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投资理财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已成为人们开展金融活动的重要入口。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下,消费者对网络投资理财表现出强烈的需求。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服务,仅上线6天用户数量即突破100万户,日均净申购额逾五六千万元[1],火爆程度震惊社会各界,彰显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利润空间。
然而,余额宝成功后,众多效仿者竞相推出“类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却没有获得如余额宝一样的成功效果;消费者对P2P网络借贷等模式中的网络投资理财活动的整体关注度和参与度仍然较低。因此,研究个人用户对于网络投资理财的接受行为,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对于相关运营者抓住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发展契机,开展精准的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网络投资理财层面的文献较少,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发展趋势[2-3]、优势与劣势[4]、投资风险[5-6]和政策监管[7]等四个方面,并没有关于个人用户网络投资理财行为的定量研究。笔者试图对个人用户的网络投资理财接受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填充网络投资理财领域内的研究空白,依托于UTAUT模型,定量分析影响个人用户接受网络投资理财的关键性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营销建议。
二、 模型及假设
(一)网络投资理财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还没有学者明确地对网络投资理财进行界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将互联网投资理财产品定义为:“互联网公司或银行发行的,只能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的类余额宝类理财产品,该类产品具有高收益、低门槛、高流动性的特点”。
结合学者们对个人投资理财概念的界定[9]-[12],笔者认为,网络投资理财是指个人审视自己的资产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利用网络投资工具合理运用财务资源,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该定义中的网络投资理财工具是指基于互联网特色而建立的在线投资理财产品,只能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对于传统理财产品,如果仅将服务渠道拓展到网络上,而对产品本身没有任何改变,则不应属于网络投资理财工具范围之内,例如在线炒股。
(二)理论模型及假设
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接受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模式的接受过程,这一过程类似于对一个新技术的接受过程,可以通过对于信息技术接受行为具有极强解释力的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el Use of Technology)模型进行模拟。二是个人用户在产品特性、理财认知程度等非功能价值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接受行为。因此,笔者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从而建立个人用户的接受模型,如图1所示。
1.UTAUT原始模型的相关研究假设
对于网络投资理财活动,由于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用户群体在控制变量方面的差异不甚明显,因此并未将控制变量纳入研究范围。同时,根据TAM模型,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努力期望会对绩效期望产生影响。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当他认为网络投资理财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才会愿意接受网络投资理财活动,并发现网络投资理财可以带来绩效上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努力期望会正向影响绩效期望。
H2: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努力期望会正向影响接受意愿。
H3: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绩效期望会正向影响接受意愿。
H4:个人用户受到的社会影响会正向影响接受意愿。
H5:个人用户感知到的网络投资理财便利条件会正向影响接受行为。
H6: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接受意愿会正向影响接受行为。
2.新增变量的相关研究假设
(1)理财认知程度
Robb 和Sharpe[13] 指出,学历和金融知识对高校学生理财行为有重要影响。Veld-Merkoulova[14] 研究了投资者背景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影响作用。笔者认为,理财认知程度是对居民理财意识的衡量,指个人用户对于投资理财活动的整体认知,包括个人对理财的关心程度和理财知识的储备两个方面。个人用户的理财认知程度越高,对理财中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感知就会越少;同时,其对理财的关注度也高,更愿意参与网络投资理财活动,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7:理财认知程度负向影响个人用户感知风险。
H8:理财认知程度正向影响个人用户接受意愿。
(2)产品特性
网络投资理财产品是网络投资理财行为发生的基础。彭见琼和吕德宏[15]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理财产品的风险属性、产品收益、理财起始金额对居民选择投资理财有轻微影响。Kapoor等[11]提出投资收益、投资增长性以及投资的流动性是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苏雯[4]认为,网络理财产品流动性强于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但稳健性整体来说相对较低。
产品特性在网络投资理财活动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对余额宝、P2P网络借贷等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产品特性是指在网络投资理财过程中,个人用户对于理财产品各方面特征的感知,主要涉及产品收益、产品风险属性、理财起始金额、投资期限和流动性五个方面。
网络投资理财的产品特性使个人用户更加能够感知到效用和优势;同时产品的部分特征,比如在流动性方面,有些产品提供“随时赎回”,也进一步降低了个人用户的感知风险。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9:网络投资理财中的产品特性正向影响绩效期望。
H10:网络投资理财中的产品特性负向影响感知风险。
(3)感知风险
Bauer在1960年将感知风险引入消费者研究中,此后很多学者将感知风险视为用户行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16-17]。投资理财活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11]。笔者将网络投资理财中的感知风险定义为个人用户在网络投资理财中,对预计可能发生的、与开始期望不相符的负面结果的心理预期,并将风险重点聚焦在非系统性风险方面,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
个人用户在网络投资理财过程中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价,一旦个人用户认为可能会出现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对风险的认知,在接收到他人传达的积极消息时,会得到缓解。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1:社会影响负向影响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感知风险。
H12: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接受意愿。
三、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笔者基于前人的成熟量表,结合网络投资理财的特点,对各变量的测度量表进行再设计,如表1所示。通过小规模访谈、问卷前测、问卷修正等过程最终形成包括34个问项的正式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学历、性别、年龄和月可支配收入等;第二部分是网络投资理财行为测量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对理财认知程度、产品特性、感知风险等9个变量进行逐一测量。问卷前测以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
(二)调研方法及样本特征
采用互联网调查法进行数据的正式收集,通过社交网站链接分享、即时通信工具转发、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发放问卷,共计回收297份问卷,按照“答案重复、关键问项答案缺失、IP重复、明显低于平均填答时间”的标准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问卷率达96.300%,样本量符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基本要求[20]。
样本基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学历水平较高,硕士占比44.410%,本科占比40.210%;性别方面,女性数量占54.550%略高于男性;69.930%的样本年龄集中在25—35岁;月收入在3 001—10 000元范围内的人数达86.360%,显示大多数为中等收入人群。
四、数据分析
(一)信度、效度检验
通过SPSS22.0软件,采用 Cronbachs 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500,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问卷设计合理。
笔者所使用的量表绝大多数来自于过去公开发表的成熟量表和文献,并且通过访谈和前测,修正了问项表述的不当之处,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在建构效度方面,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6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均只提取出一个公共因子,并且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50,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较高。
(二) 模型检验
笔者采用AMOS22.0软件对假设模型进行拟合分析,以χ2/df、GFI、AGFI、NFI、CFI及RMSEA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检验模型是否成立。各指标评价标准和实际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评价指标χ2/df、GFI、AGFI、NFI、CFI和RMSEA的实际测量值分别为2.075、0.745、0.736、0.751、0.913和0.072,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表明假设模型拟合程度较高。
同时,假设模型路径系数回归结果显示:假设H7不成立,即理财认知程度对感知风险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两组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其它路径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感知风险与产品特性、社会影响、接受意愿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综合分析模型拟合分析与假设检验结果可知,假设模型虽然基本正确,但仍需要进一步修正。依据模型修正标准,删除检验结果中不显著的路径H7,并再次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检验,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模型修正后的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显示,删除H7后,各评价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修正后的模型路经系数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中,各假设显著性均较高。
依据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可以将各变量对接受行为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效果计算出来(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按照各变量对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效果,
因此,根据修正后的假设模型拟合分析与假设检验结果,笔者最终建立了网络投资理财个人用户接受模型,如图2所示。
依据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可以将各变量对接受行为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效果计算出来,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按照各变量对个人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效果,可以由大到小依次排序如下:接受意愿、绩效期望、便利条件、感知风险、社会影响、产品特性、努力期望和理财认知程度。
(三) 结果分析
从修正模型可知,12个研究假设中除H7外,其余都成立。笔者对个人用户网络投资理财接受行为的研究结果如下:接受意愿和便利条件共同决定了个人用户对网络投资理财的接受行为;除便利条件外,各因素都通过接受意愿对接受行为产生影响。绩效期望、理财认知程度正向影响个人用户的接受意愿;感知风险负向影响接受意愿;社会影响、努力期望正向影响接受意愿,又通过其他因素发挥间接影响作用;产品特性通过绩效期望、感知风险对接受意愿产生影响。
对于假设H7不成立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个人用户在网络投资理财中感知到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网络使用方面带来的安全风险;另一类是从投资理财产品中感知到的投资风险,由产品属性引发。当个人用户对理财有充足的认知时,可以对投资风险进行一个合理的判断,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来源于投资理财产品的感知风险,但并不能改变个人用户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感知风险。
五、基本结论与启示
笔者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网络投资理财个人用户接受模型,证实了接受意愿、绩效期望、便利条件、感知风险、社会影响、产品特性、努力期望和理财认知程度等因素都影响个人用户的接受行为并且影响作用依次减小。由于便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外界客观环境,对运营者来说可控性较低;接受意愿更多的是从个人用户的主观层面对其接受行为产生推动作用。因此,运营者应当重点关注影响接受意愿的有关因素,在营销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客户资源,扩张个人用户规模。扩大个人社会影响会降低个人用户的感知风险,进而促进其对网络投资理财的接受意愿。在设计运营模式的初期,运营者就应当充分考虑到个人用户数量的培育时间和培育方法。建议与拥有个人用户基础、业务支撑的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网络投资理财产品,缩短培育时间,保障培育效果。
第二,建立企业品牌,降低个人用户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是唯一负向影响接受意愿的因素。为降低个人用户的感知风险,尤其对于独立开展网络投资理财的运营者,如拍拍贷等P2P网站,要着重建立企业品牌,提高口碑和信誉度。打造企业品牌要由内而外。首先,企业运营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摒弃投机取巧等不负责任的念想,始终坚持实现企业和个人用户双赢的效果。其次,可以借助一些外在宣传手段,如获取资格认证、取得知名企业融资、利用名人效应等提升个人用户对自己的信任。
第三,把握产品属性,做好市场细分。产品特性作用于绩效期望和感知风险,进而影响接受意愿。笔者将网络投资理财的产品特性归纳为产品收益高、产品风险属性小、理财起始金额低、投资期限短和流动性强等五个方面。无论产品形式如何变化,在产品特性中都应包含上述五个方面中的某些特征,借此吸引个人用户,形成区别于传统理财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不应单纯地将产品中包含以上特性个数的多少作为设计标准,而需结合市场细分理论,根据个人用户的需求差异将用户群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对五个方面产品特性进行组合,制定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不同个人用户的需求,并配合对应的营销手段开展市场推广活动。
第四,多客户端联动,提升个人用户体验。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影响个人用户的接受意愿。根据研究结果,“网络投资理财能够随时让我了解理财的动态”、“网络投资理财使我的理财活动更加方便”的影响分别高达0.750和0.800,体现出个人用户对于随时随地掌握理财动态的需求。运营者应从个人用户的这一需求出发,开发出不同平台上的客户端,实现客户端之间的联动,并且在界面设计方面,做到合理地协调“简”与“繁”,以客户体验为导向,兼顾操作的便捷性和信息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李庆治.“余额宝”又一次“改变”了银行[J].国际金融,2013, (8):69-71.
[2] 李秋佳.网络理财走进投资理财新时代[J].卓越理财,2010,(8):47.
[3] 熊丽华.E-Bank:投资理财新概念[J].卓越理财,2005,(6):12-13.
[4] 苏雯.网络理财vs银行理财[J].理财,2013,(11):60-61.
[5] 焉靖文.网上理财谨防被钓鱼[J].大众理财顾问,2014,(1):42-43.
[6] 夏志琼.互联网理财,当防范风险[J].金融经济,2013,(11):46.
[7] 陆岷峰,王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监管研究[J].海南金融,2014,(3):52-56.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
[9] 黄祝华,韦耀莹.个人理财(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3.
[10] 柴效武.个人理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8.
[11] 杰克·R.卡普尔,李·R.德拉贝,罗伯特·J.休斯.个人理财[M].上海传神翻译服务有限公司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8.
[12] 赵立航.个人理财的逻辑基础与历史发展[J].学术交流,2004,(8):102-105.
[13] Robb, C.A., Sharpe, D.L.Effect of Personal Financial Knowledge on College Students’ Credit Card Behavior [J].Journal of 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 2009, 20(1): 25-39.
