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时间:2023-06-02 10:0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

一、积极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思想品德是一门集知识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很强的课程;中学生学习它,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为此,中学生要想学好思想品德课程,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

首先,同学们就要有一个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好坏,先决于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积极学习态度是同学们对学习的内在精神要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状态的体现,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内驱力,能使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想学、愿学的冲动,从而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思想品德的主人。正是这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加了同学们对知识渴望,激发了求知欲,进而从感情上才能把思想品德课程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的学科来认真对待。

其次,积极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人们一种无形的偏爱的精神活动或者说心理倾向,它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关心、喜好,从而积极参与获得这方面知识的活动,力求得到愉悦感和心灵上的满足。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果我们教师在生活点滴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肯钻研,乐探究,喜交流,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了。

第三,领会学习讲成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解题能力训练的检测,树立正确的检测观念。其一,教师要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检测,做到不慌、不弃,不骄不躁;重视它,又要邈视它,要有一颗平常心。其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就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题能力训练中去。

二、教师要有积极、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

思想品德是一门立足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课程,它的教育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形成积极、正确的教育观:构建充满生机的有效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1)教师要积极构建生动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在思想品德教育导学中,教师一定要深挖掘、细发现,借势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机同时迸发,使其学得带劲且快乐。那么如何确保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导学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一起碰撞重难点问题,进而才能达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2)教师要给予学生体验的空间,学会合作学习

第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6-0023-03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含义及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总称。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其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对事物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了解、研究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是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导向性,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是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出学生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进行解答;最后是长期性,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外在的行为,再通过引导将外在行为内化为学生深厚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知、情、信、行统一。因此,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身边小事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与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1]其次,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还很强。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变革、时代变迁的复杂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将严重干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逐步失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思想品德课在发挥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偏少,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被忽略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道德教育逐渐被新的文化教育观念所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淡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陌生的。其二,表现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渠道缺乏,当代的很多中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很感兴趣,但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并没有专门为中学生提供传统道德教育的渠道,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传统道德文化的机会。而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许多优秀的内容都是当今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所需要的,例如,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义等。因此,吸收和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规范学生品德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当今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当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丰富,享受到众多的关注,家长的溺爱往往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其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从而使得子女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三,“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等会给子女的思想品德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带来负面影响”[2];其四,家长难以树立一个知行统一的模范形象,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很多家长通常不能做好表率。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失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可以使情绪驱向平衡,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以美化,情感得到深化,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校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够,缺少必要的规划,正是这些实际的困难造成了脏、乱、差的校园文化现状,使学生得不到优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能够最为直观感触到、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学校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社团,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促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校园文化隐形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地完成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却是部分中学由于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片面提升升学率等原因,很少开展校园活动,造成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共同构建成德育网络体系形成以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格局。”[3]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积极探寻其中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继承、吸收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辩证地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继承其中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去吸收、传承。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教育思想,例如,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忠”“义”等思想,通过对爱国主义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志向教育思想,例如“立志”等思想,并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传统道德文化应用于实践,指导其学习与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又要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加强家庭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必须掌握并实施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以及方法,把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首先,家长必须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娱乐之中。其次,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家长,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系统,想要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学会与其他两者的合作配合。再次,家长必须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在与孩子的生活中,仔细留意孩子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寻找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同时,家长还应该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策略,并将这些用于实践中。最后,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良好的素养,成为良好的行为模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

校园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每一位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协调统筹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把三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激发校园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完善的校园环境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文化的载体在无形之中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全校开展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朗诵、以发挥团结精神为目的的体育比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工作,就要在了解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吴巨安.浅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12).

