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

时间:2023-06-02 10:00:31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

第1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体育教学 分组分享教学法 教育工作者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教学中。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非常具有创新意义。尤其是分组分享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又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使学生们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能获得健康的、协调的发展①。这对处在正在发展中的高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内容分析

分组分享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班级授课为基础,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分配以及利用。但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是,分组分享教学法不再依靠以讲授体育知识传达体育技巧为主要手段,而是要将学生分成几种不同的小组,并依照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活动,使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这能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心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在教师采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的展现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这样教师便能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由此可见,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重视高中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如何进行分组

1.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

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的标准有很多,因此分组情况也很多样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为学生们进行分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本质不变,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某些知识或技能。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的,按照特定的教学要求,在特定的教学范围内,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进行分组②。这些所谓的“特定”成分便成了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

2.分组体系及分组模式

(1)分组体系

目前,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分组教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部分组,另一种则是外部分组,分组分享教学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案就是从这两种类型分化出来的③。

(2)分组模式

因为分组依据的多样性,导致分组体系的不同,分组模式也因此不同。本文简单的对ABC分组和灵活分组这两种模式进行介绍。

第一种ABC分组模式,ABC分组模式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被分到一组,最高的水平是A组,其次是B组,然后在C组,以此类推,这些学生可以来自不同的班级,而且他们在不同学科上的水平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种是灵活分组模式,这是内部分组体系的一种,具有比较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分组模式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编制的分组,然后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后,进行测试再重新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制分组。在此阶段中,学生们在学习后进行测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次分组。这种灵活分组模式既能保证学生们学习到基础的学科知识,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附加学习,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范畴。

三、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的优势

1.能够很好的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在一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能够很好的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程度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过于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应具有的体育精神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所需的身心环境。而且在传统体育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会独自进行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或是相对较强的体育技能训练,不能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运动素质。而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有效的结合到一起,高效率的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整体的提高了学生们的体育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上的表现更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第2篇

关键词:学习型职能 资源整合 知识共享系统 学习技术

0 引言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集学习资源和服务资源于一身的综合中心,良好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料查询服务,也要定期组织相关专业学术讨论。图书馆的学习型职能包括组织学习能力、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资源整合知识共享系统的建设等方面。

1 组织学习能力

高职图书馆的发展方式,不是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而是要求图书馆组织要具有组织学习能力,需要探索性的学习,应对教育教学和环境的快速变化,适应高职院校图书馆职能的工作需要。组织学习能力就是最基本的新知识快速掌握技能,它通过高效的管理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实际效率,发挥学习者个人主动探索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高职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协调能力。

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可以利用构建的有效组织和规范程序加强学习的监督控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这种组织学习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并通过一定的锻炼吸收转化这种新知识,在新的开发项目或新产品过程中,有效发挥新知识的指导作用,在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今后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奠定基础。

第三,促进组织技能和技术,改变组织的认知和行为。这三大特点,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书馆组织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发现、发明、选择、执行反馈和知识库。在图书馆组织学习过程中,图书馆人员相对应的形成以下七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即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反馈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图书馆员的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是测度组织学习能力的指标,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知识共享平台建设、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建构。

2 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

高职院校师生构成了图书馆的学习主体,怎样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文化视野中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高职图书馆面对的挑战。图书馆不仅要满足院校系部与师生个体的现实需求,而且应该参与解决当前与未来困扰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的一系列问题,使图书馆在高职教育这个系统中提升功能与地位。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文化新环境,正在孕育出新一代教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图书馆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高职图书馆要在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促使信息时代学习新文化的生成发展。以战略的眼光和教育智慧,不断总结和提升来自教育实践过程的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相关的实践去检验,才能丰富和完善新知识的内涵。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空间,良好的图书馆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有效的帮助,要使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更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图书馆成为院校高效化学习中心。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不是指一般状态下的藏书多少,馆舍面积的大小,座位的多少,而是依赖信息技术创造的学习新环境,这种新环境凭借信息技术变革了学习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信息技术创造的跨时空舞台中推动院校学习的发展。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应该是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数字图书馆);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网络平台);在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系统);借助各类信息技术统计与高效计算管理知识的空间。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的学习资料资源,有序的管理制度,优雅的人文环境等都是图书馆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要丰富和完善软件服务,而且还要配备必要的硬件信息设备,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接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扩展学生知识交流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互动。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图书馆的学习环境给具有创造性的师生个人和系部团体创造了机会,让所有的学习者在这种学习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3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整合,是指将新的资源进行绑聚组合,以形成能力的过程,即通过将新资源组合到一起,用有创造性的方法把新资源与现有资源加以组合,以实现开拓创造的资源整合方式。整合图书馆资源,或者重新建构图书馆资源,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成长活动。

图书资源整合的方式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依据院校教育教学和培养目标的需求对原有资源进行定位整合――稳定调整资源整合。在现有能力基础上进行较小的改进,对现有资源进行微调,保持现有人员、技术、管理流程不发生显著变化,使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发生变革,促使知识和信息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更容易获取、更迅速的转换和更有效的应用,激励组织与环境之间、组织内部之间交流学习和知识共享。以尽快适应变化了的院校教育、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第二步依据院校发展和科技发展引入现代新资源,提升图书馆资源功能和应用能力――丰富细化资源整合。扩展和延伸图书馆的当前能力,不管扩展的程度有多大,其扩展的目的不仅要保持技能的先进性,而且要超越其先进性。通过学习新技能(图书馆当前技能的延伸),或者通过给当前资源(全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增加一种补充资源,使资源形成互补的资源组合,配制、协同、细化拥有的资源,改善图书馆在师生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所需能力。

第三步是对全新资源进行整合――开拓创新资源整合。就是把图书馆拥有的各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合理配置、重新组合,以实现知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通过创造性的整合规划,形成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质的资源结构,发挥图书馆资源潜在的价值,实现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整合,无论从资源整合的程度、整合的目的、整合的对象,都属于渐进性的资源整合,都是用有创意的方法对资源进行整合,是对图书馆实施高职教育战略、能力、手段和行为的提升和突变。

4 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院校系部和师生个人的知识供应中心,知识共享系统直接约束和影响着知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图书馆的知识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知识管理系统和图书馆内部信息技术的完善对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图书馆的知识供应链、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可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整体优势。

图书馆知识共享系统,是指把知识信息转移到指定信息需求者在指定地点可以运用的技术模块。技术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分别设计,并通过接口实现技术知识在组织间的共享;整个技术系统具有完整性,用连续的可持续的模拟情景,融合特定的知识内容,综合使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影音、视频等多种媒介整合知识资源,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图书馆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形成因素,可以分为5个方面,包括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知识技术壁垒相容性水平;供应链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的内外转化系统;知识共享系统的框架构建和实现途径。共享的知识可分为三类,即教学科学层面的,产业(研究开发)特定的,院校专属的。知识共享的效果,都受知识企业专属性、技术环境和时空背景、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的影响。

图书馆统一和完善的知识共享平台,是院校系部和师生知识交流协作的基础,知识的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和手段是有效实现知识共享的物质保证,使院校所有人员快捷方便的共享和获取所需知识。图书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各成员的积极参与,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供应链共享平台的外在保证。

5 学习技术的建构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习型职能,不仅为学习主体提供知识信息,还要帮助学习主体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信息时代的高职学校发展,要求学校必须有学习的智慧,而图书馆必须面对全新的数字化生存和发展时空,必须率先具有整体的学习智慧,以学习技术的建构,促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多种传媒,创造人性化,充满教育魅力的环境,在开放的时空舞台中捕捉和吸纳各种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信息资源,促使学习主体在学习环境中建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6 结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是学习型图书馆知识供应链平台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学习技术的建构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知识获取和知识共享构成了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的理论关系模型。我们可以确认,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型图书馆职能的建设和实现。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学习型职能的实现:

第一,需要图书馆增强组织学习能力,丰富和提升馆员知识水平,组织知识供应链团队,建立良好的知识供应链整合机制,加强知识学习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学习型知识供应链能力。

第二,要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及培训体系,由专门技术人员将相关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模块化、标准化,传授给图书馆人员,并顺利地应用到知识供应链的实际需要中去。

第三,要搭建好知识共享平台,建立完备的知识信息技术系统,通过对综合数据、信息资源和知识框架的有效分类、整理和处理,提高隐性知识的可视化程度,转变为易于传播的显性知识,以便使用和共享。保证知识在供应链中顺利流动和知识共享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学习型图书馆职能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明松.湖南省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

[2]刘莉,罗臻.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现状及问题浅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

[3]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1).

