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0:0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商务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项目的调研阶段,通过进行大量学生问卷调查,通过走访相关院校的同类专业,通过相关企业的访谈,我们较好了解了企业和学生的现状,对学生的岗位情况、同类专业的办学情况、企业的要求等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应该说对我们而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国际商务类专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专业国际化成为趋势,学生就业前景看好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相关对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种类繁多,主要集中在外贸类人才、营销类人才与物流货代类人才。随着我国出口贸易额稳步提高,加之国家对于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加大,大量岗位虚位以待。这些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中外合作往来,从而对于毕业生的国际化程度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国际化程度,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调研组发现,国际商务相关企业最倾向于聘用高职、本科的学生,尤其愿意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内接触大量实际、应用知识,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可以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中有着良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由于接受较多外语方面教育,同时也掌握大量商务专业知识,对于进入国际化企业有先天的优势,也有很强烈的意愿。鉴于企业、学生需求强烈,相关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大力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以顺应市场需求。然而,调研组也发现,当前企业对于国际商务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并不理想,大部分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实操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仍需大力提升。
(二)广东省内各城市国际商务发展水平参差,业态繁多,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广东省内分布着大大小小众多国际商务相关企业,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粤东、粤北等地区则较少。这些企业从事的业务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外贸类、营销类、物流货代类、财务类、电子商务类。不同业务的企业所设置岗位千差万别,对于毕业生的需求也大相径庭,导致学生技能培养难度大大提升。如何总结、归纳不同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从而加强毕业生的竞争力,是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亟需解决的课题。
(三)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国际化程度总体不高
虽然地域特色、行业的变化与发展对高职毕业生与相关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调查,本课题组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中开办国际商务专业的部门国际化程度尚不理想。离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虽然国际商务专业冠以“国际”之名,但是如何体现国际性并不明确。专业国际化与否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是提升学生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大部分院校当前只停留在开设外语课、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等理论课程,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国际化交流、国际化贸易实务能力的落地。如何提升专业的国际化水平还需要相关院校进一步探索。
(四)部分院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建设道路,取得突破
虽然相关院校的总体国际化水平还差强人意,但是有部分院校已经在探索国际化建设的道路中迈出了不小的步伐。例如,在当前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些学院都在跨境电商方面加大投入,与大型网络平台如敦煌网、阿里巴巴等加强合作,开展实际贸易业务,开设了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在线国际贸易实战、网络营销实务、电子商务实务等有关课程。有些院校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的专业优势,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如与企业共建在线国际贸易实战中心、网络营销中心等。还有一些院校与国外大学、教育机构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原版教材等。这些举措都为国际化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设坚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国际商务企业对于外语能力、沟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岗位需要,国际商务企业不仅对于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也要求较高。然而相关企业普遍反映,当前的毕业生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很多尚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毕业生也反映,现在高职院校的外语教育仍然不能显著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而且他们也提出,外语水平的提高对于他们的长期发展极为有利。另外,在沟通能力方面,纵观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针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设置的课程与实训基本空白。因此,高职院校极有必要对于当前课程进行改革,强调外语课程的应用性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六)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过于理论化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因而课程设计需要以实践为导向,而通过对国际商务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学校的教学过于理论化,同时,企业也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教育仍然较为缺乏。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的改革、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势在必行。
(七)国际商务学生对于高职院校认可度欠佳,但对专业兴趣强烈
通过对在校生的调研,本调研组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是出于考不上本科的无奈之举,这对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较大的打击。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大部分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与选择,说明学生对于专业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与国际商务专业较高的就业率、薪酬水平不无关系。
二、针对上述特点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应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课题组建议在未来制定专业标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注行业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对一个专业来说,专业标准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而课程体系则是核心,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在外贸行业、货代行业、国际营销行业就业,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跨境电商逐渐补充或者取代传统的外贸方式,国际结算的方式和物流的形式也发生变化,国际营销中新媒体营销、整合营销、直复营销也日益广泛,这些产业变化应该及时反映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中,以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顺应产业的变化。
此外,信息化对于教育行业也同样带来变化和影响,慕课、微课的发展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学分互认、弹性学分制将会成为必然,如何针对这种趋势,在课程体系中进行体现也应该是专业标准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联合企业,制定分层的专业标准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广东省内的国际商务类的专业发展参差不齐,建议在未来联合一些优秀国际化企业参与专业标准的制定,针对国际商务相关行业业态繁多、岗位繁多且差异大的情况,根据每个学校具体的情况,进行分层专业标准的设计,比如说对于典型行业能力需求中的共性,例如学生沟通能力、外语能力、实操能力等能力,可以设计通识课统一培养,在专业拓展课上,可以根据学校不同的差异,根据用人单位岗位的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各个层面学校的需求。
(三)引进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提升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未来,把行业标准引进专业标准,同时借鉴国际标准将是有价值的探索与实践,建议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要求,引进行业标准;同时多方比较国际商务类专业在职业教育发达区域的做法与实践,尤其是职业教育发达程度较高国家,如德国、澳洲等国相关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取长补短,进行必要的借鉴与创新。
同时,结合广东省的对国际类人才的需求现状,加强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适用性、实用性、应用性,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信息化的契机,进行“厂中校”“校中厂”的探索,例如,利用国家对于跨境电商大力扶持的契机,加大在跨境电商方面的投入,具体可以与大型跨境电商如敦煌网、速卖通等合作,将网络营销实务、国际电子商务等课程的设置与跨境电商的实操高度融合,真正让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和要求落地,在校企共育中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鼓励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进行“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此次调研中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些国际商务类专业国际化的途径,学校采用全部或者部分的国外专业标准培养学生,学生全部或者部分学习外方课程,该部分课程全部是英文教材,学生较好地提升了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成绩合格可以获得双文凭,为学生就业及出国升学带来了更多机会。应该说,这种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与专业的国际化水平都有重要意义,这类学校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国际化本身也走在全省前列。但是这些专业依然面临问题,因为按照外方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同时忽略了“本土化”的课程改造,因为有些外方课程并不适应国内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而毕业后国内就业的学生仍然是多数,对于这类走在前面的专业,建议未来在专业标准的调整中能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能力,对外方课程进行适度整合,进行本土化改造,增加本土化的教学资源;同时在专业标准中适度增加本土化的课程,让学生提升本土化的就业能力,通过“国际化”和“本土化”课程的融合,为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五)加大英语课的教学,提高对国际商务类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
从调研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对国际化的专业有浓厚兴趣,这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和广东地区国际化的程度及较好的就业市场都分不开,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在校期间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应用性都不够,说明我们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化和应用性方面亟待提高。
作为国际化,首先英语是个重要工具。首先,在必要时可以在录取时增加对英语的要求;其次,建议国际商务类专业要加大英语课程的学时,提高对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促进该专业的学生更好掌握国际化的工具;最后,在专业课上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议采用双语教学,适度选用英文教材,让英语进一步和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这种融合,能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
(六)培养一支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国际化教学队伍
