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工贸易特征

加工贸易特征

时间:2023-06-04 10:4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工贸易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工贸易特征

第1篇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加工贸易总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加工贸易地位的重要指标。我国加工贸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2000年,加工贸易占总货物贸易比重迅速上升,由1981年的3.6%上升至2000年的48.5%。这一阶段,加工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2.5%,是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41.6%)的近两倍。第二阶段是2001~2007年,这一阶段加工贸易占总货物贸易比重维持在47%~48%,发展较为稳定,尚未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加工贸易比重出现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47.3%下降至2011年9月的35.9%,下降11.4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9月,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127.6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值的44.01%;进口值为3488.4亿美元,占商品进口总值的27.14%。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但2006年至今,我国加工贸易额开始出现下降,这一现象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一)加工贸易比重下降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逐渐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一般贸易。2006年以来,我国货物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其中加工贸易的增速低于一般贸易,且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后,出口增速迅速反弹,但加工贸易的增速依旧低于一般贸易。截至2011年12月,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2.9%,远低于一般贸易27.3%的增速。①同时,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也开始滞后于一般贸易。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速持续低于一般贸易,且其差距不断扩大。2011年,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31.0%,接近于加工贸易进口增速(12.5%)的2.5倍。2011年1~9月,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4157.5亿美元,增长31.7%,高于加工贸易16.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额6740.9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8.4%,加工贸易出口额6127.6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4%。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近年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总之,受进出口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下降。

(二)外资加工企业主体地位开始下降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开始下降,私营企业发展迅速。2006年以前,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2006年以后,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加工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42个百分点,下降虽比较缓慢,但趋势明显。尤其是出口,2010年以来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见图1)

(三)加工贸易增值率开始下降加工贸易增值率是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率。2006~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大幅度上升,由2006年的58.8%上升至2009年的82.1%,上升23.3个百分点;2009~2010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开始下降,下降趋势延续至今。

二、我国加工贸易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需萎缩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有较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还有一定惯性。随着欧债危机、西方发达国家高失业率的增长、财政赤字的持续,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外需萎缩也将持续。同时,加工贸易带来的贸易顺差也将诱发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失业率上升,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行为所引致的,中国是处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附加值较低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品的相对中低端垂直专业化地位。[1]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易受外部经济冲击。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至美国总值达1920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28%。[2]同时,美国名义GDP增速由2008年2.2%下降至2009年-1.7%,就业率也由2007的71.8%下降至2010年66.7%,截至2011年10月,美国失业率上升至9%。①而欧洲一些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紧缩政策,进一步导致市场紧缩,影响了我国加工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居民收入的减少和政府支出的减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紧缩,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另一方面,经验表明,当全球经济保持较快增速时,贸易保护呈下降趋势;反之,贸易保护会有所抬头。中国加工贸易“大进大出”造成巨额贸易顺差,[3]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借口。同时,受失业率上升、政治选举压力加大的影响,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有关国际组织报告显示,首尔峰会后(2010年12月~2011年5月),受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影响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的0.6%,比上一报告期(2010年6月~2010年11月)增长一倍,全球新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多达463起,比上一报告期上升61%。其中,化工品、肉类、钢铁、机械、电子、乳制品和汽车受影响最为严重。我国受贸易保护措施损害比较突出。2011年1至9月,我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50起,涉案金额达30亿美元。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出台了强化贸易救济效力的政策,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和反规避调查。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贸易限制措施也明显增多。2011年1至9月,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和印度五国共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8起,占我国遭受调查总数的36%。[4]贸易摩擦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加工贸易的出口环境,导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放缓。

(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

针对加工贸易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附加值和利润率低、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方针。2007年,我国在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新措施,如,进一步取消了“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简称“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将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3%、11%、9%、5%,针对资源性产品加征关税;在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方面,商务部、海关总署先后发出公告,禁止包括零部件、拆散件的旧机电产品的进口,涉及1759种产品。201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行调整:将44个十位商品编码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的实转管理,增加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达到限制和逐步减少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随着国家政策和措施的推行,加工贸易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下降。

(三)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我国加工贸易是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起来的。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之一。近年来,受劳动力供给需求缺口的推动,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上涨。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31747元,增长率达13.5%。其中,制造业在岗职工年工资水平达44496元,增长率达16.4%,在所有行业中增速居第一位。[5]同时,2010年以来,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受到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进口绝对值扩大和利润空间的下降,最终导致加工贸易增值率下降,不利于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四)外资企业投资行业分布的调整

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在缓慢下降。2011年1至10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13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7.07%,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2.49%,所占比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22个百分点;进口710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6%,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4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口总值的49.81%,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3.42个百分点。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产业分布的调整。我国利用外资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占三分之二以上,服务业占外商投资产业的比例不高,不到30%甚至更少。2002~2005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40.11、131.36、122.28和116.79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57%、24.55%、20.17%和19.36%,[6]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2006年,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工业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近6年来首次下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迅猛增长。2011年1至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占同期使用外资总额的47.9%。从产业链看,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外资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更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吸引外资进一步减少,这将进一步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迅速发展,贸易顺差也进入持续扩大阶段,加工贸易曾经是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但当前加工贸易呈现比重逐渐下降的新特点,说明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正在逐渐改善,这有利于贸易失衡状况的进一步调整,进一步减少基于外汇供给增加的货币投放量,缓解当前通胀压力。加工贸易比重下降和外资主体地位下降,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提高了内资企业的参与度,减少贸易利润外流,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但面对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在放缓的同时,对我国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收缩,不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和人力资本积累,尤其不利于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的转变。同时,成本上涨推动加工贸易增值率的下降说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链短、辐射范围窄、处于价值链低端,而且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特点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在效益水平上的改善和价值链的提升。

三、对策

我国加工贸易的新特点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关乎我国贸易收支平衡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高,更关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为继续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制定一般贸易发展目标,在稳定加工贸易对贸易增长贡献的同时,逐步加大一般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加工贸易进出口净额与货物贸易进出口净额呈弱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加工贸易对贸易顺差的影响逐渐减弱。因此,改善我国贸易顺差的重点应从加工贸易转移至一般贸易,发挥一般贸易改善贸易失衡状况的作用,实现从总量调整向结构调整的转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转变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传统贸易增长方式,鼓励一般贸易的发展。

第2篇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中国绝大部分产业。不可否认,加工贸易在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外资方面的建设性成果,但是鲜花之畔往往就有陷阱,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低效应的产业结构提升

评价外资政策和发展加工贸易的成效,必须要与产业结构升级相联系。国际上通常以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衡量一国加工贸易对该国产业的提升作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是指加工贸易出口值与进口值之比,它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若加工贸易的链条较长,即所需零部件和原材料由国内生产供给,或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较高,则该增值系数较高,反之则低。

结合加工贸易增值率可大致判断出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引进质量和对产业结构提升的力度。据资料比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增值率变动徘徊在1.2―1.53之间,并有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对国内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对经济的贡献有限,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逐渐失去了发展后劲,因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大。

倾轧一般贸易

相比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由于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只能作为一般贸易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我国对加工贸易实行不限企业、不限地区、不限产业的准入政策,所以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从事加工贸易,同时由于一般贸易出口退税渠道的长期不畅,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在进出口税收上存在的政策落差,使得众多一般贸易企业纷纷转而从事加工贸易,倾轧了一般贸易领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例如关税收入减少,国内基础产业受到重创等等。

并且由于中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中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持续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

毒化国内原料工业

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中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并且从长期发展的眼光看,许多加工贸易对环境破坏大,对土地等资源消耗多,且大多是受控于外国企业,“依附性”特征明显,对经济发展难以形成长久推动力。因此,有学者甚至指出,如果不改变这种依附性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拉美化”效应的危险。

引发国外反倾销浪潮

当前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成为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工贸易的发展以国际市场存在扩张空间为前提,而国际市场的扩张需要看世界经济的发展,若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国际市场的扩展空间也将变小,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就愈加激烈。

过去1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高数量低价格,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已经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使中国的出口贸易成为众矢之的,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纷纷采取措施限制中国商品进口,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明显增加。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出口产品被其他WTO成员提起386起反倾销调查,占全世界反倾销总数的15.21%;同期,中国出口产品被采取反倾销措施272起,占总数的17.36%,占发起数的70.47%。

规避“拉美化”

