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春联的特点

春联的特点

时间:2023-06-02 10:0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联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联的特点

第1篇

一、 在师生交流中走进春联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聊起了春联:有的学生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有的学生说春联有“春帖”“门对”等别称,有的学生说春联对仗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明太祖朱元璋除夕之前的圣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还有的学生说春联在明清盛行,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源远流长。

师:是啊,同学们,新年之时,我们享受着先辈的恩泽;佳节之际,我们沐浴在浓浓的春意之中。(出示:春联,也叫“门对”“春帖”“对联”,它源于桃符,起于宋代,盛于明代、清代。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表现了一定的内容和情感,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二、 在整体设计中诵读春联

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让同学们听写了六个词语,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书写:张贴、歌颂、浏览、奥妙、增添、开卷有益。

然后请学生校对、订正所听写的六个词语,教师点评所有生字里的“点”:

师:同样是“点”,“贴”字中的点要避让,因为这是左右结构的字;而“颂”字中的点却要把整个字撑起;“浏”“奥”字中“文”“米”的捺变成了点,尤其是“奥”字这一点,也说明了“一字无二捺”;“添”字中的“小”字加一点,是由“心”字演变而来。

然后,让学生读准下列词语:

juàn 开卷有益 手不释卷 藏书万卷

juǎn 卷起袖子 卷入纷争 卷土重来

问题来了,“同是一个字,为何有的读第二声,而有的读第四声?”学生观察发现,所有与书籍有关的“卷”都读第四声,而所有与“卷成圆筒状”有关动作的“卷”都读第二声。“原来,字的读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意思所决定的。”

接着,师生一起理解“抑扬顿挫”。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何更充分地做好铺垫?教师边做手势边讲解:“抑就是向下按,扬就是往上升,顿便是停顿,而挫就是降下来。”伴随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快能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抑扬顿挫”了:“声音有时高、有r低、有时停、有时降,就是抑扬顿挫。”适时出示字典里的解释,“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继而理解“抑扬顿挫”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春联读起来应该高低起伏。”“春联的朗读要注意声音的变化。”随

课堂

后,教师又出示了文中的五副春联,鼓励同学们读出“抑扬顿挫”: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学生有模有样地朗读起来,那高低起伏、时快时慢的读书声,不就是对“抑扬顿挫”最好的诠释吗?

三、 走进春联描绘的百花园

在课文的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紧接着,文本通过对四副对联的描述,形象地呈现了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此处教学,教师采用了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吗?”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一位女同学朗读时,声音轻轻柔柔,煞是好听!朗读结束,教师评价道:“春联美美的,朗读更是美美的!”“她的朗读一定把你带进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你的眼前一定浮现了一副又一副春联所勾勒的画面。选择一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联中,学生读出了春天又到了,小草一片翠绿,散发出清香,连绵不断的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是那么灿烂迷人。在“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春联中,学生描绘了大自然山清水秀,充满生机,千座山峰一片锦绣,景色宜人。太阳从祖国的东方升起来了,工家商百业蓬勃发展!在“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春联中,学生想象到勤劳幸福的人家沐浴着春光,和睦的家庭幸福美满。从“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春联中,学生想到春天有了梅花的装扮显得更加烂漫,爆竹响了这一年就过得平平安安。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请同桌二人进行了汇报与展示,同学们争先恐后,尽管在回答的过程中,关于春联的理解未必完全准确,关于春联情景的勾勒未必生动鲜活,但并不影响他们渐渐迷上春联、爱上春联的心境。接下来,学生继续漫游春联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师生配合读春联:“雪映丰收果,梅传喜庆年。”“到处山欢海笑,遍地虎跃龙腾。”“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朝晖。”“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师:你听,在诵读之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喜庆的新年、丰收的果实、绵绵的春色、蓬勃的朝阳、处处的景象,一幕又一幕,一幅又一幅。如果把课文这一段意思,老师这样来改写一下,你们比比看,谁写得好?(出示: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生:当然是作者写得好!(这是学生一致的说法)师:那作者写得好在哪里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缺少关于春联种类的具体描写。”“这样写不具体,不能具体地描绘春联所呈现的景象。”“前后的衔接好像不太自然。”的确如同学们所领悟的那样,原文妙就妙在“连句成段”的结构中,妙就妙在条理分明的刻画中。于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连句成段”式朗读,以及“总分总”式朗读,来品味、揣摩原文的结构美与段落美。

四、 感受春联展现的对仗美

“春联最讲究对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仅仅是文本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更是对春联最大特点的介绍。如何和学生共同讨论“对仗”?通过什么方式来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

课文中的表述对仗的两个特点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字数相等”很好理解,“词类相当”又该怎么理解呢?抓住文本所提供的“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春联,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什么叫“词类相当”,让学生从中明确:“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词类相当”渐渐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原来,‘词类相当’就是……”教师欲言又止,激发了同学们的发言热情。随之“事物对事物、动作对动作、色彩对色彩、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都成了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这远比字典中对“词类”的解释要鲜活、丰满得多。

