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

时间:2023-06-02 09:5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供给侧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供给改革;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45-01

近些年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体看来,问题不少。部分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不能适应广大民众对健康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减弱,农业内外部压力增大,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的供给入手,对症下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更是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将极大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和竞争力的增强,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1 解决农产品质量、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的矛盾

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增多,不再要求吃得饱,而更加注重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使农产品朝着有机绿色、安全生态、营养保健等高品质方向发展;朝着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特色鲜明等多元结构发展,更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1.2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综合效益的高低,受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上主要是生产者素质、生产成本、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结构、农产品产业链条等;客观因素上主要是市场需求结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农业基础设施、品牌注册认证服务、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生产者素质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需求空间,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认证注册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种植效益和资源效益最大化。

1.3 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从当前的农业生产看,个别地方或地区依然存在着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掠夺式经营等现象,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减”和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微纳米肥,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加之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加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

2.1 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统筹兼顾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人口将近14亿人,占世界人口的21%;而全国的耕地只有1.33亿hm2以上,占世界耕地的7%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说明我国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不可一拥而上。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千方百计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

2.2 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

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各地区要根据自然状况、生产条件、农作物栽培模式等实际情况,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3 以综合效益为前提,因地制宜

“调什么,怎么调;种什么,怎么种”都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来实施,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土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同时,一定要解决好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成本过高、产业化经营薄弱、市场营销能力差、农业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充分调查、研究、分析,避免同一种作物或品种聚集生产,致使出现“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现象。

3.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3.1 制度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粮食价格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以确定土地权属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的落实,可以让农民有明晰的产权,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可以适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动放活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可以适当提高农民的土地性财产性收益,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3.2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应的就是农业现代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农业结构更趋合理,就是要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通过培育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利用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要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化水平,加大防灾减灾力度,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品种的多样化,注重市场导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3 补齐农业短板。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化肥利用率;二是应该加强农业科技职业学校的建设,由国家提供免费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这是农业供给侧补短板的根本。因为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出路就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根本是要有一群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职业农民,没有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将是一句空话。所以,补齐农业短板的根本是培养新型的现代职业农民。另外,在农机装备方面,还存在着实用性不够的问题,这是需要有待改进的。

3.4 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真正让市场在原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给农民以自主的经营权。在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政府不应该对具体的农业生产进行干预,更不用强制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甚至对农民空许愿,欺骗农民,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搞僵政府和农民的关系,把农民推向政府的对立面。政府要做到取信于民,真正当好“守夜人”的角色。

4.结束语

总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用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当前“三农”难题的重要实践形式和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比较效益,更好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必将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O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2] 徐盘钢.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J].上海农村经济,2016(3):1.

第2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农业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从依靠资源投入的发展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从满足量的角度向提升质的要求转变,从供给侧角度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结构性问题,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村的绿色生态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裘盾

在产量连续十二连增的背景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因此亟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资源环境、农民增收等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产量大而质量低、成本高而价格低、库存高而销售滞、小生产而大市场,以及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等矛盾都亟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破解。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障有效供给,以富农、惠农、强农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从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入手,着重解决农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提高农产品全产业链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而是出在供给侧,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突出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高效提升,将农产品向高质绿色提升,向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提升。

一是解决农产品绿色优质均衡供给。由于国内的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价格机制存在问题,当前部分农产品的供需结构矛盾表现突出,例如一面是大豆供不应求,一面是玉米供过于求。为适应需求结构的改变,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提供绿色、标准化的高质量的农产品,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均衡发展。

二是完善农业的绿色生产体系。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而国内人工土地等成本攀升,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40%,竞争力不足,小规模、高成本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因此需要通过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农业供给体系的效率,提高农业竞争力。

三是确保农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在确保农产品供给总量的前提下,将农业发展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从农业生产入手,包括规范种养植,大幅降低化肥、农药、抗生素的使用量,标准化农业生产,改变粗放式拼资源做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三方面入手,提质增效。一是从总量平衡向结构优化转变,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向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来转变;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改变农业产业体系,向现代农业体系,向新产业、新业态来转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重点

一是去库存。通过调整农产品的生产,来适应需求的改变。提供优质绿色农产品,如增加大豆的生产供给,而对供过于求的玉米,一要压缩产量,二要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三是调整玉米收储制度。

二是降成本。我国农产品在投入成本上持续上升,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国内价格高企凸显,要降成本来提高竞争力。一要降低土地成本,二要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三要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竞争优势。

三是补短板。对农业进行反哺,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让深山老林的产品都能通过电商快速接入现代物流体系;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民旱涝保收;加强对于现代网络的投入力度,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提升农民收入。对于基础设施投入,不仅要增加硬件投入,还要增加软件投入。

三大创新加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无论是农产品供给、农业产业体系,还是农业经营体系改革,都要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尤其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以科技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科技投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解决农业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扭住科技创新这只牛鼻子不放,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农产品源头绿色,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创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建立农业的创新园、创业园和产业园,来加速推进和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2016年全国实现了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这是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大制度改革和创新,包括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与产权制度改革,包括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性的制度创新,也为根本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还要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收储制度,尤其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保障农民权利,提升农民的收益,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

三是金融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面广,投入力度大,单靠财政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在防控好风险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要保障。不仅加大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而且要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扩大林权和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支持农业保险等金融创新,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强金融创新支持的同时也要防控好风险,为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保障。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价格发挥机制作用,让价格信号起到激发市场活力与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但这不等于国际贸易对国内农产品不保护和完全放开市场,政府需要提供好制度环境,做好产权保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加财政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不只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而是在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绿色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物流体系建设给予重点支持,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加大支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

三农事关重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一号文全面阐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坚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条底线:确保粮食产能、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唯有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确保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的总基调。唯有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完成今年政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取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第3篇

