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端装备制造

高端装备制造

时间:2023-06-02 10:0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端装备制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端装备制造

第1篇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048―04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作为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高端技术设备的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也直接关系到其他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更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二者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变成传统装备制造业。同时,二者也具有高关联性,即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配套条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进而决定了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转型升级的压力比较沉重。一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的占比不足2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占有率低。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而在工程机械、汽车、化工装备、电气机械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一般传统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比较明显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三是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成为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与快速发展的主机产品相比,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而且,与骨干企业主机生产相协调的区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生产业不发达,区域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之下,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可以在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的同时,尽快为技术落后的存量资源找到出路、减少传统产业被动转型的痛苦等等。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我国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有很多种,如新技术的产业化、传统装备制造业分化、承接外部转移等等。其中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分化是指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动力、材料、结构、工艺而采取新的技术路线,最终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它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的重要基础和途径。相比新技术产业化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途径而言,传统产业的分化可以以较低的风险、较快的速度激活存量资源,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就好像一棵以传统低端产业产品为主干的大树,利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主干上以新技术进行嫁接,由于二者的高关联性,嫁接成功的比率较高,新产品落地的速度快,因而可以使装备制造业这棵大树尽快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有助于防范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各项支持性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各省纷纷将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新一轮投资风暴也使产能过剩问题正在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蔓延,风电设备、大型盾构机、经济型数控机床、大型水压机等都存在重复建设、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现象。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强调的是利用现有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基础、配套能力、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以及资源禀赋等,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在原有的优势之上很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

二、制约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主要因素

1.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难于消除。关键核心技术的约束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应该走的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更加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能力等等。但是,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需要较多的资金、较长的周期,风险也比较大,并且政府着重关注的是产品,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这导致虽然企业逐步加大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投资的步伐,但是多数企业在高端产业领域仍然延续着传统产业“投资和规模扩张、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业集中度不高、利润微薄”的发展模式,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伪高新。例如,由于核心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的新能源设备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产能严重不足,尤其在核电装备领域,不少企业拿着政府补贴却做着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行业利润普遍较低。消除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需要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找准制约传统产业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通过政策推动与体制创新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

2.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制约。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转型必然伴随产能的淘汰、技术的提升、设备的更新、资源的整合、人员的调整、文化的创新、管理的转型等,期间将产生巨大的转型升级成本,企业甚至可能因技术研发风险、市场风险导致转型升级失败。成本高与风险大是制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消化转型成本,降低转型风险,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将缺少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快新旧产业对接步伐,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通过专项引导资金、税收政策支持、政府采购、风险投资服务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降低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承担的高昂成本和一系列风险。

3.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与集聚机制不完善。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相比,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化,如高层次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要在传统装备制造业中催生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样需要高端生产要素这种"催化剂"。而我国高端要素的自我积累相对薄弱,对国外高端生产要素的引力不强,自主创新机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政府要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端要素保障能力,必须完善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引进与集聚机制,构建适宜于高端生产要素积累的外部环境。通过高端要素尤其是高层次企业家的培育和引进,尽快把这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等嵌入到传统产业里面,以便尽快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

4.基础创新与合作创新不足。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在创新体系的前段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尚未发生应有的作用,使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缺乏基础性、前瞻性的核心技术支撑,明显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在创新体系的后段部分,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刚刚形成阶段,但是,合作创新的观念和能力亟待加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贬值以及现代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和整合性使一个企业靠自己的能力很难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合作创新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还能达到共担创新成本和风险、实现合作各方创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缩短研发周期等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5.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弱。对一个区域来说,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完善区域产业配套体系也同样重要。相比消费资料制造业或一般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装备的产业链较长,往往需要跨行业配套,如核电装备制造业纵向覆盖或波及的产业有金属制造业、冶金、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业等等,横向联系的产业有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及核电站建设运营等。如果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企业技术研发落后或制造实力较弱,就会造成产业链断裂,最终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而且,如果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配套半径太大,会导致供货周期长、采购成本高,将不利于在以反应速度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中制胜,最终也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缺乏专业化分工,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本地配套的中小企业少,产业链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动力分析

1.消费需求的引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对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形成引力。目前,我国重工业化已经进入到提速阶段,轨道交通建设、航空航天产业、河海船舶工程、海洋石油工程以及新能源等的后发优势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引擎。而且,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为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自主化还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自主设计水平不高,核心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中,不少产品及关键零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工业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一直封锁尖端装备对中国的出口和关键技术的转让,这将对我国的安全形成威胁。

2.技术的内生动力。技术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从供给方面看,技术创新形成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渗透将使传统产业的产业形态、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在旧产业中催生出新产品并形成新行业,并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管理水平等等,从而直接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技术创新通过影响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进出口,借助于需求结构变动来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发挥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动力,必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3.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与市场的自发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增强,倒逼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例如,煤炭紧张价格上升压缩火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引致对火电设备需求的减少;资源能源紧张导致对太空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需求以及对新能源的需求,引致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风电装备、核电装备以及生物质发电装备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引致节能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因为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真正转化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自发动力,但由于我国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还不完善,企业还缺乏自发转型的动力。因此,政府要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快培育矿产资源、土地和环境市场,完善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把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传递给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形成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自发动力。

4.政策的外生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先导产业,而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正外部性特征明显,必须从战略角度优先部署。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一般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变化也会给产业发展带来风险,导致研发投资不足、产业化步伐缓慢。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战略性、正外部性、风险性等特征,因此,必须利用政策的外生推力,引导生产要素流入。

四、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的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在新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下,中国及各地区如何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竞争优势?那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跃升策略和聚焦策略,而不能盲目上产业、上项目。各地要在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圈定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有成功样本的新兴产业、技术、项目、产品着力发展,尽快突破关键环节,完善薄弱环节,加快项目布局,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

2.探索并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传统产业里也有高端产品,新兴产业中也有低端环节,要针对价值链的不同业务环节实行不同的政策及措施,避免以前那种对整个行业实行统一政策的产业政策模式。因此,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技术研发、高端产品产业化、价值链高端环节等,例如要加快推进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实现高端技术的率先突破;支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支持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品牌、设计的附加值。政府要引导行业存量创新资源、增量创新资源以及资金向这些环节集中,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找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把二者无缝对接起来才能尽量降低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尽快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新产业,减小技术跳跃太大带来的转型失败风险。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关键在企业,只有企业才能把握好国内外需求信息、核心技术前沿发展态势等,适时进行“传统新兴”的结合。政府的作用是做好引导而不是指导,要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优势资源和高端要素向企业集聚、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集聚,而不是代替企业做规划。

