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时间:2023-06-02 10:0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激趣 教学 中学英语 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教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而英语作为一门外来的语言学科,有着它自身的一个知识体系,而这个知识体系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往往是陌生的,加之在英语的学习中更是缺乏应有的语言学习环境,这都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困难重重。而激趣教学法作为一种牵引学生内心,通过兴趣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创设情趣,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一、激趣教学法内涵及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激趣教学法内涵

所谓激趣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针对学生的心理而设计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旨在抓住兴趣对于学生心理的激发性以及引导性,并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情境创设、情感激发、活动设计等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激趣教学法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激趣教学法作为一种综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讲,呈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首先,激趣教学法能够满足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性的要求。因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能够像别的学科比如历史、政治一样通过单纯的理论讲解与记忆就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是需要运用听、说、读、写等实践性环节来培养语感完成。所以,英语学科本身的这些特性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整个教学的实践性与有效性。而激趣教学法就是通过情境创设、游戏活动组织等实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有效性,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激趣教学法能够让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英语学科特点相结合。一般来讲,中学生的年龄都是集中在13岁到18岁之间,他们正处于一个身体发育的阶段,好说好动,喜欢探索,并且有着很强的叛逆性,行事一般来说比较随性,不喜欢被束缚,对于枯燥性的东西也往往是不予重视。而英语偏偏有着比较枯燥的词汇、语法的学习,这些都与中学生的个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就让中学英语的教学不容易把握。而激趣教学法则能够通过学生心理个性的把握,利用一些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比如说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英语学习,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理特点跟英语学科特点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达到英语教学目的。

二、激趣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也是改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那么究竟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的运用激趣教学法,从而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概括来讲,应该包括下面的几个方面: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学的导入一直都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在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这一点,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好整个课堂的有效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趣教学法的应用中,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感情出发,首先做好课程的导入,为学生一节课的学习创造一个平等、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感情的调动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操作中,老师可以在课前的几分钟播放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英文歌曲,并与学生进行自由的交谈,也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视频或者是一些图片,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学习热情。比如,在现在进行时态的讲述中,老师可以先展示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播放的是类似英文歌曲《Sailing》这样的进行时态形式的歌曲,然后通过一只小船在海面上漂浮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歌词I’m sailing,感受进行时态。从而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以及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开场白中接受整个课程学习的内容,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英语的学习需要语言的运用,需要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英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则需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调动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在利用各种贴近生活或者是有趣的场景创设的基础上来完成整个教学的任务。使整个英语课堂的学习在一种轻松、愉悦、充满探知的氛围中进行,从而让学生对于英语知识做到理解与掌握,当然这也是激趣教学法的一种具体的应用。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结合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Seeing The Doctor这节课的过程中,为了学习一些简单的语句,比如What’s the trouble,You’d better have a good rest等,老师可以专门准备一件白大褂以及模具听诊器、针筒、体温计等,在事先的时候不告诉学生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分辨老师的动作以及所说的一些语句,以此来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所有需要学习的语句的通读与训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培养起语句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三)开展活动,发展英语学习兴趣

活动远远要比课堂的枯燥讲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而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活动也是激趣教学法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比如说游戏、表演、竞赛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且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调动起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思考,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老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且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用活动的形式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与扩展,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学习句型“How many…are there?”的提问以及回答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Magic eyes”游戏,并且在课前的时候对整个公园的图形进行出示,让学生对于图形之上的每种动物的数量都尽可能的记住,然后进行问题的回答。在问题的提问回答中,老师可以充当提问者,也可以让不同的同学来进行角色的对调充当提问者与回答者等,以此提高练习度。当然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竞争奖励等,让学生调动起积极性,通过玩来学习,让玩与学习融为一体,避免学习句型等英语知识时候的枯燥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注重实践,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巩固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实践。在激趣法教学的应用中,老师应该紧紧抓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进行实践内容的设置。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与思考的方式,又有着不同的个性,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老师也应该给予他们个性发挥的空间,设计各种不同实践的教学内容来让他们进行英语的学习。

比如,老师可以设置自编自演剧本这样的实践来进行学生的课堂教学。在每隔一个单元或者是每隔一周的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教学的内容自己编制一个剧本,设计里面的人物以及场景,然后通过讲台表演的方式来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并且老师与同学给予评价。以此来巩固以前的学习内容,并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当然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来进行英语课堂的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总之,用激趣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需要老师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英语这门学科的特征,将其通过兴趣的引领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完成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其英语综合水平及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忠,初中英语课堂怎样运用激趣化教学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设计 实效性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试金石,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导入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充分考虑到新课程标准、数学课本教材、教师、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具有初中数学特点的课堂导入,激发初中生追求新知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初中数学导入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起着很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就这一课题谈谈理解和探索。

