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1:3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设计策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数字化模拟技术;运用
1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绿色建筑突出了量化性以及实效性,不仅讲究自然采光以及通风效果等,且新技术以及新能源的运用能够有效节约资源。这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转型,更加注重新型的能源技术、居住环境的室内外品质以及资源的节约等。就建筑本身而言,其属于复杂的动态综合体,居住质量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应当明确其设计目标,从根本上提升建筑品质。为了进一步凸显绿色建筑设计中“节能”这一基本出发点,实现能源的低耗,有关人员逐步将数字化模拟分析技术运用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保障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设计措施的可操作性,以此为绿色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绿色建筑设计策划中数字化模拟技术的运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策划过程中,设计师应当遵循相关优化组合原则,具体包括:优先选择被动式节能,而并非主动式节能;以降低建筑能耗作为设计前提,重视环境品质;统一建设能源检测系统,且落实运营效果;选择节能效果好的方案,比如场地风能利用、通风采光等。近几年来,绿色建筑这一建设理念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且在人们生活中不断得到普及,同时,许多绿色建筑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比如相关绿色建筑材料、功能性软件以及几点设施等。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技术效果,但在项目设计方面应当实行数字化模拟分析,以此保障建筑本身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在绿色建筑设计数字化分析过程中,应当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能源的优化组合,以此保障分析效果的准确高效,且可进行实时修改与整合。以下通过几个方面分析绿色建筑设计中数字化模拟技术的运用方式。
2.1绿色建筑中主要热能源的选择
在明确绿色建筑项目设计中主要的热源与冷源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应当进一步分析项目运行过程中可再生能源运用的合理性。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有效判断项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就目前来说,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不适宜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其中,绿色建筑应当满足自然通风等基本要求,在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参考建筑现场各个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根据风环境判断适宜与自然通风的时节,然后根据绿色建筑建设的标准要求,按照科学的比例设计门窗并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在通过可再生能源方案的设计后,发现太阳能较为适宜绿色建筑项目,则应当进一步判断太阳能系统的集热能力,以此判断太阳能所供热水的最佳摆放位置及其相关预留面积[1]。
2.2绿色建筑中节能方案的设计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外立面的合理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立面设计综合遮阳条文要求、自然采光以及业主本身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即在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的同时,应当有效控制夏季的眩光、夕晒等问题,并且在冬季最大限度的引入阳光直射。一般来说,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到的光导管技术以及可调节外遮阳技术属于单位投资中成本较高的技术,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使用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有效判断正式投入使用后的效果,保障其根据绿色建设的设计标准满足安装以及数量等方面妖求。在全面分析眩光调控、夏季与冬季太阳高度角、阴天环境中的自然采光以及室内的太阳辐射问题后,得以明确可调节外遮阳的安装位置、安装数量等,且不断优化光导管的数量,尤其是地下车库的设计。另外,设计人员应当全面研究可调节外遮阳的设备型号、安装位置,以保障在建筑的必要位置设置为可调节外遮阳。同时,设计人员应当有效分析外遮阳设备以及立面开窗对室内自然采光的影响,针对部分地区而言,大面积的外窗不利于冬季取暖或者增加冬季取暖能耗,为了有效分析能耗优化以及自然采光的位置,在绿色建筑的设计环节可以使用数字化模拟技术,针对性的分析具有采光需求的房间,并进行冬季取暖与自然采光的条件分析。通过对自然采光环境的分析与研究,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来说应当将办公室、科研室等设计与拥有良好采光条件的位置,而将部分对自然采光并无明确要求的房间移至内区,其交通设计也应当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得以有效确定。另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冷负荷峰值均较高,且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得热,所以应当针对性的进行过度季角度转换、外遮阳冬夏设计,确保房间在冬季进光、夏季遮阳,全年改善眩光、自然采光[2]。
2.3绿色建筑能耗优化分析
分析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主要以实验室设计为例,在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环节,实验室能耗优化并未完全纳入考虑范围,由于实验室这一建筑的主要功能决定其区域系统的特殊性,即其换气次数较多,且由于排风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故不适宜设置排风热回收系统,另外,为了确保整个系统处于常压状态,其他办公区域不再设置排风以补充实验室排风所引起的负压。所以在实验室绿色项目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浓度有效控制风量或者提升围护结构,同时,在项目设计时也可以使用消防喷淋系统进行覆盖,同时在其中设置中水供水管、消防水管等,为了避免水管的冻裂,可以在人员停留少或者某些行走区域预设采暖设施保护水管。就这一保护性设计来说,设计人员可以全面分析全面动态性能,结合太阳辐射以及室外温度等外在干扰因素,使之与相近采暖区域或者设备自发热区域分析水管动态温度[3]。
3结束语
在本次大型试验室综合型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明确数字化分析技术的关键作用,自项目方案设计之初,数字化模拟技术就为建筑的设计以及策划奠定了方案的优选基础,在数据分析结果与建筑机电设计有效结合,才进一步得出系统性的绿色建筑技术。另外,项目的设计通过层层步骤的落实与执行,保障了各项目图之间的沟通与审查,进一步降低了项目设计的成本,在该次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重视实验室投入使用阶段的资源节约,不仅实现了室内外环境的优化,同时也有助于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昕晔.数字化模拟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策划中的关键作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5,1(15):152-155.
[2]党睿,王立雄,刘刚.跨学科背景下绿色建筑模拟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6(11):73-75.
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专业分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以下简称设计标准),要求全省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标准在执行国家新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了江苏省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点及适宜性技术,按满足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目标编制。设计标准主要有八章,分别是建筑策划、场地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等专业。各专业的设计指标要求对应了评价标准的各项分类控制项和评分项的指标要求。对应评价标准分类指标中的控制项条款,设计标准采用了强制性类似条文,评分项则以一星级的获取分数值为底限。
1.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
设计标准在项目立项和绿色目标定位的前期阶段,首先提出了“绿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将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分为以下时段。
1.2.1.绿色建筑策划。绿色建筑策划包括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有前期调研,项目定位分析,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通过绿色建筑策划论证项目选址、功能定位、绿色目标的合理性,并对当地区域的控规和详规提出反馈意见。
1.2.2.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报批应根据招标文件编写绿色设计专篇,对绿色建筑策划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方案技术论证。方案论证一般以规划建筑专业为主体,结构、园林景观、室内装修、暖、智能化设计和经济都应有分析论证。项目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在方案比选中优化绿色设计指标。
1.2.3.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规划主管行政部门对方案报批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各专业在深化论证的基础上落实绿色指标中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土地空间利用,绿色交通规划,绿色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目标。
1.2.4.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是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蓝图的全面表达,也是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系统编制。各专业通过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而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控制项和评分项条款,设计专业按各专业属性有分工和协作完成文件的编制。除各专业蓝图外,在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分各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景观园林、电气智能化等)进行说明。在专篇中还需说明各专业对绿色施工与项目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有关设计评价有5类指标。分别是节地与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在每类指标中设有控制项和评分项。如“节地与室外环境”中有4方面共15条。结合前面设计标准的章节编排可以看出,评价标准的指标是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四节一环保分类的,对每一类指标的设计达标都需要多专业的技术组合才能实现,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是要求建筑、结构、水、电、暖、景观园林、室内装修都必须执行的技术指标。节材也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专业在设计标准中列出。从时段性来讲,绿色设计评价虽然要求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开始,但分类指标的技术要求却从项目的绿色策划就开始了,这一时段性在“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评价中表现突出,且具有不可逆反性,或者说如果从项目策划时没有确立绿色目标违反了绿色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条款,则该项目将不满足绿色评价标准,不会评价为绿色建筑设计。
2.“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控制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1评价标准4.1.1条“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建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依照《城乡规划法》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应根据城市、乡镇的控制性详规核实项目选址的合法合理性。《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的修改送审稿,从立法的高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行和发展。其中第十条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等专项规划……。应当将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很显然“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保证项目在绿色策划阶段落实设计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在项目绿色策划调研中应有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
2.1.2.评价标准4.1.2条场地安全要求:“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该控制项要求项目策划、选址中应委托环境保护部门及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勘测,完成地块的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报告,编制项目环境评估报告,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根据确定的建筑功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1.3.控制项4.1.3条“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该条是对绿色建筑自身污染排放的要求,建筑方案完成后确定了建筑规模和功能,环境评价报告应对排污治理提出标准限值以及防治处理技术措施,设计中的对应专业应在后阶段的文件编制中完成技术设计,以满足该条款的要求。
2.1.4.控制项4.1.4条是建筑设计日照标准要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列为强制性条文。建筑设计咨询单位都有成熟的民用建筑日照标准模拟计算机计算软件。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日照模拟演算可以优化建筑布局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建筑日照标准是规划许可审批的控制性条件,也是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设计文件编制的控制性技术指标。
