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10:0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原型定向阶段

(一)解析题目。即通过分析标题的字面意思获得信息,由此把握文体,猜想主要内容。1.判断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重点,目的是要确定阅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2.预测文意。目的在于预测文章内容,主动探究问题。(二)感知全文。就是运用多种阅读技巧,知道文章大概。1.标出段号。2.知道材料,为了在整体感知后由文体来确定材料。例如:议论文主要是找出论点和论据。3.概括自然段段意。要领是:无论是什么样表达方式的段落,其中心意思通常有外显的和内潜的表现形式,前者的段旨一般出现在段首、段中、段末;后者则需要仔细分析归纳概括。(三)合成段群。目的是把表达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合并,组成段落群,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1.揭示段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2.组合结构段。即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思路。(四)揭示主旨。这一步只需举文章的要点,从总体上有个确切的认识。1.验证预测。核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提高对文章大意的推测能力。2.表述主旨。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并正确使用相应的文体术语。

二、原型操作阶段

(一)根据给出的原型,以《看云识天气》为例,师生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文意概括。具体九个步骤如下:1.让学生读一遍题目,解释“识”的含义,教师适时作补充引导。(“看云识天气”意为“看云可以辨别天气”)2.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这句话是用来阐释什么?事物还是事理?推测是什么文体?题目阐释的是一个事理,初步判断为事理说明文,推测文章主要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3.学生阅读全文,准确标出段号(共有7段)4.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用笔在文中画出来。(从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找出说明的对象是云和天气的关系,它的特征是“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探讨“招牌”的含义,“云是天气的招牌”又是什么意思?(“招牌”是指一种标志,“云是天气的招牌”指的是云是天气的标志,点题,确定文章主要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5.学生细读课文,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概括每段写的主要内容,可同桌合作。每一段的意思概括:第1段:总述云的特征,点出说明对象——云和天气的关系。(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总结出来)第2段:点出有两种云:晴天云和阴雨云(抓住“薄云”、“低而厚的云”)第3段:写了四种晴天云(由该段左后一句中心句概括得出)第4段:写了三种阴雨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边读边画)第5段:写了一种阴雨云:积雨云。第6段: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由此段第一句的中心句概括而来)第7段: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此段第一句就已点出)6.学生判断哪些段落是总写?然后合成段群。(第1段和第7段是总写,第2段是过渡段,3——5段从属于第2段,第2段和第6段是并列段,都从属于第1段)7.根据合成的段群,分析文章的结构(总——分——总)8.经分析文章的结构后,可以验证第2步的预测基本正确。9.学生把段群的意思连起来陈述,形成文章的主旨。(这篇说明文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包括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教会人们看云识天气)

三、原型内化阶段

1.学生复习概括文意的步骤,并再次独立分析并概括《看云识天气》的文意2.在确定学生熟练操作后,变更操作对象,以说明文《苏州园林》为练习对象,学生独立完成。(1)请几位学生复述一遍概括文意的步骤及要点(2)在确认学生对步骤熟悉的基础上,按照这一模式边想边做,完成。(3)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是如何做的,以及每一步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发表意见(4)在修改之后,同桌间相互复述。3.比较归纳。通过比较已完成的两篇说明文,找找说明文的文意概括的相似之处,必不可少的要素。小结本教学设计严格按照言语心智技能训练的步骤实行,前两步尤为重要。在原型定向环节中,教师对模型的讲解必须具体清晰,师生合作,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第一遍的训练,加深体会。其次,选较容易的课文,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在这个环节,要注意外部言语转化到内部言语,为培养能力作准备。

作者:吕芳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2篇

16.《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垂”2个生字。

2、能边读边想象第一部分所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的不同景象。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语句品读,想象、感受雷雨前景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留心观察天气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1、

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垂”2个生字。

2、

边读边想象,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

“垂”字的识记与书写指导,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多种手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

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

2、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雷雨》,学生观察

字怎么写?与师一起板书课题。

3、

同学们见过雷雨什么样子吗?师介绍雷雨,雷雨又叫雷阵雨,多发于夏天的午后,它来得快,下得大,去得也快。

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播放朗读,谈感受。

2、

自读课文,提要求。

(1)、标出文中自然段。

(2)、圈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请教拼音或同桌。

2、同桌互读生字,纠正同桌的读音。

3、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抽读、跟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学生接龙读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我们来看看图,这幅图描绘的是什么景象?(雷雨中)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的雷雨中?(4-6自然段)

2、哪些自然段写不下雨的景象?1-3自然段和7-8自然段都是写没下雨的情境,那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3、《雷雨》按照雷雨前(1-3自然段)、雷雨中(4-6自然段)、雷雨后(7-8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自读自悟

(一)、研读雷雨前的景象

1、请同学们默读、思考:雷雨前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在文中用“—”画出来。然后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

(1)、乌云(学生画乌云)

A.

看课件乌云图,课文是怎样描写乌云的?

B.

体会词语:满天、黑沉沉、压(仿说ABB类词,动作演示“压”),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乌云多、厚而且低的特点。

C.

读出乌云逼近、天气闷热的感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D.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此时好安静啊,为什么这么安静?他们害怕了,

因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过渡:除了乌云,还写了哪些景物?

