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1:3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章标题:劳动保障现就业培训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再就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之路。
劳动保障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再就业培训是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搞好再就业培训,关系到劳动保障工作好与坏的整体形象。因此,要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择业观念。因为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多数为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等、靠、要”的陈旧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就业就必须是铁饭碗,工作必须在国企,收入一定要稳定,不给个体私人干活”。[找材料到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这些想法固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面对当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如果劳动者再抱着这样的就业择业观念不放,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无法实现再就业。为此我们开设《劳动法律法规知识》、《职业指导》、《养老保险政策》、《失业保险政策》、《再就业政策》、《就业训练政策》等6门课程的培训,在培训中,任课教师认真解答每一位下岗失业人员所提出的问题,解除了下岗失业人员的顾虑,解开了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转变了他们的就业择业观念。建安公司下岗职工刘凤果感慨万分地说:“没参加培训以前对劳动政策知道的很少,参加培训后明白了不少政策”。通过这样的培训使许多下岗失业人员在思想上通了,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而且有些人也正在悄悄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第二,是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实地的、面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都存在,技术单一、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现象,这就给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增加了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作了大量市场调研工作,同时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自身特点、年龄结构,文化技能水平的差异,精挑细选开设了《计算机操作》、《中式烹调》、《中式面点》、《保健按摩》、等20个专业的技能培训。并且于2003年引进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创业培训,现已有部份参训人员成功创业,成为了小老板。[找文章到大/秘/书-/-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又根据参训人员的实际情况,把专业技能培训分为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学习两部分。在理论教学授课大纲的制定上,尽量作到通俗易懂,以便下岗失业人员尽快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培训的安排,则注重授课教师的示范,也让参训人员亲自尝试,课授课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直到学员学会、学通为止,这样培训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一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大部分参训人员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为他们走上再就业之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全心全意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是提高再就业培训工作服务质量的整体要求。一年以来我们通过开展了“假如我是一名下岗失业人员”的换位思考活动,在对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下岗失业人员当亲人对待,面对这样一个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群体,我们尽可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并实行首问责任制和待客四步曲制度,认真办好每一项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下岗失业人员提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到马上办、热情办、办得好。在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中,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在2003年度,我们收到下岗失业人员赠送的锦旗3面、镜扁一面、感谢信3封。许多经过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说,参加再就业培训收益很大,学到了很多政策知识,即使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去充充电,去多了解些劳动政策也是非常好的。
看来再就业培训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非常重要、非常有益,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提高,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好培训工作,做好每一件对下岗失业人员有益的事情,为劳动保障工作,为再就业培训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党的生日到来之际,我祝愿我们党的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的培训工作欣欣向荣。
《劳动保障现就业培训演讲稿》来源于,欢迎阅读劳动保障现就业培训演讲稿。
按照国家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为帮助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劳动保障部在总结第一、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的基础上,于近期启动了主题为“提高你的再就业能力”的再就业培训新计划。在2004-2005年,对800万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对其中的60万人开展创业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80%,创业成功率达到50%.
新计划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再就业需要,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线,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培训经费为保障,尽快取得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实效,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主要内容是: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完善社会化培训网络。按照“条件公开、申请自愿、公平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原则,依托培训质量较高、促进就业效果显著的教育培训机构,定点开展再就业培训。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对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要提供政策、技术和经费支持。
二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培训对象特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向培训机构定期通报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其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开发实用培训项目。建立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信息联络渠道,为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定单,为用人单位提供培训菜单。对青年失业人员,可鼓励其参加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和新职业的培训;对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可与实施再就业援助同步,组织其参加岗位适应性培训;对妇女培训对象,可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和开发社区服务业岗位,鼓励他们参加实用技能培训。
三是进一步落实和使用好培训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从各级财政促进再就业资金中逐级落实培训经费,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培训成本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根据培训质量和促进就业或创业的实际效果,确定经费补贴的依据。各地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经费的补贴模式。有条件的城市,可采取个人垫付或政府发放培训券等方式,由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公布政府经费补贴的职业(工种)目录,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持相关资料兑现培训经费。
四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全面提供创业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他就业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指导和培训。加强诚信教育,从2004年开始,在各类创业培训课程中推广《诚信教育大纲》。依托上海创业培训师资进修中心和国家创业示范基地,加快培养创业培训师资。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等再就业优惠政策整体联动的工作模式,经过论证的创业计划书可作为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的凭证。建立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对创业者提供创业、开业和经营过程的全程指导和咨询服务。支持创业者自发成立的小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工作,培育创业孵化基地。
五是大力组织实施远程培训。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建立远程培训平台,通过卫星数据技术、互联网络技术以及广播电视和函授相结合,集成国内外优质的培训课程,面向全国组织实施远程职业培训。各地可结合实际,设立远程培训辅导站点,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其它人员参加培训。
(一)适用对象扩大到乡镇企业及城市的合同制农民工。目前我国失业保险主要限于城镇劳动者,而不包括乡镇劳动者和城市农民劳务者。考虑到失业保险的本质特征--普遍性,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就业的劳动者均应包含在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之内。失业保险的对象应包括各种劳动者。
