资源和电网建设六个部分的基本结构,提出了将业绩与管理、结果与过程指标分类,构建“业绩对标+管理对标”的基本体系框架。业绩对标指标围绕公司发展目标,从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和业绩优秀四个方面,体现各单位经营发展的实际成果,客观反映“一强三优”目标实现程度。管理对标指标以“三集五大”为核心,从管理规范性、管理成效和管理手段三个方面,体现各单位管理的执行力和努力程度,客观反映“三集五大”体系管理水平。

二、地市电业局指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1.新的指标体系带来新的管理压力。不同的指标体系,往往意味着不同管理侧重点,甚至有可能带来重大的管理变革。如2012年版新同业对标指标体系,对同业对标工作进行了重大调整,也相应会要求企业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重大的调整。

2.“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给指标管理带来的新课题。“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后,必将带来组织架构变革、业务模式整合、业务流程优化等,如何通过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客观反映岗位特征、专业能力、工作业绩和贡献情况的量化指标体系,明确工作标准和管理要求,实行严格考核,促进企业发展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3.新旧指标体系的有效衔接成为新难题。如何确保绩效、同业对标管理的有效衔接成为一个新课题。目前以信息系统为主的数据采集评价方式,对专业基础数据、企业职能管理的精益化水平提出了更严格要求。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1.做好导入新指标体系的预试和准备工作。做好2012年版同业对标和综合绩效指标体系调整预试与分析工作,对比优劣分析,细化分解责任,梳理明确数据采集方式。按权重大小区分核心、重要、一般指标分层分级管理,分专业建立预测模型,提高专业管控的针对性和预测能力,认真开展新指标体系的宣贯培训工作。

2.加强指标过程管控。一是精益企业经营目标分解。将绩效指标、同业对标指标等企业经营目标与任务按月细化分解,建立绩效指标溯源机制,落实部门管理责任,月度重点评价、季度全面评价。二是建立全口径目标优先和平稳争先激励机制,建立基础管理与指标绩效并重评价机制,调整优化县公司差异化同业对标体系,强化专业部门和县公司过程点评评价,设立全口径突出贡献指标和单项指标领先的激励加分项目,促进市、县管理绩效整体共优。

3.注重短板指标的改进。一是建立企业管理短板项目库。综合2011年指标绩效、同业对标等短板项目,结合内外部各类检查、评比中发现的短板项目、存在问题,动态梳理和整合建立企业管理短板项目库。二是全面实施短板项目整改提升闭环管控。项目化明确每个短板项目整改提升计划、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组织项目团队攻关,持续自我提升。三是常态开展企业管理评价。围绕部门(单位)运用管理综合评价卡的常态自评价,滚动修编与跟踪评价短板项目整改,提升各级组织自我管理能力。

第6篇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市场交易运营系统是电网开展电力交易的平台,是实现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资源优化配置的技术手段,是三级电力市场体系的技术保障。国网公司*年全面开展电力市场运营系统的建设,实现电力市场交易运营相关业务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目标,初步构建协调运作的三级电力市场运营系统技术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国网公司采取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策略,遵循“统一规范、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推广”的思想,并明确*省电力公司和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合作进行试点开发,经比对融合,形成标准版本在国网公司系统全面推广。

南自院对该项目高度重视,曹荣章、严小文等领导集中精兵强将,周密安排、统筹部署,亲自带领队伍到开发现场,到*省电力公司电力交易中心及调度中心、发展策划部、营销部、财务部和信通中心进行调研,详细了解用户需求,制定了调研报告、需求分析报告,共同完成国网公司统一的省级电力市场交易运营系统功能规范、省级电力市场交易运营系统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系列技术标准。作为国网公司电力市场系统建设工作组成员,曹荣章、杨争林积极承担重任,在国网公司电力市场技术体系建设和系统建设技术路线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系统开发调试工作中,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工作。由于任务重,工期紧,为保证按期、优质完成系统建设,开发人员从5月份到*现场以来,放弃节假日休息,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每天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的工作。遇到问题关键时期,彻夜通宵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功能目标。

在*年5月的工程实施检查、6月的功能评估和10月份的正式验收中,均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并在国网三级电力市场体系框架下,*省电力交易运营系统首家通过省级电力市场交易运营系统的投运验收,圆满地完成了一期试点开发任务。在此对参加过*项目工作的同志表示感谢,他们是:杨争林、耿建、昌力、胡俊、李萍、王霄雁、宣艳、龙苏岩、涂孟夫、邵平、丁坷、张骥、苏运光、朱为民、郑宽昀、张彤彤、方翔、王军、王玉军、沈利华、薛必克。尤其是昌力同志在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11点还在医院配合远方调试;苏运光同志将笔记本电脑拿到产房一边照顾产妇一边协助远程调试、丁坷同志父亲刚动完手术便奔赴工程现场;耿建、张骥、苏运光的小孩出生尚未满月便回到了工程现场;杨争林、胡俊、李平、王霄雁、宣艳几位年轻的爸爸妈妈把孩子交给父母,长期留在现场开发调试;郑宽昀、龙苏岩、涂孟夫、邵平等其他同志连续几天加班到凌晨

