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1:3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教育多样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课程体系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学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87-0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只有教育教学工作抓好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障。然而,“传统思维牵引下的中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像一匹负轭难行的老马,步履蹒跚,与时展渐行渐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论述普通高中教育时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学校主导型的保障架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它更强调学校对教育质量的自主管理与监控,属于一种教育活动内部的质量保障架构。”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个体差异也在逐渐增大,而社会对学校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推动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模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大胆地拓宽办学思维,齐抓并举地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落实素质教育
合肥一中作为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样本校,积极主动地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几年来,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上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并已逐渐形成独具合肥一色的课程体系。
1.开足必修课程,奠定学生全面的知识基础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高中教育必须立足必修课程,以使学生普遍达到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合肥一中坚持按新课程要求,全部足课时设置语言与文学等14个科目。尤其是技术课程、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程和科学领域中的实验课等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合肥一中“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
例如,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课改后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可供借鉴的教学资源和经验较少,很多学校开设这门课仅仅是为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这样做实际上不仅是忽视了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且还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上,我们积极贯彻课程改革思想,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在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2.落实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生长点,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这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上,合肥一中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主研发、编印《合肥一中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个人发展、跨学科综合五个类别的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内容。
在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中,我们采用的是学校引领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提供并设计实践的主题,学生自主选题,选题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实践,学生在完成“实践考查―总结成果―展示评比”等一系列任务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合肥一中在全市乃至全省最先开展的修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市推广并在全国引起一定的反响。
合肥一中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不仅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是学生人格的全方位塑造,从而立体地体现出合肥一中“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它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将必修课程的学习、新课程的多维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的深度发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等多维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
3.重视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合肥一中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注重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学校开设各学科模块选修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和终身的学习能力,践行“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高中生的视野,学校拓宽必修课程的外延,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选修模块纳入日常课程教学中,而在这些选修模块中,大部分内容都不是高考的测试内容。
其次,学校还开设反向选修课程。普通高中的学生为了应对高考的甄选,一般在高二学年开始进行文、理分科的学习,合肥一中践行“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不因高考而忽略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学习,为了尽可能减少文理分科给学生带来的文化知识的不完整性缺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特地设置了反向选修课程,理科班级的学生要选修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模块,文科班级的学生要选修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模块。同时,设置模块分项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不同模块进行学习。
二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合肥一中积极进行“有效、分层、特长、和谐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以下班级分层的类型,理科:全科加强班、数理加强班、生化加强班、语言类(语文、外语)加强班、全科班、常规班;文科:全科加强班、数学加强班、语言类(语文、外语)加强班、全科班、常规班。家长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在不同类型的班级上课,开课前,学生可以自主填报志愿向学校申报自己所选择的班级类型。
当然,分层编班并非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突出问题是会导致“教育不公”――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向“重点班”倾斜,但合肥一中的分层编班的做法不仅矫正了这种倾斜,更一贯坚持越是基础较差的班级越要配备有经验的老师。分层编班后,学校将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在教师备课、讲授、布置作业、辅导等环节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为配合分层分班改革,学校还实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策略,并编制了体现不同能力梯度的分层作业。
三 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大力探索走班教学制度
走班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走班,这样便于集中优势教育资源,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学校开设培优班和补缺补差班,这些班级的教师,都是学校专门选择的,在考纲研究、考点把握上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并且一个学科尽可能根据需要多安排几个老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教学格局。二是学生的走班,这样老师便于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针对性教学。还是以培优和补缺补差教学为例,我们就是以学科的差异性为基础进行编班组织课外辅导的,从而取得有的放矢、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走班教学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弹性力量得到有力的释放。
四 开发校本课程,满足个性化需要
合肥一中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选择的课程,无论人数多少学校都坚持开设。二是大力鼓励教师开设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尽可能为老师提供各种课程开设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并积极创造各种平台供教师展示个人或教研组的课程研究成果,鼓励其著书立说。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学科教师拟订课程计划,整理课程内容,设定课程目标,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合肥一中校本课程。根据“每学期分上、下两学段各开设40门以上的不同课程,学生分上、下两学段各选修一门不同课程”的开设计划,经过学校――学生――学校两轮选排,学校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的课程表,每周一个课时,学生自由选课。同时,学校还研发了A、B两套校本课程,共70个专题,涉及高中课程的7个领域。
五 注重艺体教育,让小学科有大作为
1.艺术教育方面
为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合肥一中组建了音乐社团,开设了专门课程――音乐指挥;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合肥一中开设了绘画色彩创造、造型艺术与审美培养、插画艺术等课程。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合肥一中在高一年级选择了10个班试点开设艺术欣赏课,音乐、美术分别以讲座形式两节连堂上90分钟,每班每周有4节艺术课。这样做既增加了艺术课教学时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课采用“套餐选项模式”
体育课不再是常规的跑步等教学方式“唱主角”了,跆拳道、健美操、武术等项目也一一闪亮登场,并以套餐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套餐选项模式”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球类、武术、体操、田径、太极拳、技巧体操、跆拳道、散打器械、健身操等。这样的模式不仅扩大了学生选修的范围、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体教育的大力开展,在丰富学校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文体素养的同时,也使教育教学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六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严格学分管理制度
