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于丹感恩教育

于丹感恩教育

时间:2023-06-02 09:5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于丹感恩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于丹感恩教育

第1篇

学会感恩可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中走的更远,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的冷暖。以下为大家整理一些关于感恩教育的观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教育感恩观后感1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了我们的不朽,我们的墓志铭。

什么是生活?说的通俗点,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调,努力过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为生存而活的话,抛弃了理想,放弃了朋友,埋没的亲情,忘却了情怀,那自问和那些茹毛饮血的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观看于丹教授的讲座,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种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种诱惑困扰,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竞争不仅提升着每个人的能力,同时还改变着大家的心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家国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数先哲们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要学会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势,而后慢慢地去学习,去完善。待到机会来时,才能厚积薄发,展翅鹏飞。当理想得到放飞,价值达到升华,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宽恕自己,学会放弃,坦然与淡定地面对这个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遗憾。宽恕他人,更需要一种无畏的胸怀。这时,你会发现,身边充满了真诚、热情和信赖。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只要我们从中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终身享用。

教育感恩观后感2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看了一德老师讲述的感恩教育,想起了这首《感恩的心》。我觉得要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遇到事情,抱怨少一点,感恩多一点!

因为有爸爸妈妈,才有了我的存在,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心里就多了一份爱和牵挂。妈妈曾经对我说,我和弟弟妹妹就是她心里的一切,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虽然每天要穿梭于人群中为生活奔波,虽然每天要早出晚归,晚上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家里走,但是一想到家里有她疼爱的宝贝,她都不会觉得累。爸妈永远都是最疼爱我们的人,在这种爱的世界里,没有贫富,没有钱权,没有名与利。带着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们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我们乘风破浪,驶向温暖的港湾。今晚,妈妈在我给他们打电话之前打给了我,听到我的声音,只说了句“想你了!”语气中有的是欣喜却夹着浓浓的忧伤。听到这简单的四个字,我的心里涌起了莫名的伤痛,往日妈妈的关怀和充满疼惜的眼神历历在目。这时候的眼泪似乎也不那么争气了,悄悄的从眼眶里溜了出来。突然想起了梁继璋的说过的一句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能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所以趁现在还有时间,都请好好地感恩父母,好好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爸妈给了我生长的机会,而老师就像是阳光和雨露,给予我们营养,让我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老师总是默默无闻地耕作,不求回报,只想着他们播种的种子有一天能绽放美丽的花朵,开心的迎着阳光快乐成长。因此我们也不要吝啬那一份对恩师的爱和感恩。

感谢爸妈给了我生命,感谢老师带领我走进知识的殿堂,感谢社会可以让我体验生活的快乐和辛酸!如果每个人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请让世界的各个角落充满爱,有阳光的地方就存在感恩的心!

教育感恩观后感3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我们只知道索取,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可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同学们,你为下了班的父母端过一杯热茶,还是为父母洗过一次脚?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得感恩的含义,何况我们呢?

我们不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和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特别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您每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是总惹您生气,不好好学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会好好学习的,不会惹您生气了。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教育感恩观后感4今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

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教育感恩观后感5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让我感触很深。主要内容有三个:如何培养孩子的

孝 心,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这

一节。

大家总认为学习最重要。其实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是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

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做人最重要的是孝。

在《男孩与苹果树》这个故事中我收获最深:小时候,我们喜欢跟爸爸妈妈玩儿。等我们长大了,就会

离开父母。只有当我们再有需要帮助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去求得帮助。无论怎样,父母都一直在那里,

尽自己所能力满足我们所有的要求,只为我们快乐。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孝顺放在首位,报答父母对我们

的养育之恩。

通过这次听于丹老师的讲座,我要更加孝敬父母。

教育感恩观后感6周六早上八点十分,我准时打开电视,收看于丹老师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我个性的感兴趣,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故事《树与人》,男孩小时候很喜欢和大树玩耍,大树每一天都等待着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时期,大树让他摘取果子换取学费和玩具;青年时期,大树又把树枝给了男孩盖房子和娶新娘;之后大树贡献出树干给中年时期的男孩做独木舟去周游世界。能够说大树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后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桩。当男孩成为老人时,他想去的地方已经去过了,想看的东西也已经看过了,此刻他只想和树桩在一齐晒晒太阳。听完这个故事我忽然想到:这不就是孩子与家长的故事吗?孩子想要什么,家长狠下心来再贵也要达成孩子的心愿。之后于丹老师讲起“孝”这个字来,“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孔融让梨等很多的成语故事都与“孝”字有关。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在吉林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一位阿姨对她的女儿百依百顺。一次,阿姨的手被热水烧伤了,女儿正在看动画片,她把手伸向女儿,女儿却不闻不问,还把阿姨的手推到旁边说:“别烦我,我在看动画片呢!”我不禁想到了这位小女孩太不懂事,父母生养了我们,教育我们,而她却不会感恩,我真为她感到羞耻。

其实,生活中爸爸妈妈总是在一点一滴地关心着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让我先吃;而剩饭剩菜从不让我吃;脏了的衣裤、袜子只有我脱下来放在一边,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将它们洗干净;每一天下班后他们又总是第一时间冲进厨房为我准备可口、丰盛的饭菜;我有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总是向他们述说,他们会为我排忧解难,而他们却从未对我讲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难事和不快,因为他们总期望我每一天快快乐乐地、健健康康的。

第2篇

今天早上,我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电视节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于丹老师说了捐肾救母的故事。有一个名叫田世国的人,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必须换肾,田世国决定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多么令人感动啊!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要孝敬父母。小羊有跪母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父母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他们为我们的学习操劳,为我们的生活奔波,为我们的一切而辛苦了一辈子。我们应该要感恩伟大无私的爱。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广东汕尾陆丰市益智学校三年级:李威晔

第3篇

一、潜移默化,引入涓涓细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通过启发式和渗透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运用儒家思想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孝”;运用道家思想教育学生做到辩证观察分析问题,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善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不要骄傲自满、鼠目寸光;运用佛家思想教育学生要做到助人为乐、宽容大度、以人为本、爱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运用法家思想教育学生要遵章守纪、懂得规则,不做有悖道德法律之事,