关键词:供给侧;农业结构;农业质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而言的。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侧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和矛盾的关键环节,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由来及概念。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演进趋势

1、需求结构的演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是必然。从品种结构看,水稻、小麦等粮食类产品消费比较稳定,肉类、蔬菜、水产品、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近年趋势十分明显。从质量水平看,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时,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的要求更迫切,而2013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分别达到32.5%和34.2%。

2、供给模式的演进。传统经济时代,农产品供给更多聚焦于一个市场、一种资源,粮棉油糖、畜牧业的若干产品以及水产品,都要求高自给率。在开放的环境下,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通过自给解决全部的农产品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农产品供给模式更多聚焦于自给加进口,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格局。

3、资源配置方式的演进。过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最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业不仅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生产过程也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还要释放观光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表现出低碳化、生态化特征。这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4、经营方式的演进。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方兴未艾,与传统承包农户一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与服务,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由“人力+畜力+精耕细作+分散经营+实体流通”转变为“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过去从种到收、从田间到餐桌,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的流通模式,链条长、环节多、损耗大、效率低,生产者与销售者、消费者距离较远。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各类产销对接日趋活跃,电子商务蓬勃兴起,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踊跃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电子商务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革命性影响。

5、政府{控方式的演进。政府调控农业以直接干预的方式为主,并在具体操作办法上不断演进。时期,政府按照严密的计划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购销的各项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变革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让农民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让市场机制开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对农民提供了直接补贴,形成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党的十强调,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形势的变化就要求政府对农业的调控行为作出相应调整。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一)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质量、高品质的农产品日益受到青睐,而国内有效供给却显得比较乏力,截至2015年我国粮食已经创下了“十二连增”记录,部分产品库存量居高不下。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超过万亿斤,其中玉米就超过4,000亿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面临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的窘境,而这种困境的摆脱无疑需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两板挤压。所谓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是指因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弱,国内部分品种出现了国内外“价格倒挂”,这些国内生产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已经基本封闭的现象。农产品成本“地板”是指因土地租金和农用劳动力越来越贵,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投入越来越多,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处在快速上升通道的情况。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实际上都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价格倒挂”下,巨大价差裹挟诱人的利润,洋货入市、国货入库,挤出效应将使国内部分农产品被逐出市场;而成本不断飙升,将导致比较效益持续走低,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日渐丧失。

(三)耕地摞荒与过度耕作同在。由于城乡收入差异的客观存在,农民跳出“农门”思想的长期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有效转移,许多农村地区由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的现象非常严重,耕地广种薄收、直接摞荒的比比皆是。与此同时,从“”至今,政府主要强调了农户的土地承包和经营权,但对其养护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明确界定,部分地区因此而出现了过度耕作的情况。近些来,一些近效地区的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同样存在过度耕作的情况。耕地摞荒和过度耕作反映了土地资源浪费与掠夺使用同时存在,其破解同样需要从供给侧入手。

(四)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和农业农村短板效应明显。由体制因素和发展阶段共同决定的、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之一。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依然被过度、单向地向城市转移,工业和城市因此而过度发展;农业农村却难以获得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红利。在城乡失衡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落后于城市。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制约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滞后又进一步制约了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临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思考

(一)优化种植结构,壮大特色产业。针对当前卖粮难、粮价低的现状,要积极引导农民尊重和适应市场变化规律,调整种植结构,在小麦种植方面,要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压缩普通小麦的种植面积。在玉米种植方面,要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玉米产量,适度扩大大豆、芝麻、杂粮等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重c发展中、高端设施蔬菜,做大做强临泉县的设施蔬菜产业。同时,做好做精西瓜、中药材、生姜、大葱、瓜篓、芥菜、马铃薯、三粉等特色产品,着力抓好马铃薯产业发展,探索发展马铃薯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经济。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不强是临泉县农业发展的短版。针对临泉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而不强的现状,我们必须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围绕“强龙头、建设基地、创品牌、拓业态、促升级”,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牛羊肉加工、脱水蔬菜加工、中药材加工和食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依托现代农业园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抓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做强二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全面建立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制定主导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另外,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重要举措,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融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发展,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

(四)推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积极推广深耕深松、地膜覆盖保墒等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融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力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加快综合利用和收运储体系建设,探索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扶持建设农用废弃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建立完善废弃地膜回收再利用体系。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打造区域产业生态圈,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以农业企业为单元的生态小循环、以示范园为单元的生态中循环和以县域为单元的生态大循环。

(五)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以千亿斤增粮田间工程和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扎实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造,稳定提高地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北农业综合试验站建设。加强技术攻关,支持传统技术改造升级,集成创新推广组培育苗、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等一批现代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开展公益和经营融合试点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2]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

[3]毛杨花,陈红燕.农村经济发展现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

第4篇

中央提出“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部门如何顺应和适应改革,相机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供给侧服务,形成补齐农业短板和金融转型升级的双赢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此我们以金昌市为例探讨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金昌市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金昌市发挥工业优势,以工补农、以工促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和示范,农业种植结构显著改善、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养殖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开始起步,农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经济作物主导明显。金昌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自2010年以来呈下降态势,至2016年末下降13.14%;经济作物播种播种面积连年增加,至2016年末增长31.93%,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6%,粮、经、饲比例调整为66:30:4。种植、养殖的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大棚、日光温室种植和标准化饲舍、小区养殖方式较为普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显著增加。农业机械化率提高,适合家庭适用的小型农业机械已基本代替了牲畜耕作,2016年末金昌市农业机耕率82.46%、机播率73.6%、机收率63.02%,综合机械化率80.82%,降低了劳动强度。

