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乌塔教学设计

乌塔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4 10:4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乌塔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乌塔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文本张力;阅读体系;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28-0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激活文本,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要激活文本张力,就要从朗读训练、语言探究、情节挖掘等方面展开,为学生提供准确的阅读切入点,帮助学生顺利地建构立体的阅读认知体系。

一、多元朗读,激活学生阅读引擎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对学生的朗读习惯、朗读能力、朗读问题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提升引导的针对性。朗读是学习文本的最常见的方法。为提升学生的朗读效度,教师要进行朗读示范,对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很多学生认为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或者是拿腔拿调地读,他们不能融入文本,感悟不到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教师要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技法,并深入文本的核心,以激活学生阅读思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描写生动形象,是朗读训练的好教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火烧云到底像什么呢?作者运用了很多的比喻句。先将喻体找出来,然后体味一下比喻运用的效果,最后确定文本的感情基调后进行朗读。”这样朗读的效果很好。学生开始行动,先找出喻体“火”“马”“大狗”“大狮子”等;然后,谈谈他们的体味;最后,教师明确朗读的基调:热烈、灵动、喜爱、赞叹。学生朗读时,教师不时地给出具体的指导,课堂学习气氛渐浓。运用个性化的比喻,是这篇课文的重要特点。教师以此展开朗读训练,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习效果突出。

二、活化语言,丰富学生阅读切点

文本阅读时,教师要注意抓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词句的解读,帮助学生体味文本的情感。首先,解决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理顺文本的基本意义。其次,筛选关键词,特别是起到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最后,抓住中心句、点题句,理解这些句子的特殊作用。从解读句子入手,能理清文本的结构脉络,形成阅读路线。

如,《长城》这篇课文,语言比较朴素,以白描的手法展现长城的风貌。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典型词语,并进行个性解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很快就列举出一些典型词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奇迹”等。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词语的意义,师生互动和谐。有学生这样解读这几个成语:崇山峻岭是形容山高路险,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蜿蜒盘旋是说长城形状随山势而建,像盘龙一样。在理解关键词语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文本阅读,效果很好。教师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并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词语切入,弄清这些词语的内涵外延,帮助学生展开阅读思维,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三、沉潜文本,构建学生阅读体系

阅读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对话的媒介,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多向思维,与文本、作者有效对话。只有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阅读才会获得丰硕的成果。文本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于学生思维认知尚浅,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和文本a生共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入文本,全面构建立体的阅读体系。

如,《乌塔》这篇课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教学时,教师从情节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乌塔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她独自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挣钱出国远游,她的行为可取吗?”学生对这一问题充满探知欲望,纷纷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乌塔是非常勇敢独立的小姑娘,能够独自一个人出国旅游,并且是自己赚钱完成这项壮举,真的令人佩服。”也有的学生认为:“乌塔是德国人,与我们的教育背景有很大差异,我们的父母是绝对不同意这样安排的。这其实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不能说德国的教育就是先进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落后的。”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观点也是比较理性的,没有一边倒持赞成态度,说明学生已经从故事情节中获得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学生的回答中有中外孩子对比的内容,虽然教师没有进行明确的引导,但学生的理解非常理性,这值得肯定。

第2篇

关键词:绩效技术;高职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084-03

作者简介:管楠楠(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刘晓明(1959-),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1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的关系

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即人类绩效技术)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成就[1]。目前,它更多地被应用在企业培训中,关注的是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近几年,如何将绩效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许多教育学者正在探讨的问题。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过程”或“程序”[2]。

绩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两者有独立、有叠加、有补充。本文从两者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中总结出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的关系。

1.1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互相融合、相互促进

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观、需求分析、形成性评价等方法为绩效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绩效技术人员发现,组织中的教学(或培训)系统缺乏效率,需要综合考虑教学(或培训)之外的其它因素(如组织发展、人事选择、环境等),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变革,而不仅仅是教与学这个子系统。绩效技术反过来又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范围,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也开始关注,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引入绩效技术的思想,更加关注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成本效益比和教学绩效的结果。

1.2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相互补充

尽管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系统设计,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个系统,从教与学的角度解决教学问题,较少考虑问题解决方案的成本。绩效技术主要是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绩效水平,注重教学和培训中非教学因素的影响。努力以低成本实现高价值,促进个人和系统的共同发展[3]。

无论是教学系统设计和企业培训,都存在教学问题和非教学问题,比如环境、动机等。只有将绩效技术的思想和教学设计的思想互相补充,从组织、环境、个人等方面分析绩效产生的原因,实现与教学系统设计的优势互补,达到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的融合,才能超越长期以来教学系统设计对微观“教”与“学”的关注,优化现有的教学系统设计。