三、四点,第二天一早又来到工程现场继续工作。为不影响项目进度,龙苏岩、涂孟夫、昌力、丁坷坚持带病工作,直至顺利通过项目测试评估。这些同志为国家电网公司三级电力市场技术体系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在此我中心对这些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电网电力交易中心

*-11-12

第7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

一、工业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特点

工业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及管理制度,将企业与各个组织单位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形式,制定企业的管理制度、岗位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制度,对工业企业进行制度规划、制约、调整和评价,提高数据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注重战略目标的实现,运用控制评价体系,执行动态企业管理制度,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建设内控体系,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严格下发授权企业内控管理的审批制度,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将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使企业运营更加科学、合法,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公信力。

二、工业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逐渐引入内部控制管理理论体系,在内控体系的建设上经过不断改革、摸索、总结经验,最终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相对较多,环节繁琐,在工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关键在于管理层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我国部分工业企业管理层内控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内部控制管理仅仅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没有意识到内控与企业生产运营之间的重要关系,认为内部控制会限制自身的管理权限,因此,管理层在内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既不主动参与,也不积极配合,阻碍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由于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导致无法有效领导基层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无法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日常工作。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工业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结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管控,形式管理现象严重,权责不明确,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工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经营管理者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忽略长期发展,容易出现的现象。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内控体系的建设。

(三)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较低

工业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之后,应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我国部分企业忽略了内部控制执行力的重要性,不按照制度流程执行任务,对于前期制定好的预算,在实施过程中只是走过场,各部门之间没有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缺乏有效沟通,使信息传递不对称,从而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工业企业内控系统建设的进程。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

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对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改正,往往到最后才知道偏离了决策期初的目标,没有实现动态监管,降低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部分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的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对于违反制度的人员不能给予正确的处罚,无法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五)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工业企业比较重视事后的财务分析,对于风险预测管理缺乏重视,在工业企业扩展生产规模、提升销售业绩的过程中,无法有效识别、评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能准确抓住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最佳时机。风险管理受决策者主观意愿影响较大,缺乏定量分析,影响风险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增加了资金管理风险,不利于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工业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

我国工业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生产运营情况不断完善内控体系,加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审计监管,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和监控管制,规范风险管理。

(一)加强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

工业企业在内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培养,定期让管理层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与学习,由管理层起到主导、宣传作用,将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下达到全体员工,企业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财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共同提升内控的运行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加强工业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参与政府等机构举行的内控知识讲座,通过交流总结经验,汲取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完善内控体系。

(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工业企业应合理规范、建设组织机构,明确企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各自权责,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加强独立性。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企业应为管理者提高更优的激励措施,培养全局意识,注重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分散管理权限,由多位管理者共同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降低由一人决策失败或带来的损失。完善工业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定期对管理者、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审计,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最终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营造一个良好、有利的运行环境。

(三)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工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规划、制定之后,需要严格、有效的执行每项内控工作,明确工作的执行标准,按照内控流程进行每项任务,建立专业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确保内控系统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之间要及时沟通、传递信息,明确各自的工作管理职责,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相互管制、共同进取,提高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效率,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促进工业企业内控系统的快速、合理建设。

(四)完善监督、评价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市场经济、政府和企业自身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使内控执行偏离期初预测,因此,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监督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预算规定,定期向上级报送数据,出现问题要及时发现、分析、解决,有效实施动态监管制度,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监督结果开展员工绩效考核评价工作,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出现问题寻找责任人并给予惩治,对于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应嘉奖、鼓励,做到奖罚分明,激励工业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工业企业在建设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和经营风险管理,而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管理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等。企业在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应加强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评估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风险的影响,做好风险的事前控制工作,准确的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加强风险定量分析,减少主观意愿决策,有效的提出防范措施,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结语

工业企业加强内控体系的建设是顺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系统建立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奋斗、参与,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有效实施动态监管和绩效考评机制,提高工业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完善内控体系的建立,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国萍 单位:浙江绿萌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肖桂林.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究[J].会计师,2016(06).