[14] Veld-Merkoulova, Y.V.Investment Horizon and Portfolio Choice of Private Investo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11, 20(2): 68-75.
[15] 彭见琼,吕德宏.城镇居民个人理财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2,(7):123-125.
[16] 张童.银行个人理财客户识别矩阵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36-46.
[17] Schaupp, L.C., Carter, L., McBride, M.E.E-File Adoption: A Study of U.S.Taxpayers’ Intentions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4): 636-644.
[18] Venkatesh, V., Morris, M.G., Davis, G.B.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J].MIS Quarterly, 2003, 27(3): 425-478.
[19] 武学斐.影响用户接受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4-50.
[20] 石芝.移动旅游服务用户接受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9-36.
【关键词】投资理财 理财市场 理财观念 理财规划
伴随着改革开放、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理财产品日趋丰富,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过去传统单一的储蓄方式到寻求谨慎而多元化的理财渠道使资产保值增值,从而提高目前或将来的生活品质。
一、我国居民理财现状
(一)储蓄依然是居民理财首选
据报道,尽管储蓄收益少,但由于其拥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普遍性,人们更倾向选择 ,储蓄比例达到六成以上,其次便是国债,相对于储蓄,其优势在于收益更大,相对于股票,其风险更小。如今股票市场更是波动太大,据调查,投资于股票的总资金,相对与十年前,基本上没有任何增值,导致居民对股票的投资意愿进一步降低。
(二)理财市场的相关法律缺乏规范与统一
目前金融行业理财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下,金融领域各个行业的监管部门有所不同,而监管部门的监管标准又没有达成统一,这就造成了各个部门不能公平竞争。同时,监管的不统一性,也会造成监管标准存在矛盾区域。另外,理财市场上一些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例如公司型基金和私募基金没有明确法律地位等。
二、投资理财的当今趋势
(一)个人持有的理财产品日趋丰富
据统计,在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中,选择购买保险的超过30%,选择持有黄金的达到6.8%,房地产投资约0.4%,而选择储蓄存款的人数占比为62.8%,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6个百分点,比调查以来的平均水平(66.8%)低 4.0个百分点。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储户规避投资风险的意识增强,以持有产品的多样化来尽可能的磨平风险。在金融理财市场上,理财产品越来越丰富,银行卡发行量成倍增长,证券、保险和众多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比往年更高,同时投资品种逐渐丰富,而这些变化就是为了迎合居民储户投资理财多样化的需求,构建出更大更丰富的理财平台。
(二)从生活理财和单纯投资趋向投资理财
生活理财的核心在于根据个人的消费性资源状况和消费偏好来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其关心的是如何对现有财富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以达到合理消费的目的,在这个“负利率”时代,仅仅依靠个人收入,不仅达不到财产保值增值的期望,甚至造成财富缩水,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产生的巨大风险对家庭经济的冲击,工薪阶层简单的生活积累往往不堪一击。这时,投资理财就成了工薪阶层的新宠,它是建立在家庭合理消费的基础上,针对风险进行个人资产有效投资,以使财富保值、增值的开放理财方式,能够有效抵御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风险,是一种主动行为。
单纯的投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对家庭财富的稳定和保障并不关心,而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就决定单纯的投资行为存在极大的弊端。现如今,社会中存在很多以炒股为主业的操盘手(较为极端的会把自身全部资产压在个别股上),结果多数为两种,财富暴涨,身价千万;股市套牢,血本无归,而这也与股市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相符合,很显然,单纯的投资行为并不适合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这时就应当把单纯投资向投资理财靠拢,跟多的关注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使收益和风险达到适合现有家庭发展的平衡点。
(三)定投、长期持有
定投有两大优势:第一,成本摊薄,分散风险。资金是分期投入的,投资成本虽然有高有低,但长期平均下来较低,最大限度地分散了投资风险;第二,复利效果。由于复利效应,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继续衍生收益,通过利滚利的效果,配合长期持有,复利效果明显。对于工薪家庭,由于可以积少成多和轻松进退,基金定投可谓是方便不吃力的“聚宝盆”,同时由于其稳定性,对于整个人生规划也是大有裨益,不仅考虑了市场环境的因素,还考虑了个人及家庭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活目标(买房买车)、财务需求(给孩子教育费用和养老)、收入和支出(采用每月扣款的方式)。此外,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家庭需求来选择期限,从而更好地进行理财规划。
三、家庭理财与金融投资规划
金融投资规划是根据个人或家庭的投资理财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其设计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构建投资组合来实现理财目标的过程。首先,应当确立投资目标,围绕之一目标来安排投资的具体操作计划。其次,投资组合的构建受制于投资者的自身条件,一方面是投资者可投入的财务资源数量,另一方面是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一)投资规划流程
投资规划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流程:
1.确定投资政策。首先应当获取投资产品的相关信息以便设定投资目标,投资目标一般要切合实际、明确、可以衡量,例如某某日对某只股票投资额度达到某数额。由于风险与收益总是密切相关,因此也要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析,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回避型、中立型、偏好型,投资者只有了解自己的风险容忍程度,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
2.进行投资品分析。这种分析首先是明确投资品种的价格形成机制、影响其价格波动的各种因素及作用机制等,其次是要发现那些价格偏离其价值的品种。总的来说,投资分析的方法有两种:
基本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行业的动态及一般经济情况的分析,进而研究投资品的价值,即解决“购买什么”的问题,其实质是考量价格是否偏离价值,从而评估投资品种的价值是高估还是低估。
技术分析,其目的是预测投资品价格的涨跌趋势,即解决“何时购买”的问题,其实质是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来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动。
3.构建投资组合。构建投资组合可以说是投机规划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以风险一定组合收益最大化,收益一定组合风险最小化为原则,来确定具体的投资品种和投入各种投资工具、投资品的资金比例,其主要涉及投资工具组合、投资事件组合、投资比例组合三个方面。投资组合设计的核心在于分散投资,即投资品种之间最好完全不相关或负相关,这样就会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4.调整投资组合。市场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投资者的投资目的会有所改变,如储蓄、盈利、保险,另一方面一些新投资产品的出现,或者就投资产品的改良也会吸引投资者,这时投资者就需要调整现有组合,卖掉就的投资品种而购买一些新的投资品种,以形成新的组合。
5.评估投资组合的绩效。每隔一段时间,投资者都应该定期评价投资的表现,从而了解制定的投资规划是否出现问题,能否进行改良,其依据不仅是投资的回报率,还有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需要结合收益和风险的相对标准来评估投资的业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投资品种给投资者带来多大贡献;而是对把握市场时机的能力进行考核。
(二)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指一些常用的投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投资三分法。将自有资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投资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投资品种,如债券、优先股;第二部分用于投资风险较大、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第三部分以现金形式保留,作为备用金。这种方法兼顾了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是一种比较基础和合理的投资组合方法。
2.固定比率投资法。这一策略是在操作过程中努力保持投资品种的比例不变,如股票和债券两部分,当股票上涨,相当于投资股票的资产上涨,则卖出部分股票,买入部分债券,使投资于两种金融工具的资产比例不变。这种方法可以使投资者通过多种金融工具的对比来决定持有量,避免单纯分析一种金融工具造成的风险(如一只股票的追涨杀跌)。
3.固定金额投资法。这一策略是指在投资操作过程中保持投资总额不变,如规定多只股票的总投资数不变,只在这一投资数额下进行各股票的买卖。
4.耶鲁投资计划。这一策略其实是一种浮动比例投资法,而浮动的比例是根据市场波动变化的,其特点是将市场因素考虑在内,更有利于增大收益,减少风险。
5.杠铃投资法。这一策略主要集中于短期长期两种工具上,通过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判断,来不断调整自己在两者之间的分配比率。当预计长期利率上涨,长期品种价格趋于下降时,出售长期品种增加短期品种持有量,反之亦然。这种方法需要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小投资者风险较大。
四、结语
本刊主办的“首届中国最佳理财家庭”评选活动启动以来,我们陆续接到很多读者的来电来信咨询,并收到了一些读者的理财故事和调查问卷反馈。为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进来,本刊再次重申该活动的评选流程,并附调查问卷模板,欢迎各界朋友踊跃投稿。
我们对“最佳理财家庭”的定义是:具备健康的理财理念,其理财经历或理财心得具有鲜明的“启迪”特征。
本次活动时间为2010年8月1日~12月31日,历时4个月,其中材料征集时间至2010年11月31日,经初选,复选和终选3个环节,通过编辑部和专家评审,最终产生12个中国最佳理财家庭,并在2010年3月“第六届中国大众理财年会”举行隆重颁奖活动。
“中国最佳理财家庭”可获如下惊喜荣誉颁发《中国最佳理财家庭》证书;荣登《大众理财顾问》杂志封面:价值2000元礼品1套;理财辅助工具1套;成为本刊俱乐部会员,享受各种活动优惠和增值服务。
无论你是单身贵族,两人世界还是三口之家,只需提交以下两份材料,便可步入评选之旅,让中国家庭共同分享你的生活财智。
一、“我的理财故事”文稿
1 以文章形式体现。记述自己或家庭不寻常的理财故事,可以是投资故事(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股票、基金、外汇、黄金、集藏等),也可以是消费故事(如房产、汽车、旅游、保险、医疗、教育等);可以记叙实际经历,也可以抒发体验与感悟,归结为方法性的经验更佳。
体裁不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均可、须是自己的真实理财经历;字数在2000~4000字。
2 口述。由本刊记者采访的形式体现。二、问卷填答(见右侧)
材料提交方式:1 在线提交dzlcgw.oom及其他网络合作媒体等《金融界、搜狐理财,和讯等》;2 传真:010-68320646:3 E-mail:dzlcgw@163.corn;4 邮寄: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编辑部收(100037)
详情请垂询 010-88379131/9075
大众理财读者沙龙近期开播――为你搭建与专家思想碰撞交流的桥梁
为答谢读者长久以来对本刊的厚爱和支持,我们近期推出读者沙龙活动,特邀相关专家就投资理财市场中的热门话题解读缘由,与你面对面交流探讨较为关注的疑问。倘若你对以下话题感兴趣或有此方面的投资困惑,请拨打本刊抢报热线参与进来,届时,我们还将听取读者对本刊的建议,为你奉献一份精美礼品。
1 投资房市还是股市
2 什么样的保险适合我
3 手中的基金该不该换
抢报热线:010-88379131/9072中国领航期货大赛第一轮赛事见分晓
由金融界网站主办、《大众理财顾问》作为特约合作媒体的“交通银行杯”2010领航中国期货大赛第一轮赛事近日谢幕。本次实盘赛启动1个月以来,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近30多个城市的2000多名选手踊跃报名。首轮赛事创下了1258.39亿元的总成交额,大赛期末权益高达5.43亿元,赛段冠军最高收益率达91.14%。《大众理财顾问》参与龙源期刊网分论坛
7月19-21日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在京隆重召开。作为核心合作伙伴,《大众理财顾问》参加了由龙源期刊网于7月21日组办的“推动期刊版权合作新秩序共创期刊数字阅读大繁荣”分论坛。会议上,龙源期刊网所展示的近年来中国数字期刊阅读人数统计数据,传统期刊社参与龙源网数字出版项目的收益数据等报告让与会者真正认识到期刊数字出版已经走在中国数字出版的前列,其模式正日益成熟。
“大众理财俱乐部”特惠图书
为答谢“大众理财俱乐部”会员长期以来的支持,我刊继续举办部分优秀理财图书特惠售卖活动,其中包括《股指期货实战策略》等热点畅销书以及《大众理财实战宝典》等经典长销书。
关键词:居民理财;市场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我国居民理财市场现状分析
(一)居民理财产品市场分析
近年来,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不断更新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市场呈现以下态势:
1.理财产品成为最受投资者欢迎的理财工具
2013年3月,央行在其官网上当年首次储户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房地产投资”和“购买债券”,其中,理财产品最受欢迎。通过进行基金、信托产品、保险理财产品以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募集金额的横向比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显示出较强的成长性。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初,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10万亿元,2013年全年,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超过4万款。经过多年发展,银行理财已成为我国居民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预计今年理财市场规模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
2.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加深
无论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部理财产品都显现出短期化的特点。2009年,期限3个月以内产品数量仅占26.51%,一年期以上产品占21.28%。而在2013年,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数量上升至58.82%,而一年期以上产品数量下降至1.93%。通货膨胀使得投资者更青睐于流动性较好的短期产品,并且,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缩短,挂钩标的的波动幅度相对减小,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也会相应下降。总体来看,短期化是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必然。
3.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势如破竹,但在看似设计“花样百出”背后,理财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一部分商行盲目追求产品规模的迅速增长而不注重丰富理财产品内容,很多理财产品在功能和投资方向上都是大同小异,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发行银行的品牌特点,没有创新树立自己的特色。
4.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理财
随着监管趋紧和理财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银行理财“一家独大”的风光不再。从去年6月以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跨界进入金融行业,以余额宝、百度理财、微信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投资者广泛追捧。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和理财意识的增强,包括证券、基金、信托、互联网金融在内的理财市场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财渠道多元化,资金向银行体系外流的趋势进一步增强,银行理财业务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居民理财服务市场分析
1.缺乏专业性的理财服务人员
理财业务不同于一般销售性的业务,它需要一支专业知识丰富、综合能力强的研发队伍和营销队伍。当前,我国持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人数有30余万人次,其中大部分为二三级理财规划师,高级理财规划师持证人数仅为3243余人,而这个数字,远远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国内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理财服务人员并不具备储蓄、国债、股票、保险、房产、基金等综合知识和为客户提供理财方案的能力。有些理财人员是临时从现有员工转岗来的,或经过短期的专业培训,即便考上了理财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也很难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入理财业务中去,更多的充当的是产品促销员。
2.理财服务质量需尽快提高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运行模式仍然是“以产品为中心”,理财顾问和规划服务成了配合产品的销售的手段。很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机制重点在于客户经理的理财产品销售业绩和吸收存款的数量,而对于客户的综合满意度、客户资产增加值等这些从客户角度出发的指标侧重太少,导致客户经理在工作中不承担收集、分析以及管理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的职责,因此缺乏对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也未能成功地营销和开发金融服务产品。这就直接导致客户经理成为产品销售经理而不是真正的理财业务客户经理。且不同银行间的地盘争夺战也呈白热化。在考核压力驱动下,部分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向投资者片面夸大产品收益,隐瞒潜在风险。
(三)居民理财客户群体分析
近期股市、楼市投资前景不明,许多投资者把目光转回虽然收益低但较为稳定的银行理财产品。但居民个人理财认识仍然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漠视理财信息重收益,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很多投资理财者最关心的理财信息是有关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对其他非常重要的理财信息诸如资金投向、风险提示等很少关注或不加关注。实际上理财产品不等同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理财产品只是通过银行这个渠道完成认购程序,实质是消费者的理财投资,并不是购买的所有理财产品都只赚不赔。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风险承受能力及对理财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谨慎选择。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要认真阅读理财产品的宣传材料,最好先对理财文书和合同进行研究,弄清楚收益、风险和费用,看懂理财合同条款,搞清楚风险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前提。
