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0:0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科学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动静结合的研讨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中,需要做到动静相结合。当学生兴趣高昂地从事着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着渗透在科学活动中的种种社会交往行为带来的愉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和反思他们的学习过程和交往行为。当学生面对各种活动所收集来的诸多信息时,教师应该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各种科学活动和交往活动之中。
2.刚柔相济的研讨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中,需要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刚”,主要体现在探究严谨层面。如,认真细致的观察、严格规范的实验、实事求是的记录等。所谓“柔”,主要体现为研讨环境宽泛、时空宽裕、心态宽松、交往宽容等,为学生的科学研讨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如,教师和善的举止、风趣的言谈、适时的点拨;同伴愉快的合作、积极的交流、善意的评价等。
3.质疑反思的研讨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思考,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高自我纠错能力;也可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同的实验方法支持同样的结论吗?”等,提高质疑能力,培养排除无关信息的能力。
4.互助共识的研讨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中,友善的同伴关系主要表现为寻求同伴合作、聆听同伴见解、尊重他人观点、善意做出评判、积极表达自我、扬弃已有观点等。寻求同伴合作,表现为征求同伴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商讨探究活动的方案、邀请同伴参与并共同完成探究操作、与同伴分享并分析探究所得。
二、基于证据加工的小学科学课堂研讨的指导策略
1.证据采集力及其指导策略
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而且解释必须是基于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客观事实(即证据)。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如果没有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统计等方法收集到的第一手证据,探究就无法进行,结论更无法形成。学生只有在一次次采集证据的过程中,才能意识到证据的重要。实验超市是指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同一内容主题下的一组并列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探究时间来自主选择并完成其中的若干个实验。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重量吗》教学中,针对“空气有重量”的科学概念,可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基于实验超市的探究大大丰富了学生证据采集过程和研讨内容的多样性。对学生个体来说,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直接经验,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情绪体验;对班级的群体来说,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证据,产生了更多的探究问题。
2.证据提交力及其指导策略
科学是以实验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任何有创造性或可行性的做法,如果成为科学问题,都必须以事实和数据来支撑。同一科学现象可以通过不断测量、反复观察,或者就相同的现象搜集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来解释。学生只有在一次次提交证据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证据的真实。快速笔记法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用绘画、图表、文字等记录形式表达自己观察、实验、理解的结果。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学生的实验笔记。快速笔记法提高了研讨活动的可视性,运用快速笔记法,学生可以轻松地保存瞬间即失的变化,抓住科学概念建构的主要过程,同时化解科学教学的难点。
3.证据解析力及其指导策略
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学生是证据的收集和保存的主体,在证据的选择、确认等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证据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解析证据,是一个审视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排除无关信息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一次次的解析证据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证据的严谨。
结构化板书,是教师在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对课题、探究过程(包括主要问题、实践方法、重要证据、结论等)几部分进行有结构地分析、组织、设计以及控制、完善,从而构筑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板书最优化的系统结构,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时可设计结构化板书。结构化板书能充分展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通过结构化板书指导学生对所经历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建立学习过程的架构,进而获得学习的意义。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科学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儿童对自然现象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的探究精神,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勇于发表见解,主动与他人合作等良好习惯,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其生命的始终。
关键词:科学教育 探究 习惯
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新鲜有趣,他们从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小学生的好奇乐思需要我们教育者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慢慢地形成科学概念。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起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让探究精神伴随他们一生?