[2]周顺文.当代大学生家庭和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

第3篇

目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原因除了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健康的氛围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之外,又增加了重点学校扩招后的低素质生(如思想纪律差、学习困难生)。据近年统计,思想行为差且有违纪处分记录的学生就占5.3%。面对一定数量的低素质生,确令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每天面对这些学生的老师们费尽心神。

教育一些低素质的学生用各种办法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低素质学生的转化,激励同样是一种好办法。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在任教时期,有一天他碰到两个学生打架,陶先生在制止事件的继续发展后,让打架的其中一位学生到他办公室去谈心,在他处理这件学生打架之事上出现了传颂至今的四块水果糖的教育转化学生的典例。这其中的教育转化的妙处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真诚、亲切相待之外,更多的就是激励。当陶先生发现这个打架的学生比自己先到办公室时,确实惊喜,这确是一个难得的优点。为此陶先生马上奖励了第一块水果糖给这位打架的学生(在办公室交谈中发现了该生类似的优点,结果共奖励四块水果糖)。这块水果糖虽小,其份量却大,这是对一个曾犯了错误而又在其他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的一个激励,这种激励将会挽救一个低素质学生。

孔子说得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其实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取得优秀成绩的能力,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我认为学习兴趣的产生不仅仅是自发的,更多的是在某种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上被激发出来,如文中上述之例则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的2岁丧母、9岁丧父的托尔斯泰,7岁时母亲死后父亲把他送去牧师家寄养的司汤达等就是在逆境中受到别人的激励而发奋成名的伟人,这些均可说明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激励成为教育转化学生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然而,如何使约束、激励这样的办法发挥得更有实效,我认为师生必须要零距离接触,甚至双方融为一体。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若受阻,学生与教师关系就疏远,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肯定会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瓶颈,在这种前提下去实施约束与激励的教育方法,谈何容易。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保持平常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师生之间力求零距离接触。只有真正走进学生中去,与他们融为一体,才能建立起一种互爱互信的师生关系。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坚持把学生当成一种平等的教育对象,特别是一些成较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我总是抱着理解、包容、赏识的态度,使他们相信我,亲近我,向我敝开心扉,以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如平时巡堂时,发现有个别的学生经常被班主任找去级室谈话,或者多次违反学校纪律的,我就把他们的名字熟记心中,在校园里,看见他们我就主动的叫出这些同学的名字,跟他们打招呼、聊天,向他们了解班级的一些情况,一开始,这些学生感到奇怪:学校领导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而且也从来不批评我们。事后我发现,在校园里,他们看见我竟主动跟我打招呼,主动把一些事情告诉我。他们开始变得懂礼貌,违纪的现象也很少发生,学习也认真了,我心理真是暗暗地高兴。又比如我考虑到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在假期里如果家里管教不到位,再加上自制力不强,就很容易去泡网吧或者参与一些不安全的活动。所以每个学期将近结束,无论多忙,我都安排时间集中他们开会。有趣的是,他们来参加会议大多诚惶诚恐,都做好了挨批、见家长、写检讨的准备。但整个会上我除了跟他们讲清楚假期里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一些不能参与的活动之外,就是布置他们写五篇日记,把自己所想的所经历的一些东西记下来,开学时交给语文老师,对他们在该学期的表现只字不提。开学时,学生交来写得工工整整的日记,特别是2015年入学的高二(4)班的小凌同学,他把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向我倾诉,而且每篇都认认真真地写了几百字,要知道他还没有写过超过一百字的作文呢。

事实证明,教师若懂得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创设平等、宽松的环境来实施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会更有成效。

第4篇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思想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素质,本文借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责任意识;培养

一、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能够自觉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例如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快乐生活、努力学习,再长大了以后就应该承担自力更生和赡养父母的责任。责任意识一个人明白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的清晰思想印记,而这个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个意识需要去教育引导和灌输启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品格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与启发。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结合学生所看到的具体事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比如说在迟到和送老人回家这样的两难选择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个学生,准时上学不迟到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两者之间要实现巧妙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3.关注时政和生活

培养学生对于时政和生活的关注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再完美的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在深刻的理解都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学生只有关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于自我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的重视和实践。例如近几天是中国两会召开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两会的会议内容,将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提案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结语

本文通过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论述,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培养策略,相信一定能够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国强.思想品德教学应强化责任意识教育[J].成才之路,2014(35)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品德教育;问题;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乎学生对生活与生命的认识,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正处于转折时期,因此,在中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与目的地认识水平,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健康成长,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

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理念是育德为先,育人为本。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育目标理想化

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一直以来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只是单纯地从总的教育目标出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理想化。在教育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大而空的进行教学,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最终致使思想品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2.教育内容抽象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致使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概念和道理。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长期以来,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这也就背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