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之时,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在制订失业保险条例实施细则或修改条例时,应适当扩大失业保险的适用对象,将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扩充到乡镇企业及城市的农民劳务,应该允许在城市从事较固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按属地原则加入失业保险。
(二)考虑大学生的失业保险问题。大学生失业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相对存在且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因为这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根据规定,则刚刚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又是不可能领到失业保险金、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虽然《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将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纳入“低保”范围,但是领取“低保”程序繁杂,条件苛刻。所以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有助于促进再就业,创造财富,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提高失业保险制度的立法层次,健全失业保险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的法律依据主要为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条例》只是一个行政法规,而立法层次直接决定制度的束力。由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缺乏最高层次的立法,一方面,导致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困难。据1998年下半年的统计,全国企业拖欠保险费总额达365亿元;另一方面,导致各种挪用、挤占、截流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层出不穷。从影响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妨碍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就业促进方面的支出。因此,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度的实施需要立法层次的保证,这也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基础。
三、强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功能
如前所述,失业保险制度应该包括生活保障和促进就业两个方面。相比之下,促进就业更为重要。所谓促进就业是指通过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提高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问题。
(一)加强职业培训。中国劳动力具有绝对数量多而相对综合素质低的特点,普通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但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是促进就业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必须加强再就业培训针对性,提高再就业培训效果,提高再就业率。有关部门在开展培训前,必须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的相关信息,同时加强对培训对象具体情况的分析,采取个性化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在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等方面,为失业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提高培训效果。另外,应该把失业登记部门与劳动部门、职业介绍部门合在一起,在失业人员进行失业人员登记,办理失业金申领程序的同时,进行职业介绍登记,参加劳动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再就业率。
(二)加大基金对再就业的倾斜。加强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基础便是有资金作保证。对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比例均应显现出倾斜性,以协助失业保险的这一功能的更好发挥,体现失业保险在治理失业方面的主动性。1、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再就业的支出比例
在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上,中国偏重单纯的生活保障,在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不能有效为促进就业提供资金上的保证。由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没有明确规定用于职业培训项目的基金支出比例,所以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再就业上的资金就具有较大的弹性,从而对再就业支出方面难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再就业的实质性进展受到影响。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失业保险基金对再就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如德国政府使再就业培训经费放在各项失业投入的首位。中国的失业保险法规应扩大保险基金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费用的提取比例。在立法上把当前的不确定比例固定下来,明确规定失业保险基金中用于促进再就业和基本生活方面的法定比例,使再就业方面的支出比例具有刚性。在确保失业人员失业期间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扩大现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积极加大促进再就业的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我部制定了主题为“提高你的再就业能力”的《2004—2005年再就业培训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并将实施方案和分年度计划于2004年3月15日前报我部培训就业司。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二四年三月二日
2004—2005年再就业培训计划
按照国家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总结第一、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实施经验,决定在2004年和2005年,实施主题为“提高你的再就业能力”的再就业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再就业需要,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以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线,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培训经费为保障,尽快取得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实效,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目标任务
(二)2004年至2005年,要对800万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对其中的60万人开展创业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80%,创业成功率达到50%。
三、主要内容
(三)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完善社会化培训网络。按照“条件公开、申请自愿、公平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原则,依托培训质量较高、促进就业效果显著的教育培训机构,定点开展再就业培训。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对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要提供政策、技术和经费支持。
(四)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培训对象特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向培训机构定期通报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其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开发实用培训项目。
建立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信息联络渠道,为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定单,为用人单位提供培训菜单。对青年失业人员,可鼓励其参加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和新职业的培训;对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可与实施再就业援助同步,组织其参加岗位适应性培训;对妇女培训对象,可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和开发社区服务业岗位,鼓励他们参加实用技能培训。
(五)进一步落实和使用好培训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从各级财政促进再就业资金中逐级落实培训经费,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培训成本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根据培训质量和促进就业或创业的实际效果,确定经费补贴的依据。各地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经费的补贴模式。有条件的城市,可采取个人垫付或政府发放培训券等方式,由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公布政府经费补贴的职业(工种) 目录,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持相关资料兑现培训经费。
(六)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全面提供创业服务。面向下岗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他就业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指导和培训。加强诚信教育,从2004年开始,在各类创业培训课程中推广《诚信教育大纲》(另发)。依托上海创业培训师资进修中心和国家创业示范基地,加快培养创业培训师资。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等再就业优惠政策整体联动的工作模式,经过论证的创业计划书可作为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的凭证。建立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对创业者提供创业、开业和经营过程的全程指导和咨询服务。支持创业者自发成立的小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工作,培育创业孵化基地。
(七)大力组织实施远程培训。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建立远程培训平台,通过卫星数据技术,互联网络技术以及广播电视和函授相结合,集成国内外优质的培训课程,面向全国组织实施远程职业培训。各地可结合实际,设立远程培训辅导站点,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其它人员参加培训。
四、保障措施