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国际化而言,离不开国际化的一支队伍,一批合格优秀的双师型的、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专业标准设置中,应设置有效机制,促进高职教师与企业、行业的有效互动,例如,对于教师下企业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让教师了解熟悉企业的要求,可以在教学中贴近企业实际,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为行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同时,要和合作企业建立有效机制,通过“订单培养”“企业进校”等方式促进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实现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再者,专业国际化的建设有赖于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因而相关院校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可以通过聘用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或者外教、派遣教师去国外院校交流访学等提升团队国际化的水平,以保证专业国际化教学的实施。
三、对后期研制相关专业标准的建议与思考
在后期研制最后的专业标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课程体系
在职业能力分析完成的基础上,再组织研讨专业的课程体系,讨论如何实现课程和职业能力的呼应,总之这个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和核心岗位的对接,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对接,在课程上要进行大胆的解构和重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探索如何进一步压缩学时学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和课堂外的学习。
(二)关于专业标准
在后续研制专业标准中,要关注国际上同类专业的建设情况,争取把国际借鉴在专业标准中进行体现,通过一些国际比较,增加这个专业的“国际特色”。
同时,针对前面调研省内相关院校和专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能进行分类、分层的专业标准设计,以让研制的标准有更大的适用性,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和职业标准或者技能考证进行一个关联。
(三)关于课程标准
在前期调研中,已经反映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欠缺,和企业的要求有较多的距离,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课程改革还没有深化,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思路里。因此,省标准的制定要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在研制课程标准时,能进行大的突破和改革,能拿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标准,能体现课程的发展趋势,能把好的模式和设计在课程标准里面体现,要体现先进性和方向性,争取在省内给予示范与引领。
同时,对于专业一些特色课程,争取在这次项目研制中,尝试进行项目化课程、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争取把这些能反映进课程标准里,能为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 专业调研 基于数据的分析方法 课程体系
1.国际商务行业发展
2010-2012年中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发展良好,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无论是一般贸易所占比重的上升还是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都展现出国际商务行业的蓬勃生机。然而近几年中国贸易行业发展受到了世界经济下行的大趋势、各种贸易保护和汇率波动的影响。行业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来自成本升高、质量标准要求提升的压力使得行业的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行业洗牌使得各类企业放缓了对于国际商务相关部门的建设发展,对于业务和市场进入选择更谨慎。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不可避免要面对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带来的供过于求和行业发展迅速,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跟不上行业知识的更新和标准的提高两组矛盾。
调研小组将通过对中国几个主要提供国际商务相关岗位的区域进行分析,找出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再从南京高校的主要就业市场中找到提供相关工作岗位的目标企业,并以这样的企业为样本分析企业对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最后以这些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得到当前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的方法,展示如何解决上述矛盾。
2.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根据省人才市场的宏观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对于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企业主要聚集在江苏(8.91%)、上海(31.85%)、浙江(12%)、山东(8.99%)、深圳(19.59%)和广东(16.69%)等区域。
进一步统计可以发现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集中于面向外向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些企业当中主要担任国际市场营销专员,进出口业务助理/专员,渠道/分销专员,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对外)营销/客户经理,外贸业务经理六个工作岗位。
3.企业岗位具体需求分析
为了获得更具体的需求,明确当前各个主要就业岗位所需要学校培养的重点和标准,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调研小组就江浙沪56家提供两个以上上述岗位的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采用了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及相关部分负责人中进行。根据调查问卷,以人才市场提供岗位数量排名前3的专业第一岗位工作内容为例进行分析,展示如何找到工作内容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3.1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岗位分析
岗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定期完成量化的工作要求;处理和解决所负责的任务;按照公司贸易业务的操作流程及管理制度执行和跟踪监督贸易业务;协助实施公司贸易业务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事务性工作。
对上面的主要内容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如下典型工作任务:制证,运用外贸软件完成相关单据的制作;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并进行信息管理;使用中,英文函电与客户和工厂相关合作方沟通;辅助完成相关市场调查及分析;跟单,负责接单以后直至出货收款整个流程的跟进,解决期间的突发状况;控单,与工厂和销售人员及时沟通确保合同顺利完成。
3.2进出口业务助理/专员岗位分析
根据如协助处理国内/国外客户的产品报价与相关贸易业务;安排国内外贸易运输及办理相关进出口手续;对各种贸易文件和合同进行管理和归档;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及跟进客户要求及订单更改;帮助建立和维护关键客户关系;协助国际营销人员等的工作内容可以得到如下典型工作任务:与国内工厂联系进行产品询价、下订单理;对工厂的产品进行生产管理,产品检验管理,出货管理;输入销售合同的审核L/C等单据;完成订舱、运输安排,费用谈判保证顺利出运;议付单证和收汇,以及费用结算,负责核销单的收回保证进口手续的办理;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同事完成项目的跟踪和实现订单;行政办公常用公文的撰写。
3.3对外营销/客户经理岗位分析
根据汇报,制定海外销售战略;制定并分配所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任务,并分解为有效的销售指标;确保公司产品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维护关键客户或市场的关系;迅速有效反馈市场信息、同业动态、客户建议;开拓新客户,拓展新品,使得区域内经销商或商能完成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与客户、同行业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管理部门销售人员,帮助建立、补充、发展、培养销售队伍等工作内容可以得到如对所负责海外市场区域的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反馈;实行关键客户和市场的营销策略;与国内外合作单位、客户进行日常沟通;制订所负责市场或关键客户的市场营销策略和销售目标计划;进行销售和技术、售前协助、售后客户服务和基础产品知识培训的典型工作任务。
4.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课程设置
有了基于主要工作内容得到的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就可以分析得到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能力。例如:分析“制证,运用外贸软件完成相关单据的制作”这个工作任务,可以得到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英文听说和熟练的读写能力;熟悉合同相关法律条款、信用证、D/P、T/T等国际结算方式;熟练操作外贸制单软件的能力;行政办公常用公文的撰写能力;与国内外合作单位、客户进行日常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国际商务;工学结合;分析;教学模式
随着学校毕业生总数逐年增加,导致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中职学生,更需要掌握专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要解决中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文章以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例总结经验。
1国际商务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足
国际金融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该专业内容较多,对学生要求比较高。重点学习内容包括英语、金融知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网络营销等、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然而中职教师绝大多数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虽然拥有多种专业技能,但无法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在整个表达和口译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空洞的基础知识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记住技术性专业知识,而不能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项目中。
1.2教学内容升级缓慢
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的出口贸易行业政策和方针也在不断调整,我国出口贸易的环境也在不断演变,这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国际金融技术教材的内容应根据进出口贸易行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中职教材的编订要及时跟上时代,多方面修订,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出口外贸实践相一致。
1.3学生就业竞争力弱
从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现状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欠缺一定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岗位对资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员工不仅要具备多种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难以进行深入的学习。这个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劣势。在校期间,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还有其他专业课程,这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的深度学习。
2国际商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
2.1鼓励教师就行出口贸易岗位培训学习
在当前进出口贸易自然环境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教师也应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学校要及时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进出口贸易的新发展。学校除学习外,还应及时为外贸企业指派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外贸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从中得到大量有效的实践活动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和课堂内容。
2.2学校和企业合作编写教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内容外,其他专业知识和信息内容都是从教材内容中衍生出来的。学校编写的教材内容很重视专业技能,但往往忽略当前进出口贸易的最新情况,学校在撰写教材的整个过程中很可能使内容缺乏实践性。如果学校和企业一起写教材,可以在出口贸易行业的实践活动中增加专业知识。同时,可以在教材内容中加入大量具体的例子,使教材内容更容易理解。为更好地推动中职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落实教育部相关中职院校教材基础建设工作的精神实质、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自主创新人才,与企业合作规划发展方向,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共赢。例如,某中职学校根据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包括校企合作在学校开发和合作办学教材的编写,确定与企业的技术骨干就教材编写的框架、内容,企业能够提供的案例、素材与数据等进行深入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对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工作流程有更强的把握。企业以材料的学习为基础。根据与学校的进一步对接,企业和学校相互消化、吸收对方的意见和建议,拓展教材开发、设计和编写的理念,双方成功签订校企合作教材内容合同,促进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的发展。