2基于绩效技术的《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教学系统设计

2.1HPT经典模型分析

根据本文介绍的绩效技术的定义,以及现实中利用绩效技术模型解决问题的成功案例,本文将采用国际绩效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简称ISPI)于1992年公布的影响工作绩效的HPT经典模型作为指导,以此展开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教学系统设计问题的绩效分析。图1是HPT经典模型。

2.1.1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能力得出组织的绩效要求,确定员工为实现组织的战略和完成组织的使命而需达到的能力和竞争力与目前状态的竞争差距。

2.1.2原因分析

确定造成绩效差距的原因,尤其是深层次原因,原因分析是绩效分析与最后确定绩效差距的关键步骤。

2.1.3干预选择与设计

在绩效分析和原因分析完成以后,绩效技术人员应选择一些干预来改善当前状况。干预是一种计划措施,目的在于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由此提高绩效。

2.1.4干预的实施与变革

模型的第4个阶段需要真正的实施,将选择出来的干预付诸于实践,在这个阶段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2.1.5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生成能实现两个成果的信息:帮助组织机构评价或判断一种绩效干预的结果和引发或支持一个关于绩效执行者或组织机构本身的决定。评价并不是线性的,而是贯穿整个绩效技术模型的始终,是循环往复的。

2.2《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课程特点

2.2.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商场管理员、部门主管、项目经理(或助理)的必修课程。

2.2.2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通过对《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营销策划、管理学、消费行为学、商场管理法规等知识,及时、有效地处理目标商场市场项目信息,准确把握企业商机和顾客需求,制定营销策划服务方案、实施准确的营销服务,具备从事商场营销管理策划的综合职业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

2.2.3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

《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主要以商场、超市为教学平台,通过现场考察、方案设计与制作、方案设计答辩等情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织教学。通过真实的项目驱动、全程分组教学、真实商场考察、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标性。

2.3HPT经典模型在《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HPT经典模型,将绩效技术的5个阶段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如图2所示。

2.3.1绩效分析阶段

绩效分析主要包括4个阶段:提出课程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职业分析、市场需求分析。

(1)提出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由高职院校组织专家所确定。为更好地突出专业特色、课程创新和地方的市场需求,《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的课程目标需要通过行业调研、专业委员会论证、毕业生交流会、毕业生成长轨迹追踪等来共同确定。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学习理念、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课程教学构思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这也是绩效技术整体性思想的一种体现。

(2)学习者特征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提出课程教学目标后,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兴趣、动机及学习风格等进行系统分析,了解他们对该门课程的整体认识,为教学策略和学习情境的制定提供依据。

(3)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对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里技术领域的相关层次人才所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化的描述,以确定专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4]。由于《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商场管理员、部门主管、项目经理(或助理)的必修课程。所以需要通过分析企业商场管理员、部门主管、项目经理(或助理)等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以此得到能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设计提供服务的更为实际的案例。

(4)市场需求分析。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放到市场中使用,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制定好的教学目标传授知识,而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时改变教学设计,那么最终培养的人才也只能是被束缚在知识的框架里,而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应根据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来随时改变教学策略。

总之,绩效分析阶段的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者、职业、市场需求的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现有目标的差距,并为缩小这些差距所需的方案提供相应的依据。

2.3.2原因分析阶段

原因分析就是确定并寻找引起绩效差距的各种因素。根据绩效技术的相关模型及《市场营销与实务》课程的特点,本文将原因分析分为两点:知识技能问题和环境动机问题。知识技能问题主要考虑在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市场营销与实务》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既满足学习者的理论知识的获取,又能提高学习者的职业技能;环境动机问题主要考虑在安排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个人绩效是否达到最大,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最大化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兴趣动机是否被最大化地激发。

(1)知识技能问题。知识技能问题的分析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进行,主要了解在学习《市场营销与实务》这门课程时,学生对《市场管理入门》、《连锁经营与管理》、《零售管理》、《连锁企业商品采购实务》、《商品陈列技巧》等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市场营销与实务》是一门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只有在掌握了相关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动作技能,了解他们是否具有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对真实情景的学习感兴趣等。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施教者的知识技能问题,也要从他们身上找原因。