(二)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多。近年来,金昌市把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从创新经营机制入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形成了自愿互换、入股和统建、改选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土地流转模式。至2016年末金昌市共建立县、乡、村级流转服务中心(站、点)152个,流转土地面积66.12万亩,流转率达60%。

(三)农业产业化提速。围绕特色优势农业,延伸产业链条,金昌市建成了朱王堡、双湾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出现了三洋集团公司、莫高啤酒原料分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了莫高麦芽、马记瓜子等一批特色拳头产品和著名商标品牌。至2016年末,金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1家,农产品加工品种达到120多种,年加工量达到60多万吨,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至2016年末金昌市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1286家,资产总额9.54亿元,入社成员1.2多万人,专业合作经营发展成为扩大农产品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方式。

(五)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由金昌市政府统筹规划建成了金昌市国家级啤酒大麦生产示范区、金川现代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金昌现代畜牧循环产业园、城郊“菜篮子”生产基地和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一区三园两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区,由企业或农户主导投资建成了金昌市硕丰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永昌县金农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为金昌市农业的现代化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支农惠农政策下,金昌市涉农贷款持续增加,至2016年末金昌市涉农贷款120.81亿元,连续8年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按照“集中优势、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示范乡镇”建设试点,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市场,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及建设银行等向农村市场发力。金昌市乡镇以下金融机构网点58家,建成惠农服务点213个、便民服务点25个,新布放各类现代支付机具 526台,农户银行卡发放量达33.5万张,人均持卡1.66张,60%以上的农资及机具购置均通过刷卡消费,惠及农民20多万人。

(二)以信用、联保方式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涉农金融机构为更好地为农户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为主,其它担保抵押方式补充,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从2010年的5万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5―30万元,对农户发放的贷款总量逐年增大,有力支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针?εХ⒎诺男糯?品种达到20多个,2016年末农户贷款64.93亿元,是2010年末的6.42倍,年均增长47.01%,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不断加大。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与农业产业化企业或组织开发各种形式的“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信贷产品,至2016年末,农业龙头企业贷款46.53亿元,增长25.93%,金融支持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动力源。

(四)金融创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配合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开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至2016年末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700多万元,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财产权抵押等业务有序推进。

三、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1.扩大了金融业发展的空间。长期以来,受制度限制、规模歧视、外部环境缺陷等因素使农村金融服务明显不足,不能有效支持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升级、农业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培育、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和完善,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这些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空间。

2.丰富了金融支持的载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和难题,主要有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不匹配,农产品受到价格封顶、生产成本抬升双重压力,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任务艰巨等,对此供给侧改革提出扩大农村土地流转经营试点、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生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政策措施,对金融机构来说,遵循政策支持导向,锁定优质客户,加大金融支持,不仅仅是培育新的增长点,更是金融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

(二)面临的挑战。1.市场主体数量多,但发育不成熟。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多,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足。2016年底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但规模化不足,产值过亿元的仅有4家,具有较为完善产业化链条、带动辐射影响强的更少。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足。除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规范外,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村合作社均存在内部运行不规范,特别是内部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产权不清晰,财务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达到银行授信条件,信贷融资难,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尚未突破,2016年底四类主体贷款余额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占94.7%,其余三类仅5.3%,其中很大部分是以个人名义申贷来发展。

2.农业产品发展充分,但竞争力不强。一是产品特色不够。农产品供给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近年虽有所进展,但更多是普通的大路货,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二是品牌多而不亮。全市农产品注册商品4500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13个,全省著名商标56个,但真正叫得响、有竞争力的匮乏,全国驰名商标,可能只是省内有名,全省著名的,往往只在辖内开花。三是农业大而不强,品牌效应和加工深度决定了产品竞争力、附加值和农民得到的实惠,辖区内有比较优势的永昌啤酒麦芽也仅仅提供原料。四是化肥农药施用水平仍水平较高。发达国家化肥施用强度警戒线225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警戒线7公斤/公顷,2016年市化肥施用量为34.2万吨,农药使用量2.77万吨,相较耕种面积差距是较大的,对生产成本、供给品质、水土资源环境等影响将是深远的。

3.适度规模推进快,但科技化程度低。全市的农村土地流转率和农业机械化率走在全省前列,但是存在:一是分散经营不利于科技推广。尽管流转面积达60%,但是大量的农民集聚在有限的耕地上将阻碍适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新科技的应用与推广,很多种养大户还是凭传统经验来组织生产经营。二是农业科技人员的匮乏。很多基层的农技推广站由于工资低、待遇差等留不住人才,人才总量少、素质偏低、专业不适应、老龄化严重,阻碍了农业新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三是农业生产全过程中介的服务组织少、程度低。如:产前的种苗集中培育、产中的日常精细管理、化肥农药的科学施行、产后的适时烘干储存服务等。四是农产品加工设备的平均科技含量就更低,大多是初加工。

4.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但产业融合度弱。农业产业融合必须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前带动农业生产,向后辐射流通领域,延伸至观光、休闲,但问题在: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村一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一方面“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建设的程度化不高,带来原料品质把控较难;另一方面加工后产品销售与现代流通嵌合度不深,价值实现难度大,根源还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导致产业链条难以前伸后延。二是三次产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少。三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缓慢。四是休闲与观光农业等延伸链条发展严重不足。

5.农产品市场种类多,但现代流通滞后。一是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是单个或合伙的农民,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体系,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导致农民销售农产品成本高且效率低。二是流通技术落后。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配套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农产品损耗浪费惊人。三是流通信息化水平低。由于缺乏系统、及时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体系,导致生产与流通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四是“互联网+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交易企业少,更谈不上如何借助互联网加大数据分析来提高供给侧水平,满足需求端的需求。