2.2.评分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2.1.“土地利用”方面评价标准从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绿地率设计及地下空间设计三方面给出不同达标的得分值,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施工图文件设计来讲,这些指标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就已经确定了。而且一般公建和居住建筑的容积率、绿地率是作为规划设计要点列入土地出让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会列入规划要点,但也有建筑方案设计的技术合理性要求。土地利用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中应该有表达,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是对规划设计方案阶段的核实和再确认。
2.2.2.“室外环境”方面评价标准制定光、声、风、热四个物理环境质量指标,4.2.4条要求建筑护结构装饰采用玻璃幕墙时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本条在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电气照明专业的方案设计中得以落实,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选材的技术指标。为鼓励建筑不用玻璃幕墙和夜间照明,本条规定非幕墙建筑和不设室外照明(论证合理)可直接得分。4.2.5条“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本条在项目前期策划环境评估时对项目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在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对项目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且应在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完成。文件中应对环境噪声的控制指标通过选材和技术措施来实现。4.2.6条的风环境控制是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得以实现的,在建筑方案比选论证时,应进行风环境模拟计算,调整建筑规划布置和建筑空间设计,从而优化室内外环境和建筑自然通风条件。建筑风环境优化设计应在建筑规划和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这也是绿色建筑中建筑气候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被动式技术之一。评价标准4.2.7条“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提出室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10%、20%,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指标要求,本条由建筑专业和景观环境专业在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3.“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共有4条指标,其中场地公共交通设计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在城市区域详细规划中完成。在土地出让和规划设计要点中应有条文说明。场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及停车场设计由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在施工图设计中给以图文表达。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配套建筑在空间利用资源共享设计等方面应由建筑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方面,地形地貌现状利用设计,雨水基础设计及专项规划设计,绿地及透水地面设计,地表及屋面雨水径流规划,植物配置及覆层绿化,居住建筑绿地乔木配置及公共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指标,需要建筑规划专业、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景观环境专业进行协作设计,当有室外地下工程时,结构及室外综合管线应有提资文件。“场地设计和场地生态”在项目绿色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在绿色专篇中有文字说明和图纸表达。《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景观环境设计一章中提出了设计指标。场地雨水专项规划和场地径流设计宜由建筑规划、园林设计专业提资,由给排水专业落实量化技术指标。
3.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3.1.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设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2008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2003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各专业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中增加了建筑节能的内容,“规定”中没有单独列出景观园林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在“总平面”中提到了绿化和景观环境的控制性要求,室内装修的内容在“建筑”专业中描述。“规定”在设计时段中没有编入“项目策划”的内容,设计文件编制是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展开的。目前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部门的专业设置和“规定”的专业编写是一致的,即设置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和电气五个专业。经济概算作为专项审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一般由园林管理和消防管理审查。2001年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后,江苏省各地市施工图审查部门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
3.2.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需求
从本文前面对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的时段性和专业属性分析可以知道,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中“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性指标是在项目策划及方案设计阶段就应确定的。在评分项中“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是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方案设计中确定的技术指标,所以这些指标的审查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之前由规划审批部门组织审查。为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弥补了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某些技术指标在时段上的滞后的问题。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除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五个常规专业外,要逐步纳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智能化系统等专业设置,这样将和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实现评价标准分类指标的专业分工和技术指标的系统集成。江苏省在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同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三个技术文件,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提供了指导和方便。
4.结论和建议
4.1.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措施
从上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评价分析中可以得知,虽然设计评价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但有部分的技术指标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基本确定了,还有部分指标是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落实的,这些指标是要在规划审查阶段把关绿色建筑工程是否满足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许多指标的不合理性是很难逆转的,如场地安全、绿色交通、能源综合利用、日照标准及建筑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等。如果忽视了项目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指标审查就会造成项目的合理性缺憾,而大的设计变动亦会造成人力和材料的浪费及时间耽误,这些都不是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初衷。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完善了施工图前期绿色建筑技术指标的审查。但前期绿色指标的专业性很强,还需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参与配合。江苏省近几年开展了“绿色城市示范区”工程,在《绿色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中设有专项规划,包括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发展规划,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等。当这些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绿色项目的前期策划指标就有了技术保证,把专项规划的绿色指标列入土地出让条件中,有利于规划部门审查落实项目策划和项目方案设计的绿色技术指标。所以开展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深入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性措施。
4.2.完善专业编制是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系统化要求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前言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由之路。随着“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绿色建筑也相应产生。绿色建筑,意在把绿色理念赋于建筑,使建筑富有生机,富有活力,使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建筑和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本文就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2. 对绿色节能建筑的理解
(1)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绿色建筑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环保工程,它兼备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充分体现在其所有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因此绿色建筑首先应该具有节能、环保和可循环三个特征,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最低污染下,强调建筑的人性化、舒适化、健康化。
(2)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①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设计到建造、运行、改造及至拆除,形成了一个周期。关注建筑的周期就意味着不仅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还要尽可能地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
②适应自然条件和保护自然环境。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下的生态环境建筑风格、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尽可
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③创建健康、舒适的环境。
绿色建筑应合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3. 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主要分为主动式设计与被动式设计,绿色建筑的主动式设计即在绿色建筑中采用各种高效集成的技术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被动式设计则是在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灵活设计应用,即根据符合地域气候的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来控制能量、阳光、空气等的流动,在减少地球环境负荷的同时,考虑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的设计方法,并用技术手段补充不足部分.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天然资源
天然的阳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照明用电,还提供更健康、高效、自然的光环境,从卫生的角度看,充分的日照还可以起到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建筑的自然采光就是将日光引入建筑内部,通过设计手段精确地控制并且将其按一定的方式分配,以提供比人工光源质量更好的照明。
自然通风是一项改善人与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中都有体现,如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等处理手法,较之其他相对昂贵、复杂的生态技术,自然通风是一项比较成熟而廉价的技术措施.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的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的气体、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使人体感到舒适,并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里健康,减少人们对空调系统的依赖,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污染、预防疾病。
自然通风和采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保证房间内及中庭顶部(若有条件,可依建筑形式而设)设有一定的开窗面积,既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使用能耗的大小。在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墙体的外侧增加一层保温材料必要且非常有效,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越优越。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太阳的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宜设有遮阳板、百叶窗之类的遮阳措施,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
