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10:0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3-2)》第四章第3节中的楞次定律演示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处理电流流向与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2)了解楞次对物理学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探究,使学生体味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进而诱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楞次定律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刻苦踏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实验演示电流流向与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②由实验现象得到楞次定律的分析、推理过程。

(2)难点:①通过实验总结原磁场和感应磁场的关系。②对楞次定律中“阻碍”而不是“阻止”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等。

五、实验原理

当条形磁铁N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通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再由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并记录实验结果;将条形磁铁S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再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就可总结出楞次定律。

六、实验器材

螺线管、条形磁铁、演示用电流计、电池、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七、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请同学们回忆,要产生感应电流应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教师:不错!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那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下面我们演示实验来探究答案。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一:确定电流方向跟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教师:分别按图1、图2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器材。

学生:在电键S瞬间接触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并得出结论。

结论:电流表的指针向电流流进的接线柱一方偏转,即“左进左偏、右进右偏”。

演示实验二: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

教师:如按图3连接器材,并按图4甲、乙、丙、丁图(同课本P10图4.3-2)所示的方法分别实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螺旋管上有线圈绕向的指示,但由于两个接线柱都在螺旋管的上端,学生怎么也弄不清楚线圈是怎样绕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画出了线圈内部绕向示意图,如图4所示,这样一来,难点便迎刃而解。)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教师:由实验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穿过回路的原磁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用两分钟时间分组讨论、总结并报告结果。

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当线圈内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是有助于磁通量的增加还是阻碍了磁通量的增加?当线圈内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是有助与磁通量的减小还是阻碍了磁通量的减小?

学生:当线圈内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了磁通量的增加;当线圈内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是阻碍了磁通量的减小。

教师:可见,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我们能否将“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换成“阻止”?

学生:……

教师:不能将“阻碍”换成“阻止”。原因是:在图4甲、丙所示的实验中,当磁铁插入线圈过程中,因通过线圈中的磁通量增大而产生感应电流,(由图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等同条形磁铁)总是与磁铁同名磁极相对,其作用是不让磁铁的插入(不让磁通量增大),但磁铁还是插入了线圈(磁通量还是增大了)。即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而不是“阻止”磁通量的增大;由图4乙、丁所示的实验同理可以得到,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而不是“阻止”磁通量的减小。(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将演示实验得到的结论凝练成一句话?

学生:用两分钟时间分组讨论、总结并报告结果。

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教师:物理学家楞次早在1834年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就得到了这个结论,这就是楞次定律。

(教师板书定律内容)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第2篇

关键词:楞次定律; 实验; 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24-001

一、问题的由来

在高中二年级的物理教学中,楞次定律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三节“楞次定律”一节中的实验设计与原教材相同(见图1),都是采用探究的手段利用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通过观察感应电流的方向去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从而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这种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指针偏转感知感应电流的方向,进而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最终又总结出由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去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可谓颠三倒四。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很难想到用“感应电流的磁场”这个中介来概括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形成在认知上的困惑。此外,在实验操作中由于还要先行确定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流入、流出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和辨别线圈的绕向等等,无形中增加了实验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结论的得出往往并不能如事先预想的那样水到渠成,而是教者最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加”给学生的。显然,该装置实验已成为探究过程的一个瓶颈,人为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的调整

基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很多物理老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也纷纷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相对比较成功的做法是通过采用自制教具创新实验设计替代教材上安排的实验。大致的思路是:用钕铁硼超强磁铁移近或离开固定在小车上的自行绕制的线圈(见图2),线圈中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由于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迫使小车跟随磁铁同向运动,形成“来斥离吸”的现象。根据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直接判断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从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楞次定律。

仔细分析这一创新实验设计,不难发现其特点同时也是该创新实验设计取得成功和高效的地方:首先,借助自制教具实验现象变得直观、形象(来斥离吸);其次,实验中可由现象直接判断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层次变得简单明了,思维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该创新实验设计通过使用自制实验器材巧妙突破了实验探究的瓶颈。使用自制器材固然好,然而笔者想说的是,在一般中学物理实验室中原本就有类似这种功能的器材――楞次定律演示仪(见图3),在新教材中该器材也有出现(“问题与练习”第六题)。相较于上面的自制器材,使用楞次定律演示仪不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而且原理更加直观(避开了自制器材中可能出现的线圈绕向问题),现象更加明显(铝环力臂长,转动力矩大),效果更加显著(在本实验中,使用实验室常用普通条形磁铁就可以进行演示)。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本节实验探究设计时可以借鉴、吸收该创新实验设计的思想和原理,而关于实验器材则完全可以用楞次定律演示仪来替代自制器材,实在不必舍近求远。

