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0:0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责任意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言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小学教师作为小学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榜样式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教师责任意识明显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职责重要性,态度不端正,教学不认真,敷衍了事等,都严重的影响到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主要就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责任意识是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责任感,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目的,并且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展示出教师的价值。
小学时期,学生普遍存在好动、贪玩、理解能力差、思想不成熟等性格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难熬、烦躁,而加强对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使教师认识到自身职责和意义所在,能够快速的调整心态,端正态度,融入到学生学习氛围中,以身作则,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教育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体育学习锻炼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责任意识也是体育教师能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责任意识使体育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并且能够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全面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水平。在对待学生时,能够态度公正、公平,主动参与学生交流和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做到有事业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素质水平。
二、体育教师队伍责任意识缺乏的现象分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责任意识,对工作持应付态度,缺乏耐心,不认真备课,不切合实际的教学,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认为小学体育课就是让学生自己休息和玩的时间,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责任感,没有认识到自身职责所在,态度思想不端正;第二,小学体育教师道德修养不高,对体育的不重视,导致体育课程可有可无;第三,部分小学学校,在对体育课程管理上不科学、不规范,对体育重视度不够,导致体育教师缺少教学积极性,同时学校本身对体育教师素质要求不高,甚至有一些小学学校,体育教师都是其它科目教师代替,小学体育课“名存实亡”。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主要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认识和推广发展,学校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体育教学也逐渐成为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上述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加强对体育教师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在岗位上能做到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学习环境。一般而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促进教育的关键,面对小学体育教师不重视的教学态度,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职责的教育环境,学校应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重视体育教学,给予体育教师平等的待遇个尊重,让体育教师能够积极的投身教学工作之中。
第三,小学学校领导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全面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责任意识是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也是教师能够坚持和贯彻落实责任意识的根本动力。建立健全的体育教师道德水平和责任意识的评价体系,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和标准进行奖罚,激励教师加强道德修养。
随着体育的重要性的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责任意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教育学习,培养学习,引导学习,发挥自身价值,展示体育的魅力。
结束语
对小学生而言,体育课堂无疑是“天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好体育课堂时间,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去锻炼,去学习,去成长。小学体育教师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启蒙者,小学体育教师良好的责任意识,让体育教师能够明确自身岗位要求和职责所在,能够尽心尽力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面对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能够去包容,细心、耐心的去教导,既能做好小学生的伙伴,同时也能做好小学生的榜样,让小学生在学生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思想水平,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胜;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几种素养[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04期.
[2]郭晓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整合更多的课程资源[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3]王建琴;陈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意识;信息技术
一、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培养个人目标责任意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去设定一个课堂的学习目标,从而培养他们的目标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要对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负责任,要去努力实现。在小学生打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设置教学的目标,比如A学生说“我这一节课准备记住打字时手的姿势”,B学生说“我这一节课准备记住每一个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C学生说“我这一节课的目标就是能够一分钟打20个字”。虽然看起来只是单纯地进行打字的教学,但是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自己设置学习的目标,然后他们就要对自己所设置的目标负责任,在课堂上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然后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看学生是否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培养学生要对自己所设置的目标负责任的意识。
二、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
无论是什么科目的教学,现在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知道的是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其实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这个时候学生不是以个体存在的,不是完成个人的目标就可以了,而是一个团队都能做好才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学生有集体的责任意识,加速自己的学习,及时去帮助他人的学习,然后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图形的复制、旋转”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去进行,看看哪个小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员学会这个知识点,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学生会学得快一点而有的学得慢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去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让学得比较快的学生去帮助学得相对比较慢的学生,从而使一个小组共同进步,共同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
三、利用帮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就是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而有的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安排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课下去帮助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给他们补习。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有的学生可能会想“我已经把我自己的内容学会了,为什么还要课下去浪费我的时间呢?”学生自我意识比较严重,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以至于有的时候其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并不愿意伸出援手。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制定这样的帮扶政策来建立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并把这一项列入对学生的考核中,让学生意识到对他人的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比如,在教学“认识Word”时,有的学生因为家里有电脑,所以在平时就已经对这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或者父母不让接触,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陌生,学习起来就会更难一点,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四、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因为现在的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也没有责任意识,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敢承认,即使承认了也不愿意去承担后果。然而,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是国家未来的支柱,作为教师,无论我们教授的是哪一门课程,我们都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真正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总之,有的小学信息教师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因为它是一门需要学生去学习操作的课程,跟责任是没有关系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利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教学手段去抓取可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点,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抓取可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点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研究,希望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增长。
