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时间:2023-06-02 10:0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1篇

一、提高议论文阅读答题效率大有必要

每次考试后,总有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道题会扣分?究其扣分原因,有一部分是学生理解能力不足造成的,但还有很多学生是明明知道答案但忘记表达而造成的,答案显得不周全,这其实是学生不懂答题技巧。比如“指出引用论证的作用”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只答“证明某观点”,这样答是不周全的,如果给学生总结一个固定的答题模式,如“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地证明了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样表达就比较全面,每个得分点都可以兼顾,也方便学生记忆,答题时不会丢三落四。翻阅中考答案,都是按要点给分,各地答案要点几乎一致,但因教学中没有总结统一的答题模式,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很有必要将如何提高议论文阅读答题效率作一些分析,教给学生解题方法,以提高学生答题效率。

二、提高议论文阅读答题效率大有可能

虽然阅读理解现代文难度很大,而且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不够理想、感悟能力有差别,但阅读能力不是不能提高的,也不是完全靠自悟的。如果能教会学生解题方法,使学生学会方法就能提高得分率。因为与记叙文、散文、小说相比,议论文文体中规律性的知识较多,如果教师在这方面做好功课,相信绝大部分的题目是可以总结出答题模式的。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授人以渔”的。

三、提高议论文阅读答题效率的措施

对于如何提高议论文阅读答题效率,我们的做法是:以阅读能力点的复习为核心,以解题方法的指导为重点,以中考题目类型训练为主线,来贯穿整个议论文阅读教学复习的全过程。

首先,应该了解中考对议论文考核的要求。中考考题议论文阅读主要考点为:

①寻找议论文的论点或观点;②弄清议论文的论据及其作用;③依据要求补充相关内容(论据),删去相关段落(论据)可不可以,说出理由;④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过程及其作用;⑤理清议论文的结构与层次;⑥理解议论文中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⑦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⑧分析议论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⑨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⑩联系生活,发表见解。

只有紧跟大纲,以阅读能力点为核心复习,才会少走弯路。

其次,要以解题方法的指导为重点,以中考题目类型训练为主线,来贯穿整个议论文阅读教学复习的全过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笔者先在议论文教学单元中下功夫,如围绕中考考点,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探究;然后进行专题训练,在专题训练中先挑选几个议论文片断让各小组学生练习,当然这些练习中几乎覆盖了笔者想归纳分析的主要题型,小组同学完成后师生再探讨最佳答案,自然而然对典型题型进行题型分析。如“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这样的题目恰恰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也是考试常见题型,如果教师帮助学生按“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什么事例(也可能是从正反两方面)或者什么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某某结论”这样的解题思路训练,告诉学生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为:第一步找出文段的论点;第二步要找出文段的论据,明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第三步判断剩下的内容是不是对观点做进一步分析;第四步用好连接词,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关联词把语言组织的准确、简练、通顺即可。再让学生在其余几篇议论文阅读片断中有意识地找出同样类型的习题,看看这类题型是不是不止一次考到、是不是应该重点关注。

第二,通过实践探究,总结和积累出完成阅读练习的一般规律: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大意,基本领会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见解、主张。

(2)逐行扫描,浏览思考。迅速把握统率全文的中心论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

(3)题文对照,分点突破。结合题目要求,仔细阅读原文中的相关内容,将平时所积累的有关知识运用起来,通过筛选、梳理、比较、辨析和判断的思维过程.找到已有知识、文本材料和试题要求的链接点,然后运用简明、精当的文字完成答题。

(4)验证复核。根据题目要求对已成答案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复核,看答案内容是不是符合题目要求,能不能兼顾分散于原题各处的测试要点(包括文字数量方面的限制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题步骤,以往在这一方面因注意不够而失分的考生很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让各小组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解题方法,进行一些中考模拟片断练习竞赛,举一反三,反复练习,评选优胜小组,予以表扬,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只有教会学生答题方法,才能让学生心中有底,笔下不慌。

第2篇

【关键词】学生;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析是一个重要板块,分值很重,因而,努力提升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效率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些学生面对这类试题总是望而生畏,做题时无从下手,仅凭着感觉走,卷面上的答案言不及义或答非所问,考试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有的放矢地下笔答题,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学生共同反思,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

一、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阅读心态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始终坚持美文的取材标准。所以我认为阅读分析是一个吸收美与输出智慧的双向过程。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品味文章语言的迥异风格,思想的智慧深刻,知识的丰富多彩。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独到的看法与认识,感悟与体验的,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愉悦与充实,这就是吸收美的过程。接着在出题人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练、分析、概括,把你的理解、感悟、评价、赏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智慧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充满美感的阅读分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这种阅读的愉悦,将它看做是一次快乐的精神旅游,而不应把做阅读分析题看做是负担,或是强加给自己头上的任务。面对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作者怀着一份敬意,对每个文字怀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拜读,相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从不同的文章中获得更多的人性美、哲理美与科学美。

二、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各种文体知识概念

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阅读学习,对各种文体的基础常识概念,应该做到烂熟于心。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系统地归类呈现。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类,与之相关的常识性概念很是零碎。如: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学生都应条理清晰地印在脑中。因为只有扎实熟练地掌握了它们,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他们的文体阅读基本识别能力才具备,才能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及正确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总结考点、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做阅读分析题也要了解攻克的对象,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类文体的考点、题型。如记叙文考点主要为:解读标题,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说明文考点有:明确说明对象,总结提练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的考点有:找出论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结合论点补充论据,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等。我们不仅要对考点题型了如指掌,对每一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解题规律、解题技巧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例如:谈感受、体会这类题,解答时切记:1.紧扣文章主旨。2.用第一人称。3.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接着用两三句话具体谈理由,可摆事实,可讲道理,必要时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如:议论文中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规范性答题格式是: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再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解答步骤为:1.回答“否”或“不能”;2.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3.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4.强调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一旦掌握,做题时就可消除盲从心理,感觉应对自如,继而轻松顺利地完成试题的解答。

四、指导学生按照答题规律去做题

第3篇

关键词:阅读理解;策略;中考;方法技巧;古文;现代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67-01

一、记叙文指导策略

阅读记叙文的指导首先要做到基本知识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再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从总体方法上看,首先要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明确写了什么。其次要细读文章,认真分析,抓住重点词语和段落,明确文章是怎样写的。第三,通盘考虑,整体联系,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整体感知,就是要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

2、细读文章,认真分析

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读分析,关键要注意到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尾段的安排以及重点词语、标题的提示作用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找出与主旨紧密相关的段落或者找出自己读后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仔细阅读,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分析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理解它们的含义。