三、教材实验的安排

楞次定律演示仪的使用,降低了思维难度,突破了探究的瓶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可能。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使用大大节省了课堂上的探究时间,从而使得教者在对这节课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能对其他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显得更加灵活和从容。

比如,对教材中探究性实验的处理。笔者以为,在采用楞次定律演示仪顺利探究出楞次定律以后,因为课堂时间还很宽裕,完全可以将其改成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在当堂课中再通过实验去检验之前探究的结果。这样做,一方面既充分利用了原有教材的资源,通过实验验证(应用)让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两个实验相互映衬,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个在中学物理教学当中相对比较完整和科学的探究过程,符合新课程有关“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结束语

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寻求现象明显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应当成为每一位物理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郭训盛,钟晓青.“楞次定律”的教学思路实践与创新,物理教学2010年第6期

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策略

    早在20 世纪初,着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注重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这种具有探究思想的教学方法为施瓦布提出探究式教学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施瓦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建立在他的学科结构观上, 他认为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学不能将科学知识视为绝对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它只能作为有证据的结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体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方法, 并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机会。

    显而易见,探究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言谈”式的课堂教学。它要求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同时也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

    1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究其本质,探究式教学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探究教学的环节中能体现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具体如下:

    1. 1 问题性

    任何探究均源于问题, 如何提出科学的问题至关重要。在探究式教学初始阶段,问题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难易适中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求知的

    欲望。

    1. 2 开放性

    探究式教学所探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可以来源于教材上的知识, 或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还可以是物理学科内的问题, 或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探究的环境可以是课堂内或课堂外。探究涉及的范围可大可小,内容可深可浅。

    1. 3 综合性

    在探究教学活动中, 探讨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 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和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实施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

    1. 4 重过程、重体验。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强调探究过程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领会科学研究方法, 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可见, 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与体验过程相当重视。

    此外,探究式教学还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探究式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活动体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2 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2. 1 教学设计的思路

    2. 1. 1 以实验为手段,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因素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最初学生对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含糊不清。因此,选择从三个物理量的测量仪器入手, 进行电路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的方法来确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2. 1. 2 以学生为主体,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收集资料信息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只在学生出现思路障碍时给予点拨。

    2. 1. 3 以方法为主线,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方法论,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此外, 在科学教育中还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 1. 4 以情感为动力,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包含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以及内心体验等。因此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意向与主体性的发挥。

    2. 2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v 查阅资料v 提出假设v 实验证明v 得出结论。下面以“楞次定律”为例讨论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为:首先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现象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在了解楞次定律后,通常以讲解例题、课堂训练以及课后练习来巩固所学。这样学生虽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能力发展角度看,学生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然而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设计:首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讨论、猜想,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其后才是课堂讲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楞次定律。其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2. 2. 1 创没情景,指出问题

    让学生回顾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及右手定则,然后给出两种典型情况, 让学生分析其中有无感应电流,有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情景1 :金属棒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情景2 :闭合圆形线圈静止,磁场增强时。

    情景1 中导线切割磁感线,对此情景学生用右于定则很容易给出答案,但就情景2 中因没有导线运动而只有磁感应强度变化的问题就很难应用右手定则了。

    指出问题:能否寻找一个更普遍的规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2. 2. 2 科学猜想,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感应电流方向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在此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猜想,总结出:因电磁感应现象是由磁通量变化引起的,所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有关。

    2. 2. 3 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 列出思考题: ①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的大小变化有关。怎样研究?②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的内容、需记录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 2. 4 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根据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用导线、灵敏电流计、线圈和电键组成闭合回路,分别用磁铁的北极和南极移近并插入线圈、从线圈中拔出并离开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在学生拟定方案及实施时,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并能给予适当辅导。

    2. 2.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 列表比较分析,根据数据归纳结论。可以以实验组为单位, 推荐代表发言。在学生总结过程中, 一些关键点需教师给予引导。在各个组得出结论后, 教师修正学生结论,最终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2. 2. 6实验验证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验证楞次定律。实验时注意观察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及断开电键时,大口径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是否符合。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用楞次定律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步骤:一是判定原磁场的方向; 二是判定原磁场穿过所研究平面磁通量变化情况;三是判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由实验进一步把所得规律应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2. 2. 7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列出分层练习题, 根据反馈信息讲评。学生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