(3)建筑规划设计与节能
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建筑规划选址不当或者规划设计不合理将会在建筑后期运行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此阶段,建筑师应将建筑设计与建筑微气候,建筑技术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并与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器工程师密切配合,达到从策划、选址到设计都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具体的措施如下。
①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
选址时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资料及文化、经济、交通、能源供应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最为经济、合理的效果。
②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
建筑外部环境对建筑能耗也有影响,如在建筑周围布置植被,水面等以改善局部微气候,避免热岛效应从而达到减少建筑内部能耗的目的。
③合理设计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设计包括建筑整体体量和建筑朝向的确定以及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等,在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以减少建筑对设备的依赖。
(4)高效节能的外窗和幕墙系统
一直以来,窗及玻璃幕墙都是维护结构中的能耗大户,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窗及玻璃幕墙的性能已获得了极大的提升。首先,新型高性能玻璃的发展(如LOW-E镀膜玻璃)给窗及玻璃幕墙的保温及防辐射性能以极大的提高,其次新的结构形式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新型型材及断桥技术的应用对窗和幕墙的整体热工性能及气密性都有极大的提升.按照绿色建筑的原则,幕墙作为建筑的护体系,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外壳,应该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过滤装置,幕墙设计应该是多功能的,除基本的防护功能外,还应考虑室内环境品质的调节,提高建筑节能效率。
(5)高能源利用效率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空调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我国采暖空调和照明所用能量的增长速度已明显高于能量增长的速度。只有高能效的空调、照明系统与上述措施并行,才能真正的减少建筑能耗。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首先,应根据建筑的特点、功能和当地的气候特点,设计高能效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如: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等。然后,在使用中采用高效的能源管理和监控系统监督和调控室内的舒适度、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等情况。以在2006年6月在清华大学落成的我国首座超低能耗节能示范楼为例:节能楼中使用的是水循环空调,采用这种系统后能源消耗比普通空调系统减少30%。该楼中每个房间都安装了感应装置,人离开房间后感应装置自动关闭光源,停止供应冷气和热气,比同等规模的建筑节能约70%左右。另外,节能楼中还配备了雨水和地渗水收集系统,可将这些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次利用,用于冲厕和景观用水。虽然节能建筑的初期成本的投入比较高,但其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成本确比高耗能建筑低许多,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其经济效应将更加显著。
(6)绿化与建筑相结合
绿色植物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与自然界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新鲜的空气,同时植物还可以起到遮挡太阳直射光,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空调的能耗,从而达到环保的作用。绿化建筑尽量利用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窗台、阳台、走廊、共享空间等处种植花早、蔬菜等农作物,可获得美化、香花和富氧的环境,大大有利于节能及生态平衡。
关键词:体育建筑;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45文献标识码: A
由于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运行机制落后体育建筑普遍存在营运不良问题。体育场馆建设几乎全部为公共投资由于许多城市将大型体育场馆作为标志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主观,多具盲目性缺乏科学立项论证建筑标准定位不当导致建设主体内容不准确规模确定随意,项目策划不科学,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严重。在各种运动会申办的推动下,国内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但由于行政意志不断催化建设的标志性.体育建筑追求怪异的形态、浮华的表皮导致造作的结构重复、夸张的表皮构造设计标准不断升高,建设成本也不断攀升。
另一方面伴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迅速传播可持续建筑理论为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提供了更新的高度和更广的视角。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体育馆建筑的进一步研究被房地产热潮取代.体育建筑可持续理论的系统研究在国内相对缺乏。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建筑研究在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下重新得到重视。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结合国情从可持续角度对体育建筑设计方法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当务之急。如何解决体育建筑决策科学性不足设施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运行代价高的普遍问题迫切需要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重新研究体育建筑的规划、设计策略。
1.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目标
体育建筑从天然简易的室外场所到全天候的室内场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建筑标准越来越高,高科技含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封闭沉闷、缺乏自然采光和新鲜空气的人工运动环境,却使诞生于阳光、空气中的体育运动远离了它自然的属性和生命的本意。而且体量庞大、能量和物资消耗较高的体育场馆,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损害。此外,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空间闲置,维护费用较高,难以实现长期有效利用的赛后问题也是影响现代体育建筑发展的重要弊端。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建筑对环境的严峻压力和突出的赛后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体育建筑发展的瓶颈。
为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关注体育建筑设计对城市生态系统、文化环境的影响和赛后永续使用等问题。从2004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冬奥会和2004年希腊雅典夏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目标的拟定,回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场馆的建设实践,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的设计探索,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积极探讨了体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逐步确立了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汁理想和目标,主要包阔使用替代能源、使用清洁再生的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水资源、生态化的排污方案:便利环保的低影响交通系统、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太阳能、维护基地原有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力图使环境、体育、文化的有机整合成为体育建筑新的设计目标。
2.基于适宜性的体育理筑可持续设计方法
2.1自然采光通风策略
在多个场馆的的设计中重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设计策略的应用.利用计算机参数化技术等辅助手段为场馆平时的可持续运营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采用适宜技术良好组织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为赛后低成本运营创造了条件。利用结构排列形成错列有致的天窗阵列,自然光可以通过400多个高低错落分层排列的玻璃窗照入场馆内使可持续的节能技术与建筑外观相得益彰,示范作用良好。
亚运游泳跳水馆利用计算机参数化技术,通过室内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多种措施策略,实现室内良好的声光热物理条件。在北向突出部位设置可以随时遮蔽与开合的采光窗,在避免阳光直射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室内照明能耗.同时又能及时将泳池蒸发的水份排出室外有效改善室内湿度分布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为了保证开窗面积.在参数化过程中加入对可开启面积的监测模块保证形体修改过程中的高窗可开启面积。
亚运武术馆(南沙体育馆)将主动被动技术相结合尽可能实现在适宜技术条件下的节能降耗。同样运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设计策略实现室内环境舒适性。在比赛场地上方设计了约1OOOm2的S形屋顶天窗系统.采用了新型聚碳酸醋中空阳光板,具有非常好的隔热性能同时又可在白天形成所需的自然漫射光线,避免了炫光以及普通钢化夹胶玻璃存在的自爆安全隐患:同时结合天窗设置了智能化的电动天幕遮阳系统可调节大厅内光线的强弱.在平时可利用自然采光进行各种比赛和活动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通过采用大型S型聚碳酸醋中空阳光板天窗、Low-E中空玻璃、超细玻璃纤维棉毡金属屋面保温层等节能保温材料和相关技术措施的应用,使得本工程的综合节能比设计限值低了约35%亚运武术馆的室内外的灰空间设计契合了岭南的地方人文特色和亚热带气候特点,为建筑的遮阳、内部用房的采光及自然通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创造了供市民活动的半室外空间。二层比赛大厅周圈环通的观众休息厅(廊)等结合玻璃幕墙合理设置可开启外窗,仅依靠结合部分机械排风措施实现了自然通风和采光取消了中央空调系统既节省了造价又降低了能耗。
2.2空间容积控制策略
在多个场馆的设计中‘我们通过严格的体积控制.使场馆主比赛厅空间容积达到,4m3-16m3/座的单座容积指标,大大低于绿色奥运建筑评估要求的指标20m3/座实现低投入前提下的良好室内声环境。亚运游泳跳水馆在方案构思时就综合考虑建筑造型所形成的室内空间与建筑声学的关系,利用计算机参数化手段对建筑的室内体积加以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了对建筑室内体积进行检测控制的模块,能够实时显示建筑形体及任何其他修改对建筑室内体积的影响。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达到了较高的声学标准。
2.3结构选型优化策略
结构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与易建造性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不同场馆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选用强调适宜技术条件下的结构选型与优化是基本原则。奥运摔跤馆由于投资限制运用基于适宜性的体育建筑可持续设计方法,突出标志性不以增加额外投资为代价。以成熟的析架结构体系实现形体的创新通过12榀“门’‘式刚架组合创造形成新的建筑形式。亚运游泳跳水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钢结构施工的易建造性,采用了与建筑造型相协调的空间钢管析架结构体系.既节约造价又方便机械化施工,从而大大缩短钢结构施工工期。利用计算机参数化技术,与建筑外观配合建立关联的参数化模型.能即时保证与结构分析软件的接口和关联。让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时刻保持密切关联,提高专业间设计的协同度。
此外,大型体育场馆的观众席也具有弹性可变的巨大潜力。因为国际大赛特别是奥运会比赛场馆的容座量要求较大体育场为数万人,体育馆和游泳馆也达上万人。因此新建体育场馆应通过压缩固定席位,设置活动看台来满足最大的容座量。赛后拆除活动坐席,可为体育场馆增加大面积的运动场地,不但减少了维护费用,还可高效地利用空间。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体育场馆多以固定席位为主,活动席位为少量补充。活动坐席的意义还仅限于应付大赛期间激增的观众人数,对场馆空间的高效复合利用不足。事实上,要发挥活动坐席在场馆的多功能使用、节能减耗和赛后永续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应该将场馆内一半以上的坐席设计为活动席位。特别是竟技游泳馆,由于比赛池占据馆内主要空间,比赛场地的可置换性相对较小,赛后坐席闲置的问题尤其突出,将大部份观众席设计为活动看台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也会更加显著。例如慕尼黑游泳馆的固定席位是1 500座,在奥运会期间增设了7 500座活动席位,占全部坐席的84 %,可容观众9000人。奥运会后拆除了临时看台,并且在此处加一道围护墙体,使比赛大厅的体积减少了50 %,减少了坐席的维护费用和大厅的空调、防湿、防结露的能源消耗,规模也较适宜市民的游泳运动二蒙特利尔游泳馆在奥运会后仅只在比赛池一侧保留了2 000座固定席位,拆除8 000座临时席位的一侧改建成室内田径练习跑道和球类练习场地,使游泳馆成为一个水陆结合的多功能运动中心。
结语: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体育、文化与环境的融合成为体育建筑设计追求的理想目标,使生态、人文、体育、经济、城市、建筑等不同学科范畴对体育建筑的要求与期望统一在建筑设计的层面上,不仅为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建造与运行制定了一个有机整合的目标和方向,也为证实这个结果的实现,提供了相应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建筑设计理念会帮助设计者超越单纯的建筑空间与造型的局限,以更加宽泛的视野研究体育建筑设计和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芳琴, 黎欣荣, 席胜斌. 21世纪奥运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9, (08).
