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规模

产业发展规模

时间:2023-06-02 10:0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发展规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发展规模

第1篇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量继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正在加快,经济效益逐年向好。2008年入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年处理油料能力为7865.7万吨、油脂精炼能力为2728.6万吨,分别比2007年增加862.2万吨和382.3万吨,增长12.3%和16.3%。食用植物油产量2293.6万吨,比2007年增加395.1万吨,增长20.1%。2008年入统食用植物油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3435.4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429.44亿元,资产总额1463.21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6.6%、34.3%、和2.1%。

4月28日于湖南长沙召开的湖南油脂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由2008年的2400万吨左右增加到2900万吨左右,增长20.8%。为适应粮油消费刚性增长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在报告中介绍,2009年我国植物油产量为3280万吨,其中以大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为主的产量达1888.0万吨,占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82.3%,其中大豆油产量为1243.5万吨,占总产量的54.2%;棕榈油产量为368.5万吨,占总产量的16.1%;菜籽油产量为276万吨,占总产量的12%。

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净进口油脂油料折油总计2036.3万吨,占我国植物油总产量的62.1%。王瑞元认为,我国油脂油料的自给率只有37.9%,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从我国耕地及水资源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状况难以改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出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益差的低水平落后产能过剩,而高水平的先进产能不足。他认为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大型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受官春云院士委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国槐在所作的《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报告中说,近年来我国油菜籽含油量已有一定提高,现在长江流域多数品种含油量已超过42%,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与加、澳、欧洲品种还存在2~5个百分点的差距。我国油菜籽平均单产比欧洲平均产量低20%~50%,表明我国油菜产量还有较大潜力。报告提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要转以提高单产为主为提高单产和扩大面积并重;转以手工操作为主,变为以机械操作为主;转小规模栽培为规模化、标准化栽培;转粗加工为主为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主。

“历年来,湖南的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七,稻谷位居全国第一。湖南同时是传统油料生产大省,2007年全省油料总产量231.5万吨,但是在2008年全国食用油产量排名中,湖南位居第十位之后。湖南的油脂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文星如此分析。夏文星认为,目前湖南省油脂加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不多,知名品牌很少;全省油脂加工总量虽有了一定规模,但没有形成湖南特色的油脂加工优势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湖南完全可以迎头追上,做大做强油菜产业。

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规模经营是产业化成功的关键所在。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华用他的事例对专家研究成果做了佐证。据彭华介绍,盈成油脂虽然成立只有6年时间,但以规模化、精品化为突破口,后来居上,现已建成年加工油料30万吨、年产精制食用油12万吨、年灌装9万吨和冬化分提6万吨的油脂加工基地。产品畅销湖南、江西、湖北、广东、海南等10多个省区。目前总资产已经达到6亿元。

彭华在会议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盈成油脂将充分发挥长江南岸和泛洞庭湖菜、棉籽主产区优势,产品以绿色、低芥酸、低硫、物理压榨为特点,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的绿色油菜籽高端品牌。”

会议期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湖南省粮食局、湖南省粮食行业协会,及武汉工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何东平,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兴国,武汉工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大川等分别就油脂行业宏观形式、产业政策、油脂营养与安全、油脂加工新工艺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及热烈探讨,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透视和剖析油脂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企业了解形势、掌握政策、分析市场、搞好决策提供新视角、拓展新视野、传递新信息。

来自湖南、湖北、安徽、四川及全国各地的120多位油脂企业代表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并进行了交流。

第2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发展基金 设立思路

一、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如何设立

国外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主要采取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形式,近年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迅速。建议参考黑石集团旗下的基金以及国内的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下,大型民营企业发起,政府或者其下属国有企业的关联企业参股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公司,例如:“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公司”,“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募集设立“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普通合伙人确定之后,向特定对象即有限合伙人(LP)募集资金,有限合伙人可以为政府财政资金、国有企业投资者、民营企业投资者、银行保险信托等,形成国有资金、民营资金共同参与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

二、海洋产业发展基金规模、政府出资比例

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作为撬动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基金,规模较大,例如英国政府能源与气候变化部设立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 (MRDF)”基金规模为5亿英镑。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一般分多期,首期规模较小,例如广东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首期规模为2.5亿元;蓝色经济区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为300亿元,首期规模为80亿元。关于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中政府出资的资金来源及出资比例及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及海洋管理部门可以以海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资,也可以以财政资金等出资,出资比例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据了解,广东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方架构为:国家发改委20%、广东省发改委20%、管理人GP20%、联合发起人20%、其他社会募集。

三、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运营管理

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全面监督、负责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基金管理公司应该组建投资决策委员会主要负责基金设立和项目投资,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科学地筛选;组建市场营销部主要负责基金募集和融资渠道拓展;组建风险控制委员会主要负责基金风险控制、投后管理,同时成立投资顾问团提供顾问服务。保证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决策科学、风险可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运营管理流程见图1)

四、有效的退出路径

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是否顺利退出不仅关系到前期的投资收益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后期的再投资和再筹资能否顺利进行。结合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退出经验,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转让、管理层回购、境内、境外上市等方式。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退出既实现了民营资金的盈利又实现了政府出资的回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收益分配方式是有效退出路径的保证,结合国内外情况,海洋产业发展基金退出时可以约定如下收益分配方式:首先,有限合伙人取回投入基金的全部投资;其次,核算内部收益率(IRR),如内部收益率低于10%的,则全部投资回报按照出资比例分配给全体合伙人;再次,如内部收益率高于10%,其中低于10%的部分按照出资比例分配给全体合伙人,而超过10%以上的部分的20%先分配给普通合伙人,剩余80%部分则按照出资比例分配给全体合伙人。

五、政策、体制、资金扶持

1、政策战略层面

加强政策支持。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产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海洋法律体系。为鼓励海洋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这就要求政府及海洋管理部门出台更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海洋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成立国家级、省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对新设立的投资海洋相关产业的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类公司减税、免税或者给予补贴 。

2、体制机制层面

政府及海洋管理部门应该鼓励海洋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股份制改组,成立具有完善治理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为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进入提供一个平台,使海洋产业发展基金能够助力公司的发展壮大。