4.积极探索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途径。利用多种途径,例如技术创新推动模式、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也是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的基础。由于传统装备制造业离散度很高,产业链条长,还可以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传统行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关联效应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从传统高端跃升,如支持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某一细分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存量资源进行整合;引进能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链式对接的高端装备制造“蜂王型”企业或项目,以增量激活存量,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等。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结构把国内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通过技术转移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关联效应来间接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

5.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政府要依托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实现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政府要培育合作创新理念,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跨地域科技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6.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当前,需求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新旧产业更新步伐都在加快,传统行业的企业必须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积淀上转变为“传统新兴”的结合体,抓住每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推出新产品,实现做大做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这方面有着经验也有教训,一些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复兴,一些企业屡次错失良机逐步衰落。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改造市场潜力巨大,均将给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抓住历史机遇,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7.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针对装备制造业区域配套能力弱这一短板,政府在支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应鼓励本地中小装备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在某一方面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的发展为目标,加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引导大、中、小企业间的链式对接,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延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8.建立完善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等,尽快形成激励企业创新和投资的长效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高端产品、高端环节转移。如产业政策要在产业组织上重点解决产业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在产业技术上重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化、产品市场推广环节;财政税收政策要发挥引导支持作用,必须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实施优惠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要有利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装备制造业发展;人才政策要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流动的长效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土地政策要增强土地供给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等等。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全面落实相关政策,为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组织保障。

五、结论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的跃升,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超常规发展才可以支撑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而且,各地区只有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基础去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才可以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从而避免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

虽然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但是,在发展模式、驱动力、要素需求等方面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重要的是改变以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创新,促使资金要素向技术研发、产业化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集聚,并且尽可能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志华.产能过剩阻碍产业健康发展[J].装备制造,2010,(01).

[2]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红旗文稿,2010,(13).

[3]马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口――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J].电力系统装备,2010,(09).

第2篇

鹏华盛世创新股票型基金(以下简称“鹏华创新”)成立于2008年10月10日,股票资产配置比例为60%到95%,按照国金基金分类属于股票型产品,截至2010年底基金资产净值6.95亿元。。

今年以来,鹏华盛世创新的业绩提升明显。鹏华创新自2008年10月成立以来正值熊市收尾阶段,鹏华创新围绕着经济复苏积极建仓,在2009年上半年较好地分享了蓝筹股和通胀受益股的投资机会,到2009年下半年在组合中加大了与经济转型、消费和创新相关的行业和个股配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全年鹏华创新净值上涨70.14%,在同业中排名中上水平。到了2011年,鹏华创新受益于提前布局装备制造等低估值行业股票,在年初以来的估值修复行情中业绩提升明显.公开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鹏华盛世创新今年以来净值上涨5.39%,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居前。

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业。鹏华创新在去年三季度即开始着眼布局具有估值优势且受益转型的制造业股票,三季度末机械行业的持有比例为35.8%,到四季度末进一步提升到41.5%,尤其是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布局,使得鹏华创新在年初以来的估值修复行情中受益明显。尽管经过前期上涨部分行业的估值已经得到一定修复,但仍处于历史估值的底部,而随着年报、季报的披露,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也有望成为继续推动估值修复行情的催化剂。此外,鹏华创新重点持有的高端装备制造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装备制造高端化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并有望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接下来围绕新兴产业、扩大内需的政策有望继续推动该类主题投资机会。

鹏华盛世创新基金经理唐文杰认为,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向内生增长转型。中国经济有两大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和人口。过去,制造业和人口大部分服务于出口行业,未来如果政策导向是鼓励消费,逐渐搭建起一个消费以及保障消费的制度框架,那么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中国经济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外部因素来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已经超过美国,技术实力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目前正加快走出去的脚步,如高铁、海工装备等。目前中国引导经济转型的政策正在向纵深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对内搭桥梁,建立鼓励内需的机制,对外增加高端制造业的出口。在国内经济转型与变化期间,孕育着很多机会,而投资就是要不断地发现变化,评估变化,并在错误的市场评估中找到机会,概括来说投资就是针对结构性变化来进行相机决策。

综上所述,鹏华创新受益于提前布局装备制造等低估值行业股票,考虑到机械行业仍具备估值优势,投资者可对该基金进行关注。

第3篇

关键词:复合材料;制造装备;应用;发展趋势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自问世以来,由于其轻质、高强、耐疲劳、耐

腐蚀等诸多优势,在航空、航天、造船、汽车和风电等工业领域得到高度重视,而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如图1所示。先进复合材料应用机结构中可减重20%~30%,因此复合材料在军民用飞机上的用量逐年增加,大型飞机尤为突出(A380用

60.5吨、占25%,787用25吨、占50%)。且其装机应用水平已成为现代航空装备先进性的标志。

图1 国外飞机的复合材料用量年谱

先进复合材料最近10年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风电上井喷式的应用,已经证明了先进复合材料在未来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风电等领域的重要地位。先进复合材料制造装备显的尤为重要,自动化制造、检测装备可增加复合材料用量、提高制造技术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关键,是武器装备用复合材料构件快速研制与大批量稳定生产、实现敏捷制造的必由之路。

一、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及主要设备

先进复合材料装备是重要的基础制造装备之一,其水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国家制造装备的整体水平。目前,复合材料装备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冶金、结构、力学、电子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先进技术。

复合材料制造装备工艺及检测方法主要有:手动铺层、预浸料和预制体成型、纤维缠绕成型、自动铺带(ATL)、自动丝束铺放、热压罐固化成型、三维缝合成型、复合材料液体成型、隔膜成型、复合材料制件加工及装配、复合材料自动化无损检测等。

与复合材料制造装备工艺及检测方法相对应的制造装备主要有:预浸料制造装备、预浸料自动裁剪设备、预制体成型装备(如图2所示)、纤维缠绕成型设备、自动铺带、自动铺丝机(如图3所示)、热压罐成型装备、三维缝合成型装备(如图4所示)、复合材料液体成型装备、隔膜成型装备、机器人制孔系统、自动钻铆设备、超高压水切割设备、超声C扫描检测系统等。