(八)加强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再就业培工作,将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组织实施。根据本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要求。要加强工作业绩考核,抓好督促检查。
加强与政府财政、物价,银行等有关部的沟通,保证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
乐亭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全面完成2005年度就业再就业民心工程
2005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乐亭总体目标,从切实维护下岗失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合理使用促再就业资金,大力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做强做大劳务经济,使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得到突破性进展。
200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450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01%;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02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27人,其中“4050”大龄困难就业对象实现再就业316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39%、102%和158%;为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职工办理小额担保贷款72人,发放贷款金额11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60%;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18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下,低于市达4.0%任务指标;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2320人,其中劳务输出4803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10%和137%;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9000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00%;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500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00%;完成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150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00%;举办市场交流会40场次,介绍安置求职人员2200人,成功率24%;为3525名下岗失业人员代收代缴养老保险费1041万元;为142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了人事档案保管或人事等。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落实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
1、推出了《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施办法》,为扎实做好再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05年,我们在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施办法》(乐字[2005]32号),提出了“以逐步落实各类企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加强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为重点,以确保全县近250名特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帮扶上岗、550名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尽早上岗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再就业援助工程”的整体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做好再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深入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早日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有利条件。我们通过加强培训宣传力度,增加技能培训项目,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培训和再就业相结合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县再就业培训工作得到实质性开展。全年共举办再就业培训班11期,培训3024人,为全年任务指标的139%,其中学习市场营销的1032人,微机988人,家政服务946人,电气焊和摩托修理222人,汽车驾驶16人。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1227人,其中“4050”大龄困难就业对象实现再就业316人。另外,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180人,为全年任务指标的100%。
3、进一步加强《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确保广大下岗职工的切身利益。一是加快了优惠证发放速度,对待发证人员全部发证完毕;二是加强了同工商、税务、市场服务中心等部门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发证的准确性;三是通过优惠证的发放与年审,进一步掌握了持证人员再就业去向,为做好再就业统计和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4、突出重点,开展了“4050”人员以及“特困家庭、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工作。
我们紧紧围绕上级有关部门及县委文件精神,全面启动特困(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工作。经过个人申报、原单位原主管部门以及各乡镇服务站和街道办事处初审、再就业办公室审核、对特困职工入户调查、公示等程序共确定重点帮扶特困家庭238户、困难家庭545户。对重点援助帮扶人员通过开发以机关工勤、街道社区服务、绿化美化等公益岗位安置的办法已经基本上全部帮扶上岗就业;对其余困难家庭人员通过以民营企业吸纳、劳务输出和自谋职业、组织起来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就业办法已经有近200人实现再就业。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实际困难、维护我县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5、认真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积极为各类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创造良好条件。一是为2004年底和2005年初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上岗的189名下岗失业人员支付社保补贴29.07万元,支付岗位补贴20.14万元;二是为招用484名下岗失业人员的44家服务型和商贸企业支付社保补贴38.41万元,支付岗位补贴26.78万元。通过社保和岗位补贴的发放,进一步增强各类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积极性,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6、积极召开下岗失业人员专场洽谈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努力实现下岗失业人员的思想转变及再就业。今年以来,我们抓住社保、岗位两项补贴促就业的有利契机,从加强下岗失业人员了解政策、思想转变入手,共举办三次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专场洽谈会,两次民营企业招聘专场洽谈会,有力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二)加强岗前培训,完善服务措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1、以先培训后转移就业为原则,积极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一是开展宣传发动、组织培训、跟踪服务“三到位”的创业培训。全年完成创业培训150人。二是采取订单培训、品牌培训等方式,认真开展岗前技能培训。为大东方、中海石油、大唐化工、百货大楼、唐港铁路等单位定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677人,并全部转移就业。举办了培训微机、财会、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品牌培训,共培训728人。三是结合技能培训、职校毕业生就业前训练、劳务输出等工作,认真开展引导性培训。全年完成引导性培训9000人。
2、以服务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一是充分利用京唐港和我县新上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服务于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人才劳动力保障,争取港口和我县新建企业从我县用工,充分解决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二是通过加大劳务信息采集等措施,进一步增加劳务输出人员数量。三是要充分发挥乡镇服务站的辐射作用,利用服务站广泛在农村宣传劳务用工信息,积极组织农村力转移输出工作。全年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2320人,其中劳务输出4803人,实现劳务派遣1525人。
3、做好劳务工的跟踪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在外出劳务工的手续上,实行集中办理,实行“一条龙”服务。二是加快驻外办事处建设。我们在塘沽建立了办事处,现正在策划在京唐港、曹妃店建立办事处。三是在劳务输出上,实施劳务派遣,形成了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公司-农民工“三位一体”的稳定的劳务输出新模式。四是在解决矛盾纠纷上,建立和完善了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体系。每输出一个人员都与劳务派遣公司及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出现纠纷,三方依法解决。五是实现了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险的有机结合,确保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作为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保障,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以及就业激励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而美国失业保险经历1935年至今的发展完善,更为细致规范且导向明确。从法律法规演变、参保对象、资金来源、给付条件和保险金待遇五个方面对中美失业保险做简介,随后对双方制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阐述美国失业保险制度对现行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启示,最后对中国失业保险的就业培训的激励和群体的适用性方面提出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美国;失业保险制度;对比;启示;创新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40
1中美失业保险现状
1.1法律法规
失业保险是承保投保人由于超出其本人所能控制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造成失业,由保险人按照规定的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在美国,失业保险是联邦政府与各州共同保险的保障计划。