“字数既相等,词类又相当。”这就是对仗。接着,师生以书上的四副春联为例,重点突破“对仗”这一重点与难点。(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各自选一副春联,说说什么对什么,同桌再互相交流对对子的情形。

教师请两位同学登台,和全班同学互动对对子。登台的同学热情四溢,坐在下面的同学踊跃配合。(出示)

[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 祖国无处不春风

山清水秀风光好 人勤年丰喜事多

山明水秀处处皆春色 年丰岁余人人尽笑颜\&]

这一次,教师和学生对对子,师生应答很完美。学生很快发现规律:对仗。再好好诵读这些春联,景语、情语、心语,皆在其中。

最后,师生在王羲之关于春联的故事中,结束了《春联》这篇课文的学习。从“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等三副春联中,师生不仅共同感受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大师风采,更感受到那源远流长的春联文化与中华文明!

【教学评析】

一、 吟诵是学习春联最好的方式

纵观《春联》一课,“吟诵”成为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语文学习,既契合了鲜明的文本特点,又对应了春联的对仗之美,还丰盈了春联的内涵之要,且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吟诵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实而明晰地了解到春联内容的丰富多彩。恰如文本所言“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吟诵着如此精彩的春联,一幅幅烂漫的画面镌刻于同学们的脑海,色彩是那么鲜艳,画面是何等亮丽;同时,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流淌于同学们的心中,生活是那么幸福,未来是何等美好!

在吟诵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直观而感性地体会到春联形式上的抑扬顿挫,感受到春联音韵的高低错落,时而平缓,时而高亢,时而含蓄,时而激昂。没有吟诵,春联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对仗之美,怎能脱颖而出!从内容到形式,从感性到理性,“吟诵”铺平了学生的学习之路。在吟诵中,同学们真正走进春联,通过眼睛、嘴巴、耳朵等多种感官零距离接触春联,全身心融入春联。这不仅是春联学习最好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二、 春联的学习不止于对仗

春联的对仗之美,是执教《春联》一课不可回避的教学重点。但理解到何种程度,却值得我们执教者细细审视。在一些课堂上,往往为了别出心裁,为了与众不同,教师紧紧抓住“对仗”,多角度、多层次设,为对仗而对仗,课堂成了极少数学生的舞台,学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苦恼。难道春联的学习仅仅是感受其对仗之美吗?

相比于对仗之美,多积累一些春联显得更重要。文本中所提供的五副春联,很有代表性。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甚至可以适当地抄一抄,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积累,收获的是语言,伴随的是一生。当然,仅仅了解这五副春联显然少了一些,再适当地选择一些简单的、普通的、易读易懂的春联,再读、再背、再记,肯定是必需的!因此,在实际的学习中,执教老师从不同角度选择补充了十几副春联,贯穿于学习的全程,落脚于不同的环节,自然丰富了视角、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积累。显然,在这样的积累中,同学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品味能力,定能日臻提升。

第2篇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且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他们对春节的一些习俗(春节给长辈拜年、长辈赏压岁钱、吃馅中夹钱的饺子、看春晚、吃年夜饭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所感受。同时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他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能力目标:知道一些良好的民风、民俗,提高区分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免疫力;(3)情感目标:体验感受春节的快乐,激发参与民俗活动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俗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春节的歌曲、春联课件,学生每人搜集2副自己喜欢的春联和有关春节的故事、传说等资料;(2)调查家乡春节期间有哪些民俗活动,人们怎样过春节;(3)笔墨、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音乐《喜洋洋》。教师:听到这欢快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节日呢?(过年)

2.教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再过两个月,又要过年了,你们家以前是怎样过年的?

A.过年吃的饺子与平日有什么不同?(馅中夹钱)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吗?(图吉利,意思是招财进宝)

B.福字为什么倒贴?

(表示福到了)

C.为什么贴春联?(表达祝福和心愿)

3.教师:过年有很多习俗,其中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最重要的一件事,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贴春联。(板书课题――贴春联)

二、认识春联,初步体验

1.你知道春联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板书:横批、上联、下联)如何分辨上联、下联?(小窍门: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三声或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一声或二声。)表扬语:你知道的可真多,知识丰富,面很广。

2.如何贴春联呢?(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3.为什么春联贴在门的两边呢?