参考文献:
为此,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某校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现状,分析造成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中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现状及其成因
本次问卷调查以“中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现状”为主题,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样本198份。问卷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你每天都能快乐主动地完成作业并预习、复习吗?”“你在假期总是能主动、有计划地完成家庭作业或自学吗?”“你会主动积极高兴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吗?”并设计了“能”“基本能”“偶尔能”“不能”四个选项。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32.3%的学生能快乐主动完成作业并预习、复习,有16%的学生表示“偶尔能”,主动性较差,3%的学生明确表示缺乏主动性;对于假期家庭作业,39.6%的学生能主动完成,约15%的学生需要家长督促才能完成,有4%的学生不能主动完成;对于学校组织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过半学生(64.1%)能积极高兴地参加,36%的学生主动性并不高,其中12.5%的学生不乐于参加活动。这说明,学生的一些具有责任心的行为,如完成作业、参加活动等,并非都是自愿的行为。在与学校教师进行访谈时,笔者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学困”现象亟待解决。
通过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访谈,笔者发现,一方面,学校注重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忽视“为什么而学习”的思考和引领,并重在以外在的奖励和表扬强化学生的进步;而家长多关注学生的分数、成绩,希望孩子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学习,忽视责任教育。这导致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而缺乏责任意识,他们注重享受成绩、分数和升学带来的所谓成就感,而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充实与提升自我,获得幸福而有价值的人生。
二、培养中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策略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创设“提升式”氛围,唤醒学习责任意识
当前,受社会风气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充斥着“超越他人”式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超过他人,而非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这自然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培育。为此,学校要真正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积极创设“提升式”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针对学校的教育现状,可以两方面作出改进: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而非“表现目标”。例如,在某课堂学习中,当面临不会作答等挫折时,关注学习目标的学生能够很快稳定情绪,将注意力聚焦总结失败原因,寻求解决对策。而关注表现目标的学生则会因为心理落差变得消极、焦虑,不利于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目标是本节课应掌握的重难点,而不是与他人比较的自我表现。
其次,倡导“增值性评价”,摒弃横向比较。教育增值评价通过追踪并构建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增长曲线,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非学生成绩的绝对水平。简单来说,即只看学生自己的进步,而不做横向比较。针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与过去相比是否取得了进步,这有利于创造“提升式”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我的进步,而非超越他人或成绩排名,由此唤醒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2.制订“阶梯式”目标,体验学习责任意识
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自我提升”,这一目的非常明确,但如何落实需要学校帮助学生量身定制“阶梯式”目标,让学生体验达成目标的喜悦,从而逐渐增强学习责任意识。
存在“学困”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学习责任意识的内涵,难以主动履行学习责任。此时,教师可通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将学习责任行为渗透在教学活动细节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学习负责的习惯。但是,就算学生具有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并不意味着学习责任意识已经形成。他们可能知道需要这样做,但依然缺乏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认识。因此,当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责任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制定阶段学习目标,以此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责任行为。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督与强化能力,并逐渐取缔物质等外在奖励,而用精神奖励来代替。如此,让学生不断体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喜悦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提升自我的过程,从而逐渐形成学习责任意识。
3.实施“调节式”激励,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榜样教育是学校经常采用的教育方式,通过树立榜样人物,能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形成优良的思想、情感。而源自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榜样,更具说服力和教育价值。在学习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学校可借助榜样教育,实施“调节式”激励,引领学生的努力方向,并矫正不良行为,不断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学校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榜样人物,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责任意识榜样评选标准。据此,定期评选进步学生,以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强化学习责任意识。同时,在朝向“阶梯式”目标进发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和反复现象。教师要及时介入,通过适当的惩戒措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 公民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课 培养
公民责任意识是伴随着“公民”这一定义而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它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和感应。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人,每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都应该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进行积极思考。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初中生公德意识淡薄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经过初级思想政治教育,初中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了较强的权利意识,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理念有了更强烈的追求。但是,整体来看,初中生所具备的法律知识远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法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初中生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较为淡薄。如许多人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遵纪守法的基础层面,但是他们自己在遇到不道德或者不法行为时,并不会出面制止。其次,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公民”角色,在行动中常常会出现知行不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因此,可以说,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加强公民责任意识培养。
2.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从而给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青少年作为未来的一代,肩负着赡养父母、建设社会的重任。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少年群体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承担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挖掘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的责任潜能,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等良好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庭感恩、对集体负责的人。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与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中的某些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不但可以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对自己负责,还能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可以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策略
1.明确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公民意识知识,还要关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使学生通过知识应用、现象思考去完善自身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