(2)、大风(学生画大风)

A.

指名读第2自然段

B.

小组讨论:大风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学习乌云的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C.

给忽然换个词:突然

D.

看课件图,感受大风的猛烈,演示小树乱摆的样子。

E.

指导朗读该句。(风来得好急好猛啊)。

F.

这么大的风,你们害怕吗?不仅你们害怕,蜘蛛也害怕了。指名读描写蜘蛛的句子。

G.

看图理解“垂”字什么意思?观察写法,组词,用“垂”字造句。对比句子,把垂换成“爬”字如何?体会“垂”字的精准(蜘蛛因为害怕落下来的情景)。

H.

蜘蛛害怕了,别的小动物害怕了吗?谁来说说。

(3)、闪电、雷声(学生画闪电)

A.

播放闪电雷鸣声,体会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的不断加剧。

B.

练习用“越...越...”说话。

C.

指导朗读

雷雨前,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后来又电闪雷鸣。这就是雷雨前的变化,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自由读-展示读—分小组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了解了雷雨前景物变化及特点,其实下雨前除了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其他的现象也表示要下雨了,比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出水面……

大自然可真神奇啊,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小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去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

作业:(任选一个)

1、

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内容,画画雷雨前的景色。

2、

爱观察的你,不妨观察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把它记录下来。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179-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熟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其他工作,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习资源选择与设计:学习资源是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因此,学习资源选择、设计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学习活动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一些电子软件,如: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音频播放器等形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来探索和发现,开拓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课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初中课程有了新的定位,对于教学的本质作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理解、期待、尊重、关爱、宽容的氛围中,通过合作交流,实践等一系列有效地活动,最终学会学习,并达到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能力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教化过程。

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科,信息技术都可以为其教学提供先进、良好的助力。以下本人根据加涅的九个教学步骤,结合曾经观摩其它老师的上课情况,浅析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引起注意。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一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认知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如某堂语文课,教师在讲授《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的时候,先让学生看大家都熟悉的天气预报,大家根据天气预报来看云识天气,初步了解所学习的内容。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接下来的内容。

告知学生目标。同样是这位地理老师,他在视频之后利用powerpoint以讲授型模式为同学们演示了这一堂课的学习要点,让同学们清晰地了解到学习内容。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照着书本的理论,一条条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只能让学生会背知识,不会运用,更加不会实践,以电子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一些教学展示软件,使知识可以在书本以外的方式传授,所以信息技术的加入,无疑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刺激回忆先前学过的内容。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调动学生先前知识的记忆。如某位物理老师在教授《电路》的并连电路时,播放了一段flash,演示了串连电路的电路图,让学习清晰的回忆起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把知识点都理顺结合并有效地将这一堂区分和结合。这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是难以理解的书面语言变成生动形象、边讲边演示的动画,使学生从害怕、厌恶和感觉神秘的物理知识变成喜爱并乐意学。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呈现刺激材料。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在材料和教师的刺激下,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

提供学习指导。在语文课中,老师在讲解一首诗词时,会利用情景教学模式播放与之相配的情景音乐和图片,并加以朗读。可以让学生从音乐中体会诗词的意境,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课文的理解中得到指导。除了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外,还可以培养较高的对语文信息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提供图文并茂的鉴赏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自主探索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

引出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惑。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

提供行为正确性的反馈。老师利用电子表格,将知识点都一一列好。与同学们清楚和全面地分析。消除同学们对知识的一些误解和盲区。如:一些聊天工具、QQ、人人网、邮件等都可以应用到学习中。使学生在任何一台电脑中都可以登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浏览、下载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入“网上讨论”环境,选择向教师求教或是与同学切磋,以达到即使反馈的目的。

评价行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机考,随机抽题,当时就能知道成绩。马上就能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机考的形式在大学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一些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学校组织的一些测试等。学生可以随时练习,答完交卷后就能知道成绩,并针对错的地方及时修正,以达到正确强化的目的。这种评价行为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练习的目的。这种自主练习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节省出题、判卷的时间,去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教学、备课的工作当中。

促进保持和迁移。以政治课为例,每上完一节课,老师应该以拓展式练习模式,给学生布置作业,在互联网上寻找关于课堂所讲到知识的新闻,并进行评论。这样加强了学生把知识结合到现实的能力,并对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学校还应建个局域网,可随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查资料,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这既能大大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深入了解所查找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自学途径。

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课堂的PPT、Flash、Authorware等电子软件的加入,使整个教学都显得生动起来。在文字方面它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要点,作为老师授课的一个助力。教师可以加入图片以及一些视频,以使知识形象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生活结合。这无疑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通过实践练习,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的学习达到前所未有的成效。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每个知识都应该由学生通过活动、探究、体验来获得。

信息时代要求培养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是新型人才必备条件,因此,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成为现代教育重要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难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现在的学生,求知欲十分强,特别对一些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都会迫不及待地探个究竟。所以在教学中,诱惑学生学习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受到诱惑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动力去对课程进行探索。这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成熟。由于笔者水平与研究时间有限,本文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化,有些原则方法还没有来得及得到实践检验,课题值得笔者作进一步更加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以宁主编.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何克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4).