二、寓教于乐,努力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从兴趣入手,把《百家讲坛》引入课堂。在品德课上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组建成立了班级的“思想论坛”,利用每天的文化早餐时间让学生轮番上台主讲。每名学生事先搜集素材,整理讲稿,以古今历史人物及日常生活的道德观察为主,题目自拟如:《大义凛然与江湖义气》、《修身养性与思考》、《行善感恩有健康快乐》、《祖冲之的方圆之道》、《向学几招》等等,每次讲演时间为15分钟,整个过程也由学生自己主持。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道德教育,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既长知识又修品德,既授以“鱼”又授以“渔”。在每一天的活动中,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踊跃、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重在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任何思想的生命力都在于指导实践,如果思想与实践想脱离,就必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传承和弘扬。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学,也要重视实践,学以致用。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态度上精进专修,刻苦好学,学习达摩面壁破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学习孔孟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勤学好问的精神;学习庄子遵重规律遵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其次是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社会实践,如开展奉献爱心活动、开展传播文明活动、开展爱国爱校爱家活动、开展孝敬父母感恩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奠定真善美的道德基础。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瑰宝,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门人性科学、能力科学和智慧科学,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必收事半功倍之效,对于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是功德无量之举。

作者:周弘波 单位:磐石市第三中学

第4篇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其中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为先,我平常对父母索取的多,对父母的体谅少,常常因为饭菜不可口就大发脾气,由于父母不答应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现在我知错了,应对父母怀感恩之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心常在。

山东滨州博兴县第一小学三年级:李思毅

第5篇

我做政教处主任和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16年,各种滋味,冷暖自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琐碎而繁杂。学者于丹在“女性品质生活高峰论坛”上说,当代女性“缺少的是春花秋月”,如果有人问我,我们的德育工作或者班主任工作缺少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这种“春花秋月”。年轻班主任带着缤纷浪漫的情怀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几年下来,在他们充分感受德育工作的艰难以后,便带上了深深的落寞,继而产生的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深深困惑。

一、德育现状分析

德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影响。德育的各要素――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内容――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师形象的嬗变。“天地君亲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身上的光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逐渐淡去,社会(包括家长)更愿意从市场规则来认识评判教育和教师,因而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人,在功利主义引领下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德育工作者本应该像是虔诚的布道者,他们的形象和教育的功效息息相关。

(二)在物质不断丰富、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五四”青年满怀爱国热情,在民族危亡之际,可以慷慨捐躯,毁家纾难;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改革初期的学生惜时如金,勤学苦练;那么当代学生也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具有聪明,敏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等优点,但同时他们也有令人担忧的性格弱点:

1.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执拗而张扬。

2.感情脆弱而冷漠。

3.由于离异家庭增多、留守儿童、高考压力等诸多原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

(三)德育内容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们的道德体系中既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又有市场经济的市场道德规范要求,还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十分繁重。但在一定时期内,新旧道德交织多元,人们的信仰、价值观等也必将呈现多元的局面,这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德育形式亟需创新。传统的德育形式偏重于说教,用经典教化学生,多的是理性的理解与接受,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但德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生动活泼的载体。如何创新德育机制,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五)根据德育的效果上看,社会的反作用力很容易消解学校德育的功效,这就是所说的“一丑遮百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比学校中更多的道德体验和信息,他们往往在短时间内瓦解学校德育的成效。

二、师生现状分析

我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在于师生间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教与学的矛盾加剧。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一)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

(二)师生的阅读背景不同

(三)当代功利化的教育行为所致

三、德育者的理想

(一)希望我们的学生应该这样:

1.健康。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体型既不是以前那种豆芽型的,也不是当下胖墩型的,他们应该有良好的体质,有矫健的运动姿态,心理明亮,态度谦虚而自信。

2.阳光。他们有清爽的外表,有灿烂的笑容,有感人的泪水。

3.诚信。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4.爱心。爱国家,爱集体,爱父母,爱朋友,爱自己。

5.会感动,懂得感恩。用感动滋养情感,用感恩学会珍惜。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接受更多的感动,每一次感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悸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我们的教师应该这样:

1.充满爱心。

2.赏析与宽容。

3.细致与细腻。

4.多思与创新。

四、为德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德育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重在教化,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让人们学会崇高、优美、庄严等,教化或多或少是要追求神圣的。但时至今日,德育必须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向世俗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传统美德。德育生活化就是德育情景化,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浸染,潜滋暗长。

(二)活动系列化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的有效形式。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形成系列,培养学生完备的道德素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的养成是这个系列的逻辑起点,继而国家意识、自然意识、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三)评价多元化

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与潜能,尊重和发觉他们的潜能是我们的责任,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品德方面的优点,加以培育。有的同学孝顺友爱,有的同学谦虚诚恳,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第6篇

一、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

孔子云:“德之不修,吾之忧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智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德育,而这些内容中最根本的恰恰是德育。学校的教育首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纵观现今社会、当今世界,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物欲横流,各种诱惑不断丰富,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律,增强自修、自制、自励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班从成立之初就坚持班级工作德育为首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和班级的班风、学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两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先后进行了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爱自己的教育,提出了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热心献给同学、把决心献给学习、把信心留给自己的六心教育目标,通过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演讲会、小组讨论会、观看有关视频、个人对照自查、小组讨论互查等形式,同时结合《弟子规》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自省互查中不断反省提高,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为学生的发展和班级建设提供了思想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保障,班级风气和同学感情得到了升华,两年来,班级没有发生同学之间的打架事件,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体贴关心蔚然成见,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融洽和谐,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

二、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只有有了良好的班风,才能保证一个班级积极向上的发展。为了营造这样一个适合学习,适合生活的良好班风,我们班委会和团支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在两年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使同学们从中获益匪浅。

坚持灵活有序地开好主题班会。

在班级刚刚组建之时,为了使同学们在今后的高中生活中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我班召开了“青春的宣誓”主题班会。在此次班会中,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承诺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次庄严的宣誓,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士气。在理想的指引下,班级里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拼搏向上的良好学风。在这之后,我们在自愿的原则之下,把班级38名同学分成了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小组名称,小组奋斗目标、小组左右铭、小组标识,加强了小组文化建设,使班级形成了班、组、个人三级竞赛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高三更加繁忙的学习和高考的压力,同学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指导,更需要心灵上的启迪和鼓励。在这个关键时刻,我班借家长会的大好机会开展了“感恩之心,与爱同行”主题班会,邀请了所有同学和他们的家长及部分校领导和老师。期间,同学们积极参与,有的以生动活泼的小品反映了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的以饱含神情的诗歌颂扬了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爱,有的以稚嫩却真挚的歌喉唱出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激。班会过后,通过反馈调查,同学和家长普遍对本次班会赞誉有加,并从中体会到了感恩之情的重要性,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更加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加强道德和情感教育

两年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我班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和情感教育活动。其中包括观看《于丹〈论语〉心得》、翟鸿生的《点亮心灯》、俞敏洪的《09励志演讲》、马云的《与80后面对面》、邹越的《让世界充满爱》《大国崛起》专题片,金正坤《谈礼仪》和影片《唐山大地震》等多部富于教育意义的专题片并在此后记录下了自己的感想。结合学校的家长会,我们大胆创新,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蓄积已久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表达了出来,同时让全班到会家长合影,全班学生集体面对到会家长宣誓,并把本次活动的有关照片悬挂在教室的显要位置。这些活动带领大家进入思想的探索,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追问,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升华。明辱知耻,晓义存理,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引领我们健康的发展。

