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的思考

生命的思考

时间:2023-06-02 11:3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的思考

第1篇

花开花谢,潮涨潮落,世人的眼光随花飘飞,随波飞扬,生命的光辉因此也被折射得神奇而又悲壮。

人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中年的稳重,老年的愤世嫉俗都表现在生命的过程中。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一切感情的集合体。长河衬落日,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宝刀快马,金貂美酒都是生命画卷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有些人的生命画是素描,有些人的是水墨画,有些人的则是水粉画,还有一些人的是油画……也许生命就是如此多彩。

走在生命的长廊上,有的人把自己当作游客,四处观光;有的人把自己当作路人,埋头前进;有的人把自己当作上宾,只是欣赏一侧的景致,假装很有兴趣;而有一部分人则把自己当作主人,精心设计人生中的景物。人不同,心不同,看到的景致也不同,对于生命的理解自然就有所差异。

开花容易,结果难,同样,我们获得生命轻松,并不代表生命过程也熠熠闪光。冬去春至,树上开满了艳丽的花朵,放眼望去姹紫嫣红,令人心旷神怡;但在万花竞相开放的背后却隐藏着凋零,送夏迎秋,一棵树上只挂了不多的果实。静心思索,优胜劣汰让人心惊。开花的不一定都结果,结的果不一定都是甜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活着的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成功的也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但如果没有蜜蜂采花粉,一切都是徒然;活着的人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生命的价值也不能得以实现。

然而,一切的结果都源于生命自身的成长。石缝中可以创造生命,小草破岩而出;峭壁上能够屹立奇迹,青松挺拔而立;逆境同样可以造就英才。其实,生命就像是岸边的岩石,原本有棱有角的它们在经历了海浪无数次的拍打侵蚀之后变得平滑,光亮。当我们惊叹海之壮阔、天之高远、路之漫长时,我们便能洞察一切了。

有时我们需要把自己当成自己去激发生命的火花,有时我们则要把自己当作别人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生命。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思考,我们都会面向遥远的地平线测度生命的行程。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那我要说:“生命除了奋斗别无所求!”

点评

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说:“没有比人生更加艰难的艺术了,因为其他的艺术或者学问,到处都有教师。”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个体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深度,因此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就成为了人生的重要课题。

第2篇

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沉寂5年之后,推出了继《女心理师》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花冠病毒》。这部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具有心理能量的小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在面临危难时所迸发出的悲悯和本真,在绝境中所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可以这么说,《花冠病毒》不单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话题。

故事围绕着一个病毒展开。20NN年,一种极其罕见的嗜血病毒——“花冠”突然袭击燕市,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都市,瞬间沦为“猎物”。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临危受命,成为亲临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在抗疫小组里,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一线的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事件发展不断失控,官方急救药物却迟迟研发不出,另有不少势力都想从这场病毒虐杀中获利……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不禁让人思索:我们究竟要怎样善待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

书中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人在危机状态下的情感和心态的描绘,对事业、爱情、亲情万象的诘问,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譬如,关于生命的本质,书中这样说:“人的个体,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缕青烟……无论它何时消散化灰,都不是真正的消失,只是一种回归。”这些颇有禅意的话语,不禁让我们感慨,人生实在没必要有太多的烦恼和患得患失。

整本书,作者基于当年的非典事件展开了新一轮的构思。类似的真实事件是本故事内容的最好支架,类似的人性反馈是本故事内容的最佳着眼点,类似的生与死的考验是本故事内容的最好思考点。一切就这样在真实和虚构的结合中以小说的形式展示给众多和平年代的读者。可想而知,《花冠病毒》饱含了作者巨大的付出和辛苦。用毕淑敏自己的话说:“暮鼓晨钟,我时刻警醒投入,不敢有丝毫懈怠。”的确是这样,这本书并不只是纸加油墨印刷的文字,它蕴含着作者的人生体悟。在这本思想性、知识性都很强的书里,不仅包含着作者绕行地球的漫长航程,以及对过去和将来世界的回眸与眺望,还包含着对宇宙的好奇和幻念。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展示了作者在医学、文学、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博学及人道主义关怀。在令人惊叹的病毒肆虐及抗役过程乃至生死存亡之时,主人公罗纬芝表现出的人格坚守使人动容,书中主角一系列扑朔迷离身份的揭开更是增加了抗役英雄们的人格魅力,看似以旁观者的身份轻描淡写地刻画着世间百态,其实字里行间无不传递着人间的大爱。

