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1:3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静夜思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行,新课标已深入人心。新课标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性学习就成为了探究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就表演艺术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论述,希望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学和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式教学表演艺术
一、表演艺术的运用背景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可塑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文字不是简单的组合和堆砌,在不同的语境和环境中同一个字词表达的意思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具有很丰富的涵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中,朗读是最常规的教学方式,虽然还有播放教学视频和简单的小游戏等辅助的教学方式,但对于生活经验还不太丰富,缺乏语感和语言积累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很难理解和感受得到文章和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大多需要课后反复的练习和运用才能较好的接收,因此在语文教学任务里,学生的作业量非常大,大量知识性训练和重复性训练的作业非常的多,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感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获取,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体悟,但通过潜移默化的反复练习,其过程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语言运用的情境,让他们在互动和参与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表演艺术与探究式教学的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探究式教学也引入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辅助教学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运用为中心,老师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和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玩是孩子的天性,表演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艺术表演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合作与参与性高,能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可塑性很强的学科,艺术表演在语文课程的教学里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教师可以把学生对表演艺术的自觉投入因势利导的引导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语文课程的课文朗读中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同时要求将人物的感情、语气和性格读出来,这其实就是表演艺术的运用。表演艺术中的吹、拉、弹、唱、跳总能激发起孩子学习的潜能,比如朗朗上口的儿歌跟着唱上几遍就能记得住,欢快的舞蹈跳上几遍也能跟着跳上一段,动画片里经典人物形象说过的台词,孩子在课余的角色扮演中都能倒背如流,这就是表演艺术在孩子们自主学习过程中最明显的效果。表演艺术在语文的探究式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创设字、词、语句和文章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揣摩、分析、理解和运用课文知识和学习目标,让他们通过艺术表演的方式,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演绎,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编排,不仅提高会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
三、表演艺术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课文中穿插表演艺术前应先明确教学目标,不能为演而演。语文课程中的课文大概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还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还有字词、语句的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穿插其中。例如:寓言故事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读写寓言、认识和学写生字词以及培养阅读的兴趣。《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表演短剧,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和转折性的剧情会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表演时正确掌握“羊圈”、“窟窿”、“叼走”、“后悔”、“劝告”、“硬要”等生字词的读音,通过小组讨论和分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讨的过程中主动对课文和人物角色进行简要的学习和剖析,最后各小组将寓言故事重新呈现出来。通过短剧的演绎,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组间的演绎对比和点评更能让学生查漏补缺,并从中培养他们的协调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探究教学的内容可以是字词的音义,可以是课文的思想主旨以及文章的体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艺术表演的形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将字词形象的表达出来,通过想象和动作的设计达到加深学生知识印象和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单个字词读音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模仿表演进行学习,教授平翘舌的读音时,“南(nan)”和“蓝(lan)”,可以通过手掌模仿读音时舌头的动作,平舌就伸直手掌,翘舌就卷握手掌,同时将字音读出,直观的模仿和学习能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在学习成语时,由于成语一般都出自典故,因此也可以设计单人演示或多人配合的短剧,学生们通过演绎和学习加深对字词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察言观色”、“道听途说”等成语时,教学设计可以创设词义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探讨词义,了解字词由来的文化背景,并将观察别人说话或脸色,揣摩别人的心意的“察言观色”和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没有根据的话,通过分工简要的演绎出来,从而对知识有所感有有所悟,促进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三)教学过程的实施。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程度越高则教学的成效就越大,因此,如何调动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参与就成为了探究式课程的关键。例如在学习《静夜思》的教学时,可以将民族歌唱家雷佳演绎的歌曲《静夜思》结合教学,让学生感受诗歌演绎的形式,以此为引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如学习《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借助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的演绎,让学生一起演唱或对唱的形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致,从而顺利推进诗词歌赋的学习。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表演艺术的运用还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符合探究式教学要求的艺术形式开展课程,不能为形式大于内容,艺术表演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并将学生的兴趣正确的引导到学习中,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艺术表演只是探究式教学中教学形式的其中一种,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灵活穿插使用,相信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教学伊始,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四周的景色如何?然后配乐师用声情并茂、甜润有磁性的朗诵将学生引进新课。有这样一处风景优美景区,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十里桃花开得正艳,似火如霞,在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人留恋的美景中,李白就要乘坐小船离开这里,猛然间听到悦耳的歌声,原来是好朋友汪伦边走边歌前来送行。此情此景,诗人李白特别感动,他握着汪伦的手深情地说,纵使桃花潭水深及千尺,也赶不上你送我的这份情。
二、借助诗的语言,想象画面