2.3出口外贸模拟仿真培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更好地让学生将在校期间积累的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中等职业学校应切实做到专业技能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中,要充分运用出口外贸模拟培训。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实习实训的有效性,应安装目前比较新的、易于使用的学习软件,以便于学生掌握实践活动的本质。比如利用TMT4国际贸易实务系统模拟项目主管、师生之间的互动,从创建模拟商务谈判自然环境、业务流程的谈判、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到购汇的最终结算,涉及国际货物运输交易的过程,每个阶段实际上都包含实际操作规程、操作提示、答复、业务流程意见等部分反馈(如海外客户来信及其回函、中国海关、船企业、车险、金融组织等组织的文件)顺利完成模拟外贸上的训练计划。同时,管理老师在进行外贸模拟的同时,从相反方向对软件进行相应的进口贸易模拟扩展。
2.4自主创新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选择“工程替代”培养方式。该方法是在学生毕业之前,学校需要与相关单位签订合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相关企业开展实践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实践项目。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时间分配,学校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活动时间,并进行有效分配,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对工作有所了解。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教学中学习相关专业技能,提高知识储备,同时还可以学习出口和外贸实务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比如学校的工学联合实习可以分三步进行:(1)认知实习。第一学年,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技术专业知识。学校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通过走访、调查、参观实习岗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工作流程掌握和培养自学能力等,为以后的技术专业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认知能力。(2)专业实习。第二学年,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在每个学年,每个人都会被分配一个专业试用周。班主任和实习学院辅导员将带学生到相关公司实习,公司将指派专职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从实习来看,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专业素质,使其做好了实习的准备工作。(3)岗位实习。第三学年,学生根据前两学年的训练,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每个人都与公司签订了实习合同。建议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公司,享受公司实习生的工资,实习由公司部门统一管理和分配。各学校按时到公司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跟踪。学生每学年提交实结,考核以学生的工作心态和专业技能应用、考试成绩和学生就业质量为关键指标。
3结语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家企业对国际金融科技优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技术教师应认识到,仅靠传统的专业技能教学策略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专业技能应与出口和外贸实践紧密结合,充分选择工学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全方位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巍佳.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和课程重构调研报告:以同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校学报,2020,37(7):133-134.
[2]陈进军.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职院校航海类专业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学校,2017.
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手段。对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应从培养研究或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通过补充校内实践、拓宽校外实习、强化毕业论文管理、加强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加入WTO后,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面对目前国际贸易保护新形式,我国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党的十后,中央支持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使我国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猛增。我国现有65所高校招收国际商务本科,但作为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的一个新专业,其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很薄弱。笔者对目前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相关措施。
1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L大学从2009年开始招收国际商务本科学生,但其“认知实践”和“课程综合实践”基本上就是带学生参观一、二家并没有涉外业务的企业,再由学生自己从网上找点资料,写一份实践报告就算结束了,这与理论教学之间有脱节现象。
1.2 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落后
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没有单独的实验室,专业实践软件也是使用传统的“国际贸易操作实务”,对于在国际商务实务中需要的海关、国际商法、商务函电、跨国公司管理等相关的软件基本上都没有。例如,L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综合实习”安排了脱产的半个月时间,而该校实验室负责人说,学生被实践指导老师“关”在实验室,要求学生每天签到,但是在实验里根本没有国际商务软件。
1.3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甚少
对于新成立的国际商务专业,在很多校领导心中还没有概念。部分本科院校对此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并不重视,根本没有深入社会,没有和相关企业建立联系,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全是闭门造车。
1.4 缺少专业实践技能比赛,学生学习专业激情偏低
笔者调研的几所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在四年本科培养中几乎都没有进行任何专业知识竞赛。现在的本科生培养应该定位在普通劳动者,而很多院校还是重理论轻实践,甚至认为进行专业技能比武活动只适合于针对专科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1.5 毕业论文的质量偏低
由于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没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因此,毕业论文的内容大部分是从网上抄的,论文质量比较差。
2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措施
2.1 加大校内实践投入,建立国际商务专业专用实验室
让学生在结束相关理论课程时,立即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对于新专业,相关学校应该投入大量的新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来强化校内实践环境。校内实践主要是利用IT技术,提供较真实的场景模拟,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完成相关业务,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真实感受,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相对于校外实习来说,校内实践可以由校方单方决定,而不用受制于企业。研发或购买相关模拟软件,让每个参与实验室国际商务活动模拟实践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通过模拟实践中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模拟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银行的日常工作,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感受到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关系,从而熟悉国际商务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模式等国际商务活动的全过程。
2.2 突出角色模拟和综合能力训练
国际商务活动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它融合了商务礼仪、外语、国际贸易实务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分组和详细分工的安排,要求其了解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商务礼仪。各司其职,使其能够较专业地完成相应的角色任务。在角色模拟中运用国际贸易知识判断需要谈判的价格、付款等各方面情况。通过校内实践,提高学生的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2.3 定期举行国际商务技能比赛激励学生
进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技能的比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水平,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商务谈判教学实践中,将教学模拟和开办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每年举行一次商务谈判比赛,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举办商务谈判比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重视教学实践,防止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2.4 扩大社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等校外基地
学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应该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例如,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职工培育,充实企业人才队伍,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在扩大社会联系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型国际商品交易会,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外贸企业,要求企业负责人和政府相关人员为学生作专题报告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 加强论文指导,提升毕业质量
毕业论文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四年本科学习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其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商务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通过毕业论文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严把开题关。安排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有可能的实习单位进行选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前撰写开题报告。二是严把写作关。开题后,要防止学生将论文束之高阁,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说明写作的进度和征收指导老师意见。三是严把答辩关。由学生自己运用口头陈述和PP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开报告。对答辩老师提出的论文问题,应该重写的部分就必须重写。四是建立奖惩制度。应该建立一套国际商务专业本科论文评价体系,让论文答辩不再流于形式。对于优秀论文不仅要给予精神奖励,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甚至鼓励学生将其公开发表。同时,对于论文写作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重写和第二次答辩,真正提高毕业质量。
2.6 改革实践形式,重视社会实践
一提到实践,很多人只想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或实训。其实,社会实践对提高各类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是很在帮助的。社会实践应该纳入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四年教育教学方案体系,它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还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在国际商务养育方案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社会实践,给予学生压力。在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上,可以安排在学生的暑期。具体步骤:首先,由学生通过组建团队提出申请,说明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方案等内容,报请学校审核。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可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实践课题,也可以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还可以是一些意志训练的课题。例如,2012年湖南某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两个学生骑单车从长沙出发到拉萨,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很多苦难和突发事件,他们最后战胜一切,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开学后,要求学生提高社会实践报告,并对其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于实践成果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甚至也鼓励其发表。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发展初期,更需要学校在管理体制和财力方面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2]李龙,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1(24).
