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2 11:3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第1篇

小学生处于初期认知与发展阶段,其智育与德育呈现出快速成长的状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加强正确、全面的教育。语文是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加强语文教学课堂的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顺着时展的轨迹,小学语文教师应首先正确进行语文教学与德育培养,认清德育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合理把握教学的特殊性,善于挖掘素材,把握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为其综合发展做好相关准备。

1.人文关怀,重视德育培养。

小学是学生处于求知欲望与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阶段,学生对周边事物或事件记忆深刻,影响也比较深刻,抓住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效果也比较显著。如充分体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机制,顺应其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成效。语文教材节选文章大多饱含人文情怀,可作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有机基石。人教版(下同)《长城》《桂林山水》等课文都是人文价值的体现,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情怀。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首先播放视频,给学生提供视听觉盛宴,激发其情感共鸣。比如在《长城》教学课堂期间,教师搜集并节选“长城”构成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城”构造、概貌以及历史,然后讲解劳动人民在长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与意义,引导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通过视频的直观映射,学生可真实感受到长城的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说明,让学生明白长城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尊重与热爱。

2.情感渲染,渗透德育培养。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有大量思想教育意义深刻的文章,借助文字语言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或道德情操。从这一角度看,小学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可从情感渲染着手,将学生带入真切的情感中去思考、去体验,如此便可逐步渗透德育培育。比如在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一同解读“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一句话的意义。在被问到对哪些词语印象深刻时,学生不约而同指出“凡是”“统统”“掠走”等。教师可解说,这类词语充分说明英法联军将圆明园大肆洗劫一空,简单的词语表达更将其野蛮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产生愤慨情绪时,教师可突出学习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3.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师可深入探究教材,捕捉生活中的德育素材,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导入正能量,并培养学生德育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学习不是应付考试的活动,而是提升知识认知、发展自我的行为,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延伸扩展开,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在五年级文本中编排了“生活启示”一组教材,旨在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获取一定的生活启示,养成坚强独立的情感意志,积极应对生活的挫折与困境。如《钓鱼启示》,教师引导学生一同探究最后一段的意义,从该阶段的思维能力考虑,五年级的学生自然可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然而要深究背后的德育思想仍需教师的引导。教师可导入“没有民警叔叔时随意闯红灯”“践踏草坪”“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到这里就可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并学会改正。

4.学以致用,强化德育培养。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既突出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只有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思考、总结并有意识地去实践,德育教育才可真正体现其价值。道德理论是比较系统化的知识,若教师过多、反复且空洞地讲解,整个课堂将沦为一洼死水,平静无波澜,当然教育成效也就不理想。要摆脱流于表明、浮于形式的德育教育,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教学,点到为止,适可而止,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与总结,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前文提到的《钓鱼的启示》教育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思考作者最后描述的“大鲈鱼”与“道德”之间的关联,明白作者表达的“大鲈鱼”实则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念;然后让学生凭借自身对“道德”的理解写作,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同学、对自己的认知,分辨出哪些是“道德行为”哪些是“不道德行为”,并思考自己在一定情况中该如何选择,做一个良好的公民。整个课堂下来,德育培养就可从理论讲述向实践操作发展,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学会思考生活。德育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掌握学生成长的规律,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运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作者:高建勤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质疑

一、"懒"教师也能带出好学生

记得我在前几年执教公开课时,为了能把公开课上成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看录像、做多媒体课件……整整忙乎一两周才告完工,每次公开课上得较成功,可由于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其他工作却落在了后面,真是为"课"消得人憔悴。

学校的公开教学每学期要搞好几次,这样让人憔悴的课这几年我没再上过,当学校让我再次进行公开课教学时,我试着偷"懒",于上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并到课外查找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资料,仅仅两天时间,学生会把与我上课有关的各式各样的资料摆在了我的面前:有诗、有词、有报纸、杂志、有光盘、有网络图片、还有教学设计……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瞭乱.使我吃惊的不只这些资料,更令我意外的是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公开课上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指名回答问题,居然也会眉飞色舞讲的头头是道。可以说,后来上的几堂公开课是我做老师以来上得最轻松也最精彩的课,轻松的是我在课前没有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时不用多讲,有些知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已非常熟悉。精彩的是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气氛浓厚,孩子们在课堂上唯恐展示不出自己知道的知识,显得很快乐,很自信。课后我心情舒畅,显得轻松快乐。懂得了这些,看到孩子们这么快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试着偷懒,发现"懒"老师只要方法得当,真能带出勤学生.