第8篇

一、实施“五大”体系建设,是辽宁公司再创辉煌业绩的必然选择

2009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五大”体系建设的构想,这是国网公司实现以特高压输电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之后,推动国家电网公司真正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战略转型的、事关全局的一次重大管理创新变革。

在进入“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国网公司推出“五大”体系建设,在公司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企业文化等几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对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省公司三届四次职代会暨2012年工作会议将“五大”体系建设确定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多种方式宣传“五大”体系建设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召开动员大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集中公司上下智慧制定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创新变革是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实施“五大”体系建设是历史抉择,势在必行。通过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必然会促进省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价值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必然会推进省公司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步伐,必然会推进省公司全面形成集约高效管理模式,也必然会推进省公司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教育培训作用,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对它的认识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五大”体系建设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围绕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五个电网核心的业务环节,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支撑服务,遵循效率优先、目标导向、实事求是、安全稳定的原则,通过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发展能力。这种变革将带来广大员工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的重大调整。

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教育培训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思想为行动领航,学习为思想导航,学习是永不枯竭的资源。西门子的成功经验预示,一个企业的存在和继续发展只能依靠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不断取得新生产水平,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终生不倦的学习来取得。教育培训是决定企业命运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省公司素来有重视教育培训的良好传统。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保障,支撑教育培训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显著。高培中心作为省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员培训基地,依托省公司的坚强后盾,取得了教育培训工作的丰硕成果,为省公司的人力资源发展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发挥教育培训在实施“五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要突出四个基本原则:

一致性原则:所属各级培训组织,要紧密围绕省公司的总体部署,根据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统筹安排培训工作,确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在统一的计划体系下实施培训。

层次性原则:“五大”体系建设需要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所担当的工作职责不尽相同,各级培训组织机构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要有清晰的界定。

阶段性原则:“五大”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任务,而是省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和实施的管理体制变革,需要一个持续的周期,各阶段有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培训组织机构要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需要的人力资源培训保障工作。抓住宣传发动阶段的有利时机,提早开展培训工作,做好思想发动,使各级干部、全体员工从思想上做好“五大”体系建设的准备,为五大”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奠定基础。

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五大”体系建设培训要打破传统的培训思维模式,纳入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保证教育培训的实用性与引领性。

三、提前谋划,助推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方面工作,都是优秀人力资源基础的集中体现,“五大”体系建设也将带来省公司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的大幅提升。素质与教育培训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关于“五大”体系建设的教育培训工作,省公司在三届四次职代会和“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说明省公司要发挥宣传培训在管理模式变革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培训成果在管理实践中的转化,确保“五大”体系建设高起点启动和顺利实施,将培训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硬件环境准备:借鉴重庆电力教育培训中心的经验,实施“五大”培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教室作为支撑。高培中心克服教学硬件资源紧缺的困难,压缩员工办公场所,建设了符合“五大”培训基本要求的教学环境设施。

培训流程准备:以突出干部个性化差异和培训需求为切入点,调整培训计划,充实“五大”体系培训内容。建立了党校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加强对培训需求调研、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的全过程监控。推行培训班项目管理试点运行,实行全程跟班管理,责任到人。建立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建立优秀学员档案,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师资准备:作为管理人员培训中心,需要的是高层次重实效的培训。高培中心积极与国内高层次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智能部门联系,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高端培训兼职师资。完善《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制定品牌培训推广计划,以做精“品牌课程”、做优“品牌教师”为原则,加强自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现场实践、送出学习等形式,完成专、兼职教师从教师向培训师、从培训师向技术技能专家的转化。

模式创新准备:推行竞赛调考式培训方式。以营销专业为试点,开展“营销训练营”,满足省公司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需要。研发咨询指导型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省公司“三集五大”、“四化”、同业对标等工作,以自主研发或与咨询机构合作的方式,建立咨询式培训指导科研课题,综合对企业的咨询服务、管理指导、培训服务等多项功能,使中心从单一的培训服务,转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将培训真正融伸于企业管理。推进模块化教学。根据不同培训班的要求,将讲授式、菜单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理论教学中,激活课堂氛围,扩大学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升理论课教学效果。

第9篇

【南方电网公司正式启动培评网络平台建设】2月27日,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网络培训和评价系统建设启动会暨项目管理办公室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公司培评系统建设的正式启动。据悉,培评系统是公司人力资源领域信息化“1+2”体系中的专业系统之一,目标是建成具有南网特色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培评系统以及员工学习发展中心、培评业务实施中心和培评资源共享中心。主要包括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和评价计划实施、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职业技能鉴定、技能专家选聘等十多项功能,对公司人力资源职能战略落实和培训、测评业务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电网报)

【江苏电力公司启动实施2013年技能类培训】3月4日,江苏省电力公司全面启动实施2013年技能类培训。2013年江苏公司生产技能类培训需求大幅增长,9866人次填报了单元制岗位能力培训,计划培训人次较2012年增长24%。同时,江苏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三集五大”体系的岗位特点,组织调整了原“单元制等级工培训”,优化成“单元制岗位能力培训”方式,使培训与生产现场组织构架更吻合,与生产现场工作实际更一致,重点突出岗位能力提升,助推了生产技能人员培训需求大幅提升。(江苏省电力公司)