一、优化课堂导入设计,营造和谐氛围

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智慧源于活动,思维不过是内在化了的活动。在课堂新课导入中教师要在关注知识与学习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和情感观,从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游戏激情法

游戏是我们青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利用游戏来进行课堂新课导入,能够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受到感染,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游戏,这样就能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能够乐于学,轻松地学。

(二)儿歌激情法

儿歌可以引起中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用儿歌激情法导入新课,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优化课堂导入设计,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培养中学生探索与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安排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活动,这样既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能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

(一)悬念激趣法

设置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不理解而又想解决这一疑问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难免会有一些缺乏趣味的教学内容。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教学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柳暗花明”的欢乐。

运用悬念激趣新课导入,应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不“悬”,学生就会不思其解,难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太“悬”,学生就会百思不得其解,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设置导入悬念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所设置的悬念,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设问要力求新颖,这样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悬念,从而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二)故事激趣法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开发的阶段,他们年纪还小,见识不多并且不广。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一讲到课外的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特别感兴趣,并且听课的积极性还会特别高。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初中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的故事;有数学家求知探索的故事;有数学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导入素材。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加以利用,使之为我们的课堂导入服务。

三、优化课堂导入设计,训练技能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双基”的训练。那么,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如何做到既训练“双基”,又导入新课呢?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一)复习铺垫法

学生学习,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向复杂这一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导入时,应该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逐步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做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心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

运用复习铺垫法首先要做到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而连接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准确把握和对学生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其次,复习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巧妙地运用设疑法,并且要突出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造讲解新知识的契机。

(二)练习铺垫法

练习铺垫法导入设计,就是根据新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解答,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为下阶段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激趣策略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12-02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且缺乏英语交流的环境;加之当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满堂灌”仍存在,这些忽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教学策略来不断创设英语课堂教学的气氛,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趣

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多样化的交际氛围中,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地和老师、同学交流,培养其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英语的实用性,学好英语能在现实生活中用得上。(2)创设情境的方法要多样化、活泼有趣,如可用实物创设情境,或可用图片、师生角色扮演、动作表情、多媒体等方法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始终在一种企盼和愉悦中轻松地学习。(3)情境的创设要难易适中,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

如在教学7年级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时,我要求学生自带一样自己最喜爱的水果,在课堂利用食物进行教学新单词,再讨论like 和Don’t like,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充分调动了热情,还积极地询问周围同学“Do you like…?”对于教材上没有出现对应词汇的水果,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求知欲,向老师询问“What’s this in English?”通过实物这个直观教学手段,加上自己的语言表述和学生的角色扮演,课堂上形成了交际的模拟情境和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轻松习得了课本知识。

二 课堂讨论激趣

在课堂中采用讨论法激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很好地培养其主动的求知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采用讨论法激趣时,应注意将讨论安排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而不是任何知识点都采用讨论法。只有在难点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其思维往深处发展。当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引导者、启发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会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构成,对某些知识点可能拿捏不准重点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茅塞顿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就知识点进行讨论,为其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地体悟知识的要领,才能深刻记住所要掌握的内容。讨论结束后,为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应综合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意见,总结讨论的结论,同时对讨论中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肯定,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鼓励,或是一个肯定的眼神等,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 游戏法激趣

爱玩、好动是初中生的天性,“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将英语知识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必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复习已学过的词汇时,学生总是了无兴趣,于是我设计了单词接龙的游戏,单词或词组,讲出一个单词,学生须在单词后面接一个或多个字母,以形成新的单词,我设计的游戏为:he—her—hers—here;me—men—menu—memory—

memorize…

又如,在学习-ing形式时,为了让学生对动词的-ing形式有充分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的阶梯对话游戏:

T:Is watching TV too much good or bad for your eyes?

S:It’s bad for our eyes.

T:Watching TV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eyes. And?

S:Reading in bed is bad for our eyes.

T:And?

S:Reading in the sun is bad for our eyes.

T:And?

S:Reading in a traveling bus is bad for our eyes.