2.丰富公民意识教学内容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单纯好动等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和教材教学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社会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拓宽公民意识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找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着力点,对初中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现有教学资源,在真实、生动的案例中渗透法律和责任意识教育。如在七年级上裕ㄈ私贪妫┧枷肫返驴纬獭氨;ぷ晕摇币徽陆萄е校教师可结合“山西黑砖窑”、份子伤人事件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身边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智慧保护自己。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公民意识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摈弃传统的单纯的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来教学。就目前来说,常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不论是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进行教学设计,将公民责任意识培养贯穿教学目标、策略和评价的全过程。如在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做意志坚强的人”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曼德拉、张海迪、桑兰等名人事例,教导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念,从挫折中领悟人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磨炼个人意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个人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促使学生开展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对学生学习和公民责任意识培养来说,都是有利的。
4.利用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教育,难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和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责任教育时,以课堂为基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阅读,增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就目前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行的社会实践形式有研究性学习、参观访问、参观调查、社会服务等。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审视一切,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了解社会、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社区法律宣传服务中,教师可以结合法律尊严、社会责任等知识,让学生明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责任意识。
5.打造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打造教育合力,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提高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校及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在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突出公民责任教育。需要指出的,在教育合力打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公民责任教育。其次,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家校联系方式为桥梁,建立家校互访制度。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向家长讲述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传授相关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通过密切联系,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努力将学生问题控制和消灭在学校和家庭环境内。再次,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责任意识教育的大环境,提高学生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慧.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6).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4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人们享受成果的同时,社会转型也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金钱至上与个人中心的拜金主义思想为许多人所推崇。大学生作为能够迅速接触新思想、新事物的群体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思想上则突出表现为责任意识的淡化。当然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还是很强的,这种情况只是出现在一部分人当中。但是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是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只有人才能对他们所做的事负起道德上的责任”。然而在现今学生的整个教育生涯中,责任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值得我们深思。所谓责任意识,就是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疏漏、情绪承担后果的意识,是一个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去承担道德责任的意识,也就是一个人在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产生的并指导以后行为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精神品质,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对促进大学生与他人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不断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行为,为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提供了思想保证。一方面,责任意识为大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强大动力。学习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时责任意识的激励作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责任意识还能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不断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过程。想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人”。
(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责任意识的培育可以使大学生明白责任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人的社会性决定着人在生活中避免不了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人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因为个人利益等原因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个人的责任意识发挥其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关爱他人、信任他人。不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除了自己谁都不相信”的心理都是对他人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所以责任意识的培育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代社会的认同危机
处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责任意识的认同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负责任、守信用在人们眼中似乎不再是十分高尚的事情,反而象征着一个人很“傻”。不仅如此,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利用人的责任心为自己谋利的现象。例如前一阵沸沸扬扬的好心人扶起老人却反而被讹诈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令人寒心的同时也在不断淡化着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不敢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另外,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对责任意思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很多媒体违背了传媒的工作宗旨,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更多地关注那些更容易吸引人们注意的东西,然而在主流的责任观、价值观的推广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这也容易造成很多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出现迷茫,更严重的则可能造成责任意识的完全缺失。
(二)成长模式的直接造就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模式对其责任意识的淡化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此从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环境影响
“90后”一代的大学生,家庭基本上是以“421”的结构存在的,即子女1人,父母2人,祖父母、外祖父母4人,这种现代家庭结构是学生们“自我中心”责任倾向形成的天然土壤。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家庭的希望,享受着成倍的关心和照顾。家长们对孩子一味地宠爱纵容,生活条件稍好一点的,几乎是有求必应。这种在物质上的“无私奉献”、透支性付出,与精神上的忽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养成任性、执拗的坏脾气,他们只是被别人关照的对象,却不知道,甚至没有机会去关心别人,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上从“我很特殊”演变成“我要特殊”,从而凌驾于家庭之上。
2.学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具体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体系。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学校历来习惯于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德育活动的成果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对于学生真正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则不够重视。
学校教育的应试化、片面化也应该为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的责任倾向承担责任。多年来,高考的指挥棒使得我们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真正的育人变得微不足道。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就业又成了高等教育的指挥棒,学校将重心放在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就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纵深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个人本位和金钱至上的思想开始充斥于整个社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大学生这个群体社会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受到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动摇自己的价值观,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正常现象。