3、资金层面

第3篇

这次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柑桔产业发展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柑桔产业区域布局,部署新形势下我市柑桔产业发展工作。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我市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柑桔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面积有所扩大,品种、品质结构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我市柑桔产业发展基地少、规模小、品种杂。全省柑桔面积343万亩,总产量236万吨,单产650公斤。我市周边的资阳市雁江区12万亩优质温州蜜桔平均亩产3000公斤以上,其中高产果园连续15年保持亩产6000公斤以上。我市柑桔面积28万亩,总产量5.5万吨,单产仅196公斤。无论是面积还是单产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基地规模总体较小,5000亩以上的柑桔基地只有1个(清见桔橙基地),其他的也只有几十亩、几百亩,而且发展中没有按照区域优势来布局,规模优势尚未形成。品种普遍存在多、乱、杂,产品结构不合理。早晚熟品种少,鲜食加工兼用的品种少,加工专用的品种更少。

二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省级龙头企业要求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市级龙头企业在1000万元以上。我市从事柑桔产业的龙头企业普遍实力都不强,许多企业只能算是营销大户,年销售额仅几十万至几百万元左右。且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体系,缺乏带动和竞争能力。

二、推进柑桔产业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市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已达270%,向传统种植业要效益、要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柑桔产业是特色效益农业中的一项重点产业,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快柑桔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年以来,我市畜牧业增额占总增收的比重均高于种植业,畜牧业年的增额占总增收的比重分别为8.42%、7.92%、36.09%、27.46%;同期种植业的增额占总增收的比重分别为7.69%、-3.80%、17.01%、24.35%,种植业增收必须寻求新的途径。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市农作物面积、产量、复种指数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不尽合理,必须在新的产业上下功夫。三是农业增效的现实需要。柑桔具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能力,特别是在我市多旱丘陵地区二台土以上,种植效益是传统粮食作物的2—3倍,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四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我市现代农业起步较晚、规模不大,特色产业规模效益不突出,我们要以发展柑桔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五是与全省特色优势产业规划项目对接的需要。我市、被列入全省甜橙优势区域,安居沙田柚列为全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100个基地县之一,、大英被列入全省柠檬优势核心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大与省上项目的对接力度,推进我市柑桔产业发展。

三、推进柑桔产业发展的措施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柑桔产业,书记、市长多次专题研究,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把以柑桔产业为重点的特色效益农业列入“五大攻坚行动”,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抓好规划,建好基地。各区县要按照全市“四路一带”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着力打造“四大”柑桔产业带。着力建设基地,加快建设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柑桔生产基地,以规模发展提升产业效益。规划中的柑桔产业带乡镇,实行集中连片打造,建成一批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把柑桔产业打造成这些乡镇、村和农户的支柱产业。各区县在规划建设中,首先要重点打造一批高标准核心示范果园,建立起示范标准,并加速在全区县推开。二是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目前,我市柑桔绝大部分是鲜销,鲜销主要面向城市、进入超市,而进入超市必须打造产品品牌。因此,要大力实施柑桔品牌战略,倾力打造区域品牌,努力把柑桔品牌做大、做强。各级各部门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开拓外地市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及时收集柑桔信息,利用网络、电话等为各地客商提供销售咨询服务。结合“十、百、千工程”,积极发展现代营销业,拓展销售渠道。要积极培育柑桔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柑桔营销大户和专业协会,发展农民自己的营销组织,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的潜力。三是培育龙头,推动加工。要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条。特别是加工企业,对柑桔产业来讲,加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有多方面的带动作用,包括对基地标准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对鲜果价格的稳定作用、对品牌形象的提升作用和对产业的综合效益的提高作用等等。因此,一定要更加重视、大力支持做强做大柑桔加工龙头企业。四是创新机制,优化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规划将相关的农业项目和资金向优势区域、基地集中;要强化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增强柑桔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展优良品种引进、技术培训、优质高效集成、精深加工、产品质量安全等科技创新,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柑桔生产、贮运、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要建立标准,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标准化体系;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民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从柑桔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五是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加快柑桔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努力营造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各区县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加快柑桔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区县柑桔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发展柑桔产业的牵头协调职能,按照柑桔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完善柑桔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六是扎实工作,确保今年目标任务实现。组织发动落实,各区县要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制,落实逗硬的奖惩措施,纳入年终考核,把组织发动工作层层落实。发展资金落实,各区县要及早制订今年柑桔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发展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落实。要及早作好技术培训,编印技术资料,把栽植技术落实到基地、村、社和农户。示范现场落实,区县农业部门要建立示范基地,抓好示范现场。种苗种源落实,各区县要抓紧时间,尽早落实好定植种苗,做好种苗监控、管理,保证质量,确保按时栽植。

同志们,我市柑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我市特色效益农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体育产业主要就是指提供体育服务的行业,包括提供体育物质的行业以及传播体育精神的行业。体育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其仍是一个注重市场经济效益的行业。如一些盛大体育赛事的举行势必会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因此其中蕴含的市场商机也是巨大的。

1 体育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1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现阶段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不健全,进而缺乏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国缺乏一些大规模的体育企业,因此不能够带动我国体育产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另外,我国体育产业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市场发展体系,体育产业的管理理念陈旧,集权制封闭式的管理造成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低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国外体育产业的运营模式,使我国体育产业市场更趋规范化,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美国体育产业比较发达,其原因是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比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1%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源自体育产业,而且这个数值每年都在有所增长。据调查,体育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其国内的支柱性产业,这足以表明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的广阔性。如今,全球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每年都在有所增长,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呈良好态势。

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不稳定

我国在政策方面并没有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予以支持鼓励,体育产业并没有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产业给予极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西方各国的体育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倡导的,因此国家的政策推动对于体育产业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我国体育产业缺乏长足的资金扶持体制,因此建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投融资配套体制,也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应大幅提高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为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规模远大于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规模,这严重的造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我国体育本体产业的规模性普遍不强,且大多数的本体产业的经济效益都定位在体育赛事、健身娱乐以及无形资产等方面的经营,忽略了在体育劳务市场以及体育技术市场上所存在的巨大的利益空间,虽然对此类市场也有所涉及,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化,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2.3 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类似,同样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其原因就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一般来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景气。以我国体育彩票的销售量为例,全国40%的体育彩票销售量都集中在我国东部的几个发达城市。

3 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

3.1 制定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体育产业需要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以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国家要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措施,如财政方面的支持,可以针对体育产业给予减免财政税收的政策,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并参与体育产业。另外,政府应加大对体育产业项目市场经营的扶持力度,以引导社会融资团体的加入。

