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教学法

历史教学法

时间:2023-06-02 09:5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教学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教学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法;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这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法的问题既是教学方法的技术性和技巧性问题,也体现着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在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首位,根据长远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问题

在以前的历史教学中,方法总是固定的,对学生来说没有具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或者只有一些死记硬背、重复机械的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因此,所有教学方法应该为探究问题而设计,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并深入探究。

二、思维训练

历史学习不能促成思想固化,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和历史本身都不限定在某种僵化模式中。正确认识历史,需要发散思维、复合思维,还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辩证、变化的视野,特别是对因果关系的思索,是对思维的检验。学习历史和学习数学相似,也是对思维的训练、强化,是得到思维成就和积累经验的机会。因此,任何教学法都应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活跃地发展。

三、学生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可以使教学真正展开。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敢于表达观点;让他们的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挫败感、成功感;激发他们的鉴别力、创造力和理解力;使教师和学生多交流,亲密合作。所以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的重点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

四、史料运用

获得承载历史的材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前提,在获取史料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在处理历史信息时,假如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就会失去学习的本意,而且可能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使他们厌倦学习。教学法的运用应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统一,绝非分离。学习历史其实就是认识、研究历史,要训练学生掌握历史信息,以史料为依据,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教学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学会运用史料。

五、周密设计

任何教学法的运用都需要事先准备、安排,而不是随意的、随机的,要有具体目标、明确的思想,能够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实施方法要有步骤,有回旋余地。教师要以认真、客观的态度进行教学设计,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的程度、各教学法的优缺点等,这些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计划。

六、教师引导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角是教师,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现在我们倡导采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和组织教学,并随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建立朋友关系,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总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法的探究,要尽量避免旧模式下教学法的弊端,不要将教学的方法固定化、死板化,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样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成为真正认识历史的主人。

参考文献:

第2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国家新课程改革以全面发展学生为核心,要求培养学生的尝试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地位。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始寻求更多的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发展学生为中心,但又有所不同。尝试教学法就是一种比较成熟且完善的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法力求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尝试进行引导,发挥主导地位。应该说,尝试教学法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重要的教学模式。

尝试教学法并不是在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才出现的,追根溯源,中国古已有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积极思考但就是弄不明白时,不要对他进行指导;不到学生很想表达却有困难时,不要给他启发。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实际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尝试教学法的理念是一致的。当然,除孔子外,孟子、朱熹等人在教学上也都注重学生的尝试,认为学生的自主努力和尝试是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到近代,、陶行知等一些知名教育家也都表达过类似尝试教学的思想,陶行知、黄质夫等一批乡村教育家,甚至开办乡村师范学校,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得知识。在教育中,尝试思想一直存在。到20世纪60年代,邱学华先生将其融入教学中,尝试教学理论并加以实践,以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经过50多年的努力,尝试教学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并且逐步运用到中小学教学过程中。

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具备了课堂中使用尝试教学法的条件。同时,初中生也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候,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尝试能力。就历史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人文素养的学科,培养的是具有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的人,也是合格公民养成的重要基础。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历史学科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笔者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为例,具体来分析尝试教学法在这堂课中的运用及发挥的作用。

教师上课,必定要对整堂课进行分析,这节课由戚继光抗倭、郑成功、雅克萨之战构成,绝大多数知识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想好提供哪些素材来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尝试学习。学生在这堂课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经过认真备课,笔者首先考虑让学生自主提出第一目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或者让其他同学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补充问题,相互提出问题,并且相互解决问题。经过自主学习,在戚继光抗倭这一目中,学生提出了“戚继光的生平”“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过程”“戚继光抗倭的影响”这四个主要问题,同学们根据课本知识进行了解答,效果很好。同样,在第二目郑成功和第三目雅克萨之战中,同学们也能通过自主学习,找出基本问题并进行解决。在这样尝试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学生自己要学、想学。其次,通过尝试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为以后的尝试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再次,尝试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质疑能力在无形中会慢慢形成。