[4]Michael Walsh,罗晓鸣.让学生为进入各个行业做好准备――图书馆在虚拟合作世界的作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01).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62-02

随着网络时代不断发展,出现了信息泛滥。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接受信息量有限,由此出现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大量无关信息干扰人们注意力,使教师和学生抓不住重点,因此,有必要课程“微”型化。微课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方式,它适应了快速发展的E-Learning、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网上精品课程相比,其教学时间较短,通常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其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主题明确,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正因为微课的这些优点,其逐渐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国外公开的微课网站如萨尔曼.可汗学院、TED教育演讲已经让微课成为人们熟悉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在国内,中国微课网以全新的分享学习理念为引导,精确整合微课、检测、疑难问答多个学习环节的专业化中学生学习网站。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已经作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

一、微课知识管理

微课是当前高校教学的一种趋势,然而当前很多精品微课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管理,造成微课资源的巨大浪费,难以形成有效知识体系。如何对微课资源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和资源共享是个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知识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对知识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通过有效的课程知识管理,能够有计划建立学科专业知识体系、针对性地吸收补充所需专业知识资源、持续更新和提高课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取所需专业知识资源以用于实际工作、结合学习过程提供相应知识资源、有效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学习者可以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架构,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可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举例说明,现有教材介绍的语法知识和教师传统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均是上下的“层次结构”。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画出每章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将本章各语法知识点、所涉及的下一级知识点、各知识点问的联系等,使其与人脑存储知识类似,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可对微课的知识点以如下方式进行管理,可以将课程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以线条来表达某课程知识体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微课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知识点和微课之间是一种映射关系,可通过在知识点上链接所对应的微课。层次性的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将各自有效资源以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的形式连接起来作为网络课程主要内容。当然有些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也是作为将隐性知识表示的一种资源存在。专业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对学生提交的隐性知识进行审核。

二、微课资源共享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当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逐渐采用云计算机技术来共享教学资源。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影响如下:节约购买与维护更新计算机成本;减少维护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费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解决资源不足与不均问题;提供安全数据存储中心以解决存储资源不足问题。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学模式落后;重学习内容呈现,轻学习情境创设;知识建构并不理想;缺乏个性化学习设计;评价方式单一。云计算技术对微课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教师与学生分别成为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主体。将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优质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与原来的网络教学平台相比,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资源共享、集体思维和平台开放,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优质微课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迅速获取新技术、减少重复浪费,增加竞争力,以适应高校战略联盟的发展。文献[7]提出了利用Google App Engine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云平台,从而实现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检索和知识共享,可将该体系结构应用到基于云平台的高校微课资源的共享。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或PC终端访问,通过RSS订阅和用户上传共享实现微课知识获取功能,可为学生学习提供课程订阅功能,用户可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学习主题和学习资源,并参与学习。通过Blog、Tags、标志分类存储实现微课知识组织功能,围绕某个主题建立的个人或群体Blog,借助于Tag可以让更多对此有兴趣的用户参与进来展开交流、评价与讨论。通过云服务器分布式存储实现微课资源存储。通过Google检索服务实现微课资源检索功能,包括资源搜索和学习主题搜索。通过多用户共享访问实现微课资源知识共享功能。

本文首先主要介绍了微课产生的背景、概念及特点。之后,探讨为什么需要对微课资源进行知识管理,并介绍运用思维导图方法进行知识管理。最后,介绍云计算的优势,给出云计算技术共享微课资源的一种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霞,郑小军.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8);163-165.

[2]刘雪美,张晓辉,苑进.高校融合思维导图课程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高等农业教育,2007,(7):67-69.

[3]魏方田.思维导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81-83.

[4]邓瑞新.“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构建的思维导图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1,(8):96-99.

[5]王玉芬,郭晓娟.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影响解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11-113.

[6]程文.利用Google App Engine打造个人知识管理云平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100-101.

第4篇

关键词:心理体验;交流分享;实效性;评价标准;要素分解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26-10

1交流分享在心理教学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1.1 交流分享的含义

交流分享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主题展开,表述各自的体验,相互交流启发,从而更深入、全面的理解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创新等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广义的交流分享可是集体分享、两人分享等,本文探讨的交流分享主要指小组分享。

1.2 在心理教学中进行交流分享对学生发展可能的积极影响

1.2.1 多向交流帮助学生得到更全面、深刻、准确的心理体验。现代信息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信息交流的频率越高、量越大,从中获益的机会就越多。交流分享不仅突破了教师单向的传授,让学生有输出与反馈的机会,而且更提供了学生间多向交流的平台,通过课上注意听讲,课后阅读有关材料并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倾听来自同伴的不同见解,在群体思考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对事物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漏洞或错误,这时就需要学生在运用和巩固原有知识说服别人的同时,认真聆听各方意见,对照反思,从中判断出心理过程的积极与消极。有了自己甄别、纠错的思维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将更深刻、难忘。有研究表明“同龄个体之间的交往更容易促进认知发展”,加上教师在一旁及时有效的引导,定能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更准确的把握,并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学习内容。

1.2.2 交流分享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分享进行时,学生不仅要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且趋向于探索,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与此同时,学生还要通过语言表达,口述自己的思考成果,不知不觉中口头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训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少不了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对分歧意见的处理与协调。分享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交往,让他们在参与倾听、表达、相互协作、肯定与反驳中,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不同,从而培养宽容和谦虚的品质,提高沟通技巧,社交能力。这样学生在不断交流的交流分享中,取长补短,使自身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所需的心理品质都获得了全面提升的机会。

1.2.3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合作的意识。交流分享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合作的意识。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前者将真知奉送,后者引导发现真知,交流分享的教学方法正是把学生置于发现者的位置,给学生自己发现真理的机会。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参与体会感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反过来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自我调节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交流分享的方式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共赢的乐趣,增进相互之间的积极情感,养成共同商讨、互帮互助的习惯。在同伴间共同分享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通过合作互助,最终获得共同成功的体验,也将促进学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学生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1.3 交流分享的实施现状

1.3.1 交流分享只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被省略。关于交流分享的使用频率,似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交流分享使用过于频繁,而另一种则是指出交流分享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教师教学排除在外。事实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反映的是同一个现实:多数教师对交流分享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将交流分享仅仅作为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用在面临教学评优或教学检查等公开课上为自己的教学增添色彩,而对于交流分享的实质效果却并不抱有期望,在日常教学中也极少使用。

“交流分享用的比较少,本身效果也不明显,除非是公开课,一般的家常课基本上不用。”这是笔者就交流分享使用情况随机访问黄浦区某中职心理教师得到的回答。无独有偶,某培训学校心理教师在被问到同一问题时,给出的答案也是“交流分享现在基本上不用,因为心理课程理论较多,本身教学时间紧凑、分享费时费力,一般不用。”有调查数据显示,某校心理健康共102节课中,公开课31节,其中应用交流分享的为28节,非公开课71节,应用交流分享的为5节,应用率分别为84.8%和7.04%。类似的数据是某位教师就自己一段时期所听公开课中有关的交流分享做了统计:总共24节课,运用到分享方法共18节,约占75%,没有运用分享方法的共6节,占25%。在有运用了交流分享的18节课中,学生及教师感到效果的为6节,约占33%;一般的9节,占50%;完全没有效果的3节,约占17%。从这些以上这些调查背后,我们不免担心教师对待交流分享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包括日常教学中很少使用交流分享,即使在公开课上使用,也未必是对交流分享真正的重视,所以在会出现教师以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凑为由,拒绝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交流分享方式。另一种可能是:教师出于对学生能力的低估,认为学生离开教师的帮助,自己分享不出什么收获。课堂时间宝贵,教师有时会高估自己发言的价值,在学生面前是专家,是权威,由自己直接传授经验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说教才是最经济实用的方式。

1.3.2 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各环节随意性大。由于交流分享的方式,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并不多,因而教师在交流分享的具体操作环节上显得过于随意,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这就导致交流分享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学生迟迟无法进入角色,分享开始了,大家面面相觑,无话可说,教师也陷入尴尬,只能早早收场;另一种情形则是多数学生积极活跃,听到自由分享,便开始畅聊,话题跑远了不说,场面混乱难以控制,以致后半堂课的正常教学次序都无法保证。

这其中包括随意的交流分享主题,缺乏精心设计无法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参与分享、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那样外向开朗的学生就开始嬉笑休聊、散乱活动;内向安静的学生低头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或是摆弄手中的笔拖时间。如果是公开课,情况看似好些: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好像学生都在参与分享,仔细观察一下,的确有些学生是在按照要求在积极思考交流分享问题了,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分享过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几分钟后,不管分享进行的如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安静下来。分享成果的展示,一般就请学习比较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来代表发言,发表的也都是个人的经验,没有对小组内的分享情况进行加工和概述,基本没有相互启发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又在做什么呢?有的教师在傻站在三尺讲台前,面无表情的袖手旁观;有的索性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是不知所措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缺乏参与意识;也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分享,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交流而忽略了对其他学生关注,当有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向教师请教时,又没能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指导,用“哦,哦这样,大家说说”、“恩,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等语言就简单搪塞过去了。很难想象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包括“活跃”的学生都分别能从分享中获益多少。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根本没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启发,又谈何分享的效果。

1.3.3 多数学生没能真正适应交流分享所需的氛围。交流分享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以获得思维互补的过程,既需要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同伴分享,也需要虚心倾听,接纳来自同伴质疑,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达成某些共识,拓宽原有思路。但是在现实分享中很多学生表现为缺乏基本的沟通技能。思维活跃爱表达的自己滔滔不绝,丝毫没有倾听其它人的欲望,另一些则有些冷漠,好像事不关己,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亦或是只顾自己埋头翻书,对别人的发言显得不屑一顾。分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所有参加成员既要发出信息、同时又要接受信息,并对别人的信息积极做出反馈,实现积极的互动是交流分享发挥实效的基础。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只顾自己说,全然没有听其他同学怎么说,没有倾听的意识或不尊重他人意见,组员之间根本就没有思想交流。当然也有稍好些的情况,但是终究存在参与度不均衡,分享不充分、不深入的现象。多数学生没能真正适应交流分享所需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为交流分享而分享,学生多感到有些勉强,也丝毫无分享、收获的喜悦。

2 对交流分享实效性评价角度的探讨

2.1 预设及生成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预设性目标,另一类是生成性目标。评价交流分享的实效性,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生成”。交流分享使得学生不再是教学的配角,而是分享过程中真正的主角。在现代信息科技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经验获取渠道都很丰富,新观念发展又是如此之快,变化也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的极限。学生自己需要的心理辅导,不仅可以通过听教师讲课,更可以跨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海洋中寻找、挑选甚至挖掘。教师要教给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甄别有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交流分享呈现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当然,交流分享也不能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使分享陷入“无目的”的误区和尴尬,如果仅仅是漫无目的的“生成”,看似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分享热烈而“精彩”,实质上误导了学生,降低了分享的效率。生成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而生成性目标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善于捕捉分享中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引导学生将“生成”与“预设”对立统一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体现实效性的交流分享。