一、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接触真实情景,在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中学习科学的概念,学会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每一节课我们执教者应该清楚引发上课的目标在哪里,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动脑筋,促进学生的发展,锻炼学生思维,这才是真正体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如我设计的“斜面”一节课(六年级)的开场情景:教师搬了一箱书进教室,学生都看出很吃力,箱子很重。教师把书放在地上,抛出问题1:“哪位同学力气大,帮老师把箱子搬到讲台上?”一位学生上来了,试了试,很重,不成功。另一位学生上来了,勉强成功了,不过他告诉大家不轻松。此时教师乘机出示木板,提出问题2:我们利用这块木板,怎样比较省力地把箱子搬到讲台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积极地建言献策。教师还是让刚才体验的两位学生重新来推箱子,并且让他们说说前后两次体验的不同感受。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最后大家一起认识到:利用斜面,比较省力,从而引入课题,教师再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刚才的情景调动起来了,积极地投入到实验活动中,最后他们从各组记录的数据得出了结论:利用斜面,比较省力。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刚才的猜想,同时也经历了真实的探究过程。
二、凸现学生主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实验、记录、研讨,引导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例如,我在三年级开展“认识小动物”的教学时,因为春夏交际,我们地处农村,菜园里、校园里、草地上蜗牛随处可见,很适合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于是我把学习主题定为“到校园里找蜗牛”。我先把学生分成各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张《观察蜗牛记录表》,要求学生找到蜗牛,观察蜗牛的外形,食物,研究蜗牛的习性及我们的发现,小组商量后完成记录表。随后我把学生带到草地上、菜园里,让学生尽情投入观察、研究中。学生在集体交流时,每一位学生都有亲身体验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谈论交流中发展了思维,认识了概念,初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课程的目标决定了科学课不能只是学会知识,更应该学会探究,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这样的放手教育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能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认真执著的学习精神。如“蜗牛的外形”“蜗牛的习性”等等,不单单是教科书里面呈现的一个知识点,也不单单是教师要求学生记住的科学概念,而是学生经历了发现、猜想、求证的探究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书本上静止的文字表述被带到活生生的多彩世界,从空间有限的教室走向室外无限的学习空间。
三、关注生活热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科学教育应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养成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习惯。我们的学生不能只关心课本的知识、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我们的学生应该去了解生活,去学会搜索信息,学习科学分析媒体出现的公共信息,从小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科学信息,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才能慢慢地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13年开始, PM2.5成了敏感的词汇。PM2.5的灰霾笼罩了中国南北大都市,城市人谈PM2.5色变。究竟什么是PM2.5?PM2.5为什么集中出现在大都市?对我们有什么危害?我也因此特意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什么是PM2.5?”学生通过对媒体信息的筛选,对环保资料的搜索,对环境污染的调查等等活动,尽管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弄清楚很多问题,但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书籍、调查等途径学到了很多,是教师预设不到的科学知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认真执著的态度鼓舞着我。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的地震,不幸的消息牵动了所有华人的心,我借此契机引导学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唯有团结的民族可以在灾难的锤炼中变得更加坚强。我们的科学课堂从“加油!雅安。”到“地壳的结构”到“地震是怎样发生”。总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探索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慢慢养成生活中主动探究的习惯。