关键词:国际商务;工作过程;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34-02
熟悉并掌握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基本流程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类教学的首要目标。进出口业务流程作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架构的主线,贯串了国际商务专业的各个子专业,包括国际商务、报关与货运、国际航运管理、物流管理、涉外会计、商务英语、商务日语专业。如果继续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理论强于实践,学习氛围枯燥,学生厌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要求。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必须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探索专业与工作岗位、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专业课程改革,而专业群的构建则是一个重要切入点。笔者试以构建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群实证研究为题,结合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建设进行探索。去到企业,与行业专家一起对课程的任务,进出口对应的工作岗位,以及与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技能与知识点的分析与归纳,结合教学与工作过程,探索构建合理的国际商务专业群,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一、探索国际商务专业群的研究方法
(一)试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
协同学是以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有序与无序之间相互转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分析系统功能的内在机制和结构,优化系统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协同学的鼻祖哈肯教授认为,事物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动因,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的规律。这个规律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系统协同性。协同学认为,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其中也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尽管子系统具有千差万别的属性,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联系,并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结构协同性。协同学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
试以协同学将宏观与微观的研究予以有机地结合,强调有机层次与功能互补的高度统一,揭示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变规律,对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以工作过程导向论为路径
企业向终端客户提供最终产品及服务的产业链称之为工作过程,其涵盖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和工作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专业群构建的重要基准。其主要路径为两个层面。
1.以工作过程集群专业或专业方向为依据。专业群所涵盖的若干专业或专业方向可以是同一专业目录内的,也可以是不同专业目录内的,但必须是面向同一个产业链工作过程中的岗位群。通常是一个工作岗位针对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而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岗位链,则对接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
2.以工作过程关联性知识技能作为专业群的基本教学内容为依据。专业群的教学内容是面向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根据共性与个性的特点将其区分不同的课程模块,依据课程模块设置课程,形成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以产业链工作过程作为集群的主要依据,以产业链工作过程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作为专业群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培养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根本前提。
二、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
(一)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架构
构建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架构要重视实现教育目标各专业要素的协同关系,发挥各专业子系统的教育功能,确立专业群的主体专业和两翼专业的架构,形成合理的结构层次,发挥群内不同专业的集聚效应。学院商贸系开设(含新申报)国际商务、连锁经营管理、会计、金融事务管理、工商管理以及商务英语,商务日语7个专业,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商贸系的专业设置及师资队伍情况,基于协同学方法和工作过程导向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协同要素、对接工作岗位链,探索形成以国际商务包含(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的主体称为一体;工商管理专业与连锁经营管理作为左翼;会计与金融实物管理作为右翼的国际商务专业群的“一体两翼”结构。
(二)明确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及岗位群
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是基于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中为完成最终产品交易服务所面向的若干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个实施教育目标的教学系统。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及岗位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解。若根据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一体两翼”架构,可确定国际商务专业为主线,明确其主要工作过程、岗位链和主要相关课程(图1)。
(三)建立国际商务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国际商务类专业群,必须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要重视专业知识的点与面的合理布局、专业技能的层与面的有机组合、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同衔接。国际商务类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以商贸服务链为纽带的课程模块体系,通过课程模块对接基于工作过程中的相关岗位,通过课程内容链接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指向性培养目标。
(四)建设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在研究课程体系结构的同时,还要建设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群管理责任制度、专业群专业“双带头人”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机制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完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增强人才培养的多元性。
三、探索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构建方法
(一)协同工作岗位、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的三者关系
1.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国际商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再是按照学科逻辑体系来建构,而是针对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学生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能掌握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能习得迁移的学习能力。
2.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与通识文化课程的整合度。专业课程主要是职业岗位工作中指导行为的专业理论知识、业务过程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通识文化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心理学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文化课程,教学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设置通用文化课程不仅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还要重视与专业课程的适度整合,立足点是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3.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教学与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吻合度。高职学生不擅长抽象的概念、原理和逻辑思维的学科体系知识,而是擅长形象思维、动手等感性活动。因此,高职专业课程的知识形态、结构和施教要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性课程以过程性知识与技能型知识为主,融教、学、做一体,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仿真业务操作、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功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
(二)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协同的课程模块
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反映在教学目标上,有对接工作岗位的、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直接要求,还有为学生提供终生学习条件的间接要求;反映在课程性质上,有通识课程、专业群核心课程、专业群独立模块的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等;反映在教学管理层面上,涉及到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和任课老师。国际商务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要满足多元要求,必须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协同的“模块”架构。“通识模块”是商贸类专业群的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专业群模块”主要是针对不同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其分成必修模块(核心课程、独立课程)和选修模块(拓展课程)。“必修模块”是共性与静的属性,主要实现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选修模块则是个性与动的属性,是专业培养的迁移目标。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互动结构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图2),有利于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学管理的实施,还有利于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构建,应该以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的专业岗位知识,运用专业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近岗位,走近企业。国际商务专业群的建设需要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让学生去到基地,积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何 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72-74.
[2] 黄盛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
[3] 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3)28-29.
[4] 刘 方,何玉宏.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8-30.