3、分析领会赏析文章

这是记叙文的鉴赏性试题。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有文学鉴赏的一般常识。譬如,要知道鉴赏须从内容风格、表现手法、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去考虑。记叙文的语言,大多具体、生动,散文则有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流畅简洁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又不乏文采,有时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经常使用多种修辞方法。

4、质疑与探究

整体感知文章,细读分析后,文章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这时,应该抓住文章的要点认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内容(了)是什么?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文章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等等。通篇考虑,整体联系,问题解决了,文章也被分析透彻了。

二、说明文阅读指导策略

1、把握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弄清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首先应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把握住说明对象,再结合标题,起始段、结尾段进行局部解析,逐段逐层读懂文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把握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2、通读文章,了解说明顺序。说明的内容往往直接影响着文章的结构安排和说明顺序,一般情况下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的文章,多按照空间顺序来写;说明事物的建造过程,变化发展过程等,多以时间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用途、原理、特点等事理的文章,多以逻辑为序,说明文的三种顺序往往各有不同的标志词,抓住它,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就会容易些。

3、了解说明方法,理解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注意答题套路。正确辨别说明方法,首先要牢记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然后要注意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清主次,审清题意,确定主要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4、细加比较、分析,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语言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阅读答题时,要注意一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细加比较分析作者用词的作用,体会其准确性,同时要注意一些重要语句的作用,理解一些描写性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注意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5、开放性试题,多以提建议、设计宣传标语等形式出现,这部分应该专门设计专题复习。

三、议论文阅读指导策略

1、把握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肯定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句子。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围绕中心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关系,就能分出主次,分出纲目。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的文章则是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的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2、把握论据:a、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等。多引用名人名言。b、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c、找出此论据是证明什么观点的。d补充论据必须符合要求,这就靠平时多积累、多练习了。

3、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a、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更加具体、充分地证明……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论点;c、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证明了……论点;d、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

4、把握文章结构: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为“三段论”,即:引论――本论――结论。也就是理清文章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提出的,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这是从内容方面分的,从形式角度来说,文章结构还可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的形式。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 理解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18-01

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英语阅读理解,始终都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必须侧重加强的一个重要内容。阅读理解能力能否提高与词汇量的多少,有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是否科学等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些都对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在阅读理解上能否成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掌握技巧是关键。

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

1.1 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至关重要,尤其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英语单词的学习和积累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没有掌握强大的词汇量,那么阅读时必然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生词,这不仅对学生阅读速度产生了影响,还对阅读理解的质量有严重影响。然后英语语法在阅读理解中的惯用语法,经常能够在阅读理解的文章中遇到惯用语法和结构复杂的句子,而这些惯用语法和结构复杂句子恰好是求解某题的有效依据,能够为学生解题提供有效的条件。

1.2 注重阅读方法的选择

略读、查读和细读是三中基本的阅读方法。在某篇英语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英语阅读方法。在正式的英语考试中,做阅读理解可以先粗略的浏览一下全文,以便对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作出了解;在用捕捉关键词句的方法来获取某些特定的信息;最后再对捕捉出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这样能够方便学生复查文章,为答题提供依据。如果回答完了全部问题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可以再快速的阅读一遍全文,以确定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1.3 把握好阅读技巧

阅读理解部分的考试在考试大纲里有相关的规定,其规定的六中能力要求,主要是对学生语篇的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意图进行测试过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的作出正确的选择,提高这种技能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注意文章的体裁和特征。考试大纲就体裁而言,规定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这几个文章体裁。然而在近几年的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说明文比较少,绝大多数都是议论文,其次才是说明文。

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是议论文的突出特点,其文章通常是开头就点明主题,明确主题,其文章重点就是在论点和论证这两方面。文章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表现鲜明,再紧扣主题展开,从而对读者的思想和行动倾向产生影响。

对客观事物的性质、构成、特征、功能等进行介绍和解说是说明文的突出特点。它和议论文并不相同,其完全是客观地描述,不带个人感彩来影响读者的思想。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等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方法。在阅读说明文体裁类的文章时,一定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看作者是采用哪种方法、从哪个角度来进行说明的。

(2)展开语篇和段落进行分析。每篇文章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中心主题,而主题句和发展句相辅相成,由此学生在阅读时要将复杂的文章展开来阅读和分析,从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

(3)掌握结构模式和过渡词。英语考试命题主要是以所选的语篇为基础的思想框架,不管是语篇还是段落也罢,其都有主题句也就是中心。语段内容的展开需要以主题句为依据,而主题句以后的语段内容的组织形式受语段结构模式的制约,掌握文章中的语段结构模式,对学生掌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有着极大的好处。

2 注意对高考阅读应试技巧的掌握

2.1 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这种目标明确的方法可以节省时间,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先对文章也就是短文进行阅读,学生不了解短文的主题和细节,掌握不了文章结构,也就不能够使学生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

2.2 先读懂全文,再做题

对于那些阅读水平很高,记忆力较好的学生来说,这种阅读方法非常适用,然而反之就会得不偿失。因为要想读懂短文一定需要花很多时间,而且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当做题时,全部内容和细节部分或许已经遗失了一部分,这样既就会浪费答题的时间,又降低答题准确率。

2.3 先快速阅读短文,再带着问题去查找细节内容

这种先粗略浏览短文,再带着问题去仔细查找答案细节内容的阅读方法非常有利于学生答题,它能够使学生在最先的粗略浏览过程中对短文的结构、体裁等产生大概印象,从而提高答题准确率。

第5篇

阅读理解是高中生的重头戏,占分最多,而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全卷的答题水平,无论是完形填空、语法填空、短文改错,还是书面表达和阅读,哪一题都离不开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了解高考阅读内容和体裁,选好阅读材料。历年来的高考阅读内容贴近现实,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特别强调时代气息,重视语言文化背景,大部分文章内容都生学生熟悉的,每年都有新闻报道,科普读物和实用文体,体裁主要有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近年来议论文有所增加。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话题教育与人约占16%,科学与技术约占14%,个人经历约占12%,自然与环境约占11%,情感与心理约占11%等,另外,对于健康、饮食与购物、文化与语言、运动与休闲、政治等也关注较多。从体裁上看,说明文占到40%,记叙文占到33%,应用文和议论文占约14%、13%。针对这些内容,我们给学生选一些切合高考实际内容的阅读材料来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

