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卡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8、9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而,谁会相信,这样一个禀赋极高的孩子出生后并未表现出怎样聪明,相反却被认为是痴呆儿。奇迹的发生全在他父亲的教子有方。卡尔-威特有一套被世人称为金典的早期教育理论,一百年来使许多人受益,造就出无数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为了您孩子的未来,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在此将卡尔-威特早期教育的金典内容向你介绍。
1. 教育儿子先从母亲开始历史上的伟人都拥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母亲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潜代的作用。如果母亲只关心孩子的健康,而忽略孩子的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那就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卡尔-威特说,小卡尔的母亲勇敢和快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儿子,使儿子后来步入社会时,即使遇到困难,也无所畏惧,永不失望。卡尔-威特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作法有失天性。
2. 催逼会毁灭天才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再施以高明的教育,孩子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但父母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往往只着眼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注重全能的培养。对孩子要求过高,施加压力过大,这样做多半使孩子半途而废。
3. 儿童潜能递减法则儿童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如果从一出生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的潜在的能力就可能达到100度。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施以最优秀的教育,他的潜能也只能达到80度。而从10岁开始,不管教育方法怎样好,潜能也只能达到60度。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潜在的能力实现得就越小。
4. 不要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卡尔-威特说,孩子出生后的头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总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5.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孩子生活的周围环境,如果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身体不健康。因此,孩子居住的房间从最初起就应该是令人心情愉快的。卡尔-威特说,天气晴朗时,我们经常把孩子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天气好时经常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呼吸新鲜空气。在婴儿睡觉时,我们决不把它裹得紧紧的。每天都坚持给孩子洗澡、按摩手脚,这样即能发展他的触觉,以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敏度。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
这是十九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辨词。在这次大会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不同意这个见解,他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无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5、6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不久,卡尔·威特果然有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小威特生下时,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体重不过2公斤,两只手和两只脚还在不停地抖动,哇哇的哭叫声像中毒的小老鼠似的。邻居家背后议论纷纷,说小威特肯定是个白痴。连小威特的家人们也说:“这样的孩子,就是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费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失望。他就认真地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他教小威特读书时,先买来许多的小人书和图册,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识字,这些书自己都能看明白。”有时他干脆就不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小威特,而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有工夫给你讲,你先自己看吧。”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小威特一定要识字以便自己看书的愿望和兴趣。这时老威特才开始教小威特识字。
小威特有了读书的兴趣,就十分刻苦了。不久,这个孩子就轰动了附近地区。他七、八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六国语言了,并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很显然,这是老威特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后来,老威特回忆对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卡尔·威特的教育》。
希望广大的读者,能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给孩子正确的适当的教育。
关键词:早教 合理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1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幼儿就像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我们每个幼儿教师身上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早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
1 选择源于自然生活的素材
对于幼儿的早教,我们要舍得投资,适当的花钱去买些必要的玩具和书籍,以弥补幼儿活动范围及生活经验的局限,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间接经验,但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自然的生活、自然的世界才是最生动、形象、丰富的早教素材,是我们可以随时借助的教育资源,不把这一块利用起来,花再多的钱也是舍本逐末。
如在教幼儿认识蔬菜、水果等常识时,与其去买一些相关的图片,不如随手拿真实的蔬菜或水果给幼儿观察,或者在带幼儿去菜市场时及时引导幼儿认识目力所及的蔬果。之所以主张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真实的蔬果,可以让幼儿去摸、去闻、去看、去尝,通过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等多方面的接触,幼儿获得的是对眼前事物的完整认识,这是平面的图片难以做到的。再者,图片上的同一种蔬果,形状、颜色都很有限,这对幼儿抽象该种蔬果的本质属性会形成一定障碍,而真实世界的同一种蔬果,也往往是形态各异甚至有不同颜色的,幼儿见的多了,便容易抽象出该种蔬果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认识。
如午饭后带着幼儿在校园里散步时认识花草树木,在逛农贸市场的路上认识各种建筑、服装等人为艺术之美,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习分享和处理冲突……
2 进行潜移默化的随机教育
古今中外成功的早教,大多不是“有心栽花”的结果,而是“无心插柳”的不期回报,正因如此,很多名人回忆自己的成功起点的时候,所提到的往往是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父亲一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这对我们的启发是:早期教育本身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它可能已经发生了。即使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有意识的早教,也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有机元素,在师幼互动中生成和延伸,只要幼儿有接受的欲望,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当然,这也对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要有着尽量渊博的知识,能够随时应付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出来。早期教育不是一个需要很多预设的研究之旅,也不是一个有着既定要求的工程,更不应该是一项劳心劳神的工作任务。