关键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2+1”;模块化课程设置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已全面展开,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为实现中职教育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初中级操作型人员的目标,部分学校就模块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有了一定研究,但是,不少学校实践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仍没有能够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仍是以学科为课程设置的主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仍处于被动使用教材的地位,而且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设置使不同学科之间理论重复、知识陈旧不可避免,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实践性适应性仍不强。所以,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仍然迫在眉睫。
一、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弊端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实际需求。近年来,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引入了能力本位的理念,学习借鉴了其他学校的一些经验,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增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大体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三段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课程设置为三大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方向专业课。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通常会受到压抑;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个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分散在不同的学期中,在学生的意识中,早已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同时,这种课程体系的内涵与要求,一般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距离较远。此外,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专业培养定位的就业岗位群不够明确,专业方向设置模糊或与企业用人实际需求脱节。
2.仍然沿用传统的系统化的学科型课程设置,课程整合与模块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注重理论体系,没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
4.缺少综合模拟实践场室和教学条件,学生缺乏到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
二、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与方向
(一)改革目标
中职教育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驻华外国商社、中外金融保险机构、饭店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商务活动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据调查,近几年我国高校扩招,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上升,人才市场中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这使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近几年珠三角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占需求总人数的9%,本科学历的人才占需求总人数的75%,即中职教育程度的学生只占16%,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大。而企业对中职教育程度的岗位主要有制单、商检、运输,以及从事涉外商务、货运、商务咨询、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绝大多数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熟悉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综合以上因素,结合我校条件,我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的课程体系目标是:
1.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就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如报检员、单证员、涉外文秘等职业资格证书。
2.以工作(交易)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现代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并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二)确定专业方向,分析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
1.确定专业方向。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业务迅猛发展的进程,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操作过程、操作方法与原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分离出一些新的,尤其是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六大主要工作岗位。在接受中职生的公司中,所从事的岗位主要是制单工作,其次为报关、订舱、跟单、托运、仓储、商检和档案等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单证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这些公司都要求学生能熟悉外贸知识、电脑操作熟练,其次是要善于和别人沟通,并有一定英文基础。我校由于专业设置及教学条件所限,基本没有学生到相应岗位工作。这也反映了我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定位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我校条件,本校国际商务可设置下列专业方向:
2.分析岗位职责,形成与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对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我科组老师经资料调研与咨询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就货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范围和要求,对各项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归类,将其作为我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客观依据。
三、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我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可以尝试采用“2+1”模块化课程设置。
(一)传统模块化与“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区别
模块化教学中,探索得较多的一种为三大模块――基础理论类、行业实践类、学科前沿类,并且这种三大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方式已经在很多中高职学校得到了应用。但是我们发现,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设置与以往的三段论课程设置没有什么区别,学生还是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中,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一门一门地学。那么,专家们精心设计的三大模块,学生为什么感觉不出来呢?学生感觉不到三大模块的原因在于,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个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分散在不同的学期中,在学生的意识中,早已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总体分为了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课,在这三大块的课程中,每一块涉及的课程要在多个学期内完成,没有模块化的效果。六个学期下来,除了制定教学计划的专业带头人,谁也感觉不到三大模块的存在。学生只感觉学到的内容是多样的,并没有形成技能模块的概念。所以,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就业实际特点,把课程分成“2+1”大模块,让学生在每一学年内,集中学习一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形成某个方面的技能,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模块教学、形成模块技能的教学改革目的。“2+1”模块化课程设置是指前2个学年设置两个模块化课程群,培养一种相对独立的技能,每一学年开展一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巩固、检验、发展这些模块所学的技能;后1学年设置为一个大的实践模块,综合运用校内所学的知识,形成实际操作技能。这种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效果非常明显。这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不排斥加入必要的道德课、政治课和选修课等。
(二)“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设想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前两年的4个学期分别设置4个小模块,学生主要在校内学习,每个学期的学习时间相对集中,每个学期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形成一种相对有实用价值的技能,并且这4个模块形成的技能又相互联系,形成一种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实际业务操作的技能。这4个模块分别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时间较短,故称之为4个小模块。
1.第1学年模块――认知企业架构与业务流程,初步开拓市场模块。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商业基础概论、商务礼仪、商务英语、企业认知――沙盘模拟实训,电子商务模拟运作、经济法、。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对于实际企业的架构与业务流程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企业认知――沙盘模拟实训),具备了初步开拓市场的方法与能力(商业基础概论与商务礼仪、经济法),有一种初步的工具(在基础英语之上的商务英语技能),有一个基本的开拓途径(电子商务知识)。之后,学生大体上可形成开拓市场寻找贸易伙伴的技能。
第二学期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营销小模块。主要课程:商务英语。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对于进出口贸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掌握了更多的开拓贸易市场的技巧与方法(市场营销、经济法、商务英语),为下学期的开展具体的外贸业务打下基础。
2.第2学年模块――开拓市场,贸易磋商,合同履行模块。主要课程: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市场营销、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外贸函电实务、外贸英语、商务谈判、国际结算。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开拓贸易市场的技巧与方法(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对于进出口贸易有了认识、联系一个具体的外贸业务,就会知道如何进行谈判(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进出口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实务知识),就会了解谈判的具体内容与防范有关的风险(进出口贸易实务知识),就会使用一些实际上的交流手段(外贸函电知识和外贸英语口语),就会了解相关单据的制作与审查(外贸单证)。之后,学生可具备一定的谈判磋商技能。
以上2个模块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每1学年结束后应设计一个相关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检验与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较为独立的能力,为后面的实践模块奠定基础。我校在职一级学生中会实行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例如2009届学生参加“商业企业经营与沙盘体验”,职二级则要参加商贸节的仿真市场。
3.“2+1”模块中的“1”个大模块。在学完前2个学年模块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设置一个大的模块,即实践模块。这一模块的设置,要求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指导必须到位。如果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指导到位了,学生就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由理论型学生转化为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反之,学生就会荒废这一年的时光,不但实践上得不到提高,甚至会忘掉了前两年所学的相关知识。经过2个模块的学习,和1个大模块的实践提高,学生在毕业时,已经达到了与企业的需要零距离对接的要求,已经是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也正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一模块分两个学期内完成:
(1)第五学期:校内综合实训模块。主要课程:外贸跟单员业务流程训练,口岸物流仿真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港口实地参观、货代船代企业实地参观。这一模块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在前2个模块中形成的技能综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完整案例的解剖,完整流程的模拟,让学生从理论状态初步转移到模拟的外贸业务中来。这一模块的学习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通过有关软件,模拟流程,填制单据,并安排一定的时间到相关企业和港口实地参观,最终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实践技能,为下一步的离校进入企业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第六学期:校外综合实践模块。本模块是在企业中完成。由学校提供对应的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学生也可自行寻找,学校注意监控管理)
“2+1”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由于每一模块只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并不向其它学期延伸,所以模块化的感觉明显。
四、“2+1”模块化课程设置对课程的整合与要求
(一)在“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每一模块的学科课程进行合并与重组
例如把《进出口贸易实务》和《单证实务》整合为同一门课程,使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同步进行。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上所学习的内容,就可以经过单证实务课的练习很快地应用。例如在讲授汇票的时,教师通过贸易实务课的讲解汇票的各当事人、种类、特点、填制要求。学生在单证实务课时填制汇票,教师无需再重复整张汇票的制作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边学边练,边练边学。这种教学形式强化了理论的应用,突出了技能的训练过程,也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科式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脱离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的问题。
(二)对专业课任教教师进行整合
整合课程必然也要整合教师。《进出口贸易实务》和《单证实务》两门课同时由同一个教师担任,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同一个教师有统一完整的教学思路,这对两门课程的衔接也会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其次同一个教师在进出口贸易实务和单证实务教学中能更及时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注:本文2011年9月获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与商贸专业
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一等奖;获广东省职业技术
教育学会第四届论文评选二等奖;获中国教育科研学会
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学成果全国评选”
二等奖。
关键词:教学方向 探究式教学 合作教学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育才的重要课程。而也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谈判法则,如美国谈判学家费希尔、尤瑞、雷法等。