事实上,利用加工贸易实现工业化也曾经有过成功经验,如亚洲“四小龙”;但是反面的例子也有,如一些拉美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进入和本土企业被吞并、被消灭同时发生,加工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本土经济却在不断萎缩,国家经济最终陷入对外资的严重依赖中无法自拔,此即所谓“拉美化”效应。“拉美化”往往伴随着以经济危机、政权更迭、社会失范、贫困化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为特征的整体性危机。

如何避免“拉美化”倾向,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上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拥有港口优势,又靠近印尼、马来西亚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利用这些优势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而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注意引导,使加工贸易由“两头大中间小”状态逐步演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让外来产业逐步改变为植根于本地的产业,新加坡的经济由此获得巨大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的梦想。

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国际经济贸易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发展模式,它不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其是否应该存在的判定依据,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对其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和作必要的调整。所以中国的加工贸易在目前并不存在取消或限制其发展规模的问题,其着重点应放在如何继续发展上。

第3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

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但是也不断有学者提出了新看法。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成本说,便强调了后起之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后,其产品的比较成本可以转化,故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潜力巨大,但在本国暂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关系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对其进行扶持;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强调一国的产业结构状况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有的比较优势不应成为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巴萨拉的比较优势阶段论则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要素比例变化说明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等经济因素都会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发生改变。而我国近些年加工贸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足以证明这些理论———我国近年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过去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日趋衰微,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转投向东南亚和南美等新兴的加工贸易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模式难以为继。同时,“比较优势陷阱”的提出为发展中国家敲响警钟,如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从长远来说将阻碍本国产品结构的升级,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理论,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对国内相关产业带动力不足等问题十分明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主要特征

1.贸易方式:进料加工占主体地位

自1987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便一直由进料加工所占据,其所占比重近年来更是一直高达85%左右,相比来料加工而言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进料加工的主体地位增加了我国地方财政与外汇收入,为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企业性质:外商投资企业为经营主体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早期以国有为主、外商投资机器设备等进行生产和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企业也逐渐参与进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加工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商投资进入。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外资企业在现阶段已占据了我国加工贸易绝对的主体地位。

3.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早期所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服装玩具等,之后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到纺织、皮革等行业,但总体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入世以来,随着加工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工贸易逐渐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转变。

4.贸易伙伴:美、日、韩、欧盟为主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的进出口伙伴国有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其中美国和韩国是我国加工贸易近几年的主要发展对象,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近年来我国与非洲国家贸易合作的增加,我国与这两个地区的加工贸易合作也在增多。

5.地域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我国整体加工贸易的地理结构属于“东强西弱”。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从沿海开始逐渐向周边扩撒,而到目前为止,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

三、新常态下我国加工贸易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一词是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用以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加工贸易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更是迫在眉睫。

1.核心问题:加工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核心技术缺乏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至今,主要从事的仍是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组装代工;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占据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但这些产品的生产内容也多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如果我国仍然坚持这种结构的加工贸易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产品附加值的不断下降,大部分增值利润由外方获得,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值系数低下、出口产品竞争力缺乏和对外贸易发展后劲的不足。核心能力方面,由于资金、人才受限,国内的加工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和积极性不高;而外方也将核心技术、品牌控制、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和设备等环节留在国内,从而使我国加工企业总体技术能力水平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下,过度依赖于国外母公司,高额附加值流入国外。

2.加工贸易本土化程度偏低,产业发展带动力不足

外资企业比重过大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问题。虽然外资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先进设备,一度促进我国财政收入的提高和企业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特征也在一方面加剧了我国经贸发展的对外依赖性,降低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在另一方面削弱了对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由于外资企业占据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内资企业发展不足,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的关键技术和营销渠道都由外方垄断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外方从我国撤资撤厂,将对我国加工贸易造成沉重打击,进而引起我国经济的不小动荡;同时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员,影响民生状况。

3.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所占比重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分布地区的极度不平衡使得我国加工贸易所带来的产业集聚仍是集中在东部地区,降低了加工贸易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引起中西部落后地区资金、人才、劳动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导致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愈拉愈大;同时加工贸易先进城市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也将不断加重,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我国加工贸易的劳动力成本上涨

劳动力成本上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劳动力供给量的下降,二是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劳动力资本的上升使得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步丧失。外资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已将目光放在了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和拉美国家。传统的外资加工贸易工厂的撤离大潮已是山雨欲来。

5.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首先,外需减少,出口受阻。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主要面向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乏力,市场疲软,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原有的客户资源减少;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使得新兴市场的开拓也遭遇了一些障碍。其次,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等南美国家近年来开始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制造业,使得原来在华投资的企业纷纷转向这些地区,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遭受冲击;而其更为低廉的成本和能源资源使得出口产品颇具竞争力,抢占了我国企业的部分市场。

四、新常态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1.政府层面

(1)提高引资门槛,优化引资结构政府需要对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要有目标、有重点的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引进优质项目。同时建立倒逼机制,坚决禁止对高污染、高耗能、粗放型等与国家政策导向不符的外资项目的引进。(2)营造创新环境,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政府需要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构建有利于加工贸易在价值链内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体系。要构建公平竞争和包容鼓励的创新环境;整合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资源,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育龙头企业;在提高能力和发展效率的基础上追求规模的扩大化。(3)提高本土化程度,创建产业集群根据迈克尔波特(1990)的产业集群理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应该是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实现我省加工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实现内资企业的主导地位。因此政府需要鼓励内资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扶持政策,为内资企业提供发展支持和与外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同时促进配套产业的发展,增强产业间的关联度,从而达到我省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长和深加工能力的提升;选定本省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加工产业,进行严谨考察和评估后确立重点扶持对象,培育本省知名品牌,发挥“大品牌”的带动作用;根据重点产业和区域,合理规划后进行产业集群建设,最终形成以加工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实现各产业之间的配套协作和规模效应。(4)构建服务型监管模式,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加工贸易的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因此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支持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立法方面,需要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我国加工贸易自身发展特点,从行业标准、发展规范等方面明确企业责任义务及经营内容和准则;从职责范围和管理标准的明确,理顺和协调各部门职能、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力度。通过发挥行政和立法两种职能的双重作用,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企业层面

(1)加强自主创新,打造自有品牌自有品牌的培育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是谋求更多国际话语权、冲破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效益、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我国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加工企业要重视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提高创新投入,广泛吸收和积极培育培育相关的研发、管理经营和销售人才,同时把握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高水平加工产业,加强与全球价值领导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学习和吸收转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逐渐实现由传统的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最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争取国际流通渠道的主动权和终端市场控制权,迈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从而引领全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2)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焕发传统产业活力对于我国众多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加工企业来说,要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项目,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吸收、模仿和创新,从工艺流程提升到产品提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实现由传统向现代加工贸易的转变,从而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世清.什么是新常态经济?求是理论网[DB/OL].2015-03-19.

[2]赵云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分析.中央党校网[DB/OL].2015-1-22.

第4篇

(一)陕西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我省加工贸易产业分布于果汁、机械、电子产品、纺织服装以及有色金属等领域。目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不仅在量上增势迅猛,而且在进出口额占比也大幅提高,对全省外贸进出口的贡献不断加大。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6.4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25.84%;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3.5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7.9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较上年增长43.03%;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42.7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5.40%,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较上年增长82.01%。

(二)陕西省加工贸易外汇收支情况。加工贸易收汇在贸易收汇总额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工贸易的不断崛起表明其在整个贸易收汇中的份量逐渐增加。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10.60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17.17%;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9.25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23.55%,加工贸易收汇额较上年减少12.74%,其中,来料加工收汇额增长68.3%,但进料加工收汇额占加工贸易收汇额的98.2%,进料加工收汇额减少13.03%;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14.33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26.05%,加工贸易收汇额较上年猛增54.95%,其中,来料加工收汇额激增294.76%,进料加工收汇额增长53.06%。可以看出,来料加工收汇增势迅猛,然而来料加工收汇占比仅为2%,基数小、占比低,远远少于进料加工收汇,因此加工贸易收汇的变化趋势仍由进料加工收汇的涨跌起伏决定。

二、陕西省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促进陕西省涉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解决资源瓶颈约束,缓解出口退税负担,地方政府大力引进外资,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我国进行了多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刺激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因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出口能有效降低退税调整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来料加工仅收加工费,进料加工需对外支付原材料费用,可抵消大部分外汇收入的结汇风险,相对一般贸易来说,加工贸易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少。因此,为减少汇兑损失,部分企业转变出口贸易方式,改一般贸易为加工贸易或逐渐扩大加工贸易的比重。