但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法激趣时,教师应注意几点:(1)在进行游戏前,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游戏规则,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下能习得英语。(2)所策划的游戏要和所学知识有契合点、具有针对性,不能为游戏而游戏,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3)游戏的难度要有层次性,要考虑到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各个层次,只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去,并都获得运用语言的成功体验,才真正达到了游戏的目的。(4)游戏的评价方法应有创新性和全面性,不仅从知识掌握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还应从情感态度、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四 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激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不长,要想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保持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采用多媒体,利用其图、文、声并茂等多种功能,播放和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和课件,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如,在教授 SEFC Book 2A Unit 2 New media时,考虑到学生的“Speaking”环节较为薄弱,我设计了一个有关新闻采访的课件。课前,我先播放一段有关交通事故的英文报道,配有事故现场的录像,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来进行模拟记者采访幸存者和目击者的活动,采访的问题可以是:What time did it happen?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accident?/ What do you think caused the accident?/ How do you feel after you survive the accident?/ Will it affect your future life?

通过观看视频,并运用已学过的一些单词,“被采访者”(学生)的回答如下:About two thirty in the afternoon./ 47people./ I think it is because the car is too fast./Terrible,I hope everyone drives slowly./I think it will.

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记者和被采访者进行对话,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口语。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表演激趣法、模仿秀激趣法、问题激趣法等,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就日常较常用的几种激趣法进行了简要阐述,以做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建岚.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激趣[J].考试周刊,2011(83)

第4篇

【关键词】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激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16-01

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就不感到数学枯燥乏味,就不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了。相反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也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既然兴趣对学好数学具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恰当的手段“激趣”,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不就被激活了吗?数学课堂就不会像一潭死水。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呢?下面谈谈我从教以来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情感――激趣的根本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师生关系中,情感有着巨大的征服力和凝聚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感因素关系着的。一个学生对老师不喜欢,他怎么可能对你所教的课感兴趣呢?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学生喜欢老师,自然而然就喜欢上数学课。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例如:我曾教过一个八年级,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家长都出外打工,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较差。记得在一节课上就求■的平方根,我一连提问了好几个同学,竟无一人答对。此时,我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做不好,不会做,没关系,只要大家愿意学数学,我有信心给大家教好。”然后我给他们耐心讲解,直到他们听懂为止。以后我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补缺补差,给他们讲数学家的故事,鼓励他们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与我的感情与日俱增,每到上数学课学生都兴趣盎然,数学课堂上大家都踊跃举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被激活了。

二、趣味――激趣的兴奋剂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出富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心理达到一种“欲轻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反证法时,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反证法的步骤:(1)从结论的反面出发(否定结论);(2)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肯定原结论。我用谚语:(1)不听老人言;(2)吃亏在眼前;(3)浪子回头金不换来比喻,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我利用谐音帮助学生记一些数字,如■=1.41421就说成“意思意思而已”。■=1.732说成“一齐商量”等。学生兴趣盎然并在笑声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涵。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形成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等。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又可以增添课堂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一个个历史画面可以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今数学家的奋斗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推动学生寻求知识,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去发现,去创造。

三、设疑――激趣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和兴趣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设疑,制造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可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数的乘方”这部分教材时,这部分教材不好处理。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先设计两个问题:第一题,有两种给你钱的方法:(1)一天给你一元钱,一直给你十年;(2)第一天给你1分钱,第二天给你2分钱,第三天给你4分钱,第四天给你8分钱,第五天给你16分钱,以此类推,给你20天,你选择哪种给你钱的方法?第二题,一张0.1mm的薄纸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若一层楼3米高,相当于多少层楼高?学生不假思索的算起来。当我告诉学生相当于近35层楼高时,学生感到质疑,能有那么高吗?一时间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使学生产生一种“一定要算个究竟”的情绪,学生探究新的运算方法的热情油然而生,置疑的钥匙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

四、实践――激趣的源泉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大纲也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任何知识的学习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环节,使抽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联系实际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黄金分割时,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是不是符合黄金分割的要求,身材是不是最美丽的,若不符合要求应穿多高的高跟鞋或扎多高的小辫子,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找来皮尺相互量身高,量好后急忙计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再比如我讲解直角三角形一章时让学生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教学楼的高度,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用到数学,教师只要留心用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模拟实际问题等方法讲解,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乏味,相反学生在接受解决实际问题中接受知识的训练感到其乐无穷。