、建章立制民主管理

民主科学是现代管理的灵魂,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布置、全员参与、制度优先、责任到人,不断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保证了班级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在管理中我们坚持全员参与,实行了班级干部值周制度和值日班长制度,让全体同学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也涌现出诸如周伟、邹秋杰、蒲莹、王乾成等一批工作责任心强、能力给力、同学认可的优秀班团干部。

三、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对知识的渴望,流淌出的是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学习中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班级刚组建之时,我们系统地进行了在学习中发现快乐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学习中的乐人乐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改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班级、小组、个人三级学习竞赛,和一帮一,一对红互帮互学活动,定期举行学法研讨和交流活动,并及时总结表扬和奖励在各项活动中涌现出的个人和小组,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风日渐浓厚,班级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学习氛围,得到了任课教师和学校家长的一致好评,在各级考试和竞赛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四、强化文体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的学生生活是紧张而繁重的,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外,还利用班会课和团队课开展演讲比赛(感恩父母——做一个有孝心的儿女,感恩老师——做一个维护班级荣誉的好学生,感恩社会——做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网络与青少年等)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许多道理;开展了学生才艺大展示,小组才艺大竞赛,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开展学习交流和阅读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既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观看《柯瑞健康工程讲座》等视频,普及健康保健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校举行的校运动会上,在总体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学们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取得了女子接力冠军的优异成绩。

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第7篇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小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名为素质教育,实际还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将教学工作染上了商业色彩,补课现象屡禁不绝,补了文化课知识而丢掉了应有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是畸形发展。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内,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却非常贫乏,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据调查,北大和清华毕业的高考状元至今还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例如:学生跳楼自杀;不满家长的管理而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早恋而杀害自己的同学等许多不良现象恰恰说明了这一点。道德缺失和道德滑坡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另外,现在的学生还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贫乏。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这样的基础教育一定会使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质量差的问题。“一重点,二普高,不三不四到职高”,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线下生,而且95%来自农村,年龄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弱。中考的失败导致他们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悲观厌学、消极处世,有的破罐子破摔。部分学生,从初中甚至在小学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进入职校,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热衷交友等方面。此外,父母觉得“望子成龙”成为泡影,部分家长对孩子放弃教育,甚至有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学生变得自私、冷酷,缺乏爱心、包容心和孝心。职业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

鉴于以上问题,2009年临河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在孟保和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提出了“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将职业教育首先办成良心教育,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对现有的德育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全校推行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出台了《临河一职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并将活动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宣传阶段,第二步学习践行阶段,第三步总结反思提高阶段。提出了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领导和教师要带头。并将学习活动与学生养成教育紧密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当代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创新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学校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自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中职学校的历史责任;用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师生情操,是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我们中职学校创新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

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将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归结为十种方法,初步形成了“读经典、学榜样、听经典歌曲、看经典视频、写反思、践行、查不足、奖励先进、抓传统节日、家长学校”十个环节的循环法,使广大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眼耳口脑手”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提升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和谐文明新校园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1.读经典。经典巨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诵读则可以增强广大师生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读经典,对师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学习教育的双丰收,如:《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道德与素养》、《传统文化经典格言》、《36字诀》、《人生的64个感悟》、《人生哲理精品短信》等。

2.学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师生学习校内外各类榜样,提高师生的学习自觉性。经过长期学习活动,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学校及时成立了巡回演讲团进行巡回演讲,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3.听经典歌曲。优美的旋律往往使人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学校严格控制校园之声广播站的播音内容,大力提倡播放优秀传统曲目,如:《父亲》《母亲》、《感恩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孝亲敬老与爱国红歌等。并将听歌曲作为广大师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唤醒师生人性本质里的善良,对爱与被爱的向往,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感觉。

4.看经典视频。于丹曾说“故事永远比道理传播快”。事实证明,看视频是师生兴趣最高、印象最深的学习途径之一。

如:《和谐拯救危机》、《感恩责任忠诚》、《翟鸿燊讲座》、《传统文化论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弟子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解《论语》等视频光盘,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组织观看学习。通过借助视频兼具声音和图像的特点,不断增强师生学习的兴趣。

5.写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把写体会和写反思作为积累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成果、提炼学习心得的重要途径。通过写反思提高师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做到了多思善想、笃学敏行。

6.践行。用优秀传统文化去指导日常工作和生活,是进行学习教育的根本目的。离开了实践平台,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鼓励和引导师生将学习内容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家孝敬父母、关爱妻子,在外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在校尽职尽责 ,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7.查不足。通过查不足不仅弥补学习过程中的漏洞,也为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方向和依据。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实践反馈表和考试,要求全体师生每季度对照学习内容和工作实践,查不足、找问题、想办法、定措施,然后自觉投身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学习和再实践中,实现了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和全面提高。

8.奖励先进。通过奖励,及时肯定学习成绩,鼓励先进,同时扩大榜样队伍的辐射带动作用。

9.抓传统节日。利用中华传统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追忆先烈等。根据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以提高活动在教育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长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有具体要求。学生有的学习资料家长也要有,家长以自主学习为主。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家长通过阅读学生的反思日记,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践行。定期召开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家长会,为学校和家庭、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和老师是关键。一般认为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的事,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领导和教师要带头。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辨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像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上善若水”,乃人生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的时代,如何抵御外在的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课。因此,多读读那些优秀的传统经典,听听古人对我们的劝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 “知足不诫,知止不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做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对于那些在师德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人,这里的每一句话则像警钟,在他们心里长鸣,更像一枚枚重磅炸弹,投到他们心里。

三、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树德、铸魂形势喜人

明道方可传道,明德方可彰德!通过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教师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道、德、经,正在积极坦然的教我们的孩子们大大方方做个“五好人”。

父母名下,做个好儿子(女儿);

孩子名下,做个好父亲(母亲);

妻子名下,做个好丈夫(妻子);

单位名下,做个好同志(员工);

社会名下,做个好公民(成员)。

这样的文化活动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读国学经典、悟生活哲理、品人生价值”氛围。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悟道德境界、体会人生智慧、实现自身价值,先进事迹不断涌现。