第4篇

《小雨沙沙》是浙美版第一册第5课,是在美术新课标正式公布的背景下,编写的一堂十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造型、表现课。雨是最寻常的,但是下雨之美学生却很少用美术的方式去表现。教材中运用富有童趣的拼音儿歌,小雨沙沙的情景,为的是更有意境地让学生认识美术元素中的点与线,并学习如何来表现雨的意象。本课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小雨,让学生仔细观察下雨等这些自然现象的美,体会到植物在雨中造型变化的特点,从而用有情感的点与线去塑造。教材还展示了不同雨的画法,拟人化的小花喝雨水的步骤图和两幅不同表现内容的学生作品,对不同的下雨情景进行点与线分析,起到了欣赏和感悟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表现春天的雨中动植物的可爱模样。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用点、线来表现事物,但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或者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运用的点、线还有粗细、曲直、疏密、轻重、急缓的变化。所以这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学习点、线的变化。通过这一课,学生要了解点和线的轻、重、 缓、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美术元素中的点与线的基本知识,体会点与线的轻重急缓。

2.过程与能力: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表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

3.情感与态度:学生感受到雨的美,点与线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向往,对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点、线及色彩表现下雨时动植物的情景。

2.难点:点与线的变化,情感的融合。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油画棒或者水彩笔

2.教师:课件、教具和纸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在“玩中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在“听雨”中,玩点与线,表现形象;

二是在“看雨”中,玩点与线,丰富形象;

三是在“讲雨”中,玩点与线,组织形象;

四是在“评雨”中,加深对点线美的认识;

五是在“组合”中,加深对整体美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雨声,唱《小雨》儿歌,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

1.播放下雨的各种声音,听自然的雨声,请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在纸上画点与线,让学生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先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白色的纸和记号笔,听声音来画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听,准备好了吗?

放小雨沙沙声,(不出示图像)

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随意地用点和线来画

师:大家画的是什么?

生:小雨

2.播放《小雨沙沙》音乐,请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在纸上画点与线,体会音乐、儿歌与点、线的旋律。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师:春天里,下雨了,小植物,小动物会怎样啊?大家来听儿歌,用记号笔画下来。

放小雨沙沙儿歌,(不出示图像)如果儿歌结束,教师再背相关的儿歌,

师:我们请第一组把作业交上来,看画了什么?

投影仪展示,教师描述,然后贴在相应的黑板上

师:刚才的游戏里,大家用点与线(板书点与线)画出了小雨和各种形象,我们是否想画得更好一些啊?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小雨沙沙这一课。

(贴小雨沙沙课题,出示教材的幻灯片。)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实践,随意地表现听到的雨声、儿歌。看似无意的画画,呈现的是学生对点和线的最初运用的状态。

(二)展开:看雨天,引出与雨有关的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

播放小雨沙沙情景的幻灯片,用视觉去感受雨中有哪些形象出现和变化,并在纸上画出来。

1.画白云,体验线条的“轻”。

师:我们现在做第二个游戏,看图画画。贴“看”,请大家拿出三角形的彩纸,用记号笔画。(出示白云的图片),蓝蓝的天空上飘来了一朵一朵的白云,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线条来画?

生:轻轻的。淡淡的。细细的。

师:请把轻轻的云画下来。

师:大家画完了吗?请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一张轻轻得画得像棉花一样,这一张画得像白纱一样,还有这一张更有趣,画得像一个小白熊,我们班的小朋友有画得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要给学生另一张纸)。

教师小结:画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轻轻的线条来画,在板书的“线的变化”下贴有“轻”字的图片。

2.画乌云,体验线条的“重”、“缓”。

师:出示乌云图片。看,厚厚的乌云飘来了。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线条来画厚厚的乌云?

生:力气带大点。重重的。粗点。颜色深点。

师:请把厚厚的乌云画下来。

师:大家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乌云一圈一圈的,很厚,这张乌云一片一片的,重重叠叠。你们有画得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画乌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重重的线条来画,在板书“轻”下贴有“重”字的图片。

3.画闪电,体验线条的“急”。

师:轰隆隆,雷声响,哗啦啦,闪电亮。(出示闪电图片)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线条来画闪电?(折线)谁能把闪电画得更有力量?(粗线)请你画一画有力量的闪电。

师: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闪电像树根,划过天空,这张闪电像裂缝,你们有画的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画闪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重重的快速的线来画。在板书“重”下贴有“急”字的图片。

4.画变化的雨点,体验点和线条的轻重急缓。

师:滴答滴答,下雨了。(出示下雨图片)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点来画雨滴?(轻、重、大、小)请把雨点画下来。

师:大家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雨滴大大的,这张雨滴重重的 ,这张雨滴轻轻的。你们有画的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画雨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轻地画,也可以重重的画,可以画空心的,也可以画实心的。

师:雨点串在一起会变成了什么?(雨丝)雨越下越密了,成了长长短短的细雨丝。还有没有不一样的雨丝?(粗的)风呼呼的吹着,细雨丝怎么了?请你画一画雨丝。

师: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雨丝细细的,像牛毛,画的时候用的力气一定很小,这张雨丝粗粗的,肯定用力画了,这张雨丝用了波浪线,我猜可能风儿很调皮,吹得雨丝左右摇晃了。你们有画的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雨丝可以用轻轻线条的画,可以用重重的线条画,也可以用斜斜的线来画。在板书“折”下面贴有“斜”字的图片。

