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

时间:2023-06-02 10:0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心理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心理健康

第1篇

有些农村学校的教师认为,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不存在心理问题,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片面的认知,必然导致农村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农村学校中很少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这方面的工作大多由班主任担任,工作是否合理无从评估,学校的工作重心还是在考试成绩、升学率上。另外,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即使学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由教授其它科目的教师代教,而这些教师本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加上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个人素质相对较低,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名次,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缺乏耐心和鼓励,多的是说教和训斥。就社会教育而言,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心理医疗基础设施缺乏,社会没有足够重视心理健康,在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之后无法就近得到医治。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在农村甚是普遍,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让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转变观念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那么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则会无从寻求帮助,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农村学校,应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以及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等,更加有效的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健全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体系中。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给农村学校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农村学校也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比如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等,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直接的体现者和从事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知识技能,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挑选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加强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鼓励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四、构建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结合。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沟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增加与家庭、社会的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一不可,三者应相互支持、给予配合,形成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得以良好开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值得欣慰。

作者:陈尚楠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2篇

关键词:MHT 中职学校新生 心理健康

中职时期,是中职学校学生人生求知和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新生阶段是面临变化最大、遇到新情况最多的阶段。中职新生进入新学校后,面对环境、学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许多学生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心理。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研究对丽水地区中职学校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中职学校新生,由心理老师进行统一指导,采取集体施测的形式,现场发放问卷,学生填完后统一回收问卷。回收实际有效问卷共556份,有效问卷率为92.67%。

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量表共100个项目,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1]。内容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因子项目构成。计算原始分后分别按常模转换成标准分,各内容量表的分数8分者为异常。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全量表分。总分超过65分、每个内容量表超过8分,表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和SPA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将量表总分超过65分的,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指标来考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中职学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为0.36%,而且总平均分为42.99,低于全国的平均分50分,说明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新生各分量表得分比较

表1 新生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情况(n=556)

从表1结果显示,中职学校新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很多人认为学习焦虑不是中职学校生的主要问题,但从本次的调查却反应了学习仍是中职学校新生在校焦虑的首要问题,从后来的多次学生访谈中也反应了该问题,只是有时学生将学习焦虑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表现而已。从分量表的得分来看,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交错复杂的。在新环境适应不良、紧张的氛围里,造成焦虑情绪,从而衍生出各种不良的心理。

2、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表2 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

注:***P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在新生中女生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t=2.676,p=0.002

3、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表3 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

注:*表示P

我们将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见表3),结果发现两组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t=-2.046,p=0.041

三、讨论

从此次调查来看,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在各分量表的得分上也明显看出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从学习因子分来看,中职学校生对学习仍然存在焦虑,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对学习焦虑主要表现在对考试焦虑,期末学科不及格导致留级、担心家长或老师指责训斥等方面。从其他因子分来看,由于中职学校时期正处于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较多地关注自我的想法和外表,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敏感度极高,时刻与自己联系起来,做事情较冲动, 欠缺考虑,容易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同时他们也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在人际关系上就体现出了焦虑和恐怖。

本次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性别差异。量表的因子总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中职学校的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心理问题和困扰更多,所以中职学校更要重视对女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此外,本次调查还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和家庭因素相关,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单亲家庭孩子。可以看出完整家庭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为三个方面,即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因此,作为家庭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作为学校方面,应关注新生的方方面面,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始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动态,为学生在校的各方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新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克服不良心理,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相互沟通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学情分析;具体做法

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的德育课课程改革中将心理健康课作为德育选修课,足见本课程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上好心理健康课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上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论述:

一、课程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课定位于活动课程,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从中感受、领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偏重于实践,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厌学情况普遍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师的教学热情,造成了教学心理的不良循环。

三、具体做法

针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作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认为要上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1)选对内容。要想上好一堂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应围绕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品质展开的,应涵盖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智能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②情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情绪的合理调节,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③意志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勇敢、坚持性、责任心、勇于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挑战等。④学习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习惯、能力等。⑤社会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认识和接受现实,乐于交往、适应环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等。