2.2 学生参与分享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参与交流分享的表现出的热情,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也直接影响了在交流分享中学生的收益面和收益程度,因为在分享中学习本身是需要互动的,真正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收获。“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一场有实效的交流分享,最好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所需。如果忽视了学困生,总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掌握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其它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都当“配角”。久而久之学困生都懒得去想,交流分享就那么几个人的舞台,其它人在一旁干等着,就算争论的多激烈,也没能真正发挥交流分享的实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至少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能够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分享、倾听,提出自己的见解。全员参与,有效参与是交流分享最大程度上发挥实效性的又一个方面。

2.3 分享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收获

对于交流分享实效性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分享问题的本身,还应更关注分享过程中能否给予学生积极的体验和能力提高的机会,这是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本质问题。如若一场分享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而通过教师的权威强加于学生,势必让学生在整个分享过程中倍感煎熬,忍受着紧张压抑的情感体验勉强进行,躲避发言,那么最终收获的怕是对分享的恐惧和排斥,这显然违背初衷。所以富有实效的交流分享应当是收学生欢迎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积极思考,通过相互影响与启发,拓展思维,获取知识,同时也提高自身推理、创新、沟通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发自内心的接受和喜欢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度时,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显现,充分调动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 交流分享在心理教学中的关键点及要素分析

“交流分享要看是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我有没有分享的欲望,再看周围的同学,要是他们都认真,我分享的激情就没有了。”笔者就交流分享实效性问题随机访时,一位中职生的问答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也透入出影响交流分享实效性最关键的三点:即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学生间的互动及贯穿其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3.1 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

分享主题的设计是影响分享实效性的关键之一,成功实施交流分享的前提。分享的主题多数是教师设定,也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充分顾及到以下三方面:

3.1.1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脱离教学目标。结合教学任务设计交流分享,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交流分享应该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心铺设下,巧妙地切入,丝毫不感突兀,为本课所讲授的内容服务,切不可只求热闹场面,而分享的宗旨却游离于教学之外。将哪些对促进学生发展可有可无的环节省略,“不做无谓的分享”,真正需要时才运用,绝不流于形式。所以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首先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专研和开发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的地方,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方向和区域,自问通过分享至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即允许学生的思维驰骋于课堂内外,又巧妙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埋下的伏笔,在结合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思维余地,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目的。

3.1.2 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交流分享主题时,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研究他们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确立难度适宜的分享主题。太过容易,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说出答案,本身就失去了分享的价值。正如孔子所说,不悱不发,不愤不启,所以可以倾向于是能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矛盾和冲突的情境,在最需要进行思维碰撞的时刻,在疑难问题卡壳的时候,在混沌不清需要澄清的时候,让学生就此去分享。体现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这样通过参与交流分享,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相反如果分享的主题过难,高深莫测,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即使分享了也难有突破,不仅会挫伤学生分享的积极性,也容易导致学生直接放弃探求。所以精心设计的交流分享主题,要让对应的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理可讲。

3.1.3 迎合学生需求,巧妙加入趣味。交流分享的主题除了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表述方式,选择那些新颖的,能引起学生分享兴趣的内容作背景,措辞巧妙,将学生引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状态之中。学生在遇到自己爱好的话题、关心的话题时就会显出出很高的积极性,所以分享主题的确定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爱好,贴近学生的实际,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热点,最好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联系,找准分享的“引爆点”。

3.2 学生间互动的影响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生是交流分享的主体,这其中的“人和”,尤其要注重。学生所处的人际环境,所沉浸的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交流分享的实效性。有研究表明学习志向水平受到与人对比效应的影响,消极对比就会降低一些学生的志向水平。设想身处懒散沉闷、缺乏交流甚至有所对立的分享气氛中,周围多数人都只说闲话,不好好分享,显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抑制,降低学习兴趣,严重的还可能使学生渐渐产生厌学情绪。然而民主、和谐、愉悦、宽松的分享氛围,同样能熏陶和感化学生,在比较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分享氛围中,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会积极思考,大胆交流,充分把握展现自己的机会,每人成员都感受到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学习探讨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要提高交流分享的实效性,如何帮助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友好亲密的同学关系,平等和善的师生关系不容忽视。

3.2.1 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发言?如何对不同的意见提出质疑?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集中大家的看法?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分享中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在分享刚刚启动之时,大家还有些矜持,很可能出现无话可说,这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分享的顺利进行抛砖引玉。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紧扣话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更不能忘了仔细聆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对待他人的观点,首先是尊重,深思后,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态度要谦虚诚恳,避免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每个成员都有责任维护分享的顺利开展,有意识地避免自己因具有极大热情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敏感性而滔滔不绝阻止别人发言,对寥寥数语,什么也说不清楚的同学给予耐心。总之协作和平等精神是学生成长中应具有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对今后的人生亦有很大的帮助,应当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第5篇

[关键词] 网络平台; PBL;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96- 03

1 引 言

随着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都尝试了问题导向(PBL)学习法。PBL是一种由问题来领导学习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之前,先抛给他们一个问题,学生必须在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才可能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教学内容,推陈出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探索PBL教学法,对转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实际意义。随着科学知识的急剧增长,要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学生必须具有极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PBL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对知识的管理,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在PBL教学法中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2-3]。

2 基于问题导向(PBL)学习法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

2.1 网络平台下开展PBL的优势

网络平台环境下的PBL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点的同时,还具有一些传统PBL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弥补一些传统PBL的不足,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更顺利地进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平台环境中学习资源获取途径多样、资源内容生动丰富。

(2) 网络平台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网络协作平台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协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师生、生生交互的平台。

(4) 网络环境下,大大节约了从收集资料到问题解决、成果展示的时间。

(5) 网络环境下,评价更为方便、有效。

2.2 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是提高学习效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平台主要设计出以下几个模块,如图1所示。

(1) 学习园地。教师可以学习资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资料分类、添加资料、删除资料、修改资料。

(2) 学生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进行管理,可以增加分组、更新分组名称、删除分组及学生管理。

(3) 学生学习管理。教师分配学习任务,控制学生访问权限,管理学生学习。

(4) 教学数据管理。教学数据管理是维护教学网络平台的数据和管理学生学习的数据。能够实现添加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删除数据。

(5) 学生教学平台操作。在“学习资料”中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下载;在“实训任务”中可以查看到任务内容、问题、实训成绩;在“信息技术”中可以对小组及个人知识进行共享、上传、下载、浏览。

(6) BBS。学生可以在BBS上进行交流,主要交流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技巧、经验、直觉、感悟和诀窍等。

3 教学网络平台在PBL教学法中的具体实施

3.1 教师的角色定位

(1) 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在这一角色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有:① 创设问题情境; ② 提供资源; ③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是一种认知师徒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质询的能力及元认知能力。

(3)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① 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的指导;② 对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 ③ 对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的指导和管理。

(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无论是在传统课堂开展的PBL学习活动中,还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PBL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以保证下一次的学习活动得以更好的开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5)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面临着来自于迅速更新的知识和学生的更大的挑战[4]。

3.2 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教学网络平台在PBL教学法中的应用要依托校园网络、Internet网络,建立以知识搜集与知识共享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以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最终目标。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否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吸收、创新,是衡量平台效果的标准,也是网络平台应用于PBL教学法的核心。网络平台能够在PBL教学法中顺利、高效地应用离不开相应的架构要素,主要是指人、网络、系统、互动、目标等。其中人包括学生及教师;网络指局域网或互联网;教学系统是课程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可决定信息技术在PBL教学法中应用的成败。信息技术在PBL教学法中有效应用要注重以下3个环节:

第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创建和共享知识库。信息技术的核心任务是根据应用PBL教学法的实际需求,通过知识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加工,将个人知识共享,满足师生阅读、下载需求,这样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系统充分挖掘知识,使知识利用程度最大化。

第二,依托完备的教学系统,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吸引力、生动性、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第三,共享是关键,创新是根本,能否顺利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是信息技术能否在PBL教学法中有效应用的关键。要提供多种形式的同步(如小组讨论)或非同步(如BBS)的沟通方式,拓宽知识交流的渠道,营造一个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实现知识的创造与整合。

3.3 基于问题导向(PBL)学习法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

本研究以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对化学工程与工艺2009-1班的学生使用PBL教学法,以检验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3.1 提出问题

在实施PBL教学法的时候,任课教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PBL教学法,使学生充分了解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以及优势,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拓展性和潜质性。

3.3.2 小组讨论,收集学习资料

小组讨论是实施PBL教学法的重要步骤。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使小组成员彼此协调合作,如何收集学习资料,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找出问题的症结,最后产生对问题分析方向的认识一致性[5]。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目前有什么,我想要什么,为了得到我想要的我需要做什么,然后通过读书、上网查询资料,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上传,共享。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3.3.3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① 有目的、有选择地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去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的学习工具和技巧。② 有针对性地存储知识。③ 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库。④ 多去运用自己的知识,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不是简单地选择进行充电,或是重新按照以前的方式学习其他知识,要能理解学习的动机、社会的需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只是进行阅读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找到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个人知识在于知识资本得以体现和增值,使我们不仅懂得积累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运用和衡量其价值。从宏观上讲,以市场为导向的这种知识结构调整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使人才的供需得到更好的平衡,但就个体而言,更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来安排,个人知识结构也与之配合,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潜能。