图2 国外预制体成型装备

图3 Viper6000大型ATP机,代表了当今自动丝束铺放最高水平

图4 美国研制三维缝合成型装备

二、复合材料制造检测装备的应用

复合材料制造检测装备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及风电等领域的应用之处如下:

(一)预浸料制造装备、预浸料自动裁剪设备、纤维缠绕成型设备、自动铺带机、自动铺丝机。适用于各种复杂零部件的成型制造,例如航空航天器中采用复合材料的垂尾、腹鳍、空中受油飞机的S型受油管;直升机机身结构件(尤其是大开口构件)、纵列式重型直升机协调轴;轻型飞机机身;S型进气道、发动机机匣;大开口卫星承力筒、构架式卫星构架节点接头、大型运载火箭壳体、带裙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民用氧气瓶、压力容器等复杂型面零件。汽车结构件、功能件、覆盖件的成型制造。船用螺旋桨、船体部件的成型制造。风电领域大叶片的成型制造。

(二)热压罐成型装备。热压罐可用于金属/非金属胶接构件和树脂基高强度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等复合材料制品。如飞机舱门、整流罩、机载雷达罩,支架、机翼、尾翼等,汽车结构件、功能件、覆盖件;船用螺旋桨、风电领域大叶片等。

(三)三维缝合成型装备。适用于各种复杂零部件的预成型制造,例如航空航天器中采用复合材料的垂尾、腹鳍、空中受油飞机的S型受油管;直升机机身结构件(尤其是大开口构件)、纵列式重型直升机协调轴;轻型飞机机身;S型进气道、发动机机匣;大开口卫星承力筒、构架式卫星构架节点接头、大型运载火箭壳体、带裙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民用氧气瓶、压力容器等复杂型面零件。汽车结构件、功能件、覆盖件的预成型制造。船用螺旋桨、船体部件的预成型制造。风电领域大叶片的预成型制造。

(四)机器人制孔系统、自动钻铆设备。可用机的机翼、机身、舱口、尾翼及机身的加工及连接。

(五)超高压水切割设备。可用机制造中的复合材料壁板切割的切割。

(六)超声C扫描检测系统。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和风电领域中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的构件(尤其是大型复杂曲面)进行检测。

三、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在国外,复合材料制造、检测装备已经达到实用阶段,如美国辛辛那提机床公司Viper6000大型ATP机,代表了当今自动丝束铺放最高水平。德国凯尔曼特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生产复材缝合设备的制造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也是目前世界航空航天工业领域复材缝合加工设备市场占有率高达95%以上的企业。世界各大航空企业都是凯尔曼的客户,从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欧洲直升机公司,美国的波音飞机公司到中国的哈尔滨飞机制造集团,北京的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都是他们的客户,都应用凯尔曼的设备生产最先进的复材轻型节能飞机。意大利特鲁兹公司的热压罐已经被用于欧洲阿丽亚娜火箭和空客A380,A320,A316和A400M军用运输机的复合材料部件制造,迄今特鲁兹已为用户提供600多套热压罐,并已进军中国。

目前,国内复合材料低成本产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高端的航空航天产品的低成本制造,目前仅停留在实验阶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复合材料产业的总体现状和水平。虽然复合材料加工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巨大,但都普遍存在诸如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多为来样加工,缺乏自主设计能力,无严格的质量检验体系,生产过程对空气污染严重,生产环境恶劣,工人缺乏必要的防护服等着一系列的问题。国内主机场、航空发动机厂商使用复合材料制造、检测装备全部靠国外进口,成本相当昂贵。

四、前景分析

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领域中,航空材料专家曹春晓院士指出:50%复合材料是新型飞机复合材料用量的起点,飞机用材料正由铝合金时代进入复合材料时代。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咨询组2008年9月10日的咨询报告指出:“复合材料应用是当代大型民机的一项关键技术,大量使用复合材料是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结构效率,提高民用飞机的经济性、舒适性,体现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型客机C919基本型的复合材料设计用量2014年为15%、2016年达到23%,接近A380复合材料用量25%的水平。

在汽车领域中,随着汽车复合材料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复合材料单车用量将逐渐增加。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所需塑料、复合材料总量约为72.2万吨,2015年将达到150-180万吨。随着成形技术与装备的不断发展,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将日益扩大。

在船舶领域中,到目前为止,大中型船艇的船体和上层建筑等多采用玻璃钢制造,而高性能船舶,如军舰等也开始逐渐采用先进复合材料进行生产和制造。船舶上使用复合材料的比例逐渐升高,制造的复合材料船舶也越来越大,并且力学性能要求比较高的螺旋桨也开始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在船舶与海洋行业的发展趋势正在不断的加速。

在风电领域中,随着风机容量增加,叶片长度不断增大,同时对叶片的制造技术及叶片的材料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比如,随着叶片长度的增加,高性能碳纤维的用量会越来越多。风电行业上的应用,风机正在向着大型化发展,相应地对叶片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材料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特性满足了风机叶片对强度和刚度的要求。风机的用材也正由玻璃钢向碳纤维复合材料或混合复合材料转变,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复合材料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五、结束语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风电上井喷式的应用,已经证明了先进复合材料在未来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风电等领域的重要地位。先进复合材料制造装备可保证材料的用量、制造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先进复合材料制造装备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目前,复合材料制造装备,在国外,已经达到实用阶段;在国内仅停留在实验阶段。国内几乎所有的复合材料制造装备全部为进口。所以紧跟国际最新发展趋势,成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复合材料制造装备,最大限度的推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风电等制造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第4篇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坚持“企业主体、政企联动、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创新引领、统筹推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高端装备。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四大工程”,开展“工业2.0补课、3.0普及”和智能制造示范;着力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四大行动”,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积极发展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强化关键要素“四大支撑”,加快铸就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联动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显著提升制造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智能制造投资更加优化。每年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中智能制造项目比重达40%以上,工业技改中智能化项目比重达50%以上。

智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创成智能车间(工厂)50家以上,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50台/万人以上,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以上。

