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自荐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你骗我骗大家骗
王海是西昌某高校计算机专业2003年的毕业生,
在成都一家公司干网页设计工作。能进这家公司,王海那份让人刮目相看的自荐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三级毕业,Photoshop图片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等精通,还有在多家网络公司兼职,有实践的经验……”用人单位一看,当即拍板要人,并作出承诺:工资每月1500元,要签劳工合同,要办保险,有福利,工作内容是进行网页的设计……
谁知道,一个月后王海就和公司爆发了“战争”。原因很简单:公司不但没跟他签合同,没办医疗保险,而且还只发400元月薪。
王海遂和公司理论。但该公司经理振振有辞地说:“承诺的待遇是正式员工才有的,你刚毕业,当然有个试用期。”王海责问当初招聘的时候为何不讲清楚,经理说:“你一上办公桌我就知道你是个新手,根本不熟悉网页的制作,没点破是给你面子。”王海一下子就哑了——他根本不懂许多东西,也从未在哪家网络公司兼职过,王海仅仅有过几次的社会实践而已。结果在王海面前的只有“哑巴吃黄连”和自动辞职两条路。王海承认在自荐书里“做了手脚”,但他认为用人单位也不对:“他们常常会开出一些根本就办不到或不想办到的‘优厚待遇’吸引我们”,在王海眼里,大家都在欺骗,应聘者不做手脚就要吃亏。
像类似王海之类的许多高校毕业生及待业青年还很多。
用人单位:能力最重要
大家知道,一家单位的“战斗力”有多强,除了自身管理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利用问题。
中国联通凉山分公司综合部经理吕亚明深有感触:“去年我公司施行中国联通CDMA千人再就业工程,报名的许多人中自荐书上写得非常精彩,非常有能力,但是当在本公司试用了几个月后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情,做工作不卖力,口才不行等等问题就出现,最后他们不得不将部分工作人员辞退。”
他还认为:“自荐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要跟应聘者进行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应聘者的许多能力。”他认为,人都有虚荣心,应聘者一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荐书上添油加醋,所以,他们除了看作品外,更靠自己的眼睛给对方打分。
在记者采访的数家用人单位中有三分之二表示:一旦发现能力与自荐书出入较大的,将毫不留情地被请走。
学子之辩:这是自我包装!
师专外语系的李某透露,他班上有一个学生会干事,自荐书上变成了学生会主席;一个在外面干过两个月家教的学生说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中文系一个已毕业的学生原仅在某报实习过,在自荐书上却成了“兼职记者”……像这种抬高自己的情况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存在,“他们这是在完成一种自我包装,可以理解。”
西昌师专张利认为,自荐书本身就是一个人修养、能力的载体之一,在客观的基础上把自荐书“做”得好一点,既可表现自己的才能,又能获得用人单位好感,何乐而不为?“即使有些‘水分’,也可让人在实践中去‘挤干’嘛。”
尊敬的领导:
我叫XX,来自XX大学金融系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怀着对贵公司的尊重与向往,我真挚地写了这封自荐书,向您展示一个完全真实的我。从入校到现在,我一直恪守“奋力攻坚志在必夺,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这句格言在学校努力学习。同时在老师的指点下,在知识的熏陶中,在实践的砥砺上,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我热爱自己的专业,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无论是手工记帐还是应用财务软件,都可以熟练操作。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课程有:金融市场学、货币银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保险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投资经济学等。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不但牢牢掌握专业知识,还参加了学校、社会等各项活动,它不仅赋予了我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品格,也使我养成了严于律己,稳重而不乏激情的生活作风。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最好途径,我始终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奋踏实,积极进取是我最大的优点,民主的家庭培养了我乐观、自信的性格;十几年辗转求学的经历造就了我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协作精神以及坚韧不服输的性格。
我相信现在的21世纪不再是“大鱼吃小鱼”的世纪了,而是“快鱼吃慢鱼”的世纪,所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们要加速储备能量和知识来竞争。我热爱运动,我相信只有运动的人才是健康的、充满朝气的。这个世界是个活力的世界,让我们动起来,让我们合作,让我们竞争吧!我希望我可以为您的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让年轻和拼博在这里得到最好的绽放!时代在前进,但每一个人都在重新开始,愿我的这个开始在今天这个时刻,因您的慧眼而大放异彩。
失去现在就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未来,我是您的现在,愿您是我的未来。衷心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机会,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求职意向:我希望能到您单位做会计及其相关的工作。最后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XXXX年XX月XX日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当前,我国存在着新增毕业人数与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现实提供待遇落差较大、地区和行业就业状况不均衡、就业岗位不稳定等情况。很多学者也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在此,笔者透过现象,从制度、经济、高校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同时,笔者根据原因的分析,注重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与措施,供以相关人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参考。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
1.政府层面:制度措施存有不当
就业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个人发展空间的差异,是深层次原因。建国以来的以户籍为核心内容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诸多的社会不公。例如,高校招考的区域指标的不平等、大学毕业后就业户籍限制的不公平和社会保障的不相同等。大学生在不发达地区工作,将面临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就业趋向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如何解决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差异,引导大学生就业走向基层就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难的根本途径。
2.经济社会层面: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其实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莫大关系。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向社会输送有知识、高素质的人才;与之对应,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型的就业岗位相匹配,才能消化这些人才,并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可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看,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大行其道,而像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能够大量吸纳大学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则明显发育不足。可以说,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 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劳动力市场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技术工人和体力工人就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根本不需要多少大学生。退一步讲,即使这些企业愿意吸收大学生,从长期看也不符合社会分工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们存在“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大中专毕业生的供需和层次错位问题突出。
3.高校层面: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门槛低的人文和理科类专业,而工科类专业因设施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而遭冷遇。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年”不变,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但和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双师型”教师缺乏。总得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