师:雨越来越大了,噼里啪啦,雨点打在花瓣上,溅起了一朵朵水花。你可以用怎样的线条画水花?请你用我们学过的线条画一画水花。

师: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水花像小手,这张用到了点和细线,这张水花用到了粗粗的线条。你们有画的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练习,用点和线表现下雨情境中的基本要素。下雨时,不仅有雨点,还有其他天气变化:天阴了,乌云聚集了,闪电了——所以下雨了不应该仅仅只关注不同的雨点。雨天典型变化图片的播放,让学生对雨天变化有所了解。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对天气变化时所有的特征都有所认识,观察之后还需要有个内化的过程,所以采用老师和学生一起画雨天的天气变化,降低了难度。

(三)深入:想雨中情景,说雨中的故事,丰富学生想象力。

创设雨中情境,启发学生讲故事,拓展思维,为学生画下雨的情境创作准备。

情境:画下雨天动物和植物的拟人故事。

师:刚才的游戏里我们用变化的点和线画出了不一样的雨天天气变化。

师:现在我们来做第三个游戏,想象画画。贴板书“想”。

师:小雨点,沙沙沙,落到花园里,猜猜谁来迎接它了?(画小花)

师:小花乐得张嘴巴,她在干嘛呢?(盖上画了雨的透明的薄膜)喝着甜甜的雨水,真快活。

师:再来猜猜,这朵小花在干嘛?(抽掉教师示范画的小花,显示出第二张事先画好的小花)

师:漂亮小花扭扭腰。再来看看,谁笑了?(抽掉第二张小花,显示第三张小草)绿色的小草随风摇。现在请你想一想,下雨了,还有哪些植物特别高兴?能学一学它们的动作吗?

师:植物笑了,动物也乐了。看谁来了?(抽掉第三张小草,显示第四张小兔)

师:大自然中,还有什么也可以当雨伞。小兔子,撑着伞,走来走去,真快活。左一脚,右一脚,溅起水花笑哈哈。(教师在透明薄膜上画水花)

师:猜猜它为什么笑了?(抽掉第四张小兔,显示第五张蚂蚁蜗牛)

师:你解释的真好,那请你们想一想,下雨了,还有哪些动物很开心?

设计意图:动植物拟人手法的指导练习。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样式化前期”,美术基础还是幼儿水平,容易口高手低,表达的时候说得非常到位,一旦动手表现就未必那么回事了。所以在唤醒了学生对雨景的记忆后,就应该安排雨景的具体画法指导。对于植物而言,拟人的具体手法就是添加表情和动作。表情可以是眯着眼睛享受雨水的滋润,也可以张开嘴巴喝着甜甜的雨水——但是教师示范的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表情由学生来思考。小花会拥抱,会跳舞——而这些动作靠叶子来完成。教师的表情添画和不同动作的形象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草,大树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而对于小动物而言可能有趣的就是躲雨的样子:躲到荷叶下,藏到蘑菇下,还可以用小花做伞挡雨。但一堂课里不可能所有的画法都示范,这些抽拉的形式会更快更有效。

(四)学生想不一样的故事,创作一幅独特的下雨天的画。

教师发各种彩色几何形纸片。学生进行创作。

作业要求:画一画雨中小花、小草、小动物的可爱模样。

教师巡回指导,幻灯片放小学生画下雨天各种题材的作业。

师:有个小朋友就把这开心的小动物,小植物画下来了,看看她画了哪些雨中情景。你能不能画出和她不一样的雨中情景呢?你想画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画一画雨中小动物小植物的可爱模样,画好后思考一下,你用了哪些线条和点,为什么这样用?画面中哪里与众不同,最好能给自己的画取个题目。音乐停止我们就结束。开始吧。

(五)赏佳作,评雨景。

欣赏同学作品,尝试用点雨线的基础知识来评价作品。

评价要求:

1.用了哪些点和线,为什么这样用?

2.小花、小草、小动物哪里最可爱?

3.能给你的作品取个动听的名字吗?

4.谁的画更有下雨天的情境?

师:好,已经有小朋友画好了,(巡视过程中挑一张好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小作者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用了哪些点和线条?为什么这样用?你觉得哪里最与众不同?想过题目吗?(介绍好贴到黑板上)你们有没有画的不一样的?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6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本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进行讲评。

(六)雨景组合会怎样?拓展思维

1. 把作业排成下雨天。(教师摆)

2.把作业排成雨伞。

3.拓展:给你的作业配儿歌、古诗、谜语等等。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听雨、看雨、想雨,练习了点和线条的变化。可以用线轻轻的画,重重的画,线条可以折,线条还可以产生水花,点和线可以表现很多的景色。

拓展:这么美的画面要是能配上合适的儿歌,那就更有意境了。下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有关小雨的儿歌,写到画面中,比比谁找到的更合适。