"懒"教师居然带出了"勤"学生,这不由得让我反思:从来觉得"教育"与"苦累"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可在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教研教改中学习,探索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今天才意识到,只有教师的观念彻底改变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广阔的空间,把讲台当成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别小看孩子们,在教学中,只要方法得当,多鼓励多夸奖,孩子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也是令教师欣慰的。试试吧,在教学中,"懒"教师也能带出好学生。

二、老师你备读了吗?

在听《钓鱼的启示》课上,执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父子俩的一段对话:"孩子,你的把它放回水里去。""爸爸!"詹姆斯大叫起来。"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要求学生先谈谈父子俩说这段话时的心情,并按照说话时的心情朗读这几句话。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到:"父亲这时一定很有耐心,但语气也一定很坚定,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儿子费那么大的劲,化那么长时间才到这么大的鱼。"接着,学生朗读了父亲说的话。另外一位学生迫不急待的举手说:"儿子一定很着急,很生气,就要用着急生气的语气读。"可见站起来读的这两位小学生虽然领会了课文的内含,分析的头头是道。由于孩子们年纪小,把握不了朗读技巧,及没有读出父亲耐心坚定的语气,也没读出儿子着急的语气。于是,教师又指名几个孩子站起来朗读,可依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也就在这时,课堂上孩子们朗读的兴致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摇头晃脑的用自己的方式读着这段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时只要教师发挥一下自己的朗读示范作用,在语音、语调上稍作指导,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不知是公开教学给这位教师带来的紧张,还是这位教师根本在课前就没有备好要怎样读这段对话,最终教师没有范读这几句话。致使本该很精彩的教学环节,只好草草收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说明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思维,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又使我反思: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以身试读"一番是多么重要啊!但许多教师在课前往往注重了备课,而不备读,那么出现上述"课中败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让学生问倒难为情吗?

第3篇

出于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200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后,我进入到红花实验学校任教。因此我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因为从今以后我将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下一代,我要对他们负责。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以下是我的述职报告。

一、 做一个思想进步的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进步的思想。我在师德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我认真进行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二、 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主要担任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是我仍旧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学校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然而,所有的工作中,我始终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因为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沟通与孩子们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我报着一颗爱孩子、爱工作的心精心的呵护着我的班级,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与他们相处。在课上只要是对学生有好处的,我都会尊重。在课下,与学生共同解决难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学生的成绩总会有好坏之分,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的给以热情的帮助。意图使出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三、 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开成自已的教学风格。我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本校的赛课中我所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获本校三等奖。这虽然是些小小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它是促使我前进的动力,我会更加努力朝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的。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有一份常人无法比拟的欢愉。因为我深深地懂得:一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对未来的历史责任感。为了不辱使命,为了无愧自己的良心,我只能在教学这片热土上,做到更加勤恳。用自己的心血去拼、去搏!我的理想是不做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育家。虽然这不一定能实现,但我相信,在我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会成功的!

第4篇

则;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36―01

作为班主任,更应把育人放在工作首位,以育人为中心,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来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迫在眉睫,因为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学习成绩如何,都取决于班级素质的高低,最终必然体现在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自主意识上。那么作为民族地区的小学班主任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呢?

一、提高素质,培养自主意识

1. 教师引领,杜绝脏话。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很强。老师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中都是值得效仿的。所以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则,课堂内外保持严谨的态度,净化自己的语言,谨言慎行,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文明老师的美好形象,还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课堂内外不轻易生气发火,批评学生时语言要中肯,不能辱骂学生。总之,作为班主任要在班级中营造文明、宽容、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感受文明。

2. 礼貌待人,提高素质。学生在文明的基础上应该学会礼貌待人,学生的语言文明了,心灵就自然美好,才会懂得礼貌待人,班主任必须向学生讲清礼貌待人的意义,让学生明确礼貌待人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尊重和素养的提高。

3. 联系教材,规范行为。班主任应抓住语文课本特点及思想品德课切合实际地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主意识。作为班主任的我同时也是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我因材施教,联系班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明白是非对错后,自然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4. 小组竞赛,争创文明。小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强。班主任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学生的竞赛活动。这样用集体荣誉来约束学生的言行,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班主任就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引导,提高班级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提高自主意识。

