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分析

时间:2023-06-02 11:3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舆情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舆情分析

第1篇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网络舆情分析

师”纳入职业培训序列,成为舆情行业的新兴职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认证和兴起,意味着国家和政府已经把网络舆情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师的职业化之路将使舆情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深入化,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因为网络舆情分析师应掌握六大基本技能:

网络信息挖掘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首要任务,是从海量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可能演变成网络舆情的话题和热点,并及时参与讨论和观察,注意保存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动向和观点言论,为舆情抽样和分析工作积累重要的鲜活元素。

概括剖析能力。通过网络监测获得海量网络信息源后,需要对这些信息源进行分析和严判,从中提取出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概括剖析舆情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倾向性和发展态势等情况,以准确得到网络舆情选题的类型、标准、定位和途径。

抽样统计能力。网络舆情师一方面通过经验人工处理舆情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完成网络舆情的抽样、统计、分析和模型制作,已达到更加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

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是书面文字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报告编写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沟通、辩论、说服和演讲等方面,能够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舆情会商时,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均能灵活驾驭。

舆情走势预测能力。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舆情事件的波及范围、时间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总体性研判。

舆情对策研究能力。一般情况下,突发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就应积极处置,并把握以人为本、高速高效、依法处理、慎用警力、党政相应五大原则。

此外,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不仅仅要求其掌握全面的技术,还需要其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替谁看网、为谁说话的问题将直接决定网络舆论分析师的社会功效和存在的意义。如果网络舆情分析师能够摒弃个人主观意愿,完全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表达舆情信息和公众诉求,那么对于捍卫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证网络舆情分析师这股力量不“变质”,关键是要培养其社会责任,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坚守“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七条底线”如七个砝码衡量着网络天平上每个人的网络责任和个人诚信、品质;“七条底线”更像一条法律准绳将长期维系网络传递正能量。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引导 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的、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以网络评论或观点为载体的舆论情景和境况。作为社会思潮的晴雨表,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关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政府来说,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应有内涵。高校网络舆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一旦处理不好,甚至会形成引发的舆情危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问题,如何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分析、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积极化解,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全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各项机制,以求有效化解高校各种舆情危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一 网络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网络作为快速、广泛获取信息的平台,信息传递最快、来源最多、种类最全已经成为学生的共识。网络舆情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师生意见表达的一个渠道和途径。为此,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并切实关注广大师生反映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高校应敢于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办事高效的良好形象。以校园网为平台,加强网上论坛建设,探索和实施校务公开,主动与师生网上互动交流,实时回答师生关心的校园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师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网络信息分析与甄别机制。网络上的信息涉及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表现为:时空和内容无限制,娱乐和生活丰富便捷,语言和话题流行前卫。网络中任何一个角落出现的不良信息,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校声誉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和损失。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博客、骂客、播客、晒客等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与空间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聚合性。因此,针对收集跟踪学生网络活动信息的结果,应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分析与甄别工作,掌握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发展变化过程与趋势。网络信息分析与甄别工作机制的建立,将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在网络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建立信息评级标准,加强分类管理。对有害信息,坚决删除;对倾向性信息,加强引导;对建议意见,及时反馈有关责任部门答复处理等等。二是加强分析研判。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趋势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三是通过分析与甄别工作,加强对学生网络活动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方向、重点领域的关注。

三 网络信息管控与引导机制。由于网络上的大多数技术资源基本被西方国家垄断,使得信息渗透成为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贴、博客等多种方式,网络可以成为各种敌对势力进行迷惑、煽动和破坏活动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具有积极关注社会民生但思辨能力不强、追求理想又具有浓厚的功利意识、智力趋向成熟但易走极端与偏激、自尊性强但易形成逆反心理、情感丰富但波动大等心理特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社会与校园矛盾、学习与就业压力、个人意见或虚假信息的扩展、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触发等都可能诱发网络与舆情危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教师教育在网络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讲求公德,积极传播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二是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第三是加强管控措施,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更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主流话题,更加关心学校、支持学校,自主成才、健康成才,形成正面舆论强势。第四,建设网络宣传和评论工作队伍,及时在网络中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发展建设成绩,主动占领网络信息空间。针对各种紧急情况,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引领学生和社会的注意焦点,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四 网络信息应急和处置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联动机制,是指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职能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最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以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纳入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逐步形成快速响应、部门联动、集中资源、正面引导、有效化解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体系。二要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有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时,要制定并实施详尽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加强网络管理引导。明确指出总体要求、职责分工、处理方法、实施步骤等内容。三要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情况,确保师生知情权。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学校与师生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实践证明,采取简单、粗暴封堵的办法,会使猜疑、谣言满天飞,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进而使事情恶化。因此,学校要快速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利用校内各网站及时主动地信息,主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舆论氛围。