按照安徽省教育厅的规定,一名高中生在校三年总学分达到144个学分后方可毕业,而在合肥一中三年里有些学生修满178个学分。比省教育厅的规定学分额多出的学分,学生要通过选修课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这样的要求既让学生得到了学分、锻炼了能力,又响应了国家“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号召。
根据《合肥一中学分管理办法》,教师有权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如“缺课在1~5节之内的,要按1节课增加1个学分的标准提高考试的合格分数”;“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次发生违规违纪、不交作业等行为,教师可视情节严重程度提高不少于5分的合格分数,直至不予学分认定”。这样严格的学分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同时,这种严格的学分管理,还有利于扩大师生接触的范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实行学分制,选课的主动权在学生,他们有选择教师的自由,这无疑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压力。学生会选择学识渊博、方法灵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而那些教学水平不高、不负责任的教师则得不到青睐。这样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进而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
七 关注学生长线发展,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可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首先,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提前体验、了解大学课程内容,能为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想的准备。其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开始接触大学课程,可为将来理性地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广、层次更深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合肥一中积极和北大、中科大合作,依托物理、生物、历史等学科4位博士的专业优势,结合校本课程开况,率先开设微积分、中国古代文化、生物学等大学先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本质上就是教育教学内涵的拓展。要真正推进教育多样化发展,还必须把多样化的办学思路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把课程的具体设计思路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从而,综合多种因素,形成齐头并进之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肥一中教育的多样化,才能真正推进高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栋.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2]祝新宇.构建多元融合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3]康淑敏、李保强、马秀峰等.互助协同发展: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2011(12)
关键词:高中教育;政治教学;多样化教学;应用探讨
所谓多样化教学,主要说的是在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课程的要求不断地创新出新的教学方式,把多种教育方式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多样化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探索和严谨的教学态度,现在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新鲜的事物,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理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的提升,从而达到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一、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高中生的课业要求,也可以说是对国家、对经济、对社会情况的一个理解,是中国合格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知识。而且高中校园不止是教学生如何学习也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分析利弊,而思想政治学科就是一个很好的过程,所以说学好思想政治是非常重要的。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对理解和分析以及记忆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老师对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老师对授课方法进行改进,进行多样化教学,全方面地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理解,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学习较为枯燥的看法,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改善。所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的时候,可以用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去接受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说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2.有助于老师的授课进度和质量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时期,对于政治这种比较枯燥的科目的学习是非常讨厌不感兴趣的,但是又是大多数高中生必须去面对的科目。针对这种状况,老师的授课就很难保证进度和质量,如果不顾及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就保证不了课堂质量,如果过于迁就学生的接受能力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授课进度,所以说就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接受能力和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政治课程,高中思想政治的多样化教学就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说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讲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学生对这一问题可能并不感兴趣,因为这种问题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与学生没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授课内容没有兴趣直接影响老师的授课进度和质量,所以说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教学方法
所谓多样化教学,指的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很多新的方法新的东西,就像是文化多样化一样,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当代的高中生是在不断的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思维多样而且跳跃性非常大,接受新事物非常大,不喜欢陈旧无聊的东西。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他们以及失去了吸引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面进行创新,进行多样化的教育。
1.通过对作业进行创新改革,从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
对作业的改革首先要针对传统的作业模式,传统的留作业的方法由于高考的影响时刻围绕着书本上的知识点在转,有的甚至没有学生自己的理解全部都是书本上的概念,这无形中就让学生对作业和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感。所以,必须对作业的布置方式进行改革,要让作业在一定的程度上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发挥,写出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例如,老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留这样的作业,让他们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消费观和自己对消费的看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解答,老师再在课上做出进一步的分析,进而引到知识点上,对书本进行解读,这样学生通过自由发挥所得到的知识一定是牢固的。
2.通过对学生的授课进行改变,从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很复杂很特殊的工作,它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都是说教式的,老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负责听和理解,其实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对授课方式进行改变,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理解。
例如,在讲解文化在继承中的发展的时候,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讲解方法,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该如何正确地去继承我国的文化。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对这一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
3.通过时事与课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多样化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所学的内容大多数与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相关联的,所以说可以说是与时事有着紧密的联系。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不好理解,如果把它与实事连接在一起就会使知识点更加具体形象的体现出来。这样就会使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值有一个很大程度的下降。
例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可以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实例,并且一起分析,一起探讨,由实例转变到课本,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艺术,它有着一定的缺憾的艺术美,因为大多数的课程教育都是不完美的,要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多样化的进行对于高中政治来说是一个大的举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所以,要用严谨的态度,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杨旋英.关于高中政治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探讨[J].社会科学期刊,2012(20).