真实的教学情景,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关注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形成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比获得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相信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乃至影响其今后一生追求与发展。
(责编 赵建荣)
本文说明了我和我慷慨的同事们安排和展示案发现场的方法,也介绍了我们为帮助学生科学地解决案件所制作的一些道具。学生利用每天30分钟的综合活动时间完成这些活动,前后一共持续了六周。根据俄亥俄州成绩评测准备方案(俄亥俄州成绩评测,是俄亥俄州根据No Child Left Behind精神设立的中小学教育的标准评测,开始时叫Ohio AchievementTest,从2010年开始叫Ohio AchievementAssessment――译者注)的要求,每年我们的教学计划中都会安排为成绩评测作准备的时间。但是当成绩评测结束之后,这一时段将用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各学科交叉的教学活动。
如同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这一单元也十分关注学生的安全。所有过敏源都事先给出提示,安全事项都得到了清楚的解释和严格的执行。护目镜、物质安全资料表都提供给了学生。
单元准备,第一部分:案情和嫌疑犯
准备这个单元的第一步是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简单易懂的和非暴力的犯罪情节,并预设犯罪的时间和地点。在决定犯罪性质时,我将案件设计为盗窃甜甜圈,因为学生们知道我们学校的阅读老师深爱甜甜圈;但是整个犯罪情境并不真的需要教师准备食物。案发现场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能呈现证据,能被拍摄成照片。但是在整个单元进行过程中,学生不需要真的进入案发现场。我选择了教师的午餐厅(以及相邻的学生自助餐厅)作为案发现场,因为这一环境正好可以展示我设计的犯罪证据(例如可以在通往户外的通道上放置土壤样本)。犯罪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在我们的教学安排中,这个单元在俄亥俄州成绩评测结束之后进行,从四月最后一周到六月第一周。
在确定了犯罪性质以后,我请我的同事们参与进来,向他们解释了案情,请他们扮演嫌疑犯。这个教学单元的时间很充分,所以解决案件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复杂一些。因此,我们安排了九名嫌疑犯:助理校长(扮演曲棍球手Stix)、Title I数学老师(扮演厨师Clara)[Title I数学老师,是一类承担特定任务的数学教师,区别于给整个班级上课的教师,在一周内的某些日子里,Title I教师给一定能力等级的(通常是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上几十分钟的附加课――译者注]、阅读老师(扮演受害者)、数学老师(扮演Math先生)、科学老师(我自己的角色,Safari Sandra)、社会课老师(扮演Nevada Holiday Inn)、语言艺术老师(扮演Ave Maria)、干预专员(扮演AbbieNormal)(干预专员,对儿童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进行干预和改善的教师――译者注)、我的狗(扮演小狗Poppy),AveMaria自愿成为罪犯。
本单元的下一个准备步骤是所有嫌疑犯设计各自的证词,以声明他们的无辜。我的大部分同事都设计了富有角色个性的自辩。不过我还是将自己角色的辩词作为模板提供给他们,并帮助有困难的同事设计角色和剧本。我原本想让我的丈夫为小狗Poppy作证,谁知他居然在证词中提到Poppy与曾经发生在我们家的一起食品失窃案难脱干系。证词初稿写好之后,我在细节上对它们做了一些调整,以使整个案情更可信。随着证词的设计完成,所有嫌犯穿上各自角色的服装,带上道具,装扮起来,用苹果笔记本的iMovie(苹果公司的电影制作软件――译者注)和Photo Booth(苹果公司软件,主要功能是用摄像头拍照――译者注)软件录下自辩的视频。视频被传到iPod里以备播放。我还把身高表贴在门上,请装扮好的嫌疑犯以此为背景拍摄了正面和侧面的照片。
注意: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也可以用来录制陈述辩词。如果没有合适的软件,嫌犯的陈述也可以用录像带记录。选择iPod是因为学校里大多数学生都有这个设备。但是如果没有iPod可供使用,也可以用电脑或者录像机为全体学生播放,或者借助耳机为个别学生播放。
单元准备,第二部分:设计案发现场
为了设计案发现场,我又查看了嫌犯最终的辩词和照片,以决定需要布设哪些道具。我首先安排了能证明Ave Maria是罪犯的线索,然后添加了许多用于迷惑学生的干扰线索。整个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对案件的线索进行科学分析,进而做出科学结论,而不仅仅满足于得到简单的答案。
这个甜甜圈失窃案留下的线索包括地上的面粉、一个空甜甜圈盒、一个可乐罐、一根羽毛、被压过的草、门外留下鞋印的花。在学生自助餐厅,有一堆泥土;在教师午餐厅,有一根头发、一个梯子、一张手写的食品杂货单、一块狗饼干。强调一下,所有这些物品都是嫌犯辩词中提到的或者在他们的视频、照片中出现的。我特别注意到,罪犯的辩词中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Ave Maria谈到了羽毛花环手工艺品),所以我在案发现场放置了一根羽毛(在后文中评价学生表现的部分,我还会再说一说我的这个布置)。案发现场必须精心设计,以狗饼干为例:嫌犯的辩词中提到了两只狗(嫌疑狗Poppy和嫌疑人NevadaHoliday Inn的宠物狗),所以学生们可以推测这两个嫌犯中有一个是真正的窃贼。我拍摄了案发现场每个角落的照片,制作了播放照片的幻灯片,也把照片打印了出来供学生使用(参见图1~图3)。