五 网络信息学校和地方联动机制。为适应网络时代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的需要,地方政府公安部门都成立了网络警察或网络犯罪管理专门机构,配以专人并以高科技手段打击网络违法行为。作为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单位、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密切双方关系,相互加强信息沟通,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强化舆情引导职能,共同促进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当网络上出现影响到高校和社会稳定的舆论时,可以通过公安部门协调网络管理单位采用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进行监测,对主题贴进行实时跟踪与引导,必要时进行删贴封杀;同时,需要网管全天候值班监测,运用智能型软件自动过滤敏感词组,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对论坛发帖延时审查及等。同时,高校应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加强舆情法治建设,共同打击、惩罚谣言、诽谤等负面舆情,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中的作用,正确反映舆情,积极影响舆情。

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教师教育在网络中的引导作用,有效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其次,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第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网络管理人员要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把握话语权。第四,更加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跟踪调查和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工作规律,将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25

随着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移动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也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相关部门如何快速收集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变化,及时向有P部门通报,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承载的信息和数据越来越多,给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网络舆情信息相关部门可以从网上海量的、多样的信息中迅速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如何浓缩并解读海量的信息,提高舆情数据的研判能力是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的重要挑战,大数据技术将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从目前研究舆情的文献来看,舆情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社会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舆情分析三个阶段。Facebook、推特、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掀起了研究网络舆情的热潮,Nathalie Henry通过推特获取了2012年法国大选中网民情感取向数据,并对大选结果进行了预测,证明社交网络媒体确实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喻国明(2013)在文章中指出网络舆情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简单粗放的研究阶段和当前海量的网络舆情研究两个阶段。孙帅(2014)等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求网络舆情的进化规则,创立了网络c情变化发展的分布模型,并且发现其适应的分析方法。李弼程(2010)等人创立了多种网络舆情的姿态分析模型来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将大数据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起的重要支撑作用,既可以推进互联网现代化的治理,还可以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2大数据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用

应用在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技术有很多,目前比较成熟的是Apache 软件基金会提出的 Hadoop 分布式计算系统基础框架。框架包含多个大数据技术开源项目,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模型(MapReduce)、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数据仓库工具Hive和分布式数据库 Hbase,其中对大数据网络舆情分析起着关键作用的是MapReduce。Hadoop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MapReduce模型实现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测、分析以及舆情的趋势分析、跟踪预警,从而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还可以有效利用与管理硬件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更高的数据存取能力。Hive可以快速查询数据、挖掘数据并迅速建立索引。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数据库Hbase的使用,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数据实现分布式存储。

传统的监测工具、方法和流程难以处理现在海量复杂的网络舆情,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技术因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取效率极高、灵活的应用平台能力以及可以通用的硬件系统诸多良好的性能,可以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完成舆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及突发事件预警支持、舆情信息报告等工作,满足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相关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Hadoop是当前学术科研界和企业实务界用来解决大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的主流技术,更加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降低了综合成本。

3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前期:搭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

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该平台应同时具有网络舆情宣传、评价、报告和处理等功能。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收集、跟踪网络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研判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传播、处置信息;及时反馈处理的舆情信息、作出评价并定期舆情报告。通过平台,可以有效地掌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

32中期: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不仅适用于事件舆情的前期爆发阶段,也适用于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其他阶段。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可以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减小影响,并防止事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3后期: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后体系

善后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里必要的步骤,主要协助舆情相关部门恢复网络的正常秩序,防止或控制此事件舆情再次发生,为以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经验。所以,事后体系应该包括对现有处理方案的评估、总结和舆情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库,便于以后及时查阅、完善网络舆情的事后体系。

4结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舆情分析算法、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对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相关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还不能满足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需求。确实,现在网络舆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情报方面的工作,但是加入大数据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定性的方法慢慢变成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总结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应对策略,展望下一步研究可以从可视化方面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解决网络舆情问题。

参考文献:

[1]Jennifer Bachner,Kathy WHillAdvances i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Attitudes Research:The Policy Studies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2014,23(1):45-53

[2]Nathalie Henry,Jean-Daniel Fekete,Michael JMcGuffinNodeTrix:A Hybrid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6(3):1302-1309

[3]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4]李艳灵,李刚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J].网络通讯与安全,2015,15(11):14-15

[5]汪可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35(6):38-42

[7]张倩大数据在突发事件政府决策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73-79

[8]孙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9]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7):54-57

第4篇

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政府投入资金鼓励研究,建立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舆情的采集和分析缺乏相应的制度,同时舆情的应用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目前只有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和一些企业开发系统研究,在农业方面则更加缺乏。在国外,网络舆情研究比较早。刚开始的研究都与政府有关,特别是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选举活动的选情分析和研究。此外,针对舆情规范部分国家已经上升到行政制度层面,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业网络舆情研究已经广泛发展,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对舆情的研究技术相当成熟。