3.2 开发体育产业主要经营领域

开辟体育产业主要经营的领域,是引导体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当前总体的发展形势来看,体育产业的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体育赛事的举行,一些盛大体育赛事的召开可以让吸引更多社会群体来观看,同时体育赛事的举行可以让观众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竞技,是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模式。二、对体育精神的宣传并提供与体育相关的健身技能的培训,此种经营领域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群众对体育健康的认知度。三、从事体育推推广或经纪人业务。

3.3 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平衡不同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如今,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规模性不强,因此这些地区应该施行体育产业集中化,即扩大体育产业的规模,如建立国家级的体育产业发展基地。其次是针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以当地的经济水平为基础,结合当地可利用体育资源。发展创新型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能够切实的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3.4 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多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造成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为了扭转我国体育产业低迷的状态。我国必须积极建设规模性强的体育企业,同时培育体育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运营体系,进而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4 结语

综上,体育产业是能够促进经济进步的新兴产业,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我们必须把握各项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国举行的这一发展机遇,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面向国际化,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5篇

“产业空壳村”等问题亟待解决

按照怀柔区政府2007年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的村级主导产业标准(即40%的农户从事同一产业,40%的劳动力在同一产业中就业,60%的农民人均收入源于同一产业,三个条件符合一个可视为村级主导产业),我们对怀柔区所辖284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梳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整体上看,全区284个行政村中,符合村级主导产业标准的189个,占总数的66.5%,其中以一产为主的71个村,占总数的25%;以二产为主的32个,占总数的11.3%;以三产为主的86个,占总数的30.3%;达不到标准的,即产业空壳村有95个,占总数的33.4%。

镇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待解决。2006年怀柔区怀柔镇、北房镇、庙城镇、桥梓镇、雁栖镇、杨宋镇六个镇乡占到了农村经济营业总收入的3/4,而山区和浅山区八镇乡仅占1/4,产业基础较为薄弱。2006年,全区收入最高的村人均收入达到17092元,最低的村人均收入只有4046元,最高村是最低村收入的4.2倍,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产业发展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区多数村的产业发展尚处于培育期,有95个村属于产业空壳村,缺乏明显的富民产业,农民增收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空壳村的存在,说明我区农村产业化发展程度还亟需提高,产业范围还有待扩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深度、商品化率较低,农产品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系不紧密、运作不规范、承载能力弱等等。

山区替代产业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我区板栗、肉鸡、西洋参、冷水鱼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规模已经或必将达到饱和状态,必须加快培育新的富民产业。特别是肉鸡产业,由于与我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不相符合,必须让位于生态,未来只能控制规模并逐步退出,而目前其对山区农民的富民作用较为明显,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致富产业渠道,将极大地影响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农民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06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6家,村、户覆盖率达到40%。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数量虽然不少,但能够真正发挥专业组织在社会化服务、市场对接等方面作用的却不多,农民组织化管理、规范化生产程度不高,诚信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

新农村产业发展应强化特色

做好规划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我区打造优势特色产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使农村产业发展在一个整体的科学规划体系下运转,努力推动一产与二产、三产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以消除产业空壳村为抓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枣产业。以桥梓镇的尜尜枣和怀柔镇的红螺脆枣为龙头,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通过改良品种、嫁接等措施,逐步壮大大枣业种植规模,适时引进、培育枣类饮品、保健品开发企业,形成新的农业主导产业。

积极构建花卉、特菜特色产业带。依托杨宋镇四季花卉园区和北房镇、怀北镇现有花卉、苗木产业基础,面向北京市场,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挖掘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我区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核桃的生长繁育。近年来,市场呈现购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年年攀升。一方面在北房等镇乡建立优质核桃示范基地或园区,另一方面在山区和浅山区发动农民大规模栽种、嫁接,通过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种植、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形成板栗之外我区林果业新的支柱产品。

大力发展鹿业。充分发挥鹿业养殖数量居北京市首位的优势,不断壮大茸鹿发展规模,积极带动农民就业,将我区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茸鹿良种繁育、鹿茸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

加快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现阶段,依靠农业的发展已不能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推动农村产业非农化是未来怀柔农村产业的主攻方向。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并推动其转型升级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应加快怀柔开发向西向北延伸,通过景区带动扩大乡村旅游辐射半径,提高整体规模。另外要加强公共财政对旅游专业村、专业户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道路、供水、污水处理、供电等基础设施,加快提高民俗旅游接待硬件水平,可考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在平原和浅山区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农村庄园和概念型体验村庄。同时要深入挖掘“民俗”,彻底改变我区民俗旅游“有民无俗”的发展局面,不断赋予和提高民俗旅游以新的文化内涵,突出怀柔民俗旅游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发展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84家,2006年总的销售收入达到66.9亿元。研究制定新的龙头企业奖励扶持办法,加强对龙头企业奖励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加大力度,优先扶持那些切实有基础、有效益、有前景、对怀柔农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将企业参与消除产业“空壳村”建设纳入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政府在争取市级资金支持方面优先予以上报,并依据企业对消除“空壳村”的贡献大小,对其给予一定的区级奖励资金,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兴村富民,村企共赢。

抓好基地建设。要根据产业规划,吸纳民间资本,推行土地租赁转包、核价入股,充分利用北京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公司化的示范园区。

第6篇

一、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

县的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县域内均有分布,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其中核桃挂果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1952吨,涉及11个乡镇,106个村,3万多农户,成为全县第三大林果产业。现阶段,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具备以下特点: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十一五时期,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发展,2004年初,针对我县中山地区尚无主导产业的现状,经过充分调研后,作出了大力发展核桃的决定,把核桃作为半高山地区的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的重要内容来实施。在半高山地区乡镇、村和广大退耕农户发展核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产业板块初具规模。截止今年,全县核桃总面积达10万亩,主要有云新、辽核、香玲、鲁光、中林5号五个品种,全县核桃发展面积近万亩以上的乡镇有2个,其中水田坝乡核桃面积达15000亩。千亩以上的村达20多个,如屈原镇铺坪村核桃面积达2000亩,目前该村人均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18亩。500亩以上的村有近50个。

良种选育基本完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核桃种苗的适应性问题,201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选育本地优良品种、新建县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实行核桃种苗单一来源采购。一年来县林业局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初步选育出了2个地方良种,并通过省级良种签定。建成了150亩的核桃良种繁育场,每年可出圃优质核桃核桃苗60万株。形成了就地育苗、定点采穗、定向供应、单一采购的苗木繁育体系和供苗机制。