很多时候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构成一幅完美画面。现以《送春》为例,教师通过范读,先让学生构成一幅画面,然后通过大屏幕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春风习习,花谢花开,燕子在屋檐下欢快地飞进飞出,杜鹃鸟为了留住春天在深情地呼唤。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大屏幕中呈现的画面进行对照,看自己想象的和大屏幕的画面有哪些区别,顺势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图文对照,领略古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法和学法,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上课时出示阅读提示:(1)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读学习本课生字。(2)反复读诗,试着用/和标出停顿和重音。(3)借助书上注释或工具书,了解所学古诗大意。(4)读诗,借助文字构成一幅或多幅画面,试着动手画一画你想象出来的画面。(5)你能用你的语言将古诗的大意描述出来吗?可以直译,最好意译,用最动听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古诗的理解,同桌之间相互补充。(6)这类题材的古诗你知道多少……教师在课前要努力做到:如果借曲引情要选哪首歌;如果为了渲染古诗的氛围,该制作哪些课件,如果课后需要拓展延伸,你要了解哪些相关的古诗或诗句。在课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想象、语言文字体会古诗的美。
四、浅吟低唱,感受诗的韵律和语言美
语文有显性的一面,亦有隐性的一面,学生会识写生字,会读课文是显性的,其隐性的一面需要教师用心去考虑、去理解。如语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知识的拓展等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和引领,是教师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智慧及教学能力的体现。本课是一首诗歌,浅显易懂却又朗朗上口。教师要做示范,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展现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积极性受到激发才能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朗读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树立标杆,树立超越意识。
五、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品词析句,因为品词析句能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的美,进而升华情感。如,在《示儿》中通过“同”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游园不值》中的“怜”,通过品“怜”,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炼;通过品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品析来告诫自己:要趁念书的时候,珍惜每寸光阴,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要到老的时候因一事无成留下悲伤后悔。
六、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了《赠汪伦》,教师要问一问学生,你还学习了李白的哪些诗歌?教师顺势背诵一些李白的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几首著名的送别诗朗诵给学生听,如《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为学生学习古诗铺设道路。
七、需要课前预设,确保教学质量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古诗词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质量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反复诵读,重视对诗词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中难以准确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精神,作为诗词的“第一读者”。首先有感于自我的生命,诉之于自我的感情,用诗歌强烈深沉的情感打动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受到感动,才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他们的生命情趣,由感知情感美、人格美向“善”的方面迁移,从而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理性教育,感悟人生真谛。形成自己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师在指导诵读时首先要把握诗词的节奏。
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注意语调、声调的把握,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投入。每首古诗词的感情基调都是不一样的。或昂扬激越或低沉悲凉:或痛心悲愤或恬淡宁静。一般来说,平声流畅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情感的波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读的环节,让那些文字符号转为可感的声音形象,读出感情。最后主客体感情互为交融,完成情感教育。比如教授李白的七绝《望天门山》,我让学生用缓慢、婉转、低沉的声调反复吟咏: 天门一中断一楚江一开,碧水一东流一至此一回。两岸一青山一相对一出,孤帆一一片一日边一来。此诗读起来气势飞扬,荡气回肠。流畅的节奏仿佛使人在音乐中进入美的情境,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青山、碧水、红日、白帆,感受到了大好河山的雄壮美。在这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仿佛与李白的情感相融合,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细读文本,加强对诗词的理解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2、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即可。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对诗词的兴趣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骆宾王的《鹅》这首古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是难以给学生一个丰满的形象认识的。因此,我根据诗意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着掌,欢快地引颈高歌。湖面上水波微微荡漾,荷叶轻轻摇晃,荷花的香味沁人心脾…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再造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结语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神秘之美。
参考文献
[1] 方泽生,谈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切入点[J],教育艺术,2008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新课程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化教学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师生合作探究决定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这些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一个娴熟而高超的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发展者和创造者,如果不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是绝难胜任的。而我们农村基础教育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课程改革的阻力更大,艰难的程度更高,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会认识自我、反思教学。
那么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反思要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实践探索中认识自我
1.在读书中反省自我。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我们农村小学也订了一部分有关课程改革的刊物,也在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2.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新课改前,有些教师天天备课、讲课,像机械一样运作,却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也很少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同时也很少给自己出难题、提出新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故我。只有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只有天天反思,天天才会有新收获。