我想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不是情节结构和故事结局,而是在面对生死威胁时的态度,以及从内心深处坚信心理能量是自己人生旅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校 田成)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生命 社会责任 环境

企业的社会责任泛指企业对股东、对员工、对社会、对自然环境应承担的有利于社会长期发展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处于与时俱进的演绎中。它具有适度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不同。

一、企业生命和社会责任

我国企业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转型期四个阶段。在某一特定阶段,企业是否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树立一种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具有全新社会内涵的深刻而广泛的责任观,培养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在国际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能否进入全球市场的关键。

1.创业期:要依法生产和经营。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建立不久,组织是小规模的、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薄弱。只有履行了这个基本的社会责任,企业才有能力承担更多具体的社会责任。

2.成长期: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扩散。在这个阶段,企业要对员工的权益给予充分的关注与保障,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3.成熟期:锻造以责任信念为基础,多层次、全方位的履行模式。经历了成长阶段的磨炼,企业各个方面日趋成熟其社会责任的目标也将随之扩展升华到道义层。这就要求企业要以责任信念为基础,打造优质企业文化。

4.衰退期和蜕变期:此时的企业进入了另外一个更加复杂的求生存期,利益冲突加剧,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虽然已经形成的规模和影响力使企业面临外部压力仍然很大,但也不能忽视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不管处在哪一个生命周期,在再生产和获取利润的同时,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产,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离开周围环境企业将无法生存。因此,企业不能对社会问题熟视无睹,企业活动应对社会负责。事实证明,社会责任会大幅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丰田公司为例:丰田公司为了适应美国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积极投身于汽车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于2006年推出了省油节能的混合动力车PRIUS,一经上市便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奠定了其在混合动力车销售方面的霸主地位,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必定不菲。再如杜邦公司,他就是凭着环保理念,从一个36万美元的小作坊成长为年销售24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就要求企业超越将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观念,强调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环境和社会的贡献。而在诸多的社会责任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之一则是环境保护问题。

二、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的健康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企业参与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利润的下降,应积极的响应环保法规有助于取得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要求处理好其与企业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企业持续经营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企业发展,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企业管理不善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国的工业企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而其中50%的污染是因企业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加上房地产业的毁林开发、养殖业的过度放牧、种植业的陡坡种粮等,更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企业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企业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结语

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把握“发展”与“投入”的关系问题。企业“发展” 与环境保护 “投入”的关系就好比是一个人和他血管里的血液。一个健康的人适量的献血并不只是输出。科学研究表明这样反而能促使细胞的再生,起到更新血液的作用,能使他身体更强健。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出于自身的短暂利益,忽视环境保护,而采取一种掠夺式生产方式,直接和潜在的环境危害非常严重。要想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环境保护是基本的目标,企业必须抛弃短视观点、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在投入后求生存、促发展,在生存和发展中加大投入。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之所在和必然要求。积极地把环保投入的这份社会责任担当起来,中国的企业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和更强大的生命力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

[2]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经济管理,2003

[3]高维义,解科范.企业生命周期及其风险分析.贵州示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第4篇

《生命生命》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渐渐地会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生命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这一层面,因此,有关生命的话题学生是渴望了解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具体到对《生命生命》一文的阅读来看,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文中三个生命个体所展现的生命精神内涵,学生在体会时会因对作者的不了解,对生命话题的认识较粗浅而产生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词,会背诵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叹之情、珍惜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包括杏林子相关资料及文中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命话题,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生命生命》,这节课让我们同台湾作家杏林子一起继续探讨关于生命的话题。

(师板书课题,生读)

二、感悟生命形态

1、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小飞蛾的生命形态:

⑴ 导入:

第一个走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只飞蛾。(生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

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找出印证自己观点的语句,谈谈你的体会。(生读,思考,全班交流,练习朗读重点。学生思考的结果肯定是多方面的,如可恶的,可怜的,顽强的,了不起的等,师可相机引导生思考讨论:作者重点想表现的是哪一方面?)