总之,激发兴趣是激活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不同的课堂情景,以“激趣”为突破口,潜心钻研教材,娴熟地运用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通讯(1996.6)

第5篇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该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教师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单纯地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去获得知识。

1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

我们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教学应当围绕如何发掘学生的个性学习价值,促进其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高,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诚然,职校生的学习基础不如普高生,学习自信心更是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足够的耐心,足够的信心去引导他们,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在宽松而紧张的自主环境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2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需要完成思想的转型。在思想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平和之心同学生进行教学和日常交往。但是,目前在职业学校课堂上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教师管理主义”倾向,学生的学习现状让教师很难去改变这种现象,这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自信的最大绊脚石,甚至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对立,正常的师生交流与沟通难以进行。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要积极调整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个合作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明确课堂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①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的地位。热情鼓励他们,实实在在营造出一个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答错、写错的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多鼓励和引导,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3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常用俗语激趣,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咏激趣,操作激趣,游戏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次在教学中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4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好坏离不开全体学生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他们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知识,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讲的太多,只会养成学生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提供全员参与的时机。在教学中,可以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手、动口的就不让少数人代替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食”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我们教师在下班辅导时,要优先关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批改,重点批改这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作业;小组讨论,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他们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等。数学课堂中要多创设条件,尽量让学生多动起来,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总之,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极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本文作者:陈裕工作单位:上杭职业中专学校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2、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5 充分利用多媒体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

一、和谐关系,为自主学习创造氛围

教学是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要放下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师生间的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有极大的可塑性,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消除偏见,创造适合学生参与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必须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以平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把学生看成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给学生以思维发散时间,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时,有的学生总结为: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则两腰也相等。教师不是一棍打死,而是立刻号召全体同学讨论定理的准确性、科学性,通过同学们的争论最后总结一致认为:还没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不能运用“底角”和“腰”这类专用名词。学生的参与水平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的良好状态!

二、以趣导学,为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小学生的自主性较差,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我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用谜语激趣。老师说:“一种动物,它有两只眼睛,四条腿,你觉得会是什么?生:青蛙。师:接着往下听,它还有一条尾巴,现在你又觉得会是什么动物呢?生:猪。教师再提示一下:它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动物,生:长颈鹿。师:老师前面给那么多信息,大家都没有猜出来,怎么凭最后一条信息就猜出来了呢?生:因为长颈鹿的脖子最长。师:看来,脖子最长是长颈鹿最明显的特征,只要一说这个特征,大家一下就能猜出来了!还能帮我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呢?这样的教法既有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抓住本质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合理评价,为自主学习注入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评价观应当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转化。

1.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情感和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进行小组合作,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的思考,从最佳的角度去选择答案,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严谨。

2.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学生、教师、家长是参与评价的三大主体,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家长如果对学校工作了解、支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8篇

所谓“三层次”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应按“激”、“活”、“创”这三个层次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所谓“十要素:”就是指“激、读(议)”讲、练、评、活、检、结、思、创”这十大“师生”互动要素。将这课堂活动的三层次与师生互动的十要素“和谐结合”就形成贴近学生实际的“实验教学法”,简称“和谐?创新”教学法(实验初期为“导学法”,以后多为“学导法”).下面简要阐述如下:

“导学法”就是从“初始课I”开始,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完成“意愿调查”.通过统计了解小升初的学生“自学意愿”状况,借此激励其学习信心,完成随后的“行为调查”并当堂统计(约12分钟),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初始课I”的讲课内容的多少及师生双边活动形式。据行为调查状况,在教师的启导下,开展以“激为中心”的第一层次各种形式的双边活动,其内容为实验教材正文中10空,当节尝试练习(选)等,以达让差生都能达到“课标”本节的“会”字要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第二层次的师生双边活动(其内容可为第一层选余的练习题,习题中的“消化吸收”等内容,让差生达到“课标”对节的“熟”字要求)。“导学法”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能主要界定为“导”,把学生的行为主要规范为“自学”。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究竟应如何“导”,学生又究竟应如何“学”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体现在领导、引导、诱导、指导、辅导等五个方面。① “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方面。体现在对一节课学习目标的确定,对新知系统逻辑关系先后排序的合理安排,对新知认识深度广度的把握,对认知过程中的矫正、反馈、检测、迁移的适时安排等等,都要由教师进行全面部署,识别和相关操作。 ②“引”是指其带领和向导的作用。就是说引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带领和向导作用,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按图索骥,始终有明确的思考方向。③ “诱”有引诱和劝导的意思。它强调导的艺术水平,使导具有艺术性,以达到劝导的最佳效果。比如导的过程中,巧设悬念,语言幽默风趣等等,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再比如坚持鼓舞性原则,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些微成功,予以真诚的鼓舞与激励。 ④ “指”有指点、示意的意思,指导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指点、示范,使学生得到准确的认识和规范的结论。⑤“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助。必须让学生逐个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训练,自己去感悟、发现、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或感悟其中的情意,或领会其中的道理。