高端装备规模大幅提升。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占规上工业15%左右,占装备工业30%左右。到2020年招引高端装备重大投资项目40项以上、总投资达600亿元以上。

高端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到2020年,研制应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100项以上,新增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新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0项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智能制造

1.实施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工程。通过“技术改造券”每年支持实施400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数控化换代、自动化普及和机器人替代。通过购置自动化设备、自主研发自动化专机、对现有设备自动化改造等多种方式,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在焊接、切割、喷涂、上下料等高强度、重复性、高危岗位推广应用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到2020年,全市企业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50%以上,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3000台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依据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分行业引导骨干企业构建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6种新型能力。普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积累软件支撑能力。推进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装备行业着力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和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能力,化工、医药、食品等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着力形成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控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到2020年,全市力争新上或完善升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500家、数字化研发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300家、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100家,创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智能车间建设示范工程。分行业学习借鉴国内外智能制造应用先进企业,针对自动化水平、制造效率、用工数量、产品质量等指标,每年选取不少于50家企业开展“对标找差”,研究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每年确定20家以上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建设,加速应用智能装备、制造执行系统MES、信息物理系统CPS、工厂物联网等软硬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单元应用、工艺流程连线改造、设备互联互通和基础数据共享,提升车间“人机料法环测”质量六要素的实时优化管理水平。每年分行业举行10场以上智能车间现场观摩推进会,以点带面推广示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每年选择50家示范企业,确定50个试点项目,开展互联网应用建设。鼓励机械、电子、船舶等领域重点企业,推广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建立虚拟化产品开发网络和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支持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重点企业,应用“设备数据采集器”、电子看板、物联网等技术,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等进行连接与集成,逐步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促进食品、服装、玩具、工艺等领域企业,建设工业“BTB”电商平台,普及应用在线定制、网络精准营销等新模式。到2020年,创成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示范试点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商务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实施四大行动,发展高端装备

1.实施规模骨干企业对标赶超行动。以打造行业领军企业或单打冠军为目标,每年遴选确定100家以上高端装备重点培育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实施对标赶超,重点突出数控机床产业,依托省市共建,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到2020年,创新研制100项以上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装备(生产线)及关键零部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50家以上,着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增量项目集聚招引行动。瞄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精心组织开展“大拜访、大招商、大合作”活动,着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一企一策开展招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招引先进整车以及发动机、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识别(RFID)、地理位置感知产品、微机电系统(MEMS)等物联网应用所需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机器人产业重点招引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智能电网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高效储能设备、智能终端设备等关键核心设备;智能成套装备重点招引通用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等装备产品;工业软件重点招引高端装备细分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平台等产品。此外,积极招引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以及军工等领域相配套的先进制造装备及元器件项目,以及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增材制造等领域产品,构建高端装备新型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新增产能超百亿元企业1-2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3-4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抓住制约产品质量和性能突破的关键因素,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实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支撑能力,力争每年申请发明专利50项以上。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模以上高端装备企业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化需求方深入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装备类创新平台和行业骨干企业,建设2-3个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集成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发改委、人社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产业布局优化提升行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2-3个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高新区和江都仙城工业园依托国家级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基地,打造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仪征、邗江、江都、开发区等依托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高新区、江都高端装备产业园依托粮食饲料机械骨干企业,打造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到2020年,努力打造10个左右国内先进的特色高端装备专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广陵开发区、高邮汤庄工业集中区依托海沃机械及本土骨干企业,重点打造国内先进的精密液压机械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应开发区、高邮湖西新区等依托电线电缆和电工电器骨干企业,重点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基地。同时,进一步规划提升高邮开发区高性能储能装备、丁伙建材工程机械、槐泗硫资源利用装备、真武水处理设备、卸甲电动工具、武坚高电压试验设备、安宜泵阀管件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科技局、发改委、环保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强化四大支撑,完善产业生态

1.强化信息设施支撑。依托通信运营商,加快建设“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和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吸引企业“上云”,降低企业运维成本。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施“企企通工程”,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每年新增30家以上应用试点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通管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加快引进和培养掌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高端转型的高层次领军型、技术管理复合型、先进适用专技型和高技能型等四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园区和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完善市、县两级人才引培政策和荣誉体系,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领域人才和突出贡献者创业创新。[责任单位:人社局、教育局、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强化投融资支撑。鼓励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当浮动,对智能制造项目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给予优先优惠信贷支持。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投向高端装备项目,优先支持高端装备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建立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担保机制。实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经信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加强与相关领域知名院校所、专业协会、行业联盟等的合作,组建市级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和智能制造专家服务库,着力发展一批方案设计、软件应用、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化机构,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两化融合服务商来扬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科研服务平台,为企业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智能装备研制、“机器换人”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组织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市级层面,由市经信委总牵头,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每年由市经信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年度智能制造投资改造项目库以及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企业名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市经信委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考核办法,并牵头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及市级机关绩效管理和综合考评中。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聚焦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抓紧出台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相应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充实信息化、智能化等专业人才,加强园区招商和服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金融办、人行、银监分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市级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和人才等各类政策以及“创新券”、“技改券”、“服务券”等优惠措施,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设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基金,由市财政安排1.5亿元,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前期达到10亿元,对列入国家和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发展计划的项目予以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引导担保、风投、创投等资源向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加大力度扶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完善本地相关政策,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人才办、人社局、发改委、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第5篇

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首先,信息化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优化了开发流程。在20世纪40年代,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为产品规划、产品设计,物理样机、产品测试和生产,而到了本世纪,则是从产品规划开始,历经概念设计、数字样机、详细设计以及到物理样机,直至最后的生产。对比来看,设计制造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生产流程也得到了优化。以成飞为例,利用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飞机的设计周期已经从原来从46个月缩短为现在的15个月,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支撑着我国传统产业改变的发展方向。

其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发展的协同,降低了制造成本。世界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戴姆斯・克莱斯勒联合组建了汽车零部件采购平台。通过该平台,5万家供应商开展协同采购,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可见,社会化的分工和协作,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而制造业企业从“大而全”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利用核心的竞争力优势的资源实现了利润和附加值的最大化,真正重组了产业的价值链和企业的价值链,从原来链式的结合向网状的结合转变。