⑶ 现场采访:

热爱写作的作者捉住飞蛾我们很容易理解,放了飞蛾我们也能理解,但为什么会“忍不住”放了它呢?假如你是作者,能否接受我的采访,为大家解开谜团?(师采访生,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评价,可适时引导学生再读“但……放了它!”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品读第三自然段,感悟香瓜子的生命形态:

⑴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⑵ 汇报读,生互评。

⑶ 学生再读。思考交流:你认为自己从香瓜子的生命故事中收获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是还可以相机组织生再读引人深思的句子。)

3、小结:

这些文字哪里只是在讲述小飞蛾、香瓜子的故事,这分明是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呀!

三、寻找生命意识

1、了解作者的故事,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

⑴ 师深情讲述杏林子的生命故事:

(出示杏林子相关图片和资料)

简介杏林子:

她的文字曾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她十二岁时突然患上了至今人类都无法彻底医治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此,钻心的疼痛与她伴随,直到她六十一岁离开人世,她只上过小学,在关节坏后,她依然坐在轮椅上,膝上架着小木板,创作了数百万字的作品,这篇文章就是从她那苍白的扭曲的手指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流淌出来的。

⑵ 带着感受读杏林子的内心独白:

(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句子:这就是我的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组织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师可以相机引读,如:“咚、咚、咚……”听着那强有力的心跳,杏林子对自己说……听着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杏林子对自己说……,等)

⑶ 体验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杏林子的生命,单单属于杏林子的。你的生命,单单属于你的生命呢?(组织生静静感受生命脉搏的跳动后自由谈感受,并练习朗读这句话)

2、品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⑴ (继续出示句子“我可以……对自己负责。”)师引读:杏林子接着写到:我可以……,也可以……,如果你是杏林子你会怎样好好的使用它?又有可能怎样的糟蹋它?(生在此可能会思维受阻,师可以相机补充介绍一些杏林子的生活细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⑵ 结合学生发言小结。

⑶ (引读“一切……对自己负责。”)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自己”,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谈自己的见解,师相机引导朗读)

四、探索生命意义

1、(出示课文末一段),生自由读。

2、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谁?(生思考,全班交流,师相机总结提炼出“无限的价值”的含义)

3、小结,指导朗读。

五、留下生命思考

1、全文小结:

杏林子已经用自己光彩有力的生命历程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也将做出属于自己的回答,也许我们要用上一生的时间。

2、品读文题:

让我们在对课题的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引导学生用多种读法读课题。)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

价值? 香瓜子

第5篇

共建和谐,唤醒生命的意识

历史教师在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命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享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并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一、锻造人格魅力,营造和谐佳境

情感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师要以生为本、以情动情,加强自身修炼,锻造人格魅力,创设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建立生命相融的教学交往关系。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还要带着饱满的精神,带着独特的文化气质,凭借自身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和合理组织,借助自身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充沛的教学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获取成功。学生受到教师智慧的吸引、情趣的感化,会积极回应、主动效仿。师生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协调合作,这样,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被深深地唤醒。

二、引入源头活水,寻求和谐共振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唤醒学生的必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精心营造丰富的教学背景。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扬生命活力

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不断发现、探究、生成和解决问题,激活生命的动力,强化生命的意识,提升生命的思考。如,教学“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史实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怎样来看待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一选择?”学生在思考、辩论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对生命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升华。

自主探究,体悟生命的哲理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历史课堂,生命化也成为空谈。所以,教师要大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从中体验、感悟生命的哲理,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乐园。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究,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探索多种答案,去体会和寻找材料中所包含的概念。