其次,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从阅读理解的出题规律进行指导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佳方法。考题内容主要是理解主旨要意,理解主要的具体信息,推测词义,做简单的推理判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总之,具体信息在题数上比例最大,但其他类难度要大。

对于主旨要义题,要注意去发现文章的主题句,与主题句意思最近的就是正确答案,主题句大都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有些文章不是通过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的,这时就需要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字眼来归纳主题要义。

细节题类。每篇文章都会有许多细节信息支撑阐述的主题,几乎一半题都是考查对细节的理解,一般分三类,第一类生直接细节,在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所给选项与原文一样的很少,大多与原文中的语句稍作改变,用不同词语或句型表达相同意思,即同义句,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效果会更好。第二类生间接信息。此类题是要对原文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然后再推理。选答案时,通过有关的词语、句子的转换,利用主要的事实图表、图形来获得信息,然后利用因果对比等关系来加工整理做出最佳选择。第三类是综合细节信息。此类题不仅仅是文章的一句话,还可能涉及文章的某一段,也可能分在不同地点。此类题的做法是按题目顺序依次寻读内容,也可先看文章,然后再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大意,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

对于推测词义题的做题方法生利用构词法,还有充分利用文中针对性的解释,通常利用定义法、复述法、举例法等。

对于简单的推理判断题,要据以下情况进行推理判断、特定信息、上下文,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整合全文信息,结合文章结构,不同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不同,作者会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或应用文体,不同文体的阅读难度、要求和任务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这就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文章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文脉,这样才能推理判断准确。

对于写作目的意图题,往往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读者必须在整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搞明作者的态度。

总之,阅读的重要的,也是有技巧的,我们要运用好的方法和技巧去练习,效果一定会好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第6篇

一个人知识的获得,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而后者是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那么,在这众多的途径中,我认为现代文阅读是一条最好不过的途径。现将阅读答题技巧总结,以供参考:

一、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大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换成另一词:

①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②原词强调了或限制说明了某物,形象地表现某物某特点。如果换成,就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

3、品评某个语句

①有修辞的,答修辞及其用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和动作,使之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②没有修辞就选择一两个词语分析作用。

如果选的是形容词,就答写出了某事物的某种特点的程度,如果选的是名词,就答写出了某事物的某种特点的景象。肯定了/赞美了/批判了/讽刺了某种现象,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4、分析语句或语段的作用:(三方面,如果单问某方面,就只答一方面)

①结构上的作用:A承上启下,过渡(语段居中)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语段居首)C总结上文(语段居末);

②内容上的作用: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或深化了什么主题或强调了某种情感。

③语言上的作用: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5、问表达方式和作用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记叙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完整

(2)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某种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种心情。

②人物描写作用:(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写出了某人的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

(3)议论的作用: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4)说明的作用:在说明文中介绍

(5)抒情的作用:寄情于人、事、物,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6、问文章写作特色(五方面,没修辞就答四方面)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

(4)修辞:分析修辞及其作用

(5)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7、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①文章表现了什么(主旨)

②结合自己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举例说明

③总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8、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9、问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①第一人称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自然、有亲切感。

②第二人称作用: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③第三人称作用: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10、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文中反复提到的):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时间④地点⑤作者的某种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和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1、问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方法:先解释词语本义,再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2、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或事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说明文中阅读题答题技巧

1、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有时间标识的)、空间顺序(有方位词做标识的)、逻辑顺序(除了时间和空间剩余的就答逻辑顺序)。

2、问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我们初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是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作比较,使事物的特征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给读者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问文中某词语用的怎么样?

二个角度:①准确性;②形象生动(简明平实)。

格式:这个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恰当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或说明了某个事理。

4、说明文中某语段的作用

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某对象/说明某事理的作用。

②谈说明方法:通过运用某种说明方法,说明了某事物的特征,使说明(作用)

三、议论文中阅读题答题技巧

1、问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不明显的需要概括,看文章是要证明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2、问论据

①事实论据②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问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用: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了(概括事例),证明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就写证明了分论点,没有就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作用: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作用: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作用: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问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议论文中问句的作用

①设问作用:过渡,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

②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第7篇

摘要:学习就要像滴水一样,只有长年累月你,水滴方能石穿。做阅读也要积累,找窍门,慢慢便会融会贯通。

我们知道多读课外书,特别是名家作品是名家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在读书过程中,要在心中分段并思考段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下面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具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其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8篇

摘要:

中考语文复习因为内容太多,学生大多不知所措,加上上课时间有限,板书的内容也有限,很多内容只能一语带过,一节课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而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复习,举一反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中考;语文;复习;多媒体;考点

一提到中考语文复习,学生大多不知所措,因为内容太多,从字词音义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古诗文,从标点符号文学常识到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随便哪一点都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学生找不到复习的突破口,分不出复习的重难点。而作为老师,在最后的紧要关头要提高学生成绩,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找到方法。以前我也尝试过很多方法,从拟定详细可操作的计划到课后辅导、检测,每一环节都用心良苦,可学生在解题时仍不得要领,究其原因,是上课时出了问题。

上课时间有限,板书的内容也有限,很多内容只能一语带过,涉及习题、短文只能是老师念一念,学生听一听,然后老师讲答案。学生参与的机会也不多,一节课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我认为这种现象的症结就是学生手中没有文字资料,一节课只能听老师讲空洞的东西,为此我也想过一些办法,比如将资料复印给学生,可是中考复习是个庞大的工程,每节课的知识点不一样,训练也不一样,所需要的资料太多,况且复习课中提到的东西虽多,学生有必要抄下来、背下来的却不多,关键是教给学生规范答题的模式和方法,课上完了,资料也没多大保留意义,所以印资料的办法太浪费,况且学生每节课都手握一沓资料也很累赘。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毕业班复习计划,我用上了多媒体进行复习。用多媒体进行复习,老师想复习的内容就可以条理清楚地呈现出来,所涉及到的概念、方法、步骤、答题技巧、答题模式、联系资料等都可以一一展示出来。课堂上学生所接触的内容更直观了;每一节课中,针对重点复习内容的辅助资料就丰富了;在对一个个知识点进行实战训练时,学生的练习也增多了;学生不再觉得课堂了无生气,大大提高了复习效果。就拿给学生梳理知识点来说,用多媒体直接将考题类型、考点难点、答题技巧答题模式用脉络图展示出来,不仅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更让学生觉得形象直观,老师就有时间对需要解读的内容进行提示或讲解,并且这个资料随时都可以调出来用,包括以后的注意知识点复习。再拿阅读复习来说。阅读是中考中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三分之一;阅读也是学生的难点,是中考中往往失分较多的题型,复习起来的可操作性也难,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老师复习所涉及的短文,那太难了。试想,每一种文体有若干个考点,每一个考点又要进行多次训练,短文又不是三言两语,我们练习是为了训练规范答题,又不是积累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运用多媒体可以高效地进行阅读复习。首先,分别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知识点概括出来,如记叙文中事件的概括、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中论点的概括、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等,把每一文体的重点或考点梳理出来,将答题格式附属在考点后,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一目了然,再结合考点一个一个复习、训练,这当然更离不开多媒体了。