3.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年级或本单位的校本培训、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究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教研室及师训领导的发言、同事的教学,都是他们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因而要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4.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发展自我。评价有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无论哪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情况的大好机会;要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要更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二、在课堂实践中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自觉地不断地写好课后一得、单元一思及期中或期末的阶段性分析,记录好教学过程中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成功之举,记录好教学中疏漏失误等“败笔”之处,记录好教学过程中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的“智慧的火花”,记录好学生在课堂上闪烁出的“创新的火花”和独到的见解;通过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去领会摸索出了哪些教育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成功的地方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使疏漏失误之处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使学生的独到见解即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这样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教学反思可通过行动研究法和比较法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通过开辟信息绿色通道、召开学生座谈会,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整合思考,通过跳出自我,经常地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及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手法上的差异,使自己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得到深思、找到的经验得到升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人的伟大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思想,能够对自己及其行为对象进行审视和思考,即反思。那么处于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要通过反思自我、反思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就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强的意志,抛弃许多旧的东西,甚至是那些多年积累的已经驾轻就熟的经验,去历尽各种坎坷、挫折以及困惑和迷惘,认识到课程改革是谁也阻拦不了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应认识到传统课程中的教师只是渐燃渐消的蜡烛,是越磨越短的粉笔,是教师自我的迷失和本体的退化。而新课程带给教师的是与学生一起发展成长,让师生的兴趣与向往、生活与理想、生命与创造在宽松自然的情境中得到焕发和张扬。因此,教师在反思中不管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只要充满信心,就能不断地矫正错误,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地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不断地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重要性;方式
俄罗斯的伟大作家高尔基回忆,他曾在10岁的时候读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纯朴的心》,并且对这篇小说非常痴迷,觉得其中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然而,当他打开一页书,对着太阳光细细察看时,却什么也没有找到。究其原因,高尔基其实是被小说的文本深深吸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也应多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理解其中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一、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往往都是由专家精选出来的经典作品,普遍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只有深入、仔细地进行文本解读,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景、意,才能获得心灵的震撼,进而学以致用,写出优美的文章。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文本解读的方式
(一)文本解读要沉入词句,咬文嚼字
著名学者南帆指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即在细读文本时,要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体味,既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蕴涵的意思。因此,在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沉入文本的字、词、句、段,咬文嚼字,从一字一词上找差别,从一言一句上看深义。只有读透教材,才能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看到作者笔下活生生的人物和绵绵不绝的亲情,以及作者潜移默化的爱。比如,在对课文《倾斜的伞》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细细品味:为什么外公“含笑不语”?为什么“不知何时”“我”开始撑伞?为什么“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通过沉入词句,咬文嚼字,学生最终在文章的细微之处品味出了其中所蕴涵的真情。
(二)文本解读要多角度、全方位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积极寻找与文本和作者相关联的资料,并将其进一步组合,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从而揭示出作品更新的、更深刻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那山,看水还是那水”,最终获得认识境界的升华,即“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通过学生对文本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解读,其精神境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三)文本解读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联想或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天空自由地驰骋。古往今来,许多的文学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一些空白让读者用各自不同的想象去填补,最终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就一定会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从而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先放一遍全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翱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启动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三、文本解读需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文本解读应注意细节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诗虽小,却精妙。为何这样单纯的一首小诗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细究起来,缘自诗人捕捉到了几个近乎常态的朴素细节,如举头、低头等,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带领读者走进作品的境界,自由体验,并最终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家心灵的共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提醒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近文学艺术的殿堂,并最终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体验得到刷新,情感得到升华。
(二)文本解读应注意字里行间的感情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带着思想感情去解读。具体而言,教师应充满激情地对课文进行细致解读,让学生充分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感染,进而与课文的意境相通,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以及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解读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文学巨匠茅盾指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同时,根据认知规律,人类对自己所经历过或所熟悉的事情、环境,更容易获得情感体验。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道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对文本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解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的内在神韵,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明海.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之我见[J].吉林教育, 2009(14).
2.王元安.对“文本解读个性化”的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10(25).