(学生猜想)引入春联的神话传说。(播放课件内容如下: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危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萘、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演变到今天,就变成了春联。)

①老师手里有一副春联,谁能帮老师把它贴起来。(指名到前面贴春联)

②齐读春联,进一步了解春联的贴法。

三、交流春联,深入体验

1.课前我曾让同学们收集春联,大家搜集了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的春联大声朗读出来,并交流一下,评选出一副最美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小组交流活动)

2.谁想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春联?(指3-4名学生交流)

3.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春联,大家想看吗?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春联内容如下: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财旺福旺;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勤劳致富;才高八斗学子折桂学富五车天骄摘冠金榜题名;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吉星高照。)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发现春联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谈:上联下联字数相同、词义相当,横批一般为四个字。)

小结:

1.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春联,可见课前搜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2.实际啊,春联是人们对平安、幸福日子的祝福和展望,是感情的抒发,这份感情和祝福可以是对家庭的、师长的、同学朋友的,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编一副春联抒发一下感情。有没有信心?

四、创作春联,感悟导行

1.下面我们就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副春联,把创作好的春联写在红纸上,派两名同学贴到黑板上。(教师巡视指导看有无全编成下联或上联的,同时掌控好时间)

2.你们对自己的成果满意吗?我们一起读读吧!

赏析时可表扬学生:A.你们的作品真精彩;B.老师很佩服你们;C.这是你们组集体的智慧,为你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祝贺吧!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第3篇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种类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杭州修复一新的“岳庙”精心撰写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悼念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其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第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第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第4篇

一是过于盲目。作为必要的教学环节,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个环节的确应该在课堂上呈现,但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检测反馈,往往一堂课设计好了以后,才开始思考:当堂测试什么?要安排什么内容?这样一来,脱离了整堂课的系统思考而设置的检测环节常常显得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二是过于单一。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大多教师认为做练习小卷才是检测反馈;而内容上,大多指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方法和技能的习得,因而没有发挥该环节应有的检测功能。

三是不够重视。有的教师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要么轻描淡写地走个过场,要么口头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做与不做不再关注。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这个环节形同虚设。

事实上,“当堂检测”非常关键,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提高达成度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堂检测”环节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检测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内容选择不应随意盲目,而应直指学习目标。在课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教学设计安排教学,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技能。那么,检测的内容就要有明确的对应性,才能起到“检查测试”的目的。其次,检测的内容要偏重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偏重知识信息的掌握,就过于片面,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七册《说勤奋》一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议论文的三个部分;分析作者是怎样选取事例证明观点的;学会选择代表性事例证明某一观点”。进行当堂检测时,一位教师面面俱到,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检测题如下:

当堂检测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给下列题目填空。

1.议论文通常分为三个部分:( )、( )、( )。

2.《说勤奋》一课中,作者的观点是:( ),选取了( )、( )的事例来证明。

3.议论文中,举出的事例要注意( )。

另一位教师则抓住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学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了“选择事例”的能力。

由此比较,第二位教的检测更有针对性,指向学习目标的同时,检测了学生是否掌握“选择事例”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灵活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检测形式要注意多样性

谈到“检测”,大部分教师认为检测就是做试卷、做练习,似乎这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其实,检测的形式应该更加开放、更加丰富多样,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就检测的规模可以分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检测,取长补短的小组检测,互相帮助的同位检测。就具体的方式可以分为:听一听、背一背、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等,目的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嘴、动耳。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春联》一课,课堂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春联特点,能够根据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的特点分析春联的上下联,能够通过朗读领略春联的声律之美”。在“当堂检测”阶段,有的教师会请学生在红纸上抄写最喜欢的春联并说出意思,有的教师会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下面的这位教师却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适当拓展,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了解各个小组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给每个四人小组一个信封,PPT上出示以下内容:

1.小组讨论,将信封中散乱的春联组成四幅春联。

2.每位同学一副春联,大声读出春联(注意上下联哦)。

3.想想自己的春联适合送给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行业”区域。

4.完成任务的前三个小组加。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纷纷从信封中拿出神秘的小纸条,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完成了任务,教师深入到每个组了解情况,对速度慢的小组进行观察,了解落后的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三、检测结果要注意后续性

“当堂检测”检查的是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同时,针对学生的情况,教师还要注意跟踪反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那些尚未掌握的学生要提供额外的教学或个别辅导给予帮助,而后再进行检测,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第5篇

随着世界的变化,春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习以为常的春节习俗,也渐渐同我们拉开了距离――贴春联、放鞭炮、办年货,逛庙会……

在这新旧交替之际,阖家团圆之时,让我们一起体味中国年俗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还有那些浓的化不开的、最传统的中国味!