互动合作,对话生命的精彩

在一些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大多为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材料丰富的课型,一方面我们足以看出教师对这些活动的匠心设计,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也感到,时下的各种“对话”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对话,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静心凝神,充分地、从容地阅读,和文本相近、相亲,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深思熟虑,冷静地思考、探究,个性化地建构,从而获得具体化、情感化的感悟和体验,当学生能由此产生一些“谈资”,师生间的对话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

有效的互动、合作,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 “彼此接纳”。

一、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赖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过充裕的自读、充足的思考、充分的感悟和体验,学生就会油然而生表达的欲求。因为是学生深思熟虑的结晶,其中肯定不乏真知灼见。即使意见相左、观点相异,其中也存在着合理的、有益的因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呵护他们的独特感悟。对学生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奇思异想,教师也要认真对待、积极引导、真诚地商榷,使学生感受到言论自由,保持表达的热情,使他们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勇于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生生合作

无论是教师引导下的全班讨论、小组讨论,还是学生自主引导下的小组活动,都要将对话集中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否则,即使讨论再热烈,课堂气氛再活跃,对话的数量再众多,也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与学生的发展无益。只有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展开的生生合作,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碰出生命的精彩,在这样的互动合作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成长。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关注,而且是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升”。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与生命教育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能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材用六册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生命。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章的生命意识转化成语言,因此必须通过“读”,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存在及生命的灿烂。朱自清的《春》,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意境清新。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听读、范读、跟读、齐读。读着读着,初春的山、水、太阳、草、花、风、雨……在学生心灵中幻化出一派盎然的生机,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学生在美丽的春光中,敞开心扉、展开想象,与生命拥抱,进行对话,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2.合作探究,在“议”中解读生命。

《夸父逐日》是上古神话,夸父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驰骋天地,饮干江河。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合作,对文章结尾的意思进行生命的探究:在“弃其杖,化为邓林”中究竟表现了怎样的生命精神?学生认为夸父虽然死了,但生命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他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点生命的机会,他希望他的梦想能在后来者身上实现,他希望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学生对夸父生命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他们的生命意识正在慢慢地增强。

3.拓展迁移,在“悟”中咀嚼生命。

鲁迅的《孔乙己》,我们可以从生命伦理角度思考“孔乙己”的生命:“倘若孔乙己活在现代,他的命运会转变吗?”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得到以下结果:在当时,孔乙己的生命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严重摧残与毒害,他的生命并未得到当时人们的尊重,人们对他的生命表现出来的是漠视与麻木。假如到了现代,孔乙己的生命会得到尊重和关怀,孔乙己的生命价值将得以实现。因为现代社会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可以为他提供生活的保障;现代人的思想当中更多对弱者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同样的生命,两个社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洞察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思考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在经过对不同时代生命的思考后,学生最终咀嚼出:生命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中才会被尊重;要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二、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

皮亚杰说:“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针对初中生的特点,通过开展有价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生命内涵的认识,挖掘生命潜能。《感受自然》综合性活动,通过对自然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观察认识,通过对四季景色的独特体验,“理解自然的生命,体悟自然的灵性”。《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我开展一场辩论,辩题分别为“推崇探险”和“反对探险”。通过辩论,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探险其实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的一种方式,可以培养生存能力和独立精神。《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我组织学生观看战争电影《辛德勒名单》,让学生进一步审视战争,审视生命:生命是应该尊重和珍惜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及生命的升华。

语文是文化的承载,是重要的传播工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丰富语文教学内涵,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4.9.