3.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灵活性,不注重学生的自我领悟与体验,而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将思想品德教育变成呆板的说教式教学,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教学情境,运用教学理论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1.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角色,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课堂氛围感受生活。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别人理解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条件,从情感上让他们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义。

2.创设激励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抽象化,致使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思想品德极其枯燥、乏味,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形式性地学习,在内心深处根本不情愿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创设期望的课堂

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一些事例感染学生的情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也会影响学生自我观念的改变,日积月累,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力量和信念,从而达到教师的期许。

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从而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关乎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目标,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不仅对思想品德教育课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珍爱生命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

1.社会环境。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道德行为规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使得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即使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讲授,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也很难在中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中得到认同和实施。经济的发展使得金钱和权利的地位凸显,加之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的片面性的认识,使得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课堂之内是一种情形:宣扬爱国主义、高尚品德、社会主义;课堂之外又是另一种情形:金钱至上,各种炫富、炫官层出不穷,使得思想品德似乎只是思想政治课上的作秀一样。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完全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抵销,给学生留下的只是苍白无力的说教。

2.家庭环境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往往和社会大环境一样,与课堂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传递出不同的信息,而学生受言传身教的影响无疑更大,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家庭的言传身教面前不得不“甘拜下风”。

3.教育者水平有限。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对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淡薄,在言谈和行为中都流露出对品德的轻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负面的影响。

4.教育手段的单一,教育内容滞后。我国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说教和灌输,即使搞活动的话,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整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没有任何挑战性,也唤不起中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另外,教科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同小异,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不能与社会现实相连接,使得受教育者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5.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道德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左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从而来自社会、家庭的各种负面信息都会给他们的思想品德带来不好的影响。

6.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长久以来,我们都以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的形成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心理上的接受,如果学生存在心理腻烦现象或者具有病态扭曲的心理,那么是不能接受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的,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需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在加强品德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者说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即有“心理”之意,品德的发展是与心理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是与我们的社会转型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者和教育手段的种种原因。因此,笔者看来,要解决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探讨和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在现在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都是极其重要和值得关注的课题。

作者:李丽娜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金矿学校

第7篇

首先,大多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批评式教育,而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易变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和不满等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自我为主体,根本不重视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既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探究

1.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对各种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衡量学习情况的指标是考试成绩,这明显无法代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因此,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才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理论性、概念化的,单纯依赖课本难以使学生充分认知这些内容,所以,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德教育内容,通过他人的评价、自身的思考和反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德知识。

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利用设计的情境来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环境,使其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深刻的认知,达到启迪学生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4.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

第8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免去了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但是,农村中留守生却占据学生中的多数,这些学生并没有感恩之心,他们缺少高尚的品德,不关心他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及时去认识,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对于学生不良的品质进行纠正,否则义务教育的投入再大也是白费力。就这些问题,我们对农村中学的现状分析及如何采取措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农村中学学生的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的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改变,他们渐渐注重物质,淡化精神,因而农村大部分农民也外出务工,他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告别了那一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背井离乡开始了打拼的生涯,他们涌进了城区,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就这样,农村的留守儿童就越来越多了,陪伴着孩子们的是年老体弱的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或者家长把孩子送去投亲靠友,甚至让孩子独自生活。

2.留守生的冷漠,自私

由于农村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生,“留守生”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对父母爱的渴望变得漠然。长期缺乏管束,有的“留守生”养成了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出现偏执、畸形、骄横、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碍。渐渐地,他们养成了恶习,道德品质败坏。

二.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危害性

1.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道德品质低下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他们厌学将会失去生活的目标,生活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冷漠与自私散布他们整个大脑,使得他们厌恶人生,心理极脆弱,承受力差,并且害怕生活,自暴自弃,碌碌无为。于是他们整天沉浸在虚拟网络中,有的干脆逃学,养成吸烟喝酒的恶习,早恋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沉陷于赌博、对弱势群体下暴等等。

2.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成为祸水灾源

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更为严重,形成一种恶性自私,他们不仅第一位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常常企图夺取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尽管恶性自私者只占社会的少数,但却是社会的祸水灾源。

三.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1.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要爱护和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们。

2.重视感恩教育,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通过学生讲述“感恩”的故事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所有的关心自己的人,感恩社会,每一个人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