关键词一:糖瓜

还记得小时候吃的糖瓜吗?用麦芽制作的糖瓜,又甜又香。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加上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酥、粘。

小年为什么要吃糖瓜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老人们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灶王爷都要打道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灶王爷要上天庭去汇报人间实情,人们害怕他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祭祀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粘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同时,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屋,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关键词二:年夜饭

春节,最不能舍弃的还是那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中国人极重视的团圆聚餐,从掌灯时分入席,年夜饭一直要吃到深夜。

这恐怕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饺子、汤圆、馄饨、长面,各有讲究。在南方,年夜饭会吃面,预祝寿长百年。而在北方,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象征。

每到大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大人小孩其他事情能够忘记,唯独往饺子里包硬币的这个习俗谁也不会忘记。因此,早早的就会在家里准备好往饺子里包的硬币。谁吃到了硬币,就预示着来年会有好运气。

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关键词三:剪窗花

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老式窗户过年要换窗纸,而后剪些窗花贴上去。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而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据说,窗花起源于冰花,所以古时又称剪窗花为“剪彩”。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宋、元以后,春节剪贴窗花的风俗逐渐普及,庆贺春回大地。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有着祈祝生活富裕、辟邪迎祥等文化内涵。

关键词四:贴年画

除了剪窗花,春节挂贴年画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关键词五:贴春联

春联者,即桃符也,自明代起方改称“春联”。它最初起源于唐末五代,但真正推广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有关。此后春联便沿习下来,流传至今。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形式的改变反映了民众心态

变化。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第6篇

一、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多媒体的新颖之处就在于能把学习材料由静态变为动态,并能在运动中显示变化过程,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使学生们感到新奇,产生想要了解其中奥秘的愿望,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之前,我用计算机播放了一段关于形形瀑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聆听瀑布震耳欲聋般的轰鸣声,欣赏庐山瀑布的烟雾缭绕、一泻千里的壮丽景色;让学生领略到潺潺溪水流淌般的轻鸣声,学生们都得到了美的陶冶。在观看欣赏时,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情感是那么投入。我发现孩子们学习课文的潜在兴趣已完全被激发了出来,便因势利导说:“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得多,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学生们听后更是惊叹,有点不敢相信,我便说:“不相信吗?那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去领略黄果树瀑布的不同凡响,同时借助课件去好好观赏一番。”学生们急急打开书本,如饥似渴般阅读起来。两三遍朗读以后,小手纷纷举起,学生要求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点:黄果树瀑布很宽,比其他瀑布宽多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特别响,人们站在旁边说话一定要很大声吧;那里有“银雨撒金街”的奇景,这可是其他瀑布没有的景观啊……运用课件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学生们都学得兴致勃勃,热情高涨。由此看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的适时运用,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从而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欲望强了。

二、用电教媒体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利用电教媒体可充分进行填空、判断、选择、画图、游戏以及其他题型的训练。节省教师上课画图板书的时间,只要教师手中的鼠标轻轻一点,精美清晰的画面就会立刻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巩固,即时反馈信息,有利于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运用多媒体巩固联系,能及时准确地把分散、零碎的知识,归纳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知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们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春联。利用多媒体,我向学生们出示了课文以外的春联,让学生们将春联的上下联进行连线,出示春联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等,同时说说自己选择春联的理由,玩春联中推敲词语的游戏。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个个都跃跃欲试。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孩子们较顺利地熟悉理解了本堂课中的很多春联。虽然课堂的容量较大,信息量较多,但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而主动地完成学习,老师上课也很轻松。

三、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多都是来源于直观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对直观、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优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空间,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加便捷,获得知识更加迅速。教师可以结合学习情境及时设疑引问,以问激思,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进行知识反馈,激发学生们积极思维,又发展了言语的表达能力,从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句的时候,一位老师为了能让学生们感受到“绿”字之妙处,特意制作了课件。当用“到”“来”等词语时让学生们观察画面,学生们发现虽然春天来了,春风到了,春天很美,但没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老师根据这个“绿”字制作画面后,绿字一到,画面便以绿为主色,学生们新奇地发现,诗人这个“绿”字用得实在是恰倒好处。春风一来,小草绿了,柳枝绿了,就连小河的清波也是绿的,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孩子们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无比活跃,他们都说得振振有辞,都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绿”字,不能不说是多媒体的引领才会使课堂如此精彩,才使孩子们的思维碰撞出如此绚丽的火花。在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斟词酌字重要的同时,也为孩子们在以后写作中如何用词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经验。

四、用电教媒体有助于深化记忆

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而对语音、语调及文字材料的记忆则稍弱一些。直观形象的事物,他们记得快,保持得很好,也容易再现出来。例如,他们看过电影后能较逼真地模仿出感兴趣的情节,而对于人物的对话内容则记得不准确,复述也不完整。多媒体以其声、色、动态效果,呈现教学信息,可以用屏幕上的文本补充总结信息,集中其注意力,增强记忆。从具体的形象记忆为主导,逐步发展到抽象记忆。还可以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使有趣的知识,动感强的内容在自然状态下,不知不觉被记住。