比如复习论点的提取和概括,方法有很多,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通过一段名人名言或经典语句引出论点,也有论点出现在篇末的,更有需要读者自己概括出来的。我们在告诉学生一种方法后,应及时进行训练,这时大屏显示短文就很重要了,学生读短文,再按照老师说的方法概括论点,这样反复训练,相信学生对这一考点就不会束手无策了。其他考点也一样,我们复习一个考点,接下来都应该有练习,且是学生在具体短文中的练习,这样学生对解题的方法和答题的模式就掌握牢固了。当然,多媒体在对进行古诗词、古文的复习中作用就更大了。像我们乡村学校的学生,很多读到九年级早就把七、八年级的书本丢了,而古诗词古文在中考中考查的大多是识记,是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题目。这时,用多媒体无疑让学生等于重新找到了课本。六册书中涉及的古文古诗词分别几十篇,注意复习很枯燥,又费时,我就用多媒体展示,先把古诗词进行分类,如写思乡的为一类,抒发爱国情怀的为一类,写有人送别的为一类,咏物抒情的为一类,蕴含哲理的为一类,甚至还可以将古诗词中的诗句默写概括为用典的、直抒胸臆的、惜时的、托物言志的……然后一类一类地复习识记,这样古诗词的复习就省事有效多了。同时,在复习重点篇目时,用多媒体展示文段中词语的意义、词类活用,展示句子翻译时一词一句对照翻译,学生会觉得更醒目,更能理解答题要点。在中考语文复习中运用多媒体辅助复习,举一反三,课堂上的练习方便了,老师省去许多板书的时间,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增多,学生的练习时间也增多了,复习内容更丰富了,复习的重难点也更突出了,学生再也不会认为复习课就只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学生机械地记笔记,而是当堂完成复习任务,课堂也轻松活泼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复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吴纪琳 单位:正安县第五中学

第9篇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有哪些?(展示课件)1.寻找中心论点;2.论据的分析和补写;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清论证过程;5.把握关键词句,理清议论文语言特色;6.联系实际生活,开放拓展谈看法。

师:这是中考对议论文的要求。

师:同学们,论点就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有的见解或主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寻找议论文论点时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生:论点用肯定句,语言简洁。

生:注意语言提示“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生:看文章题目、开头、结尾和中间。

师:好,同学们都说的不错。我们曾经学过的或练过的议论文有观点就在题目吗?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一些“高贵的低头”》。

师:对,这种明确自己态度的句子就是作者的观点。

……

师:下面我们来看习题。(展示课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两则材料的论点,看有何特点。(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请你回答。

生:材料一的论点是: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德。材料二的论点是:不幸也是一门学问。一个在结尾,一个在开头。

师:一般来说:议论文基本上是按照“引论――本论――结论”这一格式。

师:有的论点在文章中间,还有的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考查中较少,但也有,同学们要灵活提炼。

师:(展示课件)还要注意论题和论点的区别,论题是作者议论的话题,可以是现象、问题或者事实,没有任何褒贬感彩。论点是作者针对论题发表的观点。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着一课:“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句话是是论题,而不是论点,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现在我们来了解论据的考试题型。论据考查主要有两种情况:论据的分析和补写。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师:要完成这些题目,我们必须要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为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师:不错,你能用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吗?

生:司马迁遭宫刑后写《史记》。

生:屈原被流放时创作了《离骚》。

师:太棒了。同学们知识面很广。

师:刚才补充事实论据时,同学们还知道抓住两个要素进行概括,注意了事例典型,你们真不错。你们还能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吗?

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师:同学们名言警句积累很多,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以后补充道理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原理、定理,要得到公认,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要广为流传。今天同学们都做到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师:好,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特征呢?

……

师:(展示课件)举例论证:列举了什么事例,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体生动,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引用什么名言(格言、谚语),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论证更有力。对比论证:把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有力地证明什么观点,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全面,观点更突出。比喻论证:把什么比作什么,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读者接受。

……

师:那又如何完成论证过程的题目呢?方法是“首先――然后――最后――”例如:我们做过的习题《为什么不读经典》这篇文章的第三段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师:(展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以这种方式来分析《谈读书》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学生活动)

师:刚才我看了一些同学做的题,大家都完成得很好,同学们的悟性很高,真不错。

师:至于把握关键词句,理清议论文语言特色(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平常讲得较多,这里就不讲了。

师:下面我们来训练最后一种题型,那就是开放性题型。这种题型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写出自我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生: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师:那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主题,在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在文章最后一段的“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师:大家很聪明,那你如何理解“任何人都有创造力”,说说你的感受。

生:保持好奇心,有所e累。

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生:抓住小的灵感。

师:每个人都有创造性,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有所积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抓住小的灵感。

第10篇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从提高应用能力角度出发,从情感因素、思想认识、能力提高、词汇积累、时间速度、体裁结构等方面阐述了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英语;阅读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对高职院校英语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从目前形势来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从教学实际来看,朗读、精读、课内阅读总是受到重视,而且通过课文教学就可以基本实现教学要求,而泛读、课外阅读则是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重要性,不积极配合。但是,阅读能力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过级的重要得分点,也便于其日常应用。在此,笔者提出有关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情感因素,培养学生阅读的信心和毅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备条件,而这又是高职生的弱项。一看到大篇幅的文章就没有信心和耐心,碰到生词或复杂句式便方寸大乱,不能顺畅进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选材方面,要尽量先用生动有趣、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力求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对于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东西,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就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文中较难的新词、句子介绍给学生,为他们排除阅读障碍,但这个引导和帮助必须简洁、留有余地,不是对文章的概述,这样才能既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不至于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到困难太多而望文生畏。

2.在训练方式方面,要力求多种多样,避免因形式僵化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及时接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阅读时的心态,以便及时调整训练策略。

4.培养学生进行大阅读量、长时间阅读的信心和毅力。许多学生习惯于5-8分钟的单篇阅读理解,而当面对的词数高达2000左右时,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没有信心和缺乏毅力。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在35分钟内阅读相当的材料,以克服这种毛病。