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主导的,自我的彰显和竞争事实的影响,是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责任倾向形成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是以能力和个体为本位的经济,它使自我能力和自我劳作的态度得到了彰显,把自我推向了至高的顶峰。这种现实,一方面促进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关注自我的能力、自我的劳作态度和自我的品行在现实中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导致自我的膨胀,使一部分人不能正视自我,陷入自我中心的境地。大学生的“自我中心”责任倾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们不仅目睹了市场经济竞争的事实,而且在自己求学发展的过程中也体验了竞争对“自我”的宠爱。尽管大学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但现实教育资源的相对紧缺使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在现实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社会所希望和期待的。其实,靠自我并不意味着自我是中心,自我只是自己的中心而不是他人的中心,人人都是中心,中心和中心之间就有了相互理解和协调的问题。
三、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
1.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保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鉴于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成果的同时价值观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接触最快的年轻群体尤其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异化,这也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所以,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并以此指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确保大学生价值观始终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从而进一步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正确价值取向的保持并不是靠喊口号或者枯燥的说教来保证的,它是需要高等教育把它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中,把责任意识的培养和道德价值观的强化当成一项重中之重对待。
2.增强责任意识的自觉,把强化责任意识同实现个人利益相结合
很多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在于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相对立,得出了如果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就会受到影响的结论。所以,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就要改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错误观点,从而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自觉性。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可分割,个人利益是不可能脱离集体利益而得到实现的,集体利益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流”。个人利益实现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集体利益实现的,这也就要求着人们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推动集体利益的发展实现自身利益的获得。只有使大学生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自觉性。大学生在集体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整体利益发展个人利益得到了实现,大学生责任意识自觉性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3.造就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为大学生培育责任意识树立榜样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无以及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责任方面能够以身作则,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必须着力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教师本身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进而影响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的责任意识也应该得到不断强化。高校需要努力增强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不仅在知识上做到为人师表,在德行上同样要做到,“厚德”与“博学”缺一不可。
作为教育者,要明白权利和义务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入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改正时也要注意方法,绝对不能盲目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高校首先应当着力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争取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速责任意识的学生来。
四、结语
责任意识的培育和完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在主观、客观各种因素是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他们肩上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约翰・马丁・费舍,马克・拉维扎.责任与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责任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已经明确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把这一内容列为重中之重,整合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责任意识的基本涵义
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至上”的观念充斥其间,部分公民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在这种大前提下,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越发重要。
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
早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在其作品《日知录》卷十三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意思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兴亡负有责任。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了一个人责任感的概括了。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自己的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负有责任的。对于肩负着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初中生来说,责任意识被赋予了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更深层次意义。
(一)从个人方面来说,当今的初中生很多都是“00后”,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一代,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式生活,他们知道的只有享受,不知道何谓责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会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的哲学,同时会让他们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受保护过度,难以面对困难和挫折,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只有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他们首先对自己负责,才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其家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家庭、为家庭分担的意识,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
(三)从集体方面来说,很多初中生由于与生俱来的环境影响,个人意识较强,融入集体的意识较弱,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想法,缺乏在集体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他们更多地希望在集体中享受更多权利,却不希望承担义务和集体责任。只有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懂得自觉承担责任,各尽其责,才能使集体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四)从社会方面来说,每一位初中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与社会融为一体,初中的责任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营造人人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升华,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深入挖掘课本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明确责任,是践行责任的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课本蕴含着责任意识的内容,从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方面都予以了阐释。作为教师,应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目的内容,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八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庭和集体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家庭、他人和集体负责,九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社会负责,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为何要承担责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摈弃以往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所遇、所见、所想明确为何要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大赛、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责任。可通过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如“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话题,结合“彭宇案”、“许云鹤案”等实际案例让他们对责任有新的认识。
(三)整合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承担责任。思想品德课较之其他课程,更多的体现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上。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空巢老人”、“光荣家庭”、福利院、敬老院等特殊机构参加义务劳动或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将他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我国新时代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面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初中生,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应立足本职,更新观念,用活教材,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摇篮”,让更多学生成为日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谐进步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昌达.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探究与尝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26(07).