3.培养学生的情感,乐于助人

教师利用思想品德课教育每一个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的风尚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比如,在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等,并真实记录下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通过长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让学生养成习惯才能达到,所以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4.加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我们每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一个公民的精神道德风貌,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首先要学习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搞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严令禁止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培养是长期的,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过程,学校和教师都应对每个学生长期关注,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我们应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决心来进行农村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应进.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Z2)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5002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更进一步坚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平台延伸到哪里,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应该到达哪里,牢牢把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21世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面对我国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方法。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传递信息具有快速、方便、实时等特点。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结合时展的特征和当代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对广大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速度快,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乐见视觉和听觉上具有巨大冲击效果的事物,更愿意接受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于是,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时尚、有刺激性的实时信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看似空洞的说教和相对死板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感。

其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学生每天接受海量的信息,这其中信息的内容呈现多元化,而且良莠不齐。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和内容与学生个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的信息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有些信息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完全相悖,这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很难完全正确判断,从而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乃至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完成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最后,现代中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百度、搜狗、谷歌等搜索引擎轻易获得很多知识,他们自然对教师课堂上索然无味的说教不感兴趣,从而对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下降,这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初中思想品德课已经到了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的地步。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2015年9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目前,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很多时候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很少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甚至激烈讨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导致教学无法实现高效。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就必须改变这种固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创新备课方式

过去传统的备课方式是备学生、备教材,而在互联网充分发展的今天,则要求我们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深入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现代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创新备课方式、实时在线交流、开辟线上课堂等措施能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品德教学;在线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5002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更进一步坚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平台延伸到哪里,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应该到达哪里,牢牢把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21世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面对我国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方法。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传递信息具有快速、方便、实时等特点。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结合时展的特征和当代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对广大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速度快,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乐见视觉和听觉上具有巨大冲击效果的事物,更愿意接受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于是,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时尚、有刺激性的实时信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看似空洞的说教和相对死板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感。

其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学生每天接受海量的信息,这其中信息的内容呈现多元化,而且良莠不齐。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和内容与学生个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的信息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有些信息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完全相悖,这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很难完全正确判断,从而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乃至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完成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最后,现代中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百度、搜狗、谷歌等搜索引擎轻易获得很多知识,他们自然对教师课堂上索然无味的说教不感兴趣,从而对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下降,这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初中思想品德课已经到了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的地步。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2015年9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目前,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很多时候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很少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甚至激烈讨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导致教学无法实现高效。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就必须改变这种固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愉快教育 情感品质

一、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初中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使得初中教学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电教室、微机室高效的互联网络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保障。应利用声、像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有趣,同时要针对重点进行讲解,将难点突破,并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将一般内容留给学生自己理解,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从而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据此判断是否达到所期待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一直以来,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成绩往往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忽视学生在道德水平的提高,以至于家长在评价自己孩子时也主要看他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在德育、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如何建立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

课下教育者要通过互联网、通讯、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学校家庭两位一体对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一致的看法:只有成人才能成才,这是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课上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教师要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表扬代替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平等地看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让每个孩子都对自己信心百倍,有了信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然就增强了。学末我对学生评价也侧重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能力,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动力。

三、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还不能有完全正确的评价。

初中生的情感表现为:情绪不够稳定,波动大,但同时又有极大的可塑性。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公正、公平、自律、守纪、诚信、正义的道德观念对初中学生至关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在课堂上举行演讲比赛:我心目中的英雄,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学习英雄人物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洁奉公,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

班上有位学生在父母离异又各自重新组建家庭后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他内心深处感觉爸爸妈妈都不关心他,老师同学们也不喜欢他,从而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与同学交流,学习兴趣索然。而爷爷奶奶因为年纪大了,平时很少关心他的学习。我了解了情况后,首先请来他的爸爸妈妈沟通,让他的父母认识到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单纯地提供生活费。他的生日快到了,我特意定了一个大蛋糕,让中队委在班上秘密策划。那天放学后,我来到班级,中队委按照策划好的节目,为这位同学开了一个热闹的生日party。很多学生都准备了小礼物送给他。当这学生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吹灭生日蜡烛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后来我把他送回家,并告诉他,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以后要向大家敞开心扉,多交流,我们是一个集体,更是一个大家庭,要互助互爱。从那以后,这个学生性格变得活泼起来,喜欢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通过这件小事,学生更加团结友爱了,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极强的集体主义感。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要用真情和热情去精心策划、设置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比单纯的说服教育更有效果。初中培养了良好的情感品质,今后才能塑造健康优良的品格。各种方式不断增强初中学生的意志和团队精神,才能使之确立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终生受益。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在这一工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上好每节课,在愉快的课堂上让优良的品德内化,关注每个学生的道德情感,精心培养初中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每个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敢问“路在何方”,我们只能说: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谢脁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科技风,2010(9).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重要性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6-02