9月16日~17日,全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推进会在通辽市举行。自治区教育厅相关领导、通辽市副市长、全区12个盟市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部分中学校长共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高校扩招的拉动,我区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取得了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有了跨越式的改善。但由于受社会转型期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学校难以摆脱过分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困扰,导致普通高中办学目标扭曲,培养模式雷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千校一面,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受限、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本次会议的中心就是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道路上寻找方向。
本次会议现场观摩了通辽五中、通辽蒙中、通辽实验中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等四所学校,与会者深入了解了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特长教育、阳光体育等不同领域取得的成果,考察观摩对各地区各学校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思路和操作实践有很好的启发、示范作用。
通辽五中,早在1995年就兴建了心理咨询室,是自治区第一家正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部分与会者观摩了该校一节室外进行的心理健康课。在课上的“齐步走”游戏中,学生的协作意识被激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
通辽蒙古族中学,注重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在这里,记者看到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学生。马头琴、科尔沁刺绣、豆画、蒙古象棋等课程的开设丰厚了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博克这一竞技体育的加入,则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增强了其应变能力。
通辽实验中学的体育馆内,身姿挺拔的排球及足球队员以其娴熟的技艺,把日常训练变成了一场体育比赛实况直播。一场排球打完,自治区基教处处长王利生擦着队员额头的汗,感慨地说:多棒的小伙子!
宁立新校长,来自通辽民族大学附中。从发动老师利用军训之暇为新生巩固初中英语知识说起,再到学生入学分数从0~320分的突破,她讲述了这所薄弱学校的改进之路。她说:“学校的条件异常艰苦,学生的底子确实很薄,但这并不能动摇我们改革的决心!”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窦贵君在观摩学校时表示:“萎靡不振的校长和老师带不出神采飞扬的队伍和神采飞扬的学生。校长是老师的榜样,老师是学生的榜样。”
窦贵君副厅长说:“这些年来,各地在实践中都探索出了一些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全区基础教育、优势资源的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
王利生处长主持会议并作了总结讲话。他诠释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的含义、界限及区别,并指出:办学思想决定办学高度,办学理念决定办学策略,办学文化决定办学质量。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应着重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文化三个方面下功夫。今后自治区教育厅也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全区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一是出台相关文件,进行政策引领;二是抓薄弱环节,大力支持旗县普通高中发展;三是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现场会;四是开展专题培训。他还要求,各地学校要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紧紧抓住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契机,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
3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联合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虽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已有学者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质疑,但是,在政策领域,继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认为,中职教育必须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中发挥中坚作用。发展更高水平、功能完善的普及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关于未来如何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研究者提出筛龇矫娴囊求:一是国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徐国庆,2016)。
我们认为,应从普及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功能以及我国教育体系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并确定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角度来说,高中阶段教育至少要实现三方面功能:促进学习者升学、就业及成为合格公民。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也要努力发挥这些功能,而且就业的功能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承担的。另一方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未来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普及并非仅仅是一个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教育发展形态多样化、教育实施方式灵活化以及各种不同类型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以从根本上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的教育终极发展目标。因此,要从现代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多教育选择机会、满足学习者多样发展及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视角出发,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基于这两方面要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如下发展方向和策略。
首先,在实施形式上,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类型、教育服务、教育对象等多方面增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入学模式、教学形式、学制等方面增强实施灵活性,切实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
其次,在体系发展上,一方面,加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融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衔接,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升学机会,这也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均等认可的关键一环。
第三,在自身发展上,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导向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基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学习者的就业能力,促进有就业意愿的学习者顺利过渡到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改革课程体系,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加强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生涯指导,从根本上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学生多样选择性。
一、苏州普通高中学校的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
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苏州的教育走在了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是苏州的名校,他们的教学定位、教学管理、学校特色等不尽相同。
苏州十中近年来一直倡导“诗性教育”。学校以“诗性教育”思想教学,一年两次写诗比赛,倡导素质教育。在数学诗意课堂的实践策略方面,苏州十中近年来着力在几个“先行”:文化先行,教好的、有生命力的数学,就是要体现数学的本质,揭示自然之真,展现数学之美,蕴含理性精神;情趣先行,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问题先行,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像“树”一样自然生长;自主先行,转变教和学的方式,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
苏州六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苏州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对原有各项专题讲座的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并用课程要求加以规范和提升,形成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艺术选修课。学校依托吴文化的优势,开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艺术活动课。同时,经常开展单项艺术活动,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该校还组织教师编写出《吴门画派名作欣赏》、《人物速写教程》、《速写卷》、《素描卷》、《色彩卷》、《视唱》、《表播教程》、《台词教程》等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与舞台。