“学导法”就是让学生将“课前预习成果”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色,结合自身特点,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法,本着“开门见山”的精神,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师生共讲”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使全体学生在这第一层次教学中都能达到“课标”对本课时的“会”字要求;接着按“”和谐实践的精神,让学生在教师启导下的各种学习活动中,达到“课标”对本节的基要求,本着“先做后说、师生共做”的精神,让全体学生在第二层次活动中,对重点内容达到“课标”对该课时的“熟”字要求,对部分优生可达“拓展”要求;最后在教师的启导下,让较多学生在第三层次“创”这一“拓展”过程中,有所探索,有所发现,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该节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最大程度发展!

实施“和谐?创新”教学法的阶段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层次:“激”……“会”……(师生共激、共讲、互动,约15分钟)

该层次实施的前提是全体学生均已于课前:①自学了该节教材,填写了正文中的10个空;②做了尝试练习;③90%以上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当节《能力训练》中的“达标自检”且80%以上学生完成以上自学过程的时间约为15分钟.达到这三条可执行“第一方案”的A级标准;达到前两条,部分学生达到第三条的可执行“第一方案”的B级标准。

鉴于上述情况,该层次应注意:“三查、强激,重参与”。所谓“三查”―就是用适当的形式:一查学生填教材正文的空的情况;二查学生做“尝试练习”情况;三查学生完成《能力训练》中的“达标自检”情况;所谓“强激”―就是用约1-2分钟的时间“激趣引入” ,一课的导入,以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制作、个短小的故事,有思考的问题,一次操作等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产生了感悟和体验,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把“激”字渗透到该层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兴趣,使其最终内化成果为创新人格。所谓“重参与”―就是本着“淡化形式”,“开门见山”的精神,让全体学生都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该层次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中,从而让差生在师生“共激,共讲”活动中,得到最大发展。兴趣是学生乐于探究、创新的积极心理情感基础。在教学法中创设情境,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化”,能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让差生在这一层次中也能达到“会”字要求。

第二层次:“活”……“熟”……(师生互动、共作、共评、共检,约15分钟)

该层次主要根据宋乃庆博导“和谐?创新”的精神指导,通过教师的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互动、共作、共评、效果检查等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活”。 合作学习要“活”,所学知识要“实”;课堂气氛要“活”,教学效果要“实”;运用教材要“活”,培养“双基”要“实”。教师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经历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发发挥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努力构建动态课堂,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本着“积极前进”的精神,努力使部分优生达到拓展要求。着力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做到从“活”入手,以“实”落脚,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在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基础上扎实有效。让学生能达到“课标”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熟”字要求。

第三层次:“创”……“灵”……(师生共结、共思、共探、共创,约10分钟)

该层次是让学生在参与不同层次的课堂小结中,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收获。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新的,此时教师根据小结中的新发现或第二层次发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共思,共探,使学生在“创”这一层次中产生灵感,在重视培养学生灵感思维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其他两种思维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作用.而应围绕思维目标,使灵感思维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因为解决数学问题不是单独一种思维在起作用,而是一个辐合思维的过程.灵感思维常常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才能展开腾飞的翅膀.灵感思维在迸发前要作长时间的抽象思考,灵感思维产生之后又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才能把灵感思维的成果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达到完整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在“创”这一层次由课内自觉地转移发散到课外。

值得注意的是:(1)在执行“第一方案”的教学过程中,建议各实验班由第一周的“三层次‘激――活――创’导学法”,近快向“常态课”期间的“学导法”转变,以实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参前进,循环上升”,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能;执行“第二方案”(“人教版”与“普及版”有机结合)的实验班,可据本班实际上,自身特点结合宋乃庆博导“和谐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在用好《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特别是“兴趣小组”),创造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小实验“教学法”;执行“第三方案”(以“人教版”为主,吸取,“普及版”特点)的实验班(点),建议充分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用好《能力训练》,使他们成为实验教材及其教法的真正受益者。