    2. 2. 8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对猜想进行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用以指导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此种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与“创新”, 物理教学中,“发展”与“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探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教学思想,为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

    3 实施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第4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04-01

几年来的探究教育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探究学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探究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为基础,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师上岸,学生下水”,学生才能主动探究

我们常常担心,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自主探究,他能行吗?这一顾虑,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问题。学生,哪怕是我们认为最差的学生,他本身都具有了不起的学习潜能。不依靠学生,忽视学生作为人而具有的特性,把学生当作没有生命的容器,进行知识的灌输,实在是教育的悲剧。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才能主动探究,就会给你想不到的惊喜。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其量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现改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以上,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二、恰当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浓厚的探究兴趣是以生为本的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交流与研究,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能力和思想。学生置身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上《天体运动》时,课前我先让同学们在网上搜索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常见的各种地球人造卫星,并了解它们绕地球飞行的高度,速度,周期,轨道位置,课堂上让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学生兴趣十足,特别是几个平时不愿学物理的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在交流中认识到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学习《分子间的作用力》时,我提出下列问题:钢丝那么硬为什么还是可以拉断,气体很容易压缩,而液体不易压缩,过年了贴窗花,用水就可以把窗花贴在玻璃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解释这一现象,让学生能通过实验证据,了解分子力的基本概念。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认识到物理的价值。

三、教师要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5篇

“过于抽象,远离生活,无法想象,电源从何而来?”是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直观感受.要真正解决此问题,要用到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方程,其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已远超过高中生的实际水平.既然道理讲不明,就只能从实验突破.朱正元教授曾做过精辟论述: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物理、物理,必需就物论理.离开具体的物,仅凭教师的语言和书本讲抽象的理,学生学到的就只能是口头的和字面上的物理.”现行教材先安排了《划时代的发现》一节,试图通过对电磁学史的介绍,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中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第三节《楞次定律》中安排了一个分组探究实验.试图通过实验,给学生直观认识,继而展开理论教学.可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无论从“主体参与度、个性张扬度、思维有效度、情感交流度、能力形成度”中的哪一个来考核都不明显,也很难收获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惊奇声、笑声、赞叹声”.

[TP9GW1019.TIF,Y#]

如何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就需要对现有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革、创新.笔者有感于课本第三页插图(如图1),可否让学生自己动手,绕制线圈,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学到新知.新一轮的教学过程中,在前四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两人为一小组的分组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介绍如下:

器材:1.漆包线(直径5 cm,长度5 m,两端预先进行除漆处理)

2.条形磁铁一根

3.塑料PVC水管(直径、长度以便于插入磁铁为宜,两端预先用钢锯开好豁口,方便学生固定导线)

4.灵敏电流计 (J0409)

5.楞次环

利用这些器材(如图2),给前四节教学带来的变化:

[TP9GW1020.TIF,Y#]在第一节《划时代的发现》中,原本老师枯燥的物理学史介绍,就直接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学习.介绍完“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教师直接抛出问题:利用身边简单器材,我们能否实现“磁生电”?学生热情很高,一个个都急于尝试:绕线圈,连电流计.很快就有个别同学发现在将磁铁插入自制线圈的过程中,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然后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全班同学效仿.这样每个人都真实地体验到“磁生电”.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播:“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这就是当年的法拉第的伟大发现.这样的处理既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收获到了很大学习快乐!

在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中,原本的实验观察可做如下处理:课本4.2-1演示实验(如图3)初中教学已有涉及,教师直接演示,4.2-2实验(如图4)正是第一节中已完成的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第一个表格无任何难度.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分析图5中A、B线圈的差异.A线圈是有源回路中的一部分,是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磁场能,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但它有别于条形磁铁是磁场方向、强弱取决于流过它的电流方向与大小,是可以改变的.B线圈相当于同学自己绕制的线圈,在回路中扮演电源的角色,其作用就是完成“磁生电”.经过这样的处理,教师不妨可让学生先猜想,在进行实验验证,完成第6页第二个表格.经过如此的就物论理后,教师再归纳出磁通量变化是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就水到渠成了.