最后让我们看着自己美美的画面,来唱一唱小雨沙沙。(放音乐,唱儿歌)

设计意图:组合让学生看到更大的空间,进一步创意的情景,把美的表现方法不断地拓展。

七、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中主体形象的表现侧重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动植物在雨中的不同造型。作为一堂学习点与线的基础课,最实质性的内容就是掌握点与线的轻重急缓变化,用富有变化的点与线来表现雨中情景。所以教学设计由最初的创设雨中情景为主改成了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体验点与线的轻重急缓为核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确感受到了点与线的变化,也能尝试着用富有变化的点与线来表现雨中情景。但是,毕竟只是一年级的学生,40分钟的一堂课一直在进行观察、比较、操作,这样的课堂操练强度是否可以适当弱化点值得我们思考,毕竟孩子们才刚刚进入小学生活。在注重技法指导,强化操作性的基础上,可能对孩子的情感体验的关注弱化了。学生在埋头操练的同时,对烟雨蒙蒙的美景的感悟,对踩着水坑,放声欢笑的场景的回忆似乎欠缺了些。如果能打破课堂的界限,把教室搬到大自然中,如果能适当加入些情感的体验,学生在这堂课里的收获会更完整,更丰厚。

(鄞州区栎社小学?浙江宁波)

第5篇

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与一般电教课的区别在于:它除了与一般电教课一样重视图像的作用外,更重视利用简明醒目的图示、图像、图表、文字和符号,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的纲要、缩影、象征和代号,并发挥其启发思考、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引导迁移的作用。

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一般电教课的教学方法相仿,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的播放教学法,一种是以训练学生智能为主的程序教学法,一种是以检查学习成绩为主的成绩考查法。

播放教学法分远距离播放和课堂播放两种方式。从电视机中收看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节目,其中有的利用了图示,这就是通过远距离播放方式进行的语文电化板书教学。课堂播放的方式,则大多配合教师的演播、提示和解说等交叉进行。例如我教学文言文《狼》一课时,一边放映两狼紧跟着屠夫的图示片,一边讲解“缀行”这个词;一边放映着狼装睡的图示片,一边讲解“目似暝,意暇甚”这一句,描述狼悠闲自得、极其狡猾的神态,使学生从电化图示和教师的讲解中掌握课文内容,学到文言字词知识。

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将教材分为许多小项目加以设计安排,每一项目都要求学生作出回答反应或选择反应,然后给出参考答案,让学生核对,以训练学生的智力反应、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我编制了一套“语文智能速率训练”幻灯片集,便是具有语文程序教学特点的电化图示教学资料。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共准备了9张幻灯片,每张按一定顺序编号,并附有教学使用说明。如“幻灯片1”为赵州桥的外形图,使用说明为“显示30秒钟,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赵州桥的外形,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形容描绘拱桥的外形,参考答案见课文”。

成绩考查法是用电教手段考查学习成绩。语文教学中目前常用声像记录和文字记录两种记录方式。声像记录是用录音及图示录像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包括利用板书、通过设计图示进行学习的情况)和读写听说能力进行记录,然后加以分析评定。平时的课堂录音录像资料都能起到考查的作用。考试时也可以借用电教的手段,如在语文考试时 ,播放一段文章的录音或图示,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和看,然后书面回答问题,用来考查学生听读能力和凭借图示理解课文的能力。

为了优化语文电化板书教学的程序,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即教师和电教工具的关系。电化板书教学少不了电教工具(机),但教师(人)比电教工具更重要。电教工具应为教师所用。电教工具虽是进行语文电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它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收到明显效果的。只有善于运用电教手段的教师才能真正发挥电教工具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要求,选用电教工具,掌握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看电影和录像,它仍然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从教的角度讲,教师是主导,主导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的角度讲,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必须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这样,学习才能奏效,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直接的接触。即使有时眼前无学生(如上电视课),心里也一定要有学生,安排内容,设计图示,选择教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处理好两种教材的关系,即课本等文字教材与视听教材的关系。两种教材各有特点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而只能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视听教材中的图示、图表、图像等应当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教材的工具。

要处理好两种教法的关系,即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板书教学法与电化板书教学法的关系。两种教学法各有自己不同的功用,不能互相排斥,而应当互相补充。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有时还需要借助粉笔和黑板的手段作为补充,当然还必须借助教师的讲述。

我国的电化教具目前以幻灯片最为广泛,许多中小学都已有这种电教的轻武器。尤其就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来说,幻灯片是最方便、最有效的电教手段,更值得我们充分利用。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不论进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或听说教学,幻灯片等电教手段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幻灯片更被制成课件。我在教学初中课文《看云识天气》时,就制作和使用了下列幻灯片,这些幻灯片与彩色画面幻灯片相配合,使得电化板书教学进行得相当成功。

幻灯片一:云 天气

幻灯片二:在上片中插入“看”“识”,形成:看云识天气

幻灯片三:在上片中抽出“看”“识”,插入“象”“的招牌”,形成:云象天气的招牌

幻灯片四: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幻灯片五:逐步复合而成

幻灯片六至十九(略)

应当指出的是,幻灯片等电教手段固然可以弥补“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手段的不足,但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手段也可以弥补电教手段的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并利用两者各自的功能。我曾将幻灯片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手段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幻灯片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的不同功能在于以下五方面。