3 抓住事半功倍的关键发展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虽然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终有一天幼儿可以学习到我们传授的东西,但抓住关键期却无疑会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善于利用之,则我们的早教将如顺水推舟,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我们多多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善于捕捉幼儿的关键期,适时施教。
“关键期”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错过这一时期的终身难以弥补。 人们所熟知的“狼孩”卡玛拉姐妹的悲剧就是十分典型的案例: 1920年10月,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个小村庄里,发现了两只人形动物住在狼洞里。正在当地传教的辛格夫妇历尽艰辛终于抓住了这两只动物,原来是两个女孩,年约八岁和一岁半,姐妹俩被取名为卡玛拉和阿玛拉,并送到孤儿院接受人类的教育。辛格夫妇以无限的耐心和超人的爱心,想把她们俩培养成正常人。可是婴儿时代受狼抚养的姐妹俩却改不掉狼的行为。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却始终没能很好养成。可见,“关键期”不仅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关键期”因人而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恰当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某种关键期应视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而定,有的孩子可能出现得早些,另外一些孩子可能会很晚,所以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
4 开发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幼儿普遍有着让我们难以置信的学习能力,但不顾一切的填鸭却可能窒息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让幼儿的兴趣做主。在幼儿感兴趣的领域、兴趣盎然的时机去实施早教,最容易达到寓学于乐、切玩且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尊重幼儿的兴趣不是消极的去等待幼儿良心发现,幼儿的兴趣是可以引导的,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商家善于创造市场一样去开发幼儿的兴趣,借以让兴趣发挥早教的杠杆作用。在这方面,老卡尔·威特教小卡尔·威特数学的故事堪称成功的范例。小卡尔威特一度对抽象的数学很不感兴趣,他父亲在灰心之余听了一个数学教授的启发,通过数豌豆、纽扣、掷骰子等生动的游戏比赛点燃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让他爱上了学习数学。
或许有人会担心让幼儿的兴趣做主会导致幼儿的片面发展,其理由是幼儿不可能拥有尽可能多的东西感兴趣,我觉得持这种观念的人可能忘记了,兴趣本身也是可以开发的。卡尔·威特的家教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5 课外辅导班无法取代早教责任,要明确早教责任
关键词 早期教育 研究综述 政策发展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0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rly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MEI Linche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0-3 year-old early education is the emerging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ar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launch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y compar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d policy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earl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s the intersection of physiology and pre-school children; Second, the early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olicy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development ; Third, the government subsidies to support early education exhibits covering ages from the very young to the elderly gradually expanded situation; Fourth,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arly childhood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early education; review; policy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1 基本概念
广义的早期教育即从婴幼儿出生开始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于早期教育的涵盖范围,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意见并不统一,总体来说使用了0~3岁、0~5岁、0~6岁、0~8岁几种划分。就我国来说,多数学者与社会舆论都比较认同将早期教育定义为0~3岁婴幼儿教育的做法。因此可以把狭义的早期教育定义为主要针对0~3岁的婴幼儿,根据其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结合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全方位开发孩子的多方面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2 国外早期教育实践研究与政策发展
西方早期教育理论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主张教育应尽早开始。1818年,当时的德国著名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将其教育儿子的心得体会写成世界第一本早期教育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开创性地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一些理念,但在当时获得的认可不多,影响力并不大。
19世纪末,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0~3岁婴幼儿存在着学习活动以及受教育的可能性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根据自己的研究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2个阶段,即无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0~3岁)和有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3~6岁)。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她主张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诞生时。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赛格尔进行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楼实验,证明了婴幼儿能力发展存在客观规律,人为加速发展过程未必都能奏效,并设计出格赛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来衡量婴幼儿各项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期的心理学家华生进行了婴儿恐惧实验,证明了婴儿存在情绪习得。弗洛伊德首先对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对自己的三个子女的婴儿期研究入手,通过以客体永久性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创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哈特(S.Harter)对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布鲁姆1964年出版的《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5岁前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关键的阶段”这一观点。在此之后,美国于1965年开始实施“开端教育计划”,前苏联从六十年代开始将学前教育覆盖年龄向下延伸,主张从出生起就对婴儿展开有计划的早期教育。
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早期教育的机构提供早期教育服务,进一步推动了早期教育在上述国家的发展。美国在1995年出台“早期开端教育计划”将“开端教育计划”其扩展至3岁以下婴幼儿;英国在1998年启动“确保开端”等项目,针对四岁以下婴幼儿提供高质量的环境和儿童教养来促进早期学习。随着上述项目的不断推进,欧美国家的早期教育体系逐渐成熟。