2.资产配置不合理
招商银行日前《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现状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居民在理财行为中主要面临资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个人资产配置不合理且低效,储蓄存款仍然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资产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多数人尚未意识到合理的资产配置是实现理财目标的关键。资产配置专业知识尚处于启蒙阶段,缺乏全民认知与教育。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资产配置”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即使少数投资者表示“听说过”,但对资产配置的方式、目标也理解得较为浅薄。
二、完善我国居民理财市场的建议
(一)“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体系
经营个人理财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转变理念,改变封闭式的产品设计思路,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分析客户的需求,通过重新理解、认识和构建与客户的关系,实现从“产品驱动”发展到“客户需求驱动”的全方面转型,根据客户风险嗜好、投资倾向等数据,结合其生命周期模型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以客户为中心”战略指引下,使产品改造和创新相结合,丰富理财产品品种和层次。
从欧美理财市场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银行个人理财品种,都是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中着重于市场,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为目标。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理财规划,因此可以根据年龄和收入进行初步的市场划分,并为不同目标客户群度身定做适合的理财产品。反观我国当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比较雷同,缺少与客户生命周期紧密相关的可以灵活配置的产品。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吸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多开发此类产品,丰富自身的产品线。比如,生命周期基金就是一种非常符合客户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财产品,是一种可以满足持有人长期需求的理财产品。
我国居民理财主要以低风险、稳健型的产品为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确有一小部分人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强大,追求高风险之后的高刺激和高收益。这样银行就要对客户分层,做好有效的客户风险测评,据此设计出适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理财产品。
受分业经营的限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无法发行基金,但完全可以和一些基金公司进行合作,开拓自身的思维,进行大胆的金融创新,以更多的产品种类和更广的产品线,进行资产组合配置,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要。
(二)加快综合性专业理财服务人员培养,建立独立的业务运行体系
要提高理财业务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理财服务,使客户群不断壮大,并创建有特色的个人理财品牌,快速、有效的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是关键。
1.国内金融机构应借鉴外资银行经验,打造专业理财队伍
美国几乎所有个人理财资格认证制度都把综合个人财务策划、投资策划、保险策划与风险管理、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个人税务策划和遗产策划及事业继承等六大模块作为培训和考核从业人员的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对现有的理财顾问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制定系统的理财顾问培训计划,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候选人才,而且要同证券、保险等行业系统建立横向联合培训机制,造就符合其经营理念与职业标准的专业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如汇丰银行的“银行家培训计划”,已经成为汇丰发掘培养包括个人理财业务人才在内的本地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2.教育管理部门应支持高校设置理财专业,培养专业理财人才
由于专业的理财人员应具备投资、财务、保险、法律等多学科基础,但目前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不具备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而是分割为金融、保险、财务等独立专业,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都不符合市场对专业理财人才的需求。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应意识到我国居民理财的内在需求及发展趋势,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独立的理财专业,以专业为抓手,打通理财所需的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理财人才。
3.独立的业务运行系统对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至为重要
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部门或联合其他金融机构成立独立的理财机构。业务系统应有很多功能化模块组成: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模块、风险评估模块、产品设计模块、推荐情况及使用反馈登记模块、日常服务模块等,具备个人理财产品设计、指导和建议、信息咨询、预约服务、客户投诉、沟通回访、采集信息、产品营销、了解市场需求等功能。
(三)加强个人理财教育
1.将个人理财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培养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将理财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培养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教育系统必须发挥领导推进作用,提高全国人民对个人理财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制订理财教育中小学实施计划,编制具体教材,将个人理财教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学校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传授基本理财知识,包括金融常识和个人理财技能和方式,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金钱支配习惯。
2.利用各种媒介提高社会公众的个人理财能力。鉴于个人理财对提高市场经济效率,提升社会福利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宣传理财重要性,普及基本理财知识。比如:建立主体网站,宣传储蓄、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发行如何管理个人财富的小册子;联合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定期举办针对各年龄阶段和社会阶层的理财教育活动和知识竞赛,树立全民健康理财文化。如中信银行推出的“小小理财星妈妈大梦想”亲子理财大赛,结合父母育儿及银行金融教育、理财服务家庭财富管理,在亲子互动中将正确的财商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李晓君.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10.08:28-30.
[2]邹亚生,个人理财:基于生命周期与现财理论的分析[J].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7.04:34-36.
【关键词】投资型保险;投连险;保险;投资;资本市场
投资型保险是一种融合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于一体,是在传统寿险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保险产品。它是将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包括投连险、分红保险、万能险。最初是西方国家为防止经济波动或通货膨胀对长期寿险造成损失而设计的,之后演变为客户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一种金融投资工具。
由于投资型产品的资金目前主要的投向是债券和基金。其投资收益情况与股票价值的波动关联性很强,而且不保证投资回报率,客户在享有全部投资利益的同时要承担投资风险。2012 年的A 股市场跌宕起伏,曾一路跌回到“解放前”,却又神奇地在年关前以阳线收尾。受此影响,激进型投连险账户收益在这一年中波动巨大,单月最高平均收益出现在12 月份为11.85%,最低平均收益出现在11 月份为―7.69%。
一、我国投资型保险的发展现状
1999年平安保险公司率先在上海推出了“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接保险”,从此拉开了投资型保险运作在中国全面推开的序幕。随后各种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推出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市场和客户所接受,业务规模和客户群体迅速扩大,并通过邮政、银行等渠道大力推销此类保险产品。从此时刻起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寿险。截止至2011年年报数据,目前投连险总规模为843亿元。具体到各家公司开看,最早开展投连险理财产品业务的中国平安以绝对的优势居首,账户规模合计达359.44亿元;泰康人寿凭借其口碑甚好的投资收益水平,在账户规模排行中居次,规模合计126.06亿元;一直主攻投连险产品的招商信诺,在账户规模排行中位列第三,是外资保险公司中投连险规模最大的公司,规模合计66.04亿元。
二、我国投资型保险市场繁荣的背后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投资回报较低,且波动频繁,收益常常达不到预期
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获利能力低下,受经济形势的影响程度较深。一方面,因为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较窄,缺乏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工具,也就限制保险资金获利空间。另一方面,我国保险公司缺少先进的投资理念,只注重保费收入,而忽视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此外,产品开发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之一,保险公司开发出许多对投资收益要求很高的产品,虽然这样容易销售,但很多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能力往往不能支撑此类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投保者产生过高的收益预期,在保单不断增长的同时,退保率也不断地上升。
(二)缺乏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当前我国部分投资型保险的投保者往往过于盲目,缺乏专业指导,只关注投资收益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同时,一些专业素质较差的业务员向客户宣传产品时,夸大投资收益,避而不谈投资风险,甚至曲解保险条款内容。使得一些缺乏保险知识的客户上当,轻率地购买了并不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日后造成一些客户中途退保,使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对投资型保险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完善投资型保险的策略
(一)根据保险资金特点,增强保险资金的投资效率
投资型保险不仅使保险公司获得了一部分保费收入,同时还募集到了一部分投资资金。这使得保险公司除了要为保户提供保障的同时,还得为保户带来投资收益。保险公司为此必须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这才能留住保户或吸引保户。
对于投资类保险产品来说,其本身是属于寿险业务,投保期限一般在10年、20年甚至更长,因此保险资金对流动性的要求相应较低,其资金的运用首先应保障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收益。因此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基金等资本市场上的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相比它具有战略投资优势。保险机构可以对流动性不好、但有长期升值潜力和巨大潜在回报的战略性资产和权益性资产进行投资,一方面进行了较好的资产负债匹配,另一方面发挥了长期资金融通功能。
(二)重视投资型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由于投资型保险是新兴产品,又是保险与投资结合的产物,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首先,保险产品的开发就需要具备保险、投资等金融知识的精英人才,产品的设计不仅要有很好的保障功能,还要有为特定人群量身定制的投资功能,保障、投资都得兼顾。其次,投资型保险对营销知识和销售队伍的技能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销售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保险知识以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证券及相关金融知识,要能成为客户个人和家庭的理财顾问。另一方面,保险人要求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知识结构优良、适应能力强,要求对客户的管理方式由过去简单的售后拜访,转变为提前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咨询、顾问等服务。再从目前各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看,风险产生的主要源于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不足。因此,根据投资类产品的本质特征,经营投资型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还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较强投资能力的投资队伍,确保保险资金能获得令保户满意的收益。这些对于长期以来经营传统保障型保险的我国寿险公司来讲,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
四、综述
综上所述,尽管最近十几年投资型保险在我国发展速度迅猛,但它还只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基础不牢,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投资型保险的相应对策。可以预见,未来理财市场的前景是蓬勃发展与竞争白热化并存的,保险公司必须拓宽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不断地完善其产品,以科学合理的价格和贴近百姓生活的险种拉动现实保险需求,努力挖掘投资型保险的巨大潜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才能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赊销;信用;指标体系;投资
一、投资视野下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的涵义、指标与特点
(一)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的“投资”之涵义
因授信人的不同,信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银行信用:由从事货币资金经营的银行发放的信用;投资信用:一般是由金融机构或私人基金向企业提供的相对较长期的信用,以帮助受益者开办企业、购置土地、建筑、设备等固定资产;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对企业或者消费者个人的赊销。通常,企业赊销信用多被归属到商业信用之中,对赊销信用的研究,从商业信用的角度研究者多,而从投资视野角度研究者少。
在当前对企业赊销信用决策的相关研究文献成果中,将赊销当成企业促销手段与关注赊销成本的论述较为常见:如李红梅(2003)在《健全赊销管理:企业应对信用风险的盾牌》文中认为:企业赊销一方面可扩大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有可能会造成现金周转风险和坏账风险,引发信用危机,要健全赊销管理。这是“手段论”的代表性观点;王莉莉(2003)在《企业赊销活动的财务管理》文中认为:企业赊销的成本由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组成,应加强管理。这是“成本论”的代表性观点。然而,在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中,赊销还存在另外一种重要功能:投资功能,即赊销信用是企业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在相关研究文献中,注意到赊销“投资功能”的文献是“成本论”中有关“机会成本”的论点:机会成本是指企业的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所丧失的潜在收益。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可以为企业取得投资收益。在实际工作中,也是用赊销与投资利率的乘积来计算机会成本,但仅止于此,没有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缺乏较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及分析。
笔者认为,赊销信用是企业将商品资金投资于客户,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投资功能”是赊销信用决策的重要内容。从商业信用角度,研究者多出于促销以占领市场份额的动机,属于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的短期考虑,而从投资信用角度,研究者多是出于企业减少市场经济中各种风险的考虑,属于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的长期考虑。就像企业一般都会保有一定数量的债券、银行存款等各种形式的流动储备防备无法预知的风险一样,当企业以赊销形式进行投资时,赊销资金同样具有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这时,企业是作为一个金融中介对其客户进行授信,从而赚取高于市场利率的收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信用交易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交易形式,市场经济正在从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化,赊销已成为企业销售方式中的主要方式,其数额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赊销资金的质量与安全,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投资的视野下,摒弃“手段论”与“成本论”观点的不足之处,重新审视与研究赊销信用投资的作用与功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与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
1.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
在投资视野下,企业信用管理赊销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赊销资金净现值、赊销资金净现值率、赊销资金现值指数、赊销资金内含报酬率等指标(见图1)。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的具体涵义
赊销资金净现值是指在投资期间内,按一定的贴现率计算的各年现金净流量之和。所采取的贴现率可以是投资者的资金成本,也可是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资报酬率。其计算公式为:
当我们将企业赊销给客户的资金视同为一项“投资”以后,就可以对企业的赊销资金进行“投资项目管理”,计算出其内含报酬率,并与企业资金成本指标相比较,判断企业赊销信用投资的质量,为研究企业的赊销信用决策是否妥当提供了一个“风向性”指标。
(2)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公式的推导与分析之中,就会发现,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净现值率大于零时,现值指数大于1,内含报酬率大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当净现值率等于零时,净现值率等于零,现值指数等于1,内含报酬率等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当净现值小于零时,净现值率小于零时,现值指数小于1,内含报酬率小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
综上所述,根据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企业可以准确把握企业赊销资金现状,找到问题的症结与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关措施,保证赊销资金的安全与质量。
2.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之“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
通常,在进行项目投资分析时,将投资时期分为建设期与经营期,建设期形成固定资产,而经营期形成利润。利润是营业现金收入扣除营业成本、税金等多项支出后的现金净流量,它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先弥补经营期间的各项现金支出后的余额,这称为“第一阶段收回投资”。然后,以利润弥补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这称之为“第二阶段收回投资”,这样,在项目投资分析时,就存在两个收回投资的阶段,这称之为项目投资的“二阶段收回投资”。
然而,在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中,企业将赊销资金投资给客户,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当客户偿还应收账款时,不存在以利润弥补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情况,所以存在“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这个特点在计算赊销资金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是以一次或分次收回应收账款的现金流入量之和与赊销投资额相抵减表现出来的。
二、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应用
(一)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应用的基本假设
企业赊销信用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现金流量等多项指标计算,为简化分析,应满足以下基本假设:
(1)时点指标:内含报酬率计算中所涉及的价值指标,均按年初或年末的时点处理;
(2)确定性:与计算相关的赊销量、产品价格、各项成本、所得税率等因素为已知常数;
(3)全投资:在计算时只考虑赊销资金总量的变化情况,不分赊销产品、赊销种类等具体赊销形式,均视作赊销资金。
(二)示例
本文采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57)2003年至2006年年报所公布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见表1)。贴现率按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3年至5年贷款利率5.58%为准,以2003年1年期应收账款为基数,分别计算和说明赊销信用决策各项评价指标。计算过程及结果如表1:
从上述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的计算不难看出,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净现值大于零,净现值率大于零,现值指数大于1,内含报酬率为50.88%。所以,可认为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赊销信用投资方案是恰当的。
三、结论
对赊销信用的研究,从商业信用的角度研究者多,而从投资视野角度研究者少。笔者认为,赊销信用是企业将商品资金投资于客户,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投资功能”是赊销信用决策的重要内容。论文建立了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分析与说明,从而使赊销信用决策结果更加准确,为企业赊销信用管理提供了依据,便于企业准确把握企业赊销资金现状,改善企业赊销资金的质量,提高了相关决策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在市场经济从货币经济转为信用经济的当代,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柳絮,韩玉启.企业信用销售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5,(3).
[2]李红梅,缪传江.健全赊销管理:企业应对信用风险的盾牌.煤炭经济研究,2003.
[3]王莉莉.企业赊销活动的财务管理.财会研究,2003,(9).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农村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村种植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沿海一带转移,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已不再满足于以前办理传统的汇款业务,随着他们务工收入的提高,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他们对现代电子银行支付快捷的结算方式、投资理财业务、创业贷款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受外出务工人员与当地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影响,跨行结算费用高、创业贷款两头难、投资理财风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金融服务问题,选择外出务工人员占比较高的保康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走访,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就改进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对完善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起到帮助。
关键词 :外出务工人员 金融服务 保康县
我国的外出务工人员大约有2.3亿人,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对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进行调查,保康县地处鄂西北的一个贫困山区县。东靠襄阳,西接神农架,南交宜昌,北连十堰房县。是襄阳辖内唯一的一个纯山县。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县,全县有11个乡镇、257个行政村、19个居民社区,总人口不到28万人,农民一般收入靠种植茶叶、烟叶、核桃、木耳、香菇等特产和养殖猪、牛、羊,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保康外出务工人员初步统计有650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23%,每年打工收入在19亿元。年人平打工收入在3万元左右,通过对务工人员金融服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查9572人,占务工人员总人数的14%,在抽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在结算服务方面:打工收入每年带现金回家占65%,通过邮政汇款,只有占23%,通过银行结算渠道占12%;在贷款方面:在外地创业发展的有贷款需求的占19%,实际贷到款的占1.7%,贷不到款的主要原因是经营项目在打工地,户籍地金融机构不予贷款,而在务工地由于无抵押物,也不能贷款。想回家创业需要贷款的占15%,实际贷到款的占3%,贷不到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务工人员情况不了解,没有现金流和上一年经营报表等;有投资理财需求方面:有投资理财需求的的占45%,在总额中:存入银行的占53%;购买理财产品的占5%;高息借给别人的占42%,约定利息在10-30%之间,有接近63%借款难以收回;四是在金融服务方面:需要银行加大服务宣传培训的占53%;需要完善服功能的占32%;需要在服务创新方面提高的占12%,通过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占比和他们创造的价值,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对他们渴望的金融服务需求,希望能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同时也希望各级政府能给外出务工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多给留守儿童和老人一些照顾和关心。
一、保康县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及分布特点
(一)务工人员比例大。保康县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7.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78.1%,据统计,2013年,保康县外出务工劳动力达6.5万人。以黄堡镇寨湾村为例,该村总人口346人,劳动力191人,全村2013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38人,分别占该村总人口及劳动力人口的40%、72%。
(二)劳务规模增速快。由于宏观经济下行,种植、养殖业受市场诸多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部分农户投入多,收益低,有的甚至出现亏损,越来越多农民放弃种植、养殖,选择了外出务工。据统计,2012年保康外出务工人员为3.9万人,2014年底达到6.5万人,2014年劳务规模比2012增长了61%。
(三)务工就业范围广。保康县外出务工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2014年在外出的6.5万人中,有2.8万人左右集中在珠三角发达地区务工,1.5万人在资源类丰富的河南,山西、贵州等地,有1.8万人在北京、武汉等大中型城市,有0.3万人在较远的新疆,东北等地。从事的行业涵盖了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加工业等各个行业。
(四)劳务输出收效大。2014年,外出务工人员6.5万人,入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高于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倍,农村外出劳务收入占到全县农村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在保康各个乡镇,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村创收的主要方式,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带动了当地城乡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利用他们长期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务工学到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破旧的土房子,拆旧建新,盖上了新房子。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集资为家乡修上了新公路,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办起了小厂房。
二、保康县经济及金融服务现状
(一)保康现状。保康县是襄阳市辖内唯一的一个全山区县,其中磷矿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藏量达10亿吨;磷化产品远销13个国家和地区;水能蕴藏量1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3万千瓦,现已开发装机5万千瓦,是全国100个电气化初级达标县之一,按照保康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强县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4年,保康县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16元。
(二)金融服务现状。截至2014年末,保康县辖区银行业机构共6个,从员人员共计509人:其中政策性银行1个,国有商业银行3个(农行1个、建行1个、工行1个),农村商业银行1个(下辖网点16个),邮政储蓄机构1个(邮储银行网点18个,邮政银行代办网点9个)。
保康县内合计6家金融机构,工行、农行、建行相对而言汇路通畅,但在乡镇无网点,有近80%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从邮储汇兑,但手续费相对较高,相对而言,农商银行手续费较低但由于体制原因结算渠道受限,很难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结算需求。
三、保康籍外出务工人员金融需求特点和情况
通过走访调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务工分散、流动性强,文化知识水平低、理财意识不强、加之工作辛苦,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受金融知识宣传和金融知识培训,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很少,多数还习惯于:平时打工不结帐,年底回家带现金,发展项目私下融,高息借贷成本高,投资借钱风险大的传统习惯。但通过座谈,外出务工人员还是有很强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知识普及需求。其实外出务工人员也意识到带现金回家的风险,借钱出去收不回来的风险,发展创业也想到银行贷低利息资金,只是对银行业务不了解,对银行流程不熟悉,不知道怎么与银行打交道,也希望有机会参加这方面的学习。
(二)创业贷款需求。借款的主要用途一是用于外出行程费用,占比约为40%,用于外出车船费及日常生活费用开支,一般在1000-10000元左右;二是在外地发展贷款需求,有的在外面承接工程,主要集中在从事建筑工程、采矿行业。需要垫资约占36%,需求金额集中在5万元到100万之间。三是创业贷款主要是部分农民工计划返乡创业或者在外地经商办厂金额在20-200万元左右。
(三)汇兑结算需求。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需求程度最高的仍然是汇兑结算需求。而异地结算是主要服务需求。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如何方便、快捷的带回家是一个现实问题,调查显示,有86%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需要汇钱回家,平均每人每年在2万元左右。把钱安全、合理、便捷的汇回家,是他们主要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理财投资业务需求。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收入的增长,加上思想观念的改变,看到社会上集资诈骗和高息借贷纠纷越来越多,使他们更想通过合法投资理财渠道增加资本积累,但是因为没有接触过银行理财产品,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需要一定的引导,帮助。
(五)创新金融产品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如何使用网上银行购买火车票,使用电话银行转账,网上购物,提高效率;二是希望金融机构能创新一些适合他们需求的信贷产品。
(六)工资业务需求。现在社会各界都在高度关注农民工工资兑现问题,也出现不少小包工头卷走资金不给农民工兑现工作现象,也有部分工资兑现出现纠纷,他们也希望通过银行发放工资,支付工程承包款,减少现金支付风险,减少中间环节,做到有帐可查。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的需求调查,在中国农业银行保康县支行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上表可以看出,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金融需求,信贷和支付结算是主要需求,很大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攒下几年的工资后想回乡创业,成家立业,而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而使这些想法不能实现,对信贷的需求比较大。同时,因为保康县的金融机构较少,工资从务工地回到家乡取款存在较高的手续费,汇兑结算是主要的需求之一。也有少量的人员对于柜员机操作和个人网银的操作不了解,金融知识的需求占有很大比例。
四、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金融知识普及面小。通过对外出务工人员抽查,有67%的务工人员对如何从银行汇款不了解;有83%的务工人员对如何使用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不了解;有65%务工人员对贷款流程不熟悉;91%的务工人员对金融理财业务不了解。
(二)创业贷款两头难。外出务工人员无论在务工地发展需要贷款,还是回乡创业需要贷款,都有一定的难度。
1、务工创业贷款难。一是找务工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一般不予受理,主要原因是:虽然经营项目在当地,但不是本地户口,又不能提供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在务工地金融机构不受理贷款;二是找户籍地老家金融机构,又由于经营项目不在本地,金融机构认为不便于开展贷后管理,认为风险大,不愿意贷款。如:吴家岭村张某带领有15人在武汉从事建筑工程承包,需要先垫资,待工程验收后,才结算,想贷款200万元,到务工地因不是本地户口,在武汉没有抵押物金融机构都不贷,到户籍所在地保康找了几家银行,都认为在外地风险大,都不愿意贷款。三是部分农民工缺乏信用意识,在原籍贷款到期没有及时回家将贷款归还,而且通讯号码不稳定,时常联系不上,形成不良信用记录,再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通过征信查询有不良记录,不能贷款。
2,回家创业难贷款。有的外出务工几年以后,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想回家创业,因自有资金不足,想申请贷款,但因为长时间在外地务工与当地金融机构没有联系,在本地新注册公司上年没有报表,没有现金流,不符合贷款条件,获取贷款难。
(三)汇款结算不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将务工收入带回家的主要方式是:带回现金、通过邮政汇款、在银行转账和通过银行汇款。但是存在一下问题:
1、带回现金风险大。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将打工一年的收入取出现金在春节回家过年时带回家,但是往往春运时期是人流高峰,也是小偷和骗子最为猖獗的时候,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被小偷和骗子卷走,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2、跨行汇款不方便。通过银行汇款是目前主要的汇兑的方式,但是大部分务工人员都家住农村,经济不发达,金融机构的网点也不多,结算渠道少,农村最方便的是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多,人员熟,服务好,但由于体制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地方法人机构,全国没有统一标识,统一机构,在城市没有网点,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城市网点多,但农村又没有网点,务工人员对跨行汇款了解甚少,只认准一个银行,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放心跨行汇款,不选择跨行汇款。
(四)理财风险意识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对理财知识了解甚少,对理财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1、民间融资有风险。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为了获取高额收益回报,盲目参与民间融资,造成本息无归。
2、误入保险取款难。现在有很多金融机构开办保险业务,为了完成中间业务收入任务,将外出务工人员定期存款办理为分红保险,也不给外出务工人员讲解清楚,待提前支取时才发现本金都不足时,才与银行交涉。
五、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信贷知识、结算知识、人民币反假、电子银行业务等金融知识宣传,可利用外出务工人员春节集中返乡时候,在车站、码头等地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金融机构可采用电视、LED显示屏、宣传车、广播进行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外出务工人员更加全面了解银行金融产品、操作流程,提高务工人员的金融意识。