四、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建议

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对照结构性改革任务,金融部门要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点”在供给端,“着眼点”在需求端的本质要求,着力提升金融供给侧服务的效率与水平,力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适应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科技金融。一是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制定更规范、更明晰、更具有?绦辛Φ呐┮德躺?金融标准,实行有保有压、进退有序,向低碳、环保、绿色可循环领域倾斜。二是助力绿色公共品牌建设。围绕农业现代产、产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四化”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金融扶持,优中选优,集约耕地、技术、资金等,遵循绿色生态标准,全力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三是围绕农业经营体系,加大科技金融扶持。支持新型高效缓释肥料、新型环保地膜、低毒农药等高科技资料的研发和生产;突出农业科研、新品种培育、科学种养、节能灌溉、科学施肥(药)、精深加工等科技服务中介予以支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适应农村产业融合趋势,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一是完善和发展农业生产体系。适应农产品结构调整,突出特色、生态和名品种养,运用“两权”抵押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订单质押等组合产品服务。二是完善和发展农业产业体系。金融部门要同政府主管部门一道,整合财政、信贷资源,优中选优,遴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为产业链上游农户提供全方位生产服务、为下游做好农超和市场对接等批量化、集中式服务,构建产业利益共同体。三是做好农产品流通服务的扶持,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物流效率。同时抓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服务,延伸产业链。四是加强金融市场建设。调整、巩固间接融资,与政府部门一道引导、培育企业特别是骨干核心企业的市场融资意识和技能,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债券票据直接债权融资等,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做实产业基础、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品牌。

(三)适应农产品流通需要,大力发展“O2O”金融。坚持O2O双线推进。从线上:一是加强农业电商平台服务,打造本地电商平台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并根据线上销售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支持“淘宝?金昌馆” 建设,采取B2B、B2C、C2B、C2C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流通。三是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部门借助自身平台,运用数据与信息,打造“互联网?信贷”。从线下讲:一是加大区域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坚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帮助农产品价值实现和市场供求信息化建设。二是扶持区域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推进连锁经营,发展物流合作社、连锁经营等,带动农超对接。三是加大现代冷藏储运基础设施投资。争取政府资金配套,优先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关键流通载体的冷藏储运设施。

第5篇

据了解,四川省今年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等主要作物新品种,在18个县推进粮经饲改革,以养定种发展青贮玉米20万公顷以上。“改革核心就是围绕‘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表示,过去农业生产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要,虽保证了年年增产,结构却不一定合理。通过改革,力争实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供给什么,从而推进种植养殖结构优化。

背景:供给侧改革,为何从一粒玉米开始

根据农业部部署,今年全国拟完成“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66万公顷以上,四川省正处于“镰刀弯”区域。

“不过,四川并不承担调减任务。”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玉米生产大省。

那么,为何四川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仍然聚焦玉米?

据悉,玉米虽不做调减,但其结构调整将成为全省改革的重点:受生猪等畜牧养殖业推动,作为饲料的玉米消耗量巨大,甚至需从外省调运。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等饲用作物,适度替换普通籽粒型玉米,可为全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饲草料。“这说明调整玉米结构背后有更大蓝图,这张蓝图就是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四川省农业厅畜牧业处副处长付建勇表示,全省将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力争到2020年,把牛羊兔和家禽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而作为牛羊养殖过程中重要的饲草料,青贮玉米等饲用作物的推广是发展牛羊产业必不可少的一环。”

来自四川省农业厅的资料显示,饲料玉米消费占我国玉米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中,青贮玉米果穗大、生物产量高、消化率高,比籽粒型玉米更适合作为饲料。

而在推广青贮玉米的基础上,新型饲用作物也将在今年开展试验示范工作。“在自贡第一批种植户试验的基础上,我们计划把新型饲用作物推广到渠县、宣汉等19个县(市、区),开展引种试验和示范种植。”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样本:发展优质饲用作物,助养殖户增收

自贡是四川省川南黑山羊重要的原产地和输出地,看准这一优势,在外打拼的张劲松于2013年回到老家创业当起“羊倌”。目前,他的羊舍里养着400只种羊,另外400多只商品羊则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分包给加盟的乡亲们散养。

创业初期,张劲松采用当地传统的饲养方式――收割撂荒土地的野草供山羊们食用。“这个方法成本不低,雇佣乡亲们收割野草,1公斤的工资是3角4分钱,10吨草就是3400元钱。”

这种“传统”的饲养方式并非个例,四川省农业厅草原处工作人员孙立菁表示,与牧区不同,四川省农区牧草资源缺乏,亟须发展优质饲用作物,提升饲料品质。

去年初,张劲松开始尝试青贮玉米、新型饲草和黑麦草套种的方式。尤其是新型饲草,它是由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选育出的试验性饲用作物,被寄予厚望。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教授唐祈林介绍,这种新型饲草和玉米有一定亲缘关系,但更高产、适口性强,粗蛋白含量高,是草食家畜的理想饲草料。

上述特点在张劲松的羊舍中得到印证,他说,新的饲用作物很讨黑山羊喜欢,新型饲草的生长速度也很惊人。“草长到70厘米就能收割,一年可以收割四五次。全年下来,一亩地可以收割10吨饲草。”

更大的账本是黑山羊养殖的效益。告别野草,去年张劲松的黑山羊平均每只多长了约2.5公斤肉。“别小看这5斤,对农户来说,就是每只羊都多了70多元的收益。”

收益的另一边,成本也在下降。“不用再雇人割草,只需流转山坡荒地,一年的租金是每亩400元。”张劲松表示,加上租金和一些杂费,收割10吨饲草的成本不到500元,远低于收割野草需要支付的3400元人工费。此外,收割的草喂羊,羊粪再用来施肥“喂草”,非常生态。