二、从思想入手,阐明阅读的重要性

1.终身不断地阅读。专家普遍认为,要掌握一门外语,仅依靠精读是不行的,阅读量一定要达到相当的程度。因为要学好英语,精读与平时阅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可以提高精读时所学词汇的重复率,可以增加词汇量,可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习俗等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一种语言能力。这是精读不能形成的。

2.了解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命题趋势,把握得分突破点。PRETCO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英文简称。从近几年来的PRETCO英语试题分值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阅读理解试题在PRETCO中占有很大比重,分值上约占总分的1/3。英语考试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PRETCO的命题趋势,有助于学生认清阅读的必要性。

3.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日常应用。要在课上及课下不断地灌输,以让学生清楚阅读能力上去了,不仅能够方便日常使用,还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从以上三方面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能够使其变被动为主动,从强迫阅读转为自觉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改进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从教学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使用统一的阅读材料。每次上课,在指定的时限范围内让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然后解决有关问题。

2.养成“phrase reading”即意群阅读的习惯。不良的阅读习惯往往是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的主要障碍之一,如逢生词必查、出声朗读和逐词读。一方面,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phrase reading”的习惯,使学生知道阅读理解的基本单位应是“意群”,而不是“单词”,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阅读速度。

3.处理好阅读的顺序问题。一般的阅读顺序有两种:(1)P-Q-P(P=passage,Q=question)。这种顺序是先看文章,再看题目,最后再通过查阅文章来解答问题。这是学生比较常用的一种阅读顺序。这种skim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但是速度慢,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预测文章的内容,缺乏主观能动性。(2)Q-P-Q。这种顺序是先看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最后解决问题。这种scan阅读方式,针对性强,节省答题时间,可以用来解答事实性和细节性的问题,但是解答主旨性和推断性问题的效果不明显。选择哪种阅读方式,要因人而异,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要告诉学生,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阅读比漫无目的地阅读效果要好很多。

4.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起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目录中任选阅读材料。等学生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也可以由学生自选泛读材料。对于学生来说,最有兴趣的读物莫过于那些能提供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材料。越能满足求知欲的读物就越有趣味性。

5.阅读的测试应与精读考试分开。阅读测试应是能力测试,试题阅读量应该大,题型应是阅读理解题,重在测试阅读速度和理解正确率。

四、抓好词汇关,为提高阅读能力扫清障碍

有关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具有相当的词汇量,才能从词汇辨认等基本技巧提高到对抽象概念形成等高级技巧的掌握上,才能利用背景知识和必要的上下文线索来实现意义构建。

词汇量如此重要,而这恰恰是让高职类学生头痛的一大难题,不愿意背单词或是前边背了后面忘。那么,怎样抓好词汇量呢?

1.重视词汇教学的方法。往往好的教学方法,会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例如:实物法、图片法等。

2.运用循环式方法复习。每个单元都检查,然后期中进行一次小循环检查,期末进行一次大循环检查。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循环复习,加深记忆。

3.教给学生简要的构词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使用有限的词汇转化为无限的生成单词的能力,这是词汇扩展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五、合理分配时间,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阅读,达到较高的理解速度,是进行阅读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

1.解决好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之间的矛盾。起初,可降低阅读的要求,追求较高的理解准确度,适当穿插一些词汇知识、语法结构的讲解。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再提高读速的要求,最后再同时要求读速和理解准确度。

2.培养学生处理文章、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1)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可以帮助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基调。(2)文章中出现的and、for、example等,则表示前后内容相似。(3)文章中出现but、yet、however和情态动词must、should以及although等,表示其后所述内容与前文相反或暗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六、根据不同文体,掌握阅读技巧

在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文章体裁多样化,主要有三大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1.记叙文。单纯的记叙文比较简单易懂,试题中一般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出现为多。主题句一般在最后一段。这类文章的结构模式为:(1)用一般概括性的话语引入要叙述的经历(主题)。(2)叙述先前的经历及其感悟或发现。(3)叙述接下来的经历及其感悟或发现。(4)做出结论。了解了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解答文章后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一般来说,这类文章后面的试题多是和文章内容先后顺序一致的细节理解题、细节判断题和细节归纳题。

2.说明文。说明文以提出问题或观点为开头,得出结论为结尾,中间部分从多方面加以说明和阐述,其语篇模式较为固定和整齐。每段的第一句往往是主题句,其他句子都具体说明或补充这一句。当然,主题句并不总在段落的开头,也可能在段落的结尾。

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或以一个事例引出问题)――发现直接原因――分析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或找到出路。

科技性说明文内容艰深难懂,语言不好理解,是高职类学生的一大难题。其实,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类试题往往较容易作答,一般可从原文找到答案,属于细节题。此类文章试题一般不会出现推断题。

3.议论文。议论文一般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立论、反驳与论证、结论。其中反驳与论证所占比重较大,是文章的中心部分,但重点是在第一和第三部分的立论和结论。它最能说明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也是阅读理解测试的重点。议论文的基本模式是主张――反主张模式。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或某些人认可的观点,然后进行澄清,说明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或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议论文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题型是作者观点态度题、文章主旨题以及推理判断题。只要了解了文章结构的特点,回答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就可以在段落内找到。

通过对这三种体裁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在高职院校英语考试阅读理解中无论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遵循着“三段论”的模式:提出话题(观点或事例)――用事例分析原因(或批驳观点)――得出结论。熟悉了阅读材料的各种体裁的特点,有助于考生对阅读内容的快速理解和正确答案的选择,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更加自觉地关注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分清观点和事例,提高阅读速度并能准确定位和快速答题。

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文字材料,这些材料应该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只要是高职生感兴趣的和需要了解的、应该了解的,都应尽量包括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了解了世界,同时也巩固了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结构,从而有利于其它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秦荻辉.科技英语阅读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1993.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题似乎已成了学生语文考试取得好成绩的主要“拦路虎”之一。大多数学生(即使是基础很好的学生也如此)反映不知道怎么做好阅读题,分数常常忽高忽低。运气好时,分数就还可以;运气差时,几乎“颗粒无收”。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很难吗?有没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数?不少中文师范专业的人对此纷纷摇头:语文是不可能短期内突击的,语文的题目根本不像理科一样,老师教学生理解了一两个定理,会做一两个题型,就能立竿见影提高成绩;家长想通过一周两个小时的补习来提高孩子的成绩,这是不可能。笔者认为,虽然说语文成绩根本上的提高需要学生自身努力增加阅读量,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做语文题也绝不是纯主观、无规律、无方法可循的。

游戏有游戏规则,考试也一样。要想在游戏中胜出,单靠实力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游戏规则。有些基础不错的学生,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规则,没有掌握好应对方法。常胜者往往既有实力又深谙规则。看过奥运竞技体操比赛的人对此体会更深,光追求挑战人类极限的难度动作是没用的,必须要符合评分标准,而且最好还要深谙裁判们的主流喜好。同样的,想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中制胜,也必须熟悉它的“游戏规则”。

一、把握对象——知己知彼

有没有想过阅读是什么?不了解对象怎么能真正明白如何应对它?