[2]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第7篇

关键词:生命;审美渗透;诗意栖居

在《兰亭集序》的执教过程中,很多老师会从玄学思想入手分析魏晋文人的情感变化,却忽视了其对生命与人生更加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能够渗透审美教育的,是需要从审美的态度开始思考人生,并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命本身的诗意境界,一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注重生命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人作为一个全面的整合体,需要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因此重新梳理对生命的诗性追求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海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海口市第二中学范平丽执教的《兰亭集序》第二课时充分利用文本的“思考生命”特质并结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展开生命美育的渗透。

一、走进文本,感知王羲之对人生、生命的思考

于漪认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范老师上课开始便引导学生,举例文学世界里对生命主题的深刻思考。既铺就了生命话题探究的语境,又启发学生急切走进文本去探寻王羲之对生命、人生的思考。进而通过学生的小组互读、阅读、讨论思考、汇总,找出了一些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的语句,分别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学生找出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生命思考的关键句,即为课堂下一步的深入做好了铺垫,为课堂的下一环节准备了“谈资”。而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王羲之作此思考的原因,范老师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关于王羲之生平知识,这段知识的补充,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导火索,对于文本的深入探究,特别是王羲之对于生命的诗意思考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把握王羲之对生命的诗性境界的追求

在进了文本,熟悉了文本之后,范老师带领学生就王羲之提供的生命境界进行探索。

其一:“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将自身的理想抱负放在室内尽情畅谈。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境,可以在一个室内与友人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是人生一大乐事。闻一多先生所解释的“怀抱”有“情志”的意思,“取诸怀抱”还可理解为以情志取人。与志同道合的人晤谈一室,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兰亭宴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概是如此。其二:“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魏晋时代的人自我意识觉醒很快,他们追求张扬的个性,按照当时的背景,“放浪形骸之外”应该是“放浪、放纵、无拘束”,是超脱世俗的,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接受世俗的约束。阮籍曰:“礼岂是为我辈而设”,钟嵘亦评价其诗作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悠远而旷放。范老师引导学生就《兰亭集序》兰亭聚会的具体体现中感受无拘束的自由思想。

在理解了自由的生命存在两层境界之后,从文中索引出人的不同生命境界选择,即人活在世上的两种不同精神境界追求,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下一层次的活动与思考,既是生命意识的思考。

三、共同探究,对生命意识的深层思考

面对文章里王羲之与雅友在兰亭饮酒赋诗,然而,所有与会者终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结束 “信可乐也”的聚会。王羲之由此虑及人生,即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一个充满思辨的问题引发之后,范老师却先避开问题,来了一段深沉、抒情的衔接。而后让学生举出相关生活例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顺势带出,进而引导学生识读王羲之关于生命的深层思考:向死而生。范老师还联系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王羲之为了阐明自己的“向死而生”的观点,先对当时存在的两种生死观即 “死生亦大矣”“一死生,齐彭殇”进行了评价,前者为“痛”,后者为虚诞、妄作,对后者“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态度极为唾弃。所以这也是范老师课堂深入的一个亮点,范老师引导学生就这样一种生命意识进行了延伸评价,当学生回答,“这样的人情绪没有波动,生活就如一潭死水。”“这样的人肯定没有激情,缺乏创造力。”这样的答案明显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至此,范老师已经成功地将学生从问题到解决方案上走,也是正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重要过渡。如何寻找到生命的诗性境界,于是成了课堂的最后一个节点。

四、回归本体,用审美的态度把握人生,诗意栖居

课堂的最后进入了比较阅读的补充环节,借此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把握人生,诗意栖居。从东汉曹操到东晋王羲之,让学生了解到一代书圣在天地之间,其生命境界超越了常规的生理享乐追求,也超越了所谓的俗世功利追求,而是真正地进入到纯粹的精神审美境界,达到了人性自觉的更高审美层次。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走向,力争给学生更多更美的熏陶,提高其生活审美高尚情趣,升华感知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兰亭集序》教学新颖的思维出发点以及比较阅读的精心安排,对生命审美教育极其到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辨证思想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立科.生命美育: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3(9).