单元准备,第三部分:收集嫌犯的物证
给学生提供的物证包括现场发现的鞋印的石膏模型(参见本文“设计和准备证据分析室”部分关于制作石膏模型的小提示)、一根头发、从空甜甜圈盒上采集的一个指纹、案发现场的土样(参见本文“设计
和准备证据分析室”部分中制备土样的细节),以及手写的食品杂货单。由于现场的食品杂货单要用于笔迹比对,所以有必要将这张杂货单原件复印一份,同时也要收集每个嫌疑人的笔迹样本。每个嫌疑人的指纹、甜甜圈盒子上的指纹也要采集并可供比对。我发现,采集指纹的最好方法是用铅笔把手指涂上颜色,然后用一段透明胶贴在手指上。最后,撕下胶带,把它仔细地贴在一张卡片纸上。我还收集了每个嫌犯的头发样本。数学老师剃了光头,我们为此附加了一个说明:无法获得Math先生的头发样本(学生们认为这非常有趣)。通过设计,所有物证――包括我们的语言艺术老师的真实指纹、真实头发、用“嫌疑犯”照片中的鞋制作的鞋印――都说明Ave Maria是这起案件的罪犯。
单元准备,第四部分:设计和准备证据分析室
我们学校六年级有五个教室,这些教室都用作分析物证、观察案发现场照片、听取嫌犯自辩的证据分析室。除了土壤和头发样本在科学实验室进行分析以外,所有活动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在安排教室时,我的同事和我决定根据各自的学科领域分配任务(例如我指导科学实验室里的活动、数学老师指导鞋印分析、语言艺术老师指导笔迹分析等)。所有物证都保存在塑料封口袋中,或者用塑料膜覆盖,以防污染或损失。
证据分析室A:案发现场分析
学生们在证据分析室A中观察案发现场照片。学生小组的一项分析工作是在我放置于实验室中的网格纸上绘制一张案发现场的缩尺图,在图中画上他们在照片中找到的物品。为了帮助学生画好缩尺图,案发现场所在房间(例如教师午餐厅)的尺寸将被提供给学生。
证据分析室B:头发和土壤分析(科学实验室)
为了安排好科学实验室,我将头发样品分析处安排在实验室的一边,将土壤样品分析处安排在另一边。分析头发样品用的显微镜必须靠近电源插座,但是分析土壤用的器材不需要。我尽量避免阳光照进窗户,以防土壤样品干燥。
土壤分析:在这个实验室中,学生用石蕊试纸测试从案发现场获取的土壤的pH,将它与嫌犯鞋(或爪子)上的土壤相比较。我用了八种不同的土壤,以代表每个嫌犯鞋上的土样,我还准备了厨师Clara鞋上的面粉样品。我向案发现场和Ave Maria鞋上的土壤中添加了氨水,向其他样品中添加了醋。这使得除了一种样品外,所有样品都使石蕊试纸变成红色。能与案发现场样品使试纸呈现的颜色相匹配的只有AveMaria的样品。请注意,在活动期间,我每天都向土样里添加新的醋和氨水,这样每一批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结果。我估计每组学生每次实验需要半张石蕊试纸。学生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根据对样品的观察比较出不同嫌犯的土样的组成(例如腐殖质、石子、黏土、沙子)。
头发分析:在实验室的头发分析处,学生用显微镜比较案发现场的头发样本和嫌犯的头发样本。学生必须记录下每个嫌犯的头发与案发现场的头发相比有什么不同。在准备这个实验时,我把所有头发样本做成显微镜装片(我的学生已经知道怎样使用显微镜了)。
请注意在科学实验室的任何活动中,教师都应密切关注和确认学生的操作安全。学生必须佩戴防止液体飞溅的护目镜,我也会检查显微镜的使用和取用装片的方法。
证据分析室C:笔迹和指纹分析
指纹分析:在这个证据分析室里,学生小组将得到每个嫌犯的指纹,这样他们可以将嫌犯的指纹与案发现场的甜甜圈盒子上的指纹相对比(本文“收集嫌犯的物证”部分提供了采集指纹的一些小提示)。我还给学生提供了上网的条件,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指纹对照图及其使用说明。
笔迹分析:为准备笔迹分析实验,我提供了每个嫌犯的笔迹样本,以便学生将它们与案发现场的购物单字迹进行比较。
证据分析室D:鞋印分析
这个实验室的功能是让学生使用比例的方法和对石膏鞋印的测量确定嫌犯的身高。为了制作石膏鞋印模型,我用擀面杖将模型黏土压平,然后拿来AveMaria的靴子,使劲把它压在黏土上。接着,我取下靴子,用石膏填充鞋印。我用了很多石膏,这样模型就不会因为太薄而断裂。在我取下黏土之前,石膏至少需要干燥24小时。我尤其注意保证脚尖和脚跟部分的清晰,因为足迹的长度对于确定罪犯的身高十分重要。我在这里也制造了一个干扰信息:在嫌疑人的照片里,Safari Sandra和Ave Maria同样穿了一双远足靴。学生可能会错误地据此推断Safari Sandra是罪犯。
在这个单元之前,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活动中已经发现,平均来看,一个人的身高大约是足长的6倍。如果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这个规律,我在他们进行这个实验之前要先解释这个数量(比例)关系。
证据分析室E:嫌犯的自辩
存有嫌犯自辩过程的iPod放在这个实验室里。我还在实验室的墙上张贴了案发现场的一系列照片,以便学生在听嫌犯陈述的同时回顾现场场景。
单元准备,第五部分:学生小组和记录册
学生小组
由于这个单元活动有很强的综合性,我的同事和我事先分好了“侦探”小组。我们学校六年级共有接近100名学生,我们将他们每4人分成一组,并且注意使组员之间能够互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课堂助手、Title I数学老师、干预专员都随时能够给学生提供研究上的帮助。
活动记录单
我事先准备了一份有四部分内容的活动记录单,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以引导。第一部分重申案情和学生的任务。证据收集单(第二部分)供学生记录资料、测试结果和最后的结论。我建议各个小组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发现,但我并不给他们提供模板。因为组织数据是这个单元所测试的能力之一,所以老师们不会插手这一过程,除非学生很明显遇到不可解决的困难。我在记录单第三部分提供了供学生绘制案发现场的网格纸及绘制要求。在第四部分,每个小组撰写他们的观点和论据,这将包含在他们提供给地方检察官的报告中。
侦查过程