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务谈判学课程逐步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成为商学院学生的必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顺利加入WTO,中西方贸易日益频繁,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商务人才,商务谈判课程日益受到许多相关专业的重视。商务谈判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应该重视这类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过程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属于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方向,而且还应该注重实际谈判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传授商务谈判的理论知识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探究式课堂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主导,其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提出、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发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1]。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过程中,纯理论教学只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死气沉沉地听,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可以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对讲解内容作简短的导入,例如讲述谈判案例,构建内容框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书中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丰富框架结构,使学生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的基础知识欠缺,对案例的理解没有深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后,教师可以加以总结,从案例中总结理论,再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当然,案例教学并不应该成为主角,它只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之一。因为每一则案例都有其特殊性,它只能反映谈判的某片断内容,并不能反映出整个谈判大局。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带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理论讲述使学生对整个商务谈判有全面的了解。
2.培养实际谈判能力
培养实际谈判能力包括谈判的语言能力以及谈判的技巧。通过商务谈判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商务谈判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还是比较理论,比较抽象的东西。如何将书中这种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实际谈判能力,那就需要亲自体验。模拟商务谈判是实际谈判的预演,通过模拟谈判,学生可以将书中的枯燥理论变成生动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的各个环节,对于培养商务谈判的能力,提高商务谈判的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模拟谈判中,我们要求其用流利的口语进行谈判。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积极收集各自需要的专业英语词汇以及谈判用语,培养其谈判的语言能力。
在模拟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建议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目前国内外非常流行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激发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潜能。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小组活动不同。传统的小组活动重视小组个人任务的完成,忽视小组的整体协调。而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活动经过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始终受到整体监控。它将个人努力和集体责任结合起来,通过解决问题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任务对完成小组集体任务起关键作用。
在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模拟谈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选择熟悉的,具有真实性的情境让学生模拟。比如汽车销售谈判、房屋买卖谈判、服装销售谈判等,其中谈判过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货物贸易谈判以及技术谈判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当然教师也可对每个议题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按规定完成即可。其次,教师应给每一位模拟谈判人员分配一个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同时每个谈判者的任务都影响着整个谈判过程的发展,这样给学生个人以适当的压力,促使其将个人责任和小组任务结合起来,鼓励其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使每个成员有团队归属感。最后,教师应提出对谈判形式的要求,要求所有谈判程序一个都不能少。明确告诉学生谈判操作序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协调小组活动。并且谈判中要求学生从着装到最后的签字握手都必须要逼真,使学生真正融入这场谈判中。
谈判结束后,教师可将对学生的谈判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纳入总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外的综合素质,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可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反映学生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的语言能力、谈判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培养跨文化谈判意识
文化差异对跨国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量。正如原中美合资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的一位美方代表所言,“中国伙伴在谈判桌上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人对合同或协议的看法,对合作伙伴选择的标准,对知识和软件的看法等等,都与我们不同,谈判有时会因此陷入困境……”对此,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由此可见,探讨东西文化,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差异问题,会影响到谈判的进程和最终结果。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谈判意识。
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另一种是普通文化,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节日等。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熏陶和修养。
实践证明,英语专业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时,交际的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其文化和交际模式的适应性。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国家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增强语感的同时,提高英美文化感[3]。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教材内容直接体现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首先应挖掘教材中相关文化内容,利用课堂教学适当导入。如讲到谈判的准备工作一节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谈判场地的选择、谈判人员的着装打扮、谈判时间的确定等这些准备都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否则会对谈判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西方人一般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在任何场合都要尽力避开它,如果你将与很在意这个数字的人约在有13的场地谈判或带有13的时间谈判,就会使对方不愉快,即使再周到的沟通策划也将失败。
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设计适当的交际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用英美文化思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以设计谈判让步策略的情景。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思维方式、谈判决策方法上也有差异。当面临复杂的谈判任务时,西方文化通常是采用“意大利腊肠策略”,将大任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如将价格、装运、付款等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每次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而东方文化则往往采取通盘决策的策略,到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做出承诺和让步,达成一揽子协议。通过实际的对话练习,学生就会理解并应用课文中的交际规则,逐渐培养起跨文化交际意识。除此之外,学生也应该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和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二、教学效果考核
教学结束时,可以从两方面来鉴定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谈判的基本常识,是否掌握了谈判的基本用语,能否准确地将谈判中一些常用的句子进行英汉互译;另一方面,实践考试,从模拟谈判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否理解了谈判的内涵,能否有效地使用谈判的策略及技巧,能否用流利的英语准确地进行谈判,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在谈判过程中是否具有了跨文化谈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于勇.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与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2-144.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东莞市商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开设至今的发展状况及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探索目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提出转变专业任职教师思想、坚定推行课程改革、合理到位的专业宣传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发展;对策
一、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简介及现状
我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成立于2007年,开设1个国际商务班,生源来自于当时其他几个专业挑选出来的较为优秀、且有志于从事国际商务行业的学生。2008年,学校正式招收国际商务专业新生,招生规模为2个班。从2009年开始,学校扩大国际商务专业招生规模,至2011年为止,稳定在招收新生3个班的规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跟单员、全国单证员等专业证书考试。同时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专业证书的考试通过率稳定在75%以上。
从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2010年起,第一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通过对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登记,以及对学生的回访,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不乏相当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进入到外贸行业,从事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业务员的工作。通过了解得知,很多学生进入我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学习,是因为家里或者亲朋自己开了外贸类的公司,在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学习之后,能进入到家族公司,帮助家里的生意。
国际商务专业成立以后,学校积极拓展学生的实习渠道。就业处帮学生联系了多家实习企业。在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中,如斯达文星皮具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的外贸类企业,与我校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成立了以定向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专班。对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通过五年的建设,国际商务专业目前已初具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制约专业发展的因素也在逐渐聚集,使得国际商务专业从发展到飞跃的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有一部分老师思想观念落后,认为进了学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认为专业的好坏和发展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被动,稍微增加工作任务就有怨言,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缺乏责任心。认为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其二,缺乏忧患意识。认为进了学校,转正之后有了稳定的编制,就可以高枕无忧,目光仅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省内、市内其他兄弟学校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不去了解,也不想了解。更加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多大。其三,缺乏主人翁意识。认为做老师只要上好课,改好作业,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跟自己没有关系,得过且过,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展是和专业的发展同步的。
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三点。其一,统一思想认识。通过科组会,重点阐述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责任心教育,这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长期多次的宣讲,使老师养成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其二,推出奖勤罚懒措施。制定专业内部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每一位任课教师,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同时,通过树立正面典型,进行宣传和适当的物质奖励(比如在绩效中体现,以及外出培训优先等)。其三,增加外出参观学习机会。让教师“放眼看世界”,接触到不同兄弟学校,了解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现状,好的做法和思路在教学和专业发展中进行推广。
(二)课程改革必须坚定的推行
现在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模式。其一,手段单一没有创新。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运用电教等设备,只是新瓶装陈酒,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课程设置闭门造车。没有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课程之间衔接无序,脱离实战。其三,模式落后难以飞跃。以上海、江浙为先行者的教学模式改革,在多年之前就使用了“教学一体化”、“场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我们仍然在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
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三点。其一,统一认识。课程改革是个艰难的过程,艰难之处在于要打破旧思维、旧做法,很多东西要从零开始,对于习惯了凭经验教学的老师,这是一种阵痛。要让大家明白,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现在的阵痛是为了专业的发展,和大家息息相关。其二,建议利用科组会时间,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利弊,相信老师们在看到,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能对专业教学带来新的生机的时候,也会乐于接受。其三,坚定推行教学改革。目前,已申报课题,主要研究的就是一体化教学在国际商务课程中的应用。
(三)做好专业宣传工作
俗话说,不仅要闷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在信息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时。好的专业同样需要做好宣传工作。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还是很好的,本文开头专业简介部分已经有提到过,但在学生和家长中的认知度还是不够。东莞市并不是不缺国际商务类的人才,我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也不弱。为什么没有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知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以前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加以解决。其一,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加入东莞外企协会等企业行会,大力宣传推介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在协会会员中挖掘优质企业,作为我校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座,同时配以网络等形式加以宣传。其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光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专业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和优质企业进行合作,以优秀的就业学生为媒介,每个学生都是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名片,在企业间获得好的口碑。其三,多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建设类培训、论坛等,在全国中职类兄弟学校中扩大影响。