(2)环境动机问题。既然《市场营销与实务》是一门核心技能课,它就必然脱离不开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必须探讨既有的环境是否会对教学情境提供帮助,是否有利于开展各式各样的案例教学等是分析的重点。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类,即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市场营销与实务》这门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就业岗位上,所以在真实的商场或者超市进行模拟和演练非常必要。但是作为学校,不能将所有实践课程的学习归到企业中去,也应该有自己的实训中心,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方便开展案例教学。

2.3.3设计干预阶段

影响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便是设计出一种干预,在实施阶段,又会出现其它因素来干扰计划的进行,这就需要重新选择干预。虽然本文是将绩效技术融入《市场营销与实务》课程中,但是在绩效分析和原因分析阶段,还不能得出这门课程的目标和绩效目标差距,因为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理念和教学环境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人员在运用绩效技术的思想进行本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原因分析的两个方面,力求将绩效差距缩到最小。虽然具体的干预无法设计,但是绩效最大化模式原则可以力求一致。对于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定教育成本投入的条件下,要以最优化的资源设置,力争专业教育的最优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营销人才。

2.3.4干预实施阶段

在干预实施阶段,应本着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互动的原则进行干预的实施。虽然无法预知每个学校关于《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的具体教学设计,但如前所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互动的实践教学肯定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将《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一课分为五大项目教学并在各个项目教学中开设情景教学,这样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思想。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仅是笔者将该课程中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整合互动的一个小小的案例设想,在实际开设的课程中,教学设计人员要本着绩效最大化及理论和实践知识互动的原则进行干预的实施。当然,干预的实施不是静态的,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因素的干扰随时改变干预,力求差距的最小化。

2.3.5评价阶段

评价的作用是为了改进课程教学设计,评价后,再重新对课程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如此往复,不断缩小绩效差距,达到个人和组织绩效的最大化。《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能性课程,应该采用能力本位式的评价,既要注重评价者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升。当前的教学系统设计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指向最后绩效的结果,所以,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学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对每个项目和情景进行评价,力求使绩效达到最大化。

绩效技术主要应用在企业员工和组织培训中,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针对学校教学而言,高职教育正是将学生从学校引入社会的桥梁,要培养出企业满意的、社会期望的具有“创新、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合作”的21世纪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式,并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系统设计。将带有系统论思想的绩效技术引入到高职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绩效,同时还能将学生的个人绩效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乌美娜,刘雍潜,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新课改 学习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中小学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正搭建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平台,使新课改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效益。

1 日臻成熟的网络平台为新课程改革增添羽翼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教育环境平台,又是一个学习集成工具,极大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文明史、语言文学、印刷术后的又一次教育革命,它给新课改注入了新的血液,表现如下几方面:第一,网络环境的有着更新这是速度快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能有及时掌握并了解新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第二,能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课堂与社会连成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和应用创新成果的土壤,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环境;第三,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呈现内容立体化、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能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第四,网络环境拥有多重特点,它以独特的观点、思路、手段以及方法发挥着其作用,学生只要将网络打开,便能从中寻找出自身所需要的学习信息以及教学内容,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信息输入网络中与他人实现共享。这大大方便了教学和学习;第五,网络环境增加了教学课堂的容量。让网络走进课堂,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向世界的每个角落,知识的每个领域,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渗透和延伸。网络作为一个强大的纽带联系了世界各地,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与不同地区的人自由探讨问题,其次,网络作为一个海量的知识仓库,学生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搜索,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最重要的是,教师把网络搬上课堂,学生便可以随时上网,开展复习,学习,练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便从真正意义上向家庭延伸,从而有效的满足“消化不良”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与知识信息大量化之间的矛盾。由于网络的强大优势,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环境学习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兴奋、愉快、渴求的心理状态(有趣―乐趣―志趣)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产生这种强烈渴望新知的情况下,产生的学习动机,自然而然的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并且自觉、主动的去探索以及掌握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益。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课的“有分裂”时,将课本中各期结构变化的特点,利用网络教学的素材,展示了植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课本中的图文进行了活化,使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变成了一个动态、连续、形象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极大的触动了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不仅对课本内容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还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教学内容,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2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给教师提供充足素材,有利于新课改实施

Internet不仅是知识的海洋,可以让学生无限徜徉在这片学海里,还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这样的网站仅我国就有三百余个,例如教育、科技、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城、中国科普博览等网站,从内容上有天文地理、下有风土人情;从形式上有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从类别上既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又有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等近千小类。还有央视与各省电视台在网上的节目,其频道栏目有百家讲坛、探索发现、国宝档案、远方的家、走遍中国、科技之光、法律讲堂、少儿节目、音乐节目、社会与法、健康之路、人与自然、文化大百科、动物传奇、英语家园、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魏老师提供了教学上的帮助,教师根据教学的策略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收集和处理,让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更深层次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作答,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思路更为开阔。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1)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包括加工、评价、处理、分析能力;(2)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Internet技术以及其它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种网络环境中教学有利于创设“任务驱动”情境: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理念,学科资源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如下:

通过对网络环境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去思考、探索、质疑、交流;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施因材施教;面对网络教学的群体是全体同学,一方面可以使差生对自身充满信息,对未来前途充满希望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全体学生人人成才,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

3 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竞争心理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的过程,如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抱负、信念、世界观等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诱发、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创造性,补偿学生智力发展中存在的弱点,维持和调节对知识的吸收、加工和处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稳定饱满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性格等;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如激发思维、丰富想象、加强注意、善于观察、促进记忆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环境作为支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冲击,使学生入情入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想象使学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化学教学时,播放诺贝尔为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经历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场景;在物理教学时,讲述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故事,牛顿本人八岁才会说话,可谓先天不足,后经自己的刻苦努力,发现了有名的物理“三大定律”;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被导师闵科夫斯基骂为“懒坯的学生”,后来研究了著名的相对论,他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数学史上最早发现一元三次方程通式解的人,是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尼柯洛・冯塔纳,冯塔纳在十多岁时,被入侵意大利的法国兵砍伤,差点丢了命,和他在一起父亲却遇害身亡。虽然冯塔纳捡回了一条命,但舌头上的伤使冯塔纳一辈子咬字不清,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塔尔塔里亚(结巴子)。后来塔尔塔里亚成了他的大号,真名反而没人记得了;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块上,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国际上称为“陈氏定理”;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第二富保尔・艾伦;第四富艾里森;第八富戴尔等,并非是一流的学生,可他们完全靠兴趣进行不懈的努力,才终成大器,通过这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唤起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网络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是基于网络教与学的软硬件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是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着力点。

新课程改革内涵,就是要求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从而体现出发展过程中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因为现行教育实行班级授课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对学生差异和个性特征重视不够,既不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又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利用网络涉及教材内容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进行分解或综合,如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的形声效果,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其个性的尊重,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或者独创见解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教师进行交流。对于一般学生能尽其所能,同样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新课改教学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它的开展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它的普及及应用将为新课程改革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佟元之,许文芝.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3] 胡树鲜.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性学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第4篇

关键词:职校数学教学情感体验

真正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积极地探求适合学生的教育。随着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均属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其中以数学为甚。面对这些学生,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数学学习的高效,帮助职校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术型人才,是每位职校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数学学习成了职中生的“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上。注重情感因素,以情施教,对于提高职校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相信学生,让学生“想学”

首先,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相信每一个学生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是教师着手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出发点。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职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差,不是智力问题,多数是情感问题,只要给学生提高的机会,激发其内在的潜力,是可以改变现状的。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自身的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这里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激起学生的热情。通过教师的教诲,言传身教,实现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我“想学”的愿望。

二、科学处理教材,搭建自主平台,让学生“敢学”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认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惟有给学生制造困难与障碍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绝大多数职校学生在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反馈是:数学学习对我来说是“失败、失败、再失败,直至彻底失败”。因而对数学学习甚至于对其他课程的学习都丧失了信心,更谈不上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力。作为职校数学教师在进行备课、教学和数学活动时,应当尽可能思考“如何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为学生搭建自由的学习平台,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材料尽可能增加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在确定学习内容时,要使之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和他们的经历;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为个人活动、组内讲座和小组交流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还要有民主意识。善于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扼杀学生的数学思维火花,多用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强求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学”。

三、学方法,讲思想,让学生“乐学”

基本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理性精神是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数学教育无疑对学生这些素质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事实上,只要我们头脑中有这样的观念,就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创造很多机会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做法是,当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不采用“告诉”的方式;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求证据,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当学生对他人(包括教科书、教师)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也应当对其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5篇

【关键词】尊重;赞美;自信;快乐;动力;惩罚;宽容;期待;成功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赏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给原本颓唐的心理带来蓬勃生机,也可能使原本失去信心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赏识是前进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怀着赏识的态度、真诚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个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美好。

一、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

一位专家说:“不要说你的孩子笨。第一次说孩子笨的时候,他会不相信,产生质疑,我笨吗?第二次说孩子笨的时候,孩子会有点儿不自信,我真的不如别人吗?当第三次说孩子笨的时候,孩子就会不再怀疑,非常肯定的给自己下了定义―原来我是真的笨。”就这样,家长一句恨铁不成钢的话无形中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笨孩子”。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期盼收获、肯定和赞美,良言一句三冬暖。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学会赞美是何等的重要。