(四)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为降低生产成本,出口企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原材料,以进口料件来对国产料件进行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五)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促进。近年来,沿海加工贸易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导致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三、当前加工贸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工贸易企业工缴费收入核定自主性过大,潜存异常资金流入的隐患。当前加工贸易工缴费收入是由外经贸部门根据企业与外方的来料加工合同予以核定。海关负责来料加工手册审批及工缴费的备案,考虑对原材料价格、国际市场行情和汇率的不断变化等客观原因,海关对于工缴费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仍以企业报价为准。外汇局负责对来料加工贸易收汇进行核销管理,没有对工缴费率高低的审核义务,其监管的重点是外汇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由于各部门的监管重点不同,往往会形成各部门都管但又都不管的局面,企业可以通过根据外汇形势随时调整工缴费比率,缺乏监管,自主性过大,这样就存在异常资金随意流入的隐患。

(二)来料加工超比例结汇缺乏上限控制,外汇指定银行难以审核其真实性和合理性。按现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政策规定,对于来料加工贸易项下收汇超过出口额的20%为超比例收汇,由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后进行超比例收汇登记、核注,不需外汇局审核。然而对来料加工贸易收汇比例并没有设置上限,且企业只需向银行提供《出口收汇说明》、出口合同、加盖企业公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及承诺书等资料即可向银行申请超比例登记,外汇指定银行在日常操作中难以确认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三)借道服务贸易项下支付,暗藏异常资金流动的漏洞。加工贸易中,加工企业以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咨询等方式汇入外汇,或以支付商标等无形资产费用汇出外汇,金额往往较大。由于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及其交易过程的无形性等特征,外汇局和银行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单据和合同进行表面真实性审核,难以把握服务贸易的真实性及定价的合理性,其收汇的真实性和付汇合理性实难掌握。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科学核定加工贸易工缴费率。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联席工作平台,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从不同的环节进一步完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措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实现政策、数据和信息共享,制定科学的加工工缴费率计算方法,从而建立有效的加工贸易监管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现状,对策

一、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现状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有外商提供,既不需付汇进口,也不需用加工费偿还,制成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跨国公司通过产业转移,将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区,已成全球产业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产业链条越长的产品,越可能成为加工贸易产品;传统上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在一国完成的“一般贸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通常加工环节也越多,相应地,全球化采购、全球化加工、全球化销售成为这种产品的基本特征,也就可能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2011年已排到世界第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20多年来中国出口以比GDP增长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发展,中国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01年的0.75%上升2002年的5.1%,中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相应地从2001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20.3%上升到2010年的26.6%。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显著改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经从2001年的25.2∶74.8变为2010年的9∶91,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从20.18%上升到34%。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地贸易大国。

近年来,随着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乏力、高技术产业发展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关注的亮点。在连续10多年高速增长、且出口基数接近500亿美元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了近5成,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十五”计划实施的头两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突破已1000亿美元,达到1143.17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九五”期间的1109.60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与2006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年翻了4番,年均递增32.7%,是同期GDP增长率的3倍多。2010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64.4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增长41.4%和58.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0%和35.9%。

二、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13052亿美元,增长12.7%。加工贸易出口8354亿美元,增长12.9%。加工贸易进口4698亿美元,增长12.5%。过去20多年中,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对我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这些都表明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但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

由于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往往只承担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从而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低位。

根据“微笑曲线”模型(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究竟做什么,参与高端分工还是低端分工,主要取决于本国的要素禀赋。只要按照本国的要素禀赋,利用本国具有竞争力的要素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那么不管是做低端还是做高端,都可以获得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福利。而且,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不管做低还是做高,资本的所得最终都会走向均等化。所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是由于受到中国存量禀赋的制约,即稀缺的资源、技术含量低、严重不足的内需和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等诸多因素决定。

(二)发展加工贸易所造成的外部依赖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工业国家都是从国外进口能源与原材料的,而所有出卖资源的国家最终都没有能够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除了少数几个石油生产国家,大部分都走上了贫困化的发展道路。那些历来强调资源自给自足的国家,大都没有能够走上经济高速增长的道路。由此可见,中国目前这种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引进外部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正确的和可行的。应该看到,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企业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的同时,也在激励人们进行技术与产业创新。所以政府要做的事不是人为地压抑加工贸易的发展,而是应当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条件。

(三)加工贸易造成中国出口贸易对外商企业严重依赖

中国今天的许多加工贸易是掌控在外商手中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给予外商较多的政策优惠所造成的,其结果将使内资企业发展长期受到压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只有生产单位,而无企业,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企业,但是数量还是太少,中国有太多的干部的企业(国有企业)和资本家的企业(民营企业),就是缺乏企业家的企业(真正的企业)。因此,对于中国的开放来说,我们需要引进的不仅是外资和外国的先进技术,还需要引进外企和企业家资源。随着外国企业的进入,中国对外开放度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包括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被外资企业所垄断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

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实行科研设备进口免税、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投资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市场潜力巨大的关键技术商业化给予支持。同时,选择治理结构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开展培育本土跨国公司试点。按照便利跨国经营的要求,在试点企业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人员进出境、境内外融资、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等方面实行便利的管理与政策。这样可以使本土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龙头。

(二)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三)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政府在“梯次转移”中要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政府在给予政策优惠之外,还可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四)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蕴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要摆脱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须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企业的产业链有效延长,产业层级向高端推进的时候,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必须及时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跃升。

(五)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六)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七)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加工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对现行政策与监管体制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管工作,有赖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与企业建立起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必须积极、有效、充分、合理地发挥综合协调的整体效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管的整体合力,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真正把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参考文献:

[1]高建.对加工贸易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务报,2009(6) :10-32.

[2]洪滢.试论21世纪前期我国的加工贸易[M].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12-32.

[3]汪五一.从经济全球化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M].经济问题探,2009(3):10-24.

第6篇

(一)陕西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我省加工贸易产业分布于果汁、机械、电子产品、纺织服装以及有色金属等领域。目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不仅在量上增势迅猛,而且在进出口额占比也大幅提高,对全省外贸进出口的贡献不断加大。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6.4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25.84%;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3.5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7.9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较上年增长43.03%;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42.7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5.40%,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较上年增长82.01%。

(二)陕西省加工贸易外汇收支情况。加工贸易收汇在贸易收汇总额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工贸易的不断崛起表明其在整个贸易收汇中的份量逐渐增加。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10.60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17.17%;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9.25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23.55%,加工贸易收汇额较上年减少12.74%,其中,来料加工收汇额增长68.3%,但进料加工收汇额占加工贸易收汇额的98.2%,进料加工收汇额减少13.03%;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14.33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26.05%,加工贸易收汇额较上年猛增54.95%,其中,来料加工收汇额激增294.76%,进料加工收汇额增长53.06%。可以看出,来料加工收汇增势迅猛,然而来料加工收汇占比仅为2%,基数小、占比低,远远少于进料加工收汇,因此加工贸易收汇的变化趋势仍由进料加工收汇的涨跌起伏决定。

二、陕西省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促进陕西省涉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解决资源瓶颈约束,缓解出口退税负担,地方政府大力引进外资,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我国进行了多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刺激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因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出口能有效降低退税调整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来料加工仅收加工费,进料加工需对外支付原材料费用,可抵消大部分外汇收入的结汇风险,相对一般贸易来说,加工贸易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少。因此,为减少汇兑损失,部分企业转变出口贸易方式,改一般贸易为加工贸易或逐渐扩大加工贸易的比重。

(四)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为降低生产成本,出口企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原材料,以进口料件来对国产料件进行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五)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促进。近年来,沿海加工贸易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导致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三、当前加工贸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工贸易企业工缴费收入核定自主性过大,潜存异常资金流入的隐患。当前加工贸易工缴费收入是由外经贸部门根据企业与外方的来料加工合同予以核定。海关负责来料加工手册审批及工缴费的备案,考虑对原材料价格、国际市场行情和汇率的不断变化等客观原因,海关对于工缴费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仍以企业报价为准。外汇局负责对来料加工贸易收汇进行核销管理,没有对工缴费率高低的审核义务,其监管的重点是外汇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由于各部门的监管重点不同,往往会形成各部门都管但又都不管的局面,企业可以通过根据外汇形势随时调整工缴费比率,缺乏监管,自主性过大,这样就存在异常资金随意流入的隐患。