1.督导主任李秀英老师,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弟、妹、小姑,但家庭关系相当和睦,也许她敬老的事迹谈不上感天动地,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她那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骨质疏松瘫痪在床的父亲,她那种不怕艰辛,勇敢面对生活苦难的坚韧;她那乐于助人,最淳朴最真挚的善良;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发扬的。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但是,在现如今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有些人的孝心早已泯灭,老人遭儿女遗弃者绝非个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时常上演。然而,李老师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公婆,也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般,悉心照料,满心尊重。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教师,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感人肺腑的表白,更没有豪言壮语,她只是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但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表明了该如何为人子女,该如何尊敬、爱护、关心老人,该如何把“孝”字深深地刻写在人生的字典里。现在,许多人怕得罪人,遇事绕着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老好人思想严重。而李老师以《弟子规》为做人处世的原则,本着对学校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事不对人,有人背后骂她冷面孔,可她依然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她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了中国最古老的传统美德。

2.路勇老师更是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贯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逢人主动热情问候,主动弯腰清理校园垃圾。在单位是这样,走出去也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由于捡拾垃圾他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经常是脏兮兮的,在他的带动下校园十字文明用语(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弯腰者呈上升趋势,他被学校评为“弯腰工程先进个人”、“校园文明使者”等光荣称号。最平凡的才是最不平凡的,正是像路老师这些平凡的人们,让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教育如此美丽。不起眼,很寻常的事,却散发出感动的力量、催人奋进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校园文明使者”路老师的带动下,校园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通过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孝敬父母和关爱他人,近年来,学生违纪现象少了,学生向老师问好的多了,上课睡觉的少了,踊跃回答问题的多了。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洗涤着心灵的污垢,在自我反思自我检讨中回归到“人之初、性本善”,找回做人之根本。正如学生反思中所写:

学生反思一:读《弟子规》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的思想是令我们敬佩的,其中的几句让我感触非常深。“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仔细想想父母辛苦的将我们抚养长大,让我们学做人,学知识,如若我们做出品德败坏的事,父母是不是会伤心呢?所以,做一个听话的、懂事的、有道德的人,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弟子规》规范了我们的言行,更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学,感谢《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许多方面的做人道理。

第8篇

一、整合教材。系统归类

根据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精神要求,教师处理教材不仅要对文本探幽发微,还要从宏观上整体观照,注意教材的编写思想、总体构思、编制依据等,教师可据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教师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整体教学计划,构建清晰有序的教材教学系统,进行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生成新的理解或发现。在处理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时,我尝试做了这样的划分:

文采斐然篇即《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分析课文时把侧重点放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学习其组词造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比喻句、通感句、拟人句并练习景物片段描写。

深邃幽远篇即《我与地坛》《花未眠》。《我与地坛》阐述了积极的生命理念和深挚的母爱。《花未眠》探讨了深刻的美学问题。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提升深度的。如《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花未眠》中从自己所见所感总结比照得出结论。讲完后让学生练写短评设题《我读(我与地坛)》。

激情演讲篇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等四篇。分析时主要扣演讲词的特点并拓展了《语文读本》上五篇演讲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想认识并深刻体会了演讲稿的思想性、逻辑性、鼓动性等特点。这时设计作文《在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要求具备演讲词的一般特点。

实践表明,这样的整体处理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便于学生仿拟和创新以提高写作水平。

二、深挖经典。触类旁通

课本大多文质兼美、名家名作荟萃,是作文丰富的资源。学生只有深入理解典型时代的典型人物,才能真正把握文本主旨精华,从而奠定活学活用的基础。如学了《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后,开展研究孔子思想人品成就专题。拓展了《语文读本》、《于丹(论语)心得》《孔子世家》等多篇文章,学生认识到孔子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臣乱君昏的年代,奔走呼号传播他的“仁政”思想,虽屡遭拒绝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了解到孔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成就及对现今社会的意义。并引导学生以孔子为话题写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训练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这样给学生树立回归课本的信念,并启发鼓励学生对课本中人物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丰富深刻的素材,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

三、系统化编选。赏析佳作名篇

写作需厚积方能薄发。学生的鉴赏水平有限,需老师精选大量的佳作以供学生积累赏析。我主要做了以下两点:

美文时文赏析按主题编选了感恩篇、志向篇、爱国篇、人生篇、友情篇等。按手法编选了细节动人篇、结构精巧篇、开头引人篇、结尾巧妙篇、语言优美篇等。这样做可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并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揣摩写作规律。

诗歌鉴赏与背诵按时期精选代表诗作,侧重于唐宋时期。按题材编选送别诗、爱国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言志诗等。学生在自悟中理解鉴赏诗歌,并熟读背诵。在这过程中学生感悟到古诗的魅力,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亮丽、鲜活、充沛、丰盈。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加强了审美教育,提高了鉴赏和写作水平。

第9篇

营造国学氛围,弘扬精品文化

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学校校园布局在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等传统文化来美化校园。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国学课程教育开展伊始,学校就意识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应该有不同的国学课授课模式。因此,学校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对国学课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体教师推进课——教师集体研讨等5个环节,在各年级段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模式。根据不同的年级绘编了不同的教材。一年级以国学经典为主的绘本故事;二年级用《三字经》;三年级用《弟子规》;四年级至六年级是以综合实践为主的校本教材。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注重熏陶潜移默化 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每天的校园音乐还融入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配乐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让国学伴着学生上课、下课,点燃学习激情。

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国学魅力

教师先行,牢筑传承根基 一是看国学讲座,悟国学精深。作为老师想在教育教学上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与网络学习、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和引领教师走进国学、解读国学、践行国学。活动初期,每周组织教师学习一次国学,以《于丹心得》为起点,以《百家讲坛》为主要内容,系统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上活国学课,领出国学情。学习期间还开展了“润泽课堂”骨干教师展示周活动,就有开设国学课的尝试。课题组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选定上课教师、国学课程内容,通过集体备课——上课——研讨——修改——课堂展示等系列活动,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三是吾悟于国学,方能引入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先做到。所以,每一个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到诵国学经典的活动中来,与学生齐读共诵。要求学生会读的,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读,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提升了自身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学生践行,渗透国学思想 把三字经、弟子规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友爱,礼貌待人,提高修养。因此,学校要拓宽教育领域,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国学教育,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运用国学经典,建立长效机制

国学教育要出成效,绝不是搭个花架子的事情,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实践,并做到持之以恒地深入贯彻实施。因此,学校对国学教育进行长远规划,并不断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国学教育新思路。首先,学校为国学启蒙教育的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加强领导,明确分工,齐抓共管。校长是第一负责人,由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特色引领团队,形成自上而下的研究体系。明确分工,副校长负责国学教育群体的建设,教务处负责国学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少先队负责国学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政工处负责国学教育的宣传推广,信息技术办负责国学教育宣传报道技术服务,形成齐抓共管的特色监管体系。保障有力,设立特色学校建设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用于特色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外出培训、校内培训等,奖励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教师。