有这样一个感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她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建议她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母亲很心酸,但她还是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孩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没有让妈妈喂。

孩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孩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到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母亲流下了眼泪。但她回到家里,却对孩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第21名。”母亲说这话时,她发现孩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他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她:按照她孩子现在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有点问题。回去后,她欣喜地告诉孩子:“班主任对你很满意,老师说了只要你再努一把力,就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考后,孩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孩子哭着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您能欣赏我……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位成功教育孩子的母亲,是她总是以赏识的眼光,发展的眼光鼓励着孩子一点一滴地进步,一步一步地成长,才有了孩子现在的成绩。她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学习的榜样。

二、孩子要学会赏识孩子

人总是喜欢被称赞的,不管是几岁的孩子还是古稀的老人,都一样喜欢听到别人的称赞,因为在相互真诚的赞美中增强了自信,完善了自我,愉快了心情,消除了烦恼或疲劳。

“看我露一手”活动结束后,老师不经意间听到两个一年级孩子的对话:一个孩子羡慕地说:“你真聪明,能打字谜让我们猜。”另一个孩子歪着头,笑着说:“我喜欢猜谜语,我妈妈就从网上搜谜语教我猜。你表演的过桥也很好看呀,还有你写的字最漂亮,老师说我长得漂亮,要是把字写的和你一样漂亮就更好了。”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吝啬心中的赞美之词,赏识他人的优点,给自己,给他人以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快乐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

三、教师要学会赏识孩子

在一节美术课上,老师发现有个学生画了个方形鸡蛋,于是就蹲下身子耐心地问道:“鸡蛋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要画成方形的呢?”孩子回答:“有一次我看见爸爸把鸡蛋放在桌上,一不注意,鸡蛋滚到地上摔破了。我想,如果鸡蛋是方形的,那该多好啊!”听完学生的话,老师立即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老师祝你早日培育出方鸡蛋。”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要学会耐心倾听。也许,你的一句欣赏点燃了孩子的创新之光。赏识是对学生的一种发现、一种鼓舞,能给学生信心和希望。

1966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他们对18个班进行了一次煞有其事的“智力测验”。测完之后,他并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在堆积的名单中抽出20%的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些孩子在测验中得分很高,他们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并反复叮咛老师不要将这些学生的情况外传。名单中有些学生在老师的预料之中,有些则不然,甚至是水平较差的学生。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老师最终解除了疑虑,认定这20%的学生的确是可教之材。

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18个班进行了复试,结果发现他先前给老师的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真的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健康,性格更为活泼开朗,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敢于在课堂上等公开场合发表意见,与老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奇迹呢?因为老师们相信了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另眼相看,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经常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经常上课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对他们的提问给予更耐心的回答,有了一点成绩就给予充分的鼓励;另一方面,学生从老师对自己的重视、鼓励、爱护中,增强了自信心与自尊心,提升了对自身的期望,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学生的成绩也就一步一步地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提高。

因为赏识,学生会期待你的到来,因为你的到来,将会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看到“太阳”,看到希望,使他们不断得到心理暗示――原来我有这么多的优点,我正在进步,老师在意我,老师喜欢我,老师认为我是有潜力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竭尽全力地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进而在学习和品行上有层出不穷的转变和进步。老师赏识学生才能教好学生。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当然要赏识不等于不要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学生的过错,我们既要宽容、等待、期待,又要客观对待,慎重处理,有时甚至需要必要的惩罚。

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不仅顽皮,而且不时有惊人的举动。有一次他突然萌发想看看狗内脏是个什么样的念头。于是,他和几个小伙伴偷了一条狗,宰杀后开膛一件件地观察。然而,这次他却把祸闯到了校长头上,因为这条狗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给了他重重的“惩罚”:让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骨骼结构图和一张狗的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知道责任难逃,只有认真地将图画好交给校长。校长看后很满意,决定不再追究“杀狗事件”。我们不能不被麦克劳德的校长的行为所深深折服。面对杀死自己心爱宠物的学生,他没有感情用事,大动肝火,做出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他从另一个角度赏识了麦克劳德,化气愤为期待。麦克劳德的校长对杀狗事件的处理是理智的、宽容的,更是成功的。他用智慧的“惩罚”,造就了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乌申斯基说:“教师是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只有赏识者心中充满爱的阳光,被赏识的孩子才能迎着爱的阳光成长。伴随着教育,让赏识之光照耀孩子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吧。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家庭教育》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