路径:种养结合,带动农业结构全面调整

四川省将采用以养定种的方式发展青贮玉米,而针对新型饲用作物的试验示范,也将依托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或养殖大户开展。

尝到甜头的张劲松已经行动起来,今年他决定把饲用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0公顷。“我们有一个规划,争取今年的商品羊出栏数量达到1000只,远期要突破2000只,到时候种植规模还要扩大。”

第6篇

改革首要任务: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专家表示,这包含了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三方面的调整优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增产,但同时大量谷物还要进口,暴露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供给不足,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人们真正需求的生产不出来,在品质和质量安全上还不适应。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则表示,要考虑农产品育种、标准化、流通、提高地力、环境治理等多方面问题,综合性、全局性进行规划调整。

今年以来,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得到优化。

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调整离“调好调顺调优”还有很大差距,市场供需不匹配、农牧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产业链条不长、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

农业部已确定,明年农业结构调整要有新突破:继续调减玉米1000万亩,累计调减总量争取达到4000万亩;扩大玉米大豆轮作试点,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稳生猪、兴奶业;逐步减少近海养殖,规划和发展“海洋牧场”,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

从“量”到“质”:以绿色供给满足绿色需求

会议指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退的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

专家认为,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有效利用率偏低。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当前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生态功能不仅没有发挥,不少地区反而受到破坏。绿色发展一要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要适度利用资源。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出台的《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提出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阶段性目标和政策措施,推动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维护国家资源和生态安全。

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表示,当前我国生态产品极度短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林业的优势在绿色,特色在丰富的产品资源。国家林业局将着力加快国土绿化,提高森林质量,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建设国家公园,不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明年,有关部门还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好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市场、要素和主体“全面激活”

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社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样,都要围绕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展开。政府要合理引导各种资源向供给侧质量效益提升聚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改革任务。要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程国强强调,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改革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办法实现节本增效、降成本,也很难补短板。

自2014年起,我国分别在新疆和东北地区实施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专家认为,这将为突破目前粮价改革面临的瓶颈与难点问题提供借鉴。

据记者了解,明年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的重点是:将“三权分置”试点省份扩大到28个,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多元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垦体制机制改革等。

财政花在“三农”上的钱也要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会议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专家分析,这意味着财政支农政策和资金投入方式将迎来更大力度改革,以更精准的投入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这次会议前夕,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释放出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的积极信号。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意味着一系列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需要完善。“2016年,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推开,明确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强耕地地力保护,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吴奇修介绍,在这一导向下,2016年中央财政共拨付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1442亿元。

推进改革,关键要整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对此,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表示,将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给予贫困县更多的自,最终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促进“六次产业”融合发展

会议确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是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所谓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被称作是“六次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以结构性改革入手,全面发力、全面施策。

李国祥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态、健康等要素的需求明显提升,这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需要,也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的重要渠道,无疑还将推动农业生产得到更好发展。

第7篇

2017年梅河口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目标是:全市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58.9亿元,同比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970元,增长8.5%;乡镇本级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15亿斤阶段性水平。

一是强化扩财源,着力夯实乡镇项目建设

把乡镇的财源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去落实,突出项目建设,加强“飞地”项目调度、跟踪和督导,切实使乡镇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提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抓好“飞地”项目落地,突出产业发展上项目。

二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特色作物和农牧结合产业、休闲功能产业,实现由注重农产品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要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今年,每个乡镇也要至少列支3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产业,做精做细现代畜牧产业,扶持壮大棚膜蔬菜产业,扶强做大食用菌产业,做稳抓实中药材特色产业,做活做旺休闲旅游产业。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把产业发展作为提高农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做大规模总量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引领示范作用,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

四是夯实农业基础,抓好重点工作督促落实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集中力量在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科技、农机装备及农业生态上下功夫,推动“三区三园”建设,推进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完成和落实。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完成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机装备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态工作。

五是注重培育特色小镇,着力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整体水平

以特色小镇建设为目标,以农村环境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镇。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实施环境整体提升工程,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和“星级评选”工作,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村建设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重点打造各级公路沿线,全面加强农村环境建设。

第8篇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会议明确指出,当前的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更好得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就是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形成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就乌兰察布市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乌兰察布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蔬菜、肉羊、奶牛、生猪、肉鸡等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是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建立了冷凉蔬菜和饲料科学院士工作站。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都”,被评为“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全国十大牛奶生产强市”。

近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基本呈稳定发展态势。

笔者于2016年9月初,对乌兰察布市11个旗县市区的乡镇苏木领导干部通过问卷的形式,就我市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点:

1.政府宣传工作不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我市经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我市有86%的乡镇农业发展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但是农业生产率低,且农产品的供给品种、数量上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加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市场矛盾突出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制约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还存在两个因素,首先是缺乏优质的明星、品牌产品。虽然,我市生产的部分农产品已经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但是由于种植的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类较为单一,因此在市场中仍然缺乏竞争力。

其次,就是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于城镇化建设,导致物流成本高,价格优势不明显,同时农产品季节性强,在不恒定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变质,尤其是标准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难以做到产品的优质优价。

与低廉的价格相比,农产品的成本却在不断地攀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市农业生产中土地分散、种植户分散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所必需的化肥、农药等消耗品的价格也在增长,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

3.农村短板效应

从当前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引进,同时也缺少具备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牧业的发展当中。从数据上显示,当前我市虽然有76%的农牧业生产开始了机械化作业。然而使用率较高的仅占32%,还有半成农牧业的机械化作业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与此同时,先进农业技术的来源仅有28%是来源于社会企业,超过半成的先进技术来源是农业部门。 虽然从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0%的被调查者愿意或者正在进行有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的转变,但是从实际的推进过程来看,由于土地流转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导致我市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流转难度大,最大的问题是农牧民不理解、不支持土地流转工作,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我市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进程。同时,由于当前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支持,也为我市农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造成了更大的阻碍。