第8篇

一、唤醒生命意识,感悟生命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渗透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由诵读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播放背景音乐《假如爱有天意》,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文中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来概括。这时,教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欣赏课外寻找到的关于地震中令人震撼的图片,让学生带着教师对图片的解读去感受生命中的真情。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一些学生受到了震撼,连朗读的声音都带着哽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的生命,不放弃希望,不放弃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在教师的真情唤醒与引导下,学生内在的生命本性激发了出来,他们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进而感悟生命的灿烂。

二、阅读生命美好,体悟生命尊严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辅助这种生命体验。文本仅仅以文字为载体,诉说生命的经历,传递生命的感动,体验能否深刻与每个学生的经历、阅读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的时候,我适当地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各位主人公的命运: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了;凡卡的命运未知;鲁宾孙在孤岛中生存了下来,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汤姆・索亚克服了重重人生考验回到了镇上。纵观各位主人公的命运,学生有什么发现呢?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黑暗的、冷漠的社会残害下失去了生存的机会;鲁宾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了可以生存的条件,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汤姆・索亚在未知的困难面前自信地坚持并克服了困难,通过了重重人生考验。我接着就请学生想象:你想对凡卡说什么?他们的回答惊奇地相似:就是鼓励凡卡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才会获得幸福,只有坚持才能超越生命……

可以想象,教师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生命的力量不就在于面对困境,突破困境,超越自我吗?生命的美好不就在于人性的真善美,积极创造和谐社会吗?生命的尊严,不就在于面对挫折的顽强,勇往直前吗?

在阅读中体验生命,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把自己融到文本中去,让自己成为文本中的一员,体验生命的历程。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是课堂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话较多的课文能在朗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角色本身的理解,进而理解全文;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可通过学生以课文为蓝本,为课文人物设计对话,加入肢体、表情等活动,在活动中体味生命。除此之外,阅读教学还可以加入辩论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对生命的哲学思索。无论运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三、描绘生命蓝图,缔造生命和谐

教师在唤醒学生生命的意识,感知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之后,教会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相处;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敬畏自然;面对社会,要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书写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认识自我”“关注生命”“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等专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最后拿起笔来书写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做到作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两不误。

第9篇

一位身患绝症的小女孩在即将告别人世之前,写道:“能够拥有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珍惜生命吧!珍惜每一个活着的日子,哪怕只是平凡地活着。生命本是一首短暂的歌,每一个音符都值得细细品尝,用一把记载岁月的小刀,把每一簇感动和快乐,都刻在心房。别让一首流畅的歌由悠扬变成慌张的残篇断章,珍惜她的旋律吧,在她停止弹奏之前,让生命的韵律在心间慢慢流淌。”这位小女孩对生命的如此眷恋、热爱,告诉了我们生命是多么可贵。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往往从教育体制、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忽视了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学内容上实现重组,教学方法上实现综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文化的价值,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这也是为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一、关爱施教,培育生命教育的氛围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二、依托文本,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点燃火花,探索生命教育的意义

“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上都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如在讲授《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教师要做到“情动而辞发”: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创设的悲痛情景之中,紧紧抓住”这些航天员生命惨烈地被毁,那生命的意义又何在?”“若是你的亲人也有献身于航天事业的,那你又作何感想?”等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争辩、激烈的思想碰撞,领悟了深刻的生命意义: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生命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乃至被毁的历史。

四、引导体验,领悟生命教育的意蕴

《斑羚飞渡》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有关生命的意蕴:简介有关背景资料,诵读课文(录音),配合课件中镰刀头羊率领斑羚飞渡崖谷的整个“动漫”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教学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为什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落?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曲折地反映出生命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憧憬寄托在动物行为的描写之中。又比如,《华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也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生命的颂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样的寓言故事,怎样来挖掘人文因素——生命的意识呢?这些寓言故事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超生命力的能量,从而表现出生命意识的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不少神话寓言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超生命力、超自然的力量,借以表现人类生命意识中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的精神。

第10篇

【活动背景】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学生们变得越来越迷茫和脆弱,校园伤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心理课程或团体辅导,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命的意义,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感知生命,体察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敬畏生命。

2.体验生命的挫折,懂得珍爱生命,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活动重点】体验生命的挫折,感受并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活动准备】每人准备一支笔、一张纸和一把尺子;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命、生命》《没有四肢的生命》《最好的未来》

【活动对象】高中生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引出课题

活动:我的生命线。

预测死亡年龄的依据:本人的健康状况、家族的健康状况、所生活地域的平均寿命。

找出今天你所在的位置并标注上年龄、日期。

想想高中毕业后你将在哪里?标注一下。

设想一下,你将何时参加工作?