(二)来料加工超比例结汇缺乏上限控制,外汇指定银行难以审核其真实性和合理性。按现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政策规定,对于来料加工贸易项下收汇超过出口额的20%为超比例收汇,由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后进行超比例收汇登记、核注,不需外汇局审核。然而对来料加工贸易收汇比例并没有设置上限,且企业只需向银行提供《出口收汇说明》、出口合同、加盖企业公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及承诺书等资料即可向银行申请超比例登记,外汇指定银行在日常操作中难以确认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三)借道服务贸易项下支付,暗藏异常资金流动的漏洞。加工贸易中,加工企业以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咨询等方式汇入外汇,或以支付商标等无形资产费用汇出外汇,金额往往较大。由于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及其交易过程的无形性等特征,外汇局和银行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单据和合同进行表面真实性审核,难以把握服务贸易的真实性及定价的合理性,其收汇的真实性和付汇合理性实难掌握。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科学核定加工贸易工缴费率。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联席工作平台,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从不同的环节进一步完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措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实现政策、数据和信息共享,制定科学的加工工缴费率计算方法,从而建立有效的加工贸易监管体系。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因素

1.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现状

受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以及近一两年来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晌,我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369.6亿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40.2亿美元,下降11.4%;进口129.4亿美元,下降17.3%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在逐步的优化,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和产品附加值都在不断增加,用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来表示产品的附加值n,即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也不断增强。用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来表示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以及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从2005年到2007年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由21%上升到29%。

但是目前山东加工贸易还只是处在量的发展阶段,结构升级的速度并不快,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并且由图2看出,山东与江苏等先进省市相比,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趋于缓慢。

2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2.1计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检验以上这些因素对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计量模型:

y=a+(3c1+3,x2+32x3+(33x4+(34x5+)ic6

其中,Y表示山东的加工贸易结构,为被解释变量,x1代表外直接投资,x2代表劳动力资源享赋,x3代表的是技术进步水平,x4代表的是对外开放度,x5代表的是产业结构水平,x6代表的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是随机扰动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他未考虑的因素对加工贸易结构的影响。

2.2变量及数据说明

(1)加工贸易结构,由于加工贸易结构的数据难以找到,而大部分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为制成品,此处我们以历年山东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来代替衡量。

(2)产业结构,这里以历年山东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3)外商直接投资,用历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山东GDP的比重表示。

(4)国内的技术水平。选取的技术水平指标是根据“索洛余值法”计算而得,并取1979年数据为初始数据。

(5)贸易开放度。关于贸易开放度的衡量有多种指标,一般采用贸易依存度指标,即一国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于中国论文下载(6)劳动投入常用劳动力人数替代。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本文假定劳动力总量等于就业人员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2.3计量结果分析

估计方法则采取最小二乘法,用Eviews3.0做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RZ=0.9918,回归的结果是比较显著的,劳动真赋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山东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l)山东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有限,加工贸易在一定时期内有着明显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飞地”特征,所以技术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在加工贸易结构升级身上,技术水平提高给山东加工贸易带来的利小于弊,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培训专业人才,所花费的成本大于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高效率而增加的利润。

(2)产业结构与现实的贸易结构存在错位的现象。在加工贸易中占优势的产业,出口产品结构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而国内的生产结构却是以重化工业为主,这种明显的错位现象将会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而逐渐消减。

3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

3.1努力提高国内技术水平,促进核心技术的开发应用

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未来国际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弓}导外资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3.2充分发挥要素票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我们知道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资源优势,也是山东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山东加工贸易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无法实现突破,只是进行者简单的组合加工。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其动态转变。动态比较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第8篇

1.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政策平台

这是就宏观层面来说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实施更多的基于加工贸易这一产业,行业内部的价值链环节、模块的政策。在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大背景之下,难以通过单一的行业来判断某一国的优势,却可以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方面。过去实施的政策和分工模式难以反映这一产业的特征,也难以体现一国的相对优势。所以,传统的贸易对策有待完善,政策应该对这一行业内的价值链环节、模块更有针对性。其次要实施转移政策,实现集群转移,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把东部沿海的相关加工贸易转移到中西部,增强中西部的接收能力,发展潜力。中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来说在劳动成本低有优势,但与东南亚等国家相比优势就不太强,所以要防止本来的业务流向国外,就要实施更有利的政策来引导、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东部地区也要抓紧机遇,主动的承接国际加工贸易业务,至东向西的逐渐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再次,要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政策。很多国外的企业不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不愿意把业务转移到中国,原因之一就是害怕相关的技术外泄。所以,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更加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2.构建良好的行业环境

这是就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层面来说的。首先要构建一种加工贸易集群的学习创新能力体系。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某一个环节的转型升级,而且是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集群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实现的关键在于整个集群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较集中的区域,构件这样一种学习、创新的体系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保障。其次要针对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走向,培育、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工贸易产业不是孤立的,它处于与其他配套产业的联系当中,所以,为了保证加工贸易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就必须要注意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把配套产业做好,把国内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向全球生产系统。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为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优良的设备,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另外,要创造机会,接近国际加工贸易产业内的领导者,以促进国内加工贸易产业生产网络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与国之间会形成比较优势,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是,事实证明,要实现这种升级就必须要与国际生产网络中的领导厂商密切联系,学习他们的经验、技术以应用于国内企业,从而建立一个与世界生产网络相联系的国内生产网络。

3.提升加工贸易企业自身的能力

这是就微观层面而言。企业自身的能力要有所提升,首先要着眼于创造与国际生产网络相适应的学习型、创新型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新知识而获得的相关能力的提升。要注意企业的创新,并且把创新运用到生产环节,实现创新的价值。要转变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在技术上、创意上没有竞争优势的状态,实现“中国创造”。其次要实现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升级。功能升级可以使加工贸易产业的结构适当调整,使企业拥有行业内的关键环节,最终获得行业内的价值链上的主导权。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还需要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加工贸易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是太高,但是,如果要实行转型升级,那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都需要有所提高。要加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实行转型升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结语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走上了转型升级的道路,也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新的挑战也不断的出现。面对挑战,要成功的实行转型升级,从宏观、中观、微观上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策,用合理优惠的政策、健康良好的环境、竞争力强的企业来保证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

作者:吴莉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第9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自身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到8319亿美元,占全年贸易总额的48.6%。加工贸易出口占GDP的19.0%,顺差增量拉动GDP增长近1.5个百分点。目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其规模也不断扩大。

1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4年全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机电产品为2398.9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的74.2%。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

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达到78.7%,其中,进料加工出口的90.2%和进口的93.4%来自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一步考察发现,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港澳台到90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九十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电子、电器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

(3)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设备和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和对外投资方式。作为对外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方式,对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扩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家,往往有两种背景,一是国内资源匮乏,一是经济刚刚起步或正处赶超阶段。我国属于第一种情形。

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较低,未能有效配置国内资源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进出口呈现出“大出大进”特点,即在对外加工贸易中,我国国产料件的利用率并不高,很多原材料是从国外大量进口的,从而导致了本应与加工贸易进行配套生产的上下游产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整体产业关联度较低,未能提高产业结构。

我国加工贸易多为跨国公司绵长生产链上的一个环节,整个产业链中,中国仅以廉价的劳动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参与加工贸易。而原材料、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技术、品牌、管理模式、资金以及营销网络等附加值高的生产要素基木是跨国公司从国外市场上配置的。

(2)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处于国际链条低端。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第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第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第三,珠三角等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不断受到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成本的挑战。第四,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较大差距。

(3)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弱化。

目前,我国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营销能力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开发市场乏力,没有创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比如,据一次统计材料显示,武汉市加工贸易业务以评单委托加工为主,自主设计生产不多;产品品牌主要控制在外方手上,中方自有品牌不多。

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1)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应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中没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对此,需要国家在促进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

(2)提高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

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电子商务。在全球化经营中,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快捷地掌握各地的生产、销售、原料供应等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可以对加工贸易产品的种类或技术含量进行远程控制,为消费者提供网络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可以通过电子网络把商品的全部信息瞬间传递到生产第一线,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加工生产;还可以实现各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联网,为企业节省大量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也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来加强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通过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优势,第一时间对市场作出准确判断与决策,以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使我国的加工贸易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3)有效运用贸易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保护并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也的确有一些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了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比较优势开始显现但尚有一些企业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当保护和扶持,才有可能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我们应利用贸易政策措施,加大对这类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他们尽快完成由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实质性转变。

(4)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带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原材料采购率是带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改变我国税收、投资等政策向下游产品倾斜的状况,引导资金向中上游产业投入,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

参考文献

[1]王蕙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4).