活动的第一天,将全体学生聚集在一起,向他们解释任务的内容。这样做可以让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获得同一个人提供的信息,以避免传递信息时发生的错误。在完成活动介绍之前,我们不告诉学生分组情况。这样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认真听老师的说明而不是与各自小组的同学交头按耳。完成活动介绍和小组分配工作之后,各个侦探小组就分别进入五间教室。我们不允许学生对组员挑三拣四和评头论足。在最初的团队建设活动中,学生侦探们要为各自的小组取个名字,拍张全家福。我要在3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打印这些照片并且分发给各个小组。学生将在小组海报上使用这些照片,小组海报上还包括小组名称、标志和口号。海报将被张贴在大厅公告板上。有些小组很仔细地制作海报,而有些小组很快就能完成。我们注意着这个过程,并且相应地控制好这一环节的时间。
在最初的几天里,学生小组制作各自的海报,自
行组织活动,熟悉案情和他们的任务,并且安排好小组分工(例如组长、记录员、计时员等)。然后,侦查活动就正式开始了。学生小组分批进入各个证据分析室,在证据收集单(活动记录单的第二部分)上记录并组织数据。每4个小组一批,一共5批,每批需要30分钟时间使用所有实验室。在第一轮之后,如果有需要,各小组分别登记再次进入实验室,以回顾证据、完成测试或验证结果。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并且每个成员在任何时刻都需要完成整个任务的某些部分。工作人员要确保在证据被使用后将其还原到初始状态,并关注缺少成效的小组,帮助他们解决需要协助的问题。
给“地方检察官”的报告
当完成分析和得出结论之后,每个小组撰写一份正式报告,提交给“地方检察官”(参见活动记录单第四部分)。这份报告是他们所有测试和观察结果的总结,将被用于准备他们向“地方检察官”所作的正式口头汇报。根据各个小组的进程,我们在单元快结束时给学生3天时间准备这份报告和排练他们的汇报。汇报限制在3分钟内。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学生们可以使用计算机记录和回顾排练过程,以便他们更好地准备向“地方检察官”所作的实际汇报。
重要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地方检察官”来到学校。我们使用了学校的大厅作为汇报场地,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学生们从未见过扮演地方检察官的人(我们一个同事的夫人)。这样的安排有两个好处:它能使学生力求好的表现,也避免了真正的地方检察官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产生成见。学生汇报的顺序是随机确定的。每个小组单独进入“地方检察官”的房间。关上门后,小组成员有3分钟时间与“检察官”分享他们的破案情况。其他人可以通过门上的窗户看到学生的表现。“地方检察官”事先拿到了评分标准(图4),也已经听过了所有嫌犯的自辩,看过了案发现场的照片。
为了取得高分,汇报过程必须展示能够证明AveMaria是罪犯的所有证据,包括现场发现的羽毛(正如我在“设计案发现场”中提到的那样,有必要在案发现场或嫌犯自辩词中安排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例如羽毛――根据学生对这些细节的观察,可以将“最好的”侦探与“不错的”侦探区别开)。
“地方检察官”完成对所有汇报的评价之后,决定哪个小组展示了有助于拘捕盗贼的最正确和最完整的证据。她准备了一段总结案件细节和有力证据的发言,公布了获胜小组,了对Ave Maria的逮捕令。她的总结陈词用iMovie录制了下来。然后我们进入抓捕盗贼的步骤。警察(由我们友善和乐于合作的D.A.R.E.警官扮演)进入教室,试图逮捕Ave,但是她进行了抵抗并且逃跑了。接着就是一段设计好的警察追小偷的情节。最终,英勇的警察抓获了罪犯。这一过程也被拍摄了下来。“地方检察官”的总结陈词和追捕罪犯的视频都提供给了学生。获胜小组获得了十分合适的奖品:一盒甜甜圈(我们事先确认了学生对甜甜圈是否过敏)。
结论
这个单元的成功离不开我热情的同事们的积极参与、我们D.A.R.E.警官的慷慨合作,以及自愿扮演小偷的Ave Maria饱受褒奖的表演。我们的目的是开发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单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缜密地思考,充分地交流和研究。我相信在这方面我们是成功的。最后,我很难比较出在这个单元的活动中谁更快乐――学生还是老师。
附学生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谁偷了甜甜圈?
第一部分:案情
阅读老师为他的阅读课班级带来了甜甜圈。甜甜圈太多了,他的房间放不下,所以阅读老师把它们带到学生自助餐厅外面的教师午餐厅。一共有6盒甜甜圈。当阅读老师去取他的甜甜圈时,它们都不见了。
案发现场留下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指向几个嫌疑犯。
你们是办理这起案件的侦探。你们将要进行测试、听取证词、观察案发现场的照片。一旦你们的侦探组得到了有用的证据,你们就要向地方检察官汇报你们的发现。她将听取你们的测试结果和结论。如果她确认你们侦探组是正确的,她将盗贼逮捕令。最好的侦探组将获得奖励。
你们的侦查任务
你们小组的任务是收集证据,向地方检察官递交揭发罪犯的报告。你们将进行一些测试,听取嫌疑犯的自辩,用来自案发现场的证据缩小嫌犯的范围,直到最终锁定盗贼。你们是否能将盗贼绳之以法,取决于你们小组是否能充分地基于证据向地方检察官报告真实情况。你们必须滴水不漏地证明谁偷了甜甜圈。
第二部分:证据收集单
・记录你们的测试结果和嫌犯证词中的注意点。记录你们小组想要核查的任何细节、想法或事物。
・用表格列出证据、测试项目及其结果。
・列出你们的结论和支持结论的证据。
第三部分:案发现场图的绘制指导(在网格纸上绘制)
・仔细观察案发现场照片。
・画出房间的轮廓(可以得到附加分)。
・用符号或标签准确画出你看到的证据。
第四部分:交给地方检察官的报告
小组成员姓名:
嫌犯:
支持证据:
案发现场:
指纹:
头发样本:
鞋印:
鞋上的土样:
土壤描述:沙子?黏土?石子?有机物(例如树叶)?含有矿物?石灰石?晶形?