总体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研究发展较早,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研究较为成熟。从早期教育政策来看,大致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完全不重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开始重视0~8岁早期教育并侧重发展3-8岁早期教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全面发展三大阶段。
3 我国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
3.1 幼托分离阶段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在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双职工家庭,这些家庭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保育工作出现人力不足,难于自己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城市中出现了针对0~3岁婴幼儿的托儿所与针对3~6岁幼儿的幼儿园等保教机构,为城市家庭服务。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颁发《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对幼儿园与托儿所进行了划分。这一时代的托儿所与幼儿园开设的指导思想有一定区别,托儿所更为侧重保育工作,主要关注婴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对于教育活动关注不多,由卫生部门分管。而幼儿园更为侧重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分管。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政策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1978年末,党的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早期教育发展也因此回到正轨。1980年,卫生部颁发《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一次明文确定了我国现行的托儿所制度。1981年,卫生部妇幼卫生局颁发《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明确了我国0~3岁早期教育的各阶段一般规律和目标。
3.2 幼托一体化背景下的托儿所萎缩与社会早教机构出现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开始重视0~3岁的婴幼儿教育问题,教育部门开始逐步统管包括托儿所在内的幼托机构,逐步展开了一系列“幼托一体化”实践,贯通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但实践中常常表现为幼儿园向0~3岁的拓展扩张和托儿所的萎缩。与此同时,幼儿园对托班教育的特点,托班教育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并不明确,托班教育幼儿园化倾向明显。同时社区对于早期教育提供的服务也极为有限。在这一大背景下,民办早教机构开始在我国出现,逐步填补0~3岁早期教育的市场空缺。
3.3 民办早期教育机构的问题凸显与政策跟进
200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建立并完善0~3 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并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 同时鼓励社会多渠道、 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自此我国民办早期教育机构开始迅速发展。2009年底,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应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标志着我国早期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有较大不同的是,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的早期教育机构目前以民办营利性早教机构为主,不受任何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规范与制约,课程体系、师资水平、办学条件良莠不齐,经营活动乱象丛生,早教机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200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早期教养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在国内首次明确早教机构的管理规定,一年后又将其重新修订为《上海市民办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民办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走在我国前列。2013年,南京市出台《南京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南京市早教机构由人口计生部门主管。同年稍晚,南通市出台《南通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设置基本条件(试行)》,由教育部门主管早教机构。
4 结论
4.1 早期教育研究领域是幼儿生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领域
文献回溯发现,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出现了幼儿生理学和学前教育学两大源头,证明了早期教育研究属于幼儿生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领域。可能的解释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与3岁以后的幼儿有较大不同,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处在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与保育保健活动结合更为密切,教育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幼儿的生理状态而非心理特点。因此,在早期教育领域,生理学与教育学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早期教育目前由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管理这一现状的合理性。
4.2 早期教育实践研究发展对政策发展有推动作用
研究发现,我国和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政策发展都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些阶段的出现,与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时间上来看,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发展要领先于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因此有理由相信,早期教育实践研究发展对政策发展有推动作用。
4.3 政府补贴扶持早期教育的覆盖年龄呈现出由高龄向低龄逐步扩展的态势
对比中外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政府补贴扶持早期教育的覆盖年龄呈现出由高龄向低龄逐步扩展的态势。一般的路径都是先普及6~7岁以后的小学教育,然后扶持3~6岁的学前教育,接着普及3~6岁的学前教育,然后扶持0~3岁的早期教育。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扶持0~3岁早期教育的阶段,而且开始出现一些开始普及早期教育的趋势,而我国正处在普及3~6岁学前教育的阶段并尚未完成,对于0~3岁早期教育还处在鼓励发展,逐步规范的阶段,政府投入的扶持目前还很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从这一点来看,有理由相信在3~6岁学前教育普及后,我国政府会启动扶持和普及0~3岁早期教育。
4.4 民办早教机构的发展对于推动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学生生源结构和学生成长环境、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变化,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也逐步改进。本文主要观点认为,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在此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我反省;经验总结
自我反省就是积极深刻审视自己,反省我今天对学生说过的话,反省我对学生做过的事,反省我在教育学生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所采取的方式,反思我教育的效果……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自我关照”,其实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观看审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的了解自己了。但申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那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只有不断的反省才有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四问“今天你的身体进步了没有?今天你的学问进步了没有?今天你的思想进步了没有?今天你的品德进步了没有?”