每节课都有重点、难点问题,重、难点问题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很好地达成课程标准。这个时候,教师的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引导得好,提供的素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整堂课就更丰富。在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是史论结合,论丛史出,史料在历史尝试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以本节课为例,学生在讲到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上,都能讲出一点,但存在不全面或者不准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提供了三则史料,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全面地概括出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史料在这堂课的尝试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学生有论从史出的意识,了解历史结论的得出都是根据原始史料来的,增强学习的严谨性和历史的严肃性。再以雅克萨之战为例,在本课中,雅克萨之战是难点,原因在于学生对地名不熟悉,对事件没概念,不像郑成功这样的人物,大家耳熟能详。要突破难点,还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教师灌给学生的,学生会很快忘记。笔者提供了雅克萨之战的详细作战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结合课本知识来学习雅克萨之战。在这里,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对战争很感兴趣,而部分学生则对战争极不感兴趣,为了带动全班学习,我让学生互当小老师,生生互动,最后再让学生到黑板上指着地图讲,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在本课的小结上,笔者再次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梳理本课知识,学生的潜力果然是惊人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小结都梳理得既条理又全面。

尝试教学法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笔者的不断努力,在历史教学中,尝试教学法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当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学习,对历史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力也在无形中有了提升。除学生之外,笔者的收益也很大,越来越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尝试,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教育,1994(4).

[2]苏春景.尝试数学法的实验,启示及思考[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第3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67-01

高中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工作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史料,通过对相应情境进行创设,对学生掌握史料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获取所需数据。基于我国课改方面的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调整与丰富,将史料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教师在应用史料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解题及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完成对问题的解答,提出自己的论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优秀教学资源,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在应用史料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通过情境创设加深学生的理解

利用史料情境对学生进行研习方法方面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教师在对史料教学方法进行应用时,可以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历史体验,从而对学生历史意识进行培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需要对情境创设中互动合作及情境的特点进行最大化利用,并且重点对学生进行认识历史的教学,通过探究等方法对历史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历史。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从史料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理论依据,在脑海中完成对历史的重演。教师通过史料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对历史过程有所认识和感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史论结合的目的。通过史料情境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教师在应用史料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时,需要重视应用细节,对学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的探究偏离原本目的。另外,教师需要让学生对相关史料内容、情境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且将学生分组,使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最终真正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多极化世界”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代表各个国家的代表进行发言。这种决策、讨论和重演的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更多更深的认识,对多极化的趋势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应用史料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在应用史料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需要对学生研读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对学生的史料分析工作进行引导。教师需要使学生了解到时代背景对史料分析工作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史料的出处、观点等进行正确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史料;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史料的速度进行控制,使学生可以对其中的真意进行正确的理解,而不是囫囵吞枣式地对史料进行阅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史料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对史料具有客观认识的同时实现读史明智这一目标。

三、应用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史料思维得到锻炼

在史料教学的应用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创设可以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了解;进行设问时需对史料种类有所了解,并依据其内容进行准确的设问,从而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研究,让学生可以灵活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通过史料进行设问时,需要对相关工作产生足够重视,并且注重问题之间的联系。对某国的体制进行介绍时,可以对该国家相关宪法、原则、历史影响和缺点等方面进行设问。由于以上问题之间具有一定关联,且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史料教学,从而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更多的思索,学生的史料思维也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在日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史料进行历史问题的解答,形成历史思维。

四、应用史料教学法时,要慎重对待史料的选择和收集工作

史料类型丰富、数量庞杂等特点,为史料选择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慎重地对待选择和收集工作,将可靠、真实的史料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确保教学质量不会受到负面影响。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史料考证工作,为自己使用的史料的可靠性提供更多的保障。应用史料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避免将野史、杂史等有失真实性的史料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确保历史教学的客观性和纯洁性,并教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五、结束语

近些年,历史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地应用史料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眼界进行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自己的探究能力进行提升。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对历史事实情况有所掌握,进而掌握相关知识,并且逐渐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身特有的感悟,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

1情景教学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1调动学生积极性

与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历史相反,情景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带给学生真实感,身临其境的感觉会使人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这种方式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位置,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安排、调动,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有机会进行参与、表现和交流,从而增强师生合作,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活跃程度,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顺利、高效的进行。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展学习的前提,它能使学习更高效。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对于一部分对历史无感的学生来说很难有兴趣这一说法,因此情景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模拟历史相应的场景,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