第10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个特征:一是宏观经济波动与外部需求冲击如影随形;二是外部需求结构演变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分天下。在这样一个外部需求结构下,外部需求冲击的传导机制出现异质性特征,即来自加工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对投资和进出口产生更大影响,而来自一般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则对GDP产生更大影响。面对外部需求冲击,上述异质性效应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无法通过单纯地调整贸易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来降低外部需求冲击造成的影响。鉴于此,提高本国企业对价值链的控制力,或者进一步多元化外部市场,都是政策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 外部需求冲击

Processing Trade, Normal Trade and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Foreign Demand Shock

Lang Jinhuan1 Shi Jinchua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2.Center for Research of Private Econom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millennium, two features have developed in Chinas macro-economy: The first is the close association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with foreign demand shocks; the second is the addition of processing trade to the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and its eventual precedence over normal trade in gross value. 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features, the classic International 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 has failed to explain Chinas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 and meanwhile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such a typical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this paper further categorizes the trade sector in the International 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 into processing trade and normal trade. Under such a categorization, two key assumptions are put forward: (1)the hom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for intermediate goods is relatively small in th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2)the home value added for intermediate goods is relatively small in th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With these assumptions, two contradictory mechanisms of the home effect of foreign demand shocks emerge in partial equilibrium: Assumption 1 means that th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is adjusted more readily in the case of foreign demand shocks; Assumption 2 means that it is adjusted less readily in that case. After calibrating and simulat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mpound effect of the two contradictory mechanisms i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eign demand shocks in th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more strongly affect Chinas investment and import/export, while those in the normal trade sector more strongly affect Chinas GD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 possible dilemma that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may encounter. In other words, the rise in the share of either the processing trade or normal trade will not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demand shocks on Chinas macro-economy. The only difference lies in the fields affected most strongly by the shocks.

As the model indicates, the dilemma in the macro-economy partially stems from the changes in Chinas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in the past decade, which reflects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labor and technology in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process, a fundamental and constant fact. There is a need for greater tolerance for a more volatile Chinese macro-economy as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encounter of economic fundamentals and glob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ways to reduce the volatility of Chinese economy, such as seeking bigger control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diversifying foreign markets.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incorporate China's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into an international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 with the quant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and normal trade as the starting points of modeling. Future research may examine the links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which means that if one link in the supply of intermediate goods is affected, the whole production will be affected (the most famous example is the 2011 Fukushima earthquake, which led to an abrupt stop in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Key words:

processing trade; normal trade; foreign demand shock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世界经济在2008—2009年间进入衰退期。在这场衰退中,中国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维护了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贸易部门受到巨大冲击,进出口月度同比跌幅最大超过25%。由于2009年中国进出口部门产值占GDP的48%,与进出口相关的就业人数超过一亿,所以外部需求下降对中国贸易部门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回顾自2000年以来中国外贸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外部需求冲击始终与中国经济波动如影随形。图1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增长率的月度同比变化,其中出现过两次下跌幅度超过20%的时间窗口,分别对应于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以及2008—2009年之间的全球性衰退。表1给出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年度数据,可见,在出现外部需求冲击的两个时间窗口中,中国GDP增长率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从上面的这些观察出发,本文在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框架下研究外部需求冲击对中国的作用机制,通过对Backus、Kehoe和Kydland的理论模型[1]作进一步改进来适应对中国问题的讨论,其关键特征是将贸易部门划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其中一般贸易是指通过普通方式进出口货物并按正常手续收汇、付汇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则是指在出口的成品中含有部分进口料件的一种贸易方式。

将贸易部门划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主要源自中国贸易结构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的变化。根据余淼杰

等人的研究②,自1996年以来中国贸易结构逐渐转变为一种“两头倚重”的模式,即一头是出口一般贸易产品,另一头是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后再出口的加工贸易。而且,从出口产品的产值来看,加工贸易已经超过一般贸易。这一趋势带来的大规模垂直专业化生产,使以Backus、Kehoe和Kydland为代表的对外部需求冲击的国内效应的研究出现局限性。

首先,加工贸易往往需要进口产自国外的料件,因此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部分中间投入品可能无法从国内获得。当外部需求冲击通过全球供应链进行调整时,任何一个中间投入品生产和供给环节受到影响,都会导致加工贸易部门的产出中断。因此,加工贸易具备了放大外部需求冲击的能力。

其次,从加工贸易对国内产出的贡献来看,根据Koopman等的测算[2],中国一般贸易部门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在60%以上,而在电脑、通讯设备、电子设备等加工贸易最为密集的部门,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不足30%。这意味着给定外部需求下降的比例,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越大,则GDP受到的影响反而越少。于是,“两头倚重”的贸易结构又可能降低外部需求冲击对中国的影响。

鉴于此,如何在理论模型中体现上述两类机制,并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考察由此引起的GDP、投资和进出口变动,便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研究考察垂直专业化生产(可将加工贸易视为一类特殊的垂直专业化生产,其特殊之处在于厂商在附加值较低的那些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与一国经济周期之间的联系。Di Giovanni和Levchenko基于美国产业层面的数据发现垂直专业化生产可以解释32%的双边贸易波动[3]。Burstein等使用美国跨国公司的数据发现垂直专业化生产比例越高的制造业部门,其贸易和产出所经历的波动也越大[4]。这些结论预示着至少在制造业中,垂直专业化生产在决定贸易流量和产出波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rkolakis和Ramanarayanan基于Eaton和Kortum的模型[5],在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下使用贸易成本的变化来调整模型中垂直专业化生产水平,并进一步指出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密集度和产出波动之间存在强烈的正向联系[6]。

另一类研究考察全球性衰退如何传导至世界其他地区。这一研究领域的经验文献与本文的结论相一致。比如不少学者都指出贸易在全球衰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Eaton等的研究中,他以Eaton和Kortum[5]及Alvarez和Lucas[7]的一般均衡框架为基础,发展出一个多部门的贸易模型,以此来研究需求冲击和贸易成本分别在衰退的全球传导中起到什么作用,并指出全球贸易和产出的下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造业部门需求下跌造成的[8]。Bems等使用全球投入产出表研究了来自美国和欧盟的最终需求下降对其他国家有何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正是由于垂直专业化生产,美国需求下跌的27%最终通过全球供应链传导至其他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9]。Levchenko等的研究发现,美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Trade/GDP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历次衰退,而且那些存在广泛中间投入品贸易的部门往往经历更大的下降[10]。此外,James分析了来自美国贸易局(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的数据,发现美国与其最惠国的贸易下降要大于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下降,因此,衰退的传导机制主要来自国际贸易[11]。以Chor 和Manova为代表的研究从贸易成本的角度出发,指出在贸易冲击的传导过程中,信贷约束造成的贸易融资下降是贸易冲击传导至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他们发现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信贷市场收缩越紧的国家,对美国的出口下跌越严重[12]。

本研究的着眼点集中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垂直专业化生产——加工贸易,关注出现外部需求冲击时中国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上形成的结构性特征如何决定这一冲击的国内效应。由于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信贷紧缩,因此,以Chor和Manova为代表的从贸易成本入手的研究可能与中国实际不符,所以,这里的模型抽象掉了文献中涉及的信贷市场和贸易成本。

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如下安排,在第二部分给出真实商业周期模型的基本设定;第三部分从针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施加的假设出发,在局部均衡中解释外部需求冲击的影响机制,为第五部分的数值结果提供来自影响机制的解释;第四部分讨论对模型的校准和模拟;第五部分给出模拟结果,分别从GDP、投资、进口以及出口四方面来讨论两个部门的外部冲击导致的不同结果;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 模型设定