自我担任辅导员以来,特别是总结最近一个阶段班级管理经验以来,困扰告诉我必须学会反省。我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和管理观念是否正确,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手段是否恰当合理,教育前是否对自己的学生做了深入详细地分析,在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是否取得学生的信任与信服等等。这种反思同时激发我要不断探求自己在学生教育管理的新知,也鞭策自己不断学习。
一、改以简单的管理为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式的教育管理
陶行知有段著名的话:“你这胡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把他们赶跑。”我反思以前的班级管理方式显得简单粗放,消极被动。不管是班委干部的建设,还是常规的管理,班级目标缺乏系统、长远、持久的规划,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班委干部的只要求贡献,没顾及他们情感的需求和价值的尊重。对班级的其他同学也是如此。批评多表扬少,否定多肯定少,看的多动的少,说的多做的少。这种思想深处渗透着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也缺乏尊重。我们的学生多半已将成人,心理上更充满着被人肯定、理解和尊重的愿望。这种要求尊重独立人格在他们心理需要中占第一位。反省一下我们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着这个目标,在管理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更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用爱心学会包容――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孩子;用平等心放下教师的尊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师之有道,方获尊严;用文明方式保护学生的隐私――人无完人,护“短”为了促成扬“长”;平常心处理学生求异式的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
二、用爱感染学生的教育比对学生无情的批判更有效果
在强制要求和期望鼓励均可作为比较适宜的经验方式时,期望鼓励可能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学生主动的敞开心扉,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方法就要求辅导员即使发现是学生的优点并使之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在别人面前更有尊严,从而使他们在自我认可中感到教师的爱。因为爱是师生心灵相通,情感交流的催化剂,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信任你,接近你。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付诸于行动。既要在语言上给于心灵的抚慰又要在行动上使他们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到老师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一位学生学习不好,在班级就会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本身自尊心已经受到伤害,如果我们对他们不能采取包容和理解的心胸接纳他,以春风化雨般的爱滋润他们受伤的心,使他们不再在心灵的荒漠饱受煎。而是采取无情的方式批评他们,只能一步步把他们推向难以自拔的泥潭。
三、育之以智慧,理之以艺术
当辅导员的往往会遇到带有各种问题的学生,他们有意无意的破坏班级的纪律,不时地给我带来麻烦。正是他们这些难以改变的坏习惯促使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省,不断的探索。有时我真的要感谢那些给我不断制造麻烦的学生。为什么我讲话他们不听?为什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什么对班级的荣誉比较冷淡……这些问题激发我的学习动机,促使我不断反省自查寻找原因,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我启发最大的是:教育学生要用智慧,有艺术。否则简单的说教对他们显得太苍白了。比如德国幼儿早期教育家老卡尔・威特在他教育儿子要养成守时的习惯的过程中发现,光靠说教毫无效果。一次在周末他和儿子去钓鱼,起初儿子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到达纽兰村河边。老卡尔・威特并为生气,他说他到上游钓鱼,儿子在原地钓鱼。约定六点汇合,可小尔・威特足足等到七点,等的他饥饿难忍,着急万分。这种等待使小尔・威特亲身体验到守时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老卡尔・威特用亲身体验的办法教育小尔・威特比那种关讲大道理的方法多的多,效果也好。我想只所以尔・威特的教育思想的到世人肯定,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教育智慧和艺术。这种教育的智慧和艺术是值得我一生最求的目标。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无论如何要留点时间进行自我反省。学生教育苦中有乐,发人深醒,促人进步。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继续
王少卿: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您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能简单说说父母与孩子成长的关系吗?
蓝黛:从某种程度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继续。一方面,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无可选择地继承了父母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孩子生长在由父母营造的氛围之中。父母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素质紧密相连,父母的素质,包括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就越强。
王少卿: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博士认为,如果对现时的家长实行民主选举,或者资格考核,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办法,很多家长可能就要下岗了。他甚至提议,对家长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不合格者不许上岗,您认为如何?
蓝黛:现在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这是件好事,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提高孩子的素质应该从自己做起。孩子是家长的作品,画家的水平不高,这张画无论如何也美不起来。此外,家长们缺乏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大多只是凭感觉教育孩子。但这种情形目前已有所改变,随着家庭教育热的升温,家长们开始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了,这也是近几年家教书籍一直畅销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实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家长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有的放矢、科学地进行教育、引导。
为人父母的三个基本素质
王少卿:在讨论家庭教育的话题时,人们谈孩子素质的比较多,而谈家长素质的却非常少。您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蓝黛:作为家长,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一是健康人格,二是爱心,三是责任感。
首先,家长必须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要有健康的人格,在孩子面前用最基本的素质去约束自己。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很大,就如日常行为中,家长喜欢打麻将,孩子也会跟着学。也许你的孩子学业上很优秀,但在做人上可能会栽跟头,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健全的心理,一种对待苦难的承受能力,孩子只有心理上没毛病,才能适应社会。比如孩子一次考试考不好,心理健全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带着一种轻松的心理去对待,而心理不健全的家长会给孩子压力,使他觉得无法解脱。
家长要具备的第二个素质是爱心。爱孩子不能过于功利,把所有的未来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培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家庭成员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必须有爱的氛围。家庭氛围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文明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
家长要具备的第三个素质是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而,家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要持平常心,面对人生的坎坷,以快乐为原则。教会孩子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培养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炼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
王少卿:有句话说,3岁决定一生,有道理吗?