种植大户影响深远。通过部门专业技术指导,资金重点扶持,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靠发展核桃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沙镇溪镇长春村核桃种植大户梅云刚,2004年将10亩责任田全部种上核桃后,通过自学技术,总结经验,有效提高了核桃产量。今年,他已收获核桃干果2000多公斤,收入达8万元,同时,他在田间套种的中药材,可收入1万多元。前不久,梅云刚又筹资100万元在长春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创建了县沙镇溪镇长春村伍家荒核桃种植示范园,成为我县核桃规模种植的样板。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根据实地考察,笔者认为,我县种植核桃有四大有利因素。

第一,自然条件适宜。一是气候适合核桃的生长条件。我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暖,经专家对已发展核桃品种的评估,生长良好。二是山地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6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20余万亩,发展核桃产业空间大。我县现有柑橘、茶叶、烟叶三大主导产业,柑橘产业种植仅限于低山海拔600米以下的沿江带,面积趋于饱和;烟叶生产只适宜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区域发展。核桃产业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在海拔600至1300米,中半山区除有一定茶叶产业外,并无其他规模品种。三是基础设施完备。近年来,全县各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县计划大修农田水利,这将进一步改善农村水利条件,夯实核桃产业发展基础。

第二,经济效益可观。从近几年核桃产业种植情况看,全县平均亩产150公斤,收入6000元左右,与柑橘、茶叶产业相比较,虽然单产效益不及,但综合效益极其客观:一是该产业种植不受区域限制,种植覆盖面大。二是不受立地条件限制,坡度大小,荒山、荒坡,有土都可栽种。三是在核桃园内,可采用套种与之相适应的白熟等中药材的方式,每亩收入可增加约2000元。因此,核桃发展综合经济效益不亚于柑橘和茶叶两个产业。

第三,发展前景看好。一是市场需求大。核桃是世界四大干果(扁桃、榛子、腰果、核桃)之一,是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用材树种。目前,市场需求正以10%的年速度递增,拥有稳固的需求市场。二是利用效用高。核桃仁可直接食用,核桃油耐贮藏,易保鲜。枝、叶、外果皮能入药,青皮、树叶可作家畜饲料,总体利用效用较高。三是可以进行深加工。核桃仁可以做成罐头、高级饮料、粉剂和蜜饯等食品。

第四、生态经济共赢。我县地处库区,对生态保护具有很高要求。核桃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外,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经测试,在核桃防护林区内,风速降低32%,水蒸发量减少13%,土壤含水率提高5.5%。

三、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分析,核桃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农村劳动力匮乏、市场意识不强。近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儿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另外,农户农业生产存在盲目性和从众性,别人种什么跟着种什么;缺乏前瞻性和大局观,眼前看到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市场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核桃产业的规模发展。

第二,管理水平粗放,经济效益不高。现阶段,核桃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种植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不利于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阻碍了核桃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发展。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我县农户普遍存在“重栽植、轻管理”的思想意识,大部分农户在核桃生长的过程中,缺乏管理技术,生产投入较少,造成产量不高,果实小,收入低。

第三,政策投入单一,资金扶持不足。截止目前,由于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更多倾注于柑橘、茶叶、烟叶等产业,对核桃产业的发展政策仅限于退耕还林项目资金。因政策投入单一,资金扶持有限,导致该产业发展不快,经济效益不高,规模化生产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科技管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桃产业的发展。

第四,市场开发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县核桃销售主要以各地商贩上门分散收购为唯一渠道,县内无固定的产地交易市场,没有必要的冷冻储藏设施以储藏的手段来调节市场,更没有龙头加工企业为核桃产业提品销售保障。由于市场开发不到位,使我县的核桃附加值低,综合效益不高。

四、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措施

分析全县林果产业形势,核桃产业在我县发展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优势,若要发展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还需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明确主导地位。在中高山地区发展核桃产业,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缩小各地区收入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口,事关全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和谐发展大局。只有在思想观念上牢固确立其地位,才能做大做强核桃产业。

第二、明确发展目标。全县通过10年发展,核桃产业面积达到20万亩,总收入达到10亿元,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具体分两个步骤实施,第一个五年,新种植核桃5万亩,挂果面积10万亩。核桃产量1500万公斤,产值3个亿。第二个五年,新种植核桃5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核桃产量300万公斤,拥有1至2个深加工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10个亿。

第三、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的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重点在自然条件适宜、人均土地多、有传统优势和种植积极性高的地区布局。在其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适宜或半适宜地区,应在适度建立种植基地的同时,重点发展加工型。对适宜地点少、认识程度低的地区,应限制发展。

第四、健全组织机构。一是要根据县乡实际,成立核桃生产领导小组或办公室以及核桃科技协会等组织,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对核桃生产的组织、指挥和督办;二是组建核桃产业管理机构,配备专人,明确其核桃发展、栽培管理、科技培训、推广等工作职责。

第五、推动规模发展。规模发展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是农户、基地与市场联接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正确引导和规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村能人规模化建园,鼓励连片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使核桃种植从一开始就向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转变,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转化为规模化、标准化的农场式生产,克服农村劳动力不足,管理粗放,技术不高等问题。

第六、加强科技支撑。重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加强县乡林业科技队伍。以县核桃科技协会为载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全方位开展核桃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广泛开展与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协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前沿科技支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户,加快标准化种植技术示范推广。

第七、加快良种繁育。核桃产业发展、种苗是基础、良种是关键。要把种苗生产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供苗机制;另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专业大户参与良种苗木生产。积极建立健全良种苗木价格监管制度,维持苗木价格基本稳定。

第7篇

关键词:肉牛产业;现状;存在问题;思路;对策;安徽利辛

利辛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国土面积1 950 km2,耕地12万hm2,人口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以上。年产粮食110万t,各类饲用秸秆约100万t,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优越条件。

1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利辛县肉牛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黄牛既是农业生产工具,又是农民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家户户养牛,以散养为主,有“无牛不成家”之说。1997年达到最高峰,全县肉牛饲养量近80万头,其中存栏54.5万头,出栏24.4万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肉牛役用价值基本消失;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机械化收割庄稼使秸秆收获量大幅下降,大量的可饲用秸秆被焚烧,肉牛饲养量锐减。到2009年,全县肉牛饲养量降至21.7万头,其中存栏9.2万头,出栏12.5万头,肉牛产业已进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现代养牛业转型过渡阶段。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养殖非常薄弱,刚刚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受资金投入大、肉牛养殖繁殖率低、养殖周期长、效益低以及饲料价格上涨、架子牛紧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饲养方式落后。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养殖,生产效率低下,对市场和价格等信息反应滞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弱[1]。规模养牛刚刚起步,比重仅32.2%,虽然规模养牛场增幅较快,但总量依然偏低。秸秆利用方式单一,饲草利用率不足30%。三是基础母牛饲养量少。目前利辛县存栏基础母牛仅3.5万头,占牛群存栏40%以下。导致牛源极为紧张,肉牛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四是科技含量较低。利辛县肉牛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以粗加工为主,牛肉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分割阶段,缺少科技含量,造成大量资源外流。