二、丰富班级文化,渗透自主意识

1. 利用墙报开展活动。为了丰富班级文化建设,我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双周办一次手抄报,版面自行设计,要求字迹要工整、新颖大方,然后利用队日课的时间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小组及时表扬,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这样几周下来学生们办的手抄报一期比一期精彩,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2.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如,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介绍会、班干部工作经验介绍、心理咨询、科技小制作、才艺大比拼等队会。还可以开展春游活动、夏令营、冬季运动会等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有了集体归属感以及个人成就感,自主意识自然就形成了。

3. 利用讲普通话的时机。由于我们民族地区环境的限制,阻碍了学生学习说普通话的动力,于是我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努力创设学生说普通话的语境,首先我坚持在课堂中讲课、与学生交谈时都使用普通话,并向学生讲清使用普通话的作用,让他们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并让小组之间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如此良性循环,学生逐渐学会了约束自己的言行,也逐步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各司其职,形成自主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作为班主任应变管理为引导,把权力下放给学生。

第5篇

刚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我和我的学生们都不适应。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查阅大量的资料,更要深入地挖掘教材。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文本来设计,每节课之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此,我巧设“阅读导航”,使学生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一、提示型导航,让学生有据可依

在课题实验的初期,由于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了给学生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我通常选用提示型的阅读导航。比如在教五年级的《月光曲》一课时。我先是深入地研究了教材。此文讲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重点是兄妹二人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听到贝多芬精彩的演奏时候的联想画面。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这个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导航:

提示一:一定要认真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描绘《月光曲》内容的段落?

提示二:该曲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画出相关的词句读读品品。

思考: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对兄妹俩的情感如何变化的?

研讨:你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拓展思维: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练笔:想到了( )想到了( )想到了( )

这样的导航对学生有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做到了先“扶”后“放”。

二、结构型导航,巧学诗歌更高效

由于诗歌内容较短,学生容易读通。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我都是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并在学习中鼓励学生提炼出学习方法。再引导他们按照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自学后面的内容。因此在这种文体教学时候,我设计的导航就有所不同。比如《乡愁》的导航:

提示: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阅读诗歌三部曲: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从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揣摩朗读技巧。

2.咬文嚼字――体会诗歌语言美

边读边思考:(1)四个时间词分别代表作者的什么时期? (2)反复读叠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3)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联想画面――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诗歌中用四种事物,分别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乡愁?

想象四幅画面体会。

有了这样清晰明确的阅读导航,学生们将会在轻松的氛围下,自主感悟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同时形成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写作型导航,善用练笔形成能力

经过两年的课题实验,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他们基本能抓住重点,分析难点,主动学习了。这个时候我的阅读导航如果过于简单就不会有引领的作用了,甚至是流于形式了。于是我就增加阅读导航的难度。让学生独立完成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完成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还要提炼出要研讨的重点问题。甚至有的导航会根据本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有写作的要求。如:在教学《颁奖词三则》一课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导航:

1.熟练朗读颁奖词,说说颁奖词与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区别?

2.思考课文讲述的三个人物有哪些优秀的事迹?

3.学法指导:学习颁奖词你有高招吗?

4.小练笔:给身边的感动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有了这样的阅读导航,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相互学习,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分享过程,也是学习方法交流的过程,更是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

四、激励型导航,抓住心理挖掘潜能

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再优秀的学生也有学习的疲劳期。所以正当我的实验初见成效的时候。备受学生喜爱的阅读导航,有时候也会遭到学生们的“冷遇”。孩子们表现的不以为然,老师提前一天布置的导航内容,第二天完成情况不好,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阻力。甚至有时候不得不按照另一套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后我得出了结论:学生厌烦了老套的阅读导航模式,每天都是字词的要求,阅读的训练,写作的指导等。主要是我设计导航的时候语言变化过少。于是我改变了设计阅读导航时所用的表达方式。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比如“聪明的你不妨想一想。”“我是自学小能手。”“开动脑筋”等。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设计的导航中就有这样的内容:开动脑筋:“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还有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候为了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我设计的阅读导航中就有一点儿这样的内容:我是自学小能手:查找有关火烧云的资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上来了。而且他们的动力十足,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了。

五、趣味型导航,妙用儿童语言创设情境

这种形式的导航适用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由于孩子小,他们的识字量少,理解能力也不强。我就尽量把阅读导航的内容设计的少一些,词语生动有趣一些,多用儿童喜欢的语言来描述阅读导航的要求。如一年级下册《风》一课的阅读导航:

找风:让我们自由读课文,投入到寻找“风娃娃”的行动中吧!在诗人的眼里,风都在哪里出现了?