3.3.4 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即学生个人的知识分享,它是指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其他成员,并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把别人分享出来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为己所用。知识共享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即在“分享”—“吸收”—“再分享”—“再吸收”的循环中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知识共享流程如图2所示。

4 解决问题情况总结和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活动的评价以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为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贯穿着学习活动的始终。评价活动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之后进行,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者结合起来,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聚集在一起面对面地评价,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报告,以改进下一次的学习。

4.1 评价的原则

在对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进行评价设计的时候,应当根据以下原则进行。

(1) 评价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上,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发展和提高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注重学生学习具体过程评价。PBL的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提问、寻求答案、理解、合作、交流、创新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重。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过程,我们要判断学生的能力是否获得发展,仅靠一系列的定量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是无法量化的,因此,我们只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能力更好地发展。

4.2 评价方式

(1) 评价量表得分。评价量表涉及3个方面的评价:能力提高、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方面。评价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学生得分 = 自评 × 20% + 互评 × 20% + 教师评价 × 60%。

(2) 最终作品评价。小组的组长将问题的最终结果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写成材料。作品评价中学生的得分也由3部分组成:学生得分 = 评委分数 × 60% + 小组自评分数 × 20% + 小组互评分数 × 20%,在最终评价的时候,我们还要求学生将小组展示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进行描述。

(3) 知识获取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情况。在知识积累方面需要考察的是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包括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外也要考虑其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知识应用方面,则需要考察面对实际问题时,其解决的方法,是单一地从学科方向中找到答案,还是能综合应用,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动态地组合应用。

5 结 语

基于网络平台的问题导向(PBL)学习法具有优势,在实验中,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有显著差异,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方法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显著影响。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PBL教学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硬件、软件资源、教学成本、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限制和影响等。因此,我们需要克服这些障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获得来自各方面,特别是教育管理层的广泛支持,组成教师协作团队,对教师进行指导策略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使得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施和推广。PBL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的课时量,对教师自身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所做的就是有价值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沈丹阳. 远程教育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模式与策略[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141-142.

[2] 张华. 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0-13.

[3] Savery J R,Duffy T M.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35:31-38.

第6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分组分享 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04-01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概述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概念

分组分享教学法指的是在班级授课中,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学生按规律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每个小组之间进行多样化的分享学习,共同活动,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的特点

分组分享教学法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适应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模式与教学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现状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和操作,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具有灵活性

首先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灵活性,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例如,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其教学地点可以设在教室内,也可以设在体育场上,教学地点的选择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意进行修改调整,当需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授课地点安排在教室内,可以播放相关的体育视频音像资料,当需要进行实际的体育训练时,教师则可以将授课地点设在体育场上,可以开展体育项目比赛,也可以对每一个学生开展体育专项训练。

2. 具有整合性

其次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整合性,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面对不同的教学需求时,可以将其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只要达到共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即可,在现代许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整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其见识与知识都得到了全面的学习与提升。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科学分组,促进互补,共同提高

在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运用首先就是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地分组,而学生分组主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就是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异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要有差异性,而对外则每一个组的整体实力要保持平衡,以显示小组之间竟争时的公平公正性,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的体育能力达到互补的状态,将体育不好的学生平均分配,保持每一个小组的整体实力都均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帮助的好习惯,达到共同提高体育成绩的目的;其二就是要遵循合理分配小组人数的原则,在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因此在小组的人数分配上就不宜过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人T分配,例如在进行排球练习时,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四人一小组,这样就可以每两个人就可以练习一次,在练习速度上以及质量上就可以提高很多。

(二)内容回顾,明确技能与规则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应用需要着重分析和确定教学内容层次以及教学环节层次,首先教师可以对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明确相应的技能与规则,其次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每一个组员之间,每一个小组之间进行上一节课的内容交流与成果检测,再次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举一些例子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外进行改进,比如在进行蓝球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球场上的实际表现进行引导教学,例如某某学生弹跳力度不够,某某同学投蓝动作不标准,某某同学容易忽略带球细节,造成犯规等现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逐渐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同时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对体育课堂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更加全面地掌握某项体育活动的比赛规则与活动技能,最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进行最后的总结,通过简洁的语言对课程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并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共同总结,积极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全面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三)明确小组行为,保证教学效果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就要做到明确小组行为,也就是要明确小组活动的规则与章程,保持课堂纪律的良好,从而保证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出一位小组长,由小组长来对小组成员进行活动的引导与组织,全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使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互补更完善,比如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交流,让他们自发的选出心目中的每一个小组长,同时教师可以实际观察,这些小组长在每一个小组中是否具有威信,是否具有发言权,说的话是否具有信服力,反之教师可在旁进行引导,让一些能力出众的学生自发的竟选小组长,这样不仅让小组成员的交流更融洽,融入得更彻底,同时也可以锻炼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与其他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要让每一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督促的良好氛围,保证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从而保证学生的体育技能与体育成绩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最后教师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优秀就嘉奖,或较差就惩罚的措施来全面督促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当中,在提升小组凝集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政治课 说教 魅力 重塑

一、传统教学中的“说教风”

许多教师把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视为己任,他们的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承担起“说教”的任务。于是,一股强劲的“说教之风”狂吹课堂,而这种狂风正是学生所讨厌的。柯岩在《特邀代表》中指出:“惩罚和空洞的说教都是教育无能的表现。”

二、重新解读政治课堂“说教”方法

“说教”是政治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说教”有其缺点,但不是一无是处,只要运用得当,避免抽象空洞的灌输,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魅力。

教学的本质在于沟通与合作。在平等的师生交流中,教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领航人和促进者,更是与之互助合作、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克服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单向灌输的“说教”模式,把握各种教育契机,创设鲜明的教育情境或借助典型的实例、生动的故事,把“说教”引导与情境陶冶结合起来。同时,以“沟通、分享、互助、合作、参与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学习探究,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寻求多维、开放的互助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塑政治课的“说教”魅力

1.重新定义“说”之涵义

“说”可以解读为“沟通、分享”,包括说出已知、询问未知和分享心得体会。

(1)“说”之沟通。技校生缺乏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难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与学生所接受的正面教育、他们的美好向往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当学生尝试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分析这些现象时,难以解释明白,这时便会对老师所教知识产生质疑,进而怀疑政治的“正面说教”。此时,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政治教育的疏导原则,因势利导地采用沟通(讨论、思辨)的方法解决。

沟通从“说”开始。教师要创设情境,赋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敢说、想问。让学生说出对教材的理解、听到或看到的故事、亲身经历、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等。学生说话的过程实际就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自我表现的过程和知识消化的过程。沟通在讨论、思辨中得以延伸,说出事实,道明真相,辨别曲直,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社会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之分享。技校生张扬、有个性,不喜欢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反而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尽情分享、激情表演,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体会思想、交流情感、品味生活哲理、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正是“分享”要义之所在,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是分组学习。让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学习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分组学习,有利于学生无拘无束地分享,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交流中各表意见、互通情感、讨论质疑,共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是分组学习的精髓所在,分组为分享提供了服务,分享则为分组提高了效率。

二是平等对话、互动交流,打造愉悦的课堂。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便于师生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达到认识上的协调、情感上的呼应和意志上的相互鼓励,并为探索学习创造有利的精神条件和气氛。课堂研讨讲求平等,无论是情感交流,信息、经验互通,还是各自心得体会的分享,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相处融洽,学生在心理上真正体验到快乐,从而增强课堂上分享、探究的吸引力。

三是情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现实、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例如:影视、音乐、图片、模拟表演、小品等)创设各种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美好;让学生互相学习,互勉共进;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

2.深化塑造“教”之意义

“教”可以解读为“互助、合作”,包括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合作。

(1)“教”之互助。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师生互助共赢。技校生已经有了自我判断能力,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已经无法接受,他们更喜欢听老师的经验、同学的生活乐事,从中感受乐趣,进而引发探索新知欲望。由互动到互助,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且增加了师生的情感沟通,从而在共同探索学习中认识社会、了解生活、获取经验,并逐步掌握各种技能。师生互助,让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实现心灵转换并创造新的自我。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不断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通过自我消化,改变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方式。

互助学习需要教师明确科学的指引。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堂上则让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成果,互通有无,互补差缺。然后,学生通过交流梳理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共同探索新知。接着,通过设计辩论质疑解难,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最后,师生交流共享,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应用,以便获取更多信息和累积更多经验。

(2)“教”之合作。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前提及的分组学习,目的是让师生交流学习经验,增强学习效率。这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同时,教师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当中,一边组织学生探讨研究,一边引导督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对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及时做出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改进和完善。

在互助、合作中实现共赢。例如:教师针对技校生早恋给予适当的辅导,提供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并鼓励学生投放更多精力到学习上;面对技校生的心智不成熟,可以帮助他们超越自卑,走向成熟;面对技校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可以鼓励他们积极融入生活,关注社会,并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虚心接受同学们的帮助。通过互助、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新知识,得到帮助,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经验。这种集体智慧的凝结,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优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至此,政治课堂传统、抽象、空洞的“说教”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颇具时代特色和魅力的“沟通、分享、互助、合作”。实践证明,这种新型“说教”模式颇受学生好评,且有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或许有可借鉴之处,有意者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路径;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29-04

如何提高产业大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则依赖于教育培训。所以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型社会里,终身学习是人们应对外部挑战、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移动学习相较予传统的教育培训具有使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优势,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工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知识管理则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应用和创新,是提高移动学习效率重要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本文基于移动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共性和内在联系,将探究如何把移动学习和知识管理相结合,进而应用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中,从知识管理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路径进行探析。