第7篇

“除夕”“岁除”“新年”的起源及习俗禁忌

释义和起源

“除夕”中的“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议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人们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每年最后一天,人们便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除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这就是“除夕”节令。最早提出“除夕”这个名称的,则是西晋的《风土记》。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农历历法中指每年农历全年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摊、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除夕的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传统上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闽南语);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除夕在公历的12月31日。除夕有很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有祭祖、团圆饭和守岁。 在中国、日本、越南,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而中国南方和越南一些地区会有年宵市场(或称花市)。

习俗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二、四、六……右手边依次为三、五、七,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二、四、六、八,右手边为三、五、七。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二、四、六席,右边为三、五、七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除夕夜的饺子非比寻常,一是因为腊月三十夜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正好交子时,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人们期望把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不如意的烦恼事,像吃饺子那样一块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吃饺子还有祈求来年早生贵子,全家人丁兴旺,孩子有出息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压岁钱和踩岁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守岁钱等。 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先秦时的人祭祀鬼神,祭品中就有“币”。随着这种观念的因袭以及货币技术的发展,就产生了专门辟除邪祟为目的而制作的“厌胜钱”。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钱币用于春节祝吉的举动,而最终演变为除夕向晚辈赐钱“压祟”,并作为一种风俗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如今,压岁钱已变为货真价实的人民币、甚至是外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派发,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衣服兜里。压岁钱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能给双数,不能给单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上万。民俗专家表示,压岁钱原本的意义是表达长辈给晚辈的祝福,它的象征意义远超其实际价值。如果单纯比压岁钱多少,并以此作为收受年礼的手段,是对民俗的背离。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守岁和压岁的风俗仍十分流行。守岁的内容有所丰富,除了保留原有传统项目外,全家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互发短信或举家出游旅行已成为新的时尚。

祭祖和守岁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民俗专家:因为是整晚不睡觉,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在北方俗语中称为“熬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民间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如今守岁习俗还很普遍,不过人们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点新年钟声之后就休息了。

贴福字和春联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平仄合律、对仗工整,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勇介绍,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则不太妥当。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勇表示,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着贴,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但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如何贴“福”字没有一致的标准,主要看当时当地如何约定俗成。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表示,“福”字倒贴的说法毫无根据的,住人屋子的门上一定要正着贴“福”字,只有牲口棚例如牛棚、猪圈的门上“福”才会倒着贴。

总之各地风俗不一样苏州、北京、台湾:等待钟声苏州、北京、台湾:等待钟声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节日禁忌

古时除夕有很多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吃饺子时也有忌讳,比如煮破的饺子不能说“破”了、“烂”了、“坏”了,而要说“挣”了,“涨”了。这些忌讳带有人们求吉纳祥的寓意。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团圆饭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4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除夕:节日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第8篇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在云南,受到地域文化发展影响,除夕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特色。

按照传统,过节前,人们要将家里全部打扫一遍,凡属于庭院里破损废弃的物品、已经死掉的植物,要全部在岁除日前清理掉,有去旧换新之意。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云南的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以免财水外流。

贴春联与封门神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是我国特有的为春节而诞生的文化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此外,春节还有贴福字与年画的习俗。福字一般贴在屋门和墙壁上,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联习俗发起地是南京,而云南汉族多数起源南京,带来了完整的春联习俗,比如,春联应该在年三十中午开始贴,大门上除了春联与门神外,在大门外左右两边墙上贴印有招财童子骑龙马的封门纸。俗称“利市仙官”和“甲马”。全部贴好之后,在除夕夜的年夜饭开吃之前,在大门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俗称“封门”,封门后,任何人都不会再随意出入,开始吃年夜饭,守岁到次日。

打醋炭

“打醋炭”是流行于昆明一个颇具特色的年俗。除夕之夜,在火盆里装着烧红的炭和松针,然后往火盆里洒醋,用醋蒸汽来“清洁”空气,然后关门,把火盆拿出大门倒掉,寓意着一年的晦气被彻底驱除出家门。打醋炭据说源于陕西,明朝时期传入昆明,不仅仅是一种年俗,哪怕放在今日也是一种十分科学的空气消毒法。

青松树与青松毛

云南松,是云南本地最常见的树种,与云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青松高洁耐寒的特性自古也被人称道。过年的时候,云南人有门前栽“松蓬”的老习惯,过去过年时家家都要从山上挖一棵松树回来栽在门前,树下用松毛做一个包,插上香,乞求来年的好运气和一家人的幸福。

在农村过年有的家里不光要门前栽“松蓬”,家里地板上还要铺松毛,一屋子的清新气息。过去的除夕夜,云南人的年夜饭甚至都是在青松毛上吃的,这意味着生命的长青。

据说,院子里面插青松树,最早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起源于对松树的崇拜,以及过节搭青棚待客的习惯,彝族现在还流行有青棚调。过年时彝族将这个风俗传给了汉族,在过去也解决了桌椅板凳不够的问题。此外,滇西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过年在院里栽青松的习惯。