阅读是一种交流、沟通,是读者对文本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传递与呈现的过程。交谈是人与人面对面口语的交流、沟通;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书面语的交流、沟通。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什么?

广州初中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有三篇,结合文体特点出题,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整体和局部阅读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同时考查学生对文体基本知识、主要修辞方法、五种表达方式、基本写作技巧的掌握。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要求掌握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偶尔也考查散文和小说。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出题难度如何?

问题大致分两种类型:“文中问”和“脑中问”。“文中问”是指问题的解答主要依靠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不需要过多动用解题者自身的知识储备。“脑中问”是指问题的解答需要解题者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加上文本信息来作答,主要考查解题者自身的知识储备。“文中问”进一步分两种:直接型答案和间接推敲型(隐含于文中)答案。直接型答案是指在文本中有直接明述,直接摘抄某个句子或关键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间接型答案是指需要结合文本中两个或更多的例证通过推敲理解而得出的答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难度比较适中,问题以“文中问”为主,大多数在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总体来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难度不大。

二、针对性策略——有的放矢

想做好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必须摸清它的考点、考查方式、出题规律,从而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做任何阅读题都要尊重文本、尊重问题。两个人交谈,如果其中一方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不顾对方的想法,这势必不是一场愉快、顺利的交流。做阅读题实质上是一种交流,不是答题者一个人的独角戏,并不能任由答题者发挥,漫天遐想。答题者应在文本和问题之间铺路架桥,同时还要注意让潜在的第四者(阅卷人)理解我们的回答。

先从问题谈起。看清问题到底问什么,这是最基本的,也是解题者最应该关心的。弄清顾客的要求,按需供给。葡萄酒再好再美味,顾客此刻就是想要凉白开。自以为再好再妙的答案,答非所问,就不是正确答案。所以一定要尊重问题。

有的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具体在问什么,忽视了文章问题提问的顺序和层次,把理解到的文章中心主旨当万能膏药,一贴了事,道道题都贴。他们自我感觉读懂了文章,把握到了中心主旨,却答非所问,结果难免大失所望。

问题是解题者不得不看的(当然有没有看清和能否正确理解问题要求,另当别论),文本反倒常常得不到充分重视,尤其对那些急于求成的学生而言。我们强调要尊重文本,试题考查的是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纯粹考查我们自身的人生体验、知识储备,绝对不能脱离了文本来做题。

有的学生只“重视”问题,不重视文章。不喜欢阅读,对文章不屑一顾或者想抓紧时间做题,宁可对着问题苦思冥思,也不多看一眼原文。这都是非常错误、得不偿失的做法,欲速则不达。

有的学生也重视文本的阅读,但是他们过分喜欢结合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来臆测文章主旨,而不是从原文中切切实实地找根据。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着同一个文本,人们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感受、体验,但是要有理有据,不能过分脱离原文本。

必须在弄懂文本的意思和问题的意思基础上做题,这是做所有阅读题的基本要求。但要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制胜,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侧重点和难易程度。

每个年龄段都有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学习语文的不同阶段考查阅读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来说,它要求学生能够学会通过充分理解文章材料来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学会分析现成的材料(放在面前的文章),就文论文,理解文章,回答问题,还没到特别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来谈自己对文章独特感受的程度(这样类型的题目,最多只考一两道)。多数初中生也还不具备分析、筛选文章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有理有据地进行阐述的能力。这不是初中语文阅读所主要考查的,所以考的文章大多不会很复杂,其主旨也多半不是很隐晦或多解性的,出题多数是比较基础性的,考查的是对文章比较普遍的理解。越是大范围地区的考试越注意控制试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适中,因为它考查的是普通学生,不是针对能力发展滞后或超前于同龄人的学生。

这时,有些思维能力发展得比同龄人快、阅读量更大、理解能力更强的学生反而出现自己不觉得难,结果分数却不理想、不稳定的情况。因为他们常常容易过深地挖掘句子或文章的深层含义,没有注意到应从浅入深来答题,忽略了基本的理解步骤,跳过表层意思,直接就抛出他们所领悟的深层含义(实际上其浅层意思常常反而是得分点之一。这种情况很像做数学的论证题,有些简单的论证步骤在高年级阶段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在初学阶段,要求学生详细呈现出来,这是考核的要点)。他们或者忽略原文,过分地谈自己的特殊体验(感情细腻、个性强的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或者过于注重文本的局部细节,思维发散,浮想联翩,忽视全局,因而脱离原文主旨。

三、应对的技巧——铺路架桥

想做好阅读题,就要学会在文本和问题之间铺路架桥。我们建议采用阅读教学最常见的“三遍阅读法”。

最常用的方法常常就是最被认可、最有效的方法。但能起多大效果,根本上要看学生真正实践的程度,明不明白每一步的任务、每一步的目的,有没有老老实实地做到。

第一遍,通读。

通读有哪些任务呢?任务一,看文章的标题,辨别文体,初步把握文章内容。标题常常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它,我们常常就能辨别文章的文体和主要内容。比如《微循环:生命之网》《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一看就知道是说明文,说明对象也一目了然;《小议读书》《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我们知道这是议论文,论题也一目了然。

为什么要强调辨别文体?因为初中语文是根据文体来考的,虽然所有的文章不外乎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三大块,但不同的文体有它的不同考点、不同的题型,意识到是什么文体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做题,从而提高做题准确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术语。术语意识是大多数学生所缺乏的,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解释和强调的不足之处。举个简单的例子,记叙文中叫“比喻”,说明文中叫“打比方”,议论文中叫“比喻论证”,本质上都是比喻,但是在不同文体中就得用不同的术语来回答。不理解术语,有时根本看不懂问题。学生不理解“论题”和“论点”,就无法区别两者;不理解“下定义”,就无法找到准确的定义或不知道如何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文章的标题对全文的内容常常有所提示,暗含了不少信息。如广州市2008年的考题《水藻将成为最绿色的能源》,我们可以从标题中就看出这是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水藻,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最绿色的能源,这意味着文中肯定要将它与其他绿色能源做比较,还有“将成为”的“将”意味着未然的,不是已然的事实,这直接关系到后面的做题。