3发展思路

肉牛产业一直是利辛县畜牧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畜牧业转型过渡期的特点,2009年在实施“畜牧振兴富民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实施“利辛县畜牧上台阶工程”,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利辛打造成为优质肉牛产业化基地。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达标”的肉牛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利辛肉牛产业化发展。一年起步,即从2010年起,围绕繁育优质三元杂交肉牛,做好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相应项目的报批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启动“三优工程”即优质肉牛冻精引进工程、优质母牛繁育工程、优质育肥牛基地建设工程。三年成型,即“三优”工程基本成型,屠宰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五年达标,即基本完成5年规划任务指标。具体目标是到2013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50万头以上,其中存栏20万头,出栏30万头;肉牛业产值18亿元,占牧业产值的30%;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600元以上;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牛20万头。

4对策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肉牛产业发展。制定基础母牛扶持政策,建设肉牛繁育基地[2]。扩大基础母牛养殖规模是实现肉牛产业化的基础。因此,要多方面对基础母牛予以保护、支持、鼓励。对基础母牛养殖给予政策补贴,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补贴标准。重点扶持优质肉牛繁育规模场或基地建设。在享有基础母牛养殖补贴政策的同时,增加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母牛繁育,对使用金融机构贷款的繁育规模场,给予适当贴息。二是对成长型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在信贷投入、贷款贴息、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更要加大扶持力度[3]。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落实养殖用地政策。关于养殖业用地问题,严格按照《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规定,及时为肉牛养殖解决土地问题。利辛县肉牛产业基础较好,特点鲜明,区位优势明显,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合作提升利辛县肉牛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利辛县肉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四是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保障肉牛产业发展。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提高人员待遇,调动科技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科技推广财政扶持机制,保证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等[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对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加工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安全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职能作用,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5参考文献

[1] 曹建民,张越杰,田露.我国肉牛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现代畜牧兽医,2010(3):5-7.

[2] 詹福广.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6):139.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78-05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农业发展相比,农业现代化以农民为主体,以新的生产方式为纽带。它具备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农业占主导地位,但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强;三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党的十后,农业现代化被提升至新的高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得到逐步发展,农村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到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纷纷涌入第二、三产业。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

各地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过程中,大都基于本地实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较早的地区之一。当前,又迎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中发展农村经济更具有现实意义。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就地实现农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全省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决定不同区域内农村产业发展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比较突出的是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和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这些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1.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洛阳市是农业大市,农区面积广,农业人口比重大;山区面积大,自然景观多,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各县区、乡镇之间的基本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洛阳市提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洛阳市把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省出来的土地,通过复耕、租赁、开发等方式提高土地效益,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如,石井乡建成5个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良好的农村社区,实现了全乡农民的集中居住,同时利用龙潭大峡谷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引导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营农家乐、开店经营当地土特产,或在景区管理服务企业务工,有效促进了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收。

2.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许昌市的县域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基础。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再造和提升高效农业是许昌市的主要做法。按照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高效的思路,通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抓龙头、重特色、创品牌、上规模、成集群,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如,长葛市古佛寺村规划690亩连片土地,其中3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提供给大型面食加工企业的高筋小麦,剩余的300多亩土地以出租和入股的方式,交给农业高科技企业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所得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鄢陵县的花木产业独具优势,该县陈化店镇明义村规划900多亩土地,用于满足该镇花木产业的用地需求,实现该县的农业结构调整。许昌市近郊的农村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渔业等产业,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保护、观赏休闲、体验、游乐、健身、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打造农业生态旅游精品项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

3.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舞钢市统筹考虑城乡产业规划,坚持产业规划与农村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根据舞钢市的钢铁、矿产等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全市17个村因地制宜规划了“现代农业型、工业制造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四种产业类型,政府分类指导、政策捆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全民创业就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态势。舞钢市靠四大主导产业的带动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收入成倍增长的目标。在产业构建过程中,注重配套安排创业就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开辟农民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4.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巩义市以乡镇为主体,依托或围绕乡镇主导工业企业,构建农村的产业支撑。如,竹林镇是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竹林镇共有7个行政村,人口达2万人,现有总面积27平方公里。竹林镇根据自身的工业优势,积极构建产业体系。竹林镇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办了耐火材料厂、石料厂等,同时坚持“两头在外”的原则,兴办家电厂、制药厂,在不断提升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电子、铁路机车专用件等新兴产业。目前,竹林镇已拥有82家工商企业、1家上市公司。该镇农村建设资金大部分由镇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全由镇财政出资,并为在企业就业的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同等待遇的企业福利。居民应缴纳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由镇政府财政承担,投资580万元建设竹林卫生院,居民不出镇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区域内工业的发展,使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和有效增收,为农民集中居住和节约土地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竹林镇对节约的土地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开发长寿山旅游景点,并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在规划设计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公共服务、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保障、产权制度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支撑,其产业方面的研究论证、规划布局、培育发展还远远不够。¨。从四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在实践中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定位、土地利用、配套改革、基层组织重构、城乡文化融合、乡村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产业发展的顺利推进。

总之,目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尊重经济和社会规律,盲目建设。三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经费保障能力不足。四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

二、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产业选择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比较不同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可以为农村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产业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收入来源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拉大的变化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次经济原因在于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落后。通过对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动态演变和基本来源进行对比,有利于提出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表1可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中工薪收入一直占绝大部分,近年来高达68.34%,而经营性净收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占比较低,近几年来的平均占比为6.32%,城镇居民的经营性净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和零售业、服务业等。

从表2可看出,来源于第一产业的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中比重较大,平均占59.32%,而在第二、三产业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相对较低,平均只有32.91%,低于城镇居民35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看,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出第二、三产业收入占比之和。

从城乡收入差距及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可看出,城镇居民从第二、三产业获得的收益比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益要高得多,说明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症结在于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太小,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说明,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注重集约式高效发展,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方向。