蓝黛:我认为早期教育是对孩子思维模式和潜力的开发,当然越早越好。家长应该读一些相关的教育书籍,了解各种年龄段孩子发展的特点,掌握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技巧,根据身边出现的情况,及时分析、比较自己的教育是否成功,成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别人是如何成功的。
王少卿:面对国外和国内许多成功的教育模式和理论,家长应该如何取长补短?
蓝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选择:第一,看书的内容是否能看得下去,因为作者的文笔可能会影响你的阅读;第二,最成功的可能就是对自己最有益的,比如刘亦婷的母亲就是受卡尔模式影响而成功的,相信它应该经得起考验。经济条件许可的话,我建议家长不妨多看看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根据各种教育模式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现在3岁以下不够年龄上幼儿园的宝宝都流行上早教课,“教育要从0岁抓起”深入人心。妈妈们已经意识到0~3岁大脑开发的重要性。而保姆和老人家显然不能胜任这段时期宝宝的教育。
0~3岁的教育空窗期让早教行业应运而生。各类“早教班”“亲子园”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第一站。
何谓早教?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很多爸妈认为早教就是教知识,这实际上是对早教的一种误解。早教跟知识性教育不同,它是最大程度地丰富宝宝的体验。是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早教是对大脑和身体的潜能进行开发,使它发展得更好。实践证明,有过早教的宝宝,进入知识教育后会相对容易些,性格也比较温和。 早教,从什么时候开始? 各国的教育专家对早期教育的起点有不同的说法,但从零岁到三四岁前为最佳期,这是比较一致的认识。
从脑量来看,新生儿的脑量约为成人的三分之一,三四岁时可达成人的三分之二。这个时期是孩子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具备了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
在这个时期,如果适时合理地给予教育和训练,就能促进孩子大脑的健康发育,也能为孩子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能加速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反之,即使孩子具有很好的条件,也有损其大脑的健康发育,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早教,到底教什么?
宝宝在每个阶段应当学什么,又该发展哪方面的能力呢?虽然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0~3岁教育的重要性,却不明确该如何施教。
早教的内容主要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交往等领域。
1、大运动领域:
0~4月:训练婴儿俯卧抬头;
4~6月:练习拉坐主动举头、翻身、扶站自动跳跃;
8~10月:独坐稳,学爬行;
12~15月:学习独自走路,练习爬上台阶;
18~24月:训练拉玩具倒退着走,自己扶栏走上、下台阶;
2~3岁:练习跑、双脚跳、扔球、踢球等技巧。
2、精细动作:
4~6月:让其伸双臂够抓面前的玩具;
8~10月:训练双手传递;
10~12月:用拇指与食指对指捏取小物品;
1岁:让其拿两块积木对敲;
2~3岁:穿珠子、折纸、系纽扣。
3、语言领域:
让小婴儿情绪愉快,多发音。
8~12月:学习“再见”、“欢迎”等幼儿游戏;
1岁~1岁半:学习指家中的物品,指身体部位,有意识地称呼“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
1岁半~2岁:练习说出词;
2~3岁:将几个词组合起来组成简单的句子,学习用人称代词“我”“你”。说短的歌谣。
4、认知领域:
认知活动主要建立在感知和运动的基础上,早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性就是以后智力的由来。
0~6月:多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刺激,对他抚摸、说话,让他追视移动的玩具和人脸,寻找声音;
6~12月:在感知和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他对人类语言的理解;
1岁后:幼儿手的精细动作快速发展,将在不断摆弄物品中迅速提高认知水平。
2~3岁:幼儿口语发展,认知开始进入最初的思维阶段。
5、社会交往领域:
这是宝宝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除了宝宝与爸妈的相处之外,让宝宝接触同龄宝宝和其他成人,鼓励宝宝在大庭广众之下落落大方、行事礼貌,比如正确称呼客人、给客人倒茶、带宝宝串门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宝宝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自信心,而且为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什么是早教班?