苏州三中,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研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的实践。90年代该校深化教育改革涌现出了英语特级教师赵晴芳等有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在她的带领下,该校积极探索外语特色之路,率先在苏州市开设双语课,率先在苏州市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处,并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学校建立友好关系。2004年,苏州市第三中学成为“中央教科所外国语实验学校”。2007年,该校被评为中央教科所的优秀外语实验学校。
苏州一中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的新型管理模式,注重对学生技能、思维的训练,逐步开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校课程,为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管理严谨、高效,保证了办校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二、感悟与体会
通过此次考察使我更深刻地感悟到,我们与苏州的差距更多的是在理念上,苏州的高中教育是我们学习赶超的标杆,学习苏州的高中教育,要联本校的实际,侧重从管理创新、内涵发展方面学习借鉴。
苏州高中教育发展走过的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今天的高中教育将是我们明天高中教育的缩影,其走过的发展历程、树立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推进教育工作的做法措施,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发展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课程多样化,使学校在课程开发、开设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课程多样化有利于学校教育逐步远离功利
由于时代、社会多因素影响,当下学校教育中的功利色彩极为浓厚,教育的异化现象明显。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各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积极引导,但是收效不大。在种种利害因素的裹挟之下,教育理念被迫异化,学校办学目标被迫功利化,课程结构被迫单一化,教育教学方法被迫简单化。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会愈发迫切;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有新的认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将使教育评价越来越科学化,因此学校必定会回归教育本质。教育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此课程设置必然追求结构完整、丰富多样,彰显时代特征,彰显师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当前,课程“菜谱”的创新空间最具可操作性的就是选修课的多样化,它能“保证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从而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学生。
课程多样化有利于人性化教育的逐步落实
无论是学校具体课程的实施,还是课程文化的建设,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人、发展人、完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每个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也极具个性。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尊重其个性的、能够使其更好发展的针对性教育服务。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行政班级教学机制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不足;统一的课程开设在满足学生诸多个性化需求方面也存在不足,加之评价体系的单一性,最终“成就了不少学生,亦压抑了不少学生”。如果能创造性地实施多样化课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人性化”教育除了尊重学生个性以外,还需把为学生的终身成长负责作为最终目标。学生的成长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心性,还是智力等,都时时变化。高中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变性及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用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来激发、挖掘学生潜能,丰富学生体验,强化发展优势。
我们学校立足校园和社区教育资源,围绕科技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艺体能力培养、生命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开设的兴趣拓展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明显的拓展性作用,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定了宽厚的基础。
课程多样化有利于体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校长对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可见,校长的办学理念是校长履行责任与使命的指导思想,而校长课程领导力不仅是校长领导能力体系的基本支架,也是践行和彰显校长办学理念的核心载体。
2013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强调校长要具备有效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课程的能力。这对高中校长也具有很大借鉴意义。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行为直接决定学校课程变革的程度和水平,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课程变革中教师的参与。新课程中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课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使学校在课程的开发、开设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校长被赋予了调整学校课程结构,切实加强选修课程的职责。校长就是学校选修课开发的“专业引领者”、“组织者”,选修课开设、实施的“主要调控者”、“主要评价者”。在具体实施多样化的选修课课程中,校长须有立意高远、统筹全局的多元选修课程观,才能使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科学性达成和谐,课程的整体结构走向现代化,体现课改校本化特色,进而引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有人说“一所学校的根本是教师”,更有人说“教师是学校的生命”。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建设是当前课程实践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承担起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其人格健全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件还指出:“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要“促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要真正很好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绝不只是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应该是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要通过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动态发展的需求,就要尽可能地使开发的课程做到“全、新、精”。“全”就是要尽可能使课程覆盖学生的主体需求;“新”就是要使课程紧跟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紧跟学生需求及发展变化;“精”就是要打造精品核心课程。无疑,这将促使教师及时提高优化专业素养,不断更新知识能力结构,永葆专业活力。
课程多样化有利于构建学校办学特色
当前,只有把学校办出鲜明特色,只有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建立起有特色的课程文化,凝聚学校的核心价值,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34-02
一、日本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日本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全面改革的过程,从幼儿园到高中,涉及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素质、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改革教育内容
改革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心灵丰富的人。也就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适应儿童的年龄发展阶段和各门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具有强健精神的人;重视基础、基本和推进个性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尊重文化、传统、推进国际理解。
这次教育内容的改革首先表现在,在小学设立生活科,目标是让儿童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形成对自己和身边社会以及自然的理解,掌握生活必要的技能和习惯,培养儿童走向自立的基础。其次,扩大初中的选修课幅度,目的在于使学校更好地加强个性教育,给学生发展自己个人兴趣爱好的必要空间。最后,加强国旗、国歌教育,强调要培养下一代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敬畏之心,形成对本国国旗和国歌的正确认识,培养起尊重的态度。
(二)加强道德教育
日本文部省要求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形成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德行,并且让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自立,关心自然,关心身边的社会。特别要注意培养起学生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并且通过各种道德体验培育起根植于思想深处的道德性,强化同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让学生产生自觉意识,形成自主自立,自我约束,而不能由外部强加。道德教育应当让学生在理解上下工夫。