二、关于当前我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农牧业发展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发展的高成本与低效益的矛盾。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要想解决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尽早实施我市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市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推进以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落实我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当然,落实经营权权属工作一定要基于不改变二轮承包时期权属关系与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可以说,该项工作是对于二轮承包工作的补充。土地流转主要是以出租和承包为主,再次就是转让和互换,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招商引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壮大土地流转受让方,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生态保护项目,吸引种植大户承包土地,扩大经营?模,建立采摘园、观光旅游等。这样既促进了当地土地流转,又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也可以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当然,在进行土地流转时,一定确保农牧民的利益,这样一来农牧民才更愿意进行土地的流转。

第9篇

***是全市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旗县之一。近年来,该县以八里桥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为载体,通过抓配套设施建设、抓园区功能完善、抓特色品牌打造、抓新型经营主体、抓政策支持保障,有力促进了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既从载体上汇聚打造了农资农贸交易市场、**文化博览苑、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现代农业展示区以及观光休闲娱乐区等多种产业发展平台,又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贯通了从农业生产、休闲采摘、**体验到深度加工、电商营销、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条,使农业经济从单纯的农业物质化生产拓展到了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为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一、抓设施配套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坚持大破大立、集中连片的原则,通过统一开挖沟渠、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等方式,完成了全县***万亩耕地一轮改造,新增土地**多万亩,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灌排畅、盐碱降。紧紧抓住“百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项目”机遇,启动实施***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为“三权分置”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获批农业部粮改饲示范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二是加强交通道路建设。形成了以航空、铁路、高速、国道、省道、黄河堤防公路为骨架、以“七横七纵”为网络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油路、通公路、通班车,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围绕城镇绿化全提档、村屯绿化全覆盖、通道绿化全延伸、农网绿化全贯通,重点实施村屯绿化、农田林网、通道绿化、机场绿化等工程,*年累计实施造林工程**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个百分点。四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了全县***个村组的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独具河套特色、富有田园风光、留得住乡愁记忆的美丽新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电和通广播电视通讯,行政村光纤网络全覆盖,联星光伏新村入选“中国最美村镇”。结合村屯绿化、民俗文化、垃圾处理、水冲公厕等项目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力争创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

  二、抓园区功能完善,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一是建设农业园区。建成各类农牧业园区和基地**个(上规模的“菜博园”“羊博园”“葵博园”等园区**个,新建农博苑西园、青青草原肉羊产业园、锄禾农牧业科技示范园等高标准园区*个,欣远农林有机种植园等小型园区和基地**个),着力构建覆盖所有乡镇农场、数百个园区基地组合成的全县域、绿色生态、三产融合的“大园区”。二是建设工业园区。以“三园一中心(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就业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河套特色食品产业园、现代企业孵化中心)”建设为重点,投资*亿元建成五原工业园区,入驻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家,通过农畜产品加工业带动一二产业融合,晋升为自治区工业循环经济和直供电试点示范园区,列入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三是建设物流园区。投资*.*亿元建成“六位一体(农畜产品展示中心、第三方服务中心、创客工作中心、孵化培训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后勤保障中心)”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电商企业和创业团队***家,孵化电商品牌**个,村级电商站点覆盖***个行政村,****年网上销售收入*.*亿元,今年努力突破*亿元,实现了优质农畜产品进入全国全球市场,被团中央确定为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正在全力做好全国农村电商峰会和区市农博会承办工作。同时,依托鸿鼎农贸市场、农资大市场、八里桥农贸、巴运物流园区等**个市场,培育流通商户****多户,构建起了农副产品物流“大通道”。

三、抓特色品牌打造,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一是围绕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打造农畜产品绿色品牌。依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个千亩设施农业基地,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市**%,总产量近*万吨,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设施蔬菜实现了全年供应,培育了五原黄柿子、“灯笼红”香瓜、其田火龙果、“七小(小杂粮、小杂果、小瓜菜、小菜籽、小食品、小家禽、珍稀养殖”农产品等一批绿色品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造全产业链特色品牌。积极推行企业自繁型、大户聚集型、整村推进型、“四位一体”型、互联网+牧场型等养殖模式,大力推广放母收羔、肉羊托管等农企联结机制,建成肉羊规模养殖园区**个、整村推进示范村***个、精细化养殖户*万余户,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种羊繁育、羔羊育肥、沼气发电、屠宰分割、有机肥制造、冷链物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年出栏百万只肉羊生产联合体。依托百万亩种植基地、向日葵技术研究院、葵花产业联盟、鸿鼎市场、渤商所葵花籽交易中心,形成了集种子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金融支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交易各类瓜籽**万吨,被列为中国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个出口葵花籽(仁)质量安全示范区。三是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河套**文化品牌。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个特色小镇;依托河套**文化博览苑、****、****、****、****、****、****等**个项目,深入挖掘**文化、**文化、**文化等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其中河套**文化博览苑入选国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年内有望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

四、抓新型经营主体,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一是培育产业龙头。引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家,占全部工业的**%,其中“农”字号龙头企业**家(区级**家、市级**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构建起了种植、饲养、饲料、加工、屠宰、电商销售等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探索出电商带动、入股分红、合作服务、委托育肥、放母收羔*种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结成联结链条***个,带动农户*.*万户,占农户总数的**%,农民人均来自农牧业产业化收入近****元。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意见》,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星级”管理,每年安排***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对明星示范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进行奖励扶持,培育**个国家级、区级示范合作社和**户农业部门认定的标准化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功承办了****年全区农企利益联结现场会。