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禁止随意砍伐,青松树远离了人们的过年习俗,最近几年连青松毛都不许去摘,这个习俗只好从简,现在大家只是象征性地在年夜饭的桌子下面洒一点点,意思一下了。

甘蔗顶门

滇中及滇南,有习惯在春节前购买整根粗壮的甘蔗。甘蔗尾部要带一点根须,顶上长长的绿叶也不能去掉。这甘蔗可不是为了吃,而是作为除夕夜的顶门柱。因为甘蔗有越吃越甜、节节攀高的特征,预示来年日子更加美好。

吃长菜

在除夕,人们一大早就会洗一大桶长菜,包括青菜、白菜、青蒜等,和整鸡、猪骨、酥肉等一起煮,这锅菜的特点就是不切,一根根保留完整。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

传统的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小年,味道微微发酸为止。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在云南,也有的地方相对简朴,由家长在吃年夜饭前盛上一碗“浆水饭”,献给祖先以及各路神仙。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中国人的年夜饭都讲究团圆、吉利、丰硕,象征“年年有余”的整只烧的鲤鱼几乎是必不可少。富贵人家一般选很大的鱼,鲤鱼、草鱼不论,红烧、清蒸都可以,只要是完整的。过年吃鱼符合中国人对来年的美好愿望――年年有余,生活富足。

此外,还有整只烹饪的鸡也必不可少,而且这只鸡还有讲究,只有毛色鲜艳的大红公鸡才上得了年夜饭的席面。

除了这几样外,传统年夜饭通常还包括千张肉、粉蒸肉、炸酥肉和上面洒满红绿丝的八宝饭,寓意来年生活甜蜜。

滇西大理白族的年夜饭,会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碗(东坡肉、酥肉、粉蒸排骨、凉拌拼盘、煮大白豆、煮干竹笋、杂碎汤、酸菜扣肉)寓意深刻的节日菜肴,此外还有当地特色的乳扇沾蜂蜜,寓意明年甜甜蜜蜜。

在西双版纳,很多少数民族都喜欢在过年过节时用芭蕉叶合盛一团糯米饭,而昆虫宴、冬瓜猪、炒竹笋、鸡肉烂饭、傣味烤鸡都是春节期间必吃的。

与西双版纳相邻的德宏,过年的吃食还包括回龙茶、堆花米酒、扒肉米线、卤水粑粑、稀豆粉、松花糕、米糕、凉粉、葱花饼、熏鸡等。

普洱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年货小食品,称为麻脆,每逢春节前夕,普洱地区的年货街上都会出现制作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麻脆。年夜饭上,家家户户都会用油锅炸膨胀后食用,脆酥香甜。当然,紫米八宝饭、酸笋鱼等特色菜也少不了。

守岁

第9篇

新 年 好

甘肃省临泽县沙河中学九(5)班

张艳梅

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因为过年时就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收到压岁钱。现在,过年好像成为走向成熟的象征。

过年办年货是少不了的。跟妈妈挤在人群中,在市场和超市中来回穿梭。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商品更是琳琅满目,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回家时,篮子已被塞的满满的,拎着大包小包,心里美滋滋的,那丰盛的美餐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这就是小馋猫的特点吧!

在过年之前必须要扫房,将室内室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去迎接新年。这就有我们忙的了,天天绳子上都晒满了衣物,看着心里舒服极了。

在农历的二十三晚上要祭灶。杀一只鸡,在鸡的嘴里放一些糖,在灶神前摆上鸡,还要放鞭炮。传说,在鸡的嘴里放糖是要让鸡在灶神面前要甜言蜜语,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带来好运。当然了,这只是迷信的说法罢了。

最忙碌、最开心的一天便是农历的三十了。到中午过后,要装上纸钱、酒、鞭炮、糕点、香或者一些水果去给祖先烧纸钱。按老一辈的说法,这是给祖先送点钱,让他们也买一些东西,能够开心的过年。我认为,这只是后人对祖先的一种思念罢了。到了下午,便要将去年的春联撕下来,把新的贴上。我们小的时候,在大年三十下午最喜欢聚在一起,比谁家的春联更漂亮了!贴上春联,听妈妈说就再也不能出门了,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出去玩。妈妈说这是一种习俗,她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全家人都围在一起包饺子,我虽然包得很难看,但我年年都包,因为分享众人的劳动成果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饺子出锅后,又圆又,我想那一定是代表全家人的团团圆圆了。在这美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一起,笑容满面,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好美的一幅“家和万事兴”呐!一家人平平安安、幸福快乐真的是天底下最令人羡慕的事了。

在初一早晨醒来,枕头底下有妈妈给的压岁钱。我想,这不仅仅是“给钱”这么简单,而是亲情的凝聚,是对我们更大的期盼,也是妈妈对我在新的一年中最感人的祝福。我轻轻的握着它,心潮起伏……从初一到十五都要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将自己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他们。