Abstract: the "green building" in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guidanc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k and arise, actively develop green buildings, in line with today's world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instream. The article first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that fu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llowed by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elaborated the basic principle, finally, summarize the key points in the design of green building.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概念 特征 原则 设计要点
Key words: concept of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design featur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枯竭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绿色建筑设计,不但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能源,更能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问题上提供建设性的成果。因此,可以说绿色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设计是人们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理性反思的结果。我国
是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人均资源非常匮乏,因此在我国推行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出于资源匮乏的考虑,更加是对我国长远的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划。所以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气候条件,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实现节能、节地、节水、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居民住宅舒适度。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不但在建筑设计上要追求绿色,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要遵循绿色原则,这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必定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最大限度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是指以消耗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能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 建筑- 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
首先,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有节能的特征。这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对自然有污染的传统火力发电电能的利用,防止污染。其次,绿色建筑还应有环保的特征。绿色建筑从最开始的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和最后的拆除,都应该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再次,绿色建筑的舒适安全特征,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应该注重安全性,同时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该遵循以上概念和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设计,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和环保性。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建筑设计应该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既不影响当代人的利益下,也能满足后代对于资源环境的需要。
2.整体性原则。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和统一性。绿色建筑设计为达到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就必须满足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的任何细节都应该满足绿色建筑的特征。
3.共生性原则。作为生态建筑的典范,绿色建筑应该具备与人和其他生物之间普遍共生。共生本来是生物学的概念,是指一种生物能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的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4.反馈性原则。对于绿色建筑企业,在进行绿色建筑时,应该注重社会对于绿色建筑需求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设计。让企业的绿色建筑设计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同时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四、绿色建筑设计的常见方法
1.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鉴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是在设计师和用户共同策划下完成的。设计师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环保性和节能性等特点,进行初步的设计,设计初步定稿之后还要充分听取用户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做到设计的人性化。同时还要保证项目的设计要经过广泛的论证,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优化,在设计决策阶段解决问题。
2.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如自然风和自然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筑长期的成本计算,而不仅仅只是考虑工程本身所花费的成本。要了考虑到绿色建筑后期对材料的回收利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住户的舒适度,必须要考虑到适当的生态策略技术。允许在设计阶段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在选择设计方案时要协同各设计方案的优点,取长补短,力求使设计方案最佳。在设计时要考虑为群众设计活动场所。
3.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传统的建筑设计分为很多分散的阶段:首先是由建筑设计师提出建筑方案,再由土木工工程师和其他的工程师进行其他的水、电、暖等系统的设计。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各设计专业的隔阂,可以系统地整合各设计专业的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加强了各个专业设计人员的沟通,通过相互间的意见交换,增加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设计方案而造成的材料和人工的浪费,减少因采用绿色方案而造成的建筑投资的增加值。
五、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
1.重视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建筑设计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绿色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如热带地区使用保温材料和蓄热墙体就毫无意义,而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工性能很差,使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因为热量会通过窗户迅速散失。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而不是均匀分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有些类型的建筑如内部发热量大的商场或实验室,没有保温材料利于降低空调能耗,也会更利于节能。
2. 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盲从。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绿色设计策略大相径庭。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它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太阳能的利用就显得高效、重要。而对于终日阴云密布或阴雨绵绵的地区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可有可无。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应该在建筑保温材料上多花钱、多投入,而南方炎热地区则更多的是要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和角度,即防止太阳辐射和避免产生眩光。某种建筑平面或户型在一个地区也许是适合气候特点的典范之作,而搬到另一个地区则会成为最蹩脚的抄袭。
3. 尊重基地环境
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时须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4. 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
5.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能源使用的高效节约化,包括: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局域空调、局域换气系统、节水系统;注意能源的循环使用,包括对二次能源的利用、蓄热系统、排热回收等;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采用便于对建筑保养、修缮、更新的设计;设备竖井、机房、面积、层高、荷载等设计须留有发展余地。
6. 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
这一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古建筑的妥善保存,对传统街区景观的继承和发展;2) 继承地方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生产技术;3) 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4) 保持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使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
【关键词】项目管理;厂房建设项目;项目质量管理
1、引言
项目管理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质量与项目费用和项目时间构成项目的三大目标,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厂房建筑项目是用于生产的专业建筑项目,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围绕最终建筑产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制造出适用、安全、经济、环保的各类厂房建筑。而厂房建筑项目的质量不仅是厂房建筑项目实施控制重点之一,还是判断厂房建筑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厂房建筑工程项目是用于生产的专业建筑项目,通常是采用世界比较先进的技术,其建设周期相对其它建筑项目比较短,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项目的投资也较大:并且项目的装置区总图布置严密,框架结构多样新颖,随着厂房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厂房建筑业发展较快,从整体上看,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整体技术进步缓慢,质量问题出现较多,工期要求也通常较紧,因此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显得非常重要。
2、厂房建筑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2.1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指围绕项目质量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按规定的要求圆满地实现,它包括使项目所有的功能活动能够按照原有的质量及目标要求得以实施。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创造必要的资源条件,使之与项目质量要求相适应。项目各参与方都必须保证其工作质量,做到工作流程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项目质量的最佳化,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如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决策基础;与供应商保持互利的关系。
2.2项目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质量策划是通过一系列通用步骤完成的,如图2.1所示。
如果将一般策划过程进行展开,即可得到如图2.2所示的展开图。
由图可见,质量策划是一个逐步进行,逐步展开,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明确项目质量策划是项目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质量策划应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同时为实现质量目标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并最终形成质量计划。