一、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可以理解为远程教育或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形式。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PDA,pocket Pc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活动。移动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短、平、快”地进行学习。关于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始于英国Ultrallah实验室的非正式学习移动项目。该项目是为了解决欧洲相当一部分处于城市社会边缘地位、文化素质较低的青年人再教育培训的问题。这一群体与中国的新生代农民工很相似,因此,该项目的教育培训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王佑镁等人(2013)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对某些特殊人群进行教育和关照的推进方式,他提出面对我国高发的制造业员工(主要指新生代农民工)轻生事件等社会问题,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教育疏导。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带有很强的境域性。国内关于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的研究,还停留在必要性、可行性、应用模式、策略等的研究上,关注技术实现方法和平台的开发,而从教学教法、学习活动等学习角度进行研究的屈指可数。因此,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从教学、学习的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移动教育应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适应性和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教育应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适应性

通过移动学习方式实施的、有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教育方式都属于移动教育的范畴。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而言,移动教育具有移动性(使学习能够随时随地,满足农民工即学即用的学习需求,与农民工工作的高流动性相适应)、高效性、自主性与个性化(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设定学习内容,并且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有效缓解工学矛盾)、交互性、低成本性(与农民工的低收入水平相适应)等特性,有效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集中授课、学习时间与地点固定等的不足,增强了教学灵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的欢迎。而且,随着农民工手机的全面普及和功能的完善、3G通信网络系统的逐步建成,移动教育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二)移动教育应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移动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再教育培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农民工也存在一些移动学习障碍。

1.教学情境的缺失

移动教育时空分离的特点造成了学习者彼此之间信任感的缺乏和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的缺失。移动教育资源的建设常常。重技术、轻内容”。过分关注对学习资源的信息化表征、收集、整理和存储,轻视对农民工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而且对于这些资源究竟是否能够真正融入到移动学习情境、满足移动学习者的移动学习需求也少有关注。而且,“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

2.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当前,移动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停留在以“物”为主的静态资源库上,没有提供入库(资源库)交互和人际交互的功能,忽视动态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部门(如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众多,由于政出多门,移动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整合,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知识共享的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多样性需求,也无法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素质的要求。

3.农民工的移动学习障碍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跨越时空,缺乏教师实时的、面对面的指导,而且网络资源庞杂,满足农民工需求的知识匮乏,所以会导致“信息迷航”现象。另外,农民工的网络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没有认识到信息的价值,自控能力差,网上学习时经受不住聊天和玩游戏等的诱惑,网络自身的多向交互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上述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民工移动学习的低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学习效率,使移动教育培训获得良好的效果,有必要加强对农民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路径探析

关于知识管理,研究者的视角存在差异,但基本都同意知识管理是由知识的获取、共享、加工、创新和应用及转化等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能够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正确的知识给正确的人,以实现知识的充分流动、共享和创新。

鉴于知识管理与移动教育存在的共性、关联和对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农民工移动教育,从教学情境的构建、移动教育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和农民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等三个方面来探析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的创新路径。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移动学习教学情境的构建

SECI模型的创始人Nonaka与Takeuchi引用“场”/“情境”(BA)的概念来描述知识创造与构建所需要的共享域,并指出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是嵌入在“知识场”中的,具有情境依赖性,知识的四个转化过程(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是在相应的“情境”(原生情境、互动情境、网络情境和“练习情境)中完成的。“情境”在知识的转化和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民工的移动教育培训中应特别重视教学情境的构建。

教学情境在本质上是指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师生互动关系的载体。移动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知识管理的个性化策略和编码化策略可以用于指导如何建构移动教育中良好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师生、生生的交互和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教育培训中,应该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充分利用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通信设备的移动性和交互性,为农民工提供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1.利用知识管理的个性化策略构建基于SMS与WAP相结合的移动学习交互平台

知识管理个性化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互动性与知识的流动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实际上,移动教育中学习者之间借助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所实现的沟通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自身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表达。虽然这种表达缺乏规范性和逻辑性,但它实现了学习者之间隐性知识交流的目的。在移动教育环境下,学习者的分布和知识的传输都具有时空分离的特点,特别需要通过同伴的协作和教师的指导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架构于移动通信终端基础之上的短消息、聊天工具(QQ、MSN、IChat、ICQ)、BBS、Blog、远程会议等交互手段,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通信、咨询、答疑和学习经验、方法的交流和讨论。利用短消息功能可以教学信息通知、提问和答疑,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但短消息通信是间断的,不能适时地链接。

通过基于WAP的移动系统,学习者不仅可以随时访问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浏览、查询、上传和下载,还可以进行在线实时交互。比如,借助于QQ的视频通话功能,可轻松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互动,这样学习者就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他人的经验、诀窍,使他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己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这是一个社会化学习的过程。在通过BBS、Blog等现代交互方式进行经验和心得的交流和共享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知不觉调动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对自己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加工创造,把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按时间先后用他人容易理解的规范化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达,而且,学习者还可以通过阅读、借鉴和评论彼此发表在BRS、Blog上的心得、经验、问题及相应的解答和评论等来实现知识的碰撞、共享和自己能力的不断提高。BBS、B10g等交互平台就好比一个开放的沟通社区,任何一个学习者的经验、诀窍、心得等都可以在经过自我思考、加工和提炼的基础上外化为其他学习者可以分享的知识。学习者可以利用Blog对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共享和储存,新构架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进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以更方便地实现知识的共享交流。上述过程其实就是显、隐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包含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的过程。

在移动教育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不只是定位于造就少数能工巧匠,而是需要培养大批的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构建良好的移动学习情境以促进农民工显隐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使得为少数人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经验等能够转化为系统化和有序化的显性知识,为广大农民工学习和共享,并与个体农民工的具体知识背景和实践情况相结合,内化为其自身的隐性知识,而个体农民工的隐性知识再经过实践创新后又进一步转化为显性知识。

2.利用知识管理的编码化策略加速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

编码化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所有者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过挖掘,建立起科学的网状知识结构,进而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便于学习者随时查询和反复调用。编码化策略通过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形式来表现某些专业化的技能和经验等隐性知识,这样经过外化后的技能和经验等以文件、手册、声音、视频等方式来描述,农民工就可以通过阅读、聆听等学习方式来反复调用这些知识,实现知识的传播、共享和自身技能的提高。在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应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农民工尽快融入情境学习中去。另外,可以运用知识分类的思想对资源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便于农民工随时进入课程;利用知识地图和学习资源导航,可以明晰知识资源的结构和关联,快速查询和定位隐性知识源(如有关专家或教师的知识特长、联系方式和地点等),有利于农民工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解决移动学习中“信息烟雾”的问题。

编码化策略只是为知识的共享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的必要条件。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建立在农民工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在移动学习中,应用知识管理构建共享知识库和协作共同体可以促进农民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有效的知识共享提供保证。

3.构建学习型虚拟社区,形成不同群体间的合作学习

在城乡二元格局的制度性歧视背景下,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心理隔阂。因此,学习型虚拟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打破身份、收入、职业等限制,实现偏好和价值取向一致的人的交互和相互学习,提供与城市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虚拟社区中,借助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每个人彼此之间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交互。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学习方式也不再是单向的“教师教学生”的直线过程,而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所有成员彼此相互学习、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评论的互动过程。在学习型虚拟社区的构建过程中,创建开放、共享型的社区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管理策略,因为在一个成员彼此间处于时空分离状态、信任关系脆弱的弱文化环境中,再加上隐性知识本身具有私人性、内隐性等特征,实现显、隐知识的转化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社区文化(以包容、快乐、尊重、感恩、信任等为理念)的建设对于学习型虚拟社区的构建至关重要。社区文化的形成可使社区里每个成员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在这个虚拟社区里,农民工不但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还可以排解自身的自卑、无归属感等负面情绪以消除其负面心理对移动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学习型虚拟社区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移动教育共享资源库的建设

移动教育共享资源库的建设问题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发展的瓶颈,农民工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与能够满足其需求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库就是一个知识场/知识库,可以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资源库的建设。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农民工移动教育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静态资源库的建设,另一个是动态资源库的建设。

1.静态资源库的建设

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静态资源库建设的重点是设计和开发适应农民工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资源素材,包括媒体素材库(分为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类素材等五大类)、流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趣味性网络课程、电子图书、电子词典等。静态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工作是根据农民工移动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对知识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挖掘,按照知识体系、功能体系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创建以知识元为核心的完备的知识库,满足师生查询、上传和下载的需求。移动教育静态资源库的建设应该强调质量,其学习资源设计的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移动学习资源的“个性化”设计。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处于“移动”状态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性化需求。学习资源的内容应与农民工的学习、生活、工作紧密相连,突出实用性,能够满足农民工即学即用的需求。考虑到移动学习“时空分离”的特点,人际交互不足,农民工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和厌烦,因此,应通过口述性语言、漫画、游戏动画和风趣的声音导航等形式来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的趣味性,以持续激发和维持农民工参与移动教育培训的兴趣。

(2)移动学习资源的“微型化”设计。考虑到农民工学习时间的零散性和有限性,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应注重短小精悍,突出重点,封装性也要好,但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农民工在零碎的时间中经过持续的学习也能获得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此外,每个教学单元也应该设定一个微型化、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习者能够知晓自已在每个单元的学习所得。

(3)移动学习资源的“人性化”设计。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在社会人口结构中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应该提供导航信息和帮助信息,以使农民工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获取和使用知识资源。资源交互界面应体现出用户友好性,支持农民工使用多种输入方式,资源呈现的速度也不宜过快,以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的资源,最好能够让农民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掌控播放的进度。

