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时间:2023-06-02 10:0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第1篇

[关键字]多媒体运用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就变得越来越多样,这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运用多媒体,直接导入新课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导入环节,用多媒体直接出示课堂教学的内容,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到“课伊始,意已名”。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海伦.凯勒》时,海伦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在她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她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坚强,而这些感人事迹可以在学生的心理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教师可以在开课时,直接出示海伦的个人简介,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第一映像,让学生可以直接去感受海伦的个人魅力,为课文深层次的剖析奠定了“思想基础”,学生也明确了在学习中要感受海伦的可贵的精神,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

2、运用多媒体,讲故事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讲故事导入新课,突出了情趣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热情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去。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第一课时时,孙悟空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多媒体出示这个故事,让学生来猜猜这是《西游记》中的那一段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其中的主要人物,感受孙悟空的善于识妖,善于降妖,勇敢机智,感受白骨精的奸诈狡猾、贪婪本性。这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分析人物特点时就表现地非常积极,乐于与别人交流。

3、运用多媒体,直观图片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在导课时可以把课文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时,对于没见过石钟乳石笋的学生来说,要感悟双龙洞内洞的奇特和颜色各异,有一些难度,教师在导课时可以出示双龙洞的图片,让学生先欣赏双龙洞的独特景色,让学生对石笋和石钟乳有初步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很轻松想象它们的形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时,可以在导课时播放《长江》的专题片和歌曲,片中音形并茂,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长江的气势磅礴,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力量无穷。学生在特定地氛围中感受到长江——这母亲河的无私奉献,这为诗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去理解长江的母亲情怀和无穷的力量。

5、运用多媒体,激趣比较导入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导入。学生可以通过旧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教学目标,使学生记忆犹新,也培养了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麋鹿》时,可在导课时,先出示梅花鹿的照片,让学生来说说它的外形特点,然后出示麋鹿的图片,让学生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再通过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来加深理解麋鹿外形的独特之处,学生只要抓住麋鹿的“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它的角总是朝向前方这一特点,就能很容易区分麋鹿和其他鹿类。这样,在导入环节,学生就已经看到了、学到了麋鹿的外型独一无二,很容易掌握了文章的内容。

6、运用多媒体,切入导入法。

切入导入法就是抓住教材的某一重点和难点单刀直入导入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课题出示导入,这样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愿望;可以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句切入,加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可以多媒体出示课文重点段落切入,直奔重难点,实行“变序式”课堂教学结构;也可以从课后问题切入,在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索,启发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采用哪种方法切入导入,都要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7、运用多媒体,复习旧知导入法。

复习旧知导入法,是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导入方法。巴甫洛夫曾说:“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复习学过的知识和内容,就可以开启新知识的窗户,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拓展,只要找到新旧知识的交点,旧知识的复习就可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了。如教学《墨梅》这首古诗时,可以导课时,多媒体出示学生学过的关于梅花的诗句,让学生来吟诵,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梅花的那些精神,让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过渡到新诗句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诉,教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2篇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培养.坚持语文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好以名篇阅读为主体的读书计划,加强阅读积累,狠抓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教学和写字教学,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语文水平不平衡,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

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17篇,其中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这六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导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1课《北京的春节》、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12课《为人民服务》、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三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五单元,主题分别是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习作”是除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外,其他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家乡的风俗、写作品梗概、让真情自然流露、心愿、插上科学的翅膀飞;除了这5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第一次是《腊八粥》一课后,让学生照样子写一种最喜欢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五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一、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四.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120个字,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书后的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册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口语交际教学

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2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3课和16课的后面。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过程。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并在课外指导学生组织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七)“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教材中的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

2.搞好课前的学情预测,为优化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未知,确定本课的切入点和教学重点。

3、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4、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5、向45分钟要质量,做到精讲多练。

6、搞好综合复习,采用各种形式,重在效率,不搞题海战术。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2.10—2.14)

开学第一课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6

2(2.17—2.21)

3、古诗三首

4*、藏戏

习作:家乡的风俗

6

3(2.24—2.28)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6

4(3.2—3.6)

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写作品梗概

6

5(3.9—3.13)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测试

8、匆匆

6

6(3.16—3.20)

9、那个星期天

习作例文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6

7(3.23—3.27)