第6篇

【关键词】信息论 大学物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2-02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的基础教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然界物质结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物理和其他教学学科相比,大学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教学难度也相对较高,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联系

从信息论的基本原理中能够看出,信息论和物理教学之间有着较高关联性,信息论中对信息数据的解释以及信息的传输原理,对于研究物理教学工作来说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由我国教育部门统一编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信息只是进行选择、改造以及组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丰富知识的优秀专业人才。

就物理教学来说,物理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灌输性教学,而是双向的交流教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向学生输送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会向老师提供一定的信息反馈,老师和学生不存在绝对的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在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数据经过输入、记忆、变换、加工以及反馈等多个流程,最终才能够真正的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的。上述的信息流程都是信息论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论即是对信息的研究原理,信息论研究信息的计量、传输、变化、使用规律以及反馈等过程,利用信息论对物理教学实施研究,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寻求改善和提升物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目的

(一)提高信息传播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信息熵、数据传输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中指出,信息是生命系统、机器系统等适应外部世界和同步世界所开展的一种交换物质的运动形式。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所进行的便是一种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的教学内容即是信息,而学生则是接收这些信息的外部世界。要保证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掌握教材的教学中心,提炼准确的教学元素,保证信息的输出质量和输出效果,最终实现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从信息论角度开展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对于改善教学质量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租用。信息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的传播路径、信息的传播方法以及信息的传播形式,通过改善信息通道和优化信息传播方法,以达到提升信息量和信息传播质量的目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信息论,能够对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指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优化知识传播途径,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

(一)提炼教学元素,准确输出信息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对信息进行转化,将枯燥的信息转成丰富而生动的图文,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些信息,让学生能够牢牢地记住教学知识。教材中关键点的挖掘,是信息传输的前提。许多教师虽然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氛围活跃,但是教学水平则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的抓住教材的主要思想,没有将教学信息完全的传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大学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信息关键,消除思维屏障。

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是提升信息传输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互动学习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电动势概念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当做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概念的抽象和不便于理解,使得教师难以达到教学预期。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法,带领学生进行试验操作,较低教学难度和坡度,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掌握非静电力的有关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牢牢记住非静电力的作用原理和效果。由此可见,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师要想准确的输出教学信息,保证信息输出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重视信息元素的提炼和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简教学结构,畅通信息渠道

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效率转化,就必须要从教学结构入手。所谓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对教学要点的合理布置,课堂教学时间的应用,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整合。

合理的教学结果,能够使信息逐层增加难度,在不断的探索和理解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达到教学预期。大学物理中的许多知识点都相对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应该根据信息论进行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改良。在香农-维纳公示,信息的频带宽越大,则信噪比越高,传递的理想信息量就会越大。信息组块是信息量的一个有效单位,也是测量人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信息论中指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小于或者等于五个组块时才能够牢固的将信息贮存在长时记忆当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结构的调整,遵从信息块不得大于5的原则,以4个信息块来设计新的教学结构。

(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发挥信息调控作用

在信息论理论当中,信息在完成输出活动之后,信息的反馈则成为信息的重要调控元素。信息的存储和长期保持,必须要有信息反馈的参与。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以实现信息的传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物理学知识。然而,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学生将无法完全的吸收和消化信息,这个信息的传输工作也便没有真正的完成。由此可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发挥信息调控作用,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首先,信息的反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就本堂课所传输的信息提出部分问题,供学生回答和思考。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结果,老师能够较为清楚的了解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吸收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巩固教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之外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和学生的沟通当中了解课堂教学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优化和改善。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老师便可以围绕这楞次定律提出相关问题:比如,感应电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当线圈当中有磁感线的时候,线圈就会产生电流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感应电流磁场是如何阻碍原磁场的变化的?会不会将原磁场中的磁感线阻碍掉一半呢?