为了求解两类不同的贸易部门在传导外部需求冲击时发挥的作用,这里对模型中各部门进行设定(见图2)。在模型中,中国经济由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组成,其中不可贸易部门主要指服务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等部门,可贸易部门则主要指制造业以及农业和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在可贸易部门中,可进一步分为加工贸易部门(Vt)和一般贸易部门(Xt)。这两个部门的共同点是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将进口中间投入品(Mt)与国内中间投入品(Zt)相结合。不同之处有两个:(1)加工贸易部门的产出完全供给出口,而一般贸易部门的产出一部分出口,另一部分可以形成国内的最终产品;(2)由于加工贸易部门是全球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因此进口中间投入品和国内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性较弱。最后,供国内使用的一般贸易部门产出与不可贸易部门的产出结合起来,生产最终产品Yt,该产品可供最终消费,也可形成资本品用于投资和资本折旧。为了与传统的真实商业周期理论模型相一致,避免外部需求冲击下国内投资的大幅波动,模型中引入一个资本调整成本

Mendoza最先引入了这一概念,详见E.Mendoza, ″Real Business Cycle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1,No.4(1991),pp.797818。

,这一成本使外部需求冲击下投资的变化从一期内变动完成转化为多期内缓慢变动,以便构造本模型的动态特征。

在开放条件下,国家之间除有商品交易外,还存在资本流动,为简单起见,模型将国际金融市场设为一个一期、获得固定无风险收益的债券市场。此外,如无特别说明,模型中变量均代表人均值。

(一) 消费者最大化问题

假设经济中存在一系列相同的代表性家庭,这些家庭要选择消费和闲暇,以此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E0∑∞t=0βt(cμt(1-nt)1-μ)1-σ1-σ

这里0

具有上述效用函数的家庭向产出部门贡献劳动力,同时出租自己所拥有的资本。因此,在国内中间投入品生产部门以及不可贸易部门,总投资满足下面的方程:

ij,t=kj,t+1-(1-δ)kj,t+ψk2kj,t+1-kj,tkj,t2

这里j表示两个部门,分别是国内中间投入品生产部门及不可贸易部门,

ψk2kj,t+1-kj,tkj,t2

表示两期之间资本变动所需付出的成本,即资本调整成本,这个二次型资本调整成本来自Cogley和Nason[13],其中ψk>0,是个参数,其含义为调整资本存量所发生的边际成本是调整速率的线性方程。通过调整参数ψk,可对资本调整成本的大小进行设定,1/2是为了方便求解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

代表性家庭的资本既可以供给本国的产出部门,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借贷,以获得回报并平滑消费。于是,代表性家庭债务变动的动态方程是:

dt+1=dt(1+rdt)-tbt

这里tbt=出口-进口,表示贸易的净平衡水平。

对代表性家庭而言,调整债务与调整资本一样,也需要付出成本。由于本文使用对数线性化(log-linearization)方法[14]来求解均衡,也为了避免单位根的出现,这里沿用Schmitt-Grohe和Uribe的方法[15],设代表性家庭在调整债务规模时存在一个二次型的成本。如果设债务的稳态水平为

d,则超过这个水平的债务会出现一个成本,即

Φt+1=ψd2(dt+1-d)2

,这里ψd>0,是用来定义债务调整成本的参数。

于是,家庭在t期面对的预算约束就是:

ct+∑jij,t+(1+rdt)dt+Φt+1≤

∑j(rkj,tkj,t+wj,tnj,t)+dt+1

也即用于消费、投资、借债和调整债务成本的花费,应该小于本期的要素回报与下一期债权之和。

(二) 企业和技术特征

在模型中,代表性企业生产一类中间投入品,一类不可贸易商品,并在两类贸易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进行生产。

(1)中间投入品生产:在模型中,假设代表性企业采用Cobb-Douglas型的生产技术生产中间投入品:

Zt=KαtL1-αt

其中α表示产出中资本的贡献,这里0

maxK,LPZtZt-PKK-PLL

(2)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部门:在加工贸易部门和一般贸易部门,中国在生产中都要同时使用国内中间投入品和进口中间投入品。为了将这两个贸易部门进行区分,这里引入两个关键性假设:首先,对于处在加工贸易部门的企业而言,它们处于高度垂直专业化的全球供应链中,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国内中间投入品和进口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关系较小。其次,根据Koopman等的研究[2],在中国的加工贸易部门,国内增加值比例只有30%左右,而在一般贸易部门,国内增加值在60%以上,因此,在加工贸易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品比例相对较高。

具体而言,这里对两类贸易部门的建模使用Armington加总函数

对为何使用Armington加总函数的说明请见A.Kose & K.M.Y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 Cycles: I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the Missing Link?″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Vol.92, No.2(2001), p.372。

,其中进口中间投入品使用量为Mt,于是对加工贸易产品Vt而言,其生产技术为:

Vt=[λ1-ζ(Zt)ζ+(1-λ)1-ζ(Mt)ζ]1ζ

对一般贸易部门Xt而言,其生产技术为:

Xt=[θ1-ρ(Zt)ρ+(1-θ)1-ρ(Mt)ρ]1ρ

如果设Xft和Xht分别表示一般贸易部门中出口和供本国最终消费的产出,那么一般贸易部门的市场出清条件为:

Xt=Xht+Xft

在上述生产技术的假设下,两个关键性假设可以转化为对生产函数参数的假设:首先,易知1-

䥺SymbollA@ 和1-θ分别度量了进口中间投入品在生产加工贸易产品和一般贸易产品中的相对重要性。由于加工贸易部门使用更多的进口中间投入品,所以有1-䥺SymbollA@ >1-θ,即θ> 䥺SymbollA@ ;其次,易知11-ζ和11-ρ分别度量了进口中间投入品和国内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于是可以假设

11-ζ

在两类贸易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厂商仍然面对利润最大化问题,不妨设加工贸易部门的产出品Vt和一般贸易部门的产出品Xt的价格分别为Pvt和Pxt,相应的最大化问题就变为:

maxZt,MtPVtVt-PZtZt-PMtMt

以及

maxZt,MtPXtXt-PZtZt-PMtMt

(3)不可贸易部门的生产:不可贸易部门的生产也使用了Cobb-Douglas型生产函数,即

Ynt=KαntL1-αnt

其中α是不可贸易部门产出中资本占比。这个部门的厂商面临的问题是最大化利润:

maxKnt,LntPntYnt-rntKnt-wntLnt

(4)最终产品的生产: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国内厂商将不可贸易部门产出和一般贸易部门中留在国内的产出结合在一起,生产出最终产品:

Yt=(Xht)γ(Ynt)1-γ

该产品可供最终消费,也可成为资本品进入投资、外债以及存量资本折旧过程。因此,最终产品上发生的资源约束条件就是:

ct+∑jij,t+Φd(dt+1)≤yt

(5)要素部门出清条件:在这个假设的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分别在国内中间投入品生产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出现,因此,两类要素市场的出清条件就是:

L=L1+L2

K=K1+K2

(三) 外部需求冲击

为了考察在面对外部需求冲击时,两类不同的贸易部门在传导衰退时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并与真实值进行比较,这里将2009年一季度中一般贸易部门和加工贸易部门中发生的外部需求下降的真实值带入模型中,这两个值分别是-18.3%和-23.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春季)》之2009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特点,,2012年9月4日。

(四) 求解均衡

在上面给出的模型中,均衡由两类条件构成:一类是消费者最大化问题,此类问题决定了消费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的最优比例,由此可确定劳动力收入。注意到模型中没有假设劳动力市场存在任何成本,因此均衡中各部门的劳动力工资水平相等。另一类则是各部门以及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厂商最大化利润后的一阶条件。由于此类一阶条件是非线性函数,所以求解过程中使用真实商业周期理论中常见的对数线性化方法[14]。不过,在正式求解

均衡之前,我们可以先从两类贸易部门的最优中间投入品使用量入手,在这个局部均衡中已经可以一窥外部需求冲击的两种传导机制。

三、 局部均衡下外部需求冲击的传导机制

通过求解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部门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以得到两个部门中国内中间投入品和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最优使用比例,即:

MtZt=PZtPMt11-ζ1λ-1

MtZt=PZtPMt11-ρ1θ-1

当面对外部需求冲击时,国内外中间投入品相对价格

PZtPMt

发生ΔPZtΔPMt

的变化所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调整速率分别是:

ΔMtΔZt=11-ζ

ΔPZtΔPMtζ1-ζ

1λ-1

ΔMtΔZt=11-ρ

ΔPZtΔPMtρ1-ρ

1θ-1

可见,给定国内外中间投入品相对价格

PZtPMt

发生1%的变动,上式给出两个外部需求冲击的传导机制:

机制1:

其他条件不变,在加工贸易部门提供的国内增加值较小的假设下,θ>

䥺SymbollA@ 且0

䥺SymbollA@

1λ-1>1θ-1

。所以,当国内外中间投入品相对价格PZtPMt发生1%的变动时,加工贸易部门对中间投入品的调整速度更快。这意味着面对外部需求冲击,加工贸易部门更容易进行调整。

机制2:

其他条件不变,在加工贸易部门使用的国外中间投入品的国内替代性较小的假设下,

11-ζ

。所以,当国内外中间投入品相对价格PZtPMt发生1%的变动时,加工贸易部门对中间投入品的调整速度较慢,这意味着面对外部需求冲击,加工贸易部门不容易进行调整。

上文在局部均衡中考虑了外部需求冲击影响中国的两类相互矛盾的机制。在一般均衡下,一般贸易部门的产出还可以成为最终产品以供国内居民消费,而且在面对外部需求冲击时代表性家庭还可以调整投资和负债,所以还需要在一般均衡中对上述两类机制的综合影响进行考察。下面使用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校准和模拟的方法来求解这个均衡。

四、 模型校准

在本文给出的模型中存在两类参数:一类是经典真实商业周期理论所常用的参数,对这部分参数沿用文献中常用的赋值;另一类是本模型特有的参数,对这部分参数的赋值则主要参考了一些经验研究文献的结论。

在传统经济周期理论所使用的参数值中,代表性家庭的外债调整成本

ψd=0000 74,这一成本来自Schmitt-Grohe和Uribe[15],是针对小国开放经济进行校准,通过匹配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GDP波动而得到的。此外,将产出中资本的贡献α设为032;将效用函数中消费和闲暇的占比μ设为036;将表示相对风险厌恶程度的σ设为20;这里,无风险债券的利率β定为099,由于本文中的一期所指的时间跨度是一个季度,所以这意味着无风险债券的年利率为4%;相应的,每一季度的资本折旧率δ设为0.025,这意味着资本的年折旧率为10%;在一阶自回归的随机冲击中,设ρ=0.95,在这个数值设定下,外部冲击的持续性较强,这主要是为了让模型产生足够的冲击和变化。在传统的开放宏观模型中,Armington加总函数的投入品替代弹性11-ρ=3,但这一数值针对的是一般贸易部门,依照关键假设2,这里将加工贸易部门的投入品替代弹性11-ζ设定为1.5。

此外,模型还存在5个参数需要校正,这些参数没有出现在传统的真实商业周期模型中,或者是需要通过现实数据来实际计算的。其中,资本调整成本ψk设为1.8,这个数字等于投资相对于GDP的波动性,即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投资波动是GDP波动的1.8倍,计算方法来自Schmitt-Grohe和Uribe[15]。代表性家庭外债负担比例d采取外债占GDP的比重而定,由于中国目前是外汇储备盈余国,因此是净债权人而不是负债人,所以这个值为负。但是,具体的取值目前尚不存在公允的标准,为此我们以成思危在2011年的讲话为依据

参见《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报道:http:///gb/20111111/bch083410.asp?source=rss,2012年9月4日。

,他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应该是GDP的20%左右,所以我们在这里假设外债的稳态均衡值为-0.2。最后,贸易部门占GDP的比重

䥺SymbolgA@ ,以及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下国内投入品占比

䥺SymbollA@ 和θ的取值来自Koopman等的研究[2]。

五、 数值结果

本文通过控制外部需求冲击的不同来源来回答两个问题:(1)如果外部需求冲击作用于加工贸易部门,中国的GDP、投资以及进出口会受到何种影响;(2)如果外部需求冲击作用于一般贸易部门,中国的GDP、投资以及进出口会受到何种影响。

(一) 外部需求冲击作用于加工贸易部门

图3给出了当外部需求冲击发生在加工贸易部门时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化,同时也给出了从2008年第二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真实值。可见,模型估计值大约可以解释GDP下跌的一半左右,这意味着在抽象掉国内信贷市场,不考虑劳动力流动成本以及人们面对外部冲击时对预期的调整时,加工贸易部门发生的外部需求冲击已经可以解释GDP变动的一半,因此,图3表明贸易部门确实是2008—2009年全球衰退时期中国GDP下降的最大因素。此外,从形状上看,模型基本上与真实数据相一致。

图4给出了当外部需求冲击只发生在加工贸易部门时中国投资的变化。模型结果指出如果外部需求冲击只发生在加工贸易部门的话,那么投资率将会逐渐成为负值,但真实数据给出的结论为正且在2009年之后出现翘尾的状况,这主要是源自2009年后中国推出的各类经济刺激政策。在模型中,外部需求冲击带来负的投资率源自以下机制:从影响机制2可知,加工贸易部门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的国内替代性较弱,因此,作用于加工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会导致国内中间投入品生产部门出现更大的产出停滞,并由此导致对投资的更大规模调整。

图5给出了当外部需求冲击发生在加工贸易部门时中国进出口的变化。模型给出的变化可以解释大部分进出口下跌的原因。因此,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源自加工贸易部门的调整是中国进出口变化的最大因素,这一特征也符合真实数据。

表2给出了我国商务部统计的2009年1—9月份中国进出口重点商品情况,可见在加工贸易部门集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中,中国的进出口经历了最大幅度的下跌。

(二) 外部需求冲击作用于一般贸易部门

图6给出了当外部需求冲击发生在一般贸易部门时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化。与图3相比,发生在一般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对GDP造成的影响有两个特点:首先,模型给出的GDP增长率在4%-7%之间,比发生在加工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造成的影响大;其次,从图形上看,模型给出的GDP增长率较为平坦,没有图3中较为明显的GDP增长率恢复情况,因此,发生在一般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对GDP的影响较为持久。

图7给出了当外部需求冲击发生在一般贸易部门时中国投资的变化。与图4相比,主要的变化在于模型给出的投资率变化最后出现翘尾的情况,成为正值,因此,发生在一般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对投资的影响要比加工贸易部门小。

图8给出了当外部需求冲击发生在一般贸易部门时中国进出口的变化。与图5相比,发生在这一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对进出口的影响较小。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贸易方式的结构特征与外部需求冲击的国内影响之间的联系,主要得到两个结论:首先,发生在加工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对投资和进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其次,发生在一般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对GDP产生较大的影响。发生在不同贸易部门的外部需求冲击造成上述异质性影响的机制在于:加工贸易部门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的国内替代性较弱,当发生外部需求冲击时,国内产出部门能够进行的调整有限,因此对投资的影响较大;同时,一般贸易部门的国内增加值较大,当发生外部需求冲击时,一般贸易部门的出口下跌往往带来更大的GDP下降,因此,一般贸易部门中出现的外部需求冲击往往对GDP造成较大影响。

从上述贸易结构和外部需求冲击影响机制的联系中可知: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份额上升,则外部需求冲击会带来更大程度的国内投资和进出口波动;当贸易结构中一般贸易份额上升时,外部需求冲击会带来更大程度的GDP波动。因此,在一个“两头倚重”的贸易结构下,单纯调整贸易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无法降低中国经济的宏观风险。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从总体判断来看,“两头倚重”型贸易结构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凭借良好的劳动力禀赋和基础设施条件参与全球分工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两头倚重”型贸易结构下中国易受外部冲击的特点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类因素造成的宏观经济波动应该有一定的容忍度。

其次,从调整当前贸易模式、降低外部冲击的影响来看,重点不在于如何降低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的比例(虽然它一直是一种常见的政策取向),而在于如何加强国内企业对价值链的掌控,避免外部冲击来临时,跨国企业通过调整中间投入品来转移经济下行的恶果。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告诉我们,研发端和销售端的企业往往对价值链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因此,需要从这两端入手提高对价值链的掌控。从研发端来看,就是要在一批有前瞻性、对国民经济带来全局影响的产业上积累研发优势,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海外引智的方式实现,也可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以海外并购的方式获得;从销售端来看,经典做法是发掘和培育市场。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国家,如果人均GDP每年以6%-8%的速度增长,15-20年后即可进入高收入国家。在这个阶段,中产阶级的涌现和消费升级将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包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通过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平台)、培育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消费增长点,以及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企业等方式来培育市场,控制流通渠道。

最后,从外部需求冲击的特征来看,推动贸易多元化,分散外部需求冲击的风险,也是调整贸易结构、稳定贸易部门的应有之义。

(感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 考 文 献]

[1]D.Backus, P.Kehoe & F.Kydland,″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 in T.Cooley(ed.),Frontiers of Business Cycle Research,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pp.331356.