2模型设计

云环境下的农业网络舆情监测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即舆情信息采集层、舆情分析层和舆情服务层(图1)。为了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资讯平台、知名论坛、搜索引擎、博客、贴吧等网络载体的监测,全面掌控互联网上与农业相关的人、地、物、事、组织,不漏掉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通过收集相关网页信息,并对其过滤、分类;对已经处理与农业相关的舆情信息进行动态分类采集、智能化分析,及时发现隐藏热点舆情、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农业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都在云数据中心计算和存储。

3系统功能模块

3.1舆情信息采集

舆情信息采集模块是整个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的信息源[6]。舆情信息采集主要是由网络爬虫来实现,系统采用NUTCH采集信息,从给定的一个初始集URLs出发,依次按顺序出去URL,获取该URL指向的网页,同时将页面中的新链接加入到URLs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的URLs全部被采集完终止。为了提高网页的采集速度,系统设计了多个采集器并行采集,同时在将采集到页面中的链接进行过滤,除去重复的、过时的URL(图2)。上述流程的输入是给定的URL,URL过滤规则和页面过时判定值,而输出的是网页的正文内容。当进行信息采集时,由于整个互联网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在消耗系统资源和网络宽带的情况下,采集有效的页面率却不高。系统对舆情主题进行规划,使用主题网络爬虫,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图3)。将采集得到的信息存入云数据中心,进行舆情信息预处理。信息预处理主要实现的功能是解析网页正文内容、进行中文分词、特征提取和关键词提取、删除停用词[7]。

3.2舆情分析模块

舆情分析模块是系统中最核心的处理模块,利用信息技术对预处理后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实现舆情信息的热点发现和话题追踪等(图4)。本体是通过某领域内诸多知名专家协作共同构建该领域概念体系、公理和体系关系集合体,以计算机所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描述、表示和组织知识,促进知识重用、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而农业本体是通过农业与其他领域(如农产品加工、经济管理等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从而构建的以机器能理解的形式化语言表示和组织的农业知识和模型[8]。构建农业领域本体,能够更好的发现舆情信息,提高预警能力。敏感话题识别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时间内的某一主题关注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话题关注度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敏感话题不等同于热点话题,涉及范围比较广。敏感话题主要处理过程包括对网络舆论内容进行分词,并针对当前社会形势,总结出目前较为敏感的词汇,建立农业敏感词库。其具体实现是将根据分词后的结果与敏感词库中的敏感词匹配来完成,从而实现当前网络中敏感话题自动发现。热点话题是文本聚类分析的结果。其主要流程是将预处理的文本信息归入相关的话题中,文本聚类就是将话题按照文档进行聚类,从而发现新的热点。话题追踪是得到的热点话题与用户感兴趣的进行比较,若判断是用户感兴趣的则交给用户,这里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地向用户兴趣进行修正,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外,热点发现还可以通过对用户的访问日志信息挖掘。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网页日志中会记载相应的IP地址、浏览时间和URL地址等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日志得到某地区某时某刻的热点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统计用户在某段时间内搜索的关键词量,来描述网民关注点的产生和变化过程,甚至可以追踪到舆情产生和变换的源头。

3.3舆情服务平台

舆情服务平台是系统和用户的交互界面。系统在经过舆情分析之后,将产生的结果结合可视化技术呈现给用户。同时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将农业舆情报告提供给舆情监管部门或者决策者,决策者或者监管部门在进行舆情报告评估基础上产生新的舆情需求,进行舆情采集主题规划。舆情服务还包括敏感话题的趋势分析、热点话题排行榜等,当这些超过了系统预先设定好的阀值,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应对。

4结束语

第5篇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与政府危机管理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多平台交互机理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探讨 大数据影响下网络承载问题研究 网络大数据助推网络舆情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IM交互设计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特征及趋势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 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稳定性测试模型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视频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相丽玲,王晴.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演化特征及治理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26-31.

[3] 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33(1):120-124.

[4] 杜建华.风险传播视域下舆论安全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3-149.

[5] 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7.

[6] .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33(9):140-143.

[7] 张健华,李娜.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6):79-84.

[8]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1.

[9] 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90-101.

[11] 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12] 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81-87.

[13] 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14] 李阳.危机管理模式下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4):49-54.

[15] 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5):15-22.

[16] 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9.

[17] 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 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5):143-147.

[19] 王向文,图登克珠.舆论场+:一种探索性思考――兼谈对涉藏舆情治理的启示[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8-32.

[20] 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5):42-46.

[2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34(5):123-129.

[22] 盛明科,邵梦洁,徐厌平.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8):190-195.

[23]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4-08-28].http:///ch-cn/%E5%A4%A7%E6%95%B8%E6%93%9A.