1.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相符合,还能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观察、分析与思考,充分利用习得的知识去解决情景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在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情景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2.1影视情景再现

影视教学是最直观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使历史情景很大程度上再现,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必要在适当情况下进行影视情景的模拟。例如,在播放《》这部电影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当时中国遭遇“被倾销”的愤慨,也对林则徐这一伟大的民族英雄燃起崇敬之情,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唤起学生的爱国之心。

2.2角色扮演情景再现

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指挥作用,根据历史人物与具体事件,由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模拟当时的环境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再现。角色的代入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人物的内心,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前提下,从扮演的人物角度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也能更深的体会历史带给百姓的苦乐,还可以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以史为鉴,让学生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努力的学习。

2.3创设问题情景再现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教学改革也必须从教学方式出发,使课堂不再枯燥。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的一个步骤,通过情景再现提问可以解决很多教学问题。首先,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更加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初级目标。其次,在模拟的如此真实的情景下,学生就可以更身临其境的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是误打误撞。最后,给学生情景再现而不是简单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兴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4模拟实地情景再现

无可厚非,封闭性是传统课堂的一大特点,这种封闭性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打折扣。尤其是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开放性的教学更有必要。因此教师通过对当地乡土资源的考察和发掘,并与历史相联系,为学生创造模拟实地情景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种方法与影视情景再现的不同是,更加具象化,真实感更强烈,但是更加需要教师的实地考察和对学生的组织能力。

3情景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3.1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学习任务繁重,不仅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不容忽视。因此,许多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实践,也就不够成熟的发挥出新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比如情景教学法,虽然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已经收到课程改革的认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们仍然按照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学,他们不能适应教学方式的突然转变,也无法很好的掌握情景教学法的实施方式,因此新教学法很容易被忽视。

究其根本,第一,其实是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对情景教学法的认识不足,他们没有能真切感受到新教学法所拥有的优势;第二,许多资历较深的高中历史教师习惯了固有的教学法,即使情景教学法好处很多,但他们没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新教学法的实施中去;第三,情景教学法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了校方和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3.2情景设置不足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由于尚未成熟,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想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就要有合理的、科学的设置。如果情景设置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能力,充分发挥各种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情景教学更加完善,达到理想的效果。

4总结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法,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有着改革性的重要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把对情景教学法的实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做,充分掌握好教学任务和情景教学的结合方法,熟能生巧,发挥出情景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的活跃性,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爱君.情景教学法,让课堂更加生动――浅谈高中历史的情景教学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12):93-94.

第5篇

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对于理科生可谓是门选修课。所以,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重视不比语数英这三门主课程,学校对于历史教学技能的训练,方法的改进与硬件设施方面的重视度也不尽人意。

2.历史教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

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理论紧密的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问题,能够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与其他的历史典故、材料进行结合与联想,把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3.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手段基本比较保守,以教师传递知识,机械的灌输式方法为主,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但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思维,还减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问题教学法的起源及意义

1.问题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教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产生最早形态可以视为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问答法和暗示教学。最早的问题教学法是其弟子柏拉图将苏格拉底运用“产婆术”进行教学。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伟所编著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是最早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进行探讨的书籍,其根据对人的问题解决行为分析所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法”对之后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有着深远的意义。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在《问题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教学法为之后问题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问题教学法逐渐被世界教学领域所充分应用。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问题教学法绝不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生活实际出发,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充分的使其吸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学习进行引导。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开拓思维,让学生自己摸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中,遵循问题探究的原则,也应根据适当的条件补充课外知识,使其与实际相结合,而不局限于课本。在问题的设置中,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以免破坏学生的积极性,失去对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也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让学生大胆去质疑、探索,发挥想象,培养开放性的思维。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1.实施基础条件

思维决定行动,问题教学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水平要求,首先,学生要有较大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所了解以进行下一步探究。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而强制地逼迫学生去学习的话,那无疑是一种遏制真理出现的行为。所以,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再次,学生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问题教学法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所以学生的主动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最后,教师的学术水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问题的总结,都考验着教师的功力。问题教学法所涉及的领域广泛,教师需要有综合的知识储备来帮助解决学生的一系列问题。