第三单元测试

10、古诗三首

6

8(3.30—4.3)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6

9(4.7—4.10)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检测

5

10(4.13—4.17)

14、文言文两则

15、表里的生物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

11(4.20—4.24)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6

12(4.27—4.30)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检测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5

13(5.4—5.8)

第六单元检测

古诗词诵读

6

14(5.11—5.15)

古诗词诵读

综合复习

6

15(5.18——5.22)

综合复习

6

16(5.25—5.29)

综合复习

6

17(6.1—6.5)

综合复习

6

18(6.8—6.12)

综合复习

6

19(6.15——6.19)

第3篇

课型:精读课

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

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计划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初读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读生字词。

2.精读第一至五自然段,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境。铺好阅读理解的路。

1.教师深情朗读课后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掀开语言文字的帘。

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预习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味,感悟文字背后的意。

1.默读第1——4自然段,看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喜欢的记号标示。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感受天气寒冷,突出小女孩的可怜。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天气的寒冷,体会作者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并感情朗读。

(2)通过想象说话,突出小女孩的穷苦。

引导学生抓住“一双拖鞋”和“爸爸一定会打她的”等相关语句想象小女孩的生活,感受她的穷苦。

(3)读出小女孩的美丽,反衬她的可怜。

抓住描写小女孩美丽的句子引发思考:在这个寒冷的大年夜里,小女孩不注意她的美丽,只会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走近小女孩的内心。

3.小结:这真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四、设疑留思,再激阅读文本的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质疑。

2.明确学习内容:理解第一个“幸福”的含义。

3.浏览课文,找找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的幻象是什么,用“——”勾画出来。

4.交流,朗读勾画的语句。

五、研读思考,感受语言文字的妙。

1.读描写小女孩第一次幻象的句子,思考: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象。

2.结合所学内容,了解火柴对于小女孩和她家庭的意义。

3.再次朗读描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深入了解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的矛盾心情。

4.教师三次引读句子“小女孩觉得……多么舒服呀!”,感受到她幻象的美丽。

5.想象在火柴灭了后她面对的现实有什么,感受她面对的现实的残酷。

6.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7.师生合作朗读第五自然段。

六、留疑延伸,打开阅读期待的心

1.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理解第一个“幸福”的含义。

2.师生共读课后小诗《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3.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入理解第二个“幸福”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精读描写小女孩后四次美好幻象的段落,进一步感悟她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个“幸福”的含义。

3.指导书写生字。

4.进一步走近安徒生,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略)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残酷的现实 (实写)

幸福 美好的幻象 (虚写)

第4篇

新修订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来写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的课堂写字指导显得比较随便。如何让写字随堂指导不随便呢?下面谈谈我校的一些主要做法。

一、板书引领,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教师板书是指导学生写字的最好契机,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教师板书时的动作,看到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领略书写汉字的结构美。基于这种认识,教师板书时,不仅要书写认真、端正,而且起笔、运笔必须规范,真正发挥板书的作用。相对现在,以前教师的板书书写随意性会强一些,因为更关注板书的内容,很少关注板书的书写问题。现在,我校将板书书写纳入语文教研的范畴,对于如何板书书写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规定教师在备课中有所体现。教师在书写时候,要注重章法布局和间架结构,让每一次的板书都成为教师的一次书法作品展示。比如六年级下册课文《卢沟桥烽火》,课题中“桥”“烽”“火”三个字都有一捺,如果按照一般的形式书写,则肯定不美观,因此我们在板书的时候会引导学生学会将重捺的字变为长点。又如,同一次板书中,如果有相同的字,则要引导学生将重复的两个字用笔画的粗细变化或者部首的书写变化来调解。诸如此类,都是我们教学研讨的内容。