在此,我向全天下的人说一声“新年好!”我相信他们都会收到我的祝福。

(指导教师:赵玉红)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创新;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159-01

今天,这种教育理念已为多数人所接受。因为他们知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强项。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丰富他们的想像力

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小学阶段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这是丰富他们想像力、开发他们创造力的有利条件。好奇是想像的动力,是创造行为的开始,在创造思维中具有催化作用。爱因斯坦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感到好奇时,往往心驰神往,思维天马行空,这正是创新的过程。在中外历史上,著名科学家正由于对事物产生好奇感,才产生了许多重大发明创造,如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展开想像,终于创造出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在教学中,这条规则更应遵循。

如学习《春联》一文时,我针对学生们的好奇,要他们观察搜集生活中的春联,在自主语文实践中搜集材料,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课文中写到的春联有什么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自己创造春联。小朋友们思考后纷纷举手读自编的春联,有的春联竟然让我眼前一亮。这样多元化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被挖掘,创新萌芽随处可见。

二、营造发问的气氛,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创造始于发问,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正如叶圣陶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有效地鼓励小学生质疑呢?我想,首先要营造一种欢迎学生发问的生动活泼的气氛,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紧张焦虑的情绪。老师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表示赞扬的手势,都会增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从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分别将质疑环节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把质疑安排在课前预习中,或上课开始时,集中质疑便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安排在课后,可以消化知识;以及在思维的延伸中质疑,发现新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如我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有位学生突然举手问:“为什么管家不给公仪休直接送钱呢?这样不更省事?”同学们听了都笑起来,我也表扬他的问题提的好。有学生回答:“因为公仪休爱吃鱼呀!”这位同学又问:“给钱买不更方便吗?想买多少就买多少鱼。”有同学回答:“我预习了课文,课外资料上介绍了两千多年前的鲁国买鱼很难,有钱有时也买不到的”。 在质疑中,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同时也明白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题,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开展发散思维教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流畅,需要打破定势,需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有目的设计一些或条件不完全确定,或结论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方法多样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发散思维中的求异思维。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不仅要训练学习集中思维,同时更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求异思维。

第11篇

关键词:“学讲”方式;学习任务;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学讲计划渐渐深入我们的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践行学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因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我们的教学,传统的满堂灌只会让学生思维禁锢、墨守成规,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相违背,而且由于自己在近几个月的课堂实践中学习、体验、感悟,也感受到了学讲计划的强劲力量。说起来似乎很难,其实落实到点点滴滴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确定合适的学习任务

学讲计划,强调在设计教案时,做到“以学定教”,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学习讨论的问题、学习程度、环节以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基础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基础,对学生分类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学情,深加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们可以抓住中心设置目标任务,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课题,反映了法布尔为什么这样的特点?先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提示学习任务的同时提示学习方法,再小组讨论,然后在交流展示中寻找教育机智,深入理解,知道感情朗读和感悟,适当地质疑拓展,最后灵活地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把课文的两个小事例读懂读透,感受课文选材的典型性。写法布尔小时候顾不得吃晚饭捉纺织娘而被妈妈批评,因为观察昆虫,放鸭子的时候捉了很多放在口袋里,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父母责骂,仍旧不改初衷,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保留,作为一生的事业。这样持之以恒为了梦想奋斗终身的小故事充满了正能量,很能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所以在质疑拓展环节水到渠成,孩子们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写父母的态度是侧面描写,更能衬托出法布尔热爱昆虫的程度和坚持观察研究的恒心。这时,我O计了一个小环节:采访法布尔,假如法布尔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对他进行现场采访,你会问什么问题?(教师扮演法布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创造了情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讲”方式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是啊,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习者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以促进他们更有效的学习和全面的进步。

我在学讲方式开展之前的一次教学中执教《春联》一课,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有几句话感觉诗意盎然,特别喜欢:“春联如诗,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春联如画,描绘美丽的景色,春联如歌,吟诵美好的生活,春联如梦,寄托美好的希望。”上课的时候就喜滋滋地有感情地背给孩子们听,希望他们一下子领悟春联的妙处。可感觉孩子一脸茫然!自己也认为这像在个人演讲,可当时也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现在找到了答案。学讲计划,要求孩子们自己去领悟,教师要放低姿态,做孩子的引路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样才能用尊重、理解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来,在学习《生命桥》一文中,学生自主学习了课文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有感而发,而后自主质疑,有学生提出:“老羚羊为什么愿意做桥墩?”“年轻羚羊为什么默认老羚羊牺牲?它们冷血?还是?”这些问题问得很有质量,近而,我又组织学生进一步小组讨论解决,孩子们兴致极高。

三、让学习小组实现高效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也叫小组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彼此协助、互相支持的学习方式。这是相对于“独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参与”到小组学习中,驻足在学生的课桌旁,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必要时要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