2.问题的设置

在问题教学中,问题是核心词汇,问题的优劣决定了课堂效果,所以问题的质量至关重要。第一,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的重点,以教材为主,不脱离教学大纲。第二,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了,让学生能够领会其意思与要求。第三,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前提,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第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散其思维。第五,问题要有双向性,使学生学会质疑。

3.组织探究

学生对问题的要求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自主学习,开散思维,用现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整理,阐述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让学生自行讨论,取长补短,碰撞出交锋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开阔自己的思维。在教师的肯定与提点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理论与实践

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持续推进,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教学法越来越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由于学科的纷杂性和知识的丰富性,在没有使用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遇到学习困难,降低学习热情。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控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

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课本有关的具体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获得情感体验,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中掌握专业知识。

2.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会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兴奋状态,学生在此状态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开拓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自主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投入到老师的讲解之中,与老师达成思想上的共鸣,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

再次,情境教学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空间。在学生时代,创新性的想象是最应该得到提倡的。只有丰富想象,才能提高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创设具体情境,学生在情境之中要自主展开联想,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保持思维的活跃性。

二、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1.主要形式

(1)多媒体再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再现方法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高中历史由于学科特殊性,有大量的网络历史材料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这些资源带进课堂,吸引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比如,在讲秦朝统一六国时,可以先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等进行背景介绍。教师找来秦统一的历史视频,如纪录片、资料片、影视剧片段等,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先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引入课本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之中。

(2)角色演绎法。角色演绎是指教师在讲解时,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作为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进行符合历史身份的思考。学生在对历史人物的演绎过程中,能深切体会到当时的历史事实,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比如,秦朝在文化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为了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秦朝摧毁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也杀害了大量儒生。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情境,并让学生以秦始皇的身份进行思考。如果学生站在秦始皇的立场,会不会和他一样,采取“焚书坑儒”的举措来维护统治。学生在对角色的思考中,对史实的把握能更加深刻。

(3)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的重要办法。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口传身授,学生被动式地学习,极大地压抑了其学习热情,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建构和能力培养。而情境教学法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王阳明的心学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对心学的理解是什么,所谓的心学在现代心理学上指的是什么,心学的作用和局限性等。学生在具体的思考中,把心学和自己了解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对以后的学有裨益。

2.具体应用

(1)课程导入。高中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课程导入工作。情境教学法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会让学生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比如,在讲五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等画像,向同学介绍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让学生辨认自己熟悉的面孔,将学生迅速代入课堂。

(2)介绍背景。在课程导入结束后,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这一节课的相关背景。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介绍,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背景。比如,以五四爆发的背景为例,教师先展示几张巴黎和会的照片,引出运动爆发的政治背景就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接下来,教师可以介绍伏尔泰等思想家的相关言论,并介绍运动爆发的文化背景,人们受到了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在大致的介绍背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详读课文,找出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主要思想、活动阵地等等,加深学生的理解。

(3)讲解主要内容。在介绍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对课本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在历史的情境之中,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史实。比如,五四提倡科学,反对蒙昧,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传统文化中的“裹小脚”、女子三从四德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封建落后文化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五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师在此时可以让学生联想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指出封建道德的本质就是“吃人”。五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比中,领会白话文的语言交际优势。此外,教师在具体讲解中必须提出重点问题,如“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否准确,这一口号有怎样的历史局限性。“打倒孔家店”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有利于打破封建束缚,促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口号显然不适用于今天。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糟粕,但也有许多优秀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和学习。通过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必要环节,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会出现乏味的情况,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情境教学法也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教师应当进一步挖掘情境教学的方法,为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发展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克靖.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促进情感教育实施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曾伊钦.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朱梦怡.论“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第7篇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8

历史知识涉及历史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包含东方、西方多个地域,跨越古代到当代多个时期,涵盖广泛,内容丰富。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以单元和课为单位进行编排,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专注单元个体的知识内容而忽视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而多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混乱、记忆模糊等。因此,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图示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那么图示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呢?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示教学法呢?对此笔者进行简单的探讨与分析。

一、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图示教学是指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等构成板书来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展现知识的整体性;使用符号代替文字,使课堂表达简洁生动。图示教学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条理性,能将比较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得知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结构图示,能够清晰展示知识的结构框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数轴型的图示,能够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在时间轴上尽现历史巨变,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方位图示,能通过简单的表述明确地域的相对分布;比较式图表,通过对事物的异同、性质、特点的归纳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避免学习过程中相似知识点的混淆。