我是识字高手:把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圈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间互相帮助。

有了这样的阅读导航,孩子们学习兴趣更浓了,语文学习的能力更强了,听过我课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都说,我班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比同年级的学生高出很多。他们的表达真实有条理,阅读流利有感情,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的,而是真正地在互动交流。在这样的模式下,在这样的“阅读导航”的指引下,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

第6篇

无论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还是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这样的情况都不鲜见:学生站起来,嘴里蹦出一两个关键词,或者拿起课本,把含有答案的那个句子或那段话朗读一遍,便信心满满地站在那里。教师呢,心满意足地挥手示意:“说得对,你真聪明!请坐。”然后自己把完整的、确切的答案说一遍。说白了,答案其实完全出自教师之口,学生只是稍作提示而已。有时,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不假思索的简单臆测;有时,答案只是教师在提问之前不断强调的知识点的简单重复……总之,学生能系统地说上一段话,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观点的场面相当罕见。即便在一些名师的课堂上,我们也遗憾地发现:有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挥洒才情,但学生只是简单的应答和反复的说读,精彩只属于教师。

早在1973年,美国人Gall,M.D.就发表了一份列表,列举了评估学习者回答的七个标准,它们是:

清晰性:学习者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语词完全可以理解,不带丝毫含糊,也不存在说话不完整或者思维混乱的现象。

精确性:学习者的回答不存在事实性错误,以正确的信息为基础。

适当性:学习者回答的问题正是提问者所问的问题。

确切性:学习者很明确他(她)在跟谁说话及在谈论什么话题。

支持性:学习者提出各种理由、事实或例子来支持他(她)的陈述,或者他(她)会解释构成自身观点的标准或假设。

复杂性:学习者的回答表明他(她)意识到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正在讨论的问题,而且在达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看法之前,他(她)必须考虑多重观点的影响。

原创性:学习者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创造或发现了新观点。

用这七个标准来评估我们现实课堂上学生发言的品质,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在课堂中,学生是上帝。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刻意追求的,不是教师的精彩,而应是学生的精彩。所以,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能否成功地引导学生建构大量高品质的回答,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笔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一致认为:使用“加工性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是引导学生建构高品质回答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里所说的“加工性问题”,就是指那些能“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进而能帮助他们理解被自己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的问题,也称“元认知问题”或“追根究底式的问题”。

加工性问题不属于主干问题(或者说核心问题),而是由主干问题衍生出来的、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的后续问题。主干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在积极听取学生回答的同时,根据情况,及时将获得的回答融入后面的问题,这样就构成了后续问题。这种后续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解释、验证或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进一步生成新的观点,从而促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能够向纵深发展。

加工性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六类:重新聚焦的问题、解释性问题、验证性问题、限定焦点的问题、支持性问题和重新直接询问的问题。

重新直接询问问题,是为了从尽可能多的学生身上得到更多的回答,从而使生成和引出的观点更趋多样化。典型的问题常常是:关于(正在讨论的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或资料)?这种问题在课堂上很常见,早就被广泛应用了。下面重点说说其余五种。

一、重新聚焦的问题

重新聚焦的问题,就是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把一开始提出的原始问题再重复一次,以提醒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教学内容或讨论主题上来。

例如:人教版国标本第九册《钓鱼的启示》

师:放掉鲈鱼,“我”是一百个不愿意。请你仔细读读课文,说一说“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要求说明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你只是把一个句子读了一遍,没有说明理由是什么。请你再考虑一下,我们正在讨论的主题是“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出这么一个不愿意放鱼的理由:这么大的鱼,能钓上来的机会很少。

(注:为方便说明,本文案例中所有的核心问题均加粗显示,相应的加工性问题则用下划线标注。)

提出重新聚焦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回答的适当性和确切性。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提出重新聚焦的问题时,一定要将学生的回答作简要叙述,告诉学生这个回答的哪些方面不合适,然后再重新陈述原始问题,这就叫反射镜技术。这种反射镜技术的好处是:既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哪里出错,又无需担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解释性问题

这是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就自己回答中的某个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关键词语所代表的概念的理解程度,从而找到使这些概念变得清晰准确的契机。

例如:人教版国标本第九册《鲸》第二节教学实录

师:读了课文,你发现课文第二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1:是讲鲸的生活习性。

师:你说的“生活习性”是指什么?

生1:“生活习性”是指喜欢生活在哪里,怎么吃,怎么睡……(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不自信,然后自己摇头)噢,不是……

生2:我觉得这一节是在讲变化。

生3:应该是鲸的进化过程。

师:(板书:进化)你居然知道这个!是怎么知道的?