(二)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与收入差距比较

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致使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低。2010年,东部地区农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普遍比西部地区高,最高的上海,达68.72%,最低的新疆,仅占11.98%,两者差50多个百分点。

从不同区域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看,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最低的是上海,仅占4.22%,最高的为新疆,占78.62%,相差近75个百分点,这说明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在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农村产业发展与当地农村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总之,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应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民将从传统式村落散居和粗放式分散生产向集中居住和集约生产转变,这就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本的解决对策在于农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规划

一是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培养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贸则商贸、宜旅游则旅游,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产业,全面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三是制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和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促进和扶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基础产业,尤其是我国农业人口占相当大比重,面临着保障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双重任务。因此,必须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科技成果支持农业,引进先进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由粗放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和集中为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为动力,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扩大规模,拉长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不断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群)。突出地域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借助区域特色农业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这类产业既有利于整合和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农村在耕作和生产方式、居住和生活方式、交通通讯方式及地理文化环境等方面由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变。

(三)大力推动非农产业发展

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结合当地的要素构成、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着力发挥资源、区位、市场、产能、人力、文化等方面优势,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体,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四)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产业发展依赖于农村人才资源和具备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培训农民,逐步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扩大农村需求,激活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高农民收入、培育广阔的农村市场,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农村附近的各类企业要优先为农民提供一定比例的就业名额,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民现有耕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由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经营,从而取得租金;农村内服务业优先由当地农民经营,让有特长、有资金、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小微企业,从而取得经营性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娟,李胜茹.构建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07(9):16-18.

[2]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构建产业支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86-188.

[3]赵雅安.新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文化建设[J].中州学刊,1994(4):23-26.

第9篇

【关键词】中英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21世纪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水平,需要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借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文以英国为比较对象,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概况

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总体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概况如下: 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573亿英镑(其中不包括工艺和设计行业数据),占国民增加值的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4%,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影与录像分别以8%和6%的增长率高于创意产业内其他行业的增长率。2006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为160亿英镑,其中增长最为迅速、出口规模最大的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其出口额为由1997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9亿美元,占当年创意产业出口总额的31%,年均增长13.35%。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企业注册数为15.74万家,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的企业数最多有7.5万家,占2008年创意企业总数的47.65%。而文化创意企业在1997~2008 年增长最快的是电视广播行业和建筑行业,年均增长分别为9.11%和8.69%。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97.82 万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和出版业就业人数居前,分别为64.09 万人和27.58 万人。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在世界上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并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文化创意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从就业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从业人员,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从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含服务)出口规模实现逐年连续增长。根据赛迪顾问调查研究的预测,考虑到影响中国创意产业的经济环境、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总规模可达到2010亿元人民币。

三、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 市场规模。

1.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早在2001年,英国13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就已达到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73亿英镑,占英国GDP的比重为6.4%。2007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为481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1.93%。与英国相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较低,差距十分明显。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很高,而中国则很低,但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渐提高。

2.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

根据英国政府统计,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200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600亿元,产值增长率为18.5%,占GDP的比重为2.53%,比2006年的2.45%提高了0.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二) 产业内部结构。

在英国,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居第一位,约占产业总体的40%;出版业则居第二位,占到产业总体的20%左右,且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游戏产业一直饮誉全球,根据英国BBC日前公布的数据,2007年英国游戏产业大幅成长,收入达15.2亿英镑,成长幅度为25%。可见,英国的出版(包括电子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属于强势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出版业在两国文化创意产业中都占有较大比重。所不同的是,英国的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绝大比重;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网络游戏业、文化信息业、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三)科技水平。

目前,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以数字技术支撑的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娱乐产品业十分发达,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对高技术的运用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关注高科技水平的应用,如数字化在出版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推出了ebook电子产品等,少数单位已经着手建设了各类专门的数据库。这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市场竞争能力差。

小结

通过与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创意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比起英国的创意产业,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应提高动漫行业等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促进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业务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也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优势,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潜在优势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蚕桑产业;发展优势;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S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8902

1 引言

更戛乡国土面积547 km2,辖11个行政村(社区)151个村(居)民小组,年平均气温15.9 ℃,年降雨量1384 mm,该乡可分为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类型,立体气候显著,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2015年末全乡耕地总面积39700亩,主要有粮食、烤烟、甘蔗、茶叶、畜牧、核桃等6大支柱产业,目前更戛乡上下正努力培育发展蚕桑产业。

2 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是更戛乡2008年开始发展的新产业,至今已有8年的历史,栽培的桑树品种以农桑14号为主,养殖蚕种以青松皓月为主。2015年末该乡共涉及田头、更戛、小街子和大沙坝4个行政村(社区)36个村民小组871户农户累计桑园面积达351 hm2,其中田头村68 hm2,更戛社区174 hm2,小街子村86 hm2,大沙坝村23 hm2。全乡养蚕3000张,交售蚕茧106.13 t,实现产值413.7万元。蚕桑产业发展特点如下。

2.1 规划布局日趋科学合理

根据该乡产业布局规划,结合各村的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等因素,进一步巩固提升了4个蚕桑村(社区)和2个重点村。2015年,县级蚕桑生产重点村田头村和更戛社区新植桑园26.31 hm2,占该乡新植面积的74.6%。重点村生产效益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为该乡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2.2 种桑养蚕效益得以突显

2015年,全乡养蚕3000张,交售蚕茧106.13 t,实现产值413.7万元,上茧均价39.68元/kg,综合均价38.93元/kg。全乡442户养蚕户户均养蚕收入3455元,其中1万元以上11户;1.5万元以上4户;2万元以上4户,最高收入达34800元。

2.3 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夯实

目前,更戛乡共有小蚕共育室27座1330 m2、大蚕房398座17167 m2、新式地蚕养殖大棚建设4间312.88 m2。消毒池、贮桑室和蚕沙坑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方格簇上蔟推广率达100%,省力化活动蚕台技术推广稳步推进,单位面积养蚕量大幅提升。

2.4 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蚕桑工作人员,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建立了总技术员和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了县、乡技术员和村级辅导员的三级服务体系,为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 存在问题

更戛蚕桑产业历经8年的发展,桑园基地初具规模,产业效益得以彰显,得到了各级的认可,已被列为昌宁县4个蚕桑产业发展核心乡镇之一,在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蚕桑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产业发展规模总量小