(2)在执行“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的另一注意之点是:“第一方案”对《普及教材》的配套《能力训练》的用法,主要是用于“课前自检”并借此了解“自检差”的状况;“第二方案”对《能力训练》的用法是:调查“兴趣小组”用于课前“自检”和“自检差”的状况(其人数约占30%一60%),大面积上可用于“课末效果检查”,也可作为课内师生互动选用;“第三方案”对《能力训练》的用法是:调查“兴趣小组”用于“课前自检”状况(约占20%),大面积上可用于师生互动选用,课后由组长检查。

(3)执行“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的共同之点是:在使用“和谐?创新”教学法的基本观点于实验于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用教材配套《能力训练》,大多数新课教学都应于“小结”前,进行当堂“效果达标检测”.

“和谐?创新”教学法中的“十要素”,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中的10种主要因素,它们是:“激”、“读(议)”、“讲”、“练”、“评”、“活”、“检”、“结”(记)、“思”、“创”.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做到:“激”既是开始也要贯穿到课末;读(议)”是基础(关键);“讲”是解疑,“练”是应用;“活”(和)是和谐性和实效性;“检”是效果检测;“记”时积累,“结”是整理;“思”是思维;“创”是创新能力(或创新意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应贯穿始终,下面将分别阐述这“十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相互关系:

“激”――就是用各种不同形式,如短至(约1-2秒)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长至(约2分钟)“一个短小的故事,“一个问题的情景”……去“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学习兴趣,为“读(议)”、“讲”等其它要素奠定基础,建立和谐,愉悦,快乐的心理氛围,为课堂互动奠定基础!能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就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故应从课始的“激”字当头,贯穿至课末的“结束语”;

“读(议)”――所谓“读(议)”,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学会读书,养成自学习惯。在开展该项实验的初期,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有关问题(教材)等相关内容,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学生自觉地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内阅读”转到“课前自主阅读”,这时课堂上的“读”就升华成“议”(惑)。它是教师“精讲”的基础!

“讲”――就是“有的”放矢的“精讲”,这个“的”就是结合学生实际,这个“精讲”就是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总计去探索。”叶圣陶指出,精讲要达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烧指点,烧讲说,最后达到不指点,不讲说。”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亲自实践,培养自己的能力。讲师为了不讲,因此精讲不仅要讲得“精”,更重要的是要“师生共讲”。

“练”――就是使学生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活动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典型”练习(如:对差生可以是最简单的个别提问式口答题;对中等生可以是上黑板表演过程或阐述理由,对中上生可以是让他们在“板上板下”齐练后参与“评讲”;对优生可让其在第二层次练习后,当小老师阐述他的“变式”见解,或“探索”成果等);“练”要以课内为主,力争课内解决问题。通过“练”让学生总结,归纳,熟悉各种题型,抓住解题的要领,明确解题的思维方法,总结解题规律,熟悉解题步骤。

“评”――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评讲活动”。教师要在点评中善于把严肃的理性问题讲得轻松一些,把尖锐的问题讲得诙谐一些,“寓教于乐”以营造宽松的评讲氛围,力求师生互动。幽默是人生中的智慧,是沟通的桥梁,教育者的幽默机智可以春风化雨,事半功倍。“评”时不同层次要求是:如第一层次中差生的练习可让中等生评;师点评时,应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鼓励中等生的参评积极性;第二层次,中差生的练习可让中上生评,教师点评时,既应鼓励中差生的参练积极性,又要激励中上生的参评积极性;还要在第三层次中,激励优生的参讲积极性,这就是“师生共评”。

“活”(和)――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各类活动中,对当节“内容”经历一个由第一层次的“会”,到第二层次的“熟”,再到第三层次的“创(灵)”;――即达到高层次的“活”(学活而得灵感,做到有所探索,有所“创新”)。所谓“和”就是在设计或组织各个层次活动中,特别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和谐性和实效性。

“检”――其一,就是每节课开始,应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后面的“有的放矢”性各类师生双边活动;其二,就每节课“小结”前,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当堂“效果检测”,借此鼓励中差生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小结和第三层次的“探索创新”打下基础。

“结”――就是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结论化总结的过程,是整堂课内容的浓缩,是理顺知识、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最后总结。教师在参与学生小结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及时“鼓励”又要能适当引导“发散”,在师生“共结”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获。