(2)选对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为中心,注重启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的领悟与应用。因此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要有创意,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讨论法、认知法、操作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等,在教学中要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新课导入时采用认知法,案例分析时采用讨论法,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时采用行为改变法中自信心训练等。只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注意事项。①活动主题忌大忌空,要具体化为可以操作、可以训练的行为特征,从实际问题入手,注意主题的合理性。②创设良好的情境,增强活动的心理氛围,比如音乐的烘托,座位的摆放等,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室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在活动室或户外进行。③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获得感悟后,教师要及时明确的概括和升华学生的体会,防止学生体会的表面化。④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需要,要切和学生实际引进相关教材的内容和步骤,注重团体训练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注重调动和引导性格内向学生的参与。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心理健康课,教师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和好奇心为出发点,在课堂中能让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养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学生心理障碍;正面引导;评价机制;心理档案

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的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所培养的对象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有顽强拼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稳定平静的情绪状态,有面对突发事件,能掌控情绪的能力。而所有这些习惯、品质、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校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非常紧迫了。究竟怎样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呈现一种多元化不稳定状态,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异常复杂。由于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家庭状况不同,教育条件与所掌握的经验不同,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认识风格、个性特点、思想品质、行为特征等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热情爽朗、乐于助人,有的学生则心胸狭隘、待人冷淡;有的学生思路敏捷、口齿伶俐,有的学生反应迟钝、谈吐嗫喏;有的学生擅长写作,有的学生爱好歌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等就谈不上教育。”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在目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心理教育有很多模糊的认识和误区,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能天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现在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还流于形式,更多的时候还是把升学作为平时教学工作的重点目标,应试教育还是占着主导地位,老师每天就知道让学生考学。面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健康辅导几乎是一项空白。除了专业的花样多,和普通高中口号几乎没什么区别。所以三年的职业高中、中专生活学生学到的实际本事很少,真正的操作能力锻炼、爱好特长的培养、个性能力的提高又都放到了大学阶段,这其实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职高、职业中专)的悲哀。有的人认为学生心理品质与生俱来,不存在过多的后天教育辅导;还有的认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品质已经定型,高中、中专的心理教育辅导已经不会再起作用;更有甚者认为上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都是差生、坏孩子,能维持到毕业就行了,心理辅导是白费时间;还有的认为心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事,属于教育工作的范畴,与德育等同;也有的认为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医院的事,不属于学校咨询辅导的范围……澄清这些模糊认识,走出认识的误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学校心理辅导呢?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做出明确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怎样才能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呢?

1.要形成和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网络,营造和谐的学校、家庭、社会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净化育人环境,依法治理滋生学生心理障碍、诱发学生不健康因素的土壤。

2.要加强正面引导,把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举行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寓心理辅导于各项活动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宽松的环境。

3.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业务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培训,认清学校心理将康教育的目的,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各种评价机制,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辅导目标。学生心理档案是学生那个人格养成的真实记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做好学生的心理档案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5篇

摘要: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做情绪的主人》为例,分析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通过授课,笔者发现了心理健康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力求找到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题目是《做情绪的主人》,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有关情绪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调控情绪的方法。其中,使学生掌握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理念,授课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轻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围绕本节课所授内容,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有关情绪的基本知识和调节情绪的策略。由于情绪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如何使学生真正明晰情绪的定义,避免单纯的概念讲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此外,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调控情绪的策略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心理学的概念和定义,使难懂的概念简单化、生活化,便于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有关概念。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理论,将难点化解,从而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教学方法,即:如何教的问题。由于心理健康课的灵活性,使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其弹性比较大,教师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我充分重视导入的重要性,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慢慢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第二,在讲解调节情绪的认知重评策略时,结合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的情绪ABC理论,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我们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调节情绪的认知重评策略。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在制作课件时,要注重课件的趣味性;注意背景图片的选取和背景图片与内容的契合度;注意背景图片的颜色和文字的颜色要对比明显,使学生能看清课件;还要注意课件内容的逻辑性和课件之间的链接。第四,运用心理小测试——《你的情绪稳定吗?》对学生进行测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绪,为他们调控自己的情绪奠定基础。