美国失业保险立法可追溯到1932年,由于经济危机引发周期性失业问题,使得一些州由救助制度转向仿欧洲的失业保险计划。1935年,《社会保障法》诞生,由此美国失业保险有据可依,即联邦一州失业保险法。随后,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日臻完善,而到1998年,有关促就业的《劳动力投资法案》问世。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三层次制度,包括一般失业保险制度、补充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应急失业保险制度构成(本文主要讨论一般失业保险),第一项制度是最为普遍且固定的失业保障措施,而后两项制度主要是经济危机时期启动且与失业率相关联。
而中国目前是实行单一的失业保险制度。由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经历了从待业保险到失业保险的转变,从最早的1986年《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至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逐步完善。
1.2失业保险的对象
中国失业保险参保对象在《失业保险条例》中为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而目前从业人员(与劳动单位有劳动关系的员工)均有资格参加失业保险。
在美工作的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受到失业保障法的保障。联邦立法规定,所有工商企业的雇员,一年有20周雇用人数在4人或4人以上的非盈利机构的雇员,州和地方政府的工人,家庭佣人以及部分农场工人有资格参加失业保险。
1.3失业保险资金来源
中国失业保险的资金来源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承担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个人则承担本人工资的1%。
而美国的一般失业保险资金来源于雇主所缴纳的失业保险税。由于雇主不同,实际税率在应缴工资总额的1%到10%之间。且在州这一层次税率计算遵循经验税率法,按照雇主所登记的解雇人员数量来确定其应纳税率,即解雇人数越多,税率越高。此种做法能够一定程度阻止解雇行为,并保障被解雇者的失业保险金且能够减少雇员不合理的失业保险申请。
1.4失业保险给付条件
中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较为简略,可以说申领条件是较为宽松的:其一是参加保险雇员雇主缴费必须满一年;其二是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其三则是要进行失业登记并由积极寻求再就业的意愿。
而美国一方的领取条件则更为严格且细致。
其一,对于工资水平和工作时间方面,为了限制失业保险金发放,对其进行了约束。在工作时间方面,一般要求劳动者必须工作满52周方可领取救济金。收入水平方面,需达周给付金的30倍或者平均工资标准。其二,不予申请失业保险原因,若雇员因个人原因(主动离职、重大过失或不当行为、劳动纠纷和拒绝再就业)而失业,则无法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其三,等候期规定。多数州规定失业者失业一星期后方可领取保险金,以便工作人员核实从而限制短期索赔,减少管理成本。若在指定时间内找到工作,则退还其等候期内的保险金。其四,法律规定,失业者领取保险金的前提是有一定工作能力且有参加工作的意愿。失业者需到就业机构填写索赔申请表并进行就业登记,证明其在心理和身体方面具有工作能力,且在领取期间积极寻求再就业。具体举措即要求失业者定期告知保险机构求职情况,若懈怠求职或拒绝再就业,则会被取消相关待遇。
1.5失业保险金待遇
中国失业保险金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而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金水平一般为最低工资的60%至80%,且失业金替代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大约在17%。而美国失业保险金的给付依据各州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替代率在47%左右。相关待遇包括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以及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
而在领取时间方面,中国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则与缴费时间相挂钩。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最长可领12个月保险金。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最长可领取18个月保险金。而累计缴费10年以上,最长可领取24个月保险金。
相比之下,美国的领取期限则短得多,为26周。而在给付待遇方面,项目很多。除却失业保险金(计发基数是基期中一个最高季度工资或两个较高季度的平均工资),还有其他一些项目,如自我就业援助计划、间接调整援助方案等。
2中美失业保险特点对比分析
2.1覆盖范围与申请条件
美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在职员工,包括企业雇员、非盈利机构职员、家庭佣人和雇佣工人均有资格参加失业保险。充分涵盖了失业保险应该纳入的目标群体,并在正规企业与非正规企业间分散风险,拥有稳定工作不易失业者帮助就业不稳定易失业者,从而合理配置资源。但在申请条件方面,美国失业保险的要求则相当严格。在除外责任、工作时间和收入水平要求以及汇报义务的标准下,仅有约36%的失业人员能够领到保险金,占比较小。
而相比之下,中国失业保险范围窄,但申请条件较为宽松。仅失业登记这一项条件而言,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左右。参保对象为企事业单位职工,但目前与用人单位拥有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均有资格参加失业保险,但由于用人单位缺乏为一些从业人员如农民工群体缴费的积极性,且其高流动性,很多农民工未能享受失业金待遇,首先目标群体未把握好。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作稳定,不易失业,导致中国目前大量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未能发挥其应当发挥的作用。而乡镇企业职员、个体商户和农民工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工作不稳定且往往在非正规单位就业,失业几率较高,需要失业保险的保障,从而发挥失业保险金的保障作用。
由此来看,两国的失业保险涵盖范围均是有限的。但相较之下,美国失业保险制度更能体现制度公平,且能瞄准失业保险目标群体。
2.2基金来源与支出
美国失业保险基金来源广,失业保险由雇主缴纳,补充失业保险由联邦和州政府各自分担一半。而应急失业保险基金则有联邦政府承担,可以说来源广泛且充足。但由于支付项目多且覆盖范围广,支出过多,基金压力较大。美国的失业保险金的支出是与失业率相挂钩的,可以说失业率越高,失业保险金的支出越多,由此而引起失业保险金的支出告急问题。
美国现状与中国的失业保险基金“滞胀”的现状大相径庭。中国方面,可以看到,各级财政对失业保险的补贴较少,缴纳责任主要是雇主以及雇员承担。且基金有大量的结余,未能发挥很好的保障作用。
2.3给付期限与辅助保障
美国的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较短,最长为26周。但其有辅的应急失业保险和补充失业保险,这两项与经济危机和失业率挂钩的失业保险能在周期性失业发生时给予必要的应急保障。并相应延迟给付期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且能激励失业人员尽快再就业。
而中国的给付期限相较而言则过长,最长可达一年。且给付期限与缴费年限挂钩,因此有很大的稳定性,但激励性不够,会打消失业人员求职的积极性并且加强其骗取低保、不劳而获的动机。从而不能产生激励就业的效果。且单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没有相应的辅保险制度的支撑,其保障功能有限。
2.4失业金替代率与就业激励
美国的失业保险金替代率在发达国家中可以说并不高,通常约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47%,此举也是为防止过高失业保险工资替代率所引起的就业“负激励”现象。而就业激励方面,例如在预防失业上,美国的经验税率就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且有专门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培训、就业安置等项目,且必须登记其就业搜寻经历,并以此来领取失业金。
中国的失业金标准,通常定位当地最低工资的60%至80%,与美国的替代率水平相比,可以说失业金的工资替代率是相当不够的。且最近十年以来,中国失业保险金的工资替代率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失业保险金替代率低,且就业激励方面也有欠缺。近五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并无显著上升,见图1。
3美国失业保险对中国的启示
3.1预防失业方面
根据雇主的解雇率而定的税率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雇主解雇雇员的行为,而且美国辅的补充失业保险和应急失业保险的给付是与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相挂钩的,因此能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保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中国的失业保险单位和个人缴纳比例固定,灵活性有待提升,建议采取与解雇率相结合的缴纳比例,取消原先的固定税率,根据核实的企业登记的解雇人数来确定其缴纳比例,在一定范围内,解雇人员越多,则比例越高,并设置单位缴纳比例的上限,且要对解雇超过一定比例的单位进行罚金等类的相应惩罚措施,相当于奖励内部消化富余人员的企业而惩罚解雇过多员工的企业。
3.2给付期限方面
而在给付时间上,也可设置一般和应急两项。将一般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减少约4个月(17*7/30),根据市场的失业率,失业率高过一定水平,将给付期限延长,最长延迟4个月,充分体现对市场的适应性。
3.3给付待遇方面
可适当提高保险金的工资替代率并采用失业保险递减支付模式。
其一,失业保险金首先应满足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建议逐步提高中国失业保险的工资替代率,可采取渐进式,分阶段达成目标。建议替代率不以最低工资为参照,而以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为参照,从现阶段分5年逐步达成失业保险金替代率为45%的最终水平。同时,失业保险金替代率过高也会引起失业陷阱,所以,笔者认为与美国失业保险金替代率相近的水平最为适宜。
其二,可尝试采用失业保险递减支付模式,分别在第8个月、第16个月时进行一次失业保险金的削减,第八个月削减30%的失业金,第16个月再次削减前8个月水平的30%。
以此充分激励失业人员再就业,摆脱失业陷阱,提高失业再就业率。
3.4促进就业方面
根据2014年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末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451亿元,完全可以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增加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方面的支出。而美国有关再就业的培训以及岗位和人员的匹配方面,细化了相关制度。参考美国《劳动力投资法案》,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险是必要的。失业救济、就业服务、就业培训三位一体,逐层推进,且辅以相应的监督机制。
其一,在就业服务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自动匹配雇主与求职者信息系统,从而充当失业者与雇主间面洽的桥梁,便于依据能力匹配原则,迅速地满足双方的需要。
其二,在就业培训方面值得借鉴的是培训机构拥有严格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其对于培训效果的量化就有了相关的参考依据,且此举能激励培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将失业人员培训落到实处,而中国在此方面的具体措施仍有待落实。