五、抓政策支持保障,增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该县高度重视农业工作特别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金保障等**个政策文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鼓励村集体入股企业分红,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二是强化金融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近****万元专项资金,对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特色种植、电商等重点产业予以支持补贴,*年累计投入涉农资金**.*亿元。同时,成立农牧业投融资公司,通过公私合营、特许经营、承包租赁等方式,带动**多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三农”发展,此外通过PPP模式,与蒙草集团、中加洁源公司合作,投资*.*亿元实施示范园区提升改造、绿化景观工程、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三是强化服务保障。组建现代农牧业服务中心,集成“一个平台(农牧业综合服务平台)、九大体系(农业防灾减灾、农牧业科技***服务、动物疫病防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种子工程、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开展生产、加工、检验检疫等一条龙服务,打通了信息化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自治区“双认证”资质,抽检合格率达到**%以上,主要农产品实现可追溯,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个,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个,认证绿色食品**个。

第10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优化;调整

“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县域经济着眼国家经济战略发展,谋划“十三五”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樟树作为全国百强县,扎实的工业基础、牢固的农业发展,决定了樟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大力深化农村经济发展,是樟树市“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借力供给侧改革,优化与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从“产业+产品”的目标构建,到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再到政府推动力的形成,一系列组合拳的出击,让樟树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具有樟树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2016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6.33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33.16亿元。在笔者看来,供给侧改革下优化与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内外条件的创设、发展基础的夯实,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以“产业+产品”的目标体系,盘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樟树是全国粮食种植大县,依托粮食产区发展潜力,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农业发展体系,一直是樟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布局。201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1.67万亩,总产53.82万吨。坚持以“产业+产品”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就是要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农业农品经济效益的不断扩大,走“中高端”农产品的供给路线,走“绿色发展”的产业道路,将会是盘活樟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着力点。1.制定农业经济产业发展路线。传统单一、零散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无法适应“供给侧”改革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制定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就是要以“绿色经济”为主线,“特色经济”为色调,依托农业经济发展资源,构建具有樟树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通过山林、田湖的资源优势,提高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通过转变传统粗放式发展,构建以休闲旅游、新型农村合作经营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主体,更适合当前樟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比如日益发展起来的阁山镇黄家巷三层楼农家乐和阁山的爱农湖生态主题乐园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铺设产品价值效益化道路。农产品的价值构建,是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樟树市传统种植、养殖业的产品价值效益低端化,进而难以在市场中形成有力竞争。为此,铺设产品价值效益最大化的道路,就是要通过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的过程,提高“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提高樟树农业的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强化农业产业链的效益辐射力度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全国范围内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调。但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下的优化与调整。樟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阁山农业两区”为核心,投资20亿,建设江枳壳农业发展项目、蓝莓有机农业发展项目、中药材植物园、广来健康有机水稻、圣果农业果园谷,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樟树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1.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纵深。传统农业产业拘囿于田间,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向纵深发展。樟树应在“农业两区”建设的推进之下,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强化农业产业价值链更好惠及农民。樟树应在粮食产量稳增长、畜牧业稳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功能,实现“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产业模式。2.深入推进农业工厂化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进一步要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也着力突出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布局。当前,樟树市“阁山农业两区”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就是走工厂化农业道路,但是新兴业态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将一、二、三产业发展充分融合,进而构建樟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创设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府在农业经济优化与调整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有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樟树市在全面部署、深化发展的进程中,一是要坚持理念创新,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要“推手”的作用发挥,创设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1.创新管理理念。樟树市应以创新发展为主导,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思维方式,突破僵化的理念束缚,着力于构建具有樟树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从谋划部署、到政府决策推进,都应基于实际发展的需求,稳扎稳打;另一方面,强化政策的倾斜引导力,支持并鼓励农业企业的发展。2.创设良好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一是要创设宽松的农业发展环境。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在政策给予扶持,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夯实发展的基础;二是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从“农业+观光”、“农业+工厂化”的发展模式着手,制定相应的农业经营制度,进而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总而言之,农业经济的优化与调整,是基于供给侧改革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樟树市在全面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紧扣鲜有农村经济体系,着力于搭建三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以“产业+产品”的目标体系,盘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强化农业产业链的效益辐射力度;三是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创设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科学谋划布局、全面深化发展,建设具有樟树县域经济特色的农村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钱纯海.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析—以皖北为例[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6(05).

[2]赵川.乡村文化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以大香格里拉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5(13).

[3]朱锡明.大力推动转型发展支持供给侧改革[J].新金融,2016(13).

第11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一、现有财政政策及其不足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生产方式的调整与提升。首先必须改变经营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改变产品供给结构,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从表面上看,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要改变农产品的供给品种、品质和数量,实际上是要改变和提升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进一步来看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当农民合作社从事第一产业生产活动时就是新型经营主体,当其为成员服务时就是新型服务主体。现有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各类财政扶持政策,对于改善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环境,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

首先,总体规划不够完善。财政政策是政府引导、支持和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财政支持资金总量继续增加,但缺乏整体规划。在管理体制上,各部门之间缺乏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各类资金缺乏有效整合。

其次,目标导向存在偏差。公平和效率是公共财政的核心价值,财政政策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一定要有利于所有合作社有公平获得财政资金的机会。从实际情况看,面对农民合作社的“井喷”发展,各部门在驱动和利益示范规模偏好下,一些农民合作社从不同部门收到财政资金,形成了财政重复投资。

最后,支持内容显得落后。目前,各种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而对农民合作社合作意识的培养、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内容重视不够。建设和发展项目容易集中在个别农民合作社,不注重将财政资金用于公共发展平台建设,向更多农民合作社提供社会服务。

