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4 10:4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读写训练审美情趣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研发的实验教科书,令人耳目一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读写领域也更为宽广。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读写训练。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习作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辩证法又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看到阅读过程的基础作用,又要认识到习作过程的促进作用。从教育实践看,习作过程和阅读过程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从思维的过程看,阅读过程注重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意蕴深究,习作过程注重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从思维的方向看,阅读过程以集中思维为主,而习作过程以发散思维为主。因此,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就能使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习作的能力。如:当教完《我不是最弱小的》时,学生就会联想到成长的趣事,而对成长的故事进行思考,写出好习作:《第一次抱母亲》述说感恩;《生命的壮歌》寄予深深的敬佩之意和称颂之情……为了写好文章,许多学生学会了上网查资料,还有许多学生将阅读视线转向四大名著。学生自觉地将读写结合,语文素养势必会得到充实和提高。

二、“读”与“写”的换位反思

在习作与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力求促成“读”与“写”的互相迁移:一方面引导学生由阅读增强对习作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促使学生由习作感悟阅读教材的特色。“读”与“写”的换位思考就是一种深度的认识。由读思写,由写思读,这样相互参照,学生才能有效地打通习作思路的“血脉”。在教课文时,我们不妨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题目如果自己写,应该写些什么;再与范文作比较,体会作者的匠心;然后总结写此类文章的规律。有时候又可以先读后写,以读促写。这样,就逐步使学生形成“读书换位”的思考方式。对于练习写作来讲,这种反思意识意义重大。它能使学生成为练笔的“有心人”,既能做到“举一反三”,又能注意“反三举一”,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真正领悟到练习习作的目的。

三、“心读”与“写读”的穿插运用

在习作与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变单纯吸收的“心读”为勤于表达的“写读”。在平时的课堂阅读中,可经常穿插这种“写读”练习。这既是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阶段,更是对写作成效的重要检验。我首先利用教材特点,设计“写读”练习。如:在学完课文《云雀心愿》后,我设计了《介绍云雀》、《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实现》、《云雀的心愿怎样实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一系列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从而补足课文,锻炼学生的联想、想象和表达能力;在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时,为了更好地领会诗人的览物异情,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所写的景物抓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去描绘图画,使学生能深入地领会作品所描绘的意境。

四、学会“善读”,练写美文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创造性习作的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古人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事实确实如此。一本好书犹如一剂良药,但要“医愚”,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善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选择地把精品提供给学生,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其次,“善读”应有一个阅读程式的培养,即“感知语言—理解作品—学会审美”。其中,感知语言是基础,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感知,需要逐步培养;理解作品的重要内容就是在阅读中渗入阅读主体的主观感受,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学会审美则是阅读的至上境界——学会审美,也就是在阅读中把握作品的实质。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在阅读中领略美之外,还要在习作中表现美。小学生童趣正浓,配合阅读教学,让他们写一点童话、寓言之类的美文,可以虚实两相对照,更有利于其习作能力的提高。如:《云雀的愿望实现了》,就是学生在联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以童话的形式呼吁人们重视环保的习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在学会写读的基础上适当练写童话,有两点好处:第一,练写适量的童话,可以从写的角度将实用文与童话进行对照,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各自的文体特征;第二,适当练写童话,有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唱会等。这样,就更能使学生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愉悦中感受到练写童话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习作与阅读若能很好地结合,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心灵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取得收成。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习作水平,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要把学生导入习作之门,就必须赶快让学生打开阅读这扇窗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有效地阅读(自读、议读、精读、速读等),还要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优秀书籍的世界,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写作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创建策略

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师应当明确教学任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想要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文化素质,那就需要创建一个有效的课堂。究竟该如何建立有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师自身的转变

在如今的教学形式下,老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书先生,在教学中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将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花在学生的身上,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比如,每一次的校外劳动,他们都会把心中的小秘密毫无保留的告诉你,教师节的时候他们会上山去采各种野花插在我的办公桌上,六月时给我摘他们家里的杏子,下课时,偷偷的猜我的高跟鞋的高度……在相处中,我居然可以容忍他们所有的过错,而且会悉心的教导。这样我们真正构建了融洽、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离不开黑板,黑板离不开板书,在以前的教学中,板书是至关重要的一节。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写板书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展现给学生。这种方法不仅枯燥乏味,并且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效率自然就无法提高。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改变板书那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于林则徐的影视作品给学生播放出来,从而更加生动地为学生展示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当时的壮烈场景。这种教学手段的改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制定合理教学计划