土壤pH:
对嫌犯的访谈(解释嫌犯的漏洞):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经被纳入学校正式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健康”不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人际交往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更是“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但不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当然不能取得良好的家教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转型,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里,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对正处于认识和探索环境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昌邑市夏店小学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努力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自三个方向的教育力量凝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他们在和煦的春风中欣欣向荣地成长,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万紫千红的心灵乐园。
二、基本做法
1.在农村小学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问题学生分类管理,跟踪教育。
近年来,不少先进的中小学校,已经注意并开始了基于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落实远远没有做到从小孩子抓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矫治与疏导处于“高原地带”。我校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共有十个教学班,校舍朴素、简单,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区小学。但是,我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从2011年8月新学期开始,在师资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在昌邑市率先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间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弄清楚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管理,跟踪教育,切实做到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孩子抓起。我校老师们深深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颗灵魂去感染另一颗灵魂。教师们结合自己转化和矫治问题行为的实际情况写出问题学生研究日志、容错教育反思和随笔并装订成册,取名为:“静听花开”和“星光闪烁”。拿出自己的尊重、热情、真诚和关注把问题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我校心理健康的全面育人工作是心与心的碰撞与沟通,是情与情的倾诉与交流。
2.以心理健康课堂为载体,突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疏导与矫治。心理健康课堂主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突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诱导。采用认知改变、行为矫正、情绪调控、积极暗示等办法。并且依据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结合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出许多课堂情景剧:“教室里的情绪”“谁的脾气大”“学校召开家长会”,等等。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人课合一、师生合一的境界。利用情景剧进行教学,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
3.把家庭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注重家校和谐沟通,从而形成家校沟通的强有力的凝聚力。以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好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是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经常不同,就会导致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我们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经常进行家访,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沟通,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4.多方举措齐动手,为学生营造绿色教育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转型,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里,不良的社会教育状况、社会治安秩序和不良的社会氛围对正处于认识和探索环境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网络成瘾,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损坏身心健康。环境的改变必须是社会整体的努力,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努力减少学生与不良环境的接触,鼓励孩子结交有上进心的朋友,鼓励他们欣赏社会正面文化和精神道德。
三、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1.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良好的矫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冷静对待逆反心理,努力破解高年级学生青春期烦恼,疏导和消除网瘾现象,深度透析厌学问题。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习特别优秀、家庭条件特别优秀的学生不再骄傲、虚荣、目空一切,使之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学习特别困难与家庭条件特别困难学生的厌学、自暴自弃、殆慢、懒惰、嫉妒、说谎、不求上进等情况得到缓解。个别单亲以及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逆反、旷课、逃学、任性、冲动、偷窃、侵犯等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父母双亡学生心理创伤的应对与干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适应不良减轻;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基本消除自卑、学业得到提升,等等。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问题学生的成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倡导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成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和示范学校。我校所承担的全国级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面转型,向积极、主动和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潍坊新闻、“昌邑360”对学校的“阳光课堂”“阳光大课间”活动做过专题采访。我们的“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矫治学生问题行为实施方案”在育人简报上发表。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放心、学生受益,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认可。
由此看来,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常见的不良习惯进行科学分析,探究和把握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对策,对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其数学学习水平和数学教学效率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常见的不良习惯与原因分析
据笔者对多所小学的调查了解,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不良表现通常可归纳为理亏、懒惰、松懈、失控等情形。
1.思维理亏
有的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能做到有理有据,不会进行数学地思维,甚至是仅凭感觉思考解决问题。