责任意识;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20―01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照现代学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继承学校的精神和文化的基础上使学校达到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发展目标。使学校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办学的感召力。
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诸多因素,比如办学思想的不断调整,办学设施的不断改善,师资力量的不断强化,科学管理的不断翻新等等,笔者在这里谈谈另外几个问题。
一、坚守学校精神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与其说是知识和能力,不如说是学校精神和教师的人格力量。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校魂的铸造,也就是注重学校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比如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直坚守的学校精神就是在教学中敬业爱岗,始终坚持和坚守,在岗位上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守得住底线。能够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把这个精神可以概括为――坚持、坚守、安心、潜心。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潜移默化中,造就了默默无闻但教书优秀的一批教师,正是这些教师的苦苦坚守,学校创下了享誉全社会的高考辉煌,至今还在引领和感召着一批青年教师。所以要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把高考的辉煌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那就始终要把“坚持、坚守、安心、潜心”的学校精神不能丢。丢弃了学校多年积淀的精神,也就丢弃了学校的灵魂,一旦灵魂丢失,学校将会陷入迷茫,失去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建构和谐团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个相互争斗、毫无凝聚力的团队是很难做出成绩或战胜艰难险阻的。经济学上有个“木桶理论”,核心内容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还可以继续引申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假如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一个学校就整体而言是一个大团队,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一系列小团队,这些小团队上至学校领导层下至一个备课组,都是“一个水桶上的木板”,这些“木板”之间依靠的紧与不紧,是否和谐、均衡,是把学校推向前进的关键。
三、树立责任意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学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强化责任意识。什么是责任意识?责任就是份内应作的事情,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有了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能酿成大祸。从全县来看,好些问题教师都是淡漠自己责任感的教师。大到团队小到个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百分之百的负责任者,一个教师的责任意识既是职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品格,既是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又远胜于能力,一个能力强的人加上责任意识,工作会如虎添翼。
四、提高执行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责任意识 培养
1、引言
高中历史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了各个方面,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关于责任意识培养的资源。所以,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以及掌握历史这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历史事件看到丰富的内涵,领悟到历史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2、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责任意识的主要内容
历史作为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它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历史教育的本身就应该是关于社会责任的教育。总的来说,责任意识的教育一般分为忧患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自强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几个方面。
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责任意识的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意识
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就会勇于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无比坚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学习兴趣是一个学生心里甘愿去做、去完成他认为有价值或者是重要的工作,并且努力追求完美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学习兴趣会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当中建立自勉、自立、自尊、自强的良好品质。因此,如果激发了学生对与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目的。
3.2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责任意识
3.2.1合理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
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例如,当讲这个部分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北大校徽作引导,以此来提示学生将这个设计像想象为一张充满悲愤的脸,一张哭泣的脸,一张哀伤的脸,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醒每一个在深重的灾难中生长的中国知识分子,永远都不应该失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3.2.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当讲到这个部分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国共两党在当时没有相互合作 ,那么最终中国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呢?”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们热烈积极的讨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以及协作意识。
3.2.3通过具体的历史情景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
比如,当讲到这个部分的历史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们分析在当时各个群体他们所处的情境,同时,要求内容要与课本内容相符合,学生可以以群众、林则徐的身份,也可以是以侵略者的身份,甚至还可以是以当时的道光皇帝的身份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过程当中,他们不仅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加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3.3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责任意识
3.3.1开展历史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即基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专题,开展专门的课堂讨论又或者是其他的教学形式。像这一种围绕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能起到直接、有效、灵活的作用。开展历史专题活动,不但能够加强历史知识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加强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方面能够起到独到的作用,因而,在历史课堂上应该大力运用历史专题活动。
3.3.2编演历史课本剧
在历史教材中,有特别多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程当中,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编演历史课本剧,对历史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在探究中感悟以及体验到社会时代变迁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从而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们作为未来时代社会主人翁责任意识的目的。
3.3.3举办分组辩论会
举办分组辩论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例如,当讲到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对于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一个小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失,另一个小组则是得。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分析了历史问题,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4、结语
总之,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力度,必须全面落实历史课程标准,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加强对学生们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学生们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顾名思义,“一岗双责”是教师的职责范围内,同时履行好两种职责,即:在做好本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履行好对学生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等其他工作职责。简单一点就是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分内之事,就是运用统筹兼顾方法,做好“分内”与“分外”之事。
教师的职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和安全为先。就是要求我们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承担教书职责,又要承担育人职责,两者不能偏废;这些都是统筹方法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都属于“一岗双责”范畴。
鄙人认为,落实好“一岗双责”,就要必须树立四种意识。