“思”――就是让学生在整个双边活动过程中,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该要素是“十大要素”的核心!特别是小结后,应让有潜力的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翅……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学生主体性的最终实现是“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数学学习的方法的指导,着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期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题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或称中逐步学会创造。

“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或创新意识)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都各有感悟,特别是在第三层次“创”的教学中,让那些有潜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导下有所探索,有所创新!在该层次师生活动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在实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驱动下对教学活动的向往,教师的任务在于把学习过程由课内、堂上、校外延伸,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天地里去感知,去实践,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新知。

第9篇

一、激趣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激趣就是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融进新鲜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愉悦,使知识的传授有生气,在可感知的情景氛围中被学生乐意接受,从愉快走向成功。如我教声母“j”时,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可爱的小鸡,提问:这是一只什么呀?长得什么样?根据学生回答,训练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小鸡的嘴尖尖的,小鸡的身体毛绒绒的,小鸡的脑袋圆圆的,小鸡的爪子尖尖的)。然后再设疑:小鸡怎么叫?学一学。小鸡的爸爸是谁呀?(教师再画一只大公鸡)大公鸡漂亮吗?(学儿歌: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引导学生说出大公鸡的羽毛颜色漂亮。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小鸡妈妈(大母鸡)的本事,并把三只鸡的叫声让学生学一学,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最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将教师提前制作好的图片(鸡的不同姿态、绿草地)贴在黑板上,根据贴好的图意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这种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的教学方法,比单调乏味地反复解释其意思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新知。

二、授法

授法就是要讲究教师的教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质量的要求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在教声母“q”时,我便让学生根据学习“j”的方法学习“q”.我问:这个字母像什么?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略一沉思后便纷纷举手,有的说像一只大气球,有的说像一面红旗,有的用手指头做“q”的动作……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大脑,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就认知方面来说,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为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引思

引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想方设法引发学生多思、深思、会思,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精心设疑,促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b—p”“f—t”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学生在作业中常常颠倒。为了让学生区别,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四张卡片分别写有“b”、“p”、“f”、“t”放在课桌上,然后请一位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卡片(如“b”)下座位去找同伴,边走边说:我是b,圆圆的肚子向右挺,我的同伴在哪里?全班其他学生可随意举起一张卡片让这位同学辨认。最后将全班学生中持卡片“b”的同学请到讲台前,举着卡片一齐说:我们是b,圆圆的肚子向右挺,我们是b,坐在一起听广播,b、b、b.据此法可再对比学习其他三个声母。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的难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深思。

四、导练

导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正确引导学生练习。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方法为中心、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1.优化整体练习,即着眼于集体练习。我采取的形式是自由“大合唱”,通过全班的自由练习读拼音,学生可赢得一个适应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这种“大合唱”中积极进行准备,养成大声朗读,大声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优化练习方式,即练习形式要活、多、新。在自由“大合唱”练习后,接着进行学生的“小合唱”(八人)、“男女二重唱”(全班男女各半)练习。为“独唱”练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优化练习反馈。“大合唱”、“小合唱”、“二重唱”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却不能反馈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便于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最后让每个学生进行“独唱”,即个别练习(开火车读拼音)。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控,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予以补缺。

第10篇

小学生 数学 激趣

如何通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而教育方法的改革,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数学课堂的“戏剧化”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够充分调动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不拘形式或变换多样的教学方法,围绕一个中心,能使小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掌握所学的知识。它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他们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能让他们感到轻松愉快,对知识产生兴趣。

一、设问激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 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二、直观教具激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 、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 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 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 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 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三、新颖的形象化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是我们数学老师的手法。然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单调形象,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他们已从最初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手法,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因此,要避免形象的单一呆板,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等来制定教学过程中的形象设计,把他们感兴趣的新形象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一年级数学“9”的加法练习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出示幻灯,问图上画着谁和谁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打预防针”,然后我再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我们要向哪个小朋友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就上来了。事实说明,丰富而新颖的形象设计在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达到最佳效果,使他们在头脑中树立起鲜明的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美的结构形式

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是美。美的教学结果形式,是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般力量。从本质上讲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课堂的“游戏化”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加于戏剧化融合,吸收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长处,进而联系教学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从而组合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与“学”本身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作为矛盾,必然有它的排斥性和统一性。如果我们教师能够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教学方式。能够对症下药地唤起学生对数学课的热爱,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那么,教师在矛盾中的主导作用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游戏化教学的内在因素。当然,美的语言、美的教态、美的板书设计,也是教学过程中游戏化教学的要素之一。