其一,突现性和突出性的区别。幻灯片教学具有突现,瞬息之间能将各种有效信息展示在学生眼前,以创设紧张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密度,训练学生的快速接受和反应能力。相比之下,传统板书优在书写的明快突出,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内容,通过板书更能明确重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其二,超前性和适时性的区别。幻灯教学具有较大的超前性,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幻灯课件易于储存与重现。教师若正确使用,可以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相比之下,传统板书又具有适时性强的优点,与各个教学环节吻合得更严密,简便易用,能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

其三,广泛性和示范性的区别。幻灯色彩斑斓,图文并茂,涉及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超越了板书的限制,因而它的作用难以估量。相比之下,传统板书则具有示范的长处,有些教学内容不宜一下全部曝光,而需要逐渐呈现,就需要板书示范。板书更便于学生领会教学内容的具体环节。

其四,系统性和灵活性的区别。由于幻灯片不受片数、范围、时间等限制,因此更能体现教学的系统性,有利于全面展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整体观念。相比之下,传统板书更具备灵活性,它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可以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尤其在教学与事先安排不同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其应变效能。

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的事。我在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创新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三点。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层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是培养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是一种创新,教师的这种创新无疑会对受教育者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多媒体课件也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有助于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每个学生在个人的学习道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速率发展,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可能发生的变化,针对这种心理变化,不失时机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优化实验,增大教学信息

电教媒体的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初三的分轮复习阶段,在课堂上要进行知识总结与巩固训练等活动,若预先制成多媒体课件,既可以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模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伤害程度。例如:中二语文课本中《秃鹰之死》一文讲到“光化学烟雾、汞、一氧化碳等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造成众多人的死亡”,学生只是通过阅读课文才有所了解,但它们的毒性学生是无法感知的,这时就可借助计算机设计小白鼠中毒死亡的三维动画,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一些有毒物质要有防范意识。另外,对课文《蜘蛛》一文中蜘蛛的吐丝过程,《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各种云的形成过程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逼真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既能从课本文字中获得理性认识,又能得到感性认识。

3.结合学科的特点,培养形象思维

第7篇

我校推行学案教学已有三年多时间,这其实是以合作学习为理论基础,本人就合作学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力求能够指导教学,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并提供理论铺垫。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分工与互助,进而获得知识。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要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合作学习能很好地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因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它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以小组的形式出现,一般由2—6人组成,而组合方式常分为同质组合和异质组合。同质小组的成员可以是成绩接近、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成员间个性差异小,他们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异质小组成员可以是成绩上中下的同学搭配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异质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

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1、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信息搜集,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看云识天气》时,让小组成员在预习和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云的种类、特点,以及云与天气的关系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利用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并促进组员之间、小组之间的竞争,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多媒体技术

一、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方法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从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成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具备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地理教育教学观念,理解地理新课标的实质,积极参与地理新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地理施教能力。高中地理教师要适应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媒介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其中多媒体技术就是推进新课改,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

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形式,按教学要求,把地理学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展台、投影仪、电脑和屏幕显示出来,并按教学需要适当配音,实现教师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新课改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传统地理教学多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模式。教师手中仅有的教学材料也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具,包括模型、幻灯片和挂图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彻底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成功导入新课

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要如何创设适当的情景,以便导入新课的内容。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比如,我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为了成功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飓风的录像,只见狂风席卷着乌云呼啸而来,巨浪排山倒海地冲向陆地,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摧毁,地面的物体随着凄厉的呼啸声在空中飞舞……或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看完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在学生讨论之后,导入新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要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有关天气的各种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我的这节课的导入使学生一下子兴奋了,不知不觉的一节课就过去了。调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靠粉笔、黑板,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新课的导入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学生提不起学习新课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影响教学质量。倘若在新课导入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则教师能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3.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某些内容过于抽象,虽经教师再三讲解,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教学效果。

第9篇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改善 学习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点之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及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它反映了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思维和行为水平,直接关系着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效性。针对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得到启发。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的民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改善学习方式的策略

1、精心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走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之路。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学生的外延是相同的。我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概念,让学生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参加辩论会、演讲赛,去春游、看广告。比如我在课堂上学生辩论“看电视好和看电视不好”“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学生充分收集资料,在辩论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那场面的激烈程度真让人难以相信是小学生所为。再比如,在下雪的天气,我让学生说带雪的成语,背描写雪的诗词,讲学生在雪中的故事,想关于雪的典故。唱关于雪字的歌,在春天下雨的天气我让学生说带有春雨的诗词、词语,讲发生中春雨中的故事。在讲“景阳冈”一文时让学生演武松打虎的细节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现在的学习时代是处于个性化学习的时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并鼓励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朗读、背诵、想象、思考、讨论、答问等。但这些学习方式是全班几十个同学的学习方式,是教师“钦定”的、统一的,不一定适合全班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以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考虑到引导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自主学习,又要考虑到小组查阅、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现在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好些教师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变革。许多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反思,改“教案”为“学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精神,想方设法引导学习的主角自主的学习,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3、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首先要组织好自主学习,其次要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才能开展合作学习,三要科学组织,合理分工。合作学习成功,需要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好合作小组,合理安排好小组成员,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组员的学习程度尽可能做到好中差均衡搭配,组员的座位以前后两桌排列为佳。小组组成之后,可由组员推荐或竞争产生组长,负责组内的协调工作。其它组员也应该分别担任记录员、报告员等工作。这样,保证在合作学习是,没有一个组员游离与小组活动之外,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尽量肯定学生的见解,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独特的甚至有点出格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教师也要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原因,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