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想要创建一个有效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做到深入地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和性格,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针对他们的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完整的发展。根据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理解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注意集中能力等特性,去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和内容,激发学生的潜力。往往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偏向于那些反应较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集中考虑这些配合学生的教学进度,从而忽略了那些语文能力有些许不足、理解能力有差距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的课堂,这种课堂调动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其他的学生并未有效的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给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定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创建有效课堂的有力保证。小学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起始点。教师应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比如说:让学生明白握笔的方法、写字的姿势、写字的顺序、书写的方法等,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条件。小学三、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好时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专心写字、认真倾听、大声朗读、勤于背诵、增加阅读等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学生能够初步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到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在广阔的语文空间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五、科学分组,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要想建立一个有效课堂,就必须要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例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再者,有效教学离不开预设,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在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具备两项功能。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①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②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③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④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也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增加师生情感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是不可缺少的。开始上课时,教师首先就要先进入角色,准确抓住文本中的情感,采取各种手段激情入境,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既风趣又富有启发性的话,那么更能象火种一样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像石块一样,荡起学生心灵港湾的涟漪。其次教师还必须要做到与学生角色互换,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多反思,充分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望。比如说在执教《云雀的心愿》第一课时,一个学生读了课题后,另外一个学生就会提出质疑:“老师,我觉得这个课题应该这样读:云雀的心愿(突出心愿)”这是课前没法预料的,我并没有制止他,而是顺水推舟,便问:“你为什么这样读?”那位学生说:“我认为应突出心愿,就应该这样读。”我立刻肯定了他的说法和读法。然后引导学生就课题的读法展开了讨论。由此,使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唯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的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有效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传统。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精神,在于实际行动,而不在于形式。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我们必须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实践 不足 对策

反思现实中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孩子仍笼罩在“应试”的阴影之下,内容局限于课本,形式单一,无非就是抄词语抄背诵部分,做练习册等等,学生做作业筋疲力尽,而且枯燥无味。这样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经过调查了解,学生课外实践作业不足的教学现状,是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非常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归纳如下:

一:条件所限,学生难找相关资料。由于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家庭并不富裕,课后独自分散在家中,家里没有电脑上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即使找到相关的资料的同学也都是从相关教辅书上获得的片面的资料。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难找相关材料,导致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尽人意。

二:农村家长对子女的语文课外实践作业的思想认识不够。例如,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课文后正好赶上植树节,我就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田野植树,我们了解学生不能完成的原因时,就有学生诉苦:爸爸妈妈不让去植树,理由是“植树把衣服弄脏了”,“植树对学习没什么作用”,这些学生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考试成绩较好的,家长不但不能支持学生,反而都在阻止他们的语文课外活动的进行。据学生反映,家长只要求孩子把学习成绩搞好,说搞这些玩意没用,足以见得我们的家长的思想认识不够。

三:前段时间发生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凶杀案,使得当前安全意识的强化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认识。应该说: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袁贵人部长前段时间也提及到: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正因为如此,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作业很多教师便少安排或不安排,即便安排,也只是备课本上写着,或简单向学生提一下,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要求。教师谁都担心学生是因为要完成布置的课外实践作业受了伤害而承担上不必要的麻烦或责任。谁也说不清学生会在课外的什么活动中出安全事故。

我对开展语文课外实践作业中表现出的“活动不足”的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制定了有效对策。

一:利用家长会和班会让学生和家长对语文课外实践作业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引导他们走出应试教育中的唯分数论,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课外实践作业的意义和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关注和对语文课外实践作业投入的热情。

教师在设计语文实践性作业时,应当布置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作业,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安排了以下课外实践活动作业以丰富学生:

1、辨一辨。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很多学生认为爱因斯坦连自己的房间都不整理不是最伟大的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不整理房间,是因为他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这就是他伟大的一种体现。对学生这两个不同的观点,我就让他们进行辩论,辩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说它反映了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

2、说一说。 如上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后,告诉学生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主动的去关心他们,就算是主动的帮他们盛一次饭,倒一次洗脚水也是对他们的关心;学习了《春联》,要求学生自己创作对联,可以送给同学并说明对联所蕴涵的含义,接到对联的同学先说说感想,再回赠同学。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兴致盎然的对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演说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才能内化为能力。而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演说交际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待人处事能力、言谈举止等得到充分的检验.

3、走一走。如上完《云雀的心愿》,可结合当地乱砍滥伐、垃圾乱扔、污染较严重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一组作业:

a、采访居民,了解农村环境污染的状况。

b、给环保部门写信提出整改的建议。

c、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

这些作业,既有内容的结合, 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整个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同时整个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4、查一查。如教学《》之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有关“”的文字资料。这种查阅性的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

5、画一画。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一些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如《天安门广场》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通过画图,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

6、想一想。如在学了《永远的白衣战士》以后,引导学生们写一写医院的全体员工与叶欣作最后的告别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7、演一演。如教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让学生自编《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他们分工合作,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人来进行表演。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情感体验,积累了课文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