(二)开展务工人员对接。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要对辖内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定期走访、调查建档,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数据信息库。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各种信息建立详实的经济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外出打工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务工地点、从事的行业,联系方式,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等等。建立经济档案以后,银行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或者通过电话联系,定时进行回访和维护,及时做好金融服务。
(三)量身定做信贷产品。为外出务工人员量身打造新的贷款品种。金融机构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发出不同类型的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金融产品
(四)引导合法投资理财。设计符合外出务工人员理财需求的理财产品,引导他们使用金融理财产品,远离非法集资,谨防上当受骗,让其通过合法的金融理财产品轻松理财,稳定收益,金融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五)提高效率规范服务。一是要切实改进和优化对外出打工人员的金融服务,提高柜面业务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对辖内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金融机构要尽可能提供信贷支持。三是要积极探索符合辖区实际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信贷产品和相关金融服务方式。实行阳关信贷、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其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信贷服务。四是要根据返乡农民工信用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技能特长、项目情况等因素,合理核定授信额度。对信用记录好、贷款按期归还、贷款使用效益好的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金融机构可在务工集中地建立金融服务中心,派驻工作人员,专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及时提供金融业务的咨询服务,发放工资,支付工程承包款,减少现金支付风险。对需要贷款的外出务工人员及时提供贷款支持、对需要汇钱回家外出务工人员帮助提供结算服务、对有投资理财需求的外出务工人员正确引导合理投资等金融服务。?
(七)加快互联网金融布局。1、大力发展手机银行。充分发挥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渠道、账务交易的主渠道作用,丰富手机银行功能,将更多的柜面业务迁移到手机银行,不断提高手机银行使用率。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业务。2、推出微信银行。让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账务查询、转账汇款、投资理财、充值缴费、客户咨询等功能,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时尚、便捷、贴心的服务,实现社交金融互动。3、推出网上商城。推出利农网上商城,为涉农商户提供一个产品展示、购买的宣传推广平台,为个人客户创造亲切、轻松和愉悦的购物环境,最大化地满足客户日趋多样的购物需求。建立社区交易平台,通过打折、团购、提供信息、服务预定等方式提供线上线下的金融和生活服务,将线下营销与线上营销相结合,提高客户参与的积极性。4、发展移动支付。建设银联TSM可信服务平台,通过空中发卡功能,实现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加强市场营销,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发展客户。积极拓展受理商户,努力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八)做好消费权益保护。1、做好金融服务公开。引导银行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通过公告、门户网站、媒体、产品服务手册、柜台等多种途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如实告知价格、利率、收费、风险、罚则等内容,让客户真正拥有知情权、选择权。2、做好金融知识宣传。大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坚持开展送金融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园区的活动,全面、准确、客观地宣传产品和服务,使客户熟悉和掌握金融知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强化权益保护意识。3、依法打击非法集资。要加大非法集资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依法从严打击非法集资行为。4、做好纠纷处理工作。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利益第一的服务理念,对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协调银行的现场负责人及时出面解释、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客户的损失,保护好客户的利益,要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明确投诉受理部门,设定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公开受理投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高效处理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投诉,保障金融消费者申诉权。
结论
随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农村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村种植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就业和农民创收的主渠道,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问题已引起社会和金融部门的广泛关注,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战略性选择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做好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就必须加快业务创新、提升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增强市场意识和业务开拓能力;打造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的服务个性化、业务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是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金融机构只有在服务上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效,才具有竞争力;只有在业务创新上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只有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上敢于担当,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业务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化涛.”打工经济”喜与忧[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3-03-20.
[2]周 颢.县域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调查[J]西部金融2013-08-17.
[3]刘 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06-1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细分;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8-006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8.15
一、引言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建立在委托―关系基础上的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服务活动,具体指商业银行理财专家根据个人客户所处的生活阶段、财务状况、理财价值观和投资目标,结合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态度偏好等特征,帮助客户分析资产管理和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合理的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降低或规避风险,形成一套以个人资产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使客户达到预期生活质量的个人理财规划。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等具体的专业化的服务来实现个人理财[1]。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很快,但种种因素导致其绩效不佳。《2009年中国银行业年度报告》中提到:2008年国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负收益和展期等现象。笔者个人认为:这些除了与金融危机、国内宏观经济有很大关系外,还与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和设计过程及目标的盲目性有直接联系。本文基于“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理念,分析商业银行成功营销的前提――个人理财市场细分,然后选择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继而设计适合于不同客户群的个性化理财产品。
二、市场细分理论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细分技术
(一)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客观特征的差异性,把某类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成若干消费者群体,使每个具有类似需求和特征的群体形成一个子市场[2]。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差异性和企业资源的有限性。每个顾客对于一个产品的需求、欲望及购买行为是多元的,这为市场细分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迫使企业要将有限的资源定位于有利可图的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以取得和增强竞争优势,这就是所谓的“以客户和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这个定位的过程只能有市场细分来实现[3]。
现代的市场细分方法主要有单一标准法(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主导因素排列法(最主要的因素分析)、综合标准法(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分析)、系列因素法(因素是多项的,也是有一定顺序的,按照因素的主次顺序分析)。本文采用综合标准法对客户群重要特征的分析实现市场细分目标。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细分技术
很多实现客户细分的技术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聚类分析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主成分分析技术、拟和分析技术、因素分析技术等。考虑到涉及个人理财产品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客户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及风险偏好等多种因素,本文利用综合因素法进行分析,实现技术采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来构建客户结构,进行市场细分。
1.聚类分析概述。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又称群分析、点群分析和簇群分析等,是依据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按照一定的类定义准则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聚类后同一类别的数据尽可能地聚集在一起,而不同的数据尽量分离。聚类分析方法主要有划分方法、层次方法、基于密度方法、基于网络方法和基于模型方法,在经济、管理、社会学、医学等领域市场细分过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4]。对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领域,聚类分析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不同特征的客户群,群间差异显著,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的客户群设计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2.K-Means聚类基本原理。本文利用了聚类分析中的K-Means聚类来进行划分的。K-Means聚类法(K-means Clustering),又称快速聚类法,其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按照一定方法选取一批凝聚点(聚心),再让样本向最近的凝聚点凝聚,形成初始分类,然后再按最近距离原则修改不合理的分类,直到合理位置[5]。
三、数据分析处理
(一)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的挖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群的不同需求模式和理财需求偏好,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有个人理财需求的居民为受测群体,采用随机的调查问卷方法,收集有关个人理财需求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回收有效率为95%。
(二)数据相关分析和整合
调查问卷涉及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职业、所处的人生阶段、理财必要性、理财价值观、理财目标、投资经验、理财决策、风险偏好、选择的投资工具、理财最关注的因素和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首要期望等13个指标。基于对市场细分的贡献度大小,本文选择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职业、所处的人生阶段、理财价值观、理财目标、理财决策、风险偏好、选择的投资工具等10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所处的人生阶段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理财价值观、理财目标、理财决策和投资工具选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为了避免同类变量的重复“贡献”,所以剔除年龄、理财目标、理财决策、投资工具选择四个指标,并对剩余指标进行K―Means聚类分析。
(三)个人理财市场细分
在K―Means聚类分析过程中,不断调整K值,通过不断检验,最终确定K值为4,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
1.潜力型客户。大多数是处于单身阶段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收入在1000元以下,理财价值观多处于先享受型,他们倾向于把大部分的选择性支出投入到当前消费上,以提升当前的生活水平。在理财工具方面,多倾向于收益固定、风险较小的货币性理财工具或者债券型理财工作,属于保守类投资者。目前这类客户因其所处的阶段和环境使得他们的理财需求有限,但是他们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对于理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很好的规划。随着工作收入的增加,其所投资的理财工具将会多元化,更容易接受新型的、收益风险比较高的理财工具。
2.关注型客户。大多数处于单身或者家庭形成期(建立家庭生养子女)阶段,多数是月收入达到3000~5000左右的公司职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为本科或者大专。此类客户的理财价值观多属于先享受型①或者购房型②,理财风险态度属于偏好类型,能把选择性支出积极地投入到股票、外汇、黄金和衍生品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领域,取得高收益。同时,此类客户还买房贷寿险、短期储蓄险等保险来取得相应保障。
3.战略型客户。处于家庭成熟期(子女长大就学到子女独立)的高层管理人员等高收入人群,收入多为5000元以上,是这四类客户中收入最高的,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和本科。此类客户的理财价值观是以子女为中心,以定/活期存款、中长期投资基金、蓝筹股、债券、教育基金和黄金等作为投资工具,他们更注重多元化投资和投资工具收益的平衡,属于中庸稳健型的群体。他们投资理念比较开放,能够承受较大的风险,在综合评价各种投资组合收益的基础上能都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4.稳定型客户。多处于家庭衰老期(子女成家到家庭消失)阶段,收入很高,教育背景为本科为主,多工作于公务员、老师等稳定行业。此类客户的理财价值观为后享受型,把大多数选择性支出用于退休规划,多投资于债券(以国债为主)、稳定收益的基金、保险、储蓄、结构性理财产品等保守型理财产品,以求得稳定收益和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类客户投资理念比较保守,承受风险能力较弱,属于比较保守型的群体。
四、结论
根据“帕累托法则”,也称为“二八法则”:20%的高端客户给银行创造了80%的利润,这些客户理财需求旺盛,是银行中间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6]。同时由于银行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门槛较高,所以本文市场细分结果中的战略客户称为优质客户(VIP客户),关注客户称为次优客户,潜力和稳定客户称为一般客户。银行应根据各类客户的不同理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一是要重点关注优质客户,利用跟踪式的理财服务和增值服务来锁定这一目标群体,设计收益和风险最佳平衡的理财产品,使风险处于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及时了解银行理财服务是否与客户所期望的相符合,慎重考虑客户的反馈意见;根据需求的个性化,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理财规划,维系好和这类客户的关系,实现客户和商业银行的双赢。
二是对于次优客户,商业银行应及时用各种渠道给此类客户发送有效的理财信息,和他们分享理财经验;根据其理财目标和承受能力,提供合理的生活理财计划和高收益的投资计划;在某个程度上适当给与他们费用方面的优惠,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是一般客户的理财需求因收入状况或者所处的周期等原因受到抑制,其中潜力型客户群是商业银行很重要的市场机遇,他们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优质或者次优客户,所以目前对这类客户的一般业务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大力宣传理财产品和理财理念,不断提高和巩固银行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使商业银行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型客户非常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他们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和产品收益要求非常高。商业银行应结合此类客户现在的理财情况,给他们提供固定收益、至少保本的理财产品和高质量的合理的退休规划等理财服务,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优质服务,给银行树立好的形象,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本文的分析样本范围有限,地域性比较强,所以市场细分的客户群体特征不能代表全国范围客户,商业银行应根据本区域的人口结构特征、自己的经营特点、业务现状和实力程度等各种因素来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营销计划,设计具体有效的符合本行的个人理财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理财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3.