随着三大经济带的发展,市场对于商贸人才的需求缺口会越来越大,推动外贸学历教育体系中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掌握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实用商务应用技能、现代信息应用技能、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外贸应用人才,对专业成长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务;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商务已全面展开,“十三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在国家加快自贸区及“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影响下,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各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兴建与建设,高职国际商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
根据麦可思数据,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教学中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和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对职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束缚,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构建一种能真正解决职业技术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关系问题、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新型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结合专业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围绕素养、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将课程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
以能力体系为基础取代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来确定课程内容,围绕职业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注意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操作技能,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职业情景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岗位的标准要求划分专业方向,打破 “三段式”课程和学科课程的传统模式。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4、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确定课程设置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还应该以全人教育为理念,打破狭隘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关注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塑造,即在关注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关注各方利益主体对学生质量要求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通过课程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终身性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专业定位分析,明确培养目标;第二步,进行职业工作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确定学习领域并根据行业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情境;第四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1.开展企业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企业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区内企业、行业所需人才的具体规格。共计调研了161家企业,其中青岛地区的企业136家占总量的85%,烟台的企业19家占总量的12%,日照,潍坊,东营等地的企业5家占总量的3%。据调查显示,青岛及周边中小型企业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较大,岗位主要集中在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商务文员、商务翻译等。因此国商专业面向各类涉外工商企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商务、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货运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货代业务员、货代操作员、商务文员、商务翻译等工作岗位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进行职业工作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项目组邀请了外贸企业、货运公司、报关公司和物流公司以及国际商务咨询行业等十多家企业,近20位专业人士,其中有业务经理、资深的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和跟单员等,运用头脑风暴、工作日志等方法进行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 6个主要工作领域、25个典型工作任务。
3.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及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编排课程内容应按照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及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把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理论化,转换为学习内容。学习领域课程发展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深加工的结果。学习情境是客观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包含的职业信息,每个学习情境可以包括一个或若干个的学习任务。如:
第四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工作领域一学习领域一学习情境”分析转换流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着眼于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依据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思想,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国际商务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模块,构建能力本位的新型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引入全人教育的理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赵听.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
〔4〕山颖.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情境的设置〔J〕.职教论坛,2008,8.
〔5〕吕春晖.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5.
关键词 国际商务 跨境电商 广西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中国第二届大数据产业峰会上,总理说:“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我们将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同制造业相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可见,“互联网+”对重构外贸生态影响深远,传统的贸易流程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了新的特点,信息和速度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跨境电商的产生,为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突破了时空限制,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2016年上半年,广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100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南宁跨境电商试点运作,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落地运行,广西跨境电子商务越来越火。跨境的在线批发和零售,需要语言、物流、市场等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目前广西还很稀缺。因此各大院校对于这方面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广西地方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现状
1.1学情现状
广西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学习风气不高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动手能力较差。且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缺乏,学习方式死板。而跨境电商对学生的网络营销能力、互联网操作能力、小语种沟通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学生比较熟悉淘宝、天猫等网站,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英语能力,但对比如国外的亚马逊、Ebay,国内的敦煌网、速卖通等这些国际商务人才熟悉相关平台的操作却了解甚少;一些企业要求的具备网页设计、网页内容维护等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比较缺乏,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或多种小语种,如法语、西班牙语和越南语种等基本不涉及,较难与来自非洲、阿拉伯和东盟国家的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高校急需进行跨境电商的理论学习和实操技能的训练。
1.2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落后。目前,广西大多数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雷同,学科之间课程设置重复,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体系。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理念落后,使得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灵活性,思维方式单一。大部分高校是按照现有理论教学体系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而开设实践教学课程的高校其形式也多以校内实训为主。为了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大多数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学校都配有外贸模拟实训室。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而言,实训室软硬件建设滞后,仿真度不高,校内基地设施、设备不足,以至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对接有一定的距离,难以满足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需要。
(2)实习基地建设薄弱。很多高校不注重实验室硬件投入和实验教学人员配备,实验教学通常是由十几个学生一组参加试验,大部分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将实习环节变成了参观活动。当前很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虽然也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尚停留在参观、讲座等较浅层面,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社会、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学生真正入外贸公司顶岗实训的机会比较缺乏,而且涉及商业机密,外贸企业也很难安排专业对口岗位的实训,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很多学校的实习还是停留在校内基地模拟实训上,顶岗实践教学平台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致使学生对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没有机会深入了解。
(3)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广西地处西部落后地区,教师资源较落后。目前很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指导老师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实践,或者直接由任课教师兼任,再加上部分专业教师又安于现状,不愿主动下企业实习,缺乏在企业、行业实践锻炼,致使实践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2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为满足跨境电商发展的需要,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转换思路,优化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多元途径推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2.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理念
目前企业对于大学教育并不信任,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教育大多“纸上兵”,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能够胜任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网页设计、跨境电子商务等岗位的工作。通过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及定位,对课程及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我们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大力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根据跨境电商岗位职责,在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有针对性的技能型课程,做到“打通融合、交叉学习”。以“轻理论、重实战”为指导思想,以“适度够用”为原则设置理论课程 ,加大力度开设实战型实训课程。
2.2大力开展实训实战课程,搭建课程实训平台建设
在开设跨境电商实训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以个人卖家的身份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注册开店。敦煌网、Wish、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目前仍可以接受个人卖家注册。关于货源,对于教学来说,学生都是新手,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可以考虑在阿里巴巴小额批发区找货源,或者在某些电子商务批发网站做代销。 学生接单后企业再发货,零库存,风险小。此外还可以在当地批发市场上去找货,先拍照上传店铺,接单后再进货。作为新店铺来说,出单的可能性极小,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了解不同电商平台的主流市场,学会进行目标市场分析, 熟悉平台规则和开店运营流程,掌握价格和运费核算并具备一定的网络推广和数据分析能力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联系企业,与之合作。企业可以直接给学生提供 SKU,货源稳定,品质有保证,也避免了退换货等售后问题带来的麻烦。另一种大胆的做法是专业教师团队组建公司,采用公司化运营与管理。学生就是公司的员工,在三到四年的在校学习阶段把“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每种方式都按照真实工作流程系统设计教学步骤、教学环节和内容。“真实平台、真实产品、真实工作任务、真实客户、真实订单、真实盈亏”,学生将成为一个社会新人了。
2.3以比赛为实训平台,以赛促学
为深化教育部“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的人才培养要求,推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跨境电商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建设,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国有关机构也开始举办各种大学生跨境电商大赛。比如2016年4 月第一届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利用敦煌网和速卖通两个跨境电商平台,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帮助高校对接产业资源,实现产学互动,让学生参与实际运营,真正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商企业。运营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升各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师资水平。学校可以通过精英选拔赛的方式,在学生学习完校内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课程后,挑选出优秀人才参与竞赛。这种模式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校内教学效率。