(三)加强高中阶段的教育
日本高中教育以前过于追求统一和标准化,课程单一,学校缺乏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搞活高中教育,改革便应运而生。首先,高中课程标准的多样化和弹性化,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更大,而且各学年的课程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其次,高中学校制度的多样化和弹性化。创设可学分制高中,无论何人无论何时都能基于自己的需要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针对未接受高中教育或未接受完高中教育的青年。创设高中生国外留学制度,允许高中生休学但不退学而到国外学习,在国外学校获得的学分可以在国内得到认可。高中教育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从形式上的平等转向实质上的平等,从偏重分数之差转向尊重个性和人性。
在对高中教育内容和大方向进行改革的同时,还对高中入学选拔方法进行了改革。日本的教育业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以分数取人的现象十分突出,对此,为了适应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就将选拔方法多样化和选拔尺度多元化。根据各校、各学科、各门课程的特色进行多样化的选择,设立多种评价尺度、多种选拔方法;积极研究实行考试机会多次化,实行多阶段的入学选拔;在对合格与否进行判定的时候,不采取简单划一的方法,重要的是要广开无学力检查的选拔等方法之途。
日本高中职业教育的改革,重视让学生掌握各产业知识、技能,重视实验和实习。新设立了一批现代职业教育学科等带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学科。针对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了信息科学的教育。为了培养职业学科的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创造性,各专业还新设了“课题研究”。为了振兴职业教育,文部省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定了设施设备的标准,拨出一定的经费给予资助。
二、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鉴古可以知今,照人可以思己。不是说别人的教育改革都是成功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少走弯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己的缺点自己总是不容易也不愿意揭出,只有在对比的基础上才可看出优劣。面对日本的教育改革,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吸收,但我们能采取扬弃态度的“拿来主义”。
中国的教育在当今被冠之为“应试教育”,其弊端日益显现。它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其中程序性知识更显匮乏。在教育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破坏它时,就只能依靠外力了。在改革前,我国确实与日本教育改革前存在相似的问题,教育的划一与僵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我们不能把问题看的简单化,日本是在教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自然而然产生的“瓶颈”,而我国的教育没有均衡发展,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在跟着社会跑,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高度。但是他们的经验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
我国的教育改革自一开始就显得指导思想模糊,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是全面发展学说,但到底怎么实施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日本的教育改革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确立的,以“终身学习”的构思来设计、改革和实施。日本将这种教育思想积极地转化为教育实践。围绕终身学习,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学校,向放送大学、学分制高中、专修学校等,这些措施都围绕终身学习的目标。其中,还加强了有关法律的建设。我国的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以文件或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做到明了易懂。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为改革开辟道路。这里不是说我们也应该像日本那样做,只是说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
日本的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从幼儿园到大学,涉及到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但在这个全方位改革中也没有显得混乱。这种改革可以说是比较彻底的。但我国在改革中有时候显得很忙乱,它不是一个彻底的换血,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这样循环往复,虽有实效,但从长远看是一个短视行为。
在教育内容和加强道德教育方面,我国和日本的教育内容都逐步走向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虽然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有所差异,但都看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一个有健康心理与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说具体实施得如何,单就在教改的政策引导方面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两者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学校教育承担了本该属于家庭教育的很大部分。教育改革的主体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还应有父母和社会群体,其中父母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比如:成绩好就代表什么都好,这就无形地给了学校一个潜意识,只要我让学生考试分数高,家长就满意。所以,作为父母要掌握一定教育心理学的常识,不能盲目信从。学校教育更不能越俎代庖,把父母的责任抢过来。特别在道德教育方面,家庭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地方。
日本在加强职业教育方面比我们要做得好。不管是过去和现在,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是很缓慢的。加强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方法。过去的教育被我们称为“精英教育”,只为了让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得到发展,忽视了大多数的学生。现在的素质教育虽设置了很多的实践课,但很多都很粗糙,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如今有一小部分教师还存在跨课教学,这种做法是违反教学规律的。在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实际,并不是只在高中之后才开展。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现在我们都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理想,以至于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理想,他们的理想都变成父母、教师的理想。应该让学生自己定好位。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选择自己的课程,不能都是为了升大学,在为大学输送合格的人才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创造人才。
日本的教育敏感性要比我们强,他们对教育的问题,比较早的就清醒地意识到了,而我们却常常在教育拖了“后腿”的时候才意识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这样就有点晚了。
三、总结
综上可见,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在吸取他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明确改革的方向,大刀阔斧地向前推进。在对比日本的教育改革中,我们也看到了我国改革的国际性方向,以及我们自己的特色。但必须牢记于心的是:改革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阶段是人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全面来临,传统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受到严重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适应时展,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培养普通高中理科创新人才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教育多样化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1.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2008年,北师大二附中制定了《北京师大二附中培养理科创新人才课程方案》和《北京师大二附中理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水平。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方案明确课程的特色为重视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强学业课题指导,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在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必选课程的基础上,突出“高、精、实”的特色,增设特选课程。如科学思维拓展课程通过补充、整合和深化学科知识,以主体形式呈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还有阅读与写作课程、实验课程、讲座课程、学科专业发展课程等特选课程。在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面,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对重要的教学内容给与扩充,对那些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地调整:各学科在研究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的整理与合并。