其三,在失业人员再就业监督方面,中国这方面的制约措施过于宽松,由此出现很多隐性就业的情况。美国在失业人员再就业意愿的监督方面,失业人员必须定期登记求职情况以便于追踪了解其是否有懈怠就业的意愿,中国的失业保险的给付本就只与给付期限相关,因而失业人员有懈怠求职的动机,因此,不仅应该规范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求职登记情况,还需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与失业率或者再就业状况相联系。即可采取失业保险递减支付模式或者对尽快再就业的失业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即如果失业者在领取失业金期限内再就业,该奖励少于失业金,并对隐性失业群体给予相应惩罚。
4创新性措施
培训机构、失业人员的考核指标:
目前部分省份也开始扩大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支出,如职业培训以及介绍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公共服务基层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笔者建议,在培训的成效方面更应量化,如对再就业培训机构设立一套严谨的绩效评估系统。采用要素计点法,对相关培训人员以及失业登记处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如表1,以培训人员为例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各要素点数加权并算出总得分,以此作为年终奖金的依据,以此规范培训制度,并激励培训人员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有助于其再就业。
而对于失业人员,同样需要对其失业期间的再就业意愿以及培训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考核,加强其再就业的能力,激励其积极求职并切实减少失业率。对于考核体系中得分高于一定水平的失业员工给予适度奖励,并颁发优秀证书,可作为再就业时面试企业的参考。而未合格的员工可以选择重新受训或重新考试,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两次未合格者就不再进行培训。如表2所示,为失业人员领取失业金考核。
参考文献
[1]黎大有,张荣芳.从失业保险到就业保险―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2).
[2]郑秉文.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J].中国经贸导刊,2011.
[3]黄涧秋.失业保险制度的工作激励政策:中美比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耿晋娟.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资政天地.
[5]姚瑞芳.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战略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为重点,以开展就业援助为支撑,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二、工作目标
将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特别是其中的“4050”人员、残疾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及时提供有效的就业援助,使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年帮助625名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三、工作措施
(一)认定就业援助对象。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民政部门要制定城镇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做好城镇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受理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员的就业援助申请,将其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建立基础台账和数据库,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县(区)政府,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
(二)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发劳动保障协理、公共交通协管、社会治安协管、环境卫生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开发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就业岗位;劳动保障部门要优先帮助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对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
(三)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的特点,组织有就业创业愿望的人员参加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或创业培训。实行项目管理,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并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
(四)鼓励吸纳就业和自主创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企业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认定工作,并对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用工单位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税务、工商部门要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各部门按规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人行等部门)
(五)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开展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援助服务;通过组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参加招聘活动,或个别介绍、送岗位到家等形式,为他们及时提供就业岗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做好所属就业援助困难的认定工作。(责任单位: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县(区)政府是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地要制定解决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确保目标、责任、措施、人员、经费五到位。
(二)落实工作责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劳动保障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负责做好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的组织协调工作,民政、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和创业工作。
(三)完善联动机制。劳动保障、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将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积极就业。
按照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战略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为重点,以开展就业援助为支撑,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二、工作目标
将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特别是其中的“4050”人员、残疾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及时提供有效的就业援助,使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年帮助625名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三、工作措施
(一)认定就业援助对象。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民政部门要制定城镇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做好城镇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受理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员的就业援助申请,将其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建立基础台账和数据库,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县(区)政府,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
(二)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发劳动保障协理、公共交通协管、社会治安协管、环境卫生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开发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就业岗位;劳动保障部门要优先帮助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对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
(三)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的特点,组织有就业创业愿望的人员参加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或创业培训。实行项目管理,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并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
(四)鼓励吸纳就业和自主创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企业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认定工作,并对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用工单位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税务、工商部门要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各部门按规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人行等部门)
(五)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开展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援助服务;通过组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参加招聘活动,或个别介绍、送岗位到家等形式,为他们及时提供就业岗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做好所属就业援助困难的认定工作。(责任单位: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县(区)政府是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地要制定解决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确保目标、责任、措施、人员、经费五到位。
(二)落实工作责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劳动保障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负责做好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的组织协调工作,民政、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和创业工作。