2.4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广西有地缘优势,连接东盟地区。广西各地也积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产业孵化中心。学校可与当地生产型企业、跨境物流企业或跨境电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生产型企业可为学生在校实践教学提供货源,而跨境物流或电商企业可以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视实际情况还可留下继续工作。 这样不仅解决了实践教学的困难,还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相关企业或部门,到学校开展各种专题式讲座,或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公司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接触到更加真实的情况,不断了解社会形势的新动态。目前跨境电商人才缺乏,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对高校表现出来强烈的合作意向。 对于学校、企业和学生来说,这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2.5提高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多是高考英语成绩比较好,本身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能力。鉴于跨境电商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国际商务专业可以在大二时要求学生选择一门第二外语学,广西地处东盟贸易区,小语种语言种类丰富,就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二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陶海蓉.跨境电商环境下中小企业出口转型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7):120-121.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双师型;模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已逐渐成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一线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逐渐担当起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实践证明,我国高职教育是成功的。然而长时间以来,高职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成才,却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其原因是高职培养的学生往往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理论修养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就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情形。因此,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点,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成才两方面入手,探索运用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
一、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人类社会之所以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专业分工。不同的专业或岗位对就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备研发能力;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操作技能,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简单的动手能力。即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脑,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手,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既动手又动脑。因此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就业教育类型(每个人在就业之前接受的教育,在此特称之就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背景,仅仅强调动手操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说中职学生要学会做。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
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动手操作的同时亦强调优化操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但会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且会做得更好。因此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就业教育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工?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和投入都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投入上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属于一种经验的过程性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步积累而成。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将一些经验性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固化,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让学生有亲自操练的机会,在操练过程中获取经验知识。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除了“教”与“学”之外,“做”是特别重要的环节。让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国内外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德国的高职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培训每星期四天在企业实践,一天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但以实践教学为主。
2.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产学研结合的涵义
“产”指产业,即行业和企业单位;“学”指高职学院;“研”是指将所学技能应用于企业实践,其主体是产学合作的双方,即学校与企业。“产学”结合解决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动手实践的难题,“产研”结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是以产学结合共同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建设完备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要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条件。
(1)校外实训。在校内实训环节,为改变过去简单呆板的人机对话,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引入“角色扮演、过程模拟”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都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成为外贸公司见习生,老师成为外贸公司老员工,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学生扮演外贸公司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银行雇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角色,为一笔笔外贸单证业务的完成而努力工作,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入外贸各岗位,亲身体验,并在师傅的指导下适当动手操作,从而学到在课堂难以学到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实行产学研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应具有“双师型”素质。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能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能先做到,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要和学生一起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外贸岗位从事实践性工作;同时聘请公司外贸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国际商务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合理组织实践教学
第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邀请公司业务骨干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外贸业务工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认识外贸业务实践。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第二,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往的校内实训环节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内实验和上机实训,大同小异,实为重复教学,不利学生技能提升;二是重缮制、轻流程,学生面对的是一张张单据和电脑,是呆板的人机对话,而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社会能力的提升。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操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使学生能在模拟外贸经营环境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反复模拟,从而加速提高学员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
第三,通过综合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技能。综合性实习是指学生参与到企业,在企业真实环境下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外贸业务工作。综合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组织协调沟通及创新能力。
目前,一般高职学校都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第一学期,都会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下企业锻炼,即顶岗实习,但由于一家外贸公司的岗位数较少,无法容纳整个班级的学生实习,因此,众多学生被安排在数家外贸公司实习,其实施的情况如何,难以监控。如何完善,大家见仁见智。一般采取师傅带徒弟,师傅对学生进行测评等办法解决。
第四,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在毕业之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期三至四个月,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发生角色的转换,成为公司的一名准员工。此时,学生接受学校和公司的双层领导,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辅导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毕业设计。选择有实际价值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提出设计方案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专业操作技能。
【关键词】:高职; 工学一体化; 国际商务; 课程体系; 构建
国际商务专业是为了对外贸易需要而进行人才培养的,很多高职类院校开设此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建设,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工学一体的素质能力,胜任社会提供的职位需求。那么,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相吻合,更加合理科学,这对社会与学校对接,培养优秀人才是非常关键的。
一、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实战性人才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工学一体化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模式的精髓就在于:工学结合能够强化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能将其知识转化成企业所需,提高学生品格和应用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设计课程要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等,依托市场的需要,通过强化学生的能力以便学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要加强教学与企业实践对接,通过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岗位技能融会贯通,加上职业道德和能力训练,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胜任社会企业的岗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进取心,上进心,具备对外交往的常识和技能,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前,我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外贸易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很多企业需要的应届毕业生除了具备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他们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将具备国际商务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而且还应该将对外贸易的相关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传授学生,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实践综合能力,是综合的业务,管理,服务基于一体的应用型对外的人才。
二、工学一体化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1、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以工学一体化的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工学一体化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明确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1)市场导向原则,即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以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源泉,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融入课程。(2)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原则,即按照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回归工程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3)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即强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注重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使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要适应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并利于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手段服务课程教学内容。
2、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专业知识掌握,而是受教育者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因此整个课程体系旨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看作职业教育的基础,这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和传统的课程模式相比,能力本位课程具有许多不同点:在指导思想上,前者是学科导向型的课程模式,主要由学科专家参与制定课程,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科,后者是工学一体化型的课程模式,吸收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满足产业界和雇主对培训对象的要求,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需求;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前者是按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课程,后者是根据与职业活动顺序有关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前者在教学时注重统一性,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后者注重个别教学,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在课程评价上,前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后者是评价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相比较而言,能力课程更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DD培养学生的工学一体化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认知实践、模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和毕业实践。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与实际流程一致,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贸易,真正教会学生做贸易,并形成独特的教材体系,为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使用“模拟教学软件”,使学生在方寸之间熟练掌握外贸实务技能。
4、按照“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外贸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并结合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证对学生进行具体职业岗位的强化训练,按照“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明确不同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资格证书,促使学生实现“双证”毕业
三、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的定位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必须具备企业需要的能力,与从事职业的岗位任务有紧密联系。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对外贸易的工作和国际商务领域等构成,我们通过对外贸易主要的工作流程,主要从事的关键岗位和典型性的工作任务,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等认真研究,就可以准确的定向人才培养的方向,开展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和企业实际需要相对接,建立工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