再次,环境的绿色化对制造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世界范围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的矛盾突出,全球环境资源消耗速度超过地球生态自我更新速度达30%。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其中70%来源于制造业。

最后,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应用,新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已经占了很少部分,而大部分的时间处在研发、采购、销售、存储和售后服务。同时专业化又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制造业正在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制造的服务化已经成为先进制造发展新内容。发达国家已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其中,生产过程的服务内容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70%。比如美国的通用电器(GE),20世纪80年代,GE在24个国家建113家制造厂,制造产值比重高达85%。而现在,GE传统制造仅占其总产值的30%,70%的业务由与主业密切关联的“技术+管理+服务”构成。又如作为发动机制造公司罗尔斯-罗伊斯(Roils・Royce),创造了新的服务模式(服务创造价值):从卖产品转为卖飞行时间,到目前卖应用周期的全面服务,包括了全程的维护诊断和监测,真正为用户带来了新的应用和方便。

综合以上几点,制造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专业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而制造技术则正在向高速高精、自动智能、绿色低碳、高附加值、增值服务,物流联动等方向发展。

四大压力挑战中国制造

面对这样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制造的全球化,来自于最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也来自于环境资源给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以及国内同质企业之间恶意竞争。

创新能力弱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已成为企业发展主要问题。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34.46%,高科技产品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4.2%~12.37%。图1为国内外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对比。同时国内有效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相对较低。

附加值较低,品牌的竞争力弱又是中国制造的一大软肋。2008年中国500强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比例不足30%,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汽车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盈利水平只是世界500强同类企业的27.8%和11.1%,增加值率与美国、日本相比分别低22.99%和22.12%。

能耗高,效率低,制造服务能力较弱也是中国制造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国单位产品能耗高出国际的先进水平约为20%~30%,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世界排放量总量达21.8%,目前居世界的第一位,而我国的GDP的总量仅占世界GDP总量的7%。国内企业以产品形态加工等“生产型”制造为主,企业“服务”收入仅20~30%,跨国企业已转为以集成成线等“服务型”制造为主,世界跨国制造巨头更是达50~80%。

中国制造的增长方式比较“传统”。我国制造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增长的大部分是国外企业放弃的环节,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要发展,必须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与国际发达水平相较,发展理念和生产组织方式存在差距。一是基础技术薄弱,成套成线能力较差。其原因在于,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单台设备的设计制造,而针对的生产和用户的工艺研发以及标准制定方面还有待加强。这就使制造企业难以为用户真正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而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工作。

二是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长期的粗放式发展缺乏系统的绿色制造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标准的制定,结果导致目前难以满足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是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在企业内部,生产的硬能力建设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如何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等软实力还有待培养,因此目前缺乏抢占价值链高端的竞争力。挑战背后机遇的光芒

当然,挑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机遇的光芒,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要求,高端制造业首当其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制造业能够为其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环境友好型和能源节约型的装备和产品。

面对这样的机遇,首先调整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制造资源和成本等条件限制,发展速度和质量矛盾开始突显。但核心技术永远是国家的财富,没有哪个国家会为别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技术研发。因此。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有政治独立。

第二是制造业的范畴外延拓展。原来的制造业更关注于设计制造,即制造初期,从市场需求到产品的开发和制造;而现在,在制造业的发展,我们的关注点从原来的制造阶段向使用维护和回收利用阶段延伸。拓展之后,将不仅仅是需要关注于企业制造生产,而更多

的是要关注于附加服务。

第三则是制造业从“苦笑曲线”努力转为“微笑曲线”。(见图2)现在,主要占据着我国制造业生产成本的是生产过程制造,这是一条苦笑曲线。从苦笑曲线努力转为微笑曲线,一方面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另一方面,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强内功。

信息化支撑中国高端制造业迈向创造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战场应该围绕着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海洋资源化、现代服务业以及重大专项而发展。面对机遇,原始创新依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创新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过程想出来。设计出来,制造出来,并具有市场竞争力。要解决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就要加强和用户工艺的结合,加强绿色制造应用,最终实现创新。做得出,用得上,靠得住,这样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信息化是支撑中国高端制造业从制造走向创造的技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振兴装备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的制造业由大变强,促进发展战略性信息产业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手段。

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知识技术化、技术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平台化,平台知识化。在解决设计不出来的问题时,要牢记知识,技术化的知识必须变成标准,而标准化则要向流程化转变。最终通过信息手段将知识,制造资源集成在一起。在统一的平台里真正达到信息的互通互联,为企业的设计、制造、生产、服务提供相应的支撑。

在数字化设计方面,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多专业的协同设计,知识的积累、传承与重用,支持正向设计与性能优化,并注重开放的复杂机电系统平台建设,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研发平台,以上的功能都将无法实现。

在管理精益化方面,要加强制造过程的理化,优化业务的流程和资源的配制,同时要强化运营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以推动企业事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制造服务化方面,要加强社会化、配套体系的建设完善,将非核心的业务专业化外包。IT服务外包,让专业的机构于专业的工作,以真正实现成本的最小化。

MIE有限目标有所作为

“十二五”期间,结合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的融合。与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创新,流程优化、软实力建设。使高端装备制造真正从“制造”走向“创造”。针对这些,MIE定位概括为“有限目标、有所作为”。

第一,企业要由传统的“制造+销售”的单向业态,向现代的“技术+管理+服务”的复合业态转变。

第6篇

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入加快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使产业保持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破解目前该行业产业链中日益突出的几大问题。

1企业发展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进入“十二五”之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将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质量,因而对于装备水平的要求更高。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需求量将转入平稳增长阶段,今后实物产品需求增长幅度回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现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的供需平衡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以产能扩张为主要指向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却有增无减,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一般主能产品过剩,激化供过于求的矛盾,恶化机械工业的市场环境,引发企业竞相降价以争夺市场订单的恶性竞争,使行业利润率下降,而且会诱发偷工减料等恶。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有逆向调整的危险,严重危害健康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这些现象表明,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中存在着企业规模发展不合理,供需难以建立平衡的问题。