最后是教学效果,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问题。对学生“学会没有”的反思就是对教学实效性的反思。本节课我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实践——师生共同总结”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有层次的反馈,通过面向大多学生的检查,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衡量教学效果不仅仅是显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考量隐性目标,即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好量化的,只能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价值观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积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本节课中,作为教者的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低,不集中精神听课,不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时课堂气氛要么沉闷,要么学生过于活跃,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对学生的把控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二,学生的一些失常行为,有些是由价值观因素引起的,还有一些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何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将心理健康课与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心理健康课程中成为本课程中的一个问题。此外,心理健康课与道德教育存在着类似的地方,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落入说教的窠臼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通过一节或者几节心理健康课就可以解决的,教师仅凭上几节心理健康课很难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给心理健康课一个合适的定位,如何找到心理健康课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结合点,也是一个难点所在。

第四,由于心理健康课的特殊性,其教学效果很难量化,因此也比较难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很难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反馈,难于对教学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仅仅反映在一节课上,更反映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第6篇

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根据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第7篇

【论文摘要】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表现为,心理适应的阵碍、人际关系紧摧、学生的感情危机。这些问越的产生主要的原因是外界环境的因素和学习自身的因素。中职学校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问通,为学生的鱿业提供指导、通过校因活动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1引言

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杜会因素有关系田.因此,中职学校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与对策,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取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 1心理适应的障碍飞在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一天无所事事,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与同学交流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进人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还斋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在此调适期间难免会产生心理适应的障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心理上容易产生落差,生活上的困难反映在心理上就心理适应上的障碍。

2. 2人际关系紧张: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新的环境后,人际关系所处的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中职学校的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上。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其个性、家庭教育方式、行为习惯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之间的磨合就是个难题。有的学生会与同学和老师出现摩擦和冲突,由此导致与人际关系的紧张.这种由于人际交往缺乏技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一时难以改变,因而会出现失眠、抑郁等心理表现。中职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一些学生不善于倾听,难以实现彼此的思想和情感沟通,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2. 3学生的感情危机:中职学校的学生面临着感情上的困惑.很多学生没有能力处理情感问题,自然会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一些学生在恋爱的问题上,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生活消费上面,互相攀比,任性、自私、没有形成集体观念,同学之际的合作不佳,缺乏互相关爱,这样就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3中职学校学生心理陈碍的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也受到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年龄上处在青年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变化相对激烈。学生的心理上还不成熟,而情绪上也不够稳定。在面临着学习和生活上的一系列间题时,内心的冲突矛盾就会表现出来,在理想与现实上表现为迷茫,在独立与依赖中无法解脱,在遇到冲突的事件时候,需要得到师生的帮助,以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否则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由于我国教育重视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样就使中职学校的学生产生了焦虑感。

3. 1外界环境的因素:首先,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方法上与以往不同。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学生所学的都是专业课知识和技能.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课下也要发挥主动性,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新生还没有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学习生活。

其次,学生的生活环境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住宿。学生生活在学校,要过集体生活,日常主要与宿舍的同学交往,生活上的细节要独立处理,这对于致生子女来说很困难,难免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最后,难以适应校园活动。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习惯于简单的学习生活,而很少参与校园的各项活动。中职学校开展的各项校园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以此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而很多学生从学习生活向集体活动生活转变还存在着一些障碍,缺乏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3, 2学习自身的因素:一些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不佳导致了学习专业课有很大难度。有的学生就这样慢慢地放弃了学习。还有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的生活很理想化,但实际的生活不尽人意,因而产生失落感。再者,学生对社会活动不感兴趣,生活上比较单调,这样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改善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4. 1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问题:中职学校应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针对每位学生了解其成长经历,辅导员应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人学感受。老师应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采取心理学中的叙事疗法。要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在团队中获得自信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各项活动中认识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人际关系,转变学习的方式和行为处事方式。

4. 2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中职学校的教师应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就业。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学生有了职业生涯的目标,就会培养自已的爱好、特长,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在校期间能够主动学习和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活动。

4. 3通过校园活动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一些中职学校编排校园心理剧,这样就可以发挥自我教育功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剧通过情境模拟方式、使表演者和观看者得到启发。

第8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 教师教育 心理健康 现状成因

在学校管理中要认真分析教师的心理状况,重视教师心理保健,谨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期待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如果能将爱洒向学生,以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潜力就会奇迹般的显现出来,而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够灵活地运用期待效应,使一批批幼苗茁壮成长。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却有一个“无形的杀手”,即心理虐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校园内的心理虐待主要是指教师用直接的讽刺、辱骂、体罚等,或是间接的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轻则导致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重则造成学生自杀身亡。