2.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开设数学、物理、化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等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满足专长突出学生的需求。如《c++程序设计》《数学思维训练》等。借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专业发展自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的课程。如职业发展类课程有《中学生职业领导力》《j.a经济学及企业经营决策实战模拟》等;制作实践类课程有《无线电制作》《新闻选修课》等。这些课程实行按课成班、网络授课等管理办法,实现课表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实现多元发展。
3.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坚持对研究性学习常态化的实施与管理,实现研学实施的主题化,主题内容的系列化。让学生体验基础课题研究,为进一步参加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目前学校高一年级参与研究的较高水平课题有18个。高二年级参与研究的较高水平课题有23个,通过两轮普适性的研究性学习,总体提升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为学生搭建科研平台。
社区服务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学生自行参与两种方式。重内容、重坚持,轻形式、不懈怠,每次至少服务1小时,并记录在学生《成长手册》中。迄今为止,学生自主成立了多个志愿者小组,开展了丰富的社区服务活动。如“走进农民工子弟小学”“走进智障学校”等20余项社区服务。此外,还成立了若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校内或校外自行申报或联系固定服务岗位,开展经常活动,真正将社区服务落到实处。
实施以国家级实验室为基地的短途社会实践课程和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长途社会实践课程,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目前有以“清华、北大”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为基地的短途社会实践,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为中心的“西北科技人文之旅”和以安徽黄山为中心的“徽文化之旅”两条长途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按研究课题分成小组,如在2010年“西北科技人文之旅”中,学生自行设计了“火箭燃料的研究”“敦煌壁画中的颜料变色现象”“sos!月牙泉”等21个关于西北文化和卫星发射方面的课题,并形成了《2010暑期社会实践手册》。
4.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对其进行多方面个性化指导
新课程实施之前,学校便实施导师制,给学生配备导师,尝试进行包括学业、心理、理想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新课程实施以后,以此为基础,学校构建了“学生指导体系”,对所有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保证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我们着重开展了探索如何培养理科创新人才。
探索培养理科创新人才的理想、信念、目标的指导办法。理想、信念、目标是一个人做事持久的源动力,学校构建了培养理科创新人才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关注学习理想、信念指导,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长期重视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对理想、信念的渗透。
通过学校学生指导体系,探索实施个性化指导。学校学生指导体系分三个层面:导师、导师组和学生指导中心,当学生遇到心理方面的困难时,首先可以找自己的导师解决,其次还可以向导师组成员寻求帮助,最后可以在学生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寻找专业机构进行解决。从而将指导以个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此外,针对理科创新人才的特点,学校还需要重视对学习目标、信心、方法和知识技能的指导,重视学业指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业发展平台,为其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理科创新人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优化实施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北京师大二附中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实际,对创新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意义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积极推进高中理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首先,学生是有差异的,天赋、兴趣、生活环境以及努力程度的不同,对未来的期待与发展就会不同。而当今社会发展的丰富性。人才类别需求的多样化,需要我们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人才发展个性化的需求。其次,教育促进人去追求理想、自由、创新和自我实现,在满足人们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而高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双重功能,提供个性化的高中教育是各国高中发展的趋势,
2.优化多样化方向培养的实施措施
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同,要克服培养学生的同质化现象,就需要不断推进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因此,优化创新人才多样化培养的实施措施势在必行。
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现辖3旗、2市、1县,土地总面积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其中蒙古族人口71.2万,是蒙古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全盟普通高中有14所。
兴安盟普通高中教育总量偏小,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14所普通高中当中有自治区示范性高中4所,盟级示范性高中3所、示范性民族特色高中1所,其中1所盟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即科右中旗的巴彦呼舒第三中学即将接受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的验收,全盟升入示范性高中读书的学生比例达到68%。汉语授课的乌兰浩特一中、蒙古语授课的乌兰浩特二中、朝鲜族语言授课的乌兰浩特朝鲜族中学是在自治区诞生时成立的兴安中学分化而成的3所老校,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划归兴安盟教育局管理,乌兰浩特一中、乌兰浩特二中迁址新建,乌兰浩特朝鲜族中学原址重建。随着3所学校办学条件的彻底改变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右前旗2所普通高中一蒙一汉发展格局的形成,我盟普通高中蒙、汉、鲜多语言授课的优质高中教育集群初步形成。
我盟普通高中教育正经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此,我盟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在寻求差异化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是拓宽渠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活力和办学水平。新课程改革以来,我盟积极推动普通高中与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2007年,乌兰浩特一中加入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实验区,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实验区在内蒙古的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几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对乌兰浩特一中的教师进行了多轮封闭式离职培训,全面提升了乌兰浩特一中教师的业务水平。2014年,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成为北师大基础实验学校,北师大先后派驻八批专家深入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亲自给学生上课,并对该校的教师进行多轮实战培训。乌兰浩特一中和四中通过利用重点师范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普职融通,创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模式,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职教中心、第十二中学、第七中学四所学校组建了普职办学联盟。办学中,联盟校间积极探索横纵结合的普职联合办学新途径。成立“职普融通班”。针对没有考上普通高中,还想努力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进行招生。学生学习地点设在乌兰浩特市职教中心,注册职业学校学籍,由职教中心聘请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及具备普高教学能力的教师授课,目前有两个班共82名学生。“职普融通班”用两年时间完成高中课程的学习,第三年时根据学习成绩和学生志愿进行职普分流,一部分继续整理复习参加普通高考,一部分选择一个专业集中强化专业理论,参加职业类对口升学。这样,学生就有了两种身份、两条成才成长途径,从而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进行职普分流。通过宣传和引导,部分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自愿转到职业学校学习一门专业,通过对口升学成长为技能型人才。普职办学联盟既落实了自治区提出的“高中学生分流”的目标,又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四所学校校长相互挂职,实现管理互通。高中教师到职教中心“职普融通班”兼课,职教中心专业教师到高中和初中担任“通用技术”、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实现业务互动。