4、渗透探究性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已初步拥有独立意识,但是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叛逆心理。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及时的疏导,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展开教学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参考,教师要想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性,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深度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逐步消除他们的叛逆心理。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以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为着手点,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优势,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例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升入初中第一次站在中学的大门前,面对这所陌生的校园时你会有哪些感觉?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现在,同样有一扇门向大家敞开着,大家想不想踏进这扇大门?顺利引出课文题目。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设计问题:作者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回答:文学之门。追问:为什么要打开文学之门?让他们初步懂得文学能够将人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且懂得人生真谛。以此,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好,对自己的内心产生震撼,对生活充满向往。

二、善于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往往无法有效疏导叛逆心理,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引发他们的反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时,应给予他们充足的个人空间,使其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度探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的各种道理,在无形中触动自己的内心,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疏导效果。

在这里,以《秋词》这首古诗教学为例,虽然是一首古诗篇幅短小,但是语句精湛,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引领学生这样思考:对于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着萧瑟凄凉的角色,花落树枯、天气寒冷,在古时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是扮演着一个悲叹凄凉的角色;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却写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下文中“晴空”写出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独特的,它通过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之后可深刻体会到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让自己的叛逆心理消失。

三、运用语文课外活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外活动也是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教育范围。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将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合理延伸至课外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观看心理方面的影视作品;或者开展和心理疏导相关的演讲活动、辩论赛、讨论会等;也可私下对他们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比如,教师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的方式来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在每周或每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先设置好演讲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上台,通过比赛评比出表现较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在选择演讲主题环节,教师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主题,诸如和平、奉献、关心、励志、感恩、智慧、奋斗等,能够挑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另外,演讲难度应逐步递增,由念稿至脱稿,在过渡至即兴演讲,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举办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整情绪,还能够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进而消除与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教材资源挖掘心理教育因素,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多个渠道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彩灵.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

第11篇

摘要新课程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发生转变,真正做到“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有效教学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注重情境创设,更要注重联系实际,进一步完善教与学的结合,有效地履行素质教育。

关键字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92-02

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较之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较大区别在于教学目标的不同,传统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是以传授地理的系统知识为主,而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体现的,是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去获取学习地理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来掌握地理知识;是让学生运用高中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且使自己终身受益。因此,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只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怎样让“演员”在课堂中真正的展现其表演的“天赋”,教师这个“导演”将肩负重大的责任。

1创设情景,启发地理认知

首先,联系生活,加深理解。“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组织学生归纳学习各种降雨(包括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的成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气流上升凝云致雨的原理,就让学生回想在家里烧开水时,一提起锅盖,看见有什么现象?学生悟出: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就好像烧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水滴掉下来那样形成降雨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地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利用多媒体,促进感知。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更手段富有实效。 在阅读“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和“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如果让学生看这些静态的地图,学生很难掌握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但用Flash 软件把它们设置为动态,即在不同的时间显示雨带移动的地区,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图的意思,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有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2培养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首先,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地理课程“学习之门”,实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的情感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情感很关键,语言生动风趣、情感激越,则能做到事半功倍。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有些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其次,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机地链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有效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并编辑成地理诗词综合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把适用的题目拿来考考学生,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3采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首先,注重体验和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体验等。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将特别注意发挥评价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注重通过评价,发现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其次,重视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教学中力求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起来。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为主要特征的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将会成为取代以往以外部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将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影响学习活动的进程、效果、效率等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总之,新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条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力求在创意的新课导人,活学活用教材,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以及巧妙的课堂收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营造一个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激情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12篇

关健词: 初中英语教学 真实情景教学 多媒体设计情景 模拟情景教学

语境不同,则同一言语表达会产生不同的含义。例如:当有人敲门时,也许会说“Who is it?”但在电话用语中就变成了“Who is that speaking?”。语境是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思维背景。语言表达脱离了语言情境就失去意义。因此,提高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设计语言情景,创造有意义的言语行为,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在应用中掌握语言。同时,应尽量设置具有实际目的、真实自然的语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进而发展成为交际能力。那么如何运用英语情境教学呢?本文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途经进行情景教学。

一、运用真实情境进行教学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班级、学校、家庭、学习或者是天气。同时也可以从直观的道具和演示开始。例如,用教室里的人和物――老师、学生的服装、鞋、帽、文具、书、地板和清洁用具等;此外,根据学生的高矮、胖瘦、动作、实物的颜色、性质、形状等,都可以用来拉近英语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那份亲切感,自然融入教学中来。个别学生迟到时,要说:“May I come in?”在老师说“Come in,please.”后,后方可进入教室,必要时老师可以用英语问其原因;学生若因故离开教室,要说“Excuse me...”待老师说“OK”后方可离开。老师出错时要说“sorry”;课堂双边活动结束后,老师要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如“good,excellent,thank you...”;放假之前,莫忘说“Happy holiday!Good luck!”;开学后要询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your holiday?”等。以上均属于真实语境教学的范围。同时语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不用母语组织教学,还要热爱学生,并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