显然,如果教师缺乏健康的心理,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酷无情、过于严厉,则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可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危害程度决不亚于教学不当的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危害。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关注。而作为教育管理者应更加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所以只有尽量堵住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让每位教师都担当起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医生的重任,才能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心理不健康”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二、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

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较低的待遇与超负荷的工作

由于持续的入学高峰造成师资紧缺,超负荷的工作加重了中小学教师的负担,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难怪有人形象的将教师涨工资比作火车进站,叫得响,长得慢。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普遍偏低的工资福利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去平衡。

2、过高期望与求全责备心理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人们通常认为,理想的教师是学识博大精深、灵魂一尘不染、行为堪称典范。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以‘清高’自居,很注重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过分追求人格的完美,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并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的倾向,这都成为躯体化、强迫症的直接诱因。此外,由于社会期望值偏高,而自我知识结构又难以相称,难免产生自卑、焦虑和恐怖等情绪。

3、愉快教学与压抑情绪

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但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由于消极的情感一再受到压抑,日积月累,形成潜在的能量即“情感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4、自我实现与壮志难酬

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成绩的排序、职称的竞争等等打破了教师宁静的心态,迫使他们走出象牙塔,去追求自我实现,例如追求高层次的学历,提高科研能力等。如果一旦这些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会心有不甘。

教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人际交往层次要求较高,往往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往往会长叹知音难觅。

三、教师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也要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要捧出一颗爱心从事教育事业,还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其方法如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了解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的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但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求全责备,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悦纳自我,即愉快地接受现实的我,这样可以使自己保持信心,避免自卑、紧张或不安全感。一个经常怀疑自己、对自己的言行担心或内疚的人,在心理上就会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状态。

2、调节情绪,保持平衡

清贫、清苦、清高可以形象地概括教师形象;工作量之大,责任心之强可谓“清苦”;“穷得象教授,傻得像博士”可谓形象地刻画教师以清贫的形象;教师是蜡烛、更是蚕、是铺路的石子、是人梯…。诸多美誉又往往使教师以清高自居。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也是社会中一分子,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感到困惑、不平衡,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这种消极的情绪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自身健康,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经常进行自我疏导,保持积极的心态,其方法大体有一下几种:

宣泄,即将消极的情感释放。教师不应该把消极的情感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地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保健方法。例如,可以“投入”地哭一场,让痛苦伴着眼泪溜走;与知朋好友促膝畅谈,诉尽心中的不快;到舞厅茶座消遣,让音乐轻轻地按摩受伤的心灵等。

移情;即通过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感情发生迁移,从而乐而忘忧。由于繁重的工作往往使教师感到心力交瘁,再遇上不顺心的事情,消极的情感就会一触即发。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不仅可以解除疲劳,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耐挫,即面对不可避免的挫折,应学会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痛苦。当消极的情绪挥之不去时,不妨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来增强自制力。例如,林则徐的“制怒”,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都是极好的范例。此外,宽大的胸怀,可以减弱对痛苦的感受程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就会保持宁静而祥和的心态。如果过分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3、乐于交往,融洽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教师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往,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反之,如果自我封闭,自认“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难免会有孤独与不被理解之苦。

4、投身工作,乐于奉献

第9篇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第10篇

一、校长是学校良好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的营造者

环境能够陶冶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学生生活在学校中,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地感染与熏陶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要从学校全局出发,优化组合学校内部影响师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真诚地面对师生,对每位教师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让各种因素发挥全面一致的作用,形成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师生心理健康的最佳合力。

二、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者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校长应给予教师、学生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服务的对象,教师是管理的对象更是引导、支持的对象。校长所进行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是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为教师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

三、校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带头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校长具有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实事求是的作风。学校的发展要以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支撑,校长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设计者必须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通过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为主线,开展教研活动,明确重点、难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四、校长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的沟通与协调者

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为了能够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长就必须处理好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主要是学校与社区和家长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聘请心理教育的专家、教授或经验丰富的专职心理教师到校开设讲座;有计划地向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自身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人格魅力和高尚言行影响孩子。