一,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有无责任意识是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体现。只有责任意识强教师,履行职责的意识才能强,反之则然。所以教师的责任意识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大局意识。大局意识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坚持学生利益、学校利益高于一切。那些只盯着自己具体分工,不考虑与分工联系紧密、且有连带责任,违背“一岗双责”要求的现象,就是缺乏大局意识的表现。
三,团结协作意识。团结协作是出战斗力、出成绩、出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团结协作历来是日常教学的一大法宝,能否坚持好“一岗双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团结协作意识。
四,责任追究意识。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的发展变化,责任追究制已然日趋完善,它能让我们教师总结经验、教训,而坚持“一岗双责”是防止各类责任事故发生的最直接有效的工作方法。
当然,坚持“一岗双责”不是各项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不分轻重。而是要求我们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妥善处理好主要工作职责与其他工作职责的关系,避免因此失彼,给工作造成损失,给个人事业造成影响。
以上是本人在学习“一岗双责”过程中一些肤浅的见解,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同仁雅正。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前言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可以被看作是独立学院学生在承担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中的一种情感体验。积极履行自己对于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职责,是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中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但是从大学生群体的现状来看,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问题的探究,可以为我国独立学院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社会责任意识在独立学院学生成才中的作用
(一)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责任意识可以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与强化,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进行了解。在对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进行了解以后,他们可以从社会的要求入手,构建个人的行为模式。
(二)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成才活动提供一定的内在动力
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心灵和对自己的责任进行认知。这种责任意识可以让学生的成才热情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成才活动中,责任意识的强化可以让他们的自律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对不良的情感和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以后
(三)为学生在成才活动中发展智力水平提供帮助
社会责任意识对大学生求知欲和事业心的发展有着―定的影响。他可以让学生在成才活动中,对自己的智力潜能进行充分的发挥。在树立了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后,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会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这就可以在对学生的创造才能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智力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一)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独立学院学生责任意识偏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干部的任何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学生存在着过于重视个人利益的问题。在质变和勤工俭学问题中,学生往往关注的是个人的私利,而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了缺乏助人为乐的品质的问题,在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区的情况下,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对集体利益和别人感受缺乏关注的问题。初次以外,还有很多学生把大学看作是自己享乐的天堂,对学习内容缺乏关注。
(二)社会责任意识偏低的主要原因
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家庭教育的因素来看,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象会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表现出过于关注自我的现象。对人格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会让一些学生表现出“有才无德”的现象。父母的不良行为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错误的示范。从学校教育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升学率成为了衡量中小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和教师的绩效考评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教学的环境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表现出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的问题。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也会让一些学生表现出道德水准低的问题。从学生的自身因素来看,一些学生在进入独立学院以后,“独立学院”这个称谓会让一些学生心灰意冷。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层次相对较低,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也会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缺乏。一些学生在专业技术业务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缺乏关注的问题,也会让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有所忽视。
三、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策略
(一)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
从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来看,人类的责任意识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历程中发挥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人类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完整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它也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终极目标。在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远期培养目标与近期培养目标之间的结合,也是独立学院所要关注的问题。在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逻辑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意识的近期目标可以氛围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而是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第三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时代责任意识、社会公德责任意识、政治责任意识和经济、文化、民族责任意识可以被看作是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对此学校可以采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学校可以将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融入到专业理论教育的各个方面之中,并要对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进行充分考虑,以便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之间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对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感进行充分了解。在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也可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区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实践教学体系之中,以“习惯养成”“纪律养成”“和“时间观念养成”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的开展,可以让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在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独立学院需要对人文教育在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发挥,并要对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三)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有效引导
对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引导和学习责任意识的引导,是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引导的重要措施。在对文化知识这一基础根基进行夯实以后,学院可以通过心理品质培养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目标。学习责任意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技术长目标。它是独立学院学生走入社会的基础保障,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在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工作为核心对此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构建以后,与公众利益有关的高级责任意识就成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主要表现。只有让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与高级学习责任层次相吻合,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素质新要求进行充分满足。