【山西省电力公司干部教育培训方案出炉】3月,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要求,山西省电力公司结合实际,制定并印发了《2013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案》。2013年山西省电力公司干部教育培训重点是特高压与智能电网建设、“五大”体系建设和磨合提升、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道德修养与领导魅力、卓越领导力与执行力等内容。培训计划从4月份开始至9月份结束,共将组织11期,约600人次。(山西省电力公司)

【南方电网公司培评系统通过初步验收】8月22日,南方电网公司网络培训和评价系统设计项目初步验收会在广州顺利召开,验收专家组对系统设计项目交付的13项成果进行了认真质询和审核,一致认为该设计项目在国内外同类系统中具有领先性,同意通过初步验收。培评系统承接公司人力资源职能战略和“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定位为公司人力资源域信息化“1+2”体系的专业系统之一。系统设计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面向31万员工的学习发展而设计,未来,公司所有员工都可以通过培评系统,开展岗位在线培训、在线评价和学习交流,实现了员工的定制化、菜单式学习,具有较好的驱动力和吸引力,有效促进员工的学习交流与能力提升,为公司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支撑。(南方电网报)

【国网管理学院:完善国际人才课程体系 提供系统培训解决方案】在近期的研究过程中,国网管理学院课题组系统构建了国际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在整个培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按照由“标准”到“课程”的研究逻辑,课题组对国际人才培训标准FLV(领导力、专业力、文化力)模型进行了系统解析,并分别对解析后的培训标准进行了课程内容匹配。同时,课题组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电网公司国际人才培训课程手册》,为将来课程体系的实施推广打下了牢固基础。另外,课题组遵照成人学习的基本规律,按照学员特征、学习内容和现实条件三个维度对各项课程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筛选分析,并提出了有效建议,使得国际人才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更趋完善。(国网管理学院)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召开微博体系建设培训推进会议】10月17日,黑龙江电力有限公司在管培中心召开微博体系建设培训推进会议。公司各单位品牌建设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会议重点培训了当前舆论环境、公司微博体系建设要求和官方微博运营知识。哈尔滨供电公司、大庆供电公司、绥化供电公司和供电服务中心四家试点单位汇报了微博体系建设试点经验。会议要求,要加强对微博系统运营的全过程管控,建立内部协同工作机制、横向考核评价通报机制等四项机制,强化内部协调联动,提高信息、答复事项时效,确保与社会各界实现有效互动,传播公司价值理念,树立良好品牌形象。(黑龙江电力有限公司)

【中广核成立中国首家核电产业链培训联盟】中国首家核电产业链培训联盟11月21日在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成立,该联盟旨在提升核电建设者素质,以保障核电建设的安全与质量。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表示,此次号召核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培训联盟,将有力促进各单位实现培训技术协同、管理协同、资源集成;通过统一培训理念、加强培训专业化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及专家队伍,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将得到有效提升。根据联盟组建协议,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等23家单位加盟,并成为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中新网)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网络培训平台上线试运行】2013年12月5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召开总部网络培训平台启动暨培训会议,标志着该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总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的学习内容涵盖经营管理类、业务技能类、语言学习类、人文国学类等近3000门课程,是总部员工网络自助学习的园地,计划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会议指出,总部网络培训平台的创建是为满足总部员工的多种学习需求,提升总部员工整体素质,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举措。网络培训平台上线后,将适时出台《总部网络培训管理办法》规范学习管理与考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与井冈山干部学院签订干部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12月10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华能井冈山电厂签订干部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智勇、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出席签字仪式,并就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合作进行了友好会谈。根据协议,华能将发挥在电力行业的影响力和“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丰富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学内容;井冈山干部学院将发挥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基本国情教育基地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保持革命激情“加油站”的优势,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华能在更大范围内培训干部提供有力支持。(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华电新疆培训中心获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12月,新疆华电教育培训中心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称号。培训基地下设新疆华电教育培训中心和华电新疆火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两个实体。培训基地依托红雁池电厂的优势培训资源,以提高华电在疆系统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己任,注重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实效。(中国电力新闻网)

第10篇

1.1培训资源管理不当、难以高效利用

公司培训资源缺乏规范管理,难以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得不到动态、高效的利用,不能很好促进公司培训工作的改善。

1.2内部沟通不畅,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

公司的隐性知识如员工个人工作经验、创意或心得等,由于缺乏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无法被记录保存,容易流失。

1.3平台建设不完善,知识共享困难

公司教育培训体系中缺少知识管理模块,教育培训系统中也缺少支持资源共享的功能,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意识淡薄。近年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得到飞速发展,但相关资源建设未同步发展,资源建设落后于培训工作,阻碍教育培训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不足,对于如何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实现转型,以满足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知识管理思想纳入教育培训工作中,通过加强培训资源开发与管理、拓展员工沟通渠道、完善相关平台建设等工作,助力公司教育培训体系转型。