五、校长是师生共同信念的缔造者

第11篇

自1999年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迄今已十年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讨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误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的中小学学科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这就使教师们对此产生了误解,似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在一些学校,政治教师就是心理教师,政治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洞的说教,只讲大道理、摆空架子,也使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结果既影响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误区之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能从对学生的教育入手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很少考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深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研究表明,教师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长时间焦虑、易怒、心态不平衡,带着一种消极的情绪甚至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走进课堂,极易因为一点小事而怒发冲冠、歇斯底里,迁怒于学生,这些消极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给教师建立一个心理疏导室,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和心理辅导。

误区之三:心理宣泄的方式就是摔摔打打

现在很多学校都建了心理咨询室,大多数心理咨询室都设了一个宣泄区,学生们来到咨询室,对着宣泄器物一顿拳打脚踢。这固然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其实情绪宣泄还有很多方式,如倾诉、写作、文体活动等,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言行更加文明、谈吐更加高雅,能不用暴力的方法尽可能不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乐观的、文明的审美情趣,单纯为情绪宣泄而宣泄,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肤浅认识,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误区之四:心理咨询师等于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水平固然很重要,但是认为只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人就能胜任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就错了。实践证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标都应该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所区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把他们看成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他们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他们的问题应该以预防和疏导为主。因此,学校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高,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是合格的教师,他们应该更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跟学生平等对话,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如果不了解学生,不懂得学校工作的特点,仅靠书本上的心理学知识是不能够胜任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的,甚至还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

误区之五: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常识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专职教师和教材,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上课领着学生在课本上划道道,课后让学生背条条,学生们考试成绩很高,但实际上除了增加了一门课,别的什么都用不上,使学生失去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 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思考

已经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国务院才获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两次表述略有不同,尤其是中长期纲要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了明确认定,相信出台的中长期纲要对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回顾本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笔者觉得还存在着不少差距。

一、从无到有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规划。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提出多年,但跟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相比,本地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等地方政策性的规划还比较滞后,跟国家纲要出台比大概是晚了近十年,这一方面跟心理科学基础性研究滞后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等"兄弟版块"比较起来,显得"不着急"。虽然姗姗来迟,但终归是"有"了,总比"无"强。2002年省教育部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及组织实施的九条指导意见。指导纲要的出台为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航船启了"锚"。下一个层面就是管理落实了,按程序,地方应该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再出台实施意见和细则,并部署实施,可惜的是这样的起航仪式后,并没有出现"万舸争流"的局面,不少基层的教育部门并没有在实施指导纲要方面有什么大的动作,有的只是在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面提及了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更多更好的具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对学校来说,由于没有更具操作性的要求,虽然面对现实中的"刚性需求",但没有督导部门的"科学评估指标"要求,也不太乐于在这方面花费精力。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几乎被湮灭了。这样的状况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也是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现状不相符的,必须加大力度做好组织规划和操作实施,把工作做到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在基层生根发芽抽枝长叶,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真正结出"善果"。

二、从小到大的问题。

首先是试点单位数量上由小到大问题。可喜的是,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纲要要求,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我们的一些具备初步条件的学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懈探索。高等教育如南京晓庄学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扎实有力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有的高校还建立了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等教育如江苏省盱眙中学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毕竟是有了"点"的"星火",只要各级教育部门能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出发,积极重视,稳步实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笔者认为除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数量上,还要在从业教育者队伍规模、被教育者的覆盖范围上都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延伸,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应有的育人位置,真正实现心理育人的价值。

其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年龄发展层面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上需要扩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最早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校心理教育,刚开始时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而出现伤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而后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逐渐增多,其社会危害性逐渐加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大,从大学生扩展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尽管服务对象在不断扩大,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这个时期及后来的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的部分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即强调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注重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却忽视了更应该受到教育关注的大多数人,他们更应该在心理素质提高、潜能开发、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格方面得到普遍教育。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除了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之外,还要注意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知识和现代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健康的心理品质源泉,让学生从现代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方法上要注意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环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由浅入深的问题

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得到普遍开展,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尚没得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的学校,大多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结构和稳定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基本处在探索阶段,大面积推广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不成熟绝对不能成为可以放弃或漠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借口,而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大胆地加入探索者行列,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统筹解决专职人员编制,统筹安排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