在静态资源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对静态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2.动态资源库的建设

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实际上是知识的不断积累、挖掘和更新的动态过程,不仅应该重视开发者(远程教育机构)自身对于静态资源库的建设,还应该重视农民工自身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建设知识能够实现充分流动更新的动态资源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参与社会互动和他人的讨论,建立个人的知识建构。因此,动态资源库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人际交互。为移动学习资源添加社会性线索,比如,可以为学习资源添加资源的来源和使用记录,并提供资源拥有者(有关专家或教师)和使用者的联系方式及地点,以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专家围绕该学习资源的社会互。农民工个体的隐性知识是动态资源库建设的基础。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激发农民工把各自零散的、随机的隐性知识进行分享和组织,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资源库的创新能力。当然,农民工移动教育知识共享机制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以信任、合作、互惠等为特征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是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的基础。

(三)移动教育中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知识管理

农民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移动学习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其个人的技能水平。张豪锋等人认为,从远程教育的层面来讲,面对知识爆炸、知识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现实,应该加强对远程教育学习者自身的个人知识管理。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农民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1.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包括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在当前信息泛滥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信息检索时,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资源,了解各种知识资源获取的途径,要能够熟练使用一些简单易用的检索工具,掌握搜索引擎的高级检索技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的质量(如可信度、有用性、时效性、与问题的相关性等)进行评估和鉴别以快速获取自己真正所需的知识。

2.知识加工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利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如电子文档、数据库、网页、Blog等),将隐藏在自己头脑中的经验、诀窍和心得等隐性知识,在经过自己加工升华后,用通俗易懂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按照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的不同进行挖掘并归类,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和服序有效地存储,逐步建立自己的个人知识库,以便以后在实践中查询、使用和共享、交流。

3.知识共享意识

农民工应该充分利用移动教育信息共享的便利性,摒弃小农意识,相互信任,互惠合作,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共享意识。

4.知识应用能力

知识只有得到有效的应用才能发挥其价值。知识的应用也是移动教育中应用知识管理的目标所在。然而,由于对知识的潜在价值认知不足以及不少知识应用较为复杂,影响了农民工应用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引导农民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其知识应用的动机也是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5.知识创新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要想拥有其核心竞争力。适应竞争激烈、快速变化的职场。就必须努力推进其自身的知识创新,时刻关注新知识、新信息,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个人知识库,淘汰知识库中没有价值的信息,将新知识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再通过共享交流得到修正和升华,实现自己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第9篇

论文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趋势中,源自企业界的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另一条可行途径。从知识管理角度,从收集、整理、保存、传递和分享、创新几个层面探讨如何对英语学习策略做知识管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源自企业界,指有效获得、储存、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使得储存在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为显性知识,在本组织内得以分享和创新,进而发挥知识的最佳价值,促进个人及组织的革新与持续发展。知识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也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学校和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塑造分享式的学校新文化,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整合和建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目前不乏探讨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探讨学生有效学习的知识管理还颇缺乏。

英语作为学生未来接触国际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学习策略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及时应对知识的变化,进行学习的革新,从而真正实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学习策略,或者虽然略知一二,却不知如何做;还有的虽然知道如何使用,但不会主动为之。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试就知识的收集、保存、传播与共享及创新等几个层面,探讨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wWW.lw881.com

一、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能根据任务的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外语学习方式,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还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知识对语言学习有积极的反拨效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运用英语学习策略,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就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呢?知识管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知识管理是个不断螺旋循环的复杂过程,涉及了知识的收集、组织、分享、调适、使用、创新等。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可遵循以下步骤:

(一)学习策略知识的收集

学习策略是个人长期积累而来的经验、智能、秘诀等,是一种体验性知识,难以从外表察觉,属于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隐性的学习策略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要收集真实可行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自我反省等方法,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或学习任务下,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也可以在学生实际执行某项学习任务时,要求他们边做边说出整个认知历程,以分析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声思考法);或者采用同侪教导法,即在成绩好的同学教导成绩差的同学或高年级学生教导低年级学生时,记录整个过程下来,从所教内容推知其所拥有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整理和归类

收集到学习策略知识后,应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首先要对所收集到的学习策略加以分析,判断和筛选出有价值的策略以便传递和共享,并根据学习策略的类型加以归类。例如,可以借鉴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61:(1)记忆策略(memorystrategies):帮助学生存取信息;(2)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iges):用于学习语言活动中,包括学习者如何接受语言材料、如何组织语言知识、如何理解语言结构、如何提高语言操作的技能等;(3)补偿策略(compensationstrategies):使学生在自身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交流,例如利用非语言线索猜测意思、用同义词替代或迂回解释表达等;(4)元认知策略(metaeognitivestrategies):用于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5)情感策略(afectivestrategies):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动机、态度,保持信心;(6)社交策略(socialstrate.iges):使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三)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

整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或更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然后需要再将这种形成团体共识的知识加以外显化,成为具体、明确且可有效使用的组织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保存。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学习策略使用手册,这种保存方式简便易行;另一种是运用信息科技,将知识编码,储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并创建网页提供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能突破时空限制,便于检索,并能提供即时反馈。

(四)学习策略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促进组织更有效地分享隐性知识。唯有通过密切的交流与分享,知识才能充分获得发展并发挥最大价值,进而提高学习成效。学习策略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直接训练、经验总结与分享、同侪教导、个别诊断与辅导的动态评价(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先进行问题诊断再接学习辅导)。其中,第一种途径最为普遍。

直接进行策略训练常用的方法包括:讲座与讨论、讲习班、将策略编人教科书中、基于策略的英语教学,也可以将策略训练融人课堂教学中去。不少研究发现,策略训练能弥补学生因认知能力的不足而造成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当学生再次遇到类似学习任务时,就知道如何应用,也能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因此专家建议,学习策略的教学应采取直接教授为佳。要在课堂上渗透英语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采用隐藏式训练方式,即通过设计好的材料和活动训练学生使用某策略。例如,通过完成课本中的练习,学生在学习中自行确定、模仿和自我评估诸如自我监控、记}乙、合作等各种学习策略。这样,策略训练就与常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起。教师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策略进行详细解说,让学生辨析策略的使用,并示范如何将该策略应用于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系统地给学生提供练习和自我评估的机会,让他们能将所接收到的知识加以组合与理解。下表以ofxord归纳的六种学习策略为例,举例说明了这些策略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各项教学活动中可进行的训练方式。当然,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各自特点,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策略训练。

随着学习策略训练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策略意识逐渐提高,就会发展出成功组织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技巧“。他们对学习策略越熟练,就越能将学习策略加以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会逐渐减轻,而学生的学习责任则会日渐加重,符合现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潮流。

(五)学习策略知识的创新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变革与创新,唯有将知识创新融入到教育中,教育才能持续发展与革新。要实现学习策略的创新,一方面在直接训练或分享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学生通常能创造出新的策略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能成为下一轮收集的对象。整个流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动态循环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分享与合作,捕捉实际授课过程中激发的创意,发现新的适用的学习策略。就这样,新的知识又被创造出来,继而加以传播和分享,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情境之中,促使全体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益。

第10篇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作为中国高校科研最典型的组织模式,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系统中科技产出与知识创造的主力军,是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部分。2003年至今,高校科研团队的发明专利授权比例一直保持在26%左右,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比例都超过50%,如图1所示。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是指在高校中,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目的,愿意为共同的愿景或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若干具有高度协作性和技能互补性的专业学术人员组成的具有高效创新能力的组织,如图2所示。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以不同性质的科研任务和差异化成员构建团队组织结构,核心是形成创新能力与进行科技创新工作。团队成员之间的学习行为、领导行为、合作行为、沟通行为等构成执行层要素,为完成科研任务提供组织保证。

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团队资源充足度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Bishop认为团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团队资源的充足度,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金资源和时间资源[1]。时间与资金常常成为科学研究的阻碍因素[2]。Szulanski认为如果缺乏相应的资源,就会削弱该个体行为执行的可能性[3]。Krimsky提出大学科研团队为争取企业合作项目的高额科研经费,虽然会导致科学家偏离现有的基础研究,但长期来看会影响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4]。团队管理的关键在于资源保障,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实现目标[5]。本文认为充足的团队资源是决定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提出假设1:H1: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资源充足度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正影响

2.2团队成员异质性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个体才能差异和技能是决定科研团队的重要因素[6]。在个体差异兼容条件下,团队内功能同一性整合有助于知识系统的独一性,从而促进团队创新[7]。StevenJ.Karau认为个体差异影响组织对任务的关注度及信息交互过程的有效性。成员异质程度越高则导致交流障碍明显,团队的合作可能性降低[8]。本文认为团队成员异质性会影响团队内部沟通行为和知识系统兼容性,提出假设2:H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成员异质性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具有负影响

2.3团队冲突与信任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科研团队中情感冲突会给整个团队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团队内信任和知识共享[9],反之团队成员之间互相熟悉,并且培养了良好的感情和关系,则会提高信任水平,促进知识共享[10];认知冲突创造一种开放性的讨论环境,促进成员对决策有多方面的认识,适当的认知冲突可以产生不同意见与想法,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UlrikeHeinz认为科研项目团队中相互信任的交流极其重要[11]。AnneField提出缺乏信任的团队会束缚团队绩效[12]。H.vanMierlo、C.G.Rutte等认为在高度自主性团队中,成员会产生较少的情感困扰,促进知识共享与主动学习[13]。高鹏、张凌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信任促进团队创造力[14]。本文提出假设3:H3a: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认知冲突对团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H3b: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信任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正影响H3c: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情感冲突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具有负影响