2.知识管理建体系

公司从2013年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教育培训体系转型需求,搭建“以知识层建设为基础、以流程层建设为核心、以支持环境层建设为支撑”的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提升培训资源建设水平,支持公司建立“四位一体”的标准培训模式,助力公司成为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2.1知识库建设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利用各序列各专业的岗位培训规范,根据分层分类的原则,形成相匹配的知识树。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培训成果资料,以知识树为引导,根据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原则,形成包括课程库、试题库、师资库、培训基地信息及公司文化、制度等的知识库。各类知识库通过知识标签建立联系,形成员工和组织知识共享和应用的基础。

2.2知识运营机制建设

知识有效运营指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及知识动态管理的闭环运作,达到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中流动,并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內,促使知识不断累积的目的。知识获取,外部知识内部化。指将企业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换到企业内部,并能够为企业所用的过程。知识获取包括采集、认证、储存和更新四个阶段,对应设立知识采集机制、知识认证机制、知识存储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以完成获取知识的任务。知识固化,巩固知识防遗忘。通过个性化课程学习、课后及时复习和试题考核等手段,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服务实践、学以致用。知识共享,管理效益最大化。为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公司构建并加强多种知识共享途径,畅通多方沟通的渠道。知识应用,实践提高生产力。知识只有在组织中得到应用时才能增加价值。公司通过搭建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应用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2.3流程及信息功能设计

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企业组织、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良好支持。公司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进行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建设工作。知识管理流程。以业务驱动力为出发点,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最终导向设计管理流程,包括知识抽取流程、知识利用流程、知识评审流程及知识管理考核激励等流程。公司根据员工的知识贡献制定不同级别的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是集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师资库、基地库、文档库等为一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以网络培训实体化运作为手段,构建实现公司知识协作、知识收集、知识传承等功能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还紧密联系公司的生产业务、培训和评价等工作,帮助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公司知识协作共享,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4知识动态管理运行

知识动态管理包括线上及线下知识管理。线上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岗位知识学习包、学习效果验证、建立学习档案、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内容。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为下一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提供参考。线下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及考核、培训服务实践、课程开发和创新等内容。公司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反馈,公司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和创新,进一步丰富知识树和知识库的内容。

3.知识管理显成效

3.1建立公司知识库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公司搭建了层次分明、覆盖率高的知识树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公司几大序列包含课程库、师资库、试题库、案例库等内容的知识库,并定期邀请公司相关专业的专家对知识库内容的正确、合理性进行评审,组织人员对知识库进行更新维护。将公司知识体系内容导入信息系统,设置知识标签链接,实现知识查询和学习等功能。

3.2营造知识创造氛围

通过制定知识更新、创新、认证、共享等流程以及相关考核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维护、修改,让员工角色由知识使用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从被动到主动,激发员工知识创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定期的班组内部分享会,实行轮讲机制,锻炼每位员工的讲授技能,促进了知识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积累公司知识资产,预防人才流失的潜在风险。

3.3优化公司培训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中的岗位学习包推送、学习与测试关联、员工学习档案建立及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员工学习、测评、档案记录、需求分析的全自动化管理,极大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公司教育培训的优化。同时,知识资本的积累和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巩固,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重要基础。

4.结语

第11篇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long-term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at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of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 increase make enterprise must do careful research when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A good business is a close-knit organization, and is a whole system that includes closing internal relations, information channels,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flexible and rapid response.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needed to go step by step, advanced scientifically, finally realizing the system operation.

关键词: 管理体系;企业;系统;建设;

Key words: management system;enterprise;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17-02

0 引言

管理体系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系列管理运作有关的经营战略、运营理念、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程序标准等一系列构成的有机整体。

1 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

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它的推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不断的积累基础上进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是对整个管理框架进行梳理、设计、调整和指导,不负责具体规章制度的起草和拟定,因此企业必须有各方面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这是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没有这些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不能忽略这一点。因此企业管理工作不能进行跨越阶段的跳跃,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层次和一步到位,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

2 管理体系的结构设计

一个体系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体,各个部分又各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合需要有严密的接口,部分与部分的合理联合运作需要一个能实现整体功能发挥的连接系统或一体化结构。我将整个管理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进行划分,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可以将其称为横向的分层设计和纵向的分模块设计。

2.1 体系分层 体系的分层正是从纵向结构进行区分,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管理体系可以分成若干个层级,这规定了管理体系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定位。根据从上往下的分层,分成如下:

2.1.1 概念层 这一层级主要识别的是管理体系中的概念部分,概念部分指的是集团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企业宗旨、企业战略、企业价值观等等。这是一个精神层面或者说纲领层面的东西,是企业文化核心的部分,这一层面的内容是其他一切设计和工作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衡量判断其他一切经营活动的最高准则,它内化为组织中的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1.2 定义层 这一层级是根据第一层级的内容,融合组织目前的管理文件进行的识别和划分。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是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文本的建立。这一层及所要回答的包括:

a我们的企业都有哪些方面的工作?