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满发展,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有效方法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1.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人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初中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的现象,有些价值观念与主流价值观念相背离,对人们的发展形成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使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1.2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克服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学生既对生活学习中的很多现象感兴趣,又会积极主动的去认识,同时也是学生出现心理冲突比较多的时期,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很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更好的去认识世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1.3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思想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情操,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握好这一重要环节,使学生的思想情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更好的成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有效对初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重视,同时还要将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运用于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之中,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本人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此将几种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2.1 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例子结合起来。思想品德课虽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却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以生活中与学生联系十分密切的例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点,也更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反思,进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感悟,做到心领神会,这样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思想,还能够达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目的。

2.2 思想品德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进而更好的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要。进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的进行思考,才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感悟,进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大的影响,才能切实达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再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要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感悟,进而受到更多的启发。

2.3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小组讨论法是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运用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然而想要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就需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就是训练学生实际应用思想品德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针对目前的热门话题"老人跌倒要不要扶"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一方面应用学习过的知识点去分析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一社会现象。

第12篇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的重要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同时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的教育方法、宽广的胸怀和顽强的毅力。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充分认识到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很多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实在令人担心。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参加才艺比赛,我们在站台上等车,当看到公交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争着抢座位,虽然许多女同学还有“我”这个老师都站着,但有座位的同学中只有一位起身让座,其他的学生都很“自然”地坐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家人从小溺爱的话,很容易养成自私的习惯,缺乏责任感。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对独身子女的纵容;学校对学习成绩的高度重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等等。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重要。中学历史课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为德育提供了大量历史素材,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所以要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作用。

二、结合教材特点,最大程度发挥历史教材的作用。

历史课本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这些材料,设计教学活动,教育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是非认识观。这一点看起来非常简单,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尤其表现在留守学生、单亲学生身上。近几年我每年都会统计多个学校违纪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在违纪学生中占七成以上,有的学校甚至高达86.3%。违纪现象主要表现为早恋、打架、上网、偷窃。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当然也要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我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助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材料,在设计问题上要让学生想讲、敢讲、会讲。教育学生要向历史英雄学习,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来保卫祖国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我适当补充了禁烟英雄林则徐的事迹,再根据材料设计了几个问题,例如:看过材料后,你认为林则徐禁烟有没有危险和困难?如果当时道光皇帝派你去禁烟,你会怎么做?禁烟对祖国、对人民有哪些好处呢?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高尚品质呢?等等,我发现学生自学过材料后,很多都积极举手要回答(我上课采用抢答加分的方法,每次都要评比,获胜者有荣誉、有奖品),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我就教育学生要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现在就要遵纪守法、认真做事、认真学习。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事实证明:我带的几个班违纪的学生明显少,可见这种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三、加强历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建议。

1.思想品德教育要制定科学详实的计划,措施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教育面对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家庭教育很好、有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乏等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且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教育、感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教材来设计德育目标和教学活动,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在具体实施时,历史教师还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既要根据备课来教学,又不能完全照搬备课内容。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改变甚至创造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登上“历史的舞台”,当然又要使课堂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做到收放自如,水到渠成。

2.要有一颗真正热爱学生的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历史是人创造的,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鞭挞,无不浸透人的情感。人的认识和动机都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实现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教师只有真正地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学生,才可能有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才能坚持不懈的去容忍学生的每一个错误,才能用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征服学生的顽皮的甚至让人头疼的幼稚的心灵。历史教师把对学生的爱溶入到教学之中,就会与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学生才能真正地信任老师,才能真正地听老师的话,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用良好的品质和真挚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其德育渗透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