2.3项目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通过认真规划,不断进行观测检查,以及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来鉴定或维持预期的项目质量或工序质量水平的一种系统。它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具体可以有如下阐述:项目经理对所承担的项目负全部领导责任。明确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主持制定并提出质量目标。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工程质量负直接责任,具体落实质量目标的实施。工程队专职质检员协助项目技术负责人搞好整个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督促学习,执行施工规范规程与质检评定标准以及保证工程质量的各种管理制度。项目技术负责人具体落实质量目标的实施,在施工前详细阅读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每道工序开工前对班组进行技术、工艺、操作规程与质量要求进行交底,组织工程队专职质检员搞好工序施工质量的复检工作。工程队专职质检员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对操作人员进行施工规范、施工工艺、操作规程、验收标准等质量管理教育,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并监督检查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坚决制止不符合施工规范的施工要求(操作规程),同时做好各种施工记录与质量检验评定记录,对工序工程质量进行复检。施工技术员兼质检员在接受任务后对工程项目的人员进行操作交底,将质量通病和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对工序作业质量进行初检
项目的质量,是项目使用价值的集中表现,只有符合质量要求的项目才具有使用价值,也才能真正发挥投资效果。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有效进行项目的质量控制。项目质量控制不仅包括检验,而且包括诸如质量规划、工序控制、验收控制、异常因素的分析与消除等工作,不仅局限在质量本身这种狭窄的范围内,而且包括为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的理想水平而进行的一切工作。
3、鑫胜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实例
3.1项目背景
本文以鑫胜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建筑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对建筑业项目进行管理控制的一般过程。本项目以满足江苏太仓市建设局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要求为原则,配合鑫胜有限责任公司厂房的通用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布置总图。厂区设环形消防、物流通道。物流入口设在厂区西部、南部。区东部为绿化,全场绿化率高达30%以上,环境优美。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层柱距9m,跨度10m,首层层高5.1m,二层层高4.8m,地面活荷载10KN/M2,楼面活荷载8KN/M2,E型厂房建筑面积15000m2,F型厂房建筑面积9000m2。轻钢轻型屋面,空心砖填充墙。外墙面采用外墙涂料。本项目工厂生产火灾危险类别为丙类。
3.2项目设计策划
设计策划是为有效地进行设计控制,应对每项工程设计进行策划。它是设计工作全面展开之前,对设计进度安排、人员和资源的配备、组织和技术接口等所开展的一系列策划和组织活动。经过设计策划,应确定以下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将成为质量策划后所形成的质量计划的内容:项目的质量目标与要求;项目所需建立的过程和文件,以及所需提供的资源和设施;项目所需要的验证、确认、监控、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项目的验收准则;对过程及其项目的符合性提供信任所必需的记录。
3.3项目质量计划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进行质量策划,编制质量计划,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过程。质量管理计划,就是标识与该项目有关的那些质量标准,确定项目应当采用哪些质量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主要说明项目管理组织将要如何实施其质量方针。质量计划应明确指出所开展的质量活动,并直接或间接指出(通过相应的程序或其他文件)如何实施所要求的活动。质量计划的内容包括: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活动。
3.4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鑫胜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个系统工程,从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都有一个质量控制问题。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最终质量能否达到国家规范和业主的要求,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和成本控制,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工作。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包括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施工作业过程质量控制和施工验收质量控制。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理论与实施措施较为完善,控制工作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各项制制度、措施的落实上,应进一步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控制力度。旁站监理、巡视、平行检验作为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手段。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一直起着十分有效和重要的作用,在本项目中上述质量控制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祖和,刘卫华等编著.项目质量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王祖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 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5.解小敏,《对博物馆合理参观流量的初步分析》,《北京文博》2005年9期。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建筑设计水平;重要性
0.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也开始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其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自由性,建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情况也不断激化,建筑的质量问题成为饱受社会和个人关注的问题。建筑的方案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建筑整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不够规范,恶性竞争不断激化,建筑企业对于方案设计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使得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偏低,对建筑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建筑方案设计的发展现状
建筑的方案设计是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设计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设计初始阶段,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区域的空间大小、地质状况、周边环境以及附近居民的生活习惯等进行综合的了解和考虑,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与建筑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建筑的面积、空间、造型等进行相应的设计,从而为建筑的施工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建筑方案设计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于方案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方案设计的尴尬地位:明明是最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工作,却成为其他设计工作的附属或附赠,技术熟练的人员不愿接受,往往有实习生来进行,导致大量劣质设计方案的产生。所以,建筑方案设计在建筑整体设计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2.建筑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方案设计作为所有设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客户对于建筑的第一印象,也反映出设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水平,同时还是关系建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必须充分重视起来。
2.1影响城市整体风貌
建筑是一个城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面貌的直接反映,是一个城市可以发展起来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建筑的风格和样式对于城市整体面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城市建筑的排列不能随意而为,必须进过细致周密的设计和控制管理,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轴线分配,还要考虑城市的周边生态环境,使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相互衬托,避免其对城市整体风貌的破坏,避免随意设计而造成的建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2.2影响城市文化传播
建筑的存在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而不断进行的,从一开始的遮风挡雨,到后来的安家立业,稳定生活,再到现在的追求舒适和温馨,建筑的功能不断进化,也成为映射人们生活水平的一面镜子。随着建筑的集群化,城市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自身形象以及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集合,是城市自身所独有的特征,不会与其他任何城市相同。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命,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发展历程。建筑的方案设计在分析阶段就应该了解城市自身的文化,根据其文化特征进行建筑的设计,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
2.3影响工程整体风格
对于现代建筑而言,其功能已经不仅仅是居住和生活,而是对于个性的追求。从城市建筑的整体来看,建筑的功能和性质也许会有所相似,但是其自身的意义和内涵却是大不相同。对于方案设计单位而言,建筑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建筑的潜在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得建筑的设计可以真实地表现出设计人员的底蕴和精神,可以满足使用人员的需求的期望,是对建筑文化层次的表现,也是建筑的灵魂所在。
2.4影响建筑成本控制
建筑企业与一般的商业企业一样,其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而建筑成本对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节约成本也是每一个企业的追求和目标。一个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案,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使用最少的、最适合的材料表现出最好的建筑效果,从而解决建筑的结构问题,降低建筑材料的成本。因此,在对建筑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将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实行分项施工的方式,从最小的分项工程施工开始,对施工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策划,从总体上进行宏观的设计策划,进而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突况,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
2.5关系着设计单位的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步,良好的信誉和优秀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方案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首要环节,在建筑中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对于建筑设计单位的水平可以通过其设计的建筑进行最为直观的了解。如果方案设计优秀,很容易就能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青睐和选择,可以为双方的长远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设计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机遇。
2.6影响施工图纸的质量
建筑方案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建筑设计的整体问题,在设计时要为其他专业的发挥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方案设计的灵活性,使得建筑施工图纸可以得到顺利的实施,在保障项目方案设计完整的前提下,确保施工图纸可以顺利、高效的运行,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避免因方案的重复修改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工期的延误。
3.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
对于建筑方案设计来说,主要设计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整体平面设计