三是内引外联,引领普通高中与教育发展前沿接轨。为了开阔办学视野,提升办学水平,盟教育局鼓励各普通高中联系高端,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攀高结贵”。多所高中纷纷与清华大学附中、北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昌乐一中、天津中学、无锡中学等这些教育改革的“排头兵”联谊办学,各学校搭上“中国名校共同体”等全国知名教育平台,请专家、名校长对我盟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学生教育与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把脉会诊、引领指导,使全盟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准前进的方向。各学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合作学校参观学习,深入课堂听课,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了解中国基础教育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分享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正是通过这样“联系高端、搭建平台、深入体验、学习反思、落实行动”等系列活动,不断地推动我盟普通高中教育向优质、高端发展。
当然,兴安盟的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在办学理念、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同质化、趋同化倾向;二是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协调发展,社会层面轻视职业高中教育的倾向还很严重;三是部分学校人才培训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此外,在经费保障、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56-01
一、探索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新模式教学己成为当前各受关注的一项教学探索,高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长期来看,高中体育教学需要传授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锻炼方法和技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方式供学生选择,从而在长期的体育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并采取各种策略来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观念。
二、目前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新课标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然而,很多高中的体育老师没能从传统的将体育知识与技能硬性传授的教学理念上改变过来,体育教学观念无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错误观念主要表现在体育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上,如部分高中体育教师认为其才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略学生个性与身体的全面发展。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对“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置若罔闻,没有正确确立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体育教学理念。
2、对学生缺乏体育情感培养
普通高中开设体育课程,主要的目的不仅是完成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学习运动技能的能力,使高中生通过对体育的学习、了解、养成爱好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高中体育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身体的训练上,而忽略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部分高中学校忽视学生个人兴趣,实施强制性体育项目教学,这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提高运动兴趣相悖。
3、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科学
新课程标准推行了若干年,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时期遗留下来的落后体制仍在沿用,如现在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相同的标准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主观努力的程度和进步幅度的评价,如果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忽视该学生的努力而定为不及格,则无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甚至使其产生畏惧体育及厌倦体育的情绪。
三、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笔者提出几点有助于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方案
高中体育教学方案创新是推动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方案,必须要立足于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这一目标才能够真正制定出满足高中体育新课程标雕要求的教学方案。
2、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来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传统模式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仅仅是教师讲解动作并进行示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动作。这种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动作要领的明确掌握。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来,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具休情况反复观看动作演示以及要领,从而构建起开放式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高中体育教学应当是融合了身体素质锻炼与思维能力锻炼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下,大多数的高中体育教师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很少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则应当让学生知其然,更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
4、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高中休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注重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比如,培养形式灵活,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高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体育教学新模式下,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应当结合当前效果良好的教学模式,总结出一套真正适合职高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要义,从而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 勇.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教育艺术,2010(11)
[2] 章锦泛.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7(4)
教育是需要梦想的,这就像人需要精神一样。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不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功业,同样,一种没有梦想洋溢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就民族的文明与未来。坚守“教育梦”,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教育梦?教育部长袁贵仁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就是中国教育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细数我们周围那些名校一路走过的足迹,从北京“十・一”到上海“建平”,从江苏“洋思”到山东“杜郎口”,无一不是在孜孜不倦地解读教育梦想,无一不是在永无止境地追寻梦想。然而,面临教育发展转型的大背景,针对生源减少和生源大战日趋激烈的现实,几乎所有学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发展的困惑和阵痛。那么,作为“县二中现象”(本地一中:宁国中学)的典型代表,津河中学今后的发展,如何实现“突围”?“靓丽”的高考成绩之下,“二中”发展模式如何构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的课题。
近3年,津河中学的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连续荣获“宣城市高中教学质量提升奖”。一次次被刷新的数据,呈现的成绩不可谓不靓丽。然而,当我们细细地分析一下数据,就不难发现:每一届学生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因文化课比较好而考取本科高校继续深造,三分之一的同学文化课不太好,但通过艺体特长考取对口的本科高校,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同学文化课不好且没有特长,就被排斥在本科院校门外,失去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难道“二中”那三分之一的文化课基础不好且没有特长的同学,就注定要在高中浑浑噩噩地度过3年,直面他们“灰色”的人生?我们教育的“良心”在哪里?“二中”是否可以构建顺应时代脉络,符合本校实际、切合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来实施公平和均衡的教育,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位学子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津河中学的教育梦想,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更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近几年,我校确立“志若山,德若水,怀若谷,艺若兰”的核心理念、“坚韧不拔,力行至善”的学校精神、“特色强校、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打造“精品初中、优质高中、特色学校”。教育的脚步要慢下来,今天我们教育需要的不再是一个阶段的极致和短暂的高效,而是整个系统与生命的和谐对应,呵护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完善。这就是我们要坚守的教育梦想!