2基础配件供应不配套近10年来,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诸多主机的发展相对较快,但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发展滞后,严重地受制于进口。企业产品生产不能同时兼顾深度和广度,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高端结构材料领域,有25%的品种完全空白;有45%虽能生产,但质量不稳定,保障能力不足;完全成熟的29%的材料中,却有部分存在着原材料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可持续发展问题[7]。由于国产化步伐无法满足主机配套的需求,使得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国内企业也常常因进口不到配件而被迫削减主机的生产。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解决产品生产的配套问题,尤其是以下4个瓶颈环节: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测试仪器、高档液压件和高档优质原材料。

3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强劲增长,但是我国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中低端产能过剩、竞争尤为激烈,高端环节被国外品牌掌控。由于创新能力薄弱,不少企业甚至重点企业的研发实验条件普遍较差,创新能力难以达到预期水平。如何尽快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能否加快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4生产业发展缓慢与装备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业、物流业等服务产业不能跟进步伐,不能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服务业的要求更高,企业与相关服务业沟通有待改善。5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融资成本、人工成本将呈持续稳定上涨之势,由于机械工业是高竞争性行业,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很难把成本上涨的压力向下游传递,因此机械工业今后将长期面临成本上涨快、效益提高难的矛盾。这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三大路径

产业链升级的本质是调整产业链的结构,加强产业链各环节间企业和部门的衔接,最终使得整个产业链实现的价值和产业链运行的效率得到提高。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本文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点,针对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5个产业链维度讨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路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不能最大化地创造价值,价值链中生产经营的附加值应有所增加;供需维和企业维密切相连,企业间应加强沟通,以了解最新最准确的市场供需情况;在产品维和知识维方面,应进行技术创新以期同时达到产品生产的广度和深度。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对产业维的影响见表1,其中5个维度产业链升级的重点方向不同,所以本文从纵向、横向和产业链集群3个方向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进行解析。

1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指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纵向上的技术、资本、劳动等战略资源以及能力进行优化配置,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对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业务延伸以及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对5大维度进行综合调整,通过对战略资源和能力的高效配置,实现纵向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配件并不仅仅是上游制造企业的简单制造品,它与一般制造业不同,要求有很高的生产技术能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件,同时注重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产品的研发。这一政策推进了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产品维和技术维的改进整合,并且直接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本文从知识维对产业链进行了纵向一体化整合。纵向一体化也要求改善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企业间合作顺利才能够让企业高效迅速运作。

2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横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即水平一体化,即使各种资源在部门内部和企业间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的目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高端制造产业需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作为基本的支撑。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是缺少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处于加快转型和升级的时期,这就促使了产业链上关键环节(如中心企业)的整合及整个行业与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结合。从企业维角度应重视关联企业联合重组,进行一体化经营,对行业内的资源和价值链进行整合,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从产品维角度,可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应充分利用我国强大的基础制造产业(如钢铁、有色、石化、汽车等),在推动传统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同时,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器材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和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在供需维和知识维方面,可以根据我国现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多以地方区域为发展基础这一特点,大力发展产业基地,通过合理布局、强化相关设施及环节配套来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建设。同时,应组织和引导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力量,建立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高端装备产业联盟。

3从集群化角度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聚能够强化产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8]。应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立足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充分考虑区域比较优势,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集中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首先,引导区域高端制造业相对集中发展。紧密依靠本区域装备制造业现有的制造能力和产业组织,坚持突出重点和特色的战略取向,积极推进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世界级企业;促进中西部特色化发展,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链;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研发基地[9-10]。其次,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本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聚地建设,创建一批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高端装备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提高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引导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最后,注重产业区域重点发展。依托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现有产业基础,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链,促进形成设计、制造、集成、关键系统及部件配套、维护检修、技术服务等能力。

结论

第7篇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一个目标则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高端装备制造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改变“低端混战”的局面

今年3月,国内28家重大装备骨干企业在北京宣言,提出“肩负使命,挺起脊梁,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宣言。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莫玮表示,国家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先进产业基地为突出重点,积极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强国建设。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梯度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市场和世界第三大机床制造国。但长期以来,国内一半以上的中高端机床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国内2000余家机床制造企业则处于“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状态。”机床作为‘工作母机’,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国内的高端机床特别是重型高端机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的加深,确实发展很快,某些型号的机床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剑峰认为,总体来讲,我国机床行业的高端产品与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之间,差距仍然很大。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则提出,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产业基础薄弱、高端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等问题。“特别是在机床自动化、复合化和智能化领域。”李剑峰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都来自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加之国际制造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变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是有限度的,高技术、核心技术不转让,而是以跨国公司作为载体进入我国,这就增加了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难度。

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是从国家战略、国家安全角度上考虑的。”浙江大学教授祁国宁指出。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陆燕荪指出,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我国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举措。当前,我国正面临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形势趋紧、高级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保障。”

“以海洋油气田为例,目前国内石油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已经超过50%,需要大量进口。而我国在南海等区域有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都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对油气田的利用、勘探、开发,是国家战略方针的一部分,无论是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都非常重要。”原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所长、国家级专家应长春说。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亦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银国际的报告称,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比如,根据国际经验和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进度的预期,仅航空装备工业一项在未来3~5年内就能产出4000亿~4800亿元,更乐观的估计称,到2020年后航空工业产出可达1.6万亿元。“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每年的市场需求值约为400亿-500亿美元,在国内,这一数字则为500亿元人民币。”应长春介绍说。

缩短差距需改善国产化环境

10月26日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这是中国高铁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沪杭高铁用惊人的建设速度、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平台的全面提升,证明中国高铁已具有领先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而沪杭高铁作为体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代表工程,其顺利开通也象征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由大变强的变革之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尽管沪杭高铁世界一流,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加了分,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自身尚有的不足和差距。“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最终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那些长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事实上,就是在沪杭高铁这一先进的工程里,也可以找到我们在技术上存在的一些短板。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组,所用高速轴承目前国内尚不能自主生产,时速300公里以上则全部需要进口。沪杭高铁使用的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时速超过400公里,有“陆上航班”之称,但它的轴承我国生产不了。数据显示,近几年平均每年都有七八项超过10亿美元的机械装备进口,其中零部件就占到进口资金的近八成。

在众多专家及业内人士看来,缩短差距的道路仍艰难曲折。

“正是由于差距的严重存在,国家才会提出提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数控机床领域内颇有研究的李剑峰表示,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国产化的环境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设备招标中歧视国产设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用户强行要求国产化的主机中必须使用指定的国外进口零部件和材料;也有用户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对国产设备过度压价;还有的用户夸大宣传国产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高于国际同类产品标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增加国产化难度。