第10篇

关键词:幸福教育;现状;成因;对策

一、学生缺乏幸福感的现状与成因

(一)家庭教育缺位使青少年“身在福中不知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福清哥”经过奋斗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一代人大多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兄弟姐妹众多,童年时参加过劳动,品尝过生活的艰辛。致富之后,他们再也不愿意自己的“独苗苗”重复当年的辛酸。特别是,许多“福清哥”远涉重洋,出国打拼,留下众多的“留守孩”,呈现出“隔代教育”这一怪异现象。家庭亲情的缺失使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关爱,幸福感从何谈起?在多次家长会上,我都大声疾呼:年轻的家长们,别挣了票子,扔了孩子啊!然呼者忡忡,应者寥寥。

(二)学校教育的错位使青少年缺少幸福感

由于升学和就业竞争的压力,在现阶段,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还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这种压力直接转嫁到青少年身上。虽然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但众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依旧偏重于学习成绩,分数依旧是命根,也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幸福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便到了周末、寒暑假,众多的补习班、特长班蜂拥而起,孩子们也一天不得放松。处在这样压力环境之下的青少年又能有多少幸福感?

(三)网络媒体误导造成青少年幸福观扭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因素,那就是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连新闻媒体也一味追捧观众口味,电视台刮起选秀风,相亲节目创收视率新高。在节目中,一些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幸福感的粗俗告白,对成长之中、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幸福观将直接造成误导。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成为诱发事故、滋生犯罪的温床。缺乏家庭亲情的留守孩更是将网络游戏当作精神寄托,有些还因迷恋网络而去敲诈、抢劫走上犯罪道路,直接造成了青少年的不幸。

综上所述,还孩子们的幸福童年,既是当前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代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对策思考

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在眼前,需要我们挖掘资源、探索提升、实践体验,经过多年研究,我们终于参破了幸福密码――“12345”。一二三四五,我们找幸福。

“1”坚持“一个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

“2”抓住两个关键:(1)关注学生幸福,培养幸福感;(2)关注教师幸福,提升精神生命。

“3”把握终极目标:(1)人人幸福;(2)家家幸福;(3)社会幸福。

“4”形成四种合力:(1)以教师为主导;(2)以学生为主体; (3)家校积极配合;(4)社会广泛参与。

“5”实施幸福教育的“五种途径”:(1)构建幸福校园;(2)彰显幸福文化;(3)打造幸福课堂;(4)成就幸福教师;(5)培养幸福学生。

(一)幸福校园:以人为本、和谐温馨

1.创设环境,营造幸福家园

以校安工程为契机,在校园环境创设中融入幸福文化元素。面向东方的半环形大楼,象征海纳百川的胸怀。教学楼一楼国学经典走廊《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引导学生亲近经典、感受经典。各班级门口的墙壁上统一装饰精心选择的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时时刻刻与文化相伴,与书籍为友。这些“会说话的墙壁”,营造优美的读书生态,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丰富思想,提升精神,获得幸福感。

2.和衷共济,创建和谐教师群体

和谐的校园才是幸福的校园。校长作为幸福校园的引领者,要以深邃的目光、先进的理念、宽阔的胸怀,影响师生达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对干部管理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只扬长避短,不求全责备。行政班子在工作中求大同,存小异,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在激情创业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3.以人为本,提升幸福指数

虽说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充分讨论出台了《教职工管理条例》,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在执行过程中刚柔相济,既讲原则,又讲人文。同时通过教代会、家委会、年段组长会、新教师会、学生代表会等多种渠道倾听各种声音,呈现令人欣慰的人文环境。在我们的倡导之下,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情同手足,如“三八妇女节”,男教师为女教师包饺子,做勤务员。又如游老师家遇不幸,长期患病的丈夫突然去世,全体教师伸出温暖之手,抚平心灵创伤,解决实际困难。老师们说:在这里很开心,很有幸福感。

4.凝心聚气,憧憬幸福未来

我校“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和谐规划未来”,以“五年规划三步走”为发展战略,构建一个教职员工普遍认同的发展愿景。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将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学校发展融合一起,树立起主人翁的态度,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憧憬美好前景,奔向幸福未来。

(二)幸福文化:清新雅致、书香飘溢

1.学千年儒家文化,做当代幸福少年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巴黎宣言》中曾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我们开展“学千年文化,做幸福少年”活动,在国学传承中感受幸福。举办读书节,学习《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中国古代24孝子故事》等。开展“六个一”活动,让学生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访一访、查一查、写一写,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了解孔子生平、办学思想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开展感恩活动、“一周护蛋体验”等,让儒家“仁义礼自信”文化精髓感染、熏陶、净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幸福。

2.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润泽人生

通过让师生读书养气,丰厚底蕴,创建书香校园,构建幸福校园文化。2010年,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又整体规划和建构了校本教材――《古诗文经典选读本》,我们科学选择内容,分层设定诵读目标:低年级“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从易到难,从少到多”;高年级侧重“大量诵读,读入语境,感受情境”。通过举行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在美妙经典的穿梭中体验幸福。

(1)“晨读经典”――书声琅琅,在书香中打开崭新的一天。

(2)“午间阅读”――积少成多,在书香中与大师进行对话。

(3)“课前一吟”――读而常吟,在书香中释放纯真的情怀。

(4)“古诗天地”――徜徉沃野,在书香中走入经典的殿堂。

(5)“子午书简”――培养情趣,在书香中呼吸学养的芬芳。

(6)“读书交流”――思维碰撞,在书香中催生萌发的智慧。

(7)“读书笔记”――读书留痕,在书香中感悟语言的内涵。

(8)“图书推荐”――资源共享,在书香中品味经典的美好。

(9)“亲子共读”――促进亲情,在书香中追寻幸福的教育。

(10)“诵读比赛”――语言流淌,在书香中演绎经典的深博。

(11)“书画展示”――墨韵挥洒,在书香中寻找多彩的童年。

(12)“节日读经诵典”――读诗会文,在书香中传承中华文化。

3.在校园文化体系建构之中培育幸福观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只有某一方面的长处),我们提倡多一份特长就多一份获得幸福能力。组建学生兴趣小组、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达人秀、文艺演出等活动,展示学生个性和特长。创建校史展览室,创作校歌、校训(独特、有内涵),形成学校精神,从而产生向心力、凝聚力,提升学校软实力,增强幸福能力。

(三)幸福课堂:主动学习、快乐成长

1.改变学生角色,成为幸福的小主人

用真情,用关爱,用欣赏构建“幸福课堂”。学生是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面参与、全员参与,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感受畅想的幸福、自主的幸福、成功的幸福和发展的幸福。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发展,充分培养学习个性和创造性,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在参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慢慢成长。