二、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农民合作社是弱势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防御性选择,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竞争力、保护自身利益。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所从事的是市场经济中相对弱势的农业,其成员都是全社会中相对贫困的农民,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扶持农民合作社实际上是扶持农民,减少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利用财政扶持政策助力农民合作社发展,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可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是一种费用较低和更有效的方法。

农民合作社能够为其成员提供农资统一供应、农产品统一销售、农产品包装加工、农业信息技术等集体,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小农户解决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面临的问题,实现个体农民无法实现的集体功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农民合作社能够承担起其他组织难以替代的职能。一是经济功能。农民合作社利用合作优势,可以收集大量的市场信息,从宏观上把握市场,以专业的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减少其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可以通过利润返还,直接实现农民增收。农民合作社还可以依靠自身的规模经济,通过集体力量与垄断资本抗衡,防止垄断资本侵害农民利益。农民合作社在经济学角度上,是一种促进市场竞争的力量,能够提高不完备市场的绩效,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二是社会功能。因为对互惠和公平的追求,农民合作社的成员之间天然具有内部服务最大化和非营利性的经济特征,使得农民合作社在解决就业问题及提供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农民合作社还具有天然的社会中介属性,可以有效地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阀门,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所谓“供给侧改革”,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即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由于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由不平衡向较平衡状态做调整及由被动的高代价平衡向积极主动较低代价的平衡做调整势在必行,而且变不均衡为均衡的过程,也是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合成动力的过程,客观上需要特别发挥政策在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

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农民合作社不仅要把握公平的内在追求,而且要在外部追求效率,这种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显然不利于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增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民合作社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引进和应用最新的技术,必然会对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自身资金非常有限,使得农民合作社创立资金先天不足。同时,合作社成员资格的开放性,又令其成员可在退出时将其股金抽回,使得合作社资本又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合作社公共积累的不可分割性又让其成员倾向于将盈余划归个人名下,使得合作社发展缺乏后劲。资本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软肋。不少农民合作社虽然不断尝试吸引外部投资,但受制于资本报酬有限的原则,对外部资本吸引力有限。因此,农民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公共财政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等社会服务职能,决定了财政政策改革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

就改革指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主要是指向生产者,着重从供给角度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着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财政政策在供给侧端的扶持,对农民合作社而言,可以视为其投入品的价格下降。这种财政扶持政策有两个方面的经济效应:一是短期内,合作社不改变生产规模,但由于投入品与产出品的比价降低,因此会产生更高的利润或更少的亏损;二是长期内,农民合作社将扩大生产规模,农民得到的利润则更高。政府财政扶持,是政府扶持特殊产业群体的有力措施,扶持极具未来发展前景的农民合作社,能够扩大未来的社会总供给和改善供给结构,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提高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禀赋。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等途径,就能在相当程度上打破资源约束的瓶颈,明显提高农业的基础竞争力。因此,政府在制度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上,要充分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采取适度、审慎的态度,经科学评审后才予以执行,并且要充分尊重合作运动的自治和独立原则,不对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依据这样的理念,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和规划财政政策。财政和相关涉农部门要加强调研,科学规划和制定财政扶持农民合作社的政策,财政部门扶持农民合作社的项目,要分类编制、分类管理,对达到规范要求的农民合作社,可通过示范项目、财政资金扶持等,支持其形成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与“三农”资金同步增长的农民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的长效机制,积极扩大扶持规模和范围。把农民合作社的农业综合项目列入惠农支农项目正面清单,凡是涉农企业能享受和承担的政府投资扶持项目的,农民合作社同样享受;并在同等条件下,适当向农民合作社倾斜。探索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提供助力。

二是合理确定财政扶持对象。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财政扶持对象应选择经营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合作社。在对象选择上,大规模的农民合作社不过度投资,也不能忽视更能体现合作社“民有、民管、民收益”属性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民合作社,要重要考察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财政扶持对象的选择,可考虑设计农民合作社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地方政府根据综合指标和分类指标,对辖区内的农民合作社进行排名,并作为财政扶持的重要依据。在农民合作社发展数量和质量较好的地区,政策上要积极推进合作社之间的横向联系,引导农民合作社的联盟与合作。

三是明确财政扶持政策的关键环节。要明确财政扶持的关键环节,解决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现代市场服务设施和设备、土壤肥力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等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深加工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农民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形成产业链提供政策导向。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民合作社,可通过提供技术设备、开展深加工等,支持其做大做强,形成农业产业链。在支持的过程中,鼓励农民合作社的自助和自立,避免政策依赖惯性,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锡文.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农业新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6.3.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第12篇

>> 创新才是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降成本:供给侧改革“突破口” 以公交改革为突破口 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讨 继续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 以高等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四个突破口和着力点 以“三贴近”为突破口 以党内民主为突破口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 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大系统为突破口 推进无线电台站核查 以农民出租屋作为突破口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以控制资源消耗量为突破口做好环境保护规划 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开设数学实验课程为电大数学教学改革寻找突破口 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 我国进口木材贸易情况未来五年分析[EB/OL].(2015-11-26)[2016-10-27]..

[9] 中国森林资源[EB/OL].(2016-01-25)[2016-10-27]..

[11]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发展障碍研究[EB/OL].(2011-11-04)[2016-10-27]..

[12]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0-27]..

[13]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14] 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15]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16]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9-200.

[17]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18]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9]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20]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21]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2] 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23]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

[24] 张国庆.农业航空技术研究述评与新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205(1):25-31.

[25]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6]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7] 张国庆.分类经营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2(1):31.

[28] 张国庆.完善法规 科学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控[N].大众科技报,2008-05-20(B01).

[29]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0]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