[2]周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林功实.个人投资理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21-327.
[4]魏敏,田蕾.个人理财市场细分及客户群差异性分析[J].金融论坛.2006(10):42-47.
[5]William F.Sharpe. A Simplified Model for Portfolio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63,9(2):398-412.
[6]Zvi Bodie.Thoughts on the Future:Life-cycle Inves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3(1):24-2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一、背景分析
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更是进行了纲领性的论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从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开始,利率市场化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际竞争的需要,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允许存款类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最高上浮到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从之前的最多下浮到0.9倍变为0.8倍,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近年来,国内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传统电商从支付宝开始进入金融领域,直接与银行的核心业务展开竞争。互联网金融提升货币流通速度,扩大货币乘数,提高通货膨胀对货币供应量的敏感性;同时增强支付功能、提高资产流动性,推动利率市场化。谁也没能想到一个“宝宝”正带来的一场蝴蝶效应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存款竞争。
二、国外经验借鉴
美国和日本的虽然进行不同种形式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之后,利率的变化趋势却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基于竞争的压力先升高,各大银行抢占市场份额,随着资金成本的不断提高,利率又直线下降,造成了资金脱媒的现象,市场继续自动调节,利率回升,最后趋进于0。
通过对美国、日本的市场分析,可以总结出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1)改革初期,利率波动特别大,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力增加,促使其开发不同品种的货币基金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小型银行的融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2)利率市场化使市场有了资金定价的自,提高了银行业和小型融资机构的竞争力,增加了商业贷款定价的灵活性。
三、中国互联网产品具体运作
互联网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着传统金融的面貌。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依赖技术和平台开始渗透到金融领域。自从利率市场化这扇大门打开之后,互联网的各类“宝宝”们层出不穷,这些类宝宝虽然不属于活期存款,但其大部分拥有活期存款的性质且利率要高出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十余倍。接下来,就简单分别介绍一下互联网产品余额宝和银行产品薪金煲。
3.1余额宝
余额宝是由天弘基金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其本质就是一款T+0的货币基金产品,此产品依靠支付宝强大又广泛的平台资源,快速归依短期、小额的支付宝支付类资金,使用户不但能获得货币基金投资收益,同时这些资金可以用来随时支付用户网上消费的金额。余额宝的优势分析:
(1)T+0支付功能融入用户消费领域:传统的货币基金赎回需要T+1或T+2日,作为现金管理工具不够便捷。而余额宝通过基金公司垫资实现客户赎回时资金可以当天到账的T+0功能,并将其融入到客户消费领域,进一步提高了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并实现了增值。
(2)以支付宝为第三方支付的网络平台宽广:我国居民活期存款余额约16万亿,其中有部分对收益较敏感,而且支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全年交易额达到1.6万亿,占到我国2012年居民消费额的8.6%。
(3)理财门槛低:从支付宝的网站数据上显示,21岁至30岁的人群占58%,这些用户大部分都没有一定的存款且缺乏投资理财经验,所以余额宝不限投资金额、不限投资期限、随时可用的特点,降低了理财门槛,使更多的闲散资金聚集,更多的用户参与理财。
3.2薪金煲
谁也没能想到,今天的“余额宝”们掀起的是一场金融革命。从起初的“抢存款”,到现金规模上冲2500亿,余额宝以一个代表的身份为互联网金融正了名。因此,银行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中信银行率先回击推出薪金煲业务,第一天利率高达9.4%,吸引了中小客户的眼光,下面就介绍一下中信薪金煲:2014年5月,中信银行与信诚基金合作推出“薪金煲”业务,对接信诚薪金宝货币基金。客户资金可自助转换为货币基金份额,通过银行垫资,实现货币基金的ATM机直接取现以及直接刷卡消费功能。“薪金煲”在5月中旬信诚薪金宝封闭期结束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相对于其他宝宝类产品,它的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申购和赎回采用“全自动”模式,顾客只需一次性签署中信银行“薪金煲”业务开通协议,设定一个不低于1000元的账户保底余额,无需客户主动购买,账上保底余额之外的活期资金将每日自动申购货币基金,而当客户需要使用资金时,也无需再发出赎回指令,中信银行的后台会自动实现倾向基金的快速赎回。薪金宝的推出,是银行业的一个突围。这种类似活期货币基金的模式会导致银行自身损失部分活期储蓄的利润,但也可以聚集其他闲散资金。银行业推出的此类基金相比于互联网的基金有很大的优势:
(1)支付功能的拓展,尤其是供实时取款以及实时转账功能的产品,在货币基金流动性上已经与现金趋同,是打通了宝宝类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2)安全性更高,相对于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定性,实体商业银行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互联网虽然方便简单,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3)信用性更高,余额宝中虽然每户平均2600元,但基本都是尝试的态度,大额资金存放更多会考虑“安全”,银行背后有政府的信用担保,多年经营的信用积累,这是支付宝无法比拟的。
四、本文小结
本文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背景、国外经验的介绍和国内相关货币基金产品的兴起、具体运作来探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未来的趋势。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现阶段状况,我认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
(1)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美日长达16年的改革经历告诉我们,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2)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力推进者。余额宝虽然作为货币基金出现,但是却给传统银行业的活期存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进而推动了银行业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
(3)金融脱媒是不可避免的过程。银行脱媒的浪潮不会因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升而改变。应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使之与银行脱媒节奏相匹配,减轻银行存款及信贷压力,防范银行为了弥补利息损失而从事高风险信贷业务。
目前,不论是互联网还是商业银行都在进行个性化的产品竞争,毫无例外,这些产品都是利率市场化的最有利推动。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国家监管当局的有效完善制度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会渐近式稳步前进发展的。(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大学城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博士论文
[2]李程,《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博士论文
[3]刘晖,《基于T+0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研究》,生产力研究,2014.2
[4]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1.6
[5]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2011.3
[6]陆晓明,边卫红,《美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2012.15
[7]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2011.1
[8]王会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
【关键词】 现金; 管理; 问题; 建议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是:权衡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合理安排现金收支,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笔者就企业现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
一、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现金管理控制薄弱,存在多头开户
在一些企业,现金“跑、冒、滴、漏”的现象:“小金库”屡禁不止;“坐支”现金等违反财经法规、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现金的利用率不高
在(集团)公司内部有时资金闲置与短缺无法统一有效地调节,现金充裕的成员公司,对于闲置的现金缺乏有效的管理,而那些现金短缺的成员公司却向银行不断地贷款融资,导致(集团)公司财务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存放在基本存款账户以外的存款较多,存在大量的现金沉淀,现金的使用没有达到高效运作、合理配置的目的。现金的利用效率仍有待于提高。
(三)资金运作的风险较高
有些企业在证券市场买卖有价证券或委托投资机构风险理财。有一些企业在高息诱惑下,在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高息存款,到期存款又不能收回,造成损失。还有一些企业以其现存部分闲置资金,盲目地对外投资,投向一些风险高、收益低、回收期长的项目,破坏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使企业背上了新的包袱。
(四)缺乏现金流监控
有些企业账上有可观的利润,但经常无现金可使用,资金周转不动,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有的企业实现的利润不多,但现金流却充裕,对大额现金的使用和流向控制不严,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五)生产型企业缺乏专业理财知识和能力
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必须拥有专门研究货币市场,尤其是研究利率走势的专家和管理团队,才能够及时提供信息,随时进行市场分析,而这是许多企业所无法做到的。这部分超额收益也很有可能被随之产生的人力成本、分析成本和信息成本等费用所抵销。
二、加强现金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对现金流的监督和控制
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细化现金流预算。其次,严格按照预算控制资金支出,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再次,强化对企业现金流的考核,将现金流指标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二)现金管理推行高度集中制
柳钢(集团)公司针对基层单位银行户头多而零乱,及时清理并撤消基层单位银行户头100多个,实行银行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很有成效地盘活了公司现金存量,大大减少了沉淀资金,实现了对基层单位的现金流量统一调度与控制。另外,在柳钢(集团)公司建立内部往来核算机制,构建高效统一的资金调度分配指挥系统,使有效的资源得以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有效增加预收账款,减少应收账款
为降低坏账损失风险,销售商品坚持采用先款后货的营销结算方式,减少应收账款,增加预收账款,加速资金周转。柳钢(集团)公司2007年末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3天,与2000年末的29天相比,加快了26天。货款回笼中预收账款比重不断增加,2007年末预收账款20.7亿元,与2000年末的0.78亿元相比,净增19.92亿元。2007年末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为132天,与2000年末的288天相比,加快了156天,比行业平均周转天数144天,加速12天。通过结算方式和收款政策的调整,不但减少坏账损失,增强了公司偿债能力,还改善了公司财务资金状态。
(四)延长采购物资的付款期
虽然各个行业的应付账款付款期浮动范围不会太大,但柳钢(集团)公司还是可以在不影响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长采购物资付款期,以减少现金缺口时的融资费用。
(五)加强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
存货管理是另一个对现金收支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存货过少有可能引起生产中断,丧失盈利机会;存货过多又会造成资金积压,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加仓储费用和利息支出,并有可能使企业承担存货跌价或耗损的风险。柳钢(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存货管理,本着“以销定产,合理安排”的原则,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及时调整采购数量,积极扩大产品销售,尽量降低存货量。柳钢(集团)公司2007年末存货周转天数为63天,与2000年末的154天相比,加快了91天,从而可以减少资金占用费,加快资金周转运营。
(六)注重预付账款管理,减少现金流出
预付账款管理也是一个对现金流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购货方货款一旦付出,应该积极催促销货方及时将发票开出,这样购货方就可以及时拿购货发票向税务局申请进项税额抵扣,从而减少购货方交增值税额,减少购货方的现金流出。
(七)运用多种金融衍生工具,为公司投资理财创效益
1.运用“进口押汇”、“海外代付”金融工具理财。在进口信用证到期对外支付出现暂时的现金周转困难时,利用银行信贷额度,既可获得比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的押汇资金进行理财,也可办理进口信用证代付业务,到期可用出口收汇偿还,而不必借用较高的人民币贷款购汇后支付,从而有效地规避外汇汇率风险,减少利息支出和汇兑损失。这几年,柳钢(集团)公司运用“进口押汇”6.3亿元理财,“海外代付”8.7亿元理财,降低资金成本近2 200万元。
2.通过人民币定期存款质押+美元押汇+远期购汇理财。当需要即期以人民币购汇对外支付货款时,可将准备购汇的人民币作定期存款质押银行,并获得相应的美元贷款(即美元押汇),以美元贷款对外支付,贷款到期后,以质押的人民币存款本息,按锁定的远期购汇价格,购汇后偿还美元贷款本息,在偿还美元贷款本息后,剩余一定金额的人民币资金成为公司理财收益。此方案无任何资金风险,不改变资金对外付款计划,不占用授信额度,实现无风险套利,为公司理财获得额外收益。柳钢(集团)公司这三年做此产品理财,累计降低资金成本近1 500万元。
3.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运用出口收汇,提前锁定汇率或提前结汇理财。运用“远期结售汇”(DF,全额交割)金融工具,就是和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按约定的汇率和金额进行交割,可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获取额外的汇兑收益。“出口T/T押汇”,“出口保理”金融工具,做贸易融资,实现提前收汇,提前回笼的资金可以马上用于生产经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了资金周转。
【参考文献】
[1] 当前大型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中国资金管理网.2007-10-30.