生3:应该是从电视上知道的吧。

生4:我也知道。《人和自然》这样的节目经常会提到这个。

师:很好。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什么是“进化”呢?

生4:是变化。

师:前些天,你们把一粒绿豆放进泥土里,浇上水,过了几天,绿豆发芽了,变成了绿豆苗,又过了几天,绿豆苗长得很高了。从绿豆到豆苗再到长得很高,这是变化吧,可这是进化吗?

生5:不是,进化是慢慢地发生的变化。

师:你从一个只会哇哇乱哭的小毛头,长成一个活泼能干的小男子汉,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这变化够不够慢?

生6:这是长大,不是进化。进化是要经过成千上万年,经过很多很多代才发生的变化。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证据来说明这一节的内容的确是鲸的进化吗?

生7:“在很远的古代”――“后来”――“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这些词语证明鲸的变化是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面发生的。

师:不错。你说的是时间上的证据。

生8:“陆地上”――“浅海里”――“海洋”,鲸生活的地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生9:“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这说明为了适应海洋生活,鲸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学生在使用一个词语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懂得了这个词的含义?不一定。上述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生活习性”、“进化”都属于相对专业的词汇,这几个词语学生听说过,但显然未曾深入地思考其内涵。“生活习性”是指什么?什么是“进化”?这样的解释性问题要求学生直面概念,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生活习性”的内涵表达相对容易,然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因此,自动地否定了自己的答案。“进化”的概念内涵比较复杂,为了弄清这个概念,师生颇费了一番周折。但这一番周折能让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心中变得清晰与准确。而且,经常这样追问,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保持警觉,关注确切用词,有利于提高答问的清晰度与确切性。

三、验证性问题

在提出验证性问题时,教师就是在等着听学生举例子、叙述个人经历、引用教材或参考资料,从而证明自己提供的信息或观点的精确性。

四、限定焦点的问题

如果正在讨论的问题信息涉及面比较广,为了使讨论不至于松散而无序,或者为了把讨论引向一个还未曾引起学生注意的新的角度,教师需要提出限定焦点的问题。

五、支持性问题

支持性问题要求学生能抓住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也要求学生为自身的判断陈述理由。

例如:人教版国标本第九册《太空清洁工》

师:你发现课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你所了解的说明方法?

生:“辽阔的太空,有许多人造航天器围着地球运行。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这一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你根据什么判断这一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围着地球运行的航天器有很多,这里举了3种卫星做例子,它们分别是定位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

生:“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会遭殃。”我发现这一句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太空垃圾比作“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说明太空垃圾的危害。

运用支持性问题,能促使学生在生成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自觉地寻求能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也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及时地陈述自己的理由,从而使发言显得有理有据。

加工性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较深入的思考,提炼并重新塑造学生的回答。而通过加工性问题,教师则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怎样生成自己的回答,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帮助,提高他们构建高品质回答的能力。

应该指出的是,提出加工性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反反复复地追问自己:学生对我的核心问题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我将如何处理这些可能出现的回答?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倾听、快速思考、灵活应变。这样的要求使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显得更具挑战性。另外,加工性问题往往不是单独使用,通常是以组合拳的形式连续出击的。至于如何组合,如何以最合理的顺序出示,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反复实践和不断反思。

有一点毋庸置疑:在课堂中经常使用加工性问题,“学生实际知道的东西比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他们知道的也比教师认为他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第7篇

一步曲:以目标为宗旨,加强目标意识

目标是教学的统帅与灵魂,只有加强目标意识,才能够克服教学中出现的无效的劳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以“目标”为宗旨,牢固确立“目标”的意识。如果我们在备课前心中有“目标”,并精心围绕它设计教学时,我们的教学就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学的容量悄无声息地转化为质量,这种高效的收获源于我们心中有“目标”。