比如,有教师教学计算64+75600÷(75+25×21)时,学生们自然都想到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求解。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受到题中两个数75与25之间特殊关系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凑整,出现了先将75与25相加得100,再进行下一步计算的错误,这样做显然违反了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这里,学生不讲“理”(算理)而出错,不能简单归结为粗心。经调查分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小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考的理由不充足,即在思维方面存在理亏的不良习惯,在诸如上述凑整等问题解决的特殊情境中,往往会忽视具体环节上的问题解决依据而出错。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教师平时进行数学新知教学时,经常采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折一折等操作方法,未能及时进行数学的逻辑加工就引导学生得出所学的知识内容。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符合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课程理念要求,但这样的教学往往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属于低效教学。长期以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高度(逻辑思维培养),会使学生的思维失去理性,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冲动心态,一旦遇到问题便会使自身的干扰增强,记忆冲淡,形成暂时遗忘,缺乏批判性回顾。这就是为什么十分容易的题目反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生不能正确解答、为什么难度较大的题目能解答成功反而在基本题上失利的原因。
2.思维懒惰
思维懒惰是不少小学生数学学习时常会出现的通病,尤其是遇有较难的数学知识或问题时表现更明显。有此不良习惯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会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会主动挖掘数学问题本身提供的信息,更不愿深入思考与探究剖析,而是期望得到问题以外的暗示。这种现象就是思维懒惰。
小学生出现思维懒惰的原因很多。就学生而言,在听课、做作业、参与数学活动时存在单纯任务观点,急于求成,不求所得。在理解所学数学知识或解题中常常求助于同学的启发、教师的点拨、答案的提示等,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就教师来说,教师教学中的短期行为,追求急功近利,始终对学生的学习不放心,就怕学生学习不自觉、上课听不懂、不会学习、不会解题,经常“喂”学生“嚼烂的馍”,长期以往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懒惰起来。
3.思维松懈
小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在对所思考的问题浮光掠影式地过目后,感到题设提供的信息比较符合自己的期望结果,或问题解决途径符合某种类型的模式,于是便诱发出一种亢奋、放松的心态,从而使其思维丧失应有的警惕。
在分数教学中,我们曾经在某小学给学生做过如下试验题:
1.一根长1米的电线,用去后,还剩多少米?
2.一根长10米的电线,用去后,还剩多少米?
3.一根长100米的电线,用去米后,还剩多少米?
试验结果是,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正确解答第1、2题,但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错误地将第3题中的“米”当做进行列式计算。这是由于学生解答第1、2题时,仅仅机械重复套用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始终认为是一个分率,在极度松驰的心态下,不知不觉地将思维纳入了第1、2题的解法惯性轨道,忽视了第3题中的“米”是一个数量而不是一个分率。
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发生松懈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的数学课程教学虽然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但从知识讲解、例题剖析、巩固练习、作业面批等方面来看,仍未打破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长期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疲劳,从而发生松懈。
4.思维失控
小学生在理解较难的概念、规则(法则、公式、性质、定律等)或解决某些较难的问题时,发生思维受阻是较正常的事。此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烦躁的情绪,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烦躁的情绪加剧,最终导致思维失控,出现混乱,以失败告终。
比如,我们曾经给学习过分数四则运算的学生解答过如下的问题(某次实验研究题):
计算:9×+×。
实际解答时,不少学生试图将算式中的分数拆成+,根据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但这样计算并不简便,尝试失败。
学生继续尝试,试图效仿以上的做法,提出分母为17的某个分数,以简化计算。但实际计算时,发现这不仅困难而且繁琐,尝试再次失败。
继续尝试……,大多数学生产生了烦躁情绪。以后每次尝试都进入了盲目的乱撞,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最终,绝大多数学生未能解答出此题。
上述解题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烦,主要是表象模糊。这种烦的心态,往往会伴随着乱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失控,自控力下降,即学生调整自我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从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来的能力下降。
小学生产生思维失控的原因,除了知识或问题本身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外,还主要在于:平时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象的本质特征不够充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时,未能考虑小学生思维水平的层次特点,或是数学思维训练活动本身的层次性乱而不清;不重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自我监控训练,或是训练力度不够。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常见不良习惯的矫正策略
探寻小学生数学思维常见不良习惯的矫正策略,必须基于了解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数学学了具有学习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如下的自身特点: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这是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总是以尽可能完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再发现比较困难;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这是由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所决定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了障碍和困难。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关联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1]。基于上述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数学思维是“动”的数学,数学知识是“静”的数学,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数学学习应该看成是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思维结果两者的综合,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2]。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师才能科学适时地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
1.引导学生数学地思维