标出你60岁的位置。

师:请大家找到你现在的位置,把之前的一段撕掉,这段时间已从你的生命中流逝,一去不复返;请找到你高中毕业的时间,之后把它撕掉,看看目前你所能掌握的时间还有多少,对此你有何感想?(适时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面对生命的过往与未来,思考一下,在你的心目中,生命是什么?

二、感悟生命的情怀

播放《生命 生命》动画朗诵视频,体验、觉察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师:提到生命,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生命词语联想: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师:我最想说的是:生命是个奇迹。

三、生命是个奇迹

PPT呈现(图片赏析,体察感悟):

什么时候,你感受到生命是个奇迹?

教师自我分享:每当我想到,人是从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胞,成长为眼前有着各种相貌、各种性格的人,就足够让我觉得生命本身的奇妙,就足够让我觉得生命是个奇迹了。

请大家以“每当我想到_________,就让我感到_________”的句式,谱写我们生命的赞歌。

例:每当我抬头仰望天空,想到人类能够以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宇宙空间,就足以让我感到生命的伟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教师点评。

师:然而生命有时也是脆弱的,在巨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不堪一击。

四、生命很脆弱

请看一组图片(教师PPT展示):5·12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啸组图。

现场互动:面对生命的脆弱,你有何感想?

教师引导:在天灾面前,生命变得很脆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能遇到“人祸”。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 还有校园暴力、自杀事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得过且过,还是轻率放弃,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你自己之外,你的生命属于谁?

学生发言。

师:自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生命属于你,同时也属于那些爱你的人们。

(教师PPT展示)算一算:孕育成长的代价。

1.一个生命的孕育、成长需要父母花费多少时间?(假设父母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交流、接送、辅导等时间是2个小时。)

2.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父母花费多少金钱?(据统计幼儿一个月花费1000元不算多,中小学生每年花费约1.5万元至2万元,另外还有各类的补习和培训费。)

3.从小到大需要多少个老师的辛勤付出?

4.需要哪些人的关爱?国家社会要提供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生命没有彩排,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将痛苦留给最疼爱你的亲人。生命中总会碰到挫折、失败和不如意,这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才能让生命绽放光彩?

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游戏体验:鼓掌游戏。

师:请大家高举双手,热烈鼓掌(全体学生掌声一片);再请大家鼓出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更加热烈);请大家鼓出最整齐响亮的掌声。现在请大家双手交叉在背后,体验失去双手的不适感,尽量保持这种感觉。现在请大家鼓掌(学生们稍怔片刻,立刻以双脚使劲“鼓掌”)。

教师:假如有一天你遭遇不幸,失去双手,你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假如你自己不能鼓掌了,你还能否让这个世界为你鼓掌?想想看,有没有这样的人,自己失去双手,却让全世界的人为他鼓掌?(学生马上想到无臂钢琴师刘伟)是的,刘伟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他说:“至少我还有完美的双腿!”假如一个人既没有双手,也没有脚,他的生命会是怎样的呢?

播放视频:没有四肢的生命——力克·胡哲的故事。

师:享受生命可以如此简单,连手和脚都可以不需要,胡哲以他的残缺之身作为一个生命的见证,以他的生命去和别人进行连接。

今晚回去请告诉你的父母,感谢他们,给予你如此健康的身体;感谢命运,让我们以一种生命的形态体验生活的美好;感谢父母,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故而弥足珍贵;时光不能倒流,生命不可逆转,所以,从今以后,让我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今以后,让我们热爱生活,善待自己,推己及人,我们也要善待和尊重别人的生命。

最后,请全体起立。请把右手放在胸前偏左一点,让我们感受心跳,感受生命,一起向生命宣誓:

生命的誓言

我郑重地宣誓:在生命的每一天,珍爱自己的生命。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在短暂的人生路上,保持乐观的态度,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创造人生的辉煌,享受人生的幸福。