我曾在《钓鱼的启示》一课中遇到过意想不到的险境,是“学习目标”提醒了我,让我从困境中巧妙导课。那节课我让学生进行辩论“如此诱人的鱼该不该放?”并要求他们说出理由。刚开始,同学们认为这条鱼应该放。当我正窃喜时,突然从教室里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条鱼不应该放。”在场的师生大惊失色。紧接着这位同学陈述了她的理由。她认为:作者钓来那条鱼多么不容易,那也是他辛勤劳动的成果,理所应当归他!一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像挡不住的潮水,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好多人已经经不起利益的考验,他们的观点也向反方开始倾斜,这意味这孩子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尊重文本的价值趋向。我当即立断地称赞了大家谈出了心声,谈出了真诚。紧接着我郑重地问:“孩子们获得仅仅是一条鱼吗?失去是什么?”这么一提,他们鸦雀无声,霎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其实这种思索的过程正是他们与个人的利益斗争的过程。经过我的点拨,同学们豁然开朗,一双双小手又一次地举起来。他们深刻地认识到:遵守道德是每个公民最起码的准则,它也是个人的精神财富,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就这样,孩子们在比较、假设分析中明理、悟理!这不仅指导、并纠正了他们的言行,也提升了孩子们的认识。倘若我不明确本课的目标,也看不到他们精彩的自悟过程。因此“学习目标”引领我们走向成功,我深深地感悟到:如果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那么每节课都会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步曲:潜心解读文本,灵活驾驭课堂

我们有时候为了求时间上的高效,习惯于草率读课文三遍左右就大功告成。然后急速拿起参考书,把有用的东西按部就班地抄在书上,以便做好上课解析。由于对文本掌握得不够,又岂能带着学生读出什么“深”的东西呢?更严重的是教参书已先行限定了我们的脚步,屏蔽了我们的视野……这就导致于我们只会用固定的模式去引领孩子,孩子又怎能自主品味文本的营养?我们在听名师讲课时,都不难发现:他们一个个灵动的创意恰恰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因此我们必须用一种读者的姿态对文本做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读与深度,从中挖掘出更丰富的知识。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我们潜心走进文本,沉入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把课堂上的解析灵活地变为建构,那么我们的课堂将闪烁着灵性的智慧,涌现出动态的生成。

三步曲:备课要点记心间,教学细节决成败

备课要做到:“全”“新”“准”“趣”,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首先,备课中的“全”指全面,它包括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具等内容,要求我们扎实做好每项工作。

其次,教师在备课上必须做到“创新”,进行个性化备课,要以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备课时要突出了“三个体现,四个注重”:体现了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的差异性,体现了教案的灵活性;注重了学法指导运用,注重科研目标的生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课后访问分析,注重教后反思改进。这样的课堂处处洋溢着不可重复的激情,同时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也悄然绽放。

再次,备课强调一个“准”,找准切入点。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使语文课的目标更清晰、效果更显著。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其一,紧扣题眼,以点突破。如在执教《孔明智退司马懿》时,我紧抓题目中的“智”来设计教学。首先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准确高效地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紧接着又围绕题目问学生:“孔明智退司马懿,孔明的“智”表现在哪?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他的智?”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达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高效。其二,抓中心句,以点升华。在执教《小伙伴》一课时,紧抓玛莎说的话,质问我们:“她丢了什么?她到底丢了什么?她仅仅丢了食物了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们深度的思索。是呀,玛莎不仅仅丢了食物,更重要的是她丢掉了细心。紧接着她又问:“安东知道后怎么做了?她给玛莎的仅仅是一块面包吗?他给她的究竟是什么?”这么一问,孩子们忽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明白了我的用意:我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句子深度的理解挖掘出来。随之我又把句子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柔和到一起组织教学,这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最后,备课要注意激“趣”,激起学生的兴奋。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刻苦钻研,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五年级上册三单元选用的科普说明文,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改变角色学习文章。如《新型玻璃》,可以让学生当发明家,在充分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品析语言特点之后,让小发明家行介绍自己的“发明”,然后再当原创发明家,自己发明创造一种新型玻璃。

四步曲:以生为本善激励,创设情境贴生活

我们的教学更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体验,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创设情境,题材多样化,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不再是“高处不胜寒”,而是像春天的小溪令人感到亲切、有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化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很注重把游戏引入课堂,例如:拼音博士,特快专递,快乐大转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在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发展了多元智能,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陶冶了学生的生活情操。我们还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当我们学会了赞赏学生,才能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一堂课下来,学生常常会感到意犹未尽。由于创设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课堂教学中“意外”很多,没有“预约”的精彩也很多,课堂动态化了。

总之,明确目标是首要,潜心解读是根本。全新备课是关键,关注气氛是必要。以上的教学“四步曲”谱写着教学最美妙的旋律,悄无声息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给你一团金线,愿你在“四步曲”的牵引下结成更多的智慧之珠;给你一扇窗,愿你在“四步曲”的感悟下领略到更美的风景; 给你一把钥匙,愿你在“四步曲”的引领下踏上更远的征程……有效的教学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