[2] 企业资金管理.中国资金管理网,2007-11-05.
【关键词】银行 理财产品 风险 监管
一、文献综述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近年来,CPI居高不下,股票市场又屡屡受挫,人民面临着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的窘态,因此资本保值增值的需求的越来越强烈,商业银行也推出了大量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但理财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最近发生的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问题一时间将理财产品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理财产品的监管问题,更好地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二)文献回顾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法学硕士孙希在他的论文《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法律监管制度研究》中着重分析和总结了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与监管的博弈关系,并结合国外对个人理财产品监管制度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个人理财监管制度寻求一条更为便捷的道路。
成都银行的安伟、王忠钦在他们的论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与分类监管探究》中从法律关系角度对理财产品进行再分类,针对现有银行理财产品监管政策的临时性和非系统性,进一步就法律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监管探究。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的张楠的论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当销售的治理“瓶颈”与对策》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当销售现象,提出了通过完善法规、改进绩效考核、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入独立评估等方式对不当销售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二、理财产品概述
(一)理财产品概念及分类
银行理财产品是指我国商业银行在法律法规核准的范围内,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投资者进行投资而推出的理财产品,或称理财计划。按照理财产品结构分类,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基础类型理财产品、结构型理财产品与衍生型理财产品。
基础类型理财产品投资于基础商品、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商品领域,其风险一般为金融市场和自身商品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风险波动性不大。
结构型理财产品投资于嵌入了相应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理财产品,如与市场各种指数、汇率、某种实物产品的价格挂钩的理财产品、隐含看涨看跌期权的理财产品等,这种产品由于投资于基础金融商品的部分使资金有一个风险闭口,投资于金融衍生品的部分具有衍生品的收益较高、风险波动较大的特点。
衍生型理财产品则是合约主体是金融衍生品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往往具有高杠杆性、投机特点突出、风险波动性很大,往往成为监管的重点,如香港发行的曾引起巨大争议的KODA投资理财项目。
(二)理财产品现状
经过2004和2005年市场“预热”后,2006至2013年各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幅增长,2012年全年共发行32170款产品,近六年的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69.55%,2013年上半年共发行18273款产品,可以预见全年理财产品发信数量将再创新高。
募集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2005至2012年的八年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规模分别为人民币2000亿元、4000亿元、8200亿元、37000亿元、47500亿元、70500亿元、160000亿元和247100亿元。
截止到2013年一季度末,理财产品余额已达到8.2万亿,较2009年末的1.7万亿有大幅增长。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61.04%。
(三)理财产品发展趋势
1.发行规模持续增长,增速有所趋稳。2012年上海中外资商业银行共发售个人理财产品27565只,同比增长10.18%,募集资金本外币合计33432.73亿元(人民币),上海地区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规模占全国的比例保持在14%左右。但不同于前几年理财产品发展的空前繁荣,从2012年开始,随着利率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理财产品逐渐进入稳健和规范发展期。
2.创新产品不断推出,投资范围越来越广,产品结构日益复杂。由看涨看跌期权、期货、信用掉期等各种衍生工具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层出不穷,如抛补性看跌期权、保护性看涨期权、两平、可转换、可赎回债券等。从投资范围看,QDII即可投资境外固定收益产品,也可投资香港、新加坡、英国等股市。从产品结构来看,有基础类型、结构型、衍生型理财产品,结构型产品中可以与各种不确定事件挂钩,如汇率、股票指数、商品价格等,甚至还与天气、二氧化碳含量挂钩,结构日益复杂。
3.短期产品仍是主导,出现基金化趋势。由于CPI不断攀升,物价持续上涨,中长期理财产品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除此之外随着人们流动性偏好不断增强,要求变现能力较强,理财产品从过去不可赎回不断向可以随时赎回的开放式基金的方向发展。
4.产品资金投向趋于稳健,债券和货币市场成主流。随着股市的持续低迷,部分股票理财产品出现亏损,当前银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债券和货币市场等流动性好、风险低的领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类理财产品占比增多,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三、理财产品问题及监管
(一)产品设计方面
1.理财产品“保本”概念的定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上往往用“保本”概念来吸引零售消费者,但也会误导消费者。理财顾问在产品推介中模糊使用“保本”概念,很多类别的理财产品都有保本特点,但对不同产品而言,保本的含义、方式和保障程度并不相同,但由于个人投资者专业知识的缺乏,可能会盲目购买理财产品,一旦出现亏损,商业银行就会面临被要求索赔,甚至诉讼。
关于保本概念,英国F SA和新加坡MAS都将“保本”概念分为本金担保和本金保护。不同的是英国FAS将“本金担保”定义为投资本金在投资期末作为最低额偿付资金无条件返还,由受监管的第三方提供担保;新加坡MAS则明确本金担保是指银行或外部第三方担保100%的本金返还。英国FAS定义“本金保护”为满足本金担保要求的产品可以使用本金保护名称。新加坡MAS则认为本金保护是指本金与某一评级高的资产挂钩。此外,英国FAS规定保本是一种有条件的承诺,产品提供方具有告知该条件的责任和义务。新加坡M AS规定,产品如使用“本金担保”概念进行销售,担保方必须具备一定的信用评级,产品提供方有责任事先向销售方解释清楚保本的含义。
因此,我国的监管机构也必须界定“保本”概念并规范其使用,借鉴英国和新加坡的经验将保本的概念界定为本金担保和本金保护,本金担保可以由具有银监会或第三方评级机构认可的达到一定等级的资产提供,本金保护则可以由嵌入了期权、期货等风险封闭的资产提供,并且规定销售方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必须向客户清楚地解释保本含义,消费者也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并学会正确地提问。
2.理财产品设计要素的规范。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设计上经常采用滚动发行与期限错配的方式,一般来说合理的期限错配具有较低的资金成本,但当短期利率大幅上行或流动性紧张时,没有对冲手段的期限错配,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商业银行将会面临挤兑风险,更严重的情况,该风险在开放式经济环境下,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其他部门。因此各商业银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科学的市场预测体系,用滚动的短期理财资金去对接长期投资项目,用相对低廉的货币资金价格来赚取错配带来的期限息差。
3.理财产品的创新与规范。目前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上对产品功能的发掘深度不够,“搭便车”现象严重,一家推出的业务产品可以很快地被其他银行模仿,结果导致不同银行的理财产品及服务在内容上十分相近,缺少深度与特色。除此之外,由于产品的同质性,当某一产品出现问题时其他产品也难以逃避,出现风险连锁,放大风险损失。
鉴于此,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出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财产品品牌,重视日常管理。商业银行还可以进行跨机构的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如与保险业的合作共同开发产品、代销产品和产品,与证券行业建立合作构建“银证转账”、“银证通”等证券交易方式、与基金和信托投资公司的合作,不仅可以获取费和服务费,而且可以充分的发挥其网点及客户优势,积极开拓其他合作方式,拓宽涉入领域,扩大资金和客户基础。
(二)产品销售方面
1.格式条款存在的弊端。银行理财产品合同采用的是格式条款,商业银行面临着道德风险,利用信息不对称增加一些不合理条款,让自己在某些情况下免除责任或给予银行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除此以外,银行还会利用一些模糊文字使自己处于优势,侵害客户的权益。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规范合同文字的使用,禁止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严格要求合同制定方就合同中的附条款、免责条款等特殊条款书面告知、提示消费者。同时,在有些文字存在两种解释时,应该以对客户有利的意思解释方式,规避格式条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建立合同条款库,当签订合同时,可以由负责签订合同的银行工作人员与消费者共同从合同库中挑选合适的“格式条款”,这样一方面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格式化条款的弊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订立合同的成本。
2.销售程序的严格执行。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商业银行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的销售程序先对客户进行风险测试再介绍产品风险收益,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卖产品”上面,理财经理流动性很高,通常是做两三年换一批,推荐产品的时候也急于卖出去,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回避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对统一的客户评价标准,加大违规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也应该设立独立监管部门,保证销售过程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同时,我们也建议改善产品的销售程序,例如绝对明确销售的各个环节,不同环节间由不同的人员或部门负责,并且在各个直接联系的前后环节之间设立一个触发点,只有该触发事件发生时,该程序才能被执行。
3.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管理。华夏银行理财产品的风波源于该行销售人员私自兜售未经核准的产品,结果在兑付阶段出现了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商业银行在销售人员的管理存在疏漏,商业银行应该规范理财工作人员的管理。首先银行应该设立科学的选拔机制,明确选拔标准。其次要对签字理财经理及试用期员工的权限做出明确规定,防止私自兜售理财产品的现象。再者要加强对理财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岗前培训使其具备基本工作知识和技能;定期培训使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最后需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选择科学的指标进行绩效评估,切勿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三)产品管理方面
1.信息的透明度与披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一直是许多问题根源所在。很多银行对资金的投资方向、范围等核心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投资者对产品的具体风险状况无从知晓。各银行总行统一管理分行上缴的理财产品资金,“资产池”类产品的资金流向复杂,使得基层监管部门也难以掌握具体信息,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存在“庞氏骗局”的倾向嫌疑。
因此,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规范理财产品信息的披露,可以采用“类基金化”信息披露方式,定期公布产品单位净值,提高产品管理的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该对资金运作模式做出改进,在理财产品的管理运作中,做到不同类别的产品、尤其是“资产池”中不同产品组合的分类管理、分账经营,分类管理,加强对资金投向构成、投资收益等关键信息的定期披露,实现资金来源和投向“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2.风险监控体系的建设。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纵向来看,监管部门,银监会、证监会应该联合形成理财产品的一级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本身成为二级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各媒体等舆论监督作为以上两者的补充,构成三级监管部门,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保障理财业务的合法性。横向来看,银行内部应该遵照相互牵制、权责分明的原则进行专门的理财业务部门和组织结构设置,应设置独立的监督部门,从产品设计——产品销售——产品管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同时也应注意建立第三方评级/评价机制,为市场提供揭示、分析、比较各种类型产品、各种理财机构信息的准公共品服务,并建立独立于金融机构的统一的投资者风险承受度评估体系。
3.监管模式的实质性转变与突破。由于监管机构的行政划分,相互关联的理财产品市场分别交由不同机构监督管理,但是金融市场的各类主体所发行的理财产品早已超越或者是变相突破了自己的经营范围。不同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由于不同监管主体台监管标准不同、采取的监管措施不同,造成各类金融机构在市场上面对不合理、不公平的竞争条件,给理财产品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竞争混乱。
因此应转变这种监管现状,努力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模式的改革。现阶段的重点是对理财产品进行统一监管和特性监管的协调,这也是“功能监管”实现的重要途径。首先是通过对理财产品进行类别化管理,针对不同类别理财产品和理财产品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为理财产品统一监管和特性监管提供坚实的基础。更进一步,统一监管和特性监管的协调又能促进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转变的实现,使监管模式逐步的将重心转移到理财市场主体的活动层面。同时,随着理财产品市场监管模式的日益完善,整个金融市场的“功能监管”模式的实现又有章可循,也为实物资产向金融资产的转化提供了便利,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
四、理财产品市场最新动态分析
根据央行最新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并不会削减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反而会使银行将业务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向理财领域。不过在商业银行自身还没有相应的完善体制来迎合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为商业银行迎接利率市场化增加了挑战系数。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活动,创造公平有序的利率市场化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韬,陈儒丹.“功能监管”视角下的中国《证券法》适用范围研究—以金融理财产品监管规则的改进为例[J].证券法苑,2012,7(02):501-525.