4.具体实施层面:工作机制不健全、指导成效不理想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高校才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而且,无论是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设备环境等方面都得不到大力的支持和重视,如国家教育部要求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由于毕业生人数增加,2008年这一比例为l:1000~1500,有些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由于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仍处于“临阵磨枪”型粗放式指导。其指导内容不外乎是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应对面试等。无论其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理念、理论,还是其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方式方法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其就业指导理念相当狭隘。作者做了一项调查,向用人单位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47份统计为下表,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不到位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才有的临时事件,必须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高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以丰富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内容,拓宽就业服务与指导途径。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就业服务与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使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及时应对社会变化和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服务与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校内外所有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切社会力量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2.加强工作机构专门化、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
当前,因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机构建设不完善,极易造成因忙于应付大量的行政事务而影响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开展。因此,为确保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实效,首先,就业服务与指导机构必须与行政部门分离,逐步形成就业服务与指导人员的职业化,就业服务与指导队伍的专家化。因为没有就业服务与指导人员的职业化,就不可能有专家化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就业服务与指导机构专门化、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可以使就业服务与指导的理论和研究进一步深入,更好地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实践。其次,要加大就业服务与指导的投入,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为就业服务与指导提供和落实必要的经费及人员编制,同时要为就业服务与指导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定期培训、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就业服务与指导人员要加强对就业服务与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评估机制
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办法是各高校于每年8月上报省教育厅当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教育部门再汇总、公布。这种单一主线的方式存在统计单一(即为是否就业)、数据较为容易失真等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评估对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反馈作用,我国应该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和高校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重、相互独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评估机制。应该设立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充分体现就业率的“含金量”,完善收集就业信息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方法,注重就业率统计的阶段性和时效性。
4.加快立法进程,制定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法规
从西方各国就业服务与指导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就业服务与指导是伴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因此,适宜的就业环境是开展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基本外部条件。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是整个社会就业市场中的一个中介形式。它能否得以顺利开展、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用人背景,即需要有一个较为规范、正常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运转机制来保障。如美国1976年通过的《均等就业法案》规定,公民(包括毕业生)有均等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时不得有性别和种族上的歧视。若明显违反该法案,当事人可以,经查证属实,用人单位要以罚款的形式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就业市场体系,要在制度上、法规上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坚持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真正体现就业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就业培训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建设,使大学毕业生有较为稳定的生活保障,并能提高其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其拥有就业的机会。我国应通过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就业网络体系。首先,在体系构架上,应包括管理核心、中介服务、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各类组织机构(鼓励市场化主体的参与);其次,各类就业机构应被赋予明确的职责分工,并在各自专门化发展中,获得更高的协作效率;最后,就业体系还包括一个由一系列就业政策和措施工程的工具子系统,以满足系统功能发挥的需要。就美国经验来看,我国应把大学生的社会保障同积极的就业促进结合起来,如成立就业支援服务公司,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信息与咨询服务,减少因岗位供求脱节而造成的摩擦性失业,分别设立对大学生和对企业的各种就业促进津贴等。
6.发展经济是增加就业的根本出路
大学毕业生就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就业途径和渠道。增加就业,最终必须依靠发展经济以提供就业岗位。从美国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就我国近十多年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因此,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寻求办法,必须充分利用好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或行业门类,以及产业结构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调整的契机。就美国在经济方面采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成功措施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应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进中小企业资金融通体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政府在中小企业中的各项服务功能;我国应积极发展农村的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搞活农村经济,挖掘农村的广阔市场;努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只有东、中、西部和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彻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7.强化政策研究,确保干预得当
任何政策干预都存在风险,因此,国家必须建立全面政策分析评价系统,确保政策干预取得积极效果。我国就业政策制定要研究中国的特定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及大学生就业特点;认真研究国外就业政策、落实措施、政策传导机制、最终结果以及对不同国家就业政策的比较;确定解决问题的范围与目标,提出解决办法,制定政策草案,并对就业政策效应做模拟研究;对政策实施进行跟踪研究,并进行阶段性评估和反馈,以便于政策决策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余桔云:多举措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政府责任重大[N/OL].2007~05~17[2008~07~19].news.省略/c/2007~04~24/102411704796s.shtml
[2]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45(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