2.改变教师角色,成为幸福的引路人

教师是幸福课堂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寓爱于教,寓情于教,营造出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要尊重、民主、平等、宽容、关怀,尽全力为学生搭建好各种平台,让他们尽情舒展英姿,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可喜成果!教师的教学激情、积极评价、温和语言、和颜悦色,有效促进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在与教师融洽的关系中,获得满足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与幸福。

3.实施三个解放,推进幸福课堂

构建“幸福课堂”要做到三个解放: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充分说起来;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充分想起来。还必须进一步做到: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自主。通过还他们空间和权利,铺平通往“幸福课堂”的幸福之路。

(四)幸福教师:敬业乐教、多才多艺

只有幸福教师,才会有幸福学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物质方面的需要属于最基本层次,而精神层面的需求处于最高境界。我校努力满足各个层面的需要,精心打造幸福教师。

1.阳光工资的实施,为广大教师奠定了幸福物质基础

2.大力开展教工文体活动,丰富文化艺术生活,为教师带来第二层面的满足

3.推动教师阅读,增强幸福感

只有教师率先阅读,才能够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乐园。我校组织教师聆听了于丹的《论语》讲座,定期举行教师“读书沙龙”,大家围绕所读之书,畅所欲言,形成深度会谈,交流了思想,催生了智慧,教师读书会已成为了我校的常规性活动。全体教师以书养气,以书润德,以书励志,以书长才。一份份感悟情真意切,一缕缕书香耐人回味。阅读已成为全体教师的生活习惯,一种生命状态,充盈着教师心灵,滋润着精神生命。

4.专业提升,增加幸福指数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幸福感的来源,有了专业提升,教师才能享受事业,进而才能享受生命。学校强调教师的内涵发展,通过课题研究、青蓝工程、名师演绎、外派学习等系列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时空,展现教师的风采,拓展老师的眼界和思维,练就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5.宁静致远,常怀知足与感恩

星云大师说过: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我时常以阿根廷《生活月刊》的一则文章来与老师共享,在比较比之中感受幸福。

知足与感恩

如果今天你是健康的而没有生病,那么你比熬不过本周的100万人幸运。

如果你从未体会过战争的危险、监狱的孤独、严刑的残酷、饥饿的痛苦,那么你比全世界5亿人幸福。

如果你能安然前往教堂而未被跟踪、绑架、拷打或者暗杀,那么你比全球3亿人自由。

如果你衣食无忧、居有定所,那么你的生活水平高于全世界75%的人。

如果你银行中有储蓄、钱包里有钞票、存钱罐里有零钱,那么你是整个世界中8%的生活优越的人。

如果你的父母健在、家庭和睦,那么你很不寻常。

如果你面带微笑,对所有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你是幸福的,因为多数人能够这么做却没有这么做。

如果你能阅读这篇短文,那么你比全球20亿文盲幸运。

事实证明,让老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教育才能成为一种让人幸福、令人羡慕的职业,幸福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张扬。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领悟到:潜心育人校园可成净土,忘我工作时时能在天堂。

(五)幸福学生:尚德崇文、活泼健康

1.健康乃幸福之前提

钟南山说过:健身如三餐,每日不可少。我校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们的口号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运动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倡导师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从春到冬,四季长跑,领导带头,师生共同参与。长期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体质,培养开朗性格,为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助人乃幸福快乐之本

我校德育工作能把握契机,抓住那些真实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事件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如,我校原四〈一〉中队陈××同学是校舞蹈队员,拥有幸福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母亲出国途中遭遇车祸,摔成瘫痪。祸不单行,为照顾身患重病的母亲,小嘉美又被电梯砸碎颈椎而生命垂危,只能用呼吸机维持生命。一连串重击使家庭陷入绝境。消息传到校园,牵动着全体师生的心。校领导、班主任与学生代表到医院探望,又组织了感人肺腑的“献爱心”主题活动,在“爱的奉献”的动人旋律中,全体师生自愿伸出温暖之手,66822元爱心捐款汇成一股爱的暖流。“爱”这个神圣的字眼已经成为全体师生、家长的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全体学生体验到了爱,懂得了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应该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人这个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做人道理。六一活动中再把陈××请回现场,再次掀起“幸福体验”的。大家说,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人间。

3.参与“校政”,做幸福的“小主人”

我校每学期都召开“小主人论坛”,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与校长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为学校工作建言献策,并参与管理。如“校长,你能不能给我们多点微笑”“老师也要接受卫生评比”等建议得到采纳,推动了校园民主化进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拓展了一个绿色和谐的幸福空间。

第11篇

一、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与

生命教育基点的确定

儒家思想具有浓重的珍重生命、爱惜万物的伦理情怀。《易传•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把繁育万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天地的最高美德。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将“生生大德”与“仁”联系起来,以“仁”释“生”。这就使“生生”不仅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法则,而且成为道德上的“大德”。由此,以“生生大德”为基础,生化出了贵人、重生、爱物等丰富内容。

(一)仁者爱人

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命观的基础性内容,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其“仁”的核心内涵,所以才会有“仁者爱人”“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等贵人重生的主张,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

儒家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是家庭血的亲情之爱,所以其贵人重生首先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的。从生命观的角度看,儒家的“孝”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孝经》开宗明义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二是延续自己的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如果自己的生命不能传承,就意味着祖先的真正死亡。

除了爱自己、爱亲人,仁者爱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同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儒家依据这样的思想设计了大同社会美好的人际情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要求关心他人的疾苦、促进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意愿,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二)爱惜物命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认为整个宇宙天地是一个繁衍创化、浑然一体的生命系统,所有生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而人作为天地间之最贵,在珍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将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延伸于他人及天地万物,兼爱自然万物。

儒家对万物表现了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孔子的“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孟子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都显示了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北宋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命题。程颢把遵循自然界“生生”规律同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和“物我兼照”的观点。朱熹进一步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可见,儒家对我与并生之万物视如伙伴,心存尊重,养成助长,厚生利用。

儒家重生爱物的思想对于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基点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根据儒家的思想及当前青少年生存状况和生命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青少年生命教育应该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点上。

珍重自己的生命。天地之间,人为最贵,但又是渺小而脆弱的,始终受着病痛、死亡的威胁。人生过程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是短暂的,因而活着是美好的。所以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生命,拒绝自毁,防范危险。要善待自己,掌握好生活节奏,调整好体力精力的支出,拒绝那种摧残身体、挥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意识到,健康的活着,不只是对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为亲人负责。