二、用好习字册,夯实第一课时的写字指导

新课标强调“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针对这一点,我们挑选一些有相同书写规律、能举一反三的生字,比如结构类似的、字形相近的,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进行范写并辅以生动简要的讲解,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指导。要让学生从示范中感受到,要体现汉字美,用笔必须有轻重之别、快慢之分,体会到要使整个字结构美观,必须在关键部件的书写上摆好位置。每次写字,让学生先认真“读帖”“记帖”,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然后动手写。在习字时,我们始终如一地要求学生每写一个字,对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每一笔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要符合规范标准,真正把字写得又对又好。为了让写字课堂不那么枯燥乏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教得生动有趣一些。比如学写“鸟”字时,有的学生把“鸟”字的上半部分写得特别大,看起来头重脚轻。对此我们可以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只大头鸟,使学生很快地找到字的不足之处。在写字教学中,只要用学生熟悉的形象加深他们对笔画、范字要领的理解,就能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把抽象的东西讲具体。10分钟写字,只要每课都坚持,每天都坚持,慢慢地就会有好的效果。课堂中完成不了的,可留在中午写字课进行。我校每天都在中午留出20分钟的时间写字,一部分时间用来完成习字册,另一部分时间用来练写参赛作品与参展作品。对于习字册的批阅,我们一般采取面批的方式,写得好的字画上红圈圈,写得不好的字,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并为学生写好范字,要求再练习一遍。

三、提笔即练字,将训练落实到各环节中

对于语文课,听说读写,样样重要,在这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要落实“10分钟”写字教学,这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这“10分钟”,是集中指导习字,还是分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呢?我们更偏向后者。“10分钟”,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写字时间的总和:抄写生字是练字,做批注是练字,誊写作文是练字,完成《语文补充习题》也是练字。在田字格中习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好间架结构,而真正要写好字,还是要回归平常的书写中。学生如果养成了“提笔即练字”的习惯,每一份作业不就都是一幅作品吗?“10分钟”写字时间从哪里来,随便增加课时数或者减少教学任务,这肯定是不可取的。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写”的任务,除了要精讲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即课前引导学生自学。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应会比较多,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书写。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我们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书写技能和习惯,在评价学生练习正确、完善与否的同时,评价其书写的质量。对学生的作业,我们从作业正确率和书写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加大了书写方面的评估力度,把“规范、美观”作为评价依据,即:写得正确,但不够美观定为C级;写得正确,较规范美观定为B级;入体、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定为A级。且对学生的作业,每月都会展出。

四、师生共同努力,喜结累累硕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学生那端正的楷书、古朴的隶书、秀丽的行书作品,在市、省级乃至国家级书法竞赛中屡屡获奖。几年来,我校学生获奖人次达2000多,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江苏省书画考级。2011年和2012年的二、四年级整班学生的铅笔、钢笔字比赛均获苏州市一等奖,在江苏省第四、五届中小学师生书法(写字)展示赛中获组织一等奖。苏州电视台、张家港市电视台、《特殊教育》、《中国校外教育》、《青少年书法》、《中国钢笔书法》等媒体报纸杂志报道了我校写字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我校创建成江苏省“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苏州市“书法特色文化学校”、苏州市首批“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追求无止境,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写字训练的相关要求,书法教育教学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生机,实现新的腾飞。

第5篇

随着品德学科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课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品德学科中最多、最重要的一项作业。于是,如何提高学生课外资料搜集的有效性,成为品德教师研究的新课题。在多年的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资料搜集既耗费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又浪费家长的不少财力――有的家庭为了孩子完成资料搜集这一项作业,专门买电脑、打印机,而用大量精力搜集的资料往往用了几分钟就被“抛弃”了。教师面对如此费时又费力的作业,真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感到十分的无奈和困惑。

近几年,我尝试着对资料搜集这一项作业进行改革和实践,走出了一条资料循环使用的新路子,从而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节约了人力和物力,并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低碳、环保的教学之路。

一、班级之间资料循环共享

学生们的家庭条件不同、学习态度各异,每次我布置的课外资料搜集作业总有那么几位学生或由于家里没有电脑,或没有相关的书籍,抑或由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作业压力重而没有完成,结果在课堂上就成了“小罪人”,总是感觉低人一等。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激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教师称这些学生为“害群之马”。而那些没有条件搜集资料的学生,也逐渐开始讨厌上品德课,对品德课堂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一方面,一些学生没有资料;另一方面,每次品德课后,很多学生就会把那些课堂上用完的资料随手丢弃。看着一份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资料、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真令人心疼。