以上问题的提出,充分的结合了本堂课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分析的同时,也是自身加强记忆和信息回顾的过程,这对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够有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体会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信息传输质量

通过将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提取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使教材中教学内容更为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信息数据不准确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同时,结合信息论理论,实现了教学信息传输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物理教学应用信息论开展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信息论作为一门专业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原理较为抽象,导致不同程度的应用困难和障碍,最终影响到信息论的应用效果和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的运用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用信息论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必须要循序渐进,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教学阶段和反馈阶段,分阶段应用信息论开展评估和优化。其次,信息的传播是相互的,信息反馈是优化信息传播路径的关键。应用信息论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反馈,采取适当的手段在课上及课后开展信息反馈和整理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大学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双边共同进行和开展的信息交换。教师作为信息的发出者,需要懂得如何去提炼信息元素,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天斌.信息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时空,2009(11)

[2]鲍鸿吉.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J].物理与工程,2010(03)

[3]吴天刚,倪忠强,吴於人.数字化物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大学物理教学设计[J].物理与工程,2009(06)

[4]杨国海,张增常.大学物理教学设计及理论基础[J].襄樊学院学报,2008(08)

第7篇

1 高中物理课程教改中思维导图融入的必要性

1.1 教学改革目标落实的要求

物理老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希望达到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动手积极性等,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显然是无法达成的.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可将教学要求和内容,转化成为不同环节所需的,具有层次性、引导性、针对性的知识体系,并依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识记特点,进行具体操作任务的创设,此种设置可帮助教师活化课堂互动环节,并有助于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语义网络可视化的表现方式,可辅助学习者详细阐述其在知识领域中如何进行概念之间的联系连接,并可以详细展示知识导图各个细节的变化情况.因此,以思维导图此种优势为先导,将其引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时,可借助进行核心内容和关键词提取和归纳的方式,来辅助教师和学生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并达成教改要求.

1.2 知识点系统传递的需求

由于物理学知识相互之间具有极为明显的相关性,而思维导图简单明了的图形呈现方式,可简化复杂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活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中物理学习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自行构建起良好的思维,教师通过对学生所设计的思维导图的观察和评估,可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并能迅速提取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及知识架构目前现状.这将是教师走进学生,掌控学生学习进度和水平,尊重学生个体化学习差异,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成长,改造学生目前已有的不合理认知结构等的一种重要捷径.

由此可见,物理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提取知识点或者直接按照思维导图中的思维架构,进行教学经验和设计的创新,其结果可作为学生课上梳理知识点的逻辑脉络,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设计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可清晰、快速的传递到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使得教师的课堂讲解和设计更具有互动性、人文性及系统性.

2 新课标要求下高中物理中的思维导图运用契机

2.1 立足知识点间关系,运用思维导图筹建知识网

思维导图作为左右脑可以同时开发的组织思维工具,主要是将各类知识点以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使得单调的知识点更为形象化,抽象的概念更为具象化.思维导图的此种优势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运用时,可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将零散的各类知识点进行简单化调整,在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点的提取、梳理后,知识点将更为集中化、系统化.

以人教版恒定电流章中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课为例,由于该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为电压表、电流表的功能性介绍、两者的改装方式、电阻串并联方式、分压电路和限流电路、电阻测量的伏安法则应用等,其知识点的繁杂性、零散性以及与实践操作之间所具有的直接关联性,会使得学生在识记阶段出现障碍.教师课上的任务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点的阐述,还需要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和系统化串联.

从物理学知识点的本质来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的、明显或隐蔽的关系,教师面对学生知识点的串联要求,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提取和内涵阐述,在学生识记时还会因知识的广、多、繁、杂,而无法精准识别和记忆.由此,思维导图的融入则更具有必要性.比如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教师可将本课程设计为电路测量的选择、电表改装、误差减小的方式以及对电路进行控制四个模块.思维导图的运用则是将此四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予以延展,并适当按照归属关系增加入其他知识点,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轻松的捕捉到本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能快速掌握.

2.2 巧借知识延伸功能,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复习

考试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物理试卷多以例题式形式来进行知识点的考查,知识点在其间分布并不集中,花样百出的习题和种类繁多的考查形式,也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有些学生在每章节学习和复习之后,会产生越复习思路越混乱的感觉.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浩如烟海的习题,思维导图在学生课下练习和复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的记住知识点,因此建议教师引领学生就习题练习需要,重新梳理知识点,并制作出复习可用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的应用,将某个专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使用图示的方式进行网络化、系统化的呈现,从而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主干,把握不同阶段复习的要点和核心,并按照主题脉络对相关的小知识点进行集中辨识和记忆.

以《电磁感》一章节的复习为例,考虑到此章节各方面的知识点均围绕电磁感的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展开介绍,因此在思维导图制作中,可将与磁感应的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相关的理论,按照“感应磁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产生感应电流”、“磁通量的变化”等的逻辑思维进行延展,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此部分的知识点时,可将不同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引导学生讨论和研究的主题,进而将与之相关的各类公式、知识点、例题等逐步罗列在对应的思维导图内部结构中.事实上,借助思维导图,围绕电磁感应的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展开的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还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中进行再次延伸,这也是学生物理知识体系逐步系统化的前提.