蚕桑产业发展的规模总量还小,整体种养总量较小,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化生产。

3.2 产业发展效益低

部分领导干部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蚕桑产业发展放到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消极应付和畏难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有部分桑园闲置,管理滞后,平均亩养蚕量小、亩效益低。

3.3 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弱

由于更戛乡财政较为困难,广大农户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蚕桑生产条件,发展蚕桑产业的水利、蚕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产业发展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弱。

4 市场分析

4.1 政府大力支持

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良好机遇。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蚕桑产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的重点特色产业来抓,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蚕桑产业发展。同时,昌宁县已被列入云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30个蚕桑生产加工示范县区之一,并被列为省级蚕桑核心基地县,蚕桑产业发展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4.2 蚕桑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茧丝绸行业已走出困境,实现了持续平稳发展。从国内市场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丝绸产品前景看好,特别是丝绵被市场走俏,消费潜力大,生丝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从国际市场看,随着外贸出口的逐步回升,将会拉动生丝出口增长,生丝价格将稳中有升,发展蚕桑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4.3 与传统产业相比优势明显

与粮食等传统产业相比蚕桑产业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是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按一年可养蚕5批,每亩以2张蚕种、张产40 kg、均价40元/kg计算,可收入3200元,扣除管桑和养殖成本约450元,每亩可净收入2750元;其次是劳动强度不大,老人、妇女、儿童都可以养殖,能让家中更多青壮劳动力发展其它产业;再次蚕桑产业比较生态环保,固土防风,绿化美化家园作用非常明显。

4.4 更戛蚕桑产业发展潜力大

以现有桑园基地规模来看,只要在蚕房建设、技术指导上狠下功夫,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桑园种植管理,蚕桑产业必将成为更戛乡人民群众又一大增收致富产业。

5 应对措施

5.1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各种桑养蚕村(社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蚕桑产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从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更戛乡蚕桑规模化发展,把蚕桑产业培育成为促进更戛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5.2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要积极整合林业、水务、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小额信贷等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加大蚕桑示范园区、大小蚕房建设,中低产桑园改造等重点环节以及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蚕桑生产条件。

5.3 强化培训指导,推广科技措施

职能部门要把科技推广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在新植桑园、低产桑园改造、冬季桑园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桑园套种、养蚕等环节层层召开现场会,并加大入户指导力度,让蚕农掌握好不同节令、不同气候条件下养蚕技术要领,做到以养促管,以管促养。

5.4 严格考核,落实责任

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年底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6 结语

要以建设高产桑园示范区为抓手,巩固提升老桑园,加快发展新桑园,实行桑园面积动态管理。创新养蚕方式,落实养蚕技术措施,节约生产成本,实现蚕桑产业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养殖专业化、效益最大化,从而将蚕桑产业打造成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周晨曦,李文斌,张节伯,等.关于蚕桑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江苏蚕业,1999(1).

[2]倪 红,陈怀新,杨艳燕,等.桑蚕蛹甲壳素及壳聚糖的提取与制备工艺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

第11篇

【关键词】 生产业 现代物流 衡阳

“十二五”以来,衡阳在湘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地位愈发凸显。生产业作为衡阳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有助于深化区域专业化分工。同时衡阳市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衡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及衡阳产业转型与功能重塑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衡阳生产业发展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衡阳市生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协调,整体开放水平较低,生产业尚未形成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而束缚衡阳生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始终存在,无法激发生产业的发展潜力与活力。

一、衡阳生产业发展的现状

1、生产业初具规模

衡阳市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衡阳生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生产业增加值为209亿元,2013年则达到277.43亿元。生产业发展年均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长速度。2010年生产业发展平均增速高达28.8%。同时其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升,2013年其贡献率达到15.3%。自2009年起,衡阳生产业在服务业的比重均超过35%,2010年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7.9%,2011年为37.3%、2012年为35.8%,2013为35.0%。

2、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生产经济的重要支撑

借助便利的交通及区位优势,衡阳已构建了立体物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综合运输体系,主要物流园包括白沙工业、松茶化工物流园、茶山物流园、衡南县云集空港物流园、衡阳县新合作物流配送中心、衡山开云物流配送中心、衡东县物流中心等物流园。物流园区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衡阳物流业的发展。2005年物流业的增加值仅为58.6亿元,2007年为70亿元,2009年达到81.3亿元,约占生产业的50.2%,2010年高达104.48亿元,占全市生产业增加值的49.9%,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48%,目前物流业已成为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政府大力推动金融业发展

近年来金融业是生产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增长速度高于GDP总量增长速度,2013年增速为14.4%。但从规模上看,金融业一直是衡阳服务业中发展较弱的行业。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为22.46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4%,2013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为30.64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9%。虽然金融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处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型时期。目前,衡阳大湘南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规划已在筹备中,政府正在花大力气完善金融法制环境、金融硬件措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政府政策、金融人才资源五大金融环境要素,以强化湘南区域金融服务中心作用,促进金融服务业长效发展。目前金融业各项指标稳步增长,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快速发展,新型地方金融组织快速发展,保险业务持续较快增长,民生金融服务不断加强,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及创新型金融机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4、生产业区域地位不断提升

自2010年起,衡阳市力求打造湘南“区域业中心”,为此衡阳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衡阳市服务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作为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撑。2014年《衡阳建设大湘南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规划》顺利通过评审。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政府部门已充分认识到推动生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并结合衡阳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加大对生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衡阳生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生产业增速趋缓,亟需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尽管衡阳生产业规模增加较快,但从衡阳市服务业行业结构看,非生产业仍占据重要地位。从增速看,在衡阳服务业中生产业增长速度仍低于行业的整体水平。从总量上看,虽然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了该产业在逐步发展,但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自2010年起生产业在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下滑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生产业发展动力基本依靠物流业的发展,且生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金融服务、租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滞后,对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2、生产业发展需求不足

生产业与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所以产业间的互动对于生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衡阳制造业与生产业产业间关联程度还较低,还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融合关系。制造业对生产业的需求明显不足,其对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这一方面是由于衡阳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对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等生产业的“拉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衡阳生产业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业竞争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

3、生产业开放水平不高

衡阳生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引资明显不足。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数为35家,而服务业重点企业无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此外衡阳生产业外资来源地相对单一,项目整体质量不高,在引资结构上,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外资结构有待优化。服务贸易和外向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对外开放步伐有所放缓,制约着衡阳生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服务业的产业化发育程度,也制约着服务业的经济增长。与产品贸易和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衡阳生产业要在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放松外汇管制和吸引外资方面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进入到服务业领域。