b我们的各个方面是如何运转的?

c我们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d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e每个部分的范围和职责是什么?……

2.1.3 操作层 完成了基本定义层的建设之后,下面进行的是操作层的建设。操作层的内容是具体的管理步骤和程序,所要形成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细则、程序文件还有操作文件。这一层要达到的是回答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a每一项工作是什么流程?

b各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c我该如何操作?

d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我要做到何种程度?

e如何奖励和惩罚?……

2.2 模块划分 模块的划分是从横向上对集团公司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划分,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比较大的模块:

2.2.1 财务管理体系 主要是财务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所参与的工作环节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主制定,包括预算决算、收付款、融资担保、实报实销、报表分析、审计等有关财务的工作都包括在内,影响范围涉及企业所有资金、资产相关环节。

2.2.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部为核心,各部门相关,涉及集团公司所有的人力资源引进、激励、开发等的工作的管理体系。所有有关人员引进、内部晋升、薪酬福利、岗位变动、考核奖罚、计划生育、人事档案等的工作都包括在内,涉及企业所有员工。

2.2.3 生产管理体系 以生产部为核心,设备部、供应部、技术质量部等为重要部分,各车间生产运营为主要架构,涉及集团公司生产运行、质量提升、物资收发、安全环保等工作相关的管理体系。作为生产企业,这是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

2.2.4 营销管理体系 以市场管理部为管理部门,包括营销、采购、贸易等部门主要参与。涉及集团公司所有与商品交易往来有关的工作和环节的管理体系。

3 管理体系建设实施

3.1 体系初建 体系初建主要是文件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在于建立标准和字面上的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3.1.1 识别 识别过程是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和模块划分是相关联的,即通过对各方面管理内容的研究,来识别出各管理环节所属的范畴,从而在逻辑上予以分层和划分,继而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思路。

3.1.2 建立管理文本 这一过程需要与各个部门进行密切配合,从管理体系的整体出发,建立起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机制,确立总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规定基本的运行规则。

3.1.3 建立程序文件 建立程序文件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各个部门对自己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和规定,然后进行整合。

目的:形成有价值文件,对管理体系中所有管理环节和工作内容、职责分工进行规范和指导。

依据:ISO体系文件、集团公司制度文件等。

步骤:a.根据模块划分确定分工;

b.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岗位工作描述;

c.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内部流程梳理;

d.各部门根据分工规定程序文件;

e.整合各部分程序文件,形成程序文件目录。

3.1.4 建立操作文件 这一过程和上一过程是密切关联的,是在上一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对具体的工作过程步骤和操作行为进行规定,其依据是集团公司各种操作规程、手册等,其建立步骤和上一过程基本一致。

3.2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工作实际上是体系文件中所包含的规定性工作,而实际上广义上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仅是体系文件形成的工作,而是包括大量的后续工作。前期体系文件的形成是根据目前已存在的工作流程建立的,而且只是一个体系文件,其运行情况和合理与否不得而知,因而要想进行彻底的管理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彻底的管理评审工作。

3.2.1 管理评审工作我将他分为两个阶段:

①清除“bug”阶段。Bug,计算机编程中的术语,是指过程中隐藏的问题、缺陷、漏洞等。这一阶段的管理评审工作,从工作目标和出发点上都是为了清除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bug”,目的是确保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基本的也是基础性的阶段。

②“化茧成蝶”阶段。我将管理体系运转中质量的提升成为“化茧成蝶”,即希望通过这一阶段的管理评审工作实现集团公司管理质量的飞跃。具体可以参考“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一些原理,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一步一步的提高。

3.2.2 管理评审工作步骤

①前期准备工作。

a.确定评审成员,成立评审团队;

b.制定评审方案;

c.设计评审工具;

d.召开启动会议。

②评审实施。

a.文件评审;

b.现场评审;

c.汇总结果,形成评审报告。

③后续工作。

a.召开评审会议,总结汇报;

b.进行纠错和改正;

c.纠错效果评估和改进。

3.3 体系文件更新 在上一过程——管理评审工作结束之后,纠错和改进过程完成之后,相应的根据成果进行体系文件的更新工作,使体系文件也相应得以改进。

4 几点建议

①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长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开展必须树立决心,不间断不随意中止,保证彻底性和执行性。

②开展过程会面临很多困难和协调问题,必须获得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强力推进,各部门确保积极配合。

③目前缺乏专业人员,有必要进行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以ISO体系为基本,以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主。

④需成立专门的工作团队,全身心投入工作。

以上是根据作者多年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产生的成果,具体实践应用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另外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最终是要实现系统化或一体化,这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也是“两化融合”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兴倍.管理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9-27.

[3]李建华,傅立.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4]张国雄.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现代管理技术—系统工程[J].上海企业,1984(12).