第8篇

近日,全球二维和三维设计、工程及娱乐软件的领导者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欧特克”或 “Autodesk”)携全线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制博会)。具备设计、可视化和仿真等功能的欧特克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整合了欧特克旗下面向制造业的全线产品,涵盖了从概念设计、详细的二维与三维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数据管理乃至市场宣传推广所需的各种工具。欧特克完整的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将为现代工业设计注入创新活力,以进一步塑造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积极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为了给众多装备制造企业分享现代工业设计的创新应用与变革的趋势,欧特克在本届制博会上全面展示了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的诸多优势:全套设计工具和依托欧特克海外关联公司资源的云服务,简化从产品开发到交付这整个过程的工作流程;通过多种方式改造产品开发设计流程;设计、生产和销售更为出色的产品;支持随时随地工作的云功能以及与其他提供商软件的兼容性等。除此之外,欧特克还通过主办《中国智造 绘智卓越产品》研讨会,同与会者分享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用户案例,力求帮助企业从容迎接数字工业革命的到来,让企业稳健成长。

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先天优势。根据工信部出台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至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值需达到6亿万元,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需达到25%。规划还要求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研发基地。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拓展市场。

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研发技术和设计创新。今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塑造制造业的新优势,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从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看,制造业从当前的大批量定制阶段将走向个性化量产发展阶段,这样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将成为未来企业关注的焦点。

作为欧特克核心技术之一,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制造工作组创建一个用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字模型——在概念设计、工程和制造团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凭借其独特的可扩展性、易实施性和经济高效的优势,在部署和集成时,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对现有工作流的影响,促进优化整个产品设计工作流,帮助更快地生产更优质、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欧特克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正改变制造商对设计流程的看法,帮助他们创建更加高效的工作流程,激发并支持其工业设计的创新,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主设计能力,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

欧特克公司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高级副总裁兼传媒娱乐部高级副总裁魏柏德先生表示:“欧特克一直致力于推动以设计引领全球的创新变革。在制造业领域,欧特克全面的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能有效帮助企业优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大幅降低成本、更好地实现业务发展。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行业变革,加大对自主设计创新的投入则是实现变革的关键一步。凭借业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和解决方案,欧特克将会不遗余力地助力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诸如沈阳这样的核心重工业城市,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欧特克供稿)

第9篇

“用市场换技术”,采用吸收外来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并产生自己的产品、技术,才能够独立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获取一定效益,并由此有了独有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我国完成工业转型升级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高端设备制造企业担当了打造民族工业为国际名牌的重任。

“十二五”规划中提及的高端装备主要包括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等五大方面。

中国名牌或将云集

信产部等起草的《“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而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时间则将暂时“让路”,在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后再公布。

《规划》指出了五个细分行业的重点方向。航空方面,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在高速铁路方面,重点研发高速列车、中转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重点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种资源开发装备,大型海上结构物、海下系统以及关键设备与系统,同时,扶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海底矿产资源装备、海洋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重点推进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

根据2009年各国统计局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为2.2万亿美元,美国则由2万亿美元下降至1.5万亿美元,日本为1.23万亿美元。但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存在一些问题。据《规划》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规划》确立了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四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五是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

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十二五”高端设备的盛宴

在高端装备的发展方向中,航空、航天装备被列为首位。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航空动力等相关上市公司打开成长空间。解读航空动力的公司年报,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公司公开提出了“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的说法。根据上述说法,以及前期的中小批量试生产,“太行”有望将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太行发动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航空发动机,主要列装于歼-10及歼-11B等新型战斗机。航天动力作为“太行”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业绩有望随着“太行”的批量生产而大幅提升。二是公司公开提出了“中航工业旗下防务产品主机生产厂的优势资源将进一步得到整合集中”以及“公司作为中航发动机板块主机业务唯一上市平台”的说法。根据2008年新中航工业集团成立时所提出“在三年之内实现旗下相关资产整合”的目标,沈阳黎明注入上市公司有望在2011年去的突破性进展。

目前手持订单相当饱满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也是耀眼的明星,动车组或成为两家公司未来3-5年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产品。2010年底我国在运营的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约有370多列,如果按照2015年达到1500列以上的目标,则5年内将至少有1200列,每年动车组保有量增速将超过30%,如果运行密度进一步增加,增速很有可能大大超过30%。紧固件龙头晋亿实业虽然经历了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目前处于高位,但仍然存在波段性机会,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它的走势,把握高铁概念下的又一波行情。

独家承揽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的总承包公司海油工程当属海洋板块的代表,该公司未来有两点值得关注:一,国家深海开发投资可能超预期。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将会再建设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将会有2-3个深水油气田要建成投产,总投资将超过2500-3000亿元人民币,而且据市场人士透露,对目前投资的判断属于国家深海开发的保守估计,实际开发油田数目很可能超预期;二是已有油田如流花油田等需要维护投资。

第10篇

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并于日前正式。此次的5个工程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五到十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致力于建立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实 施指南将目标细化为两个阶段:到2020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核心初具规模。在部分重点领域建成创新中心,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机制初步形成;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在十大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创新中心。

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实施指南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 创新为动力,质量为核心,聚焦五大任务,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

智能制造工程以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为此将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 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

绿色制造工程将重点推动制造业各行业、各环节的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指南要求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制造业 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绿色监管制度为保障,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 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壮大绿色产业。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以突破一批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为各行业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实施指南要求切实重视落实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促进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统筹研发、制造、应用各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实现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 用,打造中国制造业“新名片”。

第11篇

关键词: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是首都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首都第二产业优化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过程优、效益优,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化发展是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现代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各环节全面融合渗透,制造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生产制造过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形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品牌营销为一体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体系,产品结构以“高、精、尖”为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标准和自主品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智造”、“首都创造”品牌。