(三)完善联动机制。劳动保障、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将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积极就业。
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杭州市余杭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企业服务的宗旨,该中心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该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汤克勤向记者介绍,2006年,全区共开展维修电工、电焊工、缝纫工、挡车工、化学检验、客房及餐厅服务业等72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适应性培训和SYB创业培训共30600余人,完成目标任务2万人的153%。全年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发证25080人,完成目标任务7000人的260%;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179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1%;失业人员和征地农转非人员培训7668人,完成目标161%;SYB创业培训以及外来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都超额完成任务。
余杭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加强力度,指导服务,相继下发了《2006年度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培训任务的通知》、《余杭区就业再就业培训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素质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这些政策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任务、实施意见和指导办法。
与时俱进搞好城乡统筹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与时俱进重实效,城乡统筹重力度,技能培训重拓展,指导管理重目标。在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开展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职工素质教育、发展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充分做足文章,演绎着杭州市技能培训工程的新亮点。
推进城乡统筹,加大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紧紧围绕“做大、完善、提高”,着重抓管理、抓质量、抓进度,加强指导,做好培训服务。工作从细处抓起,开展培训之前审查审报表制度,针对具体工种充实专业知识和操作辅导训练内容,切实做到受训农民培训后初步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如电脑操作培训,要求做到基本知识要学懂、操作方法要学会、操作时间要保证、考试通过要合格;对烹饪、电工、焊工、缝纫等落实操作训练课程,确保师资、教材、训练场地步步到位,积极引导各乡镇街道将培训与市场及区域产业优势实际应用有机融合。该中心坚持弘扬科学精神,遵循培训规律,找准培训契入点,不断提高培训实效。
开展再就业培训,使50%以上的学员走上了创业之路。拓展培训面,将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失业人员统一纳入再就业培训管理,分片管理,落实再就业工程。在适应性培训方面,做到新增失业人员100%参加培训;依托相应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加强培训后考核,鉴定核发资格证书、培训结业证书;在创业培训方面,大力推行SYB创业培训,多次举办创业培训班,效果显著,有50%以上学员走上创业之路,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和学员的称赞。
深入基层强化技能培训
余杭区有80万人口,职工素质的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以及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量很大,中心工作人员为了不辱使命,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首先深入领会余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达的《关于做好外来务工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通知》以及[2006]9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素质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积极与企业、行业组织、技校、职校、成校、培训机构以及相关各部门联动互动共谋培训大业。他们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建立考评员制度,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能力和培训鉴定质量;通过行业管理抓培训,把培训班办到企业,办到基层;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在全区掀起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技术的新。目前,全区已形成了一种与社会交融互动,整体提高职业技术的新格局。
汇报材料
省××××*小组:
按照《关于准备全省上半年就业工作调度会发言材料的通知》(××*[2006]*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市上半年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1、就业岗位开况。截止上半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万余个,实现实名制就业和再就业××××*人,完成*下达年度计划××××*人的76%,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在新增就业人员中,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就业××××人,实现全年计划××××人的58%;组织劳务输出××××人,完成*下达劳务输出计划的××××*人的7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未突破省下达*%的指标。
2、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情况。到5月底,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务输出、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等措施解决了××*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确保了零就业家庭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1名成员实现了就业。妥善安置了××*户城防工程回迁居民和棚户区回迁居民就业。6月份,又通过实施《关于印发××*市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长效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解决了全市新产生的××名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在15日内对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通过认定、审核和推荐上岗,兑现了市政府向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
3、普惠制培训情况。截止上半年,全市××个普惠制培训基地,实名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人,完成*政府下达年度计划指标××××人的75%,培训后有××××人实现再就业,就业率达75%。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完成*政府下达年度计划××××*人的92%。举办创业培训班××期,对××××人进行了创业培训,完成*政府下达年度计划指标××××人的61%,其中××*人参加了“syb”创业培训,有××*人通过创业培训创办小企业,带动××××人就业和再就业。
4、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到6月底,各级税务、工商部门共为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总计××××万元,其中:国税减免××××万元;地税减免××*万元;工商部门减免××万元。为××*名持证创业人员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万元,完成*政府下达年度计划××*万元的52%。上半年,我们还按照新的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要求,完成了对××××名“4050”灵活就业人员进行社会保险补贴的审核认定工作,按照月人均××*元的标准,发放养老、医疗社保补贴××*万元。
5、失业保险工作情况。上半年,全市失业保险扩面××××人,失业保险参保总量达到××××*人;征收失业保险金××××万元,年内共为××××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万元。
6、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市建立了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场所,服务场所总面积××××平方米,其中,市本级市场建设面积××××平方米,*个县区级市场建设面积××××平方米,××个街道保障所建设面积××*平方米,××个乡镇劳动保障站建设面积××*平方米,××*个社区保障站建设面积××××平方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实现了四级联网,资源信息共享。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彰显新一轮再就业扶持政策效能。上半年,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政府新一轮再就业扶持政策,并根据当前我市就业工作的发展现状和今后几年内的就业工作任务,在总结分析近年来就业再就业政策实效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发[2006]××号)。各级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也相应出台了*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扩大了优惠政策惠及的就业困难群体。优惠政策措施已经由过去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集体企业离岗失业人员;由过去的“4050”大龄困难对象惠及到“零就业”家庭成员;由过去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普惠到进城务工农民;由过去的政策公共职介机构拓宽到非政策的组织机构;由过去的技能培训提升到创业培训。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并释放了应有的效应,推动了再就业工作向前发展。
2、全力做好我市“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援助工作。“确保城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年内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是*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着力点。为落实好这项政治意义重大的任务,专题召开“零就业”家庭援助就业工作会议,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列入重点援助范围,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空间,大力挖掘“零就业”家庭成员再就业的潜力,提升就业能力,并通过入户调查,摸清了“零就业”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市“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实施方案》,通过落实责任、分类指导、政策帮扶、市场服务等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干部对××*户“零就业”家庭于5月14日、5月15日进行了回访,了解详情,把政策送到家庭,于5月底前全部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又于6月份对××*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进行了稳定就业、稳定收入进行了检查,又确保了新产生的××户“零就业”家庭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1名成员实现了就业。