[5]唐启来.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步骤[N].中国包装报,2007(11).

[6]秋实.标准化管理的中国式思考[N].医药经济报,2007(7).

第12篇

从2004年中航油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到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近年来,中国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企业内部控制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家的重视,同时也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管控手段之一。

一、内控体系建设会成为必需品吗?

几年前,企业家们遇到最多的困惑是如何才能快速地发展,“快一点、再快一点”是很多企业面对各种增长诱惑时的唯一可行选择。

增长既需要速度,更需要质量。如果说企业战略可以保障企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内部控制则可以保障企业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摔跟头。随着市场经济各项建设渐趋完备,新的游戏规则正在确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对企业风险与内控的要求在逐步加强,而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及其决策者能够关注风险管理。

的确,中国需要在发展中解决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但是这种增长一定不再是粗放的无序增长,无论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特定阶段还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个特定水平,都会更加关注增长所代表的质量。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我们有理由关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究竟会成为企业经营的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呢?

事实上,很少有企业会把内控体系作为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即便是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企业,也都是出于极其偶然的原因:石油行业的人们一定会清晰地记得,在2003年到2005年里,中国的石油行业一直处于多事之秋。有两件事情最终对这个行业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一件是2003年发生的“12.23”重庆开县川东钻探公司井喷特大事故,事故夺走243人的生命;另外一件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发生的投资金融衍生品出现的巨亏事件,最终造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黯然陨落。在后来对事情的进一步剖析中,发现内控体系建设和执行控制的缺失才是最大的诱因。这样两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却在撩动更多人的神经,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企业的内控体系究竟会怎样影响着它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很多企业把管理创新的视角转向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也许一位企业管理者的话可以当作内控体系必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的注脚:“我们公司是最早意识到内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企业之一,企业做大之后,要及时从人治转到法治,很多方面要同步进行提升,否则一定会出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其它企业也会陆续遇到,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探索,以及积累的在内控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后他们也会逐步使用到。也许现在内控体系建设这个领域在国内还很生僻,但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内控体系建设将会成为更多企业和企业家的选择。”

果不其然,2006年,中国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同时新《公司法》、《证券法》和《物权法》等重要法律的修改。都要求公司从法人治理结构层面的内控环境营造到公司各级规章制度中的内控职能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规范》,首先要求上市公司在2009年7月1日前,必须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在国有企业及其其它类型企业中逐步推进。

当内控体系建设正在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内控体系建设的春天正在到来。

无论是中航油新加坡投资衍生品事件还是最近的三鹿事件,都给中国的企业家们敲响了警钟,企业走得慢一些会面临被竞争对手超越的问题,但是如果不关注风险控制的话则可能面临企业生存的问题。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正在从过去的可有可无变成现在的不得不建。

二、内控建设“外因是急、内因是本”

我曾经在谈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观点:中国企业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海外并购,但绝对不要因为所谓的人民币升值或者企业价值低估而去进行并购。这就好像你可以去谈朋友结婚但是绝对不要因为年龄大了而不得不去结婚。坦率地讲,对于推进企业内控建设,我也是有着这样的担心:会不会因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让很多企业忘记了推动内控建设的根本,只顾上满足一些合规性的要求了,最后劳命伤财却没有收到什么效果!

对此,我对企业家们有一个忠告:企业可以因为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要求而去加紧推进内控建设,但是,绝对不要“为建而建”。内控建设中“外因是急”,但是“内因才是本”。

有三类企业应该借着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东风,真正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完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首先,是面临战略转型和产业转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运营风险客观上会相应增大,对企业风险管理也会提出新的要求。一种情况是很多企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积累了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战略层面进行适时地调整,才能转危为安;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所处的产业遇到了重大的转折,供需状况的变化使得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才能生存下来;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正处于集团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管控模式也面临大的转变,是否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所有这些处于重大转型期的企业,战略风险尤其需要关注,千万不能走错,所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便是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其次,是自身业务结构存在重大缺陷或者资源与能力存在重大劣势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是业务布局不够合理,重要的业务环节存在较大风险。要么是资源与能力方面存在重大不足,使得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这些企业,如果不能在内部控制上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缺陷和劣势在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便会成为企业的致命毒药。

最后,是深受经济周期影响的企业,应该在大调整中勤修内功,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同的企业在这场经济危机面前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和融资约束型的企业,受到危机的负面影响就会更大一些。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一些行业的影响也会在未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这些行业内的企业必须打消侥幸心理,在大调整中首先是活下来,然后才是更好地发展。

三、国内企业推进内控建设的“五宗罪”

尽管是必需,但中国企业在内控建设方面的意识和积累毕竟还很薄弱,具体到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时候,往往会非常困惑。首先,当前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是比较浅显,要么理解成财务控制,要么理解成审计手段,很多企业都是在经营风险暴露之后才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