建筑的整体平面设计是第一步骤,主要是对于建筑出入口、内部环境、图底关系以及建筑的竖向设计等。通过对建筑周边环境的分析,确定建筑的最佳出入口的位置及范围,出入口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建筑的美观和交通的方便,满足城市整体规划的退让距离,还要满足消防安全的需求。出入口的位置要尽可能的便利,可以满足人流与车流的分离,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可以确保人员安全,满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建筑的内部环境,必须符合建筑的通风和采光要求,内部通道结构必须尽量使使用者感到舒适和便利。对于建筑场地的竖向设计,要尽量合理地利用场地的基础地形高差,减少土方量,从而降低建筑的成本,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设置适当的排水防洪措施,确保建筑的使用安全。
3.2功能分区设计
在设计阶段,要对建筑的具体功能进行分区设计,将活动区和生活工作区等相互分割,进行分项设计,简化设计矛盾。对于功能复杂繁多的建筑,如商场或娱乐场所,如果一开始就针对所有房间的功能进行整体设计,必将造成设计混乱和相互之间的冲突。所以,要对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区设计,之后统一进行汇总和整理归纳,形成建筑的完整设计方案。
3.3室内布局设计
室内的布局设计同样需要对其功能进行了解,确定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各自的位置和楼层。一般而言,竖向功能分区也就是楼层分区具有优先权,必须首先进行分配,之后才能对每个楼层的房间进行水平功能分区,使两者在相互协调之中逐渐确定下来。竖向功能分区还必须坚持几个原则,即:功能合理,结构合理,功能分区可以结合空间形式变化。
3.4细节调整设计
在整体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对细节进行调整。以娱乐场所为例,一般都会存在大厅和包间的区别,而包间也分为好几个不同的档次,其内部环境不同,空间面积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需要对房间的比例和大小进行细节上的调整,使得设计更加完善,也避免了工程完成后的改造施工,同样可以节约建筑的施工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方案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设计人员和相关单位必须重视建筑方案设计,提高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确保建筑的施工质量,从而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重庆市;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需求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65-03
一、重庆创意产业发展的“66503”目标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长沙、成都等各大城市均依托各自人才、区位以及产业优势,将创意产业视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纷纷出台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扶持政策,设立各种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欲抢占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在这样的形势下,重庆市政府于2006年决定,“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扶持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六类创意产业子项,使之成为重庆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重庆市政府制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66503”目标,即全市创意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6%,形成6万人左右的就业规模,建成50个以上的市级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其中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基地(园区)3个,创造一批有重庆风格和国内外影响的创意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设计师,具备举办国内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的能力。于2010年,实现该发展目标。到202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10%左右,形成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步入“文化长入经济,经济体现文化”融入互动的高级发展阶段。重庆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政策推动,逐步形成创意研发、创意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重庆发展创意产业将立足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创意为核心,创新为动力,基地(园区)为载体,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引导及推动下,努力消除影响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和保护,创造财富、增加就业,逐步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科学合理、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格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功能,提升重庆形象。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第一个动漫企业的诞生标志着创意产业的萌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以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为支撑,以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集聚区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在重庆已初具规模。2006年,全市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同比增长40%。其中,软件设计创意行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70%,文化传媒创意行业实现增加值74.6亿元,同比增长12%。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高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重庆创意产业发展对营销策划人才的需求
实现重庆创意产业的“66503”发展目标,需要若干支撑条件,包括政策、法律、制度、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其中,人才条件是最重要的,具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增量,是发展该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创意产业的根本属性就是依赖人的创造力,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形成交易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活动中,绝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人力资本即专业人才来完成的。可见,专业人才在创意产业发展中有何等重要的作用。营销策划人才在创意产业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营销策划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人才,他们是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对创意活动、创意企业进而创意产业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其次,营销策划人才是连接创意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及预测,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发现市场愿意、喜爱的创意产品;再次,营销策划人才是创意产品开发的具体实现者,要把创意变成产品,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才可能实现,通过他们对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控制等,形成达到消费者手中的现实商品。
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可以划分为三类: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管理人才是创意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实施、控制者,专门技术人才是产品研发、软件、建筑、文化传媒等构思的技术实现者,而营销策划人才是创意的提出、构思和谋划者,从具体作用讲,营销策划人才大致可分为如下:(1)咨询策划人才,直接在咨询策划业中从事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进行信息咨询、分析研究,提供专业性、项目性策划等。(2)企业营销策划人才,在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企业中从事设计策划、文化传媒策划、时尚消费策划等。(3)企业营销策划管理人才,在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企业中从事营销策划活动的组织、实施、控制等。不难看出,营销策划人才在创意产业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离开了营销策划人才的创意产业是不可想象的。
要实现重庆创意产业的“66503”发展目标,就必须有大量的咨询策划人才、企业营销策划人才、企业营销策划管理人才。据测算,目前,在整个创意企业的就业总人数中企业真正营销策划人才仅占1/20,其中主要是咨询策划人才,而企业营销策划人才、企业营销策划管理人才则是少之又少。按照营销策划人才占1/5来计算,重庆创意产业的“66503”发展目标中6万人左右的就业规模,就需要1.2万营销策划人才。
三、重庆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失衡
重庆要重点扶持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六大类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与之匹配的营销策划人才,这六类创意产业才具现实的人才基础,得到真正的发展。重庆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营销策划人才需求量急速增长,但是,营销策划人才的供给却远远不足,缺口估计在0.9万人左右。产生这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庆高校培养的营销策划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质量不高。目前,重庆高校中开设营销策划专业的仅有几所,每年培养的学生不到0.1万人。与此同时,这些高校营销策划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如创意产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营销策划人才适应的岗位群有哪些;第二是课程模式和课程设置不能想当然,需要调查与分析从事这一类岗位群的工作应具备什么样的岗位能力;第三是教学设计,需要研究和分析课程教学在职业能力培训里起的作用和担负的任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来完成这样的任务;第四是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营销策划人才培养。
2.重庆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建设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目前,重庆营销策划人才的紧缺表现出重庆在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战略规划上存在问题。战略人才观念的缺位使得人才引进的思路、手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没有对营销策划人才的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主体专业人才进行战略化的开发与利用,缺乏引进人才的动机,没有形成引进主体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3.重庆创意产业开发基础环境建设滞后,使人才引进困难。重庆创意产业企业在当地区域范围内属于高收入行业,但与全国同行业企业比较待遇相对较差。满足不了高素质人才的心理预期。
四、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针对重庆营销策划人才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必须优先、超前性地解决营销策划人才短缺问题,从而保证重庆创意产业发展有一个坚实的人才基础。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扩展重庆高校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市发展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六大类创意产业,为营销策划人才提供了确定的岗位群,依据这些岗位群的岗位能力要求去进行课程的设置、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我们培养的营销策划人才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特别是构建特色企校合作开发人才新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企校合作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一是可以扩大学校的招生来源;二是可以供求对应,专业对口;三是可以有效地缓解相应专业的就业压力。这是一个企业与高等院校共赢的模式。企校合作开发人才这种模式不是新鲜的概念,在重庆创意产业型企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解决紧缺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缓解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2.建立具有重庆特色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可以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还可以为创意产业开发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同时,可以发挥出多产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效益。具体的措施是:首先,以重庆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创意企业的结合,形成工学一体的营销策划人才基地,让各高校(包括本科和高职)各有侧重,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其次,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产业导向,专业课程设置应与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教师队伍必须精强能干,时刻能够走在创意产业发展的前列,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能保持领先的水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精神及创新能力、理论应用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再次,加强基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坚持理想教育,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择业趋向,尤其是要积极投身重庆经济建设。通过各种途径,要让毕业生充分了解重庆,了解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生产、科研第一线去。同时,要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去以及自主创业。