[2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5]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26]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27] 蒋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2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分散在四类政府部门[EB/OL].[2016-04-01].http:///shendu/xxsb/detail_2013_0

7/22/27739989_0.shtml?_from_ral-ted.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第7篇

大数据将带来舆情监测的新局面

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令网络舆情监测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面。由于言论数据海量,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分析平台来支撑网络舆情的分析与检测。而拥有强大信息聚合分析和挖掘处理能力的大数据技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大数据技术可以完整记录民意和舆情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网民在网络上留下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记录和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思想、情感状况,这些数据记录是信息时代网络与现实交融的结果,有诸多规律性可循,通过火数据平台分析这些相关数据,可了解网民的意见与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大数据好似大众行为和思想的记录仪,可清楚地记录人类的所思所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记录不只停留于大的层面,还可以建立在个体之上,可以即时化和细节化地测量个体行为和情绪。

2.大数据技术可以精确反映舆情背后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关系

大数据不仅能对网民话语表达进行记录,还能探索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方式和关系,甚至整个群体的界限和联系。从宏观上看,使用大数据既可以清晰地描绘网民的社会语言表达,又能记录和反映出网民背后的社会关系网络。

3.大数据技术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可以预测舆情走向

诚如巴拉巴西所言:“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我们通过大数据强大的预测能力,可以预测出社会舆情走向。当然,在某些情形下,舆情分析中使用大数据可能存在某些风险和缺点。比如,一旦其被广泛使用,个人隐私可能受到极大威胁,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看清个体的行为和思想的轨迹。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组织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掌控和操纵舆论。

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的现实转变

1.舆情监测向多元化和多向度发展

随着大数据视角趋于多元化,要从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和心理描绘、社会需求和诉求的反映和预测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向度的研究。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监测视角必须从单向度的内容研究转向多向度的内容及关系研究,通过这样的转变,可以彻底改变舆情监测基础匮乏的现状。2013年至2014年,很多机构采用的大数据抓取技术都是多向度的,比如新华社的新媒体中心联合数托邦工作室,对新浪微博相关原创信息的用户的气质、年龄及社交关系等进行多元化和多向度研究,对《爸爸去哪儿》进行大数据解读,找出该节目火爆的原因。再如山东鲁网开发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和北京中科点击公司研发的“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都从多方位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情感和态度监测。

2.数据库向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库转变

随着大数据的信息数据的激增性和驳杂化,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非结构化数据的内容占据了当前数据海洋的80%,并将在2020年之前以44倍的速度迅猛增长。过去那种有限内容和结构单一的数据库显然无法满足未来舆情监测的需要,因此只有海量大数据库才能支撑,同时只有这种非结构化大数据库才能做出丰富且非结构化的呈现。

3.高度集约化将成未来舆情行业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核心竞争力将是它们的数据处理与呈现能力。在舆情监测软件领域,不同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可以获取同样的数据,它们需要依靠自身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以及用户的体验来占领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监测软件行业中原有零散低能的监测软件公司将被淘汰出局,行业内部高度集约化将成为舆情行业的发展趋势。

4.舆情监测将转向未来式,服务将转向综合性

从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测的格局来看,重点仍是舆情监测,其主要功能是对某些事件的舆情发展动态、影响范围、影响力大小等进行监测和研判,多体现为“过去式”,偶尔能展现“现在式”,而“未来式”几乎没有体现。大数据可探知舆情的规律性,对舆情发展进行有效而且准确的预测,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核心就是预测。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于人类经验,对未来态势进行研判,以实现人类经验作用范围外的准确预测。未来大数据支撑的舆情监测功能将大大丰富,其服务将是全方位的综合性舆情服务,将引导客户从过去的“应对舆情”向“驾驭舆情”方向转变。

大数据视域下舆情监测的操作点

2014年12月16日,百度公司副总裁朱光则表示,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百度公司投入了18亿元用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2014年12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将投入10亿元投入大数据监测用于消费者保障和打假。虽然目前大数据研究话题越来越热,但是大数据研究依然还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其的关注主要缘于对其价值的认可和畅想,但是如何系统地开发和应用还没有完备的计划,很多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乃至企业还处于基础数据储备阶段。从现状看,缺乏分析与对比框架,缺乏跨行业的数据算法和分析模型,结合舆情监测的特点,笔者认为未来的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可能有如下的操作点。

1.在大数据收集上,尽可能扩大信息源以满足未来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来的舆情信息收集将更加多元化,社会化媒体、物联网等都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的信息源,其非结构性特征将决定其有尽可能地获取异源及异构数据的必要。

2.注意大数据的集约化存储,以及数据处理的结构化和提纯技术

以大数据库充当信息母体,以小型基础性数据库为支撑,其通过构建结构算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将大数据的算法结构化。