2.4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特点是成为行为标榜、设定美好愿景、挑战性目标、鼓励与认可员工的成绩、分权与授权。变革型领导具有魅力、智力激励、个性化考虑三类因素。ChiaYenChiu,HaoChiehLin等运用实证分析验证了变革型领导通过对团队信息交流导向、学习行为的影响,从而正面影响团队行为的整合与产出的理论[15]。Egalitarian、DianaMaldonado、VictorJ.Callan等揭示了变革型领导者通过鼓励成员意见表达和决策参与,促进团队成员合作与创新[16]。本文提出假设4:H4: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正影响

2.5知识共享行为对团队学习行为的影响当团队对于成员分享失败的经验教训表示欣赏和接受时,成员自信增强,有助于增进学习行为[17]。经验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上得到改进,同时克服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的个体知识有限性,增强沟通与交互学习行为[18]。团队内部需要假设、讨论与知识交流[19],团队成员创造并分享知识的结果就是学习行为过程[20]。本文提出假设5:H5: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行为对团队学习行为具有正影响

2.6团队成员个体学习能力对团队学习行为的影响陈国权指出团队学习是指团队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行为、优化团队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环境中增强团队良好生存适应性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21]。Bunderson(2003)提出团队成员通过学习认识环境,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和团队过程改善,学习能力强可以提升团队成员对变更环境的适应度,同时采用更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实现团队科研目标。团队成员通过较强的个体学习能力快速融入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6:H6: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成员的个体学习能力对团队学习行为具有正影响

2.7信息获取与分布过程对团队学习行为的影响学习行为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布、信息整合、信息存储与检索(VanOffenbeek,2001)。通过内外部环境中的被动搜索或需要信息时主动进入环境以明确问题或机会的行为是信息获取,信息整合和存储是团队成员信息或向其他成员阐述信息的过程,在成员达到共识之后以对话或沟通的方式转换、融合观念,并形成团队最终潜在方案(Gibson和Vermeulen,2003),因此本文提出假设7:H7a: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信息获取对团队学习行为具有正影响H7b: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信息分布过程对团队学习行为具有正影响

2.8团队学习行为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学习行为是优化团队成员性格差异、完善认知结构异质性,协同团队发展的有效行为模式(ChristianeVeronikaMüller)[22]。团队学习是一种产出,当团队绩效不发生改变时,意味着团队内没有学习行为(Cook和Yanow,1993)。团队成员通过共享经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组织化,从而使团队绩效发生持久变化。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能改善团队绩效,也不是所有团队绩效的改善都是由学习行为造成[23]。Edmondson研究了团队学习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指出学习型团队可以更好地实现创新[17]。本文提出假设8:H8: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学习行为对团队绩效具有正影响2.9团队创新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根据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定义,科研团队的核心是实现创新。Anderson(1998)指出个人能力对团队的创新能力有显著性影响。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团队成员创新能力综合效应的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没有团队成员的创新,就没有团队的创新可言。本文以创新作为衡量科研团队绩效的变量指标,提出假设9:H9a: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对团队绩效具有正影响H9b: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对团队绩效具有正影响H9c: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对团队绩效具有正影响根据以上假设推导,本文提出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行为及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模型,如图3所示。

3调查研究设计

3.1量表与样本本文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借鉴已接受检验的成熟量表,结合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通过设计、补充与修正,确定了适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衡量方式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进行评估。问卷发放对象包括湖北、河南、四川、北京等地共25所重点高校的创新型科研团队人员,问卷发放总数为300份,实际回收258份,回收率为86.0%,有效问卷2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3.0%。男性占63.6%,女性占36.4%;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11.3%,在读博士10.1%,具有硕士学位的占20.9%,在读硕士占50.5%,具有本科学位的占7.2%;具有教授职称的占7.4%,且同时为博导的占6.2%,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占12.4%。

3.2信度与效度检验(1)信度分析信度分析采用测量条款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一般应大于0.7。通过运用SPSS16.0对项目条款进行内部一致性系数α和测量条款因子负荷值大于0.5检测,并且删除不可信条款,分析结果说明本研究数据具有可信度。(2)效度分析效度是表示一份问卷能真正测量到该量表所要测量的能力或功能的程度,也就是要达到测量目的的量表才算是有效的。本问卷的设计是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经过相关的探索和验证。由于问卷设计过程中征询和听取了专家建议并进行了大量修改和补充,因此需要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结构效度,研究模型中各变量的测量结果显示,KMO值为0.885,Bartlett检验的χ2值为1431,P<0.000,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3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运用Amos7.0进行结构方程分析验证概念模型的显著性。(1)拟合度检验研究模型各变量的拟合程度如表2所示,概念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2)模型修正根据M.I修正指标,对模型作进一步修正,重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行为及团队绩效概念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及路径系数如图4所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指标均优于原模型,可见修正后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整体适配度。图4研究模型修正后路径分析1e149.45

3.4结果分析与启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和模型修正,对概念模型及假设的变量关系进行验证,假设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结论:①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资源充足度、认知冲突、信任、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内知识共享都具有正向影响,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情感冲突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具有负向影响,并且从相关系数可见资源充足度和信任是较强的两类正向影响因素。②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成员异质性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不具有负向影响,与假设相反,保持团队内一定程度的成员异质性有助于团队内实现知识共享。③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布过程对团队学习行为具有正向影响。④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对团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⑤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行为对团队学习行为具有正向影响,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学习行为对团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学习行为成为知识共享的中介因素,影响着团队绩效。

基于研究模型的数据结果分析,本文提出相应的提升团队绩效的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行为优化策略。

(1)营造团队情感信任的人际关系氛围情感依赖和信任可以增进团队内成员知识共享的意愿,成员间心理情感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协调度,通过提供通畅的交流与沟通平台,一方面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减少破坏性的情感冲突可能性;而另一方面,良好的团队人际关系为培养团队内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营造竞争又合作的创新环境奠定基础。

(2)实现团队内有效的变革型领导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领导者一般是团队内学术引导者,同时肩负着团队发展中的塑型与协调工作,变革型领导以实现团队科研任务为核心,以情感维系为手段培养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以自身的规范化行为作为成员标榜,通过培养团队归属性,设定共同的愿景、宽松的授权,来改变员工从被动追求目标转向享受成就。

(3)构建与协调管理团队多样化成员结构分布式知识和信息往往是科研团队内实现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的动力,所以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进行成员选择时,应注重各自的专业技能与性格的互补性,可以是同一个高校的某个或某几个院系或教研室,或者是具有不同学科领域、研究方向背景的成员。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成员需要提供差异化激励,提升其知识共享和学习的意愿,通过定期组织科研项目进展汇报、科研会议讨论与交流机制以实现知识共享和学习行为。

第11篇

关键词 分享式教学 经管类课程 高效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59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haring Teach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lass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urses

CHENG Hanhua

(HuBei Water Resource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he primary concern is how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inefficient classroom with low degree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acing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urse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sharing teaching which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main position and arouses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Based on th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sharing tea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red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course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shared teaching.

Keywords sharing teach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urse; efficient class; application

1 问题的提出

1.1 高职教师的教学现状

虽然有关推动高职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环顾周围,在我们的高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灌输的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未被学生消化掌握。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想法、思路去教学。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问题,往往也是一讲而过,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一些本可以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权威而被扼杀。因此,只有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需要。

1.2 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理论基础较弱,但是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动手能力强。他们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其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乏味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比如,现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海量的最新资讯均可以在智能手机上随时获取,课堂上,学生倦于教师生硬的教学方法,使得高职学生分散注意力,课堂上玩手机现象非常普遍。对于玩手机这样的现象,不能单纯地靠“堵”的方式来解决,要善于用“疏”的方法来解决。

因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那么,该怎么样来缓解教与学的矛盾呢?笔者作为一名经管类专业教师,在致力于改善n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的过程中,发现分享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

2 何为分享式教学

所谓“分享”,从字面上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它指的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分享智慧,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实现共同成长p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

人们为什么乐于分享?我们认为人主要有四大天性: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人们对未知世界是好奇的,一旦产生了好奇心,总希望能够一探究竟。那么,这种探究到什么程度为止呢?感到世界在一个统一的秩序中,自己能够解释并与他人分享,内心也得到了慰藉,这体现了人们的求真、求善、求美。

而所谓“分享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感知、质疑、探究、创新,得出思考成果,然后在全班进行分享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经过交流分享和思维碰撞,擦出火花,萌生灵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是乐于分享的,高职学生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在传统的课堂上表现比较被动甚至消极,但是只要教师做好了充分的教学设计,生动进行教学展示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令人惊喜的精彩表现。

3 经管类课程与分享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经管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无论是其理论基础方面,还是社会实践方面,都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理工类课程。经管类课程知识,是对千千万万具体的实际经济管理现象及活动的共同规律的总结、归纳、概括、提炼、抽象和一般化,而往往这些经济管理活动就来自学生的生活,这就决定了其始终是和个人、企业、政府等各种市场与非市场主体的活动紧密联系的。

正因为经管类课程理论知识大多来自对周围经济管理现象的总结,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都是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所以经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辨,举一反三,迁移升华。

基于以上的特点,经管类课程适合开展分享式教学。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引路人,课堂上花小部分时间指出理论的一个“点”;学生则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大部分时间用来分享,用他们各自不同的见解带动基于理论的延伸拓展并形成一个“面”。

4 分享式教学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4.1 教师讲解阶段

正如高职教育中强调“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将课程第一阶段的理论讲解进行必要的删减和提炼,将更多的有关理论的作用、原则、特点等放在授课第三阶段进行总结归纳。进入课堂讲授,教师则简要将该知识点抛出,结合身边案例加以适当讲解,接着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此知识点应用的各种疑问,并布置学生执行有趣的、操作性强的分享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为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做铺垫。