3.制定重庆创意产业的人才战略规划。
制定中长期营销策划人才。由市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全面的调查研究,以确定未来人才的需求量、人才规格,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制重庆高校营销策划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储备等计划,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4.开发创意产业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开发人力资源。首先,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企校合作开发人才提供支持,以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脱节的问题。通过增加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缩短大学生的实际培养周期,使毕业生走上岗位后能很快适应角色。其次,提高员工的认识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创意产业开发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人力创意产业开发的重要对象,他们是人力创意产业开发的代表者、企业文化的构建者、企业精神的体现者、企业发展目标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再次,创意产业开发型企业要积极实施人才储备。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开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创意产业开发企业不重视后续人才的储备工作,过度地依靠行业优势,不是主动地引进人才,存在很强的保守性。造成了很大的人才流失与人才的压制,使就业人员缺乏积极创新的激励心理,造成了人才创造能力的闭合。重庆市创意产业企业在人才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人才的潜能,从战略高度做好人才开发利用工作、人才后续储备利用工作。最后,合理使用现有营销策划人才。企业应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专业人员,以发挥最佳人才效能,而不应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和浪费。
参考文献:
[1]胡小武.创意经济时代与城市新机遇[J].城市问题,2006,(5).
[2]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生物气候设计方法;热舒适;建筑设计;气候适应;建筑节能;
1建筑设计与气候的关系
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开始,建筑作为一种承载种种活动的载体,给人类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从最初发展的历史来看,必须是要满足物理性能的,也就是人们最直接能够体会到的感受,伴随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居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物理体验,在功能和审美上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且不谈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造达到了一种比较高的程度,随着人工调节技术的发展,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基本上交给了机械设备和暖通的设计师,建筑师很少在气候条件上对建筑的这些方面进行考虑,可以这样说,建筑设计成了一种越来越强调视觉效果的一种劳动创造,由于在一般的设计过程中,对气候条件的考虑和建筑自身的调节能力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在机械手段上的依赖,在传统的资源角度下,人们尽情享受自然资源带来的舒适,这些方面成了现在能源问题的一个大的影响因素,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现在有一些建筑师对这个方面越来越重视,长期的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和对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学习,以及对地域气候条件的关注,不断的改善住宅的节能方式,气候适应性建筑在建筑设计的方法上同样有了一些进步。
2传统建筑节能方式
传统建筑体现出来的节能技术和手段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等几个方面
2.1建筑布局
我国传统的建筑节能在布局上的一线比较强调和自然的联系,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建筑朝向、间距、风向、太阳照射、还有外部的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营造,通过在整体上进行把控形成居住空间的微气候环境。
2.2空间设计
建筑被作为一个复杂的空间构筑系统,一方面以一种整体形式的有机组合模式存在,另外一方面其各构成空间的组成每一个小部分又可作为人们具体感知的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这些小部分正是传统建筑在空间设计上的巧妙之处,我们国家传统建筑的布局一般是比较看中群体的布置而忽视了单体的布局思想,这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使得大部分的传统建筑造型比较简单,在空间的节奏韵律上没有体现太多的变化,。也就造成了建筑的体型系数比较的小,在传热的过程中,传热面积比较小,在热工性能上的体现也就比较的优秀。北方的建筑由于寒冷气候的影响,大多进深不太大,长宽比例大,为了使得南向受热面积加大,在冬季享受阳光的辐射,同样对避寒是很有用处的,而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建筑的朝向通常以向东和东南为主要方向,在保证冬季的阳光照射外,避免夏季阳光的直射,在空间上体现出开间小,进深比较大,传热耗能值比较低,能耗不大。
2.3构造设计
在构造措施上面主要体现为建筑围护结构和通风降温以及建筑温度的保持和传热的分隔这两个大的方面,围护结构在节能技术上的体现主要在于如何选择屋面、门窗、墙体、等一些部位的材料的选择,同时在材料的搭配上也是有讲究的。屋面的构造设计是对于围护结构体现整体的热工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屋面通常由瓦面和瓦下塑砖构成,望砖和瓦面之间有一定空气夹层加强了保温隔热的性能,通过这种方法,夏天的直射光线造成了构造内有一定的温差。空气夹层的设置加强了通风效果,在保温性能方面做得比较好。墙体的构造使得不像现代的建筑,木构体系没有构造柱和圈梁所形成的“热桥效应“,这样的一些构造对保温隔热显然也是大有裨益的。谈到门窗的节能构造效应,我国传统的门窗的材料主要采用木材为主,木材的隔热性能好,在外形上可以进行精雕细琢,有一定的美观性,同时,兼具密封性,我国传统的构造做法一般体现在减少开创面积,有些地区会在窗棂的平面形状上采用三角形的构造用来满足通风、采光和避免视线干扰的要求。
3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方法
在当今社会,物质和信息不是工业化链条中最高处流向低处的一种单向的流动,现而是一种多向性的、非匀质的资源库,在这种资源环境里,除了文化、地域、传统、材料等方面,建筑师还应对经济和传统文化在系统资源里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了解,新的时代,建筑师要对建造需要的最新的模式进行摸索,这个模式要求建筑师了解环境气候等状况例如对气候的考察、地形地貌、绿化环境等,学习和继承传统建筑里所蕴含的生态智慧,采用低糟践或者是价格适当的技术组合和材料,在现代,这个模式具有经济节约,易于普及的明显优势,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是尤适用的。以”气候设计“为出发点使得这种模式有了新的意义。这种新模式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下面的几个方面。适用当地可用以及适用的资源,设计方案和当地气候相适应设计应该符合当地的习惯、思想传统丢弃万能设计思想,开拓新的设计思维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降低能耗的设计上引入新的节能技术,发展和气候相适应的思想.地域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是和我国的经济条件相符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生态保护、被动式优先,采用许多生态方式,营造出节能省材、环保、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在建筑和环境的联系上面,细致的观察周围环境和气候的特征,充分利用场地的积极因素并且转化其本身所带的消极因素。考虑建筑和环境置换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现代的技术,对自然环境做出生态补偿。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点:1建筑和气候要素关系的研究通过对气候的一些要素如太阳的辐射、温度、空气湿度、降雨量、风的分析来探究气候对建筑的影响,以及气候环境和建筑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形成气候适应性建筑的基本概念。2设计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建筑设计历程与变革的分析,研究气候分析和建筑决策之间的额关系以及科学的建筑设计策划过程,从设的层次入手,在生态和物理环境、场地规划、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维护结构,细部设计等一些方面研究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原理,并且通过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案例分析对设计原理进行验证。3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从研究西南地区的地域性气候特征以及传统民居的影响入手,分析川西传统民居的自然观以及基本类型,归纳总结西南传统建筑的节能设计方法。并且分析该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现状,研究居住建筑的整体环境规划和单体设计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4结语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行业,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在这样的一个转折时期,通过对地域气候和建筑设计关系的思考,更深刻的关意识到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方法的意义的重要性,它使得设计的整个逻辑的七点有所改变,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设计城垛的评估体系和设计原则、,甚至是审美标准的转变。
作者:欧阳玉倩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伯纳德•鲁本等.设计与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布莱恩•爱德华兹(英).可持续性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概念;原则;设计要点
1.引言
在进行建筑建造时,设计一个具体合理地建筑方案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对设计方案再加以系统地讨论和研究,会取得更为理想的建造效果。众所周知,对一个建筑物其结构方案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所破坏的程度等。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应当充分掌握方案设计知识,在设计前期根据概念设计的原理,选用正确的设计软件参数,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建筑设计方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内也在提倡一种科学合理地建筑设计理念,并要求提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及实用性;由于建筑中策划环节的不断深入,也促使着建筑设计的方向应向着强调科学实用与注重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建筑方案设计的相关概述
在建筑设计单位中,如果从其内部运行的情况来看,建筑方案设计其设计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设计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的设计阶段。对建筑进行方案设计属于设计的最初阶段,同样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如果方案设计得不合理,会对后续的设计工作,例如技术的设计、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施工建造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即使是对其进行相关的补救工作,最终获得的效果也不大。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其具体的工作也是十分复杂的,之所以这样也源于其自身具有多要素性,例如,它除了要迎合其自身诸多功能的要求,如控制造价、建筑艺术性、技术性问题以及可行性问题之外,还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基地以及环境等的要求;此外,建筑所能使用的最大期限及将来出现的一些情况都是要予以考虑的。
3.建筑方案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
3.1坚持和发挥建筑技术专业人员的主导性作用