3.追求大数据使用的低门槛和呈现的可视化

大数据的真正价值是运用,是作为社会应用工具服务社会。所以,大数据的使用必须追求低门槛,易懂易识,界面必须友好,结果必须可以直观识别。

4.积极关注无线舆情的监测

根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预测,以新闻客户端和微信为代表的无线舆论场将成为未来舆情监测的要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新的舆论策源地,无线舆情的监测将成为未来舆情监测的重点。

如何构建完整的大数据舆情管理体系

数据资源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资源之一,这就是奥巴马启动美国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的初衷。当前,我国在大数据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数据比较散乱、安全性比较低、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网络舆情状况越来越复杂,故而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的要求,构建一个完整的大数据舆情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要构建大数据舆情管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相关部门应牵头建立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

设立政府大数据管理部门,建立相关标准,统筹数据管理、收集及安全有效利用,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打通行业领域间的数据通道。

2.建立统一且高效的网络舆情大数据基础平台,推出相关法规条例

明确各级部门、机构、企业的数据提供义务和共享权利,实现数据高效利用和规范管理。

第8篇

[摘 要]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公安网络舆情分析人才,加强以新媒体为基础的警民公共关系构建,提升警察院校学生的新媒介素养

>> 公安院校民警培训课程建设的思考 对公安院校MOOC课程建设之思考 基于社团及网络平台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 关于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的思考 公安院校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思考 论公安院校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关于公安院校选修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探索 公安院校开设警务监督课程的思考 浅谈公安院校的寝室文化建设 公安院校发展的专业建设引领模式探究 "互联网+"环境下公安院校的建设 公安院校英语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发挥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德育功能探索 公安院校警察防卫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公安院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研究 浅谈公安院校警务英语课程教材建设 公安院校开展公安文化教育的思考 公安院校警体计划网络图的构建研究 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1-22.

[2] 杜庆灵,李进.信息网络安全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

[3] 孔祥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4(15):78-79.

[4] 徐迪.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的可行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52-155.

[5] 乔雪颜,翁书婧.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现状初探[J].求知导刊,2016(41):145.

[6] 陈柏龄.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网络公关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5(1):43-47.

[7] 朱珠,刘青.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J].新闻传播,2015(1):49-50.

[8] 申凡.网络传播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第9篇

在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安全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安全监管监察工作逐步走向深入的今天,随着网络媒介愈发深度介入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崭新的安全生产网络舆论场,安全生产相关网络报道、网络问政、网络爆料,甚至是网络谣言等舆论信息大量涌现。一旦发生安全生产相关事故或事件,如何在第一时间制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及应对工作的实践表明,很多地方性安全生产舆情事件或舆情人物、突发生产安全事故和肇事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重要敏感负面涉安言论等,如果在事件产生初期,没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舆情应对和引导,极有可能扩大影响,演变成为全国性舆论事件,不但错失进行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还会给全国安全生产舆论的整体形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陷于被动局面,更不利于后期舆情应对工作的开展。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全国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所有涉安企事业单位,要树立安全生产“大舆情”观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及其应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对待舆情、真诚应对舆情。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应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渠道,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密切联系群众,不但要转变观念,还应注重运用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方式方法。根据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以往经验,借鉴国务院新闻办等机构部门应对方法,我们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四讲”策略。

第一,争取“尽早讲”。在安全生产舆情事件被曝光后的4小时内,舆情态势轮廓初现,整体可控性较好,是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适宜第一时间表态,主动争取话语权,抢占舆论信息发酵制高点。

第二,必须“准确讲”。信息力求全面准确,真实可信,争取公众的认可和信任。

第三,坚持“反复讲”。秉承积极主动、诚恳谦恭的处置态度,坚持在舆论发展与应对引导工作交织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瞄准合适时机,主动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多样平台,消除误解、舒缓情绪、答疑解惑,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做到“持续讲”。及时持续披露安全生产事件或者事故进展情况和舆论关切,给人们以希望,直至公布调查结果,舆论平息。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作,既需要建章立制、科学规划、讲究方法、高效有序,又需要建设深化积极向上的安全生产文化来团结和凝聚推进全社会安全发展的大局意识。一方面,以平等、积极、开放的态度,坚持信息公开,接受媒体舆论监督,主动与主流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和谐友好的关系。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络沟通机制,推进日常安全生产宣教工作;与主流媒体建立合作互动机制,进行安全生产宣教主题栏目创建,组织重大安全生产新闻报道;与主流媒体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重大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上,发挥积极的沟通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密切联系群众,打通与民沟通联系的渠道。建立网络意见建议吸纳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发动网民进行网络监督,积极采纳建设性意见建议。这样,发动媒体、网民等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巩固和谐先进的安全生产文化,实现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安全监督,助力安全发展的互动循环。