早教班是一种教师、家长、宝宝三者之间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通过亲子间的互动使宝宝得到良好发展,同时,也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早教班的对象,针对的不仅仅是0~3岁的宝宝,更重要的是宝宝的爸爸妈妈。所以,报名参加早教课程的爸爸妈妈们,除了需要定时地带宝宝参加所报的亲子课程之外,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早教班为爸爸妈妈们开设的诸如宝宝身心发展和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等专业的讲座和课程等。
实际上,早教机构成立之初,其教育的主体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提高父母科学育儿的能力,让父母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以便能够及时提供适宜孩子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宝宝是怎样适应人生的第一堂课?
大部分的宝宝上早教课都会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磨合期。宝宝在这个阶段去适应一个与家里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玩耍方式,同时也在适应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学校里的玩具、同学、老师、音乐声都在方方面面地影响和刺激我们的宝宝。所以。如果宝宝感觉到对环境的不适应和对陌生人产生压力是正常的。
第二阶段:适应期。宝宝开始适应这种上课形式和内容,对环境有所熟悉。宝宝会开始尝试着模仿老师的动作。兴奋的时候会开心笑、跳或尖叫。开始喜欢老师,喜欢走到老师面前,甚至喜欢用手去摸老师。这些都说明宝宝渐入佳境。
第三阶段:稳定期又叫高峰期。孩子对课程的适应程度达到最高峰的状态。课堂上表现良好,参与度相当高。一节课下来很少分散注意力,有的几乎忘掉父母的存在;回到家还会重复课堂上学过的游戏;学会较好地听指令。
第四阶段:平淡期。如果宝宝渐渐对课程失去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偶尔参与一下课堂的内容,偶尔又不愿意配合。这时,应该和老师马上商量换其他的课程,以保持宝宝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当然,早教中心也应该有责任不断改善课程,多次的重复性学习对宝宝很重要,但让宝宝始终保持新鲜感也是同样重要。
如何选择专业的早教机构和课程?
市场上的早教机构良莠不齐,打算为宝宝报一个早教班的爸妈们该如何选择呢?在挑选早教机构时。要尽量与教学老师进行沟通,了解该机构的早教理论基础和教学方式是什么、是否科学合理等。因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方法,但一些早教机构里的老师往往欠缺这些深层的教育理念。另外,早教班只要能提供适合孩子年龄发展的课程就已经达到了效果,并非越贵越好。
除非宝宝特别喜欢某一种课程,否则不主张宝宝长期只上一种课程如音乐课或艺术课,因为各种课程的设计在培养宝宝潜能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课程对宝宝的教育起不同的作用。这需要根据每个宝宝的个体兴趣、接受能力、个体性格和发育状况在不同时期选择适
合他的课程。
小编有话说:爸妈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任何教育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行早教要根据宝宝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宝宝年龄小,心智发育未成熟。所以,如果上早教班就要尽量持之以恒并且有一个长期性的学习时间,如6个月至2年的时间。
早教班可以提供适合宝宝年龄发展的课程,而且可作为爸妈学习早教知识的补充手段,爸妈可以将早教班的内容和方法延伸到家里。对于那些不知道该如何和宝宝互动、不知道如何展开教养的爸妈来说,通过参加早教班的课程得到专业的指导。
不过,早教班始终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家庭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阵营,爸妈才是宝宝早教最好、最重要的老师。无论是跟宝宝游戏,还是照料宝宝,所有一切行为都包含了大量“早教”内容。
由于早教班的价格不菲,是否参加早教班,参加什么样的早教班,爸妈还要慎重选择。就算没有让宝宝上早教班,爸妈也不用太担心。父母只要每天下班抽出空来,花十几分钟来教宝宝一些生活常识、基本礼仪,和宝宝一起听听音乐、玩玩游戏,让宝宝在玩乐中成长。比上什么班都要好。
著名的三种早教理论
卡尔威特早期教育
1、教育儿子先从母亲开始;
2、催逼会毁灭天才;
3、宝宝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
4、不要让宝宝的精力只用于消化,否则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5、愉快是健康的关键。
蒙特梭利
要给宝宝提供一个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环境,必须努力了解宝宝的需要。当宝宝被放在自然的环境里,他会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应该把这种宝宝的神秘的力量当作某种神圣的东西,由宝宝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蒙特梭利的教学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维持宝宝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
中国建国初期幼儿园作为福利制度,由国家或集体举办,但只覆盖少数部门的子女。自从中国步入市场化经济,企事业逐步剥离社会职能,也因国力羸弱,百废待新,幼儿教育领域几乎彻底推给市场解决。这是民营幼儿园经营环境最好时期,然而,由于资金匮乏,经营者的素质和专业先天不足,民营幼儿园并未真正形成对公立园的竞争压力。民营幼儿园呈现数量众多,硬件落后,质量不高,品牌薄弱的局面,各地仍以公立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们的市场份额不高,却在知名度,性价比,硬环境,教育质量方面拥有极高的美誉度。
民营幼儿园之所以没有成为初期市场化的主角,一个是老百姓钱袋还没有厚实起来,同时,教育标准和权威仍然掌握在国家教育部门手里,民营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运动员兼裁判的双重身份下,公立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显得从容不迫。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结合独生子女的累积效应,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而提前推动中国进入幼儿教育的旺盛需求期。这是民营幼儿园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市场转折点。