第11篇

一、引言

语文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语言学科,也是我们的母语学科,语文生命教育是让语文进入生命,转化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内涵的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美丽,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生命变得更美好,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品位。基于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研究,笔者作出以下阐述。

二、语文生命课堂的特征

语文生命课堂的特征包括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性、个体生命的体验性、师生良好的互动性、语文学习的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多元化是指授课方式生活化、开放化,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提高生命素养的地方,学习语文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体会中体会无限的生命意蕴,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个体生命的体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语文课堂生命就是引导学生用生命体验学习语文文本,通过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想象、感悟等抽象思维学习语文,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纯粹的语言符号的堆积,而且是感受到作家的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灵魂交流碰撞的过程。语文生命课堂的互动性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有情感、充满睿智的对话,在互动中感悟体验、探寻价值,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语文生命课堂的生成性是指在充分开放、协调、灵活多变的课堂互动中,师生们共同创造、体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的授课内容在与学生已经拥有的生活经验相碰撞,并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新的认知。

三、构建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策略

1.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构建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首要策略是提高教师的素养,包括职业素养、文学素养等,不断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觉地接受挑战,主动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通,提高自身观念更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积极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认知、知识等,实现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相长的目标。构建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绝不能把教学当做谋生工具,应该从社会及自身的需求出发,以超越功利的观念对待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高中语文生命的课堂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人性修养,语文教师应该是懂得欣赏文学、不断提高自己文化视野、精神生命的学习者,对于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能够感染并且影响学生对语文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爱好。

2.确立生命化的文本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珍视文本中的生命因素、价值、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而不仅仅要求它完成一定的工具使命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未形成,情感比较丰富且不稳定,需要利用文本与先哲们进行对话来释放、引导、润泽自己的生命。语文文本是作者意识、思维、人格等的载体,凝聚作者的主观体验和对生命的感受,在语文生命课堂中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捕捉文本中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思考和感悟人生。现代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大的痛苦和挫折,遇到一点不顺的事情就容易消极,语文生命课堂可以给予学生正视逆境的勇气,学会从困境中走出,实现生命的价值。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主张培养学生披文入情的能力,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增强学生生命的完整性。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及教材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因素制定适当的教学方式,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课堂的变化不断修正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平常的听课感受总结一些自认为比较好的打造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设计有价值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增添课堂活动中的时间等方式实现。课堂情境的创设要简洁、明快,营造感情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语文生命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目的,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知能力,在课堂上还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

四、结语

生命是美好的,世界就是因生命的存在的变得精彩万分,构建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可以使教学本身获得生命。语文生命课堂的本质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对生命的滋养,同时也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体现。

第12篇

摘 要:汪曾祺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深受传统文化冲淡美学思想的影响,对生活抱有一种理解和审美的态度。他的小说善于

>> 生活的痛感与生命的信仰 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为了生命的尊重与至爱 尊重自己的生命 尊重:生命的底色 药师信仰与生命质量 狭路相逢的生命权与信仰权 信仰与生命的对话:《观音山》 魔豆&钢铁之翼 音乐的生命与信仰 对女性生命存在的尊重与思考 尊重:生命关怀的起点 尊重生命的季节 尊重孩子的生命感 《垂直极限》:“尊重生命”与“放弃生命”的交集点 尊重生命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 信仰良知 寻求生命的宽度 做生命的信仰者 科学的信仰与信仰的科学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于丹尊重生命的“仪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The Respect and Belief of Life

――the significance of Wang Zengqi’s novels writing WANG Wen-xia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Abstract: As“China’s last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Wang zeng-qi was influenced by dilute aesthetic thought of tradition and cultur, he have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and aesthetic view of life. His novels are good at describing the colorful life of the ordinary citizens, the writings makes the work in filling with joy of the life and contains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the human beings of which is intense and light. This life consciousness embodies the respect to life and beliefs, at the same time, it contributed to the poetry writing comparing with the literature writing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ife, Wang zeng-qi, Writing 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