3 教改要求下高中物理课堂中思维导图运用的反思

3.1 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其本质来看与其他教学改革方式并不冲突.按照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执行性要求,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进行课题讨论、知识梳理等.此种运作模式的背后有可能隐藏着效率不高、互相推诿等的行为.对于此种问题,思维导图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代为解决.但是思维导图毕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全面应对物理学习中的任何问题,此意识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

思维导图的制作,需要每个同学按照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分别设计,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则必然会反映出制作者的物理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水平以及存在的思维障碍等.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的理念下,才应该更为关注学生思维导图上设计的行为,并在引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之前,考虑小组的执行力和对不同物理学习水平学生的重视、尊重程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来,并按照学生思维导图上反映出的问题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第8篇

【大 中 小】【关闭】

一、概念界定

中学物理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定位

1.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

3.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理论基础

1.探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的教学,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探究性学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强烈,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和探究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4)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5.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实施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l: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00W"和"220V15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力求体现"五性":(1)"挑战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能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问题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异性":关注个体差异,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5)"实践性":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自主探究,自主意义建构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意义建构就是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新的知识.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使他们自主探究的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物理知识本身,更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性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问题要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准)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的方法、手段等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和相关条件,创造相关的实验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确定解决问题的实验程序,最终得出准确合理的结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例如,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若就此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实验?

(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4)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5)给你电火花计时器的一套装置,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合作交流,优化意义建构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在学完"动量"一章以后,学生对火箭的内容很感兴趣,由五个学生(三男二女)自发组成了一个"研制水火箭"的研究小组.该课题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制作、测量、总结交流等,研究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研究小组集体论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制定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定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制作、综合分析,通过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小组一致认为,制作中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理:(1)加水----动量守恒;(2)打气----增压;(3)发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尾翼的作用----控制方向.设想用普通600n1L塑料饮料瓶,在里面注入水后,对瓶内空气进行加压,利用水向下高速喷出使"火箭"作反冲运动来制作水火箭.研究小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1)"火箭"底塞材料的选用.(2)给瓶中空气加压的问题亟待解决.(3)使"火箭"飞得更高、更稳定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考虑三个方面:(1)对于底塞材料,它必须具备气密性好,又容易加工的特点,如化学实验室常用的橡皮塞.(2)加压用打气筒,但怎样加工底塞,使底塞与打气筒相配套.学生们请教了许多人,最后从自行车的原理得到启发,在橡皮塞上打了个孔,塞入一个自行车内胎上的气门芯底座,再装上气门芯,解决了加压问题.(3)利用"火箭"的发射原理,要使火箭飞得更高,有两个途径:尽可能使"火箭"的质量减小、同时减小飞行阻力或使水喷射出的速度尽可能大.通过近一个月的细心研究和精心制作,研究小组最终成功地制作了水火箭模型,并在交流会上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本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听辩的技能: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分析、判断,同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表达的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合作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例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4.引导探究,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一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其量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现改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以上,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开放性教学.特别重视设计一些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那种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问题,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标准件"式的练习,这样往往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这种设计开放性问题,不妨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策略的开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2)条件的开放.让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根据不同条件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的开放.让学生面对相同条件的问题,从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使学生广开思路,从不同侧面、不同的相互关系中获得不同结构形式的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5.评价体验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几点启示

1.正确选定探究课题

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内容,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学过知识,经过观察,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才能解决。

2.探究性学习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对学生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不是从空白出发,已有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而不是任何知识都可以探究。

3.学习是学生通过多方面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并培养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而是在方法论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获得过程以及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要给学生以启发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差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自我矫正,并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

4.教师要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条件,去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

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使探究顺利进行。

第9篇

关键词:云技术;中职物理;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都已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高速网络为媒介的云技术、虚拟实验、翻转课堂、微课等正逐步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一、云技术概述

云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储存、处理、传输和共享的能力,将数据存放在“云平台”中,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上网的终端进行连接,从而得到个性化的服务。由此可见,云技术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化的动态资源平台,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2008年3月清华大学开始云计划的研究,标志着云技术开始进入我国教育领域。2009年5月全国首届“云计算辅助教学”高级培训的举行,标志着云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始向全国推广。将云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有以下优势:

一是创建了新型的教学辅助平台,打破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延伸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可以让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学习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足。

二是拓宽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和交流平台。传统教学模式属于单向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交流,而且还不能及时答疑解惑。云技术支持下的平台,可以即时或异步进行交流,让沟通更加高效及时。

三是及时跟踪评价记录、分享学习过程。基于云技术平台师生可以通过“聊聊”等工具交流、评价,避免了面对面评价的尴尬局面,又可以及时跟踪记录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意见和学习指导。

二、云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职物理教学中使用云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中职物理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自己所教的中职物理“电磁感应”这节内容为例,分析云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电磁感应现象”内容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中职通用教材《物理》第四版第八章“磁场与电磁感应”中的第四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电磁感应”部分的知识预备阶段,是知识后期学习的基础,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提供铺垫。

2.学情分析

笔者所授课的班级是汽车维修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普遍特点是头脑灵活,善于使用网络,但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拟在该班级进行实践。在开始实践之前,笔者将实践的方案以及过程与学生沟通,绝大部分学生对此表示欢迎。

3.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便于操作,笔者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见上表。

三、体会

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和教育技术也处在飞速的变革之中,云技术进入课堂也将成为一种趋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角色、素质等方面要有新的转变。

1.在知识和教育技术手段上“扩容”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存在和传播形式已经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更多存在于网络平台,并且由“固定、静态、不变”转变为“流动、动态、万变”。这就要求教师“扩容”自身知识和教育技术手段。

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面对枯燥、乏味的物理现象、公式和定理,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利用微课、动画的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电脑网络技术、微课制作技术、新的教学理念等知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以生为本,设计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

2.在角色和教学方法上转变

以“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思维导图”等为关键字的教学方法在中职教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这些教学方法都有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的思想。在“云技术”教学时代下,教师扮演鼓励者和引导者角色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要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总结、提升,在实践中落实“做学教”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生活体验;物理教学;科学素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36-3

1 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1]。 2016年9月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议,也必将带动中小学新一轮的教育变革和创新。

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都蕴含着无数物理知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朱正元教授提出“从实际情况出发,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口号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物理教师。生活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2 “生活体验”教学内容梳理

根据物理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习题教学。基于科学素养要求,“生活体验”的教育功能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知识、过程方法、思维观念、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以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电磁感应》为研究对象,对涉及“生活体验”教学内容与教育功能进行梳理。梳理结果如表1。

3 基于“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活体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其教学内容与教育功能进行归纳,并针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3.1 通过生活体验,构建物理概念,突破学习思维障碍

案例1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的引入教学

教学内容:自感

体验名称:千人震

体验过程:用两节电动势为1.5 V的新干电池,几根导线、开关和一个用于日光灯上的镇流器。几位参与体验的同学手拉手成一串,和电池、镇流器、开关、导线连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经过一段时间再断开开关。当开关断开瞬间,同学们会有明显触电的感觉。

体验结论:当开关断开瞬间,绕圈(镇流器)本身的电流变化(减小)而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同学触电)称为自感。

教育功能:现在的学生动手机会少,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缺少观察和深入思考,因此学生很难构建物理概念。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促成学生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2]。

教学建议:物理概念的建立必须借助于感性材料、理性的逻辑思维方法[3]。物理教师结合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运用生活体验指导物理概念教与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2 通过生活体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探究教学

教学内容: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名称:摇绳发电

体验过程:把一条大约50 m的电线绕成10 圈,电线的两端连在一个教学演示用的灵敏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上,形成闭合电路。如图2所示,让两个同学东西方向站立,并迅速摇动这条电线,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改变摇动速度再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学生观察发现:摇动电线过程,灵敏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且电线摇动的速度越快,灵敏电流表指针摆动幅度越大。

体验结论:灵敏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说明导体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了感应电流,且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大小跟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和快慢有关。

教育功能: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动手体验,使学生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这样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将得到提高,同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

教学建议: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增加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历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一般问题的规律,从而建立概念或发现规律,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探究时学生的困惑,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3 通过生活体验,检验习题结论,深入揭示学科本质

案例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的习题教学

教学内容:(习题)一个轻质铝管放置在水平桌面,将带有手柄的柱状磁铁插入铝管内,当向外抽出磁铁过程中(忽略磁铁与铝管间摩擦力的影响)( )