上海浦东新区拥有公立幼儿园十余所,收费低至三四百元。当地私立园只有两三所,收费却是10-20倍。这也将是中国未来10-30年绝大多数城市的缩影。纵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必由之路。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将幼儿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民营幼儿园分享市场盛宴时,更应看到未来发展的隐忧。快速规模化是赢利递增的重要保障,却无法确保市场的终极位置。试图通过连锁发展建立庞大帝国的设想,最终会以黯然出局作为收场。美国的教育行业,无论幼儿园,还是到大学,最富有影响力的均是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作为金字塔的塔基,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为主,私立学校却占据塔尖位置,以贵族化、赢利化、品牌化为特征,教育品质是核心标志。今日的民营幼儿园如何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目标,这关系到未来市场成长和格局分配。目前众多民营幼儿园通过建立连锁品牌、资本介入、经营效率、统一标识、高档装修、西化教育、爱心教育等,积极塑造市场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却远离真正的竞争焦点—教育领域。与名目繁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民营幼儿园推行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公立园建立在扎实的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幼儿教育,虽然不好看,效果却客观实在。
这种窘境并非只存在于幼教领域,整个中国教育行业,民营学校都有类似困境,也就是在教育领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即使目前做得声名卓著的新东方也没有脱离这样的边缘处境。如果民营教育不改变只图赚钱,不图品质的经营方向,则随时可能成为市场过客。集中有效资源投入教研,经营者静下心关注教育,让教育家做教育,勇于创造教育改革试验田,等等,这才能逐步赢得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从而逐步占据教育的主导位置。以美国哈佛作为基业常青的发展楷模,这是中国民营教育的最好选择和最终归属。
二、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引自西方,此时,幼儿教育还无法成为关注领域。延续几千年的私塾教育一直是中国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建国初期的幼儿园严格说应是育婴所或托儿所,在教育研究和发展方面近于空白。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等少数代表的教育大家,他们各自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主张和设想,并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尝试,但是比起同期的西方幼教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等,无论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随着思想的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客观上变成简化版的小学教育。
二十一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这是教育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约翰洛克、斯宾塞、瑞吉欧、华德福、七田真、井深大、塞德兹、卡曼、斯托夫人等,这些西方著名的幼教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幼教市场。众花迷人眼,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这是西化教育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民营幼儿园也没有借此赢得幼教市场品质竞争的法码。
谈论中国幼教市场就无法忽视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影响,让幼教服务于高考竞争,这是当今多数家长的关注焦点。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这些目标并不矛盾,也不是非此即彼,可以同时实现,相互促进。然而,中国幼教市场既无力实现服务高考竞争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摆脱这种市场压力,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却在破坏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幼教市场的困惑。任何教育理念、模式、过程、效果,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个人的素质成长、竞争能力、幸福感受等目标,因此,回避、漠视、放弃市场真实需求的幼教也注定是虚伪的、无法获得发展的。
当前幼儿园可划分为:一、自由发展型,以北京李跃儿芭学园作为代表。她们完全放弃知识学习,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追求培养易于生存和个性发展的孩子。二、传授知识型,这是多数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内容。艺术培训、学科知识、社会活动等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远非幼师能胜任。三、思维发展型,这是少数幼儿园在尝试的教育新领域。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却很难形成绝对优势。学习能力是影响婴幼儿学习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思维能力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标志。教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级状态的必然趋势。少数成功案例均揭示一个现实,这须孩子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参与。这两者都是稀缺资源,导致无法全面推广。四、主动发展型。这种新型教育有别于由外向内、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主要依靠婴幼儿在特定时期对外界的敏感性和主动发展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
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是当前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它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所无法克服的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两大难题,但能否全面超越传统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上的验证。日本千叶县有间著名的天才幼稚园,专门招收2岁幼儿,毕业孩子的智商均在140以上。这些孩子在入园时智商并非超常,而是经过专门培养后才达到超常水平。教育过程很平常,但因教育得法、环境适宜,教育效果显著。国内个别园也已取得如此教育成果。归纳该模式要素:1、教育关键期;2、混龄组合;3、自由空间;4、全面发展;5、无为而治。主动发展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自由发展型非常相似,但是后者的教育效果远逊色于传统教育,而前者却创造出传统教育从没有实现的教育高度。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幼儿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他们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有别于小学教育,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幼儿园就是简化版小学。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的规范性、实践性和效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河南为例,占据主导品牌地位的几乎都是隶属于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其中包含很多民办学校的幼儿园。他们具有资源优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园的品牌影响和认可还取决于该园的历史渊源和特殊地位。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优秀导师和学生悟性制约教育效果,这已经成为阻碍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的无解难题。