此外,舆情信息是进行安全生产舆情应对工作的基础。在舆情应对引导的全过程及短长期舆论阵地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舆情信息的基础主导作用。通过大力推进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和事故信息实时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信息监测预警,精心组织人力、深化舆情分析研究,确保舆情信息全面及时、深入有效,能够为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供坚实的信息技术支撑。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2010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筹建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并建立由专业舆情监测分析人员组成的网络舆情处,系统采集整理、监测分析涉及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的网络舆情信息,秉承“及时研判,准确把握,积极发声,正面引导,分级应对,有序管理”的工作原则,开展针对一般网络舆情、较大网络舆情、重大网络舆情、特别重大网络舆情的四级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通过建立舆情应对会商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舆情等级和涉事原因,由相应业务部门牵头,组织会商、研判舆情,提出应对意见或方案加以实施。同时,在应对过程中,继续加强舆情动态监测,严防舆情发生偏离,严防谣言的产生,对舆情应对工作实行闭环管理。2014年4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下发《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这样的预案无论是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还是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题网络爬虫;信息收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046-02

网络舆情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传播具备的公众性,针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所具备的影响力和倾向性言论以及观点的等,通过社会舆论所表达的一个方式。因为网络舆情拥有传播速度快和影响力大等特点,所以应该创建自动化与现代化网络舆情的监控系统,从而确保网络舆情相关信息的及时、有效采集和分析以及监控等。另外,网络舆情的监控系统一般包含信息采集模块和预处理模块以及分析模块等,其中采集模块作为舆情分析和处理工作的前提,该核心内容就是利用一个或是多个并行采集设备从互联网中有效收集相关网页数据,而采集设备一般称之为网络爬虫或是网络蜘蛛。本文主要对网络爬虫与主题网络爬虫相关处理流程进行了分析,从而针对主题网络爬虫的相应设计模块结构完成优化,实现更为简单与有效的主体网络舆情相关信息采集系统的合理设计,并为网络舆情的采集与分析提供帮助。

1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现阶段,国内对于舆情并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有关教授针对舆情进行了定义,也就是舆情为舆论状况的简称,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中,人们对于社会事件与社会管理人员产生与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可以有效、直接反映出社会舆情,其还是实现网上相关信息交流的主体,同时人们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与社会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发表的言论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一定要及时采用有效对策,针对舆情实施严格监控,从而有效控制与引导事态良性发展。另外,舆情监控一般是利用网页自动选择舆情信息,然后利用文本挖掘等相关技术针对舆情信息完成有效分析与处理,并把处理过户获取的热点信息进行上报与跟踪,科学、合理的舆情监控可以实现舆情信息从被动防堵过度至主动疏导。

2 普通网络爬虫与主题网络爬虫分析

网络爬虫作为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中采集系统的核心与基础,其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数据采集覆盖率与查准率等。依据采集内容和目标的差异,网络爬虫一般分成普通网络爬虫与主题网络爬虫。其中普通网络爬虫主要目标就是大量采集信息页面,在采集的过程中仅仅注重网页采集的数量以及质量,从不深入考虑网页采集相关顺序与被采集页面有关主题。近些年来,网络信息的不断增长,普通网络爬虫面临着严峻的网页规模和更新速度以及个性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为了能够有效改进网络爬虫的工作效率,使其可以满足相关人群深层次和面向特定领域的信息要求,一定要充分应用主体网络爬虫。该目标是在大量采集和主体有关的网页基础上,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互联网页内容和主体相关度。

1)普通网络爬虫分析

普通网络爬虫是利用网页间存在的超链接关系有效采集网页,需要创建一个初始化的URL集合,其为一个有序的等待抽取的URL队列,然后从此队列中某一个URL开始,有效提取相应页面中的HTML内容,同时分析与提取在此页面中其他相关的全部超链接,把其分别加入至URL队列里,对之前的URL队列完成更新,然后依据图表中广度或是深度优先选择策略有效访问下一个URL连接,这样依次循环,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一直到全部网页都被提取完成或是依据Web爬取方案停止采集位置,该爬取流程图如图1所示。

2)主题网络爬虫分析

主题网络爬虫主要指有选择性的收集和目标主题存在关联的网页。应该针对主题完成向量表示,依据内容相关度有效计算出相应网页内容与主题的相关度,同时针对链接完成相关度评价,从而决定选择哪种网页。在进行采集时并不需求采集全部的网页,对此主题网络爬虫所需要保存的页面相对较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相关硬件与网络资源,并且可以有效满足特定人们对查找特定主题的相关需求。另外,主题爬虫主要是在普通网络爬虫基础上实现相关功能的扩充,主要设置了针对URL与网页主题相关度的评价,主题网络爬虫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 主题网络爬虫设计研究