面对上述情况,我开展了对资料的“班级循环使用”,并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因为我校有好几个平行班,像三年级就有6个班,班级之间的教学进度相差无几,所以每次资料搜集的作业内容也基本相同。而且由于我是三年级级段长,一开始我就尝试着要求品德任课教师每次提前两天布置资料搜集作业,然后提前一天把学生搜集的资料作业上交,标上资料搜集者的姓名、班级、学号,按班级放入文件袋内,并在文件袋上注明搜集内容,如民族民俗、祖国风光、家乡特产等,各班品德课教师根据自己上课的次序,除了自己班级的资料外,可以再领取2~3个其他班级的资料,用于自己班级中没有搜集资料的或者搜集不够丰富的学生借阅。当然,为了防止个别偷懒的学生找借口不查资料,在他们领取资料时要写一份借条(见下表),并且对借用资料的搜集者,还要到该同学那里当面表示感谢,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还应该写份感谢信(见下表),并且规定一学期中申请借用资料不能多于4次。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个别学生因为没有资料而害怕上品德课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积极性。经过一学期的循环使用后,品德课教师们普遍反映效果良好。由于资料准备充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同时,学生对资料搜集这个原来比较头疼的作业也越来越感兴趣,且越来越积极。他们在搜集资料时更注重资料的质量。因为如果你的资料被哪位同学借用了,并收到了感谢信,那是非常光荣的事,不但可以在班级中得到表扬,同时还可以放入成果袋,在期末品德评价中就有机会得到“表现优秀”。所以,很多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更认真,更注重资料搜集的针对性。有时,一份资料被不同班级的好几个同学借用,该学生会收到一小摞感谢信,会引来班级中无数羡慕的目光,那种自豪的情感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信心。此外,资料在班级中循环使用,还加强了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有的学生如果发现别人的资料搜集得好,还会主动向他们咨询:资料是从哪儿找到的?有哪些健康有益的书籍或网站?……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因为偷懒而故意不查资料的学生基本没有了,借阅最多的一个学生是4次。因为他家庭比较困难,没有电脑,后来和一位同学结成对子,情况也有所改观。我突然发现,资料的循环使用不仅解决了学科的教学难题,更为学生带来了交往的机会,搭建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

二、不同年级同一主题的资料循环使用

品德新课程教材编排的体系是采用“点面结合,螺旋式上升”的思路,同一主题在单元的不同课题、不同年级中都有所涉及,体现出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比如关于民族的内容,在四六年级都有所涉及,只是内容上各有侧重。记得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56个民族是一家”时,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3~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相关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结果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有服饰、节日、习俗、人物……真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在课堂上,我以汉族为例,与学生交流了汉族的唐装、四大名著以及绘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其他民族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了泼水节的传说、云南的三道茶文化,还让大家猜猜图片中的服饰来自哪个少数民族……由于资料准备非常充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灿烂文化的同时,内心自然地升起一种对我国各民族的热爱之情。课堂结束前5分钟,我说:“今天同学们由于资料准备充分,了解深入,所以大家学得特别好。”这时有一位学生拿着一大叠资料说:“老师,我的资料有26张,课上好了,现在没用了。”我说:“还有用啊,你们现在预习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看看你的哪些资料在下面的课文中还可以用到,并用笔做上记号。”该生连忙翻看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边翻看边做记号。许多学生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不一会儿,学生们就唧唧喳喳地说开了:“我查找的孔雀舞的资料第二课可以交流。”“我找的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第三课可以用。”“我发现我的很多资料下面两课都能用,所以下节课的资料我不用找了。”学生们一边预习课文,一边整理资料,不断提升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后来的事实证明,学生们第一课搜集的资料,很多确实可以在后面两课中循环使用,而且由于资料多次循环出现,学生对自己的资料比较熟悉,寻找相关的信息也非常顺手,从而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多次继续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也懂得了怎样的资料才是有效的。上述的一个学生提到他搜集了26张资料,结果发现,他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筛选,所以很多资料是无效的,这些过多的资料反而给学生处理信息带来不便,这就给教师带来了一个如何教育学生根据要求筛选资料的问题。

经过这一轮的循环使用,学生不但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对今后资料的搜集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开始明白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取舍,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如果这样,只能造成信息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双慧眼,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信息中,精心选择所需要的“宝贝”。其实,这也正是教师布置资料搜集这项品德作业的另一个重要目的。

资料搜集这一项作业在品德学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如何提高资料搜集这项作业的有效性,使它真正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助一臂之力,是我们每位品德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希望“资料搜集循环使用”这一话题能引发大家的思考,让我们共同为品德课程的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