时展到今天,处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社会,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家长和学生越来越追求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普通中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教育部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500所特色中学。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由此可见,普通中学多样化、特色化办学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教育政策。
津河中学坚持走“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道路,大力实施艺体特色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还给学生成才插上了腾飞的双翅。我校设有美术班、音乐班、体育班、传媒班。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构建起阳光透明、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工作机制。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严把生源质量关,走精品发展之路。针对艺体特长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随意性较强、个性比较张扬的特点,我校因材施教,重视教学创新,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坚持走高效发展之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丰富特色教育的内涵,使我校特色教育教学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组织青年美术教师技法大赛,承办高级别的专业教学研讨会,鼓励文化和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考促教,以赛促学,以演促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例如参加各种文艺表演、竞赛和户外写生等。这些活动拓展了教育资源,开拓了学生眼界,扩大了学校知名度。
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我校敢于打破校际界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走开放合作办学之路。近几年,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多次赴华东等特色教育领先地区考察,参观走访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多所艺体特色高中。学校先后派员赴芜湖、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同相关高校加强联系,争取招生政策和专业指导等支持。目前,我校是安徽省艺体特色高中建设论坛理事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艺术教育实践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生源基地。学校经常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定期进行专业指导。深化同芜湖市启迪艺术培训学校的合作,积极创新合作机制,拓宽特色教育领域,真正实现以特色提升学校的吸引力。
然而当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严重藩篱。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因处于低端而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高中招生政策“职普比”的规定又迫使部分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作出选择。最终导致政府大力“扶植”,家长和学生不甘心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差、质量低的恶性循环“怪圈”。
破解之道,应该是打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藩篱,推进“普职融合”,实施“职普联合办学”策略,发挥普通教育“文化课”强和职业教育“专业课”强的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双赢”。普通中学和中职教育实现联姻合作,开办“对口高考升学班”,就可以利用普通中学管理和文化课优势、中职教育的专业课优势,为一无所长的学困生开辟一条升学、成才的通道。
同时,当前的“国际教育”方兴未艾,如火如荼。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越来越多的家长渴望将子女送到外国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苏浙沪等周边省市的“国际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影响越来越大。津河中学顺势而为,尝试与美国新思维教育基金会进行合作,开设“中美高中国际课程”,帮助有意出国深造的学子“迈出留学生涯的第一步”。
能够提供多样化选择、尊重学生发展志愿的教育,有特色、有灵魂、有良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坚守底线篇。作为教育人,应该记住宋代哲学家张载讲过的一句话:“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行久。”“教育不是过程,而是要让教育渗透在孩子的灵魂”。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只要我们坚守教育的底线,让教育的所有内容走进孩子的心里,那么传承下去的,必定是正义、信任、关爱、责任……教育的明天,必定是灿烂与美好。
教育是需要底线思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孩子成为教育的废品,这是我们坚守的底线。
因材施教。适合学文化课的,就参加文化课高考;适合学特长的,就参加艺体类高考;适合学技术的,就参加对口高考。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校每年都有一大批通过艺体专业考上二本、一本院校的学生,而他们大部分当年中考的成绩都一塌糊涂,择校生居多。如果参加“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文化课高考,那么连三本分数线都不可能达到。但是特色教育,却让他们获得了成功,成就了梦想。例如,2014届的我校音乐生余凡同学、王梦同学,进校时文化课成绩年级倒数,最终却都考取一本院校青岛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
然而,不合理的中招政策将更多的特长生挡在高色教育大门之外。在一些地区,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文化课和专业特长类都是一样的。这样,一大批具有专业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文化课稍稍薄弱,就被剥夺了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权利。但是,也有这样的地区,如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文化课是500分,而专业特长类是400分,两者整整相差100分。适当降低文化课门槛,让更多有专业潜质的考生有机会在特色教育上圆自己的大学梦,更应是大众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策略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这样也就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词汇教学的效率成为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有待多样化
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是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相应的知识,在词汇学习方面还是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词汇过程中一般是拿着英语课本也只是盲目的记忆相关单词。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单词,但是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遗忘,更不能对词汇进行的灵活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查也只是采用默写的方式,但是这种检查方式过于枯燥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新忘旧的现象。
(二)缺乏语境学习
高中英语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倒装句、虚拟语气的掌握,但是相对忽略了在词汇学习中语境的作用。英语教学中以语法内容为主使得教学活动变得非常枯燥,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英语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将单词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三)教学不同步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推广,能够步入高中学习的在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存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的,这样就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不能很好的跟上教学进度,学习兴趣也不会不断的下降。但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的来说感觉学习的内容就过于简单,这样就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抓住识记部分的教学,通过识记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生词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为此,在词汇英语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单词的规则,通过相应的规则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取得较高的效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高中生由于在年龄上比较大一些,在自尊心上也比较强,很多是事情学生感觉羞于开口,害怕自己的言语会有什么不当的地方。为此,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开展活动时要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课堂比较混乱,但是能够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敢于在众人中进行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学习的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个人演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语境学习词汇
在高中英语词汇传统教学中一般是采用自读――跟读――纠错――记忆的方式进行词汇的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跟上教学进度,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进行学习。通过将词汇的学习嵌入到句子中使得单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句子来学习相应的词汇,进一步扩大自身的词汇量。例如在学习content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学习。例如:
a. she is content with very little.
b. simple praise is enough to content him.
c. the contents of the box fell onto thefloor.
通过这样的例句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content单词的意思。
(三)采用多样化的方法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相应的单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采用分析、模仿、录音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语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的方式来学习相应的单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The Waterloo Bridge》,通过对经典情节进行重点赏析,在欣赏完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也能够积累相应的词汇。
三、结语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方法有待多样化、缺乏语境学习、教学不同步等,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做到明确学习目标、创设语境学习词汇、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此外,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学生对词汇的积累离不开对课本的学习,但是课本教材词汇量本身是有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课本词汇量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在高中要能够不断拓宽其学习资源,将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体会词汇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改进对策,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银燕.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0:106-107.
[2]张晓亚.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 学周刊,2015,12:174.
[3]侯金水.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 亚太教育,2015,02:120.
[4]刘威. 浅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