而且在组建小组时,也要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还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好、中、差合理搭配,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上课是否爱发言,是否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课堂上能否与同学很好地合作,这都需要老师事前做调查,并给学生编号,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小组讨论时要轻声细语,交流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我结合班级情况,把班内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1号为组长、2号副组长、3号书记员、4号汇报员、5号协调员、6号补充员,让每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

此外,在小组内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再拿到班内交流,班内提炼,全班讨论解决,完成小组互动、全班互动,有机整合。

孩子学进去,才能更好地讲出来。陶行知先生认为: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据此,“学讲方式”强调以帮助同伴“做、讲、练、教”为主要内容的“讲出来”,“教别人”真正达成学生自己的“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还有许多困难,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但只要自己愿意学,乐于干,大胆地给学生一个开放宽广的舞台,相信他们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第12篇

一、弹性调用,激发学习兴趣

相对PPT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特的声音、色彩、图像、截取画面、动画等功能及随机呈现的方式,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力。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样化功能来辅助教学,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教学环境,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别样生机。例如,在教学《云房子》时,笔者让学生说说“你们都见过怎样的房子?”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拖拽出事先隐藏在屏幕边上的各种形状的房子图片。自由灵活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猜中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如果学生的回答超出预设,则让他们上台用白板笔进行现场演示板画,丝毫不受教学预案的牵制。在体会描述云房子特点的句子时,也不用课前费尽心思在课件上做多方预设,而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关注与倾听学生的回答,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笔现场圈画重点词语,自读自悟。有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备课时再也无需把上课用的相关资源整理为一个系统的课件,只需把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源保存到白板资源库或计算机上,教师根据学情灵活调用,使课堂教学预设从定性转向弹性,更为省时,更能激活学生。

二、动态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特有的可随机拖拽、移动等动态演示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下面,以笔者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的获奖课例《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初读把握故事梗概是第一课时的重点之一,而让学生记住几个神的名字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笔者让学生自读,用笔圈画出故事中几个神的名字,并用序号标注出来。利用白板的“幕布工具”遮盖住人名,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并适机指导学生读好名字。接着,引导学生初读探究:你们知道这几个神都做了什么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由移动几个神的名字到一定位置,用箭号和文字标注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这些简单明了的线条图形连起来说说他们都做了什么事。这样,充分利用白板的交互性,实现了和学生的有效互动,从而促使学生理清几个神之间的关系,把握故事梗概,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互动体验,改变学习方式

1?郾多方互动,自主评价。以往教师备课时常受到PPT、Flash等多媒体呈现方式的限制,教学环节往往都是线性设计,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的制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恰恰改变了这种局面,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内容展现方式的交互,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的交互,更好地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春联》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圈画出文中引用的四副春联,指名学生上电子白板拖动春联排列好顺序,并用白板笔与右边这四副春联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进行连线,从而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春联的意思。其他学生当小老师来评价对与否,答对了则把对联移到相应的内容上方或旁边。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下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在圈画读悟、自由拖拽、动手连线中,尝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也体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环境下人机互动、生生交互的特点。

2?郾情境体验,超越生成。在关注生成的课堂里,不仅要求学生在行为上参与,更要在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同样,还是《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教学,在理解“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帮助人类盗取天火?”这个问题时,笔者让学生静心阅读1~4自然段,找出两个画面进行对比,通过“批注”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发现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画面。接着,引导学生围绕第二个画面,谈谈“有了火,人类可以用火来做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相机在白板上批注,引导学生在书上自由圈画重点词。接着,直接利用白板的拖拽、删除功能创设情境:“假如没有了火,人类就不能烧熟食物、驱寒取暖,温饱就没有了保障;假如没有了火,就不能打造工具、驱赶野兽,安全就没有了保证。假如这一切都没有了,人类还能剩下什么呢?”一边描述,一边删去语句,剩下一幅空白的画面供学生无限遐想。这样,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结合教师语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的情思跟随文字一起舞动,为下一步主动探究“没有火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奠定了基础。

3?郾掌握方法,提升素养。虽然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对于部分难写字,仍需要扎实地进行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移动等功能可以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比如,教学“啄”这个生字时,笔者用Flash软件把它拆分成“口”“、”“豕”三个部件,在学生仔细观察范字的基础上,指名小老师上白板一边讲述“啄”的书写要领,一边将汉字部件拖动到田字格中,让其他学生直观、形象地识记“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学“虐”时,除了用白板“语文学科工具”当中的汉字笔画功能让学生动态领略书写笔顺外,还让学生上白板写出它的形近字“虚”“虎”“虑”“虔”,并用荧光笔圈画出不同之处进行对比,用聚光灯凸显“虐”字中的“ ”是朝向右边的。学生在动手操作、圈画批注中归类巩固,变被动记忆为快乐识字,通过课堂的日积月累,渐渐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提升了语文素养。

四、资源融合,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