(二)、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教育效果的显著性,促使蒙台梭利成为对中国幼儿教育影响最大的西方幼教专家,她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幼儿世界。蒙氏教育法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杜威、克伯屈等大教育家的严厉批评。它的理论基石—形式训练理论—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被证明有缺陷。但同时,蒙氏教育法独特的教学效果又使得它大受父母的欢迎,它强调知觉发展、动手操作、注意力培养,是让儿童自由选择,促进优化的有效学习模式,但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和想象力塑造方面则没有显著提升。因此,蒙氏教育“中国化”需要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早期教育
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中心,以西方早教专家的系统理论为依托,利用丰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国开创了0-3岁全新的婴幼儿早教高端市场。特点:高利润、低成本;经营模式简单化和市场的高速发展;连锁经营促进规模化。他们资本雄厚,手握资源,成为幼儿园市场竞争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但是未来软肋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早教模式,早教理论和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论证,教育形式过于商业化,教育过程过于取悦家长,教育效果无从考证。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如果不克服简单、浮躁、轻率的教育态度,他们注定会成为幼教市场的边缘角色。
(四)、双语教育
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和外教资源长期短缺将是双语教育高成本的根源。南京一家收费十万/年的贵族幼儿园打得就是外教牌,利用全天候外教、中外混合班、游戏化教学、大型表演剧等吸引高端市场的家庭。把握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有效促进外语能力发展,这是具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教育目标。虽然语言氛围是婴幼儿最优的成长模式,但是高昂的外教成本让它成为不可能的教育选择。如何摆脱成人学英语模式,建立适合婴幼儿外语语言发展的可行的低成本学习模式,这是幼儿教育界努力探索的教育课题。
(五)、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是美国立法实施的教育模式,也称天赋教育,精髓就是自我教育,它是利用学生的自身天赋结合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加速个体发展的教育思路。天赋教育没有强迫教育,也没有放任教育,是一种顺其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它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平等和个性。教育平等是通过倡导用不平等的教育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精英教育。日本千叶的天才幼儿园、北京八中少儿班、中科大少年班等与美国天赋班的教育模式极为相似。中国民营学校要想改变公立学校的主导地位,只有在教育领域掀起革命风暴,占据教育制高点,才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处境。
四、幼儿教育的发展机遇
西安交大少年班从初中生中招录预科-本科-硕士连读的少年大学生,目前这种学生素质还只能零散培养。北京八中少儿班是集体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特例,四年学完八年课程,一半学生考进北大清华,最次的均达一本线。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教育尝试。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为何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可能教育本身的推广难度远小于政治因素的阻力。这是中国民营学校获得发展助推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选择。
年北京市小学四年级有1700个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北京八中少儿班30个名额的竞争。可以说,北京八中少儿班是建立在特殊群体之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型教育模式,它们筛选学生标准:高智、独立、自学。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就、26年的品牌沉淀,这些都是民营学校无法轻易实现的教育资源。既然短期难以复制,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北京八中模式给民校的最大启迪:四年级的学生素质和未来高考成绩密切相关。
民营学校尤其努力做第二个北京八中少儿班,还不如尝试更有开创性的工作,就是以培养八中少儿班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成功整个社会已经不再置疑,利用它们的历史成就和社会影响,提出崭新的教育培养目标,这就象站在巨人肩膀,会迅速被推升到聚光灯下。无论是营销炒作赚取眼球,还是教育目标的实际价值,这都是值得为之的工作。何况,小学四年级前教育环境宽松,家长心态平和,这种以培养高素质的主动学习型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尝试和革新很容易获得社会和人们的热烈响应。
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均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民校利用附属幼儿园增加教育革新时间,教育效果必将更加突出。但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幼教和小教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育越向源头延伸,婴幼儿潜力和可塑性越大,然而,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将教育效果做到极至,目前仅个别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飞跃。只有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质的提升。日本千叶天才幼稚园及国内个别园均在教育效果上超越传统教育的极限,而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