尊重同类的生命。“人之生,不能无群。”(《荀子•富国》)在人类这一共生共荣的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都应该得到自己和别人的尊重,所以每个人不能只重视自己的生命而漠视他人的生命。珍重自己的生命总是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最终会伤害自己。

爱惜他类的生命。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它包括所有的生物。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对生命的理解才是完整的。儒家倡导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仁民爱物”“品物咸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生物无论其进化程度如何,存在样式如何,都应该得到人的尊重与爱惜。因此,人类应该自觉担负起保护天地万物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履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义务。

珍重自己的生命、尊重同类的生命和爱惜他类的生命构成了生命教育的基点。反观当前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珍重自己生命的教育,而轻视尊重同类生命的教育,更忽视爱惜他类生命的教育,导致生命教育基点和生命教育内容的残缺。

二、“孔颜乐处”的处世态度与

生命境界的追求

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还是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人生的顺、逆、苦、乐各种境况都会在这一过程中遇到。如何在各种境遇面前,特别是面对艰难困苦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儒家生命观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是指不计较外在的名利得失,不在乎处境的艰难困苦,保持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和豁达的处世态度。孔子自己就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论语•述而》)的生活。他称赞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应该说,“孔颜乐处”之乐并不是贫贱本身,而是指他们已经超越了贫贱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即使有人所不堪的贫贱与困苦,也不会因此而失却心中的宁静与快乐。“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和处世态度成为成就君子品格的重要传统,它激励志士仁人不畏艰苦生活,勇于面对恶劣环境,不懈追求崇高理想和精神安乐。

“孔颜乐处”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在一个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除了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一些更为崇高的东西,如善良的心地、正直的品性、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灵等。“孔颜乐处”正是人们超越贵贱贫富、利害得失、顺境逆境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生命境界。

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应该引导他们在面对各种生活境遇特别是身处困难、贫穷、挫折等恶劣环境时,泰然处之,追求“孔颜乐处”的生命境界。而这一点,正是当前的生命教育所缺乏的。

第一,以“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苦。挫折、困苦是引起青少年自毁、堕落的重要原因。生命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对面临的挫折和困难要“乐天知命”。“知命”就是认识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艰难困苦和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乐天”则是在认识这些必然性基础上获得的自由,以乐观、坦然、潇洒的态度去对待艰难困苦和挫折。“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1]如果说“乐天知命”是对挫折和困苦的顺应和认识,那么刚健自强是在“乐天知命”基础上化解困难的努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有经过挫折和困苦的磨炼,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在逆境中奋发努力,才会得到才能的增长。所以,只有把 “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既冷静又积极地面对挫折和困苦,而不会因此消沉绝望。

第二,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面对贫富贵贱。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对社会资源的享有程度发生巨大变化,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凸显,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对于家境贫困的青少年来说,要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还要遭受来自世俗的势利歧视;对于家境富裕的青少年来说,要经受各种物质享受的诱惑,更要避免误入歧途。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美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应该说贫富有差距是难以根除的现实,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家境的贫困也非常艰难,但我们可以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去对待严酷现实,消除自卑心理,释放心理压力。儒家主张不以财富地位论人,而以德论人。地位卑微、生活贫困的人和地位高贵、生活富足的人可以获得同等的人格尊严。我们的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富”不等于“贵”,要做到“富而不骄”;“贫”不等于“贱”,要做到“穷而不馁”。

三、“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与

生命教育层次的提升

人生在世,需要安全、健康等保障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需要人际和谐、精神愉悦等影响生命质量的精神条件,但是,人生的核心问题应该是生命价值问题。儒家“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内涵极为丰富,从生命观的角度看,最能集中体现的就是其生死观。

儒家所重之“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及世界万物的生命存在;二是指人的生命的价值。前者注重的是生命存在的形态与过程性,后者关注的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要对生命价值作出认识和评价,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生命。因而儒家先哲们不仅重“生”,而且亦重“死”,认为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荀子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荀子•礼论》)儒家重“死”,并不是关注死亡本身,而是关注人的生命终结的意义。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有有质量的生命过程,还要有完美的生命结局,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完美人生。

生有涯,死有期,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儒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如何能超越生命有限性呢?儒家将之落实在道义价值的开拓上。儒家先哲们虽然承认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不主张苟且偷生,当面临生死与道义、生死与名节的重大冲突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名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荀子提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荀子•正名》)因此,儒家以开拓高于肉体生命价值的道义价值超越了生死矛盾,趋向生命超越的崇高境界。

在儒家所致力开拓的道义价值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思想。所谓立言是创一家之说,为人类思想宝库增光添彩;立德,就是以身载道,志于道,以高尚的人格与卓绝的品行成为世人的楷模;立功是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做出某种突出的业绩。这就是具体体现儒家生命超越的人生之不朽境界,也是儒家为人们悬挂的人生终极目标。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肉体生命是速朽的,那么追求死而不朽就成为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典型方式。

儒家“以义为上”的人生价值观、超越生死的不朽观,重视现世的强健进取、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的观念,对于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主义、商业文明狂飙的时代,物质利益几乎成为许多现代人生活的唯一追求目标,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世界的失落。人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对生命自我的关注、缺失了对人性完善的养护、放弃了对崇高道义的追求,将“物”作为衡量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首要标准。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害怕沾上 “假大空”“抹杀个性”“强制灌输”等等“罪名”,而不敢理直气壮地讲理想、信仰、人生价值、崇高人格,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平面化了,甚至以心理健康教育来替代,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殊不知,一个具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人格的人,才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这样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反之,一个自毁生命或作践他人生命的人,往往是缺乏理想、信仰的。因此,生命教育必须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衔接,而不应与之“划清界限”,培养青少年的崇高理想与信仰也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青少年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尊严,爱惜他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还要指导他们懂得如何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提升生命意义。目前我国开展的生命教育,重视的大多是人身安全、防灾防病、防止自杀、心理卫生等等生命自保的内容,如果生命教育停留在这一层次,则容易肤浅化和庸俗化。所以应该从终极关怀的角度引导青少年追寻生命价值,达到生命的升华。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素质 培养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生干部的管理,保证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以点带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当前学生工作的要点。关于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中外许多管理学家都曾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综合看来这些看法的核心理念与孔子所讲的“恭、宽、信、敏、惠”的含义是相通的[1]。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需要重温和吸收的,也是培养学生干部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一、仁的五条行为准则——恭、宽、信、敏、惠的内涵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象征。