【关键词】信息技术 提高 语文 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生动,形象,直观,表现力强,用途广等特点,在抽象知识和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意识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现代教育手段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走向普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并强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为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应就教学应用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乃至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派出去、请进来、听名师课、观摩优质课堂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培训应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注意培养骨干、骨干带动和普及推广相结合。学校每学期要有计划地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讲学等活动,鼓励教师大胆实验,努力提高老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学习、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手段。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1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巧设导入情景,诱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导入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并成为他们积极自地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的催化剂。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图象、声音、文字、动画等于一体。清闲、有趣的画面,可吸引学生的视觉;悠扬、悦耳的音乐容易把学生引到老师安排的教学情景中去;生动、活泼的动画,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课件,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音,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导入情景,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诱入老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我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大江保卫战》时,利用PPT课件,当《为了谁》动人的歌声随着两大河流的影像在课堂上奏响时,感人的歌声和汹涌的江水很快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导入创造了最佳的时机。我适时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两大河流吗?说说,是什么?学生回答:黄河、长江。师:对,就是黄河、长江。那么你们能说说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吗?生:长江全长6380公里,生:是中国也是亚州第一大江,生: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师:同学们,就是在1998年夏天,长江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数百万人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首歌,这首当年歌唱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全国人民,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写的吗?生:中国人民。师:那么为什么要歌颂他们?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就这样,在学生激动的神情下我顺利地导入了课题内容,把学生带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携手与洪魔抗争的动人场面,在活跃的气氛中开始了一节课的教学。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中。因此,教师应对课堂导入多下功夫,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力求尽快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情境中来。
2.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节省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老师可以针对教材和教学目标,课前精心准备课件,把部分板书提前做好,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便可,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苏教版五下《望月》一课时,为培养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我把本课的生字、词,名人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的句子以及有关月亮的古诗如张九龄(唐)的《望月怀远》、李白的《关山月》、《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放到课件里,上课时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对这些描写月亮及看到月亮时的心里感觉想象诗人当时的环境,体验他们的感受,并表达出自己对月亮的赞美之情,老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表达评一评。就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空间。同时,避免了由于老师板书而影响学生注意力,打断教学思路,打断学生连续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思考能力相对提高,如果教师还是只会用粉笔加口水,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会“吃”不饱。现代技术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例如教学《海伦?凯勒》时,除了必须的教学知识外,通过录像、实物投影、电脑等多媒体技术对海伦?凯勒生平简介、对社会的贡献、对后人的影响力等进行再现,让学生可以亲眼目睹,亲自体验,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3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快、好省掌握知识。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能够图文并茂地再现客观现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使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但不能替代教师而主导课堂教学,真正使现代信息技术产生趣味性、吸引力和激励作用的是使用现代技术的教师。同时,传统教学手段中,板书具有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简明扼要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及其重点,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少而精,不能搞花架子,把它们变成课堂上的娱乐工具,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设计适合于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包括主动思考,主动观察,主动分析,自主实践)的形成和学生语文素质的三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断提高。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意识,加强对老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运用,突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以现代教育技术鲜明的功能性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思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技术基础》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指导》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课内外:方法:兴趣:“5+1﹥6”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个目标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识字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完成这个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课内外阅读必须结合并加强阅读指导。