二、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联系

记忆就像是一颗有许多分支的树,我们要理顺知识的脉络。如使用如下时间轴图示,能清晰展现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明确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之间的时间界线,了解与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抓住关键的历史事件。将历史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复杂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可以根据图示脉络反复记忆,不断深化与了解知识。同时,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可以以西方的历史制作一条时间轴,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的异同,在知识点上建立相互的联系。这样的图示对比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印象,对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多维的理解与认识,拓宽思维。

2. 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有许多的知识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个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结构图示给学生展示重点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中,关于《凡尔赛和约》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有:签订的时间、目的,会议的中心议题,和约的性质等,笔者通过板书的形式,用结构图将其简洁明了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在课文中画出重点内容,列出知识提纲并加以记忆。这样将大块的知识分成时间、目的、议题、性质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再对应相应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3. 加强知识联想,加深知识记忆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够产生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被迫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整合《》《》《》《》等内容,对关于赔款、割地、开通港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图示可以清楚展现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各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图片内容,展现历史内涵,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知识联想。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示教学法,通过各种图形、表格、图像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图示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简单明了地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准确高效的记忆,进而在无形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8篇

历史学科教学是通过记载人类活动进行反应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历史教学是高中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学科,是社会发展中文化的传承。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是根据过去发展的事件以及人物进行学习死记硬背掌握历史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运用发散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一、发散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发散式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运用扩散状态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运用发散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1]。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W中使用发散式教学法,要注重应用原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散式教学法应用原则如下:

第一,要保证学生发散式思维的自由发挥。教师在运用发散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思维观念。学生通过接受过去的历史事件,同时掌握新的历史知识,从而形成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课程知识。

第二,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变通性。教师在使用发散式教学法时,要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选取新的方向来掌握历史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发散学习,从而全面理解历史知识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在使用发散式教学法学习历史知识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会形成独特的反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发散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按照历史的发展走向,环环相扣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全面的掌握高中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运用发散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以点连线,使学生更好的将知识进行梳理,完善个人的历史知识体系[2]。例如:教师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一时期的中日改革进行横向对比,通过使学生对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掌握日本在十九世纪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推进明治维新的目的。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的危机,通过武装倒幕,推进明治维新。学生通过对中日变革进行合理的比较,从而完整的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发散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教授效率。

(二)创设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发散式教学法构建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历史情境相融合,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的发展历程。通过视频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进行讨论。在我国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推翻了清政府的中职,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体系,极大影响了我国后续的社会变革。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从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异心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求异心理,使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在分析问题中获取成就感,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自信心[3]。例如:教师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讲解的发生背景,清政府在长期闭关锁国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而英国为了改变对我国贸易的问题,向我国大量走私鸦片,从中谋取暴力。面对这一情况,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鸦片,从而引发了第一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第一次发生的原因进行思考,进而确定导致第一次爆发的根本原因。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思考的宽度,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高中历史知识。

(四)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发散式学习

逆向思维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将许多教学问题简单化。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时,能够脱离教材的固定内容,运用逆向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洪秀全在后,与清政府形成对峙的状态,快速北上讨伐清政府,使清政府没有喘息之地,那么运动的结果会有何不同?通过逆向思考,学生可以明白是农民阶级发展的问题导致了运动的失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而开展发散式学习,促进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发展,掌握高中历史学科知识。

第9篇

一、丰富初中历史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感兴趣,他们才能具有学习的动力,进而才会产生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的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史料,运用既丰富又形象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强烈求知欲望,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进行远古人类的讲课时,教师可以搜集那些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关的史料,除课本上所附的图片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有关远古人类的头骨复原情况,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多种史料有序的向学生展示,再加上教师风趣的讲解,那么,学生就能够形象的了解“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