三、推进衡阳生产业发展的建议

1、培育生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由于衡阳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小的特征,市场主体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制造企业的需求,只能提供基础的服务。由于缺乏有效的供给主体,现代服务业市场竞争能力弱,缺乏龙头、优势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因此衡阳生产业需整合区内资源,开展对新设立的服务业企业进行扶持和补助的试点,积极发展各类生产企业,扶持发展一批生产业,促进衡阳生产企业数量加快增长。生产企业要利用优势,做大规模,形成区域特色。

2、引入竞争,扩大开放,提高市场化程度

生产行业准入标准过高,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难以凸显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应坚持市场化导向,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在保证符合行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行业准入标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放宽外资进入服务业投资领域的限制,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垄断行业,形成竞争性和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改善和优化服务业主体结构,促进市场竞争局面形成。

3、加大对生产业人才的培训力度

衡阳生产业应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首先,加大对生产业项目的引进与投入,多种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帮助服务业人才解决户籍、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人才。其次,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学校培育生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鼓励地方高校参与生产业人才培育,开展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和专项培训,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和发展平台。最后,可利用社会力量,包括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展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班。

4、加强金融支持,创造良好融资环境

政府应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强财政对生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通过设立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创新、重大项目应用、人才引进培育、项目孵化等。通过设立由协调机构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企业融资担保力度,面向生产企业提供定向融资服务。帮助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合作关系,发挥社会资金作用,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产业转移背景下湘南地区生产业集聚、产业互动与区域经济发展”(项目编号:14B026)及衡阳市社科联课题“衡阳市生产业发展的途径分析及体制机制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4D061)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P.Guerrieri,V.Meliciani: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R].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TI Meeting in Rome,2003.

[2]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

[3]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第12篇

1核桃产业发展背景

孝义市是一个以煤焦产业为主的资源经济型城市,由于大面积、高强度的煤炭开采破坏了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孝义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尤其是近年来全市煤矿停产大整治,孝义煤焦企业经历了空前危机,孝义的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核桃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核桃产业发展潜力,对于孝义市经济的再次腾飞具有重要意义。核桃是山区乡村的主要经济树种,栽培容易,一年种、百年收,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孝义自古以来就是汾州核桃的主产区“,汾州核桃”也是由孝义核桃而冠名,栽培核桃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适宜种植区域大,是山区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最具地方特色、最具比较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2孝义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孝义市核桃种植范围主要分布于山区乡(镇)和中部乡(镇)的半山区。全市现有核桃林2万hm2,其中挂果老核桃树10666.67hm2,新发展的优质矮化核桃树9333.33hm2,年产量400余万kg,主要品种有晋龙 1、2 号,中林 1、3 号,辽核,薄壳香等优良品种。主要分布在山区12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近几年狠抓核桃树管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2.1基地建设和抚育投入不足

(1)全市核桃产业发展不平衡。还没有真正把核桃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产业来抓。(2)管理粗放。对核桃只重采收,投入较少,单产较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低。

2.2技术推广力度相对欠缺

(1)栽植技术相对落后。(2)核桃管理队伍及管理机制不健全。(3)采用培育出的嫁接苗良种纯度不高。(4)苗木规格标准偏低,影响了核桃园建园质量。(5)缺乏标准化苗圃及专业化采穗圃。

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目前,孝义市从事核桃产业经营加工的龙头企业处于规模小,深加工跟不上,产品仍以带壳核桃和“仁”为主要产品进行销售,科技含量低,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为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的状态,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价值提升。3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对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在孝义市林业局内部设立“核桃产业化发展中心”,负责全市核桃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同时,各乡镇林业站也要设立专职人员,负责核桃产业发展工作。(2)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核桃产业发展目标考核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各乡镇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验收和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奖惩。(3)典型示范,培育一批核桃产业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和深加工企业等,以促进核桃产业的发展。

3.2加强宣传推广,有效激发群众种植核桃的热情

有关部门要积极深入乡镇、村、农户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帮助农民算好账,让群众懂得“核桃是活宝,产业要抓好,付出有回报”,形成“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重点是核桃”的共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核桃基地建设的主体。

3.3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1)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对现有的核桃树,进一步明晰产权,长期稳定不变;对新发展的核桃林,坚持谁投入,谁管理,谁收益原则,允许继承和转让;鼓励中小企业到农村去投资发展核桃;鼓励采取拍卖、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共同投资核桃产业。(2)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孝义市设立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把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纳入市财政预算并给予优先安排,对连片20hm2以上的核桃片林,市政府每1/15hm2每年补助200元,连补10年,栽植当年每株一次性补助苗木费5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民营资金进入核桃产业。(3)农村小额信贷向核桃产业倾斜,孝义市政府给予3年贴息,加大对核桃种植、加工、营销大户的扶持力度,使广大果农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3.4创新机制,完善核桃发展管理体系

(1)推行规模化种植,重点扶持规模连片种植,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建设核桃林13333.33hm2,面积发展到33333.33hm2,达到山区乡镇耕地核桃林全覆盖,今后5年,主要打造6个核心区,形成经济林带,以核心区辐射带动,达到山区耕地全覆盖的目标。(2)加快良种选育。选育耐晚霜危害的核桃优良品种,支持民营专业大户参与苗圃基地建设,以良种核桃带动传统实生核桃品种的升级换代。(3)推广丰产栽培技术。鼓励和支持兴建龙头企业、以村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组织、扶持专业大户和其他组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户,全面推广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栽培管理技术。对有条件的低产核桃园实施丰产改造,提高单产和效益。(4)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核桃专业人才培养。核桃主产区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实用技术培训,重点乡镇要设立核桃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员,重点村要有一名核桃乡土技术员,以满足产业发展对科技知识的需求。

3.5树立品牌,建强基地

孝义市产出的核桃个大、饱满、味香纯、质量好、档次高,深受消费者青睐,要进一步打造“孝义核桃”品牌,进行商标注册,提高附加值。同时,围绕下堡镇“汾州核桃树龄王”打造汾州核桃旅游景点,进一步弘扬核桃文化,营造核桃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强化核桃产业规划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力争实现到2015年末,实现人均0.13hm2核桃林的目标,人均年核桃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种植面积发展到3.33万hm2、力争适宜区群众人均有0.13hm2以上核桃,产值5亿元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