正因为此,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了“5+1”的周课时模式,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
“5+1”课内外阅读指导就是将《新课时计划》中语文周课时6节,内化为5节完成课内阅读教学,1节延伸课外阅读时空。但是,这并非是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而是揉和在一起,灵活地进行增减。目的是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扩大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以课外阅读代替机械的课内抄写 语文学科作业往往多于数学学科,字、词、句、篇章的大量训练,使学生、家长常喊“吃不消”。现在规定一、二年级不能留书面作业,但至少95%以上的学校做不到;很多教师都是为加强孩子语文基础打牢,从一年级起就布置学生回家反复抄写拼音、字、词,而实际上这样是“事倍功半”!学生的心、眼、手没有融为一体,机械的劳动,效率低!而且对于低年级学生,步入课堂不久就已经泯灭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尝试着用课外阅读取缔重复的课内练习,开启学生阅读的闸门。如:低年级的作业就是阅读你喜欢的课外读物,勾画出你喜欢的几个词语或句子,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样我们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阅读课外书结合起来,删除繁重的题海练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附:我们班的课外读书活动笔记
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有好书陪伴我;
当老师不在身边,有好故事陪伴我。
阅读篇目 阅读时间
我想和大家分享
美词(2——4个)
摘抄佳句(1句)
我的收获(写一句话):
2.以课外阅读激活课内阅读 一成不变的课内阅读不能激越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果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的充实,学习起来没有了新鲜感,大多倦怠课内阅读。因此,我们在课前预习增设了“资料小袋”,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网查阅或翻阅课外书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儿歌等。新课前5分钟让学生在全班分享。交流时,我们看到学生们积极踊跃,惟恐没有把自己搜集到的新鲜资料展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内阅读教学的理解,而且变被动为主动,课外阅读也激活了课内阅读。
3.课内课外重方法 怎样才能读得有收获,读得有效率,前人总结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是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老师当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开启课外阅读之门的钥匙,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热爱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的能力。
(一)“良好开端”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学生启蒙的课外阅读指导一定要精心策划细心呵护。一年级上学期学完汉语拼音就可以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意愿:感受快乐、激发兴趣。我们的做法:利用“1”,开次动员会。让孩子们似迎接节日一样等待它的到来,让孩子们像欢度节日一样记住第一次阅读的甜滋味。
(二)“分类指导”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课外读物,阅读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阅读,“跳一跳,摘到桃子”。我们的做法:利用“1”,赏读古诗。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再集体吟诵,加强记忆。利用“1”,趣读成语故事。同伴在一起交流阅读有趣的成语故事,允许他们对深奥的故事内容不求甚解,熟读标题即可。利用“1”,熟读儿歌,比赛谁背得又快又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边表演边背诵,乐在其中。
(三)“个共结合”法。
“个”指要让学生有个性化的阅读;“共”指大家共同阅读。我们的做法:1、有时是固定 “1”,让大家共同读书,书的内容可不同,但读书的地点,时间相同,这样的阅读活动有浓浓的读书氛围,能把那些还不太喜欢读书的孩子吸引到读书行列里来,也能让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一展其爱读书,多读书的风采。读书当中再相应穿插学生们的交流活动,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更多的时候是延伸“1”,让学生在自由灵活地读书,不同的时间、地点、内容,这应该是课外阅读的主流。它能张扬各自的特性,能让读者将心浸在书中,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两种方式交叉进行,相得益彰。
4.课内课外重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使学生勤于阅读、乐于阅读。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看书缺乏耐力。指导课外阅读应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
如何“趣之所至”呢?“5+1”!
(一)以识字激趣
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静夜思》这首诗歌,有一个学生马上说:“我会背诵古诗《古朗月行》。”另一个孩子马上背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我马上表扬他们:“真棒!你们能背出其他和月亮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又问:“你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呀?”他们都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于是我又说:"课外书的本领真大,它可以让我们学到语文书本以外的很多知识呢!"没想到,第二天就看见很多学生都带了一本本注音的成语书、古诗、童话到学校。利用“1”,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用手指着一边拼拼音一边读。既巩固了拼音和生字,又能积累词汇,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
(二)以活动提趣。
结合课内、课外阅读,班级可开展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掀起班级读书热潮。本学期,我组织我班孩子开展了绘本漂流活动。新学期开始,在我的指导下每个孩子购买一本绘本带到班级,统一存放进班级书吧里。利用每个星期的“1”,我组织全班孩子交换着阅读,先让绘本在班级内“漂流”起来。然后又利用每个星期的“1”,向全班推荐“我最喜欢的绘本”,并且上讲台通过投影仪给大家讲述绘本故事。绘本以它生动的图画,浅显易懂的文字,精美的包装吸引着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们,每当到了绘本阅读时间,孩子们都在座位上兴趣盎然地读着,看着。一学期下来,全班孩子中,读得最多的孩子读了40本绘本,读得少的孩子也读了26本。到期末了,我再组织学生利用“1”进行绘本故事演出,四人小组将同读过的一本最感兴趣的绘本合作表演出来。孩子们在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到绘本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唤起了观演者对阅读原著的兴趣,更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三)以特权促趣。
给成功的小读者一些“人无我有”的特别优越感,享受的特权有:在国旗下讲话的殊荣;掌管班级书吧钥匙的兴奋;无限制借书的快乐;免费进城逛书店的兴奋……这些小小的特权给低年级的孩子带来的,无疑是莫大的幸福,是促使他们更爱语文、更爱阅读的注催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