[2]R.Koopman, Z.Wang & S.J.Wei,″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Assessing Foreign and Domestic Value-Added in Gross Exports,″ http://usitc.gov/publications/332/working_papers/ec200803b_revised.pdf,20120904.

[3]J.di Giovanni & A.Levchenko,″Putting the Parts Together: Trade, Vertical Linkages, and 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Vol.2,No.2(2010), pp.95124.

[4]A.Burstein, C.Kurz & L.Tesar,″Trade,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55,No.4(2008),pp.775795.

[5]J.Eaton & S.Kortum,″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Econometrica,Vol.70, No.5(2002),pp.17411779.

[6]C.Arkolakis & A. Ramanarayan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Vol.111,No.4(2009),pp.655680.

[7]F. Alvarez & R. Lucas, Jr.,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Eaton-Kortum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54,No.6(2007),pp.17261768.

[8]J.Eaton, S.Kortum & B.Neiman et al.,″Trade and the Global Recession,″ http:///papers/w16666.pdf,20120904.

[9]R.Bems,R.Johnson & K.M.Yi, ″Demand Spillovers and the Collapse of Trade in the Global Recession,″ IMF Economic Review,Vol.58,No.2(2010),pp.295326.

[10]A.Levchenko, L.Lewis & L.Tesar,″The Collap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 20082009 Crisis: In Search of the Smoking Gun,″ IMF Economic Review,Vol.58,No.2(2010),pp.214253.

[11]W.E.James, ″U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http:///abstract=1617147,20120904.

[12]D.Chor & K.Manova, ″Off the Cliff and Back: Credit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87,No.1(2012), pp.117133.

[13]T.Cogley & J.Nason,″Output Dynamic in Real-Business-Cycle Models,″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Vol.85,No.3(1995),pp.492511.

[14]H.Uhlig,″A Toolkit for Analyzing Nonlinear Dynamic Stochastic Models Easily,″ http://www2.wiwi.hu-berlin.de/wpol/html/toolkit/toolkit.pdf,20120904.

[15]S.Schmitt-Grohe & M.Uribe,″Closing Small Open Economy Model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1,No.1(2003),pp.163185.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12.06.261

[收稿日期] 20120626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 http:///s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 20121022

第11篇

广东是国内开展加工贸易最早、加工贸易规模最大的省份。广东经济的起飞很大程度上源于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使广东长期占据着全国各省份经济总量、对外贸易额、引进外资额等多项经济指标的榜首位置。然而,作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聚集地,广东的领头羊作用更多地表现在规模和速度上,总体上仍未摆脱低附加值和非差异化加工为主的基本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演进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它越来越多地来源于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上下各环节的有效整合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绎为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是价值链上的制高点,抓住了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条价值链。因此,企业应该集中力量控制其战略环节,而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非战略环节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过程就是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片断化,即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的全球生产网络被组织起来而并非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企业必须积极应对价值链上价值重心的不断转移和变化,努力使自己处在高价值的关键环节中,以保持竞争优势。

二、延长广东省加工贸易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增值率低

广东加工贸易依然以代加工、代设计为主,自创品牌生产较少,多数企业以贴牌、来样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出口品种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还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基地。工业模仿能力强,但创新能力差。广东省生产的工业品绝大多数档次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研发能力差。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相当数量的加工贸易企业是制造中心,而非利润中心,出口增值率偏低。“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就成为了广东省制造业的主要特点。广东省只是充当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

(二)广东省加工贸易仍处在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之初主要是以服装、纺织品、玩具等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入90年代,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高。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在广东的大规模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机电产业模块化、标准化的轻型加工组装产业向广东省的大规模转移,即通过从日本、韩国、台湾省和东盟等地大量进口零部件,在国内加以组装而形成最终出口产品。本地企业出口的是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但负责的仍是劳动密集型环节,我们切不可把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等同于产业升级。广东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并没有带动相应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负责附加值最低的加工装配环节。

三、广东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受制约的原因

(一)分析的理论依据:微笑曲线

产业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表明,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而言,越向两边走,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就越多。

(二)微笑曲线中的加工贸易产业链及增值率

加工贸易产业链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国内供给,从单一企业加工向多企业的生产联合体深加工方向转变,逐步形成深度关联、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进而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研发设计、加工生产、运输仓储、物流配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对国家来说,加工贸易留在国内的加工环节越多,产业链越长,国内增值率就越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在加工贸易产业链的环节分配中,可以用“微笑曲线”加以分析。

这个理论描述的是,曲线左端(产业链上游)的知识产权开发企业,随着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产品增值收益逐渐上升;在曲线右端(产业链下游)的品牌销售企业,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产品增值收益也大幅上升;而弧底部分的成品装配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则是“流汗多拿钱少”,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少,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显然就是处于这个位置。加工贸易产业链上的“微笑曲线”其实就是“增值率(附加值)曲线”,即通过新品开发、品牌创意、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增值水平,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综上可知,作为出口大省广东,通过加工贸易贴牌组装生产的,企业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研发设计、特殊材料、关键部件及产品销售均严重依赖外方。组装用零配件主要通过跨国集团内部采购和调拨,内资企业难以进入料件配套体系,加工贸易企业产业链自主延伸能力弱。

四、延伸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链的措施

(一)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培养品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广东初级产品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导致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加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从宏观上看,一是要努力培育国内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形成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要充分利用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服装、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由初级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微观上看,还要进一步改革,构成技术密集的企业,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机电产品的出口量,创造较多的外贸收益。要特别注意对成套设备、动力机械等产品出口的培育。二是要提高传统的纺织、现有的加工贸易优势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扩大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真正落地生根。

(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配件

加工贸易行业与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等中间投入品行业的产业关联性很大,中间投入品市场是加工贸易产业与国内产业,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联系的重要纽带,提高国产料件在加工贸易产品中的使用是消除加工贸易“飞地效应”实现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最有效途径。要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采购率,可采取以下政策措施:首先,制订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相应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料件,视同国外进口料件与其享受一样的保税政策,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改革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出口退税的速度,实现出口及时退税,提高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依据国内采购价值占产品价值总值的比例制订各档不同的优惠措施,国内采购价值所占比例越大,享受的出口优惠条件越多;此外,我国的价格、投资、税收以及贷款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应对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引导资金(包括外资)投入中上游产业,以便为加工贸易提供优质低价的国内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其次,政府做好各项鼓励本地采购的服务工作。由政府组织定期举办各类国产材料展销会,促进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配套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了解本地材料市场的发展情况。最后,建立中间投入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加工贸易企业与国内配套厂商建立业务联系。

(三)建立完善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政策

目前,企业在办理结转时受到的限制较多,且所需时间长,有时难以如期结转。转出、转入地海关对商品名称、数量和价格等存有异议时,手续更难以办理。转关查询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鉴此应对加工贸易品转厂的政策予以适度简化,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促进加工贸易转厂效率的提高。政府应通过有效途径向加工贸易企业宣传深加工结转的重要性,制订鼓励出口深加工产品的政策,按照出口产品有无在国内进行深加工以及深加工的具体环节与工序对加工贸易企业给与奖励或税收减免,提高企业深加工积极性。

(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企业的本地配套体系

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需要制订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其在本地进行采购与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挥对当地产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本地配套企业的水平,为加工贸易本地化的发展制造进一步条件。目前,我国国内配套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政府应对加工贸易配套企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促使在本地建立规范的配套产业体系,吸引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内原料替代进口原料,促进和拉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方式,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与技术含量,向国际标准靠拢。为使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和零部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方面适应加工贸易出口的要求,广东政府应提供专项资金扶植本地企业技术研发、试制新产品以及向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试用品,促进产品质量迅速提升;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培养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工人;对国产料件配套企业给与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其次,抓住跨国公司基于市场驱动向当地转移较先进技术的机遇,加快学习实现技术本地化,扩大本地产品领域并提高产品层次。

第12篇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出口升级

1相关研究综述

Ernstand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production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政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政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政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政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政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政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2]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3]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4]刘德学,付丹,卜国勤.全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