[2]安伟,王忠钦.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与分类监管探究[J].西南金融,2011(10).
[3]张楠.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当销售的治理“瓶颈”与对策[J].金融纵横,2013(03).
[4]易华.国际上结构性个人理财产品的监管现状[J].中国金融,2007(11).
[5]李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拓展及其潜在风险[J].商,Business,2013(02).
[6]贺志东,刘易,杨未未.试论理财产品的类别化及其监管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 2013(07).
[7]刘燊.我国金融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和监管问题研究[J].证券法苑,2009(01).
[8]林志华.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12(01).
论文摘要: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具有以信托贷款产品为主导,产品呢预期收益趋向合理,分成服务体系开始构建等热点。产品风险揭示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以及粗放式发展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发挥理财业务对经营转型的重要作用;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同时,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Keywords:commercialbankspersonalfinancialmanagementproductscorruptioncooperationsilverletter
Abstract:mercialBankofChina''''swealthmanagementbusinessisstillinitsinfancy,thecurrentloanproductswithtrust-basedproductstendtodoareasonableexpectedreturn,dividedintothebeginningofconstructionofservicesystem,suchashotspots.Revealsthelackofproductrisks,thevarietystructureisirrational,aswellasextensivedevelopment,andsotheproblemstillexists.China''''scommercialbanksneedtore-visitandstudythemarketdirection,financialmanagementoperationsofthebusinesstoplayanimportantroleintransition;createexcellentbrandimageandcharacteristicsofservices,accesstocustomertrustandloyaltyandlasting;increasedinnovation,financialmarketdevelopmenttoexplorenewspace;atthesametimefromasingleproductplatformtochangefrommasschangestoservicesatdifferentlevels;establishasoundfinancialbusinessriskmanagementsystem.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使商业银行纷纷推行以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为要内容的战略转型,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环境的日臻完善为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业务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提升同业竞争综合实力,拉长盈利成长周期。然而,我国商业理财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并受到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进程及特征,进而对当前理财市场中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展开分析,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进行探索。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可以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在理财顾问服务活动中,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外币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其后几年外汇理财产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总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竞争市场。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先锋的直接原因是,在当时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能够增强其吸储能力,缓解资金趋紧压力。
2006以来,随着客户理财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特别是面对存款市场激烈的同业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持续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行力度,不断丰富和延伸理财品牌及价值链上的子产品。以工商银行为例,2005到2007年分别(发行)销售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190亿元、755亿元和1544亿元,年均增速达185.3%;而2008年仅上半年即累计(发行)销售个人理财产品54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5倍。凭借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综合实习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占据国内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可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压力,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唯有加快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步伐,通过负债结构与收益结构的转变,形成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联动效应,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的演进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初期的外币理财产品相比,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更为规范,客户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相互隔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熟悉、专注并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依靠银行自身的平台就可以完成产品销售、资产配置、投资决策、清算分配等职能。
此后,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走低以及资本市场的走强,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一是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则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股票和实业投资。在此种投资路径打通以后,理财产品形式上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新股申购、信托受益权转让以及由债券、股票、信托融资等产品组合而成的资产配置产品等。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覆盖全球市场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扩大了资源配置的半径,理财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利率、汇率、股指挂钩的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特点
1、信托贷款类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导
2008年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单手资本市场大幅下挫,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银监会加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整改力度等因素的影响,理财产品的品种结构普遍发生显著变化。子2008年2季度开始,风险相对降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贷款类产品大幅增加,并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如招商银行全年累计发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理财计划”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票据盈利理财计划”两种信托贷款类产品宫674只,在其各类理财产品中的占比达到73.8%。其他各行也纷纷将信托贷款类产品作为理财业务推广的重点加以集中发行。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系列”、中国银行的“平稳收益计划”等。信托贷款类产品普遍具有投资标的明确、结构简单、期限多样、收益相对稳定等特点。从根本上讲,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内在特性符合当前阶段投资者、商业银行、借款人和信托公司等各方主体的利益。
2、公益性、专属性创新产品彰显理财业务价值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部分银行迅速反应,推出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创新理财产品。例如,建设银行在震后第五天就发行了“财富.爱心公益类08年第一期理财产品”,将募集资金的8%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定向捐赠于四川灾区,并且该产品不向客户收取认购费、管理费等任何费用。此外,在教师节期间,招商银行还特别发行了“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教师专享理财计划”,在原有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基础上赋予了“尊师重教”这一更具意义的内涵。此类以慈善、关爱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打破了以往理财业务同质化的常规,深化了理财品牌的内涵与价值,增强了客户的认同和忠诚度,并有效地提升了银行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对于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3、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趋规范合理
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趋向于规范合理,与以往部分银行对新股申购类、结构挂钩类产品动辄给出40%或50%的预期收益率,甚至“上不封顶”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例如,光大已拿回国内“阳光理财同升21号”挂钩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8%、4.5%、1.45%三档;中信银行投资于新股申购和信贷资产的“全面配置计划0807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4.38%;而农业银行的“本利年08第15期基金精选型产品”,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22期与套利理财计划”等均有给出具体的预期收益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受资本市场低迷以及“零收益”实践等因素影响,各个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水平更加实际与客观;另一方面,按照银监会要求,对于无法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各个银行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不得给出“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尽管有所回落的预期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客户吸引力,但从根本上讲,科学的、与实际收益情况吻合的预期收益率将对商业银行及其理财产品的美誉度和客户信任度产生积极影响。
4、产品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期限结构日臻完善
与以往同类型产品相比,各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以招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所发行的全部理财产品中,期限在三个月(含)以内的产品数量占比达36.8%,期限在三个月至一年的产品占比达59.7%,而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仅占全部产品3.5%。此外,其他各银行也注重短期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如工商银行“2008年第65期稳得利增强型信托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为16天;中国银行的“博弈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分为14天、21天或1个月。在产品不断短期化的同时,各银行也注意产品期限结构的完善。以工商银行11月份发行的“稳得利”系列产品为例,其包含了29天、75天、90天、12个月等各种期限结构,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
5、理财业务分层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
2008年来,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专属产品不断增加,银行理财业务更加注重客户细分,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举例而言,交通银行“得利宝新蓝58号产品”和“得利宝海蓝31号产品”对普通客户、交通银行客户进行了分层定价,产品预期收益与客户层次成正比。在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中,“交银理财”定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的客户;“沃德财富”地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0万元以上的目标客户,并提供专属客户经理、专属理财网点、专享增值服务等。同样,工商银行也全面升级了“理财金账户”服务品质,定期推出“理财金账户”专属理财产品,并通过贵宾理财中心、贵宾客户服务专线、贵宾网上银行等各种专属通道,为客户提供全新的理财服务体验。各银行对中高端财富客户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市场细分能力的增强和分层服务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1、信托理财集合资金用于贷款可能引发潜在风险
由于央行对信托贷款利率下线没有规定,因此信托贷款可以规避商业贷款基准利率下限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另外,虽然从实质上看是商业银行对用款单位放贷,但由于信托贷款与信托理财资金不在商业银行表内核算,因此可以规避《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不用计提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于此,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开展了与信托挂钩的理财业务,筹集资金的投向基本上是信托贷款。
信托贷款对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都属于表外业务,贷款的信用风险完全由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承担。在此情形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对借款人一般不会进行授信尽职调查,对贷款用途也不会开展相关的监测工作,特别是贷款大部分在异地使用,就更缺乏有效地贷后管理一旦用款单位出现还款风险,担保人又不能如期履行担保责任,将会给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银行也和信托业虽然对此不负有偿还义务,但也将面临系统性的声誉风险。
2、对客户风险提示及信息披露不充分
部分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介绍和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未提供必要的举例说明。风险提示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的话语,未对铲平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的阐释。
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产品的理财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在将有关市场检测指标作为理财计划合同的终止条件或中之参考条件时,未在理财计划合同中对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式做出明确的解释。
3、熟悉国际交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异常匮乏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于一体化的形势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挂钩标的投资方向将主要向境外市场发展,其中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工具范畴,因此熟悉国际衍生品通行的交易规则、惯例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衍生品交易合法权益的关键之所在,但目前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异常缺乏国际衍生交易经验特别是对国际规则的了解,更无从谈及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营销宣传不够
个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上基本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银行营业厅里,都摆放着介绍理财产品的小册子或宣传纸,但缺乏特色产品和个性化方案,这同客户需求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实际上了解的客户也不多。比如,“千里马”、“红双喜”等投资分红险,其复杂的条款,常常需要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明白,而各行却无人主动的向客户介绍。一些新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客户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看宣传册,客户根本弄不明白。
5、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同质化趋向。在业务范围上表现为,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财务策划上技术人才的支持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从目前国内同业的情况来看,基础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严重影响了理财市场的健发展。
同时,金融产品的复制特点加剧了这一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能够立刻跟进,名目虽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相似、投资收益相当,几乎是克隆。于是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保险、证券、外汇、基金等的投资组,缺乏特色。比如同一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会被几家商业银行,或者同一商业银行的几家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只是名字的区别,而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对个人客户而言,这些产品的确眼花缭乱,却缺少实际吸引力。
四、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对策
从长远来看,由于理财业务将国内居民财富迅速扩张而引发的对金融业务的外在需求,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发挥理财业务对银行经营转型及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与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有助于烫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应对利差收窄的挑战并拉长盈利周期。首先,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利用理财业务平台,商业银行能够实现与多个市场、多种业务的对接,并使之成为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有益探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若能与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进而提升零售银行业务对经营利润的贡献度,增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
当前,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和可复制性。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依靠卓越的理财产品以及超越客户预期的特色创新产品及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商业银行持续地自身核心理财品牌加以塑造,通过准确的服务定位和文化内涵,与客户建立情感,从而赢取客户的忠诚和持久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全部理财业务均冠以“金葵花”之名,经过持续不断的培养,更使客户自然而然低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品牌形象是难以被同业复制的。
在特色产品及服务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更新理念,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热点和焦点,必须增强响应能力,即使退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和信服务,从而获取同业竞争主动权。理财不仅是一项规划、一个系统、一种过程,更是规避经济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当金融市场繁荣时,需要通过有效的理财手段实现财富增长;而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则更需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把握机遇,平稳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
3、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加大创新力度,为理财市场寻找新的加速器。货币政策的转向、相关监管政策的推出和调整以及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都为理财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近期,银监会相继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例如,并购贷款类产品可能成为银信理财业务新的增长点。与传统的信贷资产类产品相比,并购贷款类产品将在投资方向、收益模式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此外,股权投资及PE类产品预计也将成为优化银信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银信合作层次的重要领域。此类创新将私人股权投资等纳入银信业务合作范围,打造个性比较强的高端理财产品,有利于银行与信托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品牌,进一步开创理财市场新的发展空间。
4、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
从国外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来看,理财业务并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根据细分目标市场以及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预期、风险偏好等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规划方案。尽管近年来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仍处于“关注产品胜于关注客户”的初级阶段,与理财业务全方位、差异化、个性化的本质内涵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长远看,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应遵循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以金融顾问、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投资理财服务转变。
5、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应既包括商业银行在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也包括理财计划或产品包含的相关交易工具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银行进行有关投资操作和资产管理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市场风险的防范于控制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首先应根据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特点,建立并完善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研发、销售和管理有关理财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具备相应的成本收益测算与控制、风险评估与检测,内部价格专一等的能力和手段,对需要对冲处置的风险要有具体的技术安排。在进行相关市场风险管理时,应对利率和汇率等主要金融政策的改革与调整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评估可能对隐含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刘毓,2008.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
[2]张渝,2008.银行信托理财产品问题分析[J].西南金融
[3]张兴胜、钱金叶,2006.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的冷思考[J].中国城市金融
[4]周田新,刘丽,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状况评价及策略选择,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0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