二、运用多媒体设计教学情景

1.运用多媒体设计轻松教学的导入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导入是最基本的是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恰当的导入,为整堂课起着铺垫作用,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英语》《新标准》九年级下册Module 7“Do as the Romans do”讲述了不同国家的用餐礼仪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了了解更多国家的礼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收集有关日本人、朝鲜人等不同地区人们见面的画面。如:日本人和韩国人见面要鞠躬,欧美一些国家见面要握手,还播放了一段法国人、意大利人的餐桌礼仪录像。对这些国家的风俗文化,大多数学生不很熟悉,我运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快速导入。学生对这样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不仅听到了纯正的外语,还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并促进了对语言及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轻松有趣的教学导入,学生们学得开心,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语言文化知识。

2.运用多媒体提高新知识的呈现效果

多媒体辅助语言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而逼真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Module 9 “Animals in danger”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自然风景与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水的照片进行对比,并展示给学生看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如熊猫、老虎、大象,鲸等,渴望得到拯救的眼神,这时屏幕出现了画外音“Help!Help!”,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学生争着回答:“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animals.We need to protect animals!”通过这一场景的呈现,学生不仅了解了熊猫和其它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还通过直观的现实情景增强了关爱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样,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传授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运用多媒体设计单词教学情景

英语教材中只有少数单词能用实物来呈现;有些单词虽然很形象,但是老师不可能把实物带进课堂;有些单词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学生往往会对之产生厌烦情绪。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我在进行《英语》《新标准》英语教材“预备级(starter)”Module 3 “Where’s...?”的教学时,设计一个苹果在盒子里、盒子上、盒子下等一系列动作画面,让学生一面听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一面根据屏幕上呈现的画面自问自答“Where’s...?It’s in/on/under...”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根据活动画面进行小组操练。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情景,使比较抽象、枯燥的介词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很容易就掌握了。

4.运用多媒体设计语法情景教学

英语语法教学通常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效果不佳。在讲《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模块教学过去完成时时,我举例“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the bus had already left”时,涉及语法过去完成时,改变以往的教法,运用电脑制作一幅Linda早晨上学迟到的故事场景:Linda起床时候就已经迟到了,等她到达车站时,公交汽车已经走了,故事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将枯燥的语法说教转化为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体会到了“过去某时间之前”,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抽象的过去完成时,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英语被动语态的用法。

5.运用多媒体设计口语和听力情景教学

为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可通过一些西方文化生活片段,让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Module 9“Animals in danger”之后,安排一个听说课,让学生听到地道的英语。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的动画片,并根据内容设计一些口语问答题,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捕捉要点信息的能力和练习口语表达。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培养了学生逐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形式多样的情景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英语语言环境下长期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使老师得心应手、学生耳目一新,实现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双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模拟情景进行教学

运用模拟真实情景进行课文教学。在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不失为进行模拟情景教学的典范,为在教室里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扮演角色提供了方便。必要时,教师尽量配以道具(如实物、图片、简笔画、儿童玩具、电话等)可以使模拟更加逼真,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在语言交际中学会语言。例如:在教学打电话时,让学生学会一些打电话时的常用语。我把它处理成模拟情景教学的典型课。先准备好几部电话机,再找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扮演角色,然后分成两人一组,同桌进行对话表演练习。这样学生边表演、边学习,边记忆、边运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感受深刻,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又如:在座位上插上一些牌子,标明地点,让学生根据模拟的情境,用英语表演问路和指路;也可以几人一组,根据教材的题目,准备一些简易的道具、服装到前面表演;看病、购物和借东西类都可以采用模拟情景教学。因此,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来学习课文,使抽象的文字融入具体的情景语境之中,可以使语言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运用主体情景进行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主体向学生介绍和施教,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课文的主体思想、段落大意和故事情节。课文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可构思成一幅幅简笔画,以此达到情景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学《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上册中的Module 2 Unit 1,老师可先用简笔画画出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网球、弹钢琴、骑自行车、骑马、唱歌、跳舞等,再画几个孩子,把运动的情景一一体现出来。然后对图中的内容进行听说、陈述、问答。可先由老师说、学生听,再由老师问、学生答,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听说问答表演,必要时老师要提示字、词、句,使学生加深对本课语言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教学内容,一堂课就这样得心应手地结束了。所以说通过简笔画的方式来设计主体情景,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印象深刻,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语言。随着初中学生英语水平和听说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单一的情景活动,如团队活动、晚会、游戏、体育运动、英语角等,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的描述。课内课外融为一体,形成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同时创设语境,可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脑、幻灯、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直接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强化知识记忆,学后印象深刻。

五、结语

英语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来达到学生使用语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情境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过程交际化和交际过程的情境化,符合新课标倡导实践、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适合初中英语课教学,值得推荐。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获得体验材料,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推广这一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当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