二、推动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受到历史课时以及篇幅的限制,某些问题上不会给学生提供完整充足的内容知识,只做出结论式的评价,使学生难以理解,再有就是学生对这些枯燥单调的结论式评价没有兴趣,更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然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内容,就得需要教师运用史料来解决,适当地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开始后,我们中国人民为反侵略而采取的一系列反抗战争以及战争过后所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直观丰富的史料展示在学生面前,很清楚地了解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使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教师分析,讲解具体的史料过程中,枯燥而抽象的历史概念被直观形象的解释开来,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发散全面学习

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来说,发展能力的目标不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的。例如,在讲到时,怎样让学生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正确的看待历史发展。史料A:在之后,有人曾翻译一本名为《平民政治》的书籍,但后来他决定更名为《共和政治》后进行出版。有段时间《国粹学报》不太畅销,但在更名《共和杂志》以后,却变得非常抢手。史料B:之后,绿营制度并无太大变化,当值的,仍照时到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依然将马养于家中首先让学生对史料进行思考,分析,史料A反映了国民初期盛行的共和观念,反映出在中大城市发生的现象;史料B反映了未给那里带来什么变化,反映出在一些偏远县城发生的现象。学生心理开始一定有些疑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当中的影响力并不平衡,深入人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分析史料,要全面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来综合考虑历史事件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四、合理运用历史史料,实践“度”的把握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为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选择性的运用一些史料,但是要注意使用的“度”,不可以忽略了历史教材。历史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都是学习的重点,由于篇幅或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师选择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史料来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也得注意不能够过多的运用史料,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中心偏离课本,致使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适量的史料贯穿于教学当中,才能恰到好处。

五、优化选择历史史料,实现针对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动” “乐” “爱”

一、“动、乐、爱”教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意思是说教学是有一套方法的,也就是说教育是有规律的;同时,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教学不能对所有人使用同一种教育方法,也就是要因材施教。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得法,做一个好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教为不教”的“教”就是说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教”的意思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己探究。目前,多数历史教师为了适应当前形势,落实素质教育,都在不断开拓新的途径,寻求新型的教学方法。可是,由于历史在篇章结构上大相径庭,致使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见“动、乐、爱”教学法,就是一种在调动思维、激发兴趣、能力培养上有创新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说,它能运用“动”的方法,从中贯彻“乐”的原则,从而达到“爱”的目的。

1.“动”,以多种感官的活动为主线。“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摒弃“填鸭式”、“满堂灌”及“讲、背、考”的传统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采用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生动形象,进而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眼、耳、手、口、脑活动起来。即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多角度地感知教材、深入教材。即通过正确的引导,读出思路、读出主题,漫步于教学内容;采用多种“说”的方式,如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或即兴讲演等形式,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必要时,做一做,练一练,说一说。例如,学习《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让第一组学生以口述方式讲述爷爷、奶奶们的所见所感;第二组学生以投影方式晒晒出行方式的变化:坐轿子――坐人力车――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开小汽车:第三组学生以表演方式模拟调查现场。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其开拓思维空间,大胆想象,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彻底摆脱“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乐”,以兴趣的激发为主线。就是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乐”,凭着兴趣学习,通过“动”的方法培养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其兴奋,激发求知欲,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感觉不到疲倦,高兴又自愿地投入学习。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可以使人心安喜悦地尽力索求,发挥大脑的内在潜能,挖掘巨大潜能,以苦为乐,克难制胜,从而产生极强的求知欲,达到忘我的境界,可使学习者感到学习是一种精神的陶醉,是一种收获和享受,真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爱”,以情感培养为主线。(1)首先,表现在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上。这种关系必须以深厚的感情为纽带,在此基础上教师扮演老师、家长、朋友三重角色。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圣贤之师”、“师道尊严”的架子,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生活上,对学生关心、体贴、百般呵护,使其有温暖的感觉;课余生活中,与学生促膝长谈、互相交流、培养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反之,教师若只板着脸孔,不苟言笑,就会营造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表现、失去主观,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心理学表明: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在接受知识上感彩浓烈。所以,教师必须态度温和、保持幽默,充分营造和谐、民主、融洽的有利于学生表达展现的氛围,让学生得到关爱、信任,受到褒奖、激励,从而产生对教师的尊敬感、认同感,唤起思维的觉醒,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2)其次,表现在教师激励评价上。最有创意的学生想法往往离奇,与别人的意见迥异,但这种想法往往受到教师的压抑,这是传统思想束缚的结果,学生总考虑老师想让我说什么,我会不会说错,与老师的答案是否相同,致使学生放不开,不敢表现;还有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尤其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挖苦、训斥、给予压力,伤害其自尊,而应适当给予激励、褒扬,使其信心倍增,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发挥自身优势。(3)最后,体现在师生对知识、对科学的态度上。教师应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治学严谨、努力钻研、开拓进取,竭力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学生也同样,应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更重要的是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有钻研精神,脚踏实地。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深化,并大胆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向开放型转变,发散思维,锐意创新,真正投身于学习之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动、乐、爱”教学法的应用及意义