4.2 学生分享阶段

接下来,学生进入分享阶段。在分享形式上,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特点,以团队或者个人形式开展分享。

个人分享:如果是简单并且随处可见的经济现象类分享,则可以以个人“头脑风暴”的形式展开,鼓励每个同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比如:在上《渠道管理》这门课时,有关于“大众渠道与特殊渠道”的知识点,简要介绍该知识点后,笔者会要求每位同学结合身边的经济现象,从不同角度抛出三个问题:“观察身边,走商品大众渠道和特殊渠道销售商品分别有哪些?大众渠道为主的商品有没有开发特殊渠道的案例?特殊渠道的商品可以开发大众渠道吗?”其中有学生分享:“血压计原来走医院的特殊渠道,现在开始走大众渠道,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了。”这样的分享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找到鲜活的案例,学生既深入理解了知识点的内涵,又能在分享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团队分享:如果是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和挖掘的方法、实践的分享,则可以以团队探究的方式进行。一般团队分享,笔者都会选取一些可模仿性强,具体可行的任务要求学生来分享。比如,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有关于电子商务网站逻辑结构设计的知识点,笔者会在讲网站的逻辑结构时展示一些大家熟悉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让大家找到网站结构的共性与个性,进而安排团队分享任务为:为自己团队网站设计出有特色的名称、LOGO和逻辑结构图。并且每个小组发一张白纸及彩色画笔,要求学生将最后设计的网站结构呈现在纸上,然后上台展示分享。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利用手机等工具查询相关网站,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出具备团队特色的网站,顺利完成任务并愉快地与其他团队分享。分享过程中,各团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4.3 师生总结阶段

在总结阶段,教师要继续扮演好课堂的引路人角色,学生依然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对分享过程中的正确或错误表述进行思辨、总结,实现理论的升华。比如,对于学生分享中的错误表述,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再次带动全班同学一起分析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而对学生分享的闪亮点、创新点则要及时予以鼓励支持,再次将创新之处予以强调,带动其他同学学习。能够实现围绕学生的分享,最终回到教学内容上,进行实现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甚至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颇丰。

5 分享式教学对经管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5.1 分享中学生的高度参与,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分享式教学模式影响下,一个教学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仅有少部分时间是教师的引导,更多的是学生主动参与谈论,实战演练,分享观点和成果。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得到较大提升,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课堂效率自然得以提高。

5.2 分享中学生的思想碰撞,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分享环节,通过对某一现象、某一成果的分享,每个学生之间的思想也在相互碰撞。总结环节,分享中的正确或错误内容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展开思辨和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认为老师教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开始学会质疑,学会思辨,学会独立思考,产生独立的见解。笔者认为这才是高职教育的精髓,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被咏邮苁楸局识。

5.3 手机也将成为促进课堂分享的学习工具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也得以普及。因为分享任务的需要,需要收集各种案例及观点,学生们就会利用智能手机有目的地检索相关信息。原先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也可以变“堵”为“导”,让学生不再视手机为娱乐工具,而是将其作为检索资讯、促进课堂分享的学习工具。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历经六年多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分层培训体系,但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实际培训需求以及共享工程的具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线培训模式可以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能够在节约总成本的同时提高人均培训率,有助于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对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进行了探讨。

    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公益性文化创新工程。历经六年多的建设,共享工程已初步在全国形成了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嗬道/社区和村基层服务点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随着共享工程的不断推进,如何通过培训建立一支有较强服务意识、较高技术素质、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目前共享工程建设中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共享工程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培训工作被确立为共享工程重点发展项目以来,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得到了各分中心的重视,国家中心通过制订统一的培训方案,建立考核标准,按照分级分批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由于我国从事共享工程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仅依靠设备说明书或设备代理商的简单培训,无法真正满足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另外,共享工程不但采用互联网和卫星服务的计算机终端,还采用移动存储播放器、iptv机顶盒、网络数字共享机、卫星接收机顶盒、有线擞字电视等多种服务终端和服务模式,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终端、不同的资源传输和服务模式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从目前的情况看,共享工程培训工作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实际培训需求以及共享工程的具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充足的培训经费作保障。中央、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共享工程的投入力度,但经费主要用于基层网点和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由于缺乏专项培训经费的支持,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成规模、重质量的培训工作仅在国家中心和部分省级分中必开展,培训的系统性、适用性、实用性、及时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但影响培训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果,而且制约了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1.2师资队伍缺乏

    师资队伍是推动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共享工程培训师资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师资储备明显不足。特别是基层服务网点的培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工作人员的能力偏低,成为提升基层服务点服务质量的主要瓶颈。国家中心的优秀师资资源,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与基层共享,使广大基层工作人员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培训,从而有力支撑基层开展服务,推进共享工程发展。

2在线培训模式的优势分析

    在线培训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它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培训思想有机结合,具有“方便、快捷、价廉”等特点。在线培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个性化学习,扩大学习对象的范围。可以说,在线培训既是知识经济时代构筑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也是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措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2008年,全球超过4.55亿人次通过互联网接受培训,在线培训正日渐成为全球的培训潮流。共享工程应大力加强在线培训模式建设,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和培训资源,针对各地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工作人员均可通过国家中心权威的在线培训模式进行交流、学习、解决问题和自我测试。

    有数据显示,在线培训通常可为培训机构和个人节约15%}500io的费用,可使学习效率提高25%}40% 。对于共享工程而言,在线培训模式优势十分明显。

2.1提供开放性学习平台,促进学员自主学习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在线培一训,使学员不受时空的限制接受培训。在线培训的开放式特点,有利于偏远地区学员学习.有助于共享工程整体培训水平的提高。在线培训模式可使基层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获取培训知识,实现全时段学习。国家中心可以根据基层服务点人员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在线培训模式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基层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找到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共享工程培训覆盖面。

    在线培训模式符合时代要求,使基层工作人员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在线培训模式可为学员提供开放性学习平台,实现学员由被动的培训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转变,促进学员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

2.2开展即时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传统的培训包括选定培训教材、安排培训场地和师资、组织考试等工作,整个过程比较繁琐。采用在线培训模式可以将培训周期缩短,开展即时培训。在共享工程加快建设的今天,工作人员比以往更为忙碌,他们企盼有适合于自己需要的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能随时在办公室、电子阅览室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培训模式可满足学员学习的新要求。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在线培训,能够极大地提高共享工程培训的远程管理和交互能力,实现讲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多媒体课件将使培训资源的呈现形式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基层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2.3及时更新培训知识,降低培训成本

    在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资料更新不及时,一个版本的资料或讲义往往使用很多年。共享工程建设涉及的内容包括政策要求、技术标准、资源建设指标、服务任务等,这些内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学习资源需持续更新。在线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关的特定知识进行整合,将有关知识体系重新划分,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使基层服务人员可在参考数据库中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网络。

    在线培训模式利用网络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实现了各种培训资源的优化和共享,集中利用了优秀师资、技术设备、精品课程等优势资源,为共享工程各级各类人员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在线培训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学员不必集中授课,提高了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培训成本。

3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构建思路

   3.1有机整合共享工程知识体系

      从内容上划分,共享工程的培训大致可分为技术技能类培训、管理服务类培训、资源加工类培训、师资教学能力类培训以及服务方法类培训;从层次上划分,大致可分为省级分中心培训、市/县支中心培训、乡/镇/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点培训、村基层服务点培训;从培训媒体上划分,大致可分为文本类培训、多媒体教程类培训、视频类培训。在线培训模式可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既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基层人员学习的需要。这种整合既包括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还包括按时问、按培训主题进行整合;既能够为学员提供和下载相关知识,又可以  实行在线教学。

   3.2具有在线培训管理功能

    在线培训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源数据库,而且是一种培训管理体系。该模式一要有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日常管理功能,二要有发布公告、上传通知等动态管理功能,三要有交流培训信息的功能。

      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应由国家中心统一规极和管理,可采用自管和以合同方式委托专业网络维护公司、课件和题库提供商提供部分业务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以专业队伍的服务降低共享工程业务的运行成本,提高在线培训服务质量。在此,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明确各自工作职责,避免因职责不明而产生责任推诱现象;二是外包公司、托管单位、国家中心在在线培训模式建设中要合理分工;三是要对外包公司、托管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

3.3提供权威的业务指导和认证

    在线培训的内容应作为各层级中心各类工作人员日常服务工作的权威参考工具,是共享工程各类服务人员相关的政策指导和服务导向。在线培训模式可按层级提供国家中心标准的基层服务资格培训和相关认证。技术管理类人员必须参加技术技能类培训和管理服务类培训,并通过定时开放的在线标准认证考试获得技术管理类上岗资格证书;资源加工人员必须参加资源加工类培训、讲师须定期参加师资教学能力类培训,通过在线标准认证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这种认证考试,需按各层级服务人员需要掌握的能力分项管理,各层级认证考试题库由上一级中心和题库承建机构共同维护。

3.4提高在线培训模式的粘合度

      在线培训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在线培训网站能否有效吸引学员访问,很多在线培训网站运行不良的原因不是培训内容不丰富,更不是网站应用技术不先进,而是网站粘合度不高。共享工程在线培训网站虽然有固定的学员进行访问,但要想保持较高的访问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就要提高网站的粘合度。精心的美工设计、良好的网页架构、方便的交流互动平台、快捷的资源查找和获取功能以及适当的宣传工作可以使共享工程在线培训网站得到较高的粘合度,保持较高的访问率。建设共享工程内部学习型组织文化,更可吸引大量普通学习者通过在线培训网站学习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