主题网络爬虫只针对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完成采集,并不是覆盖全部网页。应该先对主题完成向量表示,依据内容的相关度有效计算出所要访问的页面内容以及主题相关度,同时针对链接完成预测和分析,有效识别相关链接是否与主题有关,最后决定选择相应链接所指向的网页,同时设置提取链接的合理顺序。另外,主题网络爬虫整体运行流程比较复杂,首先要启动爬虫程序,然后输出主题和种子站点,完成主题的向量表示。其次获取网页的HTMT正文内容,并把网页输入至页面相关度的分析模块,有效计算出此页面和主题的相关度,并且把所提取到的相关页面链接和链接锚文本等多种有关信息输入至链接的评价模块中,通过测算相关度超过阀值的链接输入至链接的优先权队列中。然后依据链接选取对策,选取下一个进行访问的链接输入至爬行模块。最后,反复重复上述步骤,一直到满足相关结束条件为止。主题网络爬虫更为关注发现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怎样更多获取和主题存在密切关系的网页,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采集效率都是主题网络爬虫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另外,主题网络爬虫系统的设计应该以普通爬虫系统作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部分功能的扩充,依据主体网络爬虫相关功能需求与运行流程,设计的系统如图3所示。

4 主题网络爬虫关键技术分析

主题爬虫比较重视网页相关度,依据相应的网页分析算法有效过滤和主题并无关联的网页,并且保留和主题有关的网页和链接,从而更多的采集和主题有关的网页内容。对此,就应该科学、有效设计主题网络爬虫算法。

主题向量表示和关键词权值计算方式。主题一般利用一组关键词进行表示,同时主题关键词通常要在种子文档中获取。而种子文档主要由用户所指定的样例文档和种子页面相应文章以及种子页面实现相邻近区域扩展之后产生的文章等构成。另外,种子文档的产生过程比较复杂,增加种子页面所指向的页面,指向种子页面的页面实现种子页面的有效扩展,在扩展至一定条件过后停止,然后将用户输入至样例文档和种子页面文档以及扩展种子文档构成一个种子文档集,最后利用统计词频与逆文档频率(TF-IDF)手段针对种子文档集完成词频统计,同时还要实现权值计算,将权值最高的n个值构成主题关键词集,有效表示所给定的相应任务主题。

5 结束语

近些年来,主题爬虫技术在信息采集与数据挖掘方面的关键性日益突出,而且主题网络爬虫的研究和分析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分析与研究普通网络爬虫与主题网络爬虫技术的特点以及处理流程,在满足相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与研究了主题网络爬虫相关功能模块的设计以及所有模块的具备的作用。另外,还针对主题网络爬虫的相关度计算和主题向量表示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怎样发现更多网页,怎样获取相关度更高的有关页面和提升主题网络爬虫工作效率,依然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海洋,刘晓然,钱海俊,等.一种新的主题网络爬虫爬行策略[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1):264-267.

[2] 魏晶晶,杨定达,廖祥文.基于网页内容相似度改进算法的主题网络爬虫[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9):1-4.

[3] 叶昭晖,曾琼,李强.基于搜索引擎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0):302-307.

[4] 谢飞,吴信东,胡学钢,等.基于语义联系的新闻网页关键词提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1):145-146.

[5] 刘金红,陆余良.主题网络爬虫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4(10):26-29.

第11篇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工作机制 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的应用促使中国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①依附于互联网这一平台的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紧密联系,反映公众话题与社会热点问题。舆情似水,如果不给予疏於和引导,会酿成水患,冲垮社会“大厦”;如果及时有效地加以整合引导,则会成为政府治理的财富。

一、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理观念滞后,舆情监测机构定位偏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国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如何引导网民舆论导向成为政府工作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网络舆情治理中,我国政府官员面临着以下现实问题。一是治理观念滞后,时常发生对社会矛盾或公众热点话题置若罔闻,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手段解决舆情矛盾;二是对舆情检测机构定位出现偏差。这些服务机构目前的工作重点在于对舆情数据的搜集和抓取,然而最重要的是当事件爆发之后,政府应对网络民意反映的数据进行有效、科学的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进行科学的应对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方法,为政府治理网络舆情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这应是核心所在。

(二)政务舆情研判与应对迟缓。

我国政府机关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通过对刚刚或正在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就其性质、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研判,并根据舆情发展态势制定相关应对策略。但现实舆情事件处理中却存在着信息研判与应对策略迟缓。以2010年10月16日发生于河北大学新校区轿车撞人事故,导致一死一伤,肇事者竟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件一经曝光,引起了全国网友热议与高度关注,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河北省相关部门及时调查结果,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平息此次事件。

(三)网络舆情工作体系不完善。

毋庸置疑,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是非常重视的,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善治,虽然我国已将建立了相关的舆情监测机构、应急处理机制、新闻发言机制等工作体系,但由于治理高于管理,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刘邦凡在《电子治理理论》中指出:“治理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一个高级环节、一个组成部分”②,因此对网络舆情的治理需要更高层次的完善工作体系。当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仍没有一部完整的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完整明确的新闻发言制度和事件善后处理机制,导致政府官员无法可依,行为也缺乏法律规范,政府部门也未能及时舆情发展情况。