孔子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而“仁”又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据统计,“仁”字仅在《论语》中就出现109次,足见其重要地位。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在《说文解字》中有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随着历史的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由此可见,在“仁”的道德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2]。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恭、宽、信、敏、惠出自《论语》,据《论语·阳货》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能在天下实行这五种品德就能达到仁的境界。结合现代文明,这五点的内涵品格分别是:“恭”就是恭敬,庄重恭敬,恭谦礼让,对人要尊敬,有礼貌,有纪律;“宽”,就是宽厚,宽宏厚道、以德服人,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信”,就是诚信,以诚待人,踏实守信,讲究忠诚;“敏”,就是勤敏,思维敏捷,明达事理,勤敏致知;“惠”,就是慈惠,多做好事,为民办事,助人为乐。这段话孔子对“仁”的一种阐释,虽是几千年前关于“仁德”的修养和运用问题,但对当代青年仍有很大的学习价值。例如,福建商业学校前党委书记郭银土先生就提出了思政工作要讲“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结合”的思路,所谓“广泛性”,即要用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来增进广大师生的人格修养[3]。

二、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的素质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管理职能部门联系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同时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骨干作用。他们是高校的生命军,是高校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中坚力量。学生干部素质,就是指学生干部做好各项工作所必具的内在品质和基本条件,包括学生干部所具有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情感、意志、风度、心态、礼仪等,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决定因素。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杨璟、马小藩在武汉某两所高校展开的《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素质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14项素质依次是:责任感、实干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组织能力、服务精神、自信、奉献精神、有工作激情、集体主义、诚实、协调上下级关系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4] 王志堂[6]提出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五心—五星”用心管理模式,即:在大学期间,学生干部素质主要应从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达到政治上的核心作用之星,组织上的凝聚作用之星,道德上的表率作用之星,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之星,身体心理上的健康之星“五星”标准。

三、“恭、宽、信、敏、惠”与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

古人云,“修己达人”。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干部,要做到“厚德强能”,不断加强“品行教育”,带头用“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要求自己,在日常中学习、生活、工作中努力做到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

(一)恭则不侮

“恭”就是恭敬。孔子云:“恭则不侮。”就是说对人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恭”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有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行己必恭。学生干部既是被教育者,又在某种意义上是管理者,还是一定的教育者和示范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对组织成员和其他同学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所以,敬事而信,每位学生干部都要忠于职守

、以身作则,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纪律观念,努力在工作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工作态度。“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5]二是处事须敬。高校学生干部要有很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所以学生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政治上过硬、思想上过硬和学习上过硬。那么学生干部如何做到“恭”呢?具体而言要做到:热爱祖国;感恩社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恭谦领导;礼让“同事”;关爱朋友。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的“恭敬不如从命”。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干部。

(二)宽则得众

“宽”就是宽厚。孔子云:“宽则得众。”就是说宽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赖。作为学生干部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得到同学的拥护,就必须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具备化解矛盾、协调人际关系、团结协作作的能力。所以,学生干部要具备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宽容大度,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其次,对于学生干部来说,难免与其他干部或同学产生种种摩擦和矛盾,出现种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时,作为学生干部要主动设法消除与同学之间思想上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用宽容、善意、博爱、谅解、真诚的心态对待同学。第三、“宽”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学生干部,要学会用宽容之心消除心理上的隔阂,进而形成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当然,我们应该把握个度,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帮助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也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三)信则人任焉

“信”就是诚信。孔子云:“信则人任焉。”就是说诚信就会受人的任用。诚信是一种美德,也是做好一学生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信”指信用、信誉、诚实,就是以诚待人,忠诚老实。 “诚”者,言而能成就也,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信任和尊敬。学生干部的“诚信”在我看来有以下四种含义:首先,对党和人民要忠诚。学生干部要坚定不移地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待人要真诚。要以一颗真诚的心,诚恳的对待师生朋友;再者,处事要诚信,做事讲信用。工作中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抱着为同学服务的态度,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最后,“信”是一种自信实干的表现。自信实干是做好学生干部的重要条件,2007年温州大学对浙江省温州市高校招聘大会上140家用人单位及475名温州毕业生进行了现场调查,在对大学生拥有的实干精神、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工作责任心、竞争意识等6项品质调查中,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前三项[7]。所以我们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干部吃苦耐劳的品质,自信乐观心态,用实干的精神抓好落实。只有这样,学生干部才会给大家一种诚实可靠的形象,才能赢得组织内部成员的信赖和同学的信任与拥护,也才能提升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团结进取建设一个真正具有公信力、师生满意的学生组织。

       (四)敏则有功

“敏”就是勤敏。孔子云:“敏则有功。”就是说勤敏就是效率,能取得工作成效。勤勉尽责、敬业奉献是一名学生干部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支“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党放心青年满意”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敏”对学生干部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工作上要扎实勤劳、明达事理。学生工作比较繁杂,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干部日常工作吃苦耐劳、勤劳肯干;在处理矛盾事物时明达事理、正确决策。其次,学习上要勤奋上进、思维敏捷。学生干部的学习包括专业学习和业务学习。由于工作的需要,难免耽误一些学习时间,有时甚至会因为工作产生浮躁情绪,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善于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热爱所学专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和业务水平,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最后,讲究效率、敏则有功。学生干部必须具有较强的效率观念,行动迅速、办事果敢、高效务实。少说多干,效率高的人,时间安排上越主动,宽松的余地就越大。总之,学生干部要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发扬“钉子”精神,勤学巧干,努力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和能力。

(五)惠则足以使人

“慈”就是慈惠。孔子云:“惠则足以使人。”就是说慈惠就能够使唤得动别人。“惠”,我认为在这里包含服务意识、激励机制两层意思。第一、学生干部必须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学生干部的实质就是为学校为师生服务,能否全心全意地做好服务工作是检验一个学生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所以,学生干部要惠及他人,把服务意识化为实际行动,深入到学生当中,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需,?积极为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二、创新学生干部激励

机制及学生干部激励同学机制。因此在学生干部及学生干部日常管理中实施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机制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对学生干部的激励过程也是学生干部相互学习、扬长避短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干部可以利用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领导行为激励法来激励身边同学,在工作提高方法与艺术,形成工作合力。

最后,恭、宽、信、敏、惠五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学生干部在理解和实践这五条行为准则时应从整体上去把握,统筹兼顾,恰到好处,全面、适度、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努力完成行为层面上“仁”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蒋浩,赵晨.从恭、宽、信、敏、惠看现代行政领导者素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1):31-32.

[2] 徐光春.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n].光明日报,2007-01-25.

[3] 郭银土.践行“恭、宽、信、敏、惠”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新方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6.

[4] 杨璟,马小藩.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素质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05,(5):56-60.

[5] 王志堂.高校学生干部“用心管理”能力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5):37-39.

[6] 付外仁.论高校学生干部的人格培养[j].阴山学刊,2007,(4):98-101.

[7] 朱振岳,刘青松.大学生就业存在认识偏差[n].中国教育报,200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