另外,记住标题,在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很有用,如: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的写作手法或好处。如果记得标题,就可以很快反应出来,句子或段落跟标题有呼应之处——“点题”。如广州市2008年的考题《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任务二,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清楚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层次。

学生一般会注意到在通读的时候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但是往往忽略了这个把握必须建立在对每个段落大意的理解、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分析、理清写作思路和层次的基础上。这一步实际上相当于学生非常反感地给文章分段。中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喜欢叫学生分段,学生总是非常反感。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理解分段到底有什么用,尤其是跟考试有什么关系。因为教师很少解释分段的目的。

实际上,学生只有弄清段落的层次,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否则对文章只有一个朦胧、感性的印象。而这实际上与答题的信息点有关。没有弄清楚段落层次,就不知道文章有哪几层主要意思,这样做题常常会出现答题顺序混乱、信息点缺失等问题。再举《戴套袖的孙犁先生》为例,文章主要是作者围绕与孙犁先生的三次见面来写的,第一段花了不小篇幅写了“我”的作家梦。如果没有意识到这段实际上借“我”的作家梦引出孙犁先生,写了“我”从小对孙犁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那么在做文章的第三题“‘终于’写出了‘我’的怎样的心情?”时,很容易想到“兴奋(或激动)”,却容易忽略了“敬仰”。在答为什么寄出《灶火的故事》时,也容易忽略了“‘我’对孙犁先生的敬仰和信任”这一点。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2011年海珠区初中毕业班综合调研测试题):“16.(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网络热词的走热原因?请分点概括。”没有理清文章思路和层次的学生,常常第一眼就把“一是‘雷人’心理。二是‘调侃’心理。”当成两个信息点,看到该题是3分,于是以为自己已经得到2分,再补一个就够了。实际上,这两者只算一个信息点“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的‘雷人’心理和‘调侃’心理”。因为全文的层次是这样的:第一段,先引出网络热词这种现象;第二段为过渡段,提出问题“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并作出解答;第三段,写当今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空前地增强,这是第一个原因;第四段,社会的多元性、文化的包容性的结果,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五段到第七段,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具体是“雷人”和“调侃”心理,这是第三个原因;最后一段,总结网络热词对人们的影响。如果弄清楚了层次,就不会出现信息点顺序混乱、信息点缺失的问题。

任务三,标记关键字词句,帮助理解大意,也为后面答题做准备。

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句标记好。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也便于后面答题时直接定点,节省再次阅读的时间。实用类文本说明文和议论文要特别注意它的逻辑关联词和修饰限定的词语。议论文要特别注意表示观点的句子。文学文本记叙文、散文、小说要注意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的以及带有评价性或感彩的词语、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包含了作者的观点或者作者抒感,含有作者的态度、情感或心理。还要注意反复出现的字词句。

第二遍,精读。

认真分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原文中做定点精读,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点,筛选、整合出答案。

前面我们强调过要尊重问题,仔细看懂问题。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唯物辩证法说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说问题本身就是答案所在,是寻找答案的关键。越善于分析问题的人,越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问题常常提供答案所在的大置。如问题中直接给出句子,那我们就还原到句子所在的段落附近去找答案;如问题中明确指出读某段,那就在该段落找答案;如果问题要求通读全文,则要在全文范围内找答案。如“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那分别定位到三次见面的段落。

问题常常隐含了答题的角度,如问题“培根的随笔语言生动,说理深刻。请从文中摘录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文中划线句子除外)推荐给朋友,并说明推荐理由”。这暗示着两个角度,“语言生动”或“说理深刻”都可以,同时还加了个限制,必须是培根的语言,选择拉丁谚语和划线的句子则都没分。如问题“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那么答案要从孙犁的角度来写,从“我”的角度写则没分。再比如“‘我’为什么要把《灶火的故事》寄给孙犁先生?”这个问题实 际上隐含两个角度的思考,即“我”为什么要寄《灶火的故事》,“我”为什么要寄给孙犁。如果能这样分析,就不容易出现信息点缺失的问题。另外像很多问特定段落作用的问题,常常要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

有时甚至换个角度看看,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如“本文多次描写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6分)”第一问,问的是该细节对全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问题本身就隐藏着答案: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袖套的细节,“多次”——意味着“反复”;“细节”——实际上就是以小见大;文中多次描写戴袖套与文章题目“戴袖套的孙犁先生”呼应——多次点题。第一问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即可,答案参考即:①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②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大师品质的高尚;③多次点题,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第二问是承接第一问进一步细问该细节表现的具体内容。这意味着第一问在提到内容上的作用时,即表现孙犁先生的品质时,答案可以概括写,第二问才需要具体解释是什么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开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本文”和“戴着套袖的细节”意味着要从全文、从提到这一细节的段落中去筛选,这样才不会出现信息点缺失的情况。这问占4分,意味着可能有四个信息点。

同时,答题时要注意分点言简意赅地作答。不要过于详细,不要同义反复地表述,注意答题层次,由浅入深,逻辑清晰,标明序号,便于阅卷采点给分。字迹不求很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晰明了。

第三遍,重新读。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检查。很多学生检查时,只是看看自己写的答案够不够清楚,有没有别字,或者再看看问题有没有看错。实际要求不仅如此。读第三遍要求尽量做到换个角度重新审视问题,重新审视文章,避免答题的片面性,及时纠错。所以读第三遍时,应要换个角度,重新看问题,再看看文章,看看自己理解得有没有错或者是否片面;还要再看看自己的答案表达是否清晰、明确,书写是否正确,信息点是否齐全,是否把一个信息点当成了两个信息点,有时可能自己同义、近义重复,甚至答案本身自相矛盾。读第三遍其实是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刚开始做题时,怕时间不够,有时难免紧张、粗心而出现失误。认真的检查就能避免这些不必要地失分。其实一张卷子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部会做,但一定要努力保证会做的不失分。

除了这些基本阅读技巧,还要针对不同文体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逐个击破,巩固对各类文体知识的掌握,熟悉不同文体考查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提高解题准确率和速度。这里面也有很多巧妙有意思的规律,但篇幅关系就不详细展开了。