五、注重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大纲》中提出在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标》中也明确的将“实践与综合运用”列入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相并列的小学数学学习领域。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巨大的运用价值。能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达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精心设计新课引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激趣引入学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一)制造悬念

教学伊始就设置疑障,制造悬念,其形式有抓题目设疑、抓重点词句设疑、抓文中插图设疑等。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可以问:“住宅一般是指人居住的处所,怎么连蟋蟀也有住宅?蟋蟀的住宅又是怎样的?”利用课题潜在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有机成分”,在导课中巧妙地制造悬念,以便更好地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徜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欣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就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激趣引入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因文而异,适合学生心理,既要遵循知识的趣味性、又要以优美的境界陶冶情趣,利于学生钻研课文,领悟其奥妙,从而显示出兴趣在教学中所独有的魅力。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

(一)表演再现情境

表演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把文中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分寸地再现出来。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请一个学生扮演老虎,一个学生扮演狐狸,其他四个学生扮演猴子、野猪、小白兔、梅花鹿,把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与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情景表演出来,学生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威武及上当受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开展竞赛活动

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安排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其做法是把要讲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如教完古诗《咏柳》《春日》后,我采用两种竞赛方式,一是接龙背诵《咏柳》,第一个学生背“碧玉妆成一树高”,第二个同学接着说出这句诗的意思,依次把这首诗讲读完;二是接力默写《春日》,把学生分成四组,以粉笔为接力棒,一人默写一个字,直到默写完为止。最后组织学生评议,看哪组背诵流利、讲解和默写得正确。在比赛中学生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情绪高昂,课堂活跃。竞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词语接龙、知识竞赛、问题抢答等等,造成一种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气氛,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索中体味兴趣,在兴趣中探求学习。为此,教师要设计优化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使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生动有趣。

(一)优化教学结构,以“实”促“思”

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旨在求实。只求形式追求热闹或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均与教学宗旨相驳。优化的兴趣教学要做到“四实”:教学任务实、教学重点实、教学过程实、教学手段朴实。

(二)优化主导作用,以“导”促“思”

课堂上,学生求知思维积极活跃,是“主导”与“主体”作用优化的标志。教师的“导”必须善于“投石”,激疑解惑,引导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学习,深化理解。

(三)优化课堂提问,以“问”促“想”

第12篇

[关键词] 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除旧布新的桥梁,是认识深化的阶梯,是创造发明的先导。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进而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仅列举几种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如在上人民版必修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节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先媒体展示《大国崛起》的解说词“1784年的一天英国的国王前来参观瓦特和他的合伙人博尔顿的工厂,当国王问他们正在忙什么时,他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种商品到底是什么时,博尔顿回答道:‘是力量,陛下。’”从中教师设问:“博尔顿所说的‘力量’到底是什么?(生答: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推动人类走向文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走近这‘力量’,感受这‘力量’的强大。”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自然起到激趣、生疑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2)步步深入设情境

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消除“满堂灌”的倾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对责任内阁制的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挖掘,提出问题:为什么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首相会有解散议会的权力?这样首相权力岂不是太大了?这样通过层层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最终升华主题:英国君主立宪制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万变不离代议制的核心原则:那就是在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题意,思维逐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3)旧中引新设情境

历史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例如在讲述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时,可联系上两节课的内容设计这样提问:①在近代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经历了哪些阶段?②促进近代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③在近代,尽管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其发展是缓慢的,导致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以上提问,能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升华,做到承上启下,对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起很大作用。

(4)制造悬念设情境

悬念是一种引起人们对事物关注的情境,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则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例如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节的教学,在分析列强入侵的原因时,教师一连抛出这样三个问题:①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这一观点正确吗?能否避免?为什么?②西方资本主义在16世纪就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大规模侵略中国?在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为什么由英国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0年,清王朝于1644年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二百年后,两国强弱形成如此鲜明对照,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集中在掌握重点、化解难点上。如此表述,一波三折,蕴含着引人入胜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要求。

总之,良好的问题情境改变了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促使学生很快地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由无意识记转为有意识记,能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J](《历史教学》2001.4)

2.彭健勇《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浅谈》[J](《西江教育论丛》2005.3)

3.戴怡《历史课堂中的设疑》[J](《广东教育》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