3、开展“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工作。为符合条件的“4050”人员开展社会保险补贴认定工作,是保障“4050”灵活就业人员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市××××*小组召开市、县、街道、社区专门会议,布暑这项民心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印发政策宣传单,让百姓了解政策,享受政策。我市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加紧工作,组织人力全力开展认定工作。截止6月底,全市为符合条件的××××名“4050”人员进行了认定。
4、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行一统一、二结合和四项原则,形成内部布局合理、操作规范,配备与工作相适应的基本办公设施,全面开展“一站式”就业服务。一统一,即建设标准统一;二结合,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与劳动力资源相匹配结合,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就业相结合;四项原则,即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各县、区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劳动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本地区劳动力资源情况和劳动就业服务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确定劳动就业服务场所的建设规模,并把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企业、个人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动性。二是坚持整合资源的原则。在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类劳动就业服务场所作用的同时,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整合现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坚持规范运行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设计,强化功能。四是坚持建设投入同级财政为主体,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原则。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在就业服务中充分显现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功能作用,使我市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同时,注重加强就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始终坚持以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为指导,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服务领域,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全市就业局势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进一步提升普惠制培训力度。观念问题和素质问题,是制约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瓶颈”。年初以来,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能力。一是开展了以需定培的技能培训服务。通过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资格的评估整合,改进了对再就业培训基地办学方向的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了微机、美容美发、车、钳、电、焊、汽车摩托车维修等××多个工种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二是重视创业培训,上半年,我市召开了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规定》,各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施税率优惠、建立设融资渠道,提供社会保障等有利措施,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之真正成为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市劳动保障部门出台了《××市新办企业从业人员就业、参加社会保险实施细则》,共××条,同时,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大力开展择业观念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三是突出操作技能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培训。在培训期限上,采取以短期为主,长短结合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采取以实用技术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操作技能上,规定技能操作培训不得少于部课时的60%;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全日制、半日制、学时制、业余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对再就业培训基地管理上,加强了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着手打造化工等二产技工品牌培训基地,加强再就业基地建设和管理,鼓励各级培训基地和培训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同时认真选配师资,由具有一定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和实习指导;培训教材要选用省厅指定教材或讲义。
三、存在问题
1、劳动力资源质量储备不够。随着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及一批新建项目的开工,劳动力资源储备不足情况初现端倪。在6月份的全市劳动力市场情况分析中,岗位供需比达到了1:0.87。这主要是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价格的上升,服务业需求旺盛,多种因素拉动就业的结果。但同时,也展露出另一方面的问题,技能人才储备匮乏。在3月份组织的全市离岗失业人员家庭状况入户调查中显示,全市未就业的离岗失业人员××××*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人,中专和高中学历的××××人,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分别占总数的*%、××%和××%,同时,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中级××*人,初级××*人,无技术职我的××××*人。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劳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缺乏政府统一组织管理机构,劳务输出工作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劳务输出人员或投亲、或靠友,规模小,组织的集约化程度低;到外地后,工资待遇低、无保障,农民工合法权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3、新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不够。新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在很多方面较国发[2002]12号文件进行了延续、调整、扩展和充实,新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更加实惠,在宣传方面虽然也下了很多功夫,但需要政策的老百姓的认知度并不高,老百姓只是粗略地知道政策,但对政策的体会和理解还不深入。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半年,全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政策为主线,以强化服务为手段,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节奏,确保完全年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
1、立足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关键是创造就业岗位,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下半年,我们仍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做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弘扬创业精神,开展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健全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手段,帮助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做优,推动盘锦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拉动就业。全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和地缘优势,全力发展面向企业的生产业、面向居民的生活业、面向社会的公共业,吸纳就业。同时,紧紧围绕居民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发展家政服务、医护服务、商业饮食、家电维修、物业管理等各类便民服务业,大力开发社会就业岗位。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同发展城市的绿化、环保、卫生、交通等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城市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2、落实政策扶持就业。当前就业再就业工作中最关键的是确保把中央、省出台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落实到有就业愿望的人员身上。在放大政策促进再就业的效能的同时,为劳动者成功创业提供支持,重点是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扶持被征地农民和其他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将创业培训与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后续扶持结合起来,通过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提供贷款等方式增强未就业人员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形成再就业资金的制度性保障,进一步增加再就业投入。
3、统筹安排城乡一体化就业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着力抓好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培训、输出、参保、维权”一条龙服务。同时,免费向进城求职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服务,按规定做好求职登记和就业登记工作。有组织地开展送岗位信息、送就业服务、送技能培训、送技能鉴定“四送”下乡活动,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