最后,总结一下:技巧其实大同小异,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认真理解、认真实践。而学生能否实践,关键点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展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充分展示方法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信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具体地展示方法的可操作性,教会学生怎么运用方法。在练习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解题。可以采用认知心理学的“口语报告法”,教师大声、详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便于学生模仿自己;学生大声、详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便于教师肯定自己正确的地方和纠正偏差的地方。

第12篇

【关键词】全球化;语用学综观论;大学英语;四级阅读

一、引言

井升华(1999)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壶煮不开的温吞水,虽然大学英语是大学里规模最大,也是大学生最重视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总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学是费时低效的。对于个中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都纷纷表述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实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考试的宗旨、题型、设计、计分与以往都有所不同,可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显现出预想的结果。纵观各种题型,学生反应难度比较大的依然是阅读部分,尤其是仔细阅读部分。因此,本文将就阅读部分的仔细阅读展开论述。

除了学生认为仔细阅读部分比较难解之外,我们还应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2010年在中国大陆召开了三次校长论坛国际会议,其中最频繁出现的一个词是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其实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面对全球化引起的教育领域的国际化,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是从事与语言直接相关的工作,可是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想在地球村很好地生活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非英语专业学生该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就是他们能否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获取自己工作领域或相关领域最前沿、高端信息的能力。

二、阅读的实质及语用学综观论的指导意义

如果说2006年改革之前,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大学英语的调控杠杆,那么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化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为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通过英语获取世界各国先进科学发展技术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阅读的能力。

要读明白,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阅读的实质。阅读理解究其实质就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阅读理解也是背景知识和语篇成份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两者都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阅读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些要素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动态顺应使阅读成为一个动态的、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阅读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阅读的准确率。

阅读是过程,理解是目标。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文本,作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读者缩小信息差。比如:读者经常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衔接和连贯来理解文章意思。在众多的辅助方式中,体裁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是由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得,读者在阅读时一边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一边又要受制于文本本身,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体裁本身就已经限定了文章的呈现方式。所以,如果考生熟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四级中常见的三种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那么他们在解题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也就是说阅读绝对不是简单理解文本本身的意义,也不是读者自己进行随意解读的过程。它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进行交流互动,读者不断接近作者意图的过程。因此,阅读就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交流的顺畅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及他们交际时的语境,从对文本的选择、词汇意义的理解、句意的构建、篇章的理解、文化信息的渗入、情感的融入这些都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这一中介互动时进行的,他们的互动离不开语言的使用,要对这一过程有一个全景式驾驭,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它是对阅读做到全面、充分理解的前提。

三、按“体裁”索骥,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角度解析仔细阅读

语用学综观论给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全局视角,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总是受到阅读语境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文章读懂并且准确解答题目。这时候,阅读过程中的某些因素相较于其它因素其作用性就更突出一些,比如:体裁的应用。如果我们清楚常见的三种体裁的文章版式,在阅读过程中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出发加以利用,阅读的成效就会加大。

平时的授课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同时,稍微更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尽管四、六级已经不作为硬性要求和学生的毕业证书挂钩,但一般而言,在国内非英语专业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是需要通过这项考试的。毕竟四、六级进行了这么多年,还是有着它们自身的好处的。这一点在改革之后的四级考试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此前,我们提到学生们普遍反映仔细阅读部分难度较大,这部分考察的实际上就是语篇理解能力和语篇中对词汇的理解能力。事实上还是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将结合新四级考试中的仔细阅读部分来解析全球化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必须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角度出发。

在新四级仔细阅读理解部分常见体裁有三类: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我们先通过下列表格看一下到目前为止三大体裁的出现频率: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四级考试中议论文和说明文出现的频率较高。下面我们结合考试真题看看如何借用体裁解仔细阅读部分。

四级考试中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或以一个事例引出问题)——(专家)发现直接原因—— 分析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或找到出路。

知道了类似的文章结构特点,就可以据此来进行考题预测。比如,在开始阅读时,我们具有的语用学综观论帮助我们判断出该篇文章属于上面提到的说明文类型,之后我们就能判断出几个问题中肯定有一个要问原因,还有可能要出现推断题。

以2007年12月份某考题为例,考题属于说明文,文章结构很清楚:第一段 举例说明网络教育正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第二段 介绍网络教育的特点。第三段 指出网络教育对学生、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当读者看到这篇文章,即使他们还没有读到后面的题,也可以根据作者选择的体裁大致推断出文章后面会出细节题和推论题。比如说远程教育的特点,它产生的影响等。再根据已有的体裁知识到相关段落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定位,就能很快速、准确地解题。

1. What i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A. All its courses are offered online B. Its online courses are of the best quality

C. It boast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on campus

D. Anyone taking its online courses is sure to get a degree

根据文章体裁是说明文,考生很自然知道第一段要举例说明远程教育的繁荣,再结合定位词University of Phoenix,迅速找到第一段第三句。推断出答案是A。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distance learning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______.

A. a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in its academic requirements

B. the great diversity of students’ academic backgrounds

C. a minimum or total absence of face- to- face instruction

D. the ca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说明文的第二段自然会谈到远程教育的特点,结合题干中的basically characterized定位到第二段最后一句。答案是C。

议论文 我们大家最容易辨认出来的议论文模式是主张——反主张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或某些人认可的主张或观点,然后进行澄清,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或者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

议论文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主要题型是作者观点态度题,文章主旨题以及推理判断题。只要发现了这种结构特点,解答问题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到段落内找答案,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困难。

以2006年12月某考题为例:

本文属于议论文,首段指出社会对医疗保健的关注重点发生了转变。所以第一题是细节题,考察现今医学保健的重心。

1.Today medical care is placing more stress on _________.

A. keeping people in a healthy physical condition

B.monitoring patient’s body functions

C.removing people’s bad living habits

D.ensuring people’s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由medical care定位到首段首句。答案是C.

2.In the first paragraph,people are reminded that ______.

E.good health is more than not being ill

F.drinking,even if not to excess,could be harmful

G.regular health checks are essential to keep fit

H.preven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ure

本题属于推论题,是议论文常考题型。根据第一段最后三句可以推断出答案是A。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化出现的教育国际化趋势,非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迎头赶上。在众多需要具备的能力中,首先,他们需要提高通过英语获取前瞻信息的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树立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在语用学综观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学生可以按‘体裁”索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ef.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 N ew York: 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2]Xiong Jincai 1999. Rationale and procedure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35,54

[3]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

[4]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5]高黎 陈唐艳 曾洁.学习策略培训对学习者元认知水平影响的历史研究[J].外语界,2012(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