国内企业在风险管理集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

二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不能有效制衡管理层的强大权力,董事会没有或者不能负起监督管理层的责任。

三是管控模式不合理。企业管控模式不合理,便无法有效控制企业风险。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便不能建立有效的内控和相互制衡的机制。

四是风险管理组织不健全。缺乏包含决策、管理和具体执行层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内部审计限于财务报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对风险管理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五是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系统的成套风险管理体制,识别影响企业达标的风险进行监控及管理。没有将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内控程序融入到管理与业务的制度与流程中。

因此,做好内控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企业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和主动程度决定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水平。其次,还要有具体的步骤和措施来进行内控建设,包括内控组织的建设、公司级内控风险的识别、流程风险识别、控制活动、措施等,要形成一个体系。制定工作规划,并扎实推进。

四、推进企业内控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

企业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从始至终贯彻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一定要建立“战略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传统的内控建设高度关注风险,战略导向的内控建设则关注企业战略导向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首先,是战略上“做什么、不做什么? ”,对于企业来说,结合环境的动态业务规划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内控建设的核心环节;其次,是战略实施的路径,明确企业在未来3-5年内采取的分阶段战略措施,对于企业正确地规划内控建设的节拍至关重要;其三,在内部环境方面,从运营能力、成长能力、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企业的竞争力状况,有助于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向。关注战略的指引,就像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找到了方向,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塑造了灵魂。

第二,一定要明确重点建立“核心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内控体系建设,既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基础规范》的要求进行,在实施中又要抓准重点,关注核心模块的建设。

第三,一定要建立“深浅适度”的内部控制体系。内控体系建设,不能一味地求全责备,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进行阶段性的安排。力争把企业的内控精力用在最为关键的地方。

第四,一定要“内外结合”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但不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只不过国内企业还缺少相应的经验。因此,企业在首次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力,充分发挥专业化知识的优势,先学习,再提高,最后的目标是形成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和持续优化能力。

四项基本原则,既是企业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出发点,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

五、推进企业内控建设必须“求真务实”

从央企和上市公司开始强制性要求加强内控到在更大范围内逐步展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正在成为一个大的市场。笔者从2006年财政部着手起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时,就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经验积累和方法论形成。从中央企业,到美国上市公司,再到中国上市公司的内控体系建设实践,形成了对于内控建设的系统思考。在我看来,企业推进内部控制最好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企业的战略进行识别。当前中国企业大多数都还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企业战略的梳理,包括集团管控、业务特点以及业务环境等的识别,可以明确企业战略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是什么。根据企业的战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风险集中体现在哪些区域。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规划,确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心。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围绕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建设、风险识别、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设计公司级的内部控制。例如,在COSO框架的控制环境要素中,重点关注的包括道德准则、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这些内容属于整个企业的大环境,我们把它放在一个模块里来建设。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发现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测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个阶段就是流程级和IT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这是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是难点。把通过战略梳理确定的关键风险区域归结成流程地图,对现有的流程进行描述,并找到这些流程中的风险点、现有的控制措施以及控制的缺失,从而制定内部控制措施、风险控制目标等。对于IT(信息系统)而言主要关注的是一般性控制缺陷,例如安全性的缺陷、硬件管理的缺陷等。通过流程级和IT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形成企业的风险控制矩阵,系统性地发现风险并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

前三个阶段主要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缺陷,比如公司没有战略、或者缺失流程、或者流程不合适存在风险,这就通过上述过程解决。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是由于设计缺陷造成的。它有制度、有流程,只是没有去严格地执行。所以需要进行第四个阶段。它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要生成一套内部控制的体系文件,包括控制环境等多个子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持续优化的机制。二是对之前提到的公司级内控、流程级内控以及IT级内控进行跟单测试,通过测试发现运行缺陷,并针对内控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整改意见。不仅流程要整改,制度要整改,组织、文化也要整改,管理要系统提升。通过一到两次的测试,弥补内控体系运行的缺陷。就可以让企业的内控真正做实。

第一个阶段通过战略梳理明确内控的要求,第二、第三个阶段是内控建设的核心,通过公司级、流程级和IT级的内部控制,完成对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的识别和完善。最后通过第四个模块,即内控测试以及体系文件的生成,为公司内控建设形成指导性的体系,同时针对运行缺陷进行适当地整改,使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上一个台阶。

六、推进企业内控建设是一场“中长跑”

内部控制发源于美国,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规范》设立的原则也是参照了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美国公司在内控方面的建设、操作重点对中国公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一定不能机械地照搬,要在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中国公司自己的关注要点。各公司要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另外,内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一定要学会对内控体系进行持续优化,每年都对内控建设的状况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评估。

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扎实推进企业内控管理文化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

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制定并推行高级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并推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畅通无阻的向上信息沟通渠道;通过绩效管理等方法,鼓励正确的行为和态度;加强内控建设的培训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