在对建筑方案设计进行优化时,往往出现优化不成功甚至更加恶化的情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非专业因素过分地干预而造成的。例如,一方面由于建设单位过分地热情参与或者领导的一些主观意愿而局限了建筑设计师的创作空间,而另一方面,一些中标单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常常带有一种被动工作的心态,业主单位要求怎么改就怎么改,缺乏对建造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等。所以,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时除了需要多方位的考虑与参与之外,还要意识到其工作所具有的专业性也是极强的。为了确保设计方案优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筑设计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慎重的整理、甄别以及过滤,在此之后,还应运用专业的设计手段以及技术措施予以落实。建筑设计师要摒弃以往工作时的消极态度,积极地承担起优化设计方案的主导责任,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建设单位还应对建筑师予以充分的信任,使其在工作中能有充分的创作空间。
3.2坚持自顶向下、抓大放小的原则
在设计建筑方案时,应当采取自顶向下的设计策略,着力从宏观方面及总体上进行考虑,将本阶段所要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以避免过多或过早地受到一些局部细节问题的困扰。如果出现一些设计节点问题或专业技术问题之时,可以考虑由专门的设计部门予以解决。
4.对建筑方案设计中注意要点的分析
4.1建筑的总平面设计
在设计任何一项建筑方案时,首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比如需确定出入口与室外场地及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应从哪儿确定主、次出入口的相关范围;通过对人、车、建筑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以此确定建筑物的形状、位置等。而具体的主要人流应从哪个方向、哪个部位进入场地是建筑设计时最先要分析的内容,这也是关乎到建筑总平面布局成败的最为关键性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的依据来源于设计计划书中的相关叙述、地形图以及文字所显示的道路状况等;此外,判断这个选择本身是否合适时,则与建筑物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关系;其是否有机地结合并协调起来,则与建筑物自身的出入口定位以及室外场地的各种流线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进一步关乎到建筑物其内部功能布局是否恰当合理。
4.2对图底关系做好分析
在对相关设计问题进行考虑时,可以适当地简化其矛盾方面。例如在对图底关系进行分析时,可以将所要设计的所有建筑房间看作一个设计要素,而将室外人群聚集的活动区域与停车区域看成另外两个设计的要素,这样进行各个划分更有利于具体地分析设计要素,而且还抓住了在这一设计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设计矛盾。但我们还应意识到要在具体的建筑用地范围内对图底关系进行分析时,还应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与出入口方位的前提条件予以有目的的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更好地确定图的位置及形状。
4.3建筑场地的竖向设计
首先应对建筑场地的坡度及各出入口所连接道路的坡度加以控制,优化设计原来为坡地的地形,并尽量地利用一些场地的高差关系来减少土方量,进一步地降低建设的成本;其次,对于一些沿海或沿江地域的项目,应该充分按照当地的防洪标准来设计,而对于一些平地项目要注意采取排水的相关措施。
4.4建筑物中功能区的设计
将建筑物中的管理、使用、后勤等功能区依次与场地的主、次出入口对应起来,或者也可以进一步对建筑物进行划分与归纳,如可分为内外区或安静区、活动区这两大功能区,方便对设计矛盾进行简化。对于一些具复杂功能的建筑物,如果一开始就对所有的功能房间无遗漏地予以功能关系图的划分的话,这样只会使得我们陷入自设的功能迷魂阵当中,因为我们一时无法弄清楚这几十或成百个房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单从表面对个别房间加以孤立地分析,会让我们失去对整个方案全局性的把握。所以在建筑物中所采取的功能分析方法应当首先从划分功能分区开始。
4.5房间布局的设计
在对建筑物中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布局设计的时候,应首先确定其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先对功能分区进行竖向划分,再进行水平划分。在这些功能分区的房间当中,哪些应被设置在上楼,哪些被配置在下层,都是设计人员在对平面功能分区进行分析时所先要决策的;当然,这也寓意着竖向的功能分区具有一定的优先权,只有在设置好竖向功能分区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对水平功能分区进行配置;而这两者之间又是互动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调整关系的状况下,对功能分区各房间的层层布局才能逐渐敲定下来。此外,竖向功能分区要遵循功能合理、结构合理以及功能与空间形式变化相结合的原则。
4.6建筑的细部设计
首先应对个别房间的尺寸、比例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得平面设计进一步完善;同时对建筑的系统结构、防火分区、无障碍设计进行适当的检查,看其设置得是否合理,以达到完善总平面设计的目的。如以住宅区户内的设计为例,对房间门、户门、窗户等设置得是否合理,主要是考虑对家具的摆放、房间内具有顺畅的流线及采光、通风等要求是否有影响;对于厨房及卫生间的布置,要考虑到相关器具的尺度规格、摆放得是否合理,且使用时是否方便,上下水管与燃气管道其位置是否合理,通风效果是否良好,且能否确保足够的隐私性;此外,还应关注的是对室内外空调机位置的合理设置,各种水管安置得是否合理,不同房间内家具摆放得是否合理、且尺寸及使用的舒适程度是否合乎要求等等。其次,还要检查结构柱网布置得是否合理、完善,需不需要增减相应的柱子;检查防火分区的面积是否合乎规范与要求,以确定相应防火分区数量,并进一步审核其数量是否适应各防火分区的疏散要求。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对建筑方案设计的相关思维方法及设计程序进行相应的总结,以设计出科学合理地设计方案,从而建造出既经济又适用且不失美观效果的建筑。由于考虑到建筑方案设计在建造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相关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将设计方案做到尽善、尽美,且必要时对其进行一定的优化,才能实现理想的建筑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国,李楠.浅谈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设计质量内容
建筑工程设计质量既包括技术质量、实现技术,也包括经济质量及服务质量。此次我们所说的设计质量包括建筑外观是否新颖,功能是否合理,各专业设计文件的在内容上是否协调一致,图面有无碰、缺、错、漏等现象,对建筑功能性、安全性、可信性、经济性、可实施性、时间性、适应性进行评价。
2.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设计质量,具体来讲主要是人、工程材料、设计技术、设计理论方法和设计大环境这五大方面。(1)人:对于设计人员建筑行业实行的是资质管理及持证上岗制度,这些制度是一个设计人员需首先具备的硬件。设计人员不仅要有技术水平还要有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如果技术人员工作不到位,不认真,不仅会对工程造价起到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工程质量,威胁人身安全。(2)工程材料:工程材料质量同建筑工程结构强度、刚度有直接关系,直接影响工程的外表及使用功能。(3)设计技术:工程设计技术同建筑质量息息相关,设计技术会随工程发展不断提高,且社会生产力技术会决定建筑设计风格及质量。(4)设计方法:不同设计方法下工程成本、功能及质量不同,可以说设计方法是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工艺及操作的前提基础。(5)大环境:设计单位整体文化氛围,以及经济、政治环境都会对建筑工程的设计产生影响,要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必须对设计大环境加强把握和分析。
二、建筑工程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意义
对建筑工程来讲,项目设计的质量需严格遵照国家技术标准执行,在遵守国家标准规范基础上,对相应的费用、技术、环境、资源等条件正确协调处理,让工程设计项目能够满足业务需要的使用功能及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工程设计的质量目标是让项目设计与业主的投资意图相符合,满足业主使用需求。资金限额、资金来源可靠性、设备材料的充足程度、设计技术可行性、设备工艺先进性、社会环境对项目建设利弊等对设计质量起到了一定约束。设计质量基础是要遵守国家规程及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防灾抗灾、环境保护、建筑安全等众多方面。
三、建筑工程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实施
我国工程事故统计资料表明,因设计质量导致的工程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0.1%,因此在设计阶段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设计质量。
1.建筑工程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目标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目标为:(1)确保设计图纸的优良率达到95%以上,顾客满意,合同的履约率达到100%,顾客零投诉。(2)确保工程的设计方案达到下列标准:①满足可研报告、规划要点、设计任务书内的设计要求;②满足相关技术法规及标准规定;③工程设计满足建筑布局及使用功能需求,建筑需同周边环境相协调;④设计需同现场、施工实际条件相符合;⑤要求施工需满足设计深度要求;(3)确保设计方案同业主要求相符合,对业主所需功能及建筑约束因素间的矛盾,能用质量目标对设计成果进行检验。
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质量管理评定依据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评定依据为:(1)国家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如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监管、“三废”治理等法律法规;(2)工程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如设计标准、规程、规范,设计参数定额指标,建筑节能等等;(3)建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址报告及项目评估报告;(4)能体现业主建设意图的设计合同及设计纲要;(5)项目建筑过程中所需的设计资源及设计技术等;(6)设计文件需按国家规定注明合理的使用年限,满足设计深度要求,建筑材料、设备质量满足国家标准;(7)设计图纸需具备相关印章,包括国家批准的出图章、注册建筑师执业印章等,并对图纸按审图程序严格审查。建筑工程设计各阶段都需要严格遵照上述评定依据进行,各专业按规定完成专业计算书,并由各专业总工程师完成对设计质量的评定。
3.建筑工程设计阶段质量管理控制流程
四、建筑工程设计各阶段技术质量的管理
上面我们对建筑项目设计质量重要性有了清晰认识,设计单位需在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下对项目工程各个阶段设计质量进行有效管理。
1.设计、开发、策划阶段
为保证建筑设计质量,各级工程在方案设计前需做好设计策划,策划中确定项目组的人员、职责等,制定策划单,对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的目标进行确定,提出各专业质量要求,对设计原则、策划内容进行制定,保证工程设计方案质量符合建筑需求。
2.方案初步设计阶段
方案在初步设计后需要对方案设计的可行性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评审,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业主需求。初步设计方案评审需由相关部门领导组织各个专业专家进行综合评审。
3.施工图设计阶段
(1)设计开发的输入阶段。
要确保设计中输入内容更准确有效,需对设计内每项任务下的“设计输入”都进行统一的管理。设计输入文件要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编制,并将其传递给设计人员,确保各个设计人员手中设计图同甲方提供内容都一致,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各专业的审核人员还要对设计文件做好评审,确保输入的内容更准确全面。
(2)设计制图。
在制图过程中需要遵照《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严格执行。
(3)设计验证。
设计完成之后,主要程序都要按照审查程序进行严格验证,验证的程序为:“设计人自查~设计校正岗位进行校正~审核人审核~总建和总工进行验证”,对各专业做好纵向自查,确保设计阶段的输出同输入要求相符合,为业主提供更满意的设计成果。
(4)设计会审。
设计验证完成之后,项目主持人需组织并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工作,填写好质量控制表单,将会审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进行记录,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设计人员要按照修改意见做好修改。项目负责人按各专业图纸的落实情况将会审记录交付给审定人员进行审定。这样可以确保设计各阶段内信息能正确传递,避免图纸出现碰、漏现象。
(5)设计输出阶段。
设计图纸在出图前需严格审定批准,填写好相应的表单,对修改问题备注处置意见,并对修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设计全过程在控制能力上同输入要求相符合,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各专业的设计质量都满足相关合同及计划书要求,且设计图纸需印章齐全,在确保文件齐全之后对产品进行交付及存档。
(6)设计确认。
设计确认指的是建设的主管部门对施工图纸按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审查,对施工图纸中涉及到的公众安全问题进行审查,看图纸是否危害了公共利益,对工程建设内的强制性标准内容严格审查。这是做好设计质量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筑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的一个必要程序。工程的建设需在相关方都确定后严格贯彻执行。建设单位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需将施工图的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查。
(7)设计服务。
项目负责人还要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交底,在施工现场提供服务,协助施工单位对施工中所遇到的设计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确保设计的综合质量符合要求。
(8)设计更改。
设计更改指的是对原设计的内容进行完善修改的过程。设计变更多由这些因素引起:①施工图在审查中给出了审查意见,需要更改;②施工图进行设计交底需要变更;③业主需求改变需要进行设计上的更改;④施工现场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设计上的更改。工程交付之后如出现需要变更的情况需填好变更单,并将其留档保存。且为保证设计质量,设计单位还要对设计变更重新审核、验证及批准。如设计需要多个专业共同变更时还需要各专业负责人对设计进行共同校正及审核,审核通过后,同时更改。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