1.历史学科知识范围广。关于它的教学无固定模式,用“动、乐、爱”进行教学,适应当前形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由于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时为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可采用讲故事、听广播、表演历史剧、唱历史歌曲、交流、讨论、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幻灯、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丰富起来、鲜活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了解、去获得知识,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全方位贯穿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其发现、分析、解决、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寻求一条学习历史的新捷径。当然,教学中,具体到不同教学内容,还要采用灵活的“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这样,历史教学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实现整体优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水平。

2.“动、乐、爱”教学法自由、民主、开放、应用广泛。它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形式多样,具有极其明显的辐射作用。面向学校、家庭、社会,不仅能推动历史教学新发展,而且为其他课程乃至第二课堂开辟另一途径。它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素质观、质量观,从某些层面渗透“理解性教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茶馆式教学法”;忧患意识;

所谓的“茶馆式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有效地将“茶馆式教学法”应用到历史课堂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茶馆式”的高效历史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读一读

对于“茶馆式教学法”来说,读读是基础,也是其他环节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读一读,一来是要减少学生读一读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二来是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鼓励学生在读一读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有效地发挥“茶馆式教学法”的作用,在“读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林则徐和中英《》,英国发动的原因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等等。接着,组织学生带着目标结合教材进行读一读活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一读的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产生的疑问勾画出来,或者是进行总结,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二、议一议

议一议环节是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读一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也是确保“茶馆式教学法”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所以,在该环节中,我们首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以确保讨论活动在优等生的带动下轻松地掌握教材内容,同时,也有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当然,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探究意识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以教学《》为例,在该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读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使得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学生提出:在中清政府全力以赴了吗?等等,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接着,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同样也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2)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3)林则徐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重新讨论和思考,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强化学生的认知,而且,对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三、练一练

在结束了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我组织学生进入“练一练”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一来是为了巩固自己所学的内容,确保自学效率高效实现;二来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对下一环节的活动指明方向。所以,在“茶馆式教学法”教学的应用环节,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是经典的试题进行练习,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还以教学《》为例,在该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完成了下面几道练习题,如:(1)“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任军饷的白银了。”这句话是谁说的 ;(2)中英《》的各项内容中,能说明我国领土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3)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组织学生练习上述的习题,以确保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四、讲一讲

讲一讲这一环节贯穿始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针对其他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讲一讲,目的就是要确保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够高效完成。同时,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讲一讲”,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系统起来,或者是简单地以时间为线索,对重要的人物、事件等进行讲解练习。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同时,对历史课程魅力的展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素质教育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自主的、应该是顺应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展现“茶馆式教学法”的价值,以确保历史课堂高效实现。

第1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事件;思维能力

史料是记录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资料,是历史痕迹的遗留,注重史料的教学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史料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和意识的形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史料的教学。

一、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的历史史料就是针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所记载遗留下来的痕迹,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重新构建历史史实,对历史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1.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印象

由于历史这门学科学习的都是从前的事情,学生没有办法参与到事件中去,对其的了解也只能通过史料进行。

2.史料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历史思维就是运用所掌握到的历史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而史料教学的采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有依据的历史史实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教会学生通过学会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史料的教学也能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更加积极自主地进行历史学习。

二、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法

1.史料的研习

在新课改标准下添加史料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自主搜集史料资料并且针对资料自主地进行分析和根据自己的观点编写一小段历史材料,可以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学生编写历史材料的能力。

2.史料运用的练习

史料运用练习就是运用史料训练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史料的分析中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不同影响,在练习中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在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史料教学的手段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史料教学也能有效地达到历史教学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