4、多渠道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实现“在15日内确保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1人就业再就业”的就业援助工作指标,一是加强零就业家庭的申报登记和动态管理,随时了解掌握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状况,及时提供就业援助,全方位搞好跟踪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预警预报制度,对于产生新的零就业家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15日内至少提供一个适当的就业岗位。三是开展社区岗位开发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托社区基础工作平台,通过寻岗、买岗、创岗等多种途径安置失业人员。四是认真做好“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的社保补贴发放工作。
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负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找准工作重点,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具体来说,应着力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促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基。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复杂,就业任务艰巨。解决就业问题,亟须促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在实践中,应把握好这样几个关系:一是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按法律和政策办事,强化主动服务、个、诚信服务、高效服务,努力做到既提高效率、又让群众满意。二是培训与就业的关系。加强就业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必要条件。在进行就业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搞好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衔接,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用工者的需要,做到按需培训;通过摸清受训人员的底数,把想学什么和适合学什么结合起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政府出资增加就业岗位与实际效益的关系。实践表明,政府出资购买岗位,有助于解决一些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但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注意实际效益。应大力开发那些投入少、产出大,使群众受益、社会受益、国家受益的岗位。四是农民进城务工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关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观念和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带来了前者就业相对较难、后者就业相对容易的矛盾。应加强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再就业。五是政策落实与加强监督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但落实不够。比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落实进度缓慢,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现象仍然存在等。应加强监督检查,促使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有信心,又要有紧迫感。各地各部门应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办法和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这项工作。为此,需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在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谋划、有效投入,努力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二是实现养老保险社会化。实现养老保险社会化,是调动社会力量、扩大资金来源、做实养老保障的重要手段,应当进一步抓紧抓好。三是实现医疗保险全民化。特别需要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模式,逐步做实农村医疗保险。四是实现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化。
推进劳动关系健康发展。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发挥好四个作用:监督作用——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情况,重点是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社会保险费用的交纳情况,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指导作用——对用人单位进行劳动法的讲解宣传,教育引导用人单位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协调作用——劳动双方发生纠纷时,及时进行协调解决;规范作用——不断规范用工行为,与公安、工商等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和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
林机社区位于牡丹江市区东南部,现有居民6164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体制转换,辖区内五户大中型国有企业的1138名职工先后下岗失业,给居民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这样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的困难群体,我社区充分发挥贴近百姓、服务便利的优势,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下岗失业人员按照技能素质、年龄结构、就业愿望、困难程度的差异进行分类,根据每类群体的不同需要,因人而宜实施帮扶,促进了辖区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一、针对素质高低,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
一是在培训内容上,对年龄偏大、素质较低、就业要求不高的人员,开展以家政服务、餐饮服务为主的简单易学的技能培训;对具备一定文化素质,渴望学习新技能的中、青年人,进行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培训;对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且有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并主动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帮助找场地、跑手续、办贷款。截止去年底,社区内参加创业培训人员共计40人,成功自主创业人数达到22人,共获得小额担保贷款总额达40万元。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开辟小课堂就近培训,先后举办了家政服务、市场营销、餐饮服务等再就业培训班20多期;与辖区手工编织店、美容美发等小实体联手,开展简单易学、投资小、见效快的手工技术培训,通过边学习边操作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下岗失业人员不出社区就能学到一技之长。同时,我们借助社会办学力量组织中长期培训,推荐学员到市、区再就业培训基地或职业培训机构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辖区所有的下岗失业人员都接受了至少一次培训。
二、针对就业愿望强弱,组织分类帮扶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对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按照对岗位需求的迫切程度进行排队,组织分类帮扶。一是优先安置就业愿望特别强烈的人员就业。他们多数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比较正确地看待再就业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对这类群体,我们的服务突出一个“快”字,实行即时服务承诺制,只要不挑不拣,保证三天内上岗就业。二是对既想找工作,要求又比较高的人员,我们的服务强调一个“稳”字。帮助其静下心来分析自身条件和就业需求,通过耐心细致地指导,促使其正确择业。对于那些自身素质与就业要求实在不相适应的,推荐他们去参加技能培训。三是对于“等、靠、要”思想严重,有劳动能力,但不想就业只想吃低保的人员,则把他们组织起来,举办再就业辅导班和再就业恳谈会,引导其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同时,制定了“三天小交流,七天大沟通,月月有记录,季季有进步”的思想跟踪服务制度。通过入户走访、促膝谈心,做其思想工作,一次不通就几次,甚至几十次,直到思想做通了为止。社区还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利用周围下岗失业人员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亲身经历,感染和教育他们,使其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只要有事干、有钱赚就是好工作的新观念。原林业机械厂下岗职工闫德江,由于年龄偏大,又没什么专业技能,对再就业失去了信心。在典型人物的带动下,他刻苦学习一年家电维修,起初是背着工具包走家串户,经过努力,现在开办了一家修理部,还吸纳了两名下岗职工。
三、针对年龄大小,重点安置“4050”人员
我社区有“4050”人员300多名,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而且普遍体弱多病、家庭负担重、技能单一,到市场上竞争就业难度很大,是我们帮扶的重点。对于这一群体,我们主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近年来,社区自主开发了保洁、保绿、保安、自行车看管、就业信息员、就业援助员等公益性岗位,又与驻区单位联手开发了卫生清扫、后勤保障等公益性岗位,共计180多个。同时,对于适合灵活就业的“4050”人员,社区利用闲置场地,开办了家政服务中心和劳务派遣组织,面向辖区居民家庭和用人单位提供临时工、季节工、小时工等服务,服务项目达30多个,使“4050”人员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又获得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目前,在公益性岗位和灵活就业的“4050”人员已占到社区“4050”人员总数的92%。
四、针对困难程度不同,全力援助特困家庭
针对社区里生活最困难的零就业家庭和低保家庭两个群体,社区加大了帮扶工作的力度。一是建立就业包保帮扶责任制。社区为9户零就业家庭、97名有就业愿望的低保人员建立了就业帮扶档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随时掌握其生活和就业情况。同时,每个社区干部包保一定数量的零就业家庭和有就业愿望的低保人员,并且一包到底,直到就业脱贫解困为止。二是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开展“手拉手”活动,结成帮扶对子,从提供岗位、培训技能、落实政策等方面实施就业援助。三是通过开展共建联谊活动,发挥驻街单位的作用,邀请共建单位到社区一起上门走访零就业家庭和低保家庭,唤起他们帮扶困难群体的热情和积极性,主动吸纳一批人员就业。四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开发便民利民岗位,优先安置一批。社区先后办起了社区食堂、家政服务、托儿所、托老所、复印社、康复中心等社区服务网点共计60多个。
通过采取分类帮扶办法,辖区95%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并基本达到了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家庭稳定,有力地推动了再就业工作开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张小建副部长在我市视察再就业工作时,对我社区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就业服务理念新,基础建设搞得好,各项工作举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