A.桌面对铝管支持力等于铝管所受重力

B.桌面对铝管支持力小于铝管所受重力

C.当磁铁拔出速度达到一定值时,铝管会跳起来

D.无论磁铁拔出速度多大,铝管不可能跳起来

体验名称:磁铁吸铝管

体验过程:一个轻质铝管放置在电子台秤上,读出台秤的示数,将带有手柄的柱状强力磁铁插入管内(保证强力磁铁不与铝管内壁接触)。如图3所示,将强力磁铁从铝管拔出,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再将强力磁铁以较大的速度从铝管拔出。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自己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体验结论:当强力磁铁从铝管拔出,铝管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所以铝管产生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对铝管产生向上的磁场力,因此台秤的示数减小;当强力磁铁拔出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对铝管产生向上的磁场力大于铝管所受重力,因此铝管会跳起来。

教育功能: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这是一种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现在的物理课堂缺少这种“物”的东西,而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理”是建立在“物”的体验上,经历了“物”的美好才能激发“物”的本质[4]。

教学建议:习题教学中教师若能用实验模拟出题目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目睹实验结果,这样能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从而也便于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

综上所述,物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具有很的实践性。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脱离生活实践,如果将生活体验式教学有效地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参与、共同建构,那么我们的学生定能学有所用,切实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崎.让体验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新常态[J].中学物理,2016(01):79.

第11篇

        一、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耍注意的两个问题

        1. 实验设计要具有探宄性

        考察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浸人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如果把物体排开的液体收集起来称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刚好等于浮力的大小.这样的结果无疑可以作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事实基础。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人们一开始怎么会想到要设法去收集那一部分刚好由于物体的浸入而被排挤开的液体呢?楞次定律的发现为什么会想到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变化的关系呢?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2.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在内容上把握主干,形式上注重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应当看到,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少花时间用于反复巩固而补回。当然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上,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现针对本人在高中进行的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从两种基本实验形式来谈实施的具体方法。

        1.演示实验。

        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接受物理知识,为理解提供直观材料。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比如:"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掌握了学生实验的内容。

        2.学生分组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就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及处理办法清清楚楚地讲一遍,然后学生实验,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实验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完了事。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通过增加实验的未知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某些实验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

平,这类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比如:"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节内容加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合成法则。

        三、实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

        在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位同学所说:"这样的实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这种方法既促使我们动脑又锻炼了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的物理概念表象得以更为有效地与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物理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而过去的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常常在草草做完一遍实验后,紧接着进行分析,以引出概念。而没有注意实验过程、现象是否给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头脑中还是残缺的表象时,教师却根据自己头脑中早已存在的表象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得不机械背诵概念定义的现象,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在以后的逐步练习、运用中获取。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便是在于使学生在还没有抓住物理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增强迁移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第12篇

论文摘要: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现今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仍是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都与物理实验息息相关。在职业高中的各门基础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一、职高物理通过演示实验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很薄弱,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尽一切可能演示实验过程,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生活场景,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浮力》的实验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制学具——一个水杯,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问题: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浓盐水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有哪些?浮力在生活中的运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实验教学,相信职高物理实验教学会上新台阶。

通过演示实验,既形象生动,又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保证。

二、职高物理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据抽样调查,现在有些职业高中对专业课的实验要求普遍较高,投入的资金也很足,而作为基础课的物理实验却普遍重视不够。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演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垂直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只要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能产生感应电流?”先让学生思考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亲手做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利用该学生动手实验的结果。组织全班同学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电路要闭合,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教师接着提示:如果导体不动,而磁场运动,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在学生议论猜测的基础上,教师演示条形磁铁插入螺线管,在螺线管中不动,从螺线管中拔出的三个实验,学生观察后在头脑中自然形成了一个结论:只要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电路中就有可能发生感应电流。教师又再次设疑:如果磁场与导体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吗?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大胆猜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启发全班同学根据上述几个实验的结果,深入进行思考,找出其共同的本质,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最一般条件。 转贴于

以上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职高物理通过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物理教师对职业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也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

在职高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就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因此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验来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方式。

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就是要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展现。例如,在讲“感应电流方向一楞次定律”一节,可以安排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并重点指出以下几点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过程:

(1)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2)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3)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4)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5)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6)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7)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优化教学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很明显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在职高物理的实验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精心设计实验过程、优化实验过程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实验教学,相信职高的物理实验教学会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徐英俊,《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