(四)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途径进行拓展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培养工作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是学生的思想到的修养。科学化有效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构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纳缁嵩鹑我馐兜呐嘌问题来看,独立学院可以对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运用,首先,独立学院可以对自身的价值观调控机制进行完善。这一机制需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看作是基本的价值导向。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道德建设责任意识培养方法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阶梯目标
2.1学生发展的“五个阶梯”目标:
目标阶梯之一: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目标阶梯之二: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目标阶梯之三: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目标阶梯之四: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目标阶梯之五: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2责任意识培养的重点。
第一层次: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对它人、对社会负责的人生设计;参加党课学习,开展学习小组活动。
第二层次: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现实都能早道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负责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
三、责任意识培养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四、责任意识的培养要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快的相处,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我接受,并且使我欣慰。”学生从你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对于学生的过分保护,过分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仅障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鼓励他们独立学习的。
五、责任意识的培养要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虚拟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而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活动中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老师就加以指责,甚至挖苦、讽刺,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且会跟你对立。
六、责任意识培养的重心是学生的“一技之长”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总之,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当前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方法,中学教育工作者要给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教育;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21-02
责任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规定性,包括外在的社会规定性和内在的自我规定性。责任意识则是在明确责任的内涵基础上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我国大学生责任缺失、责任感淡化并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社会的环境有关,也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更与高校教育管理有关。本文试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端正人生态度有所帮助。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社会群体必然会对其提出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要求,这种权利与义务就是个体的责任。责任意识可以分为个体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两个维度。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剧烈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责任意识呈两极分化状态。即很多大学生通常处于过度强调自我责任意识或极度缺乏自我责任意识的极端状态,而很难确立正确的平衡的个体责任意识。具体说就是,要么过度强调自我价值目标的确立与实现,突出个人利益,追求物质回报,表现得急功近利;要么忽视甚至漠视自我责任感的建立,缺乏人生规划,沉迷于网络,生活上追求享受,铺张浪费。
2、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精英,要勇于担负起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期望与重托,更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体现出对关系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关心,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去关心、思考与应对所面临的种种难题。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中既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群体,也有社会责任意识的表达方式缺乏理性的群体。
(二)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范畴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家庭条件氛围。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生活的磨炼,缺乏换位思考,自我性表现明显,视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总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天不足。
2、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造成严重冲击。
3、个人的自身素质。个人原因是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内因。大部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但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个人认识的片面性和观念的偏颇性。认为现实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广义上说,责任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责任感的社会活动过程。本文把研究的范围限定在高校这一领域,特指在高校里进行的各种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责任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责任观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
因为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长的“包办”,自我意识强而独立意识差。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很迷茫,不会为自己确立目标,失去动力;不能为自己正确地设计未来,缺乏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对自己负责的人,还能真正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什么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空缺也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养成这种责任感,要让他们懂得: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得到家庭的关爱和呵护,还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使家庭幸福美满、父母健康安乐。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个人不能仅对自己的存在负责,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还负有对社会的责任。一个缺乏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他作为人的责任,更谈不上人生的升华和超越。因此,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心献给社会,才能使自己的时代风采得到最
(上接第21页)充分的展现。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注重家庭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的含量,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首先应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其懂得对自己的过失要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使他们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筑起一道承担责任的堤坝。这样孩子在成长中才会认真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以身作则,强化师表育人功能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形成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言传不如身教。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人格来感染学生。
(三)净化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愉悦的情绪。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人的责任感养成应该是知、情、意、行四个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自我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感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责任教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处落手,不能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六)要整合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责任感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合力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局面。学校、家庭、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既然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就必须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那份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