(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促进服务与产品融合,以软件提升硬件价值,重构产业价值链。在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硬件产品与数字内容服务整合,形成以终端、内容分销渠道和数字内容为主的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商与电子产品制造商联合,开发应用程序,与产品耦合提供附加服务和产品增值服务。在移动通信产业领域,开发适应4G/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各类增值服务。构造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商业模式,实现芯片解决方案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之间的融合互动。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完善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促进机械、装备、电子、汽车等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与产品相配套的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系统等服务系统,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制造企业由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行业的集成服务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发展工程技术服务,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服务技术研发,建设工程项目协调服务平台。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拓展增值服务。通过成套服务、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成套安装,开拓集成化的专业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实现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二)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服务环节

通过内部服务增强、与外部服务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营销交易、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服务能力[1]。

1、提高研发设计创新服务水平

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下,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向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建设协同设计云架构体系,通过云平台实现企业间设计资源共享、开展协同设计创新,创造全新的资源使用与组合创新模式。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模块化等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研发设计环节,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提高售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售后服务。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企业开展实时在线支持服务,对所提供的大型、关键设备产品进行实时监控、远程运行监测、故障诊断、预测维护;对客户设备运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状态管理。

3、实现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

在电子、汽车、医药、钢铁、石化等制造业领域,加强精益供应链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运作,支撑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机构有效衔接。支持骨干制造企业在提高自身供应链功能的同时拓展市场服务,面向行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中,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企业共同组成运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加强电子商务功能

促进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骨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率。建设集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采购实现全过程统一管理,对客户需求实现全过程服务。促进制造企业与信息服务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推动龙头企业扩展自身平台,面向行业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收集、挖掘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市场决策分析等智能商务服务。

5、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和使用等阶段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融资租赁销售,配合专业化集成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方案,构建融资租赁销售服务网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服务。

(三)促进制造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生产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分析能力,加强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提高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云环境下开展产品开发测试,推动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弹性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为生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厂设施、产品模型、研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设生产规划和评价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对生产经营决策的服务能力。

促进3D打印技术的产业应用,提高设计制造一体化水平。支持核心装备研发,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3D打印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汽车和模具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带动制造技术变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发展战略,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先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和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领域的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标准、服务等产业联盟组织。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产业需求建设涵盖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功能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各方面的高端创新资源。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促进机制。

建设蛋白质、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等重要研发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新型创新组织和企业承担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创制。

(二)建设研发与生产制造相融合的产业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提高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无线通讯终端核心芯片研发及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建设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融合。建设芯片设计与整机制造合作平台,推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等各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有效衔接协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平台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等专用基础软件。研发推广软件应用解决方案,创新软件应用服务模式,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

2、生物产业

推动生物高端制造、医药研发、医疗服务互动融合。加强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体系。推动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建设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药研发平台,推动在专业园区、医药孵化器等建设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外包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医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医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突破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加强CRO(研发服务外包)临床研究平台、蛋白抗体药物CMO(生产服务外包)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物产业链。支持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等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相关服务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全国高端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构建技术开发、规模生产、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平台。推进关键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

4、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成为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

5、新能源产业

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运行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风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运营水平。提高生物质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工程服务能力。提高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6、新材料产业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等的研发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面向电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先进适用材料。形成纳米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融合互动,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发展,提高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高端通用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能力。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

8、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涵盖研发、生产、运营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研发、总部、高端服务集成应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三)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以新型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结合云运营和大数据应用等,促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政务、金融等行业创新应用。建设云计算应用支撑的配套虚拟化平台,促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的行业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规模应用。在移动支付、远程教育、移动办公等领域创新移动互联网综合应用的新模式;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在制造等行业成熟应用。

以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促进生物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医疗保险、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等新服务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动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合同管理、碳交易等创新型商业模式,提高涵盖设计、咨询、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车电分离模式、定向购买模式、租赁模式、换电模式等创新型营销和流通模式,推动产业化实现[2]。

参考文献:

[1]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第12篇

问题不仅于此,在一份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分析报告中显示,目前该行业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尴尬:一边配套生产供应充足,一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又主要依靠进口;工程机械产品大量流通,却同时充斥着诸多高能耗、高污染、低效与不安全产品;叉车、挖掘机等产品生产企业均多达近百家,却大部分没有研发平台,企业发展靠模仿。

因此,在业界眼中,高端化是工程机械行业“脱贫”的一个契机,近日本刊记者肖隆平就这一话题独家专访了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民和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局主席何清华。

CEI:高端装备是国家当下要发展的一个重点产业,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子行业,如何使其向高端化发展?

王民:要想使工程机械行业向高端化发展,必须从节能、环保、高效和低耗等方面考虑,脱离了这几个指标,工程机械就谈不上什么高端。这四个指标是国家倡导的,也是最贴近客户的。所以,脱离了市场和客户的研发、产品、企业,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何清华:高端装备产业可以理解成价值链的高端,即具备高附加值,也可以理解成技术的高端,即高端产品。既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传统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我们现在要加强在传统制造业中制造高端产品,这是我国下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高端产品,不是说通过简单模仿,简单跟抄就能发展起来的,它必须要有技术,必须经过长期摸索。

CEI:从用户角度来实现产品的节能、环保、高效和低耗,这些更多的是跟动力(发动机)有关,但这恰恰是中国的弱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王民:发动机是工程机械行业一个最重要的零部件。所以,中国的发动机企业也在努力向高端化发展,但跟欧美、日本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不过从性价比上来考虑,我们对客户比较有吸引力,客户也可以从维修服务、便捷性、有效性上来选择。有些国家的发动机虽然好,但服务不是令人很满意。相较而言,我国的企业就做得比较好。此外,要做到节能环保,必须考虑液压系统与整机的匹配,这也是很重要的。这其中包括轻量化、智能化设计,不能浪费钢材。

CEI:如何解决关键零部件落后的局面,境外收购是不是徐工发展的一条最佳路线?

王民:我们还是以自主创新为主,同时要吸收和整合全球的人才、技术资源,自主创新和海外并购战略是并行不悖的。现在我们在欧洲有收购其他企业的机会,从而促进徐工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何清华:向高端化发展要有一个积淀的过程。但目前我看到,工程机械行业存在跟随式发展的现象。跟随式发展是很难让整个产业发展好的,我们不能仅仅依照市场的好坏来确定企业的业务,市场好的就先做,不好的就搁置一边。不仅仅关注到市场,企业平时必须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技术积累。

此外在企业管理上,我们要建立一个严格的品质管理体系,避免技术研发者沉不下心去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