数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数学不是“看”出来的,也不是“摸”出来的,而是“推”(数学思考)出来的。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不要教孤立的片断,应该教连贯的材料,这个观念从原则上看是正确的,因为有联系的事物才学得快,记得牢”[3]。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教学时应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有理有据、正确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数学地思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数学地看、数学地想、数学地做。教会学生数学地看,主要指观察;数学地想,就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地做,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鉴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初步水平,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数学地思维,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开展合情推理或常识推理教学,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长期以往的教学,能使学生做到有理有据、积极思维,养成严密、灵活、抽象、猜想的良好思维习惯。合情推理的基本格式是,首先给出一个猜想,然后通过种种方式找出理由去证实(或证明,至少要说明),增强或否定其猜想的合理性。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虽然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相对于此问题)基本处于知识经验水平,但可以通过操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使其数学思维水平上升到逻辑水平。具体做法是,给学生一组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等许多重要性质,再通过操作(测量、对折、平移等)、交流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些性质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组织,最终发现其中一个基本性质可以推出(合情推理)其他部分或全部性质(这里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基本性质)。显然,这样的教学,虽没有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却抓住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内涵的本质,还能使学生领悟到学会定义这种数学活动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由知识经验水平上升到逻辑水平。
2.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
众所周知,知识学习难度与学习活动强度密切相关,只有在高强度的认知活动中,才能发展起高质量的认知品质。缺乏难度的学习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动脑,长久下去,易使学生形成思维懒惰、松懈等不良习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了确保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挑战性认知任务是指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最佳期限”,不应盲目拔高和迟滞,以免错过最近发展区。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时,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能给小学生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不但适合小学生现有数学思维水平,更要考虑到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向下一个数学思维阶段发展,即既要考虑到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水平的局限性,又要考虑到数学思维发展的潜力,从而加强学生对整理知识和重组知识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4]。
3.加强变式训练
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松懈滞留的时间愈长,阻碍对新知识的理解吸收的程度就会愈加严重。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适时打破学生暂时的心态平衡,立足于“淡”中见“味”,“味”中见“淡”的思维训练。平时教学中,应坚持多层次的变式原则,除了向学生提供常态的标准材料,还应变换材料的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保持不变),提供充分的事物变式让学生去比较、感悟,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松懈等不良习惯,从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概念、法则等的理解更深刻。
比如,教学梯形时,在出示几个梯形图形的正面(标准)范例和反例,揭示梯形概念后,还应出示如两腰同向等变式图形,让学生辨析。这种充分、全面的变式教学,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性等干扰,抑制学生的思维松懈,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更趋完善,对梯形概念的理解进入更高的概括化程度。
4.适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实践表明,同级生(即同学)之间产生的智慧最能激发小学生去自我中心。捕捉每位学生的智慧火花,并以此设法去影响群体,确实有助于学生在丰富的交往、积极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转移和智慧的增长,进而培养学生更有条理、更老练地沟通和交流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结果和采取有效的做法,笔者曾对泰州市城东小学六年级三个班(其中六(2)班为实验班,六(3)班、六(7)班为对比班)采用“个案研究法”跟踪实验研究,下面仅就其中的某次实验结果作出分析。
实验:在上述三个班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后,教师先在六(2)班出示如下问题:
计算238÷238。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结果在六(2)班有8%的学生意外(出乎教师预料)出现如下巧解(调换思想):
由于238÷238=(238+÷238=238÷238+÷238=,
因此238÷238=。
教师不失时机,让学生适当交流后,立即要求六(2)班学生独立解答下题:
计算9×+×。
结果六(2)班有43%的学生得到如下巧解(调换思想):
原式=9×+×=(9+)×=。
为了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教师分别在六(3)班、六(7)班,按照如上同样方式进行教学试验。结果六(3)班、六(7)班例题出现如上巧解(调换思想)的学生分别有5%、0%;练习出现如上巧解的学生分别有12%、0%。
结果分析:从上可知,六(2)班、六(3)班学生解答例题时,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出现了巧解(调换思想),这两个班学生运用“同级生的智慧”(调换思想)巧妙解答练习的比例分别达43%、12%,其中六(2)班出现巧解的人数相对较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六(2)班从五年级起就开始接受数学思维训练实验);而六(7)班因例题未有人出现如上巧解,故练习也未出现类似于上的巧解。六(2)班、六(3)班实验数据表明,学生易受同级生智慧的影响,捕捉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设法让其闪光,以个别智慧去影响集体智慧,使学生察觉到别人的算法比自己的优越时,能促使其主动地吸取他人之长。有时还可能导致群体(班级)产生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
上述实验表明,平时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现并及时挖掘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并设法让其闪光,以此去积极影响其他学生(同级生),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克服学生思维懒惰、松懈等不良习惯。
5.重视反思教学
学生解题受阻后,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回顾,克服学生思维性干扰带来的弊端,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
反思,通常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反思所运用的概念、规则(法则、公式、性质、定律等)等知识的正确性。如四则计算中,有没有遵循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定等。(2)反思所采用的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或最佳。使用方法不合理,该如何调节;方法合理,能否使解题简捷等。(3)反思数学问题本身有何特点。特别注意挖掘出题中隐含的条件,谨防考虑不周,解题出错。(4)反思解题格式是否规范。
总之,要在学生常犯错误的关键之处,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数学思维品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干扰,顺利、正确解题,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推理意识,提高调节自我的能力,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疑问、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良好思维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