二、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正视网络舆情,新理念引领舆情服务。

对网络舆情认识的偏差基于并未正视舆情,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改变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你的观念”。④加强政府机关及官员治理理念的同时,鼓励有实力的软件公司搜集、研判、分析舆情事件,支持高校或学术机构研究网络舆情基础理论。

(二)建立网络舆情评判标准与应对方式。

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应该敏锐地发现具有舆情价值的新话题,及时检测、分析和研判,并对此做出相应对策。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评判,并对舆情选题进行定期抽样调查,及时了解当前舆情传播主要手段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舆情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政府及时提供一份舆情信息。

除此之外,政府基于正确判定舆情信息的基础上,政府要及时做出回应。应对网络舆情,首先政府要做到信息公开、及时、透明,第一时间以主体发声,避免流言蜚语和公众恐慌,并要与公众保持动态联系,防止社会问题政治化和矛盾深化。

(三)完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体系。

第一,出台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我国虽然制订了如《互联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5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等法律,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为使政府治理舆情时有法可依,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

第二,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检测舆情信息。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应包括舆情信息搜集、热点话题发现、信息真假甄别、跟踪调查和研判分析,通过这些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公众话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第三,完善新闻机制。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召开新闻会,让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新闻会、新闻发言人、新闻调查会或者媒体访谈就舆论热点问题和相关政策解答,防止报道偏差和失误,阻止舆情反弹给政府造成不利影响。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不仅仅要其中一个部门作出最大努力平息压力,更需要相应的各部门联动合作,协同治理,“它可以实现实现政务流程在各个部门间的无缝衔接,消除不必要的障碍,在服务传输层面上提高公众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⑤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注释: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新华出版社.2013.3:11.

刘邦凡.电子治理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54.

第12篇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有很多新媒体正在兴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网络舆情对于高校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虚拟性、容易扩散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当高校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就应当有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法,以便能够很好的消除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从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角度出发,简要阐述了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也提出了对其相应的应急处置对策,为有效解决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负面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应急处置

一、引言

中国当前的科技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互联网,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互联网交流平台。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同时也是突发性事件的主力军,但是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往往会通过互联网来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语或是产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负面情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就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而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的一些决策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甚至损坏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对于高校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制定一定的应急措施,及时地控制网络舆情,尽可能地减小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保证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特点

第一,舆论主体的虚拟性。网络舆情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是虚拟的空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网络,互不相识的人也能够相互交流,有些人也通过一些网络技术来模糊自身身份,由此发表一些比较偏激的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到比较不利的影响。第二,舆论内容的容易扩散性。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媒体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其言论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有一些舆论消息传出时,就会很容易传播扩散。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人们分布消息的时间、地点也不再受到限制,大学生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发表的言论就会更容易传播出去,从而造成舆论。第三,舆论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很多人都离不开网络。当前,很多高校在校内都实现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网络。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使用网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贴吧、论坛等多元的渠道来传播舆论消息,由此来增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三、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采集机制。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量十分广泛,就当前的网络技术无法有效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所以,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采集机制,以便能够迅速准确的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甄选、分类并且抓取针对某类高校的信息。这样的话就能够减小工作量,在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时,快速的做出反应。要想建立多维采集机制,可以从主题爬虫技术出发,进行种子设置、信息雷达等多个模块的优化,同时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做到更加全面和更加准确的信息采集。第二,以引导策略为指向,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类别分析机制。网络舆情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传播的速度十分迅速,影响力也十分深远,在进行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时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引导策略为指向,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类别分析机制,将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的分类,例如大舆情类和小舆情类,正舆情类和负舆情类,强舆情类和弱舆情类等,而这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也要有不同的指向,这样有针对性的分析,能够加快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应急速度。第三,以四色等级为基准,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以四色等级为基准,将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四个等级: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相对应的颜色依次是蓝、黄、橙、红。蓝色级舆情一般不受关注,传播速度也较慢;黄色级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范围一般限制自高校内部;橙色级舆情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范围一般为各大高校之间;红色级舆情关注度极高,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影响范围能够扩散到整个社会。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这样才能够在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候掌握主动权,做到有效控制。第四,以层层问责为保障,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报送反馈机制。对于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应当进行合理的分控,一层层问责为保障,建立完善的“学生-学院-学校”舆情报送反馈机制,做到层层递进,从基层着手,班干部深入了解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及时的反馈到学院,学院再反馈给学校,这样分工明确,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能够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前及时防控,当舆情发生时也能够及时处置。

四、结束语

中国互联网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网络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是接触高校突发性事件的最早群体,同时也是网络舆情产生的主力军。加上很多高校都建立了用于交流的网络平台,就更加有利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对高校造成经济、声誉等多方面的损失。在此情况下,高校应当要有一